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县天气2015年旅游规划

清远市清新区人民政府--清新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五”计划及2015年远景规划纲要
清新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五”计划及2015年远景规划纲要
&& 从新世纪开始,我县将进入一个脱贫奔康、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建设珠三角城郊型后花园并加快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
&&& 21世纪初的年,是清新县初步实现农业产业化、工业化、城市化、信息化、生态化和全面奠定现代化基础的重要历史时期。面向世界,面向现代化,抓住机遇,迎接挑战,顺应21世纪世界发展大趋势,结合我国国情和我县实际,制定清新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五&计划及2015年远景规划纲要。
一、经济社会发展态势
(一)& &&九五&时期的基本情况
&1、基本实现了&九五&计划提出的目标
&&& 2000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22.97亿元(现行价,下同),比1995年的17.78亿元增加5.19亿元,按可比价计算(下同),年均递增6.4%;工农业总产值34亿元,比1995年的26.52亿元增加7.48亿元,年均递增6.9%。三大产业的比例从1995年的49.5:28.8:21.7调整为46.3:29.2:24.5。
2、农村和农业经济持续发展
2000年,我县农业总产值为17.14亿元,比1995年的13.89亿元增加3.25亿元,年均递增5%。农村脱贫奔康取得丰硕成果。全县绝对贫困人口从1995年的人降至2000年的65户292人;农村贫困人口从1998年的5人降至2000年底的人。乡镇企业不断发展壮大,总产值由1995年的10.08亿元增长到2000年的16.25亿元,年均递增8%。
3、工业生产平稳增长,经济效益有所提高
我县工业在&九五&期间保持平稳发展。工业、农业总产值比重从1995年的47.6:52.4转变为2000年的49.6:50.4。2000年实现工业总产值16.86亿元,比1995年的12.63亿元增加4.23亿元,年均递增8%。
4、以旅游业为龙头的第三产业迅猛发展
全县旅游收入由1995年的1141万元增加到2000年的1.31亿元,年均递增61.3%。在旅游业的带动下,第三产业迅猛发展。&九五&期末,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7.07亿元,比1995年的4.37亿元增加2.7亿元,年均递增10.1%。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5.64亿元,比1995年的3.86亿元增加1.78亿元,年均递增7.1%。
5、外经贸发展平稳,出口保持增长
&& &九五&时期,新增外商投资企业51家;累计利用外资7216万美元,比&八五&时期增长34.2%;外贸出口保持增长,累计外贸出口总额1.91亿美元,比&八五&时期增长81.7%。
6、财政增收,人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
我县地方一般预算收入由1995年的2296万元增加到2000年的4187万元,年均递增12.8%。2000年城镇职工年人均工资8821元,比1995年的5666元增加3155元,年均递增9.3%。农民年人均纯收入从1995年的1550元增加到2000年的2726元,年均递增12%。
7、固定资产投资逐年增加,基础设施不断完善
&& &九五&时期,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8.75亿元,比&八五&时期的12.05亿元增长55.5%。公路建设取得了可喜的成绩。电力建设得到加强。通信事业发展良好,并逐步向信息现代化方向发展。城乡建设步伐加快,县城路网骨架基本完成,配套设施不断完善。街道改造、清新公园、太和镇容镇貌、市场的规划建设等政府承诺的城建事项得到落实。
8、&科教兴县&战略实施力度不断增大
科技进步工作得到进一步加强。&九五&期间,我县纳入国家级火炬项目一项、国家级星火计划一项、省科技攻关项目一项、省星火计划四项、县级科技项目二十项,项目合共实现产值6800多万元。教育事业硕果累累。1996年通过了省、市组织的&普九&验收,1997年通过了&两基&复查。&改簿、建规、创等级&工程效果显著。
&9、文化卫生体育事业有较大进步
县文化馆、图书馆已建成投入使用,成立了&文联&及下属各协会,《清新报》办得有声有色。县城至各镇(场)的有线电视光纤网已初步建成,广播、电视覆盖率有较大提高,为推动农村精神文明和信息化建设迈开了可喜的一步。体育事业形势喜人。体育人口从&八五&时期的20%增加到32%。我县体育健儿参加世界赛获金牌8枚,银牌4枚、铜牌3枚,洲际赛金牌5枚、铜牌3枚,全国赛金牌32枚。
计划生育工作面貌一新,全面完成了上级下达的人口控制指标。医疗卫生事业有了较大发展,&2000年人人享有初级卫生保健&于1998年7月通过省级评审,成为清远市第二个&初保&达标县。
10.社会保险和民政工作顺利推进
社会保险事业稳步发展,社会保险覆盖面不断扩大,基本上形成了覆盖全县城镇职工的综合保险体系。民政工作得到加强,完成了274个管理区的撤区建村、民主选举工作,全县农村基层改制工作顺利通过了省市的检查验收。
11、精神文明建设取得新成绩
我县精心组织了香港、澳门回归和国庆五十周年的庆祝活动,激发了全县人民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积极进行文明单位的创建、评选活动,倡导文明新风;文明小康村镇和文明户创建不断加快,共建文明村1937个,文明户60904户,分别占全县自然村、农户总数的51.8%和51.2%。
(二)& 清新县现状分析
&1、经济建设面临不少困难和问题
农业产业化进展较慢,农民收入偏低,脱贫奔康压力大;第二产业规模较小,效益较差;财力薄弱,相当一部份乡镇财政状况入不敷出,基层政府运作比较困难;城市化进程慢,城市人口比例少;高新科技产业发展缓慢;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等等。
2、我县仍属欠发达地区
我县是全省16个贫困县之一和清远市四个贫困县之一。从人均GDP及其他一些主要经济指标分析,我县仍属欠发达地区。1999年,清新的人均GDP为3406元,低于全市的3846元,占全省人均GDP 11722元的29.1%,属全省较低的县;农民年人均纯收入2433元,低于全市的2723元,也属全省较低的县。
3、经济社会发展处于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过渡之中
我县的一二三产业结构比,2000年为46.3:29.2:24.5,由于农业产值仍占第一位,我县仍处于农业经济社会和向工业经济社会过渡之中。
二、2015年远景规划
(一)战略定位
1、 清新县区域整体战略定位
&& (1)珠三角城郊型后花园。
&& (2)清远市区域的南部、东部与北部的结合部。
&& (3)未来清远大城市的城区。
&& (4)交通大通道和驿站。
&&& 2、清新县功能战略定位
&& (1)城郊型复合生态后花园。
&& (2)国家级的旅游区&&清新温矿泉旅游度假区。
&& (3)珠三角的生态旅游基地。
&& (4)宗教文化生态旅游区。
