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安慰这doctor异乡人的歌曲孤魂歌名

午夜异乡人
(卡夫卡:世界的异乡人。)&
异乡人啊,我的麻醉剂
我想你,想到
大脑供血不足,天与地交换了位置
“笼子在等待飞鸟,
我却等待笼子”
五百年等来白天变黑夜
下个转角,我们
能不能遇到
“一切的一切都挂着错误的旗帜
你没有错,这世界没有谁对过
我要安抚你,警惕的眼神,受惊的耳根
“我们比较容易从生活中制造许多书,而从书里却引不出多少生活。”(歌德?卡夫卡?)这个意思是:文学是一种很坏的储存手段。存进去容易,取出来难。所以,还有人说“人生识字忧患始”。
“原谅这世界所有的不对”。杨坤的《月亮可以代表我的心》。一句话打动了一个人。
他用沉默告诉我。他醉了酒。
孤独的蝎子是矛盾的。对么。亲爱。
要骗我,就骗我一辈子吧。&&&&&&&&&&&&&&&&&&&&&&&&&&&&&&&&&&&&&&&&&
--《O记三合会档案》
假如我们不再相见,我也会在心里祝福你早安、午安,并且祈祷你好梦。&&&&&&&&
&--《楚门的世界》
当我站在瀑布前,觉得非常难过,我总觉得,应该是两个人站在这里。&&&&&&&&&&&&--《春光乍泄》
我愿意游荡在你身边,做七天的野鬼,跟随你。就算落进最黑暗的地方……我的爱,也不会让我成为永久的孤魂。&&&&&&&&&&&&&&&&&&&&&&&&&&&&&&&&&&&&&&&&&&&&&&&&&&&&&&&&&&&&&&&&&&&&
&--《半生缘》
日。在古田鲤鱼溪遇到高中地理老师郑振川。四年没见。他还是用羞涩的口气小声地唤,“陈星”。姿色平庸的妻子。天资聪颖的孩子。第二天在菜市场去碰见初中英语老师,她居然激动地抱着我。“陈星,一点都没变啊”。我觉得“意外”,真是个美丽的东西。我意外成为我自己。意外成为别人的某某。
有俄罗斯情结的少年C。有军人情结的少女C。
感谢左左。梦旅人。飞鸟深蓝。人间天上艳思国。抽烟的苏西。如风。
你们没有叫醒梦中人。
日全食。在福州只能看到日偏食。听说是五百年一遇。韩磊唱“向天再借五百年”。他也许会等到下一次日全食。
反正最后你我都会殊途同归。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新浪广告共享计划>
广告共享计划
《异乡人》书评—谁的愈陷愈深的困境
&&&&&&&&&&&&&&&&&&&&&&&&&&&&&&&&&&&谁的愈陷愈深的困境
&&&&&&&&&&&&&&&&&&&&&&&&&&&&&&&&&&&&&&&&
——读腾刚的长篇小说《异乡人》
&&&&&&&&&&&&&&&&&&&&&&&&&&&&&&&&&&&&&&&&&
一般而言,“异乡人”有着这样的两层意味:一是在地理上,它来到了一个陌生的地域,这里没有生他养他的亲人与熟悉的风景,他对这里的一切也始终无法适应,而成为一个异乡人;另一层则是属于精神范畴的,且更为无所不在,就是一个人在面对这个包围着他的世界时,始终有一种被分离出去的感觉,寻找不到自己的精神与情感的皈依,即使在生养他的故乡亦是如此。这第二种异乡人的感觉,在“上帝死了”之后,精神世界彻底破产的现代人类中,尤为强烈。滕刚新近出版的长篇小说《异乡人》中,这两层的意味显然都有。
