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天后士指身先士卒是什么生肖肖

皇天不负苦心人_百度百科
皇天不负苦心人
本词条缺少名片图,补充相关内容使词条更完整,还能快速升级,赶紧来吧!
【释 义】上天不会辜负苦心人的意愿。意谓只要肯下苦功,持之以恒,愿望一定能够实现。
【词 目】皇天不负苦心人
【读 音】huáng tiān bù fù kǔ xīn rén
【出 处】《》十六:“再说一句笑话,内人保的寿险后天满期,要是当真今天出了事,就算皇天不负苦心人。”
【示 例】真是皇天不负苦心人,经过几年打拼,他终于在事业上取得了成功。当前位置:>> >> 皇天上帝
大家都在找的词语:
按拼音查词语:
huáng tiān shàng dìㄏㄨㄤˊ ㄊㄧㄢ ㄕㄤˋ ㄉㄧˋ
基本解释天帝,上帝。《吕氏春秋·季夏》:“令民无不咸出其力,以供皇天上帝名山大川四方之神,以祀宗庙社稷之灵,为民祈福。”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渭水下》:“ 成帝
建始 二年,罢 雍 五畤,始祀皇天上帝於 长安 南郊。”天后宫_天后宫的意思_天后宫是什么意思_天后宫什么意思_天后宫的解释_百科全书_911查询
输入词条名称进行查询,例如 天后宫
天后宫 天后宫的意思 天后宫是什么意思 天后宫什么意思 天后宫的解释
天后宫简介天后宫(Temple of the Queen of Heaven)北宋雍熙四年(987午)农历九月初几,年仅28岁的妈祖羽化升天。从此以后,妈祖多次显灵救助苦难,在人们遇到困难时只要求声“妈诅保佑”,妈祖就会闻声而至,人们就能逢凶化吉,遇难呈祥。有关历史资料记载,北宋宣和五年(1123)路允迪出使高丽(朝鲜)途中,船遇大风巨浪, “八舟七溺”,唯有路允迪“祈求妈祖保佑”,忽而一道红光出现,只见有一朱衣女子端坐桅间,瞬即风平浪静,终于平安脱险。路允迪返朝后奏明圣上,宋徽宗下诏赐“顺济”匾頟。从此,历史上有众多人士受到妈祖的庇佑,留下许多故事。历代皇帝对妈祖进行了30多次的褒封,其爵位从“夫人” 、“妃”直至“天妃”、“天后”,并被人们尊称为“天上圣母”。同时,皇帝还颁诏天下行“春秋谕祭”。宋雍熙四年(987),妈祖元朝,妈祖祖庙得到进一步的扩建。洪希文在《题圣墩妃宫》诗中,描写了“粉墙丹住辉掩映,华表茸突过飞峦”的景象,反映出妈祖庙的建筑情况。明朝,妈祖祖庙又得到进—步扩展。洪武七年(1274)泉州街指挥周坐主持重建寝殿、香亭、鼓楼、山门。永乐初年(1403),郑和下西洋时,因妈祖庇佑有功,奉旨遣官修整祠庙。宣德六年(1431)郑和最后一次下西洋之前,亲自与地方官员备办木石,再次修整祖庙。清朝,康熙二十二年(1683)福建总督姚启升天后,人们怀念她、纪念她,就在湄洲岛建庙祭祀。这庙宇就是最早的妈祖庙。据文献礼载,当时的庙宇仅“落落数椽”,但“祈祷报赛,殆无虚日”。后来经过三宝等人的不断扩建修葺,到天圣年间(),湄洲妈祖祖庙得到受妈祖庇佑的人们的不断“鸠资扩建”,“廊庑更加巍峨”。此时的祖庙已初具规模。元朝,妈祖祖庙得到进一步的扩建。洪希文在《题圣墩妃宫》诗中,描写了“粉墙丹住辉掩映,华表茸突过飞峦”的景象,反映出妈祖庙的建筑情况。明朝,妈祖祖庙又得到进—步扩展。洪武七年(1274)泉州街指挥周坐主持重建寝殿、香亭、鼓楼、山门。永乐初年(1403),郑和下西洋时,因妈祖庇佑有功,奉旨遣官修整祠庙。宣德六年(1431)郑和最后一次下西洋之前,亲自与地方官员备办木石,再次修整祖庙。清朝,康熙二十二年(1683)福建总督姚启圣重建钟鼓楼和山门,又把朝大阁改为正殴,后因姚启圣获妈祖保佑屡次建功,被皇帝封为太子太保、兵部尚书,所以人们也称正殿为太子殿。康熙二十三年(1684)靖海侯施琅增建梳妆楼、朝天阁、佛殿、僧房。按石祖庙又建观音殿、中殿、土地庙等。到清乾隆以后,湄洲妈祖祖庙己颇具规模,成为—座有99间斋房,号称“海上龙宫”的雄伟建筑群。1966年,湄洲妈祖祖庙陆续遭到破坏,只剩下圣父母祠(佑德祠)和中军殿。妈祖庙的文物也相继被毁和遗失。唯有妈祖神像在林聪治女士等人的护卫下得以幸存。1978年,中国大地春风化雨,万物复苏。林聪治等人率领众乡亲进行湄洲妈祖祖庙的重建工作。人们义务投工,硬是在祖庙 遗址废墟上整理山—处地基。各地信众纷纷参与,踊跃加入修复湄洲妈祖祖庙的行列。不久,湄洲妈祖祖庙董事会成立,林文豪任董事长,林聪治任常务董事长,大规模的妈祖祖庙重修工作得以顺利进展。众志成城,经过多年努力,湄洲妈祖祖庙终于完成了大小建筑36处的西轴线工程。西轴线工程坐东北,面西南,呈轴线分布,有牌坊、长廊、山门、香炉台、圣旨门、广场、钟鼓楼、正殿、寝殿、朝天间、升大楼等,还有佛殿、观音殿、五帝庙、中军殿从及爱乡亭、龙凤亭、香客山庄、思乡山庄等一系列建筑物,形成规模庞大、雄伟壮观、楼亭交错,殿阁纵横的祖庙建筑群。泉州天后宫泉州天后官位于福建省泉州市区南门天后路一号,始建来庆元二年(公元1196年),地处城南晋江之滨,“蕃舶客航聚集之地”。该宫是我国东南沿海现存最早、规模最大的一座妈祖庙,有温陵天后祖庙之称,台湾和东南亚的许多妈祖庙都是从这里分灵的。当时庙宇规模有正殿山门、两廊、两亭、枪神妈祖林氏默娘,是北来平安军(泉州府)节度辖下的莆田县湄洲岛之民女,生于来太祖建隆元年(公元960年),三月二十三日,父亲林帷悫,母亲王氏平生注意积德行善,乐于助人,年纪都在四十有余,虽生了一男五女,老是觉得单枝难以传宗接代,向观音菩萨祈求再生一男。王氏不久便怀了孕,在降生之时,王氏见到一道光从西北面射人她房内,光辉耀眼夺目,香气四处飘荡,久久不散。林默娘长大了,决心终生以行善济人为务,矢志不嫁人,专心致志精研医理,为人消灾防病。她性情和顺,热心助人,排忧解难,还引导乡人避凶趋吉,有谁遇难,都乐意找她求助。当时,莆田地区瘟疫大流行,林默娘想尽办法施药抢救乡民,果然立愈。乡民感激她的救命之恩。 