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国旅游帐篷支架什么材质好dac支架配件

点说帐篷之狗尾续貂
本文系俺原创,转载需我同意 点说帐篷之狗尾续貂 dremerz朋友的《点说帐篷》一文经典精辟,堪称网络版“帐篷圣经”,本人狗尾续貂,补充一些deramrz朋友所没有提及的帐篷的方方面面知识,力图完美,文中错误及不妥之处欢迎指正一、帐篷面料 前面dreamerz同学已经讲了帐杆,但相信没人在选购帐篷的时候不注意它的质料,今天的帐篷广告一般都会详尽标出外帐、帐底甚至内帐的材料,你能看到190T、210D、牛津布、PE底、PU等等各种让你不知所以的材料,而在几十年前尼龙还没有出现的时候,几乎所有的帐篷材料都是经过防水处理的帆布或橡胶雨布,尽管能满足防风雨的要求,也足够结实,但是它们非常非常可观的重量使得那个年代徒步的驴的肩膀吃了不少苦头,当时的习惯做法是每人背一块帐篷布或方块雨披,搭建时再拼合在一起,以相对减轻重量。那么在轻且坚固的尼龙材料广泛应用的今天,让我们看看什么样的尼龙才最适合你的帐篷首先解释两个专有名词,D和TD、旦尼尔=g/L*9000 其中g为丝线的重量(克),L为丝线的长度(米),实际上你并不需要记住什么公式,它实际上是表达了单位长度内丝线的重量,比如说很多背包底部面料用的是杜邦的1000D尼龙,它的密度非常大耐磨很好,那么,在背包的其他不太容易磨损的部位,材料就可以是600D或420D尼龙,它们的相对密度就要小一些,D前的数字越大,表示其同样面积的布料就更重一些。通常的帐篷选用150D或70D的尼龙,兼顾成本/重量/耐磨性,但在一些高档的super light级帐篷上,例如MHW的Annapurna,使用30D、40D的面料以最大程度减轻重量,代价是成本的大幅上升和相对耐磨性的降低帐篷面料中的T,一般指涤塔夫(polyester taffeta),是种尼龙,仿丝绸面料,一般用做帐篷的外帐和内帐,轻且坚固,例如190T,前面的数字则表示 1英寸(2。545CM)内经纬纱根数(密度)的和,实际上是个密度单位,你同样可以简单的认为,T前的数字越大,那么相同面积的布料就越重。对外帐来说,考虑到其恶劣环境中的易破损性,应注意其是否采用防刮(ripstop)结构,简单来说就是成小方格型编织,即使破损一个点,不会在强风中越扯越大图为210T nylon ripstop拼途网友回复:牛津布(oxford)是一种仿棉织物,质地柔软光滑且耐磨,通常用作帐底,所以通常帐底标示为XXXD nylon oxford。 PE 指聚乙烯或乙纶,成本较低,防水,无需压胶,所以被很多低价帐篷用做帐底,外观类似小方格的麻袋布,缺点是频繁折叠后容易开缝导致渗水,不是很耐用。 PU 指聚氨基甲酸酯(聚氨酯)或氨纶,通常用做防水压胶的表示,无论是涤塔夫还是牛津布本身都不具备防水性,必须经过压胶处理,数字表示耐水压的数值。例如PU 2000mm,表示可以低于2000mm的水压下不会发生渗漏,厂家在测试时将帐篷布夹在一个圆形套件上,然后用电动方法对水加压,当第三滴水渗出帐篷时,这时的水压值就是防水值。那么2000mm水压是什么概念呢?通常雨伞的防水能力是PU 1000mm,如果帐篷外帐压胶水平低于这个数值,基本可以认为在大雨下是一定会发生渗漏的。如果要保证帐篷防风雨的可靠性,考虑到压胶的磨损性,外帐压胶是不能低于1200mm的,而帐底由于要承受人卧上去的重量,因此压胶要求更高,通常至少应该在2000mm以上。另外新出厂的帐篷外帐通常会要做防泼水处理,而其防水的能力会随着防泼水剂的磨损而逐渐消失,有些厂家会借此为降低成本而降低PU值,这也是为什么有的帐篷买来时防雨良好,用过几次以后便失去防雨性的原因。 图为类似麻袋片结构的PE底拼途网友回复:关于内帐,它通常有两个作用,保温透湿和防蚊虫,出于前面的考虑,它通常也会采用涤塔夫,具备良好的透气性,且有一定的保温能力,而如果只需要防蚊虫,那么纱网(mesh)就足够对付。如果是四季帐或是高山帐,那么毫无疑问全部内帐都由涤塔夫组成以保暖,如果是夏季用帐篷或单人帐,出于散热透气考虑,几乎全是纱网,对于通常的三季帐来说,纱网和涤塔夫各占一部分是个折中务实的选择,某些帐篷可以通过拉练自行调节涤塔夫的面积,那么它就是通用的3-4季帐。所以,只需要看到内帐,你就基本可以判断这个帐篷的类型和用途。 左边的帐篷内帐几乎全是纱网,为三季设计,右边的全部为涤塔夫,为四季设计拼途网友回复:为什么不用GORE-TEX或类似的防水透气材料做帐篷?相信这是很多人会问的问题,GORE-TEX的防水能力达到20000mm,且具备透气性,可以因此省略内帐,减轻帐篷重量,岂不是很好吗?但是GORE-TEX材料的帐篷至今只有寥寥几款,有人认为是出于防火的考虑,但实际上几乎所有的帐篷尼龙都是极易燃烧的。是出于成本吗?对于花费动辄数十万美圆计的专业登山队来说,一顶几千美圆的帐篷也不算太贵。某户外品牌的创始人告诉过我他的亲身经历——当他带着自己设计制作的GORE-TEX帐篷在克什米尔地区旅行时,早晨醒来时发现自己几乎睡在冰窟里,结霜过于严重,GORE-TEX材料的确可以有效排出人身体排出的湿气,但不要忘了,通过嘴巴和鼻子排出的湿气要远远超过身体所排出的,GORE-TEX的透气速率还远远达不到要求,这正是只有GORE-TEX服装而没有GORE-TEX帐篷的根本原因。当然出于极端的考虑,一些高山单层帐采用了防水透气的Epic、CONDUIT、ToddTex等材料,这也是不得已的选择。 MONT BELL的GORE-TEX& Alpine Dome #2帐篷拼途网友回复:二、帐篷结构与选择 简单的来说,万变不离其宗,帐篷变来变去总是那几个基本框架结构,从外型来看,可以分成圆顶式(DOME)、隧道式(TUNNEL)、和屋脊式(HIP)。从搭建方式来分,可变为自立式(free standing)和非自立式(non free standing) 圆顶式也就是一般称的蒙古包式,算是目前普及率最高的结构,它们可以提供良好的防风性和较大的空间,不易积雪,搭建方便快速,从最简单流行的两杆十字交叉到三杆的青蛙帐再到复杂的4杆甚至以上的帐篷,其基本原理都是通过杆与杆之间的交错受力自然完成空间支撑,当外力如风作用于1点或者多点时,将其应力自然分散,从而达到良好的防风性,大多高山帐都是这类设计,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圆顶式也不失为四季通用的好选择,对于现代的设计来说,其着重点是如何在防风性/重量/空间三者间达到最好的平衡。 地球人都认识的圆顶帐篷,E225,很多人的第一次都给了它拼途网友回复:隧道式,隧道式的外观如同它的名字,其设计着重点是通过在两端的支撑和拉力,构建一个拱顶型的空间,它的好处在于可以尽可能的减轻面料和帐杆的重量,同时具有还不错的防风型,但是空间相对狭小和容易被积雪压跨是它的天生弊端,因此很多帐篷采取了圆顶和隧道式相结合的办法来尽可能扬长避短,另外,对于单纯隧道式帐来说,它很难具备free standing的条件,在某些环境下的搭建会带来不便。现代的隧道帐设计由于帐杆的可塑性,已不再是单一的园拱外型,可以是箱型、单杆中部支撑、双杆两端高低支撑等等,但总之它必须在两端借助外力加以紧绷。由于它在重量上的先天优势,很多super light级别的帐篷采用了这种设计。拼途网友回复:屋脊式,也就是尖顶式,早期的徒步或登山帐篷由于杆材的限制,几乎全是这种结构。其特点为用一个或两个直支撑点配合外力将帐布拉开,它的重量可以做到最轻,构造也极其简单,两件方块雨布就可变成一个屋脊式帐篷。