懒于种植善根,而想得功德,犹如盲人问乳之颜色,即或一般人我不告诉他他实情,又有何益

给喜欢嚼舌根的人
&懒于种植,而想得功德,犹如盲人问乳之,即或告诉他实情,又有何益? &&志盘&《佛祖统记》天台宗的祖师在临终的时候,召集所有的,作最后的说法。有一名问道:&师父,您去世之后,会在哪里转世?我们又该拜谁为师?&rdquo回答说:&如果不能磨练自己的,只听别人说功德,又有什么用呢?这就像盲人问牛奶是什么一样,不如先喝了牛奶更实在。重要的是,从今以后要培养自己的善根!&rdquo越是无聊的人,越会在小摊上或咖啡店里说别人的闲话,比如,&甲最近发了一笔大财&、&乙最差劲&等,在背后论人是非,好像这么做可以发泄内心的不满。没有聊天对象的家庭主妇,偶尔和邻居开小组会,本来无可厚非,然而,若放着自己的工作不做,整天造谣生事,就是浪费时间了。德国人将这种行为,称为&最无聊的闲谈&,十分不齿。文艺复兴时期的画家拉斐尔说:&一个聪明的人,知道如何提出正确的问题,并且仔细地聆听,慎重地答复。当无话可说时,就立刻闭上嘴巴,不再东拉西扯。&rdquo在我国,也有&沉默是金&的谚语。在世的时候,周围的人常喜欢说些无谓的话。弟子在修行时,也常聊些杂事。有一天,对这些弟子说:&比丘们,你们要彻底地学会两件事:要说有意义的话,要适度地保持沉默。&rdquo又有一次,释尊说:&要遵守说话的规矩,说话要慎重,不该说的话就不要说,该说的话要当面说出来。&又教诲弟子:&智者不毁谤他人,也不随意轻言。&《杂宝藏经》一位有名的文艺评论家曾说:&我对于自己所说的话,随时负责,即使以死为证也在所不惜。&rdquo一个人对自己平日所说的话,要有随时敢于负责的决心。古人以&祸从口出&来劝戒我们,可是现代的人却&信口开河&,造成他人的困惑。连篇的废话与噪音无异,如果噪音是公害,那么废话就是一种口害了。瑞士哲学家马格斯&帕克特在《沉默的世界》一书中也提到:&话来自沉默,也回至沉默中;噪音来自噪音,又回到噪音中。&rdquo噪音就像流水,永无休止。来自沉默中的智语,却会深深地印在心中,而且会影响我们的一生。但愿我们从今以后,都能说些诚实而又有意义的话。(摘自《佛经珍言》汪正求编译)
查看: 401|
佛缘网站的运行需要大量的资金及人力,以下法宝流通的收益将用于佛缘网站的建设。感恩您的支持!
非经营性互联网文化单位备案:
地址:福建省厦门市湖里区金湖一里6号409室 邮编:361010 联系人:陈晓毅
电话:(值班时间:9:00-17:30) QQ群:8899063 QQ:给胆小的人
给胆小的人
 耳闻目见为外贼,情欲意识为内贼,只是主人惺惺不昧,独坐中堂,贼便化为家人矣。
《菜根谭》
胆小的人通常意志薄弱,怯懦多虑,做事缺乏果断,时常追悔自己的所作所为,闷闷不乐,一再地自责,将自己封闭在象牙塔中,对外界的事物失去兴趣。
这种缺乏朝气,对人生漠不关心的人,大部分是在幼年时代受到母亲过度的保护或约束,一切都由母亲安排,养成了随时看母亲脸色的习惯。
这种人只会按模式做事,对未来和自己缺乏希望和梦想。
当一个人的意志、感情的表达受到压抑时,形成自我封闭症,情形严重时,更会导致精神分裂。
日本明治时代的歌人正冈子规在《病床六尺》中说:
“我原本以为对禅的彻悟,就是不论何时何地,都要有死的觉悟。但是仔细想来,这种想法实在大错特错。事实上是不论何时何地,都要有活下去的意志。”
遇到事情时,能毫不在乎去面对它,并不容易做到;只有放弃对自我的固执,才能真正无畏无惧。
我也是一个胆小的人,一旦碰到名人或要在几千个听众面前演讲时,心中立刻会感到十分紧张、害怕,即使看着手中准备好的演讲稿,仍会不知所措。
碰到这种情形时,我便一再地提醒自己:
“有什么好担心的,大不了只是脸红而已!”只要有这种决心,放手做去,必定可以成功。
我有一位朋友,为了避免演讲时怯场,手中总是拿着保护符。有人问他:
“你为什么要拿这种东西呢?”
