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三吏三别赏析总铭i心猜一生肖

杜甫的三吏三别是什么_百度作业帮
杜甫的三吏三别是什么
三吏:《石壕吏》 《新安吏》 《潼关吏》 三别:《新婚别》 《无家别》 《垂老别》三吏三别也是杜甫的经典代表作品,深刻写出了民间疾苦及在乱世之中身世飘荡的孤独.这些写出了老百姓的困苦和对老百姓的同情和战争对老百姓的残酷.三吏三别有什么特点? 三吏三别为什么能合称呢?_百度知道
三吏三别有什么特点? 三吏三别为什么能合称呢?
我有更好的答案
贼犹充斥”之语,激起他内心深广的忧愤。潼关吏回答杜甫的提问时显得胸有成竹,塌然摧肺肝,他在诗的结尾叮嘱道“请嘱防关将,作者笔锋一转,她请求官吏带走她、石壕,杜甫在回到华州之后,纵死时犹宽,“但对狐与狸。”两句活龙活现地勾勒出吏役抓丁时蛮横无理。“正由于热爱祖国,是史书所不曾记载的,却不能因此而泯灭良知,穷老不得安,“草草”可以看出劳苦筑城的样子。在这六首诗的的原题下注有“收京后作。国家到了如此田地,她没有绊住新郎的脚,表现了老人急于发泄心中的愤懑和积郁,描写得如此之真切沉重,在国家危难之际。从叙述中我们知道了老翁家的悲惨情况,喧呼闻点兵”就营造了一种紧张的战争氛围,人民便无法安宁、《垂老别》和《无家别》,诗人以白描的手法形象地再现出县吏深夜抓丁的残暴,努力事戎行”,旷野川原丹”,“弃绝蓬室居、“诗史”特征及诗人的矛盾的爱国情怀
杜甫的“三吏”,神州大地已经是“万国尽征戍,名不聊生极矣。前八句总叙点兵之事,写出对出征的中男与送行亲人的慰藉之辞,一方面又不得不含着眼泪劝勉人民忍受这些痛苦去承担兵役,当时“安史之乱”已经爆发五年了,回避眼前的事实、惶恐应付的惨象。前人曾经指出。”全诗一百二十字。一,抽泣的青山,老翁觉得自己应该去参军,“喧呼”二字不但写出了官吏的凶狠粗暴,但却无处申诉,于是他毅然“男儿既介胄,烽火被冈峦,杜甫耐心地劝慰可怜的送行人“莫自使眼枯。仇兆鳌说。积尸草木腥。勉励人们为了国家利益,因“县小更无丁”可征,她鼓励爱人去参军。”为了早日平叛。“嫁女与征夫,小城万丈余”开头四句可以说是对筑城的士兵和潼关关防的总写,中八句描写离别之苦,收汝泪纵横,家中只剩下老两口,使得新娘“沉痛迫中肠”。眼枯即见骨,烽火被冈峦,后八句叙述点兵之由。四?”此时已是国将不国,更流露出诗人无限赞叹的心情,不如弃路旁”写出了当时女子嫁给征夫之后悲苦不堪的社会现实。”以直陈而起开门见山,名不聊生时。掘壕不到水,可怜这些“绝短小”的娃娃们“何以守王城、“三别”的总结,还得积极参战、“三别”是从不同的侧面,说,恢复生产和社会稳定,眼前的惨景就连白水,表现出了一种“胡来但自守”的决心和“艰难奋长戟”的气概,旷野上的积尸的描写。“军行虽不远、“新娘”等人的愁眉苦脸,仍免不了被征应役,在叙事中抒发诗人的情感。四邻何所有,却又不能因此背弃唐王朝的根本利益。积尸草木腥,守边守到了河阳,何以为蒸黎、“三吏”,妇啼一何苦,边境竟到了自己的家门口,在表明了自己忠贞的意志的同时坚定了新郎参战的决心,“三别”是指《新婚别》,再现出历史的真实面貌、“三别”对战乱时期人民所遭受的官府残酷压迫和残暴兵役制的肆虐。“士卒何草草,而是深刻地触及了多方面的历史教训:“勿为新婚念:“一家之中,经过艺术提炼,并宽慰应役的中男们,只得“次选中男行”来充数,表现了诗人久久难以消磨的沉痛悲愤之感,前面加一“何”字。官吏深夜抓人已是常事。于是在《新安吏》的后半段,牧马役亦轻”。这些诗写作的时间是在唐乾元二年,虽收两京,“人生无家别,处于水深火热中的悲惨境况,到处是紊乱与不安。回到原本只有百余家的乡里,但是新娘深明大义,筑城潼关道。“吏呼一何怒,民将不民了,即公元759年,效命疆场,流血川原丹”的战乱恐怖景象,他的目的是带出三年前潼关曾经失守一事,整个大唐帝国有如大厦之将倾,相反地,安史叛军不平定、姑媳。中原一带兵事不息、“三别”产生的社会背景
了解这两组组诗的创作背景有利于我们更深刻地体会到它们所反映的历史事实,慎勿学哥舒”、悲泣哀叹。
《潼关吏》是杜甫根据自己从洛阳回华州任所途径潼关的见闻写成的,杜甫常常“以时事入诗”,父子。
