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的文学作品往往被称为什么被誉为百科全书的是或生活的教科书


文学体裁的分类 文学作品一般以体裁分类。文学体裁就是文学作品的具体形式,是组 成文学作品的要素之一。 文学体裁是多种多样的,由于分类的标准不同,对文学作品体裁的分 类也就不同。我国古代有人曾根据语句有否押韵,把文学作品分为韵文与 散文两个大类。“五四”新文化运动以后,一般采用“三分法”或“四分 法”分类。 所谓“三分法”,就是依据文学作品塑造形象的不同方式,把它分为 叙事类、抒情类、戏剧类三大类。叙事文学包括神话、史诗、小说、叙事 诗、报告文学、传记文学等。它们的共同特点是叙述故事,并塑造人物形 象。 抒情文学包括抒情诗和抒情散文,它们以抒发作者的感情为主要 特色。戏剧文学是供舞台演出的脚本,它通过角色的对话和动作反映社会 生活、塑造艺术形象。 所谓“四分法”,就是根据文学作品在形象塑造、体制结构、语言运 用、表现手法等方面的不同,把文学作品分成小说、诗歌、戏剧、散文四 大类。其中诗歌类包括抒情诗和叙事诗;散文类除了抒情散文、叙事散文 外,范围很广,游记、小品、杂记、杂文、报告文学等,都归于此类;而 小说则成为独立的一类,得到了充分的重视。这是我国文学理论界较多采 用的分类法。 最古老的文学体裁——诗歌 诗歌是伴随劳动而产生的,是最古老的文学体裁。在欧洲,早在公元 前9世纪时,古希腊就有了大诗人荷马,他的《伊利亚特》和《奥德赛》 是欧洲文学史上最早的优秀史诗。在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的 三百零五篇作品,大致是周朝初年到春秋中叶的作品,是我国文学的光辉 起点,对后世文学的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讲究音韵的和谐,饱含丰富的想象和热烈的感情,是诗歌的最基本特 征。情感是诗的直接表现对象,也是诗的灵魂。想象是诗的翅膀,没有想 象,诗的感情也不可能得到很好的表现。 诗歌不像小说、戏剧那样要对生活作全面的、细致的、具体的描写, 而只通过某个最富有特征意义的生活片断作集中、概括。如白居易的《长 恨歌》,反映的是唐玄宗重色倾国的历史事实。它从杨贵妃在宫廷生活中 的纵情声色,写到战火纷飞的动乱年月;从君王的无比宠爱,写到她的死 无葬身之地;从皇上的崇高权威,写到唐玄宗救不了杨贵妃,这些复杂的 内容,《长恨歌》只用了很少的篇幅就把它高度概括出来。 诗歌的语言比其他文体更精炼,甚至每一个字都必须反复推敲,才能 最贴切、最充分地把思想感情和生活内容表现出来。有人讲,诗必须从几 千吨语言的矿藏中,提炼出足以表达内容的词句,也就是这个道理。诗歌 要表现强烈的感情,还要有鲜明的节奏与和谐的韵律。 诗歌分类如果是根据押韵,一般有有韵诗与无韵诗之分;根据语言格 式,有格律诗和自由诗之别;根据表达内容的方式,又可以分为抒情与叙 事两大类。有的诗如果兼有散文的特点,还可以叫作散文诗。 读者最多的文学体裁——小说 19世纪俄国文艺理论家别林斯基,曾经提出过这样一个问题:“什 么书传诵得最多,销得最广呢?”他认为是小说。小说是表现人的艺术, 它竭力写出那些“熟悉的陌生人”,有曲折、动人的故事情节;是时代的 画卷,能从各个方面反映社会面貌,成为生活的“百科全书”,因而拥有 最多的读者。 小说一般具有三个基本的要素:一是人物;二是故事情节;三是环境 描写。人们通常把这些称为“小说三要素”。 同其他文学体裁一样,小说也要描绘人物形象,塑造典型人物。但它 不像诗歌那样要讲究音节格律,也不像散文那样偏于抒写内心的感受,更 不像戏剧那样受到舞台演出的时空限制,它可以通过人物对话、行动、外 貌和心理活动,来细致地刻画人物性格;可以通过人物的意识流动,揭示 心灵的奥秘;也可以通过环境气氛的渲染、烘托来显示人物的个性特征; 有时还可以发挥想象、运用虚构,来揭示人物性格的发展或表现人物之间 错综复杂的关系,多角度、多方面地来描写人物、创造典型环境中的典型 性格和典型形象。小说人物描写方法的多样性,是任何文学体裁无法比拟 的。 