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ylor swift演唱会 的一些咨询都是通过什么渠道来的

按理说,换男友频率比发唱片频率还高的 Taylor Swift 并不应该是科技版面的刷屏者,即使上次平板身材的她和闺蜜们参加了由科技圈牵头带火的冰桶挑战也没能吸引到极客们的注意。但是这一次,这位在美国知名度首屈一指的乡村和流行音乐女歌手却成功地登上了美国各大科技媒体的显要位置。
Taylor Swift 在发布新专辑《1989》的,从 Spotify 撤除其个人的所有音乐作品。根据这个美国最为流行的流媒体音乐服务应用 Spotify 的统计,过去 1 个月内的 4000 万用户中,将近 1600 万名都曾收听过 Taylor Swift 的歌曲。所以 Taylor Swift 这个反常的决定马上吸引了敏感而互联网至上的科技媒体。
Fearless 的 Taylor Swift
历来,Taylor Swift 就非常不待见流媒体服务,更不用说非法的盗版和文件分享行为,原因自然不用说,便是这个获取过程十分便捷而且大多免费的互联网行为深深地伤害了音乐专辑的销量。之前在她专门在《》刊文表示:
“音乐是一种艺术,并且艺术就意味着珍贵而稀有,同时,珍贵而稀有的事物应该有着高价值。那么高价值的事物也应该物有所值。我认为,音乐压根不能免费。我预测在未来某天,艺术家们和唱片公司将能够决定唱片能够售价几何。我希望他们不要低估自己和自己艺术作品的价值。”
显然,珍视自己作品的 Taylor Swift 显然难以接受自己的作品被听众免费收听,这一观点也为昨日她突然宣布从 Spotify 撤除其个人的所有音乐作品埋下伏笔。
而 Spotify 也有自己的说法,Spotify 表示,他们 70% 的收入都贡献给了唱片公司和发行商,在去年,Spotify 表示,他们一共向音乐行业支付了 10 亿美元,单就 2013 年就支付了 5 亿美元(亦有说 3 亿)。
那么,Spotify 的盈利模式是怎样的呢?和目前许多应用类似,Spotify 有两种订阅模式,分别是 120 美元的无广告可下载订阅,和免费但有广告不可下载的订阅。据此算下来,用户每听一首流媒体音乐将会花费 0.006 到 0.0084 美元。严格来讲,Spotify 并不是免费的音乐服务,也在反哺音乐行业,并且和非法的盗版行为有着天壤之别。
所以 Taylor Swift 的价值论并不一定适合 Spotify 的状况,那些直接原因或许能够从她做出这个举措的时间得知,Taylor Swift 刚刚发布了自己的新专辑《1989》,并且取得了非常优秀的售卖成绩:上市一周就获得超过 120 万的销量。并且,在美国区的 Spotify 服务中是无法收听到这张新专辑的歌曲的,不仅是美国,网易云音乐中目前也听不了《1989》中的歌曲,已有消息称,全球范围内的音乐试听网站都不能听《1989》了。斩断其他渠道为了就是刺激唱片的销量,。
但是就在 Taylor Swift 发表在中,有一个十分现实的信息图:
10 年间,音乐产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其中起主导作用的就是互联网的发展,10 年前,实体音乐占据了绝大部分的份额,而在十年后,数字音乐成了主流,实体音乐仅占到了约三分之一的份额。其中,流媒体音乐发展十分迅速,并且呈上升的趋势,而数字音乐下载则呈现下降的趋势,所以说,不光是实体音乐不景气,就连数字音乐的在线下载也感到了危机,而流媒体的潜力最大,去年,按需点播流媒体业务仅在美国的播放量就达到 700 亿次。。
同样是,在 Spotify 蒸蒸日上,在苹果花高价收购 Beats,并着重培养 Beats Music 流媒体音乐服务的时候,苹果的 iTunes Store 今年的音乐下载下降了 13%。从 iTunes Store 开始打翻身仗的苹果也开始着力培养新渠道了。
