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民谣老歌校园歌曲外婆的澎湖湾钢琴伴奏伴奏

为了想起的纪念(华语乐坛之台湾校园民歌篇)
主页 & 京华时报 &
为了想起的纪念(华语乐坛之台湾校园民歌篇)
  台湾现代民歌之父杨弦。
  本报记者&&王磊  童真时期的艺术往往最动人,正如今日回首80余年前的大学生引发的新文化运动,或是“披头士”与“猫王”,人们仍会满怀激奋、津津乐道。二十几年来,台湾地区流行音乐的发展在整个华语流行乐坛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但台湾流行音乐的真正发展,是20世纪70年代的校园民歌运动造就的。  开创一个时代  20世纪60年代的台湾乐坛,音乐创作远远滞后于乐坛的发展,在欧美歌曲的熏陶下,涌现出了一批填补本土创作的空白、极富创新的词曲创作者,这其中最为著名的当属庄奴、左宏元和刘家昌。70年代初,大量的女性歌手开始在乐坛上走红,凤飞飞、邓丽君、甄妮、崔苔菁等,无形中把台湾早期的流行音乐发展推向了另一个高潮。但此时乐坛上翻唱之风依旧盛行,欧美文化的印记处处可寻。  1975年,一个叫做杨弦的年轻人,以其对华语音乐的独特理解和创新,在台湾乐坛掀起了轩然大波。是年,以余光中、徐志摩等诗人的诗为歌,杨弦与胡德夫在台北举行了现代民歌演唱会,成为校园民歌运动开始的标志性事件;而这次演唱会所推出的9首歌曲均被收录进杨弦同年出版的首张专辑《中国现代民歌集》中,这张专辑也标志着民歌时代的开始。杨弦在自己的作品中大量借鉴了西洋乐器,并且打破了以往国语歌曲陈旧刻板的主题,使得简单平实的作品更加朗朗上口,呈现出一种全新的台湾国语民谣歌曲风格。正是因为杨弦的作品在大学校园流传并波及到社会各阶层,推动校园民歌的发展,因此日后他才当之无愧地被人誉为“现代民歌之父”。  日,在淡江大学动物学院举行的西洋民歌演唱会上,青年画家李双泽跳上台大声质问:“为什么唱的都是西洋作品?我们自己的作品在哪里?”李双泽向观众席投掷可乐瓶,并激愤地大喊“唱自己的歌”。台下的大学生立刻呐喊、赞同的声音喊成一片。这就是著名的“淡江事件”,李双泽代表所有热爱音乐并且极富社会责任感的年轻人,喊出了台湾流行音乐史上最有力的声音。尽管普遍的观点是杨弦开启了民歌时代,但同时也还是有很多人以“淡江事件”作为民歌运动的开端。之后,有更多的人开始关注台湾本土的音乐创作。  在杨弦的影响下,一大批对音乐抱有热爱与责任感的年轻人纷纷投身于民歌的创作中———叶佳修、侯德健、苏来、梁弘志、施孝荣、吴楚楚、彭国华、韩正浩、邱晨等就是从那时走上歌坛的。  “金韵奖”与全盛期  对于20世纪70年代的台湾民歌运动,杨弦、胡德夫、李双泽等人无疑起到了不可取代的启蒙作用,但真正使得民歌在社会大众中传唱风行的,还应归功于年连续举办了4届的“金韵奖”民歌歌唱比赛。“金韵奖”以大学生为对象,参赛曲目全部为原创,提倡清纯质朴的风格。  1977年,第一届“金韵奖”由新格唱片公司在台北举办,这一比赛使得更多的年轻人有机会参与到流行音乐的创作与演唱中来。由民歌运动开始提倡的创作风在当时的大学校园中愈演愈烈,三三两两的年轻人,抱着吉他在校园绿草地上弹唱,是20世纪70年代台湾高校校园中的一大文化景观。齐豫、李建复、马宜中、邰肇玫、王新莲、郑怡、郑华娟等也在此时成为校园民歌运动的代表人物。  