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把国家要求什么书销毁毁了,再去买一本不就是了吗?说明?

先展示我的一部分藏书:这是我这几年看书的一部分,剩下一部分在老家,总数不知道有多少,大约怎么也破千了,有人用“病来如山倒,病去如抽丝”来说明买书容易看书难,我却很幸运,或者说我却很荣幸,这本书都是我一本一本的买来,一本一本的读完的,我一次买书最多6/7本,大多都是一本一本买,2/3块钱的书加邮费可能都要10多块,花钱虽然多,但一本一本交替着买连续着看,避免了一次积压很多书看不下去的困扰。我这些年养成的最大习惯,大约就是除了考研那年之外,19年间几乎不间断地看书,不一定每天都看得特别饱满,但至少没断过。我买书只为看,看完了才珍藏,才用来标榜自己读书多,我没买过古书,那种东西除了珍藏,在我全无阅读的可能,更适合专业的藏书家,放在专门的古色古香的藏书柜里展览,对我却没什么意义,倘若书只能用来展览而不能被阅读,那文字又有什么意义呢?我的这些书大多是80年代出版的,只有少数一部分,譬如照片里没有的、放在最上层的金庸全集,同样没拍到、放在最下边的古龙的书、图里出现的沈从文、汪曾祺、林海音、丰子恺、八月长安、曹文轩、麦家、凡尔纳、梁实秋、季羡林这些人的书,还有《乡土中国》、托尔金的魔戒、二月河的历史小说、王树增的战争纪实文学、狄更斯的大部头、几本儿童文学等,这些是新书,市场上还能看到买到原书,一部分诸如全套的《李自成》、《静静的顿河》、《天才》之类的名著,市场上有最新的版本,虽然印刷的不好,但总是存在的,剩下的一大部分,诸如《洪流》、苏联文学等,基本已经绝迹很多年了。这就是绝版的书。我们这个时代,用一些学者悲观的话说,就是个“没知识”“没文化”的时代,现在网络那么发达,人居然更无知无识了,因为网络带给大多数人的都是碎片化的感官刺激,都是小姐姐扭啊扭,都是无聊的干笑,东北话或南方话的配音,这些故作的幽默、明目张胆的感官刺激不是文化,不是知识,也无法给人们带来高尚的审美体验,只会让人变得颟顸、无知者无畏。我曾发表过一篇关于黑龙江的文章,链接如下:我在这篇文章里介绍了哈尔滨的重工业,一开篇我说了一下背景,日伪在东北的工业遗产,照片里引用的是我拍的鞍山焦耐院大楼,这就像一篇论文的前言,完全是有必要的,当然去除这一段也行,但整体就显得不完整了。然而这一段,引来一个高人的攻讦,上来便说我文不对题,说我不该说到他的家乡鞍山,说我碰瓷云云,于是我解释了一番这是概况,我很喜欢鞍山,借着我又回怼了几句,告诉他不要来我这里碰瓷,我回怼是因为这人上来就无理指责,你自己不会做饭你还怨卖米的卖你的是生米么?他们喝惯了甜腻腻的奶茶,但凡再给他们喝第一口就没什么味道的清茶,他们都要掀桌子说你虐待他。结果高人不乐意了,说我怼他就是我自卑无能、阴阳怪气,反问我他哪里碰瓷了,还@自己的狐朋g友来评理,还把我们对话的截图发他主页里,显得自己很高明很受委屈很无辜而我很粗野很自卑,然后逼问我为什么要提到鞍山,是不是文不对题,我终究觉得无聊,删了对话,他又发出来说我心虚云云,我觉得最可怕的不是无知,不是看不懂别人的文章,而是无知了还以为自己无所不知,绝对占理。有人说网络戾气重云云,有这种高人盘踞网上,每日里做道德闲汉对别人挑肥拣瘦断章取义,戾气能不重么。而书刊市场的庸俗逐利又断了他们提升自己,了解自己缺点与不足的途径,从而了这些人的无知,我这些年常去各大书店,在北京是西单图书大厦、王府井新华书店、美术馆三联书店、美术馆中华书局,在哈尔滨有学府书店、地段街新华书店、道理新华书店、中央书店,在沈阳有马路湾新华书店,去唐山我也去百货大楼附近的书店看了看,我看着那些高矮不齐厚薄不一的大书,时常觉得寂寞,古人说“春风满面皆朋友,欲觅知音难上难”我在这些书林中常有这种感觉,在琳琅满目间我找不到哪本书有看的欲望、买的欲望,我觉得这些充其量都是滥竽充数的压书架的印刷品而已,假如没有卖旧书的潘家园和中国书店,那才真是“摔碎瑶琴凤尾寒,子期不在对谁弹”了。我们如今的图书市场,真的好书实在不多,按理说名著应该是很有市场的,毕竟大家都知道名著好,名著耐读,有看头,家长希望孩子读书,读书一定要看名著,不能抱着本言情小说打发时间,但我们看如今出版的名著,统一都是硬壳装,壳都是深蓝深红,在装帧上都叫人看着透不过气来,再看里面,那些文字不是太小就是太大,太小的有的留了字行间大片的空白不知做什么用,有的直接字小行间距也小,甚至页边距也小到容不下一口气,整页书拥挤不堪,让人没有看的可能性,因为看不下去,而这些沉重的亚光纸携带起来又成为包袱,于是我觉得这些编辑可能都是高级h,他们就是不想让年轻人看书。今天的名著出版,在书的种类上,要远比以前少,至少亚非拉小国的文学没了,大量的苏联文学也不见了,光辉灿烂的苏联现实主义文学现在几乎只剩下初中生必读的《钢铁是怎样练成的》还有大部头没人看的《静静的顿河》,十多年前二战胜利60周年出版过一套苏联卫国战争的书,包括西蒙诺夫《生者与死者》三部曲,列昂诺夫《独臂长空》等几部,后来的书刊市场里,除了肖洛霍夫几本书还有,剩下基本都是反苏作家诸如索尔仁尼琴和一些润出去的小文人骂苏联的书了。