但同时在空间和防风性上的牺牲也是最多,甚至狭小的难以坐起穿衣服,对于使用者的搭建技巧也是不小的考验。现代的屋脊式帐篷几乎走向两个极端,一类是强调轻便机动的单人帐或应急的Shelters,另一类就是适合群体用的大型帐篷。 LUXE的ROCKET,可以用手杖支撑,甚至可以什么都不用通过挂树的方式搭建拼途网友回复:关于free standing,也就是自立帐,意指无需通过拉绳、地钉或其他外力支持便可搭建成功的这类帐篷,好处无用多说,只要是个平地就能搞定,不用操心是在草地、沙地、硬地、甚至花岗岩上。自然它是休闲帐篷的首选,但是,通常自立帐都是圆顶式,如果你打算为你的长途穿越减轻负重而选择隧道帐或屋脊帐,那么,锻炼一下动手能力,培养在任何环境通过各种方式搭建和加固帐篷的野外技能,不仅是必需的,也是非常有乐趣的。说白了,装备的问题并不只是简单的钱的问题,从一个人装备的选择很容易看出他的户外经验、素质和风格。 罗嗦了这么多关于帐篷结构的分类,并不是希望每个人就此被概念搞的晕头转向或是成为装备狂,实际上,了解帐篷的构造特点,是为了在眼花缭乱的市场上做出自己的正确选择,而不是人云亦云或是被广告牵着鼻子走。根据自己本身的需要,针对产品的特点,你会找出最关注的性能点,然后次之,采用优选法,最终才有满意的结果。举例来说,我把帐篷的主要性能简单分成重量、空间、防风雨性这三个点,它们之间起相互矛盾和制约的关系。如果是三口之家的自驾野营,那么无须在重量上做出妥协,选择空间足够大,防风雨性足够好的free standing的圆顶帐篷即可。如果是高山使用,那么我会按照防风雨性、重量、空间来排序,选择圆顶或隧道混合帐。对于长时间的中低海拔徒步穿越来说,重量就不能不放在第一位,隧道帐或屋脊帐就是好选择。另外,帐篷的一些设计细节也可以帮助你做出选择,比如通风性的良好、门厅有否或空间大小、门的设置方式、甚至颜色和外观等等,可以根据实际个人习惯和爱好来加以判断。 如果你对户外运动有持续的高烧和一定的经济能力,无疑针对不同的使用环境储备不同的帐篷是最好的办法,但在目前国内的户外环境下,绝大多数的户外爱好者都只拥有一个帐篷,找到自己的最主要需要点,相信不难做出选择,只是需要记住,一分钱一分货 眼花缭乱吗?选自己合适的不难拼途网友回复:三、细节也很重要 帐篷设计中的大大小小细节直接影响到你使用帐篷的感受,一顶细节出色的帐篷一定是好帐篷,反之亦然,这里补充一些dreamerz同学没有提到的设计细节。 尺寸:到底多大尺寸的帐篷才够用,或者舒适。根据国家标准GB10000-88中国成年人人体尺寸数据,18-60岁间男性的平均身高为167.8CM,女性为157CM,男性肩宽为43.1CM,女性为39.7CM,坐高男性为90.8CM,女性为85.5CM。通常休息时,2.5倍肩宽的宽度可以保证躺卧时的舒适性,但是,对于徒步帐篷来说,睡的如此奢侈而不考虑帐篷的重量是不可能的,那么,要保证在睡袋中能顺利的翻身,宽度60CM几乎是一个极限数值。对于绝大多数的帐篷来说,其侧壁是倾斜而非垂直的,如果使身体不至于紧贴侧壁,宽度就要达到80CM。因此,可以说,一顶还算舒适的单人帐底边的宽度在80-90CM间为宜,对于双人帐来说,由于可以有公用的空间,宽度在120-140CM间为宜。长度的考虑不只是身高的考虑,你必须计算入倾斜的底边所浪费的头尾尺寸,另外,如果要在帐内堆放背包或装备,你必须拥有额外的长度才够用。这样看来,200-220CM是比较合理的数值。我们可以看到有些非常聪明的帐篷设计,将底边与地面拉成垂直,就是为了在不增加重量的情况下最大限度的利用空间。高度是个需要仔细斟酌的数据。通常来说,更高的内帐意味着更大的活动空间也同时意味着防风性的削弱和重量的全面上升,但如果一顶帐篷连坐起穿衣的空间都无法保证,那实在是令人难以舒适。同时,由于结构的区别,圆顶式帐篷内100CM的高度可以让人心情舒畅,而在隧道帐或屋脊帐中,这个高度可能仍然令你非常压抑,坐起后感觉脑袋处在内帐的包裹中。聪明的帐篷实际常会在坐起的脑袋处架上一根多用的支梁,就是为了使你坐起后有充分的头部活动空间。拼途网友回复:门厅:对于刚接触户外的一些朋友来说,门厅的设计似乎纯属多余,它增加了重量也不是很方便设置。但拥有门厅第一是方便堆放和取用背包和装备、鞋,第二适合在恶劣天气中做应急厨房使用,第三,在雨雪中进出帐篷有一个合适的缓冲地带不会弄湿内帐,第四、通过巧妙的设置,门厅可以起调节空气流通的阀门作用。第五、多用途的门厅设计可以改变进出方式或做遮阳蓬使用,总之,越是复杂恶劣的环境,门厅所发挥的作用越大。门厅的设计通常有两类,一类是通过加辅助帐杆单独延伸出空间,这样的好处是得到大而实用的空间,但重量会增加很多,通常适用在没有门厅不可的高山帐上。另一类是利用帐篷原框架的自然延伸,通过地丁或拉绳斜向构造出空间,但这个空间的大小有很多限制,拉的过小,由于倾角的关系,几乎没有实用价值,而拉的过开有可能影响防风性,增加过多的重量,另外考虑到需要一手在帐篷内支持,另一手拉开门拉练,因此延伸的最远距离不宜超过60CM。 LUXE的HUMMER,超大门厅适合在极适合做雨天的厨房拼途网友回复:窗:在帐篷上设置气窗主要是帐内空气循环考虑,窗的位置和设置方式对透气性有至关重要的影响,通常会采用支开小雨帽的方式,简单易操作,或者采用辅助杆形成屋檐式结构,透气面积更大更易调节。对称式的窗口更有利于空气的对流,当冷空气从帐底透过外帐缝隙钻进帐篷后,推动暖空气向上,因此,气窗的位置越高,其通风效果越好。有些帐篷会设置透明PVC材料制作的观察窗,但在寒冷的天气,由于内外温差的关系,起雾或结霜会使其几乎失去作用。 应用于MHW WAYPOINT 2的“CrossFlow”通风设计拼途网友回复:内部: 在内帐的侧壁上甚至顶上设置众多的口袋和网兜,无疑会给你身边各种繁杂的小物件带来方便。在顶上设置挂点,还方便使用吊锅或挂上头灯。但值得注意的是,挂点和网兜的设置也并非可以随意设置,在杆的交错受力关节处设置,放进适当重量的杂物,会促使杆间受力更均匀,帐篷重心更低,更稳固和防风性更好。 帐杆的悬挂:帐杆的悬挂固定可以有两种方式,通过设置搭扣来快速固定,它简单方便,一个人也不难操作,或者将帐杆从预设的穿插孔穿过,形成自然的拱梁,它可以使帐杆固定更稳固,受力更均匀,但操作不是很方便。因此前者多用于普通的三季帐篷,对防风性要求不高,后者多用于四季帐或高山帐,要求更稳定。但也有例外,有些帐篷,例如MHW的高山帐,几乎清一色大量使用快扣固定以保证极端环境下戴着手套操作的灵活快速,而LUXE系列的帐篷,很多采用了双悬挂以做到最大可能的季节通用性。 LUXE MOUNTAIN HUT的挂点、网兜和帐杆悬挂设置拼途网友回复:拉练:如果想快速方便操作,尤其是戴手套的情况下,那么大号的双头拉练是必需的,当然最好是YKK的。 营脚:对于外帐的支撑点,它应该是可通过三道粱调节长度以适应外帐的绷紧度,可以在恶劣天气尽可能的拉低外帐,或是在好天气留大空隙,并通过快扣或挂钩和同样可调的内帐帐脚结合。不过对于普通三季帐来说,由于环境变化的相对单一,不可调的营脚也基本够用。拼途网友回复:四、 搭建帐篷的学问 今天的科技如此发达并不意味着你可以有理由忽视自己的动手和思考能力,尽管搭建一个蒙古包式双杆帐对一个小学生来说都已是轻而易举的事,但如何选择最安全的地方把你的帐篷搭建的最稳固,是一项基本功。 不要在有可能涨水的河边、可能落石的崖下、可能发生泥石流的的山坡下扎营相信是很多驴都具备的常识。但对于野外来说找到一片理想的宿营地并非容易的事,充分利用一切自然地物,可以将帐篷性能发挥出最大威力。