此时,唱片公司对校园民歌的推广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其中最为突出的就是新格和海山两家唱片公司,在台湾流行音乐发展史上,便有“新格派”与“海山派”之说。  70年代初,当一般唱片业者并未意识到民歌已成气候时,新格可以说是首家通过商业方式包装、发行、宣传民歌的唱片公司。对于每一届金韵奖大赛涌现出的新人新作,新格均以《金韵奖纪念专辑》的名义推出合辑,为民歌运动起到了无可替代的推动作用。  在新格的阵营中,齐豫与李建复的名字也许是最令人回味的。齐豫1978年自“金韵奖”脱颖而出,立即被新格招至旗下。1979年,她推出了个人的首张专辑《橄榄树》。齐豫得天独厚的嗓音及独特的诠释方式,均表现出与市场流行截然不同的艺术气息。而专辑的制作人李泰祥亦是流行乐坛上的“独树异帜”,他与齐豫的合作,在民歌时代创造出一种截然不同的曲风。专辑中的《欢颜》、《橄榄树》被选定为电影《欢颜》的主题曲,并随着电影的上映而成为当时乐坛的焦点,被誉为校园民歌时代的无与伦比的经典代表作品。  新格的发展在1980年李建复推出首张专辑《龙的传人》后达到顶峰。此外,包美圣的《包美圣之歌》、王海玲的《偈》、杨芳仪、徐晓菁的《杨芳仪/徐晓菁重唱专辑》、王梦麟的《献给父亲》等新格推出的专辑,均是校园民歌运动中极为重要的专辑作品。施孝荣、郑怡、马宜中、王新莲、木吉他合唱团等演唱者也均出现在新格的合辑中。  海山唱片在民歌运动中的作用虽然远不如新格强大,但同样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海山派”最为重要的人物就是由他们一手捧红的女歌手蔡琴。早在专辑《出塞曲》推出前,她的作品《恰似你的温柔》就已深植人心。《出塞曲》中,由刘家昌创作的《庭院深深》更是给人们留下了极深的印象,充分确立了她在流行乐坛上的重要地位。“海山派”的另一位重要人物———创作型歌手叶佳修,在校园民歌时代首开了流行乐坛全能派歌手的先河。在他的个人专辑《叶佳修》中,叶佳修标榜的“乡村风格”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发挥。《乡间的小路》、《踏着夕阳归去》、《赤足走在田埂上》等均在歌迷中广为传唱。此外,海山推出的合辑《民谣风》也在当时具有着强烈的影响力(1999年,海山唱片曾将《民谣风》合辑再版发行)。  1980年,受到石油危机等的影响,“金韵奖”落下了帷幕。在“金韵奖”谢幕之后,又产生了一个创作歌唱比赛“新金曲奖”,参加过这一比赛而被大家熟悉,并且在日后的台湾歌坛叱咤风云的人物,大家最熟悉的便是周治平与他的好友黄大军。  结束与延展  校园民歌运动所涌现出来那批人才日后逐渐主宰了台湾流行乐坛:李泰祥建跨古典乐与流行乐作两栖创作,作品日渐艰深,成为一代大师;李宗盛在他所在的木吉他合唱团解散之后进入滚石唱片长年操练,渐渐成为以乐风精致感性为特质的台湾乐坛首席制作人;吴楚楚创办飞碟唱片公司以及日后他的好搭档彭国华离开飞碟创办丰华唱片,都为台湾唱片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1982年,罗大佑首张个人专辑《之乎者也》的出版,被评价为“在台湾国语流行乐坛投下的一颗改变流行乐史的原子弹”,普遍的观点是,罗大佑和《之乎者也》终结了轰动一时的校园民歌时代。