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爸爸启示录有第二部吗游戏下载地址

湖南卫视推出的综艺亲子节目《爸爸去哪儿》第一季已结束,可荧屏之火爆依然未减。这档节目充分演绎了一出现代版的“我们怎样做父亲”。在父母无暇照顾孩子的当下,5位奶爸带萌娃的“人在途”,引发了很多人的情感共鸣。早在1919年新文化运动期间,鲁迅便在《新青年》第6卷发表了《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一文。文中称“中国旧理想的家族关系父子关系之类,其实早已崩溃”。他针对的是旧时“父母之恩”的说法,认为不必以父母的生育之恩为由去束缚子女作为独立个体的思想和发展。他提倡这样的教育理念:“父母对于子女,应该健全地产生,尽力地教育,完全地解放。”一个世纪过去,今天的中国父母仍然在寻找心目中理想的育儿方法。而就社会形势说来竟和百年前有些相似。传统观念正在破除,那些千人一面、一成不变的人生道路正变得多元、复杂而难以选择。本文,我们试图分享数位大家――傅雷、丰子恺、梁启超和老舍他们各自的育儿经历,给今天的中国父亲一些启示。育儿关键词 严傅 雷傅雷以他的家书闻名于世。一本《傅雷家书》销售上百万册,甚至胜过他的任何一本翻译著作。从他给傅聪那些感情真挚的文字里,大家都知道他是一位对儿子寄予厚望的父亲。却不知傅雷其实是一位“狼爸”,他的育儿方法非常严苛,一般人可能难以效仿而使孩子成才。傅雷性格火暴,人如其名,更有一个名号叫怒庵。在家里,两个孩子傅聪和傅敏都非常怕他。作家楼适夷四十年代作客傅雷家时便有这样的观感:“我很少看到他同孩子嬉戏逗乐,也不见他对孩子的调皮淘气行为表示过欣赏。他亲自编制教材,给孩子制订日课,一一以身作则,亲自督促,严格执行。”楼适夷带傅聪出去玩时给他买了一支儿童金笔,结果反害到傅聪被傅雷狠批:“小孩子不能用这么好的笔!”傅雷对练琴的傅聪非常严格。他在楼上翻译作品,傅聪在楼下练琴,中间稍有停顿,他便下来抓着儿子的头往墙上撞。为了让傅聪专心练琴,傅雷没有让他去读小学,而是在自己家里教育他。直到后来听了杨绛的规劝,才让傅聪去读初中。另一方面,傅雷对傅聪的艺术教育又煞费苦心。他会用蝇头小楷细细抄下《艺术概论》的全文给孩子作为艺术教材。每当傅聪要弹奏新的曲子,傅雷总是提前为他准备许多关于作者和曲子的背景材料。这种严格、一丝不苟又不留情面的教育方法,傅雷的很多朋友不太认同,但他们也承认傅雷用自己的方式培养出傅聪这个难得的音乐人才。傅雷自己到了晚年,觉得没有给两个孩子欢乐的童年,他在给傅聪的书信中写道:“跟着你痛苦的童年一齐过去的,是我不懂做爸爸的艺术的壮年……”但两个孩子怀念起父亲,仍然感激父亲当年的教育方式。他们认为傅雷对自己在道德、人格和人文艺术方面进行了许多培养,而不仅仅是棍棒施教。【时评】傅雷的教育方式,在某种程度上沿袭了父权时代的威严,他将炽热的创作情感和严格的行为规范交融地浇灌于自己的孩子身上,让孩子们保持了对艺术的激情和斗志,却难以完全习得处世的圆滑。今天,这种严苛的教育方式正引起越来越多的争议,“虎妈” “狼爸”被作为样本加以热烈地讨论,人们虽然羡慕他们的子女取得的成就,但也对棍棒之下的儿童心灵的发展有所担忧。育儿关键词 宽丰子恺画家丰子恺的育儿方式则和傅雷几乎相反。