小说这一文学体裁所以能赢得最多的读者,很重要的原因在于它能够 表现复杂、完整的故事情节。人们常说小说的使命就是叙述人的故事。没 有恰当的故事情节,人物的性格就难以得到充分而生动的显现。惊心动魄 的故事,曲折离奇的情节,往往会产生扣人心弦的力量和广泛、深刻的社 会影响。小说人物为追求美好的理想而进行艰苦的斗争,在人生道路上的 兴衰际遇、悲欢离合,不仅令读者深感兴趣,而且能激起他们的同情和共 鸣,有的还产生了巨大的教育作用。 小说是表现人的艺术。人离不开环境,小说在环境描写上与其他文学 体裁相比,它更为自由、更为灵活。上下几千年,纵横数万里,都在描写 的范围之内;社会的历史风貌,自然的奇丽景色等等都可以得到最充分、 最具体的反映,都可以用来烘托人物性格,使环境描写真正为刻划人物形 象服务。 小说按照篇幅的长短和容量的大小可以分为长、中、短三类。如果按 题材内容可分为历史小说和现代小说;按语言分类,有白话小说、文言小 说。但最常见的是以篇幅长短来分类。 最灵活自由的文学体裁——散文 散文是一种自由灵活、文情并茂的文学体裁。它与小说、戏剧相比, 更能迅速、广泛地反映现实生活。而在写法上,有的如行云流水,舒卷自 如;有的可以任意挥洒,轻快活泼。在篇幅上,它可长可短。长的数千字 以上,读来不厌其长;短的百来个字,读后也不觉其短。用它写景状物、 表情达意,都很相宜。 散文的历史悠久。中国古代把文学作品中除韵文以外的全部文章都称 为散文。五四运动以后,比较明确地把文学作品中除小说、诗歌、戏剧以 外的全部文体,都称作散文。如杂文、小品文、随笔、报告文学、传记文 学、游记等。 散文这一文体有三大特点。首先是题材广泛,取材自由。它可以写真 人真事,也可以虚构加工;可以选取工作和斗争生活的全过程,也可以选 取其中的一个场面、一个片断、一个镜头来加以生发和开掘;可以从一粒 沙中见世界,也可以在半瓣花上说人情;可以写宇宙之大,也可以写昆虫 之微。不论是新鲜的人、事、物、景,也不论是思想中的火花,或感情上 的一次波澜,都可作为散文的题材。散文的领域海阔天空,自由广泛;古 今中外,无所不包。 其次,散文的行文自由,不受任何格式和框框的限制。它不必像诗歌 那样凝炼、押韵和遵守格律,也不必像小说那样细致地刻划完整的人物形 象,更不必像戏剧那样写出矛盾冲突发展的全过程,它可以无拘无束地运 用各种形式和表现方法。而在结构布局上,它还可以不拘一格,散得开, 收得拢,分合自如。只要有一条明晰的线索将所写的各部分内容贯穿,就 能自成篇章。在表现方法上,叙述、描写、抒情、议论,可有所侧重,也 可综合运用。 再次,在语言上,散文注重文采。散文不像小说那样以 引人入胜的故事招引读者,也不像戏剧那样以扣人心弦的戏剧冲突来赢得 观众;它的艺术吸引力很大程度上是依靠语言的凝炼优美,质朴清新,或 者绚丽斑斓、热情华丽。即使是议论性的文字,也都十分讲究形象化,决 不拉长面孔说教,而是使无形的具体可感,无声的音绕于耳,给人以艺术 的美感。 供舞台演出的戏剧文学 俗话说:“剧本剧本,一剧之本。”剧本是供戏剧舞台演出的底本, 也称为“脚本”。它是与小说、诗歌、散文并列的一种文学体裁。 舞台性是戏剧文学最显著的特征。剧本的写作完全受到舞台艺术规律 的制约。由于舞台只有几十平方米,演出的时间一般不能超过三小时,因 此要求剧本中的人物、场面、时间必须高度集中。像老舍的《茶馆》,尽 管它的时间跨度很大,从1898年戊戌变法写到1948年,但全剧只 有三幕一景,一个地点。全部演出时间只有两个半小时,很好地体现了戏 剧舞台性的要求。 戏剧文学的另一个特点,是要求有强烈的戏剧性。“没有冲突,就没 有戏剧”。所谓戏剧性,指的就是矛盾冲突。它要求在有限的舞台空间和 时间内,通过人物与人物之间的各种矛盾和冲突,展开情节、刻划人物, 推动剧情的发展,揭示社会生活的本质。著名剧作家曹禺的《雷雨》,所 以有着强烈的戏剧性,就是由于全剧交织着周朴园、鲁贵两家七个人物之 间的紧张、激烈、复杂、深刻的矛盾冲突,才取得了如此震撼人心的艺术 效果。 为了适应舞台演出的需要,戏剧文学不能有作者直接叙述的语言,而 只能有剧中人物的语言,例如独白、对话、唱词等。