之后到了1988年,台湾乐坛涌现出了王杰、赵传、郑智化、陈升、张雨生、伍思凯、黄舒骏等一大批优秀歌手,台湾乐坛也由此步入流行音乐的鼎盛时期。  20世纪90年代,20年前的校园民歌运动开始频频被流行乐坛回眸。譬如滚石唱片1995年发行的一套合辑《滚石金韵民歌百大精选》与合辑《金韵民谣风》、《再别康桥》,以及张清芳的《留声》、蔡琴的《民歌蔡琴》、孟庭苇的《纯真年代》等翻唱专辑,都让人们在事过境迁之后,在一首首动人的歌曲中,追忆那个纯真的年代。  台湾校园民歌备忘(链接)  重要人物(正文中未及者)&&&&■胡德夫:与杨弦一起酝酿并开启了民歌时代。日后一直从事幕后音乐工作。&&&&■陶晓清:多次主持校园民歌演唱会,并在节目中大力推介校园民歌,被誉为“民歌妈妈”。&&&&■梁弘志:词曲作者,代表作《恰似你的温柔》、《抉择》。&&&&■李建复:著名歌手,与李寿全、苏来、蔡琴、靳铁章、许乃胜组建“天水乐集”工作室,在台湾乐坛上首开了音乐工作室的先河。1982年,“天水乐集”宣布解散。&&&&■潘安邦:著名歌手,代表作《外婆的澎湖湾》、《阳光与小雨》。&&&&■苏来:1980年参加海山唱片“民谣风”创作比赛,以《我居住的地方》获得创作首奖。代表作品《浮云游子》、《中华之爱》、《你的眼神》、《月琴》等。&&&&重要唱片&&&&■《中国现代民歌集》/杨弦&&&&■《金韵奖纪念专辑》/齐豫、李建复等&&&&■《民谣风》/潘安邦、李碧华等&&&&■《橄榄树》/齐豫&&&&■《龙的传人》/李建复&&&&■《一千个春天》/李建复、蔡琴&&&&■《出塞曲》/蔡琴&&&&■《包美圣之歌》/包美圣&&&&■《偈》/王海玲&&&&■《施孝荣》/施孝荣&&&&■《献给父亲》/王梦麟&&&&■《重逢》/杨芳仪、徐晓菁&&&&■《小雨来得正是时候》/郑怡&&&&■《木吉他作品全集》&&&&重要歌曲及首唱&&&&■《恰似你的温柔》/蔡琴&&&&■《你的眼神》/蔡琴&&&&■《橄榄树》/齐豫&&&&■《你是我所有的回忆》/齐豫&&&&■《外婆的澎湖湾》/潘安邦&&&&■《龙的传人》/李建复&&&&■《乡间的小路》/叶佳修&&&&■《雨中即景》/王梦麟&&&&■《三月里的小雨》/刘文正&&&&■《小雨来得正是时候》/郑怡&&&&《京华时报》&(日第15版)
  《中国现代民歌集》
  《金韵奖》合辑一
  施孝荣的《施孝荣》
  齐豫的《橄榄树》
  王海玲的《偈》
  李建复的《龙的传人》
  《木吉他作品全集》
  《滚石金韵民歌百大精选》
  1999年发行的《金韵民谣风》
京ICP证000006号
人 民 日 报 社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复 制 或 建 立 镜 像正在播放:那天
播放出现故障,您需要更新!对不起,您需要更新您的浏览器到最新版本或更新您的flash播放器版本!
喜欢那天的人也喜欢
01.02.03.04.05.06.07.08.09.10.11.12.
您可能喜欢TA们的歌曲
歌曲那天在线试听 ,如果您喜欢那天,请将九酷音乐网()告诉您的3个朋友!!校园民谣感谢您的支持。
Copyright @2011 - 2015 .All Rights Reserved.唱一首歌爱一个人过一生 校园民谣二十年 - 文化 - 南都周刊
加载天气信息中...