由此可见,不论面对任何事情,只要以自己认为有效的方法,集中精神,驱走胆怯,也未尝不可。(摘自《佛经珍言》汪正求编译)              
  佛教徒的人生态度 (19)
为什么说佛教徒不是悲观的?因为学佛修行的人,有明确的人生目标,对未来充满信心,所以佛教徒并不是悲观的。民国年间引发的人生观大讨论中,梁启超先生即以佛教哲学为人心建设的准则,认为佛教不仅是人类最为珍贵的文化遗产,也是“盖应于此时代要求之一良药”,菩萨的救世精神正是佛教徒积极进取的体现。基于此,他在《论佛教与群治之关系》中标举佛教“乃兼善而非独善”,“佛教之信仰乃入世而非厌世”。
   事到知足心常乐,
   人到无求品自高。
(摘自《想通了》简单编著)
  不应追念过去
在我们的意识中,到底是什么力量驱使我们追忆过去、生活在过去的意象当中呢?这种力量就是由各种各样的烦恼习气(结使)即由行心所构成的,它们产生于我们内心,并且将我们障缚住。我们所见、所闻、所嗅、所味、所触、所意,都会增长我们的习气,诸如贪爱、烦躁、愤怒、散乱、恐惧、多疑等等。习气植根于我们每个人意识的深处。
                    [法]一行禅师(摘自《与生命相约》)
给自大的人
 如果无知,就不要装作智者。 —— 法然
“夫妻争吵,是不值得大惊小怪的!”
有些夫妻看似争吵激烈,可是他们却不以为意,或许他们只是利用这种方式来解除内心的紧张。反而旁观者却十分提心吊胆,深怕这对充满火药味的夫妻会挥拳相向,甚至闹出人命。
有些丈夫在家里遭到太太的责骂后,就会在上班时对属下大声指责,或者在同事面前大言不惭,好像天下就属他最伟大了。
这种情形若持续下去的话,就会患上焦躁症;加上找不到发泄的对象,内心无法平静,于是就得口无遮拦。
这种人一旦听到对方说:“不错!”就会感到满足;若对方不以为然或加以否定,便会恼羞成怒,破口大骂起来。
法国思想家帕斯卡说:
“一个自大的人自认为是最伟大的人,因此,很容易与其它有主见的人产生摩擦,或因芝麻小事,和他人争论、打架,徒然浪费精神和体力!
“这种人已经忘记了对人应有的谦虚之心了。”
我们常会在不知不觉中,患上这种焦躁的毛病,而不懂得谦让,所以应该特别留心。
任何人都有“凡事要照自己的意思来做”或“炫耀一下”的心理,可是,不能控制这种心理的人,则无异于野兽。
如果能经常自我反省的话,就可以避免焦躁的毛病。
有一家人经常吵架,看见隔壁的夫妇相亲相爱,就前去拜访。
“为什么你家这么和乐呢?是不是有什么秘诀?”