宋雍熙四年(公元987年),重阳佳节,妈祖父兄驾舟渡北上,西风正急,途中遇到狂风恶浪,船在狂风怒涛中剧烈颠簸,妈祖敏感到父兄的遇难,亲临救驾,父亲救起,兄长与自己身亡,就这样乡民赞她“通悟秘法,预知休咎事,乡民以病苦辄愈。长能乘席渡海,乘云游岛屿间,人呼曰神女,又曰龙女”。因默娘生前与民为善,升化后被沿海人民尊为海上女神。立庙祭祀。泉州天后官初建即以来微宗赐额“顺济”为庙名,即“济以顺风”之意。宗元时代,泉州成为世界贸易港之一,元政府为了发展海上贸易,于至元十五年(公元1278年),下诏“制封泉州神女护国明著灵惠协正善庆显济天妃。”明永乐五年(公元1405年)出使西洋太监郑和,奏令福建镇守官重新其庙。此后朝廷节遣内宦(太监)及给事中行人(对外使节)等官,出使琉球、爪哇、满刺加等国,率以到庙祭告祈祷为常,永乐十三年(公元1415年),少监张谦出使渤泥(今加里曼丹岛文莱一带),从泉州浯江(顺济桥一带称浯江)启航,“实仗神庥”,归奏于朝鼎新之,改宫号为“天妃宫”。清康熙十九年(公元1680年)施琅征海,师次于此,“神涌潮济师”、“有助顺功”。敕封“护国庇民妙灵昭应宏仁普济天后“,后易宫名为“天后宫”。康熙二十四年,钦差礼部郎中雅虎来宫致祭。雍正元年(1723年)御书匾额“神昭海表”,今悬挂于殿中,乾隆后历代有重修。现在建筑群还保存宋代构件和明清时代木构建筑,是海内外同类建筑中规模最大规格最高、年代最早、而著称于世的古迹,1987年由国家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原山门马戏台因筑公路被拆毁,1990年3月由台湾鹿港天后宫暨诸委员捐资重建。今移清代晋江县学横星门为山门、面阔五开间,牌楼式造型,雕花漆绘木构斗拱,青石龙柱,两侧石雕麒麟,螭虎窗,屋顶重檐四坡面,屋脊反翘瓷雕八龙二鳄,角脊作成凤尾伸展而卷曲,线条柔和优美,整体结构华丽壮观。戏台连接于山门后檐,坐南朝北,木构藻井顶盖。雕脊画枋,小巧玲珑,具有泉州独特艺术风格。 紧接山门两侧为东西厥建筑,所谓“秦宫汉阙”以示天后宫之尊。建筑为二层楼阁,面临通衢,两楼高耸,楼上分置钟鼓,楼下塑造千里眼,顺风耳二神像,威武庄严。 天后正殿,虽历经沧桑,但明清木构建筑至今依旧保存完好,而且保留来代构件。正殿占地面积635.5平方米;筑于台基座,高出地面1米,采用花岗岩石砌筑的须弥座,束腰处浮雕“鲤鱼化龙”、雄狮、文房四宝“八骏云火”、仙家法器、鹤舞云中、宝盖莲花等图为二度空间动态艺术造型、雕刻刀法熟练,生动活泼,表现其神职至高无上与教属。殿内木梁骨架,立于圆形花岗岩石柱,柱头浮雕仰莲连珠斗,挑出斗拱承托梁架作九架粱,建筑结构比较特别,空间变化很丰富,门窗弯枋雀替,雕花精致细密,纹饰丰富多彩。既有几何图案,又有花卉水族,鸟兽人物,托木部位有凤凰戏牡丹,寿梁中作如意访心,表现女性神庙。殿内油漆用朱地画“暖八仙”之一的钟离及如意相间图案,其绿地雕彩西蕃莲及喜鹊登梅图案,有吉祥的象征,有的图案作异兽,寓意“益寿”。殿内础浮雕,更是琳琅满目,八骏、八宝、傅古鸟龙及各种花卉,表现着水族鱼龙腾空翻浪,与百花争妍,这都是表现道教主题的图案,以福禄寿吉祥物作衬托,呈现仙家的非凡境界。殿顶筑九脊重檐四面落水的歇山式,正脊是天后殿至高点,两端五彩瓷型双龙戏珠,造型精美,光泽鲜艳,表现整个大脊龙的至高题材,四岔脊头组合凤凰图案,对应大脊成龙凤呈祥,背面作人物故事,配以龙凤、麒麟、玄武、双虎、体现了吉祥如意,庆贺长寿的象征,为闽南建筑艺术之一绝。 东西两廊及两轩和寝殿,均由国家文物局立案拨出专款依!日复原修缮。东西两廊原置配神二十四司,现改为闽台关系史博物馆陈列室。寝殿又称后殿,地势比正殿高出1米多,两侧突出部位设为翼享,左右斋馆。整座殿字系明代大木构建筑,屋盖为两坡面的悬山楔,面阔七间,35.1米,进深19.8米,高8米许,木质梁架粗大古朴,大木柱置于浮雕仰莲瓣花岗岩的圆形石础之上,殿前檐柱保存一对十六面青石雕的元代印度教寺石柱。估计是明代翻修时称置。柱上接木柱,刻有楹联“神功护海国,水德配乾坤”。正面原有悬挂明代大书法家张瑞图书“后德配天”的横匾,目前正在修建中,属国家木构建筑之瑰宝。 建置于宫内的闽台关系史博物馆是反映祖国大陆(福建)与宝岛台湾历史上渊源关系的专题性博物馆。馆内收藏有大量珍贵的历史文物和民俗文物,近期已举办“闽台民间艺术展”、“泉州古今字书展”、“闽台民俗风情摄影展”等展览。1987年泉州天后宫由国家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沭阳天后宫位沭阳天后宫于沭阳县城南,又宫天寺,建于清雍正初年。鼎盛时期,有前后大殿各5间,钟鼓楼2间,前大楼5间,看楼14间,庙内供奉天后娘娘和三尊观世音塑像。主持僧定莲,僧侣迟莲和古莲(现健在)。每年农历四月十二为庙会。抗日战争间,天后宫被拆毁。沭阳天后宫至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天后宫整体建筑原前后两幢,临街面(骡马街)的叫前殿。前殿东壁砖雕"河清",西壁砖雕"海晏";"河清"、"海晏",乃预祝"天下太平"之意。主体建筑称后殿,规模宏敞,殿宇辉煌,供有林默女像。天后宫为福建闽商所建,设计、用料、施工也皆为外地人,特别是建筑艺术,雕梁画栋,砖雕石刻,小瓦飞檐,都融合了闽南文化的因素。供奉的神像,相传为宋代福建莆田湄州林氏女,名默,她是掌管海上航运的海神,好善乐施,常只身抢救海难渔民,援助渔业,功德无量,是沿海地区人民心目中的保护神。闽人来泗经商,也就把这“海神”带了过来,意在求祈平安发财。天后宫,原叫天妃宫,后因康熙皇帝驾临众兴镇,途经天妃宫,听了林默事迹,便封其为“天后”。揭阳乔林天后宫揭阳乔林天后宫位于广东省揭阳市东山区乔林乡,建筑面积达2000多平方米,形状为一艘远洋大船船楼,船头刻有“安澜水庆”匾额,赞颂海神祖姑。宫庙建三进宫殿式。中殿顶端建八角燥井,既通风通光又壮丽美观。正殿供奉祖姑塑像,旁有侍女和千里眼、顺风耳塑像。祖姑塑像既壮严又慈祥,突出圣姑除暴去恶救苦救难的形象。宫庙梁柱雕刻精工细致,殿顶嵌瓷巧夺天工。庙的右前方有碑亭和可供香客乘凉歇息的书,书廊前边有记载历代重修的碑记石刻。