他认为童年是人生的黄金时代,他从不要求孩子做什么,而是任由他们根据兴趣自由发展。他最大的希望就是子女们快乐。最终,他的7个子女没有一个人学习绘画,子承父业。丰子恺的绘画很有童趣,也充满了悲悯情怀,他画了一本《护生画集》,教育子女去爱惜小动物的生命,见到蚂蚁搬家,也要用小凳子去提醒行人不要践踏到它们。他对童趣的欣赏达到了登峰造极的程度:“大人间的所谓‘沉默’ ‘含蓄’ ‘深刻’的美德,比起你们来,全是不自然的、病的、伪的!你们每天做火车、做汽车、办酒、请菩萨、堆六面画、唱歌,全是自动的,创造、创作的生活。大人们的呼号‘归自然!’‘生活的艺术化!’‘劳动的艺术化!’在你们面前真是出丑得很了!”可以说,丰子恺自己一辈子都是个孩子。这种追求质朴纯真的天性,影响了丰子恺的孩子们一生。他们中没有一个像傅聪那样在艺术上获得成就或者赢得名声,但他们大多过着安稳而平静的生活。【时评】今天,严与宽仍然是育儿领域的两条“斗争路线”,究竟是通过严格教育去训练孩子的成功特质,还是任其发展自由兴趣和心灵,其实反映了社会氛围中不同的价值取向。育儿的成功,究竟是以其社会成功为标志,还是以释放其天性,做适合自己的人为最佳,仍然是值得讨论的主题。育儿关键词 中西结合梁启超梁启超最为人所称道的是他的9个子女个个成材,满门精英,还出了梁思成、梁思永、梁思礼3位院士。梁启超在育儿方面可谓多任务管理的佼佼者。在梁启超的育儿观中,有很多到今天仍然非常有价值的思想和尝试。其最根本的精神,是中西方元素在育儿过程的融会贯通。梁启超非常重视子女的学校教育,宁可别的方面省一点,也绝不让孩子上差一点的学校。在他的家信当中,他常劝导儿女们不要为上学的经费计较。他的每个孩子都上了大学,其中7人有留洋经历,绝大多数在美国名校取得学位。像大儿子梁思成,先就读于清华学校,后留学宾夕法尼亚大学,获硕士学位。二儿子梁思永,先就读于清华学校,后往哈佛大学攻读考古学和人类学。但梁启超并不只以西学为荣,当他发现子女们国学功底不足时,便邀请他在清华国学研究院的学生谢国桢来做家庭教师,办起了国学班。课程从《论语》《左传》开始,至《古文观止》,名家名作由老师选定重点诵读,还进行短文写作和书法临帖练习。在学问上,梁启超引孩子们入门,但专业方向却由他们自己选择,充分发扬了民主精神。他本来建议女儿梁思庄在加拿大麦吉尔大学读生物学专业,认为这门专业在中国所学之人甚少,可以成为开路人,但梁思庄并不太感兴趣。梁启超得知后,马上去信,说:“我所推荐的学科未必合你的意,你应该自己体察做主,用姐姐哥哥当顾问,不必泥定爹爹的话……我很怕因为我的话扰乱了你的治学之路,所以赶紧寄这封信。”梁思庄后来按自己意愿考入哥伦比亚大学图书馆学专业,成为图书馆学专家,任北京大学图书馆副馆长。在家庭生活中,梁启超也倡导民主开放的氛围。吃饭时,他总是等人到齐了才开始动筷。他在饭桌上高谈阔论,但子女们不必听他讲完,中间吃完了可以自行离开。即使过一会儿再回来吃些菜,都不会受到任何干涉,全家把吃饭看做是每天团聚交流感情的好时光。梁启超给孩子们的信,坚持写了近二十年,哪怕中间因为便血住院,还被误割一肾,也没有停过。这些家书是他和孩子们情感联结的纽带,也是指导他们渡过一个个人生关口的锦囊。以至于在梁启超去世之后,他那十几二十岁的孩子,仍然能依着父亲的教诲,在各自的道路上,通向自己的目标。