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怎样养好虎须菖蒲香草虎须石菖蒲

石菖蒲[sh&&chāng&p&]
【出处】出自《》:菖蒲,今处处有之,而池州、戎州者佳。春生青叶,长一二尺许,其叶中心有脊状,如剑,无花实,五月、十二月采根,阴干。今以五月五日收之。其根盘屈有节,状如马鞭大,一根傍引三、四根,傍根节尤密,一寸九节者佳,亦有一寸十二节者。采之初虚软,暴干方坚实,折之中心色微赤,嚼之辛香少滓。人多植于干燥沙石土中,腊月移之,尤易活。又蜀人用治心腹冷气zhou痛者,取一、二寸捶碎,同煎汤饮之良
【拼音名】Sh& Chānɡ P&
【英文名】Grassleaf Sweelflag Rhizome, Drug Sweetflag
Rhizome,Rhizome of Grassleaf Sweelflag
【别名】香菖蒲、、、、昌草、尧时薤、、木蜡、阳春雪、望见消、、苦菖蒲、粉菖、、剑叶、、山菖蒲、溪菖、、、、
药材基源:为天南星科植物石菖蒲的根茎。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Acorus tatarinowii Schott
采收和储藏:栽后3-4年收获。早春或冬末挖出根茎,剪去叶片和,洗净晒干,撞去毛须即成。
生态环境:生于海拔20-2600m的密林下湿地或溪涧旁石上。
资源分布:分于黄河流域以南各地。
性状鉴别,根茎呈扁圆柱形,稍弯曲,常有分枝,长3-20cm,直径0.3-1cm。表面棕褐色、棕红色或灰黄色,粗糙,多环节,节间长2-8mm;上侧有略呈扁三角形的叶痕,左右交互排列,下侧有圆点状根痕,节部有时残留有毛鳞状。质硬脆,折断面纤维性,类白色或微红色;横切面环明显,可见多数小点及棕色油点。气芳香,味苦、微辛。以条粗、断面色类白、香气浓者为佳。
显微鉴别,根茎横切面;表皮细胞类方形,外壁增厚,叶迹维管束为有限外韧型,束鞘纤维发达;内皮层凯氏带明显。中柱散列多数维管束,主为周木型,紧靠内皮层环排列较密,主为周木型,紧靠内皮层环提列较密,有少数有限外韧型维管束;中柱中央有时可见少数行信束,纤维束及维管束周围的1圈细胞中均含钙方晶。薄壁组织中散有类圆形油细胞。含。
(1)该品横切面:表皮细胞外壁增厚,棕色,有的含红棕色物。宽广,散有纤维束及;
叶迹维管束外韧型,纤维成环,木化;明显。中柱周木型及外韧型,纤维较少。纤维束及纤维中含钙方晶,形成,并含淀粉粒。
(2)取〔含量测定〕项下的挥发油,加(60~90℃)制成每1ml含2μl的溶液,作为供试品溶液。另取石菖蒲对照药材,同法制成对照药材溶液。照薄层色谱法(附录Ⅵ
B)试验,吸取上述两种溶液各1μl,分别点于同一以0.5%羧钠溶液为黏合剂的硅胶G上,以(60~90℃)-乙酯(8:2)为,展开,取出,晾干,放置约1小时,置紫外光灯(365nm)下检视。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品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颜色的斑点;再以熏至斑点显色清晰,日光下检视,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药材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颜色的斑点。
照挥发油测定法(附录Ⅹ D)测定。
该品含挥发油不得少于1.0%(ml/g)。
石菖蒲又称剑草,古代文献称菖蒲以“一寸九节者良”,故亦称九节菖蒲。每年秋季采挖,除去茎叶及须根,洗净,切成10厘米左右的小段,晒干即可入药。尚有变种植物细叶菖蒲(又名钱菖蒲)的根茎亦同等入药,如用鲜品,称为鲜菖蒲。其性微温,味辛,具有开窍、豁痰、理气、活血、散风、去湿的功效,常用于治疗癫痫、痰厥、热病神昏、健忘、气闭耳聋、心胸烦闷、胃痛、腹痛、风湿痹痛、痈疽肿毒、跌打损伤等症。市场上有以虎耳草科植物岩白菜的干燥根茎冒充石菖蒲,使用时注意鉴别。
真品石菖蒲:干燥根茎外观呈扁圆柱形,稍弯曲,有时分歧,一般长3~10厘米,有的长达20厘米,直径约0.5~1厘米,表面灰黄色、红棕色或棕色,环节紧密,节间长约3~6毫米,有略呈扁三角形的叶痕,左右交互排列,下方具多数圆点状突起的根痕,并有细皱纹,节间偶见残留的叶基,纤维状,偶有短小细根;质地坚硬,难折断,断面纤维性,类白色至淡棕色,可见环状的内皮层,维管束散在,中心部较显著;闻之气味芳香,口尝味微辛。
伪品岩白菜干燥根茎:外观呈类圆柱形而稍扁,直径比真品粗,为1~2厘米,表面为棕灰色至棕黑色,具密集而稍隆起的环节,节间长,节上偶见有棕黑色叶基残存,并有皱缩条纹及凹点状或突起的根痕;质坚实而脆,易折断,断面呈粉红色,具有粉性,不具备正品断面的其它特征;闻之气微,无芳香气味,口尝味苦涩。