男主人回答说:
“因为我们自己并非毫无缺点,所以才不会吵架。”
有一天,隔壁的脚踏车被偷,谈话声逐渐增大,这位先生便好奇地竖耳倾听:
“都是我不好!忘了关上大门。”
“不,是我不对!车子忘了上锁。”
“不对的是我!我不应该把脚踏车放在那里的。”
听到这里,这位先生才恍然大悟,并告诉自己:
“很多事情我也有错,以后我再也不随便开口骂人了,以免让对方难过。”
古人曾说过:
“忘了自己,让别人获得利益,就是慈悲的极致。”
只有确切地实践这个教诲,才会有光明的未来。 (摘自《佛经珍言》汪正求编译)
  佛教徒的人生态度 (20)
为什么我们又说佛教徒也不是乐观的呢?因为生命的前景虽然光明,但现实却不容我们乐观。
首先,人生的实质是苦,这在佛教的诸多经典中都有详尽的说明。由三苦、八苦乃至无量诸苦,大千世界不过是迁流不息,变化无常的苦集之地。世人由于无明,所认为的幸福仅仅只停留在粗浅的生活体验上,不曾触及到短暂的幸福背后所隐藏的痛苦的真相:我们以结婚成家为幸福,却不知道这正是束缚的开始;我们以生儿育女为幸福,却不知道这正是牵挂的开始;我们以事业有成为幸福,却不知道这正是争斗的开始,面对人生中存在的种种烦恼和痛苦,我们无法乐观。
   活得好的人,
     是那些让生活
     很有意思、
     充满色彩的人。
(摘自《想通了》简单编著)
给喜欢为自己找借口的人
 轻率从事,悔恨泪流满面,亦得受果报,如此之行为是不善的。
                              
——《法句经》
男人在交谈时,时常会发出“那又怎样”、“可是”等反驳别人的言辞。近几年来,这种自我主张的风气也传染到女性身上,爱说“我认为如此”、“不过”的女性有逐渐增强的倾向。
丈夫:“你为什么不早点起床?起床了!”
太太:“可是,我每天都睡那么晚,就让我多睡一会儿嘛!”
丈夫:“快起来做早饭,孩子上学要来不及了。”
太太:“哦!说煮就煮,哪有那么快就能弄好的?”
丈夫:“好好!我也起来帮你的忙嘛!”
太太:“你怎么这么唠叨!真受不了!”
世间有不少夫妇,每天都会说这类的废话,为什么妻子不肯坦诚地回答“好的”或“嗯,是该起床了”呢?难道这么回答会玷污自己的尊严吗?
理论和膏药可以贴在任何部位,可是上述辩驳却会影响事情的发展,换句话说,重要的是“做”,而不是“说”。
现代人的生活重点似乎不在于做好一切,而只在意对方是否听自己的话;即使不得不做,也只是草草为之。
这种人只会一味理论,无法成就大事,一天到晚总为自己找借口。
某君在二次大战期间,率领部下进行敌前渡河演习,一不小心弄翻了船。当所有士兵湿漉漉地爬上岸时,长官怒斥他们:
“慢吞吞的,像个军人吗?”
某君出口申辩,竟遭到殴打。长官生气地说:“不必强辩!你们一定要把演习当成是实际的作战!在战争时,船一翻,你们就统统死定了!如果船翻了,人都死了,还能辩解吗?
“船不可以弄翻,弄翻了船就是失败!一旦失败,就是死路一条!”
有一天,日本鼎州禅师和弟子在院子里散步,突然刮起一阵风,将树上的枯叶吹落下来。禅师边走边将地上的树叶一片片捡起来,放在口袋里。站在一旁的弟子说:
“师父,您别捡了!等一下我来打扫。”
鼎州禅师一听,骂道:“傻瓜!等一下扫,就能使院子保持干净吗?我只要多捡一片,就能使地上多一分干净。”
明白什么事是自己该做的,且能立刻动手的人,不论遇到任何困难,也绝不会发出不平之鸣,即使受到批评,也能不加以辩驳,默默地实干。
听到他人批评就满腔怒火的人,必定无法专心地做好自己的工作。不期望自己的言行都能获得他人的赞赏,不要妄想提高自己的身价,这样才能踏实地做好一切。
                      
(摘自《佛经珍言》汪正求编译)
  佛教徒的人生态度 (21)
其次,我们必须正视生命无常的现实。生命是脆弱的,众生在生老病死的苦海中沉浮挣扎,随时都会被淹没。而我们对自己的命运又没有把握,生时尚且不能做自己的主,一旦死亡来临,更没有能力保护自己。
第三,我们要看到轮回的现实,只要我们的生命中还有痛苦和烦恼,就只有永远在六道之中流转,在生死苦海之中沉沦!即便是来生能够继续做人,能否生在有善知识的地方,能否听闻到佛法,都是未知数,所以,生命的去向不容我们乐观。
痛苦总是守在欢乐旁边。
 (摘自《想通了》简单编著)
给喜欢嚼舌根的人
 懒于种植善根,而想得功德,犹如盲人问乳之颜色,即或告诉他实情,又有何益?