在滕刚的这部长篇小说中,异乡人的身份及背景都被有意地模糊了,他出现在读者面前的时候,就似乎是一个为了求得某种生存,而孤独地外出的“打工者”。但他出门的第一步就发现,这个令他眼花缭乱的现代世界,并不需要他这个只准备付出一身气力与劳动的打工者,他仿佛来到了一个荒诞不经的外星球,他之前熟知的看待世界的准绳,在这里通通失效,甚至颠倒过来。他痛苦,失落,迷茫,始终无法适应这个扭曲的世界,但为了起码的生存,他又不得不身不由己地为这个世界所裹挟——而就在这过程中,小说借助于异乡人的一个又一个荒诞不经的经历,将这个正处于蜕变的混乱中的底层世界广泛地反映了出来,其世相素描式的展现,有似晚清谴责小说《二十年目睹之怪状》。自然,由于时代的赋予,滕刚的极富现代色彩的文字,在感性上要显得更为复杂、深刻一些。
滕刚曾以风格卓异的微型小说著称于文坛,《异乡人》作为他的首部长篇小说,也显露出这方面的特征,尤其在结构上,这部由39个章节组成的长篇小说,就仿佛由一间一间的房屋垒叠而成的别有风味的大楼,而这些房屋每一间的内部又都有着自己完整独特的风景,令人忘返流连,或者说,《异乡人》这部长篇小说的每一个章节,都可以看作是一篇完整、独特的短篇小说或微型小说。由它们的每一个章节的标题,如《过马路》《排队》《抢救》《满街晃着大盖帽》《陪聊系列》……等等的排列,我们可以看出滕刚的宏大企图,他试图将它们及它们的每一个角度组合起来,全景式地展现当代社会底层的生存状况。为了这个设想,滕刚自由自如地驱遣着“异乡人”的行程,走向,有时,“异乡人”为了过一条马路,按曾接受的教育,他必须要寻到一道斑马线,但他始终寻找不到那条斑马线的指引,而只能看着那些胆大无忌的人们纷纷过去,自己苦守在马路的这一边;在另一个时辰,“异乡人”又突然加入了一条长长的队列,这条队列长的看不到头,所有的人,包括“异乡人”,都不知道为什么要排队,自己想要得到什么,只是因为一种“恐惧”,恐惧自己不赶快排队,就会被挤到后面更远的位置;而通过“异乡人”的眼睛,我们也看到了许多“他者”的荒诞生活:有一个安全舒适的居所,是无数现代人类的追求,然而,他们为了得到这个居所,而在这个社会的逐利纵欲的过程中,却制造了更多不安全的因素,将自己终于得到的这个所谓舒适安全的居所,困成了一座真实的“囚牢”……总之,由“异乡人”的这样一系列的经历,组成了《异乡人》这部长篇小说,滕刚显然受到卡夫卡、加缪等西方文学大师的深刻影响,他熟练地驱使着现代派的各种文学技法,真实而深刻地呈现了中国当下的底层社会,在商品与资本的控制所引领的所谓全球化现代化的过程中,各式人等的畸形的生存状态与心理状态,并暗示了这种过程的异化与悲剧性的不归路。“异乡人”的书名,还令人联想到加缪的“局外人”,他们显然都是属于现代社会的产物,是过去的一个文明世界崩溃后,现代人无所归依的游魂一般的生存的写真。
无疑,滕刚是一个讲故事的高手,这一特色,在他的《异乡人》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展现。这部长篇的每一个章节,都可谓一个吸引人的故事,或发生在我们身边的一件的趣事,而滕刚超越一般作家的地方,是他不仅仅是一个讲故事者,他没有停留在这些故事趣事的表面,而是以此为切入点,层层剥皮式地发展,直至他的奇诡的想象力,将之推演至一个荒诞不经、触目惊心的地步,而读者在一种警悚或会心一笑中,又觉得它们是如此的真实,似乎这一切就发生在自己身边。《异乡人》这部小说的魅力,还来自于滕刚经营多年的语言,它们简练,简洁,节制,在一种从容叙述的节奏中,呈现出一种顺水而去的吸引力。当然,我不是说滕刚的这部长篇小说已如何了得,它的结构骨架虽有创意,但显然仍在探索之中,这座大楼给予读者的总体轮廓与线条还不是那么清晰。有些章节,固然可以看作很好读的故事,但往往流于故事表面的铺排呈示,没有能在感性深度上挖掘下去。相信这些缺陷,滕刚已有所自觉,只是他还没有寻到相应的文学范本来纠正它们。
