凉山州喜德县县李子乡洛乃格村2011年种清青花椒,核桃?

喜德:孙水河畔响春雷__凉山新闻网
 服务器时间:
凉山日报系列报刊
凉山日报通讯
凉山日报工业周刊
凉山日报金土地周刊
凉山日报交通周刊
凉山日报教育周刊
凉山日报健康周刊
凉山日报新通信周刊
凉山日报周末
喜德:孙水河畔响春雷
来源:本站& 作者: 时间: 13:17:00 评论:
  ■链接
  农村经济稳步发展
  2010年,喜德县全年实现农业总产值7亿元(现价),增长5%。粮食总产量达到8.3万吨,增长率达3.3%。种植烤烟1.63万亩,生产烟叶500万担,收购总值1279万元;种植马铃薯20万亩,产量29.8万吨,产值达35839万元。喜德阉鸡出栏45万只,销售收入5400万元。大力发展林产经济,花椒、白杨、核桃种植达11.46万亩、8.28万亩、1.7万亩。新增农机、现代烟草、花椒等专业合作组织6个,农村经济组织化程度进一步提高。积极开辟农民增收渠道,全年输转劳务25100人次,实现劳务收益1.7亿元。
&小板凳&助力伍合村彝区健康文明新生活运动。 吴雪梅 摄
  2月20日,初春的喜德,绿意盎然、生机勃勃。代表540万绵阳人民深情厚谊的价值360万元的3000套钢架床及床上用品送到了喜德县彝乡群众手中,为喜德县正如火如荼开展的彝区健康文明新生活运动提供了强劲的&助推力&。
  喜德县乐武乡乐武村村民阿苏铁哈一家居住在海拔2400多米的高山上,一家五口人,家里就只有一张木板床。领到钢架床后,阿苏铁哈激动地说:&还从来没睡过这么结实的钢(架)床,感谢绵阳人民的关心。&
  自喜德县开展彝区健康文明新生活运动以来,对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彝乡群众的关心和帮助就如同暖人的春风,吹遍了孙水河沿岸,让他们的生产生活悄然发生着改变。
  在李子乡洛乃格村,村支书海乃车哈告诉记者,州妇联的同志不光是送来了板凳和生活用品,还教大家要讲卫生,改掉不好的生活习惯,过健康文明的生活,现在村民们都晓得要讲卫生了,不坐地上坐板凳、不睡地上睡床铺、不用锅庄用灶台,生活习惯是越来越好咯。
  小板凳引领大转变
  转变始于一根小小的板凳。
  2010年4月,州委、州政府启动了为期三年的&彝区健康文明新生活运动&,作为新生活运动的突破口和击发点,&板凳工程&在全州轰轰烈烈开展起来。
  为保证&板凳工程&的全面实施,喜德县领导带头示范,干部职工主动参与,社会各界积极响应,为&板凳工程&捐款捐物,截至目前,各部门已捐板凳5000余根,洗漱用具、电饭煲、喷雾器等1000余套,各单位及职工个人的捐款已达万元。
  &我们也来给你们送板凳!&来自州级部门和领导的关爱也源源不断涌向喜德。总工会为拉克乡幸福村捐赠板凳832根、洗漱用具21套;州妇联为李子乡捐赠板凳600根、洗漱用具200套;州烟办为红莫镇果布村捐赠首批板凳300根;团省委捐赠了价值10万元共青方桌100套和棉被100床&&
  全社会关注、全社会参与,彝区健康文明新生活运动在喜德蓬勃开展,送到彝乡群众手中的这些板凳、床及床上用品、洗漱用具,正逐步改变着人们的思想观念和过去形成的落后生产生活方式。
  在冕山镇伍合村阿生伍且家,过去的火塘已不见了踪迹,取而代之的是漂亮的沙发和茶几。女主人说:&不烧火塘也就不砍柴了,家里用的是电磁炉,这样又保护了环境,自己也方便。&&
  新生活带来的是新变化、新观念。
  &七抓七促&,助力彝区健康文明新生活运动
  开展彝区健康文明新生活运动,喜德面临着三难:观念落后,引导难度大;基础条件差,改善难度大;经济发展滞后,支持难度大。作为国家级贫困县的喜德财力薄弱,更兼之由于自然、历史、经济、文化等多方面的原因,喜德很多彝乡群众生产生活条件仍然很差,思想观念落后,要使彝区群众在较短时间内改变不良传统习俗,养成现代文明的生活方式,任重道远、困难极大。
  怎么办?喜德县从转变观念入手,强化组织领导、宣传发动、责任落实等基础性工作,在抓好板凳工程的同时,以&七抓七促&,助力彝区健康文明新生活运动深入开展、取得实效。
  &&结合本职工作抓,促进各项工作有新进展。要求全县各级干部职工要将新生活运动贯穿到日常工作中去抓落实,推动各项工作上新台阶。
