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课白鹅的好词好句摘抄摘抄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的词句写的好或者有疑问简单写下你的理由?

读书感言怎么写篇1
1、通过人物细节描写,感受修鞋姑娘真诚、善良的形象,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认识对比的写作手法,初步体会其作用。
3、运用细节描写的方法,展开合理想象,续写故事。
教学重难点:
重点:通过人物细节描写,感悟人物品质。
难点:运用细节描写的方法,展开合理想象,续写故事。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PPT;学生准备熟读课文。
教学环节及意图:
一、回顾课文导入新课
1、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修鞋姑娘》。学生齐读课题
2、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学生回忆课文主要内容。
3、修鞋姑娘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学生说,老师板书:真诚、善良、热情、信任他人……
4、作者怎样为我们刻画姑娘的美好品质,这需要我们精读课文。你们会怎样精读课文?学生自由说方法。
5、出示“金钥匙”。学生齐读金钥匙。
二、抓住细节,感受形象
1、让我们先来看看修鞋这件事,姑娘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
ppt出示自学提示,学生齐读:
自主学习:
精读课文2-6自然段,在修鞋过程中,你觉得这是一位怎样的修鞋姑娘?
1、)找出姑娘的神态、语言、动作、外貌等细节描写。
2、)一边读,一边想,一边勾画批注。
合作学习:
1、)在学习小组内交流自己的感受。
2、)将感受最深的一点在全班交流。
2、、学生自读课文,边读边做好批注,并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感受。教师巡视,参与小组学习。
3、学生交流汇报,教师倾听、点拨。(板书:言、行、神、貌)
外貌描写:体会生活的艰辛及真诚的品质。
动作描写:姑娘非常能干及真诚的品质。
神态、语言描写:体会热情、真诚、善良。
4、教师指导有感情朗读
三、认识对比,解决疑问
1、过渡:这是姑娘在修鞋时给同学们留下的印象,那么在收费时,又有什么事让你感动?
ppt出示自学提示:浏览7-15自然段,看看在收费这件事上,姑娘的哪些做法让你感动?
学生交流修鞋姑娘让自己感动在的细节。
相机点拨:对话描写和对比反衬的写作手法。
2、让我们来读读这段语言描写,感受姑娘美好的心灵,学生分男女角色读书。
3、ppt:我仅仅是在寻找修鞋姑娘?我还在找寻什么?在追寻真诚、善良、信任他人的品质。板书:追寻
四、运用方法,续写故事
1、我履行诺言,一定将钱还给姑娘,读――;我要回报真诚,我仍在长街深巷中寻找,读――。学生读首尾照应的段落。
2、ppt:终于有一天,我在县城的某个角落,见到了她……让我们展开想象,见到她时我会对她做些什么?会说些什么?学生运用细节描写,展开合理想象,续写故事。
3、学生展示片段描写,教师评讲学生练笔。
板书设计: ( 真诚、善良、热情、信任他人……)修鞋姑娘 精读
寻找 言
修鞋
回忆 行
收费读书感言怎么写篇2
反观《厄运打不垮的信念》第二课时的教学,怎样才能使阅读教学指向学生的言语实践和写作?下面结合两个教学片段来谈谈。
一、以关注语言为主体――阅读教学的理性回归
教学片段一
出示:经过20多年的奋斗,6次修改,谈迁终于在50多岁时完成了一部400多万字的明朝编年史――《国榷》。
(学生初读初悟)
师:我们平时读书主要关注的是内容,也就是写了什么。请同学们再读一读这句话,来感受一下这句话在语言表达上有什么特点。
生:我发现这句话中有很多数字。
师:你有一双慧眼!大家再读这句话,能否读出每个数字背后隐藏的意思?
生1:我从“20多年”读出了谈迁编写《国榷》的时间长、困难大。
生2:我从“6次修改”读出了谈迁精益求精的精神。
生3:我从“50多岁”读出了谈迁编写《国榷》几乎耗费了他毕生的心血。
生4:我从“400多万字”读出了《国榷》真是鸿篇巨制,其中每一个字都凝聚着他的心血。
师:大家体会得很深刻!那么作者为什么要运用这么多数字呢?这些数字在文中又有什么作用呢?
出示:经过20多年的奋斗,6次修改,谈迁终于在50多岁时完成了一部400多万字的明朝编年史――《国榷》。
经过多年的奋斗,几经修改,谈迁终于完成了一部明朝编年史――《国榷》。
师:你们把两句话对比读一读,看看感觉有什么不一样。
生:第一句话能强烈地表现出谈迁编写《国榷》的艰难、一丝不苟,这鸿篇巨制是他毕生的心血,而第二句话表现的程度没有第一句深。
师:你不仅读懂了数字背后隐藏的意思,更读懂了这些数字在表达上的效果。
师:请大家带着感情读这句话,用心读有生命的数字!
