泸定桥二十二大渡河十八勇士建国后职务最终结局


2023-08-29 21:59
来源:
思雨忆史发布于:广东省
在四川省泸定县的泸定桥边上,伫立着一座纪念碑,上面邓公亲自书写了红军飞夺泸定桥纪念碑这几个大字,以此来纪念红军这英勇的一战。但是一直以来,对于飞夺泸定这次战役,很多人都有一个疑问,有人说飞夺泸定桥一共有22勇士,也有人说是21勇士,更有甚者认为当时飞夺泸定桥只有十八名勇士,但是无论是多少勇士,在很长的一段时间中我们却连一个名字都说不出来,就好像这些勇士们在完成这次壮举之后就神秘消失了一样,而在几十年之后,一个细小的线索却再次引起了人们的注意。
1935年5月26日 ,我们的红军战士在敌人的围追堵截之下终于是通过了彝族同胞所在的区域,来到了大渡河的河岸,在大渡河的河岸只有一个合适的渡口,那就是安顺场,机缘巧合之下,我们的部队夺取了一条当地的大地主准备用来逃走的船只,凭借这一条船,我们顺利的夺下了安顺场的渡口,但是即使渡口已经夺下,当时的形势也是极为紧迫,蒋介石的部队修着碉堡都快要赶上我们了,大渡河因为水流过于湍急,所以无法架桥,只能依靠渡船,而当时的渡船只有四条,其中三条都在抢修,毛主席稍微估算了一下,预计如果我们全部依靠渡船过河最起码需要半个月的时间,到时候蒋介石的部队爬都爬过来了。
我们根本没有半个月的时间,怎么办?毛主席当机立断,命令大部队立即北上,夺取泸定桥,由泸定桥渡河。为了以防万一,毛主席特意安排了红一军团的一师在安顺场乘船渡河,然后沿着河东岸向北进发,二师和红五师在河西岸西北进发,二师和五师作为主力部队,攻下泸定桥,而一师则作为奇兵策应。
而我们今天要讲的飞夺泸定桥的勇士,就在河西岸的队伍中,当时的安排是这样的,2师4团作为先头部队,快速前进,为后续大部队打通道路,尽量夺取泸定桥,规定期限是3天,而当时4团的团长叫黄开湘,政委叫杨成武,没错,就是后来的开国上将,杨成武。
在黄开湘和杨成武的带领下,四团在27日开始向北出发,仅仅第一天的时候就奔行了差不多90里山路,这一天不仅仅是单纯的行军,还包括了清除敌人的火力点和敌人安插在河岸的阻击部队,可以说这个速度相当可以了,从安顺场到泸定桥有320多里路,如果按照这个速度,4团绝对可以在规定的时间内赶到泸定桥,但是就在28日凌晨五点钟,四团再次开始出发的时候,朱老总下达了新的命令,因为后方的敌人越来越近,所以要求四团在29日就攻下泸定桥,这一下比原来的时间少了一整天的,此时四团的战士距离泸定桥还有240里的山路,中间还有一些敌人的岗哨需要清除,而那个时候也没有现在的汽车,全都是靠着战士的两条腿来走,难度可想而知。
28号到29号,四团需要在奔行240里路的同时,搞定路上的敌人,并且攻下泸定桥,这个任务如果让国民党来,恐怕当时就撂挑子了,但是四团什么都没有说,立即开始了自己的狂奔,晚上七点的时候,四团距离泸定桥大约还有110里路的距离,也就是说在之前的1个小时里面,四团飞奔了130里山路,顺带搞定路上三四股敌人的部队,眼看任务已经快要完成了,天上却下起了大雨。
就这样,战士们冒着大雨,泥泞的山路上继续狂奔,这个时候,左边是陡峭的山崖,右边是咆哮的大渡河,战士们只要脚下一滑,就会跌入万劫不复的境地,可是即使如此,战士们也没有任何的怨言,依然在漆黑的夜里狂奔。
有人问,为什么不点火把呢?答案很简单,因为我们不知道对面的情况,如果此时点上火把,那么很容易就引起敌人的怀疑,但是跑了一半左右的路程的时候,河对岸却突然亮起了火光,一条长长的队伍出现在我们红军战士的对面,这不是别人,正式要去泸定城增援的川军,蒋介石也担心我们会从泸定桥渡河,所以提前做了准备,但是对面的川军只知道是要去增援,并不知道红军此时已经在奔向泸定城的路上了。
而杨成武看到对面亮起火把之后,当即下达命令,全军点燃火把继续前进。对面的川军很明显也看到了我们的队伍,但是因为距离比较远并且天黑还下着雨,所以他们并不知道我们是哪里的部队,所以他们隔着大渡河向我们喊话,问我们是那支部队的。
战士们想都没想,就报出了之前击溃的川军的部队的番号,说自己奉命前往泸定桥进行增援,对面的川军不疑有他,于是大渡河的两岸,两条火龙就像在赛跑一样,快速奔行,但是过了没多久,对面的那条火龙突然停了下来,我们的战士们当时就向着他们喊话,询问发生了什么事。对面的回答让我们的战士们愣了一下,对面回答说,到点了,下班吃饭了。
