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恩慈品德传世sf发布网下联怎么对

下联示例:炎黄子孙德才兼备展宏图&&& 横批示例:振兴中华
对联是2004年备受欢迎的题目。对联的种类较多,但不管何类对联,使用何种形式,却又必须具备以下特点:一要字数相等,断句一致。除有意空出某字的位置以达到某种效果外,上下联字数必须相同,不多不少。二要平仄相合,音调和谐。传统习惯是“仄起平落”,即上联末句尾字用仄声,下联末句尾字用平声。三要词性相对,位置相同。一般称为“虚对虚,实对实”,就是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数量词对数量词,副词对副词,而且相对的词必须在相同的位置上。四要内容相关,上下衔接。上下联的含意必须相互衔接,但又不能重复。此外,张挂的对联,传统作法还必须直写竖贴,自右而左,由上而下,不能颠倒。与对联紧密相关的横批,可以说是对联的题目,也是对联的中心。好的横批在对联中可以起到画龙点睛、相互补充的作用。
请在这里输入关键词:
科目:高中语文
题型:阅读理解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以下题目
&&&& &&&&&&&&&&&&&&&&&&&&&&&&范仲淹的人生格言
&&& 地处闽中的福建省沙具,去年在县城建国路东巷47号范氏宗祠,发现北宋大政治家和文学家范仲淹(989~1052)的家谱和坐像。这部家谱详述范仲淹的生平,除刊印族人对他的颂扬文字外,还记载了北宋大文豪苏东坡的题词:“出为石相,处为名贤;&&&&&& ,&&&&&& 。”①看来范公的“先忧后乐”的言行是可以“盖棺论定”的。
&&& 最能体现范公忧乐观的当然是那篇《岳阳楼记》。博大而深沉的雄文,使岳阳楼一跃成为“江南三大名楼”之一,与洞庭的烟波一起浩荡千古,而文中名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竞世代流传,长留后人心间,甚至于被有着更远大抱负的共产党人所津津乐道。这是文学史上一桩“不朽之盛事”。
&&& 家谱已经证实,范仲淹一生从未到过岳阳楼。宋庆历三年,范仲淹任参政知事,他提出改革主张,遭到保守势力的反对,被贬到河南邓州。他的朋友滕子京也因受到诬告而被贬到湖南,后来,滕子京主持重修岳阳楼时,写信请范仲淹记述那件事,还派人给范仲淹送了一幅《洞庭晚秋图》和前代名家有关洞庭湖和岳阳楼的诗文,范仲淹终于在邓州写成了《岳阳楼记》。
&&& 范仲淹创作《岳阳楼记》,文学界自有解说。或云,范公大胆想象,最大限度地发挥了想象力;或云,他看了《洞庭晚秋图》和前人的诗文,是在前人的成果上进行再创作。这些论述不无道理,但翻了范氏家谱,窃以为从人心、人生的深处理解“先忧后乐千秋句”,也许更为准确一些,恰当一些。
&&& 范仲淹,苏州人,两岁丧父,寡母改嫁,从小就饱受艰辛。年轻时,面对内忧外患,他力主改革,写了《条陈十事》,向皇帝建议整顿吏治,加强武备,发展生产。关心民疾。后入仕途,不谋私利,廉洁奉公。生活节俭,不事侈糜,“非宾客不重肉,妻子表食,仅能白充”。在严于律己的同时,他还勤勤恳恳地为民效力,无论戍边陕北,还是主政杭州,都建树了不少的业绩……
&&& 我觉得范仲淹所写的,不是一般的豪言壮语,而是他亲身经历的生活体验和人生实感。如果不是投身于时代大潮,参加社会实践,在了解社会,认识国情和体察民意的同时,增强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他就不可能写出这样深刻的人生格言来。拿“三楼”诗文作比较,崔灏的黄鹤楼诗、王勃的《滕王阁序》着重从“眼前景、身边物”的小环境去抒发个人的感受,显示了独占鳌头的主人和少年才子的文化心态、情感意绪。而范仲淹的《岳阳楼记》则从“政通人和、百废俱兴”的大环境去提出自己的政治见解,表现出一个政治家和改革家的抱负和追求,显得更深运、天具忧惠感、更为情绪化,更有人生感和命运感,更有震撼人心的艺术力量。
&&& 人生也诚然复杂。北宋这位命运多舛的官员——范仲淹,本不在具文名.朋友一次偶然的“约稿”,他按题作文,以寥寥数百字“交卷”,岂料,此文产生了“轰动效应”。范仲淹创作的成功,至少可以提醒人们:文学创作神圣而又严肃,下笔前要意识到自己肩负的历史使命,下笔后要考虑社会效果。不负责任地说大话,发空论,千言不如一杯水;躲在书斋里写“自我”,玩文字,只能是一已悲欢的吟喟。只有跳出个人小圈子,投身于社会改革的大潮,和广大群众同忧乐、共休戚、共呼吸,开辟一条宽阔的,心灵通道,方有可能笔走龙舌,字滚雷霆,黄钟大吕,传出生活的音响,奏出时代的强音,写出传世的佳作。须作一补充,范家是自9世孙范德祖时,才从苏州迁到福建沙县的。那尊新发现的古樟木雕成的范仲淹坐像,高70厘米、宽40厘米,头戴宋朝大学士鸟纱帽,身着朱红缀金蟒袍,内刚外和,极貌古朴,长并飘拂,面带微笑,仿佛在说:文学创作本不是老夫的职业.别把我吹成写作的大家。至为重要的是政治通畅,上下和协,社会安定,经济繁荣,让为官者少担点忧。给百姓们多点欢乐,是愿也,是贺也!
根据上下文,试补写出“出为名相,处为名贤”这副对联的下联。
全文共9个自然段,对全文的结构层次理解正确的一一项是(& )
A、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 B、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
C、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 D、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
科目:高中语文
题型:阅读理解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列题目。
&&& 民国元老、著名书法家于右任饱经沧桑沉浮,却一生淡泊,荣辱自安。常有友人问及他高寿的养生之道,他总是指指客厅墙上高悬的那幅字画,笑而不言。
&&& 那是一幅写意的莲花图,旁边是一副对联:不思八九,常想一二。横批:如意。
&&& 常言道,人生不如意事常八九。倘若心为物役,患得患失,就只会被悲观、绝望窒息心智,人生的路途注定是如负重登山、举步维艰了。常想一二,就是用心感恩,庆幸、珍惜人生中那如意的十之一二,最终以那份豁达与坚韧去化解并超越苦难。
&&& 我不由得想起了霍金,眼前浮现出这位科学大师那永远深邃的目光和宁静的笑容。世人推崇霍金,不仅仅因为他是智慧的英雄,更因为他还是一位人生的斗士。
&&& 有一次,在学术报告结束之际,一位年轻的女记者捷足跃上讲坛,面对这位已在轮椅上生活了三十多年的科学巨匠,深深景仰之余,又不无悲悯地问:“霍金先生,卢枷雷病已将你永远固定在轮椅上,你不认为命运让你失去的太多了吗?”