(生再次有感情朗读)
现在都在谈从“教课文”到“教语文”,前者教学目标主要是理解课文思想内容,教学重点主要是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课文上完,学生的主要收获是加深了对课文故事情节或人物思想情感的理解,而言语实践能力似乎没有明显的长进。后者以提高学生的言语实践能力为主要目标,把课文当做一个例子,这样学生不仅知道课文写了什么,还知道是怎么写的,为什么要这样写。学生既接受了语文训练,也掌握了学习方法。从上面的教学片段来看,教师在教学时重点不是放在引导学生理解文本内容上,而是关注文本的语言表达形式,仔细推敲,这一教学片段实际上可分为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学生初读谈体会,知道这句话写了什么;第二个层次是关注语言表达形式,学生不仅通过数字对文本内涵体会更深了,而且知道了是怎么写的;第三个层次是学生通过对比,体会运用数字在表达上的效果,也就是为什么要这样写。这样的教学层层推进,又可谓形意兼得,是阅读教学的理性回归。
二、以指向写作为本位――阅读教学的有效突围
教学片段二
出示:经过4年的努力,他完成了新书的初稿……一部新的《国榷》诞生了。
师:自己读一读,说说哪些语句打动了你,用笔圈出来,还可以写感受。
(生自读后汇报)
师:刚才大家初步谈了对这段话的体会。前面我们说要关注文章的语言,我想细心的同学一定也发现了这段话在语言表达上的特点。
生:我发现这段话中有很多四字词语。
学生找,师板书:
四处寻访 搜集考察
一袭破衫 终日奔波
面对孤灯 奋笔疾书
师:这段话运用了很多四字词语,使语言有高度的概括性,虽然文章没有具体详细地写出谈迁重写《国榷》的艰辛,但也为我们的想象留下了空间。请大家读读这些词语,此时脑海中会浮现怎样的画面?选择其中一个写下来,尽量写具体。
(生写画面)读书感言怎么写篇3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18-273-01
汉语是世界上最美的语言,也是世界上最难学的语言,由此可见汉语的丰富多采。作为中国人,学好语文责无旁贷。然而,怎样才能学好语文?这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在我看来,语文学习可以分为“说、读、抄”这三部曲。
一、“说”
什么是语文?吕淑湘解释为:口语为语,书面为文。会说,会写,这是学好语文的两个基本标准。
学英语,大家都非常重视口语训练。碰上外国人,都想法子上去说上两句。不少学校还花重金聘请外教。这道理是显然的。“说”指的是要敢说、会说、能说。
敢说,主要指说的心理。有的人由于各种心理,或是不愿说,或是不肯说,或是害怕说。如上语文课,很多学生都习惯于认真听讲,一说要上讲台,或要课堂提问了,马上就低头回避了。有的学生平时也敢说,甚至于挺会说,但一上台,一到正式场合,就面红耳赤,说不出话了。要学好语文,就要克服这种种心理。在上课时,要敢于向老师提问,敢于回答问题,敢于和同学讨论交流;
在课外,不仅要和家人多说话,多交流,还要敢于和别人交往,要敢于在交往中表现自己。只要敢说,就算说错了,也是无关紧要的,因为我们还有重说的机会。
会说,主要指说的能力。撇开生理原因,一般的人当不会哑口无言。会说话,却也不能乱说话。说话是一门艺术。说话要看对象,分场合,辨情形。说什么,怎么说,什么时候说,什么地方说,这些都得综合考虑。至于“能说”,指的是说的水平。只要敢说,多说,会说,时间久了,自然就能说会道了。而能说,你的语文水平自然也就上去了。
二、“读”
说和读是相通的。说主要指说话,读主要指读书。说话可俗些,随意些,而读书就要雅些,要讲究多了。读什么?读前要选好对象,首先要以语文课本为本。教材中的大多数文章,都是经过多年的挑选、过滤的,可以说文质兼美。这些文章就要多读几遍,甚至有些还要力求背下来。但教材选文毕竟有限,还要靠课外读物来补充。如中外名著,报刊杂志,广告说明等,都可成为阅读的对象。当然,读书要读好书,读有益的书,既要博采众书,又要有所舍弃。
怎么读?读有默读、精读、略读、览读、通读之分。
如学校上早读课,就要朗朗上口,声情并茂,而在公众场合,就得以默读为主;好的文章,重要的文章,要精读深读,而一般的文章,略读就可。读不同于说,读要读准字音,读准语调,读出节奏,读出感情。读前要疏通字词、句意,读时要结合语境、作者的思想感情,读后要回味、揣摩、感悟文章精髓。古代私塾的摇头晃脑读法,踏歌吟诵等,就是为的一个节奏。演讲时的手舞足蹈,高亢低沉,为的就是情感。此外,读还要养成好的习惯。用口水沾书本翻书,不太卫生;用笔指着读书,影响阅读速度;边读书边听音乐,品不出书中真味。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多读,不但可以练口才,帮助我们理解文章,积累精华,还可以为良好的写作奠定坚实的基础。这就是人们常说的“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真是一举多得。
三、“抄”
学好语文,还得练就抄功。抄是积累的最佳方式,是说和读的深化,是写作的必由。
抄,可以理解为抄写、抄袭。抄写,这是从小就要学的,我看大家都会,照搬而已。至于抄袭,我们是反对的。毕竟抄袭别人的东西,这与强盗、小偷无异。但不少学生又偏爱作“小偷”,不少人都具备了一手“抄功”,考试时更是各显身手。不过,要学好语文,还真得从“抄”字人手。抄,这办法是笨了点,但挺管用。当然其中的抄,不是一个简单的抄字了得,而应讲究抄的艺术。