既然是“异乡人”,就没有权利,亦没有资格对他所经历的一系列荒诞事件,以及这些荒诞事件所组成的社会作出评判,甚至改造的建议。在滕刚的这部长篇小说中,“异乡人”始终只是感到一种严重的不适应症状,他既然无法与这个世界达成妥协,最终成为“同路人”,那么,他唯一剩下的路,就是只有还乡,回到为自己曾经抛弃的故园。然而,经历了异乡的炼狱之后,“异乡人”突然发现自己回不去了。《异乡人》的最后一个章节颇有象征意味:“异乡人”买了还乡的车票,却总是等不到他要上的车,还乡的车子似乎故意躲着他,每一趟都要晚点他一段时间,“异乡人”始终无法穿越这段时间而踏上还乡的车。他陷入了一个梦魇,他既不适应异乡的生存,又不能回到思念的故园,他被流放了,成了一个孤魂野鬼。自然,我们亦无需悲悯“异乡人”的这一悲剧而荒诞的结局,亦没有这个资格,我们不妨借此审视一下自己当下的生存,或许别有一番所得。
已投稿到:您需要登录后才能继续...
井中孤魂(1)
井中孤魂(1)
作者:午月青
发布时间:
&&&&赵武看着收拾得干干净净的小院,笑着说我和胖子是懂得享受的人。&&&&一个多月过去了,我和胖子真的买了好多花种在后院里,这使得后院有了生气。我和胖子不忙的时候就在小院里种花,看书,或者喝茶谈天。&&&&白马小学的何志国老师来窜门见后院收拾得干净也很高兴,他看见那口水井里居然有那么好的井水,感到很奇怪。他对我和胖子说:&听村里的老人传说,这口井怕有上千年了,我爷爷说他刚记事时这井上就盖着这石板。这里原本也是成家大宅的一部分,后来李家人买下了这块地盖起了平房。&何志国说着用手划了个大圈,&听爷爷生前说这一带原来全是成家的,当年有个姓李的外地人来到这里看上这块地,就从成家买了去,建起了这栋平房。后来小鬼子来了就占了这里,成家人也被全部杀害了,解放后成家老宅就成了学校,而这里一直保留着,直到七十年代李家人走后,这里就一直废弃着。&我和胖子有些奇怪:&这房子有那么老?&何志国笑了,&听我爷爷说,这房子在我爷爷的爷爷在世的时候就盖了呢。&&那,&胖子又问他,&水井为什么一直保留下来?却又盖上了不用?&何志国神秘地笑笑,&不怕告诉你,真还不知道为什么这水井还保留下来,我爷爷说他也问过,只是老人们都不提这事,偶尔听下人说起这井时都神神秘秘的,说有古怪。&何志国说完了才觉得他自己好像太多嘴,有点不妥,他笑着问我和胖子:&你们,不怕吧?&我和胖子看看他,&怕什么?你说这口井?&何志国嘿嘿笑着告辞了。&&&&这之后我和胖子心里总是有点不安,有一次他去提水浇花,无意中向井里看了一眼,看完他就转过身去了,想想心里却觉得怪怪的,好像有点什么不妥,有什么不妥呢?他一瞬间呆住了,对,刚才他向井里看了一眼,那一眼他在井中看见了一个倒影,那是一个脸色苍白的男人,可是,可是,那个男人却不是他!他一个人在井边,向井中望了一眼,井里出现一个倒影,而那个倒影却不是他!胖子身上不由地打了个寒颤,但是他却立刻又探头向水井里望去,井水倒影出一个脸上略带恐惧的面孔,乖乖,那不就是他自己吗?