剧本的情节、人物性 格,也都要靠人物的对话和行动来交代和表现,所以戏剧语言的特点,就 比小说等其他文学体裁的语言更具口语化、性格化和动作化。 戏剧文学的分类是多种多样的。根据所表现的戏剧冲突的性质,可分 为悲剧、喜剧和正剧三种;按照艺术形式和表现手法的不同,又可以分为 话剧、诗剧、歌剧三种。 口耳相传的民间文学 民歌民谣、民间故事、神话传说,这些由劳动人民创造,口耳相传的 作品统称为民间文学。它的结构常常较简单,语言通俗,形式生动活泼。 由于辗转相传,反复加工,逐步完善,它具有群众性、集体性的特点。 民间文学是劳动群众智慧的结晶,是人民的愿望、要求和理想的集中 反映,也是人民思想感情和意志的表现。它有着极其丰富的内容,许多作 品达到了很高的艺术水平。民间故事《孟姜女》、《梁山伯与祝英台》、 《白蛇传》、《牛郎织女》等,在经过不断地加工、完善后,成了民间文 学的佳作,被改编成各种体裁的文学作品。希腊的神话与荷马的史诗,也 都如此,不仅具有不朽的艺术魅力,而且也是后人不可企及的典范。 各国的民间文学对本国的文学发展都有着巨大的影响。我国历史上最 重要的文学形式,如四言诗、楚辞、五言诗以及词、曲甚至小说,几乎无 一不是脱胎于民间文学。像屈原、李白、杜甫、白居易、关汉卿、鲁迅等 等,几乎都受过民间文学的影响;外国作家像但丁、薄迦丘等,也都与民 间文学有着密切的关系。 历史悠久的神话 神话产生于原始社会,是人们的口头创作,也是原始文化的结晶。 在原始时代,人类的智力水平比较低下,他们还不能解释太阳的东升 西落,月亮的阴晴圆缺,夏天怎么会有雷鸣闪电,而冬天又怎么会冰雪漫 天,也不理解人是怎么来的,万物是怎样生长的。以为这一切都是由一个 统治万物的“神”在起作用,于是就想象出“神”的形象、“神”的本领 和“神”的故事。那时没有文字,都是口耳相传形成最早的“神话传说” 或“神话故事”。直到封建社会初期,在我国的一些典籍中,才记载了有 关的神话传说,但都是简单的片断。世界上保存得最完整的,要算古希腊 的神话了。它们反映了人类童年时期渴望征服自然的意志和理想,是人类 最早的文学创作。我国古代的《山海经》也保存着许多神话。 在神话中,我们的祖先想象力是极其丰富的,幻想出许许多多有着超 人的征服自然力量的英雄。如射落天上九个太阳,使人民免受旱灾的羿; 炼五色石以补苍天,使人类得以安居的女娲。外国的神话故事也是这样, 如把天火盗给人间,给人类带来了光明的普罗米修斯。 在神话中,自然物常常被拟人化、人格化。原始时代的人类认为万物 都是神灵,而神灵都具有人的性格、人的形象。因此这些神灵都取有人的 名字。如中国神话中的太阳神,是驾驭日车的伏羲;月宫中女神的名字叫 嫦娥。在古希腊神话中,太阳神被叫作阿波罗;月亮神被称为阿特米斯; 海神被叫作波塞冬;智慧女神被叫作雅典娜。 在神话中,每一项对人类有所贡献的重大发明,都被列在一个神的名 下。如中国古代神话中,发明五谷和医药的神是神农氏;发明房屋的神是 有巢氏;发明火的是燧人氏。在古希腊神话中,也是如此,万能之神是赫 拉克勒斯;能工巧匠是赫菲斯托斯,等等。 神话是我们认识人类童年时代生活的史料,是人类文学的源头,具有 高度的美学价值。在我国文学史上,屈原、陶渊明、李白、吴承恩等伟大 诗人和作家,无不受到神话的影响。有的直接从神话中取材,有的吸收了 神话中夸张、虚构、幻想等表现方法。在西方文学史上,这样的事例就更 多了。但丁的《神曲》就是以希腊神话故事为题材的。 含意深刻的小故事——寓言 寓言是一种用比喻性的故事来说明道理的文学作品,它们大都是篇幅 短小,情节简单,含有讽刺意义和教育意义的故事。 寓言的最基本的特征是主题有寄寓性。它总是寓深刻复杂的道理于浅 显简单的故事之中。例如《守株待兔》的故事,它不仅仅在于说明用什么 方法可以逮住野兔,而更在于通过这样一个故事,讲出一个普遍而又抽象 的道理:如果把事物发展的偶然性当成必然性,一味期待着这种偶然性的 再次出现,结果必定一无所得。有些讽刺性的寓言可能一眼看不出有什么 寓意,但是经过思索就会感到其中有普遍而深刻的含义。 寓言的主人公常常是人,也有的是动植物。而以动植物为主人公的寓 言,都采用拟人化的手法,把动植物当作人来写。寓言一般都有故事性, 但情节不太曲折、复杂。