抄,不仅仅是抄生字词,抄课文,也要与罚抄区分开来,不然会有体罚之嫌。也不是简单的抄几个字,照搬照抄而己。抄是为了积累。如记读书笔记,可抄名言至理,可抄文章片段,可摘抄,可选抄,形式各一。抄,要认真地抄,不能丢兰落四,更不能张冠李戴。抄,要作好注解,写写感受,适当评论一下。抄了,也不能一抄了事,对抄的东西要时时整理,时时采用。
抄写,抄写,先抄后写。从抄别人的,到自己写点什么,这有个过程。如写作文,就有抄写——模仿——超越三步。先要花大力气去抄写。比如说抄课文、报纸、杂志,甚至街上的广告说明书之类;然后进入高明的模仿阶段。有了抄写的积累,模仿起来就方便了。不过怎么模仿,有赖于老师将种种抄术点化成艺术,使之有法可循,不至于胡抄一气。光一味模仿,显然是没出息的,只有超越前辈,才能写出自己的东西来,否则就永远步人于后尘了。如我们以前作文,爱用“三段论”,即开头、中间、结尾三段。读书感言怎么写篇4
邢超颖
一、指导目的:
1、让学生在好书推荐活动中认识更多有益的课外书籍,从而进一步提高课外阅读的兴趣,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在阅读的过程中让孩子体会到读书的快乐,阅读的乐趣。
2、在活动中,潜移默化地进行读书方法的指导,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想象能力,形成初步的鉴赏能力。
二、指导重点:
让学生认识更多有益的课外书籍,激发阅读的欲望。
三、课前准备:
1、学生自读三年级的课外阅读书目《中外神话传说》。
2、要求每位同学都准备一本自己最喜欢的课外读物,并准备向别人推荐自己的好书的发言稿。
四、指导课时:一课时
五、指导过程:
1、导入新课
同学们,课前老师布置大家看一本好书,你们都看了吗?请把书拿出来与小组同学分享一下吧!(学生向小组同学推荐好书,教师巡视)
学生逐个上台推荐,推荐后把书名写在黑板上。
2、老师推荐《开天辟地》
过渡:瞧!同学们推荐了这么多的好书,老师也迫不及待地想把自己最近读过的我国经典神话一本好书推荐给大家。合上书的那一刹那,我脑海中产生了一个念头,我一定要把这本书推荐给同学们。今天,老师把这本书带来了。(出示作品)
(1)认识作者
师:这本书的作者是——(幻灯出示:石宗华、马林、张明华)
学生读:石宗华、马林、张明华
今天呀,老师不仅要把这本书介绍给大家,老师还想与同学们交流一下,怎样去读一本好书。(幻灯出示:怎样读一本好书)
(2)激发读书欲望
师:知道吗?石宗华、马林、张明华老师在这本书的封底留下了这么一段文字,让我们先一起来读一读吧。(幻灯:封底留言)
结合这段文字,我们再来看看封面。(幻灯出示封面)展开想象,同学们试着猜一猜书中讲的是一个怎样的故事。
到底是一个怎样的故事呢?让我们打开目录看一看吧。(幻灯出示目录表)
师:从目录中证实了你的哪些猜测?(学生回答)
(3)走进故事
看来从目录中得到的证实实在太少了,我们还是一起读读内容提要吧。
小结:刚才我们通过读留言,看封面,看目录,读提要,初步感知了故事内容。
(幻灯出示:读留言——看封面——看目录——读提要感知内容)
(4)读片断,感受故事
师:我们大致了解了故事的内容,现在同学们一定很想知道故事的来龙去脉。
复习阅读方法
(幻灯出示:读文字——想画面——提问题——悟感受)
用这种方法读《开天辟地》片断,交流读书收获。
小结:我们读一本好书的精彩片断就要这样,通过语言文字去想象画面,带着产生的疑问,用心去感受故事中发生的事。
4、推荐系列书籍
5、总结延伸
同学们,茫茫书海,我们这节课推荐的书仅仅是书海中的一滴水。还有许许多多好书等着大家去发现,去阅读。古往今来,许多名人都很爱读书,他们在大量阅读之后,写出了一句句精典的读书感言。(幻灯出示:高尔基说:“我扑在书上,就像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郑老师也把自己的读书感受写成了一句话。(幻灯出示:“有书相伴的日子,一切都充满阳光。”)大家也试着像老师这样用一两句话写写自己的读书感受吧。(幻灯出示:我说:“--------------------”)
同学们,课后交流一下你们写的读书感受,一定会有新的收获。
板书设计:
怎样读一本好书:
读留言——看封面——看目录——读提要读书感言怎么写篇5
一、写作从编童话开始,降低起始阶段的难度
小学生天真烂漫,想象力丰富,思维不愿受约束,喜欢自由表达,针对这一点,我鼓励学生写想象中的事物。童话伴随着学生长大,他们耳熟能详,因此,我让学生的写作从编童话开始。先在小组内说编好的童话,其余学生帮助补充和修改,完善故事,然后再各自写,老师随时点播,启发诱导,帮他们释放心灵、放飞想象,让他们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全身心投入,爱怎么写就怎么写,写好后再读给别人听,认为不满意的地方再改,然后改正。这样做既降低了作文起始阶段的难度又培养了学生写作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学生便易于动手,乐于动手。
二、抒真情、讲真话、自由表达,写出独特感受和体验
只有真话、实话、心里话才最能打动人,才有分量,也才能服人。学生的经历不同性格也不同,怎样写真情实感呢?比如:写《说说心里话》时,我是这样做的:(1)让学生明白,“说”不同于一般的告诉,它蕴含着自己丰富的情感,由衷的心声,因此,要抓住情感这一线索贯穿始终,以情感人,以情动人。(2)点拨思维,写之前确定思路,想对谁说;为什么说;说什么;怎么说,这样就能使文章不仅言之有情,也言之有序、言之有理。(3)点拨写法,通过一件事或一个想法寻得说的契机,然后写具体说的内容,可以是一件事的几个方面,也可以是几件事,写出自己的真实感受和体验,不虚构、不编造。
