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印象是西游取经似的,里面有一个叫唐三藏取经歇后语的人 手里拿着一个口琴。催起来整个屏幕就变安静了只有打斗

  嗯嗯。。。。。。。。。。。
  搬凳子慢慢看
回复日期: 10:01:00  回复第85楼(作者:飘过红尘 于
01:51)  跟楼主的情形差不多。现在我家的那台凯歌黑白的还能看呢。。。20多年了  [本帖发自天涯社区手机……  ==========  我考 这么强 你最近看过?  -----------------------------------------  过年的时候还特意的打开看了
图像还很清晰。
  @blewaway2010
回复日期: 11:56:00  12-5-2 10:01:00  回复第85楼(作者:飘过红尘 于
01:51)  跟楼主的情形差不多。现在我家的那台凯歌黑白的还能看呢。。。20多年了  [本帖发自天涯社区手机……  ==========  我考 这么强 你最近看过?......  -----------------------------  老黑白电视机在农村确实还有  -----------------------------------------------------  不错
现在已经换成液晶的了,不过那个老的黑白还有纪念意义的,那时候好像是89年或91年买的。。。。时间长都忘记了。不过那个装电视机的纸箱我妈还在使用。。。。。。。
  未完待续
  【没电的对策】没电,绝不是没有对策的,因为人有腿,还有一架除了铃其他地方都响的自行车。晚上骑自行车不方便,所以大多数时候,还是依靠父母给的双腿。那时候,小孩都这样唱歌:帽儿破,鞋儿破,哪里有电哪有我…….  为了看《八仙过海》大结局,我约了几个好朋友,一边走,一边玩,一边闹,天刚黑,就跑到了我五姨家,足有8公里路,因为她家离城里很近,基本不停电。一路上吵吵闹闹,一边讨论着以前的各集故事,一边猜测着结局的结果,倒也不觉得累。  看到我们满头大汗的跑来,五姨倒是下了一跳,还以为是家里出什么事了,直到听说来看电视,才松了一口气。他们家在路边开了一个代销店,看我们热的跟水洗似的,五姨狠了狠心,一人给了一瓶冰镇的崂山可乐,我们几乎都是一口气吹完,清爽可口,那真叫一个透心凉,凉到肚子里,甜在心头,那种感觉,我到现在都能记起。  一边乘凉,一边聊着天,一边看电视,还不用担心停电,这就是当时梦寐以求的生活。电视很精彩,看完的时候都快十一点了,于是就吹着口哨呼啸着回家,有几个还说哪里哪里死过人,有鬼,胆小的都吓的不敢说话。  12点到家,银河像瀑布一样挂在天边,远远的听见狗叫声,原来是家里的小狗一直在村头等我。  感觉,真爽…..
  顶一下,好帖。  
  崂山可乐!?呵呵,分明就是青岛崂山的崂山可乐嘛。
  @blewaway-2 19:55:00    -----------------------------  好有纪念性的八仙过海啊。
  @等着看日出ing
14:23:00  崂山可乐!?呵呵,分明就是青岛崂山的崂山可乐嘛。   -----------------------------  小时候5毛一瓶,很好喝
  记得我家也有一台凯歌牌电视,我妈结婚时候买的,我刚有记忆的时候就是一屋子人看电视,用了也得有20几年,被我妈5块钱卖给收破烂的了,有点怀念
  勾起儿时的回忆。  
  二环占座
  终于到周末了,心情大好,可以更新了
  有事秘书干,没事干秘书  
  【电瓶的出现】每个村,都有至少一个代销店。所谓的代销店,其名字是计划经济的产物,但实际上就是小商店,卖些烟酒糖茶等日常用品。因为它太小了,不能叫商店,只好叫“点”了。  这样的代销店有个特点,其位置大都在村子的最中央,这样四周的人走过去半径都不至于太长。由于人流量比较大,可以打发些无聊的时间,代销店往往都会成为村里交际的中心,小道消息的集散地。  恰巧,我们村的代销店老板(其实那时候不叫老板,叫“卖啥的”)是个有生意头脑的人,在那个年代,大多是过了初一不想十五的人,生意人格外少。他敏锐的感觉到了电视给他带来的商机,于是当机立断,卖了一台崭新的凯歌牌14英寸黑白电视机,一举超过了闯广东的那个小青年。而且腾出一间小房子,专门看电视,边上摆个牌桌子,闲暇的时候可以打牌,喝茶。  本来人就不少,现在更多了。村里人吃完饭,第一反就是去代销店;找什么人,不用心思,直接去代销店找,准没错。晚上看电视更是热闹啊,人山人海的,屋里坐不下了,就隔着窗玻璃往里看。若是碰到谁家有喜事,更是不得了啦,众人都嚷嚷着让请客,有喜事的人自然也会买些小零食,按个的散发开,瓜子,花生,还有大虾酥……每天都跟过节一样,点老板自然也高兴的合不拢嘴,因为,营业额上去了。  更绝的是,老板挣了钱,也舍得扩大投资,神不知鬼不觉的去城里买回来一个电瓶。说起这个东西,就像工程制图人用的鸭嘴笔一样,现在很多人恐怕都不知道。所谓电瓶,就是大点的蓄电池,白天充满电,晚上可以拿来看电视用。它的革命性的意义是,不管有电没电,村里人都可以看上电视了。  这对我们村来说,是可以载入史册的大事件,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我们虽然不像新闻联播中的农民那样幸福富足,但那一刻,村里人心中都是甜蜜的。  虽然喊了30多年种地不能靠天吃饭,但现在依然靠天吃饭。但电就不一样了,我们终于可以不靠国家的电来看电视了。  所以,我一点都不感激小琳姐,尽管我觉得她穿衣服的品味很想模特。相反,我感谢电瓶。
  写的真不错,都是我亲历过的.只是为何更新这么少?  
