饲料被氧化剂有哪些后,其饲用价值有哪些变化

饲用酸化剂的应用价值及存在问题中国化工联盟|中国化工联盟网|中国化学助剂网|化学助剂|精化|中国精化联盟|工助剂网|化学品网|精细化工|化学药剂,添加剂,纺织助剂,橡胶助剂,饲料添加剂,食品添加剂|水处理化学品|油田化学品|田助剂|皮革化学品|造纸助剂|电镀助剂|料助剂|农药助剂|橡胶制品|塑料制品|化肥|催化剂|化工设备剂
饲用酸化剂的应用价值及存在问题
资讯类型:食品和饲料添加剂
加入时间:日14:27
&&&&&&&&&&&&&&&&&&&&&&&&&&&饲用酸化剂的应用价值及存在问题
&&&&&&&&&&&&&&&&&&&&&&&&&&&&&&张玲1&李丽1&蒋月1&刘桂丽2
&&&&1.&辽宁医学院畜牧兽医学院2.&辽宁省葫芦岛市龙港区动物卫生监督管理局
&&&&摘要:系统回顾酸化剂的发展简史、分类、抗菌防霉作用、应用价值、存在问题和应用前景,以期为酸化剂的研发及临床应用提供参考资料。
&&&&关键词:酸化剂&饲料&应用价值&存在问题&前景
&&&&中图分类号:&S&816.&7&文献标志码:&B&文章编号:&1002&-&2813&(&2013)&08&-&0033&-&04
&&&&酸化剂作为一种无污染、无残留、吸收迅速、参与能量代谢且无生态毒理的绿色环保型饲料添加剂已受到广泛地关注,成为与益生素、酶制剂及中草药等并列的重要添加剂。许多试验表明,酸化剂在改善饲料利用率、降低病死率、提高动物生产性能和增强抗应激能力等方面有显著的作用,显示出广泛的应用前景。文章就酸化剂在饲料中的应用价值及存在问题进行简要综述。
&&&&1&?酸化剂的发展简史
&&&&酸化剂是指能使饲料或饮水酸化(&pH&降低)的物质。酸化剂在畜牧养殖业中的应用可追溯到上世纪60&年代。早在1968&年,Cole&发现用乳酸酸化的饮水饲喂仔猪,对仔猪的生长性能及细菌群落有影响。酸化剂在60&年代中后期和70&年代主要被用来缓解仔猪断奶后腹泻。20&世纪80&年代,大肠杆菌感染和结肠炎严重困扰着西方国家仔猪的饲养,为了减缓早期断奶给仔猪带来的应激,饲料酸化得到了广泛的关注,随后其研究方向也从防止仔猪腹泻转向提高其生长性能和饲料利用率。其中对延胡索酸和柠檬酸的功效研究最为广泛。进入20&世纪90&年代,更多的酸化剂被人们研究及应用。酸化剂的潜在利用价值也引起了我国营养学家和饲料行业的关注。石宝明研究了有机酸的使用效果及作用机制并开始着手研究效果好且用量低的复合酸化剂。各国学者在进一步研究酸化剂的效果和作用机制的基础上,同时也着手开始研究高效的复合型酸化剂。现在,酸化剂已经被应用于畜禽饲料、青贮料及其他饲料中,成为一种绿色饲料添加剂,已经受到当代畜牧业的广泛关注。
&&&&2&?酸化剂的分类
&&&&酸化剂按照成分的性质,分为有机酸和无机酸;&按照在实践生产中的应用情况,可分为单一酸化剂和复合酸化剂。
&&&&2.1&无机酸
&&&&无机酸有较强的酸性。试验表明,盐酸和硫酸等强酸基本没什么应用价值,可能是因为强酸能降低饲料的适口性,导致动物的采食量下降,进而影响了生长率和饲料转化率。同时,强酸的腐蚀性会对动物和设备带来很大危害,已被淘汰。磷酸作为一种弱酸,酸性较弱,表现出正效应,呈双重作用,解离出的H&+&能起到酸化日粮的作用,同时又可提供磷源促进动物生长。
&&&&2.2&有机酸
