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怎么骂追星的人人喜欢骂别人?

谢邀。说句题主你不爱听的,看你id大概就知道了…很多人不理解追星其实在于有些追星的粉丝们太过具有攻击性,例如你家…真的很典型好吧,我直说,你要是喷我我也认了…因为过于狂热,过于沉迷,导致追星在许多未成年人中【虽然我也6月才成年】造成的并不是积极向上正能量的影响,反而是带上叛逆一起许多极端的做法,像什么“小学生宇宙对骂战”,什么“我们家xxx可努力了你就是嫉妒”,说白了就是粉丝用一些很无脑的无理由维护自家偶像的话甚至攻击别人而导致许多人认为追星很危险…动不动挨喷啊挨骂什么的…具体不多说以谁为主,但是大家心里都有点balance…所以题主你问为什么,那只能告诉你从自身找问题了。题主你是不是也有过在不合时宜的场合疯狂给别人安利了自己的偶像或者过度维护了你的偶像而导致别人认为你具有攻击性?但其实我认为不追星的人以“脑残粉”来进攻普通的粉丝,大概是促使他们更快成为脑残粉的一种方式,而他们天真的以为“脑残粉”这个称呼能真正让脑残粉们提前醒悟…而他们用“脑残粉”来攻击粉丝其实也是一种畏惧心理,当你喷他,他可以说“那xxx脑残粉喷我”【脑残粉三个字画重点】这样给自己一个“被傻*喷了”这么一个自我心理安慰…我公平的答,其实现在大多数追星早就脱离了积极向上正能量了…这也是为什么现在很多家长非但不支持孩子追星,甚至把孩子的视野控制的离现代社会这些娱乐远远的地方。说白了就是贵圈真乱,他们害怕自己的孩子某一天开始不再受自己的控制,走向未知的深渊,卖车卖房去做他们不能理解的事罢了。并不止娱乐圈,在这个曾饱受封建保守肆虐的国家,电子竞技承受着更为鲜明的被排斥,被贬低。只能说电竞环境这几年在做向好的发展,但娱乐圈依旧乱的很。只能希望我们提升国民素质远离脑残粉吧。以上,个人。补充一下,题主你选择了他,就必须承受因为同为他的粉丝的错误带来的谩骂。这也是追星一个不成文的原则,所以我认为你连问为什么的必要都没有【我认真的很严肃。】,不想承受当然也可以选择不粉,实际上你粉他之前做决定的时候就应该清楚你要收到怎样的谩骂。作为一个快6年的海浪,我挨的骂不说比你多吧,反正不会比你少…去年才刚开始有好转…他俩关系好,跟题主也算是半个同家,想开点没啥不好,可以去看我其他回答,真正爱的没必要全部都展现出来,也可以默默藏在心里。同为追星族的我也很不理解他们为什么有的人反感追星。我从小就追星,觉得他们是榜样,是可以在我们迷茫或者坚持不下去的时候可以参考的榜样,追星的人肯定是热血的人。}
每个人生阶段,都有等待我们的成长。根据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理论,青春期的我们,需要去构建自我同一性,在急剧变化的外表和高水平的荷尔蒙影响下,把自己的欲望、能力、梦想,整合成一个完整的自我,并在社会的各种挑战与义务中,验证自己在集体中所处的位置。成年早期(18-40岁),我们面对着亲密对孤独的冲突。我们恐惧受伤,但更渴望将自我的同一性和他人的同一性融合,同他人建立爱的联系,因为只有这种亲密感,能让我们抵御无止尽的孤独。但商业社会的本质是一个契约社会,它用规则来约束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然后才是爱的联系。可我们每个人,都渴望着同他人的连接,同自己的连接,所以很多人选择追星,通过爱另一个人,来完成我们内心的成长。 因为在健康的追星中,我们找到了自己的归属,培养了给予的能力并理解了自己内心深处的幻想,实现了自我的成长。一、追星,帮我和世界连接1. 归属感——“我属于一个优秀的群体”“每个人既希望成为胜利团体中的一员,同时又想在这个团体中与众不同。”————阿伦.特姆金.