萌妹子三个字的全拼输入法拼音

悲怆的狼_天涯博客_有见识的人都在此_天涯社区
眼看着赵高手里已经缝制好的几顶高帽子,大忠、大孝、大仁、大智,胡亥心动了。如果不把脑袋伸进这些五光十色的帽子里那岂非是大不忠、大不孝、大不仁、大不智?在赵高废储立幼的计划中,一个没有明言却是题中之意的内容就是,如果要废掉扶苏改立胡亥,那么扶苏就必须死。扶苏不死,胡亥即使登基即位,也会睡不安榻,食不甘味,而赵高和李斯则将变成热锅上的蚂蚁整天焦虑不堪。扶苏必须死,必须跟扶苏一起死的还有蒙恬,这一点,赵高早已想得非常透彻,所以,赵高在谈话中用了卫君弑父这个典故,弑父都不为不孝,弑兄当然也不为不义。既然依从赵高既有实利又有美誉,那么何乐而不为?杀掉一个哥哥,换来一个皇位,划算划算。虽然有些不忍,还是忍了吧。可是,这事丞相李斯会同意吗?如今父皇尸骨未寒,大丧未毕,就拿这个事跟丞相说,是不是太不合适了?赵高却说,时光飞逝,想要仔细筹谋已经来不及了,要赶快行动!赵高说这句话是有道理的,如此阴谋秘计如果延耽,不免夜长梦多,等车队回到咸阳,纸里的火恐怕就要包不住了,要赶紧将生米下锅做成熟饭。现在串连的结果暂时是二比零。因为李斯的态度还是未知数。这个二比零必须变成三比零,赵高满怀信心。赵高转过身来找李斯,同样也是开门见山:“始皇帝去世了,要让扶苏继位。现在诏书还没发出去,皇帝去世的消息现在还没公布,而诏书和印玺都在胡亥手里,立谁为太子其实只在你我二人一句话而已。你看这事该怎么办?”李斯当即大惊失色:“你怎么能说出这样的亡国之言呢?这事根本就不是做臣子的该议论的!”之前,赵高跟胡亥也是这么开门见山,可胡亥的反应只是由谁来继承皇位而已,而李斯则当即判断出赵高所言的性质与后果,知道此事非同小可。大秦数代君主奉行一百六十年来的国策岂能轻易更动?况且废长立幼为天下共耻啊。当初,周幽王废长立幼,就把一个好端端的江山给败坏了,不仅身死国乱,而且还惹下千古骂名,现在赵高又要重蹈覆辙,这岂不是要塌天陷地么?李斯实在吓得不轻。赵高早已把李斯的五脏六腑洞彻得一清二楚,知道该如何对付他。赵高继续道:“先生您自己心里比较一下,您的才干与蒙恬相较孰高孰低?见识与蒙恬相较孰大孰小?在朝在野所树之敌和所结之怨与蒙恬相较孰多孰少?和太子扶苏的情谊与蒙恬相较孰近孰远?”赵高此言,避实就虚,避大就小,避公就私,锋芒直指李斯的切身利害。李斯显然没料到赵高会如此短兵相接,仓皇之下,有些狼狈。“你说的这几条,我当然是一条也比不过的了,你干嘛要如此让人难堪呢?”胡亥知道,下的药对路,已经开始见效了。实际上,这句话实在可以算作一个经典案例,后世所有的行贿赂权,跑官钻营者无不是用的这一个套路。赵高非常了解李斯。李斯当年告别老师荀况的时候就发誓说,卑贱穷困可耻,高官厚禄光荣。李斯从昔日一个布衣书生到今日的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尊荣,奋斗了足足三十七年,这其中包含着多少勤勤恳恳、多少任劳任怨、多少小心翼翼、多少提心吊胆,多少夜不成寐,多少殚心竭虑,这所有的不易李斯自己心里清楚,赵高当然也清楚。李斯能让这一切都付之东流么?李斯不能!赵高深知这一点,在来之前,赵高早就已经洞彻李斯的心肺了。赵高说:“我赵高原本不过是一个打杂的仆役,后来有机会以刀笔吏入宫,在皇帝身边侍奉管事,至今已经有二十余年了。在这二十余年里,我还从未见过哪个卸任的丞相能把自己的官位封爵传给下一代的,相反,他们的结局都是以被杀告终。皇帝的二十多个儿子,他们的情形想必您都非常清楚。长子扶苏刚毅而且勇武,信义素著而又善于团结下属,他一即位必定要用蒙恬担任丞相,这样看来,您最终也是不可能怀揣通侯之印退隐还乡了。我受皇帝之命教育胡亥,让他学习律法已经有好几年了,还没见过他有什么错误。他慈悲仁爱,诚实厚道,轻视钱财,尊重士人,心里聪明但不善言辞,竭尽礼节尊重贤士,在二十多个皇子中,没有一个能赶得上他,实堪继承大统。您考虑一下再决定。”赵高说的是实话。秦制不同于周制,封侯封爵都最多一世而终,不能世袭。而一旦犯罪,就要身死爵除。扶苏即位,两个后果是显而易见的,如赵高所说,一是丞相之位可能就要易主,二是郡县制将会永续下去。赵高针对这一点,给李斯描绘了一个美好的前景,如果胡亥即位,那么局面将会大大不一样,不仅李斯依然做丞相,而且将会恢复分封制,那么李斯的通侯爵位就可以世世代代传承下去了。这样的说辞的确动人心魄。可是李斯并不想这么快就落入赵高的套中。李斯大喝:“你该干什么还是干什么去吧!我李斯遵奉先皇帝遗诏办事,将来的前途上天早已注定,怎么可能是阴谋诡计能改变的呢!”李斯勃然大怒当然也在赵高的意料之中。一个堂堂的帝国丞相竟然要听一个小杂役出身的小跟班的摆布,这不是岂有此理是什么。这么明显的道理难道我李斯不知道而要你赵高来给我上课么?你赵高算哪根葱?李斯发怒,不仅仅是因为赵高的胆大犯上,不仅是因为赵高胆敢站在他面前指手画脚,更因为,废封建立郡县是秦国的国策,而这个赵高竟敢放在口齿之间玩弄,难道这个刑余之徒,这个前死刑犯竟然比始皇帝、李斯、周青臣、淳于越加在一起还高明不成!看见李斯发怒,赵高一点也不慌乱,幽幽地从齿缝中吹出几个字来,神情笃定:“有的人不明白啊,平安也可能变成危险,危险也可能变成安全。在安危未定之际,不早作决定却还满嘴的大道理,真不知道这样的人怎么会被人称作聪明人!”赵高说这话的时候,脑袋应该是仰起的,眼睛应该眯着的,口气应该是缓慢而又冷峻的,一边说一边轻松地在帐内踱来踱去,有意无意地撩起门帘,让帐外列队甲兵的刀光剑影透射在李斯的身上。这是进攻,这是紧逼,这是赤裸裸的威胁。李斯当然不会不明白话中的含义,帐外数万的精锐警备部队,寒光闪闪的刀枪剑戟,可都不是吃素的。李斯口气马上软了下来。满怀柔情地又开始讲道理,不过这时大道理已经不能讲了,只能讲些小道理:“我李斯原本不过是一个楚国上蔡小巷子里的普通老百姓,幸得先皇帝擢升为丞相,封为通侯,子孙也都安享高官厚禄――这都是先皇帝欲以天下之安危存亡托付给我的意思啊,我又怎能辜负他的重托,做对不起他的事情呢?忠臣临危不因怕死而苟且,孝子也不应该因为考虑不该考虑的事情而过分劳神。做臣子的都应该安守本分啊。请您不要往下说了,免得连累我也获罪啊。”李斯这话簦涫稻鸵桓鲆馑迹然实鄱晕依钏苟髦厝缟剑依钏挂膊荒芏圆黄鹣然实郏阏愿哒嬉莆遥依钏勾蟛涣伺馍弦惶趵厦@钏顾嫡饣暗氖焙颍Ω檬钦玖⒂诘兀绮蛔∷识酆壤幔锎簦植欢匣游琛T谡愿叩牧枥鞴ナ浦拢钏共坏靡淹说搅饲浇抢铮虺隽恕笆乃啦淮印钡恼信啤U夥榫暗比荒芨卸钏棺约海锤卸涣苏愿摺赵高一看李斯如此冥顽,便收起厉声,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慢悠悠却又更加阴鸷地说:“有句老话说得好啊――聪明人从来都不循规蹈矩,而是跟随变化,顺应潮流,看到苗头就能探知根本,看到动向就能预知归宿。万事万物都是变化无常,哪里有什么一成不变的道理呢!现如今天下的权力和命运都掌握在胡亥手里,胡亥已经明了他的心志了,所以才来跟丞相您说这番话,本来么――从外部来制服内部就是逆乱,从下面来制服上面就是反叛。所以秋霜一降花草就随之凋落,冰消雪化就万物更生,这是事物变化必然的结果。您怎么连这些都没看到呢?”赵高这话的意思就是说,我来跟你说这些并非想要征求你的意见,而只不过是通知你一声罢了,你要不合作,那么“秋霜一降花草就随之凋落”般的肃杀景象立刻就将出现这大帐之内;你要合作呢那当然好,“冰消雪化就万物更生”,大家皆大欢喜,一片春意盎然,和乐融融。赵高点明了,这不是我赵高想要违逆先皇帝遗诏,我赵高这是秉承新皇帝胡亥的圣旨,你如果不遵从那就是叛臣贼子!赵高所说“秋霜一降花草就随之凋落”一句话,含有深意――秋霜一降,随之凋落的可不仅是哪一株草哪一朵花,新皇帝和预言家赵高一生气,要死的也不决仅是你李斯一个人!新皇帝一生气,后果当然很严重。李斯你做人要识相,要识时务,要为你的妻儿老小多考虑考虑。赵高这话清理俱重,恩威并施,连裹带挟,断了李斯的后路,把李斯挤向了一个已经预留好了的路口。可是李斯还不想放弃最后的顽抗,索性把天下最大的道理搬出来:“吾闻晋易太子,三世不安;齐桓兄弟争位,身死为戮;纣杀亲戚,不听谏者,国为丘墟,遂危社稷,三者逆天,宗庙不血食。斯其犹人哉,安足为谋!”李斯用一个历史上的典故来表达自己的心意,就是说,这么干,天下会大乱的呀,并非我李斯冥顽不灵,并非我李斯故意与你们为难,而是这样干实在不是个办法嘛。李斯讲这番话的时候,应该是极为诚恳地看着赵高的双眼。既然动之以情不行,那就还是继续晓之以理吧。