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国家禁止的50本书电视暴力研究》在哪本书里有写

被美化、淡化的电视暴力——美国“国家电视暴力研究”介绍及启示--《新闻记者》2006年04期
被美化、淡化的电视暴力——美国“国家电视暴力研究”介绍及启示
【摘要】:
【作者单位】:
【关键词】:
【分类号】:G229.712【正文快照】:
在西方社会,电视对于社会产生的负面影响,在电视开始出现不久就逐渐为社会研究学者注意,特别是电视暴力引发的社会现象和社会问题。例如:少年儿童对电视节目中暴力行为的模仿、社会不安全感的产生、犯罪率的升高等等,越来越成为社会研究和媒介研究的一个热点。几十年来,来自
欢迎:、、)
支持CAJ、PDF文件格式,仅支持PDF格式
【同被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刘倩;;[J];今传媒;2006年12期
李闻戈;[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2期
叶茂林;[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4年02期
董泽松,彭蕾,傅金芝;[J];昆明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年01期
顾海根,李伯黍;[J];心理科学;1997年03期
叶茂林;[J];心理科学;2001年04期
陈美芬,陈舜蓬;[J];心理科学;2005年02期
范春林;[J];心理科学;2005年05期
陈欣;杜建政;;[J];心理科学;2006年04期
朱婵媚;宫火良;郑希付;;[J];心理学探新;2006年02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王玲宁;[D];复旦大学;200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肖三蓉;[D];江西师范大学;2006年
彭蕾;[D];云南师范大学;2004年
李洋;[D];首都师范大学;2005年
银娟;[D];河海大学;2006年
徐伟;[D];曲阜师范大学;2006年
王蕾;[D];西南大学;2006年
胡海龙;[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朱婵媚;[D];华南师范大学;2007年
王旭雁;[D];南京师范大学;2006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王永丽;;[J];青年记者;2011年23期
罗小萍;吴运佳;;[J];新闻研究导刊;2011年04期
曾祥敏;何辰;;[J];中国电视;2011年08期
甄贞;;[J];吉林艺术学院学报;2011年04期
刘俐俐;李心妍;;[J];新闻世界;2011年06期
姜公映;;[J];电视时代;2010年07期
丁宁;;[J];经营管理者;2011年16期
宫敬锋;;[J];青春岁月;2011年18期
陈晨;;[J];现代视听;2011年06期
钟连珍;;[J];影视制作;2011年07期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祁梦竹 通讯员
李永晖;[N];北京日报;2009年
汤一原;[N];北京日报;2009年
乔新生;[N];法制日报;2010年
徐晋;[N];中国文化报;2000年
张学光;[N];华夏时报;2011年
刘江华;[N];今日信息报;2004年
陈光凯;[N];湄洲日报;2010年
程悠悠;[N];第一财经日报;2005年
王冉;[N];经济观察报;2003年
王立军;[N];工人日报;2002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曹莉;[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胡玉英;[D];湖南大学;2010年
侯欣;[D];山东大学;2006年
张秋佳;[D];东北师范大学;2008年
徐成哲;[D];东北师范大学;2007年
朱光荣;[D];河海大学;2003年
冯晓婧;[D];重庆大学;2010年
李济宁;[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庄烨;[D];河北大学;2011年
季晓敏;[D];南京师范大学;2002年
