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支毛笔一方砚一张白纸0000打一成语语

查看: 80|回复: 0
最后登录在线时间3 小时听众数威望24 注册时间阅读权限10帖子精华0积分25UID1066354
新手上路, 积分 25, 距离下一级还需 175 积分
在线时间3 小时威望24 注册时间积分25好友帖子UID1066354
& && &于一方砚之中,不仅能品味和欣赏砚石细腻的纹理、精湛的雕刻技艺、独特的书画创意,还能从中一探传统文化的承载、积淀和缩影。 & && &砚台,对于现代人而言,已经陌生成了爷爷书架上的一块方石头。而在古代,砚台却可能救人于水火。话说在唐朝末年,端州一位姓梁的举人赴京应试。谁知,考试当天,京城下起了鹅毛大雪,气温骤降。当时,考生们需要用墨条融水研磨成墨汁书写,天气寒冷,墨汁很快结成了冰,无法蘸用。这位梁举人用的家乡带来的端砚却很神奇,磨出的墨汁不结冰,他便可以继续使用。一会儿,天气更冷了,磨墨用的水滴结成了冰,梁举人恐慌之下对着砚台念出:“砚台啊砚台,人说你是文房四宝之一,如今你宝在何处?”谁知,砚台像是听懂了一样,中间浮出一层水汽。于是梁举人不停地向砚台呵气,呵气成墨,最终完成了考试。 & && &笔、墨、纸、砚被称为文房四宝。除了纸张之外,文房四宝中的砚台、毛笔及墨汁,几乎已经消失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尽管在文房四宝中排序最末,砚,因为其质地坚固,却是其中最耐久的一个。笔,不耐久,老不中书;纸,置久则脆,难于使用;墨,陈久失胶,易于散碎。三宝,皆难久蓄。唯有砚,材质坚固,难于损坏,存留千古却亦如初。 & && &回顾中华五千年的历史,砚台一直与之并生着。迄今为止,最早出土的砚为陕西临潼县姜寨遗址中出土的一方石砚,专家鉴定为母系氏族时期的仰韶文代时期制造,距今已有5000年历史。 & && &砚台其实是由研磨器演变而来,原始研磨器的性质功能与同期出现的食物研磨工具类似。它可以将带有颜色、大小不一的有色物研碎、研细,使其成为书写用的颜料。 & &&&砚通研,其最大作用是研墨。汉代刘熙在《释名·释书契约》中道:“砚,研也,研墨使和濡也。”汉代许慎在《说文解字》中对砚的解释则更为简要:“砚,石滑也。” & && &从砚诞生之日起,它的作用就是发墨。“百工者以致用为先”,一方砚,其最关键是实用。即使是爱石如痴的米芾,也在其《砚史》一著中道,器以用为功。“石理发墨为上,色次之,形制工拙,又其次,文藻缘饰,虽天然,失砚之用。” & && &逐渐的,随着文明的发展进步,书画艺术逐渐繁盛,而与之鸥水相依的砚台,也从一种工具演变成被文人墨客珍藏的艺术品。隋唐之后,砚的作用就超出了文具范畴。 砚·事 & && &从古至今,砚台深受历代历朝文人雅士喜爱,被收藏家视为珍品。赏砚、赠砚、蓄砚、制砚的奇闻趣事,流传不衰,脍炙人口。 & && &宋代的大书画家米芾,爱好广泛。除了诗书画以外,还非常喜好奇石。米芾对于石砚也是如痴如醉,喜爱至极。一次,米芾得到一块端石砚山,其形似波澜起伏的峰峦,甚是美观。米芾对此砚爱不释手,连着三天拥其入睡,还请来好友苏东坡为之作铭。 & && &自宋元以来,砚又可按做派分为匠工作和文士作。顾名思义,匠工作指的是专于制作砚台的工人所制之砚,而文士作指的是墨客雅士出于兴趣自己做或设计的砚台。 & && &匠人砚,出自手艺人之手,工艺上乘,雕琢细致,但可能稍逊创意,多会刻画吉祥图案或花鸟鱼虫。古时手工艺人多是没有读过多少书的,因此,他们所制的砚上一般无铭款。 & && &正所谓,武夫宝剑,文人宝砚。“文人之有砚,犹美人之有镜也,一生之中最相亲傍。”文士作的砚台为文人自己创意,因此图案和雕饰虽然也有,但诗词歌赋、铭文跋语占了很大空间。 & && &北宋末何蘧《春渚纪闻》中记载了一则米芾得砚的趣事。一日,宋徽宗召米芾为其书法,米芾见皇帝桌上有一方名砚,便心心念之。一写完字,米芾就端上砚台跪在殿上请曰:“此砚经臣濡染,不可复以进御,取进止。”意思是,这方砚台已经被我用了,再让皇帝用就不够格了,因此请皇帝把砚台赐给我。皇帝当然看出了他的心思,便答应了。米芾获此至宝,又恐皇上反悔,急忙抱着砚台,连衣服都染黑了。宋徽宗叹气说:“颠名不虚得也。” & && &砚不仅记载了中华民族的历史,而且具有独特的民族风格和地域特色。匠人对于自己所做之砚也是珍之重之。 & && &苏东坡藏有一方名砚,他很是喜欢,为其名为“凤昧砚”。这是一方佳砚,被形容为“声如铜,色如铁。性滑坚,善凝墨”。苏东坡还作诗铭曰:“残璋断璧泽而黝,治为书砚美无有。至珍惊世初莫售,黑眉黄眼争妍陋。苏子一见名凤味,坐令龙尾羞牛后。”最后一句的意思是这让龙尾珍品都成了俗品。想来苏东坡本来只是戏言,可是,砚对于手艺人而言如文字对自己的诗词一样爱惜,当然不愿意听到这样的话。所以,日后苏东坡到歙县求龙尾砚时,歙人却记恨其曾经对凤昧砚的赞美,于是讽刺苏东坡说:“何不使凤石?”苏东坡想要龙尾砚,就只好另辟他径了。 砚·史 赏一方砚,知一段史。 & && &一方面,砚台材质的变迁体现出了科技的进步。而更重要的是,砚,融书画、雕刻等艺术为一体,浓缩了中华民族各个朝代文化、经济乃至审美的信息。于一方砚之中,不仅能品味和欣赏砚石细腻的纹理、精湛的雕刻技艺、独特的书画创意,还能从中一探传统文化的承载、积淀和缩影。 & && &在和平昌盛的年代,砚台上雕刻山水花鸟,而在战火连天的时代,砚台上雕刻的则是爱国情怀。在民族英雄辈出的南宋,岳飞、陆游、文天祥都曾在砚台上刻文明志。岳飞在端砚刻有“持坚、守白、不磷、不缁”八个字。意思是,抗金卫国的意志永不变,绝不与投降派同流合污。 & && &汉代,社会安定,经济繁荣,书法、绘画、石雕均属我国历史上最繁荣的时期之一,砚台在汉代有了巨大改变,从最初的简单工具演变成具有观赏价值的工艺品。魏晋南北朝时期,政权频频更迭,战火连连。人心惶惶之时,少有人能静下来潜心书画。然而,因为纸张的广泛使用,与之相配的,砚台也被推广开来。除了陶砚和石砚外,魏晋时期还出现了瓷砚。山西大同北魏司马金龙墓中出图的一方砚台,方形四足,砚面与四侧均布满浮雕图案,有人物、走兽、飞禽、龙凤等。其图案形式与汉代石雕极为相似,具有雄浑厚重的质感。 & && &隋唐时期是砚文化发展的一个高峰。因为经济发达,文化事业也随之繁荣。而且,唐朝实施的“以书取仕”方针,鼓励人才以文进取的同时刺激了书法艺术的发展。人们对砚台的要求也从原来的坚实、美观,上升到更细致的发墨、少损等功效。因此,隋唐时期的砚质和砚形也发生了巨大变化。 & && &隋唐时期的制砚工艺迅速多元化,砚材的种类也较前代更多。四大名砚之中的端砚和歙砚就出现在唐朝。端砚因石材产于端州的端溪而得名。