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火车上错过的女孩一部学生放假和一个血癌女孩的农村爱情片

一个女孩子。影视杂谈
《The Stepford
Wives》:做丈夫总是希望自己老婆是个贤内助,只是打从女人争取到“女权”这么个头衔以后,煮夫不再是一个寂寞的职业。这部片子虽然拍得早,但是话题并不过时,看看最近的电视剧《婚姻保卫战》就可以得出许小宁是一个普遍现象,而电影最后,一切一切的造物者不是那个老头而是他身边温文尔雅的老妇人!简直就是给女性崛起的剧情加上了最后一根稻草。
《Metropia》:CG效果很棒,人物有点大头娃娃。大环境的市场垄断——一瓶洗发水,电视洗脑——“收容所”,高压政策——人脑子里的另外一个声音,结果是靠一瓶洗发水和地铁系统统治欧洲的阴谋论=
=。那个金发女人很符合希区柯克的口味。
《Oceans》:看有关于动植物的电影我从来都很“滥情”,看到圆嘟嘟的海狮和优雅的抹香鲸以及懒洋洋的海豹无助的北极熊,我的眼泪就唰唰唰地留下来了……“它们用了几百万年进化,却在几十年间灭绝了”这样字里行间充满令人扼腕叹息的事实怎么不让人颤抖啊啊啊啊啊!!武安不都给我去看啊!全部都给我环保起来啊!还在等什么啊!
《无防备的都市》:孙艺珍好美啊……其他我什么都看不见……
《When The Wind Blows》:全片用非常诙谐的夫妻对话和温馨的动画场景回忆了一遍二战时期普通百姓的生活。可爱的一根筋丈夫和又气又无可奈何地纵容他的妻子,乐观又单纯。可是这一对喋喋不休的老夫妇躲过了空袭却躲不过被政府抛弃。当风吹起的时候,背后凉飕飕。
《Salt》:安吉丽娜朱莉真是宝刀未老啊!我依然爱她爱得死去活来提心吊胆手心冒汗啊!这部电影算然剧情上比较一般,是那种进入状态就无视细节的片子。但是看完很爽就对了。有几个问题啊,1
警车从高架桥上摔下来,Salt躲在门下面解手铐,那个警车那么白,她一身黑衣,怎么会有人看不见啊喂。2
手撑电梯内壁往下滑这种动作是不是会磨破手皮啊…… 3 那么近往那个防弹玻璃开枪又没有可能反射回来昂? 4
放走的目的是续集吧是续集吗?
《Mr.Nobody》:男主角好像赵文瑄囧。不过更像金凯瑞……!如果只是提炼出单纯的三种选择回忆的爱情故事,我觉得它会更好看。为了营造一些现代感镜头感和蝴蝶效应的嚼头,加上那些带有科幻色彩的火星桥段,以及科学知识讲解部分,反而有点画虎不成反类犬的感觉。还有,这片子太长了!!就是应该再剪一剪。
《The Holiday》:电影愈人也育人。这就是为什么亚瑟老头给艾瑞雅推荐那么多“女强人”的电影,帮助她度过自愈期。为什么阿曼达哭不出来,因为她把自己深深陷入电影预告片的生活模式中,不为任何动情。这部电影很适合失恋的人看,离开不珍惜你的人,你会遇到另一个值去爱,又爱你的人。卡梅隆迪亚兹好美啊。
《南极料理人》:“本片在北海道的网走拍摄,09年1月下旬开拍,3月中旬杀青。虽然不及南极寒冷,但外景地的气温也达到了零下10至15摄氏度。”
,每个大叔各司其职,喜怒哀乐,对比在日本合家欢乐的生活,南极单调的日子里大家只能自己找乐子,比如广播里的“崩崩崩”……“中国文化研究会”打麻将……节分扮鬼撒豆子……一副有闲情逸致的样子。这个时候,日式幽默显得非常有趣啊哈哈哈哈。影片中另外一个亮点就是西村大叔的料理手艺,好像是因为生活过于单调,大家除了工作就是吃饭,吃成为生活中心之一,把各种食材处理成好看的佳肴绝对是弥补单调寂寞的药剂啊。
《Toy Story
3》:身为90年生的我很惭愧地没有看过《玩具总动员》前两部巨作。因为一直以来那种看起来滑溜溜的三维效果都不是我喜欢的动画类型。会看《玩3》是因为媒体的报道和影迷们的追捧,我觉得有必要看个究竟。影片一开始的离别桥段每每令人有酸鼻子的冲动,直至最后细数每一个玩具的时候,我哭了,这是为“长大了”的成人礼的哭泣。虽然仍然觉得过于煽情了。可是作为一部动画片,它心酸,里面的玩具惧怕被淘汰被取代的世界末日;它温馨,有不断追随看护主人的玩具们;它激荡,你不应该错过任何一个年轻时代回忆的记录。
《Nowhere Boy》: 虽然“海扁王”Aaron Johnson没有John
Lennon那么深邃的气质,但是这部片子跟一般讲述名人的电影一样,文火慢炖,音乐和叙事双管齐下,很耐看。另外一个八卦就是,前几天恰好看到主演Aaron
Johnson和年长他20几岁的女导演结婚的消息……对方绝对比半老徐娘还要来的沧桑非常多……恩果然是同约翰蓝侬一样有很严重的恋母情节啊。
《Date Night》:中年危机不是这部影片的主题,只是一个面具什麽的,一个伪装而已,其实这部片子就是一部笑料,爆米花。因为真的很好笑!
《乱世安娜》:因为导演而想看的电影好像越来越少了。其实我更倾向于选择那些有明星效应的……这部片子不好看在于它本该继承Julio
Medem骚而不淫的气质,但是它太乱了,变得做作得不好看。
《青春梦工厂》:这是一部讲述有志青年的电影。彭浩翔的青春故事:当你觉得自己对这个世界重要的时候,世界才开始准备原谅你的幼稚。其他的我无可奉告。哈哈。
《无人驾驶》:林心如那个故事让我想到东野圭吾的《流星之绊》。特别常用的一个手法——用的不是很好,得跟《撞车》什么的学学。说了几个特别平常的爱情故事,都市片长这德行其实算挺有良心了。
《第36个故事》:这是一个很小资的故事,告诉别人城市里残留纯真的故事。我想,开一家自由自在的咖啡馆,一直是所有城市人的梦想之一吧。片子步调轻快,雷光夏的配乐锦上添花,镜头切得也很美,而且片子里的妈妈很幽默呢。
《海上传奇》:在看预告片的时候我就觉得,贾樟柯是一个很不喜欢美女的人诶。赵涛那一身打扮在镜头里其实连有气质都说不上,拿她穿针引线我觉得很磕得慌。贾樟柯的镜头从来不会为美女或者正儿八经的美景停留,那么多作品里,它只为最真实的真情动容留足。这部电影是为了响应世博会而制造的,但是整片看下来,由于采访人数多,对象各异,讲述的年代也没有条理,所以关于旧上海的形象很零碎,很分散,没有组织。对每个人物对象的采访也没有一个集中的点,有点像随便聊的一个片段,所以,看的时候会想,倘若要获取信息,其实也收集不到什么。那么多唠唠叨叨地话语里,其实就是想营造一种怀旧的氛围。如果是想表达旧上海的人文情怀,也许要比从中认识感知上海要好得多。
《Cemetery Junction》:很通俗的片子,所有和不羁青春有关的镜头和毫无新意的矛盾提升了几成它的可看度,但是也闷坏了它的新鲜感。
《The Nanny Diaries》:很好看的美式轻喜剧片。有我喜欢的斯嘉丽约翰逊,为什么要嫌弃它唱口水歌呢?