早期我用的单杆帐篷很是简陋,甚至连拉防风绳的挂点都没有,为了避免被大风吹跑,只好抱来大石头沿外帐压上一圈,当然这会牺牲一定的透气性。有次我倒霉透顶的困在两个大瀑布之间的Y型口上,连续的大雨使我用的单层帐发生渗水,于是在帐篷周围的树上拉了一圈绳子并交错构成网状,并盖上箭竹,便成了简陋的茅蓬,使我后来的两天不是非常难熬。还有一个晚上由于错误的判断被迫在倾斜的山坡上扎营,结果专门用树枝捆绑固定制做了个简易平台,勉强支持出了搭建的空间。至于一个秋天碰巧在凹凸不平的石海宿营,硬是收集了无数的松枝垫出了一个平台。如果营地周围有很多矛草,那意味着晚上可以睡的异常舒服,不用费多少力气割上一堆草垫在帐篷下,保证比防潮垫的隔热效果要好的多。有段时间我喜欢用隧道帐,那么在硬地支撑也不是太难,可以拉绳就拉绳,找不到拉绳的支点就搬石头压帐脚,没有石头压帐角就用背包、鞋、手杖勉强支持空间。总体而言,石头、绳子、帐布,三者是点、线、面的关系,可以如搭积木一样灵活,总之,帐篷是死的人是活的,不必拘泥于设备,发挥你的创造性吧! 最后,关于地席,似乎现在大多数驴都喜欢额外在背包里塞上一块原本是用做野餐垫的地席以保护自己的宝贝帐篷底不被尖锐的石头或树枝划破。但实际上,我可以负责任的说,以我使用过的七八个帐篷的经历,不管它是PE底还是70D或者150D的牛津底,不管是低档还是高档帐,不管是在草石混合地面还是在石海上还是在一堆树枝垫平的地面上,帐底看起来很薄,但仍然远比你想象的坚固的多,甚至可以放心的make love。我唯一一次弄破帐底还是因为一把没放好的小斧头。如果只是爱惜它担心弄脏,那么带一大张一次性桌布就可以。即使弄破,也没必要太忧虑,帐篷买来就是用而不是供着的,复杂的处理可以用厂家提供的修补热压胶,简单的话贴块膏药也足够结实不会渗水。省去地席可以节约宝贵的重量和空间,对于那些苦心设计减轻每克重量的帐篷来说也不至于画蛇添足。 与城市里一套动辄数十万上百万的住房来比,人野外的窝——帐篷实在是便宜的不行,我会将房间装饰的漂漂亮亮,同样我也会珍视这个野外的家,相信你也一样。拼途网友回复:写得非常棒!丝毫不逊于dreamerz的"上篇",什么时候二位把两篇文章合到一起, 那才叫精华中的精华!!!拼途网友回复:果然经典。 好好学习。拼途网友回复:又是一个装备大玩家,收藏拼途网友回复:好文章! 问个问题,排水沟应该怎么挖?拼途网友回复:我是新驴,买的帐篷就是E225,说一下感受 重! 我是邮购的,取货的时候第一感觉就是重,太重了,立刻就有些后悔。 大!当搭好帐篷,钻进去的一刻,我真正感觉到,这个帐篷真大,1个人睡的话,简直可以在里面随便打滚了 闷!透气性不好,因为内帐不能独用,所以夏天用肯定是很闷的,这也没有办法。 干!防水性很好,一般的中雨根本不用担心,大雨嘛,我还没有碰到过,所以没办法发表意见 另外说一下那个天窗,其实本来我对这个天窗蛮期待的,晚上睡觉时,抬头就能看见星星的感觉肯定是非常好的。但是用了以后才发现,内帐的中间顶上不是纱网,所以根本看不到星星,这下子就比较郁闷了。 总结下,这个帐篷对于时间短的徒步是非常合适的。拼途网友回复:好文!顶一下!拼途网友回复:淫兄果然是文笔精准,表达能力强,读起来顺畅的多啊! :D:D:D:D:D拼途网友回复:好文,看完决定不买帐篷了...等十年拼途网友回复:以偶对骑士同学的一点点小小了解,其一般在磨房是只发贴,少回帖的。想骚乱他,去西伺、绿野、无忌之类的论坛找他好啦拼途网友回复:这么好的帖子先收起来慢慢看,辛苦楼主了!拼途网友回复:果然是好贴 MF真是人才济济啊 受教了
帐篷是户外活动中较为重要的装备之一,也是大家平时谈论的最多的装备之一。很多产品的背后都有自己讲究的东西,那么户外装备这类强调功能性的产品在这方面更是不用说,帐篷尤其属于这种很“讲究”的东西!平时见到很多驴友山友的讨论,参与其中也很有乐趣,慢慢了解了越来越多的相关知识,但有的却是些片面的或是不正确的信息给大家形成了误区,不管是热爱户外运动的朋友还是喜爱装备的发烧友都应该有个对于手中器材正确的认识。所以一直都考虑写个东西,前段时间的一个帖子促成了这篇文章。为此我也请教了一些高手,但难免消化不良有现买现卖之嫌,偏颇之处还请大家不吝赐教!文中大部分照片已征求作者同意使用,部分照片是早期在网上下载,现出处已无法查询,请作者见到后与我联系,我会重新标明;如对我采用此照片有异议也请告知,我会立刻更换。分类总会在网上看到很多朋友询问,该如何选择帐篷,该怎么样去设定自己选择的指标。如果你问我,我建议从三方面考虑:预算、使用季节、使用方向。由于预算因人而异,是个很私人的话题,那么在这我们就何类帐篷该有什么样的预算不作讨论!当预算做好后,需要了解的就是自己买帐篷是要在什么样的环境下使用,而且是怎么样去使用或者说是用来干什么的,所以在这个分类里我们就说说如何分辨帐篷的使用季节和使用方向。每个品牌对帐篷的分类都是有很大差异的,而且时常会有调整,可以说这是个挺主观的东西,所以我们只能多参考一些我们熟悉的、世界知名品牌的设定,从他们的解释中筛选出属于我们自己的概念!MountainHardwear就是一个在帐篷分类上经常调整且比较复杂的品牌。翻开其2000年的CATALOG,其产品分为ExpeditionTents、Four-seasonTents、ConvertibleTents、Three-SeasonTents和TensileTarps五个类型;其2002年的产品则分为ExpeditionTents、BackcountryTents、AllMountainTents、TensileTarps四大类;而到了2004年,参见其官方网站上,已经调整为Expedition、Superlight、AllMountain(部分早期产品没有在网站上登出,不知道是否已经停产或依然依照旧的分类原则)。MHW分类上的复杂多变是个典型,其他的品牌大多就比较简单了。()TheNorthFace:Expedition、3Season、Ulrtalight()SierraDesigns:Basecamp、4Season、3Season、Convertible()MSR:4-Season、Convertible、Ultralight、Fast&Light()Marmot:4Season、3SeasonExt.、3Season()Kelty:1Person......7Person()仔细研究各品牌的产品和设计意图后,可以清晰的看出4Season、3Season是个大家较为接受的分类方法,参考MHW香港官方网站(.hk)上的注解:“3季營專為輕便行程而程,適合3季天氣,尤其炎熱天氣”,“4季營適合四季,強調可應付惡劣環境,尤其到嚴寒地方的旅程”。而在不少品牌中,我们还看到了Convertible这一类,实际上它利用一些可拆卸的部件令到帐篷的使用范围变大,具备更好的灵活性,可以说是4Season和3Season的中间产物。MHW的AllMountainTents就是来自早前的Convertible和3Season,对其也有相关注解:“AllMountainTents為輕便行程而設,部份營幕更設Zipoutpanel,可跟據天氣狀況,隨意裝御Panel布片,在嚴寒的天氣可將Panel掛上保溫,在較熱的天氣可放下通風透氣,令營幕四季合用。此系列以起值的價錢提供專業的設計給戶外活動愛好者”。SierraDesigns在分类方面也有自己的说明(http:tents04categories.html#3%20Season)。