唐代诗人李贺诗云:“端州石工巧如神,踏天磨刀割紫云。”宋朝著名诗人张九成赋诗赞道:“端溪古砚天下奇,紫花夜半吐虹霓。”歙砚产于安徽黄山山脉与天目山、白际山之间的歙州的龙尾山,也称龙尾石。歙砚具有发墨益毫、滑不拒笔、涩不滞笔的效果,被南唐后主李煜赞:“歙砚甲天下”。 & && &宋代采取重文抑武的施政方针,同时经济文化空前繁荣,使得砚文化再一次得到飞跃式发展。从宋词的风格可见,上至帝王将相,下至弄里文人,均醉心于风花雪月,这一特征也不同程度地反映在砚台的雕刻制造上。宋代对于砚石的纹理颇为看重,这可能就源自文人细腻的心思与情感。宋砚造型突出瘦挺、内敛,气韵冷隽,风骨峭拔,其主流砚形为抄手砚。 & && &最早的四大名砚在宋代相继确立,当时红丝砚位列其中。宋代苏易简在《砚谱》中归纳:砚有四十余品种,以青州红丝石为第一,端州斧柯山石为第二,歙州龙尾石为第三,甘肃洮河石为第四。后来,由于红丝石脉断而绝,红丝砚被澄泥砚代替,四大名砚变成了端砚、歙砚、洮砚、澄泥砚。 & && &四大名砚的地位在明代得以巩固。虽然明代也生产铜砚、瓷砚、木砚等各种材质的砚台,但由于石砚材料来源广泛,且个性独特,所以文人雅士中喜好石砚的居多,四大名砚中,端砚最为人们所看重。 & && &明清时期,制砚技术日渐成熟,工艺日趋精细,可利用的石材种类也越来越多,砚台之于文人的意义也有所变化。砚台不再仅是挥毫泼墨时的工具,更是置于案头的一件玩物。明代的砚台造型端庄厚重,纹饰不甚繁丽,大件制作居多。文人在砚上镌诗、题铭之风在明代大为盛行,因此砚台的艺术价值逐渐超越了其使用价值,收藏砚台也成了达官贵人附庸风雅的利器。正是如此,明清之后的砚台雕饰工艺精湛,造型美观独特,受到收藏者的喜爱。 & && &清代的制砚产业更加壮大,所用砚材除了前代已有的材料外,还出现了水晶、漆砂、翡翠、象牙、玻璃等名贵材质。清代砚台上的图案内容更加广泛,花草树木、名家书法、印章铭刻等皆匠人雕琢于砚上。清代砚雕把自古有之的各种雕刻手法灵活结合,交错运用,雕工细致,而且所雕出的人物、动物栩栩如生,日月山河波澜壮阔,花草树木形象逼真。康熙、雍正、乾隆年代的砚,款式上继承历代优点,风格多样,取材广泛,为爱砚者最爱。 & && &最早的化石砚就出现在明清时期。当时,有士子用燕子石制砚,所谓的燕子石就是寒武纪三叶虫的化石。三叶虫化石形状、纹理独特,风韵别致,而且石质且易于发墨,深为书家所珍爱。 砚·石 & && &砚的材质繁多,几乎能适用的材料都被文人墨客尝试用来制砚了,但使用时间最长,应用最广、数量最多、一直沿用至今的仍属石质砚。 & && &最初,制砚用的石材并没特别讲究,古人拾到一块好的石头就可以用来做砚。传说三国时期诸葛亮平定南疆五月渡泸,在拉窄渡口安营扎寨,此地为砚石产地。一日,诸葛亮在水边捡到一块有七个眼的石头,他见石质细润,便制成砚台帐前使用,这就是十大名砚之一的苴却砚。 & && &砚成书写必备品之后,人们对它的要求就高了。于是就有了采掘砚石的行业。自古以来,石砚得到了太多喜爱。然而,众人皆知砚既可使用又可赏玩,却不知石材得来十分不易。不管何种砚石,开采起来都十分艰难。砚石的开采不能用机械,只能手工开采,可以想象,古代的技术条件下,采石工人的艰辛是难以估量的。 & &&&端溪砚石的采掘是依石脉生长走向开采,初时在山的表面采掘,随着脉石的走向渐入山中而形成坑洞,有的达数百米深,因地势起伏变化石脉层不处于同一个水平面上,洞口与洞底的高差有几十米之多。