从以上特征可分辨石菖蒲的真伪。现代药理研究证实,石菖蒲还具有镇静作用,能促进消化液的分泌及制止胃肠异常发酵,驰缓肠管平滑肌的痉挛,而伪品既不与真品为同科植物,又不具有这些功效,误用伪品会贻误治疗,当慎辨之。[1]
辛、苦,温。归心、胃经。
化湿开胃,开窍豁痰,醒神益智。用于脘痞不饥,噤口,神昏癫痫,健忘耳聋。理气,活血,散风,去湿。治癫痫,痰厥,热病神昏,健忘,气闭耳聋,心胸烦闷,胃痛,腹痛,风寒湿痹,痈疽肿毒,跌打损伤。
①《本经》:"主风寒湿痹,咳逆上气,开心孔,补五脏,通九窍,明耳目,出音声。"
②《别录》:"主耳聋,痈疮,温肠胃,止小便利,四肢湿痹,不得屈伸,小儿温疟,身积热不解,可作浴汤。聪耳目,益心智。"
③《药性论》:"治风湿顽痹,耳鸣,头风,泪下,杀诸虫,治恶疮疥瘙。"
④《日华子本草》:"除风下气,除烦闷,止心腹痛,霍乱转筋。治客风疮疥,涩小便,杀腹藏虫。耳痛:作末、炒,承热裹窨,甚验。"
⑤王好古:"治心积伏粱。"
⑥《滇南本草》:"治九种胃气,止疼痛。"
⑦《纲目》:"治中恶卒死,客忤癫痫,下血崩中,安胎漏。散痈肿。捣汁服,解、大戟毒。"
⑧《本草备要》:"补肝益心,去湿逐风,除痰消积,开胃宽中。疗噤口毒痢,风痹惊痫。"
⑨《本草再新》:"止鼻血,散牙痈。"
⑩广州部队《常用中草药手册》:"治风湿性关节炎,腰腿痛,消化不良,胃炎,热病神昏,精神病。"
⑾《广西中草药》:"治癫狂,惊痫,痰厥昏迷,胸腹胀闷或疼痛。"
置干燥处,防霉。
  [2]石菖蒲辛温行散,苦温除湿,主入心、胃二经,既能除痰利心窍,又能化湿以和中。适于痰浊闭窍及湿阻中焦等症。
  1、石菖蒲治癫痫:九节菖蒲(去毛焙干),以木臼杵为细末,不可犯铁器,用黑豮猪心以竹刀批开,砂罐煮汤送下,每日空心服二、三钱。(《医学正传》)
  2、石菖蒲治心肾两虚的尿频或滑精证:桑螵蛸9g,远志6g,菖蒲6g,龙骨15g,人参9g,茯神12g,当归9g,龟甲15g。以上为末,夜卧人参汤调下2钱。方中石菖蒲宣窍宁心,为佐药。桑螵蛸散(《本草衍义》)
  3、石菖蒲治少小热风痫,兼失心者:菖蒲(石上一寸九节者),宣连、车前子、生地黄、苦参、地骨皮各一两。(《普济方》菖蒲丸)
  4、石菖蒲治心胆气虚,心神不宁证,癫痫与遗精:茯苓30g,茯神30g,人参30g,远志30g,石菖蒲15g,龙齿15g。炼蜜为丸,辰砂为衣,每服2钱,开水送下。安神定志丸(《医学心悟》)
  5、石菖蒲治痰迷心窍:石菖蒲、生姜。共捣汁灌下。(《梅氏验方新编》)
  6、石菖蒲治阴血亏虚,心肾失调,神志不安者:精神恍惚,惊悸怔仲,夜寐多梦,健忘盗汗,舌红少苔,脉细而数。柏子仁12g,枸杞子9g,麦门冬5g,当归5g,石菖蒲5g,茯神5g,玄参6g,熟地黄6g,甘草6g.蜜丸,每服四、五十丸。柏子养心丸(《体仁汇编》)
  7、石菖蒲治温热、湿温、冬温之邪,窜入心包,神昏谵语,或不语,舌苔焦黑,或笑或痉:连翘三钱(去心),犀角一钱,川贝母三钱(去心),鲜石菖蒲一钱。加牛黄至宝丹一颗,去蜡壳化冲。(《时病论》)
  8、石菖蒲治阴汗湿痒:石菖蒲、蛇床子等分,为末。日搽二三次。(《济急仙方》)
  9、石菖蒲治好忘:远志、人参各四分,茯苓二两,菖蒲一两。上四味治下筛,饮服方寸匕,日三。(《千金方》开心散)
  10、石菖蒲治诸般亦眼,攀睛云翳:菖蒲自然汁,文武火熬作膏,日点之。(《圣济总录》)
  11、石菖蒲治心气不定,五脏不足,甚者忧愁悲伤不乐,忽忽喜忘。朝差暮剧,暮差朝发,狂眩:菖蒲、远志各二两,茯苓、人参各三两。饮服如梧子大七丸,上四味末之,蜜丸,日三。(《千金方》定志小丸)
  12、石菖蒲治喉痹肿痛:菖蒲根捣汁,烧铁秤锤淬酒一杯饮之。(《圣济总录》)
  13、石菖蒲治诸食积、气积、血积、鼓胀之类:石菖蒲八两(锉),斑猫四两(去翅足,二味同炒焦黄色,拣去斑猫不用)。上用粗布袋盛起,两人牵掣去尽猫毒屑了,却将菖蒲为细末,(丸)如大,每服三五十丸,或白汤送下。(《奇效良方》)
  14、石菖蒲治跌打损伤:石菖蒲鲜根适量,甜酒糟少许,捣烂外敷。(《江西草药》)
  15、石菖蒲治风冷痹,身体俱痛:菖蒲(锉)、生地黄(去土,切)、枸杞根(去心)各四两,乌头(炮裂,去皮脐,锉)二两,生商陆根(去土,切)四两,生姜(切薄片)八两。上六味,以清酒三升渍一宿,暴干,复纳酒中,以酒尽为度,暴干,捣筛为细散。每服,空心温酒调一钱匕,日再服。(《圣济总录》菖蒲散)
  16、石菖蒲治痈肿发背:生菖蒲捣贴,若疮干,捣末,以水调涂之。(《经验方》)
  17、石菖蒲治耳聋:菖蒲根一寸,巴豆一粒(去皮心)。二物合捣,筛,分作七丸,绵裹,卧即塞,夜易之。(《补缺肘后方》菖蒲根丸)
  18、石菖蒲治小便一日一夜数十行:菖蒲、黄连,二物等分。治筛,酒服方寸匕。(《范汪方》)