宫庙四周乡河缭绕,浮光倒影,风景清幽,名气远著。天后圣姑是乔林卿林氏族人的直系小姑,南宋时,祖姑的第六代裔孙陶公(讳文熙),任职广东提刑按察司副使,巡历于潮汕,观榕江之滨的磐溪是块土沃物丰的土地,留下第三子崇(讳德高)卜居立籍,创建乔林乡。二公从福建莆山县涵头望江里请来祖姑香火,建庙奉敬。乔林先辈历来十分崇敬祖姑,现在的十多万乡民(包括海外侨胞)对祖姑也十分虔诚。每逢祖姑耶诞都热情捐资庆祝。全乡三个自然村以村为单位,每个二月二十一,由长辈们穿着礼服带队,招展彩旗,欢奏鼓乐到圣庙奉请祖姑香火到神坛。家家户户备办礼品,诚心朝拜。神坛前高搭戏台,各村都演梨(戏)三天。宫前神檀香火更盛,也高搭戏台演戏二天。全乡设计四个神坛三天共演12台大戏。庆典之后,还整装队伍大锣大鼓奉送祖姑香火进宫庙。为使祖姑香火更加旺盛,乡民还成立了天后宫理事小组,小组的成员由三个自然村选派。近十年来在理事组的积极管理下,天后宫庙务不断发展。1995年,对天后古庙背后场地进行清理,修建“天后园”。建成后的天后园有古树、假山、鱼池、凉亭、留芳亭和诏廊。诏廊裏竖立着宋、元、明、清四朝皇帝对祖姑的封赠圣旨46道的精工石刻金字的碑林,这是全国少有的,也是林氏后裔弘扬祖姑伟德的重大创举。为方便广大香客,2000年乡民献地兴建了香客停车场。最近又增置价值近万元的大型石雕香炉。理事小组还节约不必要开支,拿出人量资金协助本乡建初级中学,修桥筑路,竖大型石刻乡界碑,设立乡界路标灯等,以实际行动彰演祖姑美德。日前,理事会正积极开展把乔林天后宫列入揭阳市级文物保护单位的申报工作。陆丰虎岛天后宫虎岛天后宫位于广东省陆丰市螺河下游东岸灯峰山下,距陆城5公里,交通便捷。据记载:早在南宋咸淳年间(公元年),福建百姓因灾向粤东大迁移中在灯峰山下安居生息,带来了妈祖神位。目前18个村庄的二万多人,大多为妈祖信众。宫庙原为小庙,于明代洪武年间(1370年)建成大庙,距今已有600多年历史。虎岛天后宫在当地政府和有关部门的支持下,由广大妈祖信众大力捐助,经多次修建,焕然一新。宫庙包括前后殿、拜亭以及殿两侧厢房,540多平方米,理事会楼房一座,200多平方米。宫庙范围为2000多平方米。宫殿为硫璃瓦飞檐,殿顶正面饰立体“双龙戏珠”,大殿拜亭两侧辟有“龙虎”天井。宫内文物,虽遭“文革”破坏,但仍有幸存。如大厅正中悬挂“后德配天”、“一六生成”匾额,以及“后德配天万古声灵有赫,母仪称圣千秋且豆重光”“英风护国千秋泰,烈气庇民万古安”等三对木楹联,都是清道光年代社会名流赠送的。同时还保存四尊清代的神像以及香蕉炉等。现在宫庙理事会领导正配合有关部门开展修建公路、建设公厕等多项慈善公益事业。决心为弘扬妈祖文化,构建和谐社会多作奉献。澎湖天后宫原名妈娘宫,位于澎湖马公镇,始建于元至元十八年 (1281年),因朝廷官兵蒙妈祖救助而建。明嘉靖年间(年)俞大猷重修妈娘宫,以庆抗倭胜利,明万历二十年(1592年)再次重修。现存建筑是康熙年间(年)重修的,迄今也有三百多年的历史,也算是台湾最古老的妈祖庙了。相传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施琅进攻澎湖时得到妈祖显灵助战,因而被康熙帝敕封“天上圣母”称号,并颁赠“神昭海表”匾额一块。此后妈祖在台湾便成为“有求必应、神通广大”的神灵了。现在宫内仍保存大量的古碑、古匾、古联、古井(即万军井,又名妈宫大井)等文物。天津天后宫俗称"娘娘宫",在天津旧城区东门外、三岔河口西岸、现在的古文化街上。始建于元代泰定元年(公元1326年),明代永乐元年(公元1403年)重建,为天津市区最古老的建筑。天后宫坐西朝东,面对海河,建筑面积2500平方米,宫内供奉着天后娘娘。天后在古时被人们称为护海女神。传说她是福建莆田人,水性极好并经常驾船出海搭救遇难的人,故被后人敬为女神。农历三月廿三日是娘娘的生日,每年这时都举行“皇会”,表演高跷、龙灯、旱船、狮子舞等。百戏云集,热闹非常。现在的古文化街包括天后宫及宫 南、宫北大街,全长580米,宽7米。这里的建筑大多是仿清代民间小式建筑。街内有近百家店铺,主要经营文化用品、古旧书籍、民俗用品、传统手工艺品等。著名的杨柳青年画、泥人张彩塑、风筝魏风筝、刻砖刘砖刻等都在这里设了专门店铺。现在天后宫已成为天津民俗博物馆,介绍天津的历史沿革,陈列着各种民俗风情实物。天后宫前的宫南、宫北大街上人来人往,人头攒动。这里有四邻八乡的商农、居民来此祭祀烧香,也有运粮运货路经此地,总之一片繁华。青岛天后宫先有天后宫,后有青岛市。青岛天后宫,始建于明成化三年(1467年),距今已有500多年的历史,是青岛市区现存最古老的明清砖木结构建筑群,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500多年前初建成时,天后宫由三间圣母殿和龙王财神两配殿构成。后历经明、清、民国等七次维修扩建。1996年,青岛市政府对其进行全面修复,并将其辟为"青岛市民俗博物馆",于日正式对外开放。青岛天后宫现占地面积近4000平方米,建筑面积1500平方米,为二进庭院。其有正殿、配殿、前后两厢、戏楼、钟鼓楼及附属建筑共计殿宇16栋80余间,是一处典型的具有民族风格的古建筑群。除戏楼为琉璃瓦盖顶,其它建筑物均为清水墙、小灰瓦,且经苏州式彩绘点染,雕梁画栋,金碧辉煌。在整个青岛地区的古代建筑中,青岛天后宫的建筑艺术和彩绘艺术都是首屈一指的。天后宫戏楼大梁的包袱画绘有金陵十二钗等红楼人物,以及春秋故事“吹箫引凤图”、“敦煌飞天图”等。天后宫内,古木成荫,绿草茂盛,是典型庙宇与园林风格的有机结合。戏楼两侧是钟楼和鼓楼,前院有四株冬青树,其中靠墙的两株为法国冬青,花坛两边的两株为本地冬青。前院东西厢门前是两株桂花树,每年农历八月十五前后,满树的桂花会使整个院落清香飘溢。天后宫历史上曾进行过多次维修,规模不断扩大,现存两座石碑记载了清同治四年(1865年)、同治十三年(1874年)的两次重修。1897年德国占领青岛后,欲拆天后宫,后慑于中国人民的愤怒未果。1936年青岛商民集资,对天后宫再次扩建,临太平路新建大戏楼,解放后曾维修。“文化大革命”期间天后宫遭严重破坏。