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老师们帮忙看一下这个秤杆木料是什么木料的

帮忙看下这个老秤杆是什么木头的,谢谢_百度知道
多拍几个照片,如果你是南方人,有可能黄花梨
不是黄花梨
别逗了,没花纹啊
其他类似问题
为您推荐:
秤杆的相关知识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北方秤杆是啥木头做的_百度知道
北方秤杆是啥木头做的
做秤选用的木杆较为挑剔,需要纹路细腻且木质坚硬,柞栎木、红木等都是上等的材料。为了保证木杆不开裂,选后的材料要放在干燥处堆放两个伏天后才能使用。木材经凿、刨的处理后,变成了笔直的又长又细的椭圆柱体,再用细砂布沾水,打磨得又光又滑,也有的用蓼珠子来回擦拭。从这一点看,秤匠绝对也可称得上是一位极好的木匠。木杆两端套上金属皮后,杆秤便出现其雏形。
其他类似问题
为您推荐:
秤杆的相关知识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传承百年的“杆秤村”,如今仅剩一个人坚守这行当
杆秤随着时代发展逐渐变为收藏品,寿光侯镇河西村的王辉锋一天卖不出一杆  寿光市侯镇河西村曾是远近闻名的“杆秤村”,近半村民都会制作杆秤,而如今就只剩村民王辉锋还在坚持干这一行。2月24日,记者调查发现,城区各菜市场难觅杆秤踪影,已被操作简单、计量精准的电子秤取代。在王辉锋位于侯镇商贸城附近的店内,待售的秤也大多是电子秤。除了个别收藏爱好者光顾外,一天也卖不出一杆杆秤。30多年来,王辉锋几乎没有中断杆秤制作,但随着市场需求逐渐萎缩,他也只能面对杆秤制作这门手艺即将失传的窘境。市场调查 杆秤难觅踪影  曾经,市民买卖东西都离不开杆秤,然而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市面上早已难觅杆秤的踪影,取而代之的是操作简单、计量精确的电子秤。  2月24日,记者走访城区多处菜市场,发现很少有商贩使用杆秤。在早春园市场上,不管是海鲜摊还是蔬菜摊,使用的几乎都是电子秤。“我在这里卖水果已经十几年了,刚开始用的是杆秤,顾客少的时候还可以,人一多就忙不过来了。”在早春园市场上卖水果的张女士说,用杆秤计量完还要算账,比较麻烦,有时候顾客多了,还容易算错账。  在潍城区南门市场附近卖菜的于文杰告诉记者,七八年前他刚开始接触这个行当时,市面上杆秤的使用还很普遍。“因为我都是大批量销售蔬菜,必须选用称重范围在100千克的杆秤,称重时需两个人用木棍扛着杆秤。”于文杰告诉记者,2007年,他看到很多商贩都用上了电子秤,他觉得挺好,于是花120元买了一台,用起来非常方便。“只要提前设置好蔬菜单价,将顾客购买的蔬菜放在电子秤上,便能直接算出总价,很省事。”  走访中记者发现,城区街头不少卖烤地瓜的商贩仍在坚持使用杆秤。“这杆秤已经用了十几年,一直不舍得丢掉。”在东风东街与文化路交叉口附近卖烤地瓜的刘师傅说,他只卖烤地瓜,没必要使用电子秤。  采访中不少市民表示,以前几乎每家每户都备有杆秤,赶集回来就称一下,看看是否缺斤短两。家住奎文区东庄社区的孙先生说,他家的杆秤已经用了15年了,至今不舍得丢。“以前妻子每次买菜回来,都会称一下,怕不够斤两。”孙先生说,“现在市场上大多数商贩都已经用上了电子秤,称重比较准确,一般不会出问题。”探访曾经的“杆秤村”历史 祖传制作杆秤手艺,全村人曾以此为业  2月24日中午,记者来到寿光市侯镇河西村。这里曾是远近闻名的“杆秤村”,村里不少人都会制作杆秤,并以此为业。  “想当年我们村可是有名的‘杆秤村’,制作杆秤是家家户户赖以生存的本事,全村有接近一半的人都会这门手艺。”在河西村街头,年过70岁的王先生自豪地对记者说,上世纪80年代,是村里制作杆秤最兴盛的时期。那时村里一共有150多户人家,会制作杆秤的就有70多户。