党君;[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400-819-9993
《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有限公司
同方知网数字出版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清华大学 84-48信箱 知识超市公司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新出发京批字第直0595号
订购热线:400-819-82499
服务热线:010--
在线咨询:
传真:010-
京公网安备74号推荐这篇日记的豆列
······美国“国家电视暴力研究”介绍及启示
被美化、淡化的电视暴力
——美国“国家电视暴力研究”介绍及启示
■廖卫民 陈桂兰
  在西方社会,电视对于社会产生的负面影响,在电视开始出现不久就逐渐为社会研究学者注意,特别是电视暴力引发的社会现象和社会问题。例如:少年儿童对电视节目中暴力行为的模仿、社会不安全感的产生、犯罪率的升高等等,越来越成为社会研究和媒介研究的一个热点。几十年来,来自不同学科领域的专家学者对媒介暴力进行了多层次多角度的研究,这些研究成果对于政策制定者、大众传媒工作者、教育工作者以及其他社会各界解决因媒介暴力而产生的社会问题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其中,美国传播学界对于电视暴力的一项大型研究——“国家电视暴力研究”(National
Television Violence
Study)①成为近年来各界广为引用的权威证据来源。②
“国家电视暴力研究”项目是由美国国家有线电视协会(National Cable
Television
Association,NCTA)资助,历时3年整,由美国4所大学的研究机构合作完成。它们分别是加州大学圣芭芭拉分校(University
of California,Santa Barbara)、北卡罗莱纳大学(University of North
Carolina,Chapel Hill)、德州大学奥斯汀分校(University of Texasat
Austin)、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University of
Wisconsin,Madison)。此项研究由300多人合作完成,共研究分析了近1万小时的电视节目,有1600多人参与了5个独立的实验。该报告称“这一研究是电视研究历史上的一个路标,此前从未有如此之多的电视内容被抽样作为研究对象”。③
介绍这项权威性研究,对于发现和缓解当前中国电视媒介暴力现象,加强中国传播学本土化研究,具有启示意义。
  一、“国家电视暴力研究”的理论建构
“国家电视暴力研究”从一开始就声明该研究不是一个电视暴力对观众影响的效果研究,其研究的宗旨是“鼓励更加负责任的电视节目制作和收视”(encouraging
more responsible television programming and
viewing)。在现实的社会环境下,唤起制作者和观看者的重新思考。这一宗旨决定了其研究方向与策略,不是回答“为什么”,而是“怎样”的问题。所以,此项目在回顾了上世纪90年代中期之前的关于电视暴力的文献后,在此基础上建构了4项理论论述作为其研究基础。这4项论述分别是:
&&& 基础一:电视暴力会对观众产生有害的影响;
基础二:观看电视暴力过程会产生三类有害的影响;
基础三:并不是所有暴力构成同等程度的有害影响;
基础四:并不是所有的观众以同样方式受到暴力的有害影响。  需要说明的是,在基础二中提及的三类有害影响分别是:模仿和学习攻击性的态度和行为、对暴力的脱敏、逐渐恐惧成为受害者。
在基础三中,该项目对于观众受暴力节目影响的程度设计了一系列的关联特征指标来描述受害的潜在风险程度,它们分别是:
  ●有魅力的罪犯(Attractive Perpetrator)
●有魅力的受害者(Attractive Victim)
  ●正义的暴力行为(Justified Violence)
●传统的武器(Conventional Weapons)
●图像上的暴力(Extensive/Graphic Violence)
  ●现实暴力(Realistic Violence)
●奖励和惩罚(Rewards and Punishments)
●痛和有害的提示(Pain/Harm Cues)
  ●幽默(Humor)
这些关联特征(contextual