  写出了小时候的心声,
  加油更新  
  呵呵!共同的回忆
  【小孩的节日】我以前说过,农村的小孩不像现在的城市小孩,一家人伺候不了一个孩子。80年代的农村小孩,基本上都属于自生自灭的那种。父母基本不管,爷爷奶奶基本不问。冬天一个大棉袄,夏天一件海军制服样式的背心,全村的小孩混成一帮“放羊”,泥里滚土里爬。只有到了吃饭的时间父母才想起来孩子还没回家吃饭。  说也奇怪,那时的小孩不讲卫生,但却很少生病,一年吃不了两次药,谁家的小孩打个吊瓶在村里甚至都是新闻,老娘们聚在一块都会讨论上半天。不像现在的小孩,恨不得一天洗2次澡,换3次衣服,洗8次手,但小孩还是隔三差五的得病,一次感冒没有一星期吊瓶都好不了。  除了整天昏天黑的的瞎玩,农村的小孩一年还会有四次节日,格外的开心快乐。一是过年,二是摸知了猴,三是夏天洗野澡,四是看《西游记》。  过年就不用说了,可以有新衣服,可以看杀年猪的,可以放鞭炮,可以吃上几顿肉,可以走亲戚等等。收割完小麦,就到了摸知了猴的日子,那时候几乎是全村集体出动,拿着手电筒,大长杆子,小孩提着塑料桶,浩浩荡荡就去捉知了猴去了。运气好的话,一晚上可以逮到十几个,第二天让妈妈剪着吃,由于长时间不吃肉,简直是太香了。摸多了还可以腌起来,一下吃到秋天。夏天洗野澡当然也很舒服,可以比赛游泳,可以比赛扎猛子,还可以捉青蛙,只要不被水蛭盯到屁股,一切都是快乐的。  有了电视以后,以上的三个节日都相形见绌了,最开心的还是有《西游记》看的日子。我不知道央视86版《西游记》在电视剧历史上具有什么样的地位,但对农村人来说,简直是划时代的,尽管一开始只拍到15集,猴哥一怒之下回了花果山。太神了,到处充斥着闻所未闻的魔幻色彩,会飞,会变,会使用法术,英雄猴哥,可爱猪八戒,罗里吧嗦唐三藏,憨态可掬沙悟净。特别是大闹天宫以前几集,看的我们血脉喷张,拿个破棒子当金箍棒比划,“嘿,俺老孙去了”……  说真的,也没能完全看懂,就是看个热闹,尼姑不叫尼姑,叫女和尚;白骨精不叫白骨精,叫失光腚的……那时候的小孩都讨厌唐三藏,特别是他给猴哥套了个紧箍咒以后,啰嗦的要命,比《大话西游》里的唐僧还啰嗦。最后他把猴哥赶回了花果山,很多小孩猜测猴哥以后不会来了,让唐僧去死吧,花果山多好。  更有趣的是,有好奇的小孩开始猜测沙和尚调的那个包袱里到底放了些神马东东,有的说是书本,有的说是好吃的,有的说是小口琴,有的说是新衣服…..  结论自然没有,因为谁也没看到那个包袱打开过。
  @为中国崛起而泡妞
16:40:00  勾起儿时的回忆。  手机上天涯,随时围观热点:  -----------------------------  呵呵,共同回忆
  记忆中的孩提时代。  
  未完待续
  @blewaway-6 17:51:00    -----------------------------  那时候感觉这几集的孙悟空不如前几集好看。而且以前也经常纳闷,怎么唐僧老换人啊,而且一个不如一个好看。
  果断留名!