“制作杆秤是那时村里人的主要收入来源,甚至已经形成了一个产业。”王先生说。  王先生告诉记者,当时制作杆秤就是村里人的正式职业,每天早上吃完饭后,村民就收拾工具开始工作,有的一家几口人都会制作,一天下来能做出十几杆秤来。“这是我们村里从祖辈上传下来的手艺,听说最早是从清朝末年开始的,但谁也不知道这门手艺是怎么传过来的,又怎么流传开的,只知道我们村里做这个至少有百年历史了。”王先生说。  不过,提到现在的情况,王先生感叹道:“现在村里早就没人做这个了,就剩下一个王辉锋,而且王辉锋现在也不在村里了,而是在侯镇镇区开了一个门头,就他还一直在坚持制作杆秤。”现状 杆秤渐渐退出市场,手艺濒临失传  2月24日下午,记者来到王辉锋位于侯镇镇区的店铺。58岁的王辉锋把一杆快完工的杆秤放到桌子上,拿起砂纸进行打磨。这样的过程已经持续了30多年,岁月慢慢消逝,而这门手艺也濒临失传。  王辉锋拿起一根四方木告诉记者,现在做杆秤用的大多是柳桉木,这种木料结实,不容易变形。制作的第一步就是要把这块四方木刮成圆柱形。至于秤杆的长短,则要根据称重来决定,粗细根据称重也有规定。这一步做好后,就要进行打磨秤杆等工作。  制作杆秤的重要一步是“定星”,根据定盘星、一斤处以及最大量程处三个位置,平均分配量程,刻上记号。“定星”后开始“钉星”,秤杆刻度是以“星花”为标识,就是钉进秤杆里的铜丝。一杆秤上有多少“星”,就得钻多少“眼”。王辉锋告诉记者,一杆能称重15千克的杆秤要钻接近300个“眼”。这是个细致活,必须有耐心,这活最能考验一个杆秤制作者,“如果一不小心,就有可能把秤杆钻坏,那样这杆秤也就报废了。”王辉锋说,“钉星”完成后,配上秤钩,再经过打磨和抛光,一杆秤就做成了。  现在,王辉锋只有闲暇时间才会制作杆秤,尽管很少有人买,但他依然坚持着自己制作杆秤的原则,既要做得精致,又要做得精确。“做秤如做人,要有诚信。”王辉锋说。演变 如今杆秤已成了收藏爱好者的藏品  在不少制作杆秤的人看来,从上世纪80年代到2000年这段时间,杆秤制作是个不错的行业,但到了2005年,市场上开始出现电子秤,杆秤也就逐渐没落。  “电子秤刚开始进入市场时,并没有被大多数人所接受,尤其是在集市上做卖卖的商贩,在他们的传统观念中,还是杆秤用起来比较方便。”王辉锋告诉记者,从2007年开始,随着人们观念的转变,电子秤在市场上开始大量出现,杆秤的市场随之萎缩,现在,市面上几乎很难见到杆秤的踪影了。面对这种现状,以前制作杆秤的人陆续都转了行。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为加强计量器具的规范化管理,维护经营者、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国家有关部门于日出台了《关于在公众贸易中限制使用杆秤的通知》。如今,市面上的杆秤已经不多见了,有不少人又开始把杆秤作为收藏品。王辉锋说,现在时常有人来找他购买杆秤作为收藏品。  家住寿光市圣城街道的魏春明是一名杆秤收藏爱好者。他告诉记者,他从小对杆秤就非常感兴趣。“以前我家里曾有一杆杆秤,后来丢了。”魏春明说,他打听到王辉锋会做杆秤后,兴奋不已,经常到王辉锋的店里看杆秤,并先后购买了两次。“现在这个东西已经越来越少见了,我想多购买几杆杆秤,收藏在家里,也算给子孙后代留个‘古物’。”魏春明笑着说。希望 传承几千年的杆秤制作手艺能传下去  “现在一天也卖不出一杆杆秤,不挣钱,年轻人都不学。”王辉锋指着店铺里的电子秤说,当年村里“传男不传女”的这门祖传手艺,现在已经沦落到无人问津的地步,面临着失传的窘境。  王辉锋说,最近几年,杆秤的销售量逐渐减少,有时好几天才卖出一杆。所以,他做的杆秤也逐渐少了,除非是有人需要了,他才做。“现在,别说是用杆秤了,很多小孩子连杆秤都不认识。”王辉锋说。  王辉锋指着一杆非常袖珍的杆秤对记者说,这种秤很多年轻人都不认识。