&& (5)出口加工工业基地。
&& (6)珠三角和清远市区的城郊型生态农业基地。
&& (7)南北反季节蔬菜生产基地和配送中心。
&& (8)清西广东省名优特有机蔬菜种苗和种植示范区及生产基地。
&& (9)滨江生态农业示范区。
&& (10)食用菌生产和加工基地。
&& (11)珠三角欧洲鳗鱼种苗和养殖基地。
&& (12)水产畜牧养殖基地。
&& (13)旅游用品工业基地。
&& (14)珠三角花木园林基地。
&& &&3、清新县中心城市战略定位
&&& (1)清新县经济文化中心。
&&& (2)商贸旅游园林山水城市。
&& &(3)未来清远中心大城市的城区。
& &(二)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江泽民总书记&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实施将清新建设成珠三角城郊型后花园发展战略,以2025年基本实现现代化,2015年全面奠定实现现代化基本框架和实现农业产业化、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生态化为总任务、总目标统揽工作全局;继续解放思想,不断开拓创新,推进技术创新和体制创新,实现经济体制和增长方式两个根本转变;实施跨越式的后发优势战略,以信息化、生态化带动农业产业化、工业化、城市化;借助港澳台、珠三角和国内外资金、技术、人才、管理,对清新县的资源进行大开发;实施&外向带动&、&科教兴县&、&生态建县&、&旅游旺县&、&城镇强县&战略;到2015年,把清新建成富裕文明的小康社会,综合实力进入全省中等水平和全市中上水平。
&& (三)战略目标
&&& 以2025年基本实现现代化为战略目标。用2年(年)时间,基本实现脱贫奔康。到2005年,基本实现从农业化社会向工业化社会过渡,进入工业化时期。到2010年,形成珠三角后花园的基本框架,全面奠定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坚实基础。到2015年,初步建成珠三角的复合型生态后花园,建成全国生态化示范县和国际性国家级旅游县,建成富裕文明的小康社会,全面推进现代化进程。
& &(四)战略阶段和主要任务
1、&&& 第一阶段:年
&&& (1)目标:脱贫奔康,全面实现小康,进行珠三角城郊型后花园的总体规划和基础设施建设。
(2)主要任务:
&&&脱贫奔康,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进行珠三角城郊型后花园基础设施建设。
&&&进行城镇、园区、基地的基础和基本框架建设。
&&&全面进行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
&&&全面提高人的素质。
&&&实现从农业经济社会向工业经济社会的过渡。
&& &&2、第二阶段:年
&&& (1)目标:形成珠三角城郊型后花园的基本框架、奠定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坚实基础,进入较宽裕的小康社会。
(2)主要任务:
&&&全面建设珠三角城郊型后花园的基本框架。
&&&重点建设主要功能区和主要景区。
&&& &3、第三阶段:年
&&& (1)目标:初步建成珠三角城郊型后花园,全面推进现代化。
&&& (2)主要任务
&&&& &&巩固和完善珠三角城郊型后花园的基本框架。
&&&& &&进行珠三角城郊型后花园功能的全面建设。
& &&&&&全面推进现代化进程。
& &(五)基本框架
&& &1、所有制结构战略框架
&& (1)所有制结构战略框架的总体思路
&&& 到2015年,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到占85%以上,公有制经济占15%左右,形成以公有制经济为主导、非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新格局,使非公有制经济成为清新县的主力军。
&& (2)国有经济布局战略
&&& 国有经济主要是从事为社会提供公共服务的行业和基础设施的建设,对一些关系到本县经济命脉和财政收入的大型企业,主要实行控股、参股的投资和股份制的经营管理,国有经济全面退出竞争性行业。
&& (3)乡镇集体企业全面转制
&&& 乡镇集体企业和股份合作制企业向经营者控股经营的方向转制。
&& (4)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
&&& 实施民营经济富县战略,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使非公有制经济成为清新县经济发展生力军和主力军。
&&& 2、经济区域布局战略框架
形成&一城两镇三区三园&的清新区域经济新格局,即包括县城行政经济文化中心城市,三坑、浸潭两个区域中心镇,清西现代农业示范区、滨江生态农业经济区、城郊型旅游休闲度假区,太和高新技术工业园、太平外向型工业园、浸石潭建材化工工业园,城乡经济网络的县域经济框架。
&&& 3、产业结构战略框架
&&& 2015年基本实现农业产业化、工业化、信息化、二三产业并行发展,二三产业产值占GDP接近90%。
创新和壮大龙头企业;改造和发展传统工业支柱;培育和发展新兴工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加速农业产业化,加速工业化进程,超前发展旅游业,大力发展第三产业。
三、&十五&计划的目标和发展思路
&&& &十五&时期,是清新县实施2015年远景规划十分重要的五年,是清新脱贫奔康,建设小康社会和建设珠三角城郊型后花园,初步实现农业产业化、工业化、城市化、信息化、生态化和建立实现现代化框架的关键性和基础性的五年。
(一) 目标
&1、总目标
&& &十五&期间,把脱贫奔康、建设珠三角后花园和加快发展作为主题,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以改革开放和科技进步为动力,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为根本出发点,以2002年全面脱贫奔康、2005年全县实现由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过渡和全面奠定农业产业化、工业化、城市化、信息化、生态化基础和框架为目标,对清新的资源进行大开发;全面招商引资,抓好生态建设,优化产业结构,壮大龙头企业,树立经济支柱,开发经济园区,建设清新中心城市、区域中心城镇和重点中心镇,将清新的经济社会发展推向新的台阶。建成布局合理、环境优美、经济繁荣、文明法治、社会稳定的新清新。
&2、主要指标
&到2005年:
&&& &&人均GDP:年均增长9.6%,达5430元。
&&& &&全县GDP:年均增长10.6%,达38亿元,其中第二产业13.5亿元、第一产业13.2亿元、第三产业产值11.3亿元,产业结构由2000年的&一二三&型(比重为46.3:29.2:24.5)转为&二一三&型(比重为35.52:34.74:29.74),二三产业增加值超65%。
&&地方财政收入:年均增长10%,达6800万元。
&&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10%,达7.4亿元。
&&外贸出口总额:年均增长10%,达7190万美元。
&&实际利用外资:年均增长16%,达2500万美元。
&&农民年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12%,达4800元。
&&城镇职工工资收入:年均增长7%以上,达12960元。
&&人口:年均增长0.9%,达69.96万人.