  19、石菖蒲治耳聋耳鸣如风水声:菖蒲(米泔浸一宿,锉,焙)二两,猪肾(去筋膜,细切)一对,葱白一握(擘碎),米(淘)三合。上四味,以水三升半,(先)煮菖蒲,取汁二升半,去滓,入猪肾、、米及五味作羹,如常法空腹食。(《圣济总录》菖蒲羹)
  20、石菖蒲治赤白带下:石菖蒲、破故纸,等分。炒为末,每服二钱,更以菖蒲浸酒调服,日一服。(《妇人良方》)
  21、石菖蒲治中暑腹痛:石苗蒲根三至五钱。磨水顿服。(《江西草药》)
  22、石菖蒲治霍乱吐泻不止:菖蒲(切焙)、高良姜、青橘皮(去白,焙)各一两,白术,甘草(炙)各半两。上五味捣为粗末,每服三钱匕,以水一盏,煎十数沸,倾出,放温顿服。(《圣济总录》菖蒲饮)
  23、石菖蒲治噤口恶痢,粒米不入者:石菖蒲一两,川黄连、甘草、五谷虫各三钱.为末,蜜汤调送少许。(《本草汇言》)
凡湿热痰浊蒙蔽清窍,症见身热,神昏谵语者,可与郁金、连翘、栀子等配伍;凡心气不足,健忘失眠者,可与人参、茯苓、远志等配伍;凡湿阻脾胃,脘腹痞满胀痛者,可与陈皮、香附、吴茱萸同用;该品辛散湿通,能除风寒湿痹,凡冷痹身痛者,可与乌头同用。
  阴虚阳亢、烦躁汗多、咳嗽、吐血、精滑者慎服石菖蒲;秦艽、秦皮为之使。恶、;石菖蒲忌饴糖、羊肉;石菖蒲勿犯铁器,令人吐逆。
1、抗惊厥作用:细辛醚能部分地对抗震颤素(TCMLIBemorine)引起的大鼠实验性巴金森综合征的肌肉震颤,但作用不及阿托品。菖蒲挥发油对单突触的膝反射无抑制,但对多突触的屈肌反射呈抑制作用,说明其抗惊作用与眠尔通类相似,系中枢性的肌肉松弛剂,作用部位在脊髓或皮层下。
2、抗电惊厥作用:取体重18-22g健康小白鼠70只,雌雄皆可,随机分为7组,每组10只,分别腹腔注射α-细辛醚90mg,115mg,130mg,140mg,150mg/kg;苯妥因钠50mg/kg;以0.6ml/20g计,30分钟后按文献方法给予额定电流刺激,结果表明,α-细辛醚具有对抗电惊厥发作的作用,明显优于苯妥英钠。另有报道,α-细辛醚对电休克惊厥无明显对抗作用。
3、对抗戊四氮阵挛性惊厥的作用:取体重18-22g健康小白鼠30只,雌雄皆可,随机分为3组,每组10只,分别腹腔注140mg/kg
α-细辛醚;50mg/kg苯妥因钠;对照组以0.6ml/20g计。30分钟后再腹腔注射38mg/kg戊四氮,以出现阵挛性惊厥作为发作指标。小细辛醚能明显对抗戊四氮致阵挛性惊厥作用。另有报道,α-细辛醚对戊四氮惊厥无明显对抗作用。实验结果表明α-细辛醚140mg/kg不能消除士的宁,咖啡因引起的小鼠强直性惊厥。140mg/kg腹腔注射也能对抗兔侧脑室注射乙酰胆碱引起的惊厥。20、30g/kg水煎剂及30g/kg去油水煎剂均能提高小鼠戊四氮致阵惊厥。
4、石菖蒲与硫贲妥钠的协同作用:小鼠腹腔注射给药,以翻正反射消失与恢复为指标,观察药物的协同作用。结果表明,石菖蒲12.426g/kg(1/5
LD50),6.213g/kg(1/10
LD50)组均无1只小鼠出现睡眠。硫贲妥钠40mg/kg,16只小鼠中10只出现睡眠,但分别注射上述剂量石菖蒲20分钟后再注射40mg/kg硫贲妥钠,则能加强其催眠作用(P&0.01)。
5、石菖蒲对小鼠自主活动的影响:腹腔注射α-细辛醚24或48mg/kg后,小鼠及大鼠的自发活动无明显减少,亦有报道细辛醚15mg/kg对小鼠自发活动及回避性条件反射无影响。肌肉注射α-细辛醚15mg/kg,对有攻击行为的猴未观察到明显的安定作用。另有一报道,小鼠随机分组停食12小时后进行实验。腹腔注射后30分钟放入光电箱内,记录10分钟活动次数。结果与生理盐水组相比较,石菖蒲能显着抑制小鼠自主活动(P&0.01)。给药12.426mg/kg组并能非常显着地抑制苯丙胺的运动性兴奋。另有报道,腹腔注射石菖蒲水煎剂1、5、10g/kg,小鼠自发活动明显下降,用挥发油的1/6和1/3半数致死量也可以减少小白鼠的自发活动,还能减弱麻黄碱的中枢兴奋作用,并可解除独居小鼠的攻击行为。
6、细辛醚对阈下剂量戊巴比妥钠的协同作用:小鼠90只,分成9组,腹腔注射给药后20分钟,再腹腔注射戊巴比妥钠15mg/kg,观察每组翻正反射消失鼠数。当以α-细辛醚剂量增至24或48mg/kg时,对戊巴比妥钠有一定的协同作用,亦有报道细辛醚15mg/kg对鼠能延长戊巴比妥睡眠时间的47%。石菖蒲挥发油0.05ml/kg给小鼠腹腔注射,对阈下剂量的戊巴比妥有协同催眠作用。水煎剂或去油水煎剂对阈下催眠剂量戊巴比妥钠均有协同作用;挥发油的1/6和1/3半数致死量能显着延长戊巴比妥钠的麻醉时间。
7、石菖蒲对酒石酸锑钾致小鼠扭歪反应的影响:小鼠60只,随机分为6组,分别皮下注射12.246g/kg,6.213g/kg,另给以等容量生理盐水和吗啡10mg/kg,20分钟注射洒石酸锑钾溶液0.2ml/只。观察每只小鼠10分钟内出现扭歪反应的次数,用t检验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在本实验所用剂量下吗啡酊明显对抗扭歪反应(P&0.01),石菖蒲0.1213g/kg,即显示对抗扭歪反应(P&0.05)。石菖蒲水煎醇沉液6.213g/kg腹腔注射,对小鼠醋酸扭体法、热板法试验都均表明有镇痛作用。