《84 Charing Cross Road》:这部片子我大一的时候看了十分钟,没有字幕,这次再看我是把射手上的字幕放在左边一句一句对着看……全片出现了很多好书,文艺气息浓郁。老派电影的温情演绎,但是镜头形式独特,使影片甚至更像是一家别致的,富有人情味的书店的观光手册。
《Wanted》:虽然我觉得内个“抖手腕”的枪法应该很不科学……不过冲着安吉丽娜朱莉和詹姆斯麦克沃伊的表演,以及那个不俗套的结局,这部片子惊险刺激的桥段,酷毙了的爆头,华丽的镜头都成为看点。
《The Runaways》:在听到达克达范宁和斯图尔特要担当主演时,我就开始期待这部电影。这两颗颇具个性的电影新星早已把每个到手的角色演绎得手到擒来。而且我个人偏爱范宁更多一些。难道是因为她更老练?也许一般人会觉得片子的故事平淡无奇,既没有传奇也没有乱世爱情,甚至结局都那么寻常——乐队就这样解散后在琼的手中又组合……而Cherie成为一个曾经转瞬即逝的摇滚金发美女生活在寻常人的庸庸碌碌中,偶尔电台里的歌谣,勾起她心底青春的涟漪摇摇。正是因为如此的真实和平淡,摇滚,姑娘们的摇滚,我想,才有了不朽的意义。“Rock
n Roll is a bloody sport. It is sport of men. For the people in the
dark. The death cats. The masturbators. The outcasts who have no
voice, no way of saying 'Hey. I hate the fucking
world!'...”这就是摇滚的真谛!而这部片子就是参透了女人在摇滚中闪耀又颓丧的位置。爱摇滚的人都应该会喜欢。
《Nanny McPhee and the Big
Bang》:作为小孩片的续集,不安于室的麦克菲保姆不仅去到了乡村,还进到了伦敦。充满童话色彩的人物,贴近二战历史的乡村生活。影片处处童趣横生。
《枪王之王》:没有硬伤,还是蛮好看的。台词也不愚蠢,讲道理的结局收得也有韵味。不足的是,这种演法是很老派的照本宣科,比如说古天乐那个角色就只有心思缜密和寡言少语这个特征,对待女朋友的柔情以及背负杀人良知谴责的压力都没有具体表现,显得很单薄。至于结尾那个怀念张国荣未免也太煞有介事了……
《突击少女》:把游戏设定拍成电影,也许押井守一贯都热爱把宿命的游戏世界观用不同类型的虚拟游戏模式拍出来。但是这一次,我想很多人要叫无聊了。脱离了动画二维式的叙述,那种内涵变得意义全无。我想他本人其实一点也不想“表达什么”,只是拍他想拍而已。并且本片身为一部日本电影以英语为第一语言的设定,我感到很不满=
《出埃及记》:我觉得彭浩翔是很爱从荒谬中讲寻常故事,或者,把寻常故事用荒谬的语气说出来的一个导演。像麦兜一样,不可以走出香港,否则那种情怀就灰飞烟灭。他抓得住小细节,小念头和小想法。所以他说理的时候你不会的觉得他突兀啰嗦。显然他自己也不爱大道理。至于片中那个“一群女人在计划杀一些男人的事情”,很容易让人以为一群女人被一个拉拉女头领蛊惑,营造拉拉世界啊……而结局,老公抱着另外的女人在唱K,老婆被逼做口供,那句“警官你想知道什么,我全告诉你”,够狠够简短。想必她也终于看尽男人并无好坏之分,只有坏与更坏之分。
《志明与春娇》:拍摄日只有15天,惊叹。我通篇看完并没有注意到多少粗口可以导致这样一部纯情爱情片变成“三级片”,还挺自然的。在看的时候就觉得,个别镜头略显随便,比如后半段非常别扭的故作紧张的“法案颁布”,那个配乐明显和片子气氛格格不入,当下有点被囧到。其他的,个人觉得那个“采访”部分有点罗嗦。老把戏一直玩有点无趣哦。剩下的就是充满恶趣味,小幽默的爱情。不知道为什么,彭浩翔连拍爱情片都有一种,甜不甜,酸不酸,咸不咸,随便捞一捞,拌一拌,却滋味十足的感觉呢。
《The Twilight Saga:
Eclipse》:我觉得这部片的众多死忠FANS的存在就同韩国明星狂热粉丝那样证明世界上存在着相当多的单细胞生物体。我还是爱狼人大狗XD!这部片子是我不太爱斯图尔特的唯一原因。
《Peacock》:起先我一直以为约翰在男女扮演上是有意为之,但后来我发现,这是隐性人格被外界刺激以后想要取代显性人格的行为。约翰的童年想必是恋母情结加上童虐阴影,以至于他母亲死后,为了精神自救,变身艾玛的约翰决意抹杀本来意志,成为一个女人,并领养小约翰。主演Cillian
Murphy的扮相堪称美艳,Ellen Page反而显得有点演技平平。
《The Last Station》:这是一部讲述“追求爱”和“成为伟人”之间斗争的电影。剧中的男人是功利名利的追逐着,为了塑造一个历史伟人的形象而对一个年迈夫人争锋相对。她只是一个母亲,一位贤惠的妻子,一个想要保护家庭和爱人的女人。也许她还活在曾经和托尔斯泰你侬我侬,在爱情小说共鸣的那个女人。但是他已经不再是那个说出“我所知道的一切,皆因愛而起。”的浓情男人了。但是他仍然爱她,她也爱他。托尔斯泰的徒弟当了一个大反派。难道为了成就自己的历史地位就要把自己的人生信条抛弃么?显然不是。电影中,秘书瓦伦汀和玛莎的故事就为此驳论,年轻人在前辈里寻求指引,最后却目睹“伟人”在自己的家庭里寸步难行最后选择逃避的尴尬。真是讽刺,但也悲哀,在剧中托尔斯泰一直纠正瓦伦汀照本宣科的引用,告诉他,爱是世上最美好的事物,值得追求。——显然他在本质上并不是一个超凡脱俗的伟人,更像一个浪漫的老诗人。海伦米伦是除了梅姑以外我最爱的高龄女演员。她把一个女人的端庄,深情,可爱,以及歇斯底里到决绝演的说一不二。诠释了,爱是两个人走到一起的自由,而不是囚禁的道理。
《The Greatest》:这部片子是在凯瑞穆里根借《成长教育》成名之前拍摄的。成名的穆里根为该片的上映保驾护航,绝对不比《成长教育》差的独立电影。因为在它的背后有一个蛰伏了好几年的“保姆”业余女导演。片子虽然花了很多时间在气氛营造上,但是这足以让人感受到“年轻母亲的母爱”“丧子之痛”的重量。不仅仅是悲痛和嫉妒或者是爱,导演花费了很长时间去讲述一种很复杂的情感。我想她办到了。
《猎艳》:搞不懂诶,既然再要电影里加上文学元素,为什么不找一个好一点的作家或者编剧家写啊,写出来的文字都像高中生为赋新词的作文稿。读出来以后这个电影水平飞流直下三千尺的感觉。这个故事写得其实很有新意,拍得也很大胆啊,模仿了《后窗》《放大》等电影,如果看过老片的人恐怕会觉得它捉襟见肘,劣迹斑斑。最后独白太多我不喜欢。不过我觉得张钧甯的表演首先就博人好感,不生涩。整部片子不算难看。
《如梦》:搞得跟话剧一样,喃喃自语神经兮兮,有意思么。如果不用袁泉那么夸张演得像个惊慌的女鬼那样,和吴彦祖慢半拍的ABC宅男应该会让这部片子有一点色彩。结果,这种故弄玄虚独白连篇的文艺片,别想有什么大反响。
《月满轩尼诗》:我以前是很喜欢这一类香港小品电影的啊。汤唯演的还不错,但是感觉很拘谨。张学友的角色是一个四十岁仍然一事无成感叹“爸我长大了”的男人……有意思。
《岁月神偷》:影片运用所有的煽情手段,换回一部浑然天成的感动。弟弟的童言无忌,哥哥单纯的初恋,罗家夫妇的相濡以沫,两个时代的变迁,一家四口生活的坑坑洼洼。你要说血癌的做作,我不反对。要说哥哥的演技太过刻板,我也没话说。因为这部电影打动我的并不是这一两个因素。而是任达华和吴君如返璞归真的演技,以及那一句句朴实无华的真理。“做人,总要信。”“做人,最要紧就是保住个顶。”“一步难,一步佳,难完了佳,佳完了难。”……它们从一对对命运坚强不屈,对生活总是充满了爱和乐观的夫妇两口中说出来,或喜悦,或伤悲,都没有比这个更让人觉得温暖和感动的事情了。而忘我也在这一句一句不断重复的人生真谛,以及那些导演别有用心的充满诚意的老港人生活细节处中,泪流满面。
《Green Zone》:片子以逞英雄为主题刻画了一个刚正不阿不畏艰险的伊拉克士兵形象。不过结局部分像是对美国个人英雄主义的大讽刺,那就是个人再怎么努力,对于整个局面的大势所趋还是无能为力的。哪怕最后那个方向是错误的不正义的。
《Kick-Ass》:Chloe Moretz太酷了!!本片唯一的亮点就是Hit
Girl最后枪战复仇的部分。而前面关于海扁王“扶不起的阿斗”般的生活虽然看得人囧囧有神,但是难免有点审美疲劳。直到尼古拉斯蜀黍带着克洛伊小萝莉出现,这部片子突然点亮了宅男女心中的YY小星星~
《摇摆的婚约》:那篇独白的专题真是雷死人……中间那些为了显摆时尚和摩登的镜头还不错,据说导演是设计师出身,非科班专业,所以这部电影六十五分及格~
《花木兰》:个别笑话很冷。调情戏码太多。内心戏倒是做得很足,比较细腻。赵薇和胡军的表演可圈可点。房祖名演的小兵虽然木木讷讷,但是也有模有样。
《麦田》:其实也没有很糟糕。成片成片金光闪闪的麦田,黑黝黝的皮肤脏乱的发髻,世外桃源般的绿洲,以及大美人范冰冰,麦田在故事上很空洞没有中心,这些好镜头也就只能美的不明所以。明明是文艺范儿,却因为两个秦国人定义不明确弄得像搞笑片和蹩脚的惊悚片。
《一页台北》:这个小品电影笑点还挺多的。捷运站禁止奔跑那一段快走很滑稽。一群“俗喇”和三脚猫警察以及一个不明不白的失恋少年玩的猫抓老鼠游戏。不知道那个“一页”是指什么啊,其实是“夜”吧?還有……那個桃子是桃子姐姐嘛???!!!