&&& &&城市化水平:30%以上
&&& &&高新技术产品占工业总产值比重:10%
&&& &&适龄青年高等教育在校学生比重:15%
&&环境综合指数:超过80分
&&社会综合参保率:90%
& &(二)发展思路
&1、非常规、跨越式的后发优势战略
&&& 清新是广东省中的穷县(欠发达地区),要缩短与珠三角发达地区的差距,要脱贫奔康、建设珠三角城郊型后花园,不能按常规发展,必须选择非常规、跨越式的后发优势战略,以高于全省平均发展速度持续快速发展。
& &&2、实施南部加速、中轴联动、全县齐飞发展战略
清新县的区域发展战略,实施南部(县城和清西平原)优先和重点加速发展,以南部带动下滨江、上滨江发展;以清连一级公路和107国道为经济中轴,联动清西、清东、下滨江、上滨江发展;全县各镇一齐起飞发展镇级经济和农村经济。
3、以信息化和生态化带动农业产业化、工业化、城市化
以信息化和生态化带动农业产业化、工业化、城市化;在工业化过程中运用信息技术提高工业化水平,在推进信息化过程中运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发挥清新生态资源丰富的优势,以生态资源为本,吸引和聚集资金、技术、人才。
& &&4、以&城市(城镇)经济&和&园区经济&带动清新县经济社会高速发展
优先发展清新县中心城市经济和二大区域中心城镇经济;重点开发、建设&太和(城区)商贸城&、&清新温矿泉旅游城&、&太平工业城&、&浸石潭工业区&、&山塘&&回澜城郊蔬菜区&、&桃源&&石潭南北反季节蔬菜区&、&笔架山生态旅游区&等,以&城市(城镇)经济&和&园区经济&带动清新县农业综合大开发、工业大发展、旅游新突破、第三产业和经济社会高速发展。
&&& 5、以旅游为第三产业龙头和经济重点带动第三产业和推动经济发展
以发展生态旅游作为珠三角城郊型后花园建设的突破口,以旅游业为第三产业龙头和经济重点带动第三产业和推动经济发展。
&& (三)重点战略
以将清新建成珠三角城郊型后花园为战略目标,重点实施&外向带动&、&科教兴县&、&旅游旺县&、&城镇强县&、 &生态建县&战略。
& &&1、&外向带动&战略
&&& 实施&外向带动&战略,大力开发、建设经济技术工业园区和出口加工贸易区,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给予优惠政策,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开发清新,发展清新。
&&& 2、&科教兴县&战略
&&& 实施&科教兴县&战略,把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利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作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中心环节;加大教育投入,巩固提高基础教育、扩大发展高中教育、兴办高等教育,全面提高清新人的素质。
&& &3、&旅游旺县&战略
&&& 实施&旅游旺县&战略,将清新温矿泉旅游区、太和古洞&&明霞古洞道教文化生态旅游区、笔架山峡谷漂流生态旅游区、燕子岩&&桃花湖生态旅游区等大型旅游区和景点进行大规划开发,将城市建设和旅游业发展有机结合起来,以旅游业为龙头,带旺第三产业,带旺城乡经济。
&&& 4、&富民旺镇强县&战略
&&& 实施&富民旺镇强县&战略,大力发展民营经济和家庭经济,使人民富裕;建立城市和城镇体系,以中心城市、专业城、区域中心镇、重点镇的大开发、大建设,带动工业和第三产业大发展,带动清新经济社会大发展,使城镇兴旺、全县强大。
5、&生态建县&战略
实施&生态建县&战略,将保护自然生态和美化、绿化、生态化融合起来,全面建设清新&&珠三角城郊型后花园的生态屏障,使清新经济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
&& (四)新的经济增长点
& &&1、个体私营经济
清新个体私营经济处于迅速发展之中,已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进一步创造良好环境将其培育及发展成为经济增长主体。
&2、旅游业
将旅游业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对旅游业进行大开发、大发展。使其发展成为清新的支柱产业和重要经济龙头。
&3、出口加工工业
充分发挥土地、劳动力、电力等经济资源充足和作为珠三角城郊型后花园的区位优势,大力发展出口加工工业,使加工工业成为清新新的经济支柱。
4、蔬菜种植和水产畜牧养殖
清新县,尤其是清西平原区,是城效型的经济区,又是珠三角的农副产品生产基地,必须将蔬菜种植和水产畜牧养殖作为清新新的经济增长点,大力培育和发展。
&5、信息产业
将信息化与农业产业化、工业化和城市化有机结合起来,用信息化带动农业产业化、工业化和城市化,形成信息农业、信息工业、信息城市的基本框架。
&6、高新技术产业
&&& 开发和建设清新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吸引国际、港澳台、珠江三角洲和全国各地资本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使高新技术产业逐渐成为清新的主导产业。
四、&十五&时期经济发展的主要任务
(一)实现脱贫奔康,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1、进一步落实扶贫责任制
脱贫奔康是我县&十五&时期的首要任务。围绕2002年基本实现脱贫奔康,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要求,发展我县经济。进一步落实对口扶持、挂钩帮扶责任制,从技术、资金、教育等方面帮扶,将&输血&和&造血&扶贫有机结合起来。切实帮助解决贫困人口奔小康,解决移民工作遗留问题,使移民真正留得住、富得起。
&& &2、大力发展农村生产力
&& &以增加农民收入为目标,大力发展农村生产力,采取有力措施,发展壮大镇级经济,加快农民脱贫奔康进程。
(二) 增大投资规模,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1、&&& 重点完善交通建设,形成交通网络
&& (1)完善公路建设。省道、县道全面实现硬底化;完善全县三纵三横交通网络;各主要旅游区和旅游景点通硬底化公路;县通镇公路全面实现硬底化;通行政村公路上等级;自然村公路通机动车;逐步实现公路养护机械化。
&& (2)交通运输建设。
&&在县城建一个大型客货运站,按客运量3000人/日和日吞吐能力3000吨进行设计和建设。
&&在回澜镇建设清新港口码头,按通航300吨级船舶、年吞吐能力100万吨的规模设计建设.
2、加大能源设施建设
&& (1)供电设施建设改造。继续加大农村电网改造的力度,完成总投资1.3亿元的第三期10KV以下农村电网改造任务,实现城乡用电同网同价。建成220KV江北变电站、110KV飞水变电站和110KV三坑变电站。
&& (2)小水电开发建设。对梅子坑电站、车公洞二级电站、马鞍头电站、潭口电站等19宗电站进行开发改造,装机总容量1.3万千瓦,总投资9000万元。
3、加快通讯设施建设
通讯邮电建设要顺应世界信息技术的发展,进一步扩大数字通信网覆盖面,加快建设高速大容量的信息传输网和抓好多媒体通信技术的推广应用,大力拓展乡镇电信网络的覆盖面,全面实现和巩固农村行政村一级通邮、通电话。
4、加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