  &&结合营造氛围抓,促进群众参与有新提高。在全县大造声势、大鼓干劲,号召全县各族干部群众打一场创建现代文明生活方式攻坚战,各单位、各乡村充分发挥优势,积极营造氛围,使干部和群众思想上相通、感情上共鸣、行动上同步。
  &&结合新村建设抓,促进生活条件有新改善。将新生活运动同实施新农村&百村示范&、彝区&三房&改造、城乡风貌改造和通乡通村公路建设结合起来,坚持以群众为主体,重点引导群众搞好&四通五改&(通电、通路、通广播电视、通电话和改水、改厨、改厕、改圈、改善环境卫生),加强基础硬件设施建设,切实为彝区农户创建良好基础设施,改善生产生活环境。
  &&结合环境整治抓,促进乡村环境有新变化。通过集中开展&除陋习、树新风&专项行动,大力倡导&十不&、推进&四建&,努力创建整洁优美的城乡环境,以良好环境促进彝区群众观念更新和行为习惯的大改变。
  &&结合移风易俗抓,促进意识行为有新突破。以学校教育为重点广泛开展&讲文明、尚科学、改陋习、树新风&宣传教育,通过政府的主导、村规民约的约束,重点引导群众改变陈规陋习,主动移风易俗,崇尚清洁卫生、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
  &&结合活动载体抓,促进文化生活有新平台。通过加强乡村公共文化体育设施建设,广泛组织开展群众性文体活动,努力促使广大群众养成健康文明的休闲娱乐习惯。
  &&结合产业培育抓,促进增收致富有新亮点。围绕马铃薯、乌骨(阉)鸡、花椒、烤烟等农牧特色产业和林果业,推行规模化生产、产业化培植、商品化经营发展模式,着力把具备规模化发展潜力的种植业或养殖业培植为当地主要产业,确保家庭经济有创收、能壮大、可持续发展。同时,重点开展好农村实用技术、劳动技能等培训,提高群众素质,着力输出转移农村劳动力,进一步拓宽彝区群众收入渠道。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自彝区健康文明新生活运动开展以来,孙水河两岸的乡村面貌焕然一新,县、乡、村宣讲队走村入户开展宣讲,文明乡镇、文明家庭等评选活动有声有色,&小手牵大手&、&一带十、十带百&等主题活动如火如荼,讲文明、尚科学、改陋习、树新风的氛围日益浓厚,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正在广大彝乡生根发芽,&远看青山绿水,近看村庄秀美,进村整洁卫生,进屋井然有序,彝区文明和谐。&正成为喜德大小山村的新写照。
  本报记者&杨积勇&龙明云&曾昱&沙英
洛乃格村:新变化 新生活 新发展
  新房子修起来了,通村、入户路建好了,水电通到家,沼气接到灶头上,村容村貌焕然一新,生产生活条件得到大改善。这是喜德县李子乡洛乃格村现在的真实写照。
  村支书海乃车哈说,洛乃格村的变化得益于新农村建设和自2010年4月开展起来的彝区健康文明新生活运动。2010年,州妇联和喜德县在该村进行了风貌改造、通村(组)公路、饮水工程及能源(沼气池)等建设,投入资金69万元对该村首批64户进行了新建和风貌改造。并积极协调资金20万元,为全村64户示范户送去饭桌、碗柜、被子、床单和板凳、碗筷等生活用具,为该村彝区健康文明新生活运动&助力&。
  该村村民拉马伍且的家坐落在村中的一块坡地上,白墙青瓦,墙上还画上了极富彝族特色的吉祥图案,显得既整洁又漂亮。
  走进院门,是一个打扫得干干净净的水泥院坝,左边是厕所和猪圈,右边是正房,紧挨着正房的是厨房。村支书海乃车哈介绍说,村里不管是建新房还是旧房改造,都配套建设了厕所、畜圈、厨房,实现了人畜分离、功能分区,&现在这里成了村民们修房子的标准,大家都觉得这样的房子住起来才舒服。&
  拉马伍且家的房子过去是土坯房,在这次改造中改建成了砖房,修这套房子国家补助了7500元,自己投入了3.8万元。
  记者发现,在拉马伍且家里还有一个小小的餐厅,摆放着一套绘有彝族吉祥图案的餐桌凳。
  拉马伍且介绍说,这是去年末,州妇联的同志送来的,她们不仅送了这套餐桌凳,还送了一套碗筷和牙刷毛巾脸盆等洗漱用具。拉马伍且的妻子说:&有了这些东西,我们的生活有了大变化,原来一家人都在一个锅里舀,现在吃饭是围着餐桌,各用各的碗筷,每天都要刷牙洗脸,讲卫生讲文明了&。
  拉马伍且全家一年的收入近3万元,日子过得红红火火,拉马伍且的妻子说,家里现在就缺个洗澡的地方,计划明年把浴室修起来,安上太阳能热水器,一家人在家里就能舒舒服服地洗上热水澡,&这样就更安逸咯。&