贝克粉丝社群是围绕着同一个情感对象建立的情感社群,具有明确的排他性。只有了解偶像的人才会被接纳进入这个社群,只有不断的为偶像付出的人才能成为核心成员,而被选拔进来的经历,让我们觉得我们进入了一个更优秀的、和自己喜欢相同对象的群体。而当下的粉丝社群主要通过网络联系,我们得以认识和自己成长经历大不相同的人,在这个群体中,我们既遇到了和我们有相同感受的人,得到了归属感和被认同感,又通过追星将自己和现实生活里的他人区别开来,同时也以自己独特的生活经历,和其他追星者区别开来。2. 为偶像付出——“我学会了如何去给予”“给予是潜能的最高表现。正是在给予的行动中,我体验到我的力量、我的财富和我的潜能。这种增加生气和潜能的经验,使我感到无比快乐。”——弗洛姆《爱的艺术》在粉丝圈中,粉丝口中的“大大”可以分成三类。舆论领袖类:在出现一些和偶像相关的新闻时,写很长的公关文描述事情经过,解决粉丝的疑惑。前线追星类:她们经常会跟着偶像的行程走,在第一时间传回和偶像相关的信息。产出类:她们有剪视频、画漫画、p图等技能,会增强粉丝圈的活跃度并进行对外宣传。无论是哪种,她们都通过无偿的劳动,以给予的方式表达自己对另一人的喜爱,完成了自我和世界的连接。3. 力比多投射——“你是完美的化身”“虽然粉丝和粉都客体之间的关系不能全部还原为性的愉悦和吸引,但以性为动机的幻象明显构成了粉都愉悦中的重要部分。”——科奈尔·桑德沃斯随着青少年生理上的成熟,对异性的好奇和向往逐渐萌发, 然而, 由于青春期的羞涩心理, 接触异性时往往表现得很紧张,甚至于以一种反向表达的形式出现,也就是“越喜欢,越冷漠”,来掩盖内心的不安。而传统文化的一些偏见也抑制了正常的异性交往,使青少年对异性的好奇越发的强烈, 以至于几乎每个青少年都有一个自己理想爱人的轮廓。但这种构想往往停留好看的外表,而没有赋予其他内涵。而大部分的偶像颜值很高,很容易引人注目。加上脱离现实生活的舞台形象, 往往让青少年形成一种完美的形象,进而成为其意念中爱恋的对象。二、追星中的蜜与苦自粉丝文化研究兴起以来,就存在着两种相反的偏见:理想化和污名化。前者认为粉丝是通过主动性、创造力抵抗主流意识形态的反叛者,后者认为粉丝是非理性的病态人群。而这两种偏见,在某种程度上,也反映了追星过程中可能遇到的蜜与苦。蜜——众生皆苦,唯你是草莓味1. 狂热消费Hokbrook(1986)提出狂热消费行为,狂热消费行为本质上是一种由内在兴趣激发的深度沉迷;这种行为带有一定的强迫性和成瘾性,能够有助于粉丝形成自己独特的自我概念和身份认同。在粉丝圈的行话是“XX的笑容由我们来守护”,“XX就是我们的底气”。粉丝通过购买大量和偶像有关的海报、电影票、代言产品,以表达他们的生活方式和品味。在消费过程中,粉丝们收获的是自身的满足感、群体归属感以及自我意识的实现。所以尽管你的唱片可能卖的很贵,我的资金也没有那么充足,但我还是愿意拿出大部分的钱来支持你。2. “我就是粉丝之王”——了解你,让我更有力量“文化系统像经济体制一样运作,因此资源分配不平等,而‘粉丝’是文化资本的活跃生产者和使用者。”——约翰·费斯克在粉丝社群中也存在着登记制度和权力分层,如存在着核心粉丝、边缘粉丝的登记划分。这种划分的标准之一是知识,也就是和偶像相关的知识和鉴赏力。这种非官方的文化资本,在社群内部有着共同爱好的人群中,成为了自尊心的主要来源。而且从某种角度上,在社群内部给予了粉丝更多权力。所以在社群的规范下,粉丝对偶像了解的越多,越能够获得同伴的尊敬和认同。苦——爱上了不该爱的人1. 我爱你,你却伤害我——“脱饭回踩”现象“脱饭回踩”是指粉丝不再喜欢之前追随的偶像,并对ta进行言语攻击和报复的行为。当偶像与粉丝间利益有所出入时,象征意义开始断裂,粉丝必须重新审视自己对偶像的热爱。