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有多少人叫同名个叫邓玉梅的

达州百年诗歌疏议
元稹治地:巴渠诗人的貌景分走与根脉集合
——达州百年诗歌疏议
突然想写这样一篇文章,实因达州“元九登高节”的触发。与白居易并肩耸立为中唐诗歌双峰齐称“元白”、让浣花溪畔的女校书薛涛爱得死去活来、后来官至宰相的元稹,在通州任三年司马、七个月刺史并写下《连昌宫词》等近两百首重要诗歌后,奉命要离开了。那一天是元和十四年(公元819年)正月初九,元稹与通州百姓依依惜别。望着诗人渐行渐远的身影,举城百姓纷纷登上城南州河边翠屏山,齐诵刺史诗篇,极目远眺,把一只小船望断在薄雾中——其景其状蔚为壮观,诗人每一回头,无不泪下。“元九逢元九,登高载酒来”(李冰如)。“元稹昔守达,是日归棹轻。邦人齐出送,俎饯登翠屏”(刘存厚)。年复一年,诗人虽去,但朝拜“六相祠”、登山望亲人、处高吟诗篇的“元九登高”这一美俗却传承了下来——而今新建的元稹纪念馆、元稹文化广场伫立于城北凤凰山,表达了达州百姓对诗歌和诗人的无限憧憬与由衷敬仰。
其治下有“一区五县一市”(通川区、达县、渠县、大竹县、开江县、宣汉县、万源市)的四川省达州市,是大巴山中巴河、渠水流经、滋养之境,系巴渠自然体系和人文体系的主体部分。清嘉庆《达县志》载:“通州,以元稹闻名。”
自唐始传承下来的不仅仅是“元九登高”这一习俗。大约是因为元稹对巴渠大地那些賨人后裔用诗歌进行过充分教化的缘故,巴渠人善诗的习俗也一代一代传承了下来。你看那些刻打在巴渠大地石头上和飘荡在天空鸟羽间的红军和农人的话语方式,感情稍一浓烈,即以完全诗化的顺口溜和歌谣形式表达了出来!——而早在武王伐纣年代,就有“巴师勇锐,歌舞以凌殷人”(《华阳国志·巴志》)之记载。百年来,在巴蜀乃至中国诗歌长河的版图构成中,形成了以段可情、唐伯壮、张扬、梁上泉、叶知秋、李祖星、杨牧、洋滔、邱易东、颜广明、张建华、陈亚平、邱正伦、凸凹、王琪博、文林、向以鲜、龙克、徐永、钟品、唐政、庞清明、沙白、曾蒙、游太平、李兵、唐果、桑眉等为巴渠主脉的清澈诗像。
有什么样的山水和风物经年浸孕,就有什么样的诗人和诗篇灿烂落地。细读巴渠诗人(本文特指祖籍属达州市或在达州市出生、成长、学习、工作、生活多年的诗人。而巴渠文化地脉范畴远大于此)作品,其品相可谓风格万千,走向各异,一貌一景。而把手伸进他们诗歌的根脉里去,一定能摸到大巴山粗糙的诗骨、巴河渠水幽蓝的诗韵以及迥异于草地、大漠、关外、雪域高原、江南水乡的复杂深谷、雾霭林莽的特质——关于这点,但愿我还有激情另做专题论述。
一.1979年以前:红色的,响亮的
上至百年前,下至北岛、芒克等“在北京郊区一间狭小的农舍”
秘密创刊《今天》的日,巴渠诗歌除段可情民国时期的一些作品外,余下的大多作品大约均可在“旧体诗类”、“公共赞歌类”和“儿童诗类”找到自己的位置。1927年,达县中学一些知识分子成立有“烂熳社”,办有《烂熳》旬刊。在1949年至1979年的中国大陆三十年诗歌空谷中,梁上泉现身西南,一枝独秀,几成大巴山山梁上一道最耀眼的响泉。
李冰如():笔名李清,通川区人,原达县县立中学国文老师,诗人、教育家。先生一生创作诗歌近万首,结集出版的有《腐草》《抒情集选》《春风的鼓吹》等,有“川北平民诗人”之誉。李冰如还是梁上泉的恩师。我读过李先生《元九登高题》等旧体诗,无缘读其新诗,是为遗憾。
段可情():原名段傅孝,笔名白莼、锦蛮,达县亭子镇人,民盟成员,德语、俄语文学翻译家,海涅诗集《新春》(世纪书局,1928)译者,“创造社”、“普罗诗派”重要成员,曾任川北文联主席、四川省文联副主席等职。相对诗歌而言,段可情创作以小说、译著为多,由于我手头有关他的资料匮乏,故不能“姑妄言之”。其子段懋功,亦善诗。
唐伯壮():名身烈,字伯壮,达县黄都乡唐家吊楼子人,曾就读于四川省公立法政专门学校和黄埔军校第六期,被军阀秘密处死于达县监狱,生前系川东游击队第一路政委。唐伯壮少聪颖,性刚毅,喜读书,在“五四”运动新思潮影响下思想激进,常吟诗抒怀,抨击时弊。唐伯壮新诗、旧诗双管齐下,在激烈壮怀中透出了他的不羁才气。党史研究机构常引用其旧体诗《狱中月夜感怀》《打桐子》《示儿》激励革命者。在此,我非常愿意从我于日以定价0.58元购获的《巴山英烈》(重庆出版社,1984)一书抄录他的《萤火虫》诗,以让读者诸君领略一番八十年前巴渠白话诗的艺术水准和诱人风光:
露结晶珠,月泻清光,丹丹的都栖上了青草绿秧。
那些茧虫儿,在那里飞一飞的亮一亮,
正飞得高兴时,那些儿童,把他们扑在地上。
他们虽是死了,
但是,他们的光不灭,还在那里亮一亮!
那些儿童,都说:“好了!他们尽都死了!
再也飞不起来了”
他们夸自己的成功,是异常的欢喜了。
萤虫儿!你们只是要为世界放光,才遭下这杀身的殃!
你们的死,我钦佩!——生前不肯韬光!
死后还要流光!