戏楼、大殿、配殿以及东西厢房尚存。1965年,天后宫用作市南区文化馆和少年宫的办公地。1982年青岛市人民政府将天后宫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拟修复对游人开放。深圳赤湾天后宫深圳赤湾天后宫,坐落在深圳市小南山麓,倚山傍海,风光秀丽。建于宋代末年,营造气势宏伟,明清两朝多次修葺,规模日隆,成为当时沿海最重要的一座天后庙宇,凡朝庭使臣出使东南亚各国,经过这里时必定停船进香,以大礼祷神庇佑。以天后宫为中心的“赤湾胜概”是明清时期“新安八景”中的第一景。赤湾天后宫鼎盛时有数十处建筑,一百二十余间房屋,占地九百余亩.殿宇巍峨恢宏,庙貌气象万千,是我国沿海地区最大的拥有99道门的天后宫,也是深圳历史上最负盛誉的人文景观,在港澳台及东南各国久享盛誉。明永乐初年,三宝太监郑和奉明成祖朱棣之命,率领舟师远下西洋,开创海上“丝绸之路”赤湾天后宫为其重要一站。 据明朝天顺八年(1464年)翰林院学士判广州府事黄谏撰《新建赤湾天妃后殿记》中载:三宝太监郑和奉明成祖朱棣之命.率领舟师,远下西洋.船队行至珠江口南山附近遇险.请祷天后、天后显灵.救助郑和,郑和归朝,复命奏上,奉旨遣副帅张源整修赤湾天后庙。1992年5月,在中央有关领导的直接关怀下.赤湾天后宫得以修复。1995年对外开放。1997年经省、市主管部门批准成立深圳市南山天后博物馆.成为当时深圳市八大博物馆之一。地址:深圳市南山区赤湾六路。广州番禺南沙天后宫 明代,南沙鹿颈村曾建有天妃庙一座,为南沙天后宫的前身。清乾隆年间,经重修定名为“元君古庙”,后被日夷炸毁。一九九四年,国家政协副主席,著名实业家霍英东先生倡议并捐资重建南沙天后宫,于一九九六年农历三月二十三日(天后诞辰)举行了隆重的落成庆典。 重建的南沙天后宫坐落于南沙大角山东南麓,面对烟波浩淼的伶仃洋。1.5 公顷的广场上,矗立着美丽善良的巨型天后圣像。建筑的特点则集北京故宫的风格和南京中山陵的气势于一体,其规模是现今世界同类建筑之最。这里草木葱茏,繁花吐艳,还有杨柳依依的池塘,高耸的南岭塔,雅致的小山亭。暧日晴烟,凉风习习。树上的鸟儿自由歌唱,花间的彩蝶翩翩起舞。一派祥和景象,令游客留连忘返。景区内更有大角山炮台多座,与东莞的沙角炮台相守望。当年鸦片战争,硝洇滚滚,写下了中国人民抗击英帝国主义可歌可泣悲壮的一页。现今炮台内弹痕残壁,依稀可寻。国家已将其列为重点保护文物。逐渐成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更是值得青少年参观学习和缅怀的好地方。南沙天后宫是参照福建田湄洲妈祖庙建成的(该庙是妈祖庙的祖庙),占地 100 公顷 。其整体建筑是清代宫殿式的建筑风格,庄严肃穆,极具宫廷的气派。天后圣像高达 14.5 米 ,屹立在占地 1.5 公顷 的天后宫广场上。整座天后宫四周绿树婆娑,殿中香烟袅袅,置身其间令人顿生超凡脱俗的感觉。 矗立在天后宫广场巨大的天后石雕圣像,用 365 块花岗岩石砌成,象征着天后娘娘在一年 365 天中都保佑着风调雨顺、国泰民安。在广场中央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一条中轴线,南沙天后宫的建筑物都是依据这条中轴线而建造的 。 牌坊原全国宗教协会主 席赵朴初 先生生前为牌坊题词。穿过牌坊便到达山门。山门是天后宫的正门,室内供奉是“千里眼”和“顺风耳”这两尊像神。山门两侧有钟楼和鼓楼。钟鼓楼内的钟和鼓都按时敲击。每逢节庆期间,这里更是钟鼓齐鸣,一派喜气洋洋的气氛。献殿则位于山门的正上方。殿内供奉着“蹈海天后”,四海龙王则持圭在两旁站立着,寓意天后女神统领四海龙王的安澜利运。正殿是南沙天后宫的中心,木雕神龛中分别供奉着以香檀木雕刻贴金的天后像,以及从天后故里湄洲妈祖庙点睛分灵出来的出巡软身天后像。整个殿堂仁爱与威严同在,正气与圣洁共存。寝殿位于正殿之后,是天后起居休息之所,内供奉素装的天后坐像,两侧布置模仿天后日常生活的器具和摆设。从这闺房中,可看见天后是一位十分艰苦朴素的民间女子。南岭塔塔高 45 米 、共 8 层。据传,修塔的原因大致有四:一是此塔可平衡右侧较高的大角山的主峰;二是应了所谓“左青龙”的说法;三是天后既为海神,就必应有指路导航的建筑物在此;四是该塔作为人们登高眺望的建筑,它同时亦是一座标识物。与此同时,这塔的层数是 8 层,之所以是双数,与其它塔单数的不同,是因为民间传说中有这么一条不成文的规定,即男神仙的代码是单数,女神仙的代码是双数。天后是女神,因此天后宫内,无论是阶梯、瓦楞还是对联的单联(上联或者下联)字数,都是呈双数的。放生池是游客放生的地方,所谓种善因得善果。放生是一大善事,所以每年都有大量的游客来这里放生。鹿耳门天后宫台湾台南市安南区鹿耳门天后宫,于明永历十五年(公元1661年)郑成功登台后首建,由于历史悠久,妈祖威灵显赫,长年有大批男女信徒从台湾各地前来进香膜拜。根据历史文献记载:鹿耳门天后宫,最早建在郑成功登陆之地,即北汕尾屿,当时称作“妈祖宫”,奉祀天上圣母;清康熙五十八年由百官捐俸扩建为“天后宫”。公元1946年,妈祖宫庄民集资重建天后宫,次年春落成,恭迎“鹿耳门妈(祖)”回宫奉祀。鹿耳门天后宫,属南方寺庙之闽式建筑代表,具备三川五门、三川殿(前殿)、正殿(大殿)、后殿、左右回廊贯通,一气呵成之三殿式格局。正殿主祀“鹿耳门妈(祖)”、镇殿妈祖,配祀关帝圣君、延平郡王、水仙尊王、四海龙王、观音佛祖、三官大帝、南北斗星君、福德正神、财神爷、月老公、临水夫人、注生娘娘、太岁星君、文昌帝君。藻井为传统南方的寺庙建筑。传说明太祖朱元璋被元兵追赶到一庙中,仓皇躲进八仙桌下,仅见蜘蛛在结网,便说:如能保佑我不被元兵逮捕,日后必当报答洪恩。后朱元璋果真躲过元兵的追捕,于是在重修该庙时,仿照蜘蛛结网图像,于庙殿屋顶建一蜘蛛结网以为酬谢。 天井为传统南方的寺庙建筑,除有采光、通风外,并象征步步高升之意。天后宫的斗栱,由樟木雕刻,乃按中国古时建筑插笋结拼而成,有人 物、花鸟、吊篮、瓜筒等等,并用金泊一一装饰,外观显得金碧辉煌,灿烂夺目。