在TheNorthFace和MountainHardwear的产品线中都有Expedition,它应该是属于4Season,而在使用上比一般的四季帐具有更高的要求,因为这类帐篷针对的完全是攀登高海拔雪山的Mountaineer,它们要承受的是最恶劣的环境:低温、疾风、大雪、强烈的紫外线等等。所以相对来讲使用ExpeditionTents的是一个比较窄的群体,这群人把他们的帐篷看作一个非常重要的工具,需要的是功能和质量上的稳定性,以及随之而来的心理上的安全感(当然是相对的)。这类产品的设计使命是协助生存,而不是为了提供一个舒适的户外空间。所以这块市场的大部分一直都被TNF、MHW、MSR瓜分。Basecamp是从使用功能方面划分出来的一个系列,它可以包含4Season和3Season的产品,可能有属于Expedition的,也可能有属于Tarps一类的。Ultralight、Fast&Light更是突显设计意图的一类,强调的就是产品的轻便,非常适合探险、长途野外旅行、自行车旅行、攀岩者、要求在山地间快速行动的Backpacker,甚至也是如ECO一类野外竞技活动的理想选择。大部分都是属于3Season。从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使用季节和使用方向往往都是在交叉的包含,影响着每一个产品。如MHW今年的新款VE2和经典的Trango系列,它们的产品描述(TYPE)为Winter\Mountaineering,而Annapurna就为Winter\Superlight,同时他们都被归类在Expedition下面;SierraDesigns的4SeasonTents中就有一款雪山Basecamp,而它独立的Basecamp系列都属于3Season。当概念要为需要服务的时候,我想以一些不严格的、通俗的方式表达自己的建议。攀登4500米海拔以上雪山的朋友,选择ExpeditionTents自然是最好的,它提供的协助是最优秀的。喜欢在雪期山地间活动的北方山友,同样适用。要求在冬季活动,但不上高海拔的朋友,选择4SeasonTents是较为适合的。如果你看上的只是如VE25或M25一类的高端产品,小心你的钱包和背被压弯,当然面子肯定是“倍儿有地”!!北方和中部地区的朋友冬季时可以选择这个系列。3SeasonTents适用范围最大,所以也是各品牌产品数量最丰富、需求量最大、创新速度最快的系列。尤其是南方的朋友,如果你有熟练的野营技巧,半数蚊纱Inner的三季帐足以应付你全年的野外活动。如果希望拥有舒适的四季活动,但又只想买一个帐篷的话,ConvertibleTents可能是个比较灵活的选择。但一般各品牌没有太多此类款式,而且你可能要面对一些你并不需要的配件,烦琐的设置和增加重量的拉链。所以如果你是个有要求的人,那么就一定要搞清楚自己的要求到底是什么。Tarps一类我们平时关注的不多,但往往最简单的就是最有用的。由于不是封闭式的,它们可以提供最好的遮阳及通风效果;它们可以提供团队的活动空间;它们通常是最轻最简单的但也可能是最需要技巧的;它们可以提供最多的变化,是唯一让你想的可以比设计师更多的类型。预算问题是私人化的,但也是一点容易引导我们进入误区的因素。几款产品进行优劣评比,必须是同一类型的才行,不然就失去比较的意义。同样即使是同一类型的也必须是同一档次或着说是同一价格水平的才有可比性,所以如果用MHW和ACME比较性价比就好比让重量级拳击选手和轻量级比赛,那是十分可笑的。性价比的情况只出现在中档产品,高档产品肯定是低性价比的,因为它靠的就是更大的投入换取那一点点的提升,也是质的提升。帐杆帐杆是帐篷的骨架,重要之处不言而喻。平时我们讨论帐杆并不多,但它的选择大有学问,对一个帐篷的性能好坏起到很大的作用,不过在此也只是肤浅的讨论一下。不少山友偏爱Easton()的杆,觉得它是最好的杆,我个人有不同的看法。Easton的杆当然是很好的东西,自然有它的SUPERFANS,但同样它也有有力的竞争对手,面对商场,每个品牌都会有自己的着力点和市场定位,要分个高低并不容易。Easton是名气很大的牌子,而DAC()似乎是市场占有率最高的品牌,本文会拿Easton和DAC做个比较。先说说帐杆选用的铝材型号。我们经常说的有甚至7178(相对国外品牌而说,因为目前国内品牌中只有极少数在产品数据中标明其帐杆出处及具体信息),就铝材型号来区分,它们的确有价格上的差别,但并不表示它们有档次上的高低,因为这个型号名称不是用来分级别,而是表示其不同的物理性能!7001总体上强调韧性!由于Cu、Mg、Zn的含量不同,7001表现出来的是较强的柔韧性。在被毁坏的帐杆中,7001往往是被压力弄弯,但很少被折断,尤其是在高寒高压的环境下!它是现在使用率较高的帐杆铝材,由于它的硬度、柔韧性及有优势的价格,令其有最广泛的使用范围,并且被几乎所有我们熟悉的国际品牌的大多数产品采用。我们也可以顺便看看世界知名的山地车品牌,他们采用的铝材基本上也都是7001,为什么呢?还是韧性好的原因!而它的主要缺点就是相对于7075硬度不够、偏重!(DAC7001T6可承受的压力是98000PSI)7075甚至7178铝材就是具有更高的刚性硬度、更轻的单位重量,所以在高端产品、要求轻质的产品上较多看到它的影子。而它的缺点一是较高的价格,二就是不及7001柔韧性好。曾经在MHW的产品上发生过这样的现象:帐杆在高寒大风环境下发生突然断裂,形成了明显的裂口,于是外帐被马上撕裂。说白了就是因为7075太“脆”造成的!(Easton7075E9可承受的压力是96000PSI)虽然说一个帐篷的抗压性能和铝材有很大的关系,但结构上的不同也有很大影响。7075一般少用于帐杆数较少、结构简单的帐篷,因为更多的帐杆在结构上大大增强了帐篷的稳定性,在压力下对单一帐杆的影响被分担,所以如极地Basecamp、传统攀登方式使用的4-5杆的高山帐这一类在结构上可以弥补柔韧性问题,但又要求降低重量的产品就会乐意采用;另一方面,如果该帐篷不是用于如高海拔地区如此高寒大风情况下,那么7075甚至7178等铝材的柔韧性是不用担心的,完全可以胜任使用上的要求(如普通四季帐、三季帐),而且更容易体现其重量轻的优点!讲了这么多,并不是说7075就只能用在复杂的大家伙上,许多品牌中也有结构简单的双杆冲锋帐使用7075(这里指的是最简单的蒙古包型),那么产品设计师们不是在冒风险吗?他们是怎么来解决这个矛盾的呢?其实也很简单,就是采用内壁更厚的(如T9)或直径更大的帐杆,以此来解决柔韧性上的问题,这也是被我们不太注意的一个方面!!平日使用的铝杆大多为8.4mm、8.5mm、8.84mm,在冲锋帐上就可以使用超过9mm甚至11mm的。这类产品一方面是为了满足如自行车旅行、野外竞技活动、疯狂追求轻质的人,另一方面就是为了满足坚持阿尔卑斯式攀登的Mountaineers,做他们的冲锋帐甚至是包里不轻易拿出来的求生帐。同样7001的铝材更加广泛的被应用于高山帐,当面对高压时,也是通过采用直径较大的帐杆来解决强度问题,这样的产品如果结构复杂,通常是不太强调重量的类型。DAC是韩国著名的合金铝材制品生产商,其生产的帐杆在业内有着很高的市场份额,上面提到的SierraDesigns、MSR、Marmot、BD、Kelty、TheNorthFace都是DAC的客户,有的全线产品都采用DAC铝杆(详细资料可参考官方网站或相关资料)。DAC铝杆普遍基于7001材质(同样也有基于7075材质的产品),有较好的柔韧性,常见的型号有Featherlite、FeatherliteSL、Pressfit、DA17,铝杆直径方面也有很多选择。