                         ——志盘·《佛祖统记》
天台宗的祖师智者在临终的时候,召集所有的弟子,作最后的说法。有一名弟子问道:“师父,您去世之后,会在哪里转世?我们又该拜谁为师?”
智者回答说:“如果不能磨练自己的善根,只听别人说功德,又有什么用呢?这就像盲人问牛奶是什么颜色一样,不如先喝了牛奶更实在。重要的是,从今以后要培养自己的善根!”
越是无聊的人,越会在小摊上或咖啡店里说别人的闲话,比如,“甲最近发了一笔大财”、“乙最差劲”等,在背后论人是非,好像这么做可以发泄内心的不满。
没有聊天对象的家庭主妇,偶尔和邻居开小组会,本来无可厚非,然而,若放着自己的工作不做,整天造谣生事,就是浪费时间了。
德国人将这种行为,称为“最无聊的闲谈”,十分不齿。
文艺复兴时期的画家拉斐尔说:“一个聪明的人,知道如何提出正确的问题,并且仔细地聆听,慎重地答复。当无话可说时,就立刻闭上嘴巴,不再东拉西扯。”
在我国,也有“沉默是金”的谚语。
释尊在世的时候,周围的人常喜欢说些无谓的话。
弟子在修行时,也常聊些杂事。有一天,释尊对这些弟子说:“比丘们,你们要彻底地学会两件事:要说有意义的话,要适度地保持沉默。”
又有一次,释尊说:“要遵守说话的规矩,说话要慎重,不该说的话就不要说,该说的话要当面说出来。”又教诲弟子:
“智者不毁谤他人,也不随意轻言。”《杂宝藏经》
一位有名的文艺评论家曾说:“我对于自己所说的话,随时负责,即使以死为证也在所不惜。”
一个人对自己平日所说的话,要有随时敢于负责的决心。古人以“祸从口出”来劝戒我们,可是现代的人却“信口开河”,造成他人的困惑。
连篇的废话与噪音无异,如果噪音是公害,那么废话就是一种口害了。
瑞士哲学家马格斯·帕克特在《沉默的世界》一书中也提到:“话来自沉默,也回至沉默中;噪音来自噪音,又回到噪音中。”
噪音就像流水,永无休止。来自沉默中的智语,却会深深地印在心中,而且会影响我们的一生。
但愿我们从今以后,都能说些诚实而又有意义的话。
                      (摘自《佛经珍言》汪正求编译)
  佛教徒的人生态度 (22)
同时,我们还必须正视现实世界中存在的污浊和罪恶,在这五浊恶世,天灾人祸不计其数,我们所居住的地球已经被人类的贪欲破坏得满目疮痍,面对这一系列严峻的现实,作为佛弟子,实在是无法乐观。
什么是学佛者所应有的中观的人生态度呢?