&&&&有机酸除了有较好的酸香味和适口性外,还可以参加三羧酸循环,促进物质代谢,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有机酸种类较多,不同的有机酸具有不同的特点。其中柠檬酸和延胡索酸由于使用效果较好更是受到世人的青睐。
&&&&甲酸水溶性极好,是有机酸中降低pH&最强的一种酸。甲酸钠及甲酸钙用于保藏青贮饲料。甲酸对大肠杆菌、沙门菌、芽孢杆菌属、革兰阳性菌及真菌有较强的抑制作用,用在饲料中起到杀灭病原微生物的作用。
&&&&乳酸为无色至微黄色液体,易溶于水。乳酸由于能够改善饲料口味及促进动物采食,所以被广泛使用。同时还能降低动物消化道内pH、促进营养物质的吸收和增强抗病能力。Heres&通过体外研究表明,5.&7&%和0.&7&%&的乳酸可快速降低日粮中的弯曲杆菌和沙门菌,体内试验中,肉鸡饲喂酸化剂日粮可降低弯曲杆菌的感染率。Tsiloyianni&报道,乳酸能明显预防仔猪早期断奶综合征。
&&&&柠檬酸最早从柠檬中提取,现在工业中所用的柠檬酸都是用黑曲霉发酵生产的。柠檬酸是一种白色结晶粉末,易溶于水,不但有良好的热稳定性,而且与饲料中的矿物质发生螯合作用形成稳定且生物学效价较高的配位化合物,从而促进其被机体吸收利用。试验证明,柠檬酸在家禽生产中有较好的应用价值。Abd&El&-&Hakin&等的研究表明,在低蛋白的日粮中添加0.&2&%&的柠檬酸可以提高肉鸡肝的质量,但并没有显著提高饲料转化率、屠宰性能和血浆蛋白含量。王淑琴等的研究表明,添加0.&75&%的柠檬酸可显著提高21&日龄肉仔鸡的屠宰率和腿肌率,但胸肌率和全净膛率却显著低于对照组。
&&&&延胡索酸也称富马酸,是一种白色结晶性粉末,化学性质稳定,耐热,无毒。延胡索酸参与三羧酸循环,分子所含能量大小与葡萄糖接近,并且生能途径比葡萄糖短,因而在应激状态下更有利于ATP&的快速合成,所以在实际生产中被用作抗应激剂。延胡索酸具有广谱抗菌作用,在饲料中添加0.&2&%&~&0.&4&%&的延胡索酸,可杀灭葡萄球菌和链球菌;&当添加0.&4&%&时可杀死大肠杆菌;&当质量浓度增至2&%时对产毒真菌有杀灭作用。在饮水中添加使其pH&降至4&时可杀灭水中大量细菌。Islam&的研究表明,添加1.&25&%&的延胡索酸,肉鸡体增质量显著高于对照组和其他水平组。
&&&&2.3&复合酸化剂
&&&&复合酸化剂将有机酸和无机酸及其盐类复合,提高作用效果,是当前酸化剂发展的主流。复合酸化剂能快速降低胃肠道的pH,保持良好的缓冲能力和生物性能。克服了单一酸化剂的缺陷,产生互补效应,提高使用效果。李军等研究表明,AA&肉仔鸡添加磷酸型复合酸化剂后,可提高饲料蛋白的消化率,对肉鸡的半净膛率、胸肌率和腿肌率均有明显提高,且添加量为0.&15&%&时效果最好。马红艳等的研究表明,鸡粮中添加不同水平的自制复合酸化剂能降低肉鸡肠道pH,改善微生物环境,抑制大肠杆菌的生长,同时能促进乳酸杆菌的增殖。窦晓利的研究指出,添加复合酸化剂后鸡的日平均产蛋率、蛋质量和采食量分别提高了0.&82&%&~&8.&25&%、0.&48&%&~&2.&19&%和0.&92&%&~&3.&66&%;&成活率提高了1.&80&%&~&3.&70&%。
&&&&3&?酸化剂在饲料中的抗菌防霉作用
