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周好电影下载

&i&不想看题外话的可直接跳正文→ →&/i&&br&看到这个问题,想到一些题外话,初三的时候喜欢上看电影,看的第一部日本电影是《大逃杀》,从此像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一样,疯狂看日本电影,认识了岩井俊二以后,我逢人就介绍他,恨不得告诉全世界,他的青春电影有多好看。可是如今大学毕业,上了社会,会在不经意间让我想起15岁到毕业前那段校园生活的,不是那些我看过的青春电影,而是电台里偶尔在播放的周杰伦的《七里香》,因为那张专辑发行的时候,我和好朋友第一时间用攒了一个月的零花钱去买了实体专辑,只为在第二天上课的时候能和全班一起讨论他的新歌;还有路过高中母校时看到学妹们穿着自己曾经穿到褪色的校服,缅怀一下三年的女中生活;看到湖南卫视播出05年超级女声的画面,一时感叹居然已经过去了10年,想起现在的高中生看到这些,可能就和我当年看到香港四大天王90年代末的演唱会画面一样,感觉已经过时了。&br&&b&所以我一直认为,关于青春的回忆,从来都不是从别的地方看来的,而是在你走过这段人生旅途的时候,那些真实发生过,埋藏在你记忆里的东西,大多数人的青春都只是普普通通,但回想起来,却感觉连回忆都在闪闪发光,那些被我们在青春期无限放大的情绪,会随着时间慢慢平缓,甚至被我们忘记。&/b&&br&&b&
那么有些导演热衷拍青春电影的目的是什么?是为了引起观众的共鸣?是为了教化青少年?抑或只是看到了一个好故事想要拍出来?怀着不同的目的,拍出来的作品是不一样的,效果也是不一样的。&/b&&br&--------------------------------------------------------------------------------------------------------------------------------------------&br&&i&→ →正文如下:&/i&&br&
中日美的青春电影我都看过不少,下面我扯回正题。&br&
首先要定义什么是青春电影,日本有很多纯爱电影,但不是所有的都是青春电影,我认为一部电影至少三分之二的时间都是在拍青春期的电影,才能称得上是青春电影,这就排除了比如《绷带》、《她爱上了我的慌》之类的音乐电影;除了时间是硬性要求,电影传达的情愫也很重要,青春可以是多种情绪的,但绝对不能脱离实际,用成年人的思维和逻辑去拍电影,出来的效果是很糟糕的,比如《小时代》、《同桌的你》之类的。&br&
说完了定义,来说说中日美三国青春电影的不同,一边说我也会一边推荐好看的作品。&br&&br&
先说&b&日本&/b&,因为青春片可以说是日本电影的一大中流砥柱,所以日本的青春片类型有很多。&br&&b&
一、残酷青春&/b&&br&
虽说岩井俊二拍《关于莉莉周的一切》是受了杨德昌《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和王菲的影响,但说起残酷青春的主题,岩井俊二无疑是代表人物,莉莉周可以说是为后来无数的青春电影树立了标杆,大片绿色的麦田、迷茫的少年、符号化的文字都充满意味,摄影师筱田升功不可没;少年欺凌的主题也充满话题性,几乎每部日剧都会提到,但我认为这样的电影不具备可复制性,因为这是个让人不适的话题,如果只是为了让更多人重视,那整个日本社会对这个问题的关注度已经够高了,再去拍摄更多这样的电影,恐怕只是为了猎奇和吸引眼球了。这类电影不是我的菜,不多做推荐。&br&&u&
推荐:《关于莉莉周的一切》、《告白》&/u&&br&&img src=&/d082c15ff094ee4e35c62825fabfc523_b.jpg& data-rawwidth=&600& data-rawheight=&71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00& data-original=&/d082c15ff094ee4e35c62825fabfc523_r.jpg&&&img src=&/5a0de01dc_b.jpg& data-rawwidth=&580& data-rawheight=&773&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80& data-original=&/5a0de01dc_r.jpg&&&br&&b&
二、纯爱系列&/b&&br&
这个类型可以说占据了日本青春电影的大部分,好看但是狗血,最大卖点就是演员,比如新垣结衣,从《恋空》开始积累起的粉丝基础,让她演起青春电影驾轻就熟,卖座基本没跑,女优方面有上野树里、长泽雅美等,男优方面有生田斗真、冈田将生等。所谓纯爱片,只要演员年轻并且够貌美,基本不会砸,因为这类电影有固定的粉丝群体。&br&&u&推荐:《前路漫漫》、《只是爱着你》&/u&&br&&img src=&/ad0d405de61d8efeb3b07_b.jpg& data-rawwidth=&580& data-rawheight=&775&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80& data-original=&/ad0d405de61d8efeb3b07_r.jpg&&&img src=&/facaf9b5fc39_b.jpg& data-rawwidth=&600& data-rawheight=&80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00& data-original=&/facaf9b5fc39_r.jpg&&&br&&b&三、其他&/b&&br&作为热爱拍青春电影的国家,在这个主题下日本导演也进行了很多的挖掘,青春并不是只有茫然和懵懂,还有其他各式各样难以说清的情绪。比如《热血高校》系列这样励志且让人血脉喷张的、《水男孩》这类运动主题的、《花与爱丽丝》这样描述女孩子之间微妙的友情的、《燕尾蝶》这样搭建了一个不存在的世界,单纯讲了一个好故事的、《坏孩子的天空》、《青之炎》这样令人感伤的、《听说桐岛要退部》这样带些哲学意味、描写青春众生相的。把青春和各种其他电影元素捏合在一起,迸发了不少精彩的火花。&br&&u&推荐:《听说桐岛要退部》、《燕尾蝶》&/u&&br&&img src=&/30b502f6ff089c65fd46e23_b.jpg& data-rawwidth=&600& data-rawheight=&395&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00& data-original=&/30b502f6ff089c65fd46e23_r.jpg&&&img src=&/b047fd4a71feced6a72bab_b.jpg& data-rawwidth=&600& data-rawheight=&397&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00& data-original=&/b047fd4a71feced6a72bab_r.jpg&&&br&&br&&b&结论:日本的青春电影已经成为一种类型,有固定的模式和粉丝,但一直在尝试创新。从特点上来说,相比其他国家的青春电影,日本可以说一直都是比较内敛的,无论是《情书》里世纪末的美少年对藤井树的爱,还是《关于莉莉周的一切》里星野变态的根源,都是说不清道不明的,电影并没有强迫去给观众灌输一些概念,而是娓娓道来,让观众自己去感受;多样化的类型让不同的观众都能买账,有猎奇的故事让你感到冲击,也有平淡如水的情节让你看完以后回味无穷,想起自己的青春,但很少会让人感到不适。为什么要强调这一点,因为接下来我要说的中国青春电影,很多都有这个问题。&/b&&br&&br&&br&说到&b&中国&/b&的青春电影,优秀的作品也不在少数,但为什么现在很多人都觉得中国的青春电影不好,因为自从《致青春》以后,有太多打着青春和怀旧的旗号骗钱的电影,让人目不暇接的同时也感到恶心,所以我想分两类来说,一种是真的青春电影,一种是假借青春之名的圈钱电影。&br&&b&一、好作品&/b&&br&比起日本,中国的青春电影是比较接地气的,换句话说,更容易让一代人引起共鸣,内地来说,很少有专门拍青春片的导演,所以好的青春电影往往都打上了导演的个人印记,或者说,时代印记,而我们这个年代大多数优秀导演,经历的青春或多或少都是压抑的,所以有了姜文的《阳光灿烂的日子》、有了娄烨的《颐和园》、有了王小帅的《十七岁的单车》,看过这三部作品的人恐怕都能感受到电影里传达出的绝望的情绪,看多了不禁觉得青春的本色就是忧伤的;相比之下港台要阳光一些,作为和日本关系很近的台湾,很多青春电影都有日本的痕迹,比如《蓝色大门》、《盛夏光年》,这里不多做赘述,但《那些年》的质感明显和普通的青春电影不同,因为每个看电影的人都能和主角感同身受,不管是胡闹还是懵懂的感情,都让人觉得很真实,这是一部很真诚又轻松的电影,也是我很认同的青春电影的拍法,还有不得不提的就是《不能说的秘密》,在青春的外衣之下是一个用心讲述的故事,多年后看还是经典;香港有《早熟》、还有彭浩翔拍的很多作品也能算青春电影,即使不能说有多优秀,但至少是接地气的。&br&&u&推荐:《那些年我们一起追过的女孩》、《阳光灿烂的日子》&/u&&br&&img src=&/1bcf9f87c29a_b.jpg& data-rawwidth=&600& data-rawheight=&353&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00& data-original=&/1bcf9f87c29a_r.jpg&&&br&&b&二、坏作品&/b&&br&这里开始我要吐槽了,似乎自从赵薇拍了《致青春》,电影界的人们就开始发现原来拍青春怀旧片是很赚钱的事儿,最关键的是,只要打着缅怀青春的宣传口号,找些粉丝众多的偶像来当主角,拍这种类型的电影不需要什么技术含量嘛~于是大家一窝蜂开始拍相同的类型片,高晓松拍《同桌的你》,张一白拍《匆匆那年》,郭敬明拍《小时代》,苏有朋拍《左耳》,何炅要拍《栀子花开》,发现共同点了吗?对,全部都是跨界!70后拍完拍80后,80后拍完拍90后,每部电影都爱提北京申奥成功、提非典,劈腿、打胎、背叛或者始乱终弃,总之什么吸引话题就拍什么,再找大牌唱首好听的主题歌,一部电影一个月就能拍出来了,观众只会越来越失望和恶心,然后劣币驱逐良币,最后甚至可能毁掉这个好不容易建立起的市场。&br&&b&结论:中国并没有像日本那样固定的粉丝群体,所以青春电影还没有到分类型的程度,但不乏优秀的作品,比起日本,中国的青春电影更能引起我们中国人的共鸣,但很难用一些概括性的语句去形容,因为导演的个人经历对电影本身的影响要大过电影的主题。而真正要把青春电影作为一种类型培养起来,我只能说前路漫漫,也没必要太过在意,因为中国电影市场那么大,青春片注定只是一个小众主题,只要电影圈这股趁机赚钱的浮躁气氛还没有消散,想要出现更多像《阳光灿烂的日子》这样优秀的电影,我只能说这是个美好的愿望了。