  好欢乐
  对于俺这种城乡结合部的孩子
真是太吸引了
  真实,因为这些场景确实存在过。。。  儿时的记忆,再也回不去了
  看着很是勾起小时候的记忆,那时候电视很少,也小,人多,但是乐趣很多,快乐很大。反而一家甚至一个人一个电视感受不到。
  感慨啊
  @绿色海苔
15:43:00  感谢楼主,唤起我童年很多的记忆。记得小时候暑假看西游记,一帮孩子们先是在我家看,不知道看着看着怎么了爸爸偏偏不让我们看了非叫我们去写暑假作业,怎么求都不行,我们五六个孩子跟着我哥哥顶着烈日炎炎到处找电视,终于把那一集断断续续看完,跟楼主一样,回来的路上大家都很开心还讨论,然后又是继续暑假的各种游玩活动,很庆幸我的童年是在农村长大的,没有接触过泥土的童年不叫童年!   -----------------------------  其实那时候应该是人生最幸福的一段时间了,虽然有些苦
  【那些可爱的坏人】尽管某些人费尽心思,用天文数字般的纳税人的钱去塑造正面英雄形象,男性那人高大伟岸,爱国敬业,廉洁奉公;女性则美丽大方,相夫教子,一尘不染。但结果却恰恰相反,看了这么些年的电视,给我印象最深刻的反而是一些经典的反面配角,也就是那些可爱又可恨的坏蛋。  为什么会这样呢?关键一点还在于娱乐精神。我觉得那些冰清玉洁,不食人间烟火,没有一点人性弱点的正面英雄们在生活中好像并不存在。他们的性格都过于单一,生活过于枯燥,比如杨子荣夜困雪山中,首先想到的是党,是祖国,是任务,而不像正常人那样可以想一想可爱的女儿,老婆的热被窝,还有80多岁的老母亲,一点娱乐精神都没有。也就是说,好人都不正常。  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坏人往往都非常有趣,富有丰富的娱乐细胞。有些角色特点鲜明,让人过目难忘。比如《八仙过海》里面那风流倜傥,玉树临风一样的龙太子、《西游记》中好吃懒做动不动就收拾行李要回高老庄的猪八戒、83版《射雕英雄传》中每次出场都会让人眼前一亮的杨康,还有欧阳克、《霍元甲》中龙海生、《小兵张嘎》中的翻译……  看了很多的武打电视剧,我认为金庸先生描写最成功的人物是张无忌,他具有人性基本的复杂性,比如他武功高强,但却没有远大的追求,做什么事都是阴差阳错;他不是美男子,但也不乏美女的追求,但也没有像杨过郭靖那样对爱情执着认真,相反,他优柔寡断,到最后也不知道自己真正喜欢谁…..  要论最让人过目不忘的经典坏蛋,我认为非《八仙过海》中的天道祖师莫属,他那惊世骇俗的造型,离八里地远看都是坏人;他那个性的胡子,老鼠一样的双眼,化成灰都能认出;最让人难以割舍的是他那石破天惊,前无古人后无来者,让周星星先生羡慕的狞笑…..听到的人,一辈子恐怕都不会忘记。  《八仙过海》的内容已全然记不起来了,只有天道祖师,这么些年了,一想起来就像笑。那时候的小孩看一阵电视如果没有天道祖师出来就觉得沉闷,因为他不出来,就一点都不热闹。我记得最后大结局一集天道祖师那个很厉害的丹快练成了,狞笑声不断,气愤紧张。可惜我睡着了没捞着看,第二天醒来后好失落,见面就问小朋友天道祖师最后是怎么死的。就像费劲巴拉的种了半年的花,放学回家后发现都被羊给吃完了,真是好失落啊……  我说的这些,广电总局的领导们到现在也不会明白,因为,他们压根就跟娱乐有仇。也许他们喜欢焦裕禄、雷锋、杨子荣,但我们小孩不喜欢,一点都不。
  我费劲巴拉才找了天道祖师的这半张图,而且是合影。有特写的朋友帮着上几张,好喜欢啊
  来---香烟啤酒矿泉水,来---水果杂志扑克牌,来---让一让了  
  看着挺有感觉的,跟我们小时候一样
  @灵魂颠倒
17:49:00  来---香烟啤酒矿泉水,来---水果杂志扑克牌,来---让一让了  手机上天涯,随时围观热点:  -----------------------------  坐火车啊?