features)会对观众受暴力节目的影响起到增强或者减弱的作用。例如,如果把暴力的施行者塑造成有魅力的“英雄”形象,对观众有害的影响会增强;如果使用了枪支等传统的武器,容易让人模仿学习暴力行为;如果暴力行为得到惩罚,那么其有害影响就得到某种程度的抑制;如果有幽默或趣味,暴力就容易让人麻痹而形成一定程度的“脱敏”(desensitization)。这样,基础二与基础三就构成了一张条分缕析的暴力影响结构图(见下表)。
  关联特征(contextualfeatures)与观众受暴力节目有害影响的相关关系表
   (注:表中的△表示可能增强有害的影响;表示可能减弱有害的影响。)
此研究项目对于形形色色的电视暴力呈现在观众面前的不同关联特征的解析,在基本理论上尽管没有新的突破或创新,但还是整合了以往媒介暴力研究的“行为效果理论”(Behavioral
Effects Theory)④、“脱敏理论”(Desensitization
Theory)、“涵化理论”(Cultivation Theory)⑤以及“有限效果”(The
effects)的理论范畴,并在技术操作层面上作了进一步的细分,这就为后面的大量定量分析和不同研究群体进行合作研究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该项目扎实的理论建构给我们的启示在于:对于一个传统的研究课题,在挖掘整理前人理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提出操作层面上的改进和完善同样是非常有价值的。特别是对于一项大型实证研究,理论新意固然重要,但更切实的是在操作层面上要有清晰的概念或概念模型。这便于大量数据的收集,确保数据的信度和效度,从数据中寻找到新的研究发现和成果。
  二、“国家电视暴力研究”的研究方法
“国家电视暴力研究”在总体上采用了内容分析的研究方法。比如,在《电视暴力及其内容分析》这一子课题中,由两所大学合作完成,加州大学圣芭芭拉分校的研究者分担了成品节目如戏剧、喜剧、电影、音乐、现实生活类节目和儿童节目,而德州大学奥斯汀分校则承担了自制的新闻节目、谈话节目、纪录片、警界节目和访谈节目。他们共同完成了对暴力的定义和抽样方法的确定,因为暴力定义直接影响到对样本内容的定量分析。所以,这项大型研究必须给出自己的十分明确而且操作性很强的定义:
  暴力是对一个生命或一群生命用体力施以确定的威胁或行动,且能导致身体伤害的一种公开的描述。暴力同时也指用一种看不见的形式,使得一个生命或一群生命产生一系列的身体伤害的过程。⑥
  在这个定义中,三种形式的暴力:确实的暴力威胁、暴力行为以及看不见的暴力伤害都包括进去了。在抽样方法上,这项大型研究采用了随机抽样的方法,他们从1994年10月至1997年6月,在每一年中随机选取了7天构成一个星期,从早晨6:00至晚上11:00,每天17个小时,23个电视频道,每个频道119小时进行监测。
  为了确保随后的编码过程(Coding)的可靠性,研究者们编制了编码纲要,其分析思路是在观看节目过程中先寻找确定出每一个暴力事件(Violent
incident),然后分析每一个暴力场景(Violent
Scene),最后分析其整体的暴力节目(Violent
program),从事件、场景、整体节目三个层面上分别分析,根据前面理论部分提到的关联特征(contextual
features)进行分门别类的整理。每名研究助手在经过40小时的培训和20小时的操作训练后上岗,在安静的实验室环境下对所抽取的样本进行编码。每两周,编码人员要进行测试和复核,以保证前后编码的一致性。
  德州大学奥斯汀分校的研究人员在承担谈话节目内容分析时,创造了“谈论暴力”(Talk
Violence)这一新名词,另外他们仅使用了样本中的子样本。除此之外,其定量研究和操作方法与加州大学圣芭芭拉分校研究者是一致的。
  在有关电视暴力分级制度(Ratings and
Advisories)研究的子课题中,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的研究者使用同样的抽样样本,应用了电影分级制度作参照,对当时美国实行的电视分级的制度进行了定量研究。美国电视节目分4个级别:一般观众(TVG)、父母指导(TVPG)、父母特别注意(TV14)和成年观看(TVMA
),体育和新闻节目是例外,不用评级。另外,对于儿童还有两个更细的级别:所有儿童观看(TVY)和仅限大龄儿童观看(TVY7)。
北卡罗莱纳大学承担了子课题《为电视设计反暴力讯息》(Designing
Anti-Violence Messages for