  村支书海乃车哈说,村里正着手规划3000亩的林果产业,主要发展花椒和核桃,按照每个村民小组发展1000亩的规划目标,培育新的富民增收的支柱产业,&过两年你再来,满山的花椒和核桃已成规模,群众手里有了钱,新生活才能过得更好。&
  本报记者&杨积勇&龙明云
上一页 下一页 第1页(共1页)
上一篇文章:
下一篇文章:
【】【】【】【】
[凉山新闻]
[焦点新闻]
[社会新闻]
[相关新闻]
凉山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 By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喜德县李子乡洛乃格村委会
联系人:海来东哈
电话:8728
地址:四川省凉山州喜德县李子乡洛乃格
手机站URL:m.
喜德县李子乡洛乃格村委会位于地址,交通便利,我们这里物产丰富,人杰地灵,百姓和谐。在上级部门的关怀下,这里干群关系融洽,社会稳定,经济发展,海来东哈热情欢迎各级领导前来指导。也欢迎社会各界前来投资兴业。主营项目:村务管理注册资本或投资:未填写职员人数:10人以上法人或负责人:海来东哈设立时间:1996年3月联系地址:四川省凉山州喜德县李子乡洛乃格近年来,喜德县李子乡洛乃格村委会在现有领导班子带领下,积极开展村经济建设,不断引进外来企业,为村民提供大量就业机会,兴建道路便利全村交通,完善教育设施和引进优秀教师,不断提高学生教学质量水平,从各方面促进全村健康可持续发展。
还未发布任何商铺资讯信息,是访客请访问本站新闻资讯栏目。
商铺等级:位置:&& 首页 &&
喜德县实施民生工程纪实
作者:& 来源:凉山新闻网&&()[阅读:
次]【字体:
构筑幸福生活网――喜德县实施民生工程纪实
  凉山日报7月16日讯(记者 龙明云) “党和政府不仅帮我们修新房子,而且还帮我们找致富的路子。”说起新农村建设的实惠,喜德县拉克乡新村一组村民阿都阿呷感叹地说,2008年,他们家从土坯房里搬进了砖混房,全家高兴了好一阵子。
  今年,阿都阿呷全家又乐开花,喜德县新村建设不仅将他家的房屋装扮一新,而且还新建了沼气池、厕所、厨房等,配套了桌椅板凳、床及其床上用品等新生活用品,让全家人过上了健康文明新生活。
  这只是喜德县开展民生工作的一个缩影。今年是“十二五”开局之年,在喜德这片土地上,县委、县政府将工作重心聚集到“一切为了民生,一切为了惠民”上来,深入实施彝家新寨建设、创先争优、彝区健康文明新生活、“挂、包、帮”、城乡环境整治等惠民工程,全方位为百姓构筑幸福生活网。
  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
  “平安喜德、和谐喜德”是喜德最大的民生工程。
  在民生工作上,喜德始终坚持以民为本,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紧抓民生第一使命,让广大城乡群众享受到更多改革发展成果,努力促进就业再就业,千方百计增加就业岗位,着力解决高校毕业生、农民工、就业困难人员的就业问题。同时,按照“总体规划、分步实施、政府主导、群众主体。”的思路,全力加快扶贫攻坚,坚持以抓好新农村建设为切入点,加大资金投入实施民生工程,扎实推进“扶贫解困、教育助学、社会保障、医疗卫生、百姓安居、道路通畅、环境治理”等民生工程,切实解决乡村群众特别是边远山区群众的生产生活中突出的现实困难和问题,加快民生改善步伐。
  截至目前,全县新村百村示范建设新建村道10公里,改扩建村组路7.8公里,硬化10公里,完成机耕道建设30公里,入户道路20.5公里,建设户用沼气385口,安装自来水管17.4公里,户间道路硬化3000米;示范村“1+6”村级公共服务活动中心建设基本完善。建有村小、村级医务室、农家书屋、警务点、群众娱乐场地及支部活动室等公共服务设施;建成600平方米的教学楼一栋。同时正在启动完善5个村的村级公共服务活动中心;作为州级示范新村建设的大埂和伍合两村共计划实施住房改造994户。目前已投入2700余万元进行住房、人畜饮水工程、通村公路建设……
  2011年,喜德县又信心百倍地以“整村推进、分步实施”思路敲定29个村、2180户的彝家新寨建设。
  让老百姓健康文明地生活
  “新生活,新起点。”伴随着新村建设进程的推进,一股文明、健康的新生活气息也扑面而来。