将水利建设放在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位置,着眼于防大洪抗大旱。全面完成万亩以上堤防的达标加固工程,提高县城的防洪标准;抓好主要电排改造建设,逐步提高全县的防汛、排涝和抗旱能力;大力改造中低产田,提高土地的综合产出能力;进一步改善农业的生产条件和生态条件。
&&& &十五&期间,计划投资3.1亿元,全面达标加大大江大河堤围4条74.78公里,完成病险水库加固工程31宗、城市防洪工程2宗7.6公里,乡镇供水工程8宗、灌区建设与改造工程6宗、水土保持及水资源保护8宗,改造中低产田10万亩,建设人畜饮水工程5宗,解决5719人和1950头牲畜的饮水问题。
&& (三)调整农业结构,初步建成珠三角农副产品基地
1、 调整农业的区域布局
&&& 从战略上进行清新的农业区域布局的全面调整。坚持发挥区域比较优势,根据各区域、各镇的气候、土壤、温差等特点发展各具特色的名、优、特粮食和经济作物。将清西平原建成珠三角大城市群带和清远市区的城郊型农业经济区。
2、调整农业结构
&&& 调整农业产业整体结构,实现从以种植业为主向养殖业为主的转变。目前种植业与养殖业的产值比为5.7:4.3,将其调整为4:6,大力发展水产养殖业和畜牧业,逐渐形成以水产养殖、清远鸡和乌鬃鹅养殖为主的农业经济格局。
在坚持不放松粮食生产,提高粮食品种质量和整体素质的基础上,大力发展具有特色的名、优、特、新、稀经济作物。加快珠三角蔬菜基地建设的步伐,调整粮食与经济作物种植面积的比例,到2005年,逐渐将目前全县粮经种植面积比例的6.5:3.5左右调整为4:6左右。粮食种植以发展优质稻为主,计划建成35万亩(复种)优质水稻基地。
3、大力发展经济作物
&&& 将发展经济作物作为农业结构调整的主要方向,形成具有清新特色的名优特有机蔬菜基地、反季节蔬菜种植基地、食用菌生产基地、粉香蕉生产基地、青梅生产基地、龙眼生产基地、月柿生产基地、沙糖桔生产基地。
4、发展经济林
林业是清新大农业的重要产业支柱,必须将林业作为战略重点进行发展。以建立比较完备的林业生态体系和比较发达的林业体系为目标,以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为重点,将加强生态公益林的建设保护和发展商品林有机地结合起来,调整和优化林业生产结构,促使林业生态体系和林业产业体系建设跃上新台阶。用五年时间新发展丰产林8万亩,形成13万亩丰产林基地;笋竹生产从12万亩发展到20万亩;将开发山地种植和将部分丰产林改种相结合,积极引进和试种玉桂等一批新经济林。
5、& 建立畜牧水产业基地
&&& 大力推进畜牧水产业的结构调整,实施精品、特色、创新的优质高效畜牧水产业战略,建立畜牧水产业生产基地,形成以水产养殖为重点,以鱼、猪、鸡、鹅为主的珠三角水产畜牧生产基地。充分利用清新县的冷泉、热泉资源,发展优质鱼养殖。规划建成3.8万亩水产养殖基地。建立100万头三元杂交瘦肉型猪基地。建立1500万只清远鸡生产基地。建立400万只乌鬃鹅生产基地。
&&& 6、培育和发展农业龙头企业,推动&公司+基地+农户&经营模式的发展。
要培育和发展农业种植、加工、流通一体化的龙头企业,逐渐使&龙头企业(或协会)+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成为清新发展农业的主要经营方式,使龙头企业成为发展农业的生力军。到2005年,培育数十家本县的农业龙头企业。
&&& 7、培育和发展生态农业和生物农业
生态农业和生物农业是现代农业和未来农业的发展方向。充分利用农业基础较坚实的条件,以种子工程为切入点,培育和发展生态农业和生物农业,使生态农业和生物农业逐渐成为清新农业的主导产业。
&& (四)加速工业化进程,实现由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变
&&& 1、大力推进工业化
&&& 实现脱贫奔康、建设珠三角城郊型后花园,必须坚定不移地走工业化道路,实现由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变。清新特色的工业化道路是以加工贸易型工业为导向,加工贸易工业与外向型、轻型、高技术型、资源型、生态型工业相结合的工业化道路。抓住珠三角产业转移的机遇,营造花园式、生态型的投资环境和工业园区,以生态资源和生态环境为本,吸引资金、技术、人才来清新办工业,承接港澳和珠三角的产业转移。
2、实现由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变
&十五&时期,清新的重要任务是加快工业化进程,实现由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变,使产业结构转变为&二一三&型,工业产值的比重占第一位,基本进入工业社会。&十五&期末,工业增加值要达到13.5亿元,占GDP的35.5%。
& &&3、建成一批工业基地和园区
&& (1)太平工业区(城)。
&& (2)太和高新技术产业园。
&& (3)太和&&回澜食品工业加工区。
&& (4)回澜&&山塘工业区。
&& (5)三坑旅游用品工业加工区。
&& (6)石潭&&浸潭工业区。
& &(7)禾云工业区。
&& (8)石坎工业区。
&& (9)珠坑、高田农副产品加工区。
4、建立清新特色的工业体系
&&& 建立一批工业基地、园区,通过外引内联,招商引资,大力发展民营企业,改造和创新我县的建材、陶瓷、化工、服装等传统工业,新上一批高新技术产业和新兴产业项目,逐步形成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以传统产业为基础,以新兴产业为支柱的清新特色工业体系。
& &&5、大力发展资源型工业
&& (1)发挥清新丰富的水力资源优势,发展水电工业。
&& (2)与农副产品生产基地形成经济链,大力发展农副产业加工工业(食品工业)。
&& (3)充分利用清新石灰石、瓷土资源丰富的优势,发展建筑材料工业。
&& (4)对传统的陶瓷工业进行改造创新,开发较高档的日用陶瓷、特种陶瓷、电子陶瓷。
&&& 6、依靠科技进步,促进工业结构优化升级
把握好国家鼓励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机遇,依靠科技创新和
技术进步,抓住改造传统产业这个中心环节,改造好我县的建材、陶瓷、化工、服装等传统产业,新上一批高新技术产业项目,提高整体素质和竞争力。
&& &7、发展旅游品工业
随着清新温矿泉旅游区被评为国家AAAA级旅游度假区和清远市将建设成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旅游业将成为清新经济新的增长点,带动第三产业和经济社会发展,旅游品的需求将迅速增加,要以战略的眼光,发展旅游品工业。包括旅游用品工业和旅游纪念品工业。计划在三坑建立旅游品工业区和旅游品批发市场。
&& (五)实施&旅游旺县&战略,使旅游业有突破性发展
1、 总思路
&&& 将旅游业作为第三产业的龙头和经济发展重点,把清新建成珠三角和清远市区的休闲度假基地,是我县脱贫奔康的重要举措之一。&十五&期间,旅游业要有突破性的新发展,紧紧抓住我市被国家旅游局列为创建国家优秀旅游城市的机遇,充分挖掘旅游资源潜力,全面规划,精心设计,全力推介,加大宣传。在重点做好承接清新温矿泉被评为中国顶级旅游区的轰动效应这篇大文章的基础上,全面开发清新旅游资源,建成以中国优秀旅游区&&清新温矿泉为龙头,以清新温矿泉旅游区、太和古洞&&明霞古洞宗教历史文化生态风景旅游区、笔架山峡谷漂流生态度假旅游区、燕子岩&&桃花湖生态风景度假旅游区四大旅游区为主的中国优秀旅游县,使旅游成为清新的重要经济支柱。
2、 创建国际性的中国优秀旅游城
&&& 以清新温矿泉旅游区创建中国优秀旅游区为依托,将三坑规划为未来新兴的国际性的中国优秀旅游城。以清新旅游城为中心和龙头,带动清新旅游业大发展。积极创造条件,争取引进建设一批大型旅游项目,建设旅游主题公园。
&& &3、建设太和古洞&&明霞古洞宗教历史文化生态风景旅游区