这首诗,我是读一遍感动一遍。“在那里飞一飞的”、“欢喜了”、“尽都”——只要用大巴山的乡语朗声读出这些语词,就会完全为诗人救词的功夫而深深折服。
李家俊():万源市固军坝人,著名的固军坝起义发动人,被叛徒出卖入狱,英勇就义。生前任川东游击队第一路司令员、川东特委军委书记、四川省军委书记等职,被誉为“四川的彭湃”。李家俊少好诗文,其作品在《萼山钟》等报刊上多有发表,1922年秋天去上海同济医学院就学后,进一步受新思潮影响,“披着长头发,蓄起长胡须,声称要做中国的托尔斯泰,要以自己的一支笔来揭露人间的不平,唱出反叛之歌。”他的《吊唁戴仲同志光荣牺牲,泣挽两首》《狱中诗》《遣兴》等诗作,其令人热血沸腾的读感,一点也不因时间的流逝而稍有折减。他的亲妹李家琼(已逝,葬于龙泉驿长松寺公墓)是我就读万源中学时的数学老师,老师的女儿李琪既是同窗又是同被寄养在万源河街一个叫黄景春的保姆家的少小伙伴。因为这种缘分,读李家俊的诗,不仅亲切、感叹,还会生发一些对他亲人的念想。
魏传统():达县罗江镇魏家乡人,1955年被授少将军衔,书法家、诗人,曾任中共四川省委秘书长、军委总政治部秘书长、解放军艺术学院院长、中国楹联学会会长、中国书法协会荣誉主席等职。晚年常写五言、七言绝句,自称写诗“八次过关未断头”。我书橱中存有一册薄薄的定价为0.28元的魏传统诗集《追思集》(四川人民出版社,1979)。对于这本以记怀毛泽东、周恩来等为主题的书,他在后记中说:“这本集子,我开始拟名曰《哀思集》。张爱萍同志给我说:应该把‘哀’字改为‘追’字……”得益于乡党之言,这一字之差的变化,就调校、拔高了这个巴渠诗人的诗格。
张爱萍():生于达县罗江口镇张家沟,1955年被授上将军衔,诗人、摄影家、书法家,曾任国务院副总理、国务委员兼国防部长等职,出版有《神剑之歌》等诗词、书法、摄影选集。儒将张爱萍的诗词中,既有“儒”的隽永、俊秀,又有“将”的开阔、速率。
李依若():本名李天禄,宣汉县马渡乡百丈村人。1930年在重庆《新蜀报》任副刊诗歌编辑,后在达县《月季花》杂志任编辑,发表诗歌甚多。他一生以搜集整理民歌、创作民歌为乐。吾辈写诗,倘能有一首像他作词的《康定情歌》那般具有穿透力和覆盖力,倒也是件爽事。
李中权(1915—&
):达县碑牌河石家坝人,1937年延安抗大毕业,1951年调空军任军政委、军区空军副司令兼参谋长,军区空军政委,1955年军委授予少将军衔。著有《李中权诗词选》《李中权诗词选续集》等。据说这位现年92岁的将军,在网上与网友谈长征、谈诗文、谈书法,自得其乐的逍遥活态,令人生羡不已。
张扬(1924—
):原名张韶,笔名旷野、马奔。渠县人。历任重庆及渠县小学教员,《华西晚报》编辑、记者,中共川西南武装工作委员会常委、调研部长,川康人民游击纵队支队政委,中共川西区党委、四川省委宣传部秘书。1957年后调任四川人民出版社、四川文艺出版社编辑,直至离休。1939年开始发表作品。1984年加入中国作协。以山水诗扬世,著有诗集《飘不去的绿云》《美丽的错误》等。获有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纪念章及老作家纪念牌。
叶知秋(1931—&
):宣汉人,中国作协会员,著名军旅诗人,任职于广州军区政治部文化部。自1949年发表处女诗作《祖国呵,再见》迄今,已出版《军旅诗叶》等诗集5部。《志愿军诗一百首》(1959)收有他4首作品。西彤说:“热爱生活,贴近现实,并把生活诗化,是叶知秋诗作一个突出的特点。从硝烟初散的前沿阵地,到飞翠流霞的画山绣水;从铁马金戈的军旅生涯,到杜鹃声里的巴蜀乡情,都有他炽热的诗心在翱翔,都有他自己真切而独特的发现。”打量这个与梁上泉同龄而在梁上泉成为名人前已经是名人的巴渠诗人,炽烈,是他作品的显著特征。
梁上泉(1931—
):达县碑庙乡人,中国作协会员,曾任四川省作协、重庆市作协副主席。自1948年底在《现代农民》杂志发表诗歌处女作后,一发不可收,迄今已出版诗集《喧腾的高原》《飞吧!信鸽》《梁上泉诗词手书选》等25部,另有《小白杨》等歌词、《红云崖》等歌剧传世。“梁上泉的儿童诗可分为抒情短章、小叙事诗、寓言童话诗和微型诗四类,且常以军人视角和孩提视角描摹儿童生活。其前期诗作多写童年苦难和血与火的斗争经历;后期诗作转向对游戏和大自然的歌吟,兼及环保观念的大力弘扬。梁上泉坚持与时俱进地从事儿童诗写作,他能以当今儿童文学游戏学派的创作特色来丰富弥补自己固有的社会学派创作风格。”
在此,我愿意引用彭斯远教授的这个判断来评价梁上泉全部的诗——因为就我个人的美学认知论,梁上泉的新诗可全部划入儿童诗范畴。三十年的光阴,足以让阅读受面重新洗牌和另行组合。我相信,这个定位,会让他的诗在被掩蔽状态中拱出头来,于另一方天地重新飞翔。其子梁芒几年前已从诗歌转向歌词写作,词绩的赫然使其从成都移居京城。
陈官煊(1938—&
):笔名陈凡、江牧,达县草兴乡人,1997年加入中国作协,达州市创作室专业作家,曾任达川地区作协主席等职,现居美利坚盐湖城。1956年开始发表作品迄今,已出版《陈官煊讽刺诗选》《陈官煊诗选》《陈官煊童诗精选》等。他的作品通透顺畅,浅显易懂,让人明白——因而我就不需要在此绕舌了(下同)。