请选择城市
字号:大 | 中 | 小
唱一首歌爱一个人过一生 校园民谣二十年
二十年后,我们中的绝大多数,都没有做到“唱一首歌爱一个人过一生”,但在当时那个年代,我们把它唱到歌里面。如此骄傲,如此阳光。
沈庆& 民谣创作歌手、音乐制作人。1992年,以一首《青春》引发了上世纪90年代轰轰烈烈的校园民谣风潮。沈庆的音乐中有浓郁的抒情和叙事特征。无论是早期作品《思念谁》、《岁月》、《对镜梳妆》,还是2013年创作的《老地方》、《四十岁了》等,都隐现着内地民谣黄金一代浪漫唯美、笔触隽永的文化特质。近年来,沈庆组建乐队开始现场音乐的表演。
从1994年《校园民谣1》出版到2014年的今天,整整20年。在一个没有雾霾的午后,北京春日的灿烂宁静还像是二十年前的样子,我心里的一份对音乐的眷念也恍惚回到了二十年前。
其实应该从1992年说起,那年的12月,凌晨四五点钟的样子,我们在西四的一家小饭馆吃涮羊肉。李黎夫对我说:沈庆,你知道什么是民谣吗?民谣,那是唱出来的,是没有经过任何技术加工,也绝不可能通过技巧来写作的歌曲!李黎夫讲了他去西北采风听到的走西口,原来的歌词是&白生生的奶子红个嘤嘤的屄,这么好的地方留不住你&&&
当时的我,第一次进录音棚,第一次听见自己写的歌变成了专业乐队形成的编曲,变成了一首&歌&该有的样子。但是,所有的兴奋,在李黎夫的几句话后,变成了茫然。我们,是在写歌吗?还是在唱歌,或者歌唱?
就在兴奋和迷茫的间隙中,音乐对我的召唤越来越强烈,1993年大学毕业,我放弃了事业单位的工作,到了大地唱片,第一份工作就是做&校园民谣&系列的企划。在后来大名鼎鼎的《校园民谣1》里面,多数的文案都是出自我笔下。时至今日,具体的文字我淡忘了,但记得有一天,我带着平面设计师赵海去清华大学,在我们这一代校园歌手第一次成规模聚集的西阶教室,悄悄地在一张课桌上刻下&唱一首歌爱一个人过一生&,那张课桌,还有西阶门前的铭牌,被收入了那盒卡带中,成了校园民谣永远的符号。
我想,二十年后,我们中的绝大多数,都没有做到&唱一首歌爱一个人过一生&,但在当时那个年代,我们把它唱到我们的歌里面,意气风发地滋生着,理直气壮地呈现着,如此骄傲,如此阳光。
高晓松很率性,老狼唱得最动人
严格意义上,《校园民谣1》上所谓&&极不准确,那里面的歌都是来自这张专辑中的作者,却大致可以划分为三代:第一代是北工大的才女金立。1990年,刚刚上大一的我跑到中山音乐堂看首都大学生艺术节表演,看到金立怀抱吉他站在台上,长发飘然。那时候我还没有在农工大夜里的操场遇到郁冬,逯学军也刚刚从我的宿舍借走我写的半本歌词,清华大学的草坪上,流传着宋柯写的《一走了之》。而清华传统的三重唱是不会到草坪上去的,他们在更高级一些的礼堂里。
最初金立的歌传承的是台湾校园民歌的那种清新,这其实很罕见:总体来讲,我觉得大陆的校园民谣和台湾校园民歌在气质上有着迥异的区分&虽说都有蓝天白云,但他们的蓝天白云似乎就是蓝天白云,而我们的蓝天白云总是被赋予了更多与爱情有关的情绪。
如果金立只是写了《我们相识》这样的歌,我不会称她为才女。大地唱片在录制《校园民谣1》之前,制作人黄小茂曾经组织学生们在广电总局的录音棚里录过一次自己弹唱的小样。当时金立已经签约了正大国际,这是另一家唱片公司。她在录音棚里留下了《那天》的声音,时至今日,我还能记得当时的震撼&不只是我,包括现场的所有人。&说了世上一无牵挂为何有悲喜&&&还有那首《想你》,金立唱出了那些专业歌手完全不可能唱出来的情感,那种深情的透彻。可以说,金立,是我们那一批人里,唯一一个唱自己的歌唱得无可替代的。
签约了别的唱片公司做歌手的金立最终没有出现在&校园民谣&系列中,这使得老狼有了一骑绝尘的机会。现在能在网络上找到金立唯一的声音,是在当年正大国际出的一张《正大国际白金精选》里面,金立唱了一首《BYE BYE 我的亲人我的爱》,这是一首真实写照她生活内容的歌,唱完这首歌,金立就追随着男友的步伐,去了大洋彼岸,一去就成了美国人。
