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位现役巴西巴神是哪位足球运动员员的名字在香港地区被翻译为尼玛


豆瓣社区
搜索:
搜索你感兴趣的内容和人...
快速注册【一】
早些时日在某香港电影网站看到一部外国电影名叫《姊妹欲蒲团》,不禁让我鼠躯一震。《玉蒲团》的大名如雷贯耳,我辈中人岂能无所耳闻?这一次把“玉”字改成了“欲”,少了一丝含蓄文雅,多了一丝大胆奔放,前面还有“姊妹”二字,更是叫人无限遐想,顿时让我有了去电影院贡献票房的冲动。
但一想起香港那些为外国电影取中文名的“翻译”工作者的魔性,我立即点进去看了看内容简介,一看之下,顿时佩服得五体投地……
这个剧情简介前七句的最后一个字在粤语里全是发拼音“o”的音节
原来这个“姊妹”是指结婚时做姊妹的女傧相,害我还以为是像IPTD7XX和MIDD9XX那种姊妹(我好像暴露了什么);而这个“欲”字也没有半点邪恶的意思,单纯就是解作“想要”(好像还是挺邪恶的);“蒲”字其实就是去浪去玩的意思,《喜爱夜蒲》听说过吧?所以这个名字的意思是代指女主结婚前夜的那群想要疯狂去玩的姊妹团……喵了个咪,改这个名字的人简直是技术到了炉火纯青的标题党!
其实这部由施嘉丽·约翰逊主演的女版《宿醉》本名叫做《Rough Night》,在豆瓣的译名中规中矩,叫做《仓皇一夜》,但到了香港电影“翻译”工作者的手笔之下立即魔性满满,连剧情简介都像走火入魔一样地疯狂玩押韵。
所谓众口难调,外国电影的港译名到底好不好,实在不好说,但若说到标题党、玩谐音、用典故、抖机灵,香港那些外国电影译名工作者绝对是天下无敌的。看不懂粤语的人会觉得古灵精怪,俗里俗气,不过若是对粤语和香港文化稍有一些了解的,就会觉得虽然难登大雅之堂,却不乏一些让人会心一笑的亮点。
【二】
说起外国电影港译名中的标题党,我首先想到的是第83届奥斯卡最佳影片《国王的演讲》(The King’s Speech)。这部电影在香港被翻译成了可耻的《皇上无话儿》,已被内地观众吐槽过无数次了。起初我以为这是网友恶搞,直到我真真切切地看到了海报……
真实故事没问题,妙趣动人绝对是虚假宣传
这个可算是标题党玩得太过的反面典型,但仔细想想,如果不是有这个奇葩下作的译名,这种平铺直叙的催眠文艺大片怎么能吸引得到不认识谁是英皇乔治六世或不知道怎么欣赏演员的影帝级演技的凡人观众(比如我)花钱进电影看呢?在一国两制的大前提下,我们要时刻记住香港是个资本主义社会,金钱虽然不是万能的,但是没钱确实万万不能。身为“打工仔”的翻译者,在唯利是图的吸血鬼老板的强大压力之下,为了一个月那一点点口粮,只好出卖良心,想出这种标题党译名来骗观众进电影院。其实细想一层,老板就是在这些“打工仔”头上作威作福的“皇上”,咒骂他们“无话儿”,感觉还有点解气……
当然,如果标题党玩得不太过分,个人觉得还是比较有趣的。例如2013年有部另辟蹊径的丧尸电影《血肉之躯》(Warm Bodies),讲述的是已经变成了丧尸的男主角吃了女主角男朋友的脑子后拥有了他的记忆,于是爱上了女主角,然后慢慢变回了人类的狗血故事。这部电影的香港译名居然叫做《热血丧男》,乍一看下好像是说一个很热血很疯狂的男子,但其实仔细一想,原来是说一个血还是温热的丧尸男子……卧槽,奇妙的中文……
一见丧爆,一咬钟情,唔爱唔知心会跳