彭万洲(1939—&
):达县人,中国寓言文学研究会会员,擅长儿童文学和科普创作,出版有《白鹅赶路》《闹笑话的小花狗》等诗集、童话集等。
喻德荣(1949—
):原籍重庆,达州市文联副秘书长,达州市作协副主席,达县作协主席。七十年代开始发表作品以来,有小说、诗歌、散文、戏曲等作品问世,以儿歌,儿童诗见长。作品入选《中国儿童文学50周年精品库》《建国50周年四川文学作品选》等选本。
此外,万源石窝籍诗人放牛娃,部长诗人张灿明(曾任外交部原副部长、最高人民检察院原副检察长),达州五人诗选《五彩的风》(重庆出版社,1984)作者何吉明、李新(另三位为张建华、李祖星、陈官煊),供职于四川作协巴金文学院的诗人廖忆林,知名讽刺诗人杨翰端,达县儿童诗人邓元杰,万源儿童诗人曹明玉,达城诗人李可刚,渠县诗人邓天柱等的作品,可谓风采各异,在经过他们面前的一些时间节点上,增添着巴渠诗歌的盐分。
二.达县(含通川区):巴渠诗歌中心
沉迷在爱情中的唐玄宗为讨杨贵妃欢心修建了一条从涪陵至长安的“荔枝贡道”,以便三天跑过两千里的荔枝依然时鲜如初——达县就坐落在这条荔枝古道上。
达县(含通川区)不仅是达州市首脑所在地和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也是巴渠诗歌的首都和集散地。巴渠诗群在1979年后的闪电崛起,离不开砥立《巴山文学》尤其是刊中刊“启明星诗卷”的张建华、李祖星两个“领头羊”的有效造动和踏实做事,离不开更年轻一代生猛诗人的贴身跟进。记得八十年代中期,我通过徐永为李祖星“启明星”约来了包括海子、西川、臧棣、西渡等在内的北大特辑,反响大而好。《巴山文学》编辑部还在达县红旗旅馆旁一幢小楼里的时候,人民公园里还有个邓元杰独守的《摇篮》编辑部。那年头,我从工作地白沙工农区一回到达县家中,总要和庞清明去两个编辑部坐坐。现在,我收到的寄自达县的报刊只有《碑河风》《老区文学》了——它们的简陋与单薄,让人忍不住感怀昔日的旖旎。
李祖星(1944—&
):当我写李祖星这个“辞条”时,我在百度进行了搜索,令我惊讶的是,居然没找到他的简介——这正暗合了他自己的诗:“时间之手,静静地/把你凿为礁石你不知道/成为风景你不知道”(《泅渡》,刊于美国《一行》诗刊)。现在,我只能凭着对他的了解,作一约略记叙。他祖籍巴中,川大中文系毕业,曾任《巴山文学》执行主编,现为达州市作协副主席。《五彩的风》以“无花果”作辑,收入有他的《街树》等诗作14首,北京著名诗评家唐晓渡在为其撰写的专评中对他有一个很好的评价。我几年前跟他通过电话,那时他在忙乎《西部潮》杂志和写小说的事。李祖星真正的好诗出现在《五彩的风》出版以后,其诗瘦削、深泽,有叶梗的精致而无叶片的轻飘。
洋滔(1947—
):本名杨从彪,达县管村人,中国作协会员,拉萨市作协副主席,曾任《拉萨晚报》副总编、《拉萨河》主编,现居重庆。出版《崛起的珠峰》《多情的世界》等诗集5部,获西藏文学十年奖()。1980年代洋滔在《拉萨晚报》任职期间,其报纸副刊俨然是与《诗歌报》《深圳特区报》《巴山文学·启明星诗卷》并驾齐驱的全国现代诗的又一个中心。尽管洋滔十八岁就在《通川日报》发表了处女诗作,但我更愿意将他纳入新时期文学后的巴渠阵列——他属于那种大器晚成的诗人。洋滔的诗轻灵、自然,在口语倾向中融入了现代意识——像美国现代乡土诗人罗伯特·弗罗斯特的娓娓叙言。
颜广明(1956—&
):祖籍山东,长于四川通江,曾任达师专校报编辑,现为北京某传媒集团总编室主任。著有《太阳的保姆》等诗集,编有《中国当代青年女诗人100家》等选本。八十年代中后期在《星星》诗刊上大红大紫的他,现在依然是网络和民刊的常客。他是一个用硬质元素作软体抒情的练习者,正像汉子对一个娇小背影的喊情——大不得也小不得。“我的心原是一只脆薄的杯盏/你怎能忍心将真情失手滑落/让无边的遗憾/溅成满天忧愁的星星”(《杯盏》)——这是他最近的诗。
张放(1957—&
):笔名张叹凤,祖籍达县管村,长于阿坝汶川,中国作协会员,四川作协全委会委员,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中文教授,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方向硕士生导师。为张新泉获鲁迅文学奖的诗集《鸟落民间》作过序的张放,其诗也写得非常有创意,如“她不是贵族。她是颧红的乡姑,处子血,母亲乳,陆地魂/请让我们赏花,同时嚼食空气为诗——//把心呕出来/此生此世立志不改/生,于斯,长,于斯,老,筑树为坟/把韵脚根植灵魂深处——作声是桃花的呢喃”(张放《有关桃花的品质》),可谓道行深厚,于无章法中自成章法。
徐侨(1957—&
):祖籍山东五蓬,达州市作协副主席,曾供职达县东城派出所。读着他1992年冬天签送我的诗集《崭新的太阳》,我真心祝愿这位昔日的警察诗人在脱掉警服、交出手枪后,会让一心一意的笔写出与体制氛围绝决无关的“纯诗”。
郝成彪(1960—&