&&& 将太和古洞&&迳口水库&&明霞古洞&&笔架山生态森林公园作为一个整体,将其规划为宗教历史文化生态风景旅游区,进行全面的开发、建设,将高品位的人文景观与大自然风景融为一体。
4、建设笔架山峡谷漂流生态度假旅游区
&&& 将笔架山峡谷漂流、笔架山漂流度假区、笔架山度假村、食用菌生态旅游、笔架山生态森林公园进行整体规划、综合开发,建成笔架山漂流生态旅游区。
&& &5、加快燕子岩&&桃花湖生态风景度假旅游区的开发、建设
+位于清新桃源镇的燕子岩是目前我国已发现的大型石灰岩溶洞之一,是重要的风景名胜区,是全省以至全国富有特色的生态旅游区。将燕子岩&&桃花湖作为一个整体,规划为生态风景度假旅游区,进行大规模的开发建设。
& &&6、形成四大旅游热线和四大旅游区域网络,建成全县旅游系统网络和网站
&&& 以四大旅游景区为主题,进行旅游区和旅游景点的公路大建设,以高等级公路将清新主要旅游区和重要旅游景点联接,加快107国道至燕子岩&&桃花湖生态风景度假旅游区和笔架山峡谷漂流的上等级公路建设,形成四大旅游区公路交通网络。建立清新旅游信息平台和网站,逐步建立国际化、全国性的清新旅游信息平台和旅游信息网络。
&&& 7、发展生态旅游和农业观光旅游
&&& 充分利用清新丰富的生态资源和各类规划发展的水果基地、水产畜牧养殖基地、名优特蔬菜基地、花卉园林基地,进行整体的规划,发展生态旅游、农业观光旅游、乡村旅游。
(六)大力发展第三产业
&&& 1、加快各类专业(批发)市场的建设
&& (1)&十五&时期,在清四公路和107国道交汇处建设一个占地50亩的大型农产品交易中心,初步形成太和&&回澜农副产品商贸城的基本框架,使清新县城(太和&&回澜)成为清新县的商贸流通中心。
&& (2)在浸潭建立南北反季节蔬菜批发市场,以推动桃源、上滨江的反季节蔬菜生产;在浸潭建立农产品综合批发市场,将浸潭建成区域性的商贸集散中心。
&& (3)在清新温矿泉建立旅游用品市场和旅游购物市场,大力发展旅游商贸。
&& (4)沿107国道两旁逐渐建立沙糖桔、沙田柚、青梅、月柿等大型水果批发市场;设立笋竹批发市场、鸟笼批发市场等专业批发市场,使107国道成为清新特色产品市场走廊。
&& (5)&十五&期间,全县建成集贸市场55个,总面积7.5万平方米。
& &&2、建立、健全各类生产要素市场
&&& 今后五至十年是清远地区生产要素大量投入的高速发展期。加快各类生产要素市场的建设,以保证清新生产要素的供给和需求。逐步建立、健全生产资料市场、劳动力市场、人才市场、土地市场、房地产市场、证券市场、金融市场、信息市场、产权市场。
&&& 3、发展电子商务,建立清新网络市场
&&& 大力发展电子商务,逐步实现全方位的数字自动化,使企业用计算机网络的信息处理和信息传输代替商务活动程序。把清新县电信发展成为清新以至清远南部、东部、北部交汇区域的电子商务中心。不断建设、完善包括网络认证体系、支付体系、配送体系和清算体系的平台。
&& &4、完善农村流通体系,拓宽农副产品流通渠道
逐步建立、健全农副产品的市场体系和市场网络,重点抓好生猪、蔬菜、水果、木材、笋竹等清新特色产品市场的建设。积极创造条件,建立县、镇(乡)、村三级农业信息网站,使清新特色的农副特产逐渐上网交易。大力发展农业、农村的个体私营流通大户和龙头企业,以流通大户和龙头企业作为桥梁和纽带,带动种养业、农副产品加工业的发展。
5、大力发展各类中介服务
&&& 随着政府机构改革的加快,一些政府职能将会转变为市场中介服务职能,中介产业将会大发展。必须从战略的角度加快政府职能的转变,大力发展法律、会计、审计、税务、资产评估、信息咨询、劳务、广告、经纪人等中介产业。
&& &6、发展房地产业
重点发展以经济适用住宅和面向珠三角和市区的休闲度假养生住宅为主的商品住宅。发展房地产二级市场和房产按揭业。
7、抓好劳务输出
我县劳动力丰富,抓好劳务输出,是脱贫奔康的重要途径之一。建立我县劳动力资源库,掌握我县劳动力结构和可输出的状况;继续加强与经济发达地区的联系,通过多种途径收集劳务需求信息;做好富余劳动力的技能培训,提高其素质和竞争力。&十五&期间,计划输出劳动力10万人次。
&& (七)实施&城镇强县&战略,推进城市化进程
1、&&& 按清新城市体系的基本框架进行城市化建设
&&& 未来清新城市体系的基本框架是:一个县域中心城市(县城)、二个区域中心小城市(三坑、浸潭)、一个商贸城(太和&&回澜)、一个工业城(太平)、五个重点镇(山塘、石潭、禾云、龙颈、江口),逐步实现城乡一体化。&十五&期间,按城市体系的基本框架进行城市化建设。
2、 重点建设县城中心城市
&&& 按一河两岸、15平方公里和12万人口的未来中心城市对清新县城规划进行修编。高起点规划、大气魄设计、高标准建设,按花园式、园林型、生态型的山水城市建设未来中心城市的基本框架和城市道路。&十五&期末,县城建成区扩大到近10平方公里、总人口近8万人。&十五&期间,县城的建设重点南移。加快县城各入口地段的改造建设,抓好绿化美化工作,改善县城的整体形象。建成一个代表清新形象和标志的文化体育广场。
3、 建成三坑旅游城的基本框架
&&& 争取将三坑镇列入全国小城镇经济综合开发镇,将清新温矿泉旅游区的发展规划与三坑镇的城镇规划融为一体,将三坑规划为以旅游为主的旅游商贸小城市,建成清西平原区域中心。高起点设计,按花园式、园林型、生态型,将欧美风情和岭南风格有机结合起来,建成8平方公里、4万人口的三坑旅游城的基本框架,初步形成国际性中国优秀旅游城的功能。
4、 建设浸潭区域中心小城市
将浸潭规划为上滨江和中滨江区域的中心城镇,按7平方公里、5万人口规模的小城市进行规划建设,将其建成滨江区域经济文化中心。
5、 建设清新工业城
&&& 将太平镇和太平马岳外向型工业园进行整体的规划,将其规划为清新工业城。按加工型、轻工业型、外向型、生态型工业城的功能和特色进行整体规划,分期进行高标准建设。&十五&期间建成基本框架,并初步形成工业城的功能。
6、 建设重点镇
&&& 将山塘、石潭、禾云、龙颈、江口规划为清新县的重点镇,使其成为新增城镇人口和发展乡镇工业、第三产业的重要载体。按3至5平方公里的面积和2至3万人口城镇规模修编规划,按园林型风格进行建设。
7、 大力抓好农房改造
&&& 按照&小康&标准要求,大力抓好农房改造,努力改善广大农民的居住条件。&十五&期末,高质量全面完成全县420万平方米的农房改造任务。
&& (八)实施&外向带动&战略,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
1、 千方百计扩大出口
&&& 大力调整优化出口产品结构,加大开拓国际市场力度,重点把我县的清远鸡、乌鬃鹅、骆坑笋等知名产品推向国际市场。进一步办好&三来一补&企业,提高加工贸易的质量和水平。到2005年,外贸出口总额7190万美元,年均递增10%。
2、 开发新的出口产品
建立农副产品、矿产品、陶瓷、建材等清新名优特产出口产品生产基地,通过帮助生产企业申请自营进出口权,组织生产企业和外贸企业参加相关产品出口交易会等,将清远水果、蔬菜、水产等农副产品推向国际市场。&&
3、 营造良好的投资环境,积极有效地利用外资
&&& 按花园式、园林型、生态型建设太和高新技术产业区、太平工业城、三坑旅游城、浸潭&&石潭工业区等工业园区,营造良好的投资环境,吸引外资发展外向型经济。通过在我县投资的台商关系和兴办各种台商投资会,吸引台商来我县投资。巩固加强与现有在我县投资的香港新世界集团、香港毅力电子集团和香港中小企业联合会等的合作关系,努力争取港商在我县投资,推动与香港的经贸合作上新的台阶。面向欧美,面向世界,扩大招商引资的领域。&十五&期末,实际利用外资2500万美元,年均递增16%以上。
& &&4、招商引资,开发清新
&&& 引入国外和港澳台和珠江三角洲的资金,对清新的山地和资源进行大开发。扩大电力、建材、陶瓷、食品加工等工业的利用外资规模,加速对工业的改造、创新。农业、旅游、旅宿、商业、文化、教育、医疗等第三产业和交通、房地产、供水、环保等基础设施全面利用外资,以加快清新地区农业产业化、工业化、城市化、信息化进程。