Television)的研究,采用的是实验法。他们使用了3组随机的控制实验,实验参与者是92名6~8年级的年龄在11~15岁的学生,让他们观看节目来测试反暴力讯息的影响和效果。这项子课题的研究方法与前三项子课题的方法截然不同,那是因为研究的对象和问题不同,对于两个变量的因果关系研究,实验法是通常采用的最有效的方法。
  此项目在研究方法上呈现出统一性与多样性相结合的特点。其统一性在于在定量分析方法上各子课题与合作单位都有一致的抽样方法和编码方法,这样就保证了数据信息是可共享的;其多样性在于,各子课题和合作单位可以结合各自研究问题的特点和自身的资源优势,采取具体不同的行之有效的方法解决具体问题,从而确保整体与部分的和谐。在这中间,基本概念和定义的一致性和可操作性,例如暴力的定义,以及数据信息的共享性,是需要我们特别关注的。
  三、“国家电视暴力研究”的发现和建议
  在通过大量的定量研究后,“国家电视暴力研究”报告呈现在社会公众面前的是一幅幅美国电视媒介暴力的图景,形形色色的暴力继续侵蚀着美国的电视。
  根据连续3年的调查研究发现,有持续60%的电视节目包含着暴力,在3年中其统计差别只有3%:年间是58%,年间是61%,年间为61%。该报告对美国的电视暴力的总体评估,主要有以下四个基本判断:⑦
  第一、多数电视节目里的暴力行为被美化了(Much of TV
violence is still
glamorized)。报告描述道:“好人经常是暴力的施行者,他们很少能痛悔自己,或者尝试到暴力的恶果。根据此项3年的调查,有接近40%的暴力行为是这些角色要显示其吸引力而发生的。各种年龄的观众都倾向于模仿那些有魅力的人物形象”。
  第二、大多数暴力节目的影响被淡化净化了(Most violence
on television continues to be
sanitized)。报告称:“电视节目经常忽略和低估了暴力对受害者的伤害。事实上,有大约一半的暴力行为显示出对受害者没有身体上的疼痛和创伤。这一结果,在3年内的调查是一致的。这种伤害不仅仅是短期的伤害,还有长期的创痛。有低于20%的暴力节目显示出暴力对受害者的家庭、朋友和社会的长期破坏和影响”。
  第三、多数的严重暴力行为被轻描淡写化了(Much of the
serious physical aggression on television is still
trivialized)。报告称:“电视里的暴力行为实际上常常是性质严重的。根据这3年的研究,有过半数的电视暴力行为如果是真的发生的话,在现实生活中是会致人死亡或残疾的。尽管这些行为的后果如此严重,但大多数的情况下,在电视里面被幽默所掩盖了。至少有40%的暴力行为中有幽默的成份。反复播放此类镜头,会使观众麻痹,产生脱敏,觉得这类暴力无足轻重了”。
  第四、非常少的节目强调反暴力的主题(Very few programs
emphasize an anti-violence
theme)。报告称:“一个电视节目可以借用暴力镜头教育观众,而不是危害观众。比如,暴力行为对被害者造成了很大的伤害,或者用非暴力的镜头来提供给观众以教益。在此项调查研究中,有少于5%的暴力节目中有反暴力的信息出现。换句话说,在我们调查的5000多个节目中只有232个节目是这样的”。
  该报告断言,暴力已然浸染了整个美国的电视,这对于广大的社会公众具有警示作用。该报告特别提出上述的暴力行为被“美化”、“淡化净化”和“轻描淡写化”的不合理现象,告诫社会这将对观众,尤其是未成年的儿童、青少年产生高风险的(high-risk)潜在危害。对于某些相关社会问题的出现,“媒介暴力”的生产者、传播者和把关人难辞其咎。
  值得注意的是,该报告还特别提到了并不被大家注意的卡通节目,指出对于小于7岁的儿童,卡通节目中存在高风险的暴力表现(high-risk
portrayals of violence)。这些高风险的暴力表现包括:
  1.一个罪犯被描绘成有魅力的偶像或英雄;
2.暴力显得很公正;
3.暴力不受惩处;
4.受害者若无其事;
5.暴力十分现实,并不遥远。&&&
卡通节目对年龄大的人影响小,是因为他们一般不把它当真。但是年龄小的人,特别是小于7岁的孩子,他们不能清楚分辨想象与现实社会的差别。所以,学龄前儿童对这些节目会模仿,会当真的来学习。这必须引起社会的关注。
  该报告还通过具体的案例来倡导媒介的反暴力主题,比如:反暴力主题出现在一个电影中:
一个17岁的少女在校园里的聚会上被一个少年帮派强奸了,这唯一的暴力镜头出现在电影开始。之后,都是描述暴力产生的各种社会后果。那个少女孤零零地醉在一边,口里呕吐,最后死于窒息。两个参与此暴力行为的少年帮派的兄弟,痛悔自己的行为,其中一个中途辍学,最后自杀了。另一个害怕警察的调查和惩罚,受到心理上的煎熬,他告诉了他的父亲,一个律师,因为律师可以帮他们开脱罪责。但是,他看到他父亲同样陷入痛苦的两难处境:既要对得起自己的良心,又想保护自己的儿子。他父亲一直犹豫是否要把这件事情告诉他母亲,当他母亲最终得知后,观众们看到了他母亲的震惊和痛楚。最后,他无法继续生活下去,只能到警察局去自首。⑧