三、有兴趣地读,读写结合
好读的不一定擅写,但擅写的必定好读。南宋史蒙卿说:“读书如销铜,聚铜入炉,大蒲扇之,不销不止,极其费力,作文如铸器,铜既销矣,随模铸器一冶而成,只要识模,全不费力,所谓劳于读书逸于作文者此也。”这就把读书和作文的关系以及如何处理这种关系说得十分生动和具体了。因此,要指导学生用心用脑去读,读到书中去,不动笔墨不看书。
四、让人文关怀走进学生的作文读书感言怎么写篇6
一、对“文字功夫”与“口头功夫”的反思
儿童在入学前已基本掌握了口头语言,入学后学语文,虽然口头语言尚待继续提高,但重点和难点,无疑是书面语言的读与写。加上汉字这种表意文字的特点,远比表音的拼音文字复杂。因此,我们的识字、写字教学任务特别繁重。我们说一个人语文功底不扎实,往往是由于文字功底不扎实所致。文史学家周汝昌先生读了《一屋子大学生写不出“钥匙”二字》,感慨良多,写了篇短文呼吁教育专家“多动动脑筋”寻找提高语文教育质量的“总钥匙”,正深刻地说明了这一点。然而,反思我国的语文教学,课堂上教师讲问,学生答读颇为忙碌,但一堂课下来往往很少用笔,语文课成了“君子动口不动手”。二、对“习得”过程与讲析过程的反思
我国的语文教学是母语教学,“心理语言学”认为,每个人的第一语言(母语)都是在他一岁半到六岁之间,随着发育成长而在周围环境的作用下自己获得的,这就称为“语言习得”。这种习得过程,一无专职教师,二无专用教材,三无专课讲授,四无强化训练,其习得的迅速、高效与进入学校后“学得”书面语言时的困难重重,形成了鲜明反差,其原因何在,值得我们反思。当然,儿童学前期的“习得”与上学后的“学得”是有区别的,前者是无定的,自然而朦胧的;而后者是规定的,自觉而明确的。但我们不能据此就把两者对立起来,儿童在“习得”过程中固然不免有某些“学得”因素;而儿童在“学得”过程中,更应当借助“习得”的规律,借鉴“习得”的经验。即应当注重自主的实践演练,在生活中运用。现在的问题是语文教学总是有意无意地违背了母语的习得规律,如课堂教学过程以讲解提问分析为主,割断了与生活交际的联系。学生在瞄准考试的题海中沉浮,既失去了主体地位,又缺少真正的语文实践。
三、教育是永远指向未来
那么未来这个更加技术化、国际化的社会究竟需要什么样的人呢?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文件提出了人的发展的四大支柱: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我们关注的是现实性、技术性和一大堆没有与社会整合的知识,而不是人。这是教育的悲哀。雅斯贝尔斯在《教育是什么》一书中一语中的:“当代教育已出现下列危机征兆:非常努力于教育工作,却缺少统一的观念;每年出版不计其数的文章书籍,教学方法和技巧也不断花样翻新。每一个教师为教育花出的心血是前所未有的多,但因缺乏一个整体,却给人一种无力之感。语文教育的主要内容是通过对富于语言创造力的思想家和文学家的作品学习,以掌握丰富的语言,传承精神遗产。而学习语言的形式应该是教师帮助下学生自主的识字、朗读、阅读、思考、讨论、背诵、写作和口语交际。新的小学语文大纲出来之后,大家都认为很好,重主体、重整体、重感悟,确实道出了小学语文教学某些规律性的东西。但就操作而言,许多小学语文教师却处于一种“失范”的状态,怎么“整体”,怎么“感悟”,早自习读,晚自习读,回家读,上课还读,读什么,怎么读。我以为,抓住“读书”就是抓住了小学语文教学的“牛鼻子”。古代童子“口而诵,心而惟,朝于斯,夕于斯”,练就了语言的童子功,而我们在批判传统文化的弊端时把“孩子”和“脏水”一起倒掉了,因而造成了多年来我们语文教育的极大浪费。读的目的是训练、养成语言的记忆力、语言的感知力,进而达到较高的语言鉴赏力。大量语言信息的贮存以及对词汇、句子、段落、篇章和对文章技巧、逻辑修辞的敏感是生成语言的关键。没有丰富的语言信息贮存,又怎么谈得上去创造性地理解和表达呢?然而我们今天是在肢解课文的基础上,进行大量的习题式的语言点的训练,这是舍本逐末,实践证明是不可取的。我想在读书问题上应该思考三个问题:读什么,怎么读,读到什么程度。读书感言怎么写篇7
一、读看结合
苏霍姆林斯基说:“儿童是用色彩、形象、声音来思维的。”低年级的教材以童话、寓言居多,配有形象、生动、活跃的插图,充满了童真、童趣。在教学中,我们要充分利用课文中的插图,让学生通过看图、说图,然后对照插图读课文。如:在教学一年级下册《小猪画画》一课时,我先引导学生认真仔细地看书中的插图,看后说说松鼠、小山羊、小白鹅分别对小猪说了什么,小猪听了以后怎么做的,最后小猪把猫画成了什么。由于这些插图就是一个个故事情节的体现,所以学生说得非常生动、形象,并富有想象力。紧接着我让学生读课文,看课文是怎样写的。就这样由图像信息转化为文字符号,这对理解课文内容是很有帮助的。这样的阅读教学,既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还丰富了学生的想象力,对学生读懂课文、理解词句都有很大的帮助。
二、读思结合