&&& 这个问题显然有些突兀和尖锐,报告厅内顿时鸦雀无声,一片静谧。
&&& 霍金的脸庞却依然充满恬静的微笑,他用还能活动的手指,艰难地叩击键盘,于是,随着合成器发出的标准伦敦音,宽大的投影屏上缓慢然而醒目地显示出如下一段文字:
&&& 我的手指还能活动,我的大脑还能思维;
&&& 我有终生追求的理想,有我爱和爱我的亲人和朋友;
&&& 对了,我还有一颗感恩的心……,
&&& 心灵的震颤之后,掌声雷动。人们纷纷涌向台前,簇拥着这位非凡的科学家,向他表示由衷的敬意。
&&& 人们深受感动的,并不是因为他曾经的苦难,而是他直面苦难时的坚守、乐观和勇气。人生如花开花谢,潮起潮落,有得便有失,有苦也有乐。如果谁总自以为失去的太多,总受到这个意念的折磨,谁才是最不幸的人。
&&& 常想一二。因为境由心生——问题本身都不是问题,如何对待它才是最大的问题。
&&& 常想一二。毕竟,决定生命品质、塑造人生境界的,不是八九,而是一二。
根据文章内容,请你为本文拟定一个标题。&&&&&&& (2分)
具体说说于右任老人把莲花图和对联挂在一起的深意。&&&&&&&&&&&&&&&& (3分)
作为论据的事实,可以是一人一事的具体事例,也可以是多人多事的概括性事例。
(1)请结合霍金事例中让你动情的句子,简答这一具体事例证明论点的作用。&& (3分)
(2)请再补充一个能证明本文论点的概括性的事例。&&&&&&&&&&&&&&&&&&&&&&& (3分)
科目:高中语文
题型:阅读理解
阅读下面语段,完成文后各题。
反求我心悟人生
  ①佛教在中国,许多人信,许多人不信。各有各的理由,各有各的角度。但不管信还是不信,它是一种客观存在,从东汉传入中国,已存在了两千多年。不但存在,还有发展,甚至发展之后又再传回它的故乡印度,季羡林先生称之为文化史上很少见的宗教“倒流”。不但有“倒流”,还有“横流”,它又从中国传到日本,传到欧美等地,几乎遍布世界的各个角落。这说明什么,说明它有用,能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世界,特别是解释人生和人的心理。另外,还说明中华文化的博大,具有宽容与创新的精神。它没有排外、自闭,也没有盲目膜拜,自卑自怯,而是开放吸收,兼容并蓄,进而改革创新。中国古代之佛教早已不是印度之佛教,现在之佛教也不是过去之佛教。
  ②佛教传入中国之后,又新创几宗几派,已无人能说清。特别是禅宗经六祖革新之后,禅与佛几乎是两个概念。佛教与其他宗教之大不同处是不搞神秘化,强调自我体验,我心皆佛,人人可立地成佛;不宣传神主救世,而强调自度度人。有宽忍、无私、利他、和谐的一面,是积极的。中国文化在佛教西来之前,便有道,强调无为,重自然规律;有儒,强调自强不息,济世救民;再加上佛的慈悲,中华文化就三足鼎立,巍然浩然,源远流长。至今中国许多名山、市井的古庙里,都三教共奉,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就是在人们平常的处世用事中也常常是进为儒,守为道,退为佛,像是一套武术的攻防进守,又像是一个人,时而兴奋时而沉静。所以,如林则徐这样的虎门销烟的民族英雄,也是一位虔诚的佛教信徒。而他那副名联“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你已无法确指这里是儒、是道、还是佛。文化,是很有意思的事,就像一道好菜,当你细品其色、香、味时,已无法说清,其中是哪一种料在起作用。
  ③对佛的体验有一句话讲得最通俗明白:“如人饮水,冷暖自知。”你自己去体会吧,说出来的就不算是佛,这大概就是禅味,其实是哲学。当年爱因斯坦与波尔两位大物理学家争论物质能不能准确测量,直到死谁也没有说服对方。爱氏说能,波氏说不能,叫“测不准原理”。比如用温度计测水温,你看到的温度是水加上温度计及环境的温度而已不是水的准确温度。有一次毛泽东接见外宾,赵朴初陪同,客人未到,毛即风趣地说:“赵朴初,即非赵朴初,是名赵朴初。佛教有没有这个公式?”赵答:“有。”是又不是,说不准,是哲学。佛教传入中国后得华夏文化之灵,浴神州风土之情,是佛教,即非佛教,是名佛教。就像波尔的那支温度计上的温度,是水温,即非水温,是名水温。它已是哲学、文学、艺术、政治、人生修养等等的一种混合体了。一部红楼梦,有人读情,有人读理,有人读阶级斗争。一部佛教,更是中国人两千年来读不完的书。你看,像梁启超、胡适、鲁迅这样的大家都曾苦心研究佛教,鲁迅还出资刻过佛经。而李叔同、金庸等作家、艺术家则干脆皈依佛门。这是佛教的妙处,每个行为都能在它的思维下找到一种实现的方法,每个人都能在它的背景下找到一个自我。山西隰县小西天寺里,有一副对联:“佛即心,心即佛,欲求佛,先求心,即心即佛;因即果,果即因,种甚因,结甚果,是因是果。”当我们谈佛说禅时,其实是在探寻自我,研究我与周围世界的关系。这种含义是说不很准的,也是“测不准原理”。我心茫茫,佛法无边,唯其不准,才有大用,才有发挥的空间,两千年不衰,天地间永驻。我们对佛千万不敢太认真,烧香拜佛,求其显灵;或打坐入定,求其忽通,那不是佛的本意。列宁说,真理不可太死板,也不能太灵活。至于掌握到一个什么样的度,还是那句话,饮水人冷暖自知,你自己慢慢去品吧。
(节选自《人民日报》)
1.作者认为传入中国以后的佛教“是佛教,即非佛教,是名佛教”,不能作为这一观点依据的一项是:
  A.中华文化儒、道、佛三足鼎立,巍然浩然,源远流长。
  B.佛教能使每个行为都可在它的思维下找到实现的方法,每个人都可在它的背景下找到自我。
  C.佛教得华夏文化之灵,浴神州风土之情。
  D.佛教已成为哲学、文学、艺术、政治、人生修养等等的一种混合体。
2.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化“横流”是普遍现象,莎士比亚的戏剧可以传到中国来,中国的儒学也可以传到欧洲去。
  B.对外来文化,我们既不要一概排斥,也不要盲目膜拜,而应该开放吸收,兼容并蓄,进而改革创新。
  C.较之于其他宗教,作者认为佛教不搞神秘化,但在谈及对佛的体验时,作者却用“如人饮水,冷暖自知”“测不准”、“说不准”这些模糊语言加以表述。可见只有像李叔同、金庸这样的文化精英才懂佛用佛。