记者看到,这杆秤的秤杆长20多厘米,秤砣更是小得可怜。王辉锋说,这种秤最小的刻度是到“钱”,过去称白银、黄金都是用这样的秤,如今它们大多被用于中药店。  整个下午,王辉锋的店内只来过两个人,都是询问购买电子秤。当记者问及他制作杆秤的手艺是不是还会继续传承时,他笑着摇摇头,没有说话。过了一会儿,他说,孩子都有自己的工作,不愿意学习制作杆秤了。他也不知道祖传的这门手艺是不是到他的手中就失传了。  虽然现在杆秤卖得很少,会制作的人也在减少,但王辉锋心里还是保留着一丝希冀,希望杆秤不会退出历史舞台。王辉锋说,杆秤毕竟是中国传承了几千年的东西,跟电子秤相比,它更耐用,而且方便携带,希望杆秤制作手艺代代相传下去,别让它有一天成为博物馆的展览品。“杆秤村”河西村  侯镇镇政府工作人员李晓东告诉记者,从清雍正年间,侯镇就是一个商贸发达、商贾云集的地方,而贸易的发达离不开计量工具杆秤。河西村的杆秤制作就可追溯到清朝末期。  李晓东介绍,杆秤制作是工匠口口相传的一门古老手艺,它见证了历史的变迁,见证了乡村商贸发展演变的过程,作为商业贸易的必需工具,被广大群众所普遍使用。它携带、使用方便,至今仍被人们所使用。杆秤制作体现了古代工匠的聪明才智,从选材到制作完成,它每一道工序都是手工制作,全凭经验和悟性,所用的工具也都是工匠自己制作,在它身上表现了农耕文化与商贸文化的丰富内涵。直到近年来,电子秤、计量秤等现代商贸交易计量工具的出现,杆秤才逐渐减少。◎人物故事靠卖杆秤,他供出俩大学生  寿光市侯镇河西村曾经是远近闻名的“杆秤村”,如今除了村民王辉锋外,其他村民都已转行。今年58岁的王辉锋制作杆秤已有30余年,曾经靠制作杆秤供出了两个大学生。谈及学习这门手艺的经历,王辉锋说他为此经常吃“闭门羹”,通过两年的“偷师”加自己琢磨,最终才学会。当兵回来学做杆秤,常吃闭门羹  “我们村里大约有一半的人家都会制作杆秤。杆秤这东西看上去非常简单,其实里面是有很多门道的,如果不用心琢磨,根本不可能做出一杆制作精美、称重准确的杆秤。”王辉锋对记者说,以前做杆秤的人多,用杆秤的人也多。村里做的杆秤根本就不愁销路,基本上是能做出多少,就能卖出多少,所以在那个年代,有不少人家都是靠着做杆秤发家致富的。  “也正因为如此,那时做杆秤的手艺都是家族内传承,而且是传男不传女,就是怕自家手艺外泄。”王辉锋说,俗语说“教会徒弟,饿死师傅”,以前村里的人都很重视这一点,都把自家的手艺藏得严严的。  王辉锋说,当年为了学做杆秤,他可吃了不少苦头。王辉锋曾在烟台当过兵,25岁时回到老家河西村。“那时我们村大部分人家都在做杆秤,可我们家偏偏就不会做。”王辉锋说,当时种地根本就挣不了几个钱,做买卖又没有本钱,他就想学做杆秤。可因为这门手艺不外传,所以村里没有一个人愿意收他为徒,为了学习制作杆秤,他不知道吃了多少“闭门羹”。  一次次地被拒绝,反而激起了王辉锋更大的好奇心和好胜心,他对制作杆秤的兴趣有增无减,看到一杆杆精美的杆秤在长辈手里完工,他心里有说不出的好奇。“我当时心里就想,如果我也能亲手做出一杆杆秤,心里该有多满足。”王辉锋感慨道,想不到当年如此风光的杆秤制作手艺现在会沦落到这般地步,没有人愿意学,也很少有人用了,当年不外传的手艺似乎在短短几年之间就变得一文不值。“偷师”加琢磨,两年学会做杆秤  王辉锋告诉记者,其实制作杆秤说难很难,说简单也很简单,关键是里面有很多的技巧和门道,如果能够把这些东西熟练掌握,那制作一杆杆秤根本用不了多长时间。但如果你摸不透里面的门道,那可能给你十年的时间也不一定能做出一杆准确、精美的杆秤。“像我们村里的学徒工,跟着自己的父亲或者其他长辈学,一般也得两年才能出徒。”王辉锋说。  没人教,王辉锋只能自己琢磨,经常趁着串门的时候看看别人是怎么做秤的,实在不懂的地方就假装随意问上几句,就这样一边“偷师”一边琢磨,王辉锋用了两年终于学会了制作杆秤。  王辉锋说,那时做杆秤的材料都是枣木、杏木、杨槐等木材,后来又用起了柳桉木。