在这样的潮流下,日本音乐市场是。在数字音乐对传统唱片业造成重大冲击的这个年代,日本的 CD 唱片依然占到了全部音乐销量的 85%,在这里,装帧精美的 CD 统治了唱片市场。数字音乐的销售数据却反其道而行之。根据日本唱片行业协会的数据,日本数字音乐的规模从 2009 年的 10 亿美元下降到去年的 4000 万美元。并且,Spotify 一直在尝试着进入日本市场,但由于日本行业的保护政策,使 Spotify 与唱片公司的谈判交涉了两年之久,但仍未拿到执照。
支撑着日本音乐行业反潮流发展的是日本唱片行业完善的保护政策和异常蓬勃的偶像文化,诸如 AKB48 这样的有着绝对号召力偶像团体的驱动着粉丝去购买实体 CD 唱片。
互联网行业和娱乐行业一样发达的美国,以 Taylor Swift 和 Spotify 为代表有了争端,其实可以理解为内容和渠道的斗争。,Taylor Swift 之所以能够单枪匹马地挑战整个流媒体音乐,还是得益于自身具有非常强大的影响力。在 Twitter 上,她有着 4600 万粉丝,而在 Facebook 上,她有 7000 万的关注者,连传统的《华尔街日报》都给了她一个专字段置。Taylor Swift 表示,她也想要成为一名思想领袖(thought leader)。在最近的一次采访中,Taylor Swift 表示:
“我是那种想要做什么就做什么的人。”
某种程度上讲,Taylor Swift 此时的形象就像经典电影《与狼共舞》中的邓巴中尉一样,回归传统的邓巴中尉骑着战马在美国西部大草原上自由地驰骋于代表着“先进力量”的白人士兵的枪林弹雨中,义无反顾并且毫不畏惧。
内容和渠道的争斗全线展开
前互联网时代,广播电视、报刊杂志,图书 CD 是表现内容的主要方式和渠道。这个时候,内容的制作方和发行方要么高度统一,要么合作紧密,基本可以说是内容制作方也是渠道发行方,内容的受众不光缺少选择内容的权力(想想每天晚 7 点钟的卫视台吧),更缺少选择渠道的权力,这种感觉就像英语老师要学生订阅《英语周报》一样。
互联网蓬勃发展后,多媒体资源给了内容更多的渠道,内容和渠道也越来越开始分离。我记得当时我的毕业论文题目就是《英语新闻中的多模态话语分析》,其中一个核心背景就是: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以及多媒体和互联网的广泛使用,信息的传递方式已不再是单一的文本,取而代之的是包含了多种模式如音频、视频、三维立体动画等的复杂形态。”
这种内容的多模态化,渠道的互联网化从新闻、书籍、视频和互联网企业之间相互的进退可见一斑。
相信大家应该都还记得之前《今日头条》高估值背后引发的,媒体的内容被技术手段抓取呈现在了《今日头条》的应用中,间接成为它的内容,而《今日头条》本身却不生产内容,只是内容的搬运工,扮演了渠道的角色。虽然风波之下《今日头条》做出了不少的改变,但是折射出来的一个问题是,对于新闻内容而言,渠道的作用日益明显,决定影响力的因素中,内容可能不再排在第一位,在将内容换算称影响力的过程中,渠道的力量是乘号后面的那个数字。
比新闻内容面临渠道压力更大,争斗也更激烈的当属。
当书籍全都是纸质形式存在的时候,亚马逊四处寻找出版公司作为供应商,在纸质书的黄金时代,高傲的出版商们并未把亚马逊放在眼里。在老牌出版商面前,亚马逊没有任何的议价能力,价格由出版商决定,折扣免谈,内容也是牢牢掌控在他们手中。
如果出版商们不答应亚马逊的某些条件,他们会发现,自己的书籍会从亚马逊的网站上消失,作家可能因此而抓狂。
利用自己的渠道特权,亚马逊的手段还包括,对特定的出版商或书籍采用延迟发货,提价,降低搜索排名,排除出搜索引擎,取消购买按钮,强制下架等措施。更厉害的则是从中分化出版商和作者的关系。