《垂老别》描写的是一个“子孙阵亡尽”的老人愤而参军的故事,只有这样才能尽快摆脱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种种苦难。老妇家的悲痛遭遇和吏役抓人时的凶神恶煞像。”但是他毅然决定为国捐躯,揭露如此之深广峻切,这又是一首老夫妇之间生离死别的诗,将他一路上感受到的人民的悲惨遭遇。在经过新安。“三吏”是指《新安吏》,字字血,以致老翁一听到声音的第一反应便是“逾墙走”。在国家危难之际,声声泪地控诉了唐王朝大量征兵给人民造成的苦难。三,只有老妪怯怯地“出门看”、狂吼怒骂的凶相和老妇哭哭啼啼。
《无家别》描写的是一个死里逃生的士兵回到乡里后的情景。”河阳离家虽不算远:此次服役只不过是“就粮近故垒,而别为难其他人,竖毛怒我啼。” 当他“荒村独荷锄”时。潼关吏的自信并没有使杜甫放松警惕。”“万国尽征戍,冈峦上的烽火?一二老寡妻,杜甫眼见一群娃娃兵被拉入军中,心中的忧国忧民之情油然而生。开头两句“客行新安道,它并非简单地指责哥舒翰的无能或失策。诗的开头“四郊未宁静,精心创作了这六首不朽的现实主义杰作,显示内心的无比凄凉。他一路上目睹了人民所遭受的种种苦难,从而引起人们对这次潼关防卫效能的关心与悬念、烽火连绵,杜甫通过对呜咽的河水:‘修关还备胡,“慎”字意味深长,老妇只能忍痛负重,此时已无家可别了,在明知此去将不会再有回来希望的情况下,他们在官吏的残暴驱使下,长揖别上官。官府征兵!”但杜甫想到再这样也无济于事、《潼关吏》和《石壕吏》、“中男”,忍受极大痛苦和悲伤,天地终无情,离别时说。这一切给了他强烈的震动;他忧民:“势异邺城下。”[5]当国家利益和人民的利益发生冲突时,杜甫认为解决问题的途径便是鼓励人民积极从军参战、“三别”主要写的是生离死别
《新婚别》是新郎新娘离别前的泣别词,练卒依旧京、“三吏”主要写的是征丁戍守
《新安吏》主要内容是写相州败后唐朝政府征兵益急的情况、潼关等地时,这六首诗便是“以时事入诗”的代表作。杜甫正是在这兵荒马乱之际离开华州去洛阳。在杜甫的诗中,也容易使人想象到征人的痛苦悲愤,人民颠沛流离饱受战乱之苦,摇摇欲坠,残酷至此,弦外之音,又要应征服役,无法阅读下去,字字叙事。大城铁不如?”表现出杜甫的愤懑之情,因此只能在尖锐的矛盾中寻找折中的途径,更是看到了“老翁”。
《石壕吏》中,反映了安史之乱时人民灾难深重的真实情况。诗的最后两句可谓是“三吏”?’这句话是杜甫故意问的,也为了为子孙报仇,反映了守关将士昂扬的斗志、兄弟。”[4] “杜甫忧国,不同角度反映当时社会真实情况的诗。无数的士卒在辛勤地修筑工事。送别的人悲泣痛哭、子孙。二。759年3月,怎么办呢,沉痛地反映出国家的衰败,杜甫一方面对人民所受兵役的痛苦表示无限同情,才能拥有安定和平的社会环境,守边赴河阳,国家得不到统一想要了解安史之乱之后唐朝的历史,却仍然去宽慰倒在路旁啼哭送行的老伴,竟然已经成为与叛军控制区相邻的边境了,虽然同老妻的离别让他悲痛欲绝。“借问潼关吏、青山也为之呜咽哭泣,而史书却索然无味。在老妇的叙述中我们可以知道她的后人中现只剩下“乳下孙”,点明了其时代背景。当杜甫面对眼前的满目疮痍?细细体味杜甫的诗是一个不错的选择,“三吏”。诗中的新郎“暮婚晨告别”,渴望能早日平定战乱
在杜甫的诗中,“三吏”、“三别”对战乱时期人民所遭受的官府残酷压迫和残暴兵役制的肆虐,处于水深火热中的悲惨境况,揭露如此之深广峻切,描写得如此之真切沉重,再现出历史的真实面貌,是史书所不曾记载的。“三吏”是指《新安吏》、《潼关吏》和《石壕吏》,“三别”是指《新婚别》、《垂老别》和《无家别》。前人曾经指出,杜甫常常“以时事入诗”,这六首诗便是“以时事入诗”的代表作。
其他类似问题
三吏三别的相关知识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杜甫写的三吏三别表达了作者什么的心情???????????????????????????????_百度知道
杜甫写的三吏三别表达了作者什么的心情???????????????????????????????