读书是阅读教学的“本”,思维是阅读教学的“魂”,二者缺一便不成阅读教学。《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强调指出:“让学生在阅读实践中逐步学会独立思考,学会读书。”读书不思考,犹如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因此,在教学实践中,我们要注意把读书与思考紧密结合起来,努力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以引导学生学会思考,从而形成良好的读书习惯,达到以读促思的目的。
教学中还要引导学生有深度地思考。教学实践中,引导学生在读文时懂得抓住关键的词句,来体会课文所包含的意思,这样能帮助学生克服思考中的表面性,训练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如:教学一年级下册《谁住顶楼》一文时,先让学生充分地自读课文,并引导学生反复读小动物们的对话,抓住关键的语句进行朗读。然后,再让学生思考:你觉得谁应该住顶楼?为什么?假如让你来分楼房,你打算怎样安排?用自己的话说说想法。这样,学生就在老师创设的问题情境下,一步一步地深入思考。
三、读说结合
阅读教学是训练语言的重要渠道,教师要凭借教材的优势,在教学中通过朗读、看课文插图说话、复述课文、叙说故事、回答问题等多种形式练习听说,让学生感受语言、积累语言、丰富自己的口语表现力。如:教学《毽子变乖了》一课时,可以设计一个模拟采访练习:你会踢毽子吗?你是怎样学会的?你来教同学们好吗?你教会了别人,心里感觉怎么样?学生在说话中不知不觉体会了课文的意思,同时在交流中学生的情感和语言表达能力得到了发展,更有利于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独特体验。
四、读演结合
小学低年级的课文大多是声情并茂的文章,用表演的形式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可化抽象为形象、化难为易。低年级的学生注意力容易分散,课堂教学中,教师经常组织学生开展竞赛、游戏、情景表演等活动,既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又有利于学生在合作中表达交流,在动态生成中得到综合发展,使教学过程真正成为学生的生命体验和成长的过程。如:在教学《蘑菇该奖给谁》一课时,先要求学生图文对照仔细地读课文,待课文读熟后,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自编、自导、自演故事情节,看学生是否把课文内容读懂了,结果学生表演得淋漓尽致,活灵活现,惟妙惟肖。表演小白兔的小朋友还向老师要求奖励大蘑菇呢!在这种毫无拘束的学习氛围中,学生敢想、敢说,从而能充分体验文中角色的内在情感。学生在实践中,个性特长也得到了主动发展。
五、读写结合
小学语文教学的目的就是让学生会读文、会写文。因此,处理好教学中读和写的关系是关键、是基础。语文教学中读和写是紧密结合的两个环节,写离不开读,读为写打基础,两者是不可分割的。教学中,我注重把读、写结合起来,相互促进、共同提高。如:我在教学《家》一文时,引导学生学完课文后,让学生用“ 是
的家”写话。由于低年级儿童也善于观察生活中的事物,并且观察得很仔细,所以写起话来形象生动、想象丰富。在低年级注重让学生借助读,学会写生动形象的一句话或几句话,培养读写结合的习惯,能为学生打下坚实的语言表达和文字写作基础。读书感言怎么写篇8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以读代讲;教学策略
目前,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大部分的语文教师都非常重视学生的朗读,还有部分教师采取“以读代讲”的方法,课堂上看似都在参与,读得很热闹,很起劲,然而,收效甚微。有的课文重点部分,学生并未真正理解,这样看来,“以读代讲”的教学方法就很值得我们深思探讨了。下面,仅就自己在教学中的尝试,结合新课标,谈几点自己的理解及做法:
一、人文素养
语文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它是基础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基础性含概工具性。它既要着力提高小学生的语言素养,又要全面提高小学生的人文素养,为学生的终身学习,生存和发展奠定基础。
“人文”指的是人类社会的各种文化现象,怎么提高小学生的人文修养呢?“读”功不可没,“书读百遍,其意自现”自有它的道理,但目前的小学生课程量大,教学时间少,能读“百遍”吗?读不了百遍应该怎样读?即使能读百遍,又该怎样去读?值得深思,缺少老师主导的主体,会充分发挥它应有的作用吗?“以读代讲”读书代替了老师的指导,取消了对字、词、句及至文章结构的分析、理解,长此下去,学生的阅读能力怎么提高?例如:有的老师在讲六年级《鸟的天堂》一课时,只注意到了让学生反复的去读,反复的去议,面对文中“枝叶繁茂”等重点词语,而没有进行指导,使学生没能更好的理解“鸟的天堂”。在这一课里,大家都清楚,只有将榕树的“大”“枝叶繁茂”讲充分,才能使孩子更深入的理解“鸟的天堂”。若在语言方面没讲,老师不抓住重点词语,只一味的让学生自己去读、去悟,他们也只能说出一些热热闹闹的表面情节,什么是原因?因为他们不知道该识什么、诵什么、解什么、赏什么。一句话,就是不知道该从文章中吸取什么营养!缺少语言文字训练的读,事实证明:效果是不佳的。我们要正确对待语言文字的训练。在训练的过程中,考察可以是多种的,开放的,允许学生存在不同的理解、感受!