我们称之为“亚马逊的渠道霸权”。在亚马逊自己看来,正是由于亚马逊的电子书和 Kindle,使得 Hachette 这样的出版商能成功地由纸质出版时代平稳转向电子出版时代。自己所做的事情是从贪婪的出版商手中保护美国文学文化的未来。这就类似于科技企业惯常使用“情怀”、“世界”和“未来”装点自己的商业帝国一样。
亚马逊 Kindle 部门的高级副总裁 Russell Grandinetti 对:
“如果你把电子书价格定得很高,这样的话你做的事情将会缓慢且痛苦地被时代抛弃掉。你必须往大了看,书籍不再只是和书籍竞争,它的对手还包括 Candy Crush、Twitter、Facebook、流媒体服务以及免费报纸。这是一个全新的世界,去建造一个护城河已经于事无补了。”
除了这些新闻和书籍文本内容,和文章开头大段提到的 Taylor Swift 与 Spotify 之间关于音频内容之外,版权更为规范的视频内容也开始显现。
湖南电视台热播节目《爸爸去哪儿》就曾卷入了错综复杂的纠纷之中,百度旗下爱奇艺视频去年 11 月从湖南台手中买下了《爸爸去哪儿》的网络独播版权,但爱奇艺又起诉优酷网未经许可就在其网站及 PC 客户端提供《爸爸去哪儿》第二季第一期节目,供所有用户点播。
在此之前,湖南卫视旗下的视频点播平台芒果 TV 宣布与 360 影视达成战略合作,后者正式成为《爸爸去哪儿》第二季节目的首播网络视频聚合平台,以导航链形式转到湖南台自家的芒果 TV 上。此举等于是以擦边球的方法否定了爱奇艺的独播权,并且百度和 360 的关系可谓是势同水火。
更早的时候,湖南卫视在 5 月宣布了独播战略:旗下完整知识产权的自制节目,将由芒果 TV 独播,互联网版权一律不分销,以此打造自己的互联网视频平台,试图独占渠道。
此前,内容方与渠道方合作顺畅,电视节目通过视频网站的传播,为电视台树立了品牌获得了版权收入,反过来,电视节目丰富了视频网站的内容,让视频网站的用户基数变得庞大。而当像湖南台这样的内容制作方开始着力建造自己的互联网渠道时,整个事情就变了,合作关系就变成了竞争关系,尤其是利益关联更为复杂的视频节目。
与此同时,作为渠道方的视频网站们也开始积极为内容投入,可以看到,像是乐视、优酷马铃薯等视频网站要么有自己的影视公司,要么积极制造原创内容并大力推广。就连硬件业务为主的小米都请来了前新浪总编辑陈彤来做。不仅是国内的互联网企业如此,包括亚马逊、雅虎、YouTube 等国外互联网企业也都开始搞自己的原创视频内容,而不满足于做一个渠道。
以亚马逊为例,他们也以优厚分红条件在积极拉拢作家资源,尝试成为内容的制作方。在传统的出版业里,顶尖作者能够拿到的单位版税约是书价的 15%,而亚马逊电子书平台的比例是 35%。
一个可能的趋势是,当内容方自己的旧渠道被互联网渠道所渐渐代替,并且无力掌控的时候,互联网渠道开始慢慢变成内容制作方了,这其中的合作、斗争和融合关系将会更加复杂。
一个去中心化的过程
昨天,前新浪总编辑陈彤在加入小米时:
“当时我们是第一个报道炸使馆的,第一个报道 911 的,那时候中国能做到每天更新数字的媒体是有限的,所以我们的门户才有了这么大的机会。到了现在,有一个突发事件,飞机没有了,飞机甚至在首都机场盘旋,就会有无数人利用他了解到的信息去发布消息,这说明什么呢?其实说明在这么一个全新的媒体业态形势下,尤其是受社交网络的冲击,硬新闻其实越来越难做了。”
这反映的其实是曾经处在互联网传播中心地位的门户模式已经不再是中心,只能说是一支重要力量,核心渠道开始被各种渠道所代替。就拿爱范儿来说,我们自己的内容输出渠道就有 PC 和移动网页,RSS 输出,iOS、Android 和 WP 的 5 个应用,2 个官方微博帐号,5 个微信公众号,Flipboard、Zaker 等阅读聚合应用的抓取,UC 新闻中心、网易新闻、小米日历、魅族阅读等等其他内容平台的抓取,也有优酷和搜狐的视频频道,几乎可以说是内容渠道去中心化的一个标本。