此外还有一部昆汀·塔伦蒂诺的名作《无耻混蛋》(Inglourious Basterds),是一部讲述二战时一队手法残忍、神出鬼没的暗杀部队去刺杀希特勒的传奇经历的抗德神剧。英文片名是片中德军对这队特种兵的称呼,而到了香港人手上,立即被玩坏,变成了《希魔撞正杀人狂》,意思就是恶魔希特勒正好碰上了一群杀人不眨眼的“无耻混蛋”。
打残希魔,男子有责,八大贱兵,焗住请缨,有前冇后,劈死罢就【三】
上面《无耻混蛋》的海报里提到昆汀的两部作品《危险人物》和《标杀令》,其实是闻名遐迩的《低俗小说》(Pulp Fiction)和《杀死比尔》(Kill Bill)。《低俗小说》为什么翻成《危险人物》我真是不太懂,但《杀死比尔》翻译成《标杀令》还是挺好理解的,因为Bill在粤语里和“标”同音。
为什么要特意提到《杀死比尔》?因为这里想讲下电影港译名另一个充满魔性的癖好,就是喜欢把一些名导演、名演员的作品整成一个系列,比如2012年的《被解救的姜戈》(Django Unchained)翻译成《黑杀令》,强行和《标杀令》组成一个系列。
夺我自由,要你早抖!为复仇,枪枪打爆头!出得嚟行,就要咁强横
说到名导,怎能没有大卫·芬奇?于是《消失的爱人》(Gone Girl)和《七宗罪》(Se7en)牵手成功,被翻译成《失踪罪》。
其实用粤语读的话,“七”和“失”真还挺像的
名导演组完系列了,名演员自然也要组。罗伯特·德尼罗2015年和安妮·海瑟薇合演了一部叫做《实习生》(The Intern)的电影,讲述的是年近七十的男主角重回职场当实习生的故事。这部电影港译叫做《见习冇限耆》,其中“冇限耆”取自谐音“无限期”,片名字面意思则是说“年长者做实习生也不会有任何限制”。这个翻译其实还是蛮有意思的,但这么一来“冇限耆”成了罗伯特·德尼罗的招牌,2016年他的烂片《下流祖父》(Dirty Grandpa)就顺理成章被翻译成《Party冇限耆》了。
为老不尊,教精乖孙
好莱坞的演员组完系列,宝莱坞的演员自然也需要。印度国宝级演员阿尔米·汗的两部代表作《三傻大闹宝莱坞》(3 Idiots)和《摔跤吧!爸爸》(Dangal)就分别被翻译成《作死不离3兄弟》和《打死不离3父女》。老实说,我觉得这两个比内地翻译好点啊……
唔攞A+,唔等于个脑生喺pat pat度= =
其实香港译名这种强行组系列的做法也不难理解,反正一切还是离不开“钱”这个字,无非就是与电影导演或演员的某部知名度较高的电影认个亲戚,让一些路过电影院突然心血来潮的观众看到了片名后联想到这位“亲戚”,然后自然而然就提高了买票看电影的兴趣。这种手法在内地也挺常见,比如皮克斯的“总动员系列”、迪士尼的“奇缘系列”以及威尔·史密斯的“全民公敌”系列……
【四】
上文提到的“认亲戚”现象,其实可以算是香港那些翻译电影名字的“黑暗翻译界”喜好引经据典的一个特例。港译片名的引经据典也是非常有意思的一部分。譬如 《泰迪熊》(Ted)叫《贱熊30》,借用了《斯巴达300勇士》(300)的港译名《战狼300》;又譬如《死在西部的一百万种方式》(A Million Ways to Die in the West)叫《夺命西》,借用的则是杜琪峰的港产片《夺命金》;日本喜剧电影《魔幻时刻》叫《黑帮有个荷里活》,自然就是借用陈果的那部《香港有个荷里活》了。