  D.佛教不宣传神主救世,而强调自度度人,谈佛说禅,其实是在探导自我,研究“我”与周围世界的关系。因此,只要心中有佛,就有利于处理好人际关系。
3.为什么在作者看来,“一部佛教,更是中国人两千年来读不完的书” ?请联系全文分条概述。
4.请概述作者梁衡写作此文的“用意”。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学年江苏省赣榆清华园复习班摸底考试语文卷
题型:语言应用
下面是苏州留园内的一副对联,请根据语境,补足上下联中空缺的部分。(4分)
读书取正读易取变&&&
A&& 读庄取达读汉文取坚最有味卷中岁月
与菊同野与梅同疏与莲同洁与兰同芳&&& B&&&& 定自称花里神仙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0114
题型:问答题
下面一副对联,下联的句子和词语顺序被打乱了。请根据上联将之调整到原来顺序。上联:兴废总关情,看落霞孤鹜,秋水长天,幸此地湖山无恙下联:江上问才人 古今才一瞬 风景比当年何如 阁中帝子下联应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通灵佛教网&||||||
--(366)[] newscj
万象大慈法轮林传世宝库史略
万象大慈法轮林传世宝库史略万象大慈法轮林传世宝库史略缘 起在汉族地区,现在有许多信奉佛教的居士,有心想修学密宗。纷纷来信来电求索取万象大慈法轮林的发展历史简介。特别是要求我们把伽央·喜喇坚赞的传承翻译出来寄给他们。因为他们知道,修学密宗最主要的就是讲究传承。一个想修学密宗的行者,如果不能依止一个名符其实的,真正具有传承的金刚,要想取得成就是根本不可能的。为此我们写这本书,除在满足他们要求的同时,也向一切有缘者介绍这座名符其实的藏传佛教,介绍伽央·喜喇坚赞及其传承。这是写此书的因缘之一。 其二,我们愿一切有缘的,都能随遇伽央·喜喇坚赞仁波切的《世界和平塔》功德,而积聚福德资量,早获彻底解脱大法。如能让读者对上述两点有所了解和帮助,我们将感到无比欣慰。 由于藏汉文字、语言有些障碍,相互交流不便,翻译也不是十分准确,而更主要是作者水平有限,时间紧,故错漏也在所难免,为此如有读者发现,欢迎指出,以便更正。一九九七年五月于成都 法 缘万象大慈法轮林传世宝库史略万象大慈法轮林(“林”就是之意,以下相同)是一座以弘扬和修持龙钦宁提的宁玛派寺院,在佛教界享有盛名。寺院从公元一六四六年建立至今已有三百五十多年的历史,如追溯其由宁玛宁提发展而成宁玛龙钦宁提直到现在的过程,更是历史悠久渊源流长。佛教自印度释迦牟尼创立传入西藏后,经历一千多年的发展,到十四世纪时,出现繁荣昌盛教派兴起的局面。公元一三O八年,宁玛龙钦宁提的创始人,更青龙钦绕降出生于拉萨尧西臣卡地方。他原名为赤诚罗珠。更青龙钦绕降是后来僧众称誉他的称呼。其人性行聪慧,五岁能读写经书、九岁通晓医学、对《般若两万颂》和《般若八千颂》两书,过目成诵,十二岁在桑益巴堪布桑周仁青、规范师根加沃日等高僧大师名下受戒皈依后、更潜心佛法、在众多僧侣中辩经,常名列前茅。十九岁广泛通晓佛法,答辩问难无所不能,广大僧众以其博学多能,称呼他为青龙钦饶绛。以称誉他的佛学深奥,广大无垠之意。后又投师在大喇嘛噶巴让扎等大师的门下,对各教派佛学,不分门户,遍学所有新旧密法,进一步深入钻研,造旨极其高深。三十岁时,他的经师大喇嘛让扎授以他掌教者的头衔。三十一岁,他以上承释迦牟尼的教导、宏扬佛法自命,即以宁玛龙钦宁提命名(在原宁玛宁提上冠以龙钦称号)创立龙钦宁提。接着更青龙钦饶绛到一个深山老林的山洞里苦修了六年,大撤大悟之后,开始传播宁玛龙钦宁提教义,最初只传授八个人,物换星移,随着时间的推移,该教义越传越广,不仅国内、西藏等地广为流传,在国外东南亚,甚至美洲地区也有传播。更青龙钦饶绛一生着述十分丰富。公元一三六三年五十五岁圆寂,他圆寂后留下的宏篇巨着很多,分为三大类,共二百六十三种,其中最重要的有《龙钦七宝藏》、《心要四支》、《心性安息论本注》、《大圆满幻变安息论释妙车》、《大圆满禅定安息释清净车论》、《三自解脱》、《甚深藏论六部》,口诀119种,以及喇嘛央提、空行央提、喇嘛宁体、空行宁体、明点等方面的着述七十余种。这些经书流传至今,不仅在国内被视为稀世珍宝,而在国外亦被当作不可多得的佛教珍品。更青龙钦饶绛圆寂二百八十三年后即公元一六四六年,密宗宁玛喇嘛建立万象大慈法轮林于甘孜葛尔莫买科麦儒拉卡(今甘孜县境内)。命名为麦儒寺。最初只有僧侣二十多人,经过几代的相传,到俄尔金成里时,宁玛龙钦宁提得到发扬光大,宁玛持明大师吉美林巴的大弟子多竹庆仁波切尼米成里沃日的转世,卡珠更钦丹碧尼玛活佛,把寺院移建到索唐(仍在甘孜系境内),命名为“索吉祥弘法林”,僧侣发展到二百多人,该寺院在麦儒寺时期,即从公元一六四六年至一八四O年的一百九十四年间以信奉宁玛龙钦宁提教义为主,同时兼容并包其他各教派,到卡珠更钦丹碧尼玛活佛移建于索唐,命名为“索吉祥弘法林”,开始就只独信宁玛龙钦宁提教义,成为信奉单一教义的寺院。再综合言之,宁玛龙钦宁提教义,始由更青龙钦饶绛所创立,继由宁玛持明大师吉美林巴相传并发扬光大,再由卡珠更钦丹碧尼玛活佛独树于索吉祥弘法林,从此该寺院即成为单独信奉宁玛龙钦宁提教义的一座寺院。宁玛持明大师吉美林巴,公元一七二九年出生于西藏华日地区,他出生的时间是更青龙钦饶绛临的第三百六十六个祀奉日的早晨,其人聪慧异常,幼儿时,即能讲出他所转世的前一世活佛仁真却吉林巴的全部身世来,六岁进入华日佛学院,十三岁起,由仁真太曲多尔吉等多位高僧大师不分教派,广泛给他传授佛法,二十八岁时,他的佛学已达到博大精深的境地,并深得龙钦饶绛的真传。之后,他即进行佛法传播。最初传给十五个人,尔后不断扩大,不仅在国内传播,而且在国外也传播开去,如锡雄仁波切、顶果钦则仁波切、绛央钦则仁波切、索甲仁波切、竹庆仁波切、卡卢仁波切、萨迦贡玛仁波切、大司徒仁波切、白若仁波切等。他的学生很多,其中着名的有尼米成里沃日等四人,称为四大金刚。公元一七九八年七十岁时圆寂,他一生着作很多。重要的有《悟境精义》九卷,流传至今被海内外奉为佛教的稀世珍品。前面提到的,卡珠更钦丹碧尼玛活佛。他是宁玛持明大师吉美林巴的大弟子夺直青仁波切尼米成里沃日转世而来的。