&&&&《饲料卫生标准》(&GB&13078&-&2001)&中规定,饲料中不得检出沙门菌,对细菌和霉菌允许量都有相关的规定。然而由于保管不当等原因,饲料及饲料原料经常受到细菌和霉菌等的污染。受到污染的饲料发生腐败及变质。一方面非致病性病原菌寄生于饲料中不但消耗饲料中的养分,而且使饲料出现特异的色泽和气味等,影响畜禽采食量,进而影响生产效益。另一方面致病性病原菌不仅能引起畜禽疾病,而且能在畜禽体内产生毒素甚至造成其死亡,造成经济损失。
&&&&酸化剂有较好的抗菌作用,添加于饲料中可以防止饲料被微生物污染。乳酸和柠檬酸等酸通过降低细胞间质pH,破坏病原菌的适宜生存环境,起到间接杀菌作用;&而甲酸和丙酸等酸未解离的酸分子进入细胞内发挥强大的抗菌作用。未解离的有机酸分子进入病原菌细胞内通过以下几种方式产生抗菌作用:&1)&能量竞争。未解离的酸分子自由扩散进入细胞内,由于细菌胞内为中性至碱性环境,pH大于有机酸的pKa,因此,未解离的有机酸分子解离为ROO&-&和H&+。ROO&-&和H&+&不能自由扩散出细胞膜,因此H&+&在细胞内大量聚集,导致胞内pH&下降。细胞为维持胞内正常的pH&环境使细菌通过ATP&酶将H&+&泵到胞外,而这一过程需要大量的ATP。因此导致细菌衰竭而死。2)&改变细菌膜结构。未解离的有机酸分子具有不同程度的脂溶性,可以与构成细菌细胞膜结构的脂多糖和磷脂分子互作,将脂多糖的羧基和磷酸集团质子化,减弱各组分间的相互连接,破坏细胞膜的完整性,导致胞内内容物外泄而实现抗菌作用。3)&提高胞内渗透压。随着细胞内酸根离子质量浓度的升高,胞内渗透压升高,细菌为了维持正常的生命活动必须向胞外释放带负电荷的离子来维持渗透压,如释放细菌生长所必需的前体物质或辅助因子等,这样,细菌的生长代谢受到抑制,产生抑菌作用。4)&抑制生物大分子合成。随着酸根阴离子在细胞内的聚集,细胞内的微环境发生变化,生物大分子的合成受到抑制,如通过抑制核糖核酸还原酶的活性来干扰细菌DNA&的复制进而起到抑菌效果;&调节细菌代谢相关基因的转录水平,导致代谢途径的改变,降低葡萄糖的利用率,影响细菌能量的产生;&进入细胞内的酸根阴离子可以使细菌代谢途径中的一些关键酶钝化或失活,细胞的活性受到抑制,使得细菌不能生长。同时,酸化剂还能抑制霉菌的无性繁殖和孢子形成。
&&&&4&?酸化剂在饲料中的应用价值
&&&&4.1&降低胃内pH,提高消化酶的活性
&&&&动物机体消化道内存在多种消化酶,如胃蛋白酶、胰蛋白酶、脂肪酶和淀粉酶等。不同的酶所需的最适宜pH&不尽相同,多数酶最适pH&接近中性,而淀粉酶的最适pH&为6.&8&~&7.&0,胃蛋白酶的活性pH&范围为2.&0&~&3.&5。动物饲料中添加酸化剂后,可以适当降低胃内的pH,这对胃蛋白酶的活化剂胃蛋白酶原的激活有很重要的促进作用,进而促进蛋白在胃内的消化,加强营养物质的吸收。特别是幼龄动物分泌的胃酸和消化酶较少,胃内酶活性低,饲料中添加酸化剂后能降低其pH&及系酸力,改善消化道的内环境,增加饲料的消化性,进而能提高动物对饲料的利用率。
&&&&4.2&调节胃肠道菌群平衡
&&&&酸化剂被动物摄入后可以改善胃肠道内的微生物菌群,促进益生菌的生长繁殖,抑制或杀灭有害菌群。大多数有害病原菌,如大肠杆菌、葡萄球菌和梭状芽孢杆菌等有害菌的最适pH&是中性偏碱性,在pH&为4&时基本失活,而乳酸菌在肠道内pH&为
&&&&3.&5&时仍能生长。因此酸化剂对动物有双重作用,
&&&&不但减少了有害病原菌的繁殖,还能促进益生菌的定植,促进动物胃肠道健康,减少腹泻。
