姊金海适合哪些读者上半月刊和下半月刊哪个好阅读?

我其实不相信‘书单’,不看别人开的书单,也不给别人开书单。但是看到题主的问题,还是点进来了,想好好写一写。这个问题很新,但已经有467个关注者和5w多的浏览量,说明这是一个有着很多人都在背后很关心的问题。以下的书,都是我反复看了多遍,并且认为越早看越好的书。先说我对读书的看法:(我认为读书的关键不是记下或者背下书中讲的内容,这些是信息,但还不算是知识。 读书带来的最关键和重要的作用是锻炼我们的‘元能力’——思考、观察和表达的能力——只有那些经过我们自己深入和独立思考并经过实践最终筛选过后的信息,才叫知识——这些知识组成一套体系——便是我们的‘知识结构’。说白了,我们对读书的最终诉求,是希望通过读书能提升我们的认知。这包括打开视野和培养一种独立的思考能力。另外,我认为一本书的内容与它的文字表达一样重要:比如说即使一本书写的内容不错,但语句粗糙不堪或者机械地硬邦邦,那么,这不能算一本及格的书。 书的内容最终是落到文字上的,一个作者的文字水平跟TA说的内容一样重要。)所以我以下列出的书,都是我认为可以在这些元能力上给人帮助的作品、并且文字也好。当然前提是:需要很好地转化和消化它们。首先,是世界观,世界观的养成需要一些具有厉害洞察力的人来带个路,这些‘路’将来自己去走再由时间来检验和判断。世界观结构的组成又分‘硬性’和‘软性’两种,‘硬性’指的是因为不同国家的政治和经济的强弱所组成的一种‘格局’。这一类主要指社会学(内部含有政治学与经济学内容知识的)。另一种‘软性’结构,指的是那些能够折射出世界演变过程的文化研究、艺术、小说、戏剧和哲学类的书。第一种由综合力量的不对等所形成的世界格局是一种框架,而后者由各类文化、审美和思想道德观念所组成的软性结构能够真正解答前者格局之所以这样演变的内部原因。硬框架——社会学:1——马克思 韦伯的《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把这本书排在社会学的第一名,是因为今天我们的世界处于资本主义全球化时期。要理解这个世界的一个总体轮廓,就不可能不了解资本主义和它的起源。所以韦伯这本书真正为我们挖掘的,是:新教徒人到底凭什么独霸世界?这个资本主义究竟是怎么来的?资本贸易在全球各个地方都有,比如古代中国和古代印度..都存在,这些今天的资本主义最根本的区别是什么? 韦伯的切入点是它与宗教的关系,与新教徒们对人生的看法、对人生意义和价值的量度之间的关系。这本书不仅仅探讨了这些,它还深入探索了‘宗教’与‘主义’之间的关系,而我们在看这本书之余,可以举一反三,学来这种视野——从民族整体的信仰和生活方式出发找出他们的文化发展的根源。 虽然中国没有严格意义上统一的宗教,但中国人几千年的家庭氏族结构本身就是一种信仰的存在形式。所以这本书不仅可以看,它的思维方式、看问题的视角、探索问题的思路和方向都会让人受益良多。不过,书里的内容不是很好懂,不需要要求一遍读懂,可以慢慢读,从自己比较感兴趣的地方开始,不需要要求第一次就从头读到尾。2——李光耀 《李光耀观天下》这不是一本严格意义的社会学书,它不是学术书。 而是一本‘洞察书’。这本书可以看得很快,但真正要对里面的内容理解到一定的深度是需要自己在将来不断去积累实践和阅历的。但这个种子可以先种下。这本书最大的优点,在于它提供一种格局和视野。这种格局和视野是一个将一片弹丸之地,缺乏技术、知识,全是中国南部渔民聚集的新加坡发展成世界花园城市的政治家,通过不断地思考、好学的精神,还有非常丰富的经验和阅历才能给出的东西。虽然有些人诟病这本书,说李光耀的一些话是有‘政治目的’的, 我认为此言不假,但这一点都不妨碍我去吸收这本书中真正的精髓。这个精髓就是李光耀把一些问题看到了最关键的‘痛点’,这些痛点如果能作为我们认识世界的‘起点’,那可太棒了。3——萨米尔 阿明《自由主义病毒/欧洲中心论批判》埃及人萨米尔阿明写的书,让我在看的时候,经常大呼‘这个埃及佬太聪明了!’。 前面说了,今天的世界最重要的一批规则是由盎格鲁撒克逊人制定的,这些规则和价值观念中,‘自由主义’和‘资本主义’是最核心的两个内核。 所以,在英美的主流声音中, 都不可避免的蒙上一层自由主义和资本主义的色彩——也就是‘欧洲中心论’——一种从殖民主义过渡到今天‘软性霸权’的状态。 而萨米尔阿明是那个‘去中心’的声音。他真正提出了一些切实的理论和研究方法。他的‘依附论’理论就被温铁军用到了自己的研究中。这本‘反调’值得好好看看,它比马克思的《资本论》更接近我们今天的世界形式和格局,为所有非西方国家铺下了一条‘讲自己的经验和故事’的指南。