东山天后宫东山天后宫坐落在东山岛最南端的渔村——宫前村。从县城西埔驱车沿西陈公路15公里即到。 天后宫坐东朝西,背靠青山,面临宫前湾,是明崇祯年间从湄洲妈祖庙分灵而建的妈祖宫。宫为单进,左旁有配殿护临,为明代建筑风格。宫内供奉妈祖神像,悬挂一块绿底金字御牌匾,《康熙敕封横榜文》,是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所立。宫内楹上还有三幅对联:“圣德如天万里风波宁海国,母仪称后千秋俎豆奠湄洲”;“系出湄洲吸月吞江靖海宇,祠镇陵岛慈云法雨泽群黎”;“赫赫杨休倪天之妹,穰穰降福在水之湄”,颂扬妈祖“护国庇民”的功德。 庙有灵则名,天后宫这座古老的小寺庙,这所以名闻遐迩,游人香客络绎不绝,原因在有传说中妈祖的“灵圣”。据载:清帝康熙二十一年(1687年),为征剿收复统一台湾,命福建水师提督施琅将军率领水师四万之众,到东山岛平海湾(宫前湾)做征前操练,指挥就设在妈祖宫旁。当时宫前村只有妈祖宫左前方一口水井,水量仅能供村里百口渔民饮用,水师用水十分困难,于是施琅就向妈祖祝祷许愿求助,命士兵掏井挖掘加深,果然泉眼大开,清泉汩汩涌出,足够供水师官兵饮用,一时军心民心大振,保证了征前训练顺利进行。待水师出征后,这口井又恢复了原来仅供百口之用的出水量,人们感念它,称此井为“万军井”流传至今。又传说施琅率师收复澎湖,大败敌军时,妈祖宫的妈祖神像衣袍都湿了,是妈祖亲自赴海助战。 台湾收复后,施琅将军即修一奏本,把妈祖显灵相助的事一一禀告皇上,并请求敕封妈祖。康熙看了奏本十分感动,于二十三年(1684年)委派礼部郎奉御前往妈祖宫致祭,敕封妈祖为“护国庇民妙灵照应仁慈天后”,由于皇恩崇加,妈祖由“天妃”升为“天后”,宫前的妈祖宫命名为“天后宫”,其奏本、祭文都全镌刻在宫内的御赐牌匾上。台南天后宫道教宫观。在台湾省台南市安南区妈祖宫顾草街三段一巷二三六号。据《台湾寺庙大观》记载:创建于明末,清代康熙五十八年 (1719年)扩建增修,庙构宽广,殿宇雄伟,共分三进,开辟有一百二十个大小门户,俗称“三落百二门”,道光三年(1823年)毁于大水,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信徒捐资于原址编南八百米处重建简陋庙宇,以作妈祖暂居之所,1979年集巨资重修扩建,始重现规模,庙貌雄伟,殿宇壮丽。宫内主祀妈祖,俗谓“鹿耳门妈”,刻工精美,面容慈祥。现被列为台湾十大庙宇之一。蓬莱天后宫道教宫观。在山东省烟台市蓬莱县城北一公里处的丹崖山蓬莱阁前。建于宋朝崇宁年间。前有显灵门,入门钟鼓二楼分立左右,正中秀居坐南朝北的双层戏楼一座,是每年传统的阴历正月十六日为庆贺天后娘娘圣诞演戏祭神之所,戏楼两侧,各有赭色巨石三尊,人曰“三台石”,又名“神爻石”,戏楼北有天后娘娘前殿、正殿和寝殿,正殿内塑立天后娘娘及侍女、风、雷、电、雨、巡游夜叉等诸海神像,寝殿供奉天后全身坐像,左右建有卧室各二楹,是蓬莱阁附近的重要道教建筑之一。旗津天后宫位于高雄市旗津区第一街旁,主要供奉妈祖,当地民众又称为妈祖庙、妈祖宫,建庙於清朝康熙12年(西元1673),香火相当鼎盛,也是高雄市第一座妈祖庙。於民国68年(西元1979年)经政府核定为三级古迹。闽南式建筑的燕尾剪黏,与映照在蓝天中的大红灯笼,於民国37年(西元1948年)由地方人士蔡文宾等信徒筹资重修,即为今日所见之庙宇古朴的面貌,庙内两壁皆为石雕,造型及刻工颇为细腻。庙堂上的,庙内尚存有清光绪12年古铜钟一口、『普济众生』匾,为光绪15年古物、光绪18年木质对联一副。彰化天后宫道教宫观。在台湾省彰化县鹿港镇玉顺里中山路四百三十号。据《台湾寺庙大观》记载:创建于清代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雍正三年(1725年)重新改建,始名天后宫,嘉庆十九年(1814年)重建,同治八年(1869年)又重建;民国十一年(1922年)再得重修,历时十载完工;1959年兴建凌霄宝殿;1973年增建宫前牌楼、左右龙楼凤阙,四层圣恩大楼等,至此格局已臻完善。此宫占地广达五百平方米;前有牌楼,入楼为前殿,殿系歇山重檐式建筑,正殿内供奉湄洲妈祖,塑像典雅;后殿为楼阁式造型,殿内主祀玉皇大帝神位,龛前同祀雷、电二神及三官大帝,左右龛供奉神农大帝、女娲;右左筑有偏殿,一奉观音,一祀水仙尊王。芷江天后宫芷江天后宫在舞水西岸,与县城隔河相望。清同治八年(1869年)《芷江县志》载:"乾隆十三年(1748年)福建客民创建。"占地3700多平方米,现保存建筑面积1970平方米。坐西朝东,南北建耳室,中间三进;戏台、正殿、观音堂,左为财神殿,右为武圣殿和五通神殿,梳妆楼已拆,建消防池。全部建筑结构完整。解放后,驻进电厂、乡政府、财贸学校。建筑上盖保持原状,下部随着需要改装成宿舍、课堂、餐厅。为人交口称赞的是门坊的青石浮雕。坊高10.6米,宽6.3米,重檐歇山顶,门楼形状。两侧雄狮蹲踞,石鼓对峙;顶盖斗拱飞椽,十二金鲤咬脊,葫芦攒尖;左右青石铺地平台,围夔龙、规矩龙栏杆;中间十七级石阶紧接沿河大道。面临滔滔舞水,门坊显得格外雄伟。坊上浮雕,凡95幅。大幅2.62平方米,小幅0.09平方米。鱼龙凤狮,花草木竹,神鬼人仙,形象生动逼真,画面清晰如故。或一幅为一的典,或数幅为一据。华拱鱼樵唱和"与"耕读为本"相对,侧柱八幅为"八仙飘海"、"丹凤朝阳"、"二龙争珠"、"狮子滚绣球"、"八王巡天"、"魁星点斗"、"连升三级"……大雕细刻,镂空镌深,堪称鬼斧神工。"五龙拱圣"中"天后宫"三个大字,用笔浑厚圆润;"武汉三镇"、"洛阳桥",施刀细腻入微。参观石雕艺术的专家,无不称扬此坊工艺之绝无仅有。1979年,天后宫已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1983年,石坊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参观者,春夏秋冬,络绎不绝。 