8、给小鼠腹腔注射α-细辛醚24mg/kg,对苯胺的毒性无保护作用。
9、安神镇静:水提物4g/kg,对小鼠有镇静作用:水菖蒲的挥发油10-100mg/kg,对、大鼠、猫、狗及猴均呈镇静作用,减少自发活动和肌肉的紧张性,对听觉、触觉刺激的反应大为减弱。α-细辛醚3mg/kg大鼠腹腔注射,呈现明显的镇静作用,且持续4小时以上,其作用强度和作用时间与3mg/kg的氯丙嗪相似,并能使已建立的大鼠回避性条件反射破坏,此外,还能对抗致幻剂南美仙人掌碱(mescaline)对大鼠引起的过度活动和致幻行为。猴皮下注射α-细辛醚1mg/kg,1小时后表现出明显的镇静作用,能完全消除攻击行为,对周围环境的兴趣和探究反射显着下降;当剂量为5mg/kg时镇静作用更明显,其作用时间可持续90小时,即使猴受到挑逗时仍表现为淡漠而毫无敌意。50mg/kg兔静脉注射可产生平均7.2分钟的麻醉作用,100mg/kg时延至15.5分钟并伴有四肢僵硬。
10、内服能促进消化液的分泌及制止胃肠异常发酵,并有弛缓肠管平滑肌痉挛的作用:菖蒲挥发油1:500000,对豚鼠离体回肠能减弱乙酰胆碱对肠管的兴奋作用,浓度加大作用更显着,α-细辛醚1:2000、1:25000,β-细辛醚1:000、1:100分别能阻断10(-4)mol/L乙酰胆碱、5-羟色胺、组胺对离体豚鼠气管的收缩作用。此外,菖蒲挥发油还有短暂的降低血压作用及抑制单胺氧化酶作用.
11、对正常小鼠学习记忆的影响:NIH小鼠雄性,体重20±2g,25±2g,复杂迷宫趋食反应:复杂迷宫按文献仿制,大小130&85&13cm,由不透明塑料板制成,上盖透明有机玻璃罩以便观察,迷宫终点放有食物(炒香的稻谷)。小鼠每天1次逐只依次自行走迷宫,寻找取食物的正确途径,到达终点时让其饱食,而在2次走迷宫之间禁食。记忆小鼠从迷宫入口到达终点的所需时间和错误次数,时间越短,说明小鼠学习和记忆能力越好。在20秒内基本无误(错误次数不超过3次)到达终点为学会走迷宫。
对正常小鼠学习和记忆获得能力的影响:取小鼠55只,经3天的复杂迷宫趋食反应训练后,选取灵活性较一致者33只,随机分成3组,每组11只。对照组,每天灌胃同容量的生理盐水;给药组每天分别灌胃石菖蒲药液0.1、0.2g/10g,相当于LD50的1/54、1/27。同时训练各组小鼠,持续6天,结果:石菖蒲能明显缩短小鼠走迷宫取食所需时间,减少错误次数,第4、5、6天的迷宫时间和错误次数与对照组比较均有明显差异P&0.01,第4天两剂量组间比较P&0.05,第5、6天两剂量组间比较无明显差异。表明石菖蒲能促进正常小鼠学习和记忆获得。
对正常小鼠记忆巩固能力的影响:取小鼠55只,经10天复杂迷宫趋食反应训练后,选取学会走迷宫取食(20秒内错误不超过3次到达终点),并且需时较一致者33只,随机分成3组,每组11只。对照组,每天分别灌胃同容量的生理盐水;给药组,每天分别灌胃石菖蒲0.1、0.2g/10g。连续给药10天,期间停止训练。第11天,观察各组小鼠对10天前学会的走迷宫正确途径的记忆巩固程度。结果:小鼠迷走宫的时间和错误次数,对照组与给药组比较无显着差异。表明石菖蒲对正常小鼠的记忆巩固能力无促进作用。
12、对化学药品所致小鼠记忆障碍的改善作用
东莨菪碱造成记忆获得障碍的作用:取小鼠55只,随机分成5组,每组11只。A为正常对照组,B为东莨菪碱模型组,C、D分别为石菖蒲组0.1、0.2g/10g剂量组,e为脑复康组(100mg/kg),连续7天。未次给药后4小时,A组腹腔注射同容量的生理盐水,B、E腹腔注射东莨菪1mg/kg,15分钟后对动物进行跳台训练,石菖蒲0.1、0.2g/10g使小鼠测验时错误次数显着减少,与东莨菪碱模型组比较P&0.01,两剂量组之间均无显着差异。对照组、脑复康组与东莨菪碱模型组比较P&0.01。表明东莨菪碱能造成小鼠记忆获得障碍,而石菖蒲对此具有明显的改善作用。
对亚硝酸钠造成记忆巩固不良的作用:取小鼠55只,随机分成5组,训练结束后立即皮下注射亚硝酸钠120mg/kg。24小时后测验记忆成绩。结果:石菖蒲可使小鼠测验时错误次数显着减少,与亚硝酸钠组比较P&0.01;两剂量间无差异;亚硝酸钠组与对照组比较P&0.01。表明石菖蒲对亚硝酸钠造成的小鼠记忆巩固不良具有显着的改善作用。
对乙醇引起的小鼠记忆再现缺失的作用:小鼠55只,随机分组,连续给药7天。末次给药后4小时进行跳台训练,24小时后,在测验前30分钟灌胃40%乙醇0.1ml/10g。结果表明:石菖蒲可使小鼠测验时的错误次数显着减少。对乙醚引起的小鼠记忆再现缺失有明显改善作用。中枢胆碱能神经系统与学习记忆有密切的关系,早老性痴呆(Alzheimers
