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坐饭桌吃饭易经变卦是什么意思思在易经里

史上首部逐字逐句以大众可懂语言解析之《周易》
史上首部逐字逐句以大众可懂语言解析之《周易》
& & & &   本人此次上传于煮酒的这部书,只对《周易》的“卦辞”、“爻辞”、“大象”等三部分做出解释,书名暂定为《周易今解》。虽曰解《周易》,然读者读本书无需具备《周易》相关知识,只要是爱好国学,有一定古文基础者,即可顺利阅读。本书为以书解书,全书近百万字,出自笔者口笔者,仅几万而已,大部分内容是自各类古典典籍中摘抄而来。为了能更好地引起一般读者的兴趣,本人此次以《乾》卦《大象》为开篇,望诸同好不吝斧正。(不能保证随时更新,敬请见谅)  【原文】 《大象》曰①: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②。  【译文】 《象辞》说:天的运行永不停息,代表着强健。君子观此象,以天为法,自强不息。  解说  《乾》卦《大象》取象于“天行健”,数千年前的中国古人,就以认识到天体的运行不息。鬻(粥)熊1曰a:“运转亡已,天地密移,畴觉之哉?故物损於彼者盈於此,成於此者亏於彼。损盈成亏,随世随死。往来相接,间不可省,畴觉之哉?”人体小周天,天人一理。人生短暂,往来相接,间不可省。人,只要其生命尚存,就必然处于运动之中。大浪淘沙,人如不能效法天之行健,自强不息,势必被无情的时间所淘汰。  人生如徜徉于一片汪洋之中,无边无际,没有岸界,如果你想停息,只能将自己沉入水底。  《孔子家语?困誓第二十二》b载:1子贡问于孔子曰:“赐倦于学,困于道矣,愿息于事君,可乎?”孔子曰:“诗云:‘溫恭朝夕,执事有恪。’事君之难也,焉可息哉!”曰:“然則赐愿息而事亲.”孔子曰:“詩云:‘孝子不匱4,永錫尔类.’事亲之难也,焉可以息哉!”曰:“然赐请愿息于妻子.”孔子曰:“詩云:‘刑于5寡妻6,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妻子之难也,焉可以息哉!”曰:“然赐愿息于朋友.”孔子曰:“詩云:‘朋友攸7攝8,攝以威仪.’朋友之难也,焉可以息哉!”曰:“然則赐愿息于耕矣.”孔子曰:“詩云:‘昼尔于茅,宵尔索綯,亟其乘屋,其始播百谷.’耕之难也,焉可以息哉!”曰:“然則赐將无所息者也.”孔子曰:“有焉,自望其广9,则睪如也;視其高,則填10如也;察其从11,则隔如也。此其所以息也矣.”子貢曰:“大哉乎死也!君子息焉,小人休焉,大哉乎死也!”  生命不息,运动不止,处于人生中的人,无论你愿意不愿意,你都处于或主动或被动的运动之中。少年时代的人,他们所完成的课业,有很多是在别人的强迫下而完成地;成年后的人,也会有很多的会议、活动,是在不得不参加的情况下而参加地。故苏东坡曰:“长恨此身非我有。”现实生活中,人,只有相同的归宿(死),没有相同的人生。虽然,被动运动是每个人都无法逃避的社会现实,但如何变被动为主动,则是决定人命运的主要因素。故《易》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菜根谭》c载: 天地有万古,此身不再得;人生只百年,此日最易过。幸生其间者,不可不知有生之乐,亦不可不怀虚生之忧。  注释 1.鬻熊:汉书古今人表作粥熊,粥古通鬻。相传鬻熊年九十见周文王,为文王、武王师。周将楚地封予鬻熊,为楚祖。  2.畴:谁。 3.愘ke:谨慎,恭敬。 4.匮:匮乏,穷尽。 5.刑于:刑,通“型”,铸造器物的模子。刑于,示范,做出榜样。  6.寡妻:嫡妻,正妻。 7.攸:通“悠”,长远,长期。 8.摄she:辅佐,规正。 9.广:通“圹”。坟墓。 10.填:通“镇”。安定。  11.从:和顺,安顺。   译文 a.语出《鬻子》说:天体的运行从未停止,天与地在秘密的移动中,有谁觉察到了呢?是故事物在哪里减损的,却会在这里盈满;在这里圆满的,却会在哪里亏损。减损与盈满、圆满与亏损,随着时世的交替而交替。新陈代谢相互交接,紧密相连没有缝隙,谁觉察到了这些呢?  b.《孔子家语》载:子贡问孔子说:“端木赐对于学习感到很疲倦,研究道义感到很困扰,我想去侍奉君王得以休息,你看可以吗?”孔子说:“《诗经》说:‘侍奉君王从早到晚温顺恭敬,做事谨慎小心。’侍奉君王是件困难的事,怎么能用来休息呀!”子贡说:“那么我就停息下来去侍奉父母吧。”孔子说:“《诗经》说:‘孝子的孝心永无止境,上天永远赐福他们。’侍奉双亲是件困难的事,怎么能用来休息呀!”子贡说:“那我就回家到妻子、孩子那休息吧。”孔子说:“《诗经》说:‘为妻子做出榜样,继而推广到兄弟,然后像这样去治理国家。’与妻子相处是件困难的事,怎么可以用来休息呀!”子贡说:“那我就到朋友那里去休息。”孔子说:“《诗经》说:‘朋友之间要长期相互辅佐、规正,相处时还要保有威仪。’朋友间相处是件困难的事,怎么可以用来休息呀!”子贡说:“那我就去一边种田一边休息吧。”孔子说:“《诗经》说:‘白天你要去割茅草,晚上你要抓紧搓绳索,赶紧修葺好你居住的房屋,就要开始播种百谷了。’耕种是件困难的事,怎么可以用来休息呢?”子贡说:“那我就没有办法休息了。”孔子说:“有啊,你自己看一看远处的坟墓,就会感到他们安闲地样子;看看他们的高高在上,就会感到他们安定的样子;想一想他们是如此的安详、和顺,这都是与世隔绝的原因。这才是人最终休息的地方。”子贡说:“太伟大了,死亡!君子得到休息,小人得到停息,太伟大了,死亡!”
楼主发言:314次 发图:0张
赏金:3200
最高打赏: <span title=00) (100)
最新打赏:
楼主: 时间: 13:59:35
  两年前,一时兴起,写了几篇短文,弃之可惜,摘录于此,或可有益于读者。  其一、教你算命---送给即将步入社会的年轻人  本文以“教你算命”为题,是因为一句玩笑,我的一个兄弟,看到我在读《周易》,逗我说:“可不可以给我算一卦?”我答应了他,但我自忖是当师傅的料,给人算命非我所长,教人算命乃我所强,然教一人不若教天下人,授人与鱼,不若授人与渔,故作此文。  闲来无事漫翻书,最近读《史记》至《陈涉世家》,颇有感触。史书载: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曰:“苟富贵,无相忘”。庸这笑而应曰:“若为庸耕,何富贵也?”陈涉太息曰:“嗟呼,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陈胜之叹,使我不经意间想起了一个古代典故“文王求贤”。周文王得知贤人姜子牙在渭水边钓鱼,率领大臣们去渭水边接姜子牙,姜子牙同意和文王一起回去,但却提了一个要求,他自己坐的车要由文王亲自拉。文王求贤如渴,答应了姜子牙的条件。独自一人拉着姜子牙往回走,可是越走感觉车越重,勉强走了一百零八步,再也走不动了,文王停下车对姜子牙说:“先生,我实在太累了,咱们停下来休息一会吧。”姜子牙下车向文王施了一礼,说:“恭喜大王,大王您拉着我走了一百零八步,我保您有八百年江山,一百年寿命。”文王听了非常高兴,心想:“如果能拉着他再走几步就好了。”马上请姜子牙上车,还要拉着他继续走。姜子牙摆了摆手说:“大王,命该如此,现在再拉我走多远也无济于事。”后来文王果然活到了一百岁,周王朝也延续了八百年江山。  这个故事在民间广为流传,我很小的时候就听老人们讲过,因为故事中姜子牙的神奇,所以在我的脑海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对于这个典故,人们大多从礼贤下士的角度理解,随着自己年龄的增长,阅历的增加,我开始对这个故事有了新的感悟。这个故事神奇的不只是内容,更神奇的是编故事的人,在这个故事中隐藏了一个深刻的人生哲理。  故事中文王走的一百零八步,现实生活中每个人都走过。只不过,有的人虽然已经走过了,但没有引起自己的注意;有的人也许正在走着,他自己却并没意识到。文王所走过的一百零八步,用现代汉语描述就是“人生目标”。  从《史记》记载陈胜的话“苟富贵,无相忘”可以看出,陈胜的人生目标是“求富贵”。但在等级制度森严的古代社会,一个社会最底层的少年雇工,想求富贵,等于不切实际的痴心妄想,他的同伴们当然会嘲笑他,然而陈胜这个貌似狂妄的想法,却使他在中国上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与陈胜同时代的还有两个更狂妄的人:一个是莽撞少年项羽,他看到秦始皇出游的仪仗时,也说了仅有六字的一句话:“彼可取而代也”。另一个是后人称为“无赖皇帝”的刘邦,他在与项羽相同的情况下,也说了不到十字的一句话:“嗟乎,大丈夫当如此也。”  从这三人的身份背景看,只有项羽祖上曾是楚国贵族,但在当时却仅是“亡国之余孽”。刘邦虽略出于陈胜,也不过是一名亭长而已,且在自己父亲的眼中,还是一个不学无术的败家子,以至于他当了皇帝后,还跟自己的父亲开玩笑说:“始大人常以臣无赖,不能治产业,不如仲力,今某之业所就孰与仲多?”这三个人对自己的未来的憧憬,初始无异于痴人说梦,然而三个人经过自己的努力,全都实现了自己的梦想。  