胖子想,一定是受了何志国说的那些话的影响。&&&&很快秋天来到了,在这期间,我和胖子也没再发现什么古怪的事情,他再去水井边看倒影,也没有什么不同的。我和胖子想,这世上哪来那多古怪呢,无非都是自己吓自己罢了。我和胖子依旧喜欢没事坐在小院中,有些花开了,花香淡淡的,秋风中,小院中有几片早落的叶子。&&&&中秋节那一天,村里家家户户都响起了鞭炮,外出务工的人也回来团圆了。&&&&身在异乡的我和胖子感到有一种孤独。我们像往常一样吃过饭,准备出去瞎转悠一圈,出门没走多远就觉得有点无聊。便回到小院,圆圆的月亮发出银白色的光,看了让人有点惆怅。我和胖子索性走进屋里,躺到床上看看小说,看着看着,一阵睡意袭来,丢了书就睡着了。&&&&半夜醒来的时候,外面明亮的月光照在窗前,我差点以为是天亮了,再仔细看看,原来是月色。翻翻身,睡不着了,瞪眼看着窗外照来的月光,心里念着:&一轮秋影转金波,飞镜又重磨……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就在这时,我听到外面传来隐隐的歌声,那旋律是如此的优美,但又有淡淡的凄凉。那歌声飘飘渺渺,时有时无,于是我喊醒胖子凝神细听,居然听出歌词来:&夜色冷,秋水寒,千年相思如一梦,把酒笑痴情,青春易老,奈何岁月无情,挑不尽,鬓间白发,抚不平,容颜沧桑。夜色冷,秋水寒,千年寂寞凄凉,谁与我长共?&这首歌不只旋律优美,歌词更是优美凄清,让人怜意顿生。是什么人在这样的夜晚唱这样的歌呢?莫非是与我和胖子一样的异乡人?但是这白马村除了我和胖子哪还有什么异乡人啊?歌声又低了下去,几乎听不见了,反正也睡不着,我和胖子索性从床上爬起来,向小院里走去。走到小院里,那歌声却低得几乎听不见了。我和胖子一时也没返回屋里,只是站在门口看着天上月亮。皎洁的明月正在头顶,当空洒下的月华如水似雪,所有的一切都被照得很清楚,我和胖子有些痴了。&夜色冷,秋水寒……&歌声又渐渐响起了,我和胖子再次细听,然后,我整个人都僵住了似的,那歌声,那飘飘渺渺的歌声,好像是从那口水井中传来的!我费力的转过头去再听,是的,我可以确定那歌声是从井里传来的!胖子似乎也听出这声音的来源了。我们俩不由自主地向着井边走去,像着了魔似的。其实我心里还是很明白,我抗拒着,想返回屋里,但是我的腿不听话地向前走着,感觉好像那不是我的腿,是别的任何人的腿,而那腿现在要去一个地方,我控制不了。我用余光看了一眼胖子,胖子似乎也非情愿的向前走着。&&&&走到水井边,我觉得腿一软,胖子忙伸手扶住了我,好不让我掉下去,同时他也瘫坐在了井边。但是我的身子已经探到了井的上方。就这样,我就看见了井里的那个人。说是井里的人,是因为我看见的并不是自己倒影,那是一个和我的样子完全不同的模样。我怎么能在水井里看见别人的倒影呢?除非水井里的真是一个人。&&&&月色正好,井里也荡漾着银白的月光,我可以看清井里的那个人。他面色极度的苍白,五官倒是很俊秀,头上绾着发髻,因为只能看见他的上半身,好像穿着的是丝绸的衣服。他年纪似乎有三十来岁,一看就像是电影电视里的古装人打扮。这个模样不是正和前一次胖子无意中在井水里看见的那个不是自己倒影的倒影一样吗?&&&&&&&&
催泪指数:
1分2分3分4分5分
催泪指数还未打分!
欢笑指数:
1分2分3分4分5分
欢笑指数还未打分!
新奇指数:
1分2分3分4分5分
新奇指数还未打分!
推荐指数:
1分2分3分4分5分
推荐指数还未打分!