disease)与胆碱神经传导,缺损有关联。抗胆碱药东莨菪碱可引起类似于老年性健忘症的记忆障碍。石菖蒲能显着对抗东莨菪碱引起的记忆获得障碍,推测该药可能具有胆碱能样效应。石菖蒲对亚硝酸钠造成的记忆巩固不良有明显的改善作用。表明石菖蒲能保护大脑因缺氧引起的脑功能减退,改善缺氧造成的记忆巩固障碍。乙醇可导致人类大脑去甲肾上腺素能和胆碱能神经系统以及中脑部份的损害;啮齿动物长期摄入乙醇可使大脑皮质、海马的去甲肾上腺素能、胆碱能神经产生去神经作用,并引起持久地记忆障碍;也有资料表明乙醇中毒可致脑内5-羟色胺水平下降:在行为实验的不同阶段给予乙醇可导致记忆再现障碍。石菖蒲对乙醇引起的记忆再现缺失有改善作用,说明石菖蒲可能改善大脑去甲肾上腺素能,胆碱能神经功能和调节脑内5-羟色胺水平。
13、降温作用:α-细辛醚0.5mg/kg和3mg/kg腹腔注射,能分别降低小鼠体温1.8℃和3.5℃,并能翻转麦角酸二乙胺的升温为降温,平均降低1.3℃。亦有报道,细辛醚无降温作用,亦不能对抗麦角酸二乙胺的升温作用。
14、对离体豚鼠气管的解痉作用:α-细辛醚对抗致痉剂乙酰胆碱(Ach)、组胺(Hist)和五羟色胺(5-HT)的最低有较浓度为10μg/ml,α-细辛醚对抗组胺和五羟色胺的作用与氨茶碱相似,但对乙酰胆碱的对抗作用则远低于氨茶碱。α-细辛醚完全阻断致痉剂作用的浓度:对抗乙酰胆碱为40μg/ml,对抗组胺为80μg/ml,对抗五羟色胺为53μg/ml,其效力高于氨茶碱。β-细辛醚的烯丙基(1-烯丙基-2,4,5-三甲氧基苯)有相似的作用,但均比α-细辛醚弱。
对离体豚鼠回肠的解痉作用:实验表明,阻断离体豚鼠肠管平滑肌的效果以α-细辛醚为最优,其对抗组胺为20μg/ml,对抗乙酰胆碱和五羟色胺的最低有效浓度为10μg/ml,其次为挥发油。而煎剂的解痉作用则甚差。
15、抗肿瘤作用:石菖蒲挥发油0.042、0.085ml/kg灌胃,连续7天,对小鼠肝瘤有抑制作用。0.062ml/kg腹腔注射,0.085ml/kg灌胃,连续9天,对小鼠肉瘤-180有抑制作用。石菖蒲20%煎剂能在体外全部杀死小鼠腹水癌细胞。
16、其他作用:对小白鼠的急性中毒主要症状为抽搐,外界刺激可诱发和加剧抽搐,最后死于强直性惊厥,说明中毒主要在兴奋脊髓。对某些真菌在试管内有抑制作用,体外试验,高浓度浸出液对常见致癌性皮肤真菌有抑制作用。菖蒲、艾叶、雄黄含剂可作烟熏消毒。1:2的煎剂使蛔虫麻痹和死亡70%。
常在9~10月进行分株种植,即除去枯黄老叶后,将植株分为5~10个分蘖的小株,然后种植浇水。株行距30厘米左右,一二年可长成茂密的植株通。
生物学特性,喜阴湿环境,冷凉湿润气候,耐寒,忌干旱。以沼泽、湿地或灌水方便的砂质壤土、富含腐殖质壤土栽培为宜。
栽培技术,用根茎繁殖:春季挖出根茎,选带有须根和叶片的小根茎作种,按行株距30cm&15cm穴栽,每穴栽2-3株,栽后盖土压紧。
田间管理,栽后生长期注意拔除根部杂草,松土和浇水,切忌干旱。并追施人粪尿2次。以为主,适当增加磷钾肥。在每次收获后,对保留的一小部分植株,稍加管理,2-3年后又可收获。
病虫害防治,虫害有稻蝗,为害叶片,可用90%晶体敌百虫1000倍液防治。
根茎和叶中均含挥发油(0.11%~0.42%)及糖类、有机酸、氨基酸等. 挥发油中含34种成分,
其主要成分为β-细辛醚(β-Asarone),占63.2%~81.2%;α-细辛醚(α-Asarone),
占3.4%~13.7%;其次为(Caryophyllene)、α-葎草烯(α-Humulene)、石菖醚(Sekishone)、细辛醛(Asarylaldehyde)、(Elemicine)、欧细辛醚(Euasarone)、1-烯丙基-2,4,5-三甲氧基苯(1-Allyl-2,4,5-trimethoxy
benzene)、甲基丁香油酚(Methyleugenol)、顺式甲基异丁香油酚(cis-Methylisoeugenol)、反式甲基异丁香油酚(trans-Methylisoeugenol)等。[3]
1. 对中枢神经系统的作用 石菖蒲有镇静作用.煎剂或挥发油均能使小鼠自发活动减少,
解除单笼饲养小鼠的攻击行为;亦能延长戊巴比妥钠所致的睡眠时间,对阈下催眠剂量的戊巴比妥钠有协同作用.此外,
尚能显著延长戊巴比妥钠的麻醉时间.研究表明:挥发油中的细辛醚是镇静的有效成分,但除去挥发油后仍有镇静作用,
提示其镇静成分不只一种。
石菖蒲煎剂对戊四氮引起的小鼠惊厥有一定的对抗作用,与对照组相比, 能使自主活动减少,抽搐开始时间推迟,
抽搐鼠数较少.挥发油中的α-细辛醚140mg/kg能完全对抗小鼠电惊厥和戊四氮惊厥,并能对抗家兔侧脑室给Ach所致惊厥.除去挥发油的水煎剂亦有作用。
石菖蒲挥发油对小鼠有较强的降温作用。
石菖蒲根茎水提取物制成的片剂, 在临床上用于治疗癫痫病及其他神经系统疾患,有较好疗效,
其挥发油对某些神经系统的动物模型具有显著的生理活性.