&/b&&br&&br&&br&最后来说&b&美国&/b&,美国作为一个电影工业很成熟的国家,青春电影不胜枚举,我觉得主要可以分为三个类型。&br&&b&一、以迪士尼为代表的青春励志片&/b&&br&这里说的青春励志片不一定全都出自迪士尼,但风格都是相近的,比如《歌舞青春》这类载歌载舞的电影,非迪士尼出品但风格类似的还有《牛仔裤的夏天》等,总的来说都是主演养眼,剧情阳光励志,比较偏少女向,当然电影里充斥的荷尔蒙的气息也会吸引少男们,但看多了容易审美疲劳。&br&&u&推荐:《牛仔裤的夏天》&/u&&br&&br&&b&二、披着青春外衣的剧情片&/b&&br&和日本、中国不同的是,美国的大多数优秀的青春电影,主题都很明确,青春往往只是辅助。比如《死亡诗社》讲述的是师生情谊、《阳光小美女》讲述的是家庭的温暖、《朱诺》讲述的是早恋和青少年怀孕问题、《珠光宝气》讲述的是青少年犯罪、《在路上》讲述的是美国“垮掉的一代”、也有《美国派》系列这样以性为卖点的青春片,看似是青春,讨论的都是社会问题。&br&&u&推荐:《壁花少年》&/u&&br&&img src=&/ff4d2ddf395a3ba9da56ce7f8fb2cf98_b.jpg& data-rawwidth=&600& data-rawheight=&399&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00& data-original=&/ff4d2ddf395a3ba9da56ce7f8fb2cf98_r.jpg&&&img src=&/1739d714cff9244fbe46_b.jpg& data-rawwidth=&600& data-rawheight=&337&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00& data-original=&/1739d714cff9244fbe46_r.jpg&&&br&&b&三、以青少年为主要目标群体的电影&/b&&br&美国还有一种电影叫青少年电影,它们不是青春片,但演员都很年轻,故事有些中二,目标客户就是青少年,这种明确的市场细分和日本、中国是不同的,而且效果很好,无论是《暮光之城》系列、《饥饿游戏》系列和《分歧者》系列,就算被影评家们诟病为烂片,依然影响不了他们在青少年心中的地位(写到这里,不禁想到《小时代》,郭敬明也是瞄准目标市场的典范)。这类片子在我看来已经脱离了青春电影的范畴,纯粹是为了满足青少年中二的幻想而拍的。&br&&br&&br&&b&这里和我开头的题外话遥相呼应,其实看电影就是一种消遣,有人会想从青春电影里找共鸣,那么情节真实的电影就是他们所需要的;也有人看青春电影是为了感受和自己现实经历不同的人生,所以很多人边看纯爱片边流泪、很多人热衷于主角是青少年的二次元作品,诉求不同的人在同样的作品里得到的体验是不同的,不管别人推荐多少好片,先想好自己喜欢什么、想看什么,才不会浪费时间。&/b&&br&--------------------------------------------------------------------------------------------------------------------------------------------&br&&br&因为收获了很多赞,所以想临时加一段对青春电影音乐的分析,和题目关系不大,但想和大家一起探讨探讨。&br&因为这也是个很大很大的问题,所以我总结了几个比较有代表性的类型,其中很大部分与我的个人喜好有关:&br&&b&一、英伦摇滚&/b&&br&英伦摇滚真是青春电影最爱的音乐类型之一了,且不分国界,其中最经典的莫过于英国的《猜火车》,英伦摇滚几乎是在《猜火车》问世的同时崛起的,Oasis、Blur、Suede、Radiohead也代表了一代人的青春,随着披头士的渐渐远去、Kurt
Cobain的自杀,英伦摇滚的时代来临,为90年代蒙上了一层迷幻且清新的色彩,那个创造力竞相迸发的年代为后来的青春电影提供了无数的素材。&br&首当其冲的就是Radiohead(电台司令),除了那首烂大街的Creep(大神大卫芬奇的《社交网络》都用它做预告片的BGM),他们的很多歌都出现在青春电影里,比如《告白》就用Last Flowers做主题曲(以下为饭制版):&a class=&video-box& href=&http://my./us/79379.shtml& target=&_blank&&
&img class=&thumbnail& src=&http://223.img..cn/p223//12/28/6_g222SysCutcloud__2b.jpg&&&div class=&content&&
&div class=&title&&Last Flowers《告白》个人剪辑版&span class=&z-ico-extern-gray&&&/span&&span class=&z-ico-extern-blue&&&/span&&/div&
&div class=&url&&&span class=&z-ico-video&&&/span&http://my./us/79379.shtml&/div&
&/a&Radiohead的主唱Thom Yorke怪异但天才,极有个性的声音与中岛哲也怪诞的导演风格十分契合,让人印象深刻。当然也有结合不到位的例子,比如《致青春》里对Suede没头没尾的引用,只会让人产生装逼的感觉。还有其他诸如Coldplay的《Yellow》、Keane的《Somewhere Only We Know》都很是青春片的常客,英伦摇滚天生自带青春的属性。&br&&br&&b&二、翻唱经典&/b&&br&如果引用已经有的现成歌曲还不足以表达故事的情绪,那翻唱经典是很好的选择,比如Glee就靠翻唱俘获了无数电视机前的粉丝,又比如Skins里Sid翻唱的《Wild World》和Tony翻唱的《On the street where you live》,前者深情,后者帅气,都给人物加了分:&br&&a class=&video-box& href=&/programs/view/qkIByvrR3KM& target=&_blank&&
&img class=&thumbnail& src=&/f6cc7b385757b/p_2.jpg&&&div class=&content&&
&div class=&title&&Wild world\/Skins-Sid&span class=&z-ico-extern-gray&&&/span&&span class=&z-ico-extern-blue&&&/span&&/div&
&div class=&url&&&span class=&z-ico-video&&&/span&/programs/view/qkIByvrR3KM&/div&
&/a&&br&&a class=&video-box& href=&/v_show/id_XMjg0MjM5MDU2.html& target=&_blank&&
&img class=&thumbnail& src=&/E1B26CDC8BFFC1A8F8C-5EA2-&&&div class=&content&&
&div class=&title&&skins第一季tony独唱&span class=&z-ico-extern-gray&&&/span&&span class=&z-ico-extern-blue&&&/span&&/div&
&div class=&url&&&span class=&z-ico-video&&&/span&/v_show/id_XMjg0MjM5MDU2.html&/div&
&/a&因为题目是电影不是电视剧,所以想推荐《燕尾蝶》里Chara翻唱的《My way》,她声嘶力竭的嗓音很有特色,把这首半个世纪前的老歌翻唱出了自己的味道,配合电影的情节堪称完美:&br&&a class=&video-box& href=&/programs/view/MhRGzdRqxTQ& target=&_blank&&
&img class=&thumbnail& src=&/890eb2ba0aebe2efa86a6/p_2.jpg&&&div class=&content&&
&div class=&title&&chara-YEN TOWN BAND結成の序曲「My WAY」&span class=&z-ico-extern-gray&&&/span&&span class=&z-ico-extern-blue&&&/span&&/div&
&div class=&url&&&span class=&z-ico-video&&&/span&/programs/view/MhRGzdRqxTQ&/div&
&/a&如果你看电影的同时也想欣赏好听的音乐,那《壁花少年》绝对值得一看,导演的音乐品味非常好,整部电影和OST的搭配给人感觉就是两个字:应景。&br&&a class=&video-box& href=&/v_show/id_XNTIwNTU3Nzky.html& target=&_blank&&
&img class=&thumbnail& src=&/12F791B102D399A-B35A-B1D4-A2C8-A4FA5C90793E&&&div class=&content&&
&div class=&title&&壁花少年——隧道里的青春释放之艾玛 PS:背景音乐《Heroes》—在线播放—优酷网,视频高清在线观看&span class=&z-ico-extern-gray&&&/span&&span class=&z-ico-extern-blue&&&/span&&/div&
&div class=&url&&&span class=&z-ico-video&&&/span&/v_show/id_XNTIwNTU3Nzky.html&/div&
&/a&We can be heroes and we are infinite~ &br&&br&&b&三、原创音乐&/b&&br&有时候一首好的主题曲能拯救一部不怎么样的电影,比如当年《头文字D》里的《一路向北》,这首同样带有英伦摇滚风格的主题曲让人记住了这部电影;还有《匆匆那年》的同名主题曲、《80后》的《这么近那么远》都不失为好歌。&br&中国的青春电影里,台湾在原创歌曲方面,是做得最完善的,歌词的画面感很强,让人更容易将自己带入剧情。比如五月天演唱的《盛夏光年》、胡夏演唱的《那些年》都很深入人心,但我最喜欢的还是《不能说的秘密》,从侧面反映了周杰伦做导演的天赋:&br&&a class=&video-box& href=&http://my./us/.shtml& target=&_blank&&
&img class=&thumbnail& src=&http://224.img..cn/p224//6/11/6_149eec420b5g223SysCutcloud_b.jpg&&&div class=&content&&
&div class=&title&&《不能说的秘密》高清完整版MV&span class=&z-ico-extern-gray&&&/span&&span class=&z-ico-extern-blue&&&/span&&/div&
