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上坨了个尊,羊角是是长的,像手机屏幕上有一条线线大概有2公分长,它的两侧图案略有不同,尊上一侧一个羊,上边还

&欢迎访问起点女生网,请&&或&
加入书架书签 |
投女生推荐票 |
阅读底色..
字体大小..
默认设置..
打赏作品&|&
给本书投粉红票&|&
给本书评价
作者:&& 更新时间: 12:13&& 阅读最新章节
第一卷 雪与阳光 分卷阅读本卷共0字在这自由而混乱的城市中,一旦被得知真名,那就全盘皆输!
楔子 魔法山脊&第一章 凯德拉关卡&第二章 墓穴与营地&第三章 不相关任务(上)&第三章 不相关任务(下)&第四章 效率真低&第五章 血雨罗菲&第六章 竞技场与战场&第六点五章 三个神技?&第七章 奇怪的理论(不正经章)&第八章 一击致命&第九章 阿达吉奥&第十章 雪与阳光&第十一章 探查&第十二章 雪山旧事&第十三章 女神创世&第十四章 谜之大陆&第十五章 夜谈&第十六章 盾牌一说&第十七章 车轮战?&第十八章 把头发染一下吧&第十九章 夜袭&第二十章 阿达与树&第二十一章 太假了&第二十一点五章 果然假(几个解释)&第二十二章 墓花&第二十三章 那如星辰般明亮的眼睛啊&第二十四章 自己的决定&第二十五章 找到了(不正经章节)&第二十六章 拉结尔变态不解释&第二十七章 杰克,拜托了&第二十八章 异教徒&第二十九章 记住了,拉尔格&第三十章 是为真名&第三十点五章 奇迹、图腾&第三十一章 深渊前的故事(上)&第三十一章 深渊前的故事(下)&第三十二章 冷冽清晨&第三十三章 黑暗精灵的挽歌&第三十四章 带刺的灌木&第三十五章 弃子……而已啊&第三十六章 亲爱的……埃雷娜&第三十七章 落日余晖&卷末什么的 人物介绍&
起点女生网欢迎广大书友光临阅读,最新、最快、最火的连载作品尽在起点原创!手机用户请到阅读。
向朋友推荐 |壮族日常说什么语言?? - 百科问答
& 壮族日常说什么语言??
壮族日常说什么语言??
悬赏分:0 -
- 阅读次数:
壮族日常说什么语言??
关于"壮族日常说什么语言??"的最佳答案
壮族日常说什么语言??:
壮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人口最多的民族,主要聚居在广西壮族自治区、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少数分布在广东、湖南、贵州、四川等省。壮族的先民是属古代百越族群,建国后经民族识别,统一称为僮族。1965年,根据周恩来总理的提议和壮族人民的意愿,僮族改称壮族。
壮族 由来 壮族的先民是属古代百越族群,与西瓯、骆越有血缘递承关系。历史上有过不同的他称,史书写成"僮"或"",或称俚、乌浒、僚、等亦出现过""的蔑称。居住在不同地区的壮族有各种不同的自称,如布越、布依、布土、布侬、布偏等。 建国后经民族识别,统一称为僮族。1965年,根据周恩来总理的提议和壮族人民的意愿,僮族改称壮族。 广东的壮族世居连山县境南部。历史上称这里的壮胞为"峒民"。民国17年(1928年)版《连山县志》记载:明代万历十年(1582年)"发兵征剿,抚其遗孽,设巡检司以管辖之",总称"宜善九村"。到万历十-年"改程山旧治为宜善巡检司,为县佐"。至今壮区仍流传有"宜善九村外七峒,九村开辟自明朝。一半涿褚话胙"的俗谚。 从语言、风俗及宗支族谱的调查和史志书记载,以及民间传说等方面考证,连山壮族大部分来自广西。最先到连山定居的为元至正二十八年(1368年)从广西富川迁至永丰、福堂的陆姓先民。据民国17年(1928年)版《连山县志》的记载,壮民多是在明洪武年间从广西迁来的。永丰乡覃姓的族谱中,有"洪武初来程山古县落籍"的记载(连山宋代称程山,置县治于宜善)。从族谱考察,部分韦姓先祖自桂北山区的南丹、庆远、都安一带;覃姓于万历九年(1581年)从广西贺县迁来;莫姓分别于永乐、正德、万历前后从封开迁来;贤姓是天顺年间从广西崇化(平乐)迁来;梁姓于成化年间从广西藤县迁来。由此推断,壮族由广西迁来连山至少已有五六百年的历史,和相邻的汉、瑶族交错杂居,在生产和生活方面,关系密切。此后形成小聚居的局面,形成独特语言圈和现今的分布状况。
壮族 概况 壮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人口最多的民族,主要聚居在广西壮族自治区、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少数分布在广东、湖南、贵州、四川等省。壮族族称来源于部份壮族的自称“布壮”。此外,还有自称布侬、布土、布样、布斑、布越、布那、侬安、布偏、土佬、高栏、布曼、布岱、布敏、布陇、布东等20多种。根据2000年中国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壮族人口数为。壮族聚居区地处岭南西部,地形奇特,山青水秀,自然景观十分美丽。这里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多热带、亚热带作物。农产品有水稻、玉米、薯类等。三七、蛤蚧和茴油,是壮族地区素负盛名的特产。壮族,是岭南的土著民族。有“布壮”、“布土”、“布侬”、“布曼”、“布雅依”等20余种自称。新中国成立后,统称“僮族”。后来改为“壮族”。壮族有本民族的语言文字。壮语属汉藏语系壮侗语傣语支。古文字是“模仿”汉字《六书》的造字法而创造的一种与壮语语音一致的“方块壮字”。20世纪50年代,根据壮族人民的要求,创制了一种全民族能够接受以拼音字母为基础的壮字。目前仍在推广使用。 铜鼓是壮族最有代表性的民间乐器。 壮族人忌讳农历正月初一这天杀牲;有的地区的青年妇女忌食牛肉和狗肉;妇女生孩子的头三天(有的是头七天)忌讳外人入内;忌讳生孩子尚未满月的妇女到家里串门。 壮族以农业为主,驰名中外的三七、蛤蚧和茴油是壮族地区素负盛名的特产。甘蔗产量居全国首位。 壮族信仰原始宗教,祭祀祖先,部分人信仰天主教和基督教。著名节日有一年一度的“三月三”歌节等 壮族 生产技术 壮族是一个以农耕为主的农业民族。主要种植的农作物有:稻谷、玉米、芋头、红薯、木薯、高粱、甘蔗。