卡珠更钦丹碧尼玛活佛从小非常聪明,他投师在好几位大师门下,其中多竹庆仁波切、尼米成里沃日大师等都是四大金刚之一,甲则央班塔益大师是他的经师。他在甲则央班塔益大师的精心传授下,潜心佛法,深得其传,由此得到了更钦丹碧尼玛的称号,他的学生很多,着作也很丰富,但多已失散。保存下来的有《杰珠仁真》等文集。在卡珠更钦丹碧尼玛活佛的继承者温布阿旺门珠降措和温布索朗尼玛之后,于公元一九三八年第四世多仁波切喀森日伦尼巴多尔杰活佛把索吉祥弘法林移建到麦洼哈柯(今红原县麦洼乡),即命名为“万象大慈法轮林”。多仁波切喀森日伦尼巴多尔杰,公元一八九0年出生于康定的塔公金朗,他是宁玛持明大师吉美林巴转世的多钦则的孙子,他的父亲是葛约让之曲大活佛。他从小聪明非凡,常呈现出异乎寻常的征祥,七岁时继承其父真传,接着又接受昂藏珠巴大活佛等的传授,佛学进一步精深,然后在甘孜、康定、青海、甘肃等地往返云游,宏扬佛法,并在各处建立了许多大大小小的寺院,由此声名大振,威望崇高。他在公元一九三八年移建万象大慈法轮林之前两年,即一九三六年至一九三七年,在麦洼阿木舍赤传经。多仁波切喀森日伦尼巴多尔吉,移建万象大慈轮林的丰功伟绩,深得佛教界的赞誉,他气度不凡,胸怀开阔,不分教派,广收门徒,他的学生很多,除宁玛派外,噶举派、萨迦派、觉囊派和格鲁派各派都有,其中的堪布和先后转世的大活佛也不少。他们中有宗萨钦则降央却吉罗珠,华叶却珠降花夺尔吉,格孟森巴和堪钦泽旺仁真四位大活佛,他于一九三九年,五十岁时圆寂,遗着有《南米朗杰》和《吉日尼笛》文集等。 多仁波切喀森日伦尼巴多尔吉所移建的万象大慈法轮林,经历了十五年之久,花费了四百多万银元,始建成一座宏伟壮观的大雄宝殿,其建筑面积为五千四百多平方米,高达二十米,有柱头二百根。其中十米长的有十八根,大殿内装饰得千姿百态,各具风格。栩栩如生的木雕花纹图案,其雕术之精巧,在最着名的寺院中也是少有的。说到我皈依佛门,是出于什么目的和想法,别人难以置信,就是我自己也难以说得清楚。但事情就有这么奇怪。我曾经走遍了祖国的大江南北,游览过不少名胜,参观过许多佛教寺院,也见过不少的高僧大德,但从未想到过要“参拜”哪一位高僧,就是敬香、供养佛菩萨或“随喜功德”等,我从小就是无神论者。几年前一次偶然的机会应朋友相邀去红原拜见“活佛”。从内心来说一开始就有点犹豫,后来经过仔细一想还是决定要去。主要有两个原因:其一,藏族地区语言不通没有一定的关系和语言障疑大难以交流,既有人相邀又有关系,不妨利用这次机会去看一下好,在此之前我只有西藏没去过,能去红原藏族地区并且还有人同伴的机会也难得。其二,藏传佛教历来就有很深的神密色彩,特别是藏密气功在汉地更是让人倾倒。能到藏区喇嘛寺院去参观的机会更是难得。出于这两个原因我才决定要去的。这两点均带有考察的因素。从成都西门车站发出的去红原乘班车开车时间是在早晨六点三十分,大约一天的时间就可以到达。如果顺利的话,晚上八点钟就可以到达红原县城,在高原此时天还没有黑尽。在红原县城晚上可下榻外贸招待所,该招待所的条件较好又是一位信佛的在家居士所开,收费也不贵。红原县城距万象慈法轮林,大约有25公里左右的路程。当您找好旅店后,可以在红原县草地租车行订好第二天的出租车安排好行程,单程出租车的价格约50元。也许您还可以在成都西门车站乘若尔盖的班车,到阿木柯时下车,下车后顺着岔路标志牌所指方向走七公里路就到该寺院了。在高原草地上的天气变化较大,五月份也可能出现下雪,注意好保暖。从阿木柯到寺院虽然只有七公里路,但对于我们这样长期生活在大城市出门就乘车,很少走这么多路的人是困难的,而更主要是高原缺氧,海拨高三千六百多公尺,还要背负不轻的行李,走不了太远就要喘气。的确是一种意志的磨练。到了寺院后,一开始我们谁也未敢冒然去见“活佛”,主要是不懂得礼节。在我的认识中,“活佛”是藏族人民的精神领袖的化身,具有无比的神圣。尤其是藏传佛教在我的心目中是非常神密。为了慎重,我们先推举一人去通报,看有何反映再作下一步打算。通报的人回来后要我们去“活佛”在寺院最高处的住宅,并说“活佛”愿意接见我们一行。能见“活佛”还是有点缘份,虽不懂更多的礼节,但献哈达和供养,这是我们知道的。一开始我自己确实受宠若惊,都不敢正眼看“活佛”。在同活佛见面的过程中,慢慢觉得“活佛”和蔼可亲。当我第一眼看他老人家时,内心不由自主地升起了由衷的亲切和敬佩感觉。说见过吗,的确是今生今世的第一次相见,说不认识吗,心里的确感到无比的亲切。大概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多生多世的因缘吧!更奇怪的是,当喜喇仁波切问及我们此行来的目的时,我毫不思索地回答:“我是来皈依仁波切的”。事后,我自己也莫明其妙,皈依是什么含义当时我自己都弄不清楚,并且没有一点皈依的思想准备。这么突然坚定的回答,从何而来?当我第一眼见到喜喇仁波切就有一种说不出的亲切感,而这种亲切绝非一般语言所能描述的。若说父子情吗?它胜过对父亲的那种情感,如说师长情吗?我对师长虽难很崇敬,但却无这么深的亲情感。我想这就是我与根本之间的那种难以用言语表达的“缘份”吗!喜喇仁波仁切对广大的从无分别心,总是有求必应的,能满足一切众生的善良愿望。答应了我在他门下皈依的要求,并为我准备了皈依的仪式,了确我今生的心愿。我的皈依只是一种“结缘”皈依。我不懂得佛教仪轨,按世间法的观念,找一个高僧当自己的师父可以保佑自己。更深的道理不懂,不管怎么说当时的确在心灵上,有一种轻松的解脱感。尽管我也不懂皈依以后该如何敬佛,它含意是什么,为什么要皈依喜喇仁波切等…。但当时对这些并没有认真仔细地去思考。只是觉得喜喇仁波切外表威仪,内怀慈悲,值得自己倾心依赖。皈依以后有一种安全感。这种感觉在我身上体现得太明显,强烈地震撼了我的心,并且不可能让我有丝毫的犹豫,这是我一生中以前从来没有过的感觉。此时寺院的“通师”(翻译)告诉我,以后称呼“根本上师喜喇仁波切”(写信的称呼)。从此我们的师徒之缘算是圆具了。尽管喜喇仁波切只给我们讲了简单的也是最重要的开示:一、要发菩提心,普度和永远利益众生。二、对佛以及各佛教内各宗派不要有分别心。三、要守戒、不要杀生。四、念诵莲华大士心咒。等等…,虽然当时没有给我灌无上密部顶,也没给我传什么所谓的大法。传法灌顶虽然很重要,但是由于有了自己的根本上师,这等于有了这一切的一切。