它常运用夸张和想象,但不荒诞。寓言也都运用 比喻,目的是通过比喻性的故事来说明有普遍意义的道理。 寓言创作,我国在二千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代就已经非常繁荣了,像 《自相矛盾》、《螳臂挡车》、《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叶公好龙》 等都是非常优秀的作品。后来唐朝柳宗元、明朝刘基等,也创作了许多有 名的作品,如《黔之驴》、《卖柑者言》等。 在外国,《伊索寓言》在公元前6世纪的古代希腊,就广泛流传了。 现在我们读到的《伊索寓言》是后人整理、记录而成的,共收集了三四百 个寓言故事,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和人民反抗压迫的斗争经验和生活教 训。 融新闻、文学于一体的报告文学 报告文学是借助形象来迅速反映真人真事的文学体裁。它是文艺性的 通讯、特写、速写的总称。 报告文学的基本特征主要有三个方面:一个是新闻性,二是文学性, 三是政论性。它必须把现实生活中有重要意义的事件、人物、时间、地点 或史实,迅速、准确、真实地报告给广大读者。这是它的新闻性。但它又 必须把具有新闻价值的人和事,以文学的形式反映出来。也就是说,它必 须注重人物形象描绘,重视情节结构的艺术组织与安排,语言必须具有文 学色彩。报告文学的内容完全属于真人真事,是作家采访、调查、观察所 得的材料,但是由于对这些采访材料作了加工取舍和组织安排,注意了人 物形象刻划,因此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不同于一般的新闻报道。 报告文学要求作家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要把自己对客观事物的审 美感情、审美观点倾注于作品之中,作者有权对他所见的事实发表评论。 这就形成了报告文学的另一个特点——政论性。在著名的报告文学《包身 工》中,作者夏衍以包身工一天的活动为线索,记叙了她们在旧社会悲惨 的日常生活和恶劣的劳动条件,中间又很有条理地穿插了对包身工制度形 成原因的分析和对这种罪恶制度的抨击。正是由于这些议论和分析,更使 得读者对野蛮的包身工制度产生无比的仇恨,并且坚信中国工人必将奋起 斗争,砸烂枷锁,迎来黎明。 报告文学与新闻报道、小说有明显的区别。它尽管与新闻报道一样, 必须做到事实准确,反映迅速,但它可以对客观事实进行提炼和概括,而 新闻报道则不需要;尽管报告文学同小说一样,强调描写人物和事件,但 它可以从事件和人物出发进行直接议论,发表作者自己的见解。而小说则 是强调作者的见解只能通过形象的塑造体现出来,作者一般不直接发表议 论。 岁月的录像——回忆录 回忆录是一种叙事性的散文。它是“当事人”(作者)用来回忆自己 亲身经历的往事,或其他人的生活经历、社会活动的一种文体。由于它忠 于历史,记述真实,所以人们称它为“岁月的录像”。 回忆录具有文献性质,有一定的历史参考价值。它要求所记的人物和 事件,必须实有其人,确有其事,不能虚构,不能篡改和歪曲。 回忆录按内容的侧重点不同,可分为写人为主和记事为主两种类型。 以写人为主的回忆录,可以写人物在较长时期内的经历,也可以写人物的 某一阶段的活动。可以详写,也可以略写。如鲁迅先生的《关于太炎先生 二三事》,就真实地记录了“有学问的革命家”章太炎先生的几件事,使 读者对章太炎先生的人品、学问以及缺点,有了清晰的了解。所以这篇回 忆录具有文献价值。有的以人物为主的回忆录,注重人物性格的刻划和典 型环境的渲染,文学色彩较浓,那就接近于传记文学,具有文学价值。 以记事为主的回忆录,主要是围绕某一个历史事件,回忆当时的具体 情形。它可以写一个时期的史实,也可以写事件的始末,或事件的一个侧 面、一个片断。如《五四运动回忆录》、《长征回忆录》等等。这种回忆 录具有很强的史料价值。 参考资料:http://www.white-collar.net/wx_hsl/whfk/039.htm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文学体裁的分类 文学作品一般以体裁分类。