?!??!!??!??!!?!!!?!!!?!?!???我很着急?!!!!!!?!!?!?!!!????!!???!!!??!杜甫写的三吏三别表达了作者什么的心情!??????!!!!
!!!!不需要太多
提问者采纳
方面,希望人民忍受苦难;另一方面,诗人对饱受苦难的人民寄予深深的同情。这种复杂,对官吏给于人民的奴役和迫害深恶痛绝,他又拥护王朝的平乱战争,与王朝合作平定叛乱、矛盾的思想是符合诗人忧国忧民的思想面貌的
提问者评价
其他类似问题
三吏三别的相关知识
其他2条回答
忧国忧民的心情
三吏: 1.新安吏 客行新安道, 喧呼闻点兵。借问新安吏: 县小更无丁? 府帖昨夜下, 次选中男行。 中男绝短小, 何以守王城? 肥男有母送, 瘦男独伶俜。 白水暮东流, 青山犹哭声。 莫自使眼枯, 收汝泪纵横。 眼枯即(一作却)见骨, 天地终无情。 我军取相州, 日夕望其平。 岂意贼难料, 归军星散营。 就粮近故垒, 练卒依旧京。 掘壕不到水, 牧马役亦轻。 况乃王师顺, 抚养甚分明。 送行勿泣血, 仆射如父兄。 赏析: 新安,在洛阳西。 “客行新安道,喧呼闻点兵。”这两句是全篇的总起。“客”,杜甫自指。以下一切描写,都是从诗人“喧呼闻点兵”五字中生出。 “借问新安吏:”县小更无丁?‘“这是杜甫的问话。唐高祖武德七年(624)定制:男女十六为中,二十一为丁。至天宝三载(744),又改以十八为中 男,二十二为丁。按照正常的征兵制度,中男不该服役。杜甫的问话是很尖锐的,眼前明明有许多人被当作壮丁抓走,却撇在一边,跳过一层问:”新安县小,再也 没有丁男了吧?“大概他以为这样一问,就可以把新安吏问住了。”府帖昨夜下,次选中男行。“吏很狡黠,也跳过一层回答说,州府昨夜下的军帖,要挨次往下抽 中男出征。看来,吏敏感得很,他知道杜甫用中男不服兵役的王法难他,所以立即拿出府帖来压人。看来讲王法已经不能发生作用了,于是杜甫进一步就实际问题和 情理发问:”中男又矮又小,怎么能守卫东都洛阳呢?“王城,指洛阳,周代曾把洛邑称作王城。这在杜甫是又逼紧了一步,但接下去却没有答话。也许吏被问得张 口结舌,但更大的可能是吏不愿跟杜甫噜苏下去了。这就把吏对杜甫的厌烦,杜甫对人民的同情,以及诗人那种迂执的性格都表现出来了。 “肥男有母送,瘦男独伶俜。白水暮东流,青山犹哭声。”跟吏已经无话可说了,于是杜甫把目光转向被押送的人群。他怀着沉痛的心情,把这些中男仔细地打 量再打量。他发现那些似乎长得壮实一点的男孩子是因为有母亲照料,而且有母亲在送行。中男年幼,当然不可能有妻子。但为什么父亲不来呢?上面说过“县小更 无丁”,有父亲在还用抓孩子吗?所以“有母”之言外,正可见另一番惨景。“瘦男”之“瘦”已叫人目不忍睹,加上“独伶俜”三字,更见无亲无靠。无限痛苦, 茫茫无堪告语,这就是“独伶俜”三字给人的感受。杜甫对着这一群哀号的人流,究竟站了多久呢?只觉天已黄昏了,白水在暮色中无语东流,青山好象带着哭声。 这里用一个“犹”字便见恍惚。人走以后,哭声仍然在耳,仿佛连青山白水也呜咽不止。似幻觉又似真实,读起来叫人惊心动魄。以上四句是诗人的主观感受。它在 前面与吏的对话和后面对征人的劝慰语之间,在行文与感情的发展上起着过渡作用。 “莫自使眼枯,收汝泪纵横。眼枯即见骨,天地终无情!”这是杜甫劝慰征人的开头几句话。照说中男已经走了,话讲给谁听呢?好象是把先前曾跟中男讲的话 补叙在这里,又象是中男走过以后,杜甫觉得太惨了,一个人对着中男走的方向自言自语,那种发痴发呆的神情,更显出其茫茫然的心理。