对心血管系统的作用 石菖蒲挥发油(β-细辛醚)在一定浓度下有使豚鼠冠状血管扩张的作用.临床常用于冠心病、肺心病等属于痰浊气滞之者的治疗,其机制可能与其能增加冠脉流量有关,
还可能与镇静、改善消化机能、平喘、镇咳等作用有关。
对消化系统的作用 石菖蒲煎剂内服能促进消化液的分泌及制止胃肠异常发酵,并有缓解肠管平滑肌痉挛的作用.石菖蒲中含的细辛醚能对抗氯化钡引起的离体肠管的兴奋作用。
4. 抗真菌作用 菖蒲水浸剂(1:3),
在试管内对堇色毛癣菌、同心性毛癣菌、许兰黄癣菌、奥杜盎小芽胞癣菌、色小芽胞癣菌、羊毛状小芽胞癣菌、腹股沟表批癣菌、红色表皮癣菌、考夫曼-沃尔夫表皮癣菌、星形奴卡菌等皮肤真菌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
5. 其他作用 石菖蒲中所含的α-细辛醚有平喘作用,能对抗组胺引起的支气管收缩,
并有镇咳作用.临床上对支气管哮喘患者的肺通能有改善作。
有报告指出,石菖蒲煎剂有杀死腹水癌细胞的作用.对后叶素引起的子宫收缩,
α-细辛醚有对抗作用.α-细辛醚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白色葡萄球菌、乙型链球菌、粪链球菌、肺炎杆菌等均有抑制作用.菖蒲、艾叶、雄黄合剂熏烟(蒸)2~4小时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绿脓杆菌、变形杆菌有杀灭作用.体外实验发现,石菖蒲煎剂(1:2)能使蛔虫麻痹和死亡70%。
1.大鼠腹腔注射菖蒲挥发油的LD50为221mg/kg,给药后先呈阵挛性惊厥,而后出现强直性惊厥、死亡。石菖蒲挥发油灌胃对的LD50为4.706ml/kg;腹腔注射的LD50为0.23±0.02ml/kg。挥发油小鼠皮下注射的LD50为0.157ml/kg,中毒动物表现为间歇性抽搐,数小时至10余小时后动物死亡强直性惊厥,说明石菖蒲挥发油中毒主要是兴奋脊髓。
2.α-细辛醚按寇氏法测定得小白鼠腹腔注射LD50为338.5±9mg/kg,用药后出现肌肉松弛,呼吸频率减慢,身躯拉长等症状,16-24小时内死亡,24小时内不死亡者则存活。点样试验和掺入平板法试验一致证实α-醚为诱变阳性物质,能引起突变种TA100,TA98的致突作用。
3.石菖蒲水煎剂小鼠腹腔注射的LD50为53g/kg,38g/kg时出现中毒症状,表明为呼吸困难,阵挛性抽搐。
完全处于野生状态下的三类品种,年需要量大约在600—800吨左右,主要产在大别山区、湖南西部、江西、重庆、四川均有产出,以大别山区的质量最好。饮片、药厂投料及出口是主要的三个方面需求。
生产主要存在的问题在于资源量在明显减少,采集难度和生产成本不断提高,行情呈逐年上升势头。
主要关注社会库存量和产新数量,也要注意生产人员的数量和老龄化现象。
一般在9月份产新上市,突然高价可刺激提高采挖。2010年因价格突然上升,春季便有一定数量的鲜品上市。
石菖蒲为药商较为关注的野生品种之一,人气指数较好,是目前尚未出现暴涨的重点监测野生品种之一,历史上出现过人为,但最终没能成功,主要是当时农村闲余人员较多,资源相对丰富。
规格质量:一般为统货,质量以大别山为最好,个大、毛须少,陈货可能挥发油减少。
产地代表:大别山的霍山、金寨、岳西、英山、罗田,湖南西部的溆浦、怀化地区和与之相邻的贵州,江西、四川、重庆也有批量产出。江西抚州、遂川县、吉安、宜春四大产区。
2009年市场价格由于12暴升为24元,已经上了个大台阶,市场价格已经长期平稳,暂时还没有突破的信号。
关健词:资源量、库存、价格、劳动力成本和采药人数。
石菖蒲Acorus tatarinowii
Schott.是天南星科多年生常绿草本。根茎横卧,直径5-8mm,外皮黄褐色。叶基生;剑状线形,长20-30cm,宽2-6mm,有的甚至达到一厘米,先端渐尖,暗绿色,有光泽,叶脉平行,无中脉。花茎高10-30cm,扁三棱形;叶状,长7-20cm,宽2-4mm;肉穗花序自佛焰苞中部旁侧裸露而出,无梗,斜上或稍直立,呈狭圆柱形,柔弱,长5-12cm,直径2-4mm;花两性,淡黄绿色,密生;6,花药黄色,花丝扁线形;子房长椭圆形。肉质,倒卵形,长宽均约2mm。花期6-7个月。果期8月。
原产中国长江流域以南地区,特别适宜生长于山涧浅水石上,以及溪流旁的岩石缝中,可见其生命力之顽强及适应性强。当然,这与它的特殊的植株形态也有关。石菖蒲的根状茎于地下匍匐横走,细长而弯曲,分枝、密生环节,其上还生(名叫虎须)。它的叶从基部生出,似剑状,细条形,常绿而光亮。肉圆柱形,花很小,四、五月时开黄绿色的花。对这些特性,明代王象晋写的《群芳谱》中记载:“乃若石菖蒲之为物不假日色,不资寸上,不计春秋,愈久则愈密、愈瘠则愈细,可以适情,可以养性,书斋左右一有此君,便觉清趣潇洒。”不但写出了石菖蒲顽强生命力的特性,也道出了石菖蒲自古就为人们喜爱,并常作案头清玩、摆设的情况。
石菖蒲的确自古就为人们喜爱,其栽培历史十分久远。在公元前6世纪之前的《诗经》中,就有“彼泽之坡,有蒲与荷”的记载,在《礼记·月令篇》中亦有“冬至后,菖始生。菖百草之先生者也,于是始耕”的记载。历代文人也多有吟咏石菖蒲的诗作。如诗人杜甫的“风断青,碧节吐寒蒲”,姚思岩的“根盘龙骨瘦,叶耸虎须长”,陆游的“根盘叶茂看愈好”等诗句,都描绘了石菖蒲盘根错节,叶纤细多节、青绿可爱之态,置案头清供,当然潇洒有情趣。此外有诗人戚龙渊作诗云:“一拳石上起根苗,堪与仙家伴寂寥,自恨立身无寸土,受人滴水也难消。”更是写出了石菖蒲盘根结节屹立于山岩石缝之中的风骨气节。
又有诗曰:“古涧坐菖蒲,根瘦节蹙密;仙人教我服,刀匕蠲百疾。阳狂华阴市,颜朱发如漆;岁久功当成,寿与天地华。”说的是石菖蒲的根茎入药
,服之可红颜黑发,延年益寿。至于说是“仙人教服”,这其中还有一段传说。
古籍《神仙传》中记载:有一次汉武帝(刘彻)上嵩山,至山顶,忽然看见眼前一人,身高二丈,耳长垂肩,仙风鹤须,气度不凡。汉武帝急忙屈万驾之尊,上前施礼并问道:“仙者是何方人士,怎么会来到这里?”