打开Easton的官方主页,上面标有四家合作伙伴:MountainHardwear、TheNorthFace、SierraDesigns、Bibler,其中只有MHW全线产品采用Easton铝杆。SierraDesigns有一款4SeasonBasecamp采用7075T9;获得Backpacker2004EDITORS'CHOICE的新款LightningTent采用Eastoncarbon8.84mm碳杆;TNF在Expedition系列中有所采用(大部分是“strength-to-weight”系列的7075-E9),而经典的VE25及M25也选择了DACFeatherliteSL9mm铝杆。MHW关于Easton帐杆的官方描述:“精心挑選的美國EastonPoleMountainHardwear採用不同粗幼的營柱來配合不同大小的營幕。大部份營幕都使用7075E9型號的EastonPole,由鋁合金造,堅硬且有彈性,可抵受96000PSI的拉力,而且營柱表面還塗上特別防氧化塗層。而2001年的新SuperlightTents更選用Easton新科技製成的超輕7178Poles”。尤其通过近些年的市场竞争,Easton在帐杆市场上的份额有近一步缩减,DAC却被各品牌普遍接受。这两家对手采用的材质、技术、结构等等都有较大的差异,公司规模不同,市场、客户定位也有所不同,可谓各有千秋各有侧重,仅从单一的技术性能做比较就显得有些牵强。可以参考以下网页的选择建议:http:tents04innovations.html#featherlitehttp:Keltyindex.cfm?fuseaction=Tents.FAQ以这么多国外知名品牌做例子,是因为他们都有稳定的品质及市场口碑,又可以查找到详细的资料,但这都只能是给我们提供一个参考,毕竟这些品牌的产品大部分都无法在国内市场上买到、距离我们太远,而且较高的价格必定属于我们的高端市场,份额较小。我们的经济水平及消费能力注定了国内品牌的产品会成为主宰力量,就帐杆来说普遍采用的还是玻璃纤维杆,但“铝杆”概念在大家的意识里越来越强,不少商家的铝杆帐也越来越便宜。玻璃纤维杆技术含量低,并无太多可探讨的方面,关键在于生产厂家的质量控制。香港品牌Luxe()在前一段时间推出了“PE玻璃纤维筒管”可供消费者选配,这使沉闷已久的低端帐杆有了新的提升。简单的改进原理在重量上有所增加(具体增幅未知),但就我们常用的7.9mm直径帐杆来说在“弯截负荷”方面有45%的提升,这着实令我眼前一亮!相信技术上的创新永远是被众人所称道的,而中端营幕的性能提升也可以在纤维杆上多做文章了。铝杆却完全是另一个概念,属于较高技术水平的工业产品。现在国内品牌的帐篷有的标明是国产铝杆,有的是韩国铝杆,而“韩国”两字已经好象GTX一样成为卖点,究起根源还是因为韩国多年的代工经验,积攒起了高档次的生产水平,在性能质量上都比较有保障!帐杆属于较高技术金属产品,对生产的要求很高,国内帐杆的加工水平和韩国的大厂还是有一定距离的。他们的铝杆不光在材质方面有保障,电镀、打磨、抛光等工序也非常讲究,最好的办法就是把韩国大厂的铝杆和国产杆放在一起比较,我的一点实际经验:1、感觉杆子很硬,半米的长度想徒手把它捭弯很困难,一些国产铝杆就很容易用手弄弯;2、韩国杆子接头处打磨光滑、电镀颜色均匀无脱落,一般情况下每节长度较国产的短。韩国帐杆是有品牌效应的,但我们绝不应该简单的归纳!国外品牌一般都会标明自己采用的帐杆厂家出处,因为即使是韩国的帐杆,也有出自大厂、小厂之分,水平上也是有差距的。国产铝杆和韩国高质量的铝杆是有差距,似乎国产的东西又是很烂!但不要忘记,这两者间有着巨大的价格差异:一套好的韩国铝杆的价格可能够我们买一顶国产铝杆帐了!最重要的是了解自己的要求、了解自己手中的装备,正所谓一分钱一分货。国产铝杆平易近人的价格是符合我们的市场需求的,让大部分人在不超出自己预算的情况下就能用上铝杆帐,这样的性价比是相对同价的纤维杆帐有很大提升的!所以任何产品都有自己的消费群体,国产铝杆同样有自己的FANS因为便宜万岁!不必冒老外之名踩低自己,因为长期这样好的国货就要遭殃了,那我们自己的东西又何来出头之日?!风裙及相关北方的朋友一直比较关心雪裙,时常说起某某帐篷如果有雪裙就好了,大风冷天保温效果更好。其实更准确的名称应该叫防风裙,顾名思义,其主要作用就是在恶劣环境下抵抗强风,防止帐篷被大风破坏、帐内积雪。风裙是针对极端恶劣环境而出现的设置,在一般的四季帐上加雪裙并没有太大的意义。很多朋友说的保暖并不是帐篷应该承担的责任,野外活动中对自身的保暖应该靠的是衣服、睡袋和不断摄取可以补充热量的食物,帐篷最主要的作用是抗风抗雨,高海拔或高寒地区则是防雪。钻进帐篷可以防止强风更快的夺走我们身体的热量,尼龙面料的内帐也比纱网更有效的延缓帐内热量的流失,从这样的角度来说倒真是可以算保暖!!在足以随时威胁生命的恶劣环境下,每一个细节都是非常重要的,风裙的出现会让使用者在某方面好过一些,但也让我们的帐篷在某些方面性能有所损失,最大的一点就是影响帐内空气的基本流通!平时在小房间里睡觉,如果门窗都关上,醒来时都会觉得室内的空气质量很不好,有憋闷的感觉。同样的道理,在几千米的高海拔地区空气中的含氧量较低,而一个普通的高山帐能有多大的容积?两个人几口就可能把帐内的氧气吸完了,如果说帐篷过于密封而缺乏基本的透气设备,轻的可能是加重高山反应,重的可能就会令人窒息,有的高山病发者就是平静的睡下后再也没有能醒来!那么风裙的出现需要什么配套的设置吗?一,如果说一个玻璃纤维杆的帐篷装上风裙就可能是让人哭笑不得的事!该类帐篷多是多杆稳定结构;二,帐内应该有足够大的生活空间,因为寒冷环境下的冷凝问题是我们不能不注意的。帐篷过于密封,人呼出的水气不能迅速有效排除,可能最终会打湿我们的羽绒睡袋(如果你是棉睡袋的坚持者就不用担心这个了),那影响就可大可小了!所以较大的空间可以预留更多的时间空间让水气排除,减弱帐内的冷凝反应;三,也是出于保持空气流通的原因,传统的方式往往是在帐篷的中上位置设置“烟囱”(chimmeyairvent),大雪时不会被积雪掩盖;其开口处可在帐内控制开合,在必要的时候开窗换气。烟囱的优点就是不使用时可以向内收缩,这样不会被大风不断吹打发出啪啪的响声、不被强风撕破帐篷留下任何细小的突破点,但它的透气效果却不如气窗结构的好(peakvent);四,防风绳的着力点应该是在帐杆上而非外帐(通常是透过小孔利用锁扣拉住帐杆),多为帐杆相交处(与帐杆结构有关);五,配备适合建营环境的专用帐钉或其他设备,因为这样的环境下要站稳脚并不容易,通常都会有较深的积雪;六,相信还有更多的配套要求,请各位高手补充......经此讨论,我们的目光便可锁定各品牌的Expedition系列。MountainHardwear只有SpaceStation、Kiva设有风裙(空间大,单层帐,Satellite都没有);TheNorthFace几款ExpeditionTents仅前庭设有风裙(前庭处无内部结构,稳定性较主体差)。其他品牌如SierraDesigns、MSR、Marmot、Kelty等全线产品均无风裙设置。我们手中的装备是静态的,但我们的头脑永远是动态的。风裙的作用已经不再被大家看重,更多的抗风方法来自使用者的CampSite选择及建营技巧:尽可能选择背风区、挖雪坑、筑雪墙、覆盖防风网、连接登山绳、利用手中的一切器材把帐篷牢固在雪面上......优良的装备是为了协助我们达成志愿,如果陷入技术误区反被其作用,多少有点本末倒置!所以说在不断了解装备知识的同时更要不断积累经验、提升自己的户外技能!品牌定位就在50年前,当英国登山队踏上了珠峰的顶峰时,大不列颠的国民把他们当成英雄对待!