人与人的经历虽各有不同,但人的人生过程是相同的,每个曾经的年轻人,或刚刚步入社会的年轻人,在他们步入社会参加工作的初始阶段,都会对自己的人生有一个或清晰或模糊的预期。这个预期,编“文王求贤”这个故事的作者,把它隐喻在文王走的“一百零八步”中,“一百零八步”固定了周文王和周王朝的未来。我们每个人对自己未来的预期,也正如《史记》中“秦末三雄”(刘邦、项羽和陈胜)对自己未来的预期一样,固定了我们每个人一生中将要取得的成就。  现实生活中,很少有人能取得“三雄”所取得的成就,主要是因为大多数人根本就不会对自己的未来有那么高的预期。人做事,首先要想到,然后才能做到(当然要除去那些整天驰鹜于空想中的人)。人,对自己未来的预期,就是人工作的动力。预期高,困难大,动力亦大;预期低,困难小,动力亦小。人的这种自我调整处于人的不自觉状态,这就是社会中的人,取得的成就参差不齐的主要原因。人与人,先天条件的差距非常微小,人与人之间的差距,主要是由个人能力发挥是否充分而造成。也就是说,大多数人和“秦末三雄”比,缺少的只是雄心壮志与锲而不舍的精神而已。  即将步入社会的年轻人还需注意,不要轻易地对自己的未来做出定位,刘邦与项羽是看到秦始皇出游的仪仗后,才取得的辉煌成就。人要想到,必须先看到。年轻人在对自己人生做出定位前,先要不断地开阔自己的视野,人生的过程就是:看到、想到、做到。人在“看到、想到”后,更重要的是“做到”。周文王的“遗憾”,在人的一生中普遍存在,当人在极度艰难中迈出最后一步后,人生可能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因为很多时候,人与梦想之间也许只差一步。  每个人的命运,都是其成人独立后,由自己先编排好,然后在一步步的走过去。人之所以有时对命运感到困惑,是因为遇到问题后,首先想到是向他人请教,很少有人向自己求证。我说的这些你如果有疑问,过来人可以以自己的人生去印证,年轻人也可以找过来人去求证。但无论如何,你自己的路,总是在你自己脚下。
楼主: 时间: 20:21:39
  纳天地于阴阳,统万象于八卦。
楼主: 时间: 18:08:29
  《梦溪笔谈?卷十?人事二》载:盛文肃为尚书右丞,知扬州,简重少所许可。时夏有章自建州司户参军授郑州推官,过扬州,文肃骤称其才雅,明日置酒召之。人有谓有章日:“盛公未尝燕过客,甚器重者方召一饭。”有章荷其意,别日为一诗谢之,至客次,先使人持诗以入。公得诗不发封,即还之,使人谢有章曰:“度已衰老,无用此诗。”不復得见。有章殊不意,往见通判刁绎,具言所以。绎亦不谕其由,曰:“府公性多忤,诗中得无激触否?”有章曰:“无,未曾发封。”又曰:“无乃笔扎不严?”曰:“有章自书,极严谨。”曰:“如此,必是将命者有所忤耳。”乃往见文肃而问之:“夏有章今日献诗何如?”公曰:“不曾读,已还之。”绎曰:“公始待有章甚厚,今乃不读其诗,何也?”公日:“始见其气韵清修,谓必远器。今封诗乃自称‘新圃田从事’,得一幕官,遂尔轻脱。君但观之,必止于此官,志已满矣。切记之,他日可验。”贾文元时为参政,与有章有旧,乃荐为馆职。有诏候到任一年召试,明年除馆阁校勘。御史发其旧事,遂寝夺,改差国子监主簿,仍带郑州推官。未几卒于京师。文肃阅人物多如此,不復挟他术。  译文 《梦溪笔谈》载:盛文肃以尚书右丞的身份任扬州知府,简略持重很少赞许人。当时夏有章自建州司户参军授郑州推官,路过扬州,盛文肃极为称赞他的才华风度,第二天设酒宴招待他。有人告诉夏有章说:“盛文肃公很少宴请过客,非常器重的才款待吃饭。”夏有章感激盛公的器重,分别的那天做了一首诗答谢他,夏有章来到他家接待宾客处,先让人拿着诗送进去。盛公收到诗并没有启封,就送还给他,让人谢夏有章说:“文度我以很衰老了,用不上这首诗了。”有章没能见到盛文度。有章感到很意外,前往见通判刁绎,向他叙述了事情的经过。刁绎也不明白其中的缘由,说:“盛公生性看不惯的事很多,你的诗中有没有激触到他的内容?”有章说:“没有,他连启封都没启。”又说:“是不是笔法、格式不够严谨?”夏有章说:“是我亲自书写的,及严谨。”刁绎说:“那样的话,一定是通报的下人惹恼了他。”于是就拜见盛文度并询问缘由:“夏有章今天献的诗怎么样?”盛公说:“没有读,已经还给他了。”刁绎说:“您当初对待他很热情,现在却连他的诗都不读,为什么?”盛公说:“起初见他气韵不凡,以为是个前途远大的人。现在诗签上竟自称‘新圃田从事’,刚得到一个幕府的官位,就如此轻浮。你就等着看吧,这个人官位就到此为止了,他已经意得志满了。记住我今天说的话,以后一定应验。”贾文元当时任参政知事,与夏有章有交情,推荐他到馆阁任职。朝廷下诏书等他任职一年后进京接受考察,第二年就可以任馆阁校勘。御史揭发他与贾文元有旧的事,于是任命被取消了,改任了国子监主薄,仍任郑州推官。不久就在京城病故了。盛文度观察人物大多这么准确,并没有依仗其他的方法。
楼主: 时间: 20:44:30
  《人物志?英雄第八》载:“夫草木之精秀者为英,兽之特群者为雄。故人之文武茂异,取名于此。是故聪明秀出谓之英,胆力过人谓之雄,此其大体之别名也。”在人类社会中,能称为英雄者,乃时代之骄子,为少之又少的精英。事实上,大多数人,也确是通过追随少数人,来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人,尤其是刚刚步入社会的年轻人,对你影响最大的,不是你所从事的工作,而是你所追随的领导。故古人曰:“三岁为学,不若一岁择师。”  其二、功人?功狗---老板与经理人之区别所在
楼主: 时间: 21:54:40
  西方人善于用野蛮培养文明,他们用鲜血浇灌的文明之花灿烂鲜艳。公元二零零三年,伊拉克战争结束后,美国人面对死伤几十万、数百万无家可归的伊拉克人,做的第一件事,是以他们特有的浪漫,发布“扑克牌通缉令”。生活在和平中的人们,当然无法感知伊拉克人的痛苦,我也像受到了西方浪漫的传染,开始对“通缉令”的内容有了兴趣。  “通缉令”中以萨达姆为首的十几人,是伊拉克萨达姆时期政府的核心人物,从当时新闻播送的这些人的简介看,他们多数是萨达姆的亲属或朋友,难道萨达姆用人是任人唯亲吗?应该不是,萨达姆在伊拉克曾经执政几十年,这期间又与伊朗发生了长达八年的两伊战争,如果不是他入侵科威特,给西方大国以可乘之机,恐怕时至今日,萨达姆在伊拉克的统治地位也不会动摇。萨达姆身边如果没有得力的助手辅佐,这一切他不可能做到。“通缉令”中萨达姆的亲属和朋友,就伊拉克前政府而言,他们完全称职。那么是真主特意派这些人到萨达姆身边,协助他完成辉煌且悲惨的一生吗?  这个问题数年间一直萦绕在我的心头,古人曰:“思不如学。”果然如此,读书启智,通读《汉书》后,豁然开朗。《汉书》载:汉五年,刘邦击败项羽,即皇帝位,论功行封,刘邦以萧何为首功,群臣不服。刘邦曰:“诸君知猎乎”!曰:“知之”。“知猎狗乎”?曰:“知之”。刘邦曰:“夫猎,追走兽者,狗也;而发纵指示兽处者,人也。今诸君徒能走得兽耳,功狗也;至如萧何,发纵指示,功人也。且诸君独以身从我,多者三两人,萧何举宗数十人皆随我,功不可忘也!”群臣后皆莫敢言。  刘邦大度,然好侮人,其“功人”与“功狗”之说,似乎与此问题无关,但细心的读者如把《汉书》三十九卷至四十一卷仔细阅读后,就会发现这三《传》中的人物,有一个与“通缉令”中人物相同的情况,刘邦的班子成员如:萧何,曹参,王陵,周勃,樊哙,夏侯婴,周绁,周昌,任敖等人,都是刘邦的故旧,沛县老乡,这些人不但全被封为列侯,其中还有三位大汉丞相(萧何、曹参、王陵),二位大将军(周勃、樊哙)。另外,从“萧何举宗数十人皆随我”这句看,沛县当时为官未被载入史册的还会有很多人,可见沛县在刘邦时期可谓人才济济,而且达到了空前绝后的程度,因为这一现象在刘邦以前之后从未出现过。  正如我的上篇文章所讲的那样,人生的过程就是看到、想到、做到。萧何等九人在未追随刘邦以前,或为刀笔小吏,或为走卒贩夫,如果不是刘邦的出现,他们也许会终生从事他们所从事的职业,是刘邦在沛县首举义旗后,让这些人看到了人生还有更精彩的一面,从而改变了他们的人生,使其得以青史留名。故班固叹曰:“樊哙,夏侯婴,灌婴之徒,方其鼓刀,付御、贩缯之时,岂自知附骥之尾,勒功帝籍,庆流子孙哉?”  一个超级人物的出现,可以改变他身边很多人的命运。萨达姆改变了他亲朋的命运,刘邦改变的他沛县故旧的命运,这些被改变者本身的优异,需要在旁人的引导下,才能发挥出来。正如刘邦口中的“功狗”,其逐获走兽,需有人“发纵指示”才能达成。这是现实,是人的悲哀,它同时也是领导者与被领导者的分水岭。  《史记》中曾记述了刘邦对自己的评价,他自认为出谋划策、治理国家不如张良、萧何,领兵打仗不及韩信,是什么让刘邦脱颖而出的呢?范曾之言道破其中玄机,《史记》载范曾说项羽曰:“沛公居山东时,贪于财货,好美姬。今入关,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此其志不在小”。能掌控自我者,能掌控天下。故老子曰:“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能胜人者,莽夫也;战胜自我者,王天下。
作者: 时间: 23:50:06
  期待更新  
楼主: 时间: 07:53:22