作为农业组成部分的水果和经济作物的种植,也早已闻名。如龙眼、荔枝,汉代已传誉中原,成为官中珍果。甘蔗于汉朝也已种植,到清以后,广西逐步成为甘蔗的主产区;白毛茶由于单宁含量较高,因此品质极优。
桂林的马蹄粉、贵县的藕粉、龙州的桄榔粉和平乐的百合粉,是广西有名的四大甜食特产。
壮族地区可作中草药用的动物、植物和矿物在千种以上,其中田七、蛤蚧、罗汉果、金银花、三蛇酒等驰名中外。
壮族地区是我国重要的林木产区之一,林产品中的桐油、八角、油茶果和木棉花,都是本地特产,其中桐油、八角和木棉花都不仅畅销国内,而且在国际上都颇有影响。木材中的杉木、铁林木都是著名的优质木材。
壮族 饮食习惯 多数地区的壮族习惯于日食三餐,有少数地区的壮族也吃四餐,即在中、晚餐之间加一小餐。早、中餐比较简单,一般吃稀饭,晚餐为正餐,多吃干饭,菜肴也较为丰富。大米、玉米是壮族地区盛产的粮食,自然成为他们的主食。 日常蔬菜有青菜、瓜苗、瓜叶、京白菜(大白菜)、小白菜、油菜、芥菜、生菜、芹菜、菠菜、芥蓝、蕹菜、萝卜、苦麻菜,甚至豆叶、红薯叶、南瓜苗、南瓜花、豌豆苗也可以为菜。以水煮最为常见,也有腌菜的习惯,腌成酸菜、酸笋、咸萝卜、大头菜等。快出锅时加入猪油、食盐、葱花。 壮族对任何禽畜肉都不禁吃,如猪肉、牛肉、羊肉、鸡、鸭、鹅等,有些地区不吃狗肉,也有些地区却酷爱吃狗肉。猪肉也是整块先煮,后切成一手见方肉块,回锅加调料即成。壮族人习惯将新鲜的鸡、鸭、鱼和蔬菜制成七八成熟,菜在热锅中稍煸炒后即出锅,可以保持菜的鲜味。壮族喜爱猎食烹调野味、昆虫,对三七的食疗颇有研究,利用三七花、叶、根、须做菜很有特色。壮族还擅长烤、炸、炖、腌、卤成熟法,嗜酒,口味辣麻偏酸,喜食酥香菜品。主要特色菜有:辣血旺、火把肉、壮家烧鸭、盐风肝、脆熘蜂儿、五香豆虫、油炸沙虫、皮肝糁、子姜野兔肉、白炒三七花田鸡、岜夯鸡等。壮族自家还酿制米酒、红薯酒和木薯酒,度数都不太高,其中米酒是过节和待客的主要饮料,有的在米酒中配以鸡胆称为鸡胆酒,配以鸡杂称为鸡杂酒,配以猪肝称为猪肝酒。饮鸡杂酒和猪肝酒时要一饮而尽,留在嘴里的鸡杂、猪肝则慢慢咀嚼,既可解酒,又可当菜。典型食品:壮族有许多著名的菜肴和小吃,主要有:马脚杆,鱼生,烤乳猪,花糯米饭、宁明壮粽,状元柴把,白切狗肉,壮家酥鸡,清炖破脸狗,龙泵三夹。 壮族 建筑风格 居住在坝区和城镇附近的壮族,其房屋多为砖木结构,外墙粉刷白灰,屋檐绘有装饰图案。居住在边远山区的壮族,其村落房舍则多数是土木结构的瓦房或草房,建筑式样一般有半干栏式和全地居式两种。 干栏,也叫木楼、吊脚楼。壮、侗、瑶、苗、汉都有。多为两层。上层一般为3开间或5开间,住人。下层为木楼柱脚,多用竹片、木板镶拼为墙,可作畜厩,或堆放农具、柴禾、杂物。有的还有阁楼及附属建筑。一般干栏都依山傍水,面向田野,前景开阔,采光也好。一个寨子一个群落,整体肜去,既雄伟又壮观。有些村寨,家家相通,连成一体,就像一个大家庭。居室格局,各族自有特点。龙胜县龙脊乡壮族干栏,以神龛为中心,神龛后面,居中是家公住房(以女主人为中心),左角是家婆住房,有小门与家公房相通。主妇房在右角。丈夫房在厅堂右侧外。客房在前庭左角,姑娘房在右角楼梯旁,便于她们与小伙子们交往。这种布局的最大特点,是夫妻异室,沿袭了古俗。现在的干栏,内部结构略有变化,但基本格局不变。
壮族 服饰风格 壮族服饰主要有蓝、黑、棕三种颜色。壮族妇女有植棉纺纱的习惯,纺纱、织布、染布是一项家庭手工业。用自种自纺的棉纱织出来的布称为“家机”,精厚,质实,耐磨,然后染成蓝、黑或棕色。用大青(一种草木植物),可染成蓝或青色布,用鱼塘深可染成黑布,用薯莨可染成棕色布。 壮族服饰各有不同,男子、女子的服饰,男子、妇女、未婚女子的头饰,各具特色。 男装与女装 男装有右襟与对襟两种,右襟衫反膊无领,衣纽从右腋下开至腰部又转向正中,再开出三四寸而止,衣襟镶嵌一寸多宽的色布边,用铜扣纽,再束上长腰带;对襟开胸,长仅及脐的紧身衫,这是在劳作时穿着的。而女装为无领右襟,只是衣袖比男装大些,宽大近尺,长至膝盖,镶嵌绲边,边条有宽细,一般在二三道以上。肩内贴布反衬在外,起缝三线,名叫“反膊衫”。男女衫的扣钮均铜纽或布纽。男女裤子式样基本相同,裤脚有绲边,俗称“牛头裤”。已婚妇女有绲花边的肚兜,腰裤左边悬挂一个穗形筒,与锁匙连在一起,走动时发出“沙啦吵啦”的响声。男子礼服惯穿长袍,外面套上一件短褂,通称“长衫配马褂”,起先是头戴顶圆帽,后来改戴礼帽。到了现代,壮族的穿着衣式已基本现代化,但老一辈人,仍普遍以穿蓝、黑两色为主。 奇特的头饰 未婚女子喜爱长发,留刘海(以此区分婚否),通常把左边头发梳绕到右边(约三七分)用发卡固定,或扎长辫一条,辫尾扎一条彩巾,劳作时把发辫盘上头顶固定。已婚妇女则梳龙凤髻,将头发由后向前拢成鸡(凤)臀般的式样,插上银制或骨质横簪。现在裹青纱白帕的已少见,多用黑帕或花帕头巾,梳髻多是中年以上妇女,且喜欢戴绣花勒额,冬季妇女多戴黑色绒线帽,帽边花式因年龄而异。男女都穿布鞋,中年妇女上山劳动爱穿自己制的猫耳布鞋,俗称鞋猫,形似草鞋、有耳、有跟,用一条扁纱带将鞋耳和鞋跟串起来,任意绑扎调节松紧。儿童头饰:童帽是用二三寸宽的绣花布条缝制成的无顶遮额帽。古籍中记载壮俗“露顶跣足”、“布帛勒额(束额)”,在童帽上获得再现,这种遮额帽既能保护头部也是一种装饰品。婴儿的背带比常见的汉族的大得多,呈蝴蝶状,“蝶身”长三尺,宽二尺四寸,中绣花样图案或八卦乾坤图,但很少见绣有文字,两边“蝶翼”长九尺,宽一尺二寸,这种背带壮话称“腊”。建国后,这种背带逐渐改小尺寸,有些背带壮话称“腊”。建国后,这种背带逐渐改小尺寸,有些背带身刺绣上如“出入平安”“美满幸福”的文字,代替原有的图案。 男女都穿布鞋,中年妇女上山劳动爱穿自己制的猫耳布鞋,俗称鞋猫,形似草鞋、有耳、有跟,用一条扁纱带将鞋耳和鞋跟串起来,任意绑扎调节松紧。 壮族 礼仪 壮族是个好客的民族,过去到壮族村寨任何一家做客的客人都被认为是全寨的客人,往往几家轮流请吃饭,有时一餐饭吃五、六家。平时即有相互做客的习惯,比如一家杀猪,必定请全村各户每家来一人,共吃一餐。招待客人的餐桌上务必备酒,方显隆重。敬酒的习俗为“喝交杯”,其实并不用杯,而是用白瓷汤匙。 客人到家,必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给客人以最好的食宿,对客人中的长者和新客尤其热情。用餐时须等最年长的老人入席后才能开饭;长辈未动的菜,晚辈不得先吃;给长辈和客人端茶、盛饭,必须双手捧给,而且不能从客人面前递,也不能从背后递给长辈;先吃完的要逐个对长辈、客人说“慢吃”再离席;晚辈不能落在全桌人之后吃饭。 尊老爱幼是壮族的传统美德。路遇老人要主动打招呼、让路,在老人面前不跷二郎腿,不说污言秽语,不从老人面前跨来跨去。杀鸡时,鸡头、鸡翘必须敬给老人。路遇老人,男的要称“公公”,女的则称“奶奶”或“老太太”;遇客人或负重者,要主动让路,若遇负重的长者同行,要主动帮助并送到分手处。