“这些种类的木料纹路比较细腻、木质比较坚硬,容易‘钉星’而且也耐用。”王辉锋介绍,“钉星”是他学艺过程中感觉最难迈过的一道坎。  “别的东西可以慢慢琢磨出来,但‘钉星’实在是太难了,往秤杆上‘钉星’都有一定的比例,要想把‘星’准确地钉到木头里面,需要双手协调自然,很难掌握。”王辉锋笑着告诉记者,当初他刚开始“钉星”的时候,根本就不知道该怎样才能把“星”钉到木头里去,更别提准确度了。他足足用了两个多月的时间才学会如何“钉星”。而迈过了“钉星”这一步后,王辉锋也终于掌握了杆秤制作手艺。为多卖几杆秤,凌晨两点去赶集  提起现在用的电子秤,王辉锋有些无可奈何。现在的他虽然还在坚持制作杆秤,但也主要销售电子秤了。回忆起当初赶集卖杆秤的情景,王辉锋依然感觉非常幸福。  王辉锋告诉记者,当年手工制作的杆秤遍布大街小巷,而且制作杆秤的收益也不低。为了多卖几杆杆秤,他经常披星戴月、冒着严寒酷暑到潍坊大集赶集。提及当时在大集上销售杆秤的情景,王辉锋至今仍记忆犹新,“那时候都是上午赶集,下午回家再继续做杆秤,几乎每天都这样重复着,虽然有些累,但是看着可观的收入,我打心底里感到无比欣慰。”  王辉锋告诉记者,起初他只到河西村附近的几个村赶集,从1986年起,他开始到潍坊大集上卖杆秤。“当时都是骑着自行车赶集,为了赶时间,不耽误销售杆秤,我一般都是从凌晨两点就从家里向潍坊市区出发,要骑三个半小时的自行车,行程约45公里。”王辉锋回忆说,等他赶到潍坊大集,差不多也就天亮了,赶集的人也开始增多了。“因为当时商贩做买卖都用杆秤,所以杆秤市场还是不错的,每逢潍坊大集,我都能卖出十几杆杆秤。”  “如果天好还行,骑着自行车不会太费力,要是遇上大风、雨雪天气就麻烦了。”王辉锋对记者说,记得1988年冬季的一天,他早上赶集时天气还不错,可回家时突然刮起了大风,还下起了雪。他只好推着自行车在风雪中行走,就这样一路下来,到家已经是晚上8时许了。“现在人人都有一部手机,遇到特殊情况,给家里打个电话,也好让家人放心。而当时情况就不一样了,妻子在家里等急了,就走着来潍坊找我,还好在半路上我们俩相遇了。”王辉锋说。当时干上两年就能盖五间大瓦房  从1986年到1992年这几年间,王辉锋一直坚持着到潍坊大集上卖杆秤,但这样每次都会浪费半天的时间。为了提高产出,他和妻子商量决定,由他负责做杆秤,妻子负责到集市上卖。  “杆秤都是手工制作,技术娴熟的人一般一天能做十杆左右。”王辉锋告诉记者,从1992年夏天起,他便在家里做杆秤,妻子则带着杆秤到附近的几个村赶集,他做的杆秤几乎都能销售出去。“杆秤作为一种商品,有着其特殊的属性,保质期比较长。即使杆秤卖不出去,也可以长时间保存,总有一天会卖出去。”王辉锋说。  在上世纪90年代很多人看来,小小的杆秤蕴藏着巨大财富,不少杆秤制作者因此发家致富。王辉锋告诉记者,除去成本,平均每一杆杆秤的利润在2元左右,按照一天销售十杆计算,那么就能净赚20元。“当时一名杆秤制作者每年能做1000多杆秤,一年下来就是2000多元,这在当时农村里算是一笔不少的收入。”王辉锋告诉记者,当时在农村盖五间大瓦房,费用在4000元左右,也就是说一名杆秤制作者干上两年,就能盖起新房子。也正是因为如此,当时很多杆秤制作者都不愿意把手艺传授给别人。  王辉锋制作杆秤获得的收入除了维持日常生活外,还供出了两个大学生。“我有一儿一女,都是大学生,而且儿子现在已经在山东大学读研究生了,学费都是我和妻子做杆秤赚出来的。”王辉锋对记者说。  A4-A5版文/图 本报记者 赵春晖 邓永杰 韩镇
     
鲁ICP备号 版权所有 [潍坊报业集团] 潍坊新闻网络传媒有限公司
地址:潍坊市奎文区文化路500号 邮编:261031 电话:您认识这几杆不同颜色的老秤杆是什么材料吗? - 第7页 - 明清家具 - 雅昌艺术论坛 -
Powered by Discuz! Archiver
河北大观堂
新年好!拜个晚年!
本帖最后由 光金 于
17:29 编辑
新年好!拜个晚年!