《空气人偶》:从《无人知晓》和《下一站天国》,是枝裕和在我的印象里是一个用仁善角度静观社会百态的导演。《空气人偶》其实也是遵循这样波澜不惊的规律表现着人类在渴求欲望时的自我怀疑和放纵。裴斗娜饰演的充气娃娃就像童话世界里那个变成了人类的小美人鱼一样,在心伤中了解人类世界的复杂和纯粹。充气娃娃不懂爱情,她的主人喜新厌旧,电影租片店的男职员怜惜她,店老板泄欲于她,娃娃的制作者爱护她,街头的老者共鸣于她。充气娃娃以一个无知的玩物,反衬出了各种都市人孤独寂寞的病态。作为一个现实中的童话的她,不得不为了那一份和本身泄欲玩具定位矛盾的单纯选择死去。
《Amores perros》:墨西哥斗狗,扯上不伦爱情,即爱情是狗娘。
《How to Train Your Dragon》:牙仔长得跟妙蛙种子一样的,一开始看我还觉得稍微有点不顺眼,比如太光滑了,和一般满身疙瘩的龙不太一样,而且头太扁,像极了娃娃鱼一类的傻里傻气的动物。梦工厂向来就是嫌影片不够闹腾,比如《史瑞克》啊《功夫熊猫》啊,我个人感觉《训龙记》会相对安分一点,可能是忠于对维京海盗的一种写实讲述,开头气氛有一点像之前那个《凯尔经的秘密》。这是一个爱好和平的弱者成长成解决民族争端的民主伟人的故事……影片中有很多适合3D影院观看的片段,没有去3D影院看是一大憾事。
《Leap Year》:其实观众很好买通的,用俗套就可以,俗套是疤上茄,心头肉,集哭点笑点与一身的家常口味常常能让人从胃里回暖到心里。艾米亚当斯适合这种小喜剧,而欧洲民俗传说适合广大内心缺爱的小情侣来入乡随俗,借景生情。相比《许愿池艳遇》的爆笑指数虽然要低很多,但是《闰年》把爱尔兰美丽的景色,可爱可亲的乡村文化拍得十分迷人。
《Alice in Wonderland》:一开始知道蒂姆伯顿要拍摄爱丽丝的时候,我以为他是江郎才尽了,才要去嚼一块别人都嚼烂的蛋糕。因为以他黑暗的电影手法,肯定黑暗不过早前杨史云梅耶的爱丽丝。而童话式的爱丽丝让蒂姆伯顿来拍显然不够格。接着我看到了主角爱丽丝的演员米亚华西科沃斯的剧照,那个时侯我并不知道故事是发生在爱丽丝的19岁,所以对这个相对儿童“老气横秋”的女孩并不看好。最后,影片将要上映,看到花花绿绿的仙境以及3D效果的大肆宣传,这部电影给我的印象就一直停留在“炒作”、“制造嚼头”“吃老本”上。不过在看完影片后,我认为我之前的想法真的很偏执……首先是继续感叹德普疯疯癫癫却细致入微的表演,在我看书的时候,对疯帽子的想象几乎为零,“那是一个无趣的角色”我以为。所以当德普把疯帽子演绎得像个委屈的大孩子时,我觉得他可爱极了。然后是红皇后,电影里红皇后和白皇后都没有好坏定义,是恶魔但是孤独,温柔却又伪善,符合现实。最后是对颓风黑暗风格一厢情愿的蒂姆伯顿把爱丽丝本该奇妙得甜腻腻的世界变得鬼魅华丽,魅力十足。
《When in Rome》:这部片子和《闰年》一样轻松地一塌糊涂。我从头乐到尾,鱼尾纹都要笑出来了。女主角克利斯汀很漂亮,而男主角衣服标准美式性感帅哥的外貌的确让人心花怒放啊~
《Remember Me》:怎么也想不到最后竟然同911有关。大概是想不到让男主角自杀的理由,却又想为电影留下一个遗憾才想出这么一个牵强附会十分突兀的悲剧吧。这十分不美国,反而有点韩国味儿。男女主角的爱情不是“欢喜冤家”不是“一见钟情”也不是“王子与公主”。毕竟是文艺类电影,虽然没有对童年阴影和创伤过分渲染,但是那份寻找真挚感情的追求和同样的经历才使得两个人走到一起。帕丁森的表演依然有暮光的影子,大概这两个人都有阴郁却温情的一面吧。这部片子借由两人的爱情故事,带出了父辈和子辈的代沟和矛盾。最后911的悲剧成为剧中所有人物的粘合剂,点亮了温情,杀死了冷漠,也留下了悲伤。
《杜拉拉升职记》:在电影快要上映之前我看完了上下两部的书,书给我的感觉是职场生存守则的头头是道,光阴如梭一样成长的杜拉拉从白菜大学生到干练小白领,虽然算不上什么故事精彩的小说,但是海量的职场信条和守则怎么说也很具有代表性。可是我对电影的期待,之于徐静蕾之前一直说要拍一部商业片,所以本来就没有特别憧憬。她扬言该片是一部时尚大片,所以题材算是天时地利人和了,有足够的读者可以充当观众,在山寨片横着行竖着行都都有路可走的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得昌盛的时期,一部穿着华丽的普通爱情片分数再怎么不讨好,票房肯定还是有保证的。可是看过书的人,肯定会知道这部电影有多幼稚白痴乃至烂。上到人物造型下到台词剪辑,这部时尚爱情电影看了也不会想谈恋爱不会想买时尚大牌,不看也不会有什么损失反而还能把对徐静蕾抱有仅存的一点好感磨光。
《Valentine's Day》&《Love
Actualy》:我爱你,你爱我,在爱情里我们什么都不求,只希望自己喜欢的人也喜欢自己,只渴求和爱的人一直在一起。不论是母爱父爱姐弟亲情还是男女之爱,同志之爱,有些人在你的眼里就是那个special
flower waiting to
bloom。相比《真爱至上》,《情人节》在故事上,除了花商和好朋友的爱情故事外,其他故事都不够吸引人。所以我更爱英国演员多一些。因为理查德·柯蒂斯幽默得多,也感性的多。
《未来警察》:其实王晶的拍电影思路都很想往商业大片靠拢,你总能看到他带着小心翼翼亦步亦趋的样子把电影拍得大众又娱乐。本片的特效说真的水准不错,只是这种照搬照抄美国科幻片的模式除了里面都是黄皮肤(那几个冷面老外除外)的亚洲人以外,一点中国特色都没有(其实可以把敌人设置成东方鬼魅魍魉之类的衍生物嘛)……所以在大家看惯了美式大片以后,审美水准被拉得很高。这种剧情很白目的三脚猫科幻,只能再一次被定位成山寨了。
《摇摆少女》:傻里傻气的说一不二,从头到尾散发着冒失鬼的固执勇气。这样可爱的励志片大概就只有日本拍的出来吧。
《叶问2》:这是一个国企走向全球化的故事……是一个宅男爱国故事……是一个以弱敌强的故事……一个小受变攻成长之路……以洪拳斗咏春,我觉得一直以来都是武打戏的看点之一吧,在叶问开武馆的资格赛上,这一个看点被激发到极致,虚实过招,捕风捉影,交相辉映。反而是后来对西方拳霸的戏份有点丧失审美,落入俗套,没有悬念地升华叶问一股满腔爱国热血,让人有点疲软。我想拍到这里,叶伟信可以适可而止了。最后出现的那个小屁孩明显多余,很雷人。如果要拿李小龙来做嚼头,搞不好会被倒彩从喝彩中抽出来鞭打。