二、积累语言
有人说,学理如筑塔,学文如积淀。这是很有道理的。学习语文不像学习数、理、化那样,要循着严整的只是体系,由浅入深,一步一步地来。学语文,要重在积累。“积累语言材料”是新课标中的一个新提法。积累语言材料包括积累语文知识,积累各种表象,积累思想观念,积累各家名篇,积累文史自然常识等方面。可见,它的包容量有多大!对小学而言,他们该积累什么?内容又是从何而来?我想,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就要交给学生怎样积累,又积累什么?语文课堂教学,是学生获取语文知识等信息的主渠道。因此,在课堂教学上,我们听到的不仅仅是朗朗的读书声,更需要老师的点拨、指导、对字、词、句、段等语言因素的理解,只有理解了这些,才能去积累。例如:四年级的《神奇的鸟岛》一课的第二自然段,学生在正确、熟练朗读之后,也只能泛泛地说出“鸟多”,至于怎样把鸟多写具体的?整个自然段的结构以及怎样体现鸟岛的神奇的?恐怕学生是答不上来的。在教学中,让学生带着问题默读或小声读第二自然段,对内容先有个概括性的了解!抓学生的感受去引导:老师问:你从第二自然段中的哪些地方感受到了鸟多?动笔画一画相关的语句。这体现了所谓的“不动笔墨不读书”。在学生汇报的时候,利用多媒体等手段采取各种方式加强对语言因素的理解。“抬头望,天空中一群群的飞鸟,红的、蓝的、白的、花的,组成一幅幅色彩夺目的锦绣画卷”一句,分五个层次来完成:读书上的原句;读删去表示颜色词的句子;比较读两句,谈感受;老师再用多媒体课件呈现群鸟纷飞的画面;最后让学生把观察到的、新感受到的通过读表达出来。这样,我想学生读懂的不仅是一句话,而且还体会到了语言所内含的情感,使学生融入其境,对语言本体的感受,领悟,才能让学生去积累。再如:这一段从“抬头望,低头看,湖水里”三个方面来介绍岛上鸟多的。学生已把握了这三方面,但对于段落的结构还不清楚。老师如果直白的告诉,灌输给学生去,学生则会失去兴趣,我们不妨引导为:“如果你的朋友没到这里来过,你打算怎样概括地告诉他呀?学生一下子就会找到段落的最后一句话“真是天上飞的鸟,地上跑的是鸟,湖里游的也是鸟”是在概括地写。渗透了段落的结构,让学生感受到是采用“总――分――总”的写法。以学生为体,为主体,让学生从课堂中真正的学到的东西,是有助于积累及今后的运用的。
三、以读为本读书感言怎么写篇9
教材简析:《王献之练字》一文讲述了王献之小时候经过父母的言传身教,克服了骄傲自满的情绪,坚持不懈、勤学苦练,终于成为大书法家的故事。这是一个贴近儿童生活,引导儿童懂得要脚踏实地、刻苦努力才能成功的好故事。
教学理念:本文层次清晰、故事简洁明了,却蕴涵深刻的道理。设计时注意充分引导学生自读自悟,加深理解和体验,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通过多种方式让学生读、想、说、议,从而内化语言,提高语文素养。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认识3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理解“自满” “抚摩” “聚精会神”等词语的意思,并学会抓住这些重点词语体会人物心理活动或人物品格的读书方法。
3.体会王献之的父亲指着水缸所说的话的含义,懂得只有坚持不懈、勤学苦练才能成功的道理。
教学重、难点:弄懂成功的“秘诀”是什么;在阅读训练中培养学生理解、表达、感悟能力。
教学准备:王献之书法字帖的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认识王献之
1.师:咱们班谁的字写得最漂亮?起立,让我们认识认识。(生立。)你是同学中的佼佼者,大家都对你羡慕有加,连声称赞,听到大家对你的夸奖,你有什么感受?在一千六百多年前的晋代,也有个和你们年龄相仿的孩子,写得一手好字,远近闻名,他就是王献之。今天我们就一同来学习一个有关他练字的故事。
2.(板书课题)强调“献”字里面是两横,竖不出头。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走近王献之
1.自由读课文,做到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如果遇到不好读的句子要多读几遍。
2.这些词你能读准吗?请你自己小声地练习读一读吧。
模:模是个多音字,它还有另一个读音,组词。
抚摩:请你用动作表示出来。
自满:什么意思?自满的反义词是什么?你能把这两个词(谦虚、骄傲)放到句子中吗?谁来填一填?( )使人进步,( )使人落后。
聚精会神:形容人注意力非常集中,你还知道哪些词语与它意思相近?(全神贯注、专心致志、目不转睛)这些都是学习、做事的好方法,希望同学们都能做到。
3.下面把这些词语送回课文中,请同学们再读课文,边读边想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可以结合题目和屏幕上红色词语来概括大意。(加红词语:自满 坚持不懈 勤学苦练。)
三、精读课文,了解王献之
(一)“一点”的变化
1.中国的汉字非常奇妙,现在我们来做一个有趣的汉字游戏。看,屏幕上出现的是个大字,你能给大字加一笔变成一个新字吗?
2.课文中小献之的父亲王羲之在大字上加了一笔变成了什么字?找到这句话读一读。
(二)“一点”的由来
1.父亲为什么要加这一点?他的用意是什么?
2.从哪些地方能看出他自满?
3.父亲的这一点内涵深刻,此时的小献之理解了父亲的用意了吗?你从哪看出来的?
4.“兴冲冲”还可以用哪个词来说?(兴高采烈、手舞足蹈、蹦蹦跳跳……)是啊,多高兴啊,怎么读出他的高兴来啊?指读,齐读。他如此高兴地来到母亲身边,期待着母亲的夸奖,大家想象一下,他猜想母亲会怎么夸他呢?
5.可是母亲的话却出乎他的意料,母亲说——(齐读:“就这一点写得好,很像你父亲写的。”)母亲的话真是一语惊醒梦中人啊!所以献之听了——(读:顿时满脸通红,十分惭愧。)
(三)“一点”的用意
1.这时他才理解父亲这“一点”的用意所在——面对夸奖,不能自满,这是谦虚的“一点”;找到不足,继续努力,这是上进的“一点”。这“一点”一点儿也不简单,促使他想到父亲练字一定有秘诀。于是他又回到父亲的书房——(男女生分角色朗读对话:“别人都称赞您的字写得好,您有什么秘诀吗?”王羲之哈哈大笑起来,他抚摩着献之的头说:“秘诀?有。你明天早晨到屋后的小花园去看看吧!”)
2.这秘诀究竟是什么呢?接下来就要请同学们帮他寻找答案了。默读第五段,父亲是怎么做的?又是怎么说的?用不同符号画出来。
(做法)比较这两个句子,哪句更好?为什么?