此刻往往会出现长期英雄叙事的反弹:即长期以来偶像的形象被无限美化,日渐成为“完美” 的代名词, 粉丝不容许任何抹黑偶像的行为发生;但同时他们对偶像的心理预期也随之被提高,当偶像行为触犯粉丝利益时,粉丝就会产生强烈的被欺骗感和背叛感,在对偶像失望的同时,记忆中那些不好的细节会被召回。情感的失落和认知的落差很快就会形成反弹,形成巨大的心理落差。而且消费动机的消失也使得粉丝需要面对额外的经济压力。此外粉丝社群作为亚文化群体,一直被主流文化部分“污名化”。 因此,退去粉丝身份的同时,部分粉丝也急于摘掉“脑残粉”的标识。他们认为自己脱饭是因为看清了真相,已经摆脱了过去“非理性”的标签,一时间“非粉”的优越感驱使他们感觉站上了道 德的制高点,开始将曾经受到的污名转移给那些仍未脱饭的粉丝,并对偶像各方面发表攻击性言论。2. 病态的粉丝——不健康的追星状态1)我没有自己,只有对你的喜欢如果现实生活中缺乏稳定的自我形象,“吸引”与“虚拟亲密”的快乐作为一种巅峰体验便更容易让人迷失了自我,从而将追星视为生活追求的很大一部分,甚至试图不断超越,以刷新巅峰体验。这一点类似于许多其他的沉迷与成瘾行为。有研究者(Cushman,1990)指出,对明星的依恋是一种对“空虚自我的抚慰”;“追星者”往往对自我有着更低的评价与低自尊(Cheng,1997)。而偶像身上的魅力与特质恰好满足了追星者对自身的许多期许。2)我不是在追星,我在和偶像恋爱有研究发现,追星行为中“个人情感联结”维度与低安全感与亲近感相关(Giles, 2000),并与依恋类型中的焦虑型有着显著正相关、回避型有着负相关(Roberts, 2007)。麦卡琴(McCutcheon)教授将这一现象解读为:对于焦虑依恋类型者,时刻处于亲密关系会被破败与结束的恐惧之中,从而可能将与偶像间的虚拟联结作为现实恋爱关系的“备胎”存在,为他们提供了一个稳固的港湾,因为这层关系不会离开,永远安全。于是形成了与偶像的“虚拟亲密关系”。麦卡琴教授针对“迷恋”的快感的形成,进一步提出了他的假说——“吸收与成瘾理论”。吸收指的是一种自发的对某一客体全身心,从知觉、想象到全部认知资源的全身心投注与注意(Tellegen & Atkinson,1974, p.274)。这种全身心的投入和“吸收”,无须主观努力,类似于一种巅峰体验,带给人很大的快感。而在全身心注意的同时,偶像的“现实感”,也在无形中被放大或强化,使得人们产生似乎与偶像形成了某种关系或联结的错觉,从而让人产生强烈的关系快乐。3. 过度追星带来的心理影响有研究发现,“过度”的追星行为对于认知能力、价值观,特别是青少年的成长都有诸多影响。Yue和Cheung(2000)研究发现,崇拜偶像的粉丝,更倾向于具有理想主义、浪漫主义、绝对主义的价值观,而他/她们的现实主义、理性主义、相对主义的价值观得分较低;因此,往往容易被人贴上“愚蠢”、“不负责任”、“顺从”等负性标签,从而在社会生活中受到不应该有的伤害(McCutcheon & Maltby, 2002)。处于青春期的青少年正面临自我形象、自我同一性建构的重要期,很容易因为过度追星而基于偶像的信息改变并重构自我形象;同时,青少年也正处于慢慢脱离父母依恋,逐渐转向友人及异性依恋建构的转变时期,过度追星所伴随的“虚拟亲密关系”也可能会影响他们未来与友人和异性亲密关系的形成。但由于偶像的颜值和魅力很大程度上是现代商业社会包装营销的结果,我们普通人在平常的生活中常常很难达到这种理想化的标准。三、尾声“人生而具有自我实现的倾向。如果移除了障碍,人会自然而言地发展为成熟的、充分实现自我的个体,就像一棵橡树籽成长为一株橡树。”——《神经症与人的成长》卡伦·霍妮 我们每个人都渴望自我实现,追星只是方式之一。愿我们每个人,都能够理性追星,通过追星去构建完整的自己,学会热爱自己,热爱世界。以上。References:
[1]孙天威 ,杨志刚.对青少年追星现象的心理学分析及教育策略[J].教学与管理,2002(18):21-23.