河北大观堂 发表于
11:51 http://bbs.artron.net/images/common/back.gif
谢谢谢谢!虎年吉祥!share#* share#* share#*
share#*share#*share#*
share#*share#*share#*
本帖最后由 光金 于
08:50 编辑
百花齐放!
百家争鸣!
好大一杆秤
“乖乖,世上竟有这么大的秤啊?!”昨天,一杆号称“天下第一”的大秤,在首届夫子庙古玩节上公开展出。这杆秤放在大成殿里,看上去粗若腕口,记者伸直双臂,竟不及秤一半长。收藏人袁先生笑着向记者介绍,这杆秤是他8年前从山西一个爱好收藏的人手中买来的,秤长3.6米,最大称重量为780斤。
  南京博物院附带艺术研究所副所长章义平介绍,经鉴定确为清代乾隆年间制造,最大称重量780斤,是迄今国内发现的最大紫檀属类大秤。
三水市2.84米的秤
秤杆立起来可顶天花板,一次能称650斤,昨日,三水市民袁西向记者展示了他收藏的“天下第一秤”。袁西收藏秤其实并不贪大,秤杆牙签粗细的小秤同样令人爱不释手。
  现年50岁的袁西从上个世纪80年代末就开始收藏字画、陶瓷、玉石等。他自豪地告诉记者,如今他的收藏品已经达到了一万余件。在袁西的各式各样的收藏中,有一项特别的收藏,就是秤。
  大秤竖起可顶天花板
  在袁西的家里有一杆被称为“天下第一秤”的古秤。古秤倚靠在袁西家的墙角里,乍一看像一根瘦长的木杆,因为太长,秤杆一段几乎顶到天花板。
  袁西介绍说,古秤身长2.84米,由千年红木制成。从外表看,古秤呈现红褐色,除秤头略有磨损外,秤杆保持得相当完好。据介绍,从表皮和历史记载推断,这杆秤应该制作于清朝年间。抹去灰尘,由纯银制成的秤的刻度依然清晰可见,显示最大称量为650斤。此外,该秤的顶端还用银粒刻画出秤的制作者为佛山某人。
  秤杆长,秤砣也非比寻常。说话间,袁西搬出了南瓜般大小的秤砣。单手提着很是费劲。如此大型的秤是作何用途的呢?袁西说,这种大秤一般是民间用来称量猪、牛等大宗物品的,但根据秤上印有“佛山”字样,这杆秤有可能是石湾地区用来称量陶土的。
  袁西说,当初之所以花重金买下这杆秤,就是看上了它的大。十年来,他和朋友们还没见过更大的秤。
中国收藏铁力古秤262
2006年8月刊的《中国收藏》杂志,刊登了一把长2.62米,总称量680市斤,铁力木制成,秤花镶铜的古秤,成交价达100万。相比之下,湛江这把古秤更是罕见。
天下第一红木古秤   《水浒传》里的庄园主晁盖收租要用秤;富豪“玉麒麟”卢俊义出货入货要用秤;“神医”安道全抓药要用秤;卖肉的镇关西也用秤,他颇似今日挂着“信得过”小红旗的优秀售货员,明明刀功好、秤头准、满面赔笑,却被存心消遣他的鲁提辖饱以老拳,几乎被揍成一坨肉饼!镇关西死后,如今要找个能将十斤肉一刀切下来,上秤分毫不差的屠户,只怕无处可寻了。   当代中国人,也是离不开秤的,近年到处缺斤少两,挎菜篮子的更是人人腰别一把弹簧秤,碰上邪派商贩,随时可洞烛其奸。只不过,以那弹簧的“预应力”去取代中国旧秤巧妙的平衡,首先在美学上就难教人接受,其次,它的准确度也是值得怀疑的。   我们生活在美国,绝难见到造型优雅的中国秤,更别说那竿现已收录到吉尼斯“世界之最”的天下第一秤了。