我能有喜喇仁波切作为根本上师,的确也是我的福气。今生缘份好。通过对我们后来接触和对活佛生活中的仔细观察,可以说明我的择师是正确的。记得曾经有一次,我向喜喇仁波切问及关于早晚课的发愿词,按我自己的理解念诵的正确性,请教喇嘛喜喇仁波切指示。其中有这么几句:“愿一切众生舍难外道邪见皈依我佛,愿弟子深入经藏智慧如海,辨才无疑,愿弟子身心轻利无诸疾苦,普渡众生共证菩提”。当即喜喇仁波切回答:“不好,大乘佛教是以菩提心普渡众生为目的,并非只求自己解脱。这三句发愿词里包含有‘我执’既是普渡众生,也包括自己(自己也是众生中之一员)无须提什么‘愿弟子身心轻利无诸疾苦……’。一切烦恼皆由“我执”而生,我执不断烦恼即不得断,而这些妄念执着即烦恼,带给我们的只是无量无边的苦难,要认清烦恼的本质”。这几句话看起来是非常简单,但语义却深长,不在这几句话的多少,而是喜喇仁波切在我的心中播下了菩提解脱之种。从那以后无论是在生活和工作中都时时觉照自己所做的一切,是否有意于众生,“我执”稍有抬头就好像有一种警告,得到了认识,不可为之!如此善于分别分别心,不被分别和无分别之智慧游戏迷惑。每当我遇到问题时,我常常想,如果是我的师父他该怎么处理这些事件呢?所以在我自己处理的事情中经常以上师为镜子来对照。无疑这样的对照使自己收获不少,得到上师的加持也不少。说到以上师为镜子对照自己,这里有关上师的几件事对我的教益颇大。有一次上师去外地看病检查身体,要我陪同一道去。上师是很难得外出的,当沿途的人知道上师的身份以后纷纷来要求上师加持,上师总是有求必应,居士们所供应他的钱财,都是分文不少如数交回寺管会。而外出的差旅费,包括随从人员的费用都是他自己负担,不让寺院承担。其中有的居士送的日用品,比如上师的临时住地用热水不方便,给仁波切买的电热水壶或保温杯给我们使用,用完后离开住地这时让我们带走。因为这些藏族居士家中,是不用这些器具的。而喜喇仁波切居然要打听价格,他自己需要的用品全由他自己个人付钱买下来。上师的理由是:“虽然是送给我的,但是我是寺院的人,现在寺院法事经费谁来承担呢?寺院不作法事、不念经、法轮常转、佛法常住,就是一句空话了,我是出家人对名闻利养,不应该执着或贪婪”。的确这些看起来是细微的小事。也常常不被人们所重视。然而喜喇仁波切所作的及所说的这些简单朴实的话语,无不流露出作为一个成就者,止息了最细微的烦恼。这一切所为,皆是那么自然而然,至善于美。处于清净无垢,进入完全无漏之境,这才是一个真正的解脱者。喜喇仁波的生活是相当俭朴的,凡是去过他住地的人都看得见,他从不住高阔大床,就是小床也没有一间,始终多年住地铺。床单到是有二床可换洗,然而被套换洗的都没有,洗被套都要看天晴朗与否,就是仅有的一床被单也相当的成旧了,直到去年一位弟子看不过意了,才给他买了一床被套解决了换洗的问题,就这样喜喇仁波切还认为有所铺张很不乐意。在动乱的年代里,喜喇仁波切所遭受到的凌辱迫害打击,是不言而喻的。十年铁窗生活的不辛,造反派批斗打骂更是常事。至今喜喇仁波切无一怨言,他认为这并非是他一个人的问题,而是整个国家民族的大灾难。从历史的发展兴衰来看佛教的命运,和国家的命运是紧密相关连的。国家和民族受到危难的时候佛教也备受摧残。只有国家昌隆佛教才能随之发达。因为国家昌盛经济发展了,社会财富增多人民的生活水平提高了,才可能为佛教事业的兴旺发达提供物质经济条件。佛教高深的哲理,丰富的文化内涵,善良的道德规范和清新、安详、净化的意境发挥出它独特的魅力和影响。从而为社会精神文明及哲学、社会科学、文学、伦理、医学、生命科学、宗教等学科提供丰富的养料,服务于社会。喜喇仁波切的这些见解是那么自然、顺理成章地把他个人的命运与国家民族联系在一起。至于他自己表面上看来虽然受了点委屈吃了点苦,是因为他自己前世的宿业之因今生应有此报。他是这样想的也是这样作的。曾经在文化大革命中,当过造反派的一位女居士,当时是不可一世,参与了一次打斗喜喇仁波切的活动。就是那次,喜喇仁波切几颗牙被打掉了。然而事隔多年这位“造反派”可能受到了良心的遣责,来到寺院忏悔。请喜喇仁波切宽恕她,仁波切非旦没有半点怨言,反而安慰她、劝导她、关心她的生活,她也是无明而受别人指使。现在回头了,众生醒悟了。应该帮助,应该给她加持。喜喇仁波切的大悲之心,无论从细小的事例到他的大愿发心,可以说是方方面面显露无遗的。在万象大慈法轮林寺院及各地的弟子,要列举的事例太多太多了。喜喇仁波切认为一个修行者,首先要修菩提心,这是最重要的根本。大悲心又是修菩提心的基础。在六道中最需要我们悲悯的,是坠入三恶道的众生,他们没有自救的思维能力,是需要佛教徒用悲心去救渡的。喜喇仁波切对寺院牧场的牦牛绝对不允许送屠宰场的。经常是低价卖给牧民发展生产,母牛可繁殖小牛、挤牛奶。凡是寺院卖出来发展生产的牦牛价格低,条件就是不允许牧民屠杀。寺院周围的藏民不打猎,对野生动物及家畜普遍都有一种悲悯之心。当地民风很好,可以说路不拾遗,夜不闭户。笔者曾多次见到有的年轻人主动到喜喇仁波切面前忏悔,对自己以前曾偷牛盗马之事,请求仁波切给他们消业加持。而喜喇仁波切总是勉励他们:“不可杀生,不可互相争斗伤害,要尊重父母、长辈,要以慈悲为本,普渡众生,多做善事,只有这样积集功德才能减清罪业,我的加持能起多大的作用,决定于你们自己改正错误的信心”。仁波切的这些开导在年轻人的心中播下了菩提之种。迟早是会结善果的。所以在当地尊老爱幼的风气很浓。人们都有这样的看法。在喜喇仁波切传法的地区和范围内的小孩,都具有与其它地区小孩不同的大悲心显现。他们从小就学习佛陀的教导,深知因果,对小虫子都不会伤害。这些都是喜喇仁波切教化众生的功德。喜喇仁波切这几年,经常到乡、村去弘法利生,所到之处,他都要拿出一些钱给各生产队(村)扶贫,对特殊的弧寡老人,仁波切还专门安排赡养。比如一九八二年红原县麦洼二村有一个老太太名叫尼唐瓦·贡秋旧玛是一弧老太太,当时八十多岁,年轻时生有一小女,由于生活的原因,从小离开了她,没有感情,女儿当时根本不管她,她自己也深知因果。故老太太根本不望女养老,而只希望日后能死在自己的寺院,就心满意足了。仁波切知道这一情况后,立即派人将老太太接来寺院。为老人安排吃、住等生活的一切,直到老人去逝,还安排寺院僧人念经超度她,直到办完老人的一切后事。喜喇仁波切常说:“他自己是一个平凡的人,与所有人一样,没有神通,没有什么本事,我的上师慈旺仁真、罗尔丹真他们很有本事。