当时人们那种挑战自然的想法可能不适合现在的时代气息了,但我们却可以看出这种贴近自然的意识对欧美人来说是多么的普遍、多么的根深蒂固。户外运动在国外已经有相当长的历史,甚至距离我们最近的香港也有超过50年的发展历程。伴随着户外运动的前进,户外产品也从来没有停止过前进的步伐,在现今欧洲,户外运动产业依然保持着高增长,甚至超过了许多传统的运动项目。时间的推移也积攒下如今大大小小的各色品牌,他们都有自己的性格,有自己的定位,占据着这块市场的不同位置,如果今天我们可以正确的去看待他们的选择所带来的成果,那么明天我们就可以相同的目光把属于自己的品牌推向成熟!Bibler是个70年代成立的品牌,历史不长但在某些领域有着不错的口碑。他最主要的卖点是轻便!单层设计、Easton7075帐杆、优质昂贵的材料都体现着他们的设计理念,即使是5杆的四人帐重量也只是4kg左右。如此的效果是惊人的也可说是极端的,符合了一些使用者的要求,但只是小部分。也正是这样的自我定位造就了他独特的市场角色,人工制作也成为卖点之一,延续了手工作坊的风格,勾画出自己的品牌性格。Bibler的产品是有针对性的,他不像MountainHardwear或SierraDesigns有着丰富的产品线,特定的受众人群也限制了他的企业不及大众产品类般庞大,销售额可能也只是人家的一个零头,但独特的性格使其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上占有稳固的地位,也许这就足够了!了解MHW历史的人都知道,他的几个发起人早前也是TNF的骨干人物,跳槽出来成立了自己的新品牌。在技术和设计上,这两家同属一个流派,而在风格上TNF保持着自己的实而不华,而MHW更具有鲜明的个性。MHW体现着“新人”的风格,使用有特点的材料、不同他人的技术、保持产品线的更新、产品规划及宣传上的变化等等,这使得他抢夺了很多“老人”的顾客,成为自己的Fans。那TNF和MSR这些“老家伙”是不是就毫无动作呢?这同样是定位及市场策略上的不同,这些“老家伙”有着自己的铁杆追随者,可能他们不是在不断增加销售额、不是在款式上力求新颖,但多年的口碑和产品非常的稳定性始终是他们的杀手锏且不易动摇。毕竟不是所有人都爱追新求变,尤其在今天商业登山模式盛行的欧美国家,高素质的帐篷只是让他们放心的一件工具,只要能提供必要的功能就可以了。而且有的变化并不是明显的,如材料涂层的变化、车缝线位的加强,这些才是他们的顾客真正需要但却不明显的变化。所以占高山帐市场份额最大的依然是MHW、TNF、MSR!Kelty是这几个常见品牌里唯一有采用玻璃纤维帐杆的品牌,在他的产品线中有多款结构简单的3SeasonTents选用玻璃纤维杆,这就证明了他考虑到中低价位市场和低端使用者,也成为他区别其他竞争对手的特色之一。在往常的讨论中,我们多是从纯技术的角度去推敲设计者、甚至品牌的意图,但影响每一项选择的因素会有很多,毕竟商业、商品角度的考虑也很重要!优秀的品牌可能在规模上只是个小公司,占据着有限的市场份额,将来可能面临被收购(MSR兼并Moss、Walrus、Columbia收购MHW);规模庞大的企业可能被高端使用者批评其产品线过长且不够专业(Lafuma);有丰富资金和技术的大公司有实力设计和生产顶级的产品,但原于自己的市场定位和消费者对其品牌的历史印象,他们往往不会随便这么做(Coleman)......我们把目光拉回来看看国内的品牌,多年的外贸代工经验积攒了一定的技术,同时具有相关的硬件支持,可以说他们相当部分是以厂家为基础的。由于我们的品牌还在飞速发展的初期阶段,不可避免的走着“照搬照抄”的简单粗暴路线,泡沫丰富!缺乏专业的设计人员,所以不能很好的理解国外成熟产品的设计思路(打板师傅并不等同于设计师),抄袭的结果也不能令人满意;缺乏专业的品牌管理经验,市场推广也容易事倍功半;对消费者的责任感不足,令到很多没有严格质量控制的产品进入销售渠道,发生问题后不肯承担应尽的义务,造成客服的严重滞后。无论怎样的品牌定位和推广方式,与之相符的产品品质始终是一切的根基,偷工减料的结果只能是死拼价格、自讨苦吃。不符合自身品牌及产品定位的推广方式,很可能会扼杀你优质的产品。不能真正对消费者负责的品牌会一直背着缺乏诚信的恶名,因为欺骗消费者其实是最愚蠢的想法,将来如果想在诚信麻木的环境里改变形象,质变的成本会高的多。虽然说了这么多国内品牌的不足,但并不表示他们一无是处。中国人的品牌自然最了解中国人,更容易适应中国的消费者,而国外的成熟品牌虽然具有各方面的优势,但毕竟距离我们大部分人太远,而且高高在上的价格也只能让我们去适应他们。好多有要求的朋友看不上国产品牌,在技术方面比较确实落后,但大部分的使用者还未上升到很高的使用要求。而且哪个品牌的好坏可以抛开销量不管呢?国外这些优秀品牌在国内占有多大的市场份额呢?洋枪的销量能超过国产土炮吗?如果生产者比消费者专业,那自然会出现很多人性化的好产品,但如果作为消费者比生产者表现的更专业的话,那就应该运用我们的能量去推动他们的前进,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以更宽容的心态接受这个必然经历的时期。||有我那个帐篷在里面呢,我要仔细看看了。||好祥细啊!有心了!多谢!||扑通。。。早知道就不转贴那些了累死拉。。||呵呵,收了||要慢慢消化....||学习中..但楼主有放毒的嫌疑..噜噜..||写的很好的一篇东东收。。。||不错不过长了点||精华!||精华。请楼主继续说说3季帐。||学习,致敬!!||我觉得十分有必要就广大网友普遍使用的几款帐篷做一下点评以指导大家的购买||好贴:P,顶!||好文章,还可以写一些专业高山睡袋方面的,比如很少有人采用的零下30度的非羽绒睡袋等。||零下30度的非羽绒睡袋?那该多重啊。。||严重同意!||此文算不算填补了帐篷全面资料的空白?学习ing||同意,请楼主指导||也就4lb多一点,和羽绒差不多,现在已经越来越接近了||感谢大家的认可!我想写东西还都算通俗,没有太难懂的语言,而且所有的东西都是从基本知识出发的。我希望自己写的东西可以对大家都有用,对大家都有帮助有增长,但是如果最后还是要我来写这样的点评,那这篇东西似乎就白写了!常用的东西我觉得没有必要做点评,因为都是大家最常用的最熟悉的产品,只要问自然都有使用经验的人来介绍,这样的产品做点评是没意义的。如果我也期望别人来写的话那这篇文章也不会有,这样有失自助精神!||非常钦佩楼主爱一行专一行的精神和严谨的作风,受益匪浅!希望楼主能再评价一下帐篷的各种杆式结构的优劣如同样容量和使用要求下,3杆帐的抗风性能足够且易搭建,为什么还要设计重量更大的4,5...杆的帐篷,谢谢!||楼主想必是都玩过才如此在行。佩服。||呵呵~老兄,原来你是帐篷专业户,是靠混帐混出来的吗?迟点等我看完你的大作,再向你请教些事。||我想,没有什么人工的东西可以抵抗的了大自然的力量,我们所谓够用的帐篷也不过是在他很温和的时候炫耀一下吧了!再好的帐篷也可能被大风大雪摧毁,12级的风对老天能算个啥?!多少杆的帐篷,对应不同的应用,三杆也要看什么情况下够用。杆数越多,抗大风抗雪压的能力也越强,但重量也在上升。我们平时爬爬山露露营、也不上高海拔,那对抗压方面要求不高,所以2杆3杆的一般都够用了,但如果要上高海拔面对恶劣环境,没人能说几杆的够用!看需要选择吧,2杆结构上是比较脆弱的,但够轻够简单,所以一般我们的休闲游会用,要求快速搭建的情况下会用。3杆结构上稳定性增加,而且可以有更多的变化,的确搭建也不太复杂,可以有更大的内部生活空间。4、5杆甚至以上的,那就不是为了玩了,是为了保护自己,为了保命的!