&div class=&url&&&span class=&z-ico-video&&&/span&http://my./us/.shtml&/div&
&/a&日本方面,我之前就说过日本的青春电影已经成气候,几乎每部电影都会有一首片头和片尾,请的也是大牌歌手,好歌多得不胜枚举,我想推荐《NANA》的《Endless Story》:&br&&a class=&video-box& href=&http://my./us/61848.shtml& target=&_blank&&
&img class=&thumbnail& src=&http://222.img..cn/p222//0/21/6_g223SysCutcloud__3b.jpg&&&div class=&content&&
&div class=&title&&Ito Yuna - Endless Story&span class=&z-ico-extern-gray&&&/span&&span class=&z-ico-extern-blue&&&/span&&/div&
&div class=&url&&&span class=&z-ico-video&&&/span&http://my./us/61848.shtml&/div&
&/a&虽然也很喜欢中岛美嘉,但更喜欢《Endless Story》的意境,尤其是娜娜第一次在唱片店看到莲所在的新乐队海报的场景,至今印象深刻。 &br&美国有《歌舞青春》这样以歌舞为主题的电影,除了前面重点推荐的《壁花少年》,《朱诺》的音乐也很值得一听:&a href=&///?target=http%3A///album/Fspm%3Da1z1s..OeMK1S%26from%3Dsearchsubject&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Juno Soundtrack专辑_Juno SoundtrackSoundtrack_在线试听&i class=&icon-external&&&/i&&/a&
不想看题外话的可直接跳正文→ →看到这个问题,想到一些题外话,初三的时候喜欢上看电影,看的第一部日本电影是《大逃杀》,从此像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一样,疯狂看日本电影,认识了岩井俊二以后,我逢人就介绍他,恨不得告诉全世界,他的青春电影有多好看…
莱昂纳多·迪卡普里奥&br&&img src=&/16d90ece1bc7162ff48dfc6c9279bd63_b.jpg& data-rawheight=&721& data-rawwidth=&72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720& data-original=&/16d90ece1bc7162ff48dfc6c9279bd63_r.jpg&&&br&&br&你们虽然觉得他偶像派,不喜欢,但他的确是几乎没有烂片。不信?我们来看看。&br&豆瓣太多脑残,我们来看看imdb。&br&&br&华尔街之狼 8.3分&br&&br&了不起的盖茨比 7.3&br&&br&被解救的姜戈 8.5&br&&br&盗梦空间 8.8&br&&br&禁闭岛 8.1&br&&br&革命之路 7.3&br&&br&谎言之躯 7.1&br&&br&血钻 8&br&&br&飞行家 7.5&br&&br&猫鼠游戏 8&br&&br&纽约黑帮 7.5&br&&br&泰坦尼克号 7.7&br&等……&br&为了说明我没有胡说......&br&&img src=&/f0cb2f2dc72c8c7ca46ff0cc4e2354e8_b.jpg& data-rawwidth=&670& data-rawheight=&693&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70& data-original=&/f0cb2f2dc72c8c7ca46ff0cc4e2354e8_r.jpg&&&br&&img src=&/96770acfebc5a_b.jpg& data-rawwidth=&668& data-rawheight=&689&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68& data-original=&/96770acfebc5a_r.jpg&&&br&&br&上面给的片子我基本都看过,小李子虽然喜欢过量演出。但真的是一个挑本子的演员,在如此高产的情况下,至少保持了上述影片都能让你有所感悟的质量。所以就,别再黑他啦。
莱昂纳多·迪卡普里奥你们虽然觉得他偶像派,不喜欢,但他的确是几乎没有烂片。不信?我们来看看。豆瓣太多脑残,我们来看看imdb。华尔街之狼 8.3分了不起的盖茨比 7.3被解救的姜戈 8.5盗梦空间 8.8禁闭岛 8.1革命之路 7.3谎言之躯 7.1血钻 8飞行家 7.5猫鼠…
只是根据 @方明子 的回答展开说一些别的。&br&上周恰好在香港,看到了低俗喜剧开播,在电影院前犹豫了很久最终没进去(因为有事)。&br&关于彭,我想说的是,他最厉害的一点不是深度,不在刺激眼球的画面,不在连贯的粗口,而在于他能够抓住一个艺术作品的话题性(喜欢,被唾骂,赞扬,讽刺),无论这是18+还是for all people,他都能够精准预测到整个受众群体大体的反馈,然后抓住那点磨得极致。&br&例如以粗口见长的志明春娇系列,以血腥为标志的出埃及记,都能反映这一点。相信不少人是因为这样的噱头而去一睹究竟(走进电影院或者下载)。当观众被这剑走偏锋的刺激时,这个东西就会被人议论起来。话题性的作用在于,观众在走进电影院之前就会有一个环境性的预判,然后在观看的途中进行比较和实际判断。随之出现很多样的解读,这估计就是彭的意图之一。玩的大概就是有效传播。&br&而这种题材或者展现形式的选取是不是就是只有娱乐性没有深度呢?我认为未必。以志明系列来说,爱情片,的确没太多深度可挖。但我看到的是,年轻人在爱情面前的任性,这是自然而然会发生的状态,每个人都会去追求自己在情感上最大的掌控度,这就是人性本身所外化的东西。所谓深度,不过是用一个很复杂的故事很纠结的情节告诉你,人是要吃饭喝水的,本质很人性,或者很物性的东西。故事本身的复杂程度并不能决定作品的深度,而关键在于展现的那样东西,能够以怎么样的一个面貌重新撼动你的心灵,例如有人用了一个盗梦空间的框架去告诉你,周一上班真心痛苦。&br&ps 为什么要拿国际大奖?大部分拿了奖的电影,我压根没看过,不也活得好好的?
只是根据 @方明子 的回答展开说一些别的。上周恰好在香港,看到了低俗喜剧开播,在电影院前犹豫了很久最终没进去(因为有事)。关于彭,我想说的是,他最厉害的一点不是深度,不在刺激眼球的画面,不在连贯的粗口,而在于他能够抓住一个艺术作品的话题性(…
《新世纪周刊》曾问过彭浩翔本人:&br&&br&「有人说你的电影最具港味,你理解这种港味是指什么?」&br&&br&「其实我不清楚。&b&我觉得每一个创作人都会跟他成长的城市或者地区有很密切的关系,都会表现出来的。&/b&像伍迪o艾伦,他表现他自己的纽约的世界、马塞诸塞州的世界,这是一个创作人很难离开的背景。你看伍迪o艾伦的电影,你没有在纽约住,但是你还是能感觉到他人际的关系,所以我觉得有港味是没有问题,好像一个人山区走出来的,他应该有山区的味道,他不可能把他自己地区的味道全部拿掉。」&br&&br&另外,&b&彭浩翔迄今为止所有电影的剧本都是自己完成的&/b&,他说过:「任何一个渴望完整和有属于自己作品的导演,都应该自己当编剧,即使你导人家的剧本,也该参与其中。我不相信找来一大群编剧来帮你,而自己却一点也没有介入,就能拍出真正完整的作品。」因此他的电影会有更厚重的个人印迹,至于你说的那难以描述的气质(他的电影里的那些拼贴、搞怪、颠覆……),不就是彭浩翔的气质呗?&b&&br&&/b&
《新世纪周刊》曾问过彭浩翔本人:「有人说你的电影最具港味,你理解这种港味是指什么?」「其实我不清楚。我觉得每一个创作人都会跟他成长的城市或者地区有很密切的关系,都会表现出来的。像伍迪o艾伦,他表现他自己的纽约的世界、马塞诸塞州的世界,这…
因为 &a class=&member_mention& href=&///people/3c7ccf9acc9fb0cfc30ee44& data-tip=&p$b$3c7ccf9acc9fb0cfc30ee44& data-title=&@SydneyCarton& data-editable=&true& data-hash=&3c7ccf9acc9fb0cfc30ee44&&@SydneyCarton&/a& 关了评论,有寥寥数言,不得不在此评论一下..&br&&br&我算是彭浩翔的粉丝了..他的电影我都看过,且看的是粤语..他的必须要看粤语..有语言文化&br&&br&我很赞同&出埃及记&,非常有意思的创意,角度也很新颖...解释了什么是荒诞不可信的真实,挺有想法的..特别是其中那幕一群蛙人在警察局,痛殴报案人,当报案人自己说起时都觉得不可信,实在是大赞...剩下的剧情,男女之间的谋算,笑里藏刀,万万没想到的节奏大赞..实在是拜服&br&&br&当然我看的第一部是&买凶拍人&, 致敬的元素很多,对白鬼马,大段的切口,其中,真的是太经典.影碟铺买DV..葛民辉拉生意那段...张达明在后巷..以及詹瑞文饰演的老大替身一角.都太有爱&br&&br&后来,詹瑞文在AV女优和大丈夫中都客串了切口人物,都是很闪亮的点&br&&br&&大丈夫&,有很多别的电影里的梗,看过笑过,反而更感受到男女之间,婚姻和偷食之间的那点事,真的是引人思索和回味&br&&br&还要提一下&AV女优&,这部戏,打脸的厉害...一群为睡日本女优的小年轻,拍片子,每个人都去和女优谈心,去解救女优的身体,都收了赠礼,觉得自己是真爱,后又被女优经纪人一眼看穿...实在太真实, 就是年轻人常做的事情啊...&br&&br&再说说&公主复仇记&,这篇的女主是 阿娇 啊~~说偷拍,说报复..是不是有会心一笑...不得不提另一位香港暗黑情爱导演-叶念琛...总感觉这部是在和叶导玩接龙...&br&&br&甚至是拍的段子集合&破事儿&都叫人大呼过瘾...&br&&br&然后就是大家看到的&志明与春娇&和&春娇与志明&...有点看不下去啊...剧情实在是...我只能说,他不适合拍正经题材...&br&&br&反而是后来&维多利亚一号&,狠狠的cult了一把,嘲讽了一把香港楼市和'冷漠的香港人', (哈哈,最近一直叫我香港的同事们这个称号,纯搞笑), 陈奕迅在里面的表演真的挺到位的...&br&&br&这里要分割----------------------------------------------------------------------------------------------------&br&再到&低俗喜剧&...怎么走起了视觉冲击的路数,像A片了? 别闹了彭sir,三级片是要有剧情的,你已经去到三级半四级了...还不真露,这个是剧本弱,画面补的节奏么...&br&&br&感觉彭浩翔作为香港导演, 以前的戏真的是经由投资人检验的, 现在是投资拿得太容易么? 质量下滑的严重啊! 你们这些有钱人,随便拿钱出来,是害了导演啊! 摔!