到了这个时候,我们可以看出,李斯已经弹尽粮绝,无力抵抗了。投降只是迟早的事情。赵高当然也看出来了,所以他要趁胜追击,你不是要讲道理吗,好,我就跟你讲道理:“上下齐心协力,事业可以长久;内外配合如一,就不会有什么差错。您按我说的办,不仅会长保封侯,而且富贵还会永世相传,将来一定有仙人王子乔、赤松子那样的长寿,而且人人都会夸赞您智比孔丘、墨翟。可是!您现在如果放弃这个机会而不听从我的意见,那么一定会祸及子孙啊,这难道不足以令人心寒么。我相信丞相您是善于为人处世,相机而动的人,是能够转祸为福的人,现在您就表个态吧?!”精彩啊,绝妙啊。赵高的谈判技巧真是高超啊。软硬兼施,绵里藏针,情理并重,步步紧逼,将昔日朝堂之上侃侃而论、雄辩四方的堂堂帝国丞相逼得招架不住,只有缴械投降的份。这个时候李斯的态度《史记》里是这么记载的:“斯乃仰天而叹,垂泪太息曰:‘嗟乎!独遭乱世,既以不能死,安托命哉!’”于是,接下来的整个故事就完全按照赵高导演事先定好的剧本继续进行下去了。赵高首先拟了一道诏书,痛责扶苏不忠不孝还心怀怨恨诽谤父皇,而蒙恬不知劝谏,所以命两人一同自杀。诏书当然是以皇帝的口吻写就,这在已经写就了无数诏书的赵高来说,并不是什么难事。诏书生效所需的印信也在赵高手里,盖上去也只是举手之劳。剩下的事就是派一个使者快马加鞭地去传旨,然后坐等回音。扶苏很快见到了这份合乎格式与规格的诏书,看完之后,转身进屋就想自杀。旁边的蒙恬一把拉住,说这份诏书可能有问题,需要调查清楚再说。扶苏说不需要,还是坚意自杀了。蒙恬不肯自杀,使者,也就是赵高的门客,当即把蒙恬捆绑囚禁起来。使者回报,胡亥、李斯、赵高三人见得事情进展顺利,于是俱感高兴非常。一行回到到咸阳后发布丧事,于是“太子”胡亥立为二世皇帝,赵高升任郎中令掌握大权,可以随意出入皇宫,李斯原职不动。除了扶苏和蒙恬两个冤死鬼,大家皆大欢喜。一场政变就这么波澜不惊地完成了,简直连一点涟漪都没有泛起。这是一场堪称完美的政变,用一句成语来形容,赵高先生就是“运筹于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这场政变的成本之小,成果之巨,在古今中外的政变史上都足以大书特书。只是!只是,这真的是一场政变吗?笔者的意思是说,这场表面上看起来极度完美的政变,果真能定性为仅仅是一场政变吗?纵观赵高的这段上窜下跳的“政变”活动,可谓筹划既周,策略又当,既深查人性深处的微妙,又明悉谈判的策略,忽而用强忽而用抚,步步紧逼,挥手谈笑之间,一个太子,一个战功赫赫的帝国战将已经陷入死地,一个新皇帝即将登基,一个帝国丞相已经俯首帖耳,好端端的一个乾坤已经颠覆。在上文复述的这段历史画面中,其实隐藏着太多的诡异,太多的诡谲。那么,我们回过头去看这个历史片断,不难有一点猜疑:始皇帝早不驾崩晚不驾崩,恰恰于遗诏将发未发的短暂空隙间突然撒手尘寰,为何如此凑巧呢?始皇帝有二十多个皇子,谁都不带,独独将最庸懦无能的胡亥带在身边,为何如此凑巧呢?而这个胡亥恰恰又是众多皇子中与赵高关系最为亲近私好的一个,为何如此凑巧呢?赵高在始皇帝生前可谓唯恭唯谨,任劳任怨,驯顺不二,可是始皇帝一驾崩他就立马换了个人,为何如此凑巧呢?所有这些无巧不巧凑在一起,给我们拼接出一个大大的黑洞――始皇帝驾崩时,除了胡亥、赵高、李斯三人外,侍立一旁的那五六个太监是否早已被赵高控制在股掌之中?而始皇帝之死是否并非是自然死亡?所有这一切疑点都无法证明,在时空机器没有发明出来之前,这所有一切的疑点都将被湮没在历史的尘埃之中而无法获得证明。但是有一点我们可以确认:在我们仔细体味这幕《沙丘政变》大剧后,我们不难了解编剧赵高的用心与主旨――在通常的历史读物中,赵高只是一个搬弄权术的跳梁小丑,而仔细探索之下,我们发现赵高编排并亲自出演《沙丘政变》这幕大剧的用心并不仅仅是要变换一下秦帝国的领导人而已,《沙丘政变》也并不仅仅是如后世小说戏剧中的诸多奸臣那样为了一己尊荣而发动的一场宫廷政变,赵高矫诏、废储另立、屈杀太子与大将等等一系列组合拳的背后,其实隐藏着废除秦帝国政体――郡县制,复兴周朝政体――分封制的宏大理想。由此看来,赵高一手策划导演的“沙丘政变”就不能简单地定性为一场政变,而应该看作是一场“变政”――变更大秦帝国政体――的序幕,所以“沙丘政变”应该改名为“沙丘变政”更为贴切。“变政”才刚刚开始,后面还有连台大戏,我们先来看看这场“变政”的总导演兼主演赵高到底是一个怎样的利害角色。
千古一赵高
第一节:政变?变政?第二节:金牌王老五第三节:赵高先生?赵高“先生”?赵高先生在历史上大大有名。“指鹿为马”这个著名的成语正是因为赵高先生才流传千古――“指鹿为马”这个词当然有些遗臭万年的意味。在很多人看来,赵高实为一个阴行诡谋的弄臣,颠倒黑白的跳梁小丑,实在是一个可谓不登大雅之堂的家伙,只不过托赖太史公司马迁老先生如椽大笔顺笔一带,一不小心才名留青史,按照司马迁的说法,赵高既没立功,也没立名(著书立说),更别提立德了。因为司马迁很看不上赵高,所以司马迁根本没有在《史记》的《列传》篇目中为赵高留下一席之地,而是把他的故事打散放到了另外三个人的传记(《秦始皇本纪》、《李斯列传》和《蒙恬列传》)中;因为司马迁很讨厌赵高,所以在对赵高事迹的叙述中,笔触中充满了厌弃的情感。所以,后世很多历史学家们,历史爱好者们也都跟着司马迁讨厌这个奸臣,这个颠倒黑白的坏蛋,这个上窜下跳的跳梁小丑。本书《赵高大传》并非一意故作惊人之语,想做翻案文章,只是在本书作者对这一段历史的研究过程中,发现赵高的生平故事,实在是一个极好的标本,透过这个标本,我们可以管窥出中国社会自秦到清二千年间诡谲风云的一些变幻“主旋律”,而且还可以探查出中国上古社会自母系社会一直到先秦时代社会结构变迁的有规律性的一些蛛丝马迹。第一节 政变?变政?赵高正式登上历史舞台演出的剧目是“沙丘政变”。秦始皇的北巡(此次巡游是秦始皇共五次巡游之一,也是最后一次。)是西元前210年十月从咸阳开始的,到了次年,也就是西元前209年的七月份,巡游的队伍行进到了沙丘――沙丘大约位于今日河北省广宗县境内――秦始皇突然觉得病体不支,就写下一道遗诏,内容很简单也很具体,只有两条: 一条是命令军队交给蒙恬,另一条是命令蒙恬即刻赶回咸阳治丧。这道遗诏表面上看起来很奇怪,因为它没有涉及到最重要的事务:指定何人接班。但实际上,其中已有非常明确的暗指――皇长子扶苏,因为扶苏是蒙恬的监军。此时的扶苏已经在蒙恬的军中任监军多年了。对政权的掌握如果没有包括军权,那就是一个空架子,掌握了军权,再图掌握政权那就是易如反掌。遗诏说把军权交给蒙恬,就等于说要扶苏继位。这个意思皇帝没有明说,但是但凡看到这份遗诏的人都不会有其他误解,而当时在场的所有人也的确没有其他的理解,赵高明白,李斯明白,胡亥明白,其他侍立的几个宠信太监也明白。遗诏是秦始皇躺在床上口述由赵高书写在竹简上的。皇帝断断续续口述完毕,片刻不到赵高也书写完毕,交由皇帝复审一遍就应该由赵高盖上专门的印信然后交付使者快马加鞭传给蒙恬了。正在赵高还没加盖印信,大家立等传旨使者驰来的短暂空隙间,皇帝驾崩了。现在,我们可以看见,皇帝尸骨未寒,余温尚在,蓄谋已久的赵高就开始发动了。赵高从伏地悲泣的人从中爬起来,问李斯,哭也哭得差不多了,现在应该怎么办?是否应当立即发丧?――这个小情节史书上没有记载,纯属笔者杜撰,实际的情形也有可能是李斯首先爬起来,但这个细微之处无关宏旨,继续往下――李斯说,现在不能发丧,皇帝突然驾崩在巡游的外地,突然发丧恐会引起人心动荡,而之前又没有正式册立过太子,为妥当计,还是先回咸阳再说。李斯这么说,当然是老成谋国之言,并没有其他的念想,因为之前没有正式册立过太子,这是天下共知的,而遗诏却不可能一时传遍天下,突然发丧的确会有莫测。这一点,李斯既然能想到,以赵高之机敏当然不会想不到,可是赵高却要让这句话从李斯的口里说出来。这个时候,赵高的身份还只是一个警卫部队的长官,而李斯则是大秦帝国堂堂的丞相,这句话从李斯嘴里说出来而不出自赵高的口中也符合双方的身份――如果把秦始皇、李斯、赵高、胡亥四个人的关系作一个比喻的话,那秦始皇就是一个大地主;李斯就是他的大管家,赵高则是一个跟班的亲随仆役;胡亥就是一个养尊处优、斗鸡走狗的糊涂公子哥儿。李斯是秦始皇用来顾问大事决策的,而赵高则是一个负责在平日里掌管箱子柜子库房的钥匙和照顾主人日常的生活起居的,他还需要在主人出行时负责准备车马用具以及警卫等繁琐事宜。现在主子在外出游玩的时候突然死了,话事权当然应该落在大管家李斯手中――李斯说,现在暂不发丧,等回家再说。这一切看起来,都是那么顺理成章。所有人都没觉得有什么不正常。