浙江嵊泗县天后宫 坐落在金平乡金鸡岙,建于清同治元年(1862年),1949年《奋进中的嵊泗列岛》载:"金鸡澳内天后宫庙,殿宇极大,全山共建",现尚存前殿,是本县仅存的古建筑。前殿分正堂、左右两偏殿。殿宇整肃,装饰古朴,正门洞壁上方,左右各镌有一幅宗教题材的浮雕。门外左右墙上,各镌刻一幅金鸡奋飞图案,有一定艺术性。(《嵊泗县志》编一建置P17、《嵊泗地名志》卷四风景名胜P208)龙岩市新罗区赤水天后宫宏伟壮丽的赤水天后宫地处福建省龙岩市龙门镇赤水村东北,始建于清乾隆三十五年(公元1770年),占地面积2080平方米,是龙岩市境内现存最大的妈祖庙。赤水天后宫座北朝南,是一座二殿一厅二回廊、抬梁木构架三层楼阁式重詹歇山顶古建筑,高约35米,中轴 线自南向北依次为:前厅、戏台、天井、中殿、正殿。赤水天后宫奠基于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据现存宫内的碑文记载,其间因规模宏大,费用不敷,于是“观成有待”,后又“风雨所侵”、“众虑其圮”,竭力题充,共充银一百七十两七钱有奇,经一年多的“通体修理,保前功于勿坠“,于乾隆五十年(1786年)蒲月修理完成,方使之“焕然可观”。赤水天后宫古建筑工程的宏大,设计方式的精湛,体现了古代人们的聪明才智,其建筑布局、艺术造型、民族风格、建筑结构、材料、施工以及有关的科学技术等等,是研究中华民族特色的建筑艺术的很好借鉴,同时古建筑也是人民文化活动的好场所。1981年龙岩市政府将赤水天后宫列入县级文物保护单位,1990年10月赤水村成立了文物管理小组,配备专门人员对龙岩市市现存最大的天后宫进行管理。1987年以来,省、地、市有关部门拨款对其进行抢救性维修,本着古建筑“整旧如旧”的维修原则,几经复修,古老的赤水天后宫以新的面目展现在我们面前。沈阳天后宫历史文化名城沈阳有一条以天后宫命名的著名街道。它位于沈阳大东区西部,西段跨沈河区。该街道始辟于清代,曾分段命名为西横街、东横街、望北楼西胡同等。1957年,沈阳市有关部门在规划全市街路地名时,即以清代此地曾建有一座天后宫,命名为天后宫路沿用至今。今天的沈阳二十六中学,即为原天后宫遗址,面积达20多亩,由此可见,天后妈祖在东北地区,地位崇高,影响深远。据《奉天通志》记载:“天后宫在地载关山(小北关)三皇庙西,清乾隆年建。为闽江会馆。”又据《沈阳市志》 (卷十六宗教)记载:“首都宫观天后宫,创建于清乾隆四十七(1782)年,位于大东区小北街,创建人为闽人(具体为福建旅沈商人陈应龙),住持周宗岐,其用途为伙居道,居此住用。”早先盛京城(即今沈阳)商贾行市兴起,关内南方各省的买卖人纷纷奔赴东北经商,把南方的丝绸、水果、海鲜与东北的人参、鹿茸、皮毛、蘑菇通过海陆渠道交易。当时有一些福建,江浙籍的旅沈客商经常往来此地,他们在古城的地载门(小北门)外的地载关(小北门)街修建了一处闽江会馆。其中有一个叫陈应龙的福建人多次经商失败,遂发愿斥巨资在沈阳捐建一座天后宫礼事,祈求过海往来平安。生意发达。果然。天后宫建成后不久,陈应龙一直生意兴隆,财运亨通,祈愿果然灵验。那时,天后宫规模宏大,建筑壮观,风格独特,占地万余平方米,四周砌有很高的青砖围墙。在山门前竖有两根高大的旗杆,门两侧有一对雄伟的石狮子、向南的山门两旁挂有“江南归雨,塞北停云”的楹联.在宫檐两侧塑有排成竖列的望天狗,其状栩栩如生。山门后还设有朝北的一座大戏台,闽江同乡会馆每年都有集会,庙会日期是农历三月二十三日妈祖诞辰日。每逢集会期间。会馆都要请戏班子在此演出堂会戏。并且还要大摆宴席三日。唱戏三天、天后宫内外人潮涌动,摊贩陈杂.热闹非凡。天后宫后院有一栋五间二层小楼。俗称“寝宫”,是宫内的主神天后娘娘(又称妈祖、天妃)·寝息”的地方,天后宫的各殿堂内。塑满了各式天后(妈祖)的神像。天后宫的山门西面是一片空地,为栽树种花之处,西北面还有一个很大的水池子。山门东部有个较大的便门、通往殿堂。再向北走有三开间的大屋,那就是会馆办公址(即原三皇庙址)。据载,昔日沈阳还有一座类似天后宫的山东庙,庙内也供奉天后(即妈祖),它是旅奉山东客商修建的,附近有山东会馆。如今原建筑物早已不存在了、变成了居民楼房住区,但至今仍留有山东庙巷的街道地名(在今沈河区大西边门外十三纬路.旧称怀远关外)。天后宫自清初至今,已近三百年。而在沈阳周围,尤其是沿海及有水域的县市也曾建有多处天后宫,其中以沈阳的大东区内原天后宫最为宏伟:隆观。由此可见,妈祖文化在这座城市的影响之大。因而值得研究妈祖文化的专家去挖掘。然而,作为沈阳惟一一座遗存供奉妈祖娘娘的沈阳天后宫,也是沈阳历史的记忆,至今还有不少定居在日本、台湾、香港、澳门的老沈阳人和妈祖文化研究者来这里凭吊缅怀,拍照留念。令人感到欣慰的是,2006年7月。沈阳市的文博部门已多次邀请他谈谈恢复天后宫原貌的设想……更令人高兴的是。随着妈祖文化影响力的不断扩大、并且随着两岸三地经贸合作与文化交流的逐步密切,来沈阳创业的投资者在不断增多.投资规模在不断拓展,投资层次在不断提升。社会各界。尤其是在陈舂森、蒋金枝为代表的7万在辽沈经商的莆籍商人的强烈要历经沧桑的沈阳天后宫下,沈阳商界和民众,对重建沈阳天后宫有着强烈的愿望和浓厚的兴趣.他们和辽宁省、沈阳市有关部门进行密切的磋商,为重建沈阳天后宫进行不懈的努力。相信借妈祖灵光重建天后宫这一天会很快到来的。汕头天后宫汕头天后宫(俗称老妈宫)位于汕头老市区升平路口(与外马路交界处)。和她毗邻的还有一座关帝庙。这是潮汕民众尊奉为海上女神的妈祖和忠勇仁义的关羽的庙宇。由于这个地方过去曾是潮人离开家乡漂洋过海谋生的出发地,出发前必在这里祭拜妈祖祈求海路平安,所以许多海外潮籍华侨回乡必到这庙宇瞻仰,以还宿愿。据记载,现在升平路口一带,明清时 代还是—片海岸滩涂,民众常经这里出海打鱼经商,是船商和小商贩集合交贸的场所,所以人们称为“小意商”;后来巾于海岸的延伸,这里才成一片陆地。这里的大后宫和关帝庙,初建于清朝嘉庆年间(公元年),后毁坏,现在的建筑是清光绪五年(1879年)重建的, 门匾额有刻字记载。由于时间的剥蚀和某些意外的劫难,原建筑已残破不堪。