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龙锁玉柱宝柱植物是什么

您好,欢迎访问博宝艺术网!
客服热线:010-
东乡发现一对清代乾隆年间金龙盘柱木雕
共计次阅读 来源:中国抚州网
&<em id="num_num_
本报讯 近日,记者在东乡县瑶圩乡万石塘村村民谢光明家中采访时,谢光明从家中取出了一对收藏多年的金龙盘柱木雕让记者观赏。谢光明告诉记者,这是他的祖先在建房子的时候添置的,时在清代乾隆壬子年(1792年)秋,距今已220年了。
谢光明祖先的房子位于村子中间,是一座颇具江南民居特色的古民居,名为“儒林第”。据介绍,谢光明的祖先曾代湖北荆州知府,告老返乡后修建这栋房子,时在清朝乾隆壬子年(1792年),距今已有220个年头。谢光明说,这栋古宅里原有许多精美的砖雕、石雕和木雕。从上个世纪90年代起,就有文物贩子前来求购。古宅的第一道房门曾有四幅“八仙过海”木雕,也是文物贩子求购的对象,当时出价10万元,但谢父不同意出售。以后古宅就陆续被盗数次,小到佛龛、佛像、木雕板,大到窗、雕花门等。谢光明当时只有10来岁,就听说古宅的“八仙过海”木雕被盗了。后来,谢光明的父辈怕佛龛上的金龙盘柱木雕也被盗,就将这对木雕取了下来,藏在新房子的楼上。
记者见这对金龙盘柱木雕雕工精湛细腻、美观雅致,双龙比例匀称适度,刀法细腻而不繁缛,线条流畅而不草率,生动活泼,形象逼真,堪称艺术珍品。
本报记者& 黄初晨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博宝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博宝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由安徽卫视倾情打造的全国首档面对农民群体的大型乡土情怀农民赛歌节目《中国农民歌会》迎来了激烈的半决赛,五大唱区的选手展开...
一次看房,引发一场“围剿战”,一声令下,公司全员出动,用武力给同行“留点教训”,这样的事情实在太荒唐!昨天,松江区检察院...
网友在微博晒出一组刘翔在综艺节目中COS美少女战士的照片,翔飞人这一突变的画风让一种看官直呼OMG!辣眼睛!刘翔COS美...
厚街镇一家土石方公司拖欠工伤赔偿金38万多元拒不赔偿,经法院责令如实申报财产,该公司却“喊穷”,隐瞒名下存款50多万元以...
7月27日电 据外媒26日报道,当地政府消息称,巴西海军两架飞机在进行奥运会安全保障训练时在距离里约热内卢不远处的空中相...
推荐艺术家
张红燕,字馨方,心方画馆主人。山东临沂市人,现居北京,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工笔画学会会员,解放军美术创作院李翔工作室画家,山东工笔画学会理事,临沂市女画家协会副主席,临沂东夷书画院常务副院长。,出版有《吉祥百子图》《百子呈祥》《张红燕人物画·童子卷》等专著,作品曾在《美术》《美术报》《羲之书画报》《鉴宝》《时代收藏》等以及中央电视台书画频道、国学频道等多家报刊杂志媒体专题报道介绍。...
王天,生于1972年 字添 自号木头瓜子 拾得斋主人、又署妙宝堂主。中国国画家协会理事,中国国家画院张江舟工作室画家,中国艺术研究院杜滋龄工作室画家,文化部国韵文华书画院特聘画家,中国国家画院师生联谊会副秘书长,泰山画院副院长,泰安市美术馆展览公教部主任,泰安市青年美术家协会主席。...
苏军,2014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山水专业,曾获得:中央美术学院优秀作业三等奖,中央美术学院春季写生一等奖,中央美术学院优秀毕业作品三等奖,第一届“新绎之星”三等奖:中海油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衣恋奖学金;参加的展览有:《为中国画》全国高等艺术院校山水专业师生优秀作品展,《千里之行》第七届中国九大美术学院优秀毕业生作品展(武汉),《同行同至》第一届新绎之星优秀作品展(今日美术馆),《炎黄之春》当代中国画家邀请展(炎黄艺术馆),《古意新相》乙未冬月水墨邀请展。毕业作品《寻根》被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永久收藏。...