&&& 5、大力扶持个体私营企业直接从事进出口业务
&& &从战略高度将个体私营企业作为清新未来发展外向型经济主体和主力军进行培育和发展。对具备出口生产能力的个体私营企业,给予办理直接进出口权,使清新个体私营企业尽快直接发展外向型经济,参与经济全球一体化的合作和竞争。降低个体私营企业赴港澳台和国外商务签证的条件,加强个体私营企业与港澳台和国际的合作。
&& (九)放手发展个体私营经济,提高经济发展综合实力
&&& 1、优先发展民营科技企业
&&& 优先发展民营高新技术产业、信息产业、知识产业,使民营科技企业成为清新发展科技产业的新生力军。创造条件,给予优惠政策,培育和发展民营科技企业。
&&& 2、重点发展科技资源型民营经济,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经济
&&& 目前清新县的个体私营企业主要是从事传统经济和资源型经济。引导个体私营企业应用科学技术,对资源型经济进行精加工和深加工,对传统经济进行改造、创新,使个体私营企业产业结构、产品结构优化升级。
&&& 3、实施上规模、创名牌战略
实施上规模、创名牌战略,使初具规模和初步产生名牌效应的私营企业上规模、创名牌,形成一批有清新特色的私营企业名牌产品和集团企业。
4、推动个体私营经济再上新台阶
&&& 引导个体私营经济由经营第三产业为主向第一、二产业转移,由流通型向生产型、科技型、外向型发展,参与农业开发,参与各类经济基地、工业园区、旅游区的开发、建设,使个体私营经济逐渐成为我县经济发展的生力军和主力军。到2005年,个体私营经济占GDP65%左右。
五、&十五&时期社会发展的主要任务
&& (一)全面实施&科教兴县&战略,优先发展科教事业
&& &1、大力发展城乡幼儿教育,巩固提高中小学教育普及程度
&&& 逐步取消小学附设学前班,3-6周岁幼儿入园率达到50%,其中县城和城镇达到70%以上,农村达到45%以上。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要达到99%以上,初中适龄少年入学率要达到95%以上;15周岁人口中初等教育完成率要达到99%以上;17周岁人口初级中等教育完成率要达到95%以上;严格控制中小学生辍学率,小学失学率1%以下,初中3%以下。
&& &2、积极发展高中阶段教育
&& 要扩大现有高中办学规模,争取10年内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同时要大力发展各种类型的高中学校。十五时期在县城筹办一所职业高中,在浸潭筹办一所高中。初中毕业生要有70%以上进入高中阶段学习,其中县城及平原地区达到75%以上,山区及石灰岩地区达到65%以上。
&& &3、积极发展办好各类成人教育和职业培训
&&& 县城要设法办好一所示范性成人文化技术学校,各镇也要创办一所具有一定规模、能长年开展成人学历教育和实用技术培训活动的成人文化技术学校(或班);要设法与省内高校联合,创造条件发展高等职业技术教育;要实现基础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三者联动,科教辐射农村,为农民脱贫奔康服务;在组织劳务输出时,要利用社会力量做好富余劳动力的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其素质和竞争力。
&& &4、加强薄弱学校的改造,建立一支综合素质良好的教师队伍,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 至2002年,全县51所薄弱学校全部改造完成。2005年,全县中小学逐步达到规范化学校的标准,其中8%的学校达到县一级学校标准,争创3&5所市一级学校。在县城新建一所中学和一个青少年宫。2005年,小学专任教师学历达标率100%,其中达到大专以上学历占50%以上;初中专任教师学历达标率达到100%,其中达到大学本科学历占30%以上;高中专任教师基本达到大学本科学历。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高,初中毕业率达95%以上,高中毕业率达90%以上,升学率稳步上升,万人在校大学生比率接近全省平均水平。
&& &5、大力推动科技进步
&&& &十五&时期,力争本县财政科技投入总额占财政支出比例达到3%;高新技术产业有所突破,建成3&5家年产值3000万元以上的高新技术企业,大力扶植民营科技企业,争取民营科技企业增加值占全县GDP的10%以上;科技项目申报上,尽量做到每年纳入省级科技项目一项、市级二项、县级不少于三项,引进推广科技成果十项以上;全县建成五个重点科技示范基地,每个镇至少建成一个面积不少于200亩的综合种养示范基地;积极做到&农、科、教&三结合,为各种名优特蔬菜基地、水产养殖基地、水果种植基地的发展提供人才和技术支持。到2005年,科技进步对经济扶植的贡献率由现在35%提高到40%。大力加强科技人才队伍建设,使专业科技人员占人口的比例由目前的万分之二提高到万分之五以上。
& &(二)发展社会文化事业
&&& 1、加强文化设施的建设和管理,繁荣文化事业
&& &十五&时期,要建设和完善&四馆一院&&&图书馆、文化馆(包括科技馆)、博物馆、多功能体育馆、影剧院等设施,重点建设县城中心区的文化广场和县博物馆。巩固、发展和完善县、镇、村委会三级文化站(室)基本建设,全县各镇文化站要达到功能齐全的文化娱乐中心标准,50%的行政村要建立起符合省定标准的文化室。到2005年,要建成县城中心区和重点镇的文化广场。建立和完善县、镇二级图书馆(室)网络,全面改造现有的图书馆(室),实现县图书馆(室)电脑化管理。稳定县、镇二级电影放映网络,重点发展农村电影院。完善有线电视光纤网络,扩大广播电视覆盖面。积极发展文化产业,加强对文化市场的管理,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群众性文化活动,活跃城乡文化生活。
2、发展体育事业,增强人民群众的身体素质
&&& 积极开展全民健身运动。到2005年,全县体育人口要提高到38%以上,成年人体能优秀率和良好率分别达到30%和50%,争取每年要有一个镇迈进省体育先进镇行列。加快体育场地设施建设,建一座多功能体育馆(在县城),一个室外游泳池;4个室外篮球训练场。广泛开展城乡群众体育活动,增强广大群众的身体素质。选拔培育体育新苗,提高竞技水平,向上级输送更多体育人才。积极引导体育消费,理顺体育市场管理体制,发展体育产业,增强发展体育后劲。
&& &3、大力发展卫生事业,提高人民群众健康水平
&& &十五&时期,要建立起基本适应我县社会经济发展和城乡居民多层次需求的包括卫生服务、医疗保健、卫生执法监督的卫生体系,形成以初级卫生保健为基础,不同层次,布局合理,具有综合功能的区域卫生保健网。进一步完善县人民医院和县妇幼保健院的建设,积极筹建县中医院和药品监督管理局,全面完成县属医疗、预防、保健机构的配套建设。建立和完善预防保健网络,扩大儿童计划免疫覆盖面,降低法定传染病总发病率,积极开展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防治和社区卫生服务,大力创建卫生城镇,改善农村饮水卫生,普及健康知识,提高生活和环境卫生质量。农村改水受益人口达到98%以上,自来水普及率达到50%以上。加强医药市场管理,大力培养和引进中高级医疗卫生技术人才。到2005年,实现全县每千人拥有医师1人、病床1.2张,其中中医师0.4人、中医病床0.4张。加强急救网络建设,提高应急反应能力和院前抢救水平。
&&& 4、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