&&&&4.3&减缓胃排空的速度,促进消化
&&&&胃内容物的体积和pH&是影响胃排空速度的关键因素。酸性食糜进入动物小肠后刺激小肠黏膜,刺激其分泌抑胃素,反射性的抑制胃蠕动,延缓胃排空的速度,延长饲料在胃内的停留时间,使蛋白等营养物质分解更彻底。4.4&促进矿物质和维生素的吸收一些矿物元素在碱性环境中易形成不溶性的盐,很难被动物吸收。有机酸还能与饲料中的Ca、Cu、Zn、Fe&和Mg&等形成生物效价高的螯合物,促进其被机体吸收。有些有机酸,如:&延胡索酸还有抗氧化功能,柠檬酸为抗氧化剂的增效剂。饲料中添加延胡索酸能提高维生素A&和维生素D&的稳定性。同时小肠的酸性环境有利于维生素A&和维生素D&的吸收。
&&&&4.5&参与能量代谢
&&&&有些酸化剂可以作为反应物或中间产物参与机体的生化反应。延胡索酸和柠檬酸等是三羧酸循环的反应物或中间产物,添加到饲料后可直接参与机体的能量代谢。乳酸经血液运输到肝或肾,经糖异生再形成葡萄糖,参与机体的乳酸循环。丙酸进入体内,随血液运输到肝转化为葡萄糖参与机体的糖代谢。
&&&&4.6&改善小肠的黏膜形态
&&&&有研究报道,使用复合酸化剂(&丙酸盐、甲酸盐和乳酸钙)&能提高十二指肠绒毛的高度。在基础日粮中分别添加5&和10&g&/kg&的甲酸,均能提高49&d罗斯肉鸡回肠营养物质消化率,增加了肠道绒毛高度,且10&g&/kg&添加组显著降低了隐窝深度,但对绒毛表面积没有影响。
&&&&5?&酸化剂存在的问题
&&&&目前,国内酸化剂产品种类单一,大多为单一的有机酸制剂(&第一代)&,为数不多的复合酸化剂(&第二代)&配方不科学,效果不稳定。当前酸化剂的主要问题有添加量大,一般在1&%&~&3&%,成本高且酸化作用不佳;&添加到饲料中的酸化剂经常被饲料中的碱性物质中和而失去活性;&由于酸化剂没有被包被直接使用,动物摄入的酸化剂在胃内很快被吸收,无法到达小肠,无法有效降低小肠pH,起不到抑制有害菌繁殖和促进益生菌生长的作用;添加的酸化剂在动物胃中吸收过快,抑制了胃酸的正常分泌和胃功能的正常发育;&易吸湿结块,使饲料受潮;&添加到饲料中的酸化剂会腐蚀机械、贮藏和运输设备。
&&&&因此,在以后酸化剂产品的研发上应考虑:&饲用酸化剂应无味及无刺激性,不抑制动物的采食量,不对动物造成伤害;&综合考虑各种原料酸的理化性质和生物学性质,研究各原料酸的配比,制成缓冲能力强且安全有效的酸化剂;&具有良好的饲料加工性能和流动性,在饲料中容易混合均匀;&采用微胶囊型制剂和脂质保护膜等方法来增加酸化剂的缓释功能,使酸化剂在动物消化道中逐渐溶解并释放出来,有效降低小肠pH,抑制病害菌繁殖,促进益生菌定植,降低酸化剂在饲料中的添加量和成本,并且可以阻止酸化剂对饲料中活性成分和饲料厂设备的破坏和腐蚀。
&&&&6&?酸化剂的应用前景
&&&&在现代畜牧养殖业中,利用各种添加剂来提高畜禽生产力和饲养效益已是大势所趋。酸化剂因具有无污染、无残留、吸收迅速、参与能量代谢及无生态毒理的绿色环保型饲料添加剂已受到广泛地关注,成为与益生素、酶制剂和中草药等并列的重要添加剂,符合当今及未来生产绿色畜禽产品的要求。酸化剂的研制为绿色畜禽产品的生产创造了条件,使得无污染及无残留的绿色食品成为市场的主导产品,带动畜牧养殖业向高层次发展,具有很高的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因此,从提高饲料利用率、动物生产性能及绿色环保等方面看,酸化剂具有很广阔的发展前景。