去年开始玩户外,身边一大帮朋友比我菜,物资都是我采购的。买了现在很后悔的很多东西。包括北山狼的双人防潮垫,牧高笛的棉睡袋。唯有帐篷,觉得很值得。牧高笛的最低端的双人三季帐:T2。当时购买的价格是210元一个,不包含底布。先说优点:1、2012年的清明节在浙江石浦的檀头岛露营,帐篷就扎在沙滩上,晚上9级大风,帐篷纹丝不动,就是里面都是沙子。2、2012年五一在浙江上虞覆卮山露营,帐篷在半山腰,晚上大雨,由于缺乏经验,两边的小窗户打开,晚上窗口有少许进水。底账周围积水达到5厘米,帐篷内潮湿,没有大量进水。实践证明,这个帐篷的防水和防风性能是非常不错的。缺点:因为是三季帐,全纱,冬天露营帐篷内感觉阴风阵阵。所以,在元旦前去十里锒铛徒步,就打算换帐篷。买了寄居者。一直以为牧高笛的T2很重,前几天买了一个秤,才发现寄居者的全套重量是2.5公斤,而牧高笛T2的全套重量是2.3公斤。而且,T2的地钉是钢质的。综上所述,牧高笛的T2是非常实用,而且价格非常低廉,重量也能接受。||9级风?创造圆顶帐篷抗风性的一个奇迹了,绝对超过顶级高山帐,性价比太高了||风力是根据气象预报的。那天我在沙滩上报废了一个相机镜头。放在三脚架上的,下面没有挂重物,三脚架被风吹倒。||高山帐可以退出舞台了另外,LZ先科普下9级风什么概念
原本并不打算写曼谷篇的,总觉得去过曼谷的童鞋太多了,而我们不过是菜鸟而已。但是老猪说就算不写攻略,我们还是可以写一写建议的。~~~~~~~~~~~~~~~~我~~~~~~是~~~~~~分~~~~~~割~~~~~~线~~~~~~~~~~~~~~接上一篇《远离喧嚣与浮躁,感受自然之风-华欣自驾攻略》,地址:http:i1079734.html~~~~~~~~~~~~~~~~我~~~~~~是~~~~~~分~~~~~~割~~~~~~线~~~~~~~~~~~~~~吃:1、建兴酒家蚂蜂窝的攻略上,以及曾经在曼谷生活过的朋友都说,来到曼谷如果不去吃建兴酒家(SomboonSeafood)的咖喱炒蟹,那实在是太太太遗憾了。建兴酒家在曼谷有四家分店,地址和电话见下图,其中右上角那家是总店。如果选择到总店吃饭,吃完走路就到旁边的帕蓬夜市了。我们第一天在酒店前台问路时被搞混了方向,吃完建兴去了唐人街,第二天打车来帕蓬的时候才看到原来建兴就在旁边。当酒店前台员工听到我们要去吃建兴酒家时,流露出非常惊讶的表情,连声说,那家太贵了,太贵了!我们被他的表情和语气吓到了,甚至产生了退缩的念头。但转念一想,来都来了,怎能不去吃?其实,建兴的价格还真不贵(尤其相比较天朝的海鲜价格来说),这一顿四菜一汤,我们吃了2100猪左右,当然,也已经是整个泰国之行里最贵的一餐了。不过,后来吃过曼谷街头的路边摊之后,才明白为什么酒店员工会认为建兴那么贵。粉丝煲也是他们家的一道特色,个人觉得味道一般。尤其要特别说明的是,建兴的咖喱炒蟹,菜单上写的SML,不是我们通常理解的小盘中盘大盘,而是螃蟹的大小,也就是说,小号的螃蟹320猪一只,中号440猪一只,大号800-1200猪一只,而special指的是超大的螃蟹,一只螃蟹一公斤,140猪100g,一公斤就是1400猪。建兴的菜单虽然有中文字,但建兴的员工却不会说中文。点菜的时候我们没明白过来这其中的意思,以为是一盘一公斤,所以就点了special的,上菜以后才发现,这螃蟹也太TM大了!看蟹钳有多大!这一顿吃得我们又撑又腻,吃完后总结,其实点两只小号的螃蟹就够了,因为这个菜,重点在咖喱而不在螃蟹。他家的咖喱不辣,极富奶油的香气,但又容易发腻,只能用来拌饭。如果螃蟹也多咖喱也多,真不知道该吃哪个才好,所以窍门就是少点螃蟹多吃咖喱。再一点需要提醒注意的是,曼谷的餐馆有给小费的习惯,比例是餐费的10%左右。我们当时完全没有考虑这一点,只看见旁边一桌的本地人,100猪一张的票子不停地给,给了大概5-6个服务员。我和老猪还轻声嘀咕,这一桌好豪气啊,一定是有钱人家。其实,是我们小白了,丢丑于国际友人。2、唐人街笑伯鲜果汁中国人去到任何一个国家,怎能不到唐人街走一遭?曼谷的唐人街其实就集中在耀华力路。有一位笑伯,潮汕人,和太太两个人开着小车在这里卖果汁已经30多年了,也算是唐人街上的明星,《饮食男女》杂志上报道过的。他的果汁比别人家卖得要贵一些,但是能卖到明星家的商品,而且能讲上国语,贵点就贵点吧。笑伯每周三休息哦~3、唐人街甜蜜时光甜品他们家甜品每一种都有冷、热、常温可选,所有的材料都已经炖好在锅子里,客人点什么就盛出来,要吃冷的就加冰。生意非常好,几张简陋的小桌子常常爆满,老板娘的儿子会讲国语。价格真心便宜~4、唐人街金手指榴莲甜蜜时光的隔壁就大名鼎鼎的金手指榴莲,他们家的名气,在国内微博上是响当当的,常见各种豪车停留买了外带,可惜我们不会吃,连照片都没有拍下一张。5、唐人街海外天鱼翅店这也是《饮食男女》报道过的鱼翅店,可惜两次来唐人街都是吃得撑shi的状态,没有亲自品尝一下这好吃又廉价的鱼翅。~~~~~~~~~~~~~~~~我~~~~~~是~~~~~~分~~~~~~割~~~~~~线~~~~~~~~~~~~~~~两只猪的幸福足迹:2011年12月马尔代夫Ayada岛-蜜月游《爱上Ayada》地址:http:.cnsblog_0wdmv.html2012年10月泰国华欣曼谷-自驾游《远离喧嚣和浮躁,感受自然之风-华欣自驾篇》地址:http:i1079734.html《狗尾续貂-曼谷篇》地址:http:i1083308.html2013年1月马来西亚沙巴-潜水游《为了梦中的那片蓝-诗巴丹潜水篇(含马步、仙本那)》地址:http:i1127914.html《肉骨茶飘香的风下之乡-亚庇篇》地址:http:i1138586.html2013年6月海南省万宁市神州半岛、大洲岛《史上最清净无人海南游,没有之一!》地址:http:groupinfo.php?iid=1326823feedid=start=0~~~~~~~~~~~~~~~~我~~~~~~是~~~~~~分~~~~~~割~~~~~~线~~~~~~~~~~~~~~~||玩:1、大皇宫混不了票因为看过有人的攻略说,如果你穿得不是太游客的话,进大皇宫是可以混票的,所以我决定以身试法。当天把所有的背包都转移到老猪身上,我和老妈假装若无其事地走向入口。。。心里那个紧张呀。。。结果。。。当然是被堵下来了。。。假装听不懂他们说什么,验票的工作人员拿票指给我们看,说ticket!