佛教徒要在智慧的观照下如实观察,如理思维,正确认识和了解世界的光明面和阴暗面。既看到人生存在的痛苦,又对通过修行所能抵达的光明前景充满信心。
一个人智力有问题,是次品;
一个人灵魂有问题,是危险品。
 (摘自《想通了》简单编著)
给默默无闻的人
 不要去管别人的邪恶,只要经常提醒自己,该做的,与不该做的。
                         ——《法句经》
每一个人都想获得他人的肯定,在人生的舞台上创造一番伟业,可是,大部分的人终其一生,只能过着默默无闻的生活。如果悲叹时运不济,不能施展抱负,不如先放眼看看四周。
盛开的百合花同剑兰一样,会将营养贮存在球根,以便花朵随时汲取。而移植的时候,水分和肥料如果过量,植物反而会无精打采,难以生长。
杉木必须有青苔才能生长,而青苔怕阳光直接照射,杉叶的树荫正足以保护青苔,从杉叶滴落下的露水,又可以滋润青苔,当青苔繁茂之后就会把蓄积的水分供给杉木。因此杉林与青苔彼此共存共荣。
小指是身体上最微不足道的一部分,在日常生活中,常不会意识到它的功能;然而,它的存在是不容忽视的。
比如小指不灵活时,就没有办法拿锤子,球也投不远,倒立的时候更难以保持平衡。
平时我们一点也不重视它,可是一旦失去它,才能真正体会出它的存在价值。
火车能够快速而平稳地运行,与铁道养路工默默的工作是分不开的;如果这些无名英雄不工作了,火车别说快速行驶,就连最起码的安全也无法保证。
天地自然的原理是巧妙无比的:任何东西都有它的作用,在不滥耗的情况下相辅相成,以保持一种和谐的状态。
相反如果一味排斥对方,想压倒对方,实现自己的主张,以突出自我;那么,相互之间必然无法配合,总是产生对立,这样一来自然法则一天也难以运行,若能明白这一点,就算自己默默无闻,不被重视,也不会怨天尤人了。
有位当代僧人他每天都要负责清扫工作。作为一个修行僧,他必须完成一、清扫;二、勤勉;三、学问这三样学业。
他每天打扫庭院时,常为扫地的自己抱不平。
后来他才发现每天劳动不仅使食欲大增;身体也变得十分健康。
很多人只知道拿别人的生活跟自己的生活相比较,只知道一味地抱怨。
对血气方刚的年轻人来说,像扫地这种最基本的活,的确是一种难以忍受的磨练。
世界上的伟人,都曾经历过一段漫长的、而且为人看不起的生活。成功毕竟并非朝夕可得。(摘自《佛经珍言》汪正求编译)
  佛教徒的人生态度
了解人生的真相是为了离苦得乐。佛陀帮助我们正视人生的痛苦,并不是要我们回避痛苦或被动地接受痛苦,而是要进一步找到痛苦的根源,从根本上断除痛苦。只有这样,我们才不会无助地沉溺在痛苦之中,才能积极坦然地面对人生,运用佛法的智慧去改造生命,改善社会。
“三七开”
  三分道理,七分感情,
    三分长相,七分打扮;
    三分做事,七分做人,
    三分注定,七分努力。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提示您:你还未登录。
没有账号?
恭喜你获得新机会
输入好友ID
本次机会已经送出,可复制一下链接给好友![转载]给喜欢嚼舌根的人
懒于种植善根,而想得功德,犹如盲人问乳之颜色,即或告诉他实情,又有何益?
                        
&——志盘·《佛祖统记》
天台宗的祖师智者在临终的时候,召集所有的弟子,作最后的说法。有一名弟子问道:“师父,您去世之后,会在哪里转世?我们又该拜谁为师?”
智者回答说:“如果不能磨练自己的善根,只听别人说功德,又有什么用呢?这就像盲人问牛奶是什么颜色一样,不如先喝了牛奶更实在。重要的是,从今以后要培养自己的善根!”