文学体裁就是文学作品的具体形式,是组 成文学作品的要素之一。 文学体裁是多种多样的,由于分类的标准不同,对文学作品体裁的分 类也就不同。我国古代有人曾根据语句有否押韵,把文学作品分为韵文与 散文两个大类。“五四”新文化运动以后,一般采用“三分法”或“四分 法”分类。 所谓“三分法”,就是依据文学作品塑造形象的不同方式,把它分为 叙事类、抒情类、戏剧类三大类。叙事文学包括神话、史诗、小说、叙事 诗、报告文学、传记文学等。它们的共同特点是叙述故事,并塑造人物形 象。 抒情文学包括抒情诗和抒情散文,它们以抒发作者的感情为主要 特色。戏剧文学是供舞台演出的脚本,它通过角色的对话和动作反映社会 生活、塑造艺术形象。 所谓“四分法”,就是根据文学作品在形象塑造、体制结构、语言运 用、表现手法等方面的不同,把文学作品分成小说、诗歌、戏剧、散文四 大类。其中诗歌类包括抒情诗和叙事诗;散文类除了抒情散文、叙事散文 外,范围很广,游记、小品、杂记、杂文、报告文学等,都归于此类;而 小说则成为独立的一类,得到了充分的重视。这是我国文学理论界较多采 用的分类法。 最古老的文学体裁——诗歌 诗歌是伴随劳动而产生的,是最古老的文学体裁。在欧洲,早在公元 前9世纪时,古希腊就有了大诗人荷马,他的《伊利亚特》和《奥德赛》 是欧洲文学史上最早的优秀史诗。在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的 三百零五篇作品,大致是周朝初年到春秋中叶的作品,是我国文学的光辉 起点,对后世文学的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讲究音韵的和谐,饱含丰富的想象和热烈的感情,是诗歌的最基本特 征。情感是诗的直接表现对象,也是诗的灵魂。想象是诗的翅膀,没有想 象,诗的感情也不可能得到很好的表现。 诗歌不像小说、戏剧那样要对生活作全面的、细致的、具体的描写, 而只通过某个最富有特征意义的生活片断作集中、概括。如白居易的《长 恨歌》,反映的是唐玄宗重色倾国的历史事实。它从杨贵妃在宫廷生活中 的纵情声色,写到战火纷飞的动乱年月;从君王的无比宠爱,写到她的死 无葬身之地;从皇上的崇高权威,写到唐玄宗救不了杨贵妃,这些复杂的 内容,《长恨歌》只用了很少的篇幅就把它高度概括出来。 诗歌的语言比其他文体更精炼,甚至每一个字都必须反复推敲,才能 最贴切、最充分地把思想感情和生活内容表现出来。有人讲,诗必须从几 千吨语言的矿藏中,提炼出足以表达内容的词句,也就是这个道理。诗歌 要表现强烈的感情,还要有鲜明的节奏与和谐的韵律。 诗歌分类如果是根据押韵,一般有有韵诗与无韵诗之分;根据语言格 式,有格律诗和自由诗之别;根据表达内容的方式,又可以分为抒情与叙 事两大类。有的诗如果兼有散文的特点,还可以叫作散文诗。 读者最多的文学体裁——小说 19世纪俄国文艺理论家别林斯基,曾经提出过这样一个问题:“什 么书传诵得最多,销得最广呢?”他认为是小说。小说是表现人的艺术, 它竭力写出那些“熟悉的陌生人”,有曲折、动人的故事情节;是时代的 画卷,能从各个方面反映社会面貌,成为生活的“百科全书”,因而拥有 最多的读者。 小说一般具有三个基本的要素:一是人物;二是故事情节;三是环境 描写。人们通常把这些称为“小说三要素”。 同其他文学体裁一样,小说也要描绘人物形象,塑造典型人物。但它 不像诗歌那样要讲究音节格律,也不像散文那样偏于抒写内心的感受,更 不像戏剧那样受到舞台演出的时空限制,它可以通过人物对话、行动、外 貌和心理活动,来细致地刻画人物性格;可以通过人物的意识流动,揭示 心灵的奥秘;也可以通过环境气氛的渲染、烘托来显示人物的个性特征; 有时还可以发挥想象、运用虚构,来揭示人物性格的发展或表现人物之间 错综复杂的关系,多角度、多方面地来描写人物、创造典型环境中的典型 性格和典型形象。小说人物描写方法的多样性,是任何文学体裁无法比拟 的。 小说这一文学体裁所以能赢得最多的读者,很重要的原因在于它能够 表现复杂、完整的故事情节。