软内核—— 文化研究类1——徐复观 《中国人性论史》这本书是很多研究生的第一本必读书,书里的很多东西在今天已经成为学界常识,但是书里大量的旁征博引和极为清晰的脉络依然让每一次看都有一些新的领悟和发现。书在讲什么呢?从名字就能看出来,是从历史上下几千年的轴线上来梳理出一条中国人的人性整体上的一个发展和演变的脉络。虽然书中大量研究资料来自文献,但徐复观很显然极具‘社会学的想象力’。 他尽量将书本文献的死物化为活生生的中国人是如何生活、如何思考的印记。他关心的,是那样一种我们几乎根本说不清却又不能否认其存在的“中国人的共有特征”到底是什么,以及究竟是怎么来的。这本书排这个类目第一位,是因为它理应成为我们的‘垫脚石’,一种常识。2——徐复观 《中国艺术精神》中国艺术的内核——这种有别于全球任何一个其它区域的内核,在《中国艺术精神》里被梳理得清清楚楚。 他把这个内核一路往上追溯到庄子,其中把很多看似不相关的事物串联在一起,给人醍醐灌顶的体会。这本书与《人性论史》一道,都是从最根本的人的立场出发,从个体到群体又回到个体的过程。 徐复观在书中提出一个这样的问题“我们能不能更进一步把握老庄的思想,并用现代的语言观念,以探索这一伟大思想,归根到底,还是对人生只是一种虚无而一无所成,还是实际上有所成,而为一般人所不曾了解?”我喜欢这本书,在于他不是把艺术束之高阁去说它,而是总会返回来与我们每一个人的生命相连,看这本书并不是在看一个与你无关的艺术精神,看的根本就是自己。 这在‘犬儒’大行其道的今天,重新思考庄子究竟是犬儒还是智者对我们都会有很大的帮助。3——以赛亚 柏林 《浪漫主义的根源》我很喜欢柏林,柏林所有的书里,我最喜欢这本。我也有个偏见,我认为这是他最好的一本书,柏林要是知道了估计要气的跳脚。因为这本书是他的一个演讲集子,他本人根本没想出版。可是我好喜欢这种充满激情的演讲,一口气讲到底的那股劲儿,比认认真真做的研究著作要吸引人。浪漫主义是一个很大的词,覆盖面相当广,浪漫主义的文学和艺术只是它的一个分支。在这本书里,柏林梳理的是浪漫主义思想的起源和生长。浪漫主义思想对整个欧洲的影响力巨大,也是极少数(甚至是唯一的)的,能与欧洲从苏格拉底开始的理性主义-启蒙理性主义分庭抗礼的另一股感性力量。我把浪漫主义看作欧洲整个发展过程中的一匹黑马,柏林这本书就在讲这匹黑马的出生和遭遇,非常有意思!打通浪漫主义这一关,后面很多大门都会向你敞开,因为它的影响实在是太大太大了。4——休斯顿 史密斯 《人的宗教》这原本一本内容浩瀚到根本无法把握的书,就像汤因比的《历史研究》一样,本应成为研究巨著。但它没有那么做,幸好没有那么做,让这本书可以为更多的人服务。这本书,非常非常好读,几乎没有任何深奥难懂的地方,用它作为世界七大宗教的‘入门书’堪称完美。休斯顿 史密斯抛弃了复杂和多到根本难以把握的复杂历史和细节,从一个根本性的立场展开了这场论述。 在这本书中,他只从这七大宗教最核心的思想和理念入手,这就是我最喜欢它的地方!因为宗教的历史演变和发展通常都会在行进的过程中逐渐变得面目全非,与最初的那个核心思想离得越来越远,甚至背道而驰。 所以,直接把那些剪掉,从最初最核心的、最有智慧的内容说起,反而更接近这些宗教本来的面目。5——谷崎润一郎《阴翳礼赞》这其实是一本讲日本生活美学的书,美学是一种“感性学”,所以当把这种感觉学的东西拿来做科学研究,一板一眼地,反而特别没意思,这就是为什么美学研究类书让人总提不起劲。 讲美学对文字的要求又非常高,讲的是美学,如果文字坑坑洼洼或冷冰冰地,那还有什么感觉可言呢?这本书是不美不活的谷崎润一郎写的,很多段落读起来有趣让你会心一笑,也有时代的局限,比如讲中国的篇章。但这没有关系,借此来了解那个时代的历史也好。这本书读时的体验也很美。它在法国一直很畅销,成为经典。经由这本书,对日本唯美文学、对日本的阴翳美学,对谷崎这个人都会有个较为深刻的印象,而且读的过程也是一种享受。后来大川裕弘还给这本书出了套摄影集子,感兴趣的可以找来。6——埃里希 弗洛姆 《爱的艺术》这是一本经久不衰的全球畅销书。 我觉得读大学时需要好好读读这本书,因为大学正好是我们建立自己的恋爱观的时期,我们会谈恋爱,会被爱情搞得迷茫。这本书会在对于理解‘什么是爱’这一根本问题上,助你一臂之力。这一臂的力,很强。书中一开篇对‘爱与自我成长’之间关系的探讨非常精彩。7——...还想无限更新下去,先打住,等有人看这篇了,想看更新,我再来更吧~未完...想看更多文章,关注微信公众号:豹隶的感觉学世界}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读书分享会推荐什么书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