&&& &十五&时期,要以深化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医疗保险制度改革为中心,切实扩大养老保险、工伤保险、女职工生育保险和失业保险的覆盖面,按照&低水平、广覆盖&的原则,尽快建立起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逐步建立多种形式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障制度,全面推行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把各种类型的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纳入养老保险范围。坚持实行保险费用由国家、企业、个人三方共同负担,社会统筹和个人帐户相结合的社会保险制度,加大社会保险费征缴力度,逐步推进社会保险的社会化管理。到2005年,基本建立起覆盖全县所有职工、费用负担和待遇标准合理、社会化程度较高的社会保险体系,社会保险综合参保率要达到95%以上,社会保险基金收缴率达到98%以上,养老金社会化发放率达到100%。建立和完善劳动保障制度,建立与现代企业相适应的工资分配制度,实行最低工资保护线制度,到2005年,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5%以内。深化社会福利事业改革。构造以国家法律保障、社会共同参与、救济对象生产自救三位一体的救灾救济体系,努力提高最低生活水平保障的标准和范围。加快&光荣院&、&福利院&、&敬老院&等福利设施建设,促进社会福利社会化进程。改革和完善优抚安置制度,确保优抚对象生活水平同步提高。积极推行殡葬改革,加强和规范公墓的建设和管理,倡导文明新风。
&&&(三)加强环境、生态和资源保护及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推行可持续发展战略
&& &1、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
&&& 把生态环境保护与推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有机结合起来。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充分考虑环境保护规划的要求,开发和保护并举,合理开发和利用水、土地、矿产、森林等重要自然资源,尤其不要因为贫困而容忍重污染的项目上马;加强对自然保护区、水源保护区、重要渔业水域以及珍稀濒危物种集中分布区等特殊生态功能系统的保护;着力抓好矿产资源开发点和采石(土)场等的生态恢复工作,加快自然保护区和生态示范区建设;部署和抓好城镇主干道绿化、山区绿化、平原绿化及重要窗口地段绿化等生态工程;切实保护耕地,实现耕地总量的动态平衡。
&& &2、改善和提高环境质量
&&& 坚持污染防治和生态环境保护两手抓,实行建设项目环保第一审批权和&三同时&制度,从源头上防止环境污染,集中力量解决危及人民生活、危害身体健康、严重影响景观、制约社会经济发展的环境问题。巩固&一控双达标&成果,严格控制生活污水、工业污水、工业有害粉尘的排放,限制城市噪声。
&& &3、加大环保执法和投入力度
&&& 严格按照环境标准和目标,实现污染物的总量控制和集中处理。到2005年,县城空气污染指数控制在100以内;地面水水质达标率100%;交通干线噪声平均值小于68分贝;烟尘控制区覆盖率达到90%以上;环境噪声达标区覆盖率达到60%以上;汽车尾气达标率80%以上;城市污水处理率争取达到5%以上;县城生活垃圾处理率达到80%以上,城区绿化覆盖率达到40%,人均公用绿地面积10平方米以上;自然保护区(包括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和水源一级保护区)覆盖率达到10%以上。&十五&期间,对环境保护的投入力争达到同期国内生产总值的1.5%。
4、 严格控制人口增长
&&& 坚持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严格控制人口增长。加强计生基层基础工作,把工作重点下移到村。逐步建立起依法管理、村民自治、优质服务、政策推动、综合治理的管理机制。建立和健全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机制和计划生育户生产、生活保障机制。广泛深入地开展计生宣传教育,进一步完善县镇村三级计生服务网络,大力开展以技术服务为重点的优质服务和生殖保健服务。继续加强党政领导责任制。加强对流动人口的管理和服务。到2005年,全县出生率控制在13&以内;计生率90%以上;计外怀孕率控制在2%以内;独生子女领证率85%以上,计生合格村60%左右,各级财政投入计划生育事业费年人均超过10元以上,稳定低生育水平。
& (四)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和民主法制建设
&&& 1、加强思想政治工作,提高干部群众的思想素质
&&& 结合农村&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教育活动,围绕我县脱贫奔康,建设&珠三角城郊型后花园&的总体目标,激发全县人民爱祖国、爱清新、爱家乡、爱岗位的极大热情。促进干部思想作风的转变,增强领导干部坚定社会主义信念、诚心诚意为人民服务、艰苦奋斗和反腐保廉的自觉性。同时,要引导群众树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价值观念,正确处理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的关系,弘扬诚实劳动、好学上进、遵纪守法、自强不息的精神。要积极探索加强基层思想政治工作的新路子。
&&& 2、开展培育清新人精神和创建文明社区的活动,进一步搞好我县的文明形象建设
&&& 未来的竞争,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是形象的竞争。为此,第一,要大力培育和倡导清新文明形象的灵魂和主体&&&清新人&精神,其内容包括:思进、崇文、尚勤、重&绿&的理念,即:不断开拓进取、崇尚科学文化、尊崇勤劳致富,重视生态保护。第二,树立和稳固社会主义的道德风尚,持续开展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的教育和实践活动,破除封建陋习,遏制&黄、赌、毒&等社会丑恶现象,形成扶正祛邪、扬善抑恶的社会风气和科学文明、健康向上的生活方式。第三,深入开展创建文明城镇、文明村、文明行业和文明户活动,力争到2003年把我县县城建设成为文明城镇,&文明户&比例要达到80%以上,安全文明社区覆盖率达70%,达标率达40%以上;到2005年,各区域中心镇和重点镇也要成为文明城镇,全县&文明村&要达到85%以上,&文明户&、&文明家庭&也要达到90%以上。创建文明镇、村的活动要落实目标责任制,确保每年有专项资金的投入,实行动态管理,严格考核验收。通过两个文明的建设活动,使清新向世人展现出&境清气新&的良好形象。
&3、进一步发扬社会主义民主,加大依法治县力度
各级政府要自觉接受人大的监督,加强同政协、民主党派及人民团体的协商和联系,切实推进政务公开,进一步扩大政府及其各部门联系群众的渠道,广开言路、集思广益,促进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和法制化。切实抓好镇、村基层组织的民主建设,加强两级组织的规范化管理和村民自治工作,重点搞好村务公开,提高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水平。加快推进我县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法治化的步伐,认真落实行政执法责任制和执法错案追究责任制,各级政府机关要做到依法行政和司法公正,抓好&四五&普法教育和对公务员的普法考核,确保政府工作在法制轨道上高效运行。切实提高群众的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减少各种纠纷。进一步规范市场秩序,严厉打击骗汇逃税、制假售假等各种经济犯罪活动。继续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严厉打击暴力犯罪和带黑社会性质的团伙犯罪。要组织力量尽快解决影响社会稳定的热点、难点问题,采取有效措施确保社会的稳定和有序。