第二天早上,献之来到小花园,见父亲在石凳上写字。
第二天清晨,献之来到小花园,见父亲已坐在石凳上聚精会神地写字了。
引导学生由“清晨”已认识到为学必须及早;由“聚精会神”认识到练字要认真。父亲还没说话,已经用自己的行动来教育儿子了。
(说法)父亲又是怎么说的?父亲的话暗含着什么意思?说说你的理解。同学们都已找到了练好字的秘诀,那就是(板书:坚持不懈、勤学苦练。)
(体会)父亲为什么不直接告诉他,非要儿子一早来看呢?是呀,身教重于言教,他的父亲是想用自己的言行来影响儿子,让儿子自己领悟其中的道理。父亲对小献之的教育可谓是用心良苦啊!聪明的小献之这次理解了父亲的意思了吗?齐读最后一段。
3.“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坚持不懈,勤学苦练”,这些词读起来容易,做起来却很难。让我们来想象一下,一年四季,王献之是怎样坚持不懈、刻苦练字的呢?
当春暖花开,小伙伴都在玩耍嬉戏时,王献之( )。
当盛夏来临,烈日炎炎时,王献之( )。
当寒风凛冽,雪花飘舞时,王献之( )。
即使在生病的时候,王献之仍然( )。
寒来暑往,从未间断。这是何等漫长,又是何等艰辛!
4.复沓朗读:现在的他终于体会到父亲教导的真正含义,从此他——(齐读:“每天早早起来写字,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坚持不懈,勤学苦练。”)
小献之多想像他父亲那样有朝一日成为人人敬仰的大书法家啊,于是他——(每天早早起来写字,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坚持不懈,勤学苦练。)
然而小献之知道要想成功绝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要花费更多的精力,付出更多的辛苦,所以他——(每天早早起来写字,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坚持不懈,勤学苦练。)
5.后来,他终于成了大书法家,(板书)实在是太不简单了!
四、扩展升华,感悟王献之
1.让我们来认识这位大书法家吧!王献之与其父并称为二王,这就是王献之的墨宝,《洛神赋》十三行为王献之小楷的代表作,形体宽绰秀雅,神态端庄雍容,为小楷中的精品。《中秋帖》气势连贯,一笔而成,字字相连,生动自然。《鸭头丸帖》行笔流畅,风流俊美,感之意犹未尽,回味无穷。读书感言怎么写篇10
在语文教学中,阅读教学承载的任务最重,所占课时最多,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环节,对“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价值取向和目标追求责无旁贷。阅读教学的成效对语文课程核心目标的达成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它的重点应定位在引领学生“学习语言文字的运用”上。
一、定位“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缘由
1.从学生学习阅读看——学习性阅读的重心是语言文字的运用。课堂中的阅读教学对学生来说是学习性阅读。学习性阅读显然和一般意义上的阅读有所不同,更不同于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的阅读。一般意义上的阅读主要目的在于理解内容,是以理解为核心的认知活动。一般来说,读者只要理解了文章内容就可以了。阅读教学中的学习性阅读就不同了,为运用而阅读,为迁移而学习,是现代学生的阅读观。这是因为,衡量一个学生是否具有语文能力,主要标志不只是看他对语言文字表达内容的理解,更要看他是否能规范、熟练地运用语言文字来表情达意。因此,学习性阅读不仅要理解课文“写了什么”,还要理解作者是“怎么写的”,这样来学到语言文字的运用。就课堂教学而言,理解教材的语言意义,所有学科都有这项任务要求,唯独语文阅读教学还要求学生理解语言文字的运用。比如数学、科学、思品等学科,教学只要求理解课文的内容,至于教材的语言是怎么运用的则不必过多分析。如果阅读教学只要求学生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没有突出“语言文字运用”的学习,就没有体现语文课程的本质属性,也就没有“语文味”了,没有为“学”服务,是不完整的教学。为了学习运用,课标在学段目标与内容的设定上,要求学生“感受语言的优美”“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意思,辨别词语的感彩,体会其表达效果”“了解文章的表达顺序”“初步领悟文章的基本表达方法”“了解常用的修辞方法,体会它们在课文中的表达效果”等。总之,领会文章思想内容是怎样借助语言文字表达的。因而,阅读教学的重心应放在语言文字的运用上——“怎么写的”,而不是“写了什么”,否则就不是语文的阅读教学。从“学”出发,引导学生理解“语言文字的运用”,是阅读教学特有的任务,是基本特征。要在指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进一步引导学生注意文章哪些地方(包括词、句、段、篇)写得特别好,好在什么地方,揣摩、比较、品析、领悟、仿写,体会作者是怎样运用语言文字表达思想内容的,怎样遣词造句、连句成段、连段成篇的,“随文学习必要的语文知识”,从而提升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
2.从培养基本能力看——听说读写的核心是语言文字的运用。语言文字是信息载体,是工具,即交际的工具、思维的工具、生活的工具。“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应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要交流沟通,必须具有听说读写四项基本能力,方能有效展开,尽管它们在品质要求上各不相同,相对独立,但都要求善于运用语言文字。如:听和读是吸收,就要借助已有的背景知识和语音、词语、句法和语义学知识,感知言语信息,领会意义,体会感情;说和写是表达,在一定目的的支配下,就要借助已有的组词、构句、编码能力与表达技巧,熟练、准确地传输信息,表达思想感情。由此可见,听说读写基本能力的核心是语言文字的运用。
