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广地大广梦梦打一成语语 你们帮一下吧?

请高手帮点评一下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华北电力、华东理工和上海大学吧?
  这样的数据可信吗?看看别人的意见吧!不要为达目的不择手段,不论红旗白旗都拿出来忽悠!那样只会适得其反!          金钱2312 金币 包子0 个 所在学院
椅子    陕西青年发表于
11:08 | 只看该作者   牛都吹死了,人要是不要脸了,真可怕。      点击一下!马上开通“我的家园”    TOP       精灵        金钱115 金币 包子0 个 所在学院
板凳    csh603发表于
16:03 | 只看该作者   这么高啊  怎么没有一点凡响啊  咱们的经费都那里去了??      到杨凌生活网点评美食,就有礼物送       侠客        金钱2813 金币 包子0 个 所在学院
9楼    草甘膦发表于
20:38 | 只看该作者   北大呢?     10楼    天威发表于
21:37 | 只看该作者   纯粹是开玩笑的     ……        
           
           
  对了,起名要厚道小朋友在研究生人均经费排名中,把国防科大、哈工大、北航也给枪毙了,打击面也未免太大了!这样不好!
  其他排名的漏洞我就不说了,给小朋友留点面子啊!
  作者:zhibinlaw 回复日期: 12:27:29 
    对了,起名要厚道小朋友在研究生人均经费排名中,把国防科大、哈工大、北航也给枪毙了,打击面也未免太大了!这样不好!  ===============================  
你是不是坐井观天里那只青蛙的转世啊???国防科工委的几所学校有很多涉及国防的资金能统计进去吗??你每次质疑前能不能先动动脑子??  
不管你认可不认可,你的上大都排不上,你再YY也没有用,皮被人扒了,光溜溜的你感觉很爽吧!
  作者:zhibinlaw 回复日期: 12:37:17 
    其他排名的漏洞我就不说了,给小朋友留点面子啊!  ==============================  
死鸭子嘴硬,不要脸!  
死鸭子嘴硬,不要脸!  
死鸭子嘴硬,不要脸!  
死鸭子嘴硬,不要脸!  
死鸭子嘴硬,不要脸!  
死鸭子嘴硬,不要脸!  
死鸭子嘴硬,不要脸!
  作者:zhibinlaw 提交日期: 12:06:00
这样的数据可信吗?看看别人的意见吧!不要为达目的不择手段,不论红旗白旗都拿出来忽悠!那样只会适得其反!                    金钱2312 金币 包子0 个 所在学院 椅子      陕西青年发表于
11:08 | 只看该作者     牛都吹死了,人要是不要脸了,真可怕。          点击一下!马上开通“我的家园”      TOP             精灵                金钱115 金币 包子0 个 所在学院 板凳      csh603发表于
16:03 | 只看该作者     这么高啊    怎么没有一点凡响啊    咱们的经费都那里去了??          到杨凌生活网点评美食,就有礼物送             侠客                金钱2813 金币 包子0 个 所在学院 9楼      草甘膦发表于
20:38 | 只看该作者     北大呢?         10楼      天威发表于
21:37 | 只看该作者     纯粹是开玩笑的         ……  ================================================  
质疑别人要拿出客观的数据来,几个普通的没有任何技术含量的疑问让你有这么大的认同感?说明你们根本就是同一类人,耍嘴皮子谁不会?你真是个死鸭子!SB!
  起名要厚道小朋友,从今天开始我不打算理会你了,好累!你的粗鲁我也不计较了,念在你年龄尚小(自称83年的),护校自尊心强烈的份上。但是作为年长几岁的人,我更愿意看到你提高修养,为华东理工大学争光,争光也许很难,但至少不要抹黑!
  作者:zhibinlaw 回复日期: 12:44:11 
    起名要厚道小朋友,从今天开始我不打算理会你了,好累!你的粗鲁我也不计较了,念在你年龄尚小(自称83年的),护校自尊心强烈的份上。但是作为年长几岁的人,我更愿意看到你提高修养,为华东理工大学争光,争光也许很难,但至少不要抹黑!  ==================================  
我呸!!我说话有理有据,你完全的空口白话!说起修养,做人最起码的要讲实话,现在社会披着人皮全满口仁义道德的屡见不鲜了,如果连廉耻都不要了又有什么资格谈修养?我其实更懒的理你,因为和一个胡搅蛮缠的说理,好累!
  或许都对,爱自己的母校难能可贵。根叔说:母校就是自己在心里骂八遍不让别人骂一句的地方!诚然,每个学校都有优点,但也有缺点,否则不会自己心里骂八遍。问题是,中国人的自尊心不允许别人揪住这缺点。有问题可以改,有建议可以提,在这里拌嘴不是英明之举,确实有问题,向校领导反映,我们中国应该共同努力。在国际上中国大学的地位似乎不高,应当团结并进,本同根生啊!
  家里条件好的话上华东理工,一般的话上华电,毕业后6K没有问题
  中国地质大学的前身是北京地质学院,她是1952年全国院系调整时由北京大学地质学系、清华大学地学系、天津大学(原北洋大学)地质工程系和唐山铁道学院采矿系地质组及西北大学地质系部分学生同时并入组建而成的。秉承百年名校优良传统,探索由单科性院校向多科性特色大学转变的50年的风雨历程,学校经历了创建、发展、搬迁、重建、振兴几个历史阶段和北京地质学院、武汉地质学院、中国地质大学三个历史时期。 (本站将分三个时期,两个专题详细的记录这段历史,见左边导航栏。)    在1960年,学校就被评为“北京市文教战线红旗学院”,并跻身全国64所重点高等学府之列。改革开放20多年来,学校在人才培养、学科建设和科学研究等方面都有了长足的发展。1986年进入全国试办研究生院的33所高校行列,1997年成为正式成立研究生院的33所高校之一。1994年先后荣获地质矿产部和湖北省“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先进普通高等学校”称号,1999年荣获“全国精神文明建设先进单位”称号。1992年在第四届全国大学生运动会上荣获金牌总数第一和“校长杯”第一名,至今已连续三次荣获“校长杯”。1997年被列入“九五”期间国家“211工程”首批重点建设的学校。    历经半个世纪多的建设与发展,学校已由一所单科性地质院校,逐步发展成以地质、资源、环境、地质工程技术为主要特色,理、工、文、管、经、法协调发展的多科性教育部直属重点大学。目前,学校拥有:5个国家级重点学科,12个省部级重点学科;2个国家级专业实验室,9个部级开放实验室;博士学科点25个,硕士学科点59个,3个博士后流动站;设有48个本科专业。学科门类涉及现行学科专业目录中有14个一级学科领域,即地质学、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环境科学与技术、石油与天然气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土木水利工程、机械工程、矿业工程、测量科学与技术、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管理科学与工程、地理学、化学、哲学等。从1952年至2002年8月,长期在校任教的教授累计达870余人。目前,全校共有教职工3485人,其中专任教师1373人(教授339人,副教授763人)。这支教师队伍是以8位中科院院士、2位俄罗斯工程院院士、2位俄罗斯自然科学院院士、1位国际高等学校科学院院士和147位博士生导师为骨干的高水平的中老年教师,以及朝气蓬勃的青年跨世纪人才,共同构成的享有较高声誉的学科梯队。他们为学校的建设和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在校史上绘下了浓重的一笔。他们是学校的宝贵财富和骄傲,为代代学子所尊重和敬仰。    