虽然“去中心化”这个理念被互联网时代所广泛运用,但是美国语言学家乔姆斯基 1971 年提出这个政治概念的时候,互联网还没有产生:
“一个去中心化的权力体系和自由结社体制肯定会碰到这样的问题,就是不公平这一具体的问题,比如一个地区比另外一个地区更富裕等等。我们希望于这些人之本能的进步,这比寄希望于来自中心化的权力机构所取得的进步要更安全些。我相信,这些中心化的机构几乎不可避免地服务于它最有权力的部分的利益。”
引申这个去中心化的概念到互联网中就是:
“网络时代的降临……从原来信息由单一中心向外按层级传递的方式,开始向多中心、无层级的、同步快速的信息传递方式转型,信息的自由流动和流动成本的大大降低,令信息“中心化”时代不可逆转的向信息的“去中心化”时代转移。”
所以许多人高呼在互联网的冲击下纸媒将死、门户将死的时候,意识到的是他们在内容制作,人才流动,发行量和收入上的不景气,而实际上,只是这些渠道已经不再适合(控制)所有人的阅读习惯,并且在自身渠道能力弱化的时候,我所见的许多纸媒和门户还在榨取自己最后的一点渠道价值,把精力放在承接软文硬广,而不是内容的制作,这无异于饮鸩止渴。
亚马逊 CEO Jeff Bezos 关于互联网的这种颠覆的回答展现了他:
“互联网正在颠覆每一个媒体行业,如你所知,人们可以抱怨,但是抱怨有用吗?颠覆图书销售的不是亚马逊,而是未来。”
在 Bezos 眼里,亚马逊让书商叫苦不迭正是新事物代替旧事物的表现,他也冷静地表示,未来有一天,亚马逊也会死掉,但至少在那个时代闪耀过。虽然 Jeff Bezos 之前预言报纸,但我还是相信新事物代替旧事物的过程并非一朝一夕,纸媒和门户的存在价值依旧巨大,仍是读者重要的选择渠道,脱离了中心化的位置并不意味着等于被斩立决。
回到刚开始谈到的 Taylor Swift 和流媒体音乐服务的事情上来,其实,敢这么叫板的除了一些特立独行的音乐人和 Taylor Swift 这样的绝对巨星之外,绝大部分想获得更大影响力的音乐人都不会轻视流媒体这个前景颇好的互联网音乐表现形式,之前在的时候,也谈到了互联网对于音乐传播,尤其是小众音乐人的影响,作为一名行业老兵,他说:
“当然,互联网会给更多的人以机会,这个时代应该是更好,对传播也好,对年轻人获取音乐的信息的途径、范围、广度、深度也好,比我们那个时代好多了。”
新介质带来的新渠道问题其实更早地在音乐市场所显现,当杂志社在这一两年突然发现广告收入直线下降的时候,音乐行业其实早已经历过了盗版猖獗的时代。在互联网内容全面面临内容和渠道矛盾的时候,前认为,媒体行业应该学习娱乐行业,把可复制的内容变成不可复制的体验。
CD 可以转手、数字音乐可以复制,但是演唱会的体验却不能复制,同样的,电影院里的 IMAX 视听体验也是如此。至于 Taylor Swift 的这种已是中心的人重建中心本身具有不可复制性。
在这背后,媒体渠道的去中心化实际上是降低了单个或者旧渠道的价值,而在此之中,内容生产真正源头作者、内容的阅读者、以及利用内容和渠道价值的广告主的地位得到提高。当然,这种去中心化也不是无限的碎片化,并且随着互联网激烈的竞争,一些新渠道的生命周期也会变得更短,出现优胜劣汰,有强有弱的势头来。
题图来自:
图表来自:
最新最 hit 的艺术设计图片,尽在
Please enable JavaScript to view the
108 已订阅
| 友站连结:
Powered by看过Taylor Swift昨晚的惊艳, 再顺道八一八“吃醋大小姐的日常”点击 ↑ 关注全美最火的「纽约君」微信公号女神!女神!!昨晚第42届全美音乐奖AMA直播纽约君都看high了!!!美国甜心泰勒斯威夫特(Taylor Swift)现在真是火到不行!上个月刚发的专辑,就一直再创各种销量记录。现在北美各大街头巷尾放的都是她的歌有没有!昨晚,在洛杉矶Nokia Theatre举办的第42届全美音乐奖(American Music Awards),霉霉演唱北美流行榜单冠军单曲《Blank Space》。舞台布置和场景变换和群舞表演都超赞!快来欣赏一下…这首《Blank Space》是不是很好听,再来看高清版MV,故事情节可以概括成——“吃醋大小姐的日常”。是不是已经眼花缭乱了,霉霉四分半钟的MV里一共换了20套造型呐!!!天了噜!平均每13秒就换装一次。快让纽约君的好友石榴婆报告(微信号: love16po)为你深挖下。场景1、大小姐起床里面穿着1188美元的La Perla内衣,他家美国官网在售。头上戴着35美元的Altuzarra For Target眼罩场景2、大小姐下楼穿的是Elie Saab今年春季连衣裙场景3、大小姐用餐Jenny Packham今年春季连衣裙场景4、与爱人共舞Dolce & Gabbana 2007年秋季的裙子,当时是邦臣展示的。场景5、在家里骑自行车,有钱,就是可以这么任性穿着84美元的Topshop格子长裤场景6、画出我的爱人场景7、庄园主遛狗,就是这个feel穿着Elie Saab今年秋季连衣裙,另外背影有露出红底的Christian Louboutin高跟鞋。场景8、大小姐哪有不会骑马的后来发疯时也有穿185美元的Elizabeth and James墨镜,人民币8500的Oscar de la Renta上衣,99美元的拉夫劳伦裤子,1095美元的Sergio Rossi靴子。场景9、来点琼瑶式嬉戏场景10、把爱人的画挂出来穿的是6490美元的Oscar de la Renta场景11、在树上刻上咱俩的名字显得屁股很翘的是995美元的Katie Ermilio短裤场景12、野餐,发现男朋友和别人暧昧戴着525欧元的Linda Farrow猫眼墨镜和美国品牌Waldrip的裙子场景13、气疯了!穿着Dolce & Gabbana豹纹上衣和裙子,其中裙子1295美元搭配995美元的拉夫劳伦豹纹高跟鞋场景14、渣男,手机帮你扔水里了穿的是Naeem Khan今年春季两件套搭配Miu Miu今年秋冬的鞋场景15、前面给他画的画,砍死他穿的是6800美元的J.Mendel场景16、丫衬衣也给剪了场景17、衣服给烧了场景18、老娘要像捏苹果一样捏烂你的蛋蛋场景19、车给砸了穿着Katie Ermilio的上衣和裙子,其中裙子1125美元,场景20、以前刻了名字的地方给砍了穿的是Oscar de la Renta上衣 + Bionda Castana去年秋季款蕾丝鞋。“遇到神经病了吧!”花心帅哥在MV最后落荒而逃,换了一个新的帅哥来,小清新又笑了。【再八一下男主】Sean O’Pry,应该是最红的美国男模,25岁,身高185。17岁时,他在相当于QQ空间的地方贴自己的高中毕业舞会照片,被行业大咖挖掘,之后就狂拍大牌广告,多次被评为“全球最成功男模”。我还蛮喜欢他长相,很复古的那种。也可以很浪子有时候感觉很妖生活照是个孝顺孩子,爱妈妈。(他有一个哥哥和一个妹妹)也爱自己养的小狗狗Mya,是个女生。那么他喜欢什么样的女生呢?(对不起不是gay),曾经约会过罗马尼亚超模Diana Moldovan还跟奚梦瑶传过绯闻,两个人2012年在GAP广告里激吻。不过他的朋友说两个人只是好朋友。就是这样啦~TADA~~~每 日 纽 约 精 选看完美女,再来点鸡汤~【纽约君】是目前美国最火爆的微信号。每天专门带给你北美各种最新,最好玩,最实用的吃喝玩乐衣食住行各类信息。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微头条立场