壮族 禁忌 壮族人忌讳农历正月初一这天杀牲;有的地区的青年妇女忌食牛肉和狗肉; 妇女生孩子的头三天(有的是头七天)忌讳外人入内; 忌讳生孩子尚未满月的妇女到家里串门。 登上壮族人家的竹楼,一般都要脱鞋。壮族忌讳戴着斗笠和扛着锄头或其他农具的人进入自己家中,所以到了壮家门外要放下农具,脱掉斗笠、帽子。 火塘、灶塘是壮族家庭最神圣的地方,禁止用脚踩踏火塘上的三脚架以及灶台。 壮族青年结婚,忌讳怀孕妇女参加,怀孕妇女尤其不能看新娘。特别是怀孕妇女不能进入产妇家。家有产妇,要在门上悬挂袖子枝条或插一把刀,以示禁忌。不慎闯入产妇家者,必须给婴儿取一个名字,送婴儿一套衣服。一只鸡或相应的礼物,做孩子的干爹、干妈。 壮族是稻作民族,十分爱护青蛙,有些地方的壮族有专门的“敬蛙仪”,所以到壮族地区,严禁捕杀青蛙,也不要吃蛙肉。每逢水灾或其他重大灾害时,壮族都要举行安龙祭祖活动,乞求神龙赈灾。仪式结束后,于寨口立碑,谢绝外人进寨。 壮族 壮语简介 壮族作为一个民族,它重要的基本特征就是有本民族的共通语言――壮语。壮语是一种有着悠久历史的优美语言,它是壮族人民千百年来在共同的生活、生产和斗争中创造的。由于长期与汉人相处,壮语不断地吸收汉语的用语来丰富自己。但壮族人民非常懂得珍惜保护自己的语言,所以壮语在基本语汇和基本语法方面都有自己的特征。壮族后来分布到西南不少地方,语言都是大同小异,语根词汇变化很少。 按国内一般的观点认为,壮语属于汉藏语系中的壮侗语族、壮傣语支。不过壮语系属问题仍旧有争论,国外的观点大都认为属于台-加岱语系,鉴于同源词是亲属语言的唯一证据,属于台-加岱语系的观点是比属于汉藏语系要有根据的。壮语大致可分南北两大方言,十二个土语区,但从语音、语法、词汇等方面看其内容的一致性还比较大。其内部分支如表: 邕北土语 红水河土语 柳江土语 桂北土语 右江土语 桂边土语 邱北土语 连山土语
邕南土语 左江土语 德靖土语 砚广土语 文麻土语
壮族 壮族文字由来 壮族先民在长期的生产实践和社会活动中,为了便于记事和进行交流,在商周时期就创造了刻划文字符号。这种文字在壮族创世史诗《布洛陀》中称为sawgoek,意为本源书,即最古老的文字。从广西出土的战国至汉代的文物中看到,这种刻划符号开始出现对物象轮廓的勾勒,有向象形文字发展的趋势,它比结绳记事前进了一步。后来,随着汉文化在壮族地区的广泛传揪播,壮族先民又吸取并仿造汉字六书的构字方格,创造出sawndip,意即生造字。这就是史籍所称的"土俗字",又叫"方块土俗字"或"方块壮字"。这种文字有的是借用汉字的偏旁部首重新组合而成,有的是借用汉字注壮语音义,有些是创造的类象形字。 本源书和土俗字是壮族文字发展史上两个阶段的表现形式。学术界一般认为,壮族的土俗字始于唐,兴于宋而盛于明清,既有碑刻,且有大量的师公唱本和民歌抄本传世。壮族的许多传统长诗、神话故事等藉此得以保存。由于历史的原因,这种文字没有得到规范和统一,至今亦只在民间的一定范围里应用。现经初步搜集整理,已将流传的土俗字集注成《古壮字字典》出版。"古壮字"这一概念的确认,既反映了其作为一种民族文字的历史存在及作用,又能把传统壮字与今新创的拼音壮文区别开来。它表明壮族的文字历史悠久,并随着时代的前进又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 拼音壮文是在20世纪50年代创造的。建国后,人民政府为了提高壮族人民的科学文化水平,帮助壮族人民创造了拼音壮文。这套拼音壮文以拉丁字母为字母,以壮族北部方言为基础方言,以武鸣县的壮语语音为标准音。日,国务院通过了壮文方案,井批准在壮族地区试点推行。至此,壮族人民有了合法的、统一的文字。 古壮字 壮语称sawndip,意即生僻字或生造字,又称土俗书、土俗字、方块壮字,现定名为古壮字。它主要是借助汉字六书的构字方法进行再创造,是壮族古文字发展史上突飞阶段的产物。土俗字产生的年代,目前学术界大多认为是从唐代开始。唐永淳元年(682年)澄洲(治所在今广西上林县)刺史韦敬办撰写的《澄洲无虞县六合坚固大宅颂》碑文中,就有□(夕+一)、□(林+田)等字,这些已成为形、声、义统一的、结构固定的文字。到了宋代,土俗字的运用更加广泛,据范成大于淳熙二年(1175年)所著的《桂海虞衡志》载:"边远俗陋,牒诉券约专用土俗书,桂林诸邑皆然。今姑记临桂数字。虽甚鄙野,而偏傍亦有依附。□(音矮),不长也。□同(音稳),坐于门中,稳也。□(大+坐)(亦音稳),大坐亦稳也。□(亻+小)(音袅),小儿也,□(不+大)(音动),人瘦弱也。□(不+生)(音终),人亡绝也。(石+打)(音腊),不能举足也。(女+大)(音大),女大及娣也。□(石+山)(音|),山石之岩窟也。闩月(音撺),门横关也。他不能悉纪。余阅讼牒二年,习见之。"关于土俗字的字形及其应用,宋代庄禅的《鸡肋篇》和周去非的《岭外代答》等书也有所记载。到了明代,土俗字已成为壮族民间的书面文学用字。清初浔州(治所在今广西桂平县)推官吴淇的《粤风续九》中,采录有Z、壮的"扇歌"、"担歌"和"巾歌",即壮族男女把情歌写在扇面,刻在扁担和织(绣)在花巾上以此为信物,相赠定情。并称其"文如鼎彝,歌与花鸟相间,字亦如蝇头"。有的地方用土俗字编写的歌本数以箱计。清人屈大均的《广东新语》卷8《刘三蛆》条中说:"凡作歌者,毋论齐民与、瑶、壮人、山子等类,歌成,必先供一本祝者藏之。求歌者就而录焉,不得携出,渐积遂至数箧。"产生于明代,流传于右江河谷的二万行《嘹歌》,就是以土俗字抄本传世的。道光十一年(1831年),广西宜山县安马乡古育村廖士宽墓的诗碑,全用土俗字写成。碑上刻有一首五言勒脚体壮歌共120行,生动而详尽地表白了作者的身世和晚年悲凉的情景。壮族民间的神话、故事、传说、歌谣、谚语、剧本、寓言、楹联、碑刻、药方、家谱、契约等,多用土俗字记录并流传。在壮族的文化发展史上,土俗字发挥了一定的作用。
