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格曼普拉姆伯格这个品牌钢琴怎么样样 了解伯格曼钢琴的特点和优势?

时间:2012年06月20日来源:中国艺术报作者:梁宇锋(中国劳动关系学院文化传播学院教师)  作为欧洲现代电影的旗帜性人物,英格玛·伯格曼一向秉承沉郁理性的精神,坚持简约质朴的影像风格,凭借其敏锐的生活洞察和丰富的镜头表现,使得他的电影有别于欧洲现实主义电影作者对当时社会生活的一般描写,在他的作品中习惯性地把摄影机指向人物的内心世界,进而探索人的精神灵魂,也正是这种运用影像手段探究人类精神命题的创作特质,成就了伯格曼“银幕哲学家”的美誉。  纵观伯格曼的电影作品,不难发现他的影片主题多为哲学命题,即通过对上帝的质疑、生死的探究以及对人性孤独的摸索,进而展开他充满困惑的哲学思辨,而这三个方面的银幕探索也构成了伯格曼电影世界不断追寻的三个基本主题。正如伯格曼自己所说,“没有哪一种艺术形式能够像电影那样,超越一般感觉,直接触及我们的情感,深入我们的灵魂。”也正是怀有这样的创作理念,才诞生了《野草莓》《第七封印》《假面》《芬妮和亚历山大》等一系列触及灵魂的经典,而跟随伯格曼的摄影机,也让当代人仿佛看到了剥去社会躯壳后那些赤裸而本真的每一个自己。在影像表现手法上,伯格曼擅于运用抽象的哲学概念去表达一种思想或精神状态,同时借助隐喻、象征、潜意识、梦幻等现代主义手法,在银幕世界里实现深奥的哲学探索。应当说,利用镜头语言构建精神化的时空体系,是伯格曼影像语言表达的鲜明特点。  这部拍摄于1957年的电影《野草莓》,镜头为观众展现了年迈孤独的伊萨克教授的精神之旅,但整个故事并不像《第七封印》那样在实际空间中展开合乎逻辑的顺序叙事,而是按照梦的逻辑来组织时空交错的旅程。用旅途表现人生,用梦境反思现实,是伯格曼电影最为常用的故事表现形式。应当说,伯格曼的很多创作灵感都来源于梦境,与其创作初期受到当时瑞典戏剧大师斯特林堡的熏陶影响不无关系,这也使得他的电影犹如一出梦幻剧,故事中梦幻与真实合乎情理地交错于银幕,也合乎逻辑地潜入人的内心意识。  其实,早在1946年伯格曼学生时代就推崇法国导演马赛尔·卡尔内的“诗意现实主义”这一概念,并声称“电影应当走出现实主义,走出对人们周围的现实的描写”。在伯格曼的电影观当中,他认为幻想与真实没有明显的界限,电影应当成为想象和现实高度结合的载体。正如伯格曼自己曾经说,“我的电影从来就无意写实,它们是镜子,是现实的片段,几乎和梦一样。”也因此,他的创作想象可以自由驰骋,不受理性、顺序和时空的限制。可以说,梦不仅是他重要的剧作元素和表现手段,也造就了他的整体银幕形态和重要风格。  《野草莓》这部电影,标志着伯格曼梦幻剧电影观的彻底成熟,整部影片结构由四个梦组成,以噩梦开始、以美梦结束,形成环形剧作结构。梦不仅是伊萨克临终前回忆一生的心灵写照,也是影片组织结构的逻辑。