砚石采掘对工人技术要求很高,如果看不清石壁,摸不准石脉,就会把好砚材打成废品。 & && &从古至今,端砚的老坑洞多在溪涧水底,因此只有在冬天水涸时才能进行开采。采石工人只能赤身裸体进入爬出,岁月累积,工人的汗水把洞口石料磨得乌墨发亮。开采时,每隔三数尺坐一工人,先用水罐把坑底水舀出,然后一面开凿一面把凿下的砚材向外传递。 & && &四川金沙江砚石的采掘属于露天采掘,主要矿点位于金沙江边的悬崖峭壁上,从海拔两千三百多米的山顶沿着陡峭的羊肠小道走半个多小时到达仅有四、五见方的作业面上,先要清除和剥离表面的泥土层、风化层,然后一人扶着钢钎,另二人用大锤轮番捶打,一块凳面大小的石料要捶打几十下才能掉下。细小开裂的废料必须及时清除,经挑选的石料渐渐把工作面都堆满,几无立足之地,再把这些石料用背篓背着,沿着峭壁匍匐攀援,运往山外。 & && &当今时代,更多人使用硬笔书写文字,墨汁也替代用砚磨墨,砚也远离了生活。电脑、打印机、签字笔代替文房四宝成为办公必需品,占据着办公室。 & && &然而,国学与书法的复兴会逐渐带动砚文化的回归。另外,在艺术品市场上,名砚的交易价格一再创新高。2007年,清代伊秉绶等铭大西洞端砚以96.8万元交易;2010年,康熙御制松花石龙马砚以425.6万元成交;同年,“乾隆御用”澄泥伏虎砚及紫檀盖盒以1400万元成交。 & && &借用当代知名书画家梅墨生的话概括砚的价值,“砚从制作到铭刻,兼融了砚工匠人和文人墨客的情思才智,从选材造型,到刻制纹饰砚铭,乃至在书房里的被使用,一方砚石积淀了太久的历史风尘与文化气息。无论是被皇帝使用的宫廷用砚,还是文人名士珍玩过的名家用砚,背后的历史、故事总是令人神往。所以说,一方小小的砚石,就是一个个历史文化的小切片,折射着、透露着一段段文化的雅韵。” 四大名砚 & && &端砚,产自广东肇庆。其石质致密、坚实、细腻、滋润,发墨不损笔,可呵气研墨,有绚丽多彩的花纹。端砚的石眼是天然生长在砚石上如眼镜一样的石核,莹莹有光,美丽可爱。 & &&&歙砚,产自安徽歙县。其石质坚韧,刚而不脆,柔而不娇,本色倩莹,纹理缜密,久磨无粉,发墨不耗墨,不吸水,不损笔。砚工按照天然纹理,因材施刀,有浮雕、浅浮雕、半圆雕等,雕刻精细,造型浑朴。 & && &洮砚,产自甘肃洮州。其石材色多为鸭头绿和青灰色,纹理为丝,细腻如玉,色气秀润。易发墨,不损毫,好贮水,易洗涤。雕刻工艺上多采用镂空式,特别多以龙为题材,图案复杂逼真,主题感强,栩栩如生。 & && &澄泥砚,产自河南洛阳。其用特种胶泥加工烧制而成,因烧过程及时间不同,可以是多种颜色,有的一砚多色,尤其讲究雕刻技术,有浮雕、立体、半起胎、过通等品种。澄泥砚质地细腻,贮水不涸,历寒不冰,发墨而不损毫,滋润胜水,可与石质佳砚相媲美。今年江苏39.29万人报名参加高考,比去年少3.28万人。[]
精彩!80幅书画精品亮相新华全媒体艺术馆。[]
江苏全面布局“一带一路”,一批实体项目已落地。
& & & 正文
老舍一共三方砚:都有讲究
【字号:&&】【】
  老舍的一方砚台(图源网络)
  两块是藏砚,一块是自己用。
  两块藏砚都是1949年以后分别买的。买的时候,一定是看上了它们的文物价值。外表上看,两块很有些共同点:都不大,14-15厘米长,9~10厘米宽,1厘米半到2厘米半厚。外面均有红木木盒。简直像一对儿。而且都是清代的东西。重要的是,它们都是文人砚。