):供职于达州市委宣传部,2003年出版有诗集《琴弦飞歌》。读他的组诗《如吟柔情》,会读一读地就变成朗诵了。
邱正伦(1961—&
):达县麻柳人,西南大学美术学院教授、博士,1990年代初倡导“新古典主义”写作,21世纪初加入后“非非主义”,著有诗集《四十九种感觉》、诗论集《艰难的启示》等。相较他一些诗歌中更多的灰黑、疑奥和思辩,我倒是喜欢他《生肖》(组诗)一类的东西,朴素、细密、一点一滴浸入而不盈溢。“我为自己的排行感到骄傲/尽管矮小、近视,加上树敌太多/但我玲珑、剔透,行动敏捷/猫是我最大的克星,但是它不会成为耀眼的星相”(《生肖·鼠》)。
樊雄(196?—&
):曾供职于达州职业技术学院,后移居成都。出版有诗集《冷漠与温暖的手》等,与张建华合编有少男少女爱情诗选本。
亚男(1964—&
):本名王彦奎,达县景市人,曾在万源沙滩教书,后移居成都。1986年开始发表作品,1999年出版散文诗集《雪地里的鸟》。“一棵歪脖子树/从那个下午读卡夫卡/时间挤在花朵上/错误的面具为一个词的到来/展示身体的秘密”(亚男《在时间和花朵之间》)。亚男是可以把爱情诗写得叫女孩子扑进他怀中的那种诗人。
王琪博(1965.8--):生于四川达县江阳公社,1983年考入重庆大学,大学期间开始诗歌创作,大学生诗派旗手。2008年开始绘画创作,作品参加上海艺博会展览,曾获2010年中国诗书画高峰论坛油画组金奖。
唐政(1967—&
):生于广安,先后在达棉厂工作、达师专中文系执教,九十年代末去重庆,并涉足文化产业。2001年参加李海洲发起的“现在主义”诗群。“重庆,你把雪藏到哪里去了/我往回走了十年,才隐约看到一点你的影子……//也许我们命中缺雪,注定是炭火、风烟”(唐政《重庆,你为什么不下雪》)。他是诗歌、评论双管齐下的才俊,但我更喜欢他的评论。
邓成彬(1967—&&
):笔名樵夫、龙鸣,达县人,达县文联副主席、文体局副局长、作协副主席,出版有诗集《走进太阳》等。以前我知道的他是一位诗人,现在我知道的他已然是一位知名的词人了。诗人向词人转向的机智在于,当这个世界懒得动脑的时候,听觉的市场就大于了阅读的界域。我欣赏法国诗人保尔·魏尔伦用文字变音乐的魔鬼技术——他是水的软营造,而非砖的硬搭砌。
庞清明(1967—&
):达县人,1994年移居东莞。“第三条道路写作”诗歌集团代表诗人与主要推动者,东莞文学艺术院签约作家,出版有诗集《时辰与花园》、诗合集《跨越》等。庞清明是以《南方乡镇》系列组诗立足诗坛的,其诗唯美、抒情,深具白银品质、骑士风范和飘零者情怀,充满对世界遽变的间歇焦虑、深度追问与长久惦怀。“从一对稚脸摘取苹果与酒樽/从均匀呼唤聆听百鸟的合唱//我是个孩童的牧者/我的心是不断更新的广阔草原/将一袭碧血与满身矿物奉献/阳光雨露中策马飞奔”(庞清明《我是个孩童的牧者》)。
陈茂慧(1970-&
):女,达县亭子镇人。中国作协会员,鲁迅文学院第24届高研班学员。出版有多部作品集,其中诗集为《向月葵》,散文诗集为《荼蘼到彼岸》。现居济南。
李兵(1971—
):达县堡子镇人,现执教于西南民族大学哲学系,系“幸福剧团”诗写群体主要成员。“在达川/妇人腰粗如斗,男人热爱吃饭/老弱病残者均理由充分地提一三腿木凳/晒太阳,抓虱子,说长道短/间或用背部左侧/猛蹭社会主义电杆……//在达川/我曾终日愧疚,心神不宁/少女与成都是我的两种疾病/……当然,这都是以前的事了/除此之外,以前的事还有/母亲,考试,咽喉炎”。这是他的《在达川》中的两节。这首仿柏桦《在清朝》格式、颇具现实讽刺味的戏写之作应该是李兵诗的个例。他诗歌的主流倾向除了叙事、机巧、跳跃等外,还有干净、宁静与细节。
曾蒙(1972—&
):本名冉超,达县渡市人,毕业于西南师范大学中文系,现供职于攀枝花市卫生部门。“中国艺术批评”网站站长,中国七零后诗人重要代表人物。曾蒙的诗主要表现在他的叙事(地理、爱情等)才华和关注日常事物细小变化的耐心、机警、深刻和不动声色。“作为一个有着清醒的创作意识的诗人,曾蒙在对待诗艺的认真与执著上是显而易见的”(叶橹)。
游太平(1972—&
):祖籍重庆合川,生于达县,现工作于达竹矿务局,任《川东煤炭报》主编。对于他诗歌品质纯度和优秀的认定,我是在2002年7月收到他签赠的诗集《内心的戏剧》并认真阅读后形成的。“那一定是一只迁徙的鸟,/用它的所有羽毛和绝望飞翔!/今天,我分辨出了它的影子——/像闪电,在一面斑驳的墙上沉睡。”(游太平《鸟影》)。游太平的诗内省、自恋、绝决中略带犹疑。很多人写诗是将内心的世界一点一点向外放,而他却是将外边的世界一点一点往内收。
谭虹():关于达高中女生谭虹,我几近一无所知。我只能从曾蒙于1997年春天写下的《四年——悼诗人谭虹》诗中搜捕到她的一些气息:“逝去的已不是四年的时光了。/而且我梦中的斜坡,在情节的起伏中/将我们和昨天缓慢而又妥协地分开。//那又将是怎样的玉米林在风声里/轻轻抽泣,一如年轻的河流,/在窗外的时辰里带走滨河公园的笑声。”以前提到大巴山女诗人,我会不假思索地点到通江人唐亚平,自巴中划出达州后,我们提到巴渠女诗人,还会想起谁呢?——巴渠男诗人的命真硬?