关了评论,有寥寥数言,不得不在此评论一下..我算是彭浩翔的粉丝了..他的电影我都看过,且看的是粤语..他的必须要看粤语..有语言文化我很赞同&出埃及记&,非常有意思的创意,角度也很新颖...解释了什么是荒诞不可信的真实,挺有想法的..特别是…
2011年11月,年度最大黑马《失恋33天》首周拿下1.89亿的票房,成为中国电影史上第4部首周破1.8亿的国产电影(前三部:《唐山大地震》《让子弹飞》《非诚勿扰2》)。&br&&img src=&/654cf4b0d3f094b895ff_b.jpg& data-rawwidth=&417& data-rawheight=&344&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417&&&br&&p&
自此,所谓“光棍节档期”横空出世, 11月8日~11月14日,则成了相对的“光棍节周”。之后两年,部分电影效仿《失恋》,选择在11月8日上映:&/p&&br&
2012年~2013年,在这个“光棍节周”,港片、爱情片、好莱坞大片纷纷来战,然而他们的表现却未能再造辉煌,2013年同时段上映的几部爱情片均未过亿,全军覆没。&img src=&/c39d1a6fdeda81d18443bbdb9bd4de37_b.jpg& data-rawwidth=&417& data-rawheight=&251&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417&&&br&&img src=&/7f02ab61aaaf00b16e5081d0_b.jpg& data-rawwidth=&403& data-rawheight=&251&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403&&&br&&p&
经过五年的征程,我们不难发现,针对电商淘宝而言,双十一这一天的收入持续增长,这一天无疑是电商的节日;对于这一档期,缺乏配套的电影促销行为,仅靠影片堆积难以达到教育观众的目的。&/p&&p&
然而就电影行业这个相对的“光棍节周”来看,统计四年来其票房表现情况,与之当年的周平均票房作对比,在当周好片出战的情况下,仅有2011年的“光棍节周”的票房高过了周平均票房,所以说:&/p&&p&
“光棍节档”不是档期,仅有11年的“圣光棍节档”才算档期!&/p&&p&
因此,一日档期的形成,需要满足以下几点:&/p&&ul&&li&&p&档期的稀缺性与独特性(如“圣光棍节”)。&/p&&/li&&li&&p&多种形式的促销配合。多部影片扎堆上映并不能促使观众发生购买行为,还需要宣传与促销手段进行结合。&/p&&/li&&li&&p&观众观影行为的培养。从淘宝历年双十一的销售情况来看,对消费者消费行为的长期培养具有十分关键的作用。(文章来自微信“电影数据观察”)&/p&&/li&&/ul&
2011年11月,年度最大黑马《失恋33天》首周拿下1.89亿的票房,成为中国电影史上第4部首周破1.8亿的国产电影(前三部:《唐山大地震》《让子弹飞》《非诚勿扰2》)。 自此,所谓“光棍节档期”横空出世, 11月8日~11月14日,则成了相对的“光棍节周”。之后…
强,很强,非常强。号称“梅姨继承人”,演技自然不是盖的。至于演技流派我已经傻傻分不清了...&br&&br&和梅姨一样的百搭型演员,可外放可内敛,可高贵可低贱,可严肃可搞笑,适配多种角色(国内常说周迅“戏路宽广”,和女王大人一比真是...)。能令观众完全忘记演员特质,无缝融入角色本身,可谓“演什么像什么”。&br&&br&曾多次获得奥斯卡提名,靠飞行家中的“凯瑟琳 赫本”拿到最佳女配角。坦率说这个奖有角色加成,一来有真实人物作对照,二来角色本身是外放型的,易于演员把握:趾高气扬的神态,奇特的口音,连珠炮般的语速,大开大合的举止...打高尔夫球那段真是凯瑟琳 赫本附体,啧啧...&br&&br&别误会,我不是说她在飞行家中演得不好,而是演得好的角色太多了。比如天才瑞普利中,同样是外放型角色,她饰演一个迷糊富家女:大大咧咧,话多,但又与“凯瑟琳 赫本”不同:到异国他乡的新奇感和小心翼翼,被瑞普利几句话迷得神魂颠倒...一个单纯的傻大姐形象呼之欲出。&br&&br&不过我觉得那些内敛角色更显功力:奥斯卡与露辛达,小鱼,巴别塔,丑闻笔记,我不在那儿...每种角色都内敛得不同。我就不一一分析角色了。&br&&br&关于适配性广的问题。打个比方,我不能想象让赵薇周迅演女皇(寒颤...),而女王大人莫说“普通群众”,连“底层劳动人民”都能妥妥拿下,这种适配性也就屈指可数几个演技大神能做到:梅姨啊,丹尼尔 戴-刘易斯啊,周润发算半个吧...(妮可 基德曼也曾尝试挑战“底层人民”,可那股高贵冷艳的气质挥之不去...&br&&br&综上。不要犹豫!不要怀疑!只要是女王大人主演的电影,就算影片质量堪忧,演技依然是有保证的!&br&&br&P个S:梅姨完全可以靠穿普拉达的恶魔拿一个奥斯卡最佳女主角奖!奥斯卡那帮瞎眼的!!