  其中较厚的那方是大戏剧家和戏剧理论家李渔的遗物。在他的这一方砚台左侧上刻着一行边款:“笠翁李渔书画砚”,系篆字。国内外有不少李渔研究者,但多数都没见过李渔留下的实物,著名戏剧研究家吴晓铃先生看了这一方李渔砚之后,惊呼:“这是唯一的!”他对我说:“我去找人做拓片。”拓片出来之后,日本要去发表。美国汉学家韩南教授,一位李渔专家,也要一睹为快。
  第二方藏砚是舒济由箱子底下翻出来的,翻过底面一看,不得了,有刻像一幅!还有题刻!共19字:“乾隆丁酉钱塘黄易三十四岁小像嘉定钱坫题”,字后刻有小印两枚,一为阳,圆型,单字“泉”,一为阴,方型,双字“十兰”。黄易小像八厘米见方,着刀极浅,线条简练明快,是个古速写像。那个时代不会有相片,大凡人像都是刻在石上或者画在纸上。这是迄今发现的第三张黄易造像,是他三十四岁时的写照,极为珍贵。
  黄易,字小松,是清朝大画家,所画墨梅,饶有逸致,是当时浙派篆刻的大将,是西泠八家之一,他是清代《金石五家》之一。他的重要贡献是其在山东济宁担任京杭大运河济宁段的河运总监时,重新发现了已经消失多年的汉刻,即嘉祥武氏墓群祠堂石刻,轰动一时,并直接影响到当代,为国内外研究专家所瞩目。他曾将著名的“孔子拜老子”刻像运到济宁保存,今存济宁博物馆。他擅将各处汉魏碑刻所在景点画成国画速写,并配有文字说明,图文并茂,极富史料价值。故宫博物院专门为他出版了《蓬莱宿约》特集。
  钱坫,号十兰,也是一个名士,是清朝小篆写得最有名的人物之一,自称“斯冰之后直至小生”,意思是秦朝李斯唐朝李阳冰之后就数他了。他晚年右体偏枯,左手作篆尤为精绝。他的方法是烧毫,作玉箸篆,称为铁笔。这方砚台上他的题字和图章都恰好展示了他的所长。其中那方“泉”字印便是全擅长的圆朱文。
  一方小小的石砚上,又是书法,又是篆刻,又是小像,还都是著名艺术家,实属不可多得。
  老舍先生自己所用的那一方砚台远远不如上面那两方那么名贵,是个“土”的。他由英国回来后用钢笔写作,不用毛笔。到了抗战时,纸成了土纸、草纸,无法用钢笔,才用起了毛笔。在北碚写长篇小说《四世同堂》时用了一方当地产的大砚台,有点像小学生练毛笔字时用的那种,拙厚朴实,极少装饰,只是大着许多号,磨一次墨够写一上午的。老舍先生到美国去之后,曾把它赠送给一位北方老乡冯玉斋。到了上世纪80年代,冯玉斋先生又回赠给了胡e青老人,现存于“北培四世同堂纪念馆”。
  原标题:老舍一共三方砚:都有讲究
  稿源:人民网
  作者:
老舍一共三方砚:都有讲究
&&责任编辑:中江网编辑&&
朱敏女儿刘丽翻开图册,讲述当年的故事摄/法制晚报记者郭谦1982年,朱敏在莫斯科与当年集中营的难友合影留念战争期间,朱德写给女儿的一封信,不过他并不知道此时女儿已身陷集中营一枚红色的列宁像章,朱敏保存了数十年。而就是这枚她珍爱的像章,差点“害”了她。当年,为了躲过纳粹集中营里军官的搜身,她将这枚精致的像章含在舌下,成功逃过检查;在纳粹集中营的苦难岁月中,她一直贴身保存着。
本文中所记述的是德国外交部档案中记录的有关南京大屠杀的内容,是以外交人员为主体的德国人群体对南京大屠杀的观察、记述和分析,这是有关南京大屠杀历史另一个角度的证明文本。这些材料作为第三方的冷静证词,证明南京大屠杀是无法抹杀的历史事实。这些材料使用了“亚洲式的”、“中世纪式的野蛮”这类词汇,并最早使用了“南京大屠杀”这一概念。