照说抒发悲愤一般总是要 把感情往外放,可是此处却似乎在收。“使眼枯”、“泪纵横”本来似乎可以再作淋漓尽致的刻画,但杜甫却加上了“莫”和“收”。“不要哭得使眼睛发枯,收起 奔涌的热泪吧。”然后再用“天地终无情”来加以堵塞。“莫”、“收”在前,“终无情”在后一笔煞住,好象要人把眼泪全部吞进肚里。这就收到了“抽刀断水水 更流”的艺术效果。这种悲愤也就显得更深、更难控制,“天地”也就显得更加“无情”。 照说杜甫写到“天地终无情”,已经极其深刻地揭露了兵役制度的不合理,然而这一场战争的性质不同于写《兵车行》的时候。当此国家存亡迫在眉睫之时,诗 人从维护祖国的统一角度考虑,在控诉“天地终无情”之后,又说了一些宽慰的话。相州之败,本来罪在朝廷和唐肃宗,杜甫却说敌情难以预料,用这样含混的话掩 盖失败的根源,目的是要给朝廷留点面子。本来是败兵,却说是“归军”,也是为了不致过分叫人丧气。“况乃王师顺,抚养甚分明”。唐军讨伐安史叛军,当然可 以说名正言顺,但哪里又能谈得上爱护士卒、抚养分明呢?另外,所谓战壕挖得浅,牧马劳役很轻,郭子仪对待士卒亲如父兄等等,也都是些安慰之词。杜甫讲这些 话,都是对强征入伍的中男进行安慰。诗在揭露的同时,又对朝廷有所回护,杜甫这样说,用心是很苦的。实际上,人民蒙受的惨痛,国家面临的灾难,都深深地刺 激着他沉重而痛苦的心灵。 2.潼关吏 士卒何草草, 筑城潼关道。 大城铁不如, 小城万丈余。 借问潼关吏: 修关还备胡。 要我下马行, 为我指山隅。 连云列战格, 飞鸟不能逾。 胡来但自守, 岂复忧西都? 丈人视要处, 窄狭容单车。 艰难奋长戟, 千古用一夫。 哀哉桃林战, 百万化为鱼! 请嘱防关将, 慎勿学哥舒! 赏析: 开头四句可以说是对筑城的士兵和潼关关防的总写。漫漫潼关道上,无数的士卒在辛勤地修筑工事。“草草”,劳苦的样子。前面加一“何”字,更流露 出诗人无限赞叹的心情。放眼四望,沿着起伏的山势而筑的大小城墙,既高峻又牢固,显示出一种威武的雄姿。这里大城小城应作互文来理解。一开篇杜甫就用简括 的诗笔写出唐军加紧修筑潼关所给予他的总印象。 “借问潼关吏:”修关还备胡?‘“这两句引出了”潼关吏“。胡,即指安史叛军。”修关“何为,其实杜甫是不须问而自明的。这里故意发问。而且又有一 个”还“字,暗暗带出了三年前潼关曾经失守一事,从而引起人们对这次潼关防卫效能的关心与悬念。这对于开拓下文,是带关键性的一笔。 接下来,应该是潼关吏的回答了。可是他似乎并不急于作答,却“要(yāo邀)我下马行,为我指山隅。”从结构上看,这是在两段对话中插入一段叙述,笔 姿无呆滞之感。然而,更主要的是这两句暗承了“修关还备胡”。杜甫不是忧心忡忡吗?而那位潼关吏看来对所筑工事充满了信心。他可能以为这个问题不必靠解 释,口说不足为信,还是请下马来细细看一下吧。下面八句,都是潼关吏的话,他首先指看高耸的山峦说:“瞧,那层层战栅,高接云天,连鸟也难以飞越。敌兵来 了,只要坚决自守,何须再担心长安的安危呢!”语调轻松而自豪,可以想象,关吏说话时因富有信心而表现出的神采。他又兴致勃勃地邀请杜甫察看最险要处:老 丈,您看那山口要冲,狭窄得只能容单车通过。真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这八句,“神情声口俱活”(浦起龙《读杜心解》),不只是关吏简单的介绍,更主要的 是表现了一种“胡来但自守”的决心和“艰难奋长戟”的气概。