可是,事情的变化,从来都是静悄悄地进行的。李斯说,暂不发丧,一切等回到咸阳老家再说,赵高立刻就以这个原因扣发遗诏,而且也不在遗诏上加盖印信。天知道赵高是早就不准备加盖印信还是刻意等李斯发话之后才因故不加盖印信,反正自此之后,这份遗诏就再也没有见到蒙恬和扶苏的机会了不发丧就代表皇帝还活着,就意味着平日里各地驰驿传来的奏章还需要皇帝审阅批注。于是,已经死了的皇帝就只好呆在一车咸鱼中继续他的旅行,免得他身上的腐臭味道散发开来。而接下来的日子里各地不断传来的奏章就由赵高手下的太监们代为传奏,至于奏章上的批阅字迹也许与往常有些许异样,但那是谁也不敢过问的,甚至怀疑也不可能发生。太阳照常升起,月亮照常落下,车队直奔咸阳而去,这一切都没什么不正常,李斯也觉得非常正常。李斯不知道,事情已经在悄悄地发生变化了。他一点觉察也没有。赵高首先找到胡亥,对他说:“皇上去世了,没有诏书分封诸子而只赐给长子扶苏一封诏书。长子到后,就登基做皇帝,而你却连尺寸的封地也没有,这怎么办呢?”这样一段简洁明了的开门见山内里实际上包藏着两柄利剑。第一炳利剑指向秦帝国的国策――废除分封制,改为郡县制的国策自秦孝公起用商鞅变法到赵高说这句话的时候已经被数代秦国君主施行长达一百六十年了。分封制与郡县制其实是两种截然不同的政体,如果拿八百年周王朝与新鲜肇造的秦帝国来比较,种种不同其实可归结于一点:政体不同。稍微解释一下就是:周是一种王朝体制,而秦则是帝国体制。在王朝体制之下,天子分封诸侯,诸侯分封公族,整个天下被设计成一种以周天子为中心的分层式平面网络结构,各个诸侯国有各自独立的财政、税收、内政管理、军事防务体制,甚至还有自己的文字,周天子对于各诸侯国并无直接管理辖制权,所以如果说各诸侯国是一个个的独立王国一点也不为过;而在帝国体制,也就是大秦施行的郡县制之下,独立王国是不允许存在的,大秦治下,只有郡县而无王国,各郡县的一切事物都要听凭中央政府的号令决策,这种中央集权式的体制就好比一个层级分明的巨大的金字塔。所以说,分封制与郡县制实可谓冰炭不能相容。废除分封制,建立一个天下齐一的郡县制大一统体制可以说既是秦孝公以后历代秦国君主的理想,也是始皇大帝的毕生夙愿,而赵高在秦始皇尸骨未寒,余温尚在之时,就重新提起“封地”二字,其心中所藏就不是一道丘壑,而是一脉山川了。第二柄利剑则是直指胡亥心潭――你哥哥要做皇帝坐拥天下了,而你却什么都没捞到,连一小块封地也没有,这可怎么办?胡亥以其素来迟钝不敏的品格,对第一柄利剑视而不见,他只看见了第二柄利剑。胡亥以为这个素来与自己亲近的家仆,这个对父皇忠心不二的臣属此时是在表达对自己前途命运的关心。胡亥回答道:“这也没办法啊。我听说过,圣明的君主最了解臣子,英明的父亲最了解儿子。父亲临终既然没有下命令分封皇族子弟,那我还能有什么可说的呢?”在胡亥的心目中,故去的老皇帝是个圣明神武的皇帝,是个英明详察的父亲,他对于众臣下,对于众儿子们的才干与品行都有明察秋毫的了解,既然父亲的遗诏已经写就,那当然有他的道理。胡亥认为遗诏既是圣旨也是天理,绝对不可违逆。当然,在这之前,胡亥是老皇帝的小儿子,受尽荣宠,可是现在他的老皇帝小儿子的身份已经消失了,马上要成为新皇帝的弟弟了,而新皇帝却不一定照样喜欢他,这的确是个问题。这个问题胡亥不是没有想过,但他的表现却是一幅孝子驯臣的模样。在自己的处境将即将改变的关头,胡亥并没有过多的想法――相形之下,赵高的这段开门见山却实在含有深长的意味,足以让后来的读史者品咂再三,而这样足以让后世读史者品咂再三之处在后面的故事中还在所多有。赵高知道如何对付这个浑噩的公子哥儿,继续说道:“事情并非象你说的那样不可改变啊。当今天下的权柄,包括无论何人的生杀予夺之权,就掌握在你、我和李斯手里啊!这样一个宝贝,是一直攥在手里呢还是丢在一边,就看我们三个人的态度啦。更何况驾驭群臣和向人跪拜称臣;统治别人和被人统治,难道可以同日而语吗?!”赵高说:“当今天下的权柄,包括无论何人的生杀予夺之权,就掌握在你、我和李斯手里啊!”这句话其实犀利非常。这句话一针见骨地指出了秦帝国实行的郡县制也就是中央集权制的最根本的特点:天下一切权力都集中在皇帝手中,只不过这个权力现在暂时处在短暂的移交过程中,由胡亥、赵高、李斯三人共管。为了更深刻地理解这句话的历史含义,我们不妨来看看《尚书*周书》中的一句话:“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这句话是周初周公的一句宣誓,实际上它是全体周王室对整个周王朝将来的天下的一种期许,从后来读史者的角度看,这句话可以看作是周王朝八百余年运行体制的一个总体概括。但是,后来许多史家都对这句话有重大误解。之所以误解,是在于对于一个字――“王”字的理解诠释出现偏差之上。这个“王”字是统帅,引领之意,而不是绝对辖制之意。“王”不是“霸”。 “王”是道德风范的引领,而“霸”是诈取力攻。所以“春秋五霸”不是“春秋五王”,所以“战国七雄”不是“战国七王”,因为“王”只能有一个,而“霸”却可以有很多个,甚至同时有好几个。用现代的表达方式来解释分封制就是:天下的土地和人民的所有权属于中央政府(周王),而各诸侯国的经营权和管理权则属于诸侯王;而郡县制则不同:不仅所有权,而且经营权和管理权也属于中央政府(皇帝)。对于“溥天之下……”一语的理解,我们可以用一个成语来解释“王”,就是:“唯马首是瞻”,群马的马首都朝着头马的方向,但各匹马还是相对独立的――分封制有个别名:封建,所以,把秦以后的社会体制归纳为“封建”绝对是一个谬误。所以,赵高对胡亥说的两句话:“你连一小块封地也没有……”;“现在天下的大权就掌握在我们三人手中啊”,实际上是在为历史上的秦帝国施行的郡县制作了一个简约而精准的素描。赵高下面说的一句话:“这样一个宝贝,要不要就看我们三个人的态度啦。”这句话既是一个写实,又实在是一个谶语。这句话点出了中央集权制的另一个根本性的特点:超高浓度集中的权力虽然极端宝贵,虽然极端重要,但它本身却没有坚固的防护外壳,极容易被攫取。如果我们暂时放下显微镜,拿起望远镜,我们将会看到,西汉的外戚之乱、东汉与晚明的权阉之祸、东晋的王族内乱、后周的权臣篡位而宋因而起替,以及大周与晚清的女主临朝,其实都是因这个特点而得以发生。放下望远镜,重新拿起显微镜。赵高还在极力鼓动胡亥:“驾驭群臣和向人跪拜称臣;统治别人和被人统治,难道可以同日而语吗?!”如果说,赵高之前所有的言辞,胡亥都没有深刻理解的话,那么这句话就直接打在了胡亥的心坎上,但是胡亥一时间不能接受这样胆大包天的献计,这不等于谋反吗?这不就是大逆不道吗?以前可从未有人跟他说过类似的言辞啊。从胡亥这种态度也可以看出,秦始皇出巡前,那么多的皇子皇孙不带却为何独独将胡亥带在身边,因为他是一个乖乖子,从来都是指东不敢向西,让跪着就不敢站起来的乖儿子,虽然没什么才干,却能顺承君父的意旨。而我们再回过头去看赵高当初一升任中车府令就私下通好胡亥这个历史片断,其中是不是也正是赵高窥探出胡亥的昏懦无智而觉得他容易摆布才刻意亲近呢?――赵高刚刚升任中车府令,就刻意结纳胡亥,侍奉亲近――《蒙恬列传》:“秦王闻高强力,通于狱法,举以为中车府令。高即私事公子胡亥。”――故事往下继续。胡亥听了这番闻所未闻的大胆言辞,就摆出一篇大道理:“废黜兄长而改立弟弟,这是不义;不服从父亲的诏命而惧怕死亡,这是不孝;自己才能浅薄,依靠别人的帮助而获取尊荣,这是无能:这三件事都是大逆不道的,天下人也不服从,不仅我自身将要遭受祸殃,国家还会灭亡。”这四句话可谓义正词严,教人挑不出茬来。第一句话是秉承西周创制并且一直沿袭下来的“尊尊”式宗法制度的规定,就是挑选接班人要遵循长幼之序的意思。西周的“尊尊”式宗法制度虽然因为由于政治因素而变异为分封制度,但关于继承权的规定并没有改变,嫡长子继承制也没有被秦始皇在废除分封制的时候一并废除。胡亥所说的“不义”之“义”就是天下公理的意思,“不义”就是没有任何道理可言。胡亥这样说,仿佛今人情急之时就喜欢指天誓日一般,其实没有任何实际意义。第二句话是打个比方,就是说,即使父皇的遗诏命他去死,他按照道理也应该去死,何况只是没有给他政治上的待遇这点小事呢?第三句话则是直指赵高企图拥戴自己的行为,而自己并不认同,胡亥表明了自己不会顺从赵高的好意。第四句话是指出了如此行事将会带来的可怕后果。这四句话综合起来看,其实只是赵高在毫无准备的情况下作出的本能反应,而这些教科书式的宣讲其实并非出于他的深思熟虑而是出于他以往所受的教育。只是,大道理虽然冠冕堂皇,却挡不住切身利害的考量。赵高是不达目的不罢休的,何况他是有备而来。赵高继续他的游说:“我听说过以往的商汤、周武杀死他们的君主,天下人都称赞他们行为符合道义,那么他们就不能算是不忠。卫君杀死他的父亲,而卫国人民称颂他的功德,孔子也用赞美的笔法记载了这件事,那么这样也不能算是不孝。更何况办大事不能拘于小节,行大德也用不着再三谦让,民间里乡村的习俗各有所宜,朝廷上百官的工作方式也各不一样。所以顾忌小事而忘了大事,日后必生祸害;关键时刻犹豫不决,将来就一定会后悔。所以,临事果断大胆地去做,连鬼神都要回避。我们将来一定会成功。希望你按我说的去做。”赵高这番话,即使用“天花乱坠”来形容也不为过分,从古到今,从理论到实践,从先贤到当事人,从民间到朝廷,从人到鬼神,所有该讲的都讲了,所有能讲的也都讲了,而且言辞简明,论证充分,感情充沛。赵高如果生在现代,绝对是一个超一流的宣传家。赵高这番话把胡亥心里的万万不可变成了绝对可以。