金立算第一代,高晓松就是第二代了。关于高晓松,这些年访问他的还有他自己说的都太多了,我只说说当年的他是什么样吧。
高晓松是我们这些人里面最有纨绔气质的一个,偏偏这纨绔还才华横溢。现在想来,当年的他其实是在追求一种玩世不恭的表象。高晓松继承了清华宋柯等传承下来的有些学院味道的野性,而他个人对风花雪月的敏感又让他区别于清华出现过的所有理工科歌手。他从清华肄业后混迹在广告行业,经常来到我们中间请我们大吃一顿。有一天,他兴高采烈地请大家喝啤酒,反复说某部电影里的歌好啊、好啊、好啊,然后开始唱&唱歌,快乐,唱歌,快乐,唱歌,快乐&&&时至今日我也没看过这电影,倒是据说是插曲的几句歌被牢牢记住了。
开始的高晓松,确实就是唱歌快乐这样一种状态。他的歌经常给我一种惊艳的感觉,细微处的白描,煽情处旋律和情绪的舒展,都是高晓松过人的地方。而且这个人很率性,直言不讳从不因为清华的出身就对清华的学弟们更多照顾,他只是以歌论歌,以歌会友。
《青春无悔》大概是高晓松所有歌里,唯一一首我做第一个听众的。当时他在亚运村的国际公寓租了办公室,我和郁冬去找他玩。当时高晓松和女友分手,写了这首歌。他给我和郁冬唱,开始还笑着说&热气腾腾的&,唱着唱着就泣不成声了。是的,那是在歌唱,是心里憋得慌只有用歌才能唱出来的感觉。我认为,这是高晓松写得最好的一首歌吧。
老狼是高晓松介绍给大家的,时间比较晚,已经是大地唱片录制校园民谣的前期准备时。老狼的声线和高晓松很像,是完美版的高氏唱腔:气息比他长,音准比他控制得好但情绪感觉很一致。听说有乐评写老狼最大的本领是把任何一首烂歌都唱成好歌,我不知道这是依据什么标准。我以为,老狼还是唱高晓松的歌最好听。
老狼是一个灵魂自由 、无拘无束的人,看很多书,走很远的路。成名之后,他帮助了不少独立音乐人,偶尔在微博上看见他推荐歌曲不遗余力。他是校园民谣里面为数不多的不写歌只唱歌的人,却唱得最动人。
被歌唱的一代青春
老狼也唱了很多郁冬的歌。
郁冬那时候和他爷爷住在一起。高中时,这个孤独的孩子经常在夜里跑到我们学校的操场遛弯。某天晚上,喝了啤酒的我和逯学军在操场中央席地弹琴唱歌,遇到了郁冬。就从那时候,唱着罗大佑的郁冬开始写歌。
郁冬、逯学军和我,算是《校园民谣1》里面的第三代。
那两年,我和郁冬来往最多。郁冬的性格其实很温和,他的岁数比我们都小一些,当二三十个校园歌手聚会的时候,他是里面唯一的高中生。天赋的敏感使他的歌词和旋律呈现出一种更孩子气的纯净,一种对物欲世界的疏远和害怕。他有时候十分善于言谈,有时候又沉默寡言,不管怎样,只要吉他传递到他手上的时候,从琴弦指尖,从他的声音里,必然会传出令人耳目一新的歌曲。《校园民谣1》出版之后,郁冬也签约了正大国际做歌手,在那里他留下了唯一的一张专辑《露天电影院》。这首同名主题歌,就是郁冬的典型风格。
我有一种很荒谬的感觉:我和郁冬,在我们的时光路途中,仿佛被错误地置换了位置&他应该更加具有独立音乐气质的吧。
郁冬现在已经淡出了我们的视线。同样淡出的,在我们那一代人中是多数。我在这里讲的是《校园民谣1》里作者的故事。我不会去讲之后的2和3,在我看来,那是亵渎,那是一群所谓的专业从业者粗鲁地中断了一代人的记忆。如果不同意,你可以去翻看赵小源的博客,那里面真实地记录了他们当时的心态和作为。我不会尊重这样的行为,即便我的不尊重无伤大雅,但我就是那么的不尊重,甚至越来越觉得腻歪,不想去说。
在大地,我们当初应该是签约了50多首歌曲,这里面多数的歌,都具备和《校园民谣1》里面歌曲比肩的质量。如果不是这个系列被中断,起码还有几个人的名字会出现在那一代人的记忆中。