23:50:06  期待更新  -----------------------------  谢谢欣赏 期待关注
作者: 时间: 08:16:09
  怎么没有了呀  
楼主: 时间: 10:37:26
08:16:09  怎么没有了呀  -----------------------------  谢谢关注,每日晚上更新,因写作进度有限,只能保证近期及时更新。
楼主: 时间: 18:12:56
  《庄子》载:“蚿怜蛇,蛇怜风,风怜目,目怜心。”人,正是在这种怨慕中,越来越深地陷入被动运动中。人的能力的激发,与其所处的环境,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故《阴符经》曰:“瞽者,善听;聋者,善视。绝利一源,用师十倍,三反昼夜(反复的,昼夜不停的,思索、努力),用师万倍。”《幽梦影》载王子直言:“可以不能者,天听其不能;不可不能者,天使其能。”兵法亦曰:“兵置死地而后生。”  其三、苏秦?张仪---烈士不困不成王
楼主: 时间: 20:15:53
  学术界一般都认为,中国文化至秦时出现“断裂”,据此把中国文化划分为秦以前和秦以后,秦以前称为“先秦文化”,把这一裂痕的出现归罪于“秦火(秦始皇焚书抗儒)”。其实造成中国文化“断裂”的并非“秦火”,而是人类进程中一个必然的阶段,人类从无政府到有政府,再从政治统治到精神统治,“秦火”标志着中国精神统治的开始。  秦以前,人的思想言论处于相对自由状态,而且,这个时期,中国社会正处于史无前例的大融合期。各国间战乱频发,社会变革激烈,人的思想空前开放。这种活跃的社会氛围,不但创造了辉煌的先秦文化,也给当时的各色人物,提供了一个绝佳地表现舞台。这一时期出现了一批“特殊职业者”,后世称其为纵横家,他们依靠舌头博取荣华富贵。  战国末期,秦国异军突起,开始具备了吞灭六国的实力,这时社会上出现了两种论调:一种是六国联合抗秦,以维护国家主权,史称“合纵”;一种是各国向秦称臣,以求得苟安,史称“连横(纵横家之说即基于此)”。两派的激烈对抗为苏秦、张仪二人,提供了展示自己才华的机会。  据说苏秦、张仪是同学,共同师学于鬼谷子。而且,二人在学习期间就曾约好,将来无论谁先得势,都要帮助对方获取富贵。二人学成后,果然互为犄角,一人主合纵,一人主连横,用舌头席卷天下,玩弄各国君主于掌股之间,成为纵横家中集大成者。  人类的命运不可更改,人类所走的每一步都有其必然性,无论是尚未全球化的东方西方,还是即将全球化的人类未来,都会沿着同样或一条主线走下去,但人类的个体命运是多变的,人生的改变,往往是因为一个偶然的机会,或一个偶然的事件。  《战国策》载,苏秦以连横说秦惠王,说秦王书上而说不行,身上穿的黑貂皮衣破旧了,所带的百斤黄金也用光了,没有经济来源的苏秦,只得背着书,担着破旧的行囊回家。他穿着草鞋,扎着松垮的绑腿,形容枯槁,面目黧黑,满脸羞愧地回到家中。家人看到他这种情形,妻子不下织布机迎接他,嫂子不给他做饭,就连父母都不愿理他。苏秦感叹说:“妻不以我为夫,嫂不以我为叔,父母不以我为子,是皆秦之罪也”。于是,苏秦在家发奋读书,至深夜也不休息,困了就引锥自刺其股,血流至足而不觉。一年后,苏秦自感学成,由燕至赵,赵王悦其言,封苏秦为武安君,受相印。赵王又赐他革车百乘,黄金万镒,以令合纵六国。自此苏秦名扬天下,以游士书生佩六国相印。  苏秦虽然取得成功,但是他心理清楚,六国的合纵是因为有强秦的存在。因此,他需要有人在秦国为自己做内应,最佳人选当然是张仪。据《史记》载:此时张仪在楚国国相处做门客,有一次张仪与楚相饮酒,酒席散后,楚相发现丢失了一块玉璧,楚相的其他门客怀疑是张仪偷的,就把张仪捆起来拷打了数百下,张仪始终不服,楚相无奈释放了他。张仪回到家,他的妻子埋怨他说:“唉!你如果不读书到处游说,哪 能受到这样的侮辱啊?”张仪谓其妻曰:“视吾舌尚在下不?”其妻笑曰:“舌在也”。张仪曰:“足矣”。  苏秦得知此事,秘密派人到张仪处,且不以自己的名誉劝说张仪到赵国来投奔自己。张仪听了来人之言,马上赶到赵国,苏秦早已告诉门下人,张仪到后不给通报,也不让他离开。就这样一连让张仪等了好几天,苏秦才接见他,而且让张仪坐在大堂下,给他吃下人吃的食物,并羞辱他说:“凭你的才干,却使自己困辱到如此地步,我也不能向赵王举荐让你富贵,因为你实在不值得我收留。”张仪来的时候,本以为跟苏秦是故人,会得到苏秦的帮助,现在不但没得到帮助,反而受到了羞辱,心想,能与苏秦为敌的只有秦国,一怒之下张仪投奔秦国去了。  张仪走后,苏秦对自己的舍人说:“张仪,天下贤士,我也不如他。现在我很幸运,先得到赵国任用,能掌握秦国权利的,只有张仪能做到。但是,他现在太穷,没有金钱资助自己进身,我又恐其乐小利而不逐(进取),故召辱之,以激其意。你为我暗中跟随资助他。”苏秦又去见赵王,让赵王为这个舍人发金币车马,悄悄地跟随张仪。这个舍人一路紧随张仪,与他同食同宿,并以金币车马资助他。张仪得到了资助,顺利到达秦国,见到秦惠王,被奉为客卿。苏秦舍人向张仪辞行时,张仪才知道,这一切都是苏秦安排好的。张仪后来果然大贵于秦,并多次出任秦、魏、楚等国的相国。  “自古英雄多磨难,从来纨绔伟少年”。影响人的两大因素:一:人;二:环境。假使苏秦在秦王处谋得一官半职,假使张仪不是在楚相处惨遭毒打,那么,他们二人可能谁也不会留名史册。正如苏秦议张仪之言:“吾恐其乐小利而不逐,故召辱之,以激其意”。安逸的生活会让强者变成庸夫,故刘备哭髀肉,困境则可使强者愈强。苏秦说秦失败后,钱财耗尽的苏秦在秦国没有经济来源,不得不狼狈地回家。从《战国策》的描述中可以看出,苏秦当时不只要承受失败的痛苦,还要承受家人的奚落,以及旁人的冷嘲热讽,恶劣的环境可产生两种人:强者与懦夫。烈士不困不成王,苏秦选择了前者。  生活可以使强者愈强,弱者愈弱。故孟子曰:“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将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笔者亦曰:“人不自困,谁能困之?”
楼主: 时间: 21:59:10
  《菜根谭》曰:一念常惺,才避去神弓鬼矢;纤尘不染,方解开地网天罗。  其四、再谈张仪---不可不知的职场潜规则
楼主: 时间: 22:21:05
  再谈张仪需由《史记》谈起。鲁迅先生评《史记》曰:“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史记》为文含而不露,意蕴悠长,往往需玩索深思,才能得其旨。司马迁于《张仪列传》的开篇,记述了这样一句话:“苏秦自以为不及张仪。”就这么看似不经意间记述的一句话,点名了苏秦、张仪人生的转折契机。难怪司马迁在其《史记》自序中说:要把自己的大作,藏之名山,俟后世圣人君子。  “苏秦自以为不及张仪”这句话,从苏秦的角度看,代表着苏秦这个人能知不足,“知己之不足”是人最大的优点。自知者智,能知不足者,进取心强,且方向明确,这也是为什么,苏秦受挫后无需外界帮助,可以自觉地奋勇前进。这句话如果从张仪的角度看,能让苏秦自以为不如张仪的原因,必然是二人同学期间,张仪处处高过苏秦。在这种情况下,张仪肯定会不自觉地产生优越感,从而让张仪有了“自以为聪明”的感觉。“自以为聪明”是人最大的缺点,这种人一旦受挫,很容易消沉,这句话为张仪日后挨揍,以及苏秦召辱张仪,埋下伏笔。  张仪不只是“自以为聪明”,张仪是真的“聪明”,他的聪明不单使他处处高于自己的同学,也使他在楚相处做门客时,处处高于楚相的其他门客。古人曰:“以行临人不道。“楚相丢失玉璧后,毫无疑问地,张仪成为众矢之的。张仪惨遭毒打,实由其咎由自取。  《孟子》载:盆成括仕于齐。孟子曰:“死矣!盆成括。”盆成括见杀,门人问曰:“夫子何以知其将见杀?”曰:“其为人也小有才,未闻君子之大道也,则足以杀其躯而已矣!”小有才而未闻君子之大道者,张仪于楚相时之谓也。由孟子断盆成括之死看,张仪在楚相处惨遭毒打,实在是显得太幸运了。  邵康节曰:“君子生于浊世,当思所以善处,必须虚己接物,和善谦恭,方为处世之良法。”人,无论是生于浊世,还是生于清平之世,聪明外露,以行临人,都会造成自己与周围人的关系紧张,使自己的大量精力消耗在人事关系上,精明一世,然却一事无成,大多因为此。聪明反被聪明误,故古人曰:“惶惶常不足,蒙蒙作公卿。”  “聪明”由“聪”与“明”两字组成,何为“聪”,耳之敏者为聪;何为“明”,目之能视者为明。聪明者以耳目先之,以言行后之。正是因为此,上帝赐给了人两只耳朵,两只眼睛,一张嘴巴。
楼主: 时间: 07:58:44
  以上四篇,讲的是人的因素对人的影响;以下两篇,主要是讲环境因素对人的影响。  《菜根谭》曰:天薄我以福,吾厚吾德以迓之;天劳我以形,吾逸吾心以补之;天扼我以遇,吾亨吾道以通之。天且奈我何哉!  其一、限制与局限
作者: 时间: 18:21:52
  可以的 谢谢分享
楼主: 时间: 20:16:59
18:21:52  可以的 谢谢分享  -----------------------------  多谢认可,期待关注。
楼主: 时间: 20:51:51