1960年邓小平与毛泽东在北京(资料图)本文摘自《历史的见证:“文革”的终结》,薛庆超著,九州出版社,2011.4毛泽东逝世的时候,邓小平已经失去了人身自由,处于一种活动空间仅限于自己家庭所在的大院内的“软禁”状态。他虽然不能亲自前往中共中央设置的吊唁大厅,向自己尊敬的伟大领袖和导师表达无限沉痛的心情,但仍然和家人一起,在家中设置了一个悼念毛泽东的灵堂,献上了一幅花圈,表达自己对毛泽东的无限真挚的感情。
  韩国媒体当时关于仰光爆炸案的报道《被遗忘的恐怖分子》作者罗钟一朝韩对峙的半个多世纪中,成千上万的秘密工作者被双方从公众视野里“抹消”。作为1983年缅甸仰光爆炸案的主角,朝鲜公民姜民哲(音)就是其中之一。他曾是最致命的特工之一。日,姜民哲(音)与两名同伴在缅甸仰光博物馆前引爆炸弹,试图刺杀到访的韩国总统,按计划,后者应该在那里敬献花圈。
贾午十三四岁时,偷偷与一帅哥幽会 这就是“韩寿偷香”典故的由来 杨民仆
&|&&|&&|&&|&&|&
中国江苏网(江苏中江网传媒股份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视听节目许可证1008318号&&
移动网信息服务业务经营许可证苏B2-&&因特网信息服务业务经营许可证苏B2-Sina Visitor System论文发表、论文指导
周一至周五
9:00&22:00
一个人的成长史
&&&&&&本期共收录文章18篇
  0中国论文网 /5/view-3440286.htm  在羊水中,畅游。  十个月,是母亲等待的幸福,十二个月,是母亲煎熬的灾难。  生命临盆,山呼海啸,啼哭,响亮了一个渐渐暗淡的黄昏。  农历小满,开始收获。那一个残忍的四月,却在收获的喜悦中,撕心裂肺。  浮出水面,陌生的世界,比羊水更深不可测。唯有用三根刀割一样的抬头纹,皱起疑问。  像在子宫里蜷缩成疑问号一样——  问天?  问地?  问自己?  五十年后,走向衰老,才疑问自己,到底有没有童年?  1  睁开眼睛,寻找黑暗。  在黑暗中居住久了,光明,理所当然有点儿刺眼。  昼与夜才颠倒,黑与白才混淆。  开口说话,叫妈。  是妈生的命,  是妈喂的奶,  是那一根与妈妈血脉相连永远也剪不断的脐带。  学步,在麻石小巷,跌倒。  路,像麻石一样高低不平;  人生,像小巷一样弯弯曲曲。  2  数字,加零加零再加零。  口号,感叹号加感叹号再加感叹号。  政治,加盐添醋,仍是饥不择食,寒不择衣。  祖父说——茅厕踏板上,也不允许遗漏一粒米。  一粒饭,不小心掉在桌缝里。  饥饿的,不是肚腹,是从早到晚直勾勾的目光。  3  三代单传,一个带把的伢子,是传宗接代的根。  传统,囚禁了蹒跚的脚印,顽皮的童心,无法撒野。  透过亮瓦,看天空。  天空有多大?  相当于一只乌鸦扇开的翅膀。  透过栅栏门,看外面的世界。  从巷头到巷尾,不知有多远。  其实,从巷头点一支烟,燃到巷尾,还在冒烟。  4  母亲摇着单桨到河对岸的时候,弟弟还在襁褓中。  既然是槐树桠结的苦果果,槐树,便成为了避雨遮阳的母亲。  “妈妈”这个词还来不及学会书写,就在记忆里陌生。  有妈的孩子真好!  没妈的孩子,喊妈妈,没有应答,就像飘落的槐树叶,听到的只有风声。  从此,木讷。  不爱说话,不会唱歌。  四十年后,卡拉OK,最想唱又最怕唱那一曲——  “世上只有妈妈好,没妈的孩子像棵草……”  5  五月初五,看龙舟。  