但是在我们并没有过多的犹豫,很快就再一次开始了前进,为了快速前进,四团将所有的重武器都交给一个连,然后剩下的队伍轻装前进,终于在29号早上六点左右,到达的泸定桥的西侧桥头,并且顺带干掉了西侧桥头守卫的敌人部队。
简单来说,四团用了25个小时,跑了240里山路,中间还经历了不少次战斗以及遭遇大雨大雾这样的恶劣天气,可以说这简直就是一个奇迹,而到了泸定桥之后,我们的战士们没有直接开始作战,而是选择了休息,因为按照计划,下午四点钟战斗才会打响,并且这个时候我们的重武器也还在路上。
随着重武器的到来,夺取泸定桥的战斗很快就开始了,作为连接四川和西藏的唯一桥梁,就算是国民党也不舍得全部炸了,因为当时修建这座桥的时候,康熙帝花了不少银子才建成的,但是为了阻止我们夺取泸定桥,他们将桥面上铺着的木板全部都拆除了,只剩下了13根碗口粗的铁链横在湍急的大渡河之上。
虽然这座桥仅仅只有103米,但是河对岸,敌人的机枪阵地早就已经架设好了,光秃秃的铁索和敌人黑洞洞的枪口,这神仙来了也过不了啊。但是遗憾的是,我们的队伍不信神,而且在夺取泸定桥的时候,我们居然有火力优势,你敢信?当时的红四团轻重机枪加起来一百多挺,对面虽然是川军,但是根本没办法比。
在战斗开始之前,四团在桥的两侧分别布置了一个营的兵力,一方面是扩大打击面,阻击增援的敌人,第二方面是集中火力,火力压制对面的敌人,剩下的队伍中挑选出了22名勇士,作为尖刀队突进,而后面跟着一个连,这个连的战士每个人都带着木板,跟在22勇士的后面铺设木板,最后一个连就是突击队,一旦桥面铺设完毕,突击队立刻出发,冲到对面敌军阵地中,撕开一道口子。
在这里我们解释一下,为什么是22名勇士,在最初人们传开的时候,一部分人认为仅仅只有18名勇士,但是后来的时候,人们才知道,在战斗中,有四名战士在敌人的攻击中不幸牺牲,跌落进了湍急大渡河,尸骨无存,至于21名勇士的说法,是在一八六期的战士报中有一句话是这么写的,二连的21个英雄首先爬铁链冒火过河。而最终22勇士的说法还是采用的当时四团政委杨成武将军回忆录中的说法。
1935年5月29日下午四点,随着嘹亮的号声响起,尖刀队迅速沿着铁索开始攀爬。对面的敌人看到这里吓得都懵了,他们从来没想过打仗还能打到这个份上,爬着铁索就过来?开什么玩笑?可是就在他们准备攻击的时候,我们两个营的兵力直接压得他们抬不起头来。看到这样的情况,当时负责守城的部队慌了,立即派人请求增援,但是意外的,他们发现就在河东岸也有我们红军的部队,而且距离他们已经不远了,得知这件事的川军长官当时就下定决心,溜了。
但是上峰的命令必须执行,泸定城还是要守的,怎么办呢?于是这个名为李全山的川军将领当即立断,留下一个营守卫泸定城,然后自己带着剩下的人跑路,而留下的这个营长也不是傻子,长官都跑了,自己也做好准备吧,于是他留下了一个班守卫桥头,自己带着剩下 人撤到了泸定城,做好了随时准备跑路的准备。
而守卫桥头的士兵一看我们的红军战士就要过来了,立即点燃了浇在桥头锁链上的煤油,希望可以阻止我们的前进,遗憾的是他们最后看到的景象就是我们的红军战士冲破火墙,犹如猛虎一般向他们冲了过来。
泸定桥战役在整个长征的历史中几乎算不上什么大的战役,但是却无比重要,如果当时四团没有能在规定的时间中拿下泸定桥,那么我们的大部队将会遭遇毁灭性的打击,而在这次的战斗结束之后,红四团也受到了表彰,得到了一面锦旗,而当时活下来的18名勇士,则每人得到了1套列宁服,1支笔,一个笔记本,一个搪瓷碗,一双筷子。对于现在来说,或许这些东西唾手可得,但是在当时的战士们看来,这可是至高无上的荣耀。
但是因为当时的情况十分危急,所以一切都从简举办,而自从这次的战役结束之后,几乎就再也没有人找到了18名勇士了。他们的资料就像是湮灭在了历史的长河中,对于这些勇士们来说,这就好像是稀松平常的一件事,但是在王永模的眼中,这22名勇士的名字应该被人们所铭记。