  说到限制,先要弄清限制人的到底是什么?谈这个问题,我想从《易经》的三才观入手。《易经》的基本组成单位是八卦,八个单画卦,每卦以三爻组成,上爻代表天,下下爻代表地,中爻代表人。孟子把三才观引申为天时、地利、人和,认为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易经》以简单的符号,说明了天、地、人之间的关系。现代人喜欢谈论“命”,我也赶一次时髦,以“命”为引子,说一说《易经》三才观,天时、地利对人的限制。大家都知道,三年前发生的汶川大,霎时间,就夺去了近十万人的生命,如果说这十万人是同一种命运,这种解释恐怕很难让人信服;同样,日本侵略者在南京屠杀的我三十万同胞,也不能简单地说,这三十万人都是同一种命。这其实就是天时对人限制的反应,在汶川遇难的十万人,是因为二零零八年五月十二日时,他们正处在汶川;被日军屠杀的三十万同胞,也是因为一九三七年十二月十三日时,他们正处于南京。这两次灾难造成了四十万人同时离开,这就是天时对人限制的后果。  除了天时对人的限制外,还有地利对人的限制。中国已经建国六十多年,改革开放也已超过了三十年,国家所施行的政策是基本统一的,也就是说,现在天时对中国人的影响应该相同,可目前国内地域的贫富差距却很大。国人虽然处于同一政府的领导下,但国内有的地方人很富有,有的地方则非常贫困,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就是地利对人的限制。《易经》的科学就在于,他以简易的方法,清晰地阐述了人类复杂的问题。  天时、地利对人的限制不可抗拒,因此,人会从感觉上认为天时、地利对人的影响最大。我在上篇文章曾说过,对人产生影响的两大因素是人与环境,天时与地利可用现代汉语统一表述为“环境”。环境对人的制约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除去那些意外突发事件),无论任何时期,任何地域,都会有出类拔萃的时代骄子出现,这是因为环境的影响,只用一个“因”字就可化解,很多先秦子集对“因”都有所论述,《吕氏春秋》中专列《贵因篇》,其文曰:“三代所宝者莫如因,因则无敌”。因时、因地、因人、因事,利用一切有利的不利的条件,为己所用,是“因则无敌”的原因,由此可见环境不是制约人发展的绝对因素。  《周易》《观》卦九五卜曰:“观我生”。九五爻为至尊爻,古代称皇帝为“九五至尊”,即源于此。《周易》于至尊爻提出“观我生”,就是在提醒人,人类个体与整体所面临的一切问题的根源,都在其自身,自身的局限,才是限制人发展的绝对原因。故《吕氏春秋》又曰:“大上反者已,其索之弥远者,其推之弥疏”。  限制是一切生物生存的基础。限制是永恒存在的,试图冲破限制的结果就是灭亡。故哲人说:“上帝欲让其灭亡,必先使其疯狂。
作者: 时间: 21:19:46
   9723楼
19:27:00  夏天打油第二十三   太阳当空照,   学生在高考。   缓刑判四年,   工作不好找。  —————————————————  可惜四年的年华。  
楼主: 时间: 21:52:32
  愿天下学子皆有一个好前程  张养浩曰:天所畀人富与贵者,非欲其自裕,盖将使推所有以济人之不及也。饥者食之,寒者衣之,斯不负天畀之富矣。直者举之,枉者错之,斯不负天畀之贵矣。然富贵而能若是者,其惠在人,而善则在己,名为惠人,实自惠也。  其二、再谈限制与局限
楼主: 时间: 22:35:14
  在第一篇文章中我曾说过,人生的过程就是“看到、想到、做到”。当环境对人的限制,发生在“看到”阶段,限制将由相对,变成绝对。人,如果出生在一个封闭的环境中,无法接触到外面的世界,此时环境对人的限制,将是绝对的,这个人如得不到外界的帮助,生活状况将无法改变。偏远地区人的思想,会较富裕发达地区人的思想落后很多,造成这一后果的原因,不是人与人之间能力的差距,而是限制发生于“看到”环节的结果。  很久以前,大约是上世纪八十年代末,或九十年代初时,中央电视台曾播出过一档叫《寻找长城》(记忆中是这个名字)的节目,节目的主要内容,是在全国各地寻找古长城遗址。虽然时间已过去二十多年了,但人会永远记住触动自己心灵的东西。在其中一期节目中,男主持人在一片荒凉的山上,碰到了一个正在放羊的小男孩,男孩大约十二三岁,正是上学的年纪。主持人走到男孩身边问他说:“你为什么不去上学?”男孩回答:“我得放羊。”主持人又问:“为什么要放羊呢?”男孩回答:“放羊为挣钱。”主持人继续问:“挣了钱要做什么呢?”男孩回答:“挣钱为娶媳妇。”主持人沉默了,已经不用再问了,再问下去就会回到起点,娶媳妇为生娃,生了娃让他放羊挣钱。这个男孩所能看到的只能是这些,他的父辈们就是这样生活的。  在这之后二十多年的时间里,我经常会想,假使我是哪个男孩,面对主持人的提问,我会如何回答?从小与狼生活在一起的孩子,学会的只能是狼嚎。在这个世界上,任何生活在小男孩生活的环境中的人,在未得到外界帮助的情况下,他们都只能给出与小男孩相同的回答。由此可见,生活中所有的成功人士,首先要感谢他们所处的,能让自己“看到”的环境;所有那些正在发牢骚,抱怨社会不公平的人,都要停止抱怨,因为你的抱怨,证明你以“看到”,“看到”却不努力去做,还有什么好抱怨的呢?  《老子》曰:“天之道,其犹张弓与?高者抑之,下者举之。”上天是公平的,可一旦你降临到人世,就不会再有公平可言,所以,人的社会责任,就是使之公平。故孟子曰:“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作者: 时间: 23:32:00
22:35:14  在第一篇文章中我曾说过,人生的过程就是“看到、想到、做到”。当环境对人的限制,发生在“看到”阶段,限制将由相对,变成绝对。人,如果出生在一个封闭的环境中,无法接触到外面的世界,此时环境对人的限制,将是绝对的,这个人如得  -----------------------------  旁征博引,写的很有深度,赞  
楼主: 时间: 08:20:57
22:35:14  在第一篇文章中我曾说过,人生的过程就是“看到、想到、做到”。当环境对人的限制,发生在“看到”阶段,限制将由相对,变成绝对。人,如果出生在一个封闭的环境中,无法接触到外面的世界,此时环境对人的限制,将是绝对的,这个人如得  -----------------------------   24楼
23:32:00  旁征博引,写的很有深度,赞  -----------------------------  谢谢了,不足之处,望指正。
作者: 时间: 09:52:16
  所谓的国学,就是穿凿附会
楼主: 时间: 11:20:35
09:52:16  所谓的国学,就是穿凿附会  -----------------------------  也可为一说。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楼主: 时间: 15:24:54
  本人解的这部《周易》:“与今人不同,与古人有异”,难免另类之嫌。以上的几篇短文,算是宴席开始时几道清口的小菜,从即日起将正式进入正文,大约需十天左右的时间,对《乾》卦八爻逐爻解析,敬请关注。
楼主: 时间: 18:20:03
  《菜根谭》曰:造花唤作小儿,切莫受渠戏弄;天地丸为大块,须要任我炉锤。
楼主: 时间: 21:58:18
  【原文】   初九①:潜龙勿2用3。  《小象》曰:“潜龙勿用”,阳在下也。  【译文】   初九:龙潜藏于深渊,不要去打扰他。  《象辞》说:“潜龙勿用”,因为初九阳爻处在一卦的最下位。  【注释】  ①初九:爻题。易卦的爻题,以“九”标示阳爻,以“六”标示阴爻。又以初、二、三、四、五、上标示从下至上各爻的顺序。阳爻用九,阴爻用六,如初九、初六、九二、六二、上九、上六等。 2.勿:副词。表示禁止或劝阻,相当于“别”,“不要”。 3.用:把持,操纵。这里指“打扰”。
楼主: 时间: 22:16:28