苏联文学尤其是战后的文艺作品,包括柯切托夫、田德里亚科夫、特里丰诺夫、巴巴耶夫斯基这些人,他们的作品充满文艺色彩哲理思绪,用我们现在的看法就是这些书看不懂、没意思,刨去被包装成战争文学相关的苏联书,大多数苏联现实主义或浪漫主义的文学都没了,就是《钢铁是怎样练成的》这种必读书,如今的翻译者也把里面诸如“翻身”一类充满革命色彩的词汇,翻译成为“发家致富”这种利己主义的词,这种翻译家非蠢既坏,坏占多数,这种人翻译的书,能传达作家原本的意思么。下面是我手头的苏联文学,还有一部分在老家里。名著不仅量不行了,质也不行了,很多书翻译的都像直接用谷歌翻译的,佶屈聱牙,看完一段也不知道作者要说什么,这居然也算保留原汁原味的外语特点,所以买书最好名著名译,而名著名译,又多是前面说的那种字体字号行间距都让人无法入目的成套名著印刷品,所以我手里的的那些外国文学,现在看就是绝版的,不可复制的。散文书柜里,可以找到装帧富丽的名家散文,这些书往往都是清淡颜色的书皮,打开书里面每页的字号行间距之类的也比较合理,但明明是朱自清、冰心、孙犁等左翼作家爱国作家的书,偏偏要在封面上去个类似“你若安好就是晴天”之类的伪文青喜欢的矫揉造作的标题,书里选取的内容也整片整片剔除了战斗性的文章,把一些比较冲和恬淡的文字凑成一本书,至于周作人、汪曾祺、梁实秋、季羡林的书更是如此,他们的文章本来就比较“淡”和“趣味”,但他们的“淡”是有态度的,“趣味”也是一种表态,他们并不是永远都快乐安静,但书的出版者是不顾这些的。大约04年左右,市场上出版了一套开明文学,那是旧社会一批进步文人左翼文人出版的短篇小说、散文、评论集的再版,那个版本全用竖版繁体字,不符合现在人的阅读习惯,除了复古收藏,是没有阅读的可能的,但这套书确实值得一读,我在网上买了80年代90年代出版的几本,这些书中有很多揭露性的、战斗性的内容,如今一切都讲究调和,这些左翼的檄文早就不中用了。古籍方面,如今的很多古籍不是商业化的包装、艳俗的装潢,就是故作复古的大部头,古文本就难读,一大滩纸压过来,更让人没有阅读的欲望,我们说古代的中医是巫医不分家,这里面有很多经验主义的、甚至迷信的东西,认为古代生产力有限,人们对于人体这台近乎完美的机器的认识达不到过于深刻的程度,于是只能总结经验,所以中医里大夫的素质很重要,谁给看病决定了能把病医好到什么程度,如今的古书市场也是巫医不分,很多书把糟粕当精髓硬推给读者,那些因果报应神神鬼鬼的东西都包装成文化了,仿佛百年前的“新文化”从来没起过作用一般。这是我手里的一部分古籍,一些史书、古代散文、笔记小说,这些书好就好在一方面原汁原味的在讲古文,一方面都是短文,注释跟的很紧,让人能读懂,另一方面,文章前面都有个小引言,告诉你文章里的内容哪些反应了古人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哪些是愚忠愚孝,哪些是脱离生活,现在的古籍市场里,再也没有这种能叫人读明白又有收获的书了。书籍出版这行业,本来就是从众、随俗甚至慕强的,或者说,书籍的出版就是“媚俗”的,当年易中天讲《品三国》,于是有好事者出版《品曹操》《品水浒》,《明朝那些事》火了,继之以《宋朝那些事》《唐朝那些事》,《品水浒》若能继承易中天《品三国》里的方法论万分之一,我都说这本书能看,但这些书的价值,实在令人堪忧。如今的书籍出版,就是为了赚钱,所以他们喜欢出版名人伪书,或者著名的通俗文学作家的书,譬如马伯庸,但现在实在又是没人读书的时代,马伯庸的书也只有铁粉才买,我买他的《长安十二时辰》是因为看了那部电视剧,马伯庸本身都不靠卖书赚钱了,他卖的是版权,是书籍的改编影视剧本权,他书写的再扯,结局一个流星下来把好人坏人都消灭了,在影视化上也有编剧给他扶正了。现在既然大家都不看书了,讨论一些版次、印刷之类的,已经没什么意义了,我看书刊市场,时时想起我老家附近的一家新华书店,这书店是20年代建筑,以前两层楼都是书,我周末和我母亲去市场买菜,回程路上9点半左右就到没开门的新华书店外等候了,她独自回家,我等书店开门在书店呆上一个小时,到高一那年,书店一层成甩卖鞋的商店了,只剩下楼梯口一小部分卖书,后来连一小部分都没了,就剩下二楼卖书,过一阵连二楼都被斩去一半空间,只剩下角落里几个书架还在坚持,工作后一看,这栋建筑都被围挡圈起来了,连一层一个小隔间在窗口卖沙记糕点的铺子都没了。我的这些书,严格说都不是绝版书,这些书的底板都藏在出版社的储藏室里默默地蒙尘,不知什么时候,以何种面目,才能重见天日,也不知道多少年以后什么样的人,能重新认识到它们的价值。于是我愈加珍视我手里不可复制的八十年代旧书了,我也为书刊业的现状深感无奈。}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卖掉的书怎么处理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