另有《邻居大战》(Neighbors)也被翻译成《贱邻50》霸王别“西”《魔幻时刻》海报上写的《爆肚风云》,后面仍会提到
上面举到的例子是电影名字本身的互相借用,主要目的还是想让观众有种“似曾相识”的幻觉,然后就“鬼使神差”地买票进场。有一些引经据典则真的是译者灵感所至而得的妙笔。
第81届奥斯卡最佳电影《贫民窟里的百万富翁》(Slumdog Millionaire)港译叫做《一百万零一夜》,一看便知是借用著名的古代阿拉伯民间故事集《一千零一夜》。影片讲述的是一个颇为荒诞的故事:一个印度贫民窟青年参加电视游戏节目《谁想成为百万富翁》,所遇到的每一个问题,碰巧都是自己之前生活的经历,于是他一边回忆自己的前半生,一边答题闯关,最终拿到了一百万的大奖。港译其实意译得非常传神,“一百万”和“一夜”扣题甚准,电影和《一千零一夜》也有颇多相似之处:同是故事集的形式,故事又一样都有些荒诞离奇;电影里男主角每想起一个故事就答一道题和《一千零一夜》里宰相的女儿每给国王讲一个故事就多活一天;此外也有学者认为《一千零一夜》的部分故事其实是来源于古印度。
“锁定最后答案”这句相信是广东一带九零后非常深刻的童年回忆
2013年的电影《惊天魔盗团》(Now You See Me)的港译我个人认为也是借用经典的一个非常成功的例子。这部电影的港译叫做《非常盗》,也是一看便知引用了那句经典的“道可道,非常道”,指出这部电影讲的是一群不寻常的大盗的故事。我一开始觉得这个翻译美中不足的是没有讲出电影魔术这个主题,但是后来想想,“道可道,非常道”这句话套用在魔术上面,好像也说得通——魔术的原理如果可以告诉你,那就不是个好魔术了。
老实说我觉得这部电影稍微过誉了
黑泽明导演的名作《七武士》,也有一个充满魔性的港译,叫做《七侠四义》。这个译名借用的是中国古代章回体小说《七侠五义》,但为什么要把其中的“五”字改成“四”呢?原来这个故事是讲七个失去藩主的流浪武士,帮助贫穷村民抵抗盗贼,连番恶斗,四人就义……呃,看来香港那些翻译外国电影名字的高手抖机灵的魔性真是从五十年代就开始就薪火相传至今……另外,《七武士》有一部美国翻拍版《豪勇七蛟龙》(The Magnificent Seven),港译叫做《七侠荡寇志》,又是一个非常犀利的翻译,模仿日本版的港译引用章回体小说名字的做法,借用章回体小说《荡寇志》,前面再配上“七侠”二字,气势非常磅礴,更胜原版译名《七侠四义》。
《七武士》的港版海报找不到,但左图仍能证明港译叫《七侠四义》【五】
除了引经据典之外,通过谐音改动一些词语也是香港那些“暗黑翻译家”非常喜欢的手法。譬如说2016年日本家庭喜剧《家族之苦》早前被一个夜里泡个老坛酸菜牛肉面就敢卖给客人的黑店老板翻拍成了内地版,名字叫做《麻烦家族》。凑巧的是,《家族之苦》的港译也差不多,叫做《嫲烦家族》。这个“嫲”字改得非常传神的,因为在粤语里“嫲嫲”指的就是祖母,而这部电影恰好就是因为一个大家庭里奶奶提出要和爷爷离婚所以才闹出一大堆麻烦事来。
内地版基本照搬日版,还插入不少广告,深夜泡面店老板非常可怕
备受赞赏的科幻电影《源代码》(Source Code),港译叫做《危机解密》。将“维基解密”中的“维基”改成“危机”,对应电影里的火车爆炸案,也算是颇有创意,“解密”二字可能是对应英文里的“Code”吧,但未免望文生义,牵强附会。这个翻译水平一般,不如直译。
虽然这个翻译一般般,但是确实可以吸引一部分不明觉厉的观众买票