强,很强,非常强。号称“梅姨继承人”,演技自然不是盖的。至于演技流派我已经傻傻分不清了...和梅姨一样的百搭型演员,可外放可内敛,可高贵可低贱,可严肃可搞笑,适配多种角色(国内常说周迅“戏路宽广”,和女王大人一比真是...)。能令观众完全忘记演…
下面的回答原本是前两天为另一个问题写的答案,但那个问题关闭了,写了一半就此罢手又有些浪费,所以贴到这里来。可能会稍稍有些离题,主要是对《爸爸去哪儿》大电影版所做的一些市场分析,不喜勿视。&br&&br&《爸爸去哪儿》我个人认为会比《中国好声音》的票房好上许多,但究竟会怎样,不确定,而且也不想依靠臆测来推定票房。这种由综艺节目仓促改成电影的方式我相信以后还会继续,国产电影目前的平均制作成本还比较低,高水准的电影产量其实很有限,一些粗糙的产品,只要在某方面的卖点较为突出,短期内依然会有市场。&br&&br&在成熟市场中看不到相似的现象,那是因为市场所处的发展阶段决定的,并不是说他们有多么的高尚。北美也曾有过狗血满天飞的时候,同样有罗杰·科曼这种一生永远在追求性价比的制片人,至今依然存在The Asylum(《环大西洋》等山寨电影的出品方)这样的公司。在北美每年600部电影中,一些烂片的底线并不比国内高尚,只是北美观众被市场教育多年,高质量的类型电影供应又很充足,因此整个市场相对比较健康,低品质电影的影响力和回报都很有限。&br&&br&在这样的市场中,如果将综艺节目改编成电影,不会因为节目的知名度节约多少制作和推广成本,甚至观众还会因此对电影存在怀疑和观望。如果电影上映之后,所获得的评价不高,也有可能会对节目本身产生不利的影响,所以大家都比较谨慎。&br&&br&国外经营一个内容产品,实际上是在经营一个长期的品牌,围绕这个品牌相关的产品开发,是一个系统性很强的工作,国内目前还不具备这样的认知。更重要的是,在一个不成熟的市场中,大家都不会有耐性慢慢去培养一个内容品牌的美誉度,大量的盗版、以及擦边球行为会将一个内容品牌的注意力很快的消耗掉,所以很多时候只好盲目利用,显得很急功近利。&br&&br&&b&以上算是笼统的分析,下面回到《爸爸去哪儿》这个项目本身&/b&&br&&br&一般对于一个电影项目可以从几个维度来判断:创意、发行、推广&br&&br&&u&1.创意部分再细分&/u&&br&&br&【类型】:&br&&br&《爸爸去哪儿》很难归属到在欧美比较成熟的儿童冒险类电影,在此类电影中很多成熟的类型元素并不适用于它。并且因为文化上的不同,欧美电影中涉及到儿童时,常常会表现儿童的独立和自主以及如何更好的独立和自主,而东方文化则常常会着重体现儿童与亲人之间的融洽以及如何更好的融洽,因此戏剧冲突方面会减弱许多。&br&&br&日韩市场中的亲子类电影,常常通过人物命运的设计,来衬托人类生灵之间关系的伟大,笑中带泪,悲喜交加,深得那些阅遍万千悲喜剧,看尽红尘合家欢的家庭主妇们的喜爱。很显然,这一点《爸爸去哪儿》也不适用,总不能让几位爸爸忽然口吐鲜血,单手抚胸,然后说自己即将撒手人寰吧。&br&&br&那么这样一部电影,类型应该如何归属呢,个人认为它最好的定义是喜剧,最大的卖点是童趣。除此之外,其他方面都不足以让消费者产生购买冲动。也就是说,它的类型定位应该是合家欢的喜剧电影,而且我相信,大部分购票的观众是冲着这一点去的,毕竟国产电影目前在喜剧上的供应依然是严重不足的。&br&&br&(画外吐槽音,你们都错了,其实这部电影是纪录片)&br&&br&&p&【故事背景】:&/p&&br&&p&常常会有朋友问我,为何一部改编自畅销小说的电影,往往会更容易推广,故事情节都那么透明了,去影院看电影还有什么意思呢?&/p&&br&&p&解释这个问题,需要引用&a href=&///?target=http%3A//zh.wikipedia.org/wiki/%25E9%25BA%25A6%25E5%E5%258D%25A2%25E6%25B1%2589&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馬素·麥克魯漢&i class=&icon-external&&&/i&&/a&的一句名言“媒介即信息”,电影是所有最新视听技术的集大成者,在如今这样一个影像泛滥的时代,观众去影院观看一部电影,剧情不是唯一需求,视听效果,更好的代入感,尽早了解一部电影的急迫都可能是促成观众走入影院的主要原因。并且电影往往会对原有素材进行再加工,哪怕人物、情节等主体不变,时空如何剪切,视觉如何呈现,角色如何演绎,都是可以去营造观影期待的落脚点。(至于观众对意想不到的需求,也促成悬疑、惊悚类型成为电影的主要类型之一,观众的心理需求多数会在这一类电影中得到满足,这是题外话,一笔带过)。&/p&&br&&p&熟悉的故事背景,或许会让观影乐趣打了折扣,但也提供了一个保证,观众可以明确的知道他将会在影院里收获什么,这和类型电影的存在价值是相似的。《爸爸去哪儿》在这个方面占有一定的优势,相对于那些完全无法预知的电影,至少它可以让观众知道,它的下限不会低于一期综艺节目。节目本身的户外闯关游戏设计,又让它具备在时间和题材上进行延展的便利。&/p&&br&&p&【演职员】&b&:&/b&&/p&&br&&p&一部电影如果没有第一梯队的明星,不是第一梯队的导演,那么演职员组合上对观众的影响很有限。我经常说粉丝电影是一种伪命题,因为哪怕是绝对的一线大牌,如果他所饰演的角色脱离了他本身的类型定位,对观众的号召力便会大大的削弱。中国的人口基数虽然很庞大,但我们的明星开发管理体制尚还稚嫩,单个明星所拥有的脑残粉不会超过五十万人(无条件第一时间影院买票看明星所有电影)。与其指望这些人来贡献票房,不如借他们来帮助电影的推广或许更实际。&/p&&br&&p&《爸爸去哪儿》所谓的粉丝购票也不会是这部电影的主力观众,姑且不论这几位孩子和他们的父亲原本的号召力怎样,亲子游戏类节目对明星影响力(与知名度不同)的帮助事实上非常有限。张亮如果不是迅速的进行了包装,被赋予励志、平民偶像等更清晰的标识,我相信他也很快会被大众所遗忘。至于几位孩子,萌娃组合在大电影中能带给大小观众的吸引力,可能还要低于一些同等影响力动画片中的虚拟形象。所以这个方面我认为爸爸去哪儿并不具备优势,媒体习惯性的跟风让一切看起来似乎很热闹而已,事实上这股风潮已经在衰弱。&/p&&br&&p&【生产成本】&b&:&/b&&/p&&br&&p&从投资的角度去看一部电影的生产成本,看的不是这一个数字,看的是它所带来的一连窜数字。&/p&&br&&p&《泰坦尼克号》这样的故事,你可以做成小清新,也可以做成大悲剧,还可以做成R级片,卖点皮肉与情色,博得突破冲击奖项。不同的选择就决定了不同的预算,以及票房目标和盈亏平衡点。不同的预算又约束了演职员组合,制作班底,推广费用等一系列的选择。这一系列的选择又决定了其后的计划该如何制定,周期该如何安排,总之,做电影其实做的就是选择。&/p&&br&&p&《爸爸去哪儿》是有潜力做成中国版的《地心游记》,《纳尼亚传奇》的,只要加入奇幻的部分,花上一定的时间,便有可能成为一部真正的大电影。但考虑到国内影视工业当下的现状,目前这种加长版的综艺,或许是最现实,也最稳妥的选择。我相信电影的制作成本包括宣发费用业内的朋友们应该都能猜的出来,这样的成本让票房目标几乎无压力,很有可能会是春节档投资回报率最高的电影。&/p&&br&&p&&b&下面就懒得细分了,笼统地概述一下&/b&&/p&&br&&p&&u&2.发行&/u&&/p&&br&&p&发行方面的两个重点,一是档期,二是区域,《爸爸去哪儿》的排片重心应该是在二三级市场,因为可以避开《前任攻略》和《冰雪奇缘》,历史数据表明,这两部电影在核心城市可能会更有优势。考虑到春节时人口的大规模迁徙,重心区域还需要再下沉,片方既然选择了光线来承担发行工作,应该是已经考虑到了这一点。&/p&&br&&p&&u&3.推广&/u&&/p&&br&&p&既然预算有限,湖南台的自有平台就成为推广的主阵地,目前来看,中规中矩,有所加分。所放出的视频物料,主预告片不如短预告精彩,短预告不如制作特辑切题,不过能在《快乐大本营》的广告时间播出两分钟预告片,这样的免费资源确实有点贵了。&/p&&br&&p&&b&稍作下总结:&/b&&/p&&br&&p&从市场容量看,今年因为情人节滞后,估计春节档的总容量将不复去年之精彩,从竞争程度看,与去年相对冷清的供应,今年也要丰富了许多,彼此之间难免会将观众分流,所以《爸爸去哪儿》爆出小黑马的可能性比较低,但仍然会是一部投资回报率非常高的电影。(1月28日补充:从近几日的推广和市场反应看,《爸爸去哪儿》成功的将电影的喜剧价值进行了有效的传达,已经具备黑马之势)&/p&&br&&p&&b&最后补充一句:&/b&&/p&&br&&p&我从来不认为电视观众和电影观众是两拨人群,在我的理解里,我认为影视观众只有一种,但是会因为平台和内容的交叉,被分割成多个区块。各个区块之间也并非完全独立,只是目前我们的能力有限,还不太清楚他们之间的关系。&/p&&br&&p&注:本人是某影视基金管理公司合伙人之一,以上回答在商言商,与本人身体中爱电影的那一部分无关&/p&