《奇迹爱情物语》:拍一个精神病人通常都会导致把主人公拍得人格分裂,有恐怖片倾向居多。可是日本人在这方面显然乐观很多。阳子的精神世界是单纯无邪的,所作所为的调皮捣蛋似乎都是在为一种极致单纯而辩护。所以一点都不令人觉得可恶,反而认为这些行为有着童话般的寓意。还有啊,松本走路都怎么还是一副L的摸样啊……
《The Secret of
Kells》:凯尔特是欧洲古代文明之一,是与古希腊罗马文明圈相对应和并存的。凯尔经则是一本绘有《新约》内容的中世纪手绘本。其精美程度令人惊叹,被喻为是爱尔兰最为珍贵的中世纪艺术遗产。这部片子就是凭借虚构的故事人物来赞美这部精美绝伦的经书绘本。片子的绘画风格很独具一格,2D简单的线条和变换的电脑技术使得画面具有流动性又色彩斑斓,很吸引眼球。虽然故事有一点单调,但是配乐(法国作曲家鲁诺库莱斯,曾为《放牛班的春天》和《微观世界》配过乐)为故事情节增色不少。
《$9.99》:这部08年的粘土定格动画和09年的《玛丽与马克思》相比(虽然不太可比),画面丰富,情节复杂,主题深奥。我看的不认真=
=嗷~~下次补……
《时光之尘》:安哲罗普洛斯一直是我很喜欢的一位新浪潮时期的导演。因为在那个电影时代理的导演,我看过他的作品最多。作为世界上最后一位在世的电影诗人,我想从当下的角度来看,那个时代的精神对导演无疑是一种压迫。《时光之尘》讲的不仅仅是梦境本身,不仅仅是历史,也不仅仅是一对恋人,而是历史之于人类似鱼和水的关系,不论你的少年青年老年,你的父母儿女朋友,不论你做的是艺术还是其他工作,都沉浸在历史的渲染之下。由于外因引起内因的变化,造成的聚合离散才有了美的意义。
《Percy Jackson & the
Olympians: The Lightning Thief》:作为以希腊神话为薪底,电影里的希腊众神们形象并不是很神气。作为冒险故事题材,电影从美杜莎到最后的空中抢夺雷霆仗,效果的确很棒。作为一部穿越剧,公路逃亡,美女和好色羊男,赌城和地狱,都结合得很好。导演克里斯哥伦布曾经导演过《哈利波特魔法石》和《密室》,显然,有一部魔幻巨作从他手下出来,就可以以此类推《帕西杰克逊》绝对逃不出哈利波特的阴影。
《待业青年》:能不能把中间内些虚了吧唧的装逼表演删了=
=?除却这些,剩下的采访还是比较具有代表性的。茫然的人,不得志的人,思想先锋的人,行为边缘的人,都说出了属于他们的心声,为自己辩护,为他人或模范或警戒
《The Diary Of Anne Frank》:二战的片子看过很多,正面描写的,比如《辛德勒名单》;侧面描写的,从一个艺术家角度,比如《钢琴家》;从爱情角度,比如《赎罪》;《安妮日记》是从一个小女孩的角度来写的。(我没有看过原著,每次看到名著改编我都觉得遗憾,因为一般看过电影我就不会去看书了。)那个可能只有五十平米的阁楼,上面有爱情,有家庭,有邻里,有代沟,有矛盾,也有和谐。空间狭小的阁楼,时间长达整个战线,一个思想发散,叛逆个性的犹太女孩喋喋不休地叙述,故事该有多丰富。
《An American Affair》:又是一个男孩对一个成熟女人迷恋,抛开政治背景来看,这部片子拍得也不算差。虽然我觉得女人的身份背景有点煞有介事的感觉,那本日记的关键性也不够突出,后半段气氛也不够紧张,以至于女人被暗杀以后给我的感觉是无足轻重的。不过整部电影就像把水果装进网袋一样,兜得住。
《Dear John》:尼古拉斯斯帕克斯的作品,看过《恋恋笔记本》,难怪《分手信》在笔调上雷同,在情感上如出一辙。
《Fish Tank》:本片导演是《红色之路》的导演安德里亚阿诺德,抛弃了《红色之路》相对冷峻的笔调,《鱼缸》中Mia的恋爱与离开使得剧情有些许温情和和缓。与《舞动奇迹》《歌舞青春》或者《舞出人生》这样的题材中眉飞色舞的男孩子和女孩子相比,Mia一个人在空房间跟着CD机摇曳起舞的样子表达出的感情绝对不止一个欢乐,一个寂寞或者是一个孤僻的心情,而是五谷杂粮一样什么都有。
《狼灾记》:恩……不好看,我没认真看……
《七天爱上你》:介是嘛啊?介是嘛啊?配音很烂,镜头很烂,虽然剧本还……算不错,但是导演不是巧妇,无米之炊简直是为难到家了。贺军翔把台词当诗歌来诵读……李小璐的表情过于煽情……靠远离尘嚣的风景和文艺淳朴气息浪里白条……
《Perfume》:格雷诺把对女子的爱情,对爱上女子的死去,以及自责和对嗅觉的天赋混为一团,最后走上了这条道德和本性中间的道路。他一直都是凭着直觉做事,按本能生活。以至于在刑台上他流下的幸福的眼泪都令人难以名状地悲壮,还有一些尴尬。他脚下教皇和仇人们的俯首称臣,周围人声鼎沸,一瓶小小香水的诱惑力被导演演绎的虽然不够活色生香和浪漫,但是也足够震撼了。我没看之前一直被“杀手”吓得望而却步,看完之后丝毫不觉得恐怖,只当这是一部黑色童话,或者寓言传奇。
《Sid and Nancy》:认识性手枪和看漫画有关,从这点上来看我其实根本不算是骨子里叛逆的摇滚青年。好在也没有打算往那方面发展的趋势。从看《NANA》开始,我对南希和西德的认识就一直是以娜娜和莲作为模本来理解的。所以看完这部1986年英国影片以后,我突然有点伤心。酗酒,咆哮,嗑药,潦倒街头,抽搐,贫穷,无论哪一点都没有办法和五光十色的摇滚明星,风流浪荡的地下生活联系在一起。这些甚至影响了我,我这个看少女漫画和肥皂电视剧洗脑后的俗气女人对南希和西德爱情的理解。他们相爱吗?他们有多相爱?我只看到南希不明事理地纠缠在西德身上和左右。看到他们一起嗑药,还互相取笑。我想我能理解很多情感,《红色之路》的“化敌为友”,《在屋顶流浪》的俄狄浦斯恋母情结,但是却仍然对这样颓废不堪的爱情想不明白。或者我可以怪罪在导演身上,把一段神秘又纯粹的爱情,拍成一片滩涂。
《Red Road》:偶然在监视器上看到CCTV把我吓了一跳……看完片子以后我对街头监视器很有阴影……因为居然可以放大到那么多,这是我之前无法想象的……影片一开头把中心秘密掩藏得很好,你不知道那个男人是谁,为什么女主人公要跟踪他,直到他们通过生理和心理的接触后,才明白这种建立在仇恨上的理解,立于悲伤上的友情,或者爱情。
《Hallam Foe》:我跟两个男生复述了一下该片的剧情。一个说“变态”,一个说“无法理解”。电影原声很棒,节奏也压制的很好,我觉得我看完之后不会有“无法理解”的感觉,因为一连串的情绪变化和男主角感情表露都没有很突兀的地方。唯一让我转不过来的是,他在听完父亲自白以后就对一切释怀了嘛?甚至可以离开那个长得像母亲的女人去寻找真正爱他的人了吗?当他出离了愤怒,在火车上披着狼皮帽子一脸狰狞的样子,是本片的高潮!
