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世界上除了物质一无所有越来越发达,人类越来越不幸福?

2017-09-06 18:59
来源:
普惠家
◆◆◆
这是 小宝札记第 36篇
一年又去四分之三,
各大城市开始发布幸福指数,
但我们的幸福指数似乎已陷入怪圈:
收入越来越高,但幸福感却越来越低。
为何越富有反而越不幸福?
因为追求幸福的方法错了。
一个人的幸福程度,往往取决于
你多大程度上可以脱离对外部世界的依附。
当你越依附某个东西、某件事情、甚至某个人时,
你的幸福指数就会越低。
01
调查发现:
人并非越有钱就越感幸福
日前,清华大学幸福科技实验室
发布了2016年度《幸福中国白皮书》,
绘制了2016年“中国幸福地图”。
令小宝吃惊的是——
排在“幸福城市排行榜”
第一位的是四川泸州,
而北上广深则排在了百名以外。
该报告通过将社交媒体上的
词汇按正面和负面、积极和消极、
幸福和不幸福进行比较,
得出各城市幸福指数值。
南方人普遍比北方人更幸福

大城市的幸福感都去哪儿了?
看,幸福指数TOP6的城市

原来,越有钱不一定越幸福

由此可见,
幸福感与经济发展没有必然联系。
对于经济仍不发达地区,
经济越发展,人民越幸福;
但对于已经比较发达的地区,
应在其他与幸福相关的因素上
投入努力,增加幸福感。
进入21世纪,人类财富增长了,
物质丰富了,寿命延长了,健康改善了...
但是,人们的快乐和幸福并没有增加,
心理健康水平反而在下降。
主观幸福感,却成为人类生活的最大挑战!
02
追求幸福的方法
会直接影响你与幸福的距离
出乎意料,
世界著名高等学府
哈佛大学排名第一的课程,
不是时髦的经济学课程,
也不是实用的法律课程,
而是泰勒·本·沙哈尔博士的“幸福课”。
“幸福课”为何在哈佛大受欢迎?
“因为大家过得越来越不幸福。”沙哈尔说。
越来越富有,却越来越不快乐
——已成为全球性现象。
前几年,央视还专门搞了个
“你幸福吗”的调查,
发现老百姓的幸福感
随着经济增长却在下降,
最发达的北上广,
老百姓的幸福指数反而很低。
为何越有钱幸福感反而越低?
沙哈尔说:“因为追求幸福的方法错了。”
以失去自我的方式追求幸福,
只会离幸福越来越远。
我们来到这个世上,
到底追求什么才是最重要的?
沙哈尔博士坚定地认为:
幸福感是衡量人生的唯一标准,
是所有目标的最终目标。
03
在追求幸福的过程中
我们通常以两种方式“失去自我”
第一种是“生活给别人看”。
漫画家朱德庸对此有段精彩描述:
“他穿时尚衣服是为了让别人看,
他开的车也是为了让别人看,
他买别墅也是为了让别人看,
他从事的工作也是为了让别人看,
他的孩子送名校也是为了让别人看,
他一切的一切都是为了展现给别人看
自己的品味或成绩或格调或地位,
所思所想都是以他人眼光作为唯一标准。”
为了刷出“比别人能干”的存在感,
我们终于活成了“别人眼中牛逼的人”。
第二种是“看别人如何生活”。
别人有了豪车,我也想要豪车;
别人有了别墅,我也想要别墅;
别人孩子读名校,我家孩子也要读名校。
为了过上“别人家的幸福生活”,
我们终于活成了“跟别人一样牛逼的人”。
04
通往幸福最大的障碍
正是我们对外物苛求太多
有人说:
“我不幸福,因为我没有钱,有了钱就幸福了。”
有人说:
“我不幸福,因为我没有权,有了权就幸福了。”
有人说:
“我不幸福,因为我没有名,有了名就幸福了。”
但最终的结果是——
得到钱之后,我们期待更多的钱;
得到权之后,我们期待更大的权;
得到名之后,我们期待更大的名。
得陇望蜀,这就是我们痛苦的根源。
正是因为对外物过于苛求,
才使我们在通往幸福的路上一直徘徊。
05
幸福感并非源于金钱上的满足
而是源于内心的宁静,精神的富足
幸福是什么呢?