刘华年,男,日生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艺术学博士毕业,副教授,江苏省教育厅“青蓝工程优秀青年骨干教师”,国
刘华年,男,日生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艺术学博士毕业,副教授,江苏省教育厅“青蓝工程优秀青年骨干教师”,国
孝德艺术馆是一家集收藏、交流、展览、销售为一体的艺术机构,本着“以文会友”的理念广交社会各界人士,秉承“诚信经营、保质保
简介:郑之鼎美术馆是一家主营当代书画家原创作品的一家文化机构,本公司所出售的书画作品均来自画家本人,同时具有画家亲自签
只说艺术品明代南京城的修建
明代南京城的修建
&距今600多年前,一座史无前例的全部用巨砖筑成的城周达33.676公里的大城,在南京的土地上矗立起来了。这就是明朝初年的首都——“应天府城”,后来改称为城。   这座举世闻名的大城,是明太祖朱元璋亲自精心设计的杰作。据历史记载,朱元璋的祖籍就是金陵地区的句容县人氏。他的祖父在元朝末年为了逃避沉重的“淘金”劳役,全家迁到泗州(今江苏盯眙县境内)。所以,今盯眙县城对岸的洪泽湖滨还遗留有一座规模很大的“明祖陵”(朱元璋的祖父母、曾祖父母和高祖父母的衣冠冢)。不过,著名的泗州城已在清朝康熙十九年(公元1680年)全部沉入洪泽湖中,这座明祖陵过去常年淹没在水中,只有在干旱的年份,人们才能看到它的全貌,1976年后国家已拨专款筑防水堤,并维修了陵前的石刻。   朱元璋出生在他父亲和伯父再度迁居的濠州钟离(今安徽凤阳县),所以幼年时并没有在泗州生活过。朱元璋17岁时,淮河流域连年发生旱灾、蝗灾和瘟疫,他的大哥和父母相继死去。朱元璋无以为生,由邻居送到附近的皇觉寺去当了小和尚。不久,老和尚为着节省粮食,把小和尚全部派出去当“游方僧”,朱元璋也在外地乞讨了三年之久。当朱元璋回到皇觉寺的时候,正处于元末农民大起义的高潮,这个走投无路的小和尚就参加了濠州起义军郭子兴的队伍,走上了农民革命的道路。   朱元璋起初不过是郭子兴手下的一名帐下亲兵。后来由于他作战勇敢,且有计谋,所以逐渐得到了郭子兴的信任,把自己的义女马氏嫁给他为妻。朱元璋先后打下了定远、滁州与和州,并为自己扩充了实力,网罗到诸如徐达、汤和、常遇春、胡大海、冯国用和李善长等将领和谋士。他自己因功升作总兵官和副元帅,成为独当一面的农民起义军领袖,并计划进军江南,夺取集庆路(今南京)作为根据地。   元至正十五年(公元1355年)6月,朱元璋率部渡江,攻取了太平路(今安徽当涂)和溧阳、溧水等地,打开了通向金陵的门户。但是,就在首次进攻集庆路时,却在秦淮河上遭到了失败,被元军杀死了好几名将领。第二年,朱元璋再攻集庆路,与元军大战于钟山,取得了全胜。元朝统帅福寿退守城内的凤凰台,也被农民军全部消灭。这样,朱元璋就取得了一个能够号令东南的根据地,他改集庆路为“应天府”,自称“吴国公”。   这时候,以韩林儿和刘福通为首的红巾军正在黄河下游一带与元军苦战。成为朱元璋北面的一道屏障。在长江中游,又有以徐寿辉和陈友谅为首的红巾军在战斗。因此,朱元璋得以放手向元军势力较弱的皖南和浙东发展。到了至正十九年(公元1359年)年底,他基本上控制了皖南的全部和浙江的大部分地区。在这几年中,朱元璋还注意罗致一批浙东和皖南地主阶级知识分子中的代表人物,如刘基(即刘伯温)、宋濂、叶深、章溢和朱升等,连同原来的李善长等人,组成了一个强有力的谋士集团。所谓“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策略,就是由朱升提出来的。而李善长和刘基两人,在协助朱元璋创业的过程中,则起了更大的作用。其中李善长是朱元璋的第一个军师,刘基被朱元璋看成是汉朝张良式的人物,对他很尊敬,称之为“老先生”。   至正二十年(公元1360年),以长江中游为根据地的陈友谅率领大军进攻朱元璋。陈军先占太平府,一直进抵金陵城下。朱元璋经过江东桥和狮子山两次艰苦的战役,总算击退了陈友谅军队。三年以后,朱元璋率军西上报复,两军会战于鄱阳湖上。结果陈友谅中箭身亡,其子陈理投降,被朱元璋带回金陵,封为汉王,今汉府街就是陈理的汉王府所在地。