第89届奥斯卡最佳动画长片《疯狂动物城》(Zootopia)的内地译名个人觉得比较渣渣,“疯狂”二字不知道是不是想和《疯狂原始人》《疯狂外星人》组个“疯狂”三部曲……这部电影的港译叫做《优兽大都会》,其中“优兽”在粤语里和“优秀”同音。这个翻译算是有点翻译出英文里“乌托邦”那个词根的意思来了,但也只是差强人意。
这部电影的粤语版请来黄子华为狐狸Nick配音,也非常值得一看
2016年有部叫《分裂》(Split)的电影颇受好评,讲的是一个二十四重人格分裂病患者的故事。这部电影在香港的翻译叫做《思·裂》,改自词语“撕裂”(这个翻译还有一个神奇的地方是“Split”这个单词的发音和粤语“撕裂”的读音颇为神似)。这个片名的结构在2017年的黑马惊悚片《逃出绝命镇》的港译名《访·吓》里再被用到(在粤语里“吓”与“客”同音,该片讲述黑人小伙周末到白人女友家长居住的小镇串门作客的恐怖经历)。
看《分裂》之前最好先看《不死劫》,否则会觉得十分扯
关于港译这个“吓”和“客”的运用,还有一部电影不得不提,那就是妮可·基德曼主演的惊悚片《小岛惊魂》(The Others)。这部电影的港译叫做《不速之吓》,意通“不速之客”,配合电影剧情来看和英文片名简直是天作之合。相比之下内地翻译就有点抓不住重点了,而台湾的翻译不单是如雷贯耳的“神鬼系列”而且还间接剧透了。此外还有一部非常经典的惊悚片《万能钥匙》(The Skeleton Key)的港译叫做《害匙》。乍一看下我还没想到到底是改了哪一个词语,后来用粤语读了出来,才发现原来是和十二时辰里的“亥时”同音(其实普通话也同音),但这个翻译有点不知所云,感觉是为了谐音而谐音。
这两部和上面两部有微妙的联系,看过的自然就会懂
由上可见谐音的运用在悬疑惊悚片的港译片名里是非常受欢迎的。香港那些译者通过把一些常用词汇里的某个字换成一些诡异离奇的字眼,立即就表达出电影的性质来了。譬如“儿”换成“疑”(这两个字在粤语里同音)的例子有《孤儿怨》(Orphan)的港译为《孤疑》(这部电影的内地翻译完胜)以及《潜伏》(Insidious)的港译为《儿凶》(在繁体字里,“凶”“兇”不可混用,片名里“凶”表“不祥,灾祸”)。又譬如恐怖片、丧尸片最爱的“尸”系港译名:韩国丧尸电影《釜山行》(Train to Busan)翻译成《尸杀列车》(“尸杀”和“厮杀”在粤语里同音),美国恐怖片神作《林中小屋》(The Cabin in the Woods)翻译成《尸营旅社 》(“尸营”和“私营”在粤语里同音,这个翻译还是有点意思的,“尸”借代恐怖片里的怪物,怪物经营的旅社,和剧情还挺契合的)……
《潜伏》的台译《阴儿房》个人觉得更胜一筹“狂咬时速”其实是改自《速度与激情》的港译《狂野时速》
最后还有两部我个人觉得非常神奇的谐音型电影港译和大家说说其中的梗。一部就是布拉德·皮特和安吉丽娜·朱莉这一对曾经的金(jian)童(nan)玉(xiao)女(san)假戏真做的那部《史密斯夫妇》(Mr. & Mrs. Smith)。这部可能大家都知道,港译叫做《史密夫决战史密妻》。乍一看下很雷,但其实译者还是耍了些小聪明的,因为在粤语里,“Smith”是翻译成“史密夫”(“th”的读法和“s”确实是不同的),所以译者就直接创造出了个“史密妻”来对应英语片名。这个不得不承认还是有点创意的,但是个人觉得还是用力过猛,效果不是特别好,雷人的感觉挥之不去。值得一提的是,若干年后,王晶拍了一部《烂赌夫斗烂赌妻》(Mr.& Mrs. Gambler),不但片名,连海报都在恶搞《史密斯夫妇》,真是因缺思厅。