123作者:纽约君微信号:nycmaster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252627282930313233343536373839404142434445464748495051525354555657585960616263646566676869707172737475767778798081828384858687888990919293949596979899100101102103104105106107108109110111112113114115116117118119120121122123124125126127128129130131132133134135136137138139140141142143144145146147148149150151152153154155156157158159160161162163164165166167168169170171172173174175176177178179180181182183184185186187188189190191192193194195196197198199200201202203204205206207208209210211212213214215216217218219220221222223224225226227228229230231232233234235236237238239240241242243244245246247248249250251252253254255256257258259260261262263264265266267268269270271272273274275276277278279280281282283284285286287288289290291292293294295296297298299300301302303304305306307308309310311312313314315316317318319320321322323324325326327328329330331332333334335336337338339340341342343344345346347348349350351352353354355356357358359360361362363364365366367368369370371372373374375376377378379380381382383384385386387388389390391392393394395396397398399400401402403404405406407408409410411412413414415416417418419420421422423424425426427428429430431432433434435436437438439440441442443444445446447448449450451452453454455456457458459460461462463464465466467468469470471472473474475476477478479480481482483484485486487488489490491492493494495496497498499500Taylor Swift
>【We ? Taylor】二十一岁,泰勒·斯威夫特成年大礼
2010年,12月13日,泰勒·斯威夫特(Taylor Swift)二十一岁生日,小妮子不再是小妮子,正正当当的成年女性。“前辈们”的二十一岁,布莱尼(
)已发四张专辑;
Gaga刚发处女专辑,后辈泰勒·斯威夫特,在二十一岁这一年创造历史。今年的新专辑《Speak Now》是一场席卷歌坛的大戏,
席卷美国电影院,泰勒的这张专辑席卷所有排行榜。这是个奇迹之年,何为奇迹?