一个人心里所想的事不用你说,他们什么都可以知道。我不得能,要你们告诉我,我才知道对与不对”。仁波切的确很谦虚,的确视师如佛。他特别赞叹他自己的根本上师。尽管他自己也是一代宗师,但他从来不言谈他自己的功德和本事,对于哗众取宠,夸夸其谈的言词,在仁波切的口中更是听不到。他也不会训斥弟子,如果有错,或认识上出现了偏差,总是和气的讲解或以强大的加持力纠正弟子,让你自己知错,心甘情愿地忏悔。当他的弟子遇到困难的时候,哪怕你不对任何人讲,但总是在最关键的时候,喜喇仁波切就会雪中送炭,让人惊叹不已。一九八二年,寺院来了一个和尚,名叫次准丹真,他原是甘孜州新龙县境内措卡寺院的主持,一次偶然的机会,在德格县印经院,听到来印经书的和尚介绍,阿坝州红原县万象大慈法轮林喜喇仁波切,是一个好的活佛。他听这个名字后,就决定要到喜喇仁波切的寺院去,措卡寺的住持也不当了。他到了喜喇仁波切的寺院后多次生病,每一次都是在极严重时,哪怕不对任何人说,喜喇仁波切都知道,并派人送钱来了。让他去医院住院治疗。次准丹真自己也觉得奇怪,身边的人都不知道,仁波切为什么会知道。比如有一次他咳嗽,不但没对别人说,就是他自己也觉得没有什么关系,根本没引起自己的重视。这时候喜喇仁波切又派人送来了三千块钱,让他住院治病,既然仁波切送钱来了,当然还是要去医院检查。果然经县、州医院检查、化验,多方论证是“肺癌”。这种病一旦确诊,生存的机会一般说来是很少的。他住了一段时间医院后,医院和医生都没有信心了,让他回家去吃药休息。现在十多年过去了,次准丹真的病好了,喜喇仁波切给了一头母牛给次准丹真解决他吃牛奶的问题,现在这头母牛已发展到十多头牛了。次准丹说:“我的生命是喜喇仁波切给的,我的人和牛都是喜喇仁波切的”。次准丹真说的话简单而赖人寻味。这真是如人饮水,冷暖自知了。在选择根本上师,这方向许多经书上都有所论述,师徒之间都要互助,否则是要犯越法罪。这是无可非议的,但笔者认为,师徒之缘份,可能比择师条件还要重要。因为没有目标方向,箭往哪个方向射呢?所以有了这个缘份才能说相互之间的条件如何?次准丹真与喜喇仁波切缘份就比较好。至于徒弟与师父因缘和合了就可以在一起。才能谈得上选择的条件,笔者认为条件方面,不必专注于上师有什么神通或者名气有多大。而主要看这位上师是否具有大悲之心。如果是一位德高望重,甚至是中外出名的大成就者,与你的缘份相当好,又何尝不行呢,说明你的福报很大,但这毕竟师和徒都是极少的。而往往有许多大成就者,未必就有名气,因为他们早已对名闻利养不削一顾了,这些并非是他们所追求的。从而埋名深山修行,甚至几十年如一日,对俗世之间的风风雨雨从不在意,他们的成就与修为很少有人知晓,这样的上师是绝对不会显异惑众的,想看上师的神相极难。只有社会上的江湖骗子,他们运用骗术充当神通,但那就竟是假的。一个修持很高的金刚上师,对众生会自然地流露出大悲之心。这是必然的。这一点是江湖骗子冒充不了的。真正的大悲心是要在修“定”中证得空性之后,才可能获得。换言之,一个修行者,要修证很高的境界才可能具有无缘大悲之心。一地菩萨也只有世俗菩提心,而八地菩萨才可能出现胜义菩提心(这必须证得了空性后),上师若有了胜义菩提心,表现为十分慈悲。甚至能为众生舍弃自己的一切。那无疑是证得了空性,也就是证得了菩医萨果位。证得了菩萨果位就必定有实证、有神通。选择这样的金刚上师作为自己的依止师,是绝对不会错的。喜喇仁波切就属于这样的金刚上师,仅管他很谦虚,常说“我没有什么神通,没有什么本事,与你们一样是个凡人”。但是他对众生的大悲之心是绝对掩饰不住的,他所发的宏大愿心,并为此而努力精进的、流芳百世的功绩是掩饰不住的。对喜喇仁波切深层次的出世问法,诸如利用神通之法救渡众生,教化众生等等……。我们这些凡夫俗子是看不见的,但是只要稍加留意,从世间可见的事物去测度推想,无论是细小的,或者个别的、广泛的、巨大的、各个领域、方方面面,无不显露出喜喇仁波切的大悲心,即胜义菩提心。喜喇仁波切生于一九三Ο年,龙月、龙日、龙时,出生于阿坝县四寨乡,出生时天下“雪蛋子”(冰雹)铺天盖地,满山遍野,银白无暇,(这种现象在藏族当地喻为“龙吼叫”)。故喜喇仁波切出生之时,在当地藏族中流传有“四龙相送”之说,此乃大吉祥之兆,喜喇仁波切三岁时,由察里寺安曲大活佛伽央靖热甲木措认定为吉弥旁大活佛的转世灵童。(注:吉弥旁系密宗宁玛派着名大佛学家,是文殊菩萨的应化身),并给他取名为伽央喜喇降措,当时安曲大活佛要把他带走,然而喜喇仁波切的父亲没有同意。六岁时经四世多仁波切,喀森日伦尼巴多尔吉认定为噶玛噶举黑帽派工珠·云丹加措大活佛转世。(注:“工珠”意为工珠活佛功德海,别名游戏自在无边慧。“工珠”生于康区金沙畔的绒甲尔巴地方。他编篡有《宝库藏》、《教戒藏和经传密咒藏》,撰着有《所知藏》、《不共秘密藏》,发掘有《密籍藏》,等合称“五大藏”。 工珠·云丹加措、绛央钦则、更青龙钦饶绛巴、多罗拉他是藏族历史上着述最多的人,他们是藏传佛教中上师的上师,是藏传佛教现存五大教派的上师,是西藏有史以来最伟大的上师)送给喜喇仁波切法具和哈达。让他到万象大慈法轮林来,培养他以后管理寺院。十二岁时进入寺院的五明佛学院学习,投师于堪钦慈旺仁真上师,堪钦罗尔丹真上师,堪钦益希达尔吉上师等门下。十六岁去德格县竹庆寺佛学院深造,经堪布齐美和雍尕等大师的培养,通过九年的刻苦学习,喜喇仁波切在佛学方面,已进入博大精深的境界,二十五岁时回到万象大慈法轮林潜心修行。随着岁月的流逝,他的佛学也与时俱进,现任该寺院主持,并主办了五明佛学院和修行院,名声远扬,四川、青海、甘肃等各地僧众络绎不绝,前来求法、授沙弥戒、比丘戒和灌顶。在当今宁玛派系中具有较高声望。喜喇仁波切现在的修持成就与他的主要两位根本上师的指导分不开的。一位是慈旺仁真大师,他生于一八八三年,先后从师吉弥旁大活佛,第四世多仁波切,喀森日伦尼巴多尔吉,竹庆寺堪布勇噶多尔吉强上师等。一生潜心修练佛法具有很高深的造诣。他门下的弟子有罗尔丹真、五世多仁波切、土登祥道坚赞、伽央·喜喇坚赞仁波切等,均系当代着名上师、大活佛。他的遗着有《丹巴桑传解》、《嘛呢传解》等名着,对宁玛龙钦宁提教义的发展作出了很大的贡献,于一九五八年冬季,在青海省同德县虹化飞升,消失在空中。称之为虹身圆寂,当时正好有一个几百人的集会,许多人均有所见,此事转动整个藏区。