王永模是在1966年的时候被派到了泸定县进行工作,看着奔腾的大渡河,王永模发誓要让这22名勇士的名字重新出现在人们的面前,王永模在寻找了众多的线索之后,发现了一名勇士的下落,这个人就是刘梓华,当时是1975年,王永模在江西南昌参观革命烈士纪念馆,在一个大厅中,王永模发现了一个名为刘梓华的战士的相片,而在他的简介中,有这样一句话,刘梓华同志是强度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的英雄之一,而这份资料来自于河北廊坊军区,在经过求证后,王永模确定了,刘梓华就是曾经飞夺泸定桥的英雄之一,但是遗憾的是,在1951年的时候,刘梓华就去世了。
在后来的求证中,王永模甚至还找到了杨成武,在杨成武的口中,王永模再次找到了线索,根据杨成武的回忆,当时在这个22人的队伍中,还有一个叫做云贵川的战士,没有人知道这个战士到底叫什么,但是大家都知道,这个战士实在红军经过贵州云南四川交界的时候加入我们的队伍的,是一个苗族的小伙子,并且年龄很小,只有十几岁,极其擅长攀爬,而这个战士在之后的腊子口战役中也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有了第一个第二个,就会有第三个第四个,在王永模的不懈调查之下,一个个战士的名字浮出水面,李友林,廖大珠,刘金山,王海云的名字相继浮出了水面,而在2007年,赵长发,杨田铭的名字也分别在上海和南昌被发现。
其中前四个名字包括之前的刘梓华都是官方通过王永模的资料找到的,而杨田铭的名字则是他的女儿提供的,当时王永模在报纸上发布了寻找飞夺泸定桥22名勇士的消息之后,一个电话打到了他们的哪里,这是一个名为杨党燕的女性,她声称自己的父亲杨田铭也是飞夺泸定桥的22名勇士之一,随后根据杨党燕提供的线索,王永模都江西省图生日找到了杨田铭的资料,甚至还找到了61年5月21日的时候杨田铭在江西日报上发表的一片名为飞夺泸定桥的回忆文章,而在他的家中,也保留了一部照片,根据杨田铭的回忆,王永模继而发现了赵长发的名字。
随后在一些资料中,王永模再次有了惊人的发现,他找到了当时因为被敌人的机枪打中而跌落进大渡河的4个战士的名字,李富仁、刘大贵、魏小三和王洪山,在加上之前8位勇士的名字,我们至今位置也仅仅知道12个人的名字,还有十位勇士的名字我们无从知晓,对于王永模来说,寻找到这22位勇士的名字是他此生的心愿,就在2005年泸定桥边建成的飞夺泸定桥纪念馆前面,伫立着22根方形的柱子。这22根柱子所代表的的就是飞夺泸定桥的22位勇士,但是在着2根柱子上,只有5根柱子上刻着名字,其他的都是无字碑,而在这五根刻有名字的柱子上,只有一个刻有头像,这就是第一位被找到的勇士,那位在河北廊坊军区的刘梓华。
虽然现在仍然有17根柱子都是没有任何刻痕的,但是我相信,在不久的将来,这22位勇士的名字将会被我们全部找到,这22根柱子上将不会再有空白,十三根铁索曾经撑起中国,这二十二位勇士也将永远照耀着我们前行的道路。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红军长征途中飞夺泸定桥,大家都耳熟能详,小学生也能绘声绘色地讲上几段子。但大家熟悉的都是飞夺泸定桥的英勇,以及这一英勇举动对红军长征和中国革命的影响,对飞夺泸定桥的英雄们个人关注和介绍的就比较少了。飞夺泸定桥22位壮士都姓甚名谁?他们的革命生涯怎样?有几人最后当了将军?1.为什么要飞夺泸定桥?1935年5月,红军穿过彝族聚居区来到安顺场。前面就是波涛滚滚、曾经断送了石达开的大渡河,后面是国民党追兵。红军必须度过大渡河,甩掉后面的尾巴,粉碎蒋介石想将红军变成石达开第二的企图。刘伯承、聂荣臻带领红一军团一师和陈赓、宋任穷领导的干部团,首先来到大渡河边的安顺场小镇,并在这里俘获了一位从北岸驾船来安顺场走亲戚的川军刘文辉的一个团长和他的船只。先锋部队选拔出80个战士,驾驶着缴获的船只,去对岸把仅有的两条船抢回来。这一船人在火力网的配合下,经过两小时,达到对岸并击退了守军夺回来两条船。现在,三条船开始日夜不停地运输红军过大渡河。到第三天的时候,大约度过了一个师的红军。按照这个速度,全部红军渡河,最快得一个月。时间不等人,蒋介石的追兵根本不给红军渡河的时间,要是不能及时度过大渡河,石达开的结局就在眼前。这时毛泽东、朱德、周恩来、彭德怀等做出了飞夺泸定桥的决定,让红军安全度过大渡河,甩掉蒋介石的追兵。2.