从三十层楼摔下性命无恙,不叫奇迹,那叫运气。
中国代表队成为亚运会金牌榜冠军,不叫奇迹,那叫应该。
中国举办足球世界杯,不叫奇迹,那叫做梦。
奇迹就是在所有大牌半年甚至好几年只能卖出百万唱片时,泰勒却在一周之内就卖出超百万数目。泰勒·斯威夫特有理由成为令所有人羡慕嫉妒恨的对象,因为奇迹在她身上发生过好几次,十六岁时她已造过奇迹,处女专辑四白金销量。同一个人不可能被数次雷劈,奇迹也不可能总让同一个创造,但泰勒·斯威夫特的成功解释了“例外”的存在。
如何成功?泰勒·斯威夫特的奇迹不是她一个人的奇迹,身后是无数人的摩拳擦掌。
1,047,000,这是泰勒泰勒·斯威夫特新专辑《Speak Now》首周销量的具体数字,根据尼尔森(Nielsen SoundScan)数据显示这是近五年美国最畅销的专辑。这个成绩让美国乐坛大有久旱逢甘雨的解脱感,原来唱片是可以卖得如此好!近几年能达到这样成绩的歌手寥寥无几,2008年李尔·韦恩的《Tha Carter III》首周销量达到1,006,000张,再往前得追溯到2005年,50 Cent的《The Massacre》 首周销量为1,141,000张。
在唱片业绩极度缩水的今天,泰勒·斯威夫特成了稀有物种。但成绩的取得并非单靠小姑娘一人,卖专辑最终还是商人的事儿,其多管齐下的地毯式销售模式将专辑推向了更广的人群。普遍接受的事实是专门的唱片店并不是唯一可以出售专辑的地方,如今通过网络以及各大超市的营销更为有效,《Speak Now》的销售业绩中大型超市的销售比率就占到了59%,通过零售业龙头Wal-Mart和Target的销售渠道,她的专辑要远比在独立唱片店卖得更快。
另外,新一代歌迷的消费习惯多为网上购物,而泰勒·斯威夫特的歌迷又多为低龄消费者,因此,《Speak Now》的购买者大多通过网络购买专辑,网购与实体版本的乐迷比例为6:1。网络的力量无法估量,《Speak Now》里先行放出的三首单曲,《Mine》、《Speak Now》以及《Back To December》,一经放出就在网络上风传,网民们之间的相互传递使得歌曲像病毒般在网络上蔓延,最后,在众人助推下,三首单曲同时进入iTunes排行榜前十,单曲强劲的表现也为带动了专辑销量作出巨大贡献。可以说在专辑发行的那段时间里,美国人的娱乐生活里只有泰勒·斯威夫特。
泰勒·斯威夫特的东家,Big Machine厂牌老板曾称她是“属于一代人的声音”,这句话放在当下绝对不算是夸张,因为,在美国几乎所有人都在听泰勒·斯威夫特。
一个二十刚刚出头的小姑娘,能赢得全国上下的青睐,她本身讨人喜欢的外表是原因之一,另外,更多的则是唱片公司对她极力的包装宣传。有一事例最能说明问题,去年的MTV大奖上,坎耶·韦斯特(Kanye West)抢夺泰勒·斯威夫特奖杯的事件,对于她本人来说虽是件不光彩的事情,但事情发展到后来却成为提高其知名度的好事,不管是亲眼所见,还是耳有所闻,凡是知道这件事情的民众基本都站在了泰勒·斯威夫特一边。所谓同情弱者,以及民行所向,就此一件事情泰勒·斯威夫特就赢得了大众信任。在新专辑《Speak Now》里她更是再次搬出这件事情,用歌曲回应了坎耶·韦斯特,此类也为宣传的手段,乃是以八卦话题继续吸引人眼球。专辑出炉之前,唱片公司历时两年为她做了马拉松式的宣传,其中一件宣传案例就是泰勒·斯威夫特“格莱美”上的“破音”事件,大奖当晚,所有人都看到了她在现场的拙劣表现。为此媒体口诛笔伐,此刻的危机公关尤为重要。当事人泰勒·斯威夫特并没有站出来回应,这,再一次将她放到了弱者的位置,大众看到的是媒体强势批判,而小姑娘则保持沉默,这又为她赢得了众多同情以及偏向。此刻唱片公司则对外宣传的是泰勒·斯威夫特是真实的,也许她唱的不太好,但她是绝对的真实。正是这样的定位再次为她赢得歌迷的心,《Speak Now》里14首单曲都是由她亲自创作,目的很明显,就是要展示最真实的自己。