巴山石头(1975—&
):本名符纯云,生于达县青宁,出版有散文诗集《昨夜秋风》。他是一个将“巴山”绑在自己名字上负重飞翔在当下网络诗歌界的活跃分子,把他与罗启然主持的文学民刊《碑河风》寄得满天飞的人。对于为诗歌做事的人,我从来都给予敬重。
魏亦(1986—
):原名魏易,少小在达县,现在哈尔滨读大学。14岁入成都市作协、20岁入四川省作协,除在《诗刊》《作品》《星星》等大刊发表有近百首诗作外,先后著有《炮轰超级女声》(重庆出版社2005)、《1227的三生石》(春风文艺出版社2006)等。
中心就是中心。达县诗人之众,确乎令治下市县断了越池之念。此外,王江滨、叶向东、余明宣、龙懋勤、李霜烙、邓玉梅、陈其林、游金城、胡益、秦月、安全东、旷野、冉杰、罗启洪、李婷、米元双、张波、水晶花等达县诗人,也在自己隐秘的诗歌领地里以丰硕的精神之果支撑着达州这个诗歌中心的粮仓囤积体量和高度。文学评论家、达师专中文系教授范藻也为巴渠诗歌的推举倾入了自己的关注和才华。
三.万源:巴渠诗歌副中心
盛产茶叶、苹果及《巴山背二歌》等山歌民谣,拥有八台山佛光的万源市,其诗歌之隐,犹如仄身于万源花萼山的“走马荐诸葛”的隐士徐庶,有大名而令世人不知其根脉与去向——纵然如此,当时间之手揭去隔眼的雾岚时,万源作为巴渠诗歌副中心的地位便一下子矗立起来。1986年,万源白沙工农区成立有“端午文学社”,其核心成员张占云、凸凹、王江滨、黄亮、胡可出版有五人诗集《人迹》(1988)。1987年,白沙文化馆办有先后由邓文国、凸凹承担编辑工作的《白沙河》诗报。1988年至1992年间,凸凹在其任编辑的《四川航天报副刊为各地诗人提供了宽绰的版面。1980年代中后期,邱易东在万源太平镇小学任教期间,培养了大批少儿诗人,出版了万源少儿诗集《捉迷藏的眼睛》。
邱易东(1952—&
):万源罗文人,中国作协会员,第三届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得主,新时期以来中国最具代表性的儿童诗人,四川儿童文学领军人,现为巴金文学院编辑部主任。从他出版的《到你的远山去》《我的早读》等诗集来看,其诗充分昭彰了对中国既往儿童诗创作路数的纠正功能和拓开习性,他的“不像”儿童诗的儿童诗在校园少儿阅读的成功实验令批评界不得不对他侧目和给予相当敬重。此外,他还为“四川文学新苗工程”培养了大批小龄诗人,可谓桃李满天下。
邓文国(1955—&
):祖籍巴中,1980年从达师专中文系毕业后,曾任白沙工农区文化馆馆长、《白沙河》主编、《乡土诗人》执行副主编、《华文报》主编。现居德阳。出版有《原生代》《中国风采》等诗集4部。他的诗以近乎口语的言说于平淡中见奇巧、于细小处见开阔。他亦有写儿童诗的耐心和经历。
黄亮(1962—&
):祖籍重庆,在万源白沙工作十来年后移居成都。黄亮系诗合集《人迹》《稀世佳人》作者之一,李祖星在为《人迹》所作的序中说:“人生的道路充满坷坎,但黄亮认为,生活始终是招引你前进的‘情人’,当你在前进的途中遇到险阻时,‘情哥哥啊,不要就急着往回走’,他总是坚信‘小号拖在鸽子身后/冬天米兰也开花吐幽’。”
黄亮散文亦佳。
凸凹(1962—&
):本名魏平,生于都江堰,在万源成长了二十六个年头后,于1993年初移居成都。1998年入中国作协。自1980年代中期发表作品以来,迄今已出版《大师出没的地方》《镜》等8部个人诗集和3部诗合集以及《花蕊中的古驿》《民族花灿》等4部人文地理随笔集,其中《苞谷酒嗝打起来》系巴山新民谣集。“一切等待/都是时间对时间的等待,一切时间/都是等待对等待的荡开。这真是世界上/最忙碌的事——每一秒钟什么也不做:/只做等待。”(凸凹《等待,或时间之想》)。“作为一个优秀诗人,凸凹已经趋于完成。通过二十余年的写作,从加入大众美学合唱到步入个人美学领地,从醉心于一己之悲欢到亲历这个时代的色相,凸凹在‘大俗’与‘大雅’的两个极端都完成了破冰式的探险,既显示了自身闪转腾挪的娴熟技艺,又为当代诗歌的生成提供了多种可能性……这个特点醒目地把他与所有当代诗人区别开来,让我们有理由期待凸凹终将在汉语的孤峰绝顶之上领受大家的致意。”(胡亮《凸凹:“一个人的战争”》)
文林(1962—&
):祖籍万源花楼坝仰天窝,生于重庆,现居成都、大理,曾任《世界博览》执行主编等职。毕业于四川美术学院,1980年代中后期即有诗名。“在终点,时间会腐烂/速度会归零,样子会无影无踪//你只能跑在风的前列腺/跑进落日撒下的网/你的心太小腿太细,即使骂一千遍娘/也顶多只能跑出一种姿势”(文林《春天的兔子》)。其诗总是在柏桦、孙文波与李亚伟之间的平衡木上跳着他自己的芭蕾。
向以鲜(1963—&
):又名向一鲜,万源罗文人。从西师中文系毕业后入南开大学,师从闻一多高足王达津攻读中国古典文学硕士,1986年毕业后就职于川大古籍研究所至今。著译有《超越江湖的诗人》等。因一首《割玻璃的人》在《诗歌报》首届探索诗大赛中获特等奖一举成名。1987年与赵野、邓翔等创办《王朝》诗报,同年与柏桦、孙文波等创立《红旗》诗刊,1980年代末与钟鸣、柏桦等发起命名成立《象罔》杂志。向以鲜的诗舒缓中见锋利、神秘中遇常象、平和中耸奇崛。这是他今年春天发在我邮箱中的诗作《沙漏》中的句子:“行走在透明玻璃中的沙子/有时就是一块重若泰山的顽石/而我们所要做的唯一工作则是/将之击碎、击碎/碎到几乎不可言说之地。”