  解说  《乾》卦以龙喻人,故中国人称是龙的传人。《乾》卦以六爻叙述了人的一生,从少年、青年、中年到老年的各个阶段所应注意的事项。“初”为始,是龙(人)的学习成长阶段,深渊是龙所适宜的成长环境,《周易》认为应顺应“龙”的习性,不能过分地打扰、干预他,这是古人的教育理念。  现代人对孩子的教育重点放在了学习上,忽视了孩子们的天性,过分地干预孩子的成长。孩子的天性是什么?回答这个问题应从动物说起,了解动物的人都知道,动物们的生存能力,大多来源于幼年时与同伴们的打闹嬉戏。人是动物的一种,所以孩子们的天性就是“玩”、“闹”,孩子们在玩闹的过程中,可以获得两种优良的品质:一、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孩子们的社交圈子是未来成人后社交圈子的雏形。)。二、活泼开朗的性格。这两种优良的品质,在人的少年时期形成并定型,成年后则很难改变。  “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与“活泼开朗的性格”,是人步入社会走向成功人生的基础。过分地压抑孩子们的天性,将严重地阻碍这两种优良品质的形成(此处说是两种,实际上是一种,具有活泼开朗的性格的人,天生就有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这一点从孩子们的“玩儿”与成人的“玩儿”中可以看出,人在成人后就只能玩儿那些有规则的游戏,只有孩子们能在没有规则的情况下酣畅淋漓地玩儿,只要给他们一个自由的空间,他们就可以各个玩儿得满头大汗。孩子们在玩儿的过程中,情感得到尽情地宣泄,从而形成了活泼开朗的性格。  人宣泄情感的这种能力,只能在少年时与小伙伴儿们一起尽情玩耍的过程中培养出来,不能经常与小伙伴儿们一起尽情玩耍的孩子,将永远失去情感自我宣泄的能力。失败是成功之母,每个成功者都是从无数挫折中走出来的,不具备宣泄情感的能力的人,只能站在失败的阴影中无法自拔,失败者与成功者的最大差距不在个人能力上,而在此。  《三国演义》中描写曹操败走华容道的三次大笑,虽然是作者的艺术加工,但它真实地反映出曹操的性格,他是一位给点儿阳光就可以灿烂的人,也只有在曹操当时所处的那种环境中,还能笑得出来的人,才能成为一名优秀的领导者。  曹操的三次大笑,证明曹操是一个具有极强的情感自我宣泄能力的人,这一能力来自他少年时代无拘无束的玩儿与闹。  《三国志?武帝纪》1.载:太祖少好飞鹰走狗,游荡无度,其叔父数言之于嵩。太祖患之,后逢叔父于路,乃阳败面 口。叔父怪而问其故,太祖曰:“卒中恶风。”叔父以告嵩。嵩惊愕,呼太祖,太祖口貌如故。嵩问曰:“叔父言汝中风,已差乎?”太祖曰:“初不中风,但失爱于叔父,故见罔耳。”嵩乃疑焉。自后叔父有所告,嵩终不复信,太祖于是益得肆其意矣。  《世说新语?假谲?第二十七》2.又载: 魏武少时,尝与袁绍好为游侠,观人新婚,因潜入主人园中,夜叫呼云:“有偷儿贼!”青庐中人皆出观,魏武乃入,抽刃劫新妇与绍还出,失道,坠枳棘中,绍不能得动,复大叫云:“偷儿在此!”绍遑迫自掷出,遂以俱免。  少年的曹操无疑是一个让人头痛的孩子,可就是这个顽劣的孩子,长大后,在汉末乱世之中,屡败屡战,最终建立了三国时期最强大的曹魏政权。  从曹操的成长经历看,可怕的不是孩子们的顽劣,而是我们对顽劣的孩子们的态度,如何在保证孩子们痛快地玩儿的前提下,去掉孩子们的“劣”,才是教育者应该认真思考的问题。孩子们的天性造成孩子们必然会犯错误,不犯错误的孩子的未来是无法想象的。在面对孩子们的过错时,最好的方法是先回想一下我们自己儿时犯错时的情形,然后在决定该如何处理。采取粗暴地手段扼杀孩子们顽劣的天性,就等于剥夺了他一生的幸福,一个不具备情感自我宣泄能力的人,注定一生将生活在不幸之中。  现代人过于重视孩子们的学习,这是一种本末倒置的行为,人类最伟大的教育家孔子就曾说过:“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3.”在古人认为,本质教育是主要的,学习是次要的。现代的教育模式违背了孩子们的本性,孩子们的本性是“爱玩儿”,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4.”古人是幸福的,孔子在十五岁以后才全身心的投入于学习中,十五岁之前是人的性格形成期,从孔子的话中可以看到,孔子的这一时期没有人剥夺他玩儿的权利。而我们现代人则不同,现代人从几岁开始就以被迫全身心地投入于学习中了。课业的压力,以及人们教育理念的改变,使孩子们聚在一起玩儿的时间越来越少,现在的父母们,有谁问过你们的孩子,今天玩得高兴吗?对于你们的孩子,这才是最重要的问题。《易》曰:“潜龙勿用。”古人之提醒,值得现代人反思。
楼主: 时间: 22:22:46
  译文  1.《三国志》载:曹操少年的时候,爱好架鹰牵狗到处去打猎,游荡无度,他的叔父经常到他的父亲曹嵩那儿去告他的状。曹操为此很担心,后来有一次在路上遇到了叔父,曹操 就假装面瘫口歪眼斜。叔父很奇怪,问他什么原因造成的,曹操说:“是突然间收的风寒所致。”他的叔父把这件事告诉了他的父亲曹嵩。曹嵩非常惊愕,赶紧叫人把曹操喊来,却看到曹操的容貌没有变化。曹嵩问他说:“你的叔父说你中风了,你这就好了吗?”曹操回答说:“我根本就没有中风,只是叔父不喜欢我,所以才以此欺骗您。”曹嵩因此开始怀疑曹操的叔父。此后曹操的叔父在告他的状,曹嵩就不再相信了,曹操于是就更加无所顾忌地玩乐了。  2.《世说新语》载:魏武帝曹操少年的时候,与袁绍曾经喜欢一起四处做些游侠的事,又一次看到别人家里办婚事,就悄悄潜藏到主人的院子里,半夜高声叫喊道:“有贼人偷东西。”新房中的人都跑了出来看,曹操乘机进入新房,拔刀将新娘子劫出,和袁绍一起跑了出来。途中迷失了道路,掉进了荆棘丛中,袁绍动弹不得。曹操又大叫道:“小偷在此!”袁绍惊慌得自己跳了出来,二人才得以逃脱。  3.语出《论语?学而第一》:孔子说:“年轻人,在家能孝敬父母;出门在外,能尊敬兄长;说话做事,能够谨慎而有信用;能够与他身边的人相亲爱;内心又向往仁德。这些都做到后,如果还有余力的话,就去学习文化。”  4.语出《论语?为政第二》:孔子说:“我十五岁开始致力于学习,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楼主: 时间: 08:20:03
  《说苑?卷二十?反质》载:其一、子贡问子石:“子不学《诗》乎?”子石曰:“吾暇乎哉?父母求吾孝,兄弟求吾悌,朋友求吾信。吾暇乎哉?”子贡曰:“请投吾诗,以学于子。”   译文  《说苑》载:其一、子贡问子石说:“你不学《诗经》吗?”子石说:“我哪里有时间啊?我要身体力行地对我父母更加孝顺,身体力行地让兄弟间更加亲爱,让朋友间更加信任。我哪里有时间啊?”子贡说:“我要扔下《诗经》,向你学习。”
楼主: 时间: 10:57:40
  其二、公明宣学于曾子,三年不读书。曾子曰:“宣,而居参之门,三年不学,何也?”公明宣曰:“安敢不学?宣见夫子居宫庭,亲在,叱咤之声未尝至于犬马,宣说之,学而未能;宣见夫子之应宾客,恭俭而不懈惰,宣说之,学而未能;宣见夫子之居朝廷,严临下而不毁伤,宣说之,学而未能。宣说此三者学而未能,宣安敢不学而居夫子之门乎?”曾子避席谢之曰:“参不及宣,其学而已。”
楼主: 时间: 10:59:04
  译文  其二、公明宣跟从曾子学习,三年不读书。曾子说:“公明宣,你在我曾参的门下,三年不学习,为什么?”公明宣说:“怎么敢不学习?我看您居住在家里,父母在,对狗、马都没有大声呵斥的声音,这点我很喜欢,学习了很久还没能达到;我看到您应对来往的宾客,恭敬、诚恳毫不懈怠,我很喜欢,学习了很久还没能达到;我看到您在朝廷之上,严格要求下属,却又不让他们受到伤害,我很喜欢,学习了很久还没能达到。我喜欢您的这三点,学习了很久还没能达到,我怎么敢处于您的门下而不学习啊?”曾参离席道歉说:“曾参学习不如你的学习。”
楼主: 时间: 13:25:11
  《菜根谭》曰:苍蝇附骥,捷则捷矣,难辞处后之羞;萝茑依松,高则高矣,未免仰攀之耻。所以君子宁以风霜自挟,毋为鱼鸟亲人。
作者: 时间: 18:10:01
  出书请通知,一定买.
楼主: 时间: 19:42:29
  谢谢支持,离出书还很远,如有那一天,一定告知。
楼主: 时间: 21:30:45
  【原文】  九二:见龙在田,利见大人①。  《小象》曰:见龙在田,德普施也。  【译文】  九二:龙出现在田野上,利于见到伟大的人物。  《象辞》说:“见龙在田”,是因为仁德普遍施与的原因。  【注释】  ①见:读“现”,出现。
楼主: 时间: 22:08:45
  解说  “见龙在田”,《史记?卷一?五帝本纪第一》载:舜1年二十以孝闻。三十而帝尧2问可用者,四岳咸荐虞舜,曰可。于是尧乃以二女妻舜以观其内3,使九男与处以观其外。舜居妫汭4,内行弥谨。尧二女不敢以贵骄事舜亲戚,甚有妇道。尧九男皆益笃。舜耕历山,历山之人皆让畔。渔雷泽,雷泽上人皆让居。陶河滨,河滨器皆不苦寙5。一年而所居成聚,二年成邑,三年成都。尧乃赐舜絺chi衣6,与琴,为筑仓廪,与牛羊----。  远古人类的社会生活简单,农耕、渔猎、制器,几乎涵盖了人类社会生活的全部。二爻以“见龙在田”点明,只有在基层工作中踏实肯干的年轻人,才是未来能担大任之人。尧欲传位于舜,先使舜耕历山、渔雷泽、陶河滨,看到舜在基层工作中所取得的优异成绩后,才最终禅位于舜。故古人曰:“为大将者,必起于部伍;为宰相者,必擢于邑吏。”
楼主: 时间: 22:35:15
  注释   1.舜:传说中父系氏族社会后期部落联盟领袖。姚姓,一作妫姓,号有虞氏,名重华,史称“虞舜”。相传因四岳推举,尧命舜摄政,后来禅位于他。 2.尧:传说中父系氏族社会后期部落联盟领袖。好陶唐氏,名放勋,史称“唐尧”。传曾命羲和掌管时令,制定历法。 3.内:妻妾。这里指尧观察舜对女色的态度。 4.妫gui汭rui:水名,在今陕西省境内。 5.苦寙yu:器物窄小、粗厉,不坚实。 6.絺chi衣:细葛布做的衣服。  译文   《史记》载:虞舜在二十岁那年就以孝行闻名天下。三十岁的时候,帝尧问部下有没有可以任以政事的人,四岳全都举荐虞舜,帝尧认为可以。于是,尧将自己的两个女儿许配给舜,借以观察他是否贪恋女色;让自己的九个男孩儿与他相处,借以观察他的品行。舜居住在妫汭水边,居家、行事越来越谨慎。尧的两个女儿也不敢以娇贵的身份对待舜的亲属,非常有妇道。尧的九个男孩儿也越来越忠厚。舜在历山耕种,历山的人都互相谦让田界。在雷泽打渔,雷泽的人都互相谦让居住地。在河滨制作陶器,河滨出产的陶器都不在粗糙、不坚实。舜在一地居住一年,那个地方人口就开始聚集;二年,那个地方的人口就可以达到邑县的规模;三年,就可以成为都市。尧这才赐给舜絺衣,琴,并为他建筑仓廪,给予他牛羊。