这样,朱元璋就初步统一了长江中下游地区。   至正二十五年(公元1365年),朱元璋又打垮了占有今苏南、浙北和苏北部分地区的张士诚军队。并于两年后攻破平江城(今市),俘虏了张士诚,将其押解来金陵,杖打后再用绳子勒死在竺桥。据传说,张士诚死后就埋葬在今朝天宫东面的丰富路曹都巷口,墓上镇以小白塔和铁香炉,所以现在该处还有“大香炉”的地名。   朱元璋于至正二十七年(公元1367年)逼降了占据浙东温州和台州一带的方国珍,并进军闽广地区。同时为了消除他称帝的最后障碍,派人去滁州假意迎接红巾军的最高领导人韩林儿来金陵。但是,在途经六合县瓜步镇的江边时,却叫人将韩林儿推入江中淹死。这件事标志着朱元璋最终完全背叛了农民起义军,成为维护地主阶级利益的总代表。1368年,大将徐达攻克元大都(今市),元顺帝北逃。朱元璋也于这一年正式称帝,国号为“明”,年号叫“洪武”,并以应天府(今南京市)为首都。   关于朱元璋在金陵城的统治中心,初来金陵时(1356年)是设在城南富户王彩帛的府第里。不久,迁到元朝统治江南的“行御史台”衙门的旧址(在今内桥附近的王府园一带)。后来,他接受了刘基和铁冠道人(据说是刘基的师父)的建议,将皇城定在钟山的南麓,即今中山门至逸仙桥之间的一大片地区。同时,又扩建了南唐、宋、元以来的金陵城,成为现存的南京城。   明代南京城开始兴建于1366年,一直至1386年才建成各主要的城门,前后共历时21年之久。建城所用的大砖相当讲究,都严格按照一定的规格烧成。砖的长度一般在40~45厘米之间,宽度在20厘米上下,厚度在10厘米左右,重量从10余公斤到20余公斤不等。大部分都是质地较为细密的青灰色砖,但也有一小部分是质量很高的白瓷砖。这种瓷砖都来自江西的袁州府(今萍乡市和宜春、万载、分宜各县)和临江府(今清江、新余、新干各县),砖的侧面常打印有“袁州府县提调官司史烧砖人人户”、“洪武年月日”字样。   为了供应建造南京城所需的数量浩大的城砖,一方面由工部和南京驻军的“卫所”就地设窑进行烧造,例如今日雨花路西首的“窑湾街”,就是当年烧砖的地点之一。在今中央门外一带,解放后也发现过烧造明代城砖的窑址。另一方面,又动员了长江中下游的湖南、湖北、江西、安徽和江苏等5省,近30个府的100多个州、县,都大量烧造城砖,并由水路解送来京。为了保证质量,砖侧都打印有造砖工匠和监造官员的姓名。如不合格,立即退回重烧,再不合格的话,就要治罪。这批城砖除用来兴筑都城、皇城和一部分外郭城外,还广泛用来建造官署、词庙和陵墓等等。如现存的灵谷寺无梁殿、明孝陵的一些建筑,以及明代功臣墓等,都是用这种城砖建造的。   建城所需的技术力量,则从全国范围内征调有关工匠来南京参加这一巨大工程。据史书记载,明朝初年时曾经征调了20万户工匠参加都城的建筑,其中有无锡的名匠陆贤和陆祥兄弟二人,还有吴县东山的名匠张宁等。主要的劳动力都由南京附近各县的农民以及各地征发来的“罪犯”担任,并规定分段包干。至于建城所需的巨额费用,大部分也摊派给江南的富户。据有关记载,原籍浙江吴兴的苏州富豪沈氏(俗称沈万三,家居今昆山),曾出巨资助建南京的聚宝、通济、三山、洪武等城门墙垣,以及廊房、街道、桥梁、水关和署邸等,大约认捐了1/3的造城费用。还传说在改建南门(今中华门)时,城墙屡建屡坍,有人向朱元璋献计借用沈家祖传的“聚宝盆”,朱元漳立巨。向沈氏强迫征用了此盆,埋在第一道城圈内东边的城下,并造一座小塔于其上,后来城门果然修成了,人们就称这门为“聚宝门”。其实,聚宝门是因聚宝山(今雨花台的别名)而得来的。据说,朱元璋对沈氏仍然很不放心,下令把他全家迁来南京,住在今城南镇淮桥附近的马道街。后来,又给他们加上一个罪名,远戍边疆而死。沈氏还有一个大花园在太平门外北侧的玄武湖畔,也被明朝政府没收,改为刑部的“天牢”。解放以后,考古工作者曾经在环湖村附近的这座沃牢”遗址里,发现了铁刑具和数以百计的骨灰罐,并有大量的石柱础和城砖。   关于明代南京城的设计方案,从现存的城基来考察,是经过多次变动的。我国古代传统的城池从汉唐以来基本上都是方形的,例如东汉洛阳城、曹魏邺城(在今河北临漳县)、六朝建康城、唐代长安城和宋代汴城(今河南开封市)等,而宫城均位于都城的中部偏北,南唐的金陵城也属于这一类型。