《赵高大传》及作者简介:《赵高大传》全书共七章,二十万字,是一本可以颠覆大众史观的通俗历史类著作。《赵高大传》以丰富的史料和周密的考证分析,对赵高这个历史人物的生平言行事迹作了再探索,认为赵高并非以往史家习称的阴行诡谋的弄臣,颠倒黑白的跳梁小丑,而是一个文武全才,一个英俊的男人,而赵高之所以要发动沙丘政变,冤杀秦帝国多位军政高层人员,以及上演历史上著名的“指鹿为马”丑剧,其目的都是要颠覆秦制,即郡县制,从而恢复分封制。书名之所以要名为“赵高大传”,是因为书中内容不仅对赵高生平作了详细解析,而且对于传主赵高生前生后的数千年历史都作了较深度的俯瞰,而且对一些重大历史事件作了深入辨析,使得全书的广度与深度得到极大的拓宽与加深,而这些深广厚实的分析又反过来衬托着书中对赵高的文本分析,使之更具历史标本的意义。《赵高大传》的主论点是,秦帝国之所以二世而亡,并非如往昔史家所称,是由于秦的苛政,而是因为赵高一手导演的“变政”。而赵高当政三年种种的“变政”举措不仅颠覆了秦帝国,而且也是后来刘、项二人上演鸿门宴故事的直接原因,而且也与项羽的乌江自刎等等历史事件有莫大关联――以此上溯,赵高“变政”故事其实与宗法制度,郡县制度,姓氏起源等等历史问题都有蛛丝联结,以此下推,赵高“变政”故事的种种历史寓意其实可以看作是秦后历代中央集权体制下的历史人物与事件的预演――正是在这个意义上,作者才称赵高为一个“历史标本”。《赵高大传》不仅有新奇的观点,不仅在一些学术问题的探究上不落王国维等学者的窠臼,而且行文绵密简洁,亦正亦谐,将严肃与轻松调试合度,适于所有历史爱好者的阅读。作者的联系方式:QQ:邮箱:手机:可于QQ或者邮件中垂询
《赵高大传》及作者简介:《赵高大传》全书共七章,二十万字,是一本可以颠覆大众史观的通俗历史类著作。《赵高大传》以丰富的史料和周密的考证分析,对赵高这个历史人物的生平言行事迹作了再探索,认为赵高并非以往史家习称的阴行诡谋的弄臣,颠倒黑白的跳梁小丑,而是一个文武全才,一个英俊的男人,而赵高之所以要发动沙丘政变,冤杀秦帝国多位军政高层人员,以及上演历史上著名的“指鹿为马”丑剧,其目的都是要颠覆秦制,即郡县制,从而恢复分封制。书名之所以要名为“赵高大传”,是因为书中内容不仅对赵高生平作了详细解析,而且对于传主赵高生前生后的数千年历史都作了较深度的俯瞰,而且对一些重大历史事件作了深入辨析,使得全书的广度与深度得到极大的拓宽与加深,而这些深广厚实的分析又反过来衬托着书中对赵高的文本分析,使之更具历史标本的意义。《赵高大传》的主论点是,秦帝国之所以二世而亡,并非如往昔史家所称,是由于秦的苛政,而是因为赵高一手导演的“变政”。而赵高当政三年种种的“变政”举措不仅颠覆了秦帝国,而且也是后来刘、项二人上演鸿门宴故事的直接原因,而且也与项羽的乌......&&
第一章 权道宗师:老聃 第一节:神秘的老子也许会有读者朋友们奇怪,本书《品权》不是讲法家和纵横家的事么?老子,不是道家鼻祖么?行踪诡秘,神龙见首不见尾,生平事迹已不可考的老聃先生,清末民初的大学者章太炎在其所著《诸子略说*上》篇中有非常精彩的介绍:太史公论六家要指,于阴阳、儒、墨、名、法五家,各有短长,而以黄老之术为依归。此由身为史官,明于成败利钝之效,故独有取于虚无因循之说也。昔老聃著五千言,为道家之大宗,固尝为柱下史矣。故曰道家者流,出于史官。这段介绍夹叙夹议,最后一句话点出了老聃先生的身份和其理论的渊源所在,老聃先生是一个历史学家,而其思想也源自其职业生涯。章太炎还在《诸子略说*下》篇中对老聃先生的思想在后世的流变作了一个简介:“太史公以老子、韩非同传,于学术源流最为明了。韩非解老、喻老而成法家,然则法家者,道家之别子耳。余谓老子譬之大医,医方众品并列,指事施用,都可疗病。五千言所包亦广矣,得其一术,即可以君人南面矣。”这段介绍给读者清晰地展示了后世法家之所以为法家的原因,法家之著名乃由于其代表人物韩非著《解老》、《喻老》两篇文章的缘故,也就是说,法家其实是道家的分支之一。老聃先生一根教鞭竟然教出两个学派,这实在让人不得不以神奇视之。实际上,老聃先生的弟子还包括纵横家,兵家,阴阳家,刑名家等等……这已经不能用“神奇”来概括了,而是“伟大”。说到老聃,说到《道德经》,其实他和它一直与我们生活在一起,我们今日经常所说的许多口头禅,譬如“有无相生”、“无为而治”、“和光同尘”、“自知之明”、“大器晚成”、“出生入死”、“福祸相倚”、“根深蒂固”、“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天网恢恢”等等等等都是出自于老聃先生所著的《道德经》。由此可知,老聃的思想和《道德经》的文字具有亘古长新的魅力,不会随着时代的变迁而过时――什么是经典?这就是经典。那么老聃先生到底是怎样的一个人呢?虽然我们很想知道,但可惜的是现存的文字记载是少之又少,我们只能凭借《史记》和其他一些典籍中的转载来间接地模想当日老聃先生的风范。在《史记*老聃韩非列传》中,司马迁是这么描摹老聃先生的:老聃是楚国苦县厉乡曲仁里人。姓李,名耳,字聃,做过周朝掌管藏书室的史官。 孔子前往周都,想向老聃请教礼的学问。老聃说:“你所说的礼,倡导它的人和骨头都已经腐烂了,只有他的言论还在。况且君子时运来了就驾着车出去做官,生不逢时,就像蓬草一样随风飘转。我听说,善于经商的人把货物隐藏起来,好像什么东西也没有,君子具有高尚的的品德,他的容貌谦虚得像愚钝的人。抛弃您的骄气和过多的欲望,抛弃您做作的情态神色和过于远大的志向,这些对于您自身都是没有好处的。我能告诉您的,就这些罢了。”孔子离去以后,对弟子们说:“鸟,我知道它能飞;鱼,我知道它能游;兽,我知道它能跑。会跑的可以织网捕获它,会游的可制成丝线去钓它,会飞的可以用箭去射它。至于龙,我就不知道该怎么办了,它是驾着风而飞腾升天的。我今天见到的老聃,大概就是龙吧!” 老聃研究道德学问,他的学说以隐匿声迹,不求闻达为宗旨。他在周都住了很久,见周朝衰微了,于是就离开周都。到了函谷关,关令尹喜对他说:“您就要隐居了,勉力为我们写一本书吧。”于是老聃就撰写了一本书,分上下两篇,阐述了道德的本意,共五千多字,然后才离去,没有人知道他的下落。……
……伟大的孔子把老聃先生比喻为“龙”, 老聃先生当然伟大,龙当然是神秘莫测,奇诡万端的。关于老聃的家世,司马迁是这么记述的。据说老聃活了一百六十多岁,也有的人说活了二百多岁,这是因为他能修道养心而长寿的啊。即使是司马迁,也不能确切考证太史儋是不是老聃先生;即使是司马迁,也不能对老聃先生的生平辙迹作一个清晰描述。好了,现在让我们把目光从老聃先生身上转开,投向他的绝世奇文《道德经》上,看看这本神秘作者写著的到底是怎样一本神奇诡异的传世之作,看看这本书里到底划了些什么道道,以至于让历来的政治家们、思想家们、文学家们、养生家们,乃至于武术家们、军事家们、阴谋家们、权术家们都奉为圭臬,枕中秘宝,而迟至如今,几千年后的人们仍然为之痴迷不改?《道德经》这本书说起来,它身上的迷雾还真不少。比如它的名字:“道德经”三个字就大有研究的余地,因为我们现在从市面上买到的读本都是根据三国时期王弼的《老聃》注本而形成的通行本,上篇三十七章称为《道经》,下篇四十四章称为《德经》,所以就有现在通行本“道德经”的称谓。而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书《老聃》抄本上,《德经》就在《道经》之前,那么这么说起来,《道德经》也可以称为“德道经”了。不管是《道德经》还是《德道经》,虽然文字排列次序不一样,但是文字本身并没有什么大的差别,都是五千多个汉字组成。这五千多个汉字还没有我们在现代报刊上读到的一篇稍微长一点的短篇小说或者社论的文字多,但是就是这一篇由五千多个言极其简意极其深的汉字组成的短小精悍篇章却在绵亘几千年的中华文明传长河中放射出永恒而灿烂的光芒。它的光芒如此四射周及,所以后来的多多硕儒大哲们都从中汲取养料;它的影响如此深远,以至于几千年后的人们依然奉之为经典中的经典;庄周梦蝶是一个著名的典故,而庄周之所以能梦到蝴蝶大功还要归于老聃先生和他的《道德经》,在《庄子》一书中,随处可见对《道德经》所罗列原理的阐释与推衍,而实际上人们向来以老庄并举;可是著名的法家大师韩非先生在其著名大作《韩非子》一书中专列《解老》、《喻老》两个篇章引《道德经》为渊源;而在著名兵家代表人物孙武所著兵家圣典《孙子兵法》一书中也可以依稀见到老聃先生的背影;还有,据司马迁在《史记》中记载,多位刑名专家更是自封为老聃的再传弟子……所有这些奇诡的现象,到底该如何解释呢?我们还是去《道德经》文本中稍作探究吧――