  中国地质大学是我国地球科学和资源环境领域重要的科研中心之一,为促进地球科学的发展和满足国民经济建设对资源环境的需求做出了重要贡献,并在国际地质学界日益发挥着积极的影响。1993年,在国家教委对全国重点高等学校科技活动主要指标综合评价中,我校位居第18位。根据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1998年统计,全国“科技论文产出力的核心区域分布”前200强中,我校排名第42位;全国“地球科学(天文学)领域科技论文影响力的核心区域分布”前40强中,我校排名第一。    经过“九五”期间“211工程”建设,学校整体实力大大增强。—30日,经以何继善院士为组长的教育部专家组对学校“211工程”建设项目验收认为:学校按计划全面完成了“211工程”“九五”期间的建设任务,出现了显示度高、具有国际影响的标志性成果;支持学校进行“211工程”二期建设。专家组指出:我国作为发展中的大国,需要很好地发展地学学科,国家在“十五”期间应加大对中国地质大学的“211工程”建设投入,使其地学教学和科研的整体水平能够进入世界先进行列,这是地大的需要,也是国家和民族的需要;地大有很好的条件,希望地大在整体上达到世界先进水平,跻身于世界先进行列。我国是地质大国,要变成地质强国,我们更多地寄希望于地质大学。    北京地质学院建校伊始,就从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天津大学、唐山铁道学院和地质调查所汇集了一大批地质界的名家及优秀的青年教师。学校讲师以上的教师绝大部分毕业于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央大学和西南联合大学,并长期在上述名校任教,其中有16人在20世纪20—40年代赴欧美深造。教师中的袁复礼、冯景兰、张席禔、王炳章、尹赞勋、袁见齐、杨遵仪、高平、傅承义、边兆祥、王鸿祯、潘钟祥、秦馨菱、王嘉荫、马杏垣、薛琴访、池际尚、苏良赫、张炳熹 、涂光炽、郝诒纯、杨起、王大纯、李世忠、周卡、陈光远、张咸恭、李文达等是我校地质学各分支学科的奠基人和开拓者。他们继承和发扬“五四”运动“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的精神,传承几所名校的优良的校风和学风,形成了我校校风的高起点,为学校的建设和发展营造了良好的文化氛围,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教育体制改革为广大中青年教师的成长创造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一大批优秀人才脱颖而出,显露头角,有的已进入首批“特聘教授”岗位(长江学者),一大批优秀青年人才进入国家级和省部级跨世纪的人才工程。教师队伍充满了勃勃生机。    
  在教师和校友中,有的已成为党和国家或中央部门及省市的领导者和负责人;有为发展中国地质事业做出过杰出贡献的开拓者和组织者,有主持过地质院校校、院、系的领导工作,为培养地质人才做出过卓越贡献的地质教育家;有我国各主要地质学科的学术带头人。不少人获得过国内外重要荣誉。中国地质大学的教师和校友们,有的参加了长江、黄河重大水利工程的地质研究和勘察工作,因贡献突出当选为全国先进工作者;有的参与承担了我国地下核试验的地质综合研究,保证了核试验的条件,并开拓了许多新的研究领域;有的在前苏联专家撤走之后,挑起了主管和领导保密矿产研究和勘察的重担,为发展我国的核工业、寻找稀有金属和特种非金属做出了重要贡献。有的在李四光先生的直接领导下,为地震预报做出了重大贡献;有的因找到大矿,新建矿业城市为他们树立了地质工作者纪念碑。教师和校友们,不仅在基础地质研究方面紧跟国际地学前沿,在地层古生物学、矿物学、岩浆岩石学、沉积学、前寒武纪地质学、矿床学、区域地质学和构造地质学、地球化学等学科领域取得了开拓性的或具有中国特色的重要研究成果,而且在地球物理学、水文地质和工程地质学、有机地球化学、盐湖地球化学、海洋地质学、地震地质学、煤田地质学、石油地质学、岩相古地理学、冰川冻土学、数学地质学、天体地质学、计算机科学等应用学科、交叉学科和新兴学科方面取得了突出的研究成果,在国家建设中发挥了多方面的重要作用,在国际地学界有重要影响。许多教师和校友在国内被选为全国性专门学会的理事长、副理事长或专业委员会主任,有的还被选为国际地科联副主席、国际地质科学史委员会副主席、国际古生物协会主席、国际冻土协会主席,以及许多国际学术组织的理事或委员。有的担任了中国科学院地学部主任或副主任,省科协主席或副主席,中国地质大学等校的校长或名誉校长,中国地质科学院院长等领导职务。  
正是由于学校拥有一支高水平的师资队伍,优良的校风和学风,以及艰苦奋斗、开拓进取的精神和传统,使得学校在50年的砥砺中逐步发展成为我国培养地学人才的摇篮和地质科学研究的重要基地。    20世纪90年代中期,当世界各国都在思考把一个什么样的高等教育带入21世纪时,每一个“地大人”无不在深思着把一个什么样的地质大学带入21世纪。为面对新世纪的挑战,学校曾在党代会和教代会上提出要把一个“更具创造力、贡献力、影响力和竞争力的中国地质大学”带入21世纪。同时,提出探索培养“爱国心与责任感强,计算机和外语能力强,基础理论强,管理能力强,创新意识和创造力强”的高素质的“五强”人才培养模式。    今天,已经踏入新世纪门槛庆祝学校50华诞的地大人,面向未来该做些什么呢?江泽民总书记在庆祝北京大学建校100周年和清华大学建校90周年讲话中指出:“为了实现现代化,我们要有若干所世界先进水平的一流大学。”“到本世纪中叶,我们要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离开科学教育事业的发展,离开全民族科学文化水平的提高,这一光荣而艰巨的任务是不可能完成的。大学应该成为科教兴国的强大生力军。要继续提高高等教育的质量,加快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努力在全国建设若干所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一流大学。”江总书记在为山东大学建校百年发表的贺词中说:“团结进取,开拓创新,为把山东大学办成国内外知名的高水平大学而奋斗。”可见,创建世界先进水平大学已成为中国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奋斗目标。这无疑也是中国地质大学努力建设的方向。    
  在教师和校友中,有的已成为党和国家或中央部门及省市的领导者和负责人;有为发展中国地质事业做出过杰出贡献的开拓者和组织者,有主持过地质院校校、院、系的领导工作,为培养地质人才做出过卓越贡献的地质教育家;有我国各主要地质学科的学术带头人。不少人获得过国内外重要荣誉。中国地质大学的教师和校友们,有的参加了长江、黄河重大水利工程的地质研究和勘察工作,因贡献突出当选为全国先进工作者;有的参与承担了我国地下核试验的地质综合研究,保证了核试验的条件,并开拓了许多新的研究领域;有的在前苏联专家撤走之后,挑起了主管和领导保密矿产研究和勘察的重担,为发展我国的核工业、寻找稀有金属和特种非金属做出了重要贡献。有的在李四光先生的直接领导下,为地震预报做出了重大贡献;有的因找到大矿,新建矿业城市为他们树立了地质工作者纪念碑。教师和校友们,不仅在基础地质研究方面紧跟国际地学前沿,在地层古生物学、矿物学、岩浆岩石学、沉积学、前寒武纪地质学、矿床学、区域地质学和构造地质学、地球化学等学科领域取得了开拓性的或具有中国特色的重要研究成果,而且在地球物理学、水文地质和工程地质学、有机地球化学、盐湖地球化学、海洋地质学、地震地质学、煤田地质学、石油地质学、岩相古地理学、冰川冻土学、数学地质学、天体地质学、计算机科学等应用学科、交叉学科和新兴学科方面取得了突出的研究成果,在国家建设中发挥了多方面的重要作用,在国际地学界有重要影响。许多教师和校友在国内被选为全国性专门学会的理事长、副理事长或专业委员会主任,有的还被选为国际地科联副主席、国际地质科学史委员会副主席、国际古生物协会主席、国际冻土协会主席,以及许多国际学术组织的理事或委员。有的担任了中国科学院地学部主任或副主任,省科协主席或副主席,中国地质大学等校的校长或名誉校长,中国地质科学院院长等领导职务。  