飞夺泸定桥的难度如果将战争困难系数按照现在流行的星级表示,五颗星为肉眼可见常人能想象的终极难度,那么飞夺泸定桥就是六颗星,因为飞夺泸定桥是在勇士们背负武器弹药一昼夜强行军120公里的情况下夺取的,相当于一昼夜完成一个加强山地越野马拉松。注意,这个马拉松没有补给站、救护站,还要随时应对国民党的天上、地上的骚扰。为什么要急行军呢?因为有一支国民党援军几乎跟红军同时从对岸出发,要赶往泸定桥,如果落在增援部队后面,那夺桥的难度会成倍增大,甚至会导致全军覆灭,后果不堪设想。再说泸定桥,又叫铁索桥,始建于清康熙44年(1705年),建成于康熙45年(1706年)。康熙御笔题写'泸定桥',并立御碑于桥头,桥长103米,宽3米,13根铁链固定在两岸桥台落井里,9根作底链,4根分两侧作扶手,共有12164个铁环相扣,全桥铁件重40余吨。每根铁链由862至997个熟铁手工打造的铁环相扣,总重量达21吨。底链上铺满木板,扶手与底链之间用小铁链相连接,这样就13根链为一个整体。两岸桥头堡为木结构古建筑,风貌独特系国内独有。自清以来,此桥为四川入藏的重要通道和军事要津。现在属于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35年5月29日下午,红军到达铁索桥时,约八十米的木板已被守军撬走了,而对面的桥头堡上就是敌军的机枪阵地。22勇士攀爬在铁索上攻击前进,红军战士们在22勇士的带领下前队铺木板,后队紧随其后过桥。当勇士们接近残存的木板时,守军又把煤油倒在木板上,燃烧了起来。但此时熊熊烈火已挡不住勇士们前进的步伐。对岸守军被击溃,仓皇逃窜,红军夺得泸定桥。红军大部队及时转移到泸定桥,全部渡过大渡河,成功粉碎了国民党军的围追堵截。3.飞夺泸定桥的英雄都是谁?他们在以后的征程中牺牲了几人?解放后授予将军军衔的几人?飞夺泸定桥的英雄部队是红一军团二师四团。经过两个小时的激战夺下泸定桥,敌军大半被歼,余部狼狈逃窜,夺桥突击队仅牺牲4人。1935年8月29日,中革军委通报表彰飞夺泸定桥战斗英雄,并奖励1套列宁服、一支钢笔、一个日记本、一个搪瓷碗、一双筷子。授奖人员为:团长黄开湘(很多资料误为王开湘):1901年出生于江西弋阳县的一个农民家庭,早年当过木匠,1926年国民大革命时期,著名的革命家方志敏奉命回到自己的家乡弋阳县宣传革命思想,组织农会,恰巧黄开湘是方志敏的远房堂弟,有了这层关系,黄开湘就时常以木匠身份掩护方志敏和其他人从事革命工作。由于黄开湘的出色表现,方志敏决定介绍他加入中国共产党,短短一年多的时间,黄开湘就与方志敏等同志初步建立起了赣东北革命根据地,黄开湘还担任了上饶县苏维埃政府主席。经过几年的艰苦奋战,黄开湘在方志敏率领的红十军中先后担任了警卫团长、团政委等职务,1933年他来到了中央革命根据地,担任了师政委的职务,由此成为了红军的高级干部。1934年10月中央红军被迫撤出根据地,开始了艰苦卓绝的二万五千里长征。黄开湘担任红一军团第一师政委,血战湘江后部队损失惨重,黄开湘就去了二师四团与年轻的政委杨成武搭档。在长征路上,黄开湘和杨成武率领红四团打了许多著名的战斗,其中最著名的是飞夺泸定桥。此后,黄开湘又率领红四团走过千里草地,突破天险腊子口,最终到达了陕北,与其他几支长征的部队汇合了。1935年10月,中央红军到达吴起镇时,突患伤寒,11月上旬,因伤寒病逝于陕北罗汉川。 政委杨成武:福建长汀人。1928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29年参加闽西农民暴动,并加入中国工农红军,任闽西红军第三路指挥部秘书、宣传队中队长。193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参加了中央革命根据地第一次至第五次反“围剿”作战和二万五千里长征。长征中率部夺取泸定桥,翻雪山过草地,突破天险腊子口,出色地完成了上级交给的前卫任务。抗日战争爆发后,任八路军第一一五师独立团团长,独立第一师师长兼政治委员,晋察冀军区一分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率部参加平型关战斗和百团大战。指挥了著名的黄土岭战斗,击毙日本军“蒙疆驻屯军”最高司令官阿部规秀中将。后任中共晋察冀边区第一地委书记,冀中军区司令员。