1991年由汕头市文化局主持,华侨、港澳同胞及本地埠众捐资重修,修建坚持“修内如旧”原则,保留了原建筑的布局结构,石雕、木雕、嵌瓷等装饰依然展现了百多年前潮汕建筑的艺术特色,给汕头这座海滨城市留下真实和美好的历史记忆。现在的天后宫正殿,按照民众的习俗,她有“天后圣母”形象雕像。人后座像左侧塑“注生娘娘”,右侧塑“珍珠娘娘”,据传她们是分别管生育和抚养的神明。关帝庙里塑有右手捋美髯左手持《春秋》的关羽雕像,座像后侧分别是关羽的义子关平和侍卫勇将周仓立像。大后宫和关帝庙正堂各竖一对用整块石头雕刻的盘龙柱, 艺出福建莆田和晋江工匠之手,其生动传神,剔透玲珑之艺术技巧,令人叹为观止。屋顶嵌瓷,楹梁木雕,除栩栩如生的双龙抢宝外,还有众多的历史人物故事,人物形神兼备,刀笔处处传情,展现了潮汕木雕和嵌瓷艺术的独具风采。台东天后宫道教宫观。在台湾省台东县台东市中华路一段二二二号。据《台湾寺庙大观》记载:创建于清代光绪十四年 (1888年),初称妈祖庙,俗称东台妈祖庙;民国十五年(1926年)迁建今址,民国三十五年(1946年)增修扩建,1973年曾有修缮,1979年兴建牌楼、唐乐台及钟鼓二楼。过宫前牌楼,两旁侧立金亭,再前为正殿,殿系双檐歇山造型,燕尾轻扬,龙凤凌空,檐问悬挂“天后宫”三字金匾,殿内正龛供奉木雕妈祖坐像,头戴珠冠,身披绣袍,神态慈祥,左龛奉注生娘娘,右龛祀城隍神及福德正神。明代,妈屿海域盗贼猖獗。时任南澳岛副总乒何斌臣奉命海面剿寇,悉知妈祖显圣,出兵前特到岛上祷祝妈祖庇佑,并许愿能剿贼擭胜,即拓新庙宇。后出师凯旋,于明万历四十八年正月望日卜地开鸠基工,五月朔日遂告落成。古庙历经沧桑。清咸丰八年重修,后又倒塌。民国十七年,由汕头市总商会发动扩建。改庙为由山门和正殿组成一厅二间,釆川石木雕建筑构件,屋顶为硬山形式,屋脊有嵌瓷装饰,只有潮汕古建筑的地方特色。1979年,妈屿辟为旅游区,妈屿天后宫香火旺盛,到这裹来朝拜的善信逐年增多,一些回国探亲的海外侨胞及港澳台同胞,特地到妈屿朝拜妈祖庇佑功恩。香港九龙叶辉女士来岛朝拜,见庙宇残破,捐资为妈宫屋脊重新嵌瓷“双龙夺宝”,使旧庙焕然一新。普宁侨商张百花夫妇也解囊捐资修葺庙宇。洼濠旅港同胞蔡振廷先生捐资4 0多万元建设“戏台”及“石牌坊”。旅居泰国、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尼、美国的华人及港、澳、台同胞也热忱捐资倡议重建妈祖庙。1980年,妈屿村成立集体管理组织——妈宫理事会,建立规章和财务管理制度,规定乐善捐款主要用于庙宇修建和环境建设,善信捐助钱物归集体;动员妈宫管理人员集资经营香烛及纪念品市部,以盈利解决工资分配。1988年,妈屿妈宫被列为汕头市文物保护单位。1990年,妈宫扩建,获海内外善信响应,择日于庚午年中秋日奠基,癸酉年(1993年)农历3月17日竣工落成。宫庙建筑面积由原来的163平方米增至365平方米。开光庆典期间,近万人位临参观朝拜,是时香烛浓烟满天,航运客轮来往穿梭,庙内外人群摩肩接踵,挤得水泄不通,锣鼓声、鞭炮声响亮震耳,是岛上有史以来参拜范围最广、人数最多的一次盛会。扩建后的妈屿天后古庙,石雕艺高,木刻精细,嵌瓷技巧,金漆工美,近观工艺独特,远望富丽堂皇,是一座极具潮汕特色的古建筑庙宇。妈宫周围环境也进行了全面规划并逐项建设。现已建有高12米的“石观音菩萨”、“石天后牌坊”、“石李老君”、“朝圣门”和标志“放鸡山”的金雄鸡、银母鸡及小鸡群嵌瓷景点。还有“吉祥亭”、“如意亭”、“友谊亭”等旅游设施,初步形成妈宫古迹与游览景点融于一体的妈屿风景区。贵州镇远天后宫贵州镇远天后宫建筑年代比较晚,但其工艺精美。特别令人值得注意的是,在正殿重檐翘角和屋脊上,都是凤在上而龙在下,可见该建筑年代在慈禧当政时期。天后宫位于府城西门,今新中街。北靠石屏山,南临舞阳河,近百级台阶延伸到河岸码头,是古码头石阶最多最陡的一处。由码头、山门、正殿、厢房前廊、耳房、及膳房等组成,现存建筑正殿及抱厦分别为清同治十二年与光绪三年由福建籍人捐资重建。正殿内供奉海神“妈祖”。背饰镂空灰塑二龙戏珠,具有典型闽南风格,抱厦屋面舒展,线条流畅,木雕精美,远离大海的镇远建有供奉海神“妈祖”的天后宫。天后宫在沿海一代称“妈祖庙”,在内陆设天后宫是不多见的。据考证,舞溪以上只有三处,即湖南芷江、贵州镇远和黄平旧州。但镇远天后宫最险、最高,内中建筑工艺最美。天后宫的存在,是历史上舞阳河水运发达的见证,说明了历史上镇远水运发达、舟船云集的盛况。镇远天后宫又称福建会馆,贵州省人民政府日,公布为贵州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建于清代,为纪念海神妈祖和作为福建同乡会馆而建。天后宫占地面积2371.77平方米。建筑面积1200平方米。坐北朝南,背依石屏山,面通氵舞阳河,门临大街。从临河码头拾级而上,88级宽石阶直铺至山门,陡峭险悬。它由石阶、山门、正殿、耳房、前廊、膳堂,前院两厢、侧院客堂、厢房、戏台等建筑组成。山门为砖砌四柱三间三楼歇山顶牌楼,高9米,宽5.7米,石条门,门楣中有镂刻行书直竖石碑,上书“天后宫”三个大字。两侧砖柱粉书:“四海永清是渭水轮转地,八风从律固知后德配天。”楹长3.1米,宽0.26米,字0.2米见方。横联:海国安澜。山门后西是一长方形庭院,南面围墙在悬崖之上砌筑。小院北侧依山势砌筑,有宽40米,高3米的高台,一长排宽石阶正中有垂带两条。垂带中间有浮雕“龙凤呈祥”等图案,浮雕已毁。正殿建在宽石阶高台上的西部,分前殿和后殿。前殿面阔五间,两侧有“八”字封火院墙,二重檐歇山顶,屋面天花处有斗八藻井一口,外檐四周饰有如意斗拱,殿前有抱鼓石装饰在台阶两旁。正殿明间为六合隔扇门,两侧个六扇蓝槛窗。窗棂上,小朵梅花密密麻麻,精雕细镂。次间各有直径1.5米的雕花圆窗,透雕雀鸟极为精细。东西耳房前两天井,各设防火石水缸一口。殿内用石板墁地。后殿屋顶为封火山墙式硬山顶,正脊为泥塑“双龙抢宝”脊。两条游龙首对,身体穿云驾雾,张嘴相对着中间宝鼎,立体雕塑,工艺技巧极高。明间内檐天花板处有斗八藻井一口,明间龛内供奉有天后妈祖及侍从群像。正殿为穿斗结构,明间减柱。殿内装修镂刻有精美绝伦的图案。