正是由于学校拥有一支高水平的师资队伍,优良的校风和学风,以及艰苦奋斗、开拓进取的精神和传统,使得学校在50年的砥砺中逐步发展成为我国培养地学人才的摇篮和地质科学研究的重要基地。    20世纪90年代中期,当世界各国都在思考把一个什么样的高等教育带入21世纪时,每一个“地大人”无不在深思着把一个什么样的地质大学带入21世纪。为面对新世纪的挑战,学校曾在党代会和教代会上提出要把一个“更具创造力、贡献力、影响力和竞争力的中国地质大学”带入21世纪。同时,提出探索培养“爱国心与责任感强,计算机和外语能力强,基础理论强,管理能力强,创新意识和创造力强”的高素质的“五强”人才培养模式。    
  今天,已经踏入新世纪门槛庆祝学校50华诞的地大人,面向未来该做些什么呢?江泽民总书记在庆祝北京大学建校100周年和清华大学建校90周年讲话中指出:“为了实现现代化,我们要有若干所世界先进水平的一流大学。”“到本世纪中叶,我们要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离开科学教育事业的发展,离开全民族科学文化水平的提高,这一光荣而艰巨的任务是不可能完成的。大学应该成为科教兴国的强大生力军。要继续提高高等教育的质量,加快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努力在全国建设若干所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一流大学。”江总书记在为山东大学建校百年发表的贺词中说:“团结进取,开拓创新,为把山东大学办成国内外知名的高水平大学而奋斗。”可见,创建世界先进水平大学已成为中国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奋斗目标。这无疑也是中国地质大学努力建设的方向。    进入新世纪,我国高等教育正在经历着自她诞生以来最为深刻的变革,面临着历史上最好的发展机遇。50华诞,应该是踏上建设百年名校征途的新起点。中国地质大学励精图治五十秋,为祖国培养了近7万名各类优秀建设人才,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做出了突出贡献。后50年,该向党、向祖国、向人民交份什么样的答卷呢?面对着创建世界先进水平大学的伟大工程和新世纪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伟大实践,又该做些什么呢?纵观当今世界著名学府,她们虽多姿多彩,但又各具特色。因此,有着50年历史积淀并独具特色的中国地质大学,应该在创建世界先进水平大学的伟大工程中有所作为,应该以建校50周年为契机,吹响向建设百年名校的伟大目标加速挺进的号角。    教育理念属于思想观念的范畴,是一个学校在党的教育方针指引下的高层的办学思路,是一个学校的办学灵魂,是长期在教育实践中形成的一种共识,是一种自觉的教育行为。  
1995年,教育部第一次明确提出要在高等学校开展文化素质教育。经过7年的探索实践,不少高校提出了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融合的新理念。我们学校的优势学科是拥有一批有着深厚文化底蕴的老地质学家的地学学科,我们学校的特色也在地学学科,我们学校培养出的许多优秀拔尖人才也出自地学学科。顺应当今世界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交叉发展,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走向融合的大趋势,依托具有突出优势和明显特色地学理工科背景,通过文理渗透、学科交叉的方式使学校能够在保持原有地学特色,办好精品地学专业的基础上,实现非地学类的文理科专业的快速发展,形成与精品地学专业相匹配的非地学类的文理科精品专业。这正是我们要在新世纪建设百年名校的实践中,进一步拓展办学理念,形成多学科交叉渗透的机制,强化人才培养的人文过程,造就更多的地大学子成为国家建设的栋梁之才。    
  今天,已经踏入新世纪门槛庆祝学校50华诞的地大人,面向未来该做些什么呢?江泽民总书记在庆祝北京大学建校100周年和清华大学建校90周年讲话中指出:“为了实现现代化,我们要有若干所世界先进水平的一流大学。”“到本世纪中叶,我们要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离开科学教育事业的发展,离开全民族科学文化水平的提高,这一光荣而艰巨的任务是不可能完成的。大学应该成为科教兴国的强大生力军。要继续提高高等教育的质量,加快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努力在全国建设若干所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一流大学。”江总书记在为山东大学建校百年发表的贺词中说:“团结进取,开拓创新,为把山东大学办成国内外知名的高水平大学而奋斗。”可见,创建世界先进水平大学已成为中国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奋斗目标。这无疑也是中国地质大学努力建设的方向。    进入新世纪,我国高等教育正在经历着自她诞生以来最为深刻的变革,面临着历史上最好的发展机遇。50华诞,应该是踏上建设百年名校征途的新起点。中国地质大学励精图治五十秋,为祖国培养了近7万名各类优秀建设人才,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做出了突出贡献。后50年,该向党、向祖国、向人民交份什么样的答卷呢?面对着创建世界先进水平大学的伟大工程和新世纪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伟大实践,又该做些什么呢?纵观当今世界著名学府,她们虽多姿多彩,但又各具特色。因此,有着50年历史积淀并独具特色的中国地质大学,应该在创建世界先进水平大学的伟大工程中有所作为,应该以建校50周年为契机,吹响向建设百年名校的伟大目标加速挺进的号角。    教育理念属于思想观念的范畴,是一个学校在党的教育方针指引下的高层的办学思路,是一个学校的办学灵魂,是长期在教育实践中形成的一种共识,是一种自觉的教育行为。  
1995年,教育部第一次明确提出要在高等学校开展文化素质教育。经过7年的探索实践,不少高校提出了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融合的新理念。我们学校的优势学科是拥有一批有着深厚文化底蕴的老地质学家的地学学科,我们学校的特色也在地学学科,我们学校培养出的许多优秀拔尖人才也出自地学学科。顺应当今世界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交叉发展,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走向融合的大趋势,依托具有突出优势和明显特色地学理工科背景,通过文理渗透、学科交叉的方式使学校能够在保持原有地学特色,办好精品地学专业的基础上,实现非地学类的文理科专业的快速发展,形成与精品地学专业相匹配的非地学类的文理科精品专业。这正是我们要在新世纪建设百年名校的实践中,进一步拓展办学理念,形成多学科交叉渗透的机制,强化人才培养的人文过程,造就更多的地大学子成为国家建设的栋梁之才。    