《烂赌夫斗烂赌妻》另有姊妹篇《烂滚夫斗烂滚妻》
另一部则是很多人心中的神作《V字仇杀队》,这部电影的港译叫做《V煞》。很多人都觉得这个名字听起来像是恐怖片,我其实也一直没搞懂为什么要改个这么凶神恶煞的名字,直到多年后随口一读,发现听起来有些耳熟,想起不是有个很出名的信用卡牌子叫做VISA吗?好吧,原来这个听起来凶神恶煞 的“V煞”,只不过是张信用卡,这么想想,好像还有点萌……
此片港版海报找不到,但此图仍能证明港译为《V煞》【五】
此外还有几部电影的港译名字想解释解释其中的意思。因为这里面涉及到一些粤语俚语,其中甚至有些是香港地区才会用的,所以单独放在这一部分讲。
首先是一部名叫《广播时间》的日本喜剧电影。这部电影非常好看,讲的是一家电台直播一部广播剧时,女主角耍大牌强行改角色名,然后在直播途中由于各种意外,剧本一改再改,然后又由此引起各种各样的问题,编剧、制作人、导演为此不断补锅的有趣故事。电影的港译名叫做《爆肚风云》,听起来实在有点莫名其妙。爆肚不是吃的吗,到底和广播有什么关系呢?原来这里的“爆肚”是粤语俚语,来源于粤剧行话,是指演员不按照剧本内容,在舞台上即兴编词曲,后来引申为主持人或演员随机应变,即兴创作的意思。如此看来,倒是蛮适合这部电影的内容的,因为整部电影就是一个“爆肚”和补锅循环往复的过程……
港版海报找不到,但《魔幻时刻》海报可证此片港译为《爆肚风云》
接下来的是2011年的里约热内卢风景宣传动画大片《里约大冒险》(Rio)。这部电影的港译叫做《奇鹦嘉年华》,其中“奇鹦”二字是“耆英”的谐音。这个词意思是“耆老中的精英”,是对德高望重的老人的敬称,不是粤语特有的词汇,只不过在普通话里即使是书面语感觉都非常少用。可是不知道为什么,在香港这个词的出现率却颇高,多数用在戏谑嘲弄别人老的语境。这个词的杀伤力还是蛮大的,毕竟你叫别人耆英,重点不是“英”,而是“耆”。恰巧香港人最忌讳的就是别人把TA喊老,五十岁以下的男性要叫哥哥,五十到七十岁的才能叫叔叔伯伯,基本不会叫公公,女性的话更加夸张,最好八十岁以下的都叫姐姐……当然电影这样翻译并没有什么特别深意,纯粹就是玩玩谐音自以为有趣罢了。
宣传语的“啜核”是粤语俚语,意为“过瘾”,来源有兴趣者可自查
之后有两部电影一起解释。一部是俄罗斯和美国合拍的动作电影《硬核亨利》(Hardcore Henry),港译《爆机特攻》。这是一部神奇的电影,因为整部电影都是以第一人称视觉进行的,观众完全看不到主角的脸,也听不到主角讲话,因为观众就是那个嗓子出了问题的主角。全片就像是一个第一人称的动作游戏一样不断地枪战、肉搏、追逐,所以港译片名就应运而生了,因为“爆机”在粤语里就是打游戏打通关的意思。另外一部叫做《玩命直播》(Nerve),讲的是男女主角玩一款叫做Nerve的真人大冒险直播游戏的故事。之所以和《硬核亨利》放在一起讲,是因为这部电影的港译片名叫做《极限挑机》。“挑机”源自于香港的街机文化,意指在游戏厅玩格斗游戏时有人要求单挑比武,后来引申为挑战、找茬的意思。由于游戏厅在内地是非法的,所以这个词并不流行。电影译名里就是解作“挑战”的意思,但由于电影里是利用电话里的一款app进行真人游戏应对他人对你提出的大冒险挑战,和游戏厅里的格斗游戏单挑有点类似,所以也叫做“挑机”。