这是个很老套的问题,
我想每个人的答案和标准
都不同,说不清,道不明。
幸福是口渴时的一杯清水,
幸福是困倦时的一个枕头,
幸福是寒冷中的一抹阳光,
幸福是饥饿时的一碗米饭,
幸福是成功者流淌的激动的泪水...
但,可以肯定的是,
“真正的幸福不是物欲的满足,
而是内心一种愉快与平静的状态。”
爱因斯坦说:“同一层面的问题,
不可能在同一个层面解决,
只有在高于它的层面才能解决。”
生活本来就太多的诱惑,
太多的追求和渴望,
会让原来简单纯粹的人生
变得迷茫与困惑起来。
渴望金钱、地位、权力...
欲望无止境,对物质过多的追求,
其实,是内心的贫乏,
从而影响着你的生活,
贫富只是比较上的问题。
比方说,最早走路,我要一部脚踏车;等到有了脚踏车,又觉得摩托车比较快;有了摩托车以后,觉得不安全,又想有部四轮的小汽车就好了;有了小汽车,认为这是本国货,有个“外国货”就好了;等到有了一辆“外国货”,又觉得自己驾车好辛苦,有一个司机就好了。
总之,人的欲望是永远不会满足的,所以快乐是随着满足而有的。一个懂得生活的人,一定不会被名缰利锁自我束缚、自我设限、自我封闭,而是像云一样,过得自由自在,做最真实的自己。
人生,是一门大学问,在人生里面要寻找快乐的人生,寻找自由的人生,寻找自信的人生,寻找可以包容的人生。如果可以宽大包容,那时,自我心中自有无尽财富。
热爱珍惜财富,
是获得财富的前提条件,
但不等于财富是获得幸福的前提条件。
真正的富有不是外在的高额花费,
而是内心的宁静,精神的富足。
尤其是,
作为一名新时代女性,
如何在物欲横流的社会里,
冲破束缚?活出自我?提升幸福感?
不如从戏剧开始,寻求幸福的真谛!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我们这一代人很幸运,因为我们亲历着这个物质丰富、科技发达、信息便捷的时代。尽管如此,我们潜意识中都会有稀缺心理的残留,这种心理一不留神就会跑出来影响我们的选择和决策。很多人对此不以为然,认为稀缺心理让自己养成了节俭的品格,所以没什么值得特别反思的。但你要是知道这种稀缺心理会使一个人变笨时,你是否会更新对它的认知呢?稀缺心态,让人变笨没有人希望自己变笨,但这事有时不可避免。《稀缺》一书的作者塞德希尔·穆来纳森曾对印度蔗农做过一次调查。调查发现,在收获季节前,也就是他们经济最拮据的时候,蔗农们被眼前最迫切的生计所牵动,终日心事重重。这种状态下,他们总是显得缺乏耐心、目光短浅,无论行动力、自控力、反应速度,还是智商表现都比较差。而在收获季节之后,蔗农有了收入,认知水平和行动能力都会有明显的提升,他们不仅情绪平和,也能规划长远目标并为之行动。研究结果显示:在一定的前提下,贫穷确实会使人变笨,这不是因为贫穷让人能力不足,而是因为贫穷造成的稀缺俘获了人的注意力,进而降低了人的心智带宽。所谓心智带宽,就是心智的容量,它支撑着人的认知力、行动力和自控力。心智带宽一旦降低,人很容易丧失判断力,做出不明智的选择,或急于求成,做事缺乏耐心,难以抵挡享乐的诱惑。每个人的头脑配置都差不多,但短缺压力会让人多一个后台运行的隐藏程序,虽看不见却消耗着大量的心智资源,所以有人会将剩菜剩饭留到第二天继续吃,他们认为这样很节俭;有外债压力的人,更容易在辅导孩子写作业的时候对孩子发火;而终日忧心忡忡的人,也很难静下心来学习。这些现象的出现都是因为当事人心智带宽不足,自己无力考虑长远问题,难以保持耐心和专注,在面临选择的时候不自觉地偏向那个最安全、最能快速见效的选项。不难预见,这些短视行为带来的糟糕结果会加剧稀缺心态:吃剩饭吃坏肚子,在医院的花费会远远超过饭菜钱;对孩子发火会让自己压力更大;而在学习时不停地刷手机,自己会更加忧心忡忡。恶性循环会增强负面回路,让忧者更忧。