《The Art of Travel》:如果想摆出潇洒走一回的气派,何必要煞有介事地拖着一个商务旅行箱……除却开头有一点潦草的剧情,整部片子弥漫着淳朴的美洲丛林风情倒是很有旅游片的潜质。不过总体来说,这样的探险到底是理想化了一些。
《白夜行》:把作案地点从烂尾楼工地改成了废弃的船舱。每个线索的发现方式都有细节的或者整体上的改动。改动从大局上来看必要的。可是最要命的是,后半集那一段十字路口的电话对白以及警官先生在垂死有汉身边反问没皓的那句“他一生都为了你,你还不认识他么”。真真令我“有汗”了,过于煽情,为了制造嚼头,美其名曰表达主人公情绪,片中很多ML镜头和对白显得画蛇添足……其实在看书的时候,我把这一对“苦命鸳鸯”“枪虾和虾虎鱼”认为是超越了爱情友情和亲情的情感,如果仅仅是单纯理解成爱情,我想在表演描写的时候肯定会出现很肤浅的偏差。不过,我很爱孙艺珍,她演的雪穗是绝无仅有的,这个角色就像是为她量身定做的一样。
《弃宝之岛:遥与魔法镜》:CG动画耗时耗力,但是总是会让人觉得不那么容易动情,那些逼真移动的光影给我这样从小看手绘长大的二维动画忠实粉丝一种距离感。弃宝之岛的概念拿来教育小孩子很好,成人拿来缅怀过去也意犹未尽。只是那些场景,在看多了《恶童》或者《捉迷藏》这样的设定之后显得雷同了,有一点瓶颈的感觉。
《现在只想爱你》:下次结局能不能换一个不是死人的啊……已经厌倦了。虽然依然被再次打动泪腺……想起那句王小波的话“可不过我只要你吻我一下就会变好呢”就忍不住要酸鼻子了。
《Hachiko: A Dog's
Story》:改编自真实事件,翻拍自1987年日本版的《忠狗八公物语》。NANA里的阿八就是这么来的。换汤不换药的煽情宠物催泪弹,从后半部分开始忍不住流眼泪,一边哭,一边在想,究竟是什么,能一直刺激泪腺?狗对主人忠贞不渝的情感,它每一个“傻”动作的萌点,还是遥遥无期的等待过于伤感?这些都轻而易举地击溃柔软的心的堤防,令人欲罢不能。
《The Imaginarium of Doctor
Parnassus》:看的不知是西班牙语版的还是俄语版的,真是难听。帕那索斯博士就像一个年迈的老庄子,以无为应天下,不枉他德高望重的高僧形象。只是受到魔鬼引诱之后的赌注,在外人看来似乎怪诞多于恐怖感,所以电影本身因此土壤松软而根基不稳。按理来说“奇幻世界”的定义就是在影院里完成的作品含义,所以没能在电影院欣赏完此片,可能会捞下遗憾,但是在DVD版本对视觉效果弱化的情况下我们可以看出影片的纰漏。大家都看过美轮美奂的阿凡达以后,再论视觉效果,目前还没有能与之媲美的,虽然“奇幻世界”在想象力和趣味性上略微强一些,但是回头看来,这些缤纷杂乱的世界阻挠了我们对剧情的理解。剧情背后,有导演和编剧的奇思妙想,可以看出他们为了这个想法多么歇斯底里地偏执,《浮士德》到《等待戈多》,一般观众难以理解的“悲剧命运”让片子在光怪陆离的世界流露出阴森黑暗的气氛来。而主角希斯莱杰的辞世,导致剧本删改,虽然加入了约翰尼德普和裘德洛,可是就跟牛奶没有了拿奶粉来代替一样,原味被稀释,想来,只有带着对希斯的缅怀和对奇幻世界的赤子之情,才可以被代入这个世界。
《好雨知时节》:许秦豪不该拍出这样没感觉的电影来啊。还是脱离了棒子国的泡菜,来到中国的麻辣之乡,就有些水土不服了呢?我一向不喜欢高圆圆,但是素来就青睐郑宇成这样有样貌有涵养的男演员。结果将二者搭配在一起,就感觉像是拿臭虾酱当果酱涂在土司上!把柿子椒当花椒!从演员表演上可以看出高和郑两人一点都不来电。高一直拼命卖弄,郑勉强状况外调情=
=。太假太假。
《Nine》:別说那些百老汇歌剧的瑰丽,光是电影里色香味俱全的好莱坞尤物们就值得将此片一睹为快。妮可,丹尼尔戴刘易斯,朱迪丹奇,索菲亚,歌迪亚,佩内洛普,从性感尤物性感尤物性感尤到知性典雅,有金发碧眼,有前凸后翘,要安排好这些老K大牌们,还要唱好百老汇最出名的歌剧,显然不是喘一口气就可以松懈的事情。《九》的原始版本来自费里尼的《八部半》,此剧囊括了风流韵事,中年危机,个人价值体现等等元素,可见经典之处。我去翻了一下,组里演员换来换去,试镜来试镜去,统统不乏大牌的明星!
《Adam》:片尾曲是我很喜欢的一个乐队The
Weepies。不知道该如何评价。想起她母亲在电话里说大概说的“feel love is important.but loving,
you should
do”。三天后我回来再写:虽然说是一部小成本独立爱情片,但是我可否认为这是呼吁对阿斯伯格综合症患者以更多关注和关怀的公益片?如果说看完电影之后得到的是情感上心灵上的升华和感动,那么时隔数日之后得到的就是理性和逻辑方面的思考。首先对于阿斯伯格综合症的定义是“神经发展障碍的一种,可以理解为轻度的自闭症,表现多为:缺乏对他人情感的理解力,社交沟通困难,对突如其来的转变感到不安,甚至出现不稳定的情绪,患者的情绪成熟度只有年龄2/3左右,,患者一般会对一种或多种事物表现出异常强烈的兴趣。”我们都知道电影都喜欢以小见大,所以单从这个病症就可以看出很多都市病的影子,并且对于小众喜好文艺的年轻朋友更是具有相当大的“创作和YY”吸引力。加上片头主打《小王子》孤独的爱情记号,和主演Hugh
Dancy和Rose
Byrne:一个英伦美男,一个清新脱俗非典型性美女,使得该片“卖萌”程度直线上升。因此不难看出为什么这部片子在浩瀚得众口难调的文艺青年眼中“出类拔萃”的原因。因为它满足了我们对谢耳朵爱情的幻想和好奇,也保留了现实爱情真面目的摸样。
《Bright Star》:Jane
Campion对于女性描写细腻的刻画和恰到好处的拿捏,使得济慈和芬妮的爱情像极了济慈笔下的爱情诗歌。以及纯英国风的乡村景色,衣服着装,一向符合BBC
FILM的特色。只是男女主角的瘦肥搭配,我有点被0_0^到。
《Brothers》:除了蜘蛛侠先生极致的表演以外,我回想起来依然找不到亮点。这就是为什么我拖了这么久依然对这部影片写不出半句话的原因——一度想要把对伊拉克战争和《拆弹部队》的情感叙述一遍,结果发现,基本就是不了解时事的老百姓的一堆废话和屎。
《Moon》:科幻片我看的很少,甚至比看恐怖片的频率还低。看的时候很多疑问……这就是为什么我不太喜欢看科幻片的缘故,因为它以现有科技为基础往上堆积幻想,所以,为什么整个月球太空站就只有男主角一个人?而且采集车在外面故障很长以后男主角怎么没有因为缺氧就死掉?等等……哎……其实片子的卖点是小成本下高质量的讲故事技巧吧。并且对于克隆人的问题做出了很恐怖且残忍的猜想。
《Capitalism: A Love
Story》:迈克尔摩尔的伪纪录片,用蒙太奇剪辑做出各种极具夸张的比拟和对比,加上导演自己富有煽动性和针对性的旁白解释,对华尔街和次贷危机的主谋——资本主义来了一次大剖析和大批判。
《小猫奇缘》:有一点像日本版的“严肃的男人”遇上了万年可爱小猫咪。此类影片无论怎样分数都不会太低,毕竟哪怕主线剧情再怎么平淡无奇无聊透顶,只要十分钟之内必有一些小动物镜头拿出来挑逗一下观众的怜爱心,境地就不会太尴尬。
《Precious》:我很欣慰这部电影没有把可怜的小黑人女孩推进无法挽回的绝望边缘,而是用她喜欢的好莱坞梦想粉饰太平,电影因此显得乐观和有趣许多,但是每当Precious的内心独白帘幕掀开,那些孤怜自影仍然能令人觉得伤心,不论这独白是坚强向上的还是孤掾无助的。这部电影还让同性恋和黑人这两种历史种族歧视的首号靶心混合在一起,使之换发出自强不息,真善美的光芒。
《American Beauty》:每个人对于美有自己的定义,简心中的美和安杰拉的一样,是拥有不平凡,与众不同的人生。主人公莱斯特眼中的美是竟是处女的安杰拉,以及那些他早已挥霍掉的青春,和长久被压抑的无法舒缓的美好心情。简的母亲卡洛琳认为的美,是物质是社会地位。简的男朋友喜欢的美是扭曲病态的,美化的说法是自然之美,色即是空的美。中产阶级的生活压力逼迫人们抛弃自我走向灭亡,感觉很像李安的《冰风暴》,只是李安的《冰》属于表面风平浪静,底下暗涛汹涌那种。
《It's Complicated》:我爱梅姑!这个“哦呵呵”大笑能花枝乱颠的老女人一点也不沧桑,女人的魅力没有随着年龄的增长在她身上凋零。片中的梅姑的好厨艺和《朱莉于茱莉亚》里的朱莉有着惊人的雷同。导演南希把离婚后本该互不相干的两人死死纠缠在一起,闹出啼笑皆非的“家丑”拍得自然和滑稽,不得不令人捧腹大笑。电影一开始我内心不禁囧一下自己,居然挑一部充满老头老太黄昏恋婚外情桥段的喜剧片来娱乐自己,不过后来越来越发觉这是另一种境界的幽默。我很羡慕年过半百还能把生活过得活色生香的人。
《千年女优》:今敏是一个对幻象十分执着的人,就像影片里千代子对一面之缘的男子一生的寻找。动画里有完美的蒙太奇剪辑和切换画面,细腻动人的爱情故事,甚至最后能将此傻劲十足,带徒劳感的爱情升华为对主人公自我的追寻,完成影片的使命。很难想象如果换成真人实拍,是不是也会把《阿凡达》远远甩在后头?
