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想找一部电视剧不记得名字叫什么?

《情债》剧照“拉帮套”、民间救济与市场合约华说不看电视剧久矣。很偶然地,在某个资讯平台上看到了电视剧《情债》的若干视频片段,居然一时不能自拔,追剧之心顿起。于是在网上找到了全集,花时间追完了这部拍摄于1995年的20集连续剧。不同于“小鲜肉”横行的当下,在那个年代,影视演员的立身之本,不是颜值,而是演技。剧中演员表演朴素自然,对白、眼神和肢体语言的表达与运用,于细微之处见功力。故事亦质朴,却穿透心灵。尤其是男女主人公朱四与七嫂的情感纠葛,令人唏嘘不已。“一千个人眼中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演员水平的高下,剧本的好坏乃是剧中人物的命运起伏和悲欢离合,人言言殊,这里按下不表。要说的,是这部电视连续剧浓墨重彩地讲述了一个东北独特的婚姻习俗:“拉帮套”。实际上,《情债》的主线,就是姜七嫂、木匠朱四和因患严重哮喘病而失去劳动力的姜七三人之间“拉帮套”的故事。“拉帮套”,是东北的俗语或者土话,其之本义,是拴马套的一种方式。一般而言,一辆马车由一匹驾辕马和一匹拉串套的马组成,串套马的位置处在辕马的正前方,即“一主一挂”的套法。如果马车负载较多或者路不好走,在一主一挂两匹马拉不动的情况下,就要在串套外侧另外挂上一副帮套,多增加一匹拉套的马,于是这辆马车就形成了“一主一挂一帮”的套法。套在这副帮套里的马,就是“拉帮套”的,顾名思义,帮着拉套的意思。引入到婚俗中,所谓“拉帮套”,即是指由于意外事故或者身患重病,家庭中的丈夫失去劳动能力,无力抚养妻儿赡养老人,生活陷于绝境,在征得丈夫同意后,妻子另寻一夫来承担起全家生活之重担,由此形成“一妻两夫”的家庭模式。不能不说,对这种婚姻家庭模式的刻画,“拉帮套”一词,从形式到内涵,是非常形象和传神的。因为“拉帮套”家庭呈现的是“一妻二夫”的心态,以猎奇的心态对“拉帮套”这一奇特的婚俗说三道四大不乏人,既不通物理人情,其之轻佻和苛刻,又甚可憎也。“拉帮套”的出现,必然有一个悲剧走在前面:作为家庭顶梁柱的丈夫因为意外或者患病失去了劳动能力,全家生活陷入绝境。因此,“拉帮套”是一个家庭在生活极其困难之下的无奈选择。而另一方面,愿意进入这个家庭的男人,大抵也是因为贫困不堪,没有钱讨老婆的光棍汉。同是天涯沦落人也。不难想象,在这样的一个家庭里,身处其间的一女二男,彼此之间的情感无疑格外的纠结和煎熬,内在的滋味,如鱼饮水冷暖自知,不是外人所能感知的。《情债》的男主人公朱四几次三番地说“憋屈”。姜七嫂和姜七的内心感受,何尝又不是如此?“拉帮套”折射的,是人生的无常、无告和无望,是生活的压迫和沉痛,是绝境之下的顽强求生意志。“拉帮套”的达成,或口头约定,或有书面协议,大抵以前者为主。在家庭中,“一妻二夫”各自的权利和责任有清楚的界定。新入赘的男人,称之为“套股子”,其之责任,主要是承担其抚养整个家庭重担,干活挣钱。如果偷懒或者干活不出力,则将会被赶出家门。当然,作为“半个丈夫”,其享有妻子照顾其生活,满足其生理需求的权利。在家庭地位上,原来的丈夫即本夫高于“套股子”。比如说,“套股子”在内对女人可昵称或直呼其名,但对外不能说我老婆或媳妇,只能说“我家做饭的”;“套股子”与妻子所生的孩子,必须以本夫之姓为姓,而不随“套股子”之姓。当然,如果后来“拉帮套”终结,“套股子”和妻子所生的孩子要均分,称之为“劈犊子”。比如生了两个孩子,一个归原有的夫妻,一个归“套股子”。如果只生了一个孩子,或者所生孩子的数量是奇数,当然不可能把孩子一劈两半,而是通过协商来解释其归属问题。在《情债》中,朱四和姜七嫂所生的儿子大根,最终通过“过继”的方式归朱四所有。