这四个梦以伊萨克教授从斯德哥尔摩到隆德接受荣誉博士为故事主线,其间在旅程中穿插了老人触景生情后的一些片段回忆和梦境幻觉,在此伯格曼打破了时空的界限,让伊萨克在24小时内回顾和检讨了自己的一生。应当说,《野草莓》真正的功绩在于它创造性地建立起一种前所未有的“心理式结构”。在这部影片中,现实与梦幻这两组时空内容保持着一种主题意义上的关系,而不仅仅是单纯叙事意义上的关系。也就是说,梦幻场面不再像叙事性闪回那样,单纯为了交代出现实故事的前史、以使观众知道剧情展开以前发生过什么,而是向观众揭示人物丰富复杂的内心生活,成为心灵的透镜。同时,梦幻时空的内容,又成为现实时空中人物行为的动力和依据,推动人物的性格发生变化。《野草莓》在欧洲电影史上之所以能够树立起一座影像叙事的里程碑,很大程度上缘于伯格曼的摄影机能够直接进入人的精神领域,并且形象地表现人物心理活动的变化过程,正是如此,伯格曼一直被视为“意识流”电影的教父级人物。  《野草莓》的开篇部分,宛如那部布莱松的《一个乡村牧师的日记》,以书信和日记的镜头进入到人物内心的描写。本片中伯格曼以伊萨克教授写日记的自述镜头作为影片的序言,进而展开梦幻剧式的故事。在伊萨克即将启程的那个早晨,老人做了一个噩梦,而这段梦境画面,也是迄今为止电影史上表现梦境的经典段落:没有指针的钟表、没有面部器官的行人、灵车在空寂的街道上孤独行驶、坠地的棺材中伸出一只手把自己往棺材里拉,棺材里的人竟然就是自己。这段超现实主义的梦幻镜头,利用强烈的明暗对比使光影交织成一片冷漠的几何形状,带给人一种神秘的恐惧感,仿佛具备了我们实际梦中的一切细节质感,增强了梦境的观影真实感。同时,这组超现实的银幕影调,多少都受到了意大利超现实主义绘画大师契里柯的直接影响,并且在道具造型设计上能够找到类似于达利的无针软钟,一定程度上也印证了现代电影造型元素与美术观念发展的一脉相承。  在伊萨克和儿媳玛丽安的驱车途中,他们来到了伊萨克童年时代的夏日别墅,在别墅前面有一块草莓地,老人靠在一棵树下进入到了白日梦的幻境:在钢琴声与欢笑声交杂的背景环境音中,伊萨克看到了自己青年时代的恋人萨拉在摘野草莓。此时的梦境,好似传统叙事的闪回段落,但伯格曼并没有按照常规叙事手法安排青年的伊萨克与莎拉对话,而表现的却是年暮的伊萨克极力想与年轻的萨拉打招呼,但萨拉却视其如空气。这种穿越时空的闪回手法,阻隔了人物之间的相互交流,不但使镜头的画面表现更似梦境,同时也在故事主题上突出了伊萨克晚年的孤独忧郁与痛苦无助。在旅程的后半段,玛丽安开车,伊萨克显得有些疲惫,不久就第二次进入到了白日梦:伊萨克回到了那片草莓地,摘完草莓的萨拉两次拿起手中的镜子让伊萨克面对自己的脸庞,并告知伊萨克“你知道太多,却不知道任何东西”。以此段落的梦境为始,伯格曼开始利用梦境闪回推动主人公的心理变化,当伊萨克面对镜中的自己时,其实已经在心理上开启了自知之旅,而萨拉的那段话在叙事上更宛若伊萨克的内心独白。应当说,让梦者深处梦境,但又无法参与梦境,这种闪回表现手法正是伯格曼为银幕营造精神化时空的功力所在。  