但是,明代南京城却根据实际的地理形势和防守的需要,作南北狭长、东西略窄的不规则形状,并把皇城单独安排在都城的东部。简单说来,就是在南唐金陵城的基础上,东北面加了一个作为皇城用的较小的方块城池,再在北面加上一个更大的不规则方形城池。   南京城的修建可以分成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在钟山的西南麓新筑皇城和改筑南唐以来的金陵旧城;第二阶段是自旧城的西北端沿外秦淮河向北筑新城墙直到龙江关(今下关);第三阶段是建造聚宝、三山、通济各主要城门,以及玄武湖旁城墙和各主要街道;第四阶段是建造外郭城。   1366年,也就是明朝建国的前两年,朱元璋下令开始兴建皇城和扩建应天府城。刘伯温等所勘定的皇城位置,虽然位于钟山的“龙头”之前,符合封建迷信的要求,但是,由于这一带是前湖(燕雀湖)的湖身所在,地势十分低洼,朱元璋只好调集几十万民工来填平此湖。由于填湖需要大量的土石,故南京民间有“迁三山填燕雀”的传说。还盛传在填湖过程中,朱元璋曾把住在湖畔的一个名叫田德满的老汉,活生生地投入湖中垫底,作为“填得满”的“吉兆”,后来又封他为“神”。经过艰巨的填湖工程,皇城的地基问题才算基本解决。为了避免地基下沉,当时曾经采取了在城墙下部铺垫巨石,以及在宫殿下面打进密集的木桩,并铺砌砖石结构的大型下水道等措施。然而,到了朱元璋晚年的时候,宫殿地基的下沉现象就很严重。整个皇宫的地势,显出南高而北低,今午朝门以南一带较高,以北则较低。按照封建迷信的说法,这很不利于后代,甚至会“绝后”。这时,朱元璋已经年老力衰,追悔莫及,只好在一篇《祀灶文》中哀叹说:他本想再一次迁都,但已力不从心,只好听天由命了。后来,某些封建史学家也附会说,朱元璋死后不过4年,他所传位的皇太孙——建文帝朱允炆就被其叔燕王朱棣(即明成祖)所逼自焚而死(一说是出家为僧,远走南洋),就是由于南京明“风水”不好的缘故,这当然是无稽之谈。   明朝的南京皇城,南北长达2.5公里,东西宽达2公里。南面的正门叫“洪武门”,在今光华门内稍北处,然后是一条纵贯南北的宽广御道,称为“千步廊”。御道的东面,分布着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和工部等中央高级行政机构(只有刑部在太平门外)。御道的西面则是最高的军事机构——“五军都督府”的所在地。御道中部偏北是“外五龙桥”,桥北就是承天门和端门,今光华门内御道街中段的外五龙桥,还是明代初年的原物,不过桥栏杆是后加的。   承天门和端门相当于北京故宫的天安门和端门,接着就是宫城(紫禁城)的正门“午门”。午门的主要部分现在还矗立在御道街的北端,俗称为午朝门。此门目前保留有5个城门洞,只是城楼早已坍毁,仅存石柱础,东、西两座角楼的城基也于早年被拆。门北还保存有一座“内五龙桥”,是明代的原物。午门主要是传达圣旨的地方,也是皇帝处分大臣的所谓“廷杖”(即打棍子)之处。至于因罪斩首,一般都是在太平门外的刑部“天牢”或在闹市中心进行。在承天门、端门和午门一线以东,建有祭把朱元璋祖先的“太庙”;此线以西,还有祭把主宰封建国家命运之神的“社稷坛”。这同北京故宫的东面有太庙(今劳动人民文化宫),西面有社稷坛(今)的情况是完全一样的,午门的东北,据说是当年“冷宫”的遗址,宫人有罪者,就被打入冷宫。午门以内是所谓“前朝”。位于中轴线上的3座主要大殿是“奉天殿”、“华盖殿”和“谨身殿”,相当于今北京故宫的太和殿。中和殿和保和殿,通称为“三大殿”。其中奉天殿的规模最大,俗称“金銮殿”,皇帝即位和其他封建大典都在此殿举行,它的遗址就在今中山东路午朝门公园对面的马路北侧。今午朝门公园内所保存的石刻,主要是奉天殿前“奉天门”的遗迹,以及位于午门和奉天门之间的“内五龙桥”和桥畔的明代碑刻。   “三大殿”以东有“文华殿”,以西有“武英殿”。文华殿的东南,有一座“东华门”,据说当年文官入朝都要从此门出入。武英殿的西南,也有一座相对称的“西华门”,据说是当年武官入朝的必经之路。现在,午朝门的东、西两面,还各遗留有一座当年紫禁城的城门。   “三大殿”以北是所谓“后廷”,就是皇帝日常起居的地方。包括奉先殿、柔仪殿、春和殿、乾清宫、坤宁宫和西北角的御花园等,直到后宰门的玉带河为止。现在,那一带保存下来的遗迹,只有当年御花园中的一座假山,俗称“马娘娘梳妆台”。1964年曾在玉带河西段发现了大量明代的瓷器,说明当年的御厨房就位于“后廷”的西部。据史书记载说,御厨房的灶都是用铜砖砌成的。   皇城的外围,还筑有一道都城的城墙以加强防卫。这部分都城的东南角,在通济门附近与宋元时期的旧金陵城相接。南面的正门叫“正阳门”,就是现在的光华门。从正阳门经过洪武门、承天门、端门、午门、奉天门和三大殿,一直到北安门,都位于一条正南北的中轴线上。东面的正门是朝阳门,位于现在中山门的稍南处,与东华门、西华门和玄津桥(在今逸仙桥稍南处)等,也同在一,条正东西的横轴线上。北面的正门是现在的太平门,当年主宰刑杀大权的“三法司”——刑部、都察院和大理寺,就位于太平门外的玄武湖滨,俗称为“天牢”。由于明太祖和明成祖两代在南京杀了很多人,太平门外的哭声日夜不绝,所以人们把通向“天牢”的那段太平堤称为“孤凄埂”。   皇城兴修完毕后,朱元璋就着手向北拓宽都城。但是,在开始时他还拿不定主意,究竟是沿着玄武湖南岸的覆舟山和鸡笼山麓的六朝建康城北墙向西筑呢,还是沿着玄武湖的西岸向北筑?从现存的遗迹看来,起先他是倾向于利用建康城北墙向西延伸到鼓楼和清凉山一带的。因为今鸡鸣寺后俗称为六朝“台城”的一段城墙,已在明代进行过加固和改筑,并在鸡笼山的北麓中断。如果按照这一方案,明初的都城就只有今城的2/3大小。事实证明,朱元璋后来废弃了这一方案,而沿湖向北筑城,这可能予更多地考虑了巩固江防的需要。但是,这个方案的工程量很大,沿线都是山岗丘陵和人烟稀少的地方。大概是先通过秦淮河的入江孔道,将建筑材料从水路运到汉西门(今稍南)和龙江关一带,再分段兴筑,并且充分利用了沿线的黄土丘陵,以增加城墙的高度。最后分别自神策门(今和平门)向南,自今鸡鸣寺后解放门向北筑“后湖城”,这部分是利用了六朝时的“十里长堤”,从而完成了“应天府城”的全部工程。   这座作为明代初年都城之用的应天府城,城周长度号称96里,据有关部门实测为67.35华里(33.676公里),是明清时代我国最大的一座城池。即使与同一时期世界范围内的大城相比,也是首屈一指的,要超过城周29.5公里的城。南京城的城墙高度一般在14米到21米之间,城基的宽度为14米左右,顶部的宽度在4米到9米之间。大部分的城墙都先用花岗岩或石灰岩的条石做基础,上面再用大砖垒砌内外两壁和顶部,内外壁之间常用碎砖、砾石和黄土层层夯实。城墙顶部和内外两壁的砖缝里,都浇灌一种“夹浆”。这种夹浆用石灰、糯米汁(或高粱汁)或再加桐油掺和而成,凝固后粘着力很强,使城墙能够经久不坏。墙顶用砖铺成地面并砌成“雉堞”(指城墙顶部靠外一侧的锯齿状矮墙),并有石制的泄水槽以排出雨水。城基部分每隔一定距离也设有排水洞,将城墙内侧的积水排出城外。因此,南京城的基础工程和防护工程都是比较牢固的,故能屹立至今600多年之久。城墙现存21.35公里,仍然是我国最大的一座砖城,并被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应天府城的城门计有13座,这就是过去南京民间的顺口溜中所说的:“神策金川仪风门,怀远清凉到石城,三山聚宝连通济,洪武朝阳定太平。”“神策”指的是今中央门稍东的和平门,它突出在玄武湖滨,北边不远就是幕府山和大江,在军事防守上地位相当重要。“金川”指的是今萨家湾以北的一个旧城门,因金川河在此出城而得名,由于靠近江边,形势也很险要,明成祖朱棣的“靖难之师”就是从这门进城的。“仪风门”指今兴中门,在狮子山的西南侧,是明代出入江边的必经之道,地位比金川门更为重要。“怀远”指的是今挹江门南面的“定淮门”,城外就是秦淮河的入江口,故得此名。“清凉”指今清凉山西麓石头城旁的一个旧城门。“石城”就是今汉中门稍南的“汉西门”,又名“旱西门”,是南唐至宋元的金陵城的西门。“三山”指现在的“水西门”,是南唐至宋元金陵城的“龙光西门”,明代称“三山门”,水陆交通方便,南侧还有一个可以通航船只的水城门(西水关)。