家教说,人多水深,牛脚窝里也会淹死人,非要去凑热闹,小心被打断脚筋。  我不信。  躲过了长辈的目光,却没躲过飞来的横祸——一辆自行车撞断了左腿,一只右腿,无法越过三寸高的门槛。  石膏绑腿,僵硬了撒野的脚印。  咚咚哐,咚咚哐……从河边传来的锣鼓声,敲痛的是腿,敲疼的是心。  时至如今,只要咚咚哐、咚咚哐的锣鼓声敲响,腿,忘了痛;心,却还在隐隐地疼。  6  一支毛笔,一方砚。  一刀毛边纸,半截墨。  描红——日月水土火,横平竖直,点如瓜子,撇似刀。  替祖母读书,祖母目不识丁。  代祖父写字,祖父只会写自己的名字。  不好好读书写字,一辈子只能挑断扁担绳,踏破草鞋底。  当我的处女诗作见报,祖父说,给你祖母上坟,这是最好的纸钱。  时间一晃,十五年,飘逝如一缕幽蓝色的轻烟。  7  真正见识的第一个女性,是隔壁邻居——梦一样的云。  开裆裤,注释的两小无猜,不知羞。  捉迷藏,在旯旮里捉住你的手。  男女授受不亲,失去了传统的意义。  课桌上迟到的三八线,刻划着心灵的阴影。  悄然递过来的橡皮擦,再也无法还原无邪的纯真。  回家后,敲响木壁对算术题答案,一加一等于二,一减一等于零。  8  八岁那年,我们开始挑水。  运八子挑水,为了裸泳;  黑八子挑水,怎么也洗不白。  我挑水,也许是为了水。  祖父和父亲,外出做工;家中只有祖母、继母和坐在枷栏里的妹妹;我,成为唯一的男人。  家,需要女人,也需要男人。  于是,我来到河边。  河水,流不断,又怎能挑得完。  我的母亲,在河对岸。  我挑水,是不是为了水?  9  北京的金山上,光芒万丈。  照亮了九州大地,也照亮了我家的堂屋,唯有我心灵的秘密,照不亮。  能歌善舞的五伢子和珏妹子,成双配对。笨手笨脚的我,难道只有端茶倒水、待在堂屋旯旮里听歌观舞?  哼,巴扎嘿!  那一天,下乡演出,晒谷坪光芒万丈。五伢子感冒在家,珏妹子一人,无法光芒。  老师搜寻的目光,最后才亮到我身上……啊!多么温暖,多么慈祥,把翻身农奴的心儿照亮。  我和珏妹子歌舞在幸福的晒谷坪上。  哈,巴扎嘿!    北京的金山上,光芒照四方。  照亮了九州大地,照亮了我家的堂屋,也把我心灵的秘密,照得通明透亮。  哎,巴扎嘿!  10  臂戴红袖章,手握红白棍。  躲入树丛中,搜寻害人虫。  埋伏在校门后,警惕阶级敌人。  我也当上了红小兵!  谁是害人虫?  谁是阶级敌人?  学校,语文老师被揪了,她不该纠正工宣队在讲台上宣读的错别字。  家,被抄了,柴米油盐的记账簿是变天账。  戴红袖章的红小兵,横读竖读,也读不懂红白棍——一头白,一头红。
转载请注明来源。原文地址:
【xzbu】郑重声明:本网站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xzbu发布此信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网站立场无关。xzbu不保证该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等。}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0000打一成语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