拼音壮文壮族拼音文字。以拉丁字母为字母,用以拼写壮语标准音的-套书写符号系统,是法定的壮文。1955年,在南宁召开的壮文工作会议上决定:以北部方言为基础,以武鸣县的语言为标准音,创制壮文。根据决决定,1955年12月制订了壮文方案,经过2年的试行、修改后于1957年由政务院批准公布推行。 1981年,广西壮族自治区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对这套文字系统作了修改,把非拉丁字母符号全部改成拉丁字母,以词为书写单位,移行时必须保持完整的音节。拼音壮文在50年代末、60年代初大力推行。 1981年后,壮文进入学校,用壮文翻译了小学、中学、中师和高等学校教材。广西民族报以壮文为主,《三月三》文学杂志也出壮文版。广西民族出版社出版各类壮文图书数百种,部分马列著作、国家文献也翻译成壮文出版。 壮族 壮族文学 壮族的民间文学有神话、传说、故事、歌谣、谜语、谚语、戏剧等形式。
壮族神话主要是以反映人们探索大自然的奥秘及与自然灾害和鬼神作斗争为主要内容。其中流传最广的《布洛陀》神话,带有壮族创世说的色彩。《布洛陀》是壮族的一部古老而又内容丰富的创世史诗。 “布洛陀”是壮语的译音,指“山里的头人”、“山里的老人”或 “无事不知晓的老人”等意思。“布洛陀”是壮族传说中的创世者。 《布洛陀》以诗的语言和形式,生动描述了布洛陀造天、造地、造太阳、造日月星辰、造火、造谷米、造牛 等的“造化”过程,告诉人们天地日月的形成、人类的起源、各种农作物和牲畜的来历,以及远古时期人们的生活习俗等。这部史诗满腔热情地歌颂了壮族祖先布洛陀这个半神半人的祖先创造人类自然的伟大功绩,全诗长达万行。根据已整理的版本,全诗分为四个部分,共十九章。
传说主要分为人物传说和风物传说。人物传说如《刘三姐》等,风物传说如《红水河的故事》等。
故事的体裁极为丰富,有幻想故事、生活故事、童话故事、寓言和笑话等。
《百鸟衣》 是壮族地区广泛流传的民间故事。它叙述贫苦农民古卡的妻子依娌,被土司抢掠。依娌嘱咐古卡制弓箭,射百鸟,用羽毛制成神衣,百天为期,到州府相会。古卡历尽艰辛,制成百鸟衣后,按时来到州府。古卡借献衣之机杀死土司,夺取骏马,夫妻俩驰骋而去。故事深刻地反映了壮族人民反抗强暴,争取自由的坚强意志。
歌谣的种类很多,按内容分,有苦歌、情歌、盘歌、风俗歌、节令歌、童谣等;按形式分,有欢、西、加、比论等。《粤风?壮歌》 是壮族的民歌集。《粤风》是清代乾隆年间著名文学家李调元所辑解的民歌集,收有明末清初广西浔州地区(今平南、桂平等地)的民歌111首,其中粤歌51首,瑶族21首,Z歌29首,僮歌8首,均为情歌。它在我国古代歌谣史上有重要的地位。收入《粤风》中的Z歌和僮歌,实际上都是壮族民歌,故称为壮歌。《粤风?壮歌》虽只有37首,300多行。但其对我们了解明末清初的壮族情况,了解当时壮族婚俗、社会的阶级矛盾、道德风尚等都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壮族 壮族音乐 壮剧:是壮族舞台艺术形式,大体上可分为师公剧、北路壮剧和南路壮剧三种。师公剧主要流行于桂中、桂北一带,它是在“跳神”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北路壮剧主要流行于桂西一带,它是在民歌、唱“西”和民间杂耍--板凳戏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南路壮剧主要流行于桂南一带,它包括壮族提线木偶戏和马隘壮戏。 壮剧已有100多年历史。剧目多数是歌颂反帝反封建的民族英雄,反映人民的斗争生活。传统剧目有《莫一大五》、《白马姑娘》、《依智高》、《卜牙》、《张四姐下凡》、《刘二打番鬼》等等。壮剧的表演艺术具有健康、朴实、活泼等特点。 排歌:民歌的一种,壮语叫“欢排”。排歌在壮语民歌里,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所谓排歌,是与短歌、散歌相对而言的长篇诗歌。它的形式比较特别,可以成排成排的唱下去,直至完成每首歌的主题思想为止,最短的一二十行一首,也有长达几百行甚至千行以上一首的。一般以五言或七言为基础,但又比较灵活,短的有一个字或三个字一行的。排歌的韵律也较灵活多样,有不少甚至是隔好几行才押腰脚韵的,是壮族的一种自由体民歌,内容也丰富多采,叙事方面的有送鞋排歌、送接绣球排歌等;抒情方面的有相会、定情、结义、交心等。此外,还有相当一部分传授历史、天文、地理知识及劳动生产技术和生活习俗的排歌。
铜鼓:壮族祖先创造的北流型、灵山型、冷水冲型铜鼓,被称为铜鼓艺术高峰期代表。铜鼓用铜铸造,大小不一,最大的直径在100厘米以上,最小的仅十余厘米,重量自数十斤至数百斤不等,体形凝重,制作精致。鼓面有浮雕图案,鼓身全部有花纹围绕。铜鼓声音洪亮,在古代是传递信息、发布号令的重要工具,作为祭祀、赏赐、进贡的重器,它也是权力和财富的标志。
装鹤秤镆胍簦创蠊摹J亲匙宓囊恢执蚧骼制鳎餍杏诠鹞鞯厍P翁逅洞螅话阌门Fっ晒拿妫械氖橇酵访晒拿妫械闹幻梢煌贰9拿嬷本对50厘米,用双槌击奏,音色洪亮。
马骨胡:壮族拉弦乐器。壮语称“冉列”,又名马骨琴。原琴筒用马或骡子的腿骨制作,一端蒙蛇皮、鱼皮或蛙皮;琴杆较短,约60厘米,为木质或竹质,顶端饰以马头或其他花纹;琴轸多用黄S角或硬木制作,张两根牛肠弦或丝弦,用马尾竹做弓拉奏,主要用于伴奏壮剧和八音合奏。
土胡:壮族拉弦乐器,又称厚胡。流行于桂中、桂南等地。形状与二胡相似,琴筒较大,一般用桐木制成,蒙桐木面板,筒径约14厘米,琴杆约80厘米,置两轸,张钢弦,以马尾竹弓拉奏,音色柔和。用于壮族乐队。
棒棒:壮族打击乐器。是用坚硬短木棒组成,长约50厘米,直径4厘米,两根一副,相击发音。多用于壮族民间的“棒棒灯”歌舞,节奏交错, 铿锵悦耳。