楼主: 时间: 08:41:16
  “利见大人”,《周易》全书见“利见大人”者共七处。大凡每个成功人士,在自己起步的初级阶段,都或多或少的得到过比当时的自己能力强的人的提携、资助。《三国志?先主传》载:刘备少孤,家贫。少年时,得到了同宗叔父刘元起的资助,让刘备完成了学业;成年后,又得到中山大商张世平、苏双的资助,使得刘备有资金聚合徒众,有了争霸天下的资本。史书没有具体介绍他是如何得到这些人资助的,只是说刘备这个人:少言语,善下人,喜怒不形于色。  《三国志》中评价刘备的寥寥数语,是古今成大事者的必备素质,唯“能下人”者,能得人。《为政忠告?牧民忠告?事长第八》载:夫能下人者,其志必高,其所至必远。昔某郡有新守,褊骛1大不礼下,常令掾属2罗拜于庭下。有一贤掾,初以疾在告,疾愈当庭参。是日偶大雨,守命张伞布茅于庭下,使掾拜焉,掾恬然不动容,兴伏惟谨。识者知其他日必为宰相也,后果然。
楼主: 时间: 09:58:26
  注释  1.褊bian骛wu:褊,狭窄,狭小。骛,强求。褊骛,心胸狭隘而一味强求于人。 2.掾yuan属:古代官府中的属官。  译文   《为政忠告》载:能够以谨慎谦逊的态度主动谦让他人的人,他的志向一定高远,他未来所能成就的事业也一定会十分远大。过去某郡有个新上任的郡守,傲慢自大,不懂得礼遇属下,常常让属员在庭院下排列叩拜。有一个才德兼备的属员,之前因疾病告假,病愈后前来参拜新郡守。这天正好下大雨,郡守命令张开伞,在庭院下铺上茅草,让这个属员参拜,这个属员坦然不动声色,一起一伏谨慎地以礼参拜。有远见的人之道这个属员日后必能当上宰相,后来果然。
作者: 时间: 13:23:51
  文采不错,可惜没创见呵。
楼主: 时间: 14:40:40
13:23:51  文采不错,可惜没创见呵。  -----------------------------  多谢指教。文采不是我所追求的,创见亦不是我所追求的,吾之所爱,平淡。
作者: 时间: 17:13:39
13:23:51  文采不错,可惜没创见呵。  -----------------------------   45楼
14:40:40  多谢指教。文采不是我所追求的,创见亦不是我所追求的,吾之所爱,平淡。  -----------------------------  好一个“平淡”!我以前也看《易经》呢,只是这三年来专注于《老子》,所以暂时撂下了。等以后有机会,定与先生好好切磋一下。
楼主: 时间: 11:56:01
  我的这部书几乎包含了整部《老子》,自九四爻就开始涉及到,期待指正。
楼主: 时间: 14:49:29
  本爻虽曰“利见大人”,然能得“大人”之提携,必有始有因。《论语?学而第一》载:.子禽3问于子贡4曰:“夫子至于是邦也,必闻其政,求之与?抑与之与?”子贡曰:“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孔子以“温、良、恭、俭、让”等五种品质做人,每至一国,必知其国政,得之顺理成章,子贡虽曰:“异乎人之求之与。”然能得“大人”之提携,亦必在顺理成章之情况下,非求之所能得,故非“温、良、恭、俭、让”者,谁其与之?“温”者,人愿即之;“良”者,美、善之谓也;“恭”者,必能生敬,敬则远殆;“俭”者,共德,惜物爱物之谓(爱惜己之物,爱惜人之物,爱惜天下之物。);“让”者,能下人也。具此五德,人焉不助?  孔子罕言“利”与“命”,但不可否认,冥冥中还是有“命运”这种东西存在,所以《周易》说虽然你可以凭借优异的工作成绩做到“见龙在田”,也仅是“利见大人”而已,并非一定会得到大人的提携。西汉飞将军李广,精骑射,勇猛善战,汉文帝亦曾叹曰:“惜乎,子不遇时!如令子当高帝时,万户侯岂足道哉!”与大将军卫青征匈奴,或失道,或与匈奴主力相遇,寸功不立,李广虽闻名天下,然终身不封侯。故《易》曰:“时之义,大矣哉!”
楼主: 时间: 17:21:42
  译文   《论语》载:子禽问子贡说:“夫子每到一个国家,一定能知道这个国家的政治状况,是请求别人告诉他的,还是别人主动告诉他的呢?”子贡说:“先生温和、善良、恭敬、俭朴、谦让,是凭借这些美德得到的,先生求取得办法,大概不同于别人求取得办法吧?”
楼主: 时间: 20:05:26
  《为政忠告》载:求进于己  士当求进于己,而不可求进于人也。所谓求进于己者,道业学术之精是已;所谓求进于人者,富贵利达之荣是已。盖富贵利达在天,而不可求;道业学术在我,而不可不求也。况古之人不以富贵利达为心也,其所以从仕者,宜假此以行道也。道不行而富贵利达者。古人以为耻,而不以为荣。呜呼!非诚有致君泽民之心者,其孰能与于此。  译文   士当求进于己 士人追求上进应当求进于自己,而不可求进于他人。所说的士人求进必须求进于自己,是因为道业学术的精湛完全取决于自己;所说的求进于他人的,只能是外在的富贵显达的荣誉而已。人的富贵显达在于天意的安排,是不可也不必追求的,道业学术的精湛完全取决于自我,是不可不追求的。况且,古代的圣贤,不把富贵显达放在心上,他们之所以出来做官,为的是借做官来推行自己的政治理想。自己的政治抱负得不到推行而富贵显达,古人认为这是耻辱,而不是光荣。唉!不是真有辅佐君王造福百姓的政治抱负的人,谁能做到这些呢?
楼主: 时间: 21:37:55
  【原文】  九三:君子终日乾乾①,夕惕若厉,无咎②。  《小象》日:终日乾乾,反复道也。  【译文】  九三:君子白天兢兢业业勤奋努力,夜晚戒惧反省,如处险境之中,没有灾难。  《象辞》说:“终日乾乾”,代表着本爻强调的是前进与反思的重要性。  【注释】  ①乾乾:勤奋努力,自强不息的样子。②夕:夜,晚上。 3.惕:警惕,谨慎小心。 4.若:如同,像。 5.厉,危险。 6.无咎:没有灾难。  解说  “君子终日乾乾”,天道酬勤,故韩愈a曰:“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诗》b亦云:“题1彼鹡鸰2,载飞载鸣。我日斯迈3,而月斯征。夙兴夜寐,无忝4尔所生。”  《康熙庭训》c载:为学之功有三等,汲汲5然者,上也;悠悠然者,次也;懵懵6然者,又其次也。然而懵懵者非不向学,心未达也,诱而达之,安知懵懵者之不为颌汲7也。惟悠悠者最为害道,因循苟且,一曝十寒,以至皓首没世,亦犹夫人而已。古之圣人进修责勇,如汤之盘铭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岂有瞬息悠悠之意哉!孔子曰:“有能一日用其力于仁矣乎9?”盖深悯学者之悠悠,而冀其奋然用力也。学而能日新,则缉熙不已,造次无忘,旧习渐渐而消,至趣循循而入,欲罢不能,莫知所以然而然。故诗人美汤曰:“圣敬日跻10也。
楼主: 时间: 22:41:28
  注释   1.题:通“啼”。鸣叫。 2.鹡ji鸰ling:鸟名。 3.迈:超过,超越。 4.忝:辱,有愧于。 5.汲汲然:急切的样子。 6.懵懵然:无知的样子。 7.颌he汲:颌,指构成口腔的上颌与下颌。汲,从低处打水。颌汲,指象人用上下颌咀嚼食物一样,经过反复努力而达到。 8. 语出《论语?里仁第四》第六小节 9.缉熙:发扬光大,积渐广大。 10.跻ji:地位、声誉的上升。  译文 a.语出韩愈《进学解》:功业精进于勤奋,荒废于嬉戏;功业积成于思索,毁于盲目追随。  b.《诗》也说:“看看那只鸣叫的鹡鸰鸟,一边鸣叫一边飞翔。我每日都要努力做到更好,每月都要获得进步。早晨早早起来,夜里很晚才睡下,不要有愧于自己的一生。”  c.《康熙庭训》载:治学的功夫有三个等级,迫切向学的为上等,悠闲自得不知上进的为中等,茫然不知所为的是最次一等。然而,茫然不知所为的并不是不一心向学,是不知道如何正确学习,只要好好地诱导使他们明白,怎么知道这种人就不能经过反复努力而学有所成啊!只有悠闲自得不知上进的态度对学习才最有害,为学不思上进、得过且过,一日努力后就要休闲十天,以至于一直到老到死,也会和普通人没什么两样。古代的圣人为学、修德勇于进取,正如商汤的盘铭说:“假如一天获得新的知识,就要天天获得新知识,更要争取以后每天获得新知识。”岂能有瞬间不思进取的意思啊!孔子说:“有能够在一天之内全心全意致力于仁义的人吗?”这句话就是对学者不思进取的惋惜,是希望他们能奋然地用力于学习。学习而能每天获得更新,就能不断积累光大不已,即算有所耽误也不会忘记,旧时不良的习气渐渐消失,逐渐步入循序渐进的正轨,欲罢不能,就连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这样,却必须这样做下去,所以诗人赞美商汤说:“圣人兢兢业业一天一天的进步。”
楼主: 时间: 08:05:47
  《菜根谭》载:泛驾之马可就驰驱,跃冶之金终归型范;只一优游不振,便终身无个进步。 白沙云:“为人乡病未足差,一生无病是吾忧。”真确论也。
作者: 时间: 14:00:06
  好帖马克之!  