[2]庄楚,彭凯平。为什么追星及过度的心理影响? http://blog.sina.com.cn/s/blog_12ce4f48f0102x5q0.html
[3]周永生.当代青少年英雄崇拜移情倾向探讨——兼论“追星”现象[J].青年研究,1994(06):10-15.
[4]陈昕.情感社群与集体行动:粉丝群体的社会学研究——以鹿晗粉丝“芦苇”为例[J].山东社会科学,2018(10):37-47.
[5]Fiske, John. "The Cultural Economy of Fandom" John Fiske in The Adoring Audience: Fan Culture and Popular Media, edited by Lisa A. Lewis. London: Routledge, pp. 30-49.
[6]王文超.文本制造者:从粉圈用语看粉丝心理及粉圈文化
http://media.people.com.cn/n1/2018/0124/c416772-29784673.html
[7]孙天威 ,杨志刚.对青少年追星现象的心理学分析及教育策略[J].教学与管理,2002(18):21-23.
[8]刘伟,王新新.粉丝作为超常消费者的消费行为、社群文化与心理特征研究前沿探析[J].外国经济与管理,2011,33(07):41-48+65.
[9]李建伟,王怡冉.脱饭回踩:一种反转型粉丝行为研究[J].新闻爱好者,2018(09):13-17.
[10]胡岑岑.网络社区、狂热消费与免费劳动——近期粉丝文化研究的趋势[J].中国青年研究,2018(06):5-12+77.【简单心理Uni】 心理咨询师的终身成长学院,汇聚海内外名师,针对不同阶段的心理咨询学习者,提供40+种培训课程,专业针对性强,体系化程度高,直播/录播、音频/视频、线上/线下形式多样,目前已有20万+人参与学习。课程学习戳 →「http://jdxinli.cn/q199xq」}
文|家有小甜椒儿(原创不易,请勿抄袭,欢迎个人转载分享)图|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陈飞宇大概没想到自己以这种方式爆了吧,这算是大爆。虽然之前跟张婧仪合作的剧备受关注,不断上热搜,但是还不至于到“顶流”,这一次“顶流”无疑了。陈飞宇2000年的,关注他不多,也就是从和张婧仪合作开始,被“命韵循环”圈粉了,之后呢就关注了两个人,也关注了两个人的超话,不过之后呢,被陈飞宇的粉丝恶心到了,不知道她们哪里来的优越感,这让我想到了之前看过的一篇给豪宅做居家保姆读的文章的一句话:虽然居家保姆什么都没有,但是保姆之间的鄙视链很严重,住在超豪华的小区的保姆,会瞧不上比较豪华的小区的保姆,以此类推。一些住在豪宅里的保姆,甚至瞧不上住在普通小区的户主,这是一种什么心理?有没有觉得很讽刺?这样说吧,我一个大姐姐了,被角色圈粉,无非就是产生了极大的好奇心,就想多关注一下本人,结果呢关注之后,对张婧仪更喜欢了,而因为反感陈飞宇粉丝的一系列操作,比如限制超多,尤其不准在超话里发cp内容,角色都不准许,所以连带着反感正主,也就退出了。成年人毕竟是成年人,还是能够分清楚我们厌恶的来源。说一说女粉丝追星的心态比较疯狂的女粉丝通常都是年轻的女孩子,其中很多都是学生,大学生居多,还有中学生。对这些女孩子来说,被男明星翻牌是让她们最兴奋的事情,比如写给男明星的一封信被翻牌了,接下来就有很多人都去写信,然后内容呢~一言难尽,我是读了几个,总体感觉就是空洞,本来就完全不了解对方,还把对方夸上天,总之呢,就是没有任何实际意义。