这种活着飞升,据了解从民主改革以来,只有慈旺仁真一个人(指康藏地区)。第二位根本上师就是堪钦罗尔丹真大师,他是普贤菩萨的应化身,生于一八九八年,少年时就进入竹庆寺佛学院学法,也是慈旺仁真的大弟子。伽则显潘劫朗瓦是罗尔丹真的根本上师。罗尔丹真精通五明,对宁玛、噶举、萨迦、觉囊、格鲁等各教派的教仪都通晓,他是万象大慈法轮林五明佛学院的主持,门下有第五世多仁波切、土登祥道坚赞、伽央·喜喇坚赞仁波切等大活佛,他的遗着有《大小五明注疏》等着名的文集,于一九五三年圆寂。 初去万象大慈法轮林的人,如果在阿木柯下车,沿着阿木柯河上游步行七公里到寺院。但当已走近了寺院时仍不见寺院。这里的地形选择的确是经喜喇仁波切费了一翻功夫的。寺院是在“山环水抱”之中,寺院的山门庄严肃穆,了望大雄宝殿金碧辉煌庄严雄伟。西边是白色的塔林一片,东边即是修行院。寺院东门总长有一公里多。他的组成:从东到西,修行院小经堂、大雄宝殿、塔林、转经长廊。从白塔处到山门约百公尺左右。整个寺院规模宏大壮观。就现在的规模在宁玛派中堪称首屈一指。然而在塔林的西边,我们又见到了一片大面积的土建工程。当寺院有关人士向我们介绍,这片大面积土建工程时津津乐道。主题又回到了喜喇仁切的心愿这一话题上。在四十多年以前,喜喇仁波切的上师,堪钦罗尔丹真就曾经告诉他说:“我们麦洼寺院要遭劫难,被毁掉以后,你一定要把寺院修到阿木柯去。不能再修在麦洼乡”。现在来看罗尔丹真的预言准确的。万象大慈法轮林在十年动乱中遭到了毁灭性的破坏。大雄宝殿也未能幸免于难。值得辛慰的是,在僧众的全力保护和抢救下,寺院的一百余件传世古籍珍品未遭劫难。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民族宗教政策得到了恢复落实,广大佛教徒要求重建“万象大慈法轮林”大雄宝殿的呼声,日益强烈。一九八一年由红原县人民政府报经阿坝州人民政府批准。恢复重建万象大慈法轮林。一九八二年经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班禅额尔德尼确吉坚赞大师亲自手谕批示:“为了继承和弘扬佛法,请将万象大慈法轮林,恢复重建在阿木柯”。大雄宝殿从一九八四年破土动工历时十年之久,于一九九三年七月全部竣工,总建筑面积六千零四十八平方米(长62,宽48米,高21.5米)。三层楼有454根柱子,其中14米高的主柱头30根。在大雄宝殿的建设中,聚集了全国各地优秀的能工巧匠,有青海着名的热贡唐卡艺术家和铜匠。甘肃、浙江的雕刻匠。西藏的银匠、铜匠。本省各地的建筑工程人员。在全国各界人士和信教群众的无私慷慨捐赠下,建成了一座宏伟壮观的大雄宝殿。大殿不仅将藏族传统建筑风格与藏族佛教文化艺术结合在一起,而且融合现代的建筑材料和技术于一体,全部为钢筋混泥土结构。大雄宝殿内供奉有流传了一千余年的珍贵佛像、法器、典籍一百余件。现代巨身镀金铜像九尊。大小菩萨、佛塔等一万五千余尊。大藏经《甘珠尔》、《丹珠尔》五拾余套。各教派典籍三万余套(册)。大壁画唐卡三百余幅,小唐卡二千余幅。寺院外观及内在均可与以前的大雄宝殿媲美。其坚固之程度,也将比原来的大雄宝殿强得多。现在寺院有1336名僧人,有五明佛学院,修行院各一所。其中五明佛学院有僧人450名,修行院有修行僧100名。目前的万象大慈法轮林,经过这十多年的发展,无论在寺院规模方面或是其它各方面,可堪称宁玛派较大寺院之一。寺院发展到了现在这个规模,已经很不容易的了。这其中不知道融入了喜喇仁波切多少的心血,他老人家今年67岁.现在重新建起来的寺院规模宏大,这比原寺院雄伟壮观以外,甚至在当今宁玛派中也是不多见的。而喜喇仁波切仍然心情沉重,总觉得有件什么事未了。那就是塔林西边的大面积土建工程。这就是牵动着喜喇仁波切、宏大心愿的“世界和平塔”工程。经寺院有关人员介绍,整个塔高设计123米,共计二十三层。底坐63米×63米正方型,建筑面积约1.6万米平方米。共计大小殿堂404间,其中各种壁画、唐卡等一万余幅。从建筑设计图和蓝图来看,塔体宏伟壮观。塔座(也称之为狮座)33.25米高;莲花轮1.75米高;瑜伽1.75米高;它的塔身(佛身)22.75米高;塔颈(佛颈)3.5米高;塔头(佛法)5.25米向;塔顶(佛顶或称之为肉髻)19.25米高;塔帽(佛冠)5.25米高;塔尖(佛冠之顶)16.25米高(这一部份是代表月亮、太阳、星星)。塔内设计庄严宏伟,底层设计63米正方型,大小殿80余间,第二层56米正方型大小殿76间,第三层至第六层45米正方形,这四层共设殿160余间,第七层38.5米正方型,该殿堂36间。这七层以下主要供奉佛像、经书。A尕札德(也称为一髻佛母,是密乘的三大护法之一),供奉在第一层,其内供奉的大藏经(甘珠尔)二千余套,“论典”(丹珠尔)一千余套。其它各教派密显经卷三千余套。密乘各大小教派祖师佛殿。所供大小佛像3233尊。第八层主要供奉释迦牟尼的化身佛、报身佛、莲华生、金刚手、四臂观音、文殊菩萨、慈旺仁真、罗尔丹真等八大佛像。每尊高17.4米高(为铜身镀金佛像),分设于此层的四个大殿。另印有莲华士图像二亿幅。此层中心有八间是装藏室。第九层至二十层,主要供奉密教各派佛像、经卷、唐卡等等……。二十一层二十三层,每层主供一尊1.7米高的铜身镀金佛象,另有其它小佛像300余尊。这么宏大的工程如果没有宏大的心愿,是不可能有这么大的决心,修这么一座构思精致,规模宏大的世界和平塔。看来在当今世界范围内,佛教界类似这么宏大的塔并不多见。无疑喜喇仁波切的心愿,不知比这座世界和平塔还要大多少倍,无法计量。当我们问及仁波切,是出于什么原因至使他下这么大的决心,要修这么浩大工程的一座世界和平塔时,喜喇仁波切是这么说的:一是要了却他的上师的心愿。上师的心愿也是佛陀的心愿,喜喇仁波切实际是为了完成佛陀的心愿。佛教之所以能够流传至今二千多年,不正是这么一代一代地继承和发展的吗?二是为了众生。希望法轮常转、佛法常住,让大千世界的众生,都能解脱于苦海之中。从几千年以来的历史可见,凡是文化落后没有正法的地区不闻佛法音,众生业重苦不堪言,受业力牵引有死有生,六道取趣轮回众生,如蜂在瓶或上或下终不得出,因所造为有漏善恶,故永不离六道之苦。三是佛教主要是以佛陀的教育度化众生,要去恶扬善。希望三千大千世界的众生,都能生活在安乐的环境里,如同西方净土一样,幸福欢乐。