《狐狸与孩子》:感觉没有众口传说中的那么感人至深啊,前半段简直就是动物世界,后半段有点童话的味道出来了,只是那个小女孩不论长相还是性格行为都有点令人讨厌,所以结局部分的教诲在我看来意义不明显=
=。本来以为是哺乳动物版本的《蝴蝶》,没想到这二者直接悬殊太大,没的比。
《深海》:原来一个无知又贪心的女人被动起来是这个样子=
=。戴立忍有几分成熟张震的味道,李威也有阳光帅气的偶像气质嘛^ ^。这片子讲的不是爱情,是疯子的心情。
《天黑.夏午.阖家观赏》:说实话,参展和获奖对这部影片(短片集)没什么实质上的帮助。第一个故事,勉强还有一点青春励志的清新气质;第二个故事显然是在拿同性恋当嚼头,不过减少了很多先到人拍黑白片会惯用的煽情手法,所以看起来不那么做作;第三个故事就有点杨德昌的感觉,不过就跟被蚀了很多年的镜面一样,不会反光。
《72家租客》:根本就没看几个镜头,因为我当时一直忙着聊QQ……
《Bathory》:从《女伯爵》到《吸血女伯爵》,最然后一部是Juraj
Jakubisko纠集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等多国投资的蛰伏多年力作,但是也许是寄予的希望太庞大,表现欲太强烈,纵然画面华丽,剪辑技巧表现突出,我在管看的时候依然不堪重负,头重脚轻。09年的《女伯爵》在选角方面和题材表现方面虽然中规中矩,但是显得稳重许多。
《夏威夷少年》:比婆婆暗恋傻里傻气的男主角吗?嫉妒他的女朋友所以偷偷在汉堡里加了花生?这部电影改编自吉田玲雄的同名随笔故事书,讲述在夏威夷小影院当放映师时候的真人真事。片子犹如青菜蛋汤一样清新家常,没有大起大落和伤情催泪的桥段。画面十分唯美,明亮简单得如同那一墙的拍立得。虽然是因为苍井优在演员表里所以才有了看下去的动力,不过之后对于男孩和比婆婆之间的关系渐渐产生的兴趣:一个隐居的厨艺家婆婆,长久的寂寞独居,终于碰到男孩里奥而有了一点生活意义和色彩——为他准备晚饭。应该是有着友情和亲情,若有似无的爱情存在吧。因为隐隐约约和身边人们的牵绊,电影的气氛始终是一曲小调,很悦耳。另外,我一直很喜欢里面所有窗户各式各样的碎花布窗帘啊!!
《The Cove》:日本和歌山县太地,当地渔民利用海豚敏感的听觉神经,将其赶往海湾打大肆屠杀和挑选供水族馆豢养。有一些事实是必须要知道的,例如海豚的微笑是世界上最大的谎言。海豚的呼吸是自主呼吸,它们随时可以自杀。例如海豚的肉含汞量超标却被腐败政府用以充当其他大型鲸鱼肉贴标出售。例如海豚的智力想当高,是人类的良师益友。在水族馆表演的海豚寿命都相当短暂,因为他们对噪音敏感,观众的喧哗对他们是折磨。纪录片的纪实特点本片做到了,并且在每个观影人心底敲响了拯救海豚的警钟。另外,我觉得有一部分日本人仍然“秉承”祖先“嗜血屠杀”的“民族意识”。
《全城热恋》:带着失恋的心情,身边坐着和自己爱情请毫无相干的“陌生人”,看完以后略有恢复的好心情就是这个影片应该有的成效。
《艋舺》:长达140分钟的台湾黑帮片,客家味十足的堂口和阡陌街市供养着满清末年沿袭下来百废待兴的帮派兄弟文化,每一个细节都做到游刃有余。钮承泽的青春片虽然我一直觉得很偏执幼稚,但是不得不说他在角色的塑造上已经做到精益求精了:赵又廷演的蚊子重情重义,阮经天演的和尚深谋远虑,凤小岳演的太子娇蛮脆弱,贪生怕死的阿伯,冲动好战的白猴。太子帮五人殊途同归的悲剧命运早有伏笔。只是我好讨厌钮承泽自己参演啊,我一向不喜欢他演的每个一副一手翻云覆雨,矛盾中枢,命运转折点的角色……说难听点,就是装逼。希望他下次把这些角色让贤给更有说服力的演员。钮承泽拍的电视剧拖沓,拍电影虽然长了点,但是故事讲得精彩。如果能再长个半小时,我想他能把结局处理的不那么急转直下,毕竟一口气把大锅汤水掀翻很费力气。
《枪火》:落糊推荐的,我一边看一边补电影报告……所以后来又去补了一下杜琪峰的资料和《枪火》的简介……恩……《下一站,天国》:你死之后最想重温的一段回忆是什么?是和父母手拉手在游乐园?还是和初恋情人一起风和日丽的下午?还是和哪个辣妹打得火热的不眠夜?还是开满花的庭院?我觉得这部电影经典之处不在于它的画面或者配乐甚至是演员演技,而是在于它把我们对过去经历的故乡情节激发了出来,让迟暮之年的人哀叹,让年纪青葱的人深省。
《The Informant》:由真实事件改编,马特达蒙不露声色的表演把这个两面派的人物表演得利利索索。而电影的配乐带着滑稽喜剧的色彩,小时候我们听过一个故事有关于蝙蝠的,他想当野兽又想当禽类,最后,里外不是人,只能活在黑暗中。
《Lagerfeld
Confidential》:“四处乱挥洒,很不香奈儿”。Karl
Lagerfeld在我的印象中一直是一个十分自我的人,看了这部纪录片以后我更加这么觉得了,片子中他对自己的表达很多一针见血。天才养成之前不是早熟儿童就是智障儿童,他就属于前者。可是他却能说出“固执某件事情只会是不良的开端”这样的话,他已经把自己看透,并试图穿越自己的潜能,爱上改变,时尚大概就是需要这样的人才能翻滚着前进吧。
《十月围城》:看完花絮我突然觉得所有好电影都是“好事多磨”预言的产物,不是不拍,只是时机未到。而好的电影应该是和最早的想法有所差异的,因为拖了十几年的创意,必然会动加和减的刀子,这个刀子有精雕细琢的,固然也有失手的敗筆。黎明的角色刘郁白起初觉得突兀,后来幻想了一下如果是张国荣,也未必就合适了,所以还是觉得黎明演的好,特别是他一人护孙家楼那部分。春哥扮演的方红虽然有点孤立又蹩脚,不过看得出她很努力。谢霆锋演的阿四绝对是亮点,小人物的一切美好品质加上乱世儿女情长的润色,看得我又哭又笑。甄子丹演的沈重阳“改邪归正”的自尊也令人泣涕。这里没有伟人,都是些无名英雄。这里有的無名英雄不只是为了国家社稷,有的都是些儿女情长。但是正是因为有这些“身不由己”的英雄们,历史才可以谱写得荡气回肠。电影好在编剧,优在导演,胜在这些鲜活的角色上。
《带我去旅行》:意料之中的空泛剧情,只因为之前反复听过陈建麒的配乐,那些原声带中黯然忧伤的台词已经烂熟于心,所以为观影过程增添了一种念旧的情怀。想说男主角原来是个小男生,声音低沉很是好听。
《Sleepless in
Seattle》:浪漫的有缘千里来相会的都市版。小男孩有点下垂眼哈哈。《Pulp Fiction》:蒙太奇手法的代表作之一,台词很微妙,剧情也很符合大卫林奇的调调。只是放在现在来看,少了一点吸引力,毕竟随着时代的发展,那些手法已经成为家常便饭。结局有点无厘头挥一挥衣袖的潇洒,不知道是不是说盗亦有道呢?