只听此老者回答说:“我是九嶷山中人也。听说山(五岳之中,嵩山为中岳)山顶的石头上,生有一种草叫石菖蒲。此草一寸九节,吃了它可以长生不老。所以特地到这儿来采集它。”说完之后,突然不见了。
汉武帝刚听完老者的话就突然不见了人,心中顿时大悟,他对左右侍臣说:“这个老者并不是自己想采食菖蒲,而是特意来告诉朕的。”
《神仙传》中的这段记载虽然纯属传说,但服食石菖蒲确实可以耳聪目明、益智宽胸,去湿。《本草》中记载:“石菖蒲一寸九节者良。”宋人王敬美云:“菖蒲以九节为宝,以虎须为美,江西种为贵。”《群芳谱》记载养菖蒲的口诀是:春迟出,夏不惜,秋水深,冬藏密。又云:“添水不换水:添水使其润泽,换水伤其元气。见天不见日:见天挹雨露,见日恐粗黄。宜剪不宜分:频剪则短细,频分则粗稀。浸根不浸叶:浸根则滋生,浸叶则溃烂。”说的是栽养之道,却也道出了石菖蒲的独特个性及其与保健的关系。
1.《纲目》:菖蒲气温,心气不足者用之,虚则补其母也。肝苦急,以辛补之是矣。
2.《》:石菖蒲,利气通窍,如因痰火二邪为眚,致气不顺、窍不通者,服之宜然。若,精神内馁,气窍无阳气为之运动而不通者,屡见用十全大补汤,奏功极多,石菖蒲不必问也。(注;眚
sheng 3,此处为疾苦之意。)
3.《本草新编》:石菖蒲,必须石上生者良,否则无功。然止可为佐使,而不可为君药。开心窍必须佐以人参;通气必须君以;遗尿欲止,非加参、芪不能取效;胎动欲安,非多加白术不能成功;除烦闷,治善忘,非以人参为君,亦不能两有奇验也。
4.《》:菖蒲,心气不足者宜之,《本经》言补五脏者,心为君主,五脏系焉。首言治湿痹,是取其辛温开发之力。治咳逆上气者,痰湿壅滞之喘咳,故宜搜涤,若肺胃虚燥之喘咳,非菖蒲可治也。其开心孔、通九窍、明耳目。出音声,总取辛温利窍之力。又主肝虚,心腹痛,霍乱转筋,消伏梁癫痫,善通心脾痰湿可知。凡阳亢阴虚者禁用。以其性温,善鼓心包之火,与之助相火不殊,观《本经》之止小便利,其助阳之力可知。
5.《》:石菖蒲,舒心气、畅心神、怡心情、益心志,妙药也。清解药用之,赖以祛痰秽之浊而卫宫城,滋养药用之,借以宣心思之结而通神明。
6.《》:菖蒲味辛气温,故主风寒湿邪之痹着。治咳逆上气者,以寒痰之壅塞膈上,气窒不通者言之。辛能开泄,温胜湿寒,凡停痰积饮,湿浊蒙蔽,气滞,舌苔白腻垢秽或黄厚者,非此芬芳利窍,不能疏通,非肺胃燥咳及肾虚之咳逆上气可比。开心孔,补五脏者,亦以痰浊壅塞而言;荡涤邪秽,则九窍通灵,而脏气自得其补益,非温燥之物,能补五脏真阴也。而俗谓菖蒲能开心窍,及反以导引痰涎,直入心包,比之开门迎贼者,过矣。且清芬之气,能助人振刷精神,故使耳目聪明,九窍通利。凡寒饮闭塞,肺气不宣,则令人音喑,菖蒲能逐饮宣窍,而声自开,以视虚劳金破之不鸣,显然有别。主耳聋以下十二字,其义殊与上文不类,大观本不在白文之例,恐是后人羼入,姑。其止小便利一说,盖指清气下陷,收摄无权之症,辛温能升举下陷之气,或可治之。《别录》主四肢湿痹不得屈伸,则即《本经》之主风寒湿痹,复叠无别,殊是蛇足。温疟亦时行之戾气,而兼有湿痰蒙蔽,菖蒲涤痰辟秽,正气,故能治之。然疟之虚实寒热,各各不同,偏举小儿,似嫌泛滥,且作浴汤外治,其效亦鲜。《别录》此条,皆非精要,大是可疑,或后人有所点窜欤?甄权治耳鸣,则湿痰蒙其清气,而甲木少阳之气,郁而不伸者,即开通九窍之功效也,若肝,浮阳上扰之耳鸣,则非辛温开窍之所宜矣。甄权又治头风泪下,亦惟寒风外束者为宜,若肝阳自扰之头风,又不可一例论治。甄氏又谓治鬼气,濒湖谓治中死,客杵,则皆阴霾不正之气,固芳香辟秽之正治也。《大明》谓除烦闷,止心腹痛、霍乱转筋,皆指寒湿交互,汩没真阳者,菖蒲秉芳冽之正气,自能胜邪而行气定痛。后人霍香正气等方,以及脑麝等疫证诸丸散,皆即此例。然菖蒲虽温,辟恶可言,而温中尚嫌不足,其直中三阴之大痛,转筋冷汗,脉伏色青等症,亦非此所能独当大任。
①治癫痫:用黑豮猪心以竹刀批开九节菖蒲(去毛焙干),以木臼杵为细末,不可犯铁器,砂罐煮汤送下,每日空心服10~15克。(《》)