从释迦牟尼佛起,经历了二千多年,我们的历代上师都是以菩提心普渡众生。代代沿袭,他们的心愿都是希望法轮常转佛法永住。然而人类历史上几千年以来,从未停止过争斗、战争、殃及无辜众生。喜喇仁波切,发此愿心修建世界和平塔,就是希望世界安宁,让众生都能受到佛陀的教化,得到佛光的普照,脱离生死苦海,自在欢乐圆满成就。让更多的众生,有机会积聚福德资量,消除业障早证菩提,这就是喜喇仁波切的心愿。在我们的娑婆世界充满着各种矛盾与苦难。各种争斗战乱、饥荒、天灾、人祸。无时无刻不在发生,有的人认为:人生一世没来处,死无去处,死了什么都完了,人死如灯熄。这是一种“断见”,凡夫不信轮回、不相信因果,想的做的等等一切,都是为了个人的欢乐,所谓珍惜今生,就是要享尽人间的一切荣华富贵的福报(前世有没有种福因)。今生以损害他人的利益,来换取个人享乐,所要付出的代价是否合算。今生要付出多少努力,将来要受什么果报。这些人拼命地追求享受,而事情实上人生充满着苦难烦恼。任何人只要是娑婆世界的众生,不管他有多么大的福报或者有多大的权势,甚至拥有巨大的财富,都不可能妄想在这个世界永远快乐,永远享福。在佛经上有所告诫,娑婆世界是“五浊恶世”,苦乐相问,喜恶共存,祸福兼有的世界,一切享受皆因前世所积蓄有福报,但这是有漏之福报,故这就如银行储蓄,取一份就少一份,众生从无始以来,累劫所造的业力无量,苦报之果则是无量无边,大于享乐的数倍。现在难受一份苦,就少一份苦报,但无量的苦报何时才能受完呢?更何况还在不断追求新的享乐的同时,又造下了新的恶业,在这种业力推动下轮回不断苦难亦不断。不少的众生并未认识到这一点,这是令人遗憾的。佛说人生难得,若能利用这短暂的几拾年,修解脱之大法则功德无量,如果执迷不悟虚度年华,则受苦无量啊!故我们决不可为了几拾年短暂的享乐,而放弃永久的解脱,这是不明智的。而这种享乐,在今生所要付出的代价会更大,甚至是以缩短生命为代价的。就是达到目的,也是得不偿失。娑婆世界的人生幸福是有漏的,每点滴欢乐都是以受苦为代价来换取。由于因果关系,有的人奋斗一生也难得享受。但他们仍生活在希望之中留念人生,那怕是一生中受尽各种苦难,也不思解脱,不思出离。不是追名逐利就是混日等死。而另一部份享乐之人(有前世的福德资量),毫不珍惜地挥霍,不给自己下世留点福报,这种人生活在顺缘之中,欢乐人生迷恋不舍,不思出离,妄想长生不死,在这个娑婆世界永远享乐。喜喇仁波切正是从观大千世界这些众生,不思求得解脱大法,而迷恋人生,不思出离而虚度年华受苦无量。一种悲悯之心惋惜之心,使他觉得这些苦难,尤如是他自己在承受一样。喜喇仁波切正是以他自己应世的本能,自觉觉他,以他慈悲之心不畏辛劳,誓度众生出苦海。九三年寺院大雄宝殿才刚落成,立即又构思“世界和平塔”的建造。其目的是要让法轮常转,佛法常住,用佛法点化颠倒痴迷,苦恼的众生,使他们尽快醒悟而获得解脱。然而修建佛塔的功德殊胜无量。而喜喇仁波切之所以要构思这么浩大宏伟的佛塔,一切都是为了众生。他本人并不需要这么一座佛塔。如若用世间法观察喜喇仁波切,快满七十岁的人了,人到七十古来稀。无论从他的财产、年龄、地位,这一切养尊处优毫无问题。若用出世间法来测度喜喇仁波切,他早已堪称大成就者了。从寺院建设的规模来看,在宁玛派系中,也堪称大寺院。弟子遍布全国各地,已经是很不错了。然而,一个文殊菩萨应化之身的佛--喜喇仁波切,并不以此为止。对他来说视众生如父母,故无差别地对待一切众生。喜喇仁波切有一件事,很让人感动。一九九六年九月下旬喜喇仁波切又到瓦切乡去巡回弘法利生,在瓦切二村时,村里有一位八十多岁的孤寡老太太。名叫霍日索娜,家中一无所有。住房矮小破烂不堪,但老人得知喜喇仁波切要来村上,一再向村里领导要求,要给她一次机会见喜喇仁波切。而村里的干部也替老人作想,关心地对老人说:“你家中什么也没有,生活都是村上照顾,你见了仁波切,拿什么供养仁波切呢?”此时的老人心里难过万分!她最后决定拿出了她年轻时都舍不得穿的一件“藏袍”,来供养喜喇仁波切。这件“藏袍”虽然不值多少钱,但对老人来说是她的唯一值钱的财产。老人供养给喜喇仁波切的不是一件平凡的“藏袍”,而是霍日索娜老人的一颗金子般的虔诚之心啊!她的举措感动了村干部。而当喜喇仁波切知道这一情况以后,决定不要老人来看他,仁波切要亲自上门去看老人。村干部及寺院的僧人劝喜喇仁波切不必亲自去,因为房子又小矮破烂不堪。站坐都没地方很不方便。喜喇仁波切却回答他们:“如果房子矮小没地方站、坐,你们其它人都可以不去了让我一个人去,我一定要去老人家中”。在场的僧人及村干部一个个哑口无言。喜喇仁波切去了,在老人家中念经等,做完了法事才出来。仁波切还安抚老人,送给老人伍百块钱,另外还送给老人砌茶、哈达等等。并告诉霍日索娜老太太,如行动不方便生活有困难,可随时到寺院来,我会派人来接您、侍候您、给您养老送终。喜喇仁波切的行动和语言让当时在场的僧、俗人等无不为之赞叹!以教化度脱众生为己任绝不避艰辛,却以救世为荣。话虽是这么说,但是,喜喇仁波切的发心和愿心,也并非是我们世间语言和文字所能描写得出来的。其深藏的底蕴更不可能被远离佛法的凡夫所理解。故像喜喇仁波切那样证得了胜义空性和法界本性的成就者,他的自性佛果及菩提心是自然显现的。发心越大,磨难越大,考验越大,功德就越大,成就也就越大。这是千古不变之规律。我们这些佛弟子喜欢和赞叹喜喇仁波切的功德和成就。虽然我们对三宝皈依和供养是了义的。但我们这一生未必就会随遇喜喇仁波切这么殊胜、宏伟、庄严的“世界和平塔”功德。能遇者,也是我们这些受尽苦难欲求消业而解脱的人们,积聚福德资量的大好机会。愿一切有情都能淡泊人世间的名利享受,早获解脱之法。愿喜喇仁波切胜义之塔,早日功德圆满成就。愿一切有情见闻“世界和平塔”即得解脱,获大自在。愿大千世界一切有情,同圆种智共证无上菩萨。金刚乘弟子 法 缘 一九九七年四月十六日 回 向 偈愿以此功德消除宿现业增长福慧寿圆成胜善根所有兵刀劫水火及饥饿疾病灾难等普顾去消减先亡皆超生现眷咸安乐风雨常调顺人民悉康宁国运永昌隆世界普和平法界诸念诚同生极乐园}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传世sf发布网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