在随后的旅途中,伊萨克教授目睹了阿尔曼夫妇的相互厌恶与相互攻击,从他们的身上清楚地看到了自己当年不幸的婚姻,可以说伯格曼在剧情上安排这对夫妇出现,也正是为伊萨克接受婚姻的“审判”而埋下的伏笔。在接下来的梦中,伊萨克来到了一个酷似审判庭的考场,随后他被带入一片树林。在密密麻麻的林间,伊萨克亲眼目睹了当年妻子与别人通奸的场景,而越轨之后妻子卡琳曾对着镜子哭诉,“他就像冰块一样冷酷,他的伪善让我恶心”。这番话也点醒了伊萨克一贯冷漠的神经,让他明白自己其实对于亡妻从未给予她所需要的关爱,甚至悔恨自己当时对卡琳的通奸行为都能无动于衷,痛苦之余他接受了妻子对他“自私”、“无情”的罪名控告,而判决的惩罚就是“和往常一样的孤独”。也正是在这个梦魇之后,老年的伊萨克开始清醒地认识自己曾经犯下的错误,并为了能摆脱孤独、改善家庭关系而开始了自我拯救。在此后的时间里,伊萨克开始尝试与身边的家人重建感情联系,进而懂得关怀与给予,在付出关爱的过程中,也使得自己获得了精神上的慰藉与满足。  在伊萨克的最后一个梦中,初恋萨拉牵着他的手,穿过草丛来到河畔,远处垂钓的父亲和坐在旁边的母亲朝他挥手微笑,伊萨克亲切地望着对面的父母,整个画面恬静而富有诗意。伯格曼设计的这组镜头,充分展现了步入晚年的伊萨克与双亲在心灵上的接纳与和解,从而让主人公在精神上归于平静。当镜头转入现实场景后,躺在床上的伊萨克也终于露出了久别的笑容,从而为全片作结。整部影片,伯格曼安排伊萨克教授在一天内完成了一次人生的回顾之旅,剧作严谨缜密而又不乏张力:以接受有罪判决为因,以展开自我救赎为果;以接受个人荣誉为始,以懂得真心待人为终。  纵观伯格曼的所有影片,《野草莓》具备其电影作品的一贯风格,但又显得卓尔不群,该片曾在1958年柏林电影节上荣获金熊奖,并被电影界公认为伯格曼最伟大的艺术作品。从影片创作的角度来看,《野草莓》全片故事主题鲜明而又富有哲学意味,人物对白简短而又不乏内在表现力,剪辑节奏舒缓而又富有音乐韵律,影调平实质朴而又不乏高反差的明暗对比;从电影史的角度来看,应当说伯格曼在视听语言上的大胆尝试,启发和推动了现代欧洲作者电影的进一步革新,尤其对于法国新浪潮电影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世界电影史上无愧为一部经典传世之作。如果说,伯格曼的电影犹如一面镜子,那么《野草莓》不仅照射出了我们的样子,也呈现了我们的灵魂。
(编辑:孙菁)
上一篇:李长春会见出席“中非合作论坛——文化部长论坛”非洲各国代表团团长下一篇:艺术是一门自我的必修课}
2022-04-26 22:40
来源:
悟空看非遗
没有钢琴的话该怎么练指法
理解舒曼,你需要热爱文学
钢琴家阿劳为何“不再弹巴赫了”?
到莱比锡记得去圣托马斯教堂听巴赫
这篇文章带你了解十九世纪浪漫乐派
《冬之旅》的浪漫主义音乐特征
盛原:欣赏巴赫的三十二条军规
因为这首作品施特劳斯被人告上法院
考验乐队各部分乐器能力的试金石
导读:有很多朋友想学习钢琴,但是却没有钢琴,这样要怎么练习指法呢?小编在此整理了没有钢琴练指法方法,供大家参阅,希望大家在阅读过程中有所收获!