  标记一下  
  第一次这么靠前
  80后,也是又回忆得人了
  未完待续
  顶个哦。。  
  回复第149楼,@blewaway2010  @灵魂颠倒
17:49:00  来---香烟啤酒矿泉水,来---水果杂志扑克牌,来---让一让了  手机上天涯,随时围观热点:  -----------------------------  坐火车啊?  --------------------------  哈哈,好好玩啊  
  手机党路过、、、  [发自iPhone客户端-贝客悦读]
  @灵魂颠倒
17:49:00  来---香烟啤酒矿泉水,来---水果杂志扑克牌,来---让一让了  手机上天涯,随时围观热点:  -----------------------------  有薯片没?边吃边看楼主!
  @blewaway-8 7:13:00  未完待续  -----------------------------  楼主快更,稀罕你这风格
  感谢楼主,让我又回忆起我美好又快乐的童年。我也是在农村长大的,老跟着哥哥的屁股爬树摘果子,下河摸鱼虾,窑红薯,反正男孩子干的我都干过,很野很快乐。
  有意思。  
  巨野的路过  这些都经历过,,现在不时的怀念  下班了,长话短说  ---------------------------------------------------------------------  最让人难以割舍的是他那石破天惊,前无古人后无来者,让周星星先生羡慕的狞笑…..  ---------------------------------------------------------------------  当时不少小朋友学他那oooohahahahooooooooo的独特的狞笑  明天接着认认真真的看。
  【万人空巷的香港片(一)】香港,其实是一个抛弃的孩子,97年才回到母亲的怀抱。但被抛弃的命运,对香港来讲是福是祸?这就像台湾一样,领导们号召我们去解救台湾受苦受难的同袍,但最终发现该解救的应该是自己,台湾人生活的很幸福,他们,甚至还可以选举。  我想香港人是幸福的,这从他们的影视作品可以看出来。他们具有最彻底的娱乐精神,甚至可以为了搞笑而搞笑,可以拍无聊的话题,开最粗俗的玩笑,不管什么爱国不爱国,什么格调不格调,什么品位不品位。他们可以粗制滥造,也可以把武打片拍的很精细,很文艺,甚至可以代表中国获得奥斯卡奖。  早起的香港片都是很粗放的,因为场景有限,穿帮的镜头非常多,神雕可以用人饰,粘上毛就可以,一个演员可以演多个角色。但比起让人能睡着的某些国产片,飞快的节奏,搞笑的对白,曲折的情节……这已经足够了。万人空巷,一点都不夸张,屋子里挤满了人,还有很多人隔着窗户看,这就说明了一切。  83版的《射雕英雄传》是可以让人忘记吃饭的电视剧。那时候的农村,反正也没什么吃,有些小孩就抱着个馒头,拿头大蒜边看边吃。父母说:这小孩,也不回家吃饭,电视迷。别人就开玩笑说:回家还有更好吃的吗?众皆大笑。说真的,我那时候小,还看不太懂,但总觉得武打场面拍得很吸引人,肯定是精心设计的。看完一集,小孩争论最多的就是谁的武功最高,谁最厉害,但总没有最厉害的,因为总是一个比一个厉害。一开始江南七怪就是神功了,没想到7个人还不是梅超风的对手,后来又出了丘处机,全真七子。黄老邪的出场把一切似乎都秒杀了,但接着还有西毒欧阳锋,南帝北丐,还有周伯通,最后才发现,还是靖哥哥郭靖最厉害,但他又没有黄蓉聪明。  那时候,一提金庸的武侠国内的大爷们都觉得品味太低,但让他们去搞,连个故事都讲不明白,后来香港人通过《卧虎藏龙》获得奥斯卡奖,国内的砖家叫兽还在搞《建党大业》……这就是差距。
  楼主此贴,似有寓意 ,收藏先。  
  听楼主细说往事。  
  世间如此凄凉 我是那么的没有安全感!我也找不到安全,这些苦难,想想就泪了,却让我做到了自强 自立 自信   
  路过  
  @gxg-8 18:56:00  楼主此贴,似有寓意 ,收藏先。  本帖发自天涯社区手机客户端  -----------------------------  呵呵,等更新完了你就知道了
  占坑,走人,临走抚摸楼主狗头笑而不语……  
  mark  
  一口气看完了。坐等楼主更新。以前一直在深版混。今天偶遇此帖,感觉很不错,有营养。支持楼主  