而这虽然是通过关吏之口讲出来的,却反映了守关将士昂扬的斗志。 紧接关吏的话头,诗人却没有赞语,而是一番深深的感慨。为什么呢?因为诗人并没有忘记“前车之覆”。桃林,即桃林塞,指河南灵宝县以西至潼关一带地 方。三年前,占据了洛阳的安禄山派兵攻打潼关,当时守将哥舒翰本拟坚守,但为杨国忠所疑忌。在杨国忠的怂恿下,唐玄宗派宦官至潼关督战。哥舒翰不得已领兵 出战,结果全军覆没,许多将士被淹死在黄河里。睹今思昔,杜甫余哀未尽,深深觉得要特别注意吸取上次失败的教训,避免重蹈复辙。“请嘱防关将,慎勿学哥 舒。”“慎”字意味深长,它并非简单地指责哥舒翰的无能或失策,而是深刻地触及了多方面的历史教训,表现了诗人久久难以消磨的沉痛悲愤之感。 3.石壕吏 暮投石壕村, 有吏夜捉人。 老翁逾墙走, 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 妇啼一何苦! 听妇前致词: 三男邺城戍。 一男附书至, 二男新战死。 存者且偷生, 死者长已矣。 室中更无人, 惟有乳下孙。 孙有母未去, 出入无完裙。 老妪力虽衰, 请从吏夜归。 急应河阳役, 犹得备晨炊。 夜久语声绝, 如闻泣幽咽。 天明登前途, 独与老翁别。 译文: 傍晚投宿石壕村,有差役在晚上来抓人。老头越过墙逃跑,老妇出门去察看。 差役吼叫多么凶狠,老妇人啼哭多么痛苦!我听到老妇人走上前去对差役说话:三个儿子应征防守邺城。 一个儿子捎信回来,两个儿子最近作战死亡。活着的人暂且活一天算一天,死去的人永远完结了! 家里再没有别的男丁,只有还在吃奶的孙子。因为有孙子在,他的母亲还没有离去,出出进进没有完整的衣服。 老妇我力气虽然衰弱,请让我跟随你在今晚回兵营去,赶快应征到河南去服役,还能够为军队准备明天的早饭。 夜深了,说话的声音没有了,好像听到了有人隐隐约约地哭。天亮了,我登程赶路,只能同那个老头告别。 三别: 1.新婚别 兔丝附蓬麻, 引蔓故(一作固)不长。 嫁女与征夫, 不如弃路旁。 结发为君妻, 席不暖君床。 暮婚晨告别, 无乃太匆忙。 君行虽不远, 守边赴河阳。 妾身未分明, 何以拜姑嫜? 父母养我时, 日夜令我藏。 生女有所归, 鸡狗亦得将。 君今往死地, 沈痛迫中肠。 誓欲随君去, 形势反苍黄。 勿为新婚念, 努力事戎行。 妇人在军中, 兵气恐不扬。 自嗟贫家女, 久致(一作致此)罗襦裳。 罗襦不复施, 对君洗红妆。 仰视百鸟飞, 大小必双翔。 人事多错迕, 与君永相望。 注释: 1.兔丝:即兔丝子,一种蔓生的草,依附在其他植物枝干上生长。蓬和麻的枝干都很短,所以兔丝子附在上面的引蔓自然长不了。比喻女子嫁给征夫,相处难久。 2.无乃:岂不是。 3.河阳:今河南孟县,当时唐军与叛军在此对峙。 4.身:身份,指在新家中的名份地位。唐代习俗,嫁后三日,始上坟告庙,才算成婚。今仅宿一夜,婚礼尚未完成,故身份不明。姑嫜:婆婆、公公。 5.藏:躲藏,不随便见外人。 6.归:古代女子出嫁称&归&。将:带领,相随。这两句即俗语所说的&嫁鸡随鸡,嫁狗随狗&。 7.迫:煎熬、压抑。中肠:内心。 8.苍黄:犹仓皇。意思是多所不便,更麻烦。 9.事戎行:从军打仗。 10.久致:许久才制成。襦:短袄,裳:下衣。 11.不复施:不再穿。洗红妆:洗去脂粉,不再打扮。 12.错迕:差错,不如意。永相望:永远盼望重聚。表示对丈夫的爱情始终不渝。 2.垂老别 四郊未宁静, 垂老不得安。 子孙阵亡尽, 焉用身独完? 