六、主要对策措施
(一)宣传对策
&&&&&& 在海外和港澳台、珠三角地区加大对清新未来发展前景、形象、功能和拥有丰富的生态资源、旅游资源宣传的力度,尤其是加大对国家级旅游区&&清新温矿泉旅游区品牌的国内外宣传、推介。通过国际、港澳、广州、珠三角的电视广播、报刊杂志、网络、广告等各种媒体,大力宣传清新的区位优势、资源优势、名牌产品、旅游景点、名胜古迹和清新未来发展的战略蓝图,让越来越多的人认识清新,来清新旅游、投资、发展。
&& (二)技术创新对策
明确&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技术创新是清新实现农业产业化、工业化、城市化、信息化、生态化的第一推动力,增强技术创新意识。认清技术创新是抓住各种机遇、迎接各种挑战、摆脱各种危机的重要出路,是清新从广东落后县转变为广东中等水平县的主要途径,抓紧技术创新。
推进清新的技术创新,实行把引进、消化、吸收和自主创新有机结合起来的对策。立足于自主创新,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民营科技企业和现代农业、旅游业;坚持引进和联合开发为主,积极消化,自主创新,大力应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提升资源加工产业和发展&三高&农业。紧紧抓住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是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中心环节,加快利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大力培育和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争创科技资源型经济和新经济的新优势。要使大中型企业和民营企业成为清新技术创新的主体,扶持企业建立技术创新的开发和研究机构。对在技术创新中作出贡献的科技人员和企业家,实行奖励政策。
&& (三)体制创新对策
加快各级政府管理机构的改革,尽快实现政府职能的转换,尤其是加快政府从直接投资经营管理企业,向为企业提供经营管理服务的转换。政府要加强对社会的经济调节、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对一般性的竞争性项目,逐步取消政府审批。
无论是国营企业,还是集体、民营企业,都要进行体制的不断创新,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以适应国内外市场经济的新发展。要把体制创新作为考核各级政府、各类企业、各类机构政绩的重要内容。支持和鼓励外资和非公有制经济投资改造国有企业和乡镇集体企业。
& &(四)激励对策
全面实行按经济要素分配的原则,按土地、资本、劳动、科技、管理、信息、知识的贡献大小分配,以充分调动各类生产要素所有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对国有企业及国有控股企业的企业家经营管理阶层,实行年薪制和期权制,以激励企业家的制度创新精神和长期经营行为。实行技术股、管理股、信息股、知识股等要素投入股权化的产权激励机制,以激励所有者、经营者、生产者的积极性。
&& (五)人才对策
清新要进行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推动清新农业产业化、工业化、城市化、信息化,最根本的是人才。应从根本上进行人事制度改革,对各类专业技术人才和公务人员,实行公开招聘,加速干部、公务人员、科技人员的年轻化、知识化。尤其要大胆提拨和使用年轻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
清新专业技术人才队伍的建设已明显滞后,人才总量与广东省的平均水平仍有较大差距,各类专业技术人员占总人口的比例较小。应从根本上改变清新高层次人才相对欠缺,整体素质偏低的状况。尤其是随着清新农业综合大开发,名优特蔬菜种植、水果种植、水产养殖等将需要大量技术人员和高级科技人才,要以优惠条件,大力引进农业技术人才和经营管理人才。
发展高等教育和职业技术,尤其创造条件与高等院校、科研单位合办各类高等教育和职业技术培训班,全面提高人的技术水平和素质。加强专业技术人员的在职教育、培训,提高专业技术人员的知识结构和创新能力。对高、中级职称人员,创造条件,给予出国考察、学习机会。对一些关系到清新未来战略发展的高新技术产业、信息产业、知识产业等新经济和科技资源型经济的产业、行业、企业的高中级技术人才,实行比发达地区更高待遇的政策,以吸引人才、留住人才。
(六)资金对策
&&& 解决资金来源要实施多元化战略:利用证券市场资金开发清新、发展清新。加快将清新温矿泉、清新旅游集团和一些有发展前景的企业上市,借助股票市场资金开发清新。培育若干民营科技企业和优势产业企业在二板市场(科技板市场)上市。
&&& 发动民间资金进行大投资、大创业,通过股份制、合作制、合伙制等形式,将民间各种积累资金、消费资金转化为开发、生产、经营资本。将各种金融机构和银行搞活,提高信贷资金利用效率,加快资金周转速度。大力吸引国际、港澳台、广东、珠江三角洲和全国各地资金来清新投资,开发清新丰富资源。
&& (七)外向带动对策
外向带动战略,是清新的重点战略之一。紧紧抓住我国加入WTO、我国实施中西部大开发、经济全球化、新技术革命和世界性的经济结构调整等机遇,从战略角度,将清新发展成为外向型经济区,一方面引进外资、港澳台资投资;另一方面,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进军国际市场,实施&走出去&战略。
加快外经外贸体制的改革,大力扶植民营企业发展外向型经济,积极创造条件,降低民营企业的自营进出口条件,简化审批手续,使民营企业拥有直接进出口权,鼓励民营企业进入国际市场。积极引导科技资源型企业与外资、外商合作经营发展外向型经济,使清新的资源优势转化为国际市场优势。
&& (八)环境保护对策
根据城市、城镇、园区和农村山区的不同发展功能,分别建立不同的生态环境保护体系。城市、城镇、园区主要是建立防污、排污和绿化、美化的生态环境保护体系;农村、山区按自然生态环境保护区和科技资源型经济区建立生态环境保护体系。
在积极引进、承接外资、港澳台资和珠江三角洲产业和企业时,不能吸纳、引进污染严重的产业和企业。无论何类企业,不建立完善的排污、除污体系的,一律不准开业。现有企业要建立、健全、完善排污、除污体系。
&& (九)善用&外脑&,加强发展战略研究
&&& 为了使清新县领导决策科学化和促进清新经济社会健康发展,清新要大力借助&外脑&,成立&清新经济社会发展顾问团&,聘请国外、穗港澳、珠三角的专家、学者、著名企业家为顾问,定期或不定期召开顾问团咨询会,为清新的经济社会发展献计献策。每年兴办一次&清新发展论坛&高峰会,邀请国内外、县内外著名专家、学者研讨清新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陕西富县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