②治少小热风痫,兼失心者:菖蒲(石上一寸九节者),宣连、、黄、苦参、地骨皮各50克。上为末,蜜和丸,如大,每食后服十五丸,不拘早晚,以饭下。忌、血、、桃、物。(《》菖蒲丸)
③治痰迷心窍:石菖蒲、生姜。共捣汁灌下。(《》)
④治温热、湿温、冬温之邪,窜入心包,神昏谵语,或不语,舌苔焦黑,或笑或痉:连翘15克(去心),犀角5克,母的功效与作用' target='_blank'&;川15克(去心),鲜石菖蒲5克。加牛黄一颗,去蜡壳化冲。(《》)
⑤治好忘:远志、人参各2克,茯苓100克,菖蒲50克。上四味治下筛,饮服方寸匕,日三。(《千金方》开心散)
⑥治心气不定,五脏不足,甚者忧愁悲伤不乐,忽忽喜忘。朝差暮剧,暮差朝发,狂眩:菖蒲、各100克,、人参各150克。上四味末之,蜜丸,饮服如大七丸,日三。(《》定志小丸)
⑦治诸、气积、血积、鼓胀之类:石菖蒲400克(锉),斑蝥200克(去翅足,二味同炒焦黄色,拣去斑蝥不用)。上用粗布袋盛起,两人牵掣去尽蝥毒屑了,却将菖蒲为细末,(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五十丸,温酒或白汤送下。(《》)
⑧治风冷痹,身体俱痛:菖蒲(锉)、(去土,切)、根(去心)各200克,乌头(炮裂,去皮脐,锉)100克,生商陆根(去土,切)200克,生姜(切薄片)400克。上六味,以清酒三升渍一宿,暴干,复纳酒中,以酒尽为度,暴干,捣筛为细散。每服,空心调5克,日再服。(《》菖蒲散)
⑨治耳聋:药方上文中已提到。
⑩治耳聋耳鸣如风水声。(《圣济总录》菖蒲羹)
⑾治中暑腹痛:石苗蒲根15~25克。磨水顿服。(《江西草药》)
⑿治噤口恶痢,粒米不入者:石菖蒲50克,川黄连、甘草、五谷虫各15克.为末,蜜汤调送少许。(《》)
⒀治霍乱吐泻不止:菖蒲(切焙)、高良姜、青橘皮(去白,焙)各50克,白术,甘草(炙)各25克。上五味捣为粗末,每服15克,以水一盏,煎十数沸,倾出,放温顿服。(《圣济总录》菖蒲饮)
⒁治赤白带下:石菖蒲、破故纸,等分。炒为末,每服10克,更以菖蒲浸酒调服,日一服。(《妇人良方》)
⒂治小便一日一夜数十行:-菖蒲、黄连,二物等分。治筛,酒服方寸匕。(《范汪方》)
⒃治痈肿发背:生菖蒲捣贴,若疮干,捣末,以水调涂之。(《经验方》)
⒄治跌打损伤:石菖蒲鲜根适量,甜酒糟少许,捣烂外敷。(《江西草药》)
⒅治喉痹肿痛:菖蒲根捣汁,烧铁秤锤淬酒一杯饮之。(《圣济总录》)
⒆治诸般亦眼,攀睛云翳:菖蒲自然汁,文武火熬作膏,日点之。(《圣济总录》)
⒇治阴汗湿痒:石菖蒲、蛇床子等分,为末。日搽二三次。(《济急仙方》)
,烦躁汗多、咳嗽、吐血、精滑者慎服。
①《本草经集注》:"秦艽、秦皮为之使。恶地胆、麻黄。"
②《日华子本草》:"忌、。勿犯铁器,令人吐逆。"
③《医学入门》:"心劳、神耗者禁用。"
【石菖蒲知识介绍】:
该品为天南星科植物石菖蒲的根茎。秋、冬二季采挖,除去及泥沙,晒干。
石菖蒲根茎呈扁圆柱形,稍弯曲,长3至20厘米。直径0.3至1厘米。表面棕褐色、棕红色。粗糙,多环节,节间长2至8毫米。叶痕呈三角形,左右交互排列,根痕圆点状。质硬,断面纤维性,类白色或微红色,环明显,可见多数缩管束小点及油细胞,气芳香,味苦,微辛。以条粗,断面类白色、香气浓者为佳。
【石菖蒲补充信息】:根据炮制方法的不同分为石菖蒲、姜制石菖蒲、麸炒石菖蒲,炮制后贮干燥容器内,置通风干燥处,防潮,防霉。
【石菖蒲适合人群】:阴虚亏虚,,汗多及滑精者慎服。
【石菖蒲食疗作用】:
味辛、苦,性微温。归心、肝、脾经。芳香开散。
1.宣窍豁痰。适用于痰湿蒙闭清窍所致的、耳聋目昏、精神迟钝、痴呆。
2.和中辟浊。治疗湿因脾胃所致的胸脘胀闷、腹满腹痛。
【石菖蒲做法指导】:
该品勿犯铁器,令人吐逆。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虎须菖蒲怎么养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