“权”与“度”、“量”、“衡”
权度量衡 注:度、计量长短。尺是度器。量、盛装东西的器皿,用来计量物体体积。衡、称重的器具。权、衡的一部分,相当于今天天平的砝码或秤上的秤砣。上面题目是:权兄权弟:“度”、“量”、“衡”。也许有人会觉得奇怪,“权”与“度”与“量”与“衡”有什么关系?但是只要一说到“度量衡”,中国人都不会陌生。因为所有的中学历史教科书上都记载了开辟中国二千年帝制社会的秦始皇先生统一六国之后,所作的种种伟大功绩中的一件就是“统一度量衡”。但是恐怕不是所有的的人都清楚,这“度量衡”其实指的是计量长短,轻重,容积的三种器具,而这三种器具又与“权”有着骨肉血亲的关系。花开四朵,慢慢表来。
如图一显示的是古人丈量物体长短的工具,它叫“度”。“度”本来就是用来丈量物品长度的,后来人们也用它来“度长e大”、“度德量力”、“度己以绳”、“度日”、“度年”……如果要形容某人心胸宽广可以说:“气度宏大”,比较两个人的优缺点可以说:“度长e短”等等。如图二显示的是古人用来计量事物容积的器皿。“量”原先只是指“量器”,“称量”,后来人们也用它来“量入为出”、“量材录用”、“量敌用兵”、“量己审分”、“量力度德”、“量能授器”、“量衲制凿” “量体裁衣”、“量材器使”……心胸狭窄是“量浅”,心胸宽广叫做“大量”。不是有句话叫做“宰相肚里能撑船”么?就是大人有大量的意思。图三显示的是古人用的称量货物轻重的器具,它叫“衡”,它是现代人用的“秤”的前身。所以“秤”就是“衡”的后裔。其实化学实验员、金器店员用的“天平”也是“衡”的后代之一支。秤要准确地秤量出货物的重量就不能少了秤砣,天平要对重量进行精密计量就不能少了砝码,那么“衡”――这个秤和天平的祖宗是根据什么来计算出准确的轻重量的呢――“权”,它的照片就在图四上面。“权”就是秤砣和砝码的祖宗。学过一点几何物理知识的人都知道,用秤秤粮食,用天平秤金银,光有“权”和“横”是不行的,还要有一个物件。这个物件在秤上就叫做“秤钮”,在天平上就叫做“支点”,在衡上就叫做“柄”。看见图三那个“衡”上有一个小黑点了么?那个就是“柄”,也叫做“权柄”。“权”加上“衡”再加上“柄”就可以“权衡”啦。有什么东西可以权衡呢?小至柴米油盐酱醋茶的轻重多少;中至成吨的大象般的庞然大物――神童曹冲不是就用石块作“权”,“权衡”出了大象的体重么?――大至――阿基米德不是说过一句至理名言:“给我一个支点,我就能撬动整个地球”?――“权衡”之用大矣哉。“权度”,“权量”,“权衡”,“权”比起“度量衡”三巨头来虽然个头最小,却颇具大哥风范,也难怪,“秤砣虽小压千斤”么。“权”这个字本来是由造字六法中的指事一法所造,后来在实际应用中,也有了“转注”的内蕴。实际上,现代人一看到“权衡”,“权柄”,“权量”这些词都不会直接把思绪牵引到秤砣、秤杆这些劳什子上去,而是会思考猜度在这些象征词汇的背后隐藏着什么利弊情由。“权衡”――就好像把一架天平搬到脑子里,在一边的托盘上放上利,在另一边托盘放上害,或者是一边放上情,另一边放上义诸如此等“货物”,比较一下两边孰重孰重轻;“权柄”――没有支点阿基米德当然撬不起地球,没有“权柄”,君子大人如何行事?“权柄”标识着“权”与“衡”的行事法则,如果没有权柄,“衡”就是一堆废物,而“权”也就无从谈起了;所谓“权量”就是既“权”且“量”了,不单是比较轻重了,还有计量大小。看来是遇到了什么极为重大的事故需要在心底极其审慎地既“权”且“量”一番。“权”这个文字符号也在实际应用过程中逐渐脱离了它的本义而有了更加广阔深沉的意蕴。人们常用“权”来表示对事物的支配的能力。譬如“权势”、“掌权”等词就完全脱离了原来“秤砣”、“砝码”之类的意蕴。阿基米德用一个小支点和一根棍棍能撬动地球,君王大人们掌握天下权柄,挥手之间际会风云,涂抹江山――这当然属于“权”的应用成果;大丈夫不可一日无“权”,小丈夫也不可一日无“权”――购物探囊之前就要先“权度”一下价格与价值孰长孰短?择妻选业之前也要先“权量”一下王婆的瓜与李婆的瓜孰大孰小?面对情义礼法互相冲突的维谷之时,也总是要“权衡”一下情与理孰重孰轻?……“权”无处不在――权倾天下、权色交易、权谋诡诈、权时制宜、权衡利弊、权贵显要、权移马鹿……等等等等,如果翻开词典,还会有一大堆的“权”在那里等着你检阅。看来,“权”还真是要仔细地品读一番,把玩一番,研究一番。若只远观而不近玩,岂非成了不懂一点权谋之道,不晓一点权术之用,不知一点权益之门之人,那该如何行走江湖啊?人在江湖漂啊,有谁不带刀啊――“权”,就是一把双刃剑,用好了造福百姓苍生、利国利民利己; 用得不当,则祸国殃民、荼毒生灵、遗留千古骂名;权衡适当,选师择道,选妻择业,当然得心应手,事半功倍;权衡不当,则可能选错行,嫁错郎,贻误良机,错失良缘,甚而一失足成千古恨……如此大事,古人有云,岂可不慎哉?让我们来远远地瞄一眼“权”吧:权闭。权嬖。权便。权变。权标。权兵。权柄。权策。权臣。权宠。权词。权厝……还有:权达。权。权典。权度。权断。权贵。权豪。权奸。权门。权威。权要……还有……还有好多“权”……这如许之多的“权”兄“权”弟“权”子“权”孙如果没有“权位”,“权势”,“权谋”,“权术”,那么就没有“权威”可言了。闲话少题,言归正传。读者诸君,我们一起来看一看“权”这个奇诡的物件,是如何在历史长河中演绎出一幕幕动人心魄的精彩大戏的。
――法家、纵横家人物与战国时代引子  权倾天下苏秦坐在微微颠簸的车中,身体随着车身的摇晃而微微颤动。苏秦眯着眼从车窗帘隙中望出去,道旁满是熙攘拥挤的人群。苏秦搓了搓手,闭上眼睛,长吸一口气缓缓往后一靠。从郢都出发已有月余,一路上都是繁琐的优礼接驳,如潮如海的人群,人们都想一睹这个古来未有,身佩六国相印的大人物的风采仪容。苏秦闭目养神,思绪仿佛又回到了两天前初入雒阳之时――当时还未进城,车队行进在郊外泥道之中,不知何故忽然停了下来,苏秦从车中探出头来一看究竟,恍然间见得车队前有数十个身着冠冕礼服之人正在推挤人众维持秩序,在嘈杂人群中挤出一条车道,苏秦不免讶异,便招来一名随从,问道,前面那些身着礼服之人由何而来?随从回道,那是周君派来为相国您扫除道路、驱避人群的礼官。话音未落,只见一位身着华冕荣服之人行到车前,躬身下拜,代表周君前来慰问,并致贺词……苏秦回想至此,嘴角不禁微微上翘。想我苏秦出身东周雒阳巷闾,如今竟得周天子如此礼遇,恐怕也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吧?人生如此,夫复何求。那帮整天在稷下吵吵嚷嚷的穷酸们可能想见我苏秦如此的威势显贵?――窗外忽然一声轻唤:“相国。”苏秦这才回过神来。苏秦知道,车队已近故乡雒阳老家。前日自己吩咐过随从们,临近雒阳故乡时要车驾人从缓缓前驱,苏秦要尽量延长这得之不易的荣耀时刻,要让故里的父老乡亲们好好见识一番他苏秦衣锦还乡的显赫,昔日闾巷陇亩间厮混的苏秦到如今也是华冕冠履,礼抗诸侯,一言可定天下祸福,一行可决诸侯喜忧。他要把这天下少有的荣宠暄赫尽可能长地公布于雒阳故乡,印刻在这帮东周鄙人的心底,宣扬于天下万方,昔日的东周鄙人苏秦,如今可是身佩六国相印,以布衣之身而致帝王之威,自古未闻。苏秦探出头去,眼前霍然见得二位兄弟跪伏人群之中,恰逢苏秦探头之际抬首张望,苏秦一眼望去,只见他们二人神色喜忧参半,阴晴不定。苏秦轻轻挥手示意,车队缓缓停住。步下车来,拉起兄弟二人,与其嘘问一番之后,才把目光投向旁边两个匍匐不起之人。其实苏秦早就看到这二人了,刚才只是故作不见。苏秦知道,这二位便是兄嫂与弟妹了。