下面的回答原本是前两天为另一个问题写的答案,但那个问题关闭了,写了一半就此罢手又有些浪费,所以贴到这里来。可能会稍稍有些离题,主要是对《爸爸去哪儿》大电影版所做的一些市场分析,不喜勿视。《爸爸去哪儿》我个人认为会比《中国好声音》的票房好上…
#还没当导演前,王家卫在永佳公司当编剧。不过因为他的拖延症,拖稿不交稿的事件常常发生。最后老板忍无可忍,把他给炒了。而这个时候,刘镇伟刚好认识了王家卫,然后决定雇王家卫来当编剧。旁人听闻,都很惊讶,纷纷劝告刘镇伟:“那厮刚刚才因为不会写剧本被炒掉,你怎么敢签下一个无才之人呢?”刘镇伟当时为什么坚持要请王家卫的理由我忘了,他只是笑呵呵,不听他人劝告。&br&&br&#王家卫当编剧时的外号叫“长脚王”。&br&&br&#后来王家卫到了新公司后,依然死性不改,拖延症一如既往变本加厉。老板邓光荣不爽他的效率,叼了他几次,没想到王家卫说:“哥当编剧简直是大材小用啦,这效率低也不能怪我啊,但给我当导演的话,想必那是极好。”邓当时因为卖切糕,手上有的是钱,竟然听信了王家卫的忽悠,投资他拍了《旺角卡门》。&br&&br&#据传闻,王家卫是个很自信但并不会恃才自傲的人。第一次在片场当导演时,也非常紧张,一直站在风中凌乱,不知如何是好。然后,王家卫发了条微信向张叔平求救,张叔平回复他:“反正你是导演,没人知道你要拍什么的,你就随便拍好了。”从此之后,电影界出了 一个习惯“随便拍电影”的香港佬。&br&&br&#据比较可靠,但不是很确定的资料称,王家卫的墨镜是为了模仿偶像森田芳光。&br&&br&#随后拍《阿飞正传》,王家卫特地找了当时被嘲讽为“花瓶之王”的刘德华。刘德华当时苦于只有一张俊脸,却没人承认过他的演技,刚好王家卫给了他个机会。而王家卫选择演员一贯的风格都是长得好看的,而且要红的。这也导致了他拍电影,再怎么文艺,成本都小不到哪去。&br&&br&#《阿飞正传》票房惨败,直接导致续集流产,不然梁朝伟也会是续集的男主角。不过,也正因为 在《阿飞正传》中,梁朝伟与王家卫十几分钟的合作,王家卫惊喜自己发现了一个天才演员,瞬间 忘了原配张国荣。于是他决定从这一分钟开始,要让梁朝伟风继续吹。&br&&br&#王家卫的音乐品味不容置疑,他电影几乎一半的魅力都来自配乐。而且他有个习惯,在拍摄时,他会在现场放着电影中将会出现的音乐,来帮助演员入戏。&br&&br&#拍摄《东邪西毒》所花费的时间,和王大师的拖延,大家想必都有所闻之。而面对这一堆注定无法回本的“时间的灰烬”,投资人刘镇伟万分焦急。于是,机智的他随后马上带着《东邪西毒》的原班人马,就地取材拍了《东成西就》,后来票房的成功也弥补了长脚王带来的亏损。&br&&br&#在拍《东邪西毒》时,王家卫回了趟香港,用&b&很快的速度拍完了&/b&《重庆森林》。注意,是很快拍完喔。&br&&br&#《重庆森林》上映后,自然是成功的。月亮脸昆汀·塔伦蒂诺欣赏完后,不禁内牛满面。他这样说道:“这部电影竟然让哥哭了,不是因为这部片多么伤感,哥一向可都是把悲剧当笑话看的男人。我哭的原因正是因为这部电影怎么这么好,这世上怎么会有这么好的电影啊。”&br&&br&#索菲亚·科波拉看完《重庆森林》,亲自写了封信给王家卫,感谢他让自己看了这么好的电影。&br&&br&#我们的故事讲到了《春光乍泄》,我最喜欢的王家卫电影。当时,关于王家卫为什么选择在阿根廷拍摄,是因为布宜诺斯艾利斯是地球上离香港最远的城市。&br&&br&#在《春》开拍前,梁朝伟死活不肯演同性恋,于是王家卫只好骗他说,他要演的是一个类似马修·斯卡德的侦探,因为梁朝伟是劳伦斯·布洛克的 书迷,欣喜地答应了。但等他到了阿根廷才发现他被骗了,最后知道真相的他眼泪掉了下来。不过,生米已经成熟饭,梁朝伟也只好从了。&br&&br&#王家卫同时也是太宰治的书迷,他说,我很喜欢太宰治,读他的书时,总会让我想到梁朝伟。(伟仔吓得抖了一下)&br&&br&#无奈的还有张震。某天,张震在酒店里,遭到王家卫的拜访。王家卫说要请他来演《春光乍泄》,然后优雅地放了一支音乐,华丽地对张震说:“我要你演出这首歌的感觉。”张震回他,呵呵。&br&&br&#前面说到,王大师与伟仔都是劳伦斯·布洛克的书迷,后来布洛克为王家卫写了《蓝莓之夜》的剧本。而梁朝伟也好几次跟布洛克说要演 马修·斯卡德,都被布洛克婉拒了。不过后来布洛克说可以专门为梁朝伟写一部电影,然后,就没有然后了。&br&&br&#拍《花样年华》时,王家卫与张曼玉已经好多年没有合作。开拍之初,玉姐一直掌握不了王家卫的拍片方式,每次问王家卫应该怎么演时,王家卫都摆出一张姚明脸说:“哈哈,随便啊。”比如,片尾苏丽珍重回旧屋,在窗前流泪的镜头。在拍前,曼玉问王导应该怎么演,王大师说,随便啊,你觉得咧?玉姐说,我觉得我是苏丽珍的话,我会哭。王大师说,那你就哭呗。&br&&br&#拍《2046》时,是没有剧本的,这个大家应该 都知道吧。&br&&br&#拍《一代宗师》时,王家卫 开始准备的时间比那部无敌烂片《叶问》要早十年,这个大家应该都知道吧。&br&&br&#甄子丹和叶伟信在《叶问》开机时,拍了一张照片,他们头上那块写着“一代宗师”的 牌匾是王家卫很久前赠送给叶家的,这个大家应该都知道吧。&br&&br&#我刚开始上网,注册各种网站时,密码全都是wangjiawei。&br&&br&#上面都是我凭记忆写的,大家看看就好。
#还没当导演前,王家卫在永佳公司当编剧。不过因为他的拖延症,拖稿不交稿的事件常常发生。最后老板忍无可忍,把他给炒了。而这个时候,刘镇伟刚好认识了王家卫,然后决定雇王家卫来当编剧。旁人听闻,都很惊讶,纷纷劝告刘镇伟:“那厮刚刚才因为不会写剧…
大家似乎覺得導演是獨裁者,什麼都干,什麼都管,確實很大程度上也是;但是其實導演和剪輯之間還是有分工的,而且很明確:剪輯師是管剪輯的;而導演,顧名思義,是引導演繹的,英文director 似乎更能夠解釋導演是幹嘛的,“direct” +“or”,給予方向的人,給予劇組成員方向,以實現他腦中畫面。剪輯和導演是,兩個職位有著完全不同的定位,剪輯是後期工作者,不在拍攝現場,導演是貫穿整個片子的製作的,特別是現場對於演員演繹的導向。&br&&br&&b&電影是個團體工作,很難說明究竟是誰的功力更大。&/b&你說畫面感,是導演的功力?還是攝像的功力?在Life of Pi 後,畫面甚至是CGI的功力。你說服裝,是導演的功力?還是美術指導的功力?所以說好電影是導演還是剪輯的功力,我覺得幾乎無法明確得區分開來。一定要明確得區分開來的話,大致上可以說是,&b&講故事的方式是大部份是剪輯的功力;剪輯師是幫助導演用最合適的方式去講故事的一個,重要的角色。&/b&&br&&br&&b&剪輯師基本是在以觀眾的角度考慮這個故事是否能被理解,試圖把故事用觀眾能看懂的方式講好。如果是紀錄片,片段都是不在預期內的,剪輯基本就是 “導演”。剪輯對一部電影的影響是相當大的。&/b&&br&&br&&b&真要分清是誰的功力更大的話,建議先了解一下剪輯是什麼東西。&/b&剪輯基本上重塑了一部電影;footage(素材)不剪,是不會變成一部電影的,它們只是一段段片段。所以,基本上,拿到 footage 後,剪輯會做粗剪,然後導演會來看粗剪,給予自己的見解,雙方達成共識,然後剪輯再去各種修改,然後形成電影。剪輯可以有無數種節奏和影響,甚至最適合這些 footage 的表達方式和劇本順序都有出入。&br&&br&所以一部電影其實到完成為止,基本上有三個版本,劇本版本,到拍攝就有了拍攝版本,剪輯完了後就有了剪輯版本。一部電影的最終一個版本,就是剪輯的最後一切。&br&&br&現在都是 NLE(Non-linear Eiditng)的時代,關於剪輯的歷史,推薦去看紀錄片:&a href=&///?target=http%3A///subject/1778624/&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电影剪接的魔力 (豆瓣)&i class=&icon-external&&&/i&&/a& ,土豆:&a href=&///?target=http%3A///programs/view/1kh4s7rCFz0/&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PBS电影剪接的魔力.The.Cutting.Edge.-.The.Magic.of.Movie.Editing_在线视频观看&i class=&icon-external&&&/i&&/a& ;於是我不囉嗦了。&br&但是剪輯這件事情,其實是用 Walter Murch 的話來說,便是,是人腦對畫面的理解;有點類似觀眾心理研究。基本上是 audience oriented 的一門藝術,是需要站在觀眾的角度去理解畫面是否能交代情節。(順便推薦他的書 《眨眼之間》&a href=&///?target=http%3A///subject//&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眨眼之间 (豆瓣)&i class=&icon-external&&&/i&&/a& )&br&這個關於人腦對畫面理解的研究,也可以追溯到蘇聯時期的剪輯師, Eisensetein,也就是現在最常用的一種剪輯手法,蒙太奇(montage)的創始人;紀錄片裡面有說,強烈推薦去看看,如果對剪輯感興趣的話。&br&&br&一部片子有很多剪的方法。一部按照時間順序敘事的片子,進到剪輯室後可以倒著說,比如電影 “Memento”