  喜德坚持将开展彝区新生活运动同实施新农村“百村示范”、彝区“三房”改造、城乡风貌改造和通乡通村公路建设结合起来,重点引导群众搞好“四通五改”(通电、通路、通广播电视、通电话和改水、改厨、改厕、改圈、改善环境卫生)。
  自开展彝区健康文明新生活运动以来,通过县委县政府的积极引导、群众的积极参与和州级以上相关单位的大力支持,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彝乡群众如同沐浴暖人的春风,让他们的生产生活悄然发生着改变,许多彝家过去的火塘已不见了踪迹,取而代之的是漂亮的沙发和茶几。
  “帮扶不仅是送来了板凳和生活用品,还教大家要讲卫生,改掉不好的生活习惯,过健康文明的生活,现在村民们都晓得要讲卫生了,不坐地上坐板凳、不睡地上睡床铺、不用锅庄用灶台,生活习惯是越来越好!崩钭酉缏迥烁翊宕逯楹D顺倒怠
  伴随着县、乡、村宣讲队的走村入户宣讲,文明乡镇、文明家庭等评选活动有声有色,“培育新农民”有序推进,“小手牵大手”、“一带十、十带百”等主题活动如火如荼,讲文明、尚科学、改陋习、树新风的氛围日益浓厚,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正在广大彝乡生根发芽,海乃车哈们的梦想正在逐步实现,“远看青山绿水,近看村庄秀美,进村整洁卫生,进屋井然有序,彝区文明和谐”正成为喜德大小山村的新写照。
  让老百姓得到更多的实惠
  为让村庄更加美丽、群众生活更加文明健康,喜德坚持立足资源优势、加快特色优势产业发展,以夯实发展的经济基础支撑“健康文明新生活”早日实现。
  ――依托工业“一园三区”建设为平台和主战场,积极引进和培育一批规模大、效益好、科技含量高、发展前景好的企业和项目,着力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不断发展壮大县域经济。
  ――以推进农业规模化、集约化、产业化为重点,以助农脱贫―致富―奔小康为路径和目标,以烤烟和“一薯一鸡一花椒”为主要抓手,切实加快农业发展方式转变,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加大农村实用技术和劳务技能培训,有计划地开展富余劳动力输转发展劳务经济,努力拓宽农民增收渠道,确保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有路径有希望有成效,并着力提升群众自我发展能力,打牢持续发展基础。
  ――以民族文化、自然风光为依托,积极融入凉山“阳光之旅”大格局,大力发展阳光温泉、文化风情、生态景观等特色旅游,培植发展农家乐休闲旅游,加快发展以旅游业为核心的第三产业,推动产业经济结构不断调整优化升级。
  ――以交通和农田水利建设为重点,全面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和优化群众生活环境。“喜德―西昌”1小时环形交通圈已具雏形,对外通畅对内通达的公路交通网络正在逐步形成。同时,农田水利设施建设方面,孙水河流域天保、水保工程扎实推进,防洪堤建设全面开展,新农村建设总体规划顺利通过州级评审,伍合、大埂两个州级示范村建设全面完成。
  ――多渠道保障和改善民生。进一步完善“五大”保险制度、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医疗救助制度,扩大覆盖面,确保民生改善步伐坚实有力。
现在有人对本文发表评论&&
&&&&相关信息
&&&&热点图片
?彝州摄影展播
版权所有&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凉山电视台
本网与凉山电视台网络电视频道资源共享。本网自有之文字内容、图片、格式、未经本站许可严禁抄袭、转载,一经发现本站律师必追究法律责任!
中华人民共和国信产部备案号:&&广告经营许可证号:8 技术支持:中国凉山彝州新闻网技术团队}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李子乡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