  1969年,文革惊涛拍岸。杭州的文化胜迹岳飞庙已被破过几轮“四旧”,并正式改造为“阶级教育展览馆”了,大型泥塑《收租院》正在这里展出。那时人人的阶级感情都无比充沛,看过《收租院》,不是悲戚状就是愤怒状。却有一位17岁的中学生“睹物伤情”,竟至于战栗不止。原来,他看到刘文彩的收租院的实物展览中有一杆空心秤,正是地主阶级盘剥农民的罪证。他马上想到自己家中有一杆祖传古秤,不知要比“西霸天”刘文彩的空心秤还大多少倍!万一被人看见并举报,说不定他家也会成为另一个“收租院”和阶级斗争现场展览,他家的成分说不定会划为与刘文彩鼎足而立的“东霸天”!   一个弱冠少年,竟怀上了与其年龄不相称的抽象恐惧,足见时代本身就是一杆巨秤,秤砣是具有强大物质力量的意识形态;秤星就是不同个人、族群的命运的衡器刻度。这位中学生当天半夜就蹬着三轮板车,将家传古秤偷偷转移到一个“红五类”家庭出身的朋友家了。这件国宝就在此人的床底下寂寞而委屈地一直躺到文革结束。  然而,不管是窝藏者还是古秤原主都不晓得它的真正价值。在红色恐怖的年代,它是不祥之物;在革命河床的“枯水期”,波澜不兴,它倒成了一件赘物了。所以,窝藏者将这一块头太大的累赘毫无二话就还给了原主,而原主于1986年乔迁新居,也无意将它扛走,便就地处理了。另一朋友闻讯就将它买下,价钱极廉。买主也非识货之人,不过是有那么一点文化情趣,看着挺好玩挺别致的,付了钱就吃力地往家里搬。说来也巧,他家的邻人是浙江博物馆顾问、文物考古专家陈训慈,他刚好看见邻居吭哧吭哧地手提肩扛,正为粗长的秤杆如何穿越楼梯的拐弯处而烦恼。他睹之大惊,如同慧目仙猴看见了“定海神针”!他给此秤作了鉴定,便告邻居:这绝非凡品,一定要好好珍藏!  原来此巨秤制作于清同治七年,秤竿长二点三七米,杆身重十一斤,秤钩重两斤四两,秤砣重四十六斤八两,起秤点为一百斤,最大秤量为四百六十斤,秤星都用银钉镶嵌,造型雅致。叫人惊奇的是,秤杆是一根完整的上等红木制成,这就需要用一棵高三米的红木树,而红木所以珍贵,正因为它生长缓慢,三米高的树身,就要长五百年!  中国的古代衡器保存下来的十分稀少,所以国家文物保护条例规定:1911年之前制作的衡器统统不准出境。而这杆同治古秤制作于1868年,更难得的是它是如此完整,如此巨大,一看就知是珍稀国宝。  1992年,一香港收藏家听到传闻,亲赴杭州一睹古秤风采,讶嗟不已,便向上海博物馆写了一封推荐信。经该馆馆长谢稚柳鉴定,确定为“天下第一秤”。刚好世界吉尼斯记录的英国总部向中国征集“世界之最”,秤主即寄上了信函和照片。吉尼斯总部寄回了申报表格,依其程序,浙江省博物馆与浙江技术监督监测研究院对这杆同治古秤作了最后鉴定和计量监测,然后联合出具了公证文件,确认此物是当今世界上最大的古秤。1995年,它终于昂然进入了吉尼斯记录。  至此,当年曾经蓬头垢面的一杆老秤,身价何止三级跳?简直是十级、百级乃至天文数字的大跳跃了。难免,秤主闲逸散淡的文化情趣,终究抵御不了“市场经济”的滚滚俗流,便动了心思待价而沽,立地成富了。  如此庞然大物,要收藏到底,传诸子孙,倒还要费点心思。但要将它卖了去,这还不好说吗?于是,种种掮客如过江之鲫,将秤主的门槛都踩平了,最后浙江“国际商品拍卖中心”近水楼台先得月了。他们将定于今年底在杭州举行专场拍卖会,与秤主商定起拍价格是一百万元。成交一定不止此数,届时物主与拍卖中心如何“小秤分金,大秤分银”,那是他们之间秘而不宣的契约了。
“天下第一秤”的身价若何,年底便见分晓。笔者只是为古秤原初的主人抱憾,从走了眼到走了宝,此为一冤。另有一冤,更是冤得捶胸顿足,便是当初趋吉避凶,将它扫地出门,正是因为“收租院”的一杆阶级斗争教具——空心秤。如今蓦然回首,刘文彩的庄园都已被当地政府正名为民俗展览馆了,原来所谓刘府“收租院”纯属子虚乌有,皮之不存,毛将焉附?那杆“血泪斑斑”的空心秤,自然也是从别处征集而来、甚至是凭臆想而打造出来的了。  此秤与彼秤,真称得上天下奇冤!