《意外》:意外得很好看~《鸭子和野鸭子的投币式自动存放柜》:“如果有被车压的狗,一定要去救;如果有逃走的女人,找到天涯海角也一定要找到;如果有想要的书,就算袭击书店也要得到。”情节依旧日本青春电影式的故作姿态,但是很难的得低调很多。
《The Hurt Locker》:已拿下国家评论奖和评论家选择奖两大奥斯卡前哨的《拆弹部队》前景光明The rush of battle is
often a potent and lethal addiction, for war is a drug.——Chris
Hedges道出影片人文化的主旨,不再批判伊朗战争的不耻政治,而是对战争对人精神的腐蚀,这大概也就只有女性导演才会有这样的思想吧。如今已经入围奥斯卡多项提名,虽然个人认为和之前许多战争片相比较,《拆弹部队》表达手腕比较弱,中心概念并没有评论家们分析得那么清晰,但是依然是拥有后劲的电影。
《The Lovely
Bones》:不知道是不是导演拍《指环王》拍久了,不用一点数码效果手痒,片中苏希死后很多“游魂”状态的效果花里胡哨,莫名其妙,有点装腔作势。本来以为是谴责猥亵少女犯,或者是讲述失去女儿的家庭纠葛,或者是一部魔幻亲情片……结果都不是……对于想表达的问题只是隔靴搔痒,杯水车薪。
《The Time Traveler's Wife》:没看过小说,所以对那些改编不如原著的抱怨无法苟同。电影以它深情款款,徐徐渐进的“爱的时差”感动着我。男主人公因为有了女主人公而在他不同寻常的生命里获得一份平凡,而女主人公因此经历了非比寻常的爱情。不论是书还是电影,重要的是那份平凡真挚,特别的爱情。平凡在女主角因为男主角“穿越”错过了圣诞和新年而怄气,特别在男主角看到自己生命垂危的一刻而最终做出的决定。爱情最美的不是结局,而是含苞待放直至盛开的过程。导演罗伯特斯文克为我们安排了一个拥抱的结局,让观众用泪和微笑填补遗憾的空缺。(另,原男女主角是布拉德皮特和詹妮弗安妮斯顿,因为两人的劳燕分飞,而换人。)
《Mr.雷》:囧。。。。无语东流。。。
《Stepfather》:又是一个以“融入一个家庭”为手段,“灭门”为目的的,“耐心和演技具备”杀人犯为主的惊悚片。最大的问题是,完全不交代杀人犯的动机!?哎。。其实主要还是看
Badgley在电影里的表现啦,总的来说还是不错的,就是有点松散,没什么气场。此类片子就是告诫我们,一,没事别搞外遇闹离婚。二,千万别相信主动搭讪的老男人。三,玩游戏的时候声音还是小一点吧。
《Fantastic Mr. Fox》:改编自畅销童话,有着强大配音阵容和实力导演班底的电影,五颗星实至名归,没有半点水分。一方面为的是定格动画的辛勤劳作,一方面为的是剧本卓越的故事。都说要从娃娃抓起,好的童话比一部好的小说还能改变一个人的世界观。它能把大的道理用很细小的声音和画面老生常谈。狐狸爸爸的演说里,强调着wild
animals,野生动物的天性,盗窃。安分守己的日常生活不是他的追求,可是他真正伟大的追求却抵触了人类的生活和利益,所以这场“警察抓小偷”的游戏在田野间上演了。不论情节故事还是画面质量以及配音,绝对是佳作。
《复仇》:本来还以为是那部奥地利电影,结果是杜琪峰去年的作品。大家一起来耍酷,给一个灭口全家的头就能以复仇为动机拍完全片……其实这就是香港片啊,没什么好诋毁和意外的。虽然我更爱香港早期喜剧片~
《罪与罚》:张钧甯在片子中普通话格外突兀啊……前半部感觉题材很好,郭富城演这种猜来疑去的电影越来越上手了……一瞪眼一扭头,那恐怖就扑面而来……问题是刚刚看完《孤儿》以后再看这种“得了侏儒不老症”的例子,就觉得无趣了。
《A Serious Man》:是在挖苦中年危机吗?科恩兄弟的幽默恐怕我一辈子都不会懂……比伍迪艾伦还难……
《萨冈》:讲述一个法国女作家,十几岁出书之后一夜蹿红,成为炙手可热的人物,踏入社会后,社会的条条框框和各种恶习找上了她,毒品以消耗她的青春和生命为养料供养写作生长在她笔下。因此她的生活可以说是随意随性,消极颓唐的,到最后“亲爱的,你一无所有了。”
《秋喜》:潜伏剧红透的09年的大江南北,电影也在劫难逃。这部电影的很方面都值得称赞。感情特别饱满。若再精益求精一些,结局用不着那么渲染煽情,不会拜在明星脸效应的脚下。孙周还是有俩把刷子的嘛。
《Up In the Air》:配乐很好听,说真的。原来现在各个职业都在往与世隔绝的处境发展着。空中飞人的裁员公司也列入其中。片子拍的很好,乔治克的表演稳如磐石又犀利如剑,把我镇在电脑面前没有开小差的空隙。结局没有皆大欢喜,给反思留足了空间。干净利落,游刃有余,我喜欢。
《Sherlock Holmes》:知是由漫画改编以后立马就宽容了很多,随后发现导演是大卫林奇,欧好的。那就不要管是不是那个儒雅的福尔摩斯突然苦练身材有了强有力的肱二頭肌变身不拘小节的猛男。也不要忌讳他和女侠盗之间生猛又缠绵悱恻的爱情。更不要纠结古怪教授征服地球的蹩脚戏法。有罗伯特唐尼,有裘德洛,有你躲我闪,你追我赶的情节,看完之后表示“很过瘾”,不就结了。只是这样的电影就不要再整个续集了。大家也留点口水消化晚饭吧。
《New York, I Love You》:略逊色与《巴黎我爱你》,纽约本身的文艺气质就应该略逊色于巴黎,但是时都市氛围绝对浓郁于巴黎。把各个故事串联起来,来个藕断丝连,倒是很赏心悦目,只是感觉每个故事都没有那么扣题。反倒像是“欢迎你来纽约ONS”的旅游宣传片。。纽约真的是这样吗?质疑。
《The Education》:“I feel old but not very
wise”嫁个富豪,娶个富二代绝对是成长的捷径,谁又能说,如果David没有妻子,Jenny的选择不是一个错,毕竟study is
boring,而每个学富五车有胆识有见地的女人最后不是沦为家庭主妇。但是,好的成长让我们又更多的选择和坚实的生活根基。倘若依赖他人,等到某天,对方釜底抽薪,自己年华不再,不知道死的该有多难看。刚刚看完红地毯秀,对Carey印象深深刻,清新古典的外貌,表演一个高中生脱俗的气质十分到位。
《The Graduate》:很老的片子啊,以前在《第十放映室》看过片花,也曾在各个怀旧的场所听过背景音乐《The sound
silence》,早早就记住达斯汀霍夫曼这个小个子的名字,却拖到现在来看完这部电影。1967年的经典,虽然我对那个年代的表演方式感觉有点鸡皮疙瘩,但是对那个世纪自由奔放的美国风情还是很爱恋的~~
《AVATAR》:视觉饕餮啊视觉饕餮啊,生命之树?被烧毁的时候我真是哭得很桑心啊。。不过看的就是一个视觉效果,若是论剧情,典型好莱坞模式。熟悉宫崎骏的人看到一半绝对会有似曾相识的感觉不假,但是一会儿就会被高端武器和俊哥美女洗刷掉,毕竟主角们不是童男童女。导演卡梅隆如此耗尽心血地运用联合数字摄影机不就是想借3D的手,给观众一场盛宴么,观众不得不好生感叹,中国电影业何时才能在技术上雄纠纠气昂昂起来。。恐怕也只有在美国,才会有人把电影当成科学来探索。
《夏日大作战》:凭着《穿越时空少女》崭露头角的细田守导演再次携手人物设计贞本义行和脚本奥寺佐渡子等《穿越时空的少女》的原班制作人马,再接再厉趁热打铁,打造了这个夏季最暖热的大家族和最激动人心的冒险以及最卖座的动画电影——《夏日大作战》。Madhouse担任动画制作,曾参与过多部吉卜力作品的武重洋二(《千与千寻》)担任美术监督,日本老牌歌手兼音乐人山下达郎创作、演唱主题曲,松本晃彦(《跳跃大搜查线》)制作电影音乐。配音演员则启用了已参与过多部宫崎骏动画电影配音、被称为天才童星的日本著名小演员神木隆之介(《千与千寻》《哈尔的移动城堡》《钢琴森林》)等。光是看这些有着强硬实力作为后盾的制作班底,就不得不让人满心期待。
最终他们没有辜负我们的期望。《夏日大作战》可以称得上是本年度最佳动画没有之一。《飞屋环游记》相比和期望的落差值以后位居第二也必然要心服口服。毕竟一个老头子的顽固逃跑和一个大家族拯救全世界的勇气相比还是有多少底气不足。
《The age of stupid(愚昧年代)》:这类纪录片看得越多越绝望。
《我老婆要嫁人》:一妻多夫的模式放在孙艺珍身上似乎并不会让人觉得“凭什么啊”和“真放荡”的嫌恶感。冰雪聪明的外貌和性感的身材,根本栓不住的发散性爱情思维……还有什么是不可能?