抗日战争胜利后,任晋察冀军区第一野战军冀中纵队司令员,晋察冀军区第三纵队司令员兼政治委员,晋察冀野战军第二政治委员,中共晋察冀中央局委员。组织指挥了清风店战役、石家庄战役、平汉北段战役等。1948年后任华北野战军第三兵团司令员,第二十兵团司令员。组织指挥了绥远战役,率部参加平津战役。出席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天津警备区司令员,京津卫戍区副司令员、司令员。曾任北京市委常委,天津市委常委,中共中央华北局委员。参加了抗美援朝,任中国人民志愿军第二十兵团司令员。率部参加了朝鲜东线的夏、秋季防御战役,获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一级自由独立勋章和一级战斗英雄功勋荣誉章。1952年后,任华北军区参谋长兼华北军区党委书记,副司令员兼京津卫戍区司令员,北京军区司令员,人民解放军防空军司令员,人民解放军副总参谋长,第一副总参谋长兼军委办公厅主任,中国人民解放军代总参谋长,中共中央军委常委、副秘书长,副总参谋长兼福州军区司令员。参与组织指挥了1958年炮击金门,1959年西藏平叛作战,1960—1961年中缅边境警卫作战,1962年中印边境自卫反击作战和60年代中期开始的抗美援越。19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2004年2月14日逝世。廖大珠:江西高安人,红一军团2师4团1营2连连长、突击队长,1935年在陕北牺牲;王海云:籍贯不详 ,红一军团2师4团1营2连政治指导员,1935年在陕北牺牲;  李友林 红一军团2师4团1营2连 党支部书记。李友林出生于1914年,江西瑞金人。李友林出生于一个农民家庭,他的青少年时期,红军在他的家乡如火如荼地开展革命运动,受革命运动影响,李友林也在1931年加入红军,成为一名红军战士。李友林虽然出生于农民家庭,但是读过几年私塾,有一定的文化基础,因此加入红军后,他被分配到红一军团,担任了44师师部的一名文书。不久之后,李友林被调到红二师的红四团,担任了红二连的一名政治指导员,也是在此任上,他参加了飞夺泸定桥的战斗。之后,李友林跟随红军大部队迎来了长征的胜利会师。抗日战争期间,李友林进入大连市港务局,担任了公安局局长兼政委,解放战争期间,他担任了安东军区独立三师的团副政委,参加了辽沈战役等一系列重大战役。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次授衔仪式上,李友林被授予上校军衔。1958年,李友林从部队转业,进入了中国科技大学原子系,担任了副主任。之后李友林很长一段时间都在中科院综考会工作,退休之后,李友林享受司局级待遇,最终于1997年在北京病逝,终年83岁。  刘金山:江西赣县人红一军团2师4团1营3连党支部书记、突击指导员。解放后,任山东省湖西、荷泽、济宁军分区司令员。1999年9月在苏州去世。  刘梓华:红一军团2师4团1营2连,副班长。刘梓华出生于1912年,江西宜春人,16岁时参加了家乡的农民赤卫队。17岁时,刘梓华加入红军,成为红一军团的一名战士。在这之后,刘梓华经历了中央苏区的历次反“围剿”战斗,并在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跟随红一方面军参加了长征。长征开始时,刘梓华担任了红一方面军红四团的一名排长,遵义会议结束后,刘梓华所在的红四团被任命为先锋团。就在此时,他参加了飞夺泸定桥战斗。在这之后,刘梓华跟随红军大部队到达陕北,取得了长征的胜利。之后刘梓华又经历了抗日战争以及解放战争,迎来了新中国的成立。新中国成立后,刘梓华因为常年的战争落下了一身疾病,组织安排他前往华北军区疗养,但刘梓华却把心思都放在工作上,身体刚有好转就要求立刻参加工作。就这样,刘梓华奉命担任了廊坊军分区的副参谋长。1951年,刘梓华在北京因病去世,终年39岁。1955年授衔之前,刘梓华已经因病去世,因此建国后很长一段时间,刘梓华的事迹不为人们熟知。  赵长发:江西南康人,红一军团2师4团1营2连特等机枪手。长征后去向不详,被列为北上无音讯失踪人员。  杨田铭:江西铅山人红一军团2师4团1营2连 共产党员、战士。1963年在上海去世。  云贵川 红一军团2师4团1营2连 战士,苗族  魏小三 红一军团2师4团1营2连 战士(夺桥牺牲)  刘大贵 红一军团2师4团1营2连 战士(夺桥牺牲)  王洪山 红一军团2师4团1营2连 战士(夺桥牺牲)李富仁 红一军团2师4团1营2连 战士(夺桥牺牲)  另有十位勇士没有留下姓名。