“聚宝”指现在的中华门,也是南唐至宋元金陵城的南门,由于地处内、外秦淮河之间,城外不远就是聚宝山(今雨花台),地位最为重要。“通济”指现在的通济门,西侧也有个水城门(东水关),秦淮河由此入城。“洪武”是指今光华门,明代称“正阳门”,它是宫城外围的正南门,但真正的“洪武门”是在今御道街外五龙桥和光华门之间,与正阳门是两回事。“朝阳”指今中山门稍南的明代的“朝阳门”,是皇城外围都城的东门,去明孝陵的必经之路。“太平”指现在玄武湖东侧的“太平门”,城门建造在富贵山和覆舟山之间的丘陵上,城外左湖右山,扼守钟山通向城内的最便捷的道路,地势非常险要,也是历史上兵家必争之地。不过,上述的顺口溜中还少了一个城门,就是位于狮子山东南侧,与仪风门相对的“钟阜门”。上述13座城门就是南京民间通常所说的“内城门十三”。   这13座城门的上部,都建有高耸的城楼,而以聚宝门最为雄伟。聚宝、三山和通济三座城门各有城墙四道,每两道之间的空间称为“瓮城”,可作为战时的防守之用。聚宝门是这些城门中最坚固的一个,城楼以下部分基本保存完整,而且有所谓“藏军洞”的特殊设施。“藏军洞”实际上就是里端封闭的砖券门洞,在战时可供兵士休息和用来存放军事物资。这种“藏军洞”在聚宝门最南一道的城墙上计有两层共13个,左右两侧的城墙下部又各有7个,加起来有27个。据说,每洞可容纳兵士100人以上,共可藏兵达3000人以上。这种设施在我国古代的其他大城中是极为少见的。每座城门都有内外两道门,外面一道是从城头上放下来的“千斤闸”,具有坚固的防御作用;里面一道则是木质再加铁皮做成的两扇大门。在平时,行人车马都从城门洞里通过。此外,还在各城门之间的城墙上修筑垛口17000多个,“窝铺”(堡垒)200多个,以供军事防守之用。在城的中央还建有钟楼和鼓楼。   聚宝门(今中华门)藏军洞防非常不利。传说朱元璋造好应天府城以后,就带着他的儿子们登上钟山观察都城的形势。他们发现宫城离开钟山太近,如在山上架炮,皇宫很容易被击中,而且还有一些重要制高点,如南面的雨花台和北面的幕府山留在城外,对城防非常不利。于是,朱元璋又于洪武二十三年(公元1390年)下令建造外郭城。这座外郭城主要是利用应天府城外围的黄土丘陵筑成,只是在附郭险隘之处才用砖砌一部分城墙并开设城门,所以俗称“土城头”。它的周长号称180里,实际上只有120华里(60公里)左右,各段砖筑的部分加起来约40华里(20公里)左右。从东郊的麒麟门起,向北经过仙鹤门、姚坊门(今尧化门)、观音门、佛宁门、上元门,直到江边的外金川门;从麒麟门往南,经过沧波门、高桥门、上方门、夹岗门、凤台门、大小安德门、大小驯象门、江东门和栅栏门,也止于江边,其中外金川门和栅栏门是晚明所开的。这就是一般所说的南京有“外城门十八”。现在,这座外城已于早年被毁,但人们仍然使用这些城门的名称来作为当地的地名。   传说中还谈到朱元璋造好南京城以后,经常微服出巡,查看城内外的动静。他参加农民军时还是一个文盲,后来经过努力学习文化,到与陈友谅大战时,已经能够吟诗,等到做皇帝时,可以说是粗通文墨了。他在南京城内微服出巡时,最喜欢叫人作对联,合他意的就赏赐做大官,不合意的甚至要被杀头。   有一次,他到了一家小村店喝酒,可是没有下酒菜,就出了一个上联道:“小村店三杯五酌无有东西”,叫店主人对下联。店主人很聪明,立即对答说:“大明国一统万方不分南北。”朱元璋听后非常高兴,第二天就派人把店主找到皇宫,叫他做官,但被店主人辞谢了。   又有一次,朱元璋到酒楼沽酒独饮,逢到一个国子监的监生(当时的国立大学学生)名叫任福。朱元璋问他是何处人氏?回答说:是四川重庆府人。朱元璋就出上联道:“千里为重重水重山府”;任福答道:“一人为大大邦大国大明君”。朱元璋十分欣赏任福的诗才,第二天就派他做浙江布政使(为一省最高行政长官)。   朱元璋还曾赏给徐达一副春联道:“破虏平蛮功贯古今人第一,出将入相才兼文武世无双。”   明代南京城内的布局是这样的:城东的皇城是政治区,城北是军事区,手工业和商业所集中的区域及居民区仍在南唐至宋元以来;日金陵城的范围内。这个区域东起大中桥,西至三山门(今水西门),南自聚宝门(今中华门),北抵北门桥(今珠江路北)。