  大学精神是一所大学所拥有的相对稳定的群体的心理定势和精神状态,是一所大学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积淀的最富有典型意义的精神特征,是一所大学整体面貌、水平、特色及凝聚力、感召力和生命力的体现。在办学趋同化的今天,大学如何形成或保持自己独有的学校精神,就如同国有国魂、民有民志一样重要。诚如人们常赞扬北大、清华等老校名训,因为这些著名学府所特有的精神,在中华大地上曾感召过多少中华儿女,为祖国的振兴和建设做出了不朽的贡献,甚至不惜献出自己的生命。所以,大学精神是大学优良传统中最宝贵的部分,是大学历久常新的不竭动力和源泉。对于凸现和稳定一所大学的形象、特色、风格和水准举足轻重。    一所学校,最值得品味的,是它所拥有的思想文化精神,它通古贯今,似无形,却无所不在,是一代代先师所造就,为一代代后生所传承,是事业生生不息,铸就今日辉煌之根本所在。地大最宝贵的思想文化精神,是经过代代地大人的长期实践,所形成的有着深厚文化底蕴和深邃历史智慧,献身科学,自强不息的开拓创新精神。这种精神随历史积淀于地质科学和地质教育实践中,培育了一代又一代地大学子艰苦朴素,艰苦创业,艰苦奋斗,为祖国发掘地下宝藏,把自己百炼成钢,甘愿自己吃点苦,去为亿万人民谋幸福,无怨无悔的奉献精神。  在新世纪新机遇面前,我们追寻地大精神,塑造地大精神,弘扬地大精神,其目的在于激励和推动地大后50年的改革与发展,为建设百年名校重铸和拓展地大办学理念奠定思想文化基础。    美国哈佛大学原校长南特曾说过:“大学的荣誉不在他的校舍和人数,而在他一代代教师的质量。”教师是办学的主力、灵魂和希望。谁能集聚一流的大师,谁就能办成一流的大学。  世界上一流大学具有共同的特征,最能体现其本质的是,能够集中大批社会知名的学者、教授,各学科都有很强的学术带头人,成为广大知识精英的向往之地;同时能够培养出具有国际声誉的世界一流人才。    中国地质大学建校之初就汇聚了一大批地质界的名家和优秀的青年教师,可谓是名师荟萃,济济一堂,逐步形成了以院士和博士生导师为骨干的高水平的中老年教师,以及朝气蓬勃的青年跨世纪人才,共同构成享有较高声誉的学科梯队。50年来,学校已培养出近7万名各类科技人才,其中研究生近5000名。他们中已有16位校友成为中国科学院院士,5位成为中国工程院院士,并涌现出了200多名省部级以上劳动模范和全国“三八”红旗手。许多人成为科技骨干、教育专家或管理专家,有的还担任了党和国家的重要领导职务。他们响应党的召唤,“九州圆月壮志明,矢志地质永不悔”,为祖国为母校在国内外赢得了较高的声誉。地大人在祖国辽阔的版图之上书写着他们的业绩,他们的足迹遍及五大洲,留在南极、北极、珠穆朗玛峰……。艰苦与欢乐伴随着他们,奉献与光荣激励着他们。光辉的业绩、特殊的荣誉永远鼓励着母校广大师生员工开拓奋进、再创辉煌。 (见历史掠影&桃李芬菲)    大学不仅有弘扬传统的属性,更具有创造未来的属性。地大再次面对建设百年名校的历史机遇,在毅然担负民族复兴的重任的过程中,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再培养和造就一批具有创新意识、广泛兴趣和独立思考能力的高素质拔尖人才是时代赋予的历史重任。    
  中国地质大学是教育部直属的全国重点大学,是国家“211工程”建设项目、教育部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建设项目资助的大学;是国家批准设立研究生院的大学;是拥有地质学和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两个国家一级重点学科、以地球科学为主要特色,理、工、文、管、经、法、教、哲协调发展的多科性大学。  底蕴深厚,历史沿革系京汉    中国地质大学创建于1952年,前身是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天津大学、唐山铁道学院的相关系(科)合并组建而成的北京地质学院。学校于1960年被国家确定为全国重点院校,1970年迁出北京,1975年定址武汉,并更名为武汉地质学院。    1978年,在旧校址设立武汉地质学院北京研究生部,1987年国家教委批准武汉地质学院更名为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北京两地办学。2000年2月,学校由国土资源部划归教育部管理。2006年10月,教育部、国土资源部签署共建中国地质大学协议。      建校以来,地大人锲而不舍、开拓创新,用智慧与汗水,用献身祖国地质事业的豪情壮志,谱写了地大辉煌的乐章,培养了数以万计的栋梁之才,积淀了深厚的文化底蕴。    毗邻光谷,环境优雅宜求学    学校位于美丽的东湖之畔,苍翠的南望山下,毗邻国家级高新技术开发区和“武汉.中国光谷”,拥有国家4A级旅游景区——逸夫科技博物馆,是湖北省最佳文明单位、全国文明单位。学校占地面积约1700亩。长约380米的“地大隧道”贯通学校西、北校区,记载着上亿年历史的化石林与现代化的教学楼宇交相辉映,勾画了东校区一道道独特的风景线。井然有序的现代化教学楼群、窗明几净的学生公寓、设施先进的实验大楼、宽阔的林荫大道,为莘莘学子提供了良好的学习、生活和成长环境。    
  目标远大,地球科学创一流    近年来,随着国家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和人才市场需求的不断变化,学校顺应时代潮流,坚持突出办学特色,完善学科体系,提升办学水平,完成了从单科性大学向多科性大学的战略转变。全校师生把“建设地球科学一流、多学科协调发展的高水平大学”确立为办学的阶段性目标,把“建设地球科学领域世界一流大学”确立为办学的长远目标。正是在这一远大目标的指引下,学校的各项事业正全面推进,学校的发展空间广阔而深远。    师资雄厚,办学实力呈强势    学校拥有一支研教并重、实力雄厚的优秀教师队伍。学校现有教职员工3000余人,专任教师1600人,中国科学院院士9人,博士生导师177人,教授390人,副教授450人,俄罗斯自然科学院外籍院士5人,俄罗斯工程院外籍院士2人。“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9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9人,“楚天学者计划”累计入选教授35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的专家105人。近5年来,学校新增国家创新研究群体2个,教育部创新团队3个,国家级教学团队4个,国家级教学名师1人,湖北省教学名师4人。2008年,我校成秋明教授成为继我校赵鹏大院士之后,再次荣获国际数学地质学会最高奖——克伦宾奖的第二个亚洲人。    进入新世纪以来,学校办学条件大幅改善。学校现有各类科研机构、实验室、各类研究院(所、中心)90个,其中国家重点实验室1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人文社科研究基地21个。学校图书馆拥有丰富的文献资源,形成了以科技文献为主体、地球科学类文献为特色的馆藏体系。目前学校收藏各类图书资料共计200余万册,其中纸质图书资料200余万册,中文电子图书80万册。从上世纪50年代起,学校相继在周口店、北戴河、三峡等地建立了6个教学实习基地。其中周口店野外实习基地被誉为“地质工程师的摇篮”;依托三峡秭归实习基地,正在建设的教育部长江三峡库区地质灾害研究中心,其影响辐射全国。    
  学科集优,科研成果谱新篇    学校大力构建以地球系统科学为主导的学科体系,在继续巩固地学优势的前提下,大力发展应用科学、前沿科学,与国民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密切相关的信息、纳米、材料、生物、能源、环保等新兴交叉学科领域。勘查技术与工程、资源勘查工程等两个专业全国排名第一,被列为自然科学、理学A级以上学校。学校现有8个国家级重点学科,其中“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与“地质学”2个一级学科全国排名第一;有17个学院(课部)、59个本科专业;拥有国家地质学理科人才培养基地和国土资源部地质工科人才培养基地;拥有硕士学位授予点120个,博士学位授予点39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9个;具有高校教师硕士学位授予权;有工程硕士、工商管理硕士(MBA)、公共管理硕士(MPA)、艺术硕士(MFA)、法律硕士(J.M)等5个专业学位授予权,其中工程硕士包含17个专业工程领域。学校历来十分重视科技工作,进入新世纪以来,学校主持、参与各类科学研究2000余项,2009年学校科研合同经费达2.45亿元。    年,学校主持“863”项目及子课题、“973”课题及专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等各类国家级项目200余项。学校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科技进步奖等省部级以上奖励50余项。殷鸿福院士主持完成的确定全球二叠系-三叠系界线层型“金钉子”(国际标准)的科技成果荣获“2001年中国基础研究十大进展”,“2001年度中国高等学校十大科技进展”和“2001年中国十大科技新闻”的殊荣;2004年,我校作为唯一的高校参加了被称为“深入地球内部的望远镜”的国家级高科技工程——中国大陆科学钻探工程的科学研究。在“神舟”飞船的7次顺利飞行中,我校中地信息工程有限公司独立研发的MAPGIS(地理信息系统)软件为飞船的“返回搜救系统”提供良好的服务平台;我校师生以第一作者在国际杂志Nature上发表论文4篇。年,学校共有15项科研成果获得省级以上科技奖励,其中,1项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2项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作为教育部“长江三峡库区地质灾害研究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建设的关键工程,巴东野外大型综合试验场于近期投资开建。该试验场集滑坡灾害教学、科研、生产于一体,将为三峡库区及周边地区的地质灾害防治提供科学依据。与国土资源部法律事务中心联合共建“国土资源安全与法律环境实验室”,在“部部共建”上迈出坚实步伐。    2009年,成功申报武器装备科研生产许可证,使我校成为湖北地区第四个拥有军工项目科研生产完整资质的高校;顺利通过国军标(GJB)质量管理体系复审,成立了2个“教育部深空探测联合研究中心”预研分中心。  
