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西皮,京胡西皮是什么调拉2——6弦吗?


早安京剧
2021-08-08 18:40
0
《早安京剧》系列公众号,全天候陪您赏玩京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京胡伴奏京剧百余年,由于长期处在伴奏从居地位,缺乏演奏技法研究和规范,呈现出演奏只追求个人感性模仿、各人各异的混乱状态。也许因我是学理工出身,追求理念是我的天性,因此,在积多学科知识、实践研究的基础上总结出京胡演奏“二十法”,力图促进京胡演奏的科学化、规范化地进展。(一)京胡演奏“音乐法”(1法):任何器乐演奏音准和节奏是它演奏的命脉,它比演唱更应重视音准和节奏的训练!绝对音准和稳定匀速节奏(匀减速、匀加速、突加速、突减速)伴奏是拉好京胡的首要条件。(二)京胡执琴“直角法”(1法):长期以来京胡执琴姿态各异,我认为采用直角(90度)规范执琴较好,其要点是:1、琴身安放高低、前后位置,以右手小臂大臂成直角为准;2、二黄调式左手手指按弦应与琴弦成直角(不可锐角和钝角),西皮手指应与琴弦成锐角(小于90度)不可成钝角大于90度;3、拉外弦弓毛与外弦及蛇皮成直角;拉里弦弓子弓毛运行轨迹为与担子接点和里弦成直角。(三)左手“四指法”(4法):四指法为:揉打碰滑。揉弦主音不能变,要揉得均匀流畅;打弦心中要有数,一下、二下、三下、四下……要打得均匀圆润响亮:滑弦要求食中无名指都能(二黄或西皮)掌握上滑、下滑、下回滑等技法,要滑得连贯并掌握虚实轻重。(四)右手运弓“捧、捋、挤、按”(4法):我借用陈式太极手法,拉外弦用捧劲,拉里弦用捋劲,推外弦用挤劲,推里弦用按劲。这样用力科学合理,能获得运弓用力的支点。(五)右手运弓“开合摆法”(1法):由于京胡琴弦张力比较大(尤其是高调门),要想把京胡拉出最强音,单用臂力和腕力远远不够,必须激发全身爆发力,这就是拉弓用太极“开劲”,推弓用太极“合劲”及“摆劲”!(六)右手运弓“四腕法”(4法):1、正腕子——腕子运动方向与运弓方向一致(推弓腕子同时向里运动,拉弓腕子同时向外运动);2、反腕子——腕子运动方向与运弓方向相反;3、圆动腕子——腕子能作顺时针、逆时针旋转运弓;4、死腕子——腕子固定、运弓靠大小臂快速暂短颤动,用它来演奏极短弓和超快弓!(七)右手“五当运弓法”(5法):因为京剧五大行当(老生、青衣、花脸、小生、老旦)演唱音响和音色软硬虚实亮暗均不相同,为了使京胡伴奏能与其匹配,我采用了:1、青衣使用虚长弓为主;2、小生使用虚实刚长弓为主;3、老生使用刚实短弓为主;4、老旦使用虚实硬长短弓为主;5、花脸使用硬实长弓为主。京胡演奏具有艺术和科学的双重性,我的“二十法”是在遵重京胡演奏科学性的基础上规范的,它涉及生理学、音响学、数学和物理等多门学科知识,希望“二十法”能帮助你拉好京胡。京胡于清乾隆年间在胡琴基础上改制而成,因主要用于京剧伴奏而得其名。京胡:原称"胡琴",最早也称"二鼓子"。京剧的主要伴奏乐器,其名也是因用于京剧伴奏而得。京胡是在清乾隆五十年(1785)左右,随着京剧的形成在胡琴的基础上改制而成的弦乐器,至今已有200余年历史。最早的京胡,不仅琴杆短,琴筒也小,为了能拉高调儿,还有蒙蟒皮的,而且是用软弓子(不张紧弓毛)拉弦。19世纪以后,才开始出现硬弓。现安徽、山东、河南、四川等地仍有保留用软弓演奏,音色京胡较硬弓演奏的柔软,并有一种特殊的碎弓效果,演奏技巧也很高,而硬弓的发音则刚劲、嘹亮。20世纪上半叶,京剧演员不断降低音高,讲究行腔圆润,京胡的结构也随之变化,琴杆、琴筒不断加长。嗣后,京胡逐渐流行全国,在北京尤为盛行。20世纪30年代,京剧空前兴盛,京胡的制作也出现了繁荣时期,不但乐器行业的牌匾改为胡琴铺,就连京剧界的名琴师们也招聘工人制卖起京胡来。有的在制作工艺上采用打光剂代替打蜡。使竹皮表面光泽细润,深得爱好者的称赞。最早的京胡琴杆很短,琴筒也小,用软弓拉奏,当时,人们把它称为软弓京胡。19世纪以后,京胡逐渐开始用硬弓拉奏,琴杆、琴筒不断加大,京胡也逐渐在中国各地流行起来,特别是在北京尤为盛行。京胡主要由琴杆、琴筒、琴码、琴弦和弓子等部件构成。京胡的琴筒呈圆筒状,是京胡的音响共鸣部分,琴弦的振动通过弦马传至琴筒,使筒内空气振动,发出清脆明亮的音色。演奏京胡时,演奏者将琴筒放在左腿上,左手按弦,右手持弓拉奏。早期的京胡只有一种规格,经过制琴师与演奏者长期的实践,京胡发展为各种规格,以适应京剧音乐发展的需要。如今,中国的作曲家还为京胡创作了很多独奏、协奏曲,京胡也从为京剧伴奏的角落走到了舞台的中央。京胡早期琴杆短、琴筒小,蒙蟒皮或蛇皮,张丝弦,用软弓拉奏,称软弓胡琴(参见"软弓京胡"条)。十九世纪后出现硬弓。二十世纪上半叶形成今日形制。本世纪五十年代始用钢丝弦。京胡是随着京剧的形成和发展,在胡琴的基础之上改制而成的一种拉弦乐器。它的声音刚劲嘹亮,是京剧管弦乐伴奏中的主要乐器。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以前,京剧界一直沿用着胡琴的称呼,在这之后,为了区别于其他剧种,才正式将这种乐器称为"京胡"。清乾隆五十五年,安徽的"三庆"、"四喜"、"和春"、"春台"四大徽班,陆续来到了北京演出,他们同来自湖北的汉调艺人合作,相互影响,又接受了昆曲、秦腔的曲调和表演方法,逐渐融合、发展成为了今天的京剧。京剧的主要唱腔有二黄、西皮两个系统,所以京剧也称为"皮黄"。京胡是"皮黄"音乐的代表。它是伴着"皮黄腔"的逐渐形成而发展起来的。京胡具有神奇而响亮的音色,能在润腔韵味上与演员的嗓音、唱腔熨帖地结合,完美地体现出京剧原汁原味的特色。成为京剧必不可少、不可替代的伴奏乐器。
特别声明:本文为网易自媒体平台“网易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观点。网易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京胡西皮是什么调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