想当初,苏秦游历各国,一事无成,狼狈归乡,竟至身着褴褛,家中徒壁。那日苏秦至嫂嫂处借粮,不料借粮未成,反受一顿奚落,嫂嫂道:“哎呀,叔叔哎,不是做嫂嫂的多嘴,我们周人的习俗,都以耕田种地,治理产业,务工经商为事业,像我们雒阳这个地方的乡亲们,大多将本求利,追求那十分之二的盈利。如今您老人家到可好,好好的营生你不作,却丢掉本行而去干耍嘴皮子的事,穷困潦倒,弄到如今,竟然吃了上顿没下顿,你这不是自找的嘛!辱没门楣噢,给你兄弟们丢脸噢……”这些尖酸刻薄,这些鄙俗言辞,一直铭刻在苏秦的心里,永远无法磨去。苏秦看着匍匐在地下瑟瑟发抖的二人,又抬头看看二位兄弟那企盼的眼神,微微一笑,伸出手往下虚扶了扶,“嫂嫂,弟妹,一向可好?起来吧,都是一个屋檐下住过一个锅里吃过饭的人,不用如此拘束。”可是二人依然匍匐在地,并不起身。过了半晌,只听得一个粗声大嗓憋着声气道:“叔叔,以前我们妯娌有眼不识泰山,您大人不记小人过……”这个嫂嫂自小无学,大字不识一筐,说起话来也是沾三不沾四,又簦竺娴幕埃涨乇忝辉趺刺媒ァ4蒙┥┗耙袈涞兀涨匦Φ溃骸吧┥┮郧安皇峭Σ淮业拿矗趺慈缃袢慈绱斯Ь矗俊鄙┥┒叨哙锣碌鼗氐溃骸靶∈遄幽缃竦匚幌院眨菩凼拼螅┥┪铱吹侥灯锶舜尤绱俗彻郏南虏幻忏枫罚胰缧∈遄幽缃竦耐疲氩还Ь炊疾豢赡馨 !彼涨匕涯强硇浯笈郯诹税冢崽疽豢谄溃骸拔宜涨鼗故悄歉鏊涨兀膊⑽炊喑と醺觳擦跬瘸隼矗蝗缃褚坏└还螅治沾笕ǎ灼菝蔷途次肺遥傻背跄忝侨窗侔闱峒谖遥灼菝嵌既绱耍慰銎渌四亍!后人读到《史记*苏秦列传第九》恐怕也不得不佩服苏秦这个家伙,因为他一介草民,竟然凭空造了一个联合国出来,堂而皇之地干涉国际事务――如果可以这么比喻的话――如果拿二千年前的战国时代与现在的国际情势相比,那么二千年前的秦国就好比现在的美国,苏秦就好比现在的联合国秘书长,不过苏秦那随身携带的六国相印可比现在联合国秘书长的大印含金量要高得多了。苏秦微微侧转身子,抬手一招,众随从抬来那早已准备好的盛装千金之箧,苏秦朝身旁的侍卫官点点头,从袍袖之中拿出一片帛布来,上面写满姓名,都是些曾于自己有过大小恩惠情谊之人。苏秦又微微额首,侍卫官便开始按那名单分发礼金了。苏秦双手抱于腹前,抬眼望天,仿佛身旁的喧哗嘈杂丝毫与己无关。这衮衮荣华,这暄赫威势,既非祖荫,亦非宠赐,全为口舌机智挣得,全拜自己手中的权柄所致。苏秦心想,那车中摆放的六枚相印,就是六座势重天下的太行王屋,就是六颗倾山倒海的大“权”。哦,“权”,如不手握大“权”又怎能一尝如此人生胜景?回想当日,手中无权,身无长物,家徒四壁,而今日一旦掌权,即天下无人不识。还是有权好啊。其实自古及今,如苏秦这般想法之人也在所多有。因为手中有权无权而导致身处环境产生天壤之别。读者诸君,我们不妨一起探究一下,区区之“权”为何竟涵如此魔力?
关于“B”字的考证中国的有一个国骂,举世闻名。“他 妈 的”。这个口头禅,用处极广,简直比万用膏药还要神通广大,几乎可以在任何场合,任何事情,表达任何一种心情。譬如,无奈,愤恨,后悔,愤激,喜悦,等等等等。其实,这是一个省语。后面省略了一个“B”字。这个“B”是借用了英文字母来表达,因为它的发音和现代汉语拼音“bi”吻合。至于它的意义,其实,连未曾入学的孩童都约略地模糊知道,那就是女人的生殖器,当然在孩童的心里面,是有一层遥远不可及的神秘感的。这个表达式虽然有全貌和简洁两种面目,但是用法还是稍微有些不同的。一般说来,全称――就是在“他 妈 的”后面带上一个“B”字的,一般不会用来表达喜悦和无奈的,而是大多会有一种愤激的心情含在里面。当然用生殖器充当远程不精确导弹,也有用男性的阴茎的,譬如“鸡巴”等等。但是一般说来,“鸡巴”的使用频率总赶不上“B”的。生殖器总是含有不雅的,羞于启齿的,隐秘的,抬不上桌面的等等意味。所以关系极亲密的两个朋友之间可以用这个表达式来消除心理距离,就好像两只刺猬面对面拥抱,不用顾及互相背后的刺;而在攻击敌人的时候,这个表达又可以当作霰弹,有效地释放心理毒液。但不管是怎样的用法里面,生殖器的地位总是赶不上身体上其他的器官的。不说眉眼口鼻了,就连胳膊大腿,就连物理地位最低的脚底板都赶不上。认真的人当然不免会对这种明显的反差生发出一些些疑问,进而探寻一番。若往大里说,这个课题能与伟大的文化挂钩,可以谓之曰“俗文化”,“市井文化”,“国弊传统”等等。但是每天都有机会睹闻的物事,好像也不好怎么高谈阔论,扯大旗的。我之所以要借用英文字母来表达,是因为中文里的表达其实并没有一个确定的写法。比如我常常见到“逼”、“隆薄氨取钡茸盅6险婵疾煲幌拢涫狄彩且桓龊苡腥の兜穆贸獭N也换嵛灞蚀蜃郑换崞匆簦话阄矣梦⑷砥匆簦蛭拇士饬勘冉洗螅兆至勘戎悄芷匆舳啵恰隆闭飧鲎中腿床⒚挥惺杖耄抑缓昧偈碧砑尤雌匆簦淙皇褂貌环奖悖亲挚庀匀槐任⑷砥匆艉捅戎悄芷匆舸蟆U庵置飨缘氖杪Ω貌皇侨砑⒄叩氖韬觯曳滞返男”尽缎禄值洹罚裁挥性诶锩嬲业剑俜蟊镜摹断执河锎实洹贰逋蛄в嗵跄俊沼谡业健隆保墒呛竺娴氖吞跫蚵灾良耙趺拧保员鸲嘉粗赋觥U庋桓龀J缎缘娜蔽螅约桨凳抑蚧鸢愕囊焕牢抻啵闯某霰啻壅叩男呱幸獾啬樱室獾睾雎浴S纱丝杉庋桓鲂⌒〉奈侍猓涫挡⒉恍。一购艽蟆V泄蚶慈宓婪ú⒕佟M饷媸侨澹牍嬲睦硐耄燃渡系牟慵叮涫敌睦锩婊褂械溃亲永锘褂蟹āK淙凰等宓婪ㄍ矗欠至骷染茫腋粢言丁H绻底右钊说幕埃词撬诮裉欤膊换嵊谩B”字骂人的,因为按照庄子的逻辑,万物一体,死生同一,生殖器的地位并不比脸蛋或者眉眼高贵。而孔夫子是主张君君臣臣的,上下高低各不同,大家各安“天命”,天下万世太平。反过来说,要想天下太平,那就要人人恪守规矩,安于“天命”――逻辑的起点一旦确立,终点自会自然延伸,人际间的不平等,自然也要延伸至人身。阴阳观念是中国古代思想家最重大的发明,囊括天地宇宙神鬼妖魔红尘林泉。天为阳,地为阴。人为阳,鬼为阴。男为阳,女为阴。背为阳,腹为阴。古典小说里描写鬼神的出场,总会有“阴风阵阵”的字样。而现代人依然沿用了上古汉语的一些用法,比如称“日”为“太阳”――古汉语里“大”是“巨大”的意思,“太”就含有“非常”、“极”的意思,中国古人思想里最大的阳物就是“日”了,故称为“太阳”,相对的“太阴”就是月亮了。所以按照这个逻辑,男人的生殖器也统称为“阳物”,那么女人的生殖器就是“阴器”了。但是男人和女人的生殖器又可以合称为“阴物”,这是与身体其他部位相对而言的――所以中国古代思想家的这一发明实在是有些玄妙,怪不得西方人总觉得东方不仅遥远而且神秘――《史记》里记叙一个生殖器特别巨大的男子就用了“大阴人”的字样。“阳”总是含有积极向上,光明正大的意味,而阴则相反,通常“阴谋诡计”,“阴谋家”都不是什么好词。所以这样一来,就有些觉得现代中国人其实是颇有古风的。“他
妈 的”、“他 妈 的 B的”――可以曝露于人前的是正大光明的,而坚决不能曝光的当然是“阴”了,你越藏得紧,我越是要把你的阴私揭发出来――北京骂人的土话里有“小妇养的”,在我看来安徽骂人土话里的“小B养的”也貌异神同。北方的方言里骂人“贱B”、“臭B”其实也属于同样的用法,究其实“他 妈 的”并不是直接针对论敌本人人身,而是越级到了论敌的上辈,“他 妈 的”铺展开来,其实是“哪个B的生出来的”这样一个意思,不过越是通常的物事,人们越是视若无睹,听而不闻,不去往深里推想。类似的表达方式到了中原地区的武汉就成了“婊子养的”,其实这个表达并非实指。中国的国骂里还有一表达式“操你妈”,相对而言,就显得直白多了,没有北京话的“小妇养的”那么婉转。阴本来就低贱,阳本来就高贵,更何况加一个“臭”、“贱”于其上呢。阴对于阳的低贱,起点最起码要追溯到周文王。《礼记*大卜》云:“掌易有三法,一曰《连山》,二曰《归藏》,三曰《周易》。” 《连山》是夏朝的易书,第一卦是艮卦,艮在八卦里的象征是山,山都是连绵不断的,故全书谓之为《连山》。《归藏》是商代的易书,首坤次乾,把纯阴的卦坤卦排在纯阳卦坤卦之前,故也谓之曰《坤乾》,而《周易》则是首乾次坤,恰好颠了个倒。这不仅仅是几个卦序的无关紧要的重新排列组合。八八六十四卦早就有了的,并非始自于周文王,《史记》里说“文王演周易。”“演”是演绎的意思,可以理解为重新组织架构,而并非“著”的意思,可是周文王把商代的《坤乾》,变成《乾坤》,却可谓是思想的发明。商代虽已进入父系时代,但还保留母系社会的大量习俗,比如商王的继承秩序大多是采取兄终弟及,很明显的是依着母系的次序。而继承秩序由兄终弟及而转为父死子继,确为母系时代升级为父系时代的最急切需要确立的法则。所以我很怀疑司马迁把“文王演周易”的时间定在“拘h里”的时候,这样伟大的思想发明需要长时间的心无旁骛,而一个被软禁,随时有灭顶之灾的诸侯能否在那样逼仄的时空里完成如此伟大的工作,实在是一件很可疑的事情。