参与评分共 3 人,评分10人次以上进入排行榜。
粉丝人数:
文章总数:28
总阅读量:170267
地区:福建, 福州市
本周原创浏览排行榜
本周人气写手排行榜
 |  |  |  | 
版权所有(C)上海文艺出版(集团)有限公司。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技术支持:上海潇凌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备案序号:沪ICP备号
音像制品经营许可证:沪零B0676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沪批字第U3918号泥土和异乡人(外一篇)
泥土和异乡人
山边的月亮,从山中起。它像一枚精致的徽章,别在天空。我穿过解放街,和收摊的算命先生相遇。我自然是不信命的,但却对地上和天上的神灵抱着敬仰。我热爱这脚下的泥土,它是我们共同的神。在费孝通先生的《乡土中国》里,他用一种社会学的角度论述了中国社会的乡土性。那还是一九四八年,费先生在清华胜因院写下了这本成为后来者了解乡土中国的经典之作。
&在大都市里,你是无法感受到土地之于人的珍贵。因为,人们通过劳动(这里的劳动很大程度上已经脱离了依附于土地的劳动)取得报酬(比如货币),然后再用货币消费。这里面的消费,当然也包括对于农产品的购买。货币交换物资,这就让城里的人远离了土地的概念。很多人都在大楼里办公,他们对着电脑,出售自己的智慧(当然很多时候并不能称之为智慧,只是一种无意义的重复劳动),换取自己的劳动果实。他们在夜晚来临的时候,可以选择在饭店吃饭,在饭后可以选择在书店或者娱乐场所获取精神层面的满足。有时候,他们也喝酒狂欢。文艺青年则可以在独立酒吧享受一种来自灵魂的震颤,甚至于随着甩头发的主唱一起跳动起来,狂热的情绪不断积聚,敲打城市灰尘满面的天空。
&城市的繁华,并不意味着乡村可以被忽视。我们每一个人的祖先都来自于农耕文明的社会,我们的血液里流淌着泥土的味道。虽然,很多人通过各种形式的迁徙,远离乡村,来到城市,有些居住下来,成为城里人。他们虽然转换了一种身份,成为官员、经理、记者、教授等等,但他们在某种程度上来还是与乡村有着联系。比如,他们的亲戚还有留在乡村的。即使没有,他们家族谱上,还是会有乡村里的人寻来。中国人喜欢寻根问祖,寻根问祖的过程里其实也表明了对传统血缘关系的重新确认过程。
&乡下人,自然是离不开土地的。土地是赖以生存的财富。乡下人世世代代在土地上种地,忠实于土地,并保留着直接向土地讨生活的传统。&费孝通先生《乡土本色》这一章节里曾说过这样一段话,他说:”我记得我的老师史禄国先生也告诉过我,远在西伯利亚,中国人住下了,不管天气如何,还是要下些种子,试试看能不能种地。——这样说来,我们的民族确是和泥土分不开的了。从土里长出过光荣的历史,自然会受到土的束缚,现在很有些飞不上天的样子。“
&在这段话里,费先生的老师有对中国人之于土地情感的肯定,也有对中国人依赖于土地而不敢走出土地的委婉批判。中国人有安土重迁的传统习俗。如果要他们突然抛弃土地,去一个陌生的地方谋生,他们会有一种强烈的不适应感。中国农民聚村而居,更早的时候,几乎是生于斯、死于斯。他们的生活是终老是乡的生活。大家都在一个村庄里生活,从小就熟悉。按照费先生的说法,这是一个”熟悉“的社会,没有陌生人的社会。他们有自己的礼俗和规矩,人们像植物一样在土地上扎根生活。很多生活在乡村的老人,即使儿女有了出息,成了城里人。他们也不愿意去城里生活,因为城市之于他们而言,是一个”陌生“的社会,有着另一套生存法则。他们更愿意和自己一起生活了一辈子的村民在一起,打打牌,聊聊家长里短,或者去附近的亲戚家走动走动。在自己生活了一辈子的土地上,他们有一种鱼在水中的自然感和亲切感。那里的空气、土地、植物甚至于房屋,对于他们来说,熟悉得如同自己的身体。