&&&&参考文献:略
文章来自:中国化工联盟网
>中国化工联盟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本网转载其他媒体稿件是为传播更多的信息,并非用作商业用途。此类稿件不代表本网观点,本网不承担此类稿件侵权行为的连带责任。
② 在本网BBS上发表言论者,文责自负。
③ 如您因版权等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络,请在30日内联系。
④ 如需转载本文,请注明文章来源为中国化工联盟,谢谢。
版权所有:中国化工联盟网 技术支持:
传真:7(8001)
版权说明:本站部分文章来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请与联系氧化鱼油营养价值评定
曾 虹(中国农业科学院饲料研究所)&
要:将新鲜鱼油制成不同程度的氧化鱼油,进行氧化指标和营养成分分析后,加工成含不同氧化程度鱼油的配合饲料,用鲤鱼进行消化试验和生产性能试验。结果表明:氧化鱼油必需脂肪酸(18:3n-3、20:4n-6、20:5n-3和22:6n-3)及VA和VE含量、总能、表观消化率和可消化能显著下降(p<0.05),下降程度与鱼油氧化程度一致。POV达到367.86 meq O2/kg时,18:3n-3、20:4n-6、20:5n-3和22:6n-3分别较新鲜鱼油下降26.16%、36.63%、42.29%和59.49%,POV 分别达到189.37meq O2/kg和159.85meq O2/kg时,VA和VE低于检出限。用含氧化鱼油饲料饲养鲤鱼,鲤鱼生产性能下降(p<0.05)。可见,氧化鱼油营养价值降低。
&&& 关键词:氧化鱼油;生产性能;营养价值
&&& 研究表明,氧化油脂中α-生育酚(α-T)和γ-生育酚(r-T)显著下降,加热温度过高或氧化程度严重时每克油中α-T仅为1×10-6g,甚至低于检出限。在生育酚含量下降的同时,脂肪酸组成发生改变,主要表现在多不饱和脂肪酸(PUFAs)相对比例下降,即植物油中亚油酸(18:2n-6)和亚麻酸(18:3n-3)、动物油特别是鱼油中n-3系列脂肪酸显著下降。伴随着这一系列的营养成分变化,氧化油脂表观消化率下降(p&0.05)。有限的研究表明,由于氧化油脂营养成分损失和消化率下降,因而其营养价值降低,损害动物生产性能。但对不同氧化程度油脂的营养成分变化规律还缺乏详细研究,而鲤鱼对氧化油脂利用状况尚无报道,故有深入研究的必要。本试验旨在探讨不同氧化程度鱼油营养成分变化及可利用性的改变。
&&& 1.材料与方法
&&& 1.1氧化鱼油制作
&&& 试验原料:取自山东寿光羊口鱼油精炼厂的鱼油。鱼油取回后在10℃下放置2个月,-20℃冷冻箱中储藏4个月。
制作过程:在鱼油中添加Fe2+ 30 mg/kg、Cu2+ 15 mg/kg、H2O2 600 mg/kg和0.3%的水,充分混合后,于37±1℃条件下搅拌氧化,在40h、45h、50h、55h、65h、70h后取样得到过氧化物值(Peroxide value,POV)(meq O2/kg)分别为59.28、118.79、159.85、189.37、331.82和367.86的氧化鱼油,依次简写为Ox1、Ox2、Ox3、Ox4、Ox5和Ox6,以F表示新鲜鱼油。各氧化程度鱼油氧化指标的测定值见表1。