天津武清徐德成正在展示超大古秤   在天津武清区王庆坨镇徐德成老人家里,有一杆距今140余年的超大红木古秤,它的秤杆长2.42米,比大世界基尼斯总部授予“世界最大红木杆秤”称号的“天下第一秤”还长5厘米。   在徐德成家记者看到,古秤呈现红褐色,表面光滑完好,最粗部位有5.5厘米,秤杆立起来快要顶到了徐家的天花板。这杆大秤的起秤点是25公斤,最大秤量135公斤。古秤的秤砣由生铁制成,重7.75公斤。秤杆两侧用银钉镶嵌,杆身50公斤、100公斤标记处分别镶有吉祥图案。秤毫后镶有“陆连荣、长生、小弟、妙根、坤咸、姚忠秀、范振华合庆”字样。据徐大爷介绍,这杆古秤是由生长了三、四百年的红木木心制成,从表皮和历史记载推断,应该制作于清朝咸丰年间,距今有140余年的历史。从秤杆上的文字来看,这杆秤制作之初就是颇具观赏和收藏价值的礼品秤。   徐大爷说:“这杆大秤是大儿子徐洁民于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在上海的一家古董店偶然看到的,当时老板想把它劈开做成小物件,徐洁民看着可惜,就花1500元的高价买了回来。虽然杆秤已经逐步被台式秤、电子秤等新式称量工具取代,但它也是老祖先智慧的产物,收藏杆秤也是对古老文化的一种传承。”
本帖最后由 光金 于
08:54 编辑
古秤50万元
家住滨江新苑的杨先生有一杆比“天下第一大秤”还要大的秤。昨日,他找到18创富栏目要为他的大秤找新买家。因为这杆秤太大,携带不方便,记者登门探访了一下,果真见到了这杆巨大的秤:秤杆用红木制成,长2.28米,杆身重6公斤,大秤的刻度全是用银刺出来的,一格为20市斤,起称重量为100市斤,最大称重500市斤,用生铁制成的大秤砣重7公斤,上面标有“称量五百斤”的文字。秤头刻着“陈泰昶”三个字,杨先生说这可能是大秤最初的主人,或者是生产制作这把秤的商行。
说起这杆秤的来历,还有一个故事。杨先生的老家在慈溪,1996年,他慈溪老家一位喜欢收藏的邻居得到了一幅郑板桥的画,为了给画配合适的画框,邻居到乡下去寻找木料,在农家发现了这杆大秤,看中了制成秤杆的红木,立即花2000元钱买了回来。
在邻居准备锯大秤做画框的时候,杨先生看到了这杆秤,做过木工、油漆工的他对红木略有研究,知道这杆秤有价值,急忙阻止了邻居,经过交涉后,杨先生以4000元钱的价格买下了这杆秤。
买秤的第二天,宁波日报刚巧就刊登了一篇有关“天下第一秤”的文章:“第一秤”又名“同治古秤”,为单纽木杆秤,秤杆长2.37米,杆身总重5.5公斤,秤砣重1.2公斤,最多可称460市斤的物体。杨先生看到文章后,才知道自己买下的秤比“天下第一秤”还要大,暗喜自己得了件宝贝。而那位邻居在看到了这篇文章后,懊悔不已,上门要求高价买回大秤,但被杨先生拒绝。1997年,一位香港收藏家曾以一部桑塔纳轿车与杨先生交换大秤,也被拒绝。
为了确定自己的秤是不是“最大”,杨先生多次向宁波市博物馆、上海基尼斯大世界等处打听,都没有发现更大的秤。据杨先生说,他曾请杭州收藏协会专家对大秤进行鉴定,大秤制造于清末,距今已有100多年的历史。
1999年,上海基尼斯大世界给杨先生来信称,目前吉尼斯记录中最大的秤杆长2.48米,但只是单纽秤,而杨先生的是双纽秤,信中邀请杨先生申报世界基尼斯记录。
杨先生表示,因为子女对于古秤的收藏不感兴趣,他想通过18创富栏目寻找一位合适的买家来接手这把古秤,转让价在50万元左右,具体可商议。
湛江酸枝古秤226 碧海银沙网讯 (图/文陈凯杰 编辑/小 雨)近日,记者在李先生的家看到一把罕见的古秤。这把古秤长2.26米,酸枝木制成,秤花镶纯银,秤砣达25.6市斤,秤上刻有“天昌”字号,应该是当年的大商号。有玩家称:李先生收藏的这把古秤应该是清中期的用品,价值不菲。
厦门发现清代大杆秤厦门市同安区大同镇收藏家李金朝的家中,有一杆清朝宣统二年制造的红木大杆秤。该秤长2.25米,直径最粗处约0.05米,银秤星,石称砣。目前,李金朝正在考虑申请上海吉尼斯世界纪录。
据了解,该秤是上世纪90年代初,李金朝从同安边远山区的一户农家买来的。当时,秤上覆盖着厚厚的一层尘土,几乎看不出是什么东西。后来李金朝小心地擦去尘土,发现秤头上刻有“宣统二年梅月置”几个字,其中“统”略显模糊,其他几个字都还很清晰。