  学校主办的《地球科学》中文版被国际著名检索系统EI光盘版收录,英文版被国际著名检索系统SCIE收录,2009年,《地球学科》学报荣获首届湖北出版政府期刊奖并入选“新中国60年有影响力的期刊”。《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CSSCI) 进入《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揽》。    以人为本,厚精广博育英才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具有“学士-硕士-博士”完整的人才培养体系,现有在校学生近2.6万人,其中全日制本科生近1.8万人、硕士研究生4000人,博士研究生1000余人,专业学位研究生2200余人,各类留学生300余人。    学校积极推进学务指导制度,不断完善学分制,充分发挥教师育人的主体作用。在不断加强教学基本设施、改善办学条件的同时,进一步强化教学管理,深化教学改革,加大与国外高校联合培养的力度,创新推荐免试攻读硕士、博士学位研究生的机制,建立了创新人才和特殊人才的培养制度。全面实施了本科教育教学质量工程,在专业结构调整与专业评估,课程、教材建设与资源共享,实践教学与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教学团队与高水平教师队伍建设等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绩。目前,学校已建成一大批国家级和省级精品课程,有数十部教材入选“十一五”国家级教材规划选题。周口店已建成“全国地质实验(实践)教学示范中心”和“国家基础学科人才培养能力(野外实践)基地”,电子电工、计算机、大学化学、大学物理、地质工程等已建成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学校有工商管理和艺术设计两个国家级创新人才培养实验区。2004年我校以优异的成绩通过了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和湖北省研究生培养条件评估。    为激励学生学习,帮助贫困生顺利完成学业,学校设立了丰富的奖助学金,制订了完善的奖助制度。学校通过国家助学贷款政策每年为学生贷款达到2200万元,国家、学校、社会每年为我校学生提供的奖励资助金额近2700万元。学校除设立近半数学生享有的普通奖学金外,还设立了地质之光奖学金和周大生珠宝奖学金等在内的近50项各类奖学金。    遵照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同志提出的“基础要厚实、专业要精深、知识要广博”的人才培养要求,学校全面实施人才培养质量工程,启动了“李四光计划”、“池际尚计划”,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也获批准。学生在具有广泛影响力的高水平赛事中捷报频传。2009年,在第十一届“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中获得一等奖1项、二等奖3项。在“挑战杯”上海世博会专项竞赛中获特等奖2项、一等奖1项,综合成绩排名全国第一。同时,在世界杯机器人足球仿真赛、全国机器人大赛、全国大学生水利创新设计大赛、全国大学生广告艺术设计大赛等赛事上也取得了优异成绩。    
  学校始终把艰苦奋斗作为学生思想教育活动的主题,大力弘扬“地大人”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树立爱校、建校、兴校的思想,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培养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学校重视通过实践环节培养学生艰苦奋斗的精神,通过建立教学生产实习基地,使学生广泛参与生产实践,广泛接触群众,在实践中感悟创业的苦与乐,在奋斗中升华人生境界。学校把弘扬优良体育传统与艰苦奋斗教育相结合,全面锻造学生强健体魄和健全人格,逐步形成了具有浓郁体育氛围和特色鲜明的体育体系。我校体育健儿在国际重大体育比赛中,取得100余块金牌、200余块银、铜牌的好成绩,连续5届蝉联全国大学生运动会“校长杯”。2006年10月,学校成功举办了第九届世界大学生羽毛球锦标赛。  放眼世界,交流合作达四海    学校主动适应教育国际化趋势,积极开展对外学术、科技和文化交流,有效促进了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扩大了学校的国际影响。先后与美国、法国、澳大利亚、俄罗斯等国家的150多所大学签订了友好合作协议或结为友好学校。近年来,学校公派出国访问、留学,攻读硕士、博士学位的师生每年超过200人次,邀请来校访问讲学的国外专家、友人每年超过300人次。    随着学校2个项目被列入“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计划”(即“111工程”),中匈首个联合环境科学与健康实验室落户我校,由我校作为支撑大学的美国布莱恩特大学孔子学院的正式挂牌,以及“中美联合非开挖工程研究中心”的建成运转,我校的国际化合作办学更加广泛和深入。    桃李芬芳,展望未来更辉煌    近60年来,地大人才辈出,桃李遍天下。从学校走出的十万余名毕业生,在祖国现代化建设的各条战线上,艰苦创业,励精图治,展示着地大人卓越的风采。其中,有27名毕业生当选为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有温家宝等一批党和国家的高级管理人才,有欧阳自远等在不同的科技领域指点江山的“首席科学家”,有国际地科联前主席张宏仁等地学杰出人才,有王勇峰、李致新等征服了七大洲最高峰的世界级登山健将,有高崚等多次获得奥运金牌、为国家争得荣誉的体育健儿,有国梁等“五一”劳动奖章的获得者,有李久林等国家体育场“鸟巢”工程的总设计师……地大校友在谱写一曲曲人生华章的同时,也以自身的努力为母校赢得了荣誉,为母校的发展提供了巨大的支持。    成就是昨天的句号,开拓是永恒的主题。展望未来,在新的征程上,“艰苦朴素,求真务实”的地大精神,将永远是地大人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动力源泉,“建设地球科学领域世界一流大学”的宏伟目标永远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地大人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地大人坚信,党的十七大为我国高等教育事业指明了前进的方向,《国务院关于加强地质工作的决定》的颁布实施为地大的建设和发展勾画了绚烂而又广阔的前景。学校将为解决制约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资源环境问题,谋求人类与地球的和谐、协调发展做出更加卓越的贡献!中国地质大学的明天一定会更加辉煌!    