人们常说小说的使命就是叙述人的故事。没 有恰当的故事情节,人物的性格就难以得到充分而生动的显现。惊心动魄 的故事,曲折离奇的情节,往往会产生扣人心弦的力量和广泛、深刻的社 会影响。小说人物为追求美好的理想而进行艰苦的斗争,在人生道路上的 兴衰际遇、悲欢离合,不仅令读者深感兴趣,而且能激起他们的同情和共 鸣,有的还产生了巨大的教育作用。 小说是表现人的艺术。人离不开环境,小说在环境描写上与其他文学 体裁相比,它更为自由、更为灵活。上下几千年,纵横数万里,都在描写 的范围之内;社会的历史风貌,自然的奇丽景色等等都可以得到最充分、 最具体的反映,都可以用来烘托人物性格,使环境描写真正为刻划人物形 象服务。 小说按照篇幅的长短和容量的大小可以分为长、中、短三类。如果按 题材内容可分为历史小说和现代小说;按语言分类,有白话小说、文言小 说。但最常见的是以篇幅长短来分类。 最灵活自由的文学体裁——散文 散文是一种自由灵活、文情并茂的文学体裁。它与小说、戏剧相比, 更能迅速、广泛地反映现实生活。而在写法上,有的如行云流水,舒卷自 如;有的可以任意挥洒,轻快活泼。在篇幅上,它可长可短。长的数千字 以上,读来不厌其长;短的百来个字,读后也不觉其短。用它写景状物、 表情达意,都很相宜。 散文的历史悠久。中国古代把文学作品中除韵文以外的全部文章都称 为散文。五四运动以后,比较明确地把文学作品中除小说、诗歌、戏剧以 外的全部文体,都称作散文。如杂文、小品文、随笔、报告文学、传记文 学、游记等。 散文这一文体有三大特点。首先是题材广泛,取材自由。它可以写真 人真事,也可以虚构加工;可以选取工作和斗争生活的全过程,也可以选 取其中的一个场面、一个片断、一个镜头来加以生发和开掘;可以从一粒 沙中见世界,也可以在半瓣花上说人情;可以写宇宙之大,也可以写昆虫 之微。不论是新鲜的人、事、物、景,也不论是思想中的火花,或感情上 的一次波澜,都可作为散文的题材。散文的领域海阔天空,自由广泛;古 今中外,无所不包。 其次,散文的行文自由,不受任何格式和框框的限制。它不必像诗歌 那样凝炼、押韵和遵守格律,也不必像小说那样细致地刻划完整的人物形 象,更不必像戏剧那样写出矛盾冲突发展的全过程,它可以无拘无束地运 用各种形式和表现方法。而在结构布局上,它还可以不拘一格,散得开, 收得拢,分合自如。只要有一条明晰的线索将所写的各部分内容贯穿,就 能自成篇章。在表现方法上,叙述、描写、抒情、议论,可有所侧重,也 可综合运用。 再次,在语言上,散文注重文采。散文不像小说那样以 引人入胜的故事招引读者,也不像戏剧那样以扣人心弦的戏剧冲突来赢得 观众;它的艺术吸引力很大程度上是依靠语言的凝炼优美,质朴清新,或 者绚丽斑斓、热情华丽。即使是议论性的文字,也都十分讲究形象化,决 不拉长面孔说教,而是使无形的具体可感,无声的音绕于耳,给人以艺术 的美感。 供舞台演出的戏剧文学 俗话说:“剧本剧本,一剧之本。”剧本是供戏剧舞台演出的底本, 也称为“脚本”。它是与小说、诗歌、散文并列的一种文学体裁。 舞台性是戏剧文学最显著的特征。剧本的写作完全受到舞台艺术规律 的制约。由于舞台只有几十平方米,演出的时间一般不能超过三小时,因 此要求剧本中的人物、场面、时间必须高度集中。像老舍的《茶馆》,尽 管它的时间跨度很大,从1898年戊戌变法写到1948年,但全剧只 有三幕一景,一个地点。全部演出时间只有两个半小时,很好地体现了戏 剧舞台性的要求。 戏剧文学的另一个特点,是要求有强烈的戏剧性。“没有冲突,就没 有戏剧”。所谓戏剧性,指的就是矛盾冲突。它要求在有限的舞台空间和 时间内,通过人物与人物之间的各种矛盾和冲突,展开情节、刻划人物, 推动剧情的发展,揭示社会生活的本质。著名剧作家曹禺的《雷雨》,所 以有着强烈的戏剧性,就是由于全剧交织着周朴园、鲁贵两家七个人物之 间的紧张、激烈、复杂、深刻的矛盾冲突,才取得了如此震撼人心的艺术 效果。 为了适应舞台演出的需要,戏剧文学不能有作者直接叙述的语言,而 只能有剧中人物的语言,例如独白、对话、唱词等。剧本的情节、人物性 格,也都要靠人物的对话和行动来交代和表现,所以戏剧语言的特点,就 比小说等其他文学体裁的语言更具口语化、性格化和动作化。 