隔扇门窗裙板镂刻有精致的细腻的花饰线条,显得富丽堂皇,是不可多得的清式装修艺术构件。正殿东侧用高封火墙圈围,里面有戏台和膳堂等建筑;西侧用府城墙为基,上建有厢房四间,靠北有碉堡一座,为战事发生的瞭望台。清乾隆《镇远府志·祠祀》中载,镇远的天后宫在“府治西新城门后”。当时已“废阙无存”。现存的天后宫,是经过咸同年间的战火之后,福建籍的镇远知县林品南率闽省弟子捐资于同治十二年(1873年)至光绪二年(1876年)间重建。“天后”是宋代福建省莆田湄洲岛人林愿第六个女儿,名叫林默。生于960年3月23日,出生一个多月,不哭不闹,故名。长大后,水性极好,乐于助人。传说她在海上遇难后又屡次在海上“显应”救生。渡江过海,以水谋生的人们视其为保护神。元至元年被封为“天妃”,始有天妃宫、天妃庙。清康熙年间加封为“天后”,有“天后宫”。明清以来,在沿海地区,广为修建天后宫,天后庙。福建人对她感情特别深厚,称之为“妈祖”、“林姑婆”。无论是飘洋过海还是背井离乡的人都祈祷以求她的荫庇。福建籍人从东南沿海到镇远,水土、气候、语言等不适应,风俗习惯各异。思乡之情,同乡之谊,促成他们需要互相帮助,于是建起同乡会馆。最受福建人崇敬的天后成为会馆中供祀的主神,天后宫成为福建会馆的代称。同治光绪年间,知县林品南与闽籍人修复天后宫后,规定凡是福建人都可以入会馆,凡姓林的人也可以加入会馆。会馆的主要职责是团结籍人,巩固他们在外地的利益,为同籍人往来相聚提供食、宿活动地点。会馆每年有大会期三次。农历三月二十三日天后生日这天,天后宫最热闹。在会期前半月,福建籍同乡把主持会期活动的总理或总管一名推荐出来,负责向同籍们募捐筹资。资金来源有三:一靠做官、经商有钱捐赠;二向会员摊派;三庙产田土出租收入。三月二十三日这天,闽籍人带领全家老少都到天后宫内为天后拜寿。庙会的戏台上有阳戏、辰河戏、花灯戏的表演。戏台下有麻将、纸牌等娱乐品。膳房内操办酒席。籍人吃喝玩乐二三天后,才离宫回去。林默识天文,懂医术,晓地理,精通航海技术。在推动东西方文化交流,促进世界和平和社会进步起积极作用。妈祖信仰和妈祖文化是航海业发展的产物。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联合国授予中国妈祖为“和平女神”称号。庐山天后宫庐山天后宫位于庐山马尾水生态旅游风景区。风景景区内建有妈祖文化公园和天后宫,庐山天后宫建设工程于妈祖天后宫2001年农历九月初九妈祖升天纪念日举行开工奠基仪式,占地面积近千平米,供奉的妈祖神像是日从福建莆田湄洲妈祖祖庙分灵过来的。妈祖文化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政协主席贾庆林给“中华妈祖文化交流协会”成立贺信词)。庐山天后宫于2004年11月当选为“中华妈祖文化交流协会常务理事单位”。妈祖在海内外有着广泛的影响,妈祖生前救助苦难,使人们在海难中逢凶化吉的美好传说在海内外广泛流传,妈祖文化有着其深刻的内涵;全世界妈祖信众有三亿之多,充分利用妈祖在世界范围内的文化基础,发挥资源优势,把妈祖文化融合在茶文化中,将可以取得实效。庐山妈祖文化公园占地面积约1000亩,建筑面积1500余平方米,由天后宫、妈祖信众碑林、妈祖文化雕塑群和湄洲特色竹林休闲屋等几部分组成。目前已建成天后宫,天后宫大殿高13.5米,建筑面积300平方米,依山傍势,其相会,依次为寝殿、观光台、朝天阁、天后石雕神像,并保护和利用现有景观风貌,高起点、高质量、高品位、建设好庐山妈祖文化公园,使之成为庐山的一处大人文景观。宁波天后宫天后宫即庆安会馆。因位于宁波市区三江口东岸,故又名“甬东天后宫”。清咸丰三年(1853年),由甬埠北洋船商(“北号”)捐资创建,既是祭祀天后妈祖的殿堂,又是行业聚会的场所。庆安会馆是我国现存的宫馆合一的实例,为中国八大天后宫之一,七大会馆之最,也是浙江省唯一保存完整的一处会馆建筑群。 庆安会馆是浙东近代木结构建筑典范。会馆坐东朝西,规模宏大,占地面积约为5000平方米。中轴线上现存建筑有宫门、仪门、前戏台、正殿、后戏台、后殿、左右厢房、耳房及附属用房。保存有1000余件朱金木雕,200多件砖雕、石雕工艺品,体现了清代浙东地区“三雕”工艺技术的最高水平。 庆安会馆是“海上丝绸之路”重要的文化遗存,还是宁波古代海上交通贸易史的历史见证。清咸丰四年(1854年),为平定海盗抢劫,保卫南北洋海运安全,北洋船商集资从西方购买引进当时最为先进的轮船“宝顺轮”(配备大炮、弹药)。宝顺轮投入运行后,对南北洋海盗船进行清扫,平定了南北洋海盗。这也是我国近代自办的第一艘火力轮船,成为创办中国近代洋务的先声,标志着宁波港作为单纯帆船港时代的结束。 2001年6月,天后宫(庆安会馆),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现改建为全国首家海事民俗博物馆。遂昌天后宫在今浙江遂昌县王村口镇桥东村。始建于清乾隆五十九年(1 794),咸丰、光绪年间曾两度修葺。宫宇基础以卵石垒砌,石级上登,宫门朝西,二进五开问,抬梁斗拱,雕梁画栋。民国24年(1935)7月,红军挺进师在天后宫举行庄严的“八一”示威誓师大会。刘英、粟裕在会上作重要讲话,宣布“查田分青苗”,动员“扩充红军”,号召劳苦人民起来革命,推翻反动政权。现陈列“遂昌县革命斗争史展览”。
声明:此内容系本站根据您的指令自动搜索到的结果,不代表本站赞成其中所述的内容或立场!百科全书为您提供天后宫,天后宫的意思,天后宫是什么意思,天后宫什么意思,天后宫的解释
别人正在查
911查询 全部查询 网址:
(共20个)占卜求签
(共17个)民俗文化
(共16个)交通出行
(共10个)学习应用
(共26个)休闲娱乐
(共10个)站长工具
(共9个)身体健康
&2016  京ICP备号-6 京公网安备30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地下城与勇士生肖礼盒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