宁宁:壮族打击乐器,系铜质小吊锣。锣面直径约12厘米,上端系提手,以弯头槌击奏,多用于“八音”乐队。有的地方称“丁丁”,锣边有三个穿孔,以绳系于铁环框上,框有柄,演奏时左手执柄,右手以弯头槌击奏,多用于道公歌舞伴奏。
壮族 壮族舞蹈 板鞋舞:“板鞋舞”它借助道具敲打和音乐伴奏,跳出协调一致的优美舞姿。一般由九位壮族男女青年三人一组,穿着六只近两米长的板鞋,踏着优美的旋律走动,险象环生,饶有风趣,随着乐曲转换,姑娘小伙们还能穿着长板鞋欢快地跳起现代三步舞。 绣球舞:壮族民间歌舞,盛行于广西西南部地区。绣球舞在歌圩中进行,是歌圩进入高潮的表现,一般是对歌到了情投意合时,姑娘载歌载舞,将自己亲手精心绣制的花球,抛向意中人。小伙子接到绣球后,如感到满意,就在球上扎一手帕,也载歌载舞地又将球抛给姑娘。然后唱约公歌,相约到清静的地方去谈情说爱,或约定日期地点再表达深情厚意。
壮族 壮族美术 壮族美术,有闻名于国内外的铜鼓纹、崖壁画、壮锦图案等。
铜鼓上和壮锦上的各种图饰,有平面的,有立体的,有形象的,有抽象的,有单色的,有多色的,民族特点很浓,每一面铜鼓都是精美的耐人欣赏的艺术珍品。它周身布满各种纹饰,繁缛精致。鼓面上有光芒四射的太阳纹,围以精细的晕圈,晕圈之间有翔鹭纹,近边围处有铸造的伏蛙、蛇斗蛙、马、骑士、牛、牛拉撬、龟、鸟等动物。鼓身的各个部位,有鹿纹、船纹、羽人纹、兽纹,还有各种几何纹样如云雷纹、方格纹、水波纹、圆圈纹、栉纹、菱纹、回纹、钱纹、席纹等等。
享誉世界的左江崖画,到1987年已发现左江流域崖壁画共79个地点,183处,延绵200多公里。学术界认为这是壮族先民骆越族绘画的艺术作品。其年代界限是从战国到东汉时期,距今已有年的历史。
左江崖壁画的内容有人、兽类、鸟类、船形、刀剑、钟及内带芒星和不带芒星的圆形物像。这些物像,是用软刷类工具调红颜色画成,用笔粗犷有力,古朴稚拙,群像生动,构图饱满。人像皆裸体,有男和女,有正面和侧面两种姿势。正面人像,一般为两臂向左右两侧展开,曲肘向上举,腿朝两侧分开,曲膝半蹲,与手臂相对称,似青蛙状,个体高大,占的位置显赫,且多居正中,腰挂刀剑,头上有装饰物、配有坐骑,威风凛凛,在观看击鼓狂舞欢乐的人群,可能是首领、酋长。侧面人像,双臂自胸前伸出,曲肘举上,双腿前迈,曲膝半蹲或不曲膝站立,上下对称,排列整齐,个体较小,这类人像多处于正身人物的周围,数量较多。兽类图像,动物多似狗。圆形图像,有一环、双环、三环、饼形等,图内中心有日体,外有光芒。器物图像有环首、刀、剑、羊角钮钟等。船图像,画法简单,用粗线勾勒而成,两端向上翘起。鸟类图像,展翅呈扇形,不多。
宁明明江下游巴耀村对面的花山壁事,是左江崖画的代表作,画面规模宏大,气势雄伟,最高的画像距山脚约40米,人像最高大的有2.4米,最小的有0.3米,多数为0.6米至1.5米之间。花山壁画在阳光的照耀下和水光的反映下,放出道道的红色异彩,令人赞赏人已。 壮锦,最早出现于汉代。宋代,左右江出自绩,是壮锦的前身。壮锦的纹饰图案,生动精美,如鲤鱼跳龙门、蝴蝶恋花、狮子滚绣球、鸳鸯戏水、双龙戏珠、双凤朝阳,还有五彩花卉、福禄寿喜等象征着幸福吉祥的图案数十种,并有菊花、莲花、菜花、牡丹、石榴、梅花、兰花、红棉、水波等纹饰,以红、蓝、黄、绿、紫各种彩色丝线交织而成。壮锦属壮族的日用品,可用来制成被面、床单、背带、围巾、腰带、门帘、挂袋等。
此外,壮族的蜡染图案也很漂亮。据调查,天峨县向阳镇一带的壮族,先用溶蜡在白布上画荷花、牡丹、牵牛花、蝴蝶、喜鹊、凤凰等花卉及动物图案,然后沿着画线折叠,用针线缝紧,浸泡于蓝靛液中,视需要颜色的深浅,反复染几次后,拿出将线拆开,煮漂去蜡,便呈现出蓝底白纹的各种图案,色泽对比鲜明,精美素雅。
壮族 文化艺术 壮族人民能歌善唱,右江一带称为“欢”,左江一带称为“诗”,桂北一带称为“比”和“欢”,都是唱山歌的意思。有定期举行的唱山歌会,称为歌圩。歌圩日期各地不同。以农历三月初三为最隆重。大山歌圩有万人以上参加。内容有请歌、求歌、激歌、对歌、客气歌、推歌、盘歌、点更歌、离别歌、情歌、送歌等。被誉为“歌仙”的刘三姐就是歌手的典型代表。歌圩期间,还举行男女间的抛绣球、“碰蛋”等娱乐活动。这期间,各家各户吃五色糯米饭。云南文山一带还唱壮戏,兼办物资交流会。过去,壮族一年种一造(即一季)水稻,三月初三是备耕时间,歌圩就是为春耕农忙做物质的和精神的准备。吃五色饭、五色蛋,是预祝五谷丰登的意思。 唐代,壮族已有舞蹈,如舂堂舞以舂米为内容,以敲击声伴舞。宋代有扁担舞、采茶舞、捞虾舞、春牛舞等。男的舞姿刚健有力,女的婀娜多姿。这舞蹈流传至今。在汉族戏剧的影响下,大约在清代,壮族开始出现戏剧。一种是用壮语演唱的壮剧、师公戏、木偶戏;另一种是在民间歌舞基础上发展形成的歌舞剧。壮剧又分为流行于田林、西林、百色一带的“北路壮剧”,是在滇戏的影响下,于民间说唱曲艺“板凳戏”的基础上形成,吸收了滇戏的唱腔,伴奏的乐器有壮族的马骨胡、葫芦胡、木叶和汉族的笛子、三弦、二胡。流行于青西、德保一代的“南路壮剧”,是在马隘土戏的基础上,受邑剧影响而形成演唱合一的戏曲形式,伴奏乐器除本民族的马骨胡]、葫芦胡外,还采用了邑剧的文锣、武锣、大钹、小钹、二胡、三弦、笛子、鼓、梆子。
一、歌圩 歌圩盛行于壮族地区。各地圩期不完全一样,但大体上春秋二季为最盛。春季多于春节后的一段时间,为正月初四或正月初七、二月十九、三月初三、三月十六等等;秋季则多于中秋节后的一段时间,为八月十五或九月初九、十月初十等。此外,还有不定期的歌圩,这是经常的普遍的。定期歌圩一般一年举行三两次,规模大者上万人参加,小者也有一二千人。不定期歌圩一般是小型的,三五十人,一二十人都可以进行。歌圩上所唱的歌,主要是以男女青年追求美好爱情理想为主题。其内容一般为见面歌、邀请歌、盘歌、新歌、爱慕歌、盟誓歌、送别歌等。歌圩一般为期一天,也有连续两三天的。参加歌圩的除青年人外,也有中老年和少年。老人小孩主要是“观战”、欣赏、品评,有的老年歌手参与活动,但他们不唱歌,而是给青年人当参谋。歌圩非常热闹,除青年们对歌外,还有唱戏的、做买卖的。各种日用百货、绫罗布匹、饮食糕点、鸡鸭鱼肉、蔬菜等,应有尽有。实际上歌圩也带有几分交易会的性质。 