&&& 1.2测定指标与方法
&&& 1.2.1鱼油碘价(Iodine value,IV)、硫代巴比妥酸反应物(Thiobarbituric acid-reacting substances,TBARS)和POV。
&&& 1.2.2鱼油酸价(Acid value,AV)。
&&& 1.2.3鱼油中脂肪酸
&&& 1.2.3.1样品的预处理
&&& 称取5.0g鱼油放入10mL的比色管中,加入石油醚和苯的混合剂,搅匀,放置超声波器(功率248w)中,超声波处理30min,取出静置过夜。上清液经无水Na2SO4干燥后,量取1.5mL于10mL的刻度管中,加入等体积的5%的KOH甲醇溶液,充分摇匀,放置30min(中间不定时加以摇动)。最后加蒸馏水于刻度处,充分摇匀静置,待油相澄清后,取油相进行气相色谱分析。
&&& 1.2.3.2气相色谱条件
&&& 仪器:美国瓦里安(Varian)-3700毛细管气相色谱仪,带日本岛津CR-1B微处理。
&&& 色谱柱:0.25mm×25m聚乙二醇-20M(PEG)(北京大学化学系色谱组制)。
&&& 柱温:200~210℃。
&&& 检测器:氢火焰离子检测器。
&&& 载气:高纯氢。分流比:1:45。线速:38cm/sec。进样量:2μL。
&&& 1.2.3.3定量方法:面积归一法。
&&&&&&&&&&&&&&&&&&&&&&&&&&&
氧化鱼油氧化指标
注: meq 毫克当量(Milligram equivalent), MDA丙二醛
(Mal?鄄ondialdehyde).* X±SD(下表同),n=4.
&&& 1.2.4鱼油中VA和VE
&&& 称鱼油样品5g,用甲醇超声波提取30min,定容到25mL,然后过0.5μm膜,上机检测(HPLC-BIORAD500)。反相色谱,ODS-3m柱,UV检测器,流动相为95%甲醇水。VA和VE的检测波长分别为326nm和280nm。
&&& 1.2.5鱼油总能
&&& 所用仪器为美国PARR公司生产的PARR1281型热量计,标准物为该公司提供的丙甲酸片剂,能值为26.453mj/kg。仪器精度为平行样间差值小于125.4kj/g。&
&&& 1.2.6氧化鱼油表观消化率
&&& 1.2.6.1试验动物及分组
&&& 100±5g鲤鱼鱼种。随机分为五个处理,每个处理设四个重复,共20个试验单元,每单元投放鱼种20尾。
&&& 1.2.6.2试验饲料
&&& 基础饲料和试验饲料见表2、表3。
&&&&&&&&&&&&&&&&&&&&&&&&&&&&
基础饲料组成
&&& 注:①矿物元素添加量(mg/kg): Mg 216.00, Mn 15.36, Zn 31.28,
Cu 3.00, Fe 160.00,
Se 0.15, Co 1.00,
维生素添加量(mg/kg):VA10000.00IU,VD
4000.00IU, VE 25.00, B11.00,
B2 14.00, B6 6.00, 泛酸钙50.00,
烟酸30.00,生物素1.00,
VC 300.00.
&&&&&&&&&&&&&&&&&&&&&&&&&&&&&
试验饲料组成
注:* 鱼油POV(meq O2/kg).