《连山》,《归藏》,《周易》在古代社会里的地位与今日的《某思想》或《某理论》的地位差可比拟。而《周易》的首乾次坤,并不是简简单单地把八八六十四卦里的乾坤两卦的次序简单地调换了个位置,而是把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里的所有的卦和爻都根据阳尊阴卑的原则做了一个调整。这种卦序的调整,打个比方,就好像现在的开大会,主席台上的位次实际表明了就座者地位的高低。稍微宕远一点,就连方向都是有尊卑等级的。日东升经南,西落憩北,所以皇帝要“面南”,所以失败称“败北”,而太子要称“东宫”,教书先生为“西席”。古典小说里的“分宾主之位坐下”,其实已经把座次方向交待明白了,只是现代人多无古识,不大明白。而中国世代相传的风水学说里也是贵南贱北的,其实这也反映出地理对于文化的极明显的影响,中国地处北半球,日照的方向当然是东升西落,经由南天的了。所以现代的中国风水先生,到了南半球的国家,都把罗盘倒着拿。其实我上面兜这个圈子无非想说明,阴阳尊卑的秩序渗透到了无所不及。譬如说身份平等的主宾对坐,就有通常的例则遵循,而这个原则又要屈从于更高一级的等级尊卑法则――上下有序,譬如身份高贵的客人拜访等而下之的客人,那么南北就座的次序就要颠倒了。如果有人不甘局促于下位,那他肯定就要“越位”――所谓“伦常”,并不是简单地停留在纸面说教上,而是实实在在地渗透到了衣食住行的方方面面。《史记》里就记述了一个生动的“越位”的例子。刘邦当初只是一个居委会主任或者派出所所长之类的小人物,可是有一天,市委书记请客,这厮大喇喇地不请自到,而且自居尊位,引得满座侧目。后来刘邦果然成事。应该说司马迁的笔力是纤细毕至的,这样一个小情节对于刘邦心理的刻画,其实很生动,也很深刻,只不过这样的描写因为有些脱离现代的时空,不大能引起现代读者的共鸣。夏启初肇文明,建立国家(非现代意义上之国家概念),但是很难说,《连山》是禹时代的产物,还是启时代的产物。《周易* 系词传》里约略说到八卦的创始人为神话传说时代的伏羲,那大约至今已有九千年左右,距离夏启时代,中间横亘了五千年的苍白。《连山》既不首乾,也不首坤,而是独独把艮卦提至至尊位置,这大约是鲧、禹时代治水情节的遗留罢。先是首艮,再是首坤,再是首乾。掰着指头算一算,首艮的时代大约五六百年左右,首坤的时代大约是七八百年左右,而首乾的时代至今已有三千年多了。按照三易的原则,“易为不易”,恐怕目前这样的乾坤秩序将来又要更改了吧。“易为不易”是指变化是永远不变的法则,宇宙间没有什么永恒久远的东西,万事万物,无时无刻不在变化。这样简单深刻的道理虽然可以作为思想家的武器,但是特定时代的生活法则,社会常态还是需要“不易”的秩序与法则。《周易* 坤》卦辞里说:“牝马之贞。”就是说女人和臣下的最高行为法则和美德都是顺从,就好像母马对公马的追随,顺从一样。据金景芳和吕绍纲的考证,所谓“牝马”之马是专指马类之一种,这种兽类的最大特点就是雌性对于雄性的追随与顺从。而周易拿了来作比喻,对于三千年前的人们当然是浅显易见。而这个“牝”字的用法,与“阴”,“阳”的用法也是可做互证。“阴”,“阳”本为虚指之概念,就好比现代哲学里辩证法里的“正”,“反”一样,本身并无什么确切涵义,只有帖附到具体的物件上面才生发出真切的意指,而“牝”与“牡”恰是“阴”,“阳”概念缩小到在生物界的藩篱。“牝”音“PIN”,从“牛”,从“匕”。在明清时代的色情小说里,经常见到用“牝”字来确指女性生殖器的。所以我很怀疑,现代人所说的“B”字是由“牝”字的偏旁“匕”字里化出来的。现代的色情小说里有对男女生殖器的具体而详的描写,相对于《肉铺团》写著的时代,大胆直白的多,也间接反映了社会对于性的反应程度。在这些大胆具体的描写里,有一个异于前代的对于女性生殖器的代称:“穴”。而这个“穴”字,我怀疑极可能是从“隆弊掷锘隼吹摹!隆弊执印笆保印把ā薄!笆贝砩硖澹把ā笔侵干硖迳系亩矗热灰卑祝敲此餍税选吧硖濉比サ簦蛭琳吖匦牡闹皇恰把ā倍皇巧硖宓娜俊獯笤际潜澈蟮穆呒伞中国有句古话,说,人生四大喜事:久旱逢甘雨,他乡遇故知。金榜题名时,洞房花烛夜。头一句说的是吃,民以食为天嘛。二句说的是交,人是社会的人,特别是古代的中国,社会网络很大一部分是由乡党搭建起来的。三句说的是成功,太上立德,其次立言,其次立功。平凡的人一般都没有立德,立言的不切实际的梦想,充其量是立功。末句算是点睛,也算豹尾――性。哈哈,子曰:食,色,性也。所以持平来看,不论是晚近的情色小说也好,还是现代的各种黄色产品也好,其实都在遵循着同一个原则,食而后性――这些都不过是直接关心人的需要罢了。我大概是刚上初中的时候罢,有一段时间,突然不对劲,看到字典里的“阴道”,“隆钡淖盅蓟嵬蝗灰徽竽募露罄疵靼琢耍遣还谴τ谛悦榷冢秩狈φ钡男越逃恼<露T谂访拦遥孕『⒆拥男越逃娜肥恰按油尥拮テ稹保械目加谛⊙В械目加谟锥埃泄蛳喾矗词故强ǖ募页ぃ舱裾裼写实厮担罢庑┮鹊剿ご笠院笤俾亟獭!彼晕颐砍?吹奖ㄕ律吓蟹赣行宰锎淼那嗌倌辏倚睦镒苁且潜缁ぁ食与性是所有动物的本能,虽然人也是动物之一种,但是当人们说:“动物”的时候,大多数情况是指除了人类之外的其他动物。食是为了生物体现在的生存,而性则是为了基因的延续。言而总之,食也好,性也好,都是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奋斗。但是人类在文明蒙昧时期,对于一个新生命凭空里变出来还是带着些夹杂着畏惧的神秘感的。上古时代各民族大都有生殖崇拜的历史。时至今日,在一些尚未开化的民族崇奉的宗教里,还存着生殖崇拜的遗迹。《老子》有云:“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绵绵若存,用之不勤。” 在中国古人的知识里,天空的西北方向是日月星斗的总渊源,因为有北斗七星在那里转圈,所谓众星拱辰之谓。“牝”字之上加一玄字,就可以用具体象征抽象了。这种简捷的比喻还见之于《老子》其他的地方。比如:“大国者下流,天下之交。天下之牝。牝常以静胜牡。以静为下。故大国以下小国,则取小国。”“牝牡之合而全作,精之至也。”把国际关系比喻成男女交合的态势,现代人粗看,或许会觉得粗鲁,但其实现代人也经常用“强奸”的字眼形容各种性关系以外的强买强卖行为。譬如说“强奸人民的意志”之类。懂得欣赏文字的人一般都会理解一点,就是越是风马牛不相及的,越是新鲜的比喻其实越生动活泼,越能揭示本质。《老子》里的“大国者下流,天下之交”如果要用现代汉语意译的话,我愿意这么译:“不是东风压倒西风就是西风压倒东风。”其实细想一想,《老子》里的比喻真是妥帖。《红楼梦》里王熙凤背地里养了不止一个小叔子,但是在和老公行周公之礼时却连“换个花样都不愿。”(贾琏原话。)我们不能说王熙凤虚伪,只能说她精明。拉力拉杂这么多,其实也没太用心写,一个是这个题目盘桓在胸许久,窖藏久了难免发酵,二是这几日实在郁闷无聊,顺手在许多待写的题目中拽了一个来练手。本来还想继续唠叨下去,可是听得某人骂我无聊,也就没了兴头。但是我坚信,虽然我这篇不怎么出彩,但是换作一个比我高的手来写,应当能写的更加引人注目的。
化妆与骂街女人没有不化妆的。当然这么说,有点绝对,但是我这么说了,估计也没多少人会反对,就算她现在年纪太小或者太老而没有化妆,那也不影响她将来或者以前化过妆。俗话说,男人看女人是从头看到脚;女人看男人是从脚看到头。所以一般来说,美容美发的业务都是为女人们准备的。当然现在条件好了,服务业发达了,不仅头发,脸面需要保养,而且女人的乳,女人的腰,女人的腿,女人的脚,都需要维护保养,而且一般说来,越贵的产品越能吸引女人们的眼球,就算她们买不起,也会在心里想象一番,琢磨一番,自我陶醉一番或者自我悔恨一番。有时候我在想,要是那些女人们把花在这方面的心力用在开发软件上,估计比尔*盖茨那点功夫根本不值一提。比尔*盖茨全身心投入到研究软件上面的时间也不过是年轻时那十年左右,可是我常常看见很多女人活到老,化妆到老,操心到老,生命不息,操心不止。中国有句古话,叫作“富润屋,德润身。”是说有钱了就可以把屋子装修一下,有闲了,就应该修德修身。可是呢,我们常常看见很多女人把这两回事当一回事一起干了,把钱和闲一起花出去了,而且都是花在同一件事情上,怪不得犹太人的谚语说世界上最好赚的钱就是女人的钱。话说回来,女人这么费心费力地打扮自己,是为了什么呢?其实答案很简单,就是要增强她们在男人面前的竞争力。虽说女权运动早已蓬勃发展,而且早就如火如荼,而且方兴未艾,而且愈演愈烈,而且江河日上,但是,女人们还是喜欢逛街,还是喜欢化妆。