作者: 时间: 16:06:37
楼主: 时间: 17:30:41
  感谢诸君支持
楼主: 时间: 19:49:40
  译文  《菜根谭》载: 一匹性情凶悍的马,只要训练有素驾驭得法,仍然可以骑上它飞奔疾驰;在溶化时爆出溶炉以外金属,最终还是被人注入模型变成利器。一个人如果只贪图吃喝玩乐而游手好闲,就会使精神陷于萎靡不振的状态,如此就一辈子也没有什么出息。所以白沙先生说:“做人有过失并没什么可耻的,只有一生一点错都没有才最值得忧心。”这真是至理名言。
楼主: 时间: 21:21:45
  “夕惕若厉”,畏生慎,小心驶得万年船。故《尚书》a曰:“罔1不惟2畏,弗畏入畏。”古人又曰:“战战栗栗,日慎一日。敬慎其道,天下可有。”  《郁离子》b载:若石隐于冥山之阴,有虎恒蹲以窥其藩。若石帅其人昼夜警,日出而殷3钲4,日入而燎辉,宵则振铎5以望,坎山谷以守。卒岁,虎不能有获。一日而虎死,若石大喜,自以为虎死无毒己者矣。于是驰其机,撤其备,垣6坏而不修,藩决而不理。无何,有貙7逐麋来止其室之隈8,闻其牛、羊、豕之声而入食焉。若石不知其为貙也,叱之不走,投之以块,貙人立而爪之,毙。君子谓若石知一不知二,宜其及也。
楼主: 时间: 22:22:00
  注释   1.罔wang:无,没有。 2.惟:表示肯定或强调的语气。 3.殷:震动。 4.钲zheng:锣。 5.铎duo:古乐器名,如大铃。 6.垣yuan:短墙。 7.貙chu:兽名。大似狗,身似狸。 8.隈wei:角落。  译文   a.《尚书》说:“为什么不时时心怀畏惧,不时时心怀畏惧,最终将陷于可怕的境地。”  b.《郁离子》载:有一个叫若石的人隐居在冥山的山脚下,有一只老虎常常蹲在附近,窥视着他家的篱笆墙。若石率领着他的家人日夜警戒,早晨敲击钲锣,傍晚燃起篝火,夜里就摇铃守望,在家的四周栽种荆棘,修建高墙,在山谷中挖陷阱,整日整夜的守备着。过了一年,老虎吃不到他家一只牲畜。终有一天,老虎死了,若石大喜,自认为老虎死了,再也没有东西能伤害自己了。于是,捕兽的机关再也不休整了,日夜的戒备也撤掉了,墙坏了不再修,篱笆断裂也不补。不久,有一只貙追赶麋鹿来到这里,停在他家附近,听到牛、羊、猪的叫声,就冲进院子吃家畜。若石不知道是貙,大声驱赶,貙却不走,若石就扔石块去打它,貙突然象人一样站立起来,扑上去用爪子抓死了若石。君子说,若石只知其一,却不知其二,他遭受灾祸是应当的。
楼主: 时间: 16:45:23
  《康熙庭训》载:人生于世,无论老少,虽一时一刻不可不存敬畏之心。故孔子曰:“君子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我等平日凡事能敬畏于长上,则不罪于朋侪,则不召过,且于养身亦大有益。尝见高年有寿者,平日俱极敬慎,即于饮食,亦不敢过度。平日居处尚且如是,遇事可知其慎重也。
楼主: 时间: 17:46:05
  《论语?泰伯第八》载:曾子有疾,召门弟子曰:“启予足,启予手。《诗》云:‘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而今而后,吾知免夫,小子!”曾子躺在病床上处于垂死之际,才确定自己的手脚不会因遭受刑罚而被砍掉。读《论语》此节后,读者大概才会理解,古人为什么生活要在“夕惕若厉”中度过,让我们感谢上苍吧!感谢她让我们生活在这个开明的社会。  船的航行,离不开舵;车的行驶,离不开方向盘。反思,是人类的思想之舵。人类的思想,在反思中孕育、成熟。白天敬慎勤奋“终日乾乾”,夜晚戒惧反省“夕惕若厉”。 《小象》曰:“反复道也。”“道”自反复中得。反思,可以弥补不足,修正错误。《易》之《小象》,很少有能如本爻者,一语点睛。
楼主: 时间: 18:52:31
  译文   《论语》载:曾子有病将死,召集来门人弟子对他们说:“抬起我的脚给我看看,抬起我的手给我看看。《诗经》说:“终日战战兢兢,如同面临着深渊,如同在薄冰上行走。”到了今天以后,我的手脚得到保全了,小子们。
作者: 时间: 19:44:43
  善哉,读来欢畅淋漓,追求能做到,超越自己。  
楼主: 时间: 20:18:14
19:44:43  善哉,读来欢畅淋漓,追求能做到,超越自己。  -----------------------------  继续关注吧,会越来越好。
楼主: 时间: 21:07:24
  《菜根谭》载:夜深人静独坐观心,始知妄穷而真独露,每于此中得大机趣;既觉真现而妄难逃,又于此中得大惭忸。
作者: 时间: 21:46:23
21:07:24  《菜根谭》载:夜深人静独坐观心,始知妄穷而真独露,每于此中得大机趣;既觉真现而妄难逃,又于此中得大惭忸。  -----------------------------  理想,现实。两者的桥梁是否可以理解为行动呢?  知行合一。不知是否和楼主这句有共同的意境?
楼主: 时间: 22:08:04
21:07:24  《菜根谭》载:夜深人静独坐观心,始知妄穷而真独露,每于此中得大机趣;既觉真现而妄难逃,又于此中得大惭忸。  -----------------------------   67楼
21:46:23  理想,现实。两者的桥梁是否可以理解为行动呢?  知行合一。不知是否和楼主这句有共同的意境?  -----------------------------  理想与现实两者的桥梁是行动无可置疑。然“知行合一”与《菜根谭》此语的意境,应该没有关系,正是人的知行无法合一,才产生的种种念虑,不知您认同否?
作者: 时间: 22:22:23
21:07:24  《菜根谭》载:夜深人静独坐观心,始知妄穷而真独露,每于此中得大机趣;既觉真现而妄难逃,又于此中得大惭忸。  -----------------------------   67楼
21:46:23  理想,现实。两者的桥梁是否可以理解为行动呢?  知行合一。不知是否和楼主这句有共同的意境?  -----------------------------   68楼
22:08:04  理想与现实两者的桥梁是行动无可置疑。然“知行合一”与《菜根谭》此语的意境,应该没有关系,正是人的知行无法合一,才产生的种种念虑,不知您认同否?  -----------------------------  我理解的“知行合一”,大概不是一个具体的定义,算一个范围话的意境吧。  。。。坐观心,始知。。。既觉,。。。得大惭忸  我觉得意思是自思自省后的感慨,“朝闻道,夕死可矣”。  这里是思悟方觉行误。自己的知、行重新结合了,有一点点凤凰涅盘的意思了。  不过也可能我理解的有问题,或是这句话没搞懂,不好意思了。
作者: 时间: 23:07:01
  先秦时人重教育,科举后世人重功利。《东周列国志》里,人很淳朴,《儒林外史》里人太虚伪了。时代在变,人在变。古训在当今行不通了。
楼主: 时间: 07:17:07
  回复68楼  昨天晚上睡觉早,没能及时回复,抱歉!  我仅是个草根,对“知行合一”没认真研究过,只是从字面上理解的,您不要当真。  关于您对《菜根谭》此句的理解,我倒也觉得另有一番情趣。在我看来,您似乎是从过程上理解的,而我则是从结果上理解的,或许咱们二人本无对错可言,见仁见智而已。
楼主: 时间: 08:54:23
23:07:01  先秦时人重教育,科举后世人重功利。《东周列国志》里,人很淳朴,《儒林外史》里人太虚伪了。时代在变,人在变。古训在当今行不通了。  -----------------------------  先秦时人重教育,科举后世人重功利。《东周列国志》里,人很淳朴,《儒林外史》里人太虚伪了。  对您此说我非常赞同,虚伪自淳朴中生。《左传》以“郑伯克段”为开篇,郑伯为除掉自己的弟弟太叔,有意放纵太叔,使其恶迹彰显,然后下手除掉太叔。《左传》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它也同时开启了人类的欺诈史。  时代在变,人在变。古训在当今行不通了。  对您此说我不敢苟同。变是现实,永恒不变也是现实,人类如果没有永恒不变的东西,人类社会恐怕早就不存在了。以时装为例,时装的流行,以三十年为一个周期,中国古人以三十年为一世,在日新月异的今天,时装这种处于潮流最前沿的东西,依然无法脱离古人之窠臼。由此盖可能见一斑了,一家之言,望您勿怪。
楼主: 时间: 09:57:23
  “无咎”,《周易》全书共用“无咎”九十次,“无大咎”两次,为《周易》判辞使用频率最高者。耿南仲《周易新讲义?序》曰:“六爻具而刚柔变化、吉凶悔吝错综其间,探之不得其端,循之不见其绪矣。虽然,《易》之道有要,在“无咎”而已。要在“无咎”者何,善补过之谓也。”古人认为,“无咎”乃人生之最高境界。故《易》曰:“无咎无誉。
楼主: 时间: 10:49:45
  译文   《周易新讲义》载:八卦的六爻齐全后,刚柔变化、吉凶悔吝错综于其间,往前探索找不到他的尽端,往后追寻找不到他的头绪。虽然,《易》之道还是有她的要点,主要在“无咎”而已。要点在“无咎”指的是什么,说的就是要善于补救过失。
作者: 时间: 11:15:44
13:23:51  文采不错,可惜没创见呵。  -----------------------------   45楼
14:40:40  多谢指教。文采不是我所追求的,创见亦不是我所追求的,吾之所爱,平淡。  -----------------------------  文采就是花架子,说理明确,看待问题透彻明了,难得啊!