戏剧文学的分类是多种多样的。根据所表现的戏剧冲突的性质,可分 为悲剧、喜剧和正剧三种;按照艺术形式和表现手法的不同,又可以分为 话剧、诗剧、歌剧三种。 口耳相传的民间文学 民歌民谣、民间故事、神话传说,这些由劳动人民创造,口耳相传的 作品统称为民间文学。它的结构常常较简单,语言通俗,形式生动活泼。 由于辗转相传,反复加工,逐步完善,它具有群众性、集体性的特点。 民间文学是劳动群众智慧的结晶,是人民的愿望、要求和理想的集中 反映,也是人民思想感情和意志的表现。它有着极其丰富的内容,许多作 品达到了很高的艺术水平。民间故事《孟姜女》、《梁山伯与祝英台》、 《白蛇传》、《牛郎织女》等,在经过不断地加工、完善后,成了民间文 学的佳作,被改编成各种体裁的文学作品。希腊的神话与荷马的史诗,也 都如此,不仅具有不朽的艺术魅力,而且也是后人不可企及的典范。 各国的民间文学对本国的文学发展都有着巨大的影响。我国历史上最 重要的文学形式,如四言诗、楚辞、五言诗以及词、曲甚至小说,几乎无 一不是脱胎于民间文学。像屈原、李白、杜甫、白居易、关汉卿、鲁迅等 等,几乎都受过民间文学的影响;外国作家像但丁、薄迦丘等,也都与民 间文学有着密切的关系。 历史悠久的神话 神话产生于原始社会,是人们的口头创作,也是原始文化的结晶。 在原始时代,人类的智力水平比较低下,他们还不能解释太阳的东升 西落,月亮的阴晴圆缺,夏天怎么会有雷鸣闪电,而冬天又怎么会冰雪漫 天,也不理解人是怎么来的,万物是怎样生长的。以为这一切都是由一个 统治万物的“神”在起作用,于是就想象出“神”的形象、“神”的本领 和“神”的故事。那时没有文字,都是口耳相传形成最早的“神话传说” 或“神话故事”。直到封建社会初期,在我国的一些典籍中,才记载了有 关的神话传说,但都是简单的片断。世界上保存得最完整的,要算古希腊 的神话了。它们反映了人类童年时期渴望征服自然的意志和理想,是人类 最早的文学创作。我国古代的《山海经》也保存着许多神话。 在神话中,我们的祖先想象力是极其丰富的,幻想出许许多多有着超 人的征服自然力量的英雄。如射落天上九个太阳,使人民免受旱灾的羿; 炼五色石以补苍天,使人类得以安居的女娲。外国的神话故事也是这样, 如把天火盗给人间,给人类带来了光明的普罗米修斯。 在神话中,自然物常常被拟人化、人格化。原始时代的人类认为万物 都是神灵,而神灵都具有人的性格、人的形象。因此这些神灵都取有人的 名字。如中国神话中的太阳神,是驾驭日车的伏羲;月宫中女神的名字叫 嫦娥。在古希腊神话中,太阳神被叫作阿波罗;月亮神被称为阿特米斯; 海神被叫作波塞冬;智慧女神被叫作雅典娜。 在神话中,每一项对人类有所贡献的重大发明,都被列在一个神的名 下。如中国古代神话中,发明五谷和医药的神是神农氏;发明房屋的神是 有巢氏;发明火的是燧人氏。在古希腊神话中,也是如此,万能之神是赫 拉克勒斯;能工巧匠是赫菲斯托斯,等等。 神话是我们认识人类童年时代生活的史料,是人类文学的源头,具有 高度的美学价值。在我国文学史上,屈原、陶渊明、李白、吴承恩等伟大 诗人和作家,无不受到神话的影响。有的直接从神话中取材,有的吸收了 神话中夸张、虚构、幻想等表现方法。在西方文学史上,这样的事例就更 多了。但丁的《神曲》就是以希腊神话故事为题材的。 含意深刻的小故事——寓言 寓言是一种用比喻性的故事来说明道理的文学作品,它们大都是篇幅 短小,情节简单,含有讽刺意义和教育意义的故事。 寓言的最基本的特征是主题有寄寓性。它总是寓深刻复杂的道理于浅 显简单的故事之中。例如《守株待兔》的故事,它不仅仅在于说明用什么 方法可以逮住野兔,而更在于通过这样一个故事,讲出一个普遍而又抽象 的道理:如果把事物发展的偶然性当成必然性,一味期待着这种偶然性的 再次出现,结果必定一无所得。有些讽刺性的寓言可能一眼看不出有什么 寓意,但是经过思索就会感到其中有普遍而深刻的含义。 寓言的主人公常常是人,也有的是动植物。而以动植物为主人公的寓 言,都采用拟人化的手法,把动植物当作人来写。寓言一般都有故事性, 但情节不太曲折、复杂。它常运用夸张和想象,但不荒诞。寓言也都运用 比喻,目的是通过比喻性的故事来说明有普遍意义的道理。 