关于香港电子游戏术语,另有“屈机”一词,感兴趣也可以自查
最后还有两部电影要简单讲讲。一部是连姆·尼森那部非常有名的《飓风营救》(Taken),讲述的连姆大叔单人匹马反转巴黎救回被人贩子绑架的女儿的故事;另一部是本·阿弗莱克自导自演并获得第85届奥斯卡最佳电影的《逃离德黑兰》(Argo),讲述的是大本饰演的美国特工假借拍一部名叫《Argo》的电影进入伊朗营救由于革命军进攻而被困在德黑兰的6名美国大使馆员工的真实故事。不难看出两个都是要拯救人质的故事,《飓风营救》的港译是《救参96小时》,《逃离德黑兰》的港译则是《Argo-救参任务》(这里“参”读“shen”而不是“can”)。这里的“救参”是假借“救生”的谐音(粤语里“生”和“参”音近),而“参”的意思是肉参,也就是人质的意思。那么为什么人质要被称为“肉参”呢?话说本来在内地被绑匪掳走当人质的人其实是被称为“肉票”的,这个称呼是把人比作钞票,所以杀掉人质也叫做“撕票”。那么为什么“肉票”会在香港演变成“肉参”呢?相信这是中文和英文混杂交融的词语。英语中称绑架勒索为“ransom”,其中“参”的读法就是来自“ransom”里“som”这个音节了。
后者的港译有借东风之嫌,因当年前者续集比后者早一个月上映【六】
不少人觉得香港的翻译非常无厘头,这一点我认为是不甚公道的。粤语和普通话读音上有不小的差距,若用普通话去读港译片名,其中不少谐音、相关的妙处便体现不出来,自然就觉得无厘头了。再者,港译片名中所用的不少俚语甚至在广东一带都不甚流行,南岭以北的观众就更遑论看得懂了。但这并不能归罪于香港那些翻译片名的工作人员,因为他们翻译成果的受众就只是香港市民啊!
也有很多人觉得香港的翻译俗里俗气标题党。但问题是,以香港人的英文程度,要看懂大多数电影的英文名是毫无难度的,这种情况下,中文译名其实就是针对那些英语稍差的市井平民。要尽最大可能吸引这部分人进入电影院看电影,用一些他们本身日常就会用的用语,或在标题里大玩噱头,其实都是可以理解的。
如果说《在云端》(Up in the air)是阳春白雪,那么《寡佬飞行日记》就是下里巴人。前者确实信达雅兼备,不失为一个好翻译,但后者通俗易懂,一看就大概知道电影的主题,对于香港那些真正需要看中文翻译来决定是否进场的观众来说,绝对也不是一个坏翻译。阳春白雪自然是好的,但下里巴人从来不是一个贬义词,可以不认同,但没必要过分妖魔化。
此片台译《型男飞行日志》,感觉比港译更港译【七】
诚然,香港翻译的外语片名里有《皇上无话儿》这种雷人之作,但其实也有不少经典手笔,譬如《这个杀手不太冷》和《阿甘正传》就非常优秀。
又如第89届奥斯卡的最佳电影《月光男孩》(Moonlight),港译《月亮喜欢蓝》。港译之中的“喜欢蓝”源于电影里面的台词,是说黑人在月光下就像变成了蓝色,此外“蓝”与“男”在粤语里同音,暗示片子的同性主题。反观内地的翻译《月光男孩》则十分片面,因为电影是分三段分别讲述男主人公孩童、少年和青年时期的经历,“男孩”其实只有第一段(当然如果非要说后面两段也是男孩的话,那算在下输了)……
海报下方“越爱越蓝”改自香港歌手吴若希洗脑神曲《越难越爱》