我自己的唱片行业生涯,是从李黎夫说那几句话的时候开始的。那一次,深圳先科公司出资录制了24首校园歌手的歌曲,但是他们并没有发现那些不那么专业的声音才具有的魅力,他们选择了由职业歌手来唱那些歌。可以想象,绝对是车祸现场。24首中唯一一首由作者本人演唱的,就是我的那首《青春》。而这个版本,打动了黄小茂,让他下决心启用籍籍无名的学生加入到演唱中。
我的歌不多,但风格不算统一。逯学军作曲的《寂寞是因为思念谁》是在19岁写的歌词,那时候还没有上大学。《青春》是1992年写的,那时候西阶演出的盛况已经成为过去。大三的时候,我在农工大当艺术团团长,这是一个比较闲的职务,主要工作就是每周末带领乐队在食堂开场舞会,逢年过节组织一场文艺演出。
农工大艺术团有一间不算大的乐队排练室,算是在我的领导下,于是就成了海淀学生歌手们经常聚会的地点。那两年,差不多每个月大家都会到这里一聚,作为地主,我也就理所当然地成了组织者之一。1993年初夏,已经毕业离校一年的逯学军回到这里,唱起了他刚写下曲子的《寂寞是因为思念谁》。我个人会觉得,是这首歌词确立了我成为校园民谣代表之一的江湖地位。那一次,大概是在这里的最后一次聚会了。
后来我离开唱片行业,其实也是因为李黎夫的那几句话。1996年我录完《这么多年以来》专辑后,觉得生活乏善可陈,实在没什么非得要唱歌才能表达的东西,所以就选择了离开。一直到去年再做《岁月如今》这张唱片,我才因为回到了当年写歌唱歌的状态又转了回来。
我想说的是,我们那一代人的幸运,绝不仅仅是因为那个时候唱歌、写歌的人还很少,而是我们从接触唱片行业开始,就和当时国内最好的音乐人合作,就有了当时国内最好的唱片企划概念。相同的教育背景,让我们在那些专业音乐人里,可以不卑不亢、平等地交流,最终获得我们想要的局面。而市场的盛况,也让他们不得不对我们的音乐产生认同。
现在做音乐的门槛看似低了很多,实际上这种降低也造成了当代民谣在技术表现上的缺陷,在商业运作上的无力。有时候我会想,如果今天的孩子们也能去孜孜不倦地追寻我们当年追寻过的机会,或许,民谣会呈现出更有力的姿态吧。
(民谣女歌手金立,摄影_任曙林)
(郁冬、逯学军、沈庆。这是1991年6月农工大欢送1987级毕业生晚会后,在艺术团的聚餐。)
[匿名评论]
请在此输入评论内容。600个字符以内。
请勿发表恶意攻击国家、用户及工作人员,及广告性质的信息。提倡良性留言氛围。
评论加载中...
本网站所刊登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限于图片、文字及多媒体形式的新闻﹑信息等,未经著作权人合法授权,禁止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使用或者建立镜像。获得合法授权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必须为作者署名并注明"来源:南都周刊"字样。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站将依法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版权电话:020- 法律顾问:梁香禄、肖曼丽、袁铮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旗下媒体
合作伙伴: | &| &| &|
| &&&&&(C)2011&广州市南都周刊传媒股份有限公司&All Rights Reserved&粤ICP备号&广东省通信管理局校园民谣的数据来自百度MP3搜索中搜索量最高的歌曲,由系统自动计算统计。
欢迎您给百度MP3“校园民谣”
每日排行榜:
&2010 Baidu}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外婆的澎湖湾伴奏带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