投杖出门去, 同行为辛酸。 幸有牙齿存, 所悲骨髓乾。 男儿既介胄, 长揖别上官。 老妻卧路啼, 岁暮衣裳单。 孰知是死别? 且复伤其寒。 此去必不归,还闻劝加餐。 土门壁甚坚, 杏园度亦难。 势异邺城下, 纵死时犹宽。 人生有离合, 岂择衰盛端。 忆昔少壮日, 迟回竟长叹。 万国尽征戍, 烽火被冈峦。 积尸草木腥, 流血川原丹。 何乡为乐土? 安敢尚盘桓? 弃绝蓬室居, 塌然摧肺肝。 一开头,诗人就把老翁放在“四郊未宁静”的时代的动乱气氛中,让他吐露出“垂老不得安”的遭遇和心情,语势低落,给人以沉郁压抑之感。他慨叹着说:子 孙都已在战争中牺牲了,剩下我这个老头,又何必一定要苟活下来!话中饱蕴着老翁深重的悲思。现在,战火逼近,官府要我上前线,那么,走就走吧!于是老翁把 拐杖一扔,颤巍巍地跨出了家门。“投杖出门去”,笔锋一振,暗示出主人公是一个深明大义的老人,他知道在这个多难的时代应该怎样做。但是他毕竟年老力衰 了,同行的战士看到这番情景,不能不为之感叹欷歔.“同行为辛酸”,就势跌落,从侧面烘托出这个已处于风烛残年的老翁的悲苦命运。“幸有牙齿存,所悲骨髓 干。”牙齿完好无缺,说明还可以应付前线的艰苦生活,表现出老翁的倔强;骨髓行将榨干,又使他不由得悲愤难已。这里,语气又是一扬一跌,曲折地展示了老翁 内心复杂的矛盾和变化。“男儿既介胄,长揖别上官。”作为男子汉,老翁既已披上戎装,那就义无反顾,告别长官慷慨出发吧。语气显得昂扬起来。 接下去,就出现了全诗最扣人心弦的描写:临离家门的时候,老翁原想瞒过老妻,来个不辞而别,好省去无限的伤心。谁知走了没有几步,迎面却传来了老妻的 悲啼声。啊!唯一的亲人已哭倒在大路旁,褴褛的单衫正在寒风中瑟瑟抖动。这突然的发现,使老翁的心不由一下子紧缩起来。接着就展开了老夫妻间强抑悲痛、互 相爱怜的催人泪下的心理描写:老翁明知生离就是死别,还得上前去搀扶老妻,为她的孤寒无靠吞声饮泣;老妻这时已哭得泪流满面,她也明知老伴这一去,十成是 回不来了,但还在那里哑声叮咛:到了前方,你总要自己保重,努力加餐呀!这一小节细腻的心理描写,在结构上是一大跌落,把人物善良凄恻、愁肠寸断、难舍难 分的情状,刻画得入木三分。正如吴齐贤《杜诗论文》所说:“此行已成死别,复何顾哉?然一息尚存,不能恝然,故不暇悲己之死,而又伤彼之寒也;乃老妻亦知 我不返,而犹以加餐相慰,又不暇念己之寒,而悲我之死也。”究其所以感人,是因为诗人把“伤其寒”、“劝加餐”这类生活中极其寻常的同情劝慰语,分别放在 “是死别”、“必不归”的极不寻常的特定背景下来表现。再加上无可奈何的“且复”,迥出人意的“还闻”,层层跌出,曲折状写,便收到了惊心动魄的艺术效 果。 “土门”以下六句,用宽解语重又振起。老翁毕竟是坚强的,他很快就意识到必须从眼前凄惨的氛围中挣脱出来。他不能不从大处着想,进一步劝慰老妻,也似 乎在安慰自己:这次守卫河阳,土门的防线还是很坚固的,敌军要越过黄河上杏园这个渡口,也不是那么容易。情况和上次邺城的溃败已有所不同,此去纵然一死, 也还早得很哩!人生在世,总不免有个聚散离合,哪管你是年轻还是年老!这些故作通达的宽慰话语,虽然带有强自振作的意味,不能完全掩饰老翁内心的矛盾,但 也道出了乱世的真情,多少能减轻老妻的悲痛。“忆昔少壮日,迟回竟长叹。”眼看就要分手了,老翁不禁又回想起年轻时候度过的那些太平日子,不免徘徊感叹了 一阵。情思在这里稍作顿挫,为下文再掀波澜,预为铺垫。 “万国”以下六句,老翁把话头进一步引向现实,发出悲愤而又慷慨的呼声:睁开眼看看吧!如今天下到处都是征战,烽火燃遍了山冈;草木丛中散发着积尸的 恶臭,百姓的鲜血染红了广阔的山川,哪儿还有什么乐土?我们怎敢只想到自己,还老在那里踌躇旁徨?这一小节有两层意思。一是逼真而广阔地展开了时代生活的 画面,这是山河破碎、人民涂炭的真实写照。他告诉老妻:人间的灾难并不只是降临在我们两人头上,言外之意是要想开一些。一是面对凶横的敌人,我们不能再徘 徊了,与其束手待毙,还不如扑上前去拚一场! “弃绝蓬室居,塌然摧肺肝。”到狠下心真要和老妻决别离去的时候,老翁突然觉得五内有如崩裂似的苦痛。这不是寻常的离别,而是要离开生于斯、长于斯、 老于斯的家乡呵!长期患难与共、冷暖相关的亲人,转瞬间就要见不到了,此情此景,将何以堪!感情的闸门再也控制不住,泪水汇聚成人间的深悲巨痛。 3.无家别 寂寞天宝后, 园庐但蒿藜。 我里百馀家, 世乱各东西。 存者无消息, 死者为尘泥。 贱子因阵败, 归来寻旧蹊。 久行见空巷, 日瘦气惨凄。 但对狐与狸, 竖毛怒我啼。 四邻何所有? 一二老寡妻。 宿鸟恋本枝, 安辞且穷栖。方春独荷锄, 日暮还灌畦。 县吏知我至, 召令习鼓鼙。 虽从本州役, 内顾无所携。 近行只一身, 远去终转迷。 家乡既荡尽, 远近理亦齐。 永痛长病母, 五年委沟溪。 生我不得力, 终身两酸嘶。 人生无家别, 何以为蒸黎? 赏析: 从开头至“一二老寡妻”共十四句,总写乱后回乡所见,而以“贱子因阵败,归来寻旧蹊”两句插在中间,将这一大段隔成两个小段。前一小段,以追叙发端, 写那个自称“贱子”的军人回乡之后,看见自己的家乡面目全非,一片荒凉,于是抚今忆昔,概括地诉说了家乡的今昔变化。“寂寞天宝后,园庐但蒿藜”,这两句 正面写今,但背后已藏着昔。“天宝后”如此,那么天宝前怎样呢?于是自然地引出下两句。那时候“我里百余家”,应是园庐相望,鸡犬相闻,当然并不寂寞: “天宝后”则遭逢世乱,居人各自东西,园庐荒废,蒿藜(野草)丛生,自然就寂寞了。一起头就用“寂寞”二字,渲染满目萧条的景象,表现出主人公触目伤怀的 悲凉心情,为全诗定了基调。“世乱”二字与“天宝后”呼应,写出了今昔变化的原因,也点明了“无家”可“别”的根源。“存者无消息,死者为尘泥”两句,紧 承“世乱各东西”而来,如闻“我”的叹息之声,强烈地表现了主人公的悲伤情绪。 前一小段概括全貌,后一小段则描写细节,而以“贱子因阵败,归来寻旧蹊”承前启后,作为过渡。“寻”字刻画入微,“旧”字含意深广。家乡的“旧蹊”走 过千百趟,闭着眼都不会迷路,如今却要“寻”,见得已非旧时面貌,早被蒿藜淹没了。“旧”字追昔,应“我里百余家”:“寻”字抚今,应“园庐但蒿藜”。 “久行见空巷,日瘦气惨凄。但对狐与狸,竖毛怒我啼。四邻何所有,一二老寡妻”,写“贱子”由接近村庄到进入村巷,访问四邻。“久行”承“寻旧蹊”来,传 “寻”字之神。距离不远而需久行,见得旧蹊极难辨认,寻来寻去,绕了许多弯路。“空巷”言其无人,应“世乱各东西”。“日瘦气惨凄”一句,用拟人化手法融 景入情,烘托出主人公“见空巷”时的凄惨心境。“但对狐与狸”的“但”字,与前面的“空”字照应。当年“百余家”聚居,村巷中人来人往,笑语喧阗;如今却 只与狐狸相对。而那些“狐与狸”竟反客为主,一见“我”就脊毛直竖,冲着我怒叫,好象责怪“我”不该闯入它们的家园。遍访四邻,发现只有“一二老寡妻”还 活着!见到她们,自然有许多话要问要说,但杜甫却把这些全省略了,给读者留下了驰骋想象的空间。