“拉帮套”有两点颇可注意。其一,“拉帮套”不能抛弃已经失去劳动能力的本夫。如果在此期间本夫去世,则妻子和“套股子”可结为正式夫妻,但在世期间,不能弃本夫不顾另组家庭。《情债》中,患严重喘病而失去劳动力的姜七为了让一度出走的朱四回来,提出自己退出,让朱四和姜七嫂单过,并抚养他的三个女儿。朱四和姜七嫂双双表示“不能这么干”,因为这不仅会被村里人耻笑,而且直接违背了“拉帮套”本义;其二;“拉帮套”是非常时期的非常之事,是一个家庭限于困境无力自救之下的选择,一旦家庭脱离困境,“套股子”就必须退出。《情债》中,姜七的哮喘病渐渐好转之后,有能力重新承担起家庭生活之后,朱四虽然难舍与姜七嫂的情感,也不得不选择离开。由此观之,“拉帮套”的本质,是一张民间救济的市场合约。合约的一方,是一个因丈夫失去劳动能力而陷于困境的家庭;合约的另一方,是贫困而无力娶妻的光棍汉。处于困境之中的双方自愿达成了互相救济的合约:光棍汉作为“套股子”进入家庭,干活挣钱,承担起抚养妻儿赡养老人的家庭重任;作为回报,家里的妻子给予其“半个丈夫”的待遇,照顾其生活,满足其生理需求。为什么说该合约重点是 “救济”?答案就是前面说过的两点:一,“拉帮套”不能抛弃已经失去劳动能力的本夫;二,一旦家庭脱离困境,“套股子”必须退出。而从“套股子”这一面说,苦于无妻的光棍汉有了“妻子”。如果最终不得不退出,则有“劈犊子”条款的救济,对其未来的养老是保障。“拉帮套”是民间自发形成的市场合约,没有明文的法律法规,实际上,倘若揆之于法律,则这种行为是非法的。约束“拉帮套”当事人行为的,是当地的风俗习惯。“拉帮套”往往只是口头约定,但合约各方的权利和责任界定得如此清楚,各方的利益考虑得如此全面和深入,令人叹为观止。足见作为约束人们行为的制度安排或者合约安排之一,风俗习惯不仅约束有力,而且成本低。不是所有的地方都有“拉帮套”这一奇特的习俗,已经说过,“拉帮套”主要存在于东北地区。这就带来一个问题:为什么是东北而不是别的地方?有人以为,东北是多民族杂居之地,少数民族众多,他们少受传统宗法制度的制约,故而出现了“拉帮套”的婚俗。这其实是古已有之的“夷夏之辨”的老调子了,陈腐不堪,其实也经不起些许推敲的。一方面,东北之外的多民族杂居地区,并不存在“拉帮套”;另一方面,搜集资料所得,少数民族有别的奇特婚俗,却少有“拉帮套”,“拉帮套”主要存在于汉族之内。那么,“拉帮套”究竟因何而起?余以为,“拉帮套”的出现,起自于关内人为求生计“闯关东”带来的大规模人口迁徙。来自中原各地的百姓涌入东北,不论是这个屯还是那个岭,聚居在一地的人们,大抵是来自不同地方的移民。独在异乡为异客,与在老家时家族聚居的最大不同,是远离了故土的人们没有了家族的依靠,缺少了家族的支持。一旦陷入困境,因为传统宗法制度确立的家族救济的缺席——众所周知,在传统宗法制度下,家族中的某个家庭陷入困境,家族成员尤其是族长是有义不容辞的救济之责的,不得不寻求市场化的救济之道,“拉帮套”婚俗因之而起。 (如有机会搜集到足够资料,应该是一篇不错的文章)“拉帮套”是“陋习”吗?可以这么说,因为“拉帮套”是贫困的产物,是人们陷于困境之下的无奈选择,的确是够“陋”的习俗。可幸的是,今天这婚俗不复存在。剔除情感因素,正确的看法,正是经济学的看法:“拉帮套”是市场自发形成的民间救济合约。2019/7/1《历史之谜:一个经济学的答案》(华说著,北京大学出版社)新鲜上市,天猫、京东、当当等全网有售!}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想找一部电视剧不记得名字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