【时评】在封建制度落幕、平等社会日渐成型的今天,一个父亲在社会、在家庭的角色如何进退有据,如何对孩子施加最良好恰当的影响,同样经历了社会转型的梁启超,实在是一个绕不开的榜样。梁启超家庭中西结合的文化背景和底蕴,在一百年前可谓罕有、先进,在今天,则已经成为很多中国家庭的组成元素。只是这些家庭,大多还未能完全地挖掘出两者的奥妙并加以融合,并独特而自信地以其熏陶自己的孩子。育儿关键词 无为而有为老 舍老舍先生一生当中,大部分时间用在写作上,要求环境绝对安静,字斟句酌间,往往表情非常严肃。但有时,他又充满童心,非常逗乐。小学五年级,有一次年末测试,儿子舒乙考了全班第一。他举着大红奖状来到父亲面前,说:“父亲,快看,俺中了头名!”老舍放下笔,笑眯眯地拿着奖状左看右看,然后哈哈大笑:“儿子,你是好样的!但老师悉心教导的恩情可不能忘,咱得给老师送点儿礼啊!送啥好呢?”老舍想了一会儿,便钻进厨房。正当舒乙一头雾水的时候,老舍提着一只油嫩鲜美的烤肥鸭出来,大笔一挥,写了一张纸条,曰:奉上肥鸭一只,老舍。递到舒乙手中,说:“给你老师送去!”舒乙说,直到现在,他的老师还保存着那张条子。老舍在教育孩子方面,就两个字:无为!他不看重功课,不强迫舒乙学贯中西,子承父业,甚至还希望舒乙长大后当木匠或是拉车。但舒乙却学了理工科,老舍非常高兴,竟然还生出些小得意。因为,当时理工科是建设国家最实用的。那时的人们常说: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每当理工科同学到舒乙家玩时,老舍总会拿把小椅,像一名小学生,安安静静地坐在一旁,听他们讲话。他们说到哪,他的眼神就跟到哪,还在小笔记本上恭敬地写写画画。后来,老舍还专门写了一篇文章――《可喜的寂寞》,表达对儿子的无限崇拜之情。大学时,舒乙的专业是研究如何从木材里提炼酒精。学文的老舍就更不懂了,所以他最崇拜儿子舒乙。有朋友到他家来,老舍会像小孩子一样不失时机地向朋友逞能:“我儿子比我强啊!他懂得怎样用木头来造酒,你们说,神不神?”等朋友们要凳子坐的时候,老舍便笑呵呵地卖个关子:真不巧,你看我们家的桌椅板凳,全被我儿子劈掉造酒了……作为一名文学泰斗,老舍先生没有架子,知恩图报,虚心向晚辈学习,连他爱逞能的小缺点也带有几分孩子般的小情趣。【时评】老舍先生的“无教育”胜似“有教育”,如同一片广袤葱嫩的原野,一群小羊仔在自由自在地啃草,至于小羊仔们喜欢啃草根还是摘草叶,选择三叶草还是婆婆丁,牧羊人不管,那是它们自己的事,只要无毒无害就可以了。结果,舒乙这只小羊仔,在“放养”的自然环境下,在科技兼文艺方面成长为万众瞩目的“领头羊”。《爸爸去哪儿》提出的正是这样一种困惑:在现代家庭教育中,父母去哪儿了?父母又将指引孩子们去哪儿?一个孩子,要健康平安地成长为具有独立人格与自由精神的现代公民,首先必须跟着父母的脚步前进,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这是现代教育的共识,或许也是当前诸多亲子节目能获得火爆收视、赢得共鸣的真正原因――父母去哪儿,孩子就会去哪儿;孩子去哪儿,社会就会去哪儿。}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The Tyrant安卓汉化版下载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