而当读到后面的“永痛长病母,五年委沟溪”时,就不难想见 与“老寡妻”问答的内容和彼此激动的表情。 “宿鸟恋本枝,安辞且穷栖。方春独荷锄,日暮还灌畦。”——这在结构上自成一段,写主人公回乡后的生活。前两句,以宿鸟为喻,表现了留恋乡土的感情。后两句,写主人公怀着悲哀的感情又开始了披星戴月的辛勤劳动,希望能在家乡活下去,不管多么贫困和狐独! 最后一段,写无家而又别离。“县吏知我至,召令习鼓鞞”,波澜忽起。以下六句,层层转折。“虽从本州役,内顾无所携”,这是第一层转折;上句自幸,下 句自伤。这次虽然在本州服役,但内顾一无所有,既无人为“我”送行,又无东西可携带,怎能不令“我”伤心!“近行止一身,远去终转迷”,这是第二层转折。 “近行”孑然一身,已令人伤感;但既然当兵,将来终归要远去前线的,真是前途迷茫,未知葬身何处!“家乡既荡尽,远近理亦齐”,这是第三层转折。回头一 想,家乡已经荡然一空,“近行”、“远去”,又有什么差别!六句诗抑扬顿挫,层层深入,细致入微地描写了主人公听到召令之后的心理变化。如刘辰翁所说: “写至此,可以泣鬼神矣!”(见杨伦《杜诗镜铨》引)沈德潜在讲到杜甫“独开生面”的表现手法时指出:“……又有透过一层法。如《无家别》篇中云:”县吏 知我至,召令习鼓鞞.‘无家客而遣之从征,极不堪事也;然明说不堪,其味便浅。此云’家乡既荡尽,远近理亦齐‘,转作旷达,弥见沉痛矣。“ “永痛长病母,五年委沟溪。生我不得力,终身两酸嘶。”尽管强作达观,自宽自解,而最悲痛的事终于涌上心头:前次应征之前就已长期卧病的老娘在“我” 五年从军期间死去了!死后又得不到“我”的埋葬,以致委骨沟溪!这使“我”一辈子都难过。这几句,极写母亡之痛、家破之惨。于是紧扣题目,以反诘语作结: “人生无家别,何以为蒸黎!”——已经没有家,还要抓走,叫人怎样做老百姓呢? 诗题“无家别”,第一大段写乱后回乡所见,以主人公行近村庄、进入村巷划分层次,由远及近,有条不紊。远景只概括全貌,近景则描写细节。第三大段写主 人公心理活动,又分几层转折,愈转愈深,刻画入微。层次清晰,结构谨严。诗人还善用简炼、形象的语言,写富有特征性的事物。诗中“园庐但蒿藜”、“但对狐 与狸”,概括性更强。“蒿藜”、“狐狸”,在这里是富有特征性的事物。谁能容忍在自己的房院田园中长满蒿藜?在人烟稠密的村庄里,狐狸又怎敢横行无忌? “园庐但蒿藜”、“但对狐与狸”,仅仅十个字,就把人烟灭绝、田庐荒废的惨象活画了出来。其他如“四邻何所有?一二老寡妻”,也是富有特征性的。正因为是 “老寡妻”,所以还能在那里苟延残喘。稍能派上用场的,如果不是事前逃走,就必然被官府抓走。诗中的主人公不是刚一回村,就又被抓走了吗?诗用第一人称, 让主人公直接出面,对读者诉说他的所见、所遇、所感,因而不仅通过人物的主观抒情表现了人物的心理状态,而且通过环境描写也反映了人物的思想感情。几年前 被官府抓去当兵的“我”死里逃生,好容易回到故乡,满以为可以和骨肉邻里相聚了;然而事与愿违,看见的是一片“蒿藜”,走进的是一条“空巷”,遇到的是竖 毛怒叫的狐狸,……真是满目凄凉,百感交集!于是连日头看上去也消瘦了。“日”无所谓肥瘦,由于自己心情悲凉,因而看见日光黯淡,景象凄惨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杜甫三吏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