楼主: 时间: 14:08:26
  回复 龙腾951  过奖了,看到您的访问,谢谢关注。
楼主: 时间: 16:40:31
  《菜根谭》载:处世不必邀功,无过就是功;与人不要感德,无怨就是德。
楼主: 时间: 18:14:37
  【原文】  九四:或跃在渊,无咎。  《小象》曰:或跃在渊,进无咎也。  【译文】  九四:有时应该隐藏进深渊,没有灾难。  《象辞》说:“或跃于渊”表示进取没有灾难。
楼主: 时间: 19:47:11
  解说  所谓隐藏者,非唯藏形之谓也,若能使人视而不见,方为天下之最善隐藏者也。小隐隐于世,大隐隐于朝,盖谓此也。  《道德经?第二章》载: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是以圣人处无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為而弗恃,功成而不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千田土曰:《易》美“无咎无誉”,盖因出众是美的基础,亦是成为众矢之的之唯一理由。最先被摘走的,就是那朵最美的花。  译文   《道德经》载:天下的人都以出众的美丽漂亮的为美,(在美的比较下)丑陋就产生了。天下的人都知道美善的行为为美善,(在美善的行为的比较下)不善的就显现出来了。(天下的事物都是因对立而显现的)比如因为有了“有”,所以人们知道了“无”;因为有了“难的”,所以形成了“容易的”;因为有了“长的”,所以才显出“短的”;因为有了“高高在上的”,所以才比较出“卑下的”;音与声相唱和;前与后相追随。这是天下永恒不变的真理。(圣人明白这个道理,因此,从不做有可比较而能显现出来的事,)所以圣人做事就好像没做一样,圣人所推行的教化也不用说教;(圣人的行为效法的是“天”)“天”孕育了万物,万物却并不知道自己的孕育生长是“天”的作用;“天”让万物成长,却从不占有;“天”做了所有这一却,从不依恃;大功告成,却从不居功。正是因为不居功,所以她也永远无法去掉自己的功勋。
楼主: 时间: 21:40:06
  《庄子?杂篇?渔父第三十一》载:《庄子?杂篇?渔父第三十一》载:人有畏影恶迹而去之走者,举足愈数而迹愈多 ,走愈疾而影不离身,自以为尚迟,疾走不休,绝力而死。不知处阴 以休影,处静以息迹,愚亦甚矣!
楼主: 时间: 21:59:08
  译文   《庄子》载:有一个人畏惧自己的影子,厌恶自己的行迹,想甩开他们走掉,越是走动地上的行迹就越多,走的再快影子也不离开他,他认为自己还是走得慢了,就快走而不停息,最后力量用尽而死掉了。他不知道只要呆在避阴的地方,影子就会消失;只要静止不动,就不会再有足迹。这个人太愚蠢了。
楼主: 时间: 08:19:02
  《新序?卷八?义勇》载:佛肸1以中牟叛,置鼎于庭,致士大夫曰:“与我者受邑,不吾与者烹。”大夫皆从之。至于田卑曰:“义死,不避斧钺之罪;义穷,不受轩冕之服。不义而生,不仁而富,不如烹。”褰2衣将就鼎。佛肸脱屦3而生之。赵氏闻其叛也,攻而取之,闻田卑不肯与也,求而赏之。田卑曰:“不可也,一人举而万夫俯首,智者不为也;赏一人以惭万夫,义者不取也。我受赏,使中牟之士怀耻,不义。”辞赏徙处,曰:“以行临人不道,吾去矣。”遂南之楚。  注释   1.佛肸xi:人名。春秋时赵国大夫。 2.褰qian:提起。 3.屦ju:用麻葛等物制成的鞋。
作者: 时间: 09:31:05
  请问这些理论达到该怎么和实践相结合呢?
楼主: 时间: 11:18:35
  译文   《新序》载:佛肸占据中牟反叛了赵氏,在庭院中放置一口鼎,招来中牟的士大夫们说:“跟我一起反叛的赏赐给他县邑,不跟我一起反叛的就烹死他。”大夫们都顺从了他。到了田卑这,田卑说:“道义上应当去死的,斧钺加身也不躲避;道义上应当受穷的,就算别人送来官位也不接受。不符合道义而生存,不符合仁义而富贵,还不如烹死。”说完,提起衣服就要跳入鼎中。佛肸跑掉了鞋把他救了下来。赵简子听说佛肸反叛了,攻击中牟杀了佛肸,听说田卑不肯顺从佛肸,就找田卑要封赏他。田卑说:“不可以这样,一人受赏而万人因此羞愧得抬不起头。有智慧的人不那样做;用赏赐一人的方法来羞惭大众,有道义的人不会领取。我如果接受了赏赐,会使中牟的大夫们感到更加羞耻,这种行为不道义。”推辞了赏赐,搬到了别处,说:“以美行凌驾于别人之上,是一种无道的行为,我还是走吧。”于是向南到了楚国。
楼主: 时间: 14:43:38
09:31:05  请问这些理论达到该怎么和实践相结合呢?  -----------------------------  你这个问题回答起来很难,不得不多用一些时间思索。想了很久,还是用老子的“有”与“无”来回答吧。如果人能踏踏实实地去实践这些理论,就不存在你所提到的这个问题,可人一旦思索如何让这些理论在实践中为自己所用,那必然就有问题了。故古人说:“君子务本,本立则道生。”所谓本者,修身而已。
作者: 时间: 15:38:18
09:31:05  请问这些理论达到该怎么和实践相结合呢?  -----------------------------   85楼
14:43:38  你这个问题回答起来很难,不得不多用一些时间思索。想了很久,还是用老子的“有”与“无”来回答吧。如果人能踏踏实实地去实践这些理论,就不存在你所提到的这个问题,可人一旦思索如何让这些理论在实践中为自己所用,那必然就有问题了。故古人说:“君子务本,本立则道生。”所谓本者,修身而已。  -----------------------------  受教了,说的很对,我一直想弄懂 大道至简,悟者大成! 是什么含义,只是功底浅薄,无奈只有不耻下问了,海涵!
楼主: 时间: 20:20:23
  “或跃于渊”,亦有不得不然者也!  《郁离子》载:岷山之鹰既化为鸠,羽毛爪嘴皆鸠矣。飞翔于林木之间,见群羽族之翪然集也,瞿然忘其身之为鸠也, 然而鹰鸣焉,群鸟皆翕伏。久之,有乌翳薄而窥之,见其爪嘴羽毛皆鸠而非鹰也,则出而噪之。鸠仓皇无所措,欲斗则爪与嘴皆无用,乃竦身入于灌。乌呼朋而逐之,大困。郁离子曰:“鹰,天下之鸷也,而化为鸠,则既失其所恃矣,又鸣以取困,是以哲士安受命而大含忍也。”
楼主: 时间: 21:28:14
  谢谢顶贴,虽然没看到图,支持你。
楼主: 时间: 22:12:07
  译文:   《郁离子》载:岷山的老鹰变成了斑鸠,羽毛、爪子和喙都变成了斑鸠的样子。老鹰飞翔于林木之间,看见一群鸟在一起盘旋飞翔,它忘记了自己以变成了斑鸠,看到鸟儿们不知躲避感到很惊奇,发出了鹰的叫声,鸟儿们吓得停止飞翔躲藏了起来。过了很久,有只乌鸦偷偷地从草木从中探头窥视,看到它爪子、羽毛和喙都是斑鸠而不是鹰,就都从草木从中出来,对着它叫骂。斑鸠仓皇不知所措,想要和它们打斗,但爪子和喙都已不能用,就惊恐地躲入灌木丛中。乌鸦召集来同伴去追赶它,斑鸠狼狈不堪。郁离子说:“老鹰,是天下凶猛的鸟类,变化成斑鸠后,就以失去了它的凶猛所依恃的东西,却还发出鹰的叫声,自取灾祸,陷入困境。所以,有头脑的人,会安受命而大含忍(用现代汉语很难译出其所包含的全部意义,故不译。)。
作者: 时间: 22:15:23
  目前,学界将此爻断为: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  意即,君子白天积极进取,晚上按时休息,有磨砺,无过错。  讲的是遵循天道,作息有律。
楼主: 时间: 08:13:04
22:15:23  目前,学界将此爻断为: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  意即,君子白天积极进取,晚上按时休息,有磨砺,无过错。  讲的是遵循天道,作息有律。  -----------------------------  终于有人开始提异议了。我解的这部《周易》,本卦《乾》卦是与目前学界的一般观点最接近的一卦,以后的六十三卦,与目前学界的观点几乎格格不入,大约可以称为“与今人不同,与古人有异。”这也是为什么像我这样一位无名小卒,敢花五年时间去完成一部近百万字的作品。但我并非要标新立异,这一点相信您也能看得出来,就以您所提的这一爻来说,您如细心品味,就应该能从中获益,要是再能平心而论的话,把其作为一说,也未尝不可。  同时还要声明一点,我之所以将书名定为《周易今解》,就是希望让世人知道,我对《周易》的这些观点,与前人无关,与今人无关,于后人亦无关,她所代表着的只是我作为现代人的个人观点。我相信这部书能成为传世之作,不求有功,但求不贻害于后人即足矣。孔子曰:“知我者《春秋》,罪我者《春秋》!”我之谓也!  感谢您的指正,让我有一个表露的机会。希望还能有机会与您切磋。
楼主: 时间: 16:19:48
  《阅微草堂?卷二十四?栾阳续录》载:田白岩言:济南朱子清与一狐友,但闻声而不见形。亦时预文酒之会,词辞纵横,莫能屈也。一日,有请见其形者。狐曰:“欲见吾真形耶?真形安可使君见;欲见吾幻形耶?是形既幻,与不见同,又何必见。”众固请之,狐曰:“君等意中,觉吾形何似?”一人曰:“当庞眉皓首。”应声即现一老人形。又一人曰:“当仙风道骨。”应声即现一道士形。又一人曰:“当星冠羽衣。”应声即现一仙官形。又一人曰:“当貌如童颜。”应声即现一婴儿形。又一人戏曰:“庄子言,姑射神人,绰约若处子。君当如是。”即应声现一美人形。又一人曰:“应声而变,是皆幻耳。究欲一睹真形。”狐曰:“天下之大,孰肯以真形示人者,而欲我独示真形乎?”大笑而去。子清曰:“此狐自称七百岁,盖阅历深矣。”
楼主: 时间: 20:48:44
  千田土曰:人不可以无“真”,无“真”必累。亦不可随意以“真”示人,“或跃于渊”,其义大矣哉!
楼主: 时间: 22:04:12
  《菜根谭》载:其一、君子之心事,天青日白,不可使人不知;君子之才华,玉韫珠藏,不可使人易知。
楼主: 时间: 09:04:40
  其二、藏巧于拙,用晦而明,寓清于浊,以屈为申,真涉世之一壶1,藏身之三窟2也。  注释 1.壶:通“瓠”,即葫芦。古代渡河时系在腰间,相当于救生衣。 2.三窟:语出《战国策?齐策四》:“狡兔有三窟,仅得免死而。”
发表评论:
TA的最新馆藏[转]&[转]&[转]&[转]&}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易经变卦是什么意思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