张鹏(1963—
):现供职于万源文化局的张鹏,是我白沙时代的老朋友。那年头我们在白沙河边吟诗、拚酒、吼歌、想念女人,过得何其安逸!从1986年即在名噪一时的《诗歌报》上发诗及曾获《爱情婚姻家庭》杂志“全国爱情诗大奖赛”一等奖的业绩考量,张鹏怎么说也是大巴山的老现代诗人。“黄昏的雨/是我答应了你好久好久的发卡/我把它戴在你的头上/拢着湿漉漉的纪念”。这是张鹏二十三岁前写下的句子,它足以令一百首爱情诗失效。在那个年代,我偏执地认定巴渠诗人中只有这个精美的男孩能够生成如此精美的情诗。
徐永(1965—&
):本名徐永恒,万源人,曾为《四川日报》记者、《重庆青年报》社长等,现为《课堂内外》杂志总编。这位四川省1983年的文科状元考入北大后,很快就以诗写《矮种马》的实力坐上了北大“五四”文学社社长、《启明星》主编的位置。1987年,这位矮个子四川人又与臧棣、清平、麦芒合出了四人诗集《大雨》。“进入90年代,北大同当代诗歌的关系变得越来越惹人瞩目。北大向当代诗坛输送的优秀诗人之多,尚无其他任何一所大学可以与之媲美。其中像骆一禾、海子、戈麦、西川、阿吾、清平、西渡、麦芒、徐永、恒平、雷格、橡子等都是享有声誉的诗人,晚进的更年轻的诗人像周伟驰、周瓒、胡续冬、冷霜、冯永峰等也都出手惊人……”(臧棣《关于“北大诗歌”的三点说明》)。1990年秋天,我在《星空恋》一书中编有徐永的诗:“我摘取一片含在嘴里/汲取着春天的血液和毒素/是否可称她/凡高向日葵最小的妹妹/我们要么白白地思索,痛苦/要么无谓地喧哗,两手空空……”(《栅栏旁的一株荠菜》)。他的诗朴素、纯粹、仿若一根能穿透骨殖的麦芒。
郗旗(1966—&
):万源旧院人,太平镇小学高级教师,已出版诗集《风景里的人物》《会唱歌的绿叶》。现居成都。
山鸿(1967—&
):本名张述鸿,万源石窝人,有在“金手指”工作的经历,现居成都,为一职介市场老板。其父张发义,笔名放牛娃,一个叱咤于五六十年代万源诗坛、无人出其右、名号响当当的诗人。山鸿不仅自己出版有诗集,还为其去世的父亲印制了一册诗集。
秦川(1972—&
):又名秦瘦,万源人,先后在万源钟停、万源文化馆工作,现供职于广东省东莞市常平文化中心。写诗歌、小说、剧本等,出版有《血战大巴山》等文集。1992年在钟停小学任教后成立有校园“丑小鸭文学社”,并创办刊物《丑小鸭之歌》。
沙白(1972—
):本名李雪芹,女,万源白沙人,现居北京,任新华网读书频道主持。关于她1990年代初在四川师范大学中文系里的诗生活情况,她的同窗诗友胡马在《落叶小唱》里从一帧照片引发出了如是叙说:“李雪芹、何雪晴、康伟、严健和范蓓比肩而立,背靠矩形条石砌成的暖灰色的墙壁。李雪芹是这画面上唯一的暖色和亮点,红、黑、白三种颜色构成了她的全部衣着,清丽脱俗,英姿飒爽。她是我们这一群里最活泼最有组织力的一个。当时是我们《地平线》诗报的主编。照片上她眉睫低垂,好像正在享受这秋日最后的阳光,或者在构思一首绝美的小诗。那时《四川文学》发表了她的一组短诗,其中一首题为《独木桥》的诗立意深远,耐人寻味。‘你要知道/通往罗马的路/还远着呢!’这样的句子永远让我无法忘记。”
行文至此,倘以上几位大将都不足以鼎撑“副中心”的地位,我乐意再点出这样一些万源诗人的名字:朱光明、张泉、、蒲仁盛、盛红、张浩宗、王春放、张占云、胡文登、胡可、谢庆元、杨咏、张晓菊、裴进、邱笛、黄蕴洲、向尚怀、苟中江、王涛、蒲苇、刘梅、梁钟钟、潘凤妍、牛鸡犬、梁登寿……
此外,抛开其他身份,作为诗人的两位名人与万源结有情缘——吴宓的学生、妻子邹兰芳系万源罗文古镇人,董必武的第三任妻子、红军连长何莲芝系万源丝罗人。
四.渠县:巴渠诗歌重镇
说到渠县,恕我孤陋寡闻,我直到最近才知道该县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渠县城坝遗址”、“渠县汉阙”
以及非遗节庆“三汇彩亭会”,此前知道东晋末年那个杀掉益州刺史毛璩建立历史上唯一一个由蜀人自掌的割据政权、自称“成都王”的谯纵系渠县人,但我在很早以前就知道该县有个三国将军叫王平,有个当代诗人叫杨牧,有个主编《文学自由谈》的叫任芙康,有个靠一册旧体诗摘鲁奖的叫周啸天。
杨牧(1944—&
):渠县人,初中辍学后流浪到新疆,中国作协委员会委员、四川作协副主席,曾任《绿风》《星星》主编。出版有《复活的海》等诗集。1950年代发表处女作,七十年代后期重新习诗,1980年发表《我是青年》一诗后方有正果,一举成名。作为“新边塞诗”代表人物,甭管他写了多少诗,至今都能让人记住的还是这样的深具朗诵特质的句子:“我是鹰——云中有志!/我是马——背上有鞍!/我是骨——骨中有钙!/我是汗——汗中有盐!/祖国啊!/既然你因残缺太多/把我们划入了青年的梯队,/我们就有青年和中年——双重的肩!”它已经达到了让一代人仰目蓝天、脱口而出的地步。
钟品(1965—&