可见稀缺只是「变笨」的一种诱因,事实上,任何能制造压力的事件都会挤占我们的心智带宽,比如明天的演讲、考试的期限、失业的担忧,等等。只要我们的注意力被某一个巨大的事物吸引,我们就有可能进入稀缺状态,进而降低心智带宽,做出不明智的行为。比如当我们在商场听到「五折优惠最后一天,明天恢复原价 999 元」的推销宣传时,就很可能忍不住掏钱包,生怕错过这个优惠,而事后才反应过来,这东西并非刚性需求。我们也常戏称「恋爱中的男女智商为零」,因为热恋中的他们只能看到对方的优点而看不到对方的缺点,根本原因其实就是他们的注意力被对方完全俘获,心智带宽被占用殆尽。所谓「情人眼里出西施」是对这种现象的另一种表述,但本质上就是稀缺心态导致判断力下降。急于求成,焦虑丛生如今,物质稀缺的影响似乎越来越小,很多人担忧的已经不再是吃不饱,而是吃得太多了。以前奢求的事情,现在随时可以实现:要信息,有搜索;要美食,有外卖;想旅行,有高铁;想学习,有资料……但如果我就此断定:稀缺的问题一旦解决,人们就会过上幸福快乐的生活,你肯定会表示反对,毕竟扎扎实实的竞争压力就摆在眼前。现代社会虽然给我们提供了更多便利和选择,同时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快节奏,仿佛一不留神就会落在队伍后面,这不由得迫使每个人加快脚步,不自觉地想要更多优势。光是在校学生的焦虑就可见一斑。在前来咨询的读者中,很多大学生都表示自己当前非常浮躁,很难静下心来学习。当我问及他们的目标时,一位大二女生说,她想在短时间内同时学习雄辩术、逻辑学、修辞学、哲学、认知神经科学、教育神经科学、英语、德语、希伯来语、日语、人工智能,还有精神医学……其实她自己也知道这是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但内心的欲望就是这样强烈,因为竞争压力迫使她想要更多,不像古时候,一个人一辈子只要专注学好一项技能基本上就可以谋生立足了。对这位同学而言,这么多欲望就像多线程任务同时在电脑中运行,心智带宽被占用殆尽,自然就没有心力支撑自己的远见、耐心、行动力和自控力了,最终只能让自己在痛苦中彷徨,甚至做不好当下的小事。当然这只是一例个案,但另一种现象就比较普遍了。首先,我们人类是由两部分组成,一个是精神,一个肉体。其实从哲学的角度来说,我们真正存在只是一个意识,也就是精神世界的存在。而肉体是我们存在于这个物质世界的一个载体,是精神意识跟物质世界的一个连接。也就是说精神世界跟物质世界不是同一个世界,那么物质世界的丰富与否跟精神世界没有太直接的关系。所谓的精神食粮就是书籍和各种思想的交流积累。精神粮食没有让你产生吃饱的感觉,没有很多让你觉得美味的东西。偶尔可能会出现一些能让你非常满足而又无比兴奋的一些绝妙思想,但是这不是常态,常态是一堆平淡,没什么卵用的知识或者鸡汤什么的。物质生活就不同了,你可以比较容易找到美味得让你享受的美食。食物可以让你抵住饥饿,刺激你的味蕾,给你兴奋快乐的感觉,这些感觉比精神粮食更直接更强烈。你可以玩各种各样的游戏寻找刺激;你可以体验各种物品,满足的你好奇和虚荣心;你可以做各种事情满足你的欲望和享受。这些都是在精神食粮里得不到的。在物质世界你可以得到更直接,更强烈,更精彩的享受,那么人们为什么还去找一些干巴巴的精神食粮来啃呢?享乐是人的天性。所以当物质生活越来越丰富的时候,人们醉心于这些物质带来的享受,而忽略了精神世界的需求。自然就会越来越空虚。不知这个回答满意否?}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世界上除了物质一无所有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