在这部电影中,有一个明确的主题就是:暴力会产生一系列的伤害,不仅害人也害了自己以及周围的许多人。没有一处暴力行为是被美化的,相反,暴力带来的是极度的痛楚和让人厌恶之极。报告认为,这样的反暴力主题在媒介中出现,会对暴力行为起到抑制作用。
  “国家电视暴力研究”不但提交了自己的学术发现,而且从多方面提出了建议。不仅有对电视业的建议,还有对评级者、监管者、政策制定者的建议,以及对家长的建议和要求,甚至对于举行反对暴力的媒介宣传活动也提出了看法和改进建议。例如,对于政策制定者,报告提出:要继续监测电视中暴力节目的性质,而且要认识到关联特征对观众的影响。对于电视节目制作,其建议是少出现暴力镜头和暴力事件,如果非要出现,也应该是以反暴力为主题的。该报告对于父母的建议非常之多,许多建议提出了十分具体的中肯的指导意见。例如对于卡通节目不要掉以轻心,忽略其高风险性。对于电视评级系统的建议,该报告提出了进一步的修改意见,提出要防止出现“禁果”效应(“Forbidden
fruit”effect);还有这样特别细节的建议:电视节目在显示暴力级别的时候,除了文字之外,也应该有声音提醒。
  这些建议是在大量实证研究的基础上提出的,因而有很强的针对性和参考价值。这也从一个侧面表明此项研究具有一种多角度多方位的社会服务意识,研究者希望自己的学术成果能够为社会各界提供有价值的信息,帮助他们解决困难,为减少媒介暴力的危害而出谋划策,这就落实到了学术研究的社会价值上。
  四、“国家电视暴力研究”的启示
当今中国社会,包括电视节目、音像制品、网络游戏在内的各类电子媒介产品,类似的媒介暴力成分恐怕不少。那么,它们对中国公众特别是未成年人会产生哪些影响呢?有没有类似的“美化”、“淡化净化”和“轻描淡写化”等不合理现象呢?它们对社会的潜在危害在哪里?美国学者的研究成果对我们具有启发与借鉴意义。同时也提醒我国的专家学者,不妨也开展类似大规模的权威调查,为未成年人面对“媒介暴力”问题提供实证研究和发现。
  另外,从学术研究角度,在笔者看来,“国家电视暴力研究”体现了以下4个特点:深厚扎实的理论建构、科学细致的研究方法、面向社会的服务意识、全面精心的组织合作。这4个显著特点是该项研究取得成功和广泛影响的保障。中国传播学研究从该项研究的理论和方法上,以及在服务社会意识上和组织合作上汲取经验,对于实现中国传播学研究本土化,将大有裨益。■
  (作者分别为中国农业大学国际学院加拿大归国青年教师,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原院长、教授、杉达大学人文学院院长)
  致谢:美国北卡罗莱纳大学新闻传播学院赵心树教授赠送宝贵研究资料,使本文得以形成。
①关于该报告的简介可参见加州大学圣芭芭拉分校传播与社会政策研究中心网页:
②例如,美国《科学》杂志引用过此文献,参见:Craig
A.Anderson and Brad J.Bushman The Effects of Media Violence on
Society,Science295,2377(29March,2002).
③参见:National Television Violence Study (Center for
Communication and Social Policy,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Santa
Barbara,CA,1998),vol.3,p3.
④对于媒介暴力的理论综述,可参见:Cynthia Carter and C.Kay
Weaver(2003).Violence and the Media.Open university press.
⑤关于涵化理论,可以参阅Gerbner的一系列文章和论述:Against the
Mainstream:the selected works of George Gerbner,edited by Michael
Morgan.Peter Lang Publishing, Inc,New York,2002.
⑥见该报告第19页
⑦见该报告第29页
⑧见该报告第31页
原作发表于是2006年4月&新闻记者&杂志,未经许可,请勿转载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国家禁止的50本书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