在这片地区,有10余万手工业工人聚居在城南的18个坊内。其中有三个“织锦坊”,都在聚室门内的镇淮桥附近一带。在镇淮桥的西南,分布着“鞍辔坊”、“弓匠坊”、“箭匠坊”、“铁作坊”、“银作坊”、“毡匠坊”和三个“杂役坊”。此外,还有“习艺街”和“广艺街”等,也是手工业者聚居的地方。功臣、官僚和其他贵族的府第,多位于城南和城中。如大将徐达的府第,位于今城南的瞻园路,地名叫“大功坊”,由于他死后被追封为中山王,通称“中山王府”。据说,中山玉府的西边原有一座大牌坊,是明太祖特地为徐达建造的,坊上题有“大功”二字。但是,另外两个功臣吴侦和吴良兄弟很不服气,就乘酒醉时故意把题榜打碎。后来,徐达又在东边造了一个牌坊,与“大功坊”遥遥相对。又传说,朱元璋原来答应把“旧内”(朱元璋的旧王府,在今内桥附近的王府园一带)赐给徐达。回宫以后又觉得皇帝住过的地方不应该赐给臣下,就改用其北“关公庙”的地基来为徐达建造王府,并表咀他是把徐达当做三国时代蜀国大将关羽来看待的。今太平天国历史和瞻园,就是当年徐达府的一部分。又如城中部偏东的“常府街”(今太平南路杨公井以东),是第二名功臣常遇春的府第,由于他死后被追封为开平王,因此又称“开平王府”。常遇春曾经带兵追逐元顺帝直到开平(今内蒙古多伦西北),功劳很大,仅次于徐达。朱元璋特地在今杨公井附近造了一座花牌楼来表彰他的功绩,所以明清时期这一带的地名又叫“花牌楼”。再如今中山东路之北的“邓府巷”和城南的“信府街”,分别是功臣邓愈(后来追封为宁河王)和汤和(原封信国公,后来追封为东瓯王)的府第。   我国古代最大的一部百科全书——《永乐大典》,就是在南京国子监编抄成书的。这部大“类书”连同目录共计22937卷,分装11095册,总字数达3.7亿。这是明成祖夺取帝位以后,为了笼络地主阶级知识分子而进行的一项规模庞大的文化工作。明成祖对主编翰林学士解缙说:“天下古今事物,散载诸书,篇彼浩繁,不易检阅。欲采各书所载事物,类聚而统之以韵,以便考索。”这书的第一稿名叫《文献大成》,编辑了一年零五个月,于永乐二年(公元1404年)十一月完成。但是,明成祖看后很不满意,认为编得太匆忙,内容过于简陋。永乐三年(公元1405年),他又命令亲信姚广孝(明成祖身边的军师式人物,是一个和尚)主持重修工作,编辑总部就设在皇宫的“文渊阁”里。文渊阁是当时的皇家图书馆,里面收藏宋元两代的御府图书,这些是编篡此书的基本资料。并派遣大批人员到全国各地去访求和采购其他书籍,一共集中了经、史、子、集、佛经、道经、南戏、北剧、平话,以及各类古今图书七八千种。依照当时《洪武正韵》的韵目,分列单字,再按单字依次辑入与此字有联系的各种记载。有些罕见的书籍,几乎是整部、整篇或整段地编了进去。这样,前后又费了4年功夫(公元年)。总计共动员了3000名知识分子参加,其中有学者、医生、和尚、道士,还有阴阳家,但是人数最多的还是担任抄写工作的国子监学生。全书编成以后,定名为《永乐大典》,收藏于南京文渊阁。由于部头太大,没有来得及雕版印刷。   这部《永乐大典》的重要意义,除了是我国古代最大的一部百科全书以外,还在于保存了大量的古代的文学原著和各种文献。如许多宋元人的诗文,宋元及明初的小说和戏曲,以及古代的方志、医书和杂书等,都由于编入此书而保存了下来。据说,清朝乾隆皇帝下令修《四库全书》,就是从明成祖编《永乐大典》这件事得到启发,并且利用了其中的很多资料。这部《永乐大典》和南京文渊阁的大部分藏书,在明成祖迁都北京以后,都陆续运到北京的文渊阁保存。到明代中叶、曾经用了近10年时间(公元年)照原本抄录了一个副本,称为“嘉靖副本”。永乐原本早已毁于兵火,现在流传的都是嘉靖副本。但也有人认为现在流传的是正本,被毁的却是副本。据统计,目前仅存375册,只占原书的3.3%,其中大约半数收藏在今北京图书馆内。明太祖朱元璋又下令将南方各地宋元以来的书版集中到国子监,大量编辑和出版书籍。明成祖迁都北京后,仍然保留了南京的国子监,简称为“南监”,所印的书籍叫做“南监本”。   孝陵的神道到所谓“棂星门”前结束,此门现在仅存石雕的柱础6个。走过棂星门,经过梅花山的北麓,便到了一条御河的前面。河上有并列的3座石板桥(原有5座),通过桥后长达200米的甬道,才到孝陵的正门。