}

飞夺泸定桥是红军长征中的一场重要战役。泸定桥全长百米,红军到达之时,桥上的桥板大部分都已经被敌人拆掉了。在这生死存亡的危急时刻,中央军事委员会当机立断,迅速夺取泸定桥。泸定桥对面,是国民党以机枪和炮兵各一连人马组成的高密集火力,目的就是为了封锁红军登上泸定桥桥面。红军内部进行了战斗动员之后,就选出了22名勇士组成了夺桥突击队。不知后来,飞夺泸定桥的这22勇士各自的结局如何?泸定桥位于四川省泸定县,于康熙四十四年动工兴建,由13根百余米的大铁链组成,横跨在大渡河之上,是四川内陆通往康藏高原的重要通道,自古以来,便是兵家必争之地。泸定桥的桥身便是由这13根铁索和桥上的木板组成的,整个东西桥台之间,净跨百米,桥的宽度不足三米,踏上桥面之时,整个桥身都如泛轻舟一般起伏摇晃,而桥下便是奔流不息的大渡河。大渡河自北向南而去,水流湍急,两岸是悬崖峭壁,险峰兀立,地势险要。太平天国石达开一生鲜有败绩,却在1863年转战四川时败于此地,全军覆没。1935年5月25日,红军在巧渡金沙江之后,决定继续北上,准备从大渡河进入四川西北部。在得知红军的计划之后,国民党便决定派兵围堵红军。在派了两个团的兵力防守泸定桥之后,国民党后来又派了两个旅过去增援,目的就是为了将红军消灭在桥头上,就连在大渡河对面也安排了川军把守。红军的人数有好几万人,但能够用于渡河的工具却只有几只小船。想要用这几只小船把红军全部都送到河对岸去,最快也要好几个月的时间才够。然而前有堵截,后有追兵,红军正处于生死危急的关头。若一个不慎,便有可能全军覆没。毛泽东等几位中央领导人在经过研究后,便当即作出了决定:势必要夺取泸定桥。5月28日,红四团黄开湘团长及杨成武政委便接到了军团命令:要用最快的速度和坚决的手段,于明天完成夺取泸定桥的这一光荣任务。此时距离29日只剩下二十多个小时的时间了,然而红四军距离泸定桥所在的地点却还有二百多里,敌人增援的兵力也正在泸定桥对岸向红军方向行进。想要顺利完成中央布置的任务,关键就在于赶在敌人的援兵到来之前便夺取泸定桥。为了革命的前程,红军是必须拿下泸定桥的。当时红军的战斗部署是由刘伯承和聂荣臻率领的红一团一师为右路军,由中央纵队及几个军团为左路军,两军队伍夹河而上,夺取泸定桥。当时的天上还下着大雨,红军便这样一边冒雨行军,一边给战士们作战斗前的思想动员。为了抢在援军到来之前到达泸定桥,红军既没有停下来休息,也没有停下来做饭,饿了就吃生米,渴了就喝凉水,就这样日夜兼程,在29日凌晨出现在了泸定桥的西岸边。当时一百米长的泸定桥上面的木板已经大部分都被敌人抽走了,只留下十几根巨大的铁索在桥面上晃晃悠悠的,下方便是浊浪滚滚的大渡河,浪头涌起的时候,差不多都有一丈多高的大浪花,看起来十分瘆人。在泸定桥对面的东桥头高地上,还有国民党以机枪和炮兵各一连组成的密集火力。见红军到来,敌人还在桥头放起了火。在敌人看来,留下这十几条光溜溜的铁索在那里,红军是无论如何也跨越不过来的,然而他们却太低估红军的革命精神了。29日中午的时候,红军部队一边休整,准备接下来的夺桥任务,红军的干部们也在此时召开了会议,决定先挑选一批勇士,在这场突击战中打头阵。指挥官还制定了一条挑选的标准:凡是包括连长、指导员、党支部书记及排长这些干部级别以上的战士,都优先考虑,还有作战勇敢的、立过功的战斗英雄,也要挑出来。在这些挑出来的人选当中,必须是团员或者党员的身份。在这样的条件下,红军最终挑出了21位勇士。在名单公布出去之后,红三连的战士刘金山得知突击队伍当中没有自己的名字,当即便找到指导员,强烈要求参加战斗,并且还咬破了自己的手指,按下血印以表示自己的决心。刘金山是三连的党支部书记,组织上考虑到他有丰富的近战杀敌经历,最终便同意了他的请求,于是这支突击队伍,便增加到了22位,由二连连长廖大珠同志担任突击队队长。