  肯定中国地质大学是这几所中最好的,现在能源紧张,考地质你不会后悔,而且现在搞地质很有钱途!找工作根本就不是问题!
  中国地质大学 部分知名校友        中国地质大学 桃李芳菲    院士:  李廷栋院士:区域地质学家,我校1953届毕业生,历任中国地质科学院院长、中国地质学会副理事长及地质制图专业委员会主任、长春科技大学名誉校长。  张彭熹院士:盐湖地球化学家,我校1956届毕业生,中科院青海盐湖研究所所长。  刘宝珺院士:沉积学家,我校1953届毕业生,历任成都地质矿产研究所所长、成都理工大学名誉校长、全球沉积地质计划中国委员会主席、四川省科协主席等职。  卢耀如院士: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学家,我校1953届毕业生,中国地质学会农业地质专业委员会名誉主任、水文地质专业委员会副主任。  孙大中院士:前寒武纪地质学家,我校1955届毕业生,历任中国地质学会前寒武纪专业委员会主任、广东省科协副主席及省可持续发展研究会首任会长。  马宗晋院士:构造、地震地质学家及减灾专家,我校1955届毕业生,历任国家地震地质研究所所长、国家科技部、计委、经贸委自然灾害综合研究组组长,全国劳模。  秦蕴珊院士:海洋地质学家,我校1956届毕业生,历任中科院海洋研究所所长、中国海洋与湖泊学会理事长。  傅家谟院士:有机地球化学家及沉积学家,我校1957届毕业生,历任中科院地球化学研究所所长、有机地球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现任广东省环境资源利用与保护重点实验室主任、广东省科协副主席等职。  汤中立院士:矿产勘察专家及矿床地质学家,我校1956届毕业生,历任甘肃省地质矿产局总工程师,甘肃省矿产储量委员会常务副主任。  胡见义院士:石油地质学家,我校1956届毕业生,任北京石油勘探开发科学研究院副院长、总地质师。  郑绵平院士:矿床地质学家及盐湖学家,195im[1960年在我院进修,任中国地质科学院盐湖与热水资源研究发展中心主任、国际盐湖协会副主席。    
  马瑾院士:构造物理学家及地震地质学家,我校1956届毕业生,国家地震局构造物理开放实验室主任,中国地震学会构造物理专业委员会主任及高温高压岩石力学专业委员会主任。  钟大赉院士:大地构造学家,我校1953届专科毕业生,后留苏联深造。任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岩石圈构造演化开放研究所研究室”主任、中国地质学会构造地质专业委员会副主任。  金翔龙院士:海洋地质、海洋地球物理学家,我校1956届毕业生,国家海洋局海底科学重点实验室主任,中国海洋地质学会副理事长。  欧阳自远院士:地球化学家及天体化学家,我校1956届毕业生,历任中科院地球化学研究所所长、资源环境科学局局长、贵州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贵州省科协主席等职。现为探月工程首席科学家  汪集旸院士:地热学家,我校1956届毕业生,中科院地质研究所地热室主任,水文同位素技术应用国家委员会主席,中国能源研究会地热专业委员会副主任。  张弥曼院士:古生物地质学家及古脊椎动物学家,我校1957届毕业生,历任中国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所长、中国古生物学会理事长、国际古生物协会主席。  叶大年院士:矿物学家,我校1962届毕业生,中科院地质研究所研究员。任全国政协常委、民盟中央常委、北京市民盟副主委。  戎嘉余院士:地层古生物学家,我校1962届毕业生,中科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历任国际地层委员会志留系分会副主席、主席。  程国栋院士:冰川冻土学家,我校1965届毕业生,历任中科院冰川冻土研究所所长、国际冻土协会主席、中科院兰州分院院长。    中华人名共和国政府官员      温家宝: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书记处书记、国务院总理(我校1968届硕士毕业生)  地质矿产部张宏仁副部长(我校1953届毕业生)  地质矿产部张文岳副部长
辽宁省委书记(我校1967届毕业生)  地质矿产部蒋承菘副部长(我校1962届毕业生)  国土资源部副部长兼中国地质调查局局长、党组书记寿嘉华(我校1965届毕业生)  地质矿产部陈洲副部长(我校1961届毕业生)  国家海洋局局长、党组书记严宏谟(我校1957届毕业生)。  团中央书记处书记孙金龙(我校1990届硕士毕业生)  原国家登山队党委书记、现中国科学探险协会常务副主席兼秘书长王富洲(1958届毕业生)  国家级运动健将、中国登山协会常务副主席李致新(1985届毕业省)1988年参加中、日、尼双跨珠穆朗玛并获成功。李志新是唯一登顶的汉族队员,也是我校第二位登上世界高峰的运动员,是我国征服世界7大洲最高峰的两位登山家之一。  国际级运动健将、中国登山队队长王勇峰(1984届毕业生)1993年参加海峡两岸珠峰队登顶成功。他和李致新为我国目前仅有的两为征服世界7大洲最高峰的登山家。    
  国际级运动健将佟璐(1985届毕业生)1990年登上了海拔8012米的西夏邦玛峰,成为我国第一位登上8000米以上独立山峰的汉族女性。  香港著名地层学家李作明(1956届校友)  全国“三八”红旗手、“五一”奖章获得者汪玉珍(1960届新疆校友)  原北京地质学院1959届校友、越南留学生,原河内矿业地质大学副校长武能乐  全国政协常委李慈君、全国政协委员李宝芳  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舒德于(我校博士毕业生)  中华全国台湾同胞联谊会副会长苏民生教授  上海市常委、组织部长王安顺(1983级校友)  甘肃省常委、统战部黄诒纯(1968届校友)  张文岳北京地质学院地质系地质测量与找矿专业67届毕业生。现任中国共产党第十五届中央委员、中共辽宁省省长  2005年中国科学院院士增选初步候选人名单  万天丰 地质学、构造地质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金振民 构造地质学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莫宣学 岩石学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张一伟 石油大学校长,兼任过国家教育部科学技术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石油教育学会副理事长等职,俄罗斯科学院外籍院士    俄罗斯工程院所聘 15名中国籍院士当中,中国地质大学继李世忠教授和汤凤林教授之后,吴淦国教授成为获此殊荣的第三人。    