人们也许要问,孝陵的神道为什么如此曲折,而不像唐宋皇陵那样直线排列呢?我们认为这主要是基于两方面的考虑,一方面是为了延长神道的长度,使之曲折深藏,一眼看不到头:另一方面是为了保留孙权墓所在的梅花山作为屏障,也就是传说中所讲的朱元璋要让孙权为他看大门。   现存的明孝陵正门是太平天国革命以后重建的。原来有5个门洞,称为“文武方门”,重建时只保留了一个,所以气魄很小。正门之后原是孝陵殿前的中门,后被清朝政府改建为御碑亭,亭内树立康熙皇帝南巡时书写的“治隆唐宋”石碑,以及后来乾隆皇帝等的题字。中门以后,才是孝陵享殿。原来这座大殿东西面阔9开间,南北进深5开间,当年有金榜题书“孝陵殿”,殿内有金龙宝柱36个,中央供奉着明太祖和马皇后的神主牌位。从现存享殿台基上的56个大型石柱础,也可以看出当年孝陵享殿的巨大规模,比起北京昌平明成祖长陵的享殿,可能是有过之而无不及。至于台基上现存的3间小厅,则是清朝末年重建的。享殿的后面原有一座3个门洞的北门,现在也仅存一门。门后不远又有一道御河,河上有,桥后才是明太祖地下宫殿(称为“宝城”或“宝顶”)前面的主要建筑物——“方城”和“明楼”。   钟山北麓明初功臣墓中保存情况较好的是徐达墓和李文忠墓。徐达墓位于太平门外板仓村,神道石刻基本完好。神道人口处正中竖立高8.95米、宽2.2米、厚0.7米的神道碑,下承龟趺,是明代功臣墓中规格最大的一方,碑文是由明太祖亲自署名的。但是,我们细看碑文,上面竟然出现了圆圈形的标点符号,这说明碑文很可能是由臣下执笔,朱元璋审阅时读不大通,就加了圆圈形的标点,后来交付刊刻,工匠们害怕获罪,只好连标点也一道刻上。这种带有标点的碑刻,在我国古碑中是极为罕见的。   碑后的神道两侧,排列着石马和马夫、石羊、石虎、武将和文臣各一对,最后还有一个封土堆,就是徐达夫妇的合葬墓。后来,徐达的子孙也都葬在这一地区,解放以后曾经发掘过好几座。李文忠墓在徐达墓再往东北的蒋王庙附近,墓前的石刻也保存得较好,有神道碑、石马、石羊、石虎及石刻的武将和文臣等,甚至还有未完成的石马半成品,但其规模较徐达墓略小。   北郊的和平门外安怀村,有一座曾任明初水军元帅、后封蕲国公的康茂才墓。神道碑、石马、石羊、石虎和石人均保存得比较完好。墓室经过考古发掘,为仿木结构的砖砌前后室墓,出土有墓志、金银器、玉器和铁兵器等。   位于中华门外南郊的明初功臣墓,有宁河王邓愈墓,虢国公俞通海、安南侯俞通源和越巂侯俞通渊三兄弟墓,镇国将军李杰墓,西宁侯宋晟家族墓,以及黔宁王沐英家族墓等。其中以位于中华门外邓府山的邓愈墓前神道石刻保存得较完整,与徐达墓前的石刻相似,仅神道碑稍小。位于中华门外戚家山的俞通海三兄弟墓前神道石刻仅存石柱、石马、石羊各一。位于雨花台东麓的李杰墓前的神道石刻保存尚好,有神道碑、石马、石羊、石虎和石人等。位于中华门外雷家山的宋晟家族墓,墓前虽仅存宋晟及其父宋朝用的神道碑各一通,但经过发掘的6座宋氏墓内出土遗物较为丰富,特别是大批白瓷和青瓷的盘、碗、壶、瓶、罐,以及青花大碗等,都是明朝初年瓷器中的精品。位于牛首山的宋晟之子宋琥及安成公主墓中,出土有珍贵的釉里红“岁寒三友图”梅瓶。在牛首山东面的观音山南麓,分布着黔宁王沐英的家族墓,墓前虽无石刻遗留,但沐英墓中出上有金山(铜质)、银山(铁质)、铜号和铜喇叭等少见的随葬品。其子沐晟墓中,又有珍贵的青花缠枝牡丹梅瓶和剑、戟、盔、甲等遗物发现,都具有一定的历史艺术价值。上述这些明代功臣墓的石刻,虽然不如六朝陵墓石刻那样精致生动,但仍然是我国14世纪末到15世纪的石刻代表作品。现在,徐达墓、常遇春墓、李文忠墓和邓愈墓已定为江苏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吴良墓、吴桢墓、康茂才墓、俞通海墓和宋晟墓已定为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
发表评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金龙鱼植物甾醇玉米油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