据介绍,该秤最大能称重290斤(清代制),合现代的360.2斤。李金朝认为:这么大的秤绝非一般人家能有,结合秤头上花纹的字,该秤应是一把官秤。
海南黄花梨第一秤亮相海口海南特区报
秤,大小不一,种类各样,在我们生活中,随处可见。但是,用贵重的海南黄花梨制作,长220厘米,上面还刻有老商号的名字,一次能称500公斤的大秤,就很难见到了。9月12日上午,记者在海口市蓝天路一家花梨木艺术品店里发现了一杆长220厘米的海南黄花梨秤,秤的两头各有一小洞,各穿上两根细绳,挂在店内的墙壁上,非常显眼。店主老陈对自己收藏并翻新的黄花梨秤津津乐道,他说:“这杆秤落到我的手里,可以说是一种缘分。”
买了一根又粗又长“木棍”
老陈向记者讲述了他发现和翻新这杆海南黄花梨第一秤的经历。2006年年底的一天清晨,老陈来到海口市某市场转悠,看看有没有好货。老陈瞅见两个人正为一根长长的被报纸包住的木料谈生意,便凑了过去。卖方说是秤杆,黄花梨材料做的,买方说不敢确定是不是花梨木。从外表看来,很粗糙,确实看不出是什么料。
老陈是玩花梨木的老手,他用手电筒对着木料照了照,心里感觉是花梨材质。又拿砂纸在“木棍”上擦了一下,马上显出秤的刻度来了,应该是秤杆,没错。当下对买方说:“如果你对这个不感兴趣,我就要了。”又转身对卖方说:“这个我要了,但需天亮后看清楚才最后确定交易。”这地方的人几乎都认识老陈,卖方看是老陈,爽快地说定金、押金都不要,让老陈拿去验证。
可能由于年代的久远,秤杆的刻度已经模糊不清,但却发现秤杆上有几个字非常显眼,老陈猜测,可能是商号的名称,对其价值,老陈心里已经非常有数了。于是,老陈就以高价把这根又粗又长的“木棍”买了下来。
翻新秤杆还原秤本来面目
老陈把秤杆放在家里,觉得总不是滋味,怎么看也不像是一杆秤。老陈左思右想,要不要把它翻新呢?同行们都说,如果是收藏,就不要翻新,否则就会对收藏品造成破坏,丑陋一点没有关系,保持原貌或许价值更大。但老陈根据自己的审美情趣和多年的收藏经验,反复衡量,还是决定将这根“木棍”翻新,因为作为秤,它还不完整,一根秤杆没有展现秤的本来面目,人家也看不出什么名堂来。
经过抛光后,秤杆上的刻度立刻就显示出来了,虽然刻度不全,但是,还能看清楚。老陈想,这只是一根秤杆,显得太单调,索性把整个秤给还原出来。老陈又四处寻找,最后找到一个专做秤的老师傅,请他帮忙把秤上的其他部件也安装上去。由于秤杆上的商号是铜打的,因此秤钩、秤砣也得用铜来做,以彰显统一和谐之美。经过老师傅的细心加工后,一杆刻度清晰,计量精准的超大黄花梨秤,完完整整地呈现在人们面前。据陈先生介绍,这杆秤一次能称500公斤。
有人出高价购买没有成交
关于秤上刻的那个老商号,老陈已经委托一个朋友去图书馆或档案馆查一下海南的市县志。一般的大商号应该是有记录的,或许还能找到秤的主人。找到记录了,便可知道这海南黄花梨第一秤的年岁了。目前,老陈还没有得到答案。
当记者问到这杆秤的价格时,老陈说:“具体多少我也说不准,有一个天津的老板,专门做水果生意的,一直和秤打交道,一个偶然的机会,他来到我这里,看到这杆黄花梨秤,称赞不已,准备出高价买走,我没有同意。海南的一个房地产老板、湛江的一个富商、还有业内的行家都愿意出高价购买我这条黄花梨秤,都没有成交。”这杆海南黄花梨第一秤最终落到谁的手中,就要看缘分了
清紫檀嵌金丝官方秤
编号:ZN 年代:——规格:长:192cm估价:RMB 45,000-65,000成交价:——预展时间: -
预展地点:南京夫子庙江宁路32号(南京正大拍卖公司艺术馆)拍卖时间:拍卖地点:南京秦淮区夫子庙状元楼酒店及第厅拍卖会:南京正大2009年第九届古典家具及中国历代名砚专场拍卖会拍卖会专场:第九届明清古典家具专场拍卖行:南京正大拍卖有限公司拍卖公司联系方式电话:025-71
邮编:210006
南京市秦淮区磊功巷16号
share#*share#*share#*
share#*share#*share#*
rose#_|rose#_|rose#_|
share#*share#*share#*
查看完整版本:}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老秤杆是什么木头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