汪民 国土资源部副部长    在校俄罗斯自然科学院院士 赵鹏大 汤凤林 桑隆康       鄢泰宁  曾玉康,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总经理助理兼大庆石油管理局局长、党委副书记。   周喜德 现任国家电力公司贵阳勘测设计研究院勘测总队副总队长。贵州省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常务理事,贵州省遥感学会常务理事,全国水利水电物探信息网副站长,云南省地球物理学会青年工作委员会副主任  王孝东 曾任北京市海淀区常务副区长,北京市科学技术研究院党委书记,北京市水利局党组书记  李致州 南阳市组织部长  薛 平 在国土资源部人事教育司从事人事教育管理,任副司长、巡视员,现任国土资源部咨询研究中心科技咨询部主任。  姚运生 现任湖北省地震局局长、中国地震局地震研究所所长、中国地震局地壳应力研究所武汉科技创新基地主任,兼水库诱发地震研究室主任。  龚平 现任湖北省地震局副局长、中国地震局地震研究所副所长,兼任湖北省地震学会常务副理事长、湖北省计量学会副理事长  郭玉松 黄河设计公司工程物探研究院副院长,高级工程师  
  丁俊研 现为成都地质矿产研究所研究员、所长,中国地质调查局青藏高原研究中心副主任。  刘士毅 曾任地矿部勘查技术司副司长、中国地质勘查技术院副院长兼总工程师和地质矿产部物探化探所所长等职  徐德诗 曾任天津市地震局局长,中国地震局监测预报司司长.现任中国地震局震灾应急救援司司长,中国国际救援队领队  王达 历任原地矿部探矿司钻探处处长,中国地质勘查技术院副院长,勘查技术司副司长,矿管局局长,国土资源部矿产开发管理司司长,中国地质调查局党委书记兼常务副局长.现任中国大陆科学钻探工程中心主任兼现场指挥部总指挥.  鞠建华 国土资源部规划司副司长  曹树培 曾任地质矿产部矿产开发管理局副局长,政策法规司副司长、政策法规研究中心主任,国土资源部咨询研究中心政策法规咨询部主任,咨询委员,现任特邀咨询委员。  闪淳昌 2001年至2003年任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副局长、党组成员 现任国务院参事  吴德厚 现任福建省龙岩市政府常务副市长  谢连平 先后兼任过湖北省地矿厅、湖北省国土资源厅党组成员。2004年4月兼任局党组副书记。现任湖北地矿局局长  杨建国 现任江西省地矿厅副厅长、总工程师、江西地勘局副局长、总工程师,系中国地质学会常务理事、江西地质学会常务副理事长、全国地方遥感应用协会常务理事  张长森 任地矿部河南省地勘局局长,党委书记,2000年5月兼任河南省国土资源厅副厅长,党组副书记。  郭公民 任河南省地矿建设工程(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董事长;2001年9月任河南省地矿局副局长、党委委员。  李森林 中共南阳市委常委、组织部长   郑民奇 西安地质矿产研究所实验测试中心工作,任总工程师。2004年任实验测试中心副主任,兼任总工程师。  吕细保 江西省地矿厅副厅长  温家宝 1968年9月北京地质学院地质构造专业研究生毕业。现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    据不完全统计,担任省部级干部的有:  张宏仁1952年9月至1953年底在北京地质学院专修科(普查专业)学习。1986年至1998年任地质矿产部副部长。  张文岳北京地质学院地质系地质测量与找矿专业67届毕业生。中共辽宁省委副书记,辽宁省省长.中国共产党第十三、十四、十五、十六次代表大会代表,中国共产党第十四届中纪委委员,中国共产党第十五届中央委员、第十六届中央候补委员  蒋承菘1962年北京地质学院地球物理勘探系毕业。1998年至2001年任地质矿产部副部长。  寿嘉华(女) 1960年9月至1965年8月在北京地质学院地质系岩石矿物学专业学习。现任国土资源部副部长、党组成员兼中国地质调查局局长、党组书记。  王达 中国地质调查局党组副书记、副局长  
  陈洲其 1961年毕业于武汉地质专科学校。1994年起任地矿部副部长、党组成员;现任全国政协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副主任、国土资源部咨询研究中心主任。  严宏谟1953年入北京地质学院水文地质及工程地质系学习,毕业后留校任助教。1985年6月至1995年9月任国家海洋局局长、党组书记。现任全国政协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委员。  孙金龙1990年中国地质大学探矿工程系研究生毕业。原任团中央书记处常务书记,现任安徽省省委常委、政法委书记。  黄诒纯(女) 1968年北京地质学院地球物理勘探系毕业。现任甘肃省委常委、统战部部长。  方晓宇 海南省委常委、省委组织部部长、省委教育工委书记。中共十六大代表  王安顺 1983年武汉地质学院毕业。现任上海市委常委、组织部部长。  厅级干部  四川省国土资源厅厅长宋光齐  黄方方 任广西国土资源厅党组书记、厅长,广西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党组书记。第九、十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九、十届广西壮族自治区人大代表  金振威 任广西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局长、党组副书记,广西国土资源厅党组成员  薛 平 国土资源部咨询研究中心科技咨询部主任(司级)  周兆东 任广西国土资源厅副厅长、党组成员  宋光齐 任四川省国土资源厅厅长、党委书记  张长森 任河南省国土资源厅副厅长,党组副书记  郭公民 任河南省地矿局副局长、党委委员    据学校校史馆统计我校有300名毕业生,在不同的工作岗位上担任司局级领导职务  
  免费提供最新刷QQ会员+QQ6钻业务软件,不看可惜  不相信就看看里面的软件演示吧!  http://www.redruan。info/soft/index.htm?976719.htm (请把。换成.)  
  这些数据是07年统计的,现在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党政军领导职务的在不断增加!我个人觉得中国地质大学是这几所中最具发展潜力,而且是教学实力最强的,要知道温家宝也是这学校毕业的,你觉得中国地质大学会差吗?差能培养总理吗,现在矿产资源越来越热了,不要只听地质二字而畏惧,中国地质大学知识因为名字让人畏惧,但现在他会因为名字而腾飞!这是二十一世界肯定会发生的事!