学生的训练听说读写能力是语文教学内容的主体。其他学科的教学过程也有听说读写这四种活动,但只作为手段,唯有阅读教学过程将它作为目的,当然也是手段。而且,教材中的课文是训练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凭借。学生围绕文本,或朗读、默读,或复述、背诵,或听话、对话,或质疑、应答,或书写、练笔,开展多样的言语活动,实际上是字词句段篇、听说读写书融为一体的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训练,而且这种运用的技能训练贯穿在阅读教学的全过程。可见,阅读教学的过程实质就是培养运用能力的过程。这就要求我们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注重基本技能训练”,把眼睛盯在“能力”上,功夫花在“运用”上,开展多种多样的听说读写的实践活动,并适时点拨引导,不断提升学生听说读写的技能和方法,培养他们运用语言文字进行听说读写的能力。
3.从读写的同步性看——读中学写的中心是语言文字的运用。阅读是自外而内的吸收,是理解语言文字的能力;写作是自内而外的表达,是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阅读是写作的基础,写作是阅读的升华。它们虽有区别,但更有同步性:读时,要把每句理解清楚,写时,要把每句表达清楚;读时,要理解文章的具体内容,写时,要把内容写具体;读时,要理清文章的顺序,写时,要按一定的顺序;读时,要领会文章的中心,写时,要做到有中心;读时,要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写时,要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读与写的这种同步性,充分表明读和写不应分离,应互动互通,以读促写。这是因为,阅读教材文质兼美,是指导学生写作的典范,是最主要的教学资源。“语文教科书中的课文,不仅昭示着写了什么,而且昭示着怎么写”,而且注意“在阅读教学中,读写宜并重,要努力克服‘跛脚’现象”(崔峦语)。因此,指导学生读中学写是阅读教学分内之事,并且坚持读中学写的中心是语言文字的运用,加大学生感悟写的比重,使教会学生阅读的过程成为指导学生学习写作的过程。
“现在社会各界对语文课的意见主要集中在学生表达能力不过关。”(吴忠豪语) “以往语文教学少慢差费,原因很多,读写分离是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崔峦语)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只抓了理解语言文字的意义,没有抓理解语言文字的运用,吸收与表达没有产生互动效应。因此,在阅读教学中要把注意力放在“作者是怎样写的和为什么这样写”上,引导学生咀嚼消化,变为知识技能。同时加强读写结合,进行经常性的课堂练笔,把“能理解”的“消极语言”转化为“会运用”的“积极语汇”,在实践中学习语言文字的运用。不仅如此,还要重视积累,提高积累质量,要求学生把课文中一些精彩语句和片段熟记在心,实现读写互动,以读促写。
上述三个方面的缘由,足以说明阅读教学的重点应是引领学生“学习语言文字的运用”。可以说“抓住了运用,也就抓住了语文教学的‘牛鼻子’。语文教学的奥妙,几乎全在‘运用’二字上”(刘仁增语)。
二、实现“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转变
综观当今阅读教学,在“教什么”的问题上,正如课标修订组负责人巢宗祺教授所说:“我们经常发现一些背离语文课程核心目标的做法。有些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往往会脱离课文的语言文字运用情况,讨论、评析作品和作者的思想感情问题。”上海师大吴忠豪教授最近说得更为具体:“课堂教学中大量时间花费在了文本内容的梳理和思想情感的感悟上了,教学《月光曲》就讨论月光曲是怎么谱成的;上《鸟的天堂》就讨论小鸟天堂有什么特点,为什么被称为小鸟天堂;上《蝙蝠和雷达》,就讨论科学家是怎么发现蝙蝠探路的秘密,蝙蝠和雷达有什么关系,等等,把语文课上成了历史课、思品课、科学课,这样的语文课语文‘含量’怎么会高呢?”总之,有不少的阅读教学停留于内容的理解、情感的体验,“得意而忘言”,忽视了语言文字运用的教学,出现了“非语文”“泛语文”的教学倾向。这种教学重心向课文内容倾斜,“花大量时间教学课文的思想内容,这实在是劳而无功的事情”(吴忠豪语)。语言文字运用的学习不到位,是教学目标把握上的错位,是导致阅读教学效果低效的重要原因之一。
阅读教学局限于语言文字内容的理解,是有些教师存在一种误解,认为课文中的词语学生理解了,句子的意思领会了,文本主旨知道了,教学任务就完成了。这种看法是片面的,把理解窄化为理解课文内容,忽视了语言形式的学习。其实在阅读教学过程中的理解,既要理解语言的意义,更要理解语言的运用。从理解与运用的关系看,理解是运用的基础,是把握语言意义最主要的方法,也是掌握阅读技能最主要的标志。然而,理解是为了运用,最终目的就是要运用语言进行表达,理解的程度也要通过运用来检验,运用是最好的理解。一个人语文能力的高低也主要体现在运用语言文字表达能力的优劣上,所以,就理解与运用两者相比而言,培养和发展学生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才是阅读教学的根本。《语文课程标准》不提“语言文字的理解”,单提“语言文字的运用”,并非不要“理解”。特级教师刘仁增说:“意在警示人们,语文教学不能再纠缠于内容,缠绵于理解,沉迷于意义了,培养学生语言运用能力方为正道。”
阅读教学重点转移,强调语言文字的运用,是否会削弱人文精神的熏陶感染作用呢?巢宗祺教授在以《突出语文课程的核心目标,加强可操作性》为题解读《语文课程标准》的文章中明确指出:“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教育,不是在语文学习过程之外另加一项内容,而是应该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将思想情感的教育渗透于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过程之中……通过熏陶感染,潜移默化的方式,与帮助学生掌握学习方法、提高语文能力的过程融为一体。”也就是说,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过程,其实就是一个获得语言文字形式和感受人文内涵相结合的过程。只不过是把教学的着力点从理解语言文字的意义转移到理解语言文字的运用上来,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过程中渗透人文精神。崔峦先生强调:“要和内容分析式的阅读教学说再见”“把教学的重点坚决铆定在理解品味语言特别是运用语言上。”实现阅读教学“美丽的转身”。}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白鹅的好词好句摘抄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