寓言创作,我国在二千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代就已经非常繁荣了,像 《自相矛盾》、《螳臂挡车》、《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叶公好龙》 等都是非常优秀的作品。后来唐朝柳宗元、明朝刘基等,也创作了许多有 名的作品,如《黔之驴》、《卖柑者言》等。 在外国,《伊索寓言》在公元前6世纪的古代希腊,就广泛流传了。 现在我们读到的《伊索寓言》是后人整理、记录而成的,共收集了三四百 个寓言故事,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和人民反抗压迫的斗争经验和生活教 训。 融新闻、文学于一体的报告文学 报告文学是借助形象来迅速反映真人真事的文学体裁。它是文艺性的 通讯、特写、速写的总称。 报告文学的基本特征主要有三个方面:一个是新闻性,二是文学性, 三是政论性。它必须把现实生活中有重要意义的事件、人物、时间、地点 或史实,迅速、准确、真实地报告给广大读者。这是它的新闻性。但它又 必须把具有新闻价值的人和事,以文学的形式反映出来。也就是说,它必 须注重人物形象描绘,重视情节结构的艺术组织与安排,语言必须具有文 学色彩。报告文学的内容完全属于真人真事,是作家采访、调查、观察所 得的材料,但是由于对这些采访材料作了加工取舍和组织安排,注意了人 物形象刻划,因此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不同于一般的新闻报道。 报告文学要求作家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要把自己对客观事物的审 美感情、审美观点倾注于作品之中,作者有权对他所见的事实发表评论。 这就形成了报告文学的另一个特点——政论性。在著名的报告文学《包身 工》中,作者夏衍以包身工一天的活动为线索,记叙了她们在旧社会悲惨 的日常生活和恶劣的劳动条件,中间又很有条理地穿插了对包身工制度形 成原因的分析和对这种罪恶制度的抨击。正是由于这些议论和分析,更使 得读者对野蛮的包身工制度产生无比的仇恨,并且坚信中国工人必将奋起 斗争,砸烂枷锁,迎来黎明。 报告文学与新闻报道、小说有明显的区别。它尽管与新闻报道一样, 必须做到事实准确,反映迅速,但它可以对客观事实进行提炼和概括,而 新闻报道则不需要;尽管报告文学同小说一样,强调描写人物和事件,但 它可以从事件和人物出发进行直接议论,发表作者自己的见解。而小说则 是强调作者的见解只能通过形象的塑造体现出来,作者一般不直接发表议 论。 岁月的录像——回忆录 回忆录是一种叙事性的散文。它是“当事人”(作者)用来回忆自己 亲身经历的往事,或其他人的生活经历、社会活动的一种文体。由于它忠 于历史,记述真实,所以人们称它为“岁月的录像”。 回忆录具有文献性质,有一定的历史参考价值。它要求所记的人物和 事件,必须实有其人,确有其事,不能虚构,不能篡改和歪曲。 回忆录按内容的侧重点不同,可分为写人为主和记事为主两种类型。 以写人为主的回忆录,可以写人物在较长时期内的经历,也可以写人物的 某一阶段的活动。可以详写,也可以略写。如鲁迅先生的《关于太炎先生 二三事》,就真实地记录了“有学问的革命家”章太炎先生的几件事,使 读者对章太炎先生的人品、学问以及缺点,有了清晰的了解。所以这篇回 忆录具有文献价值。有的以人物为主的回忆录,注重人物性格的刻划和典 型环境的渲染,文学色彩较浓,那就接近于传记文学,具有文学价值。 以记事为主的回忆录,主要是围绕某一个历史事件,回忆当时的具体 情形。它可以写一个时期的史实,也可以写事件的始末,或事件的一个侧 面、一个片断。如《五四运动回忆录》、《长征回忆录》等等。这种回忆 录具有很强的史料价值。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被誉为百科全书的是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