  【万人空巷的香港片(二)】农村人很多不识字的,所以对白字黑字格外崇拜;农村人大多不精通历史,所以对古装片还不是特别的喜爱。所以,我说《射雕英雄传》还不是最受欢迎的电视剧,因为他是古装片,老头老太太们看不大懂。  那么,最受欢迎的是什么呢?毫无疑问,应该是周润发版《上海滩》,大衣礼貌等超酷的造型,婉转曲折的故事情节,神秘诱人的黑社会,枪战武打,美女爱情,复仇暗杀,还有经典的片尾曲……总之,一切吸引眼球的东西,他都有了。  你能想象一下在文化生活极其贫乏的农村,上海滩以为着什么吗?看看费翔的《一把火》就知道了,尽管只给了半身像,尽管艺术品味不高,但它的确是一把火,燃气了农村人那压抑太久的激情和娱乐精神。而上海滩的影响力,甚至还要高很多。  那时候,发哥还没有发福,油亮的黑发,眯起眼笑靥如花。那时候,赵雅芝还不是大婶,小鸟依人,美目盼兮。农村人可不知道他们姓甚名谁,只知道一个叫许文强,另一个叫冯程程。电视还没演完,许文强的礼帽就成了全村流行的元素,年轻人上城里都会买一顶回来,骑上大金鹿自行车嫣然就是许文强了。还有个青年装扮成许文强去相亲,女方人一看,都笑了,别说,效果还真是忒好了。  可惜的是,结局是个悲剧,许文强喋血,冯程程嫁为别人妇。这可不是农村人愿意看到的结局,程程结婚的那一段,很多小女孩都看哭了……  他们已经看惯了大团圆的结局,看到了再狡猾的狐狸也逃不过猎人眼睛的内地警匪片,看惯了解放军杀敌如砍瓜切菜般的战争片,看惯了有情人终成眷属……真的来个悲剧,还真没法接受。于是农村人就天真的盼望着有续集,这样,许文强才可以找个机会复活,可惜,到现在也没有。  “浪奔,浪流……”,熟悉的旋律响起,我现在还会跟着哼唱。小女儿才4岁,也会唱这首歌了,还不停的问:许文强到底死了吗?
  潜水这么久,这个唯一值得回  
  @苏打红黄绿
20:21:00  潜水这么久,这个唯一值得回  本帖发自天涯社区手机客户端  -----------------------------  多谢,多谢
  八零后前来mark一记  
  未完待续,敬请关注
  回复第12楼,@blewaway2010  【一切从电谈起】1926年,苏格兰人约翰.洛克.贝尔德发明了电视。但对我们村来讲,有电视的历史可不长,就像美国的历史,跟比起来,简直不能称为历史。所以,对我们村来讲,大部分是没有电视的历史。甚至,是没有电的历史。在这里,有必要要先说一下电,因为有电,然后才有电视。  能想象一下没电的日子吗?我记得那时候我刚上小学,那时候跟奶奶住在一起。  没有月亮的日子,吃完晚饭(我们那里叫喝汤,日子穷,晚饭一般都不正儿八经吃)就剩一件事可做,那就是睡觉,因为大多数家庭不舍得点着蜡烛或者煤油灯聊天。冬天的时候,睡得更早,因为没有取暖设施,被窝成了温暖的所在。奶奶是裹脚的老太婆,晚上没有灯走路很不方便,我那时候练就了一手在漆黑的房间里找火柴的本领,等我点上蜡烛,奶奶才能走近房间。  睡得早,自然就醒得早,特别是对小孩来讲。我通常凌晨3点来钟就睡不着了,早早的爬起来,围着村子转一遍,把上学的小朋...  --------------------------  心向往之  
  楼主应该是75后80前的,我与你差不多,写得真贴近那时的生活,赞!期待更新。  
  真美好!  
  Mark  
  难得的好文,第一次留言,确实很好,楼主加油!  
  一段美好的回忆。也许楼主要为后文做铺垫。  
  楼主叙述准确、到位、精彩,想起了上小学前在山东老家的的记忆,就是这个样子的
  好帖~语言质朴真实~楼主快更帖~  
  M。童年呀  
  看了楼主文字不由自主思维就跟着回到了儿时,往事仿佛历历在目。强顶!期待更新。  
  一口气看完…收藏了。坐等楼主更新…推小车的,来包瓜子…要恰恰的。  
  @周可-8 22:25:00  楼主应该是75后80前的,我与你差不多,写得真贴近那时的生活,赞!期待更新。  手机上天涯,随时围观热点:  -----------------------------
  记号,好看来着  
  楼主神马年代生人?  
使用“←”“→”快捷翻页
请遵守言论规则,不得违反国家法律法规}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三藏取经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