&&& 1.2.6.3饲养管理和粪便收集
&&& 用非试验饲料驯化10d后停食2d,然后投喂试验饲料。收粪期间每日按鱼体重1.5%在8:00投料一次,下午1:00~5:00收集粪便。收粪期间水温24~25℃,溶氧4~6mg/L,氨氮0.2~0.3mg/L,pH 8.0~8.3。收粪期7d。
&&& 1.2.6.4表观消化率计算公式
&&& 1.2.7氧化鱼油可消化能
&&& DE=表观消化率×鱼油总能
&&& 1.2.8氧化鱼油对鲤鱼生产性能的影响
&&& 1.2.8.1试验饲料
&&& 试验饲料组成及营养水平见表4。&
&&& 1.2.8.2饲养试验
&&& 采用循环水养殖系统,每养殖用聚乙烯桶有效容积100L。试验期间每日投喂两次,即8:00和15:00各投喂一次,日投喂量按鱼体重2%计。每周清洗养殖设施一次,试验期间水温24~26℃,溶氧6~7mg/L,氨氮小于0.2mg/L。养殖试验期九周(即日至日)。
&&& 1.2.8.3测定指标
&&& 增重率、饲料系数和成活率。
&&& 1.3.数据处理
&&& 用SAS软件包进行单因素方差和回归分析,多重比较用LSD法。
&&& 2.结果与讨论
&&& 2.1本试验氧化鱼油实际代表性
&&& 研究用氧化油脂的制作方式主要有两种,即低温和高温氧化;所制得的两类氧化油脂分别代表常温储存条件下出现的氧化油脂和煎食品时出现的氧化油脂。考虑到饲用油脂的储存特性,本试验制作氧化鱼油时采用低温(37℃)氧化方法。已有研究表明,富含亚油酸(18:2n-6)的油脂在37℃下通气7d,POV可达1300 meq O2/kg,而在低于此温度下储存的鱼油其POV将更高,达2000 meq O2/kg 。本试验(表1)所制氧化鱼油最高POV仅为367.86 meq O2/kg,远低于饲用鱼油氧化可以达到的氧化程度,处于实际储存条件下易发生的氧化范围内(0~1000 meq O2/kg),因而具有较强的实际代表性。
&&&&&&&&&&&&&&&&&&&&&&&&&
试验饲料组成及营养水平
营养水平(%)
①、②同表2.&
③ 为实测值
鱼油POV(meq O2/kg).
&&& 2.2氧化鱼油氧化指标间关系
&&& 表1显示,POV、TBARS和AV具有较为一致的变化规律,即随着氧化程度加剧而升高。但IV与三项指标变化趋势相反,随氧化程度加剧而下降。相关分析表明,四项指标间具有极显著的相关关系(p&0.01)。提示:本试验条件下,四项指标皆适于鱼油氧化状况的评价。在已有的研究中,多数人采用POV来评价油脂氧化状况,本试验虽然有四项适宜的评价指标,但考虑到研究成果的可比性,亦采用POV指标。
&&& 2.3氧化鱼油中脂肪酸含量变化
&&& 氧化鱼油中18:3n-3、20:4n-6、20:5n-3和22:6n-3显著下降(p&0.05)(表5),其下降程度与氧化程度一致。回归分析表明,18:3n-3、20:4n-6、20:5n-3和22:6n-3与POV具有极显著线性负相关关系,回归方程分别为y=2.9x(r2=0.979,p&0.01)、y=1.9x (r2=0.889,p&0.01)、y=8.3x(r2=0.972,p&0.01)和y=13.9x(r2=0.968,p&0.01)(x为POV)。POV为367.86meqO2/kg的最高氧化程度鱼油与新鲜鱼油比,以22:6n-3下降幅度最大,其后依次为20:5n-3、20:4n-6和18:3n-3,分别下降59.49%、42.29%、36.63%和26.16%,此结果表明,脂肪酸不饱和度越高,在氧化过程中损失越大。已有研究在氧化对脂肪酸的破坏上得出了相同的结论,本试验亦得到了类似的结果,只是由于油脂种类、氧化条件等方面的差异,各个研究在脂肪酸的下降程度上存在不一致之处。脂肪酸氧化速度与其双烯丙基基团数量即不饱和程度一致,换言之,脂肪酸不饱和程度越高,氧化速度愈快,相应地损失越大。这一规律也在本试验中得到体现。
&&&&&&&&&&&&&&&&&&&&&&&&&
氧化鱼油中营养成分的变化
注:表中同列肩没有相同字母者差异显著(p &0.05),下表同。