二、歌会 歌会与歌圩有所不同,大概是从歌圩派生出来的。歌会的会期不一定,只要有需要,随时都可以进行。参加歌会的人数多者上千,少者三二十。歌会上所唱的歌,主要是以表现壮族人民变革社会、变革生活的思想激情和对未来生活的憧憬为主题。其内容大体从开篇歌开始,进而到献歌、赛歌、评歌、和歌、学歌、团结歌等。参加歌会的一般是对时政有所感的成年人。 壮族铸造和使用铜鼓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迄今,在壮族地区的绝大多数县份已发掘出不同时期的铜鼓。铜鼓的类型很多,大小不一。鼓面圆平,鼓身中空无底,装饰着各种图案花纹。在历史上,铜鼓既是乐器,也是权力和财富的象征。从冶炼技术和造型技术来看,在广西田东县锅盖岭出土的属于战国时期的铜鼓,在广西贵县、西林县出土的属西汉时期的铜鼓,均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平。 壮锦是壮族人民享有盛名的纺织工艺品。它用棉纱和五色丝绒织成,花纹图案别致,结实耐用。壮锦的生产,远在1000多年前的唐、宋时代已有记载。到了清代,壮锦生产已遍及壮族地区,成为壮族人民的被服所需和市场的畅销品。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壮锦得到新的发展,花纹图案不断创新,应用范围也越来越广,如壁挂、台布、坐垫、沙发布、窗帘等。现在广西靖西、宾阳等地生产的壮锦,畅销国内外。 壮拳在壮乡不仅有悠久的历史和传统,而且还是壮族独特的习俗。如明代桂西壮人,男孩长到十来岁,就要教他练武。当地土司提倡群众习武,群众也崇尚武术,每年冬闲时节,壮乡的各个村寨都延聘师傅传授武艺。这种习俗经久不衰,一直延续到解放前后。而今壮乡的传统武术又逐步恢复发展起来。
壮族 壮族婚恋 壮族婚姻的基本形态是一夫一妻制。各支系都普遍实行氏族外婚,但同姓不同宗可以通婚。舅表姨表可婚,姑表不婚.“依人”氏族外婚多行单线姑舅表婚,姑母之子与舅父之女可婚,但严禁舅父之子与姑母之女通婚。历史上,壮族曾普遍实行早婚,婚姻形式基本实行自由恋爱和父母包办的双轨制。男女青年婚前有社交自由,但双方即便情投意合,也需征得父母同意后才能结婚。自由婚姻的主要方式是男女青年通过唱山歌择偶。唱山歌地点有着严格规定,无论在僻静的山村,或于街日闹市,都必须是大家所公认或任何人都能看见的地方。倘若某一小伙子爱上某一姑娘,集体对唱阶段便可竭力向她投送秋波,若姑娘也有爱慕之意,双方即以山歌一问一答自成一对。对唱完毕,可坐下互相宴请,互赠随身携带的小件物品以示信物,以后逢街日或节日并可邀约订期相会。通过唱山歌结交的情友,日后即便情投意合,男方也要聘请媒人作形式上的求婚。壮族社会普遍保留着结婚后、生育前“不落夫家”的婚姻 习俗。女子婚后第三日即回娘家长佐,待怀孕后才正式到夫家生活,此时即称“坐家”或“落夫家”。其实,此乃母权制向父权制过渡的一种风俗遗留。壮族有招赘习俗,招赘女家通常要派媒人到男家说媒,从妻居男子改与女家姓。夫死妻子可以改嫁,也可以转房。但转房仅限于兄死弟无妻而嫂转为弟妻。 “炮火”入洞房:壮族的一种婚俗。在广西田阳县玉风等壮村流行。迎亲那天新娘要经过“炮火”的洗礼后才能进门入房。新娘来到新郎家以前,要稍停片刻,做好“冲锋”进门的准备,因为在门口、厅堂、洞房等三个地方分别由七八个男青年组成的“炮火”组,手拿着串串鞭炮等着新娘过来。当新娘将要靠近门口时,“炮手”们点响鞭炮,形成道道“火墙”,挡住新娘的进路。如果是胆小的新娘,这时只好退却在门外,再等第二次“冲锋”。“炮手”们也总结胜利的经验,做好第二次的“阻击”准备。可以说,新娘不经过两三次的“冲锋”是进不了门的。围观的客人,里三层外三层,好不热闹。新娘经过苦战跃进门口,来到洞房门前,这是难通过的最后一关,因为“炮手”要放“火炮”。这时,聪明的伴娘和迎娘左右“侦察”,乘“炮火”稀疏时夹着新娘跳到洞房里。顿时欢声雷动,祝贺新娘“旗开得胜”。
新娘过河:流行在广西桂北地区龙胜各族自治县内的壮族婚俗。在桂北山区,本来只有四五十里的山路,却要涉水过五六次河,跨过三四座桥。所以成亲时,新娘过河过桥都要请人背。背新娘的人称为“水手”,多是未婚男青年。过河时,鸣炮三声,喇叭齐鸣,“水手”两掌按住自己的膝盖,弓下腰,背好后才能过河或过桥。背新娘特别讲究文明礼貌,行动上不能有半点粗野,更不能调笑。所以背新娘的人多是品德最佳者。过河时,“迎娘”(由未婚女青年担任)在旁边给新娘打雨伞遮荫,在宽约五六十米的河面上,迎亲队伍拉成一条线,热闹非常。上岸后,乖巧的“迎娘”把伞放得很低,不让别人偷看蒙着面纱的新娘。
背字:在广西宜山和环江县交界的一些地方,壮族青年结婚,至今流行“背字”习俗。“背字”是壮话译音,实际上背的不是“字”,而是一条长一丈四尺、宽一尺多的宽带,由女方母亲用自织自染或买来的深黑色(以此色为最优)土布缝制而成。女儿出嫁那天,让男方指派“背字”人把布带“背”回新郎家,以备外甥出世作襁褓之用。这种习俗,当地壮语称作“背字”。“背字”的人必须具备三个条件:生父生母双全;未婚的青少年男子;机灵识礼。“背字”仪式在女方家里的正厅举行。主持仪式的人必须是村上德高望重、当了爷爷的长者。长者首先向“背字”人敬上两杯当地名酒,“背字”人很有礼貌地双手捧杯,恭敬地给长者回敬两杯,双方都要一饮而尽。接着长者把准备好的带子从“背字”人的两肩绕过扎紧,继而又互相敬酒,说吉利之语。“背字”完毕,鸣放鞭炮,欢送迎亲者平安返回。“背字”人向长者鞠躬辞别,步出大门,打开雨伞,意为庇护“外孙”离开姥姥家。回到男方家,家主烧香放炮,欢迎“背字”人胜利归来。少倾便举行“卸字”仪式,同样由长辈主持,互敬酒后,长者轻轻解下布带,交给家母保管。新郎父母还要酬谢“背字”人。时过不久,新娘及其女伴便成群结队来到新郎家,喜日更加热闹。