&当然,为了生存的需要,新一代的农民不再满足于土地回馈他们的微弱报酬。他们成群结队地去往陌生的城市,从事不同的行当来谋取大于土地回馈他们的货币。他们有的在工地上出卖自己的苦力,面朝烈日,背对建筑。城市的发展离不开他们,因为有了农民工,才有了拔地而起的高楼。还有一些人,去了工厂。在巨大的机器轰鸣声里,他们站在流水线上,不停地重复着一个动作,成为中国工业制造线上的一个毫不起眼的螺丝钉。他们背离了故乡,成为了繁华城市里的异乡人。&&
在城市里,异乡人永远感觉到一种被边缘化的危机感,即使在共享的公共空间,他们这种危机感依旧存在。城市是别人的城市,异乡人作为主体的“我”并没有成为城市的主人,而是作为一个旁观者在介入到这个城市的公共空间里。甚至于,当他们在举头望明月的时候,都感觉到月亮是别人的月亮,他们小时候在故乡所望见的明月似乎已经消失在时空里。这样,作为一个完整的自我在这里已经抽离出来。他们被迫地接受了城市的游戏规则,放弃了故乡所具有的健康理性的精神,成了身份不明的“异乡人”。而只有异乡人的身体成了与这个城市发生联系的纽带和桥梁。工厂需要身体来操作机器,工地需要身体来建造高楼,杂乱的房屋需要身体来清理干净。法国哲学家萨特在《存在与虚无》中写道:“我们的身体——其特性即本质上是被他人认识的:我认识的东西就是他人的身体,而我关于我的身体所知道的主要东西来自他人认识它的方式。”
那么为什么他们甘心做城市的异乡人?是他们不热爱脚下的土地吗?并不是。是一种生存的驱使,一种来自自我身份认同的引导。在物质社会里,货币成了极其重要的角色。货币通俗意义上来说,就是钱。有了钱,才可以供孩子读书,才可以买房子;有了钱,才可以扬眉吐气,摆脱乡下人的身份。土地对于他们来说,已经并不重要了。钱才是最为重要的。土地产生不了巨大的经济利益(因为人均耕地面积小,不能形成规模经济),他们就不得不丢弃土地,寻找能够赚更多钱的地方。在我的故乡,年轻人基本上都出去了。很多年轻人,不再是热爱脚下的土地,而是嫌弃。他们甚至不会耕种,也不愿意耕种了。
那么,是不是因此就否定土地的价值?不,因为,泥土是我们的命根,是中国人的气脉之所在。土地与我们每一个人都息息相关。没有了乡下人在土地上耕作生产粮食,城里人就得饿死;没有那批仍然坚守在土地上的乡下人,城市的运转就会出现危机。而现在,我们要做的就是要重新要培养起土地意识和土地自信,利用更好的农业技术,生产出更多的粮食;利用更优的生态环境,打造更多城市的后花园。我们要真正实现海德格尔说的那样,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
立冬,群山很低,云朵很低,阳光如孩子脸灿烂。哀乐从城市的空旷处传来,在狭长的天空回荡。人是会死的。人从出生的那刻起,就意味着他(她)要走向死亡的终途。叔本华在其《论死亡》一书里曾指出:“死亡是生存意欲在大自然的发展过程中所获得的拨乱反正;死亡也可被理解为对我们存在的一种惩罚。死亡就是一种痛苦的松结——它松开了我们在享受感官肉欲的性行为时系上的结子。死亡是针对我们本质所犯下的一个根本错误而实施的暴烈的从外而至的破坏:幻象消失了。”
叔本华认为,人生来就是痛苦的。死亡是一种表象,死亡终结了存在的幻想。