《阿童木》:此片就是“欲加之罪何患无辞”的解释了。有美国人来拍自己的经典,想必日本人也有多不甘心,何况如此之大的删改甚至把角色的本质都改变了。虽然不论画面还是故事,在美国英雄主义的熏陶下都十全十美,但是凡是有看过早期日本动漫画的漫迷们肯定会心中有憾。评论动画,不是那些只有观大片经历的人才能有能力概括的,因为每一次翻拍,拍的不是一场本着大卖的赚钱商品,而是一代人,或者几代人的童年回忆,曾经的梦想,以及价值观的根蒂。
《Taking Woodstock》:期待这部片子很久了,其实很希望换成别的导演来拍,也许情感会更饱满一点。李安的文艺气质和嬉皮文化感觉十分契合。不缓不快,根据埃利奥特泰伯自传体小说改编,而这部小说所描写的就是四十年后的今天,无人不赞颂,无人不缅怀的伍德斯托克。李安更多的是把同性恋,嬉皮士家庭化,温馨化,摈弃很多纷繁杂乱的细节。所以看完片子以后你会有游览完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的主题公园的心情。惬意、美好。
《The Countess》:主演朱莉德尔比包揽编导演铁人三项,如此有才气的女人把一个传奇故事拍得不止只是一个惊叹。在这部“恐怖片”中,四处充满着哥特戏剧式的气氛,可怕的不是血,不是手段,而是一个个扭曲了内心的人,包括主角直指的巴托丽伯爵夫人。要“由内而外”的让人不寒而栗是有些难的。何况,在胆寒的同时,对伯爵夫人凄凉悲剧的一生产生了无限悲怜的同情。时间与美丽作对,时间与爱情为敌。哪个人能驳倒呢?
《阳阳》:相对其他台湾同题材电影,这部算很出彩的了。特别是镜头上的角度和光&_&几乎每一个镜头都可以截下来当少女轻小说的插图。为主角混血女孩张榕容量身定做的电影,也因此让她提名金马奖最佳女主角。美中不足的是,没有把主题说清楚,各个部分的起承转合也有很多瑕疵,显得勉强。不过总的来说,不矫情,画面有故事感,可以打七点五分了。
《Cloudy with a
Chance of Meatballs》:很好看!笑料很多!如果放在IMAX的影院观看,恐怕得要会游泳才可以啊……看开头部分我一直想着要吐槽,后来索性不管他,放开了去看。当天上掉馅饼的时候,我们是欢呼,当天上掉大得足够给足球场当地毯的馅饼的时候,我们就要惊呼了……这片子把nerd宅男宅女当主角真是太符合潮流趋势了!!
《不能没有你》:戴立忍啊,如果不是桂纶镁的男友,我也不会去看这片子。台湾片子的气息在于杂乱无章的色彩,真的杂乱无章的,很台的。所以,不要学什么陆川的“只有黑白片才出的感觉来”的鬼话吧……毕竟不是抗战题材……
《Love Happens》:说是爱情片有点不够情意绵绵,说是励志片,可是自己就揭穿谎言。
《The Blind Side》:为什么能击败《新月》?我也不知道,即没有帅哥,也没有唯美的爱情故事,而是一个黑兮兮的大块头在有钱养母的悉心照料下最终成长为一个体格心智健全的技术一流的橄榄球手。除了最后养母在上大学的选择上和主角迈克有一场相对激烈的争执以外,片子两个小时行云流水,几乎没有起伏,但是没有起伏才是细水长流的经典。并且,桑德拉布洛克的“好母亲”形象有目共睹,打破我对她的花瓶印象。打着“家庭”“亲情”的招牌,在圣诞节步步接近的09年尾,不赢得民心,才怪。
《打,打个大西瓜》:说画面质量,技术层面上的东西的确不算是高明的动画。不过,整个动画十几分钟从头到尾毫不含糊的表现不惊叹它,恐怕有点太要面子。用扑克牌这种赌博游戏来表现战争虽然有一点老套,不过把握住了节奏和镜头,使得它给观众的震撼,带来的启示是很够分量的。饺力克出品的本土动画,不得不支持一下~!
《斗牛》:当我告诉大桃花我在看黄渤和闫妮演的电影时,他笑着说那不是很搞笑!我也一直觉得这是一部不搞笑但是诙谐的电影,导演管虎说:“《斗牛》虽然残酷,但是还是一部有希望的电影,和民族情怀没太大关系。影片的主题其实是‘爱’,别看那些农民都很自私自利,但是他们也有一种大爱的精神。”虽然这种大爱在小农民的表现上更容易被曲解成自私自利,但是黄渤这个角色“被迫无奈的大爱”从和奶牛的情谊中流露了出来。
《Last Ride》:很苦痛的电影。父亲暴烈的性格使得他们的旅程更像是囚犯的流放之路。最后父亲盛怒之下丢下男孩的地方是一片上面流着浅浅河水冰河?一望无垠,很美。
《奇异小子》:“Prepare to visit a town you'd never want to
call home.
”就可以囊括所有导演想表达的概念。超级变态的,他们鞭打猫,给猫灌汽油,射杀猫……这里有同性恋,疯子,神经病,性格扭曲的少年。他们或孤僻或放荡或呆滞却自以为正常。在他们的世界里那样叫做平衡,因为对现实他们无法理解,困惑。Harmony
Korine的电影视角都很边缘,是绝对的边缘,相比文森特他的电影很糙,已经不是摇摇欲坠或者对死亡怀抱幻想,而是已经摔得粉碎,支离破碎的病态美丽。《寂寞先生》同样也是这样精神世界边缘的电影,却很纯粹,很简单。整部电影像一首死亡摇滚。
《Inglourious Basterds》:我超级喜欢布拉德皮特的美式英语腔调(一边看的时候一边学他说话XD)。同《朱莉和茱莉亚》里面的茱莉亚一样,这些腔调可以给人物本身增色不少,至少有百分之三十。昆汀·塔伦蒂诺的电影狡猾得厉害,像麻辣爽口的饕餮,不吐不快的八卦。所以两个多小时下来一点都令人厌烦。对于在电影院瓮中捉鳖地剿杀纳粹高层这个剧本,虽然很多人为一代枭雄希特勒鸣冤屈,可是不疯不成魔的昆丁就是这样把一个荒诞不羁的故事玩弄于鼓掌之间,自圆其说还说得有声有色惟妙惟肖的怪才。这个故事还告诉我们在激烈的枪战之后不要指望丢下一只高跟鞋可以钓上一个白马王子来。
《恋爱前规则》:感觉陈柏霖和王珞丹根本就没来电。所以导致这部本该十分“浪漫满屋”的甜蜜爱情片变得十分枯燥!一点都没有心跳的感觉——也有可能是王珞丹不够丰满=___,=。这种题材,还是拍成电视剧比较耐看一点。
Julia》:我很喜欢这部电影。轻松愉快,我甚至学起了茱莉亚那种带着法国口音的美式英语~片子的风格就像一本菜谱那样看上去鲜艳多汁,吃起来美味得忍不住要舔一舔嘴角。本片导演诺拉艾芙隆也是《西雅图夜未眠》和《电子情书》、《家有仙妻》的导演。可想而知,一种淳厚的情缘——朱莉和茱莉亚,在法国美味的调和下给我们观众带来一种香喷喷的美妙感觉。还有一个很棒的事情是,这两位女主角的丈夫,都是有着耐性,深爱妻子的好男人。令人羡慕。
《假如爱有天意》:郭在容镜头下的女主角们都有一个共同点是,温柔美丽却坚强执着,顺带一点暴力倾向。这年头是“女人不坏男人不爱”,昨天我舍友看《蜗居》我还听到海萍他老公从监狱里面出来以后对她说,一出来你这么温柔我就觉得心里不踏实。哈哈。当然,《假如爱有天意》的女主角是气质型美女孙艺珍,娇小温柔的她,再怎么演也不会和《野蛮女友》里全智贤重叠到一块儿。电影里的她可是说是顽强地和“旧社会门当户对的婚姻制度”做抵抗,争取自己的“恋爱自由权”。虽然最后她失败了,但是命运是公平的,十几年之后,俊河的儿子尚闵雨不仅反超父亲矮个儿面憨朴实模样的基因限制,长得又高有帅害我误以为他是那个傻大个泰秀的私生子!还最终抱的美人归,牵起了智惠的手,为父亲遗憾的爱情画了一个完美的句号。这部经典韩式爱情片,并没有让我流很多眼泪,反倒是笑翻了好几次。好几个桥段十分经典,气氛烘托得恰到好处,从头至尾真挚的感动。^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寻找上帝的小女孩阅读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