&a href=&///?target=http%3A///subject/1304447/&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记忆碎片 (豆瓣)&i class=&icon-external&&&/i&&/a& ,這個電影裡面,倒著說故事的方式,更適合故事的情節,觀眾也更能感受到更多的驚喜。剪輯的多樣性要歸功於 Avid 的誕生,數碼剪輯的方式,讓故事的說法有了大大的改變。具體想了解,也是可以去看 &a href=&///?target=http%3A///subject/1778624/&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电影剪接的魔力 (豆瓣)&i class=&icon-external&&&/i&&/a&
; 土豆:&a href=&///?target=http%3A///programs/view/1kh4s7rCFz0/&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PBS电影剪接的魔力.The.Cutting.Edge.-.The.Magic.of.Movie.Editing_在线视频观看&i class=&icon-external&&&/i&&/a& 。&br&&br&剪輯師一直是在嘗試以觀眾的視角來看待整個故事是否能被理解。儘管導演有作者光環&b&,但是,把故事拍好是導演的功勞,把故事講好卻是剪輯的功勞。&/b&&br&&br&==========好,我要開始囉嗦了,有耐性的人可以看看 =============&br&&br&至於一部完整的電影很難看出來具體是誰的功勞更大,真的要分是誰的功勞更大的話就要去挖劇本了。&br&但是事實上,在一部電影的拍攝中,隨著拍攝的進行,出來的footage多少會和劇本有出入;想像中的畫面,和最終拍出來的畫面多少會有區別。因為導演跟著整個拍攝過程跑,甚至有時候為了拍好一些片段,而離原本的想法越來越遠。拿到片子後,導演多數情況是當局者迷,他也開始不知道怎麼拿捏了,他也不知道哪段好,哪段不好,準確來說,每段片段他都很愛;他甚至會做無理的要求,比如:“ 花了好多時間才能把這段拍好!我一定要用!” 但是事實上,這一段 “花了很多時間拍的片段” 未必適合片子整體的感覺,不一定是這個電影的最好的講述方式;所以其實我們現在看到的電影,不一定是符合最初劇本的設定。&br&&b&&u&而剪輯師的工作是用已有的材料重新把故事,用觀眾能理解的方式,講一遍。&/u&&/b&&br&在一般好萊塢系統中,剪輯是不參與拍攝的,不會被 “花了很多時間拍的片段” 矇住雙眼,這樣剪輯可以完整得保留自己見地,去發揮自己對於劇本的理解,竟可能得在已有的 footage 的基礎上還原劇本中的情形,同時,製造 tension(戲劇張力),&b&竟可能從觀眾能理解的角度出發去表現導演腦中的畫面&/b&。&br&而如何在剪輯中製造戲劇張力,和選擇的片段有關,與聲音的剪輯的點(edit point)有關。電影中的一個場景會有很多機位,比如一對人在喝咖啡聊天的情景,有一個側面的兩個人的鏡頭(two shot),有一個過肩鏡頭(OTS,over the shoulder),有近距離(close up),等等。而剪輯師的工作就是在眾多片段中,選擇合適的時機(timing),用合適的鏡頭(shot),選擇合適的演繹(performance),在合適的節奏下(pace),展現這個故事(narrative),表達一種情緒(emotion)。&b&最終情緒服務到故事,也同時感染觀眾,昇華故事。&/b&&br&&br&我這裡也只是介紹了剪輯的工作,&b&一部電影中,導演和剪輯誰的功力更大,也是因片而異,很難一概而論,但是把故事put into shape 的人是剪輯,把故事講好的人依然是剪輯。&/b&劇本最後版本就是剪輯最後的一剪。&br&&br&呼,說了好多。希望有解釋到你的疑問。&br&&br&最後還是要加一句,個人經歷,僅供參考。&br&&br&&br&================= 延伸問題的回答==================&br&&br&Q:我看有的电影(如:画皮)会像做动画一样先画个分镜稿,请问这对电影画面有什么影响?对导演和剪辑有什么影响?&br&&br&A:分鏡主要是導演用來和攝像導演溝通 演員活動,相機角度,相機移動方式等,的一連串繪畫或者是動畫。&br&因為在拍之前其實有很多前期溝通以及準備工作,分鏡就是其中一種 previsualization(抱歉我是在找不到合適的翻譯,不過可以按照構詞法來理解, pre visual,提前看到,但是這個看到比較思維上的看到,而不是物理上的) 的溝通手法。主要是給攝像導演一個場景大致 佈置,人物活動,相機移動,取景的感覺;特別是複雜的相機移動和角度,比如一些特效場景。這樣,導演和攝像導演會更好地理解以及討論該用什麼樣的方式去拍。&br&分鏡對剪輯的影響不是特別大;除非是一些複雜的人物活動,或者特效鏡頭,剪輯看到分鏡後,可以理解導演的用意,以便在剪輯的時候參考或者是延伸出更有效果的剪輯。&br&但是主要還是用在前期,類似整部電影的一種“排練”,像是一種電影的“草稿”。&br&&br&Q:非线性不是指数字化编辑吗?但爱森斯坦的剪辑方法,我记得在大卫波德维尔的《电影艺术》里面说是非连贯性剪辑,这两个应该不是一个概念吧?非连贯性剪辑是现在常用的手法,那现代好莱坞和传统好莱坞有什么区别呢?&br&&br&A:首先,NLE 中 linear 不是線性的意思,應該翻譯叫做「連貫」。因為早期的拍攝和剪輯都是按照劇本的時間順序去拍攝的,而不是像現在這樣一個地點拍完跑下一個地點的。是一種非常沒效率的拍攝方法,而且用的也是膠片拍攝,膠片剪輯,這樣的剪輯也相對麻煩。所以早期電影剪輯都幾乎只是剪去不好的地方,把動作連接起來,沒有什麼特別關於劇情上的創新,也沒上升到一種藝術,純技術活兒,這種剪輯,叫做 linear editing,連貫地按照劇本,一個場景接著下一個場景來剪輯。&br&愛森斯坦開創用的剪輯手法叫做 蒙太奇,和 NLE 是兩回事兒。&br&我這裡分別說明。&br&NLE是數碼時代才出現的一種剪輯的「系統」,因為素材可以翻來覆去地看,而且在軟件的time line上可以更好地看到整部片子的佈局,很方便修改。而且也不一定要場景一剪完才能剪輯場景二,可以直接剪輯場景三,再來剪輯場景一和場景二,因為電腦非常方便修改,只要記得保存就行了。&br&蒙太奇 祇是一種剪輯的「手法」,現在經常用。建議直接去看那紀錄片,解釋得估計比我要清楚。大致解釋起來,就是人腦自動連接畫面裡面的元素,形成一個故事。基本的概念就是 &br&「一個男人的鏡頭」&br&「一個美好的家庭的鏡頭」&br&「再來一個這個男人笑的鏡頭」&br&那我們感覺得到這個男人覺得幸福。&br&然後我們把中間的美好家庭的鏡頭換成一個食物的鏡頭。那就變成 &br&「一個男人的鏡頭」&br&「食物的鏡頭」&br&「再來一個這個男人笑的鏡頭」&br&我們就會覺得這個男人是餓了,感覺馬上就變了。&br&所以其實這些祇是一個個畫面而已,是我們腦子把這些畫面裡的元素連接在一起進行理解。用崑丁的話來說就是,「電影就是一場幻覺」。
大家似乎覺得導演是獨裁者,什麼都干,什麼都管,確實很大程度上也是;但是其實導演和剪輯之間還是有分工的,而且很明確:剪輯師是管剪輯的;而導演,顧名思義,是引導演繹的,英文director 似乎更能夠解釋導演是幹嘛的,“direct” +“or”,給予方向的人…
和我妈一起看的。快结束的时候我真的以为会有导演携全体演员向观众道歉的情节。我妈说看完要吸个大麻才能缓过不适。。。。&br&冯小刚重复自己就不提了,我甚至诛心地觉得,这部电影不仅仅是没有诚意,简直是在憎恶观众的心态下创作出来的----连最后的一点取悦和迎合,都虚伪地令人毛骨悚然。&br&尤其讨厌"俗导演求雅不成"、"有钱人都是刀刃上过日子"这一类充满自怜、小肚鸡肠的情节。&br&在微博上撒个娇诉个苦就可以了好吧?&br&既然这么别扭和扭曲,还是别搞闯作了好吧?