这样说吧,在线回复都能让她们幸福到无法入睡,如果能够多聊上几句,这些女孩子失去理智,也就能理解了。关键“粉丝”吧还把这当成了一件非常正常的事情,并且以此为荣耀。持续花各种心思关注男明星,然后不断发送私信,试图接近他们,接机、站台等等。这种心态正常吗?像我这么理智的人,不觉得这事很正常。一些女生很有意思,一旦涉及到现实生活中,和男友对话的时候,女生各种追求平等,各种关注对方的回馈和细节行为,只要对方稍微不重视自己,就会大吵大闹。可是一到男明星的时候,她们的心态就变了,各种单方面付出,各种“跪舔”,就期待对方关注自己。她们还有一套自己的理论:人家又高又帅又是名人,我值了!这正常吗?这很不正常。当下男明星,为何那么容易得到?男明星“睡粉”已经不是什么新鲜事了,到吴某凡那算是巅峰吧。吴某凡这种人不值得同情,他就要为他的行为付出代价。他遇到了比较“能打”,如今也顺利出圈的“对手”,普通的女粉丝,基本上就没有发声的,这也是值得让人深思的地方。另外需要思索的问题是:为什么男明星这么频繁就能得手呢?为什么好好的一个人,当了男明星以后,有的时候就完全变了样呢?原因只有一个:他们太容易得到了。当女粉丝都以贴近男明星为荣耀的时候,这些年轻的帅气的男孩子,就太容易得手了,有的甚至本身没有什么想法,但是因为身边有太多不断表达的女粉丝,也就逐渐失去了心理防线了。有人可能会说:不要去批评女粉丝了,如果男明星能够坚持原则,女粉丝怎么贴都没有用。这里想说的是,男明星是公众人物,扒开这层光鲜的身份外,他们和常人无异,甚至很多人比常人更缺少理智的头脑,因为他们有较高的颜值和较好的身材,其他方面就相对薄弱一些。可是不能因为一个皮囊,女孩子就争先恐后去讨好,去接近吧。我一直觉得追星可以,但是没有必要追他本人,我们可以追角色,因为我们在观看了电影电视剧以后,对角色有了充分了解,迷恋这个角色很正常。不管是迷恋角色还是迷恋歌曲,迷恋的都是作品,迷恋本人这件事就不理解,粉丝大声宣布:我们非常了解我们的爱豆,他是怎么样的一个人……这话自己相信吗?任何一个公共人物,都不可能把自己的全部敞开向公众开放,你不是他的亲人,也不是他的朋友,何谈了解呢?既然不了解,为什么可以做到这样疯狂呢?说到底还是看“皮囊”,这是不是很有问题?家有女孩,进入青春期之后,父母更要多关注最后还是想谈一谈关于孩子追星这事。现在粉丝明显呈现一个“年轻化”大态势,十几岁,二十来岁的粉丝最常见,这些女孩子容易冲动,有干劲儿,为了喜欢的明星,真是什么事都能干出来。有的时候就想,到底这些女孩子背后是什么样的家庭呢?父母难道对于孩子追星的状态是否了解呢?还是说,有的父母是了解的,但是放任孩子去做这些事情,甚至是无条件支持,就像当年的杨丽娟一样?我的大家庭里有几个十几岁的孩子,他们也都关注这些明星,但是不见他们有这么疯狂,那是因为他们有一个清醒的妈妈。比如小外甥女开始迷恋某个爱豆的时候,她的妈妈就会说:干点正经事,做好自己的事情,这些爱豆瞅都不会瞅你一眼,别天天幻想了。家庭的干预对于避免孩子做出一些出格的行为是很关键的。家有女儿,如果孩子也进入了青春期,同性父母就更要关注孩子的喜好了,可以尽量不干涉,但是一定要了解,当发现了孩子的某些观念或者行为出现了问题的时候,及时找到合适的方法来指正,给予孩子正确的引导,孩子才不至于一条路走到黑,更早认清现实。}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怎么骂追星的人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