  中国地质大学关于地质大类专业的就业率100%以上,能以中国命名的大学绝对是不错的!中国地质大学是60年代全国重点大学,当时中国著名的八大学院之一,这上面的几所学校好像很多都不是60年代就成为重点大学的哦!考中国地质大学是你最理智的选择
  我是湖北荆州一人链高校的女单身硕士,我楼下的户主已到新加坡定居(姓龚 共产党员),现在住在这里的是户主的姨姐周翠兰(非本单位职工),因一点琐事与我产生了矛盾,尔后在漫长的七年中她想尽了一切方法骚扰我:在网上下载各种各样的动物叫声放在阳台上播放、在我床下的位置用棍子捅、钻枪钻、放鞭炮、到处敲砸、撬我的门,砸烂我家的东西、跟踪、在我下晚班时回家必经的路上派人堵我、并躲在我家门口。。。。。。,我无数次向学校和110报警,均无果,日晚,我在家里躺在沙发上休息,奇怪的事情发生了:我的颈部和其他关节处突然逐一强烈颤抖,似有电流通过,刚开始我以为是身体劳累的缘故,后不断换位置只要一躺下就有类似感觉,特别是心脏象开水一般特难受,而楼下多年来只要我一上床休息,她必定用棍子捅(老房子隔音不好),这天她却意外的未用,只是听到她跟着我辗转各个房间的声音,第二天又是同样的经历,我当即头晕目眩、站立不稳、胸口憋闷,呼不过气来,肠胃剧烈不适......经过仔细观察,此事发生时我都是躺着的,无论什么时候,而且床和沙发都会颤动,床的某处会有隆起的感觉,人的某处会有定向的类似电流感,而楼下的也会在我有电流感觉的间歇中插上她棍子的骚扰——且在同一位置,我便怀疑她在用高科技凶器伤害我(类似电击器、激光枪),我边开始了漫长的报警,报警无数次警方不出警,我投诉后才勉强来做了一下样子,当我和同学再一次到派出所找那位副所长报案时,副所长对我说他听说过那种凶器,并要我立即搬家,我只得带着简单的行李在外租房,过着有家不能归的日子。春节即将来临,我向学校申请要求住进学校的单身房,因为外面的环境没有学校安全,我当时想的很单纯,谁知我住进去的当天,就发生了和家里一样的高科技凶器的袭击,而我的楼下住的是一位男体育老师,我还不认识,这也太蹊跷了,我不敢妄说,在忍了一星期后,我只得请姐姐一试。姐姐试后,人立即觉得心里象电爪子抓心,难受的不行,我自己的家里也请了姐姐和我的男友体验,均有强烈电击感......我曾恳请派出所派女警一试,遭到他们的拒绝,请同学和学生,她们都害怕......现在我在学校的两个校区里均遭到高科技凶器的袭击,我和我的家人多次向学校报警,有领导说我不正常,说我证人的强烈感受是我强加的意识,说这也不归他管那也不归他管,我深感绝望......向派出所报警,警察说:跟我们说什么,你们说了那么多次,搬家不就行了!你被电了?下楼走几圈不就行了!  
搬家?我都被追杀了,我往哪搬?  
向全国人民求救!!!!!!!  
.cn         
       
  高考分数线就知道华理完胜上大20-30分,不是上海的伐要哈刚,  上大属啊呜软学校,要不是上大靠着上海两个字,那个就更别提了^0^
  高考分数线就知道华理完胜上大20-30分,不是上海的伐要哈刚,  上大属啊呜软学校,要不是上大靠着上海两个字,那个就更别提了^0^
  还是上海大学牛比 华理不行了 客观评价!!!
  上海大学为上海本地学子所不齿……(本人一上海本地朋友说的,对内招的都是一般学生,对外分数挺高)建议中国地质,华东理工,华北电力也不错
  上面shumeng同学说的如果是真实的,那就非常好!看来的确是在发展着,我们外界消息不太灵通。
  淘宝!店
潮流达人NO.1
旺旺号:xuzhijun9527  货物物美价廉……
  一个无能,堕落,上海人占80%,处处充满着颓废与虚荣,没有一个能进入全国前5学科的学校里渡过你人生最美好的4年?---------------------------------------------------------------------------------------------------------------------
一派胡言!据我所知上大最近三年每年的新生中外地生源所占比例都超过三分之二。
  我认为上海大学之所以受到一些攻击时因为上大是上海九所985,211大学中唯一归口上海市的学校(其他八所归口教育部),上大没有像归口教育部的大学受到传统办学观念的束缚而是采用国际先进办学理念和模式办学,这必然会受到思想保守人士的反感。
  本人华东理工学生,来华理学理科保证受益匪浅!
  上大在上海名声不咋样
  你的分数报华北电力就别来了 报不了好专业如电气
其他差的专业就业不如意
  前三所把
  国内排名华东理工稍微高一点35左右,上大排名40左右,国际排名,上大高出的可不是一点点。华东理工的化学专业非常好,数一数二这点估计没有什么异议,上大的通信、机械、钢铁冶金都很牛逼。华东理工就业率不知道怎么样,反正上大的就业率很好,就拿我们机械的来说,去的单位一般都是上海通用泛亚、上海大众、ABB、华为、中兴、三一、上飞、PTC、西门子等知名企业。我们要用发展的眼光去看待问题,不能人云亦云。上大的研究生里面大概80%是外地的学生,本科生里大概60%是外地学生,还有一点,我以前确实对上海人也有点不好的印象,但是解除了之后发现他们真的很用功,而且都很厉害,他们就算分数再低也会比一本线高10-20分,所以不要老拿上海大学很多本地学生这个事情来说道,还有一点就是上大不是所谓的部署院校,那我就想问一下部署院校到底有何牛逼之处?部署能反映什么问题吗,部署不部署还不是为了多搞点经费,有几个部署的院校经费超过上大。客观一点来说复旦交大就不用说了属于超一流牛校,除北大清华无出其右,同济也很好,汽车、土建等都是全国有名的,也属于超级牛校。华师、上财、上外专业性太强,在各自领域也是数一数二,不好比较。接下来的华理、上大、东华应该属于同一档次了。反正这么说,你如果想来上海,考不上上交复旦同济的话你来上大你一定不会后悔。  
  还是那句话都是好学校    多本一30分不算多    这几个学校每年你比你高分的多的是    地质大学的第之类专业超牛    华东理工大学工科类没有什么差的专业    华电专业性很强,只要涉及到强电类它都不错,而且就业好。    上海大学很好的,不要相信别人说上海大学在上海人眼里怎么样,上大是个很好的大学,尤其是合并上海工业大学后,工科很好的。
  @起名要厚道  09:05:18    作者:zhibinlaw 回复日期: 23:40:54       华东理工      两院院士:2名      2008年科研经费:3.42亿元      ......  -----------------------------  你去百度百科看看院士是不是我们自己产的
  上大 近几年确实招收了许多外地学生。在社会科学方面的成绩也有所提高。但是不可否认,一个大学的好坏不是一两年就能有所成就的。没有很长的历史积淀,不会有很大的成就。特别是上大这种偏向社会科学类的大学,纵观中国社会科学文史科目牛叉的大学,哪个不是几十年上百年的历史。北大清华除外,南大复旦山大人大都是这样。而且上大缺少一个王牌专业撑腰,这是最大的诟病。虽然上大发展很快,但是要出成绩还需要几年的拼搏才行。  
华理虽然办学历史也才50年,但是王牌专业化工一直是国内高校的老大,这也是支撑华理到现在的很大一个重要因素。现在从化工延伸到材料、制药,也是顺理成章。但是华理其他社科外语之类的,确实还不如上大。华理适合小而精的办学理念,这是我个人认为的。  
  如果摒弃个人专业爱好,毫无疑问是华北电力(电力相关专业),就业好,钱也多。但LZ的分数报这四个学校的强势专业貌似都不安全。这四所学校,上海大学最有钱,上海市政府的投入其他三个学校没发比的。华北电力的电力相关专业,地质大学的地质相关专业,华理的化工相关专业在业内都很认可,上大没有很突出的专业,但学校是综合性大学,专业比较全,而且在上海,除去上面三所学校的强势专业意外,其他专业的就业情况比这三个一点也不差,甚至更好一些。
大家还爱看}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见识广博打一成语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