“―――”表示低于检出限。
① 括号内值表示鱼油过氧化物值(meq O2/kg),下表同。
&&& 2.4氧化鱼油中VA和VE含量的变化
&&& 氧化鱼油中V A和VE含量显著下降(p&0.05)(表5),氧化程度达到POV 189.37meq O2/kg时,VA低于检出限,而VE仅在POV 159.85meq O2/kg时就低于检出限。可见,氧化对鱼油中VA、E破坏极大。相关分析表明,VA与POV具有显著线性负相关关系,回归直线为y=90.1x(r2=0.956,p&0.05)(x为POV)。氧化对VE的破坏已被许多研究所证实,而关于VA却相对较少。本试验的新鲜油中VE仅2.85IU/kg(表5),远低于Hung等所用鱼油的103 IU/kg含量,除鱼油品种差别外,本试验用油储存期间(10℃ 2个月,-20℃ 4个月)发生的VE损失可能是一个关键因素。
&&& 2.5氧化鱼油总能、表观消化率和可消化能变化
&&& 表6显示,氧化鱼油总能降低,降低程度正比于鱼油氧化程度。鲤鱼对氧化鱼油表观消化率较新鲜鱼油下降,下降程度与鱼油氧化程度一致,当POV达到189.37 meq O2/kg时,与新鲜鱼油出现显著差异(p&0.05)。相应地,氧化鱼油可消化能下降,其下降趋势与表观消化率变化态势基本一致。
&&&&&&&&&&&&&&
氧化鱼油总能、表观消化率和可消化能的变化
注:① n=3. ② n=4.
&&& Borsting等在水貂上研究发现,氧化鱼油表观消化率下降,当POV达到400 meq O2/kg时,表观消化率从新鲜鱼油的94.9%降低至74.0%(p&0.05),其下降程度远高于本试验结果。该消化率试验是在水貂摄食含氧化鱼油饲料8周后进行的。已有研究表明,长期摄入氧化油脂后水貂消化道形态结构出现损伤,这种病理变化可能降低水貂肠道对氧化油脂的吸收,因而表现出较低的表观消化率。
&&& 2.6氧化鱼油对鲤鱼生产性能的影响
&&& 表7显示,与新鲜鱼油比较,氧化鱼油各处理增重率显著下降、饲料系数显著增加(p&0.05),但氧化鱼油处理增重率下降和饲料系数增加未显示出与鱼油氧化程度升高相一致的趋势(p>0.05)。在成活率指标上,各处理间均未有显著差异(p>0.05)。此结果表明,氧化鱼油降低鲤鱼生产性能,从而进一步确证了氧化鱼油营养价值降低的结论。
&&&&&&&&&&&&&&&
氧化鱼油对鲤鱼生产性能的影响
122.863.99a*
100.000.00a*
1.060.04b*
Ox1(59.28)
109.063.89b
98.752.50a
Ox2(118.79)
108.504.11b
98.752.50a
Ox3(159.85)
110.426.49b
100.000.00a
Ox4(189.37)
106.776.74b
98.752.50a
Ox5(331.82)
107.545.84b
98.752.50a
Ox6(367.86)
106.675.13b
100.000.00a
注:* n=4。
&&& 3.结 论
&&& 3.1氧化鱼油必需脂肪酸(18:3n-3、20:4n-6、20:5n-3和22:6n-3)及VA和VE含量下降(p&0.05),下降程度与鱼油氧化程度一致。POV达到367.86 meq O2/kg时,18:3n-3、20:4n-6、20:5n-3和22:6n-3分别较新鲜鱼油下降26.16%、36.63%、42.29%和59.49%,POV 分别达到189.37meq O2/kg和159.85meq O2/kg时,VA和VE低于检出限。
&&& 3.2氧化鱼油表观消化率、总能及可消化能下降(p&0.05),下降程度与鱼油氧化程度一致。
&&& 3.3氧化鱼油降低鲤鱼生产性能。
&&& 3.4上述变化表明,氧化鱼油营养价值降低。
&&& (参考文献略)}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强氧化剂有哪些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