我从一条街道穿到另一条街道,送丧的人,点燃了烛火。他们披麻戴孝,把烛火扔在了过世者生前走过的路上。民间的说话是,死去的人会沿着烛火走向另一个更好的地方。爆竹响了,声音响亮,却布满哀伤。我是一个过客,路过这大尘埃里。阳光明晃晃的,送丧的队伍很长,锣声绵长,超越广阔的时空。而死者安息。他去了另一个不为我们所知的陌生地方。而我们也无法确知,那个地方是地狱还是天堂。
在鲁迅的《故乡》里,“我”在旧历的年底回到故乡鲁镇,爆竹声声更显出“我”作为一个没有家的人的悲凉(“我”的家确实没了,“我”只能借宿在四叔家)。在鲁镇,还有一个人,却连地理意义上的家和精神意义的家都没了。这个人便是祥林嫂。在中国的传统观念里,家并不仅仅是一个住宿的概念(“家”不等于“房子”,最初的“房子”是用来遮风避雨,早期的山洞就具备这种功能。而“家”这个概念已经超越了“房子”的功能),它还象征着一种精神的归宿。辛亥革命前,早寡的祥林嫂听说婆婆要把她卖掉,连夜跑到鲁镇,来到鲁四老爷家帮佣,因不惜力气得到太太欢心。不料又被婆婆把她抢走与贺老六成了亲。贺老六忠厚善良,为凑钱还债累病而死,儿子也被狼吃掉,于是祥林嫂又回到鲁四老爷家。她怕死后阎王分尸,把一年工钱拿去捐了土地庙门槛坎。当她在祝福晚上兴冲冲端出供品时,鲁家大加责骂并把她赶走。在一个祝福之夜,她死在了漫天风雪中。
在《故乡》这个小说里,有一段对话这样写道:“
&&‘这正好。你是识字的,又是出门人,见识得多。我正要问你一件事——’她那没有精采的眼睛忽然发光了。
  我万料不到她却说出这样的话来,诧异的站着。
  ‘就是——’她走近两步,放低了声音,极秘密似的切切的说,‘一个人死了之后,究竟有没有魂灵的?’
&‘也许有罢,——我想。’我于是吞吞吐吐的说。 ”
  ‘那么,也就有地狱了?’
  ‘啊!地狱?’我很吃惊,只得支吾者,‘地狱?——论理,就该也有。——然而也未必,……谁来管这等事……。’
  ‘那么,死掉的一家的人,都能见面的?’
  ‘唉唉,见面不见面呢?……’这时我已知道自己也还是完全一个愚人,什么踌躇,什么计画,都挡不住三句问,我即刻胆怯起来了,便想全翻过先前的话来,‘那是,……实在,我说不清……。其实,究竟有没有魂灵,我也说不清。’”
“我”作为一个在北京做官的知识分子(虽然“我”这个教育方面的官员,算不得什么官,但鲁镇的人还是认可),读过很多书,也应该对死亡、灵魂、地狱这样的命题有过研究,但却被祥林嫂给问住了。“我”面露难色,不知道怎样回答祥林嫂。祥林嫂那时候已经没有出路了,也可以说,作为一个遭受过无数苦难的底层妇女,在生活和精神全部陷入绝望处境的时候,她只能通过神明来获得救赎。而“我”在面对这样一个绝望的人时,不知道怎么回答的原因是,我的任何一个回答都有可能给她带来更大的风暴。那么,“说不清”是一个最好的回答,也就意味着“我”不需要承担任何责任。
祥林嫂在大雪天死了。她成了这世上不被祝福的人。在别人都在祝福的旧年里,她更像这世界上的孤魂,被一场大雪带往了远方。而“我”呢,我更像是鲁镇的外来者,在爆竹声的祝福里,对这活着的大众有无限的悲悯。
送葬的哀乐再次传来,庄重而悲凉。但这庄重而悲凉的声音更坚定了我们活着的信念。好好活着,成为一个有用的人。这里的“有用”,不一定是对社会或者他人“有用”,而是自我认知的“有用”,成为自己内心追求的那个理想主义的“有用”的人。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doctor异乡人中的歌曲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