和我妈一起看的。快结束的时候我真的以为会有导演携全体演员向观众道歉的情节。我妈说看完要吸个大麻才能缓过不适。。。。冯小刚重复自己就不提了,我甚至诛心地觉得,这部电影不仅仅是没有诚意,简直是在憎恶观众的心态下创作出来的----连最后的一点取悦和…
&p&这两天分三次将这部电影看完,对这部电影实在爱到不行。下面会是一些比较个人的感受。&/p&&p&除了几个必要的全景,几乎全程特写,不管阿黛尔是在吃着饭,做着爱,花着脸,摄像机近的你甚至都可以看到她脸上的毛孔。刚开始还很不习惯,后来无法不对她产生亲近感。这样做的一个好处是非常能表现角色情绪,产生强烈的代入感。以至于最后EMMA说我不爱你了的时候,我真的抑制不住的心痛啊!!!&br&
大量的手持、长镜头有种纪录片的既视感。掩盖不住的真实。&/p&&p&还有就是必须提到的性爱场景。她们在一起的时候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做爱,不停做爱。我没看过如此长时间又大胆表现性的电影,可是这部电影让我明白,性爱的确是两个人爱的最好诠释,那种如胶似漆,难分难解都在性爱里用最原始的方式呈现出来。&br&
我一直在想这部电影里到底是什么如此吸引我。大概是诚实吧。它事无巨细得记录了她们相爱到分开的全过程,情节上来说很少有刻意而为之的感觉,她们在经历的恰恰是许多情侣在经历的。这种诚实如此深刻的植入我的脑海,以至于阿黛尔对Emma撒谎时我都觉得各种不舒服,总觉得阿黛尔你不该是这样啊!!!可是人在极端逃避的时候的确会用撒谎来掩饰自己。&/p&&p&至于题主说到的深层含义。呃,我看到的有阶级差异,这是导致她们分开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其他尚未发掘出来。&/p&&p&可是她的魅力对我来说并不在这里,她的呈现方式是如此有张力,对我的冲击是如此强烈,我已经不想去探求什么深层含义。在电影里,我可以感受到阿黛尔的一切情绪,简直就像过了一遍她的生活。这就是我爱她的原因。&/p&&p&答的太凌乱,想哪写哪。题主你会问这个问题大概也是因为你看不到这部片子吸引你的地方在哪。我也有几个同学看了一个小时就看不下去的。电影和所有艺术一样,是太个人化的东西,她得了大奖不代表她应该被所有人喜欢,尽管去找符合自己style的就好&/p&
这两天分三次将这部电影看完,对这部电影实在爱到不行。下面会是一些比较个人的感受。除了几个必要的全景,几乎全程特写,不管阿黛尔是在吃着饭,做着爱,花着脸,摄像机近的你甚至都可以看到她脸上的毛孔。刚开始还很不习惯,后来无法不对她产生亲近感。这…
严格意义上来说,这不是一部同性恋电影。&br&导演用近乎疯狂的特写镜头,不厌其烦地拍阿黛尔吃饭,阿黛尔睡觉,阿黛尔自慰,阿黛尔做爱。这些镜头不但没有让观众产生不适感,相反,三个小时的电影一点都不沉闷。做爱镜头长达八分钟但不让人感到厌烦已经够牛逼了。&br&这部电影虽然慢但是不拖沓。每一个镜头都有其用意。电影的深层含义其实就存在在大量的对比中。&br&比如阿黛尔的朋友和艾玛的朋友对同性恋的态度:阿黛尔跟艾玛走后得到的是质问和鄙夷,在校门口被同学骂:我不管你是不是拉拉,但你他妈曾经跟我脱光了睡一张床上就关我的事了(大概这个意思哈)然后阿黛尔吼:我不是拉拉。另一边,艾玛的朋友很认同她这个身份,十分宽容。&br&第二处对比是两个人去对方家里作客。艾玛的家庭是中产,谈论艺术,注重生活品质;阿黛尔的家,注重生存实际,阿黛尔爸爸那一句“搞艺术的可不好生活啊”实际上非常扎眼,分别的种子其实早在热恋的时候就种下了。&br&这样的对比还有很多,不一一。&br&影片的时间跨度长达六年,在这期间,阿黛尔和艾玛两个人除了做爱以外,几乎无法沟通。两个人有各自的轨迹各自运行却不相交,这也是为啥阿黛尔在艾玛的庆功宴上表现的格格不入的原因,她更像一个老妈子,而不是女主人。她根本插不进那些艺术圈的话题。&br&这才是问题的核心。影片反复对比无非告诉我们这样一个道理:&b&不同阶级的人可以相爱,但却很难相守。悲剧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b&&br&就像你的土豪朋友随手送了你一个gucci,你只能回她外贸原单,日子久了你自己就不想和人家玩了。&br&以上。
严格意义上来说,这不是一部同性恋电影。导演用近乎疯狂的特写镜头,不厌其烦地拍阿黛尔吃饭,阿黛尔睡觉,阿黛尔自慰,阿黛尔做爱。这些镜头不但没有让观众产生不适感,相反,三个小时的电影一点都不沉闷。做爱镜头长达八分钟但不让人感到厌烦已经够牛逼了…
首先这是一部直弯共赏,甚至雅俗共赏的电影。&br&&br&&b&同性恋题材并不重要。也完全不是电影火起来的原因。&/b&&br&&br&假如这部电影是一块榛子味儿的loacker威化饼,那同性恋题材就是威化饼中作为噱头和卖点的“榛子”。吃过的人都知道,吃这种超好吃的威化的时候,榛子的口味完全融入其中,舌头根本分辨不出它的位置所在,但还是好吃,美味地晕乎乎的。&br&&br&但当你开始考虑这块威化为什么好吃,榛子究竟被藏在哪里,说明这种好吃已经进了你心里。&br&同样,当你开始考虑《阿黛尔的生活》的深层含义,也说明你开始被这电影的某个内核打动了。很多人看过之后心里不是滋味,虽然关上了电脑,离开了影院,但口袋里仍藏着阿黛尔的&b&恍惚、阿黛尔的不快乐。&/b&&br&&br&我们有些羡慕阿黛尔与艾玛的际遇(说是艳遇不太准确),但也害怕在自己(任何性别)的爱恋中有和她一般的遭遇。&br&&br&然而,&b&爱情也不是这部电影的主题&/b&,因为无论是同性爱,还是爱情,都无法让如此之多的人有如此之大的共鸣。&br&&br&&b&个人认为《阿黛尔的生活》主题在于自我认识和自我认同,也就是在你和自己的关系,以及你和这个宇宙所有人事物的关系。&/b&其实这是所有人都在思考的问题,无论你承认与否,无论你是哲学家还是个无知又善妒的情妇。&br&&br&阿黛尔便是一个没有去进行自我认同的一个人,也是一个从来没有真正面对和剖析自己的一个人。电影中有无数她吃尝食物的镜头,她睡觉异常香甜的镜头,她嘴唇的镜头,这些都是她追随欲望的体现。爱上女人,开始接受牡蛎,这些都不是正常的变化,而她却因为深究之后可能到来的痛苦,选择忽略了自身的种种变化,这和许许多多现实生活中的人一样,他们被欲望催使行动,觉得异样时,却因怕痛不愿给自己一刀,看清肚子里面真实的自己。&br&&br&明明肚子里有一个真实的自己,却不承认它的存在,这是无法认同自己。但同时,行为却被真实的自己所支配,她也就间接地不能认同自己所做的任何事情。这样如何会快乐?其实不只是阿黛尔常常莫名其妙的流泪,生活在这世上的人也大多恍惚落寞却不知所以。&br&&br&而蓝头发的&b&爱玛&/b&在第一次约会中,就对阿黛尔透露,自己&b&早已进行了身份认同,她说萨特认为这个世界并不存在更高的准则,每个人都是每个人存在的理由。&/b&&br&&br&当一个人如蓝头发的艾玛一样,承认了自己的存在是完全合理的,那么也就间接认可了自己做的事情都是正确的。那这个人在生活上也少了彷徨,在爱情上也如艾玛一样敢爱敢恨敢撒手,就连宇宙在她眼中也变得简单多了。&br&&br&阿黛尔的生活看似是爱情同性电影,但真正让它火起来的那些人,大概都将它看成了一部述说自我认同之路的电影,也只有这样的电影,才能够敲响大部分人在潜意识里寻找真实自己的那份共鸣。&br&&br&&br&看过一些影评,&b&认为艾玛和阿黛尔原本就有“阶级”上的差别,这也是她们注定分手的原因。但我觉得阿黛尔对自身存在的犹豫,才导致了这段恋情如此这般结束。&/b&电影有很多细节都在欲语还休,都在明着暗着说些什么,但我始终认为,人生的终极奥义不过是我妈妈说过的那句话,“自己觉得是什么样的人,就做什么样的事。”&br&&br&&b&无论是什么原因,能导致结果的,都是极其个人选择,而个人的选择,又完全建立在,此人现阶段对自己的认知之上。&/b&&br&&br&&br&&br&&br&&b&————————————————————————&/b&&br&&b&最初的影评写在豆瓣上,当初有说到另外一些有感触的地方。&/b&&br&&b&&a href=&///?target=http%3A///review/6470346/&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阿黛尔为什么恍惚? (阿黛尔的生活 影评)&i class=&icon-external&&&/i&&/a&&br&&/b&现在回头再看这篇影评,发现里面有一篇很厉害的评论,完全颠覆了我对这部电影和阿黛尔的理解。这个回帖作者站在一个新的角度去看问题,也很有趣。&br&&img src=&/e32fc28a79bb15d5c00eb6_b.jpg& data-rawwidth=&629& data-rawheight=&448&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29& data-original=&/e32fc28a79bb15d5c00eb6_r.jpg&&但事情还没结束,最近知乎的评论里又出现了另外一种看法, &a data-hash=&f9bb7dd53d1ca6b20c9b5e6& href=&///people/f9bb7dd53d1ca6b20c9b5e6& class=&member_mention& data-editable=&true& data-title=&@古三& data-tip=&p$b$f9bb7dd53d1ca6b20c9b5e6&&@古三&/a& 并不是站在阿黛尔或者艾玛的角度上来讲话,而是更加客观,即便阿黛尔虽然具有一些好的特质,但她却天生愚钝,对自己的这些优点并不自知。&br&&br&&b&其实评论里,大家观点很多,很厉害的观点也很多,但只是说这部电影的话,我觉得阿黛尔为什么恍惚的最终原因,还是她遇到问题的时候没有去思考,更没有对自己的疑惑进行解答,而是放任这种如氤氲一般的蓝色雾气把自己染到恍惚和忧伤。&/b&&br&&br&我为什么这么说?&br&因为后来我偶尔受邀回答知乎一个关于这部电影里一首诗歌的问题,突然又想到电影里还有几节课,仔细扒了一下,才发现这两条线索被导演安排在其中,也是别有用意的。刚好说明了阿黛尔对自己的不认同和不自知。&br&关于那首诗歌和几节文学课的个人解析在这里:&br&&a href=&/question//answer/& class=&internal&&No Need 这首诗在电影《阿黛尔的生活》中有何作用与意义? - Amber Liu 的回答&/a&
首先这是一部直弯共赏,甚至雅俗共赏的电影。同性恋题材并不重要。也完全不是电影火起来的原因。假如这部电影是一块榛子味儿的loacker威化饼,那同性恋题材就是威化饼中作为噱头和卖点的“榛子”。吃过的人都知道,吃这种超好吃的威化的时候,榛子的口味完…
180 人关注
373 人关注
965 人关注
397 人关注
146 个回答
418 人关注}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电影下载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