壮族 壮族丧葬 崖洞葬/岩葬:是壮族的一种丧葬方式。广西是古代崖洞葬发现较多的地区之一,主要分布于西南地区的平果、隆安、大新、龙州、崇左等县,南丹、永福、全州、武宣、柳江等县也有发现。广西崖洞葬延续年代较长,年代最早可追朔到汉代。崖洞葬棺木放置的崖洞多数在距地面高达数十米、上百米的悬崖绝壁之上。洞内置棺数具或数十具、成百具不等,或平置,或堆叠于崖洞地面。棺木常用一段圆木刻挖刻而成,棺木大小不一,长度多数不超过2米,以1.50米以下偏多,有些甚至不到1米,属二次葬。岩葬,就是人死之后,不埋入士,而是敛尸入棺,在悬崖峭壁土凿孔插桩置放棺木;或是在悬崖上凿洞,纳棺其中。 壮族岩葬的起止年代大约在东汉时期,直到民国年期还在部分壮族地区流行,大部分的壮族岩葬主要是明、清时期的。岩葬是由壮族经济生活与宗教信仰所决定的。考古资料证明,在远古时期,由于生产力低,壮族先民多是居住在岩洞里,在他们的思想意识中,人死之后仍与活着的人一样进行生产与生活,同样要衣、食、住、行。在这种思想的支配下,岩葬就和人类居住的岩洞联系在一起了。
壮族 宗教特点 壮族的宗教多为自然崇拜和祖先崇拜。唐、宋以后,佛教、道教先后传入,建立了寺庙。1858年以后,天主教传入,1862年基督教教传入,但都未传开。各家都有神龛,敬奉祖先。不少地区有巫公、巫婆,但多次被视为封建迷信而备受打击。 壮族 历史人物 每一个民族在其历史的长河中都会涌现出许多伟大和具有深远影响力的人物,壮族也不例外。在壮族历史上,杰出历史人物历来层出不穷,不断涌现出布洛陀(壮族人文始祖),罗诚(戎成王),梁奉(镇南王),潘长安(安南王),黄少卿, 阿侬(侬智高生母,“娅王”),侬智高(曾建“大历国“,“南天国“),瓦氏夫人(抗倭英雄),郑献甫(清代学者),卢焘(黔军总司令兼贵州省长),韦拔群(中国现代农民运动领袖),韦国清(原全国人大副委员长),甘苦(原全国人大副委员长),黄现[( 中国现代民族学奠基人),老革命家覃应机,黄荣和体操王子李宁等等杰出历史人物,可谓史不绝书。 壮族 壮族节日 壮族的传统节日主要有“陇端”(壮语,赶田坝之意),相传这个节日已有700多年的历史,原是为了纪念民族英雄侬智高(壮族)于公元1052年4月起兵反对宋王朝的事迹。现在,陇端街已发展成为富宁县一带壮、瑶、苗、彝、汉各族人民进行物资交流,共同欢庆的传统节日。壮族的其他节日与汉族相同。 一、壮族的春节 壮族的春节从大年三十至正月初一、初二,共3天,但初四至初五仍算春节期。它是一年中最隆重的节日。一般从腊月二十三起就开始做准备,家家户户搞卫生、缝制衣裤、购买年货、张贴对联、制做糕点、杀猪、包粽子。春节又是个团圆的日子,凡是在外面工作的人,一般都赶在年三十之前回家团聚,吃团圆饭。春节期间,除了走亲访友,男女青年多去参加对歌、打陀螺、跳舞、赛球、演戏等文娱体育活动。 除夕家家杀鸡杀鸭,蒸制扣肉、粉精肉,制做叉烧肉等等。晚饭的八道菜中少不了“白斩鸡”,有老人的家庭,会炖 猪脚、炖整鸡。米饭要做得很多,剩到第二天吃,象征着富裕。年三十晚家家都要守岁,直到半夜鸡叫,燃放鞭炮,除旧迎新。过去,有的地方把放鞭炮谓之“招牛魂”(壮语叫“欧魂怀”),意思是老黄牛的魂魄尚散落在田野,把牛魂招回来,新的一年开始,老黄牛又该辛辛苦苦地为主人家效力了。“招牛魂”开始,有的人家敲锣打鼓,吹萧吹笛,整个村寨洋溢着一片欢天喜地的气氛。壮家包粽子过年,但年三十晚绝不吃粽子。 二、正月初一、初二 凡来客必吃粽子。壮家的粽子是较高贵的食物。粽有大有小,大的一二斤重,小的二三两,还有一种叫“风莫”(特大粽子)的,重达一二十斤。粽子主要原料是糯米,但要有馅儿。馅儿是由去皮的绿豆、半肥不瘦的猪皮拌上面酱制成,挟在粽心里,煮熟后,其味之香堪称一绝。 三、陀螺节 在广西壮族聚居的地方,每年都举行一次有名的体育盛会――陀螺节。时间是由旧历年除夕前两三天至新年正月十六日,历时半个多月。陀螺,壮语叫“勒江”,它有大有小,有轻有重。有大如河田柚的,重一斤左右,有小如鹅蛋的,也有二三两。制作陀螺一定要选用质地优良的坚木。它的“头”要圆滑。“打”的时候,用两三尺长的麻绳一圈一圈往上缠,一直缠到自己认为适当的地方,再用右手的无名指和小指挟住麻绳的尾端,迅速往地面一旋,陀螺就“呼呼”地转动起来。质量好的陀螺,再加上旋的技术高明,转起来长达七八分钟才倒下来。比赛打陀螺更是热闹非凡,获第一名者荣称“陀螺王”。据说打陀螺自兴起至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了。 四、陇端节 陇端节,是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富宁县壮族人民的一个传统节日。“陇端”是壮语译音,意为到宽阔平坦的地方去相聚。相传在北宋年间,为了抵制封建统治者的残酷压迫和剥削,侬智高率广西壮族揭竿而起,取得节节胜利,建立“南天国”,自称“南天王”,克南宁,破钦州,打广州,势力很大。后来起义军失利,退守富宁。北宋统治者为平息农民起义,削弱起义军力量,把壮族人民遣散到贵州等地。临别前,壮族人民纷纷集会,伤心叙别,嘱咐乡亲们来年归来团聚。此后,每年农历三月,客居他乡的壮族人民返乡归寨同亲友团聚。随着时间的推移,形成了“陇端”节。陇端节从农历三月二十五日开始,历时三天。节前,作为东道主的村寨,杀猪宰牛,在田坝上搭戏台,做好接待客人的食宿安排。届时,姑娘们穿上衣角、袖口镶着银排和绣有花边图案的无领斜襟上衣和蜡染统裙,戴上壮锦胸兜,脚穿绣花鞋,各个花团锦簇,美不胜收。英姿勃勃的小伙子与姑娘们相聚,载歌载舞,直到日落。仍有余兴者还可随姑娘进寨继续对歌。
五、吃立节 吃立节,是广西壮族自治区龙州县、凭祥市一带壮族人民特有的节日。“吃立”壮语意为“欢庆”。壮族人民素有欢度春节的传统。但在1894年春节来临之际,法国侵略者侵略我边境,为了打击侵略者,青壮年奔赴疆场,英勇杀敌,保卫了家园。正月三十日,出征的将士凯旋归来,乡亲们杀鸡宰羊,做糯米粑,盛情款待,共同欢庆胜利,补过春节。从此以后逐渐形成吃立节。节日期间,人们舞狮子、耍龙灯、唱歌跳舞,热闹非凡。