):渠县人,曾在万源白沙工作多年,现居北京。北师大校园文学作品选集《穿过早晨》(1991)收有他《坐夜》等诗4首、《时光中的铁狮子坟》(2001)收有他《阿尔巴特街画家》等诗13首。当年在北师大中文系与他的同班同学伊沙、侯马、桑克、徐江、黄葵、宋晓贤等具有同等诗名和地位的他,诗歌中多有粗砺美、匪气美和戏谑美揉合其间,读来给人以锤打而非针扎的感觉。关于他在北师大校园里的作为,伊沙在《:散落在铁狮子坟的回忆》里是这样记叙的:桑克成为太阳风诗社的新一任社长,钟品(陈建中)任副社长……到339之后我和钟品泡在一起的时候多了起来,他是“睡在我上铺的兄弟”。我不知道他是什么时候开始写诗的,那时候正写得疯。我会永远记住这个在意识上和我一同觉醒的同学,在“85诗群”当中,我们俩是最早开始尝试口语诗写作的,一种由第三代开创的真正的口语,使我们找到了释放自己生命能量的方式,自由表达的方式,我们都充满了一种想破坏点儿什么的创造的激情。我们的意识与实践在当时的北师大乃至全国的高校中都是领先的,与诗坛上最先进的一支力量(非非、他们、莽汉、海上)保持同步,与当时北京地区已经明显落伍的诗歌氛围(圆明园诗社和尚未成器的西川)保持距离。我和钟品私下以“反动派”自居,视徐江、桑克为“学院派”,视海童、冰马、蓝轲为“正统派”……
龙克(1964—&
):原名龚兢业,渠县人,达州市文化发展研究会会长、达州市文联副秘书长,现供职于达州市人大研究室。中学时开始文学创作,迄今已出版有诗集《无人敲门》《现在发言》《疼痛之上》《只有香如故》等及其他文集。作为一直立足达州本土的巴渠诗歌根据地“领军人”,龙克的诗充分显示出了宏阔、锐利、孤绝、拷问灵魂直到颤栗的艺术硬度和生命指向。关于这个判断,我们会在他最新的创作信息里找到诗证:“肯定不是鸟群/背叛天空的消息进入巢穴/路上的蚂蚁奔涌起来/蚯蚓与闪电搅合一起/没有帷幕没有裁判/唯一的口哨沉重地安息在坑洼里”(龙克《演习》)。龙克目前正在配合官方折腾“达州——中国西部诗歌城”项目——愿1989年见过一面、如今又对本文提供了不少有用信息的这位野心勃勃的好兄弟心想事成!
晓曲(1965—&
):本名余小曲,渠县人,现居成都新都。作为“中国格律体新诗”网站主办人,晓曲在网上为他大倡的“格律体新诗”大行受业解惑及布道之能事。
许强(1973—&
):渠县人,打工诗代表诗人之一,1994年毕业于西南财经大学后南下打工,现居苏州。2001年与人创办《打工诗人》报,主编有《中国打工诗歌精选》一书。“艰难的寻工之路
&粗砺的汗水研磨着/充血的骨头/阳光灿烂
&南方蔚蓝得/多像深渊……”这是许强的诗句。
杜荣(1973—):笔名马道子,渠县人,出版有《春华秋实》《走过宕渠》等诗文集。
他们,与王小铭、刘继、吴舟、覃小荭、李鳞、王玉苹、侯文秀、戴连渠、代庆康、胥慕白等,共同闪耀在渠县那片诗意的天空,延绵着诗歌的生生不息,创造着一个古老大县的文化繁华。
五.开江:她放飞神奇的鸽群
除了文学理论家、人大中文系教授余虹和诗人张建华两位1957年生人,还有现居云南的70后女诗人唐果,地块平坦,古“陶牌坊”和“金山寺”站立其上、出产肴品“豆精”、口音略带湖北味——这就是我心目中的开江。
张建华(1957—& ): 人,员,达师专毕业后曾供职于《巴山文学》、四川作协文学院,现为成都著名文化企业“金手指”董事长。自《她放飞神奇的鸽群》一诗获《诗刊》()优秀作品奖后,陆续出版有诗集《白鸽子和蓝色的小城》、配乐抒情诗盒带《张建华抒情诗精品屋:初吻》等。建华兄不仅是比我更早参加“青春诗会”的巴渠诗人(注:参加“青春诗会”的三位大巴山诗人中,杨牧为第1届、张建华为第3届、凸凹为第15届),还是我1992年加入省作协的介绍人。关于张建华,我想说两点:一是“放飞”一词以前并不是很常用的,但自从《她放飞神奇的鸽群》名世后,“放飞”一词顿时被大江南北广泛使用,自今不衰;二是张建华并非只是一个写传统抒情诗的高手,他还是一个写有漂亮现代诗的优秀诗人——我在《诗歌报》停刊前夕的版面上读到的那组诗尤其是“炼丹”一词,至今占有我珍贵的记忆空间。
胡有琪(1958—&
):又名胡有奇,开江县作协副主席。自1981年在《青年作家》创刊号发表处女诗作《问》以来,迄今已出版《野百合花》《雪在燃烧》两部诗集。
鉴金(1963—&
):原名张健,开江人,现任职于开江县司法局,出版有诗集《等待辉煌》等。
蒋楠(1968—&
):开江人,现旅居东莞,已出版《蒋楠的诗》《蛇皮口袋赶路》等诗集三部,主编《状态巴山》等文集两部,现正进行“疼痛诗学”、巴渠文化(诗人)等的研究。“在精神领袖的流放地,探究疼痛诗学的奥义,挑战诗与思的极限,将诗写给百年后的读者。”在这样的诗观约束并指向下,蒋楠近两年的诗可谓突飞猛进,其宽敞、厚实、神性之风铸养的个人气质已然显明。
关于开江,我还知道县作协主席、知名评论家何世进写有诗歌评论,开江中学语文教师黄良鉴对扶持青年诗人不遗余力。还知道周宗春、陈自川(笔名九妹)、贾载民、王锡才(记得其笔名为幽谷)、朱映铮、黄浩等人在写诗。
这会儿,我翻开《雪米莉爱情诗》,在诗集首页上即出现了“作者代表”像——那是开江籍作家田雁宁的像。
六.宣汉:夹缝中昂起的头颅
宣汉地理位置大致处于诗歌中心达县和诗歌副中心万源之间,其诗歌形势也正像处于“夹缝”中一样。而四川省作协党组书记邹瑾、省社科院副院长李明泉、《当代文坛》主编罗勇、小说家罗伟章的坚实挺立,事实上也在宣汉文学布局上形成了文学评论对诗歌的相对“遮蔽”。即或这样,被两种情势“遮蔽”的宣汉诗歌还是在“罗家坝巴人文化遗址”的夕照下艰难地昂起了自己的头颅。
