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爱玲评价最高的作品的作品过时了吗?

谢邀。于千万人之中遇见你所要遇见的人,于千万年之中,时间的无涯的荒野里,没有早一步,也没有晚一步,刚巧赶上了,那也没有别的话可说,惟有轻轻地问一声:“噢,你也在这里吗?因为爱过,所以慈悲;因为懂得,所以宽容。也许每一个男子全都有过这样的两个女人,至少两个。 娶了红玫瑰,久而久之,红的变了墙上的一抹蚊子血,白的还是“床前明月光”; 娶了白玫瑰,白的便是衣服上的一粒饭粘子,红的却是心口上的一颗朱砂痣。我要你知道,在这个世界上总有一个人是等着你的,不管在什么时候,不管在什么地方,反正你知道,总有这么个人。说好永远的,不知怎么就散了。最后自己想来想去,竟然也搞不清楚当初是什么原因把彼此分开的。然后,你忽然醒悟,感情原来是这么脆弱的。经得起风雨,却经不起平凡......长的是磨难,短的是人生。生命是一袭华美的袍,爬满了蚤子。一个人 ,如果没空 ,那是因为他不想有空 , 一个人 ,如果走不开,那是因为不想走开 , 一个人 ,对你借口太多 ,那是因为不想在乎。时代的车轰轰地往前开,我们坐在车上,经过的也许不过是几条熟悉的街衢,可在漫天的火光中也自惊心动魄。可惜我们只顾忙着在一瞥即逝的店铺橱窗里,找寻我们自己的影子——我们只看见自己的脸苍白渺小,我们的自私与空虚,我们恬不知耻的愚蠢。谁都一样,我们每个人都是孤独的。死生契阔——与子相悦,执子之手,与子偕老是一首最悲哀的诗……生与死与离别,都是大事,不由我们支配的。比起外界的力量,我们人是多么小,多么小! 可是我们偏要说:‘我永远和你在一起,我们一生一世都别离开’。——好象我们自己做得了主似的。…………如果这些都过时了,我们的爱情就过时了,我们的生活就过时了,我们的世界也就过时了。如果人人行尸走肉,生命还有存在的意义吗?}
真实的洞悉人心的作品不会过时,只是她的气韵不被现代审美所喜了,仅此而已。不是所有人都能消受繁华过后的沧冷叹息,华美袍子上密密匝匝的虱子,蝴蝶鸳鸯下的算计和交易,那些蠢动的见不得光的小心思——无关道德,也与伟光正的三观背道而驰,可她写的本不是时代的颂歌,而是小人物的悲喜生平。用对慷慨壮烈爱国主义的作品来要求张爱玲,简直滑稽。见惯了鸿鹄大鹏扶摇直上,就去嗔责蜂鸟为什么不展翅高飞,非要在自己的一方天地里蜷缩着。大部分人并不曾细读张的作品,也并不具备客观评述的资格。所谓的观点不过是鹦鹉学舌,盲人摸象,党同伐异,用激烈的言辞吸引眼球,表现自己浅薄的学识和优越感。看了几个公众号的矫饰文字,就自以为掌握了真相。从人堆里跳出来,又加入了另一个人堆。从一个井跳出来,又跳下另一个井。反正他们头顶的天,就只有井盖那么大。只因为她和胡兰成的过往,只因为她不曾写过爱国情怀的作品,只因为她写过一些幽婉的句子,就急于将她定性为小布尔乔亚的风花雪月,只会低到尘埃里的恋爱脑——我还能说什么好呢。我喜欢素朴,可是我只能从描写现代人的机智与装饰中去衬出人生的素朴的底子。因此我的文章容易被人看做过于华靡。但我以为用《旧约》那样单纯的写法是做不通的,托尔斯泰晚年就是被这个牺牲了。我也并不赞成唯美派。但我以为唯美派的缺点不在于它的美,而在于它的美没有底子。溪涧之水的浪花是轻佻的,但倘是海水,则看来虽似一般的微波粼粼,也仍然饱蓄着洪涛大浪的气象的。美的东西不一定伟大,但伟大的东西总是美的。只是我不把虚伪与真实写成强烈的对照,却是用参差的对照的手法写出现代人的虚伪之中有真实,浮华之中有素朴,因此容易被人看做我是有所耽溺,流连忘返了。虽然如此,我还是保持我的作风,只是自己惭愧写得不到家。而我也不过是一个文学的习作者。我的作品,旧派的人看了觉得还轻松,可是嫌它不够舒服。新派的人看了觉得还有些意思,可是嫌它不够严肃。但我只能做到这样,而且自信也并非折衷派。我只求自己能够写得真实些。这是张对自己的评价。最后,别被网上的张爱玲语录给误导了。看着这些乌七八糟的用来断章取义的句子,妈的,虱子蚤子都分不清,尬不尬?有些根本不是她的原话,我只想说傻,逼。另外,我觉得她的《流言》比小说有意思得多得多。一个妙趣横生的女人,居然被说成恋爱脑,真的是糟蹋。既糟蹋自己的眼睛,又糟蹋别人的眼睛。}