29日下午四点钟左右,在嘹亮的冲锋号声中,红军的夺桥战斗开始了,黄开湘团长和杨成武政委站在桥头上,亲自指挥战斗。当时刘金山的身上都挂满了手榴弹,腰间还别着大刀,一边抓着绳索,一边就摇摇晃晃地往桥上冲去。脚下的大渡河在疯狂地咆哮着,眼前的子弹从脸颊或者耳边飞过,有些子弹打到铁索上,当即便火花四溅、叮当作响,但红军战士却依然无所畏惧。在敌人一排排的枪口下,有四名战士不幸在枪林弹雨中牺牲了,而后便坠入了一泻千里的江心里面。但这却并没有把这些勇士们吓倒,反而使战士们夺取泸定桥的信念变得更加坚定。桥对岸的轻重型武器也是火力全开,通通都对准了桥上的红军战士。红军的勇士们便这样咬紧了牙关,一边冒着炮火,一边抱着光溜溜的绳索向桥的另一边猛扑过去。有些勇士身上背着枪跟在战友的后面,一只手上抱着木板,一只手上抓着铁链,一边往桥上面铺木板,一边摇摇晃晃地前进。国民党的敌人在桥头的另一边,看着红军战士就这样不畏生死地走到了桥中央,竟又重新在桥东头点起大火来,就连铁索上也被敌人浇上了煤油,妄图以烈焰来阻止战士们夺桥。桥头上瞬间便火光冲天,浓烟滚滚,战士们的前路就这样被堵住了,就连桥上的铁索也被大火烧得十分滚烫。面对这突如其来的熊熊大火,黄开湘团长和杨成武政委对着战士们高喊道,“同志们!这是我们迎接胜利的最后时刻!敌人就要垮掉了!为了党的革命事业,莫怕这大火!冲呀!”一时间,军号声、枪炮声以及火烧木头的噼啪声,在山涧里响成一片。眼见突击队队长廖大珠突然从桥头上一跃而起,抓着锁链、踏着桥板,丝毫不顾自己的衣服和头发被烈焰点燃,瞬间冲上了东桥头上,与敌人奋战,勇士们也紧跟着冲了上去,抽出身后的枪支与大刀,与敌人展开了搏斗。杨成武政委率领的队伍也很快就从桥头那边过来了,这场战斗仅仅用了两个小时的时间,红军便完成了“飞夺泸定桥”的惊险使命。在打退了敌人的反扑之后,红军还迅速扑灭桥头的大火,占领了泸定城。激战过后的泸定桥,早已是一副面目全非的模样。刘伯承元帅事后还在桥面上连连跺脚,感慨万千:“泸定桥啊泸定桥,你可知道,我们为你花了多少心血和精力!”“飞夺泸定桥”是中国革命历史上一篇不朽的篇章,这次战斗,亦关乎着当时整个红军的生死存亡。新中国的“十大元帅”,其中也有七位在红军长征之时经过了泸定桥。这支由22位勇士组成的突击队伍,在飞夺泸定桥的战斗中,一共有4名勇士在此牺牲。1935年8月29日,中央军委通报并表彰了“飞夺泸定桥”的突击英雄,并奖励他们一套列宁服、一支钢笔、一本日记本、一个搪瓷碗以及一双筷子。这些物品在今天看起来似乎并没有多大的价值,然而在当时物质匮乏的年代,这些奖品却代表了最高的荣誉。红军战士们飞夺泸定桥这样一个类似于奇迹的壮举,很快也就传得家喻户晓。然而因为当时战事频繁,在这些勇士当中,很多人的名字都还没有来得及被记录下来。一直以来,人们熟知的,也只有突击队长廖大珠和指导员王海云这两位同志。从上世纪50年代开始,一名叫王永模的同志,便决定去寻找这些突击泸定桥的英雄。前前后后一共经历了二十多年,王永模同志终于确认了包括牺牲的四名勇士在内的十二位勇士的名字和身份。其中,牺牲的四名勇士分别是:红一军团2师4团1营2连的魏小三同志红一军团2师4团1营2连的刘大贵同志红一军团2师4团1营2连的王洪山同志红一军团2师4团1营2连的李富仁同志。另外还有八位没有牺牲的勇士分别是:红一军团2师4团1营2连连长、突击队长廖大珠同志红一军团2师4团1营2连政治指导员王海云同志红一军团2师4团1营2连党支部书记李友林同志红一军团2师4团1营3连党支部书记、突击指导员刘金山同志红一军团2师4团1营2连副班长刘梓华同志红一军团2师4团1营2连特等机枪手赵长发同志红一军团2师4团1营2连共产党员、战士杨田铭同志红一军团2师4团1营2连战士云贵川同志。当时刘梓华同志是第一个被确认下来的。1975年,王永模带领泸定县委成立的调查小组,在江西南昌走访的时候,在当地的革命烈士纪念馆看到了刘梓华同志的照片。在这张照片底下关于生平介绍的文字当中,便写到了他当年飞夺泸定桥的战斗。这一发现对王永模而言是个巨大的惊喜。遗憾的是,刘梓华早在1951年的时候便已经病逝了。王永模之后又多方辗转,终于联系上了刘梓华的子女,也从他子女的口中证实了,刘梓华当年便是飞夺泸定桥活下来的18位勇士之一。