前段时间,媒体上有个醒目的话题:“男色时代即将来临?”说实话,这个标题在我看来,恰好反映了女权运动还要走漫漫无涯的路,正所谓“路慢慢其修远兮。”话又说过来,正因为现实状况是如此错综复杂,所以造成了N多女人的迷茫和N多男人的困惑。举个例子来说吧。一个男人和一个女人并肩走着,将要一起进入一个房间的时候,如果这个男人紧跑两步,抢先打开门,然后拉着门,让女人先进屋,那么这个女人心里会觉得这个男人有绅士风度。这种绅士风度,是许多男人追求的。比如一男一女出去吃饭,如果这个男人抢先付了账单,那么这个女人心里也会觉得这个男人有绅士风度。好了,这样的绅士风度配合着那样的淑女气质演绎着一幅完美的爱情故事,好了,我们看见他们结婚了。好了,我们看见喜筵上宾客们真心的祝福。好了,我们看见绅士和淑女去度蜜月了。好了,我们看见绅士成了男人了,淑女成了妇女了。好了,看见了吗?他们吵架了。好了,他们和好了。好了,我们又看见他们吵架了。所以,绅士风度就像女人脸上的化妆品,当你不需要的时候,就无影无踪了。这话反过来说,也是一样,女人脸上的化妆品在它被使用的时候,它的主人就是淑女,当它找不到的时候,淑女就不是淑女了。那么不是淑女了,是什么呢?这个情况就太复杂了。其中一种可能就是“泼妇”。男人和男人对骂的时候,有一个杀伤力巨大的表达方式,就是说,你怎么像个娘们。比这个表达方式更具杀伤力的表达,就是说,你简直就是个泼妇!但是要具体考据“泼妇”这个词的意思,估计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我手头的汉语词典上的解释是“[泼妇]po fu 指凶悍不讲理的妇女。”如果我们认同这种解释的话,那么我们必须承认由此推导出的一个结论:一个没结婚的女人是不大可能成为泼妇的。那么为什么一个结了婚的女人有成为泼妇的可能性呢?这个问题虽然提出来了,但是求解并不简单。农村里有句话,叫做姑娘的奶是金奶,小媳妇的奶的银奶。生了娃娃的奶是不值钱的奶。我想这是不是或许能够成为上面的问题的求解的一种思路?泼妇们虽然凶悍不讲理,但是并不代表她们不化妆。有个笑话说,一个男人从背后看一个女人,觉得像个天使,跑到前面一回头,却看到一个魔鬼。这个笑话改编一下,就是一个男人看一个化了妆的女人,觉得像个天使,等到她一卸装,就看到一个魔鬼。如果再改编一下,就是这样的:一个男人看到一个淑女,然后他们就结婚了。婚后却发现这个淑女是个泼妇,然后她们就离婚了。中国古话说,君子绝交,不出恶声。可是中国的离婚案件,很多一哭二闹三上吊的画面,而且这些画面的前后,往往有着凶悍不讲理的男人们和凶悍不讲理的女人们的战争序曲或者尾声。“凶悍不讲理的女人”当然是指“泼妇”了,但是,现代汉语里形容“凶悍不讲理的男人”好像没有和“泼妇”相对应的词语,有个词语叫作“流氓”,似乎能对得上。但是问题是,很多不是流氓的男人争着抢着承认自己是流氓,而很多如假包换的泼妇,却要使劲装清纯,扮淑女。这个反差不可谓不巨大呀。当然我绝对没有轻视女性的意思。因为不管是怎么样的男人,领袖也好,导师也好,都是女人生出来的。本文作者这点常识还是有的。本文只针对某些客观存在的现象而言,别无它意。
也谈女人(连载)也谈女人我刚洗完澡,因为要写这篇文章,所以就从洗澡开始谈起吧。第一篇 女人与洗澡说到女人,说到洗澡,说到女人洗澡,当然会有些关于旖旎的风光的联想。古龙小说里有个大侠,无意中看到了一个绝世美女在洗澡,他便好整以暇地呆在那里欣赏。那美女问他,如果你知道偷看了我洗澡的人都被我挖掉了眼珠子,你还会这么开心吗?那个无耻的家伙回答到,我来之前,并不知道你在这里洗澡,不过呢,如果我早就知道你在这里洗澡,我就算是被打断了腿,爬也要爬来的。那娘们笑得花枝乱颤。我当时看到这里,心里升起无比的郁闷――那时我正青春年少,一脸一心的人生的春天,自觉从没看过女人洗澡,从没跟女人发生过亲密接触,所以看到这样的描写,也无怪乎无比的郁闷了。我在心里想象,如果我在某个机缘里碰巧看到一个美女或者一个不怎么美的女洗澡,我该怎么办呢?是应该落落大方得欣赏,还是应该摆出一幅绅士的姿态:“小姐,我能为你递毛巾吗?”还是应该鬼鬼祟祟地走开,然后晚上一个人躲在被窝里回忆那曼妙的姿容?我当时把脑袋想出了个洞,也没想出结果。后来我在人生的旅程中,当然有不止一次机会看女人洗澡,而且洗澡的方式还有种种不同,其中最旖旎的就是“土耳其式”,我想古龙那种好色之徒,当然不会没经过此种人生胜景的,但是在他的小说里,好像没见到过有关的具体描写。我当然有心在这里作一番铺叙,但是我一想到《金瓶梅》在八十年代还被当作禁书,《废都》现在还是禁书,我那颗贼心立马就抽搐得不行。我兄弟孔夫子说,食,色,性也。就是说,吃饭,做爱,是人生天性里的两大最重要的事情。对于男人来说,所谓色就是指女人了。那么对于女人来说,色当然是指男人了。所以我觉得,在日常生活中,一说到“好色之徒”,就想到是在说一个男人,其实是一种性别歧视的表现。凭什么,只许男人好,不许女人好?如果哪个女人要跟我标榜她多么清纯,多么注重精神生活,而摒弃肉体的快乐,我就会跟她说,那是你没有条件。如果你有条件,估计你也会弄几百几千个面首来的。武则天不是就以男人某部位的大小为标准,选取了一个又一个的面首么? 如果她再说,武则天找了,我没有找呀。我就会跟她说,你没有找,那是因为你没有武则天的权位。不说古代,就拿现在说吧,不是既有“鸡”,也有“鸭”么?这种客观存在的现实难道不是在活生生地注释着孔夫子的那句名言:“食,色,性也”吗?但是在社会现实中,不管是美女,还是不那么美的女,都喜欢表现自己的清纯。不过呢,这种假象很容易就被戳穿的。记得我第一次看A 片的时候,屋子里一堆臭男人――因为臭气相投,所以就是臭男人了――大家因为过分关心外国的录像艺术和片子里的演员的演技了,竟然没发现门没反锁,一个女同事不知就里闯了进来,看了不知道多少时间,突然尖叫,你们这些臭男人,然后破门而出。我们一堆臭男人当然继续我们的伟大研究了,可是过了一会儿,那娘们又闯进来了,说是有什么东西拉在屋子里了,要找找看。我们不理她,继续我们的研究。不一会儿,她出去了。可是,过了一会儿,那娘们又进来了,说是刚才那东西没找到,外面也没找到,那么肯定就在屋子里了,于是她就进行她的搜索工作,我们就继续我们的研究工作。那是我第一次看A 片,心神恍惚――老是觉得会有警察叔叔闯进来。现在想起来,当然觉得可笑。不过呢,在中国因为看黄蝶,黄片而被警察叔叔抓起来得人也不是一个两个了。所以我现在有些理解我年轻的时候为什么一想女人就自觉犯了罪似的,,也理解了为什么女人们都喜欢装清纯。表面上看,这些扯不到一块儿,但是它们背后的逻辑是一样的。西班牙的家长们,在孩子们十四岁的时候,都要为孩子们举办一个成年仪式之类的聚会,让少男少女们去约会,大人们则呆在家里,等着他们的好消息。西方国家的性教育,有从中学开始的,有从小学开始的,有从幼儿园开始的。我们这里呢?不用我介绍,大家心里也应该有个谱儿。有次,――那时我还在上中学――我坐公车上学,就碰到一个桃花运,现在想起来当然应该属于“性骚扰”了,但那时年级还小,也没怎么多想。后来上班了,有次,我迟到了,在公司大门口外徘徊,因为我怕遇到老总。忽然,一个平日里关系一般的靓女,跑过来,说,你也迟到了?走,我们到医院去开病假条。我说,啊?她说,我们家就是医院的。我哥就在医院的门诊部。我说,好。到了医院门口,她说,我们先到我家,我去换个衣服。我说,好。进了她家,她直奔卧室,没关门,在里面喊,我在换衣服,别进来呀。我说,好。过了一会儿,她满面阴霾地走出来。我当时很惊奇,又不好问她,为什么换了套衣服就把脸也给换了一张?现在当然明白了。不由得感叹,女孩子的成熟期比男孩子的成熟期要早很多,或者说,我简直就是晚熟。俗话说男人在一起聊天,一般有几个固定的话题,一个是政治,比如世界大格局啦等等;一个是体育,比如姚明,王励勤啦等等;一个就是女人,比如办公室里的张小姐,电影里的刘阿姨啦等等。我上初中的时候,有次在操场上看见一群女生,围在一个犄角旮旯里唧唧咕咕,很是神秘,我也跑上前去,准备参加讨论,不料,我还没走近,她们就把我当阶级敌人赶跑了。现在我有时候也会偶尔想起,当一个女人在洗澡的时候,她是觉得独乐乐呢?,还是觉得与人乐乐呢?
页码:1/2  [1]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全拼双拼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