韩加贵(19?—&
):宣汉人。“一件黄绿黄绿的粗布衣裳/印染有酸绿酸绿的清香/剥开一个喜悦的新奇/哦,成熟是一个真实/不成熟是一个假象”(&韩加贵《无核桔》)。记得当年他是一个在官刊上蛮活跃的人,现在我能获知的关于他的信息是“县作协顾问”、“诗作《这个事等了几千年》在达州市文联主办、达州市作协和《西部潮》杂志具体承办的“十运放歌”征文评奖中获二等奖。”——仅此而已。
陈亚平(1958—&
):祖籍宣汉,后“非非”代表诗人、评论家,现在成都一家新闻单位做策划工作。1987年开始诗歌创作,1988年至1996年转入现代绘画,1997年重续诗歌写作。“语言的核心在风暴的细节中复原/以精神的方式囊括某一种背景/自由是文字重现的历难,也是天堂中的地狱/让黑暗的闪光占有这个黑暗/或深入花纹中的埃及”(陈亚平《诗歌》)。陈亚平是一个可以用平和、智慧的话语对现实焦虑、生存忧患进行出色表达的优秀诗人。
车夫(1963—&
):本名李万勇,宣汉人,曾为巴金文学院创作员。“流行了千百年/没有过时/一个音符/就编织一个童年梦//听曲人睡了/唱曲人还醒着/听众总是只有一人//摇醒无数个黄昏/摇醒无数个黎明/依然摇啊摇
//今天是听曲人/明天就是唱曲人/世界就这样/摇啊摇……”(李万勇《摇篮曲》)。在白航卸任《星星》主编前很红过一阵的车夫,我已多年没见着了。
秦风(1964—&
):生于四川盐亭,曾在宣汉县胡家镇任职两年,现从西昌移居成都,任《蜀道风》执行主编。已出诗集《谁曾经是我》《蒜薹眼镜》《刀锋上的月亮》等。追求口语诗和快乐写作。
侯平章(1967—&
):宣汉人,现供职于广东东莞文联。操持着评论、报告文学等多种文学式样的侯平章,其诗视界很开阔,在充斥着“时间”、“长河”的意象群中不无浪漫的理想抒怀——但作为朋友,我更喜欢他落地的细碎诗写:“睡在眼里的梦和从户外飘来的琴声/以及被人爱着挽起的手/从黄昏越过人流的广场/多么像某天的约定
&将房子清扫/许多东西放过又放/怕只怕留着的咖啡和烟灰”(侯平章《深夜,从岁月的耳畔越过》)。2007年出版有中英文对照诗集《石头最柔弱的部分水最知道》。
冯尧(1971—& ):宣汉人,现供职于《达州日报》教育周刊部,出版有诗集《歌唱》等。
近年,宣汉还有个叫向萌的人,显示了不俗的诗歌潜质。
七.大竹:稀贵的诗歌记忆
大竹的诗歌记忆,是在风起云涌的第三代诗歌运动中摸爬滚打过的文冰、少杰两位优秀诗人带给我的。大约是1987年吧,军人身份的文冰主持“极乐鸟诗社”并创办了《极乐鸟》诗刊,教师身份的少杰与辽宁盘锦诗人杨春光创刊了中国首届当代文学社团大联合会十六开铅印会刊《飓风》。两位过去岁月的大侠,那久不转过来的脸,似已模糊了。
没有哪首诗歌阻挡得住一辆坦克的进攻,这话肯定不错,可又有哪辆坦克碾碎过一首诗歌的流布?
曾供职于《中国西部》杂志的诗人刘俊升生长于大竹乌木水库旁;大竹庙坝有一个瘫痪在病床上依然写诗不息并因此引来各方关注的打工女诗人叫李仁芹;去年四月,我收到了一本诗集《种豆南山下》,作者是大竹县文体局副局长山君;现在还知道有个叫邱绪胜的——这多少让我欣慰:大竹还是有人在写嘛。
八.大巴山诗群:割得断的袍,割不断的水
曾几何时,大巴山诗群一直是一个以老达县地区为主体架构的不可分割的文化整体和地域集团,现在,就算它被行政区划分解了,但其诗歌脉承、精神表征和诗人友谊却是一衣带水、山山相连的。
浩浩荡荡的巴渠诗人,连同巴中(含通江、南江、平昌)诗人唐亚平、蒋登科、王敦贤、杨吉成、杨通、王志国、李杰(旷野)、何东晓、曹琨、张万林、蒋成俊、舒雨湖、朱传雄、阳云、周书浩、鲜圣、张中信、马嘶、岳鹏、李常青、杨雄、谢艳阳、蓝梦、依然青子、李清荷、罗黎明、黄定中、王林先、王国荣等,邻水籍诗人林童、桑眉、谢志明,和重庆城口诗人向求纬、马卫、陕西安康诗人祁明丽,以及湖北野夫等——正是他们排斥众多利益诱惑独对诗歌全身心的自觉投入与付出,才顶起并璀璨了大巴山浩大的百年诗空!
我相信研究巴渠诗歌乃至大巴山诗歌,在“旧体诗”、“儿童诗”、“朗诵诗”、“现代诗”四个板块里都有大批诗人及其作品响应和支撑——愿批评家们的慧眼识得这块珍稀的璞玉。
倘搞个“百年巴渠十诗人”网上评选活动,那么,在结束这篇文章前,我乐意依凭个人的艺术向度和评判圭臬为自己喜爱的诗人投上一票——他们是:向以鲜、凸凹、徐永、曾蒙、李兵、王琪博、邱正伦、游太平、钟品、陈亚平、文林、龙克、庞清明、唐果、桑眉。
倘再搞个“大巴山十大文学评论家”评比,我愿意接受的人是:余虹、张放、任芙康、罗勇、蒋登科、李明泉、林童、邱正伦、唐政、何世进、范藻、雷斌。
达州因元稹名自然是因为元稹的伟大。元稹当然伟大,不信?那就读读美国诗人肯尼思·雷克斯洛思的《遣悲怀》吧:“想起元稹伟大的诗篇/凄切得叫人无法忍受;/在春水边,我孤独,/比我以前能想象到的/更为孤独。”
(写于—)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全国叫张伟的有多少人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