因为常年征战,刘梓华身上落下了许多病痛,最终于1951年4月17日在北京因病去世,年仅39岁。刘梓华的子女还拿出了刘梓华生前的从军日记,日记里也记录着泸定桥战斗时的经历。1986年,王永模又从当年红四团党总支书记罗华生将军的口中,得知了另一勇士李友林的名字。李友林是红军战士当中难得的有文化基础的读书人,在上一线战斗之前,还曾担任过师部的文书工作。在完成飞夺泸定桥的使命之后,李友林还跟着红军队伍继续长征,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期间还先后参加过多场战役。1947年4月至1948年3月期间,李友林在关东公安总局任局长职位。1955年,李友林在中南海被授予“上校”军衔。李友林一生戎马,在长征途中,曾在一次在腊子口战斗中小腿中弹,这也是他军旅生涯中唯一的一次受伤经历。在新中国成立之后,李友林还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工作过。1997年9月9日,李友林在北京去世,享年83岁。从2007年的时候开始,寻找飞夺泸定桥勇士的信息便开始在网络上传开了,而后这些勇士的信息也陆陆续续地在世人面前浮现出来。突击队长廖大珠是江西高安人,他留下的生平资料不多,可以确认的是,廖大珠同志也参与了红军长征的全过程,后来是在1935年的陕北战斗中不幸牺牲。王海云同志的籍贯不详,但知情的战士说到,王海云也是在1935年的陕北战斗中牺牲的。赵长发同志除了一个姓名之外,世人也几乎没有找到任何与其相关的资料,就连最后的逝世时间也不详。杨田铭的相关资料也不多,是一位中共党员,于1963年在上海去世。云贵川是个来自苗族的小伙子,王永模后来从一些老战士的回忆中,得知了一些关于他的事情。夺取泸定桥战斗时,云贵川才只有十六七岁的年纪,个头中等,因为常年风餐露宿,因此皮肤也被日头晒得黝黑,但一双眼睛却是炯炯有神的,眉骨和颧骨很高。夺桥胜利之后,他也继续跟随红军的脚步,参加完了长征,后来在腊子口大战中还立下了一个一等功。在这之后,就再也没有人知道云贵川的消息了。还有刘金山同志。在所有的勇士当中,刘金山算是一位比较幸运的人物。1929年,刘金山参加了赣州当地的农民暴动,之后还加入赤卫队,自此开始了自己戎马一生的战场生涯。在之后两年的时间里,刘金山还先后入了红军和共产党的队伍。红军长征之时,刘金山还拖着自己重伤的身躯跟随部队前进。当时部队是命令刘金山留下来养伤的,但刘金山却执意不肯,说道,“我是一个孤儿,部队就是我的家,让我离开家人,我还能够去哪里?”凭借着惊人的意志,林金山便这样连拖带架地跟着长征的队伍行进,而后伤势也开始慢慢地好转了。考虑到刘金山重病初愈,因此在挑选飞夺泸定桥的突击勇士时,部队并没有将刘金山考虑进去,后来还是刘金山自己“以血明誓”,才为自己争取到了一个机会。在全民族抗战的过程中,刘金山所在的队伍一直都是抗战的主力部队。在平型关战役、百团大战及反五一“大扫荡”等多个战斗中,刘金山不怕牺牲,表现神勇,因此经常而得到上级的表扬。如此冲锋陷阵,刘金山身上也是受伤无数,经常与死神擦身而过。其中受伤最严重的一次,便是刘金山在敌众我寡的情况下,被敌人用刺刀划破了肚皮,里面的肠子也随着喷涌的鲜血一起流出来。那个时候,刘金山也觉得,自己就要交代在这里了。好在那时候白求恩的医疗队从这里路过,白求恩冒着被日军轰炸的危险,第一时间给他做手术,而后终于将他从死亡的边缘线上拉了回来。康复之后没多久,刘金山又继续在抗日战场的最前线战斗,在后来的黄土岭战斗中也立下了大功。刘金山医生一共经历了将近一百场的战斗,功勋卓著。1955年被授大校军衔,还曾任过八路军东北辽南分区团长、司令员职位。1999 年 9 月,刘金山在苏州逝世,享年 91 岁。新华网:八旬老人寻找飞夺泸定桥22勇士姓名 已确认12位勇士身份《华夏文化》:飞夺泸定桥”的历史事实《百姓说史》:飞夺泸定桥的勇士刘金山_罗雪梅《特稿》:长征精神丰碑永存——记飞夺泸定桥22勇士之一李友林同志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大渡河十八勇士建国后职务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