再如曾获第89届奥斯卡的最佳电影几分钟的《爱乐之城》(La La Land),港译《星声梦里人》。港译其实是引用第84届奥斯卡最佳电影《艺术家》(The Artist)的港译《星光梦里人》。虽然还是“认亲戚”的做法,但这个译名确有其高明所在,“星”指女主角希望成为成功演员,“声”指男主角渴望纯粹的爵士乐,“梦”契合两人追逐梦想的经历,而“梦里人”则呼应了影片最后那一段蒙太奇。此外粤语里“星”“声”同音,又玩了下“星星”的谐音梗。而内地翻译《爱乐之城》中,“爱”“乐”都契合主题,“城”则指洛杉矶,暗喻“明星梦”这一主题,也算不错。但个人觉得这个翻译美感不如港译,稍微有些美中不足。
“星光”二字应是与好莱坞星光大道相关
当然以上都是个人看法,孰优孰劣,殊难评判,毕竟一千个人心里有一千个哈利波特,没必要为了自己心中这个,就去杀死别人心中那个。
2017/07/09 更新
注1:《万能钥匙》港译《害匙》取谐音“亥时”的原因是因为民间迷信说法亥时出生的人阴气重,容易招惹不干净的东西,感谢评论区替我解释的朋友。
注2:《月光男孩》港译《月亮喜欢蓝》是借用苏永康的歌曲《有人喜欢蓝》,之后有一部电影《蓝色情人节》(Blue Valentine)的港译叫做《有人喜欢蓝》,感谢评论区替我补充的朋友。
注3:粤语中“男”“蓝”确实不同音,我一不小心就犯傻了,感谢评论区替我指正的朋友。
注4:看到有朋友说我捧一踩一,我觉得有点无奈。说我“洗地”“强行挽尊”“捧臭脚”这些我都可以理解,但“捧一踩一”我真是接受不了。在文中我说了觉得《三傻大闹宝莱坞》和《摔跤吧!爸爸》的翻译不好,其实或者说“我不喜欢”更合适。前者我觉得强行加个“宝莱坞”非常突兀生硬,后者我觉得在蹭某真人作秀节目的热度而恰好我不喜欢这个节目,这其实是我个人主观的看法,和大多数人不喜欢港译是相同性质的行为。当然这两部电影的港译我也不怎么喜欢,只是相比之下,我更不喜欢内地的翻译。至于《小岛惊魂》《疯狂动物城》,我是真心觉得这两个翻译没抓到重点。此外文末讲到的《月光男孩》,我也说出了我认为不足的原因(也有朋友和我解释他觉得《月光男孩》好的原因,这种交流我觉得就非常良性),而《爱乐之城》我本人也没觉得差,只不过个人更喜欢港译而已。除了上面讲到的几部电影,我自问都没有太过偏颇的态度,甚至对内地翻译的主观评论都非常少。最后,我甚至还很清楚地表达了我觉得《皇上无话儿》以及《史密夫大战史密妻》这两个港译很雷人的态度。
注5:看到有朋友叫我再写文吐槽台湾的翻译,这个首先得感谢他们的厚爱。但其实我这篇文章并不是要吐槽香港的翻译,也不是说香港的翻译很好,只是想把其中我觉得还比较有趣的点拿出来和大家分享一下,同时表达一下我想大家对港台的翻译不要简单粗暴就说不好的奢望。此外,因为我是广东人,也在香港生活了一段时间,算是比较了解粤港的生活文化,才敢不自量力地写这篇文章。我不是翻译从业人员,英语渣渣全靠翻译软件,文学造诣更是弱逼一枚,电影也看得不算多,更不了解台湾的文化环境和风土人情,所以肯定不会去对自己不了解东西说三道四的。台湾译名这个题材,还是留给真正对台湾文化有了解的高人来写比较好。电影
粤语
香港
翻译回应
转发

收藏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巴神是哪位足球运动员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