01
没有钢琴练指法方法
1、找一个光滑的平面,把手指放上去,做好手型,用单个手指在平面上来回推拉,掌关节和指尖关节要突出并坚硬,推拉时手指不能变形,指尖与平面磨擦的地方 就是触键的最佳位置,(不是指甲,是指头的肉),注意推拉时手腕要放松。这个练习有助于初学者找到触键位置和训练手指的硬度,有的同学刚开始练习会手腕僵 硬,这个练习用的是巧力,推的时候,手指要用顶的力,拉的时候要用勾的力,也就是用对抗的力量,只要手指不变形就达到要求,不需用蛮力。
2、手掌打开,用最快速度最大力量握拳,握完马上放松,打开,再握,十个一组,有助于训练手指弹奏时的爆发力和放松。建议和抬指一起练习。
3、与2相反,握拳,用最快速度最大力量张开,马上放松,十个一组。有助于手指伸张和推的力量。建议和贴键、手臂跳音一起练习。
4、手掌平伸,手腕放松,从一指开始,向右划圈十个,向左划圈十个,再到二指、三指这个练习有助于手指的灵活独立。
5、把整个前臂放在桌面上,手腕贴着桌面,以达到放松的效果,手指轮流敲击,这样就解决了弹琴时手腕僵硬和手腕抖动的问题了。
02
训练钢琴手指的速度
初学钢琴之时,练钢琴平时怎样练手指?除了进行手型训练及手指力度训练之外,还应加强对手指速度的训练,这是保证演奏流畅度的关键。很多钢琴学员因为手指速度较慢,造成演奏拖泥带水、断断续续,严重影响演奏表现力。那么,怎么训练钢琴手指的速度?古诺钢琴建议大家最好进行一段专门的跑动手指练习。找一首满足标准的曲子,最好是可以转调,配合方法进行练习。
1、高抬指快下键练习。节拍器速度40-60,要求弹之前抬高手指,尽可能快的弹下去,这样可以训练手指反应的速度。
2、手指勾琴键练习。这时可以缓解高抬指过于刺耳的音色,锻炼整个手指上的每一块肌肉,快速向自己方向勾。
3、中速弹跳音练习。一拍四个音,锻炼手指反应速度,并且仔细听每个音是否断开的,长短、音色是否均匀。还有的方法就是音量用mf或者mp,弹完一个音之后迅速放松,让琴键自动把手指抬回去,这样手指的动作幅度非常小。这个练习可以有效的提高手指速度,并且放松手指。
4、手指站立弹奏练习。这是一种很好的办法,触键要很深,这个手指练习感觉累了要马上停止休息一下。
这些手指练习都可以分成两种,一种是夸张做更大的动作,让动作变得困难,另外一种是为了提高速度,减少体力消耗,动作尽可能小。
听古典音乐是健康的生活方式
每日更新的古典音乐公众号
【舒曼往期分享】 :1、音乐短札丨舒曼,总有一种理由被铭记丨“人们感受着舒曼非凡的想象力,而很少在其中体味到幻听症和精神分裂给他所带来的痛苦与折磨。” 2、舒曼最著名的钢琴曲《C大调幻想曲》(Fantasie C-Dur, op. 17) ;3、伯格曼《芬妮与亚历山大》中的舒曼配乐 ;4、带你进入作曲家舒曼的乐评世界丨“乐评家不能通过音符对他的读者传达看法,他必须通过语言,他是在黑暗中翻译,因为没有字典能帮助他。” 5、想破解《调音师》的谜团,需知乎舒曼的“生死爱恋”!——聆听《诗人之恋》(Dichterliebe Op.48 ) ;
6、被标签的肖邦与被冷落的舒曼丨同样的诞辰两百周年,不一样的纪念风景丨愿意在深夜念叨舒曼的人,多半是真正爱着那个“失败的怪人”的 ;7、舒曼何以成为一名音乐评论家丨在他眼中,喜欢就是喜欢,批评就是批评,即使是被奉为神明的贝多芬,也同样遭到了批评 ;8、一位母亲的一生丨舒曼《女人的爱情与生命》丨爱妻克拉拉的爱情与生活丨“你是我的灵魂、我的心,你是我的欢乐、我的悲伤,你是我的世界” ;9、邓泰山:舒曼《a小调钢琴协奏曲》(Op·54) ;
10、肖邦的作品不可能是一门门大炮,舒曼和我们都夸张了肖邦和音乐自身 ;11、 他用音乐传达“丰富多彩的生活印象”丨舒曼《童年情景》(Kinderszenen Op.15) ;12、 什么样的音乐才是好音乐?舒曼音乐美学思想浅析 “;13、作为你的未婚妻,你必须题献给我更多作品”丨聆听舒曼《幻想曲》(Op.28 No.2) ;14、纪念舒曼丨《阿贝格变奏曲》的创作特点探析丨“舒曼用音乐写出自己对世间事物的情感体验,这部作品体现了他的梦幻感和虚无缥缈气质。”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普拉姆伯格这个品牌钢琴怎么样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