六、娅拜节 广西者宁、索乌一带的壮族,每年四月属兔那一天,都要杀一头牛、一口猪、两只鸡和四十八尾鱼,到娅拜山去,奠祭壮族妇女娅拜。那天,男女老少都到场,礼仪十分隆重。相传娅拜是一个壮族山寨的头领,她率领壮家百姓同官兵打仗,失败后被残杀。众人把她埋葬到高山之巅,并将此山叫作娅拜山。每年到娅拜遇难之日,壮族人民就杀牛宰猪去祭奠她。这样年年祭奠,从未中断,久而久之,便形成了一个节日――娅拜节。 壮族 壮医概况 壮医是具有独特民族风格一种医学。在唐宋时期(公元618--1279年)的方书中收录了一部分岭南的解毒、治瘴气药方,在医书分类中出现了“岭南方”,标志着壮族医药在祖国传统医药学中的明确地位。明清时期(公元年),是壮医的发展时期。这一时期的壮医除了在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及广西各地方志中有记载外,尚开办有地方医药教育机构,出现了不少壮族医药家。 纵观古代壮医的发展,壮医是通过师徒授受、口耳相传的方式流传了下来的,所以千百年来一直在民间流传有大量的壮族医药秘方验方,从而为中国传统医学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壮族 壮医用药 壮族居住区地处岭南亚热带地区,动、植物资源十分丰富。由于壮族人有喜食蛇、鼠、山禽等野生动物的习俗,因此动物药应用较为普遍,民间历来有“扶正补虚、必配用血肉之品”的用药经验。 壮药的另一特点是善于解毒,而且解毒的范围较广,包括解蛇毒、虫毒、食物中毒、药物中毒、箭毒、蛊毒,等等。广西著名的蛇药就是壮药的一大贡献。壮医是基于一个极其朴实的真理:有什么样的邪毒致病,必然有相应的解毒药治病,所谓一物降一物。而且毒药本身,在一定的量内,还是具有重要治疗作用的良药,所谓以毒攻毒。 壮族 相关信息 壮族是中国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壮族影响力小的原因: 1、中原政权较早地对广西实行直接统治。早在秦始皇的时候,中原政权就在岭南设桂林、象郡、南海三郡进行直接的管理。这种直接统治所造成的结果就是壮族不能形成自己民族的政治、文化中心,进而不能缔造光辉的文明。甚至可以这样说,使得“壮族”没有形成统一的民族。如今人们所说的“壮族”是解放后人为创造出来的(解放前的壮族有点像台湾的山地民族,大陆一概把他们称之为高山族,其实山地人并不这样看的。),古代的百越人并没有通过经济、文化的交往互动而融合成一个统一的壮族。古代的广西壮族人最厉害的可能是侬智高了。可惜没几天就完了。而在中国历史上,甚至到今天还有重要影响的少数民族,都曾经在本民族聚居地甚至是中原建立起政权:蒙古族、藏族、满族、匈奴、回鹘(维吾尔)、党项族等等。政权的建立有利于发展本民族的经济、文化,当经济文化发展到一定的程度而且中原王朝出现衰败景象时,还有机会饮马中原,从而在历史上留下浓重的印迹。
2、壮族的聚居地没有天然的屏障来抵挡中原汉民族的移民,随着移民的不断增加,民族间的交往日益频繁,民族融合的程度也不断加深。此外,千百年来,汉民族所缔造的农耕文明在亚欧大陆的东部,都是最先进的。在民族交往的过程中,文明落后的民族只能被文明先进的民族所同化,(只不过是程度不一而已)所以壮族可以说是继回、满族之的后,最没有民族特色的民族。而前文所提到的民族都是游牧民族,聚居地远离中原政权、又大多具有天然的屏障来抵御汉族的移民或入侵。 中国官方承认的民族 显示
官话拼音 中文名称 人口 Hàn Zú 汉族 1,230,117,207 Zhuàng Zú 壮族 16,178,811 Mǎn Zú 满族 10,682,263 Huí Zú 回族 9,816,802 Miáo Zú 苗族 8,940,116 Wéiwúěr Zú 维吾尔族 8,399,393 Tǔjiā Zú 土家族 8,028,133 Yí Zú 彝族 7,762,286 Měnggǔ Zú 蒙古族 5,813,947 Zàng Zú 藏族 5,416,021 Bùyī Zú 布依族 2,971,460 Dòng Zú 侗族 2,960,293 Yáo Zú 瑶族 2,637,421 Cháoxiǎn Zú 朝鲜族 1,923,842 Bái Zú 白族 1,858,063 Hāní Zú 哈尼族 1,439,673 Hāsàkè Zú 哈萨克族 1,250,458 Lí Zú 黎族 1,247,814 Dǎi Zú 傣族 1,158,989 Shē Zú 畲族 709,592 Lìsù Zú 傈僳族 634,912 Gēlǎo Zú 仡佬族 579,357 Dōngxiāng Zú 东乡族 513,805 Gāoshān Zú 高山族 458,000 Lāhù Zú 拉祜族 453,705 Shuǐ Zú 水族 406,902 Wǎ Zú 佤族 396,610 Nàxī Zú 纳西族 308,839 Qiāng Zú 羌族 306,072 Tǔ Zú 土族 241,198 Mùlǎo Zú 仫佬族 207,352 Xíbó Zú 锡伯族 188,824 Kēěrkèzī Zú 柯尔克孜族 160,823 Dáwòěr Zú 达斡尔族 132,394 Jǐngpō Zú 景颇族 132,143 Màonán Zú 毛南族 107,166 Sǎlá Zú 撒拉族 104,503 Bùlǎng Zú 布朗族 91,882 Tǎjíkè Zú 塔吉克族 41,028 āchāng Zú 阿昌族 33,936 Pǔmǐ Zú 普米族 33,600 èwēnkè Zú 鄂温克族 30,505 Nù Zú 怒族 28,759 Jīng Zú 京族 22,517 Jīnuò Zú 基诺族 20,899 Déáng Zú 德昂族 17,935 Bǎoān Zú 保安族 16,505 éluōsī Zú 俄罗斯族 15,609 Yùgù Zú 裕固族 13,719 Wūzībiékè Zú 乌孜别克族 12,370 Ménbā Zú 门巴族 8,923 èlúnchūn Zú 鄂伦春族 8,196 Dúlóng Zú 独龙族 7,426 Tǎtǎěr Zú 塔塔尔族 4,890 Hèzhé Zú 赫哲族 4,640 Luòbā Zú 珞巴族 2,965
&&&&点击左边的图片给他一个评价吧
"壮族日常说什么语言??"由
提出。如果您知道该问题答案,欢迎注册/登录后回答。
对"壮族日常说什么语言??"最佳答案的评论
评论字数在200 字以内}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屏幕上出现一条线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