越是无聊的人,越会在小摊上或咖啡店里说别人的闲话,比如,“甲最近发了一笔大财”、“乙最差劲”等,在背后论人是非,好像这么做可以发泄内心的不满。
没有聊天对象的家庭主妇,偶尔和邻居开小组会,本来无可厚非,然而,若放着自己的工作不做,整天造谣生事,就是浪费时间了。
德国人将这种行为,称为“最无聊的闲谈”,十分不齿。
文艺复兴时期的画家拉斐尔说:“一个聪明的人,知道如何提出正确的问题,并且仔细地聆听,慎重地答复。当无话可说时,就立刻闭上嘴巴,不再东拉西扯。”
在我国,也有“沉默是金”的谚语。
释尊在世的时候,周围的人常喜欢说些无谓的话。
弟子在修行时,也常聊些杂事。有一天,释尊对这些弟子说:“比丘们,你们要彻底地学会两件事:要说有意义的话,要适度地保持沉默。”
又有一次,释尊说:“要遵守说话的规矩,说话要慎重,不该说的话就不要说,该说的话要当面说出来。”又教诲弟子:
“智者不毁谤他人,也不随意轻言。”《杂宝藏经》
位有名的文艺评论家曾说:“我对于自己所说的话,随时负责,即使以死为证也在所不惜。”
一个人对自己平日所说的话,要有随时敢于负责的决心。古人以“祸从口出”来劝戒我们,可是现代的人却“信口开河”,造成他人的困惑。
连篇的废话与噪音无异,如果噪音是公害,那么废话就是一种口害了。
瑞士哲学家马格斯·帕克特在《沉默的世界》一书中也提到:“话来自沉默,也回至沉默中;噪音来自噪音,又回到噪音中。”
噪音就像流水,永无休止。来自沉默中的智语,却会深深地印在心中,而且会影响我们的一生。
但愿我们从今以后,都能说些诚实而又有意义的话。
愿与某些聒噪之士共勉!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转载]给喜欢嚼舌根的人
懒于种植善根,而想得功德,犹如盲人问乳之颜色,即或告诉他实情,又有何益?
                        
&——志盘·《佛祖统记》
天台宗的祖师智者在临终的时候,召集所有的弟子,作最后的说法。有一名弟子问道:“师父,您去世之后,会在哪里转世?我们又该拜谁为师?”
智者回答说:“如果不能磨练自己的善根,只听别人说功德,又有什么用呢?这就像盲人问牛奶是什么颜色一样,不如先喝了牛奶更实在。重要的是,从今以后要培养自己的善根!”
越是无聊的人,越会在小摊上或咖啡店里说别人的闲话,比如,“甲最近发了一笔大财”、“乙最差劲”等,在背后论人是非,好像这么做可以发泄内心的不满。
没有聊天对象的家庭主妇,偶尔和邻居开小组会,本来无可厚非,然而,若放着自己的工作不做,整天造谣生事,就是浪费时间了。
德国人将这种行为,称为“最无聊的闲谈”,十分不齿。
文艺复兴时期的画家拉斐尔说:“一个聪明的人,知道如何提出正确的问题,并且仔细地聆听,慎重地答复。当无话可说时,就立刻闭上嘴巴,不再东拉西扯。”
在我国,也有“沉默是金”的谚语。
释尊在世的时候,周围的人常喜欢说些无谓的话。
弟子在修行时,也常聊些杂事。有一天,释尊对这些弟子说:“比丘们,你们要彻底地学会两件事:要说有意义的话,要适度地保持沉默。”
又有一次,释尊说:“要遵守说话的规矩,说话要慎重,不该说的话就不要说,该说的话要当面说出来。”又教诲弟子:
“智者不毁谤他人,也不随意轻言。”《杂宝藏经》
位有名的文艺评论家曾说:“我对于自己所说的话,随时负责,即使以死为证也在所不惜。”
一个人对自己平日所说的话,要有随时敢于负责的决心。古人以“祸从口出”来劝戒我们,可是现代的人却“信口开河”,造成他人的困惑。
连篇的废话与噪音无异,如果噪音是公害,那么废话就是一种口害了。
瑞士哲学家马格斯·帕克特在《沉默的世界》一书中也提到:“话来自沉默,也回至沉默中;噪音来自噪音,又回到噪音中。”
噪音就像流水,永无休止。来自沉默中的智语,却会深深地印在心中,而且会影响我们的一生。
但愿我们从今以后,都能说些诚实而又有意义的话。
愿与某些聒噪之士共勉!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告诉他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