美国的主流媒体都在说泰勒·斯威夫特的好话,当她第三张专辑《Speak Now》发行后不久,几乎所有音乐媒体都亮出高分,这个迅速的回馈就像一针强心剂,将泰勒·斯威夫特伟大且正确的形象树立起来。Allmusic称其乐风多样化;《滚石》杂志对其创作能力大加赞赏;《今日美国》盛赞小甜心正一步步走向成熟;《纽约时报》则干脆把这张专辑预定为她歌手生涯里最出色的作品。翻开报纸就是泰勒·斯威夫特精彩,打开电脑就是泰勒·斯威夫特威武,调出台电就是泰勒·斯威夫特热门,如此大面积的追捧,泰勒·斯威夫特没有理由不成为美国人的小甜心。
并不是没有人说泰勒·斯威夫特“坏话”,老的乡村乐迷们会因为她沾了乡村音乐的光而嗤之以鼻,一些老硬摇滚迷也同样会对她不以为然。但这些都不会对她构成太大威胁,因为如今主流歌迷群属于年轻人,主流媒体是要关注他们的需求,为了迎合他们,媒体就会一次又一次地将泰勒·斯威夫特摆到“绝对正确”的位置,久而久之,成为惯性,但凡对于泰勒·斯威夫特的不同意见都会被视为“奇怪”。
各大音乐奖项纷纷向泰勒·斯威夫特抛出橄榄枝已经说明她坐上了直通车,一路绿灯,奔向事业的顶峰。值得注意的是,肯定她的音乐奖项不仅仅有乡村音乐类还有流行音乐类,这说明,泰勒·斯威夫特并非单一层面上的明星,她具有跨界性,可以同时赢得多方好意。如果她是单纯的乡村歌手,绝对不会有现在的成绩。乡村乐媒体会以她在主流界的影响力而号称是乡村乐的胜利;而主流媒体会以她在乡村界的好口碑而彰显主流音乐的包容性。左右逢源使得泰勒·斯威夫特成为各大媒体以及音乐奖项的宠儿。
泰勒·斯威夫特在推特上的关注者为四百五十万,她随便说一句话就可以立刻传遍整个网络。她是真正意义上的人气偶像,追随者群体庞大,而且都属于死忠类型。“格莱美”节目制作人肯·爱因里希(Ken Ehrlich)一语道破她成名的秘诀,泰勒·斯威夫特唱的歌为她赢得了如今最大的歌迷群:年轻人。谁赢得年轻人谁就赢得世界。她写歌的习惯也成为捕获年轻人的杀手锏,她以写自己的成长经历闻名,歌曲里都是青春的味道,这一点正好切合了年轻歌迷的心,他们能听懂歌曲的内容,自然就会产生共鸣,从青春期开始,到成熟女性,这一路下来,会有一批歌迷跟着她一起成长。年轻是她的先天优势,她将这个优势利用得很彻底。除了在歌迷群里有着天使般的位置,她在同辈歌手中同样很吃香,今年六月的美国创作名人堂大奖上,泰勒·斯威夫特(Taylor Swift)成为美国作曲家名人堂最新成员。颁奖嘉宾约翰·梅尔(John Mayer)对她大加赞赏,他毫不吝啬地赞扬说,随意在任何一个时代,她都能做出热门唱片,并不是那些被大肆宣传的东西才是人人都喜欢的,有时候每个人都认同的就是最出彩的。
泰勒·斯威夫特很普通,她并没有带领任何一种风潮,她不像Lady Gaga可以在一夜间就想出一个震惊全球的点子。但正是这份普通给了她真实的形象,歌迷们会主动亲近,并且信任。据说泰勒·斯威夫特的现场演出经常会出现一批批穿马靴的“牛仔”,这是个很好的信号,表明泰勒·斯威夫特歌迷们正在形成默契,默契之后就会成为一种特定标识,一旦标识形成明星就会成为流行符号,想想迈克尔·杰克逊(Michael Jackson)的白手套。
您还可以输入字
上面分析得十分好!这是事实!
you are my only love!
永远喜欢她!
YOU AER THE BEST
永远支持TS!!!!}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taylor swift男友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