我想了想,我确实有点话说。目前在我看来,孔子也好,迅哥儿也好,所主要描绘的,主要被人引用的,是一种"超我",一个人应该学会如何做"人"。这往往也被人以为是大格局,是值得向往的。是"虽不能至,心向往之"的。但人不止是有"超我"的,人应当有保留自我的一部分的权力。如果强迫性的要求每个人都成为君子,只会导致每个人小人的一面藏的更深,影响更大。而张的作品在我看来其实是,一种自我。不仅仅是张的自我,更是她笔下人物的一种自我,他们是小人物,有局限性,没法凭空借力,但究竟是认真的。孔子其实也知道人有一部分自我,在子贡救人不要补助金时批评子贡,说:"如果你不要补助金救人,以后人们会愿意效仿你当一个圣人,而不好意思领补助金。但人们自己救人的损失他们自己清楚,他们反而不会愿意去救别人了。"鲁迅也同样知道,他的一些回忆性散文,包括对父亲让自己玩之前背好书的抱怨,都能体现出自我的部分。但是还不够,远远不够。他们俩人的意象仍是侧重于超我的。提到鲁迅总能先想到批判性,"横眉冷对千夫指"而少有"俯首甘为孺子牛"。孔子的学说更是不少被人引用来压迫和束缚人。我们不能不承认现在的局面,人人都有自我却羞于表达,而鼓励"超我"成为某些人的手段一一我们必须是道德的,我们必须是感恩的。这造成了现在滑稽的局面,人人都说诚实好,但人人都习惯性的耍各种花招;在网上是道德警察对人百般苛责,在线下却是冷漠的。甚至对于"自我“潜意识不要的地方,可以开启"超我"指指点点;到自己真有一头牛的时候,就哑声了。在我看来,地狱笑话也好,各种开导(撸)开摆文化和小丑(痛苦面具)文化,都是对外界剥夺"自我”的一种矫往过正。各种开导反对的是性压抑,道德观让人们羞于公开提性;开摆是针对超我对努力的要求。小丑则是对超我光鲜形象的反击。但仍不够,自我的意识不够觉醒。人们对于这些仍带有猎奇式的俯视。被压抑的自我让人本能的想要发泄,而可悲的是,想要的发泄也被控制在超我的道德观的范畴之内,人们在寻找不义之事发泄。比如,对于自杀的人发泄恶意。因为自杀的人在传统道德观内是不正确的;一些小小的坏事,被曝光出来就会遭网暴,甚至于不是坏事的事都会被挑出毛病。人们需要看见人性不完美的地方,不管是自己的,还是别人的。张的好处就在于,她确确实实地做到了。不是鲁迅式的批判,与阿Q彻底划清界限;而是承认人生确实有不足,但又在局限性内认真的活“普通人的一生,再好些也是“桃花扇”,撞破了头,血溅到扇子上,就这上面略加点染成为一枝桃花。”看上去那么虚无,但桃花是美的。"这些凡人比英雄更能代表这时代的总量"读到这里实在忍不住想哭。每个人都可以是英雄,人人都这么说,但人人都知道英雄几乎只有一个。像舞台的聚光灯打在身上,牺牲都有种快感。母亲被歌颂成英雄,牺牲自我的围着孩子连轴转一一但人不是那么伟大的,有一日,母亲向孩子讨要那牺牲掉的自我,这笔帐又如何算?中国人需要一点自我,需要不是以居高的批判式看待"人"局限性的作品。张在这点上做的很棒。如果让张写拿补贴金救人的事,也许她会写小人物的盘算比较,最后甚至没能救上人。这个故事相比子贡无偿救人,不够道德,不够格局大。但中国需要这样的故事。}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张爱玲评价最高的作品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