只好折回卖票处,老猪笑我耍小聪明没得逞。还在想为什么别人可以混票呢,我猜我们走的这个是游客通道,估计,还有一个本地人通道。。。2、一个冒牌水上市场去大皇宫那天早上,碰到当地的某个佛教庆典,离入口尚有一段距离,就被指挥交通的工作人员拦了下来,远远看见一车一车的学生走进大皇宫。这个工作人员不会说英语,他又拉了一个人来告诉我们,为什么现在不能进入大皇宫。这个人(我们都以为他也是工作人员)英语说得不错,还会说中文,说他爸爸是海南来的,“邓小平”、“毛泽东”哄得我们心花怒放。他告诉我们今早大皇宫有庆典,要到10点才对公众开放。然后热心地替我们筹划,现在才9点,你们可以去旁边码头,坐船游水上市场,一圈,刚好一小时,回来后正好可以进入大皇宫。还拿出地图来画给我们看,大概就是绕到郑王庙背后的支流水道上一圈。他还说,这个码头是本地人的码头,很便宜,不像游客码头那么贵。码头上的人会喊价,你记得还价700、700!其实我们都知道这个水上市场一定不是《杜拉拉》里的水上市场,因为那个远离曼谷市区,有80km,本就没在我们的行程计划里。考虑到这次行程里确实没有乘船游湄南河这一项,所以我们决定采纳他的建议。他说tuk-tuk车只要10猪就可以把我们拉到码头,还跳到路边帮我们拦了一辆。到了目的地后,老猪觉得10猪太少,主动给了20猪。(其实事后想想有蹊跷,曼谷的tuk-tuk车漫天要价是出了名的,我们曾经打车只要50猪的距离,tuk-tuk车居然要价250猪。而这辆车要价居然这么便宜,一定是有鬼的。)码头上的人要价果然很高,而这时我突然忘了那个海南后裔说的700猪是一个人还是一艘船。一番讨价还价之后,我们以1200猪成交。船是有马达的机动船,我们一家三口一条船,倒也还不错。然后就知道这并不是什么水上市场了,其实,就是本地人的生活区,看看各家各户的小院子,以及各式各样的寺庙。中间只有一个老妇人划船来兜售一些手工艺品,我们没有买。在其中一个庙,船家停了船,说让我们上去活动15分钟。其实我有点不放心,怕我们上岸后他们就划船跑掉。但老猪通知教育我,要充分相信国际友人。因为我们不是佛教徒,也不敢乱拜不认识的菩萨,准备溜达一下就离开。但是接下来,我闹了个笑话。因为看见有人卖得花环很好看,就买了两串,和老妈一人一串正要往脖子上挂的时候,被店家喝住了。她用手势比划,原来这是拜菩萨用的!!!既然买了,那么,不想拜,也只有拜了。买了花环,蜡烛和香就是免费的。店家看我实在不懂,就带着我一步一步地拜过。是一个和蔼的老妇人,要谢谢她。然后事实又再次证明,泰国人民没有我担心的那么坏,我们的船家,还在好好地等着我们呢。回来的时候需要过船闸,另外两条船上都是西方的老外。我突然担心会有很多事先没有做过功课的游客,不知道此水上市场不是彼水上市场而上当,于是决定写下这一段经历来。上岸后走了一段,在看路边的平面图找大皇宫入口处时,又有一个“工作人员”跳出来,热情地问我们从哪里来,他也是中国人的后代云云。所有的套路都和前一个一样,我估摸着又是一个让我们去水上市场的把戏,看来这一类的情况还不少。以后去的童鞋一定要当心呐!||行:我们租的车在回曼谷当天就还掉了,因为实在不想在这拥挤的城市里自驾。其实,在曼谷打车真心不贵,只是一定要坚持打表“by-meter”,如果司机跟你鬼扯什么打表器坏了之类的,就丝毫不要犹豫地下车。但是曼谷出租车司机的英文还真是不好,所以最好能请酒店前台员工把你要去的地方用泰文写下来,酒店的小卡片也装一张,方便打车回。当然,我们还碰到了一个看不懂文字的司机,但是他把车停在路边去问路人,是个好人。从酒店去廊曼机场那天,打表是不到240猪,过路费是我们付的,45猪。到了机场,我们手里只有一张1000猪的大钞,司机找不开。老猪掏出50块人民币,问司机收不收。司机表示不懂这个钱值多少钱,老猪拿笔算给他看,他就说,OK!一点也不计较,真是个好人。Tuk-tuk车是漫天要价的,我们从酒店打车去唐人街也就60猪不到,tuk-tuk车居然要价250猪,见了鬼了,你以为我们就这么好宰么?||买:因为此行并不以购物为主,曼谷的几大百货公司都只是走马观花,集中买了曼谷包作为手信。在BTS的victorymonument站,有Kingpower免税店的shuttletuk-tuk接送大家到店。还有,也可致电Kingpower,预约shuttlebus到市区内的酒店接送客人。在kingpower买东西,和在其他商场买完以后退税,是一回事,只是某些商品可能价格不太一样而已,我没有时间去对比。但个人觉得在kingpower买方便些,买好后填写单子,免税店会把货物送到机场,你离境的时候在机场提货就好,省去了退税的时间。廊曼机场和素万那普机场都有kingpower免税店,不用担心。这是廊曼机场的免税店kingpower里满满全是中国人,旁边的boots却是门前冷落鞍马稀我在市区的boots店买了这一堆,才合人民币1000块左右,而且No.7还是他们家高端,在机场我就没有再买了泰国之行就这么结束了,虽然不舍,但在廊曼机场看到亚航的值机岛,心里再一次充满了希望。这边才在泰国离境,明年1月,就要在马来西亚入境。人的身体和灵魂,总要有一个在路上。亚航,我们来了!诗巴丹,我们来了!!!||||||||谢谢哈~||杜拉拉升职记的那个水上市场在芭提雅,是个水池塘,门票贵的要死,大皇宫的门票也贵的要死,你要混票就去清迈混吧,双龙寺30B,我个人认为门票不是很贵,没有必要混,被抓到了丢死人了。
说点实话,这些品牌产品来8264是做广告的,这里的用户都是潜在的用户,你们所谓的无效点评倒扣分简直就是奇葩,学点市场营销常识好吗,否则就别出来丢人了。还有,论坛就是来灌水聊天互动的,贵站工作人员不要把自己当成网警了。||大家时间都很宝贵的,不合理的东西会改的,乱来的就要管起来,支持版主,发广告也要有点道德啊
西藏估计是我出了新疆,去的最多的地方这里有这我太多的记忆大昭寺的记忆||人物像都拍得很有感觉啊||鲜活的面孔清澈的眼神这是属于这片土地的和lz一样西藏也是这几年我到来最多的地方回到内地就会犯高原病想起了一个朋友的话“把进藏当作回家”是的我做到了。。||}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帐篷支架什么材质好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