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好的电影带给人的影响可以让人们情感激动?

作者:刘洁(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音乐系主任、副教授)电影《流浪地球2》的主题曲《人是_》直抵人心、感人至深;电影《深海》配乐将真挚情感娓娓道来,令观众印象深刻。音乐与电影都是贴近大众的艺术,二者的珠联璧合往往成就经典。电影音乐服从并服务于剧情,但又有自身的独立性。随着时光流逝,经典电影的某些情节或许会被淡忘,但只要音乐的旋律响起,瞬间就能唤醒观众的记忆,这是电影音乐独特的魅力所在。深圳交响乐团演奏电影《上甘岭》主题歌《我的祖国》 资料图片1.与时代情绪同频共振形成集体记忆音乐是一种情感艺术,诉诸心灵并创造想象空间,易于引发共情与共鸣。说到经典电影歌曲,人们马上会想到新中国成立后最早一批脍炙人口的歌曲,如电影《上甘岭》的主题歌《我的祖国》。电影《雷锋》的插曲《唱支山歌给党听》以及电影《英雄儿女》的插曲《英雄赞歌》等。这些歌曲因电影被公众熟知,又在广泛传唱中历经岁月洗礼,绽放出音乐艺术的独特光芒。这些音乐作品之所以成为经典,除了旋律、曲风、词作的精彩之外,更在于它们在诞生之时洞悉时代之变,精准叩击了中国人的集体情感,即对新中国强烈炽热的爱。资料图片20世纪50年代,新中国成立及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建立,这场改天换地的历史变革,让广大人民切实感受到当家作主的喜悦与自豪。刚刚告别苦难的人们,对新中国、新生活的来之不易体验尤为深刻。因此,回望战争岁月、礼赞革命英雄,抒发建设豪情、展望光辉前景,感恩歌颂中国共产党,是那一代中国人共通的情感。可以想见,如果没有对旧中国的苦难记忆,怎能写出“旧社会鞭子抽我身,母亲只会泪涟涟”的词句?“为什么战旗美如画?英雄的鲜血染红了它;为什么大地春常在?英雄的生命开鲜花!”这是对革命先烈崇敬之情的表达,这是荡气回肠、历久弥新的时代交响。只有像雷振邦、刘炽、贺绿汀、乔羽、公木等这些亲身体验过新旧中国蝶变的艺术家,才能创作出如此击中人心的歌词与旋律。这些经典之作是艺术家个体体验与时代情绪的同频共振,更是一个民族告别苦难、走向新生的时代宣言。从传播角度来看,当时电视尚未普及,电影是最受大众欢迎的视听媒介。一部电影的上映,是一场群体观看仪式,也是主流意识形态的公众传播。一部优秀的电影的重点场景、片段,常常在观众的记忆中挥之不去甚至被反复模仿,因此,与电影相伴相生的音乐作品更易于广泛传播。电影音乐虽然是为电影创作,但它又能脱离电影在集体传唱、公共展演等多种场景下更简便、持续地辐射公众,其影响力和生命力常常超出电影本身。即使在今天,只要郭兰英的“一条大河波浪宽”响起,音乐一下子就能将人们带回那个年代。可见,好音乐既成就电影也能成为特定时代的声音标识,成为集体记忆的时代之声。2.从中华文化中汲取创作源泉中国电影的“中国”主要指涉生产主体、内容主体及风格特征。除了题材的本土化之外,电影的“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有赖于视听语言符号体系、美学特征、审美风格的建构。电影的中华审美风范,植根于整体性的中华文明之中,在时间维度上源自悠远深厚的传统,在空间维度上体现为地域性。就电影而言,抛开内容题材层面的中国面孔,独具民族特点、地域特色的音乐尤其能凸显作品文化身份的中国性。悠久的历史传统、丰厚的民族资源,始终是中国词曲作家取之不尽的创作源泉。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中国这片沃土上的各族人民在生活实践中创造了极其丰富、各具特色的民间音乐,包括民歌、民族器乐、说唱、戏曲音乐等。以民族器乐为例,其地域特点突出、声音辨识度极强,是凸显电影风格的关键要素。电影《铁道游击队》插曲《弹起我心爱的土琵琶》中的“土琵琶”实为山东鲁南地区百姓用葫芦瓢自制的“土乐器”,乐音清脆欢快,与战争的残酷构成反差,表现了游击队员不畏强敌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电影《冰山上的来客》中用到的“冬不拉”是流行于新疆哈萨克族的传统弹拨乐器,既是异域风情的听觉展现,又以“弦外之音”表达民族团结的深情厚谊。再如,《五朵金花》《阿诗玛》《刘三姐》等少数民族题材电影,观众之所以感到耳目一新,除了视觉层面场景与人物服饰妆容外,更源于少数民族音乐别具一格的表现力。除了主题曲、插曲之外,配乐也是电影不可或缺的元素,除了渲染环境、表现情感、塑造人物、推动叙事之外,对作品风格的塑造作用显著。对地方戏曲音乐元素的挪用,赋予作品浓重的地域特征和文化意蕴。电影《黄土地》中豪迈铿锵的陕北秧歌与安塞腰鼓,电影《秋菊打官司》以陕西当地的碗碗腔作为背景音乐,电影《活着》以秦腔贯穿始终并在片中设置了地道的秦腔表演片段,带着文化烙印的地方音乐元素,使电影充满浓郁的乡土气息。视觉与听觉相辅相成,音乐与故事合二为一,当这些穿越千年的乐音响起,观众就会感悟到民族特色、地域风情、中国味道。在全球一体化浪潮中,保持文化身份的独特性、标识性是不同文明延续与创新的前提。民族音乐丰富了电影的民族叙事手段,彰显了中国电影的中国风格、中国气派,更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包容性、中华民族的共同体意识。3.音乐是讲好中国故事的重要元素经过十多年的快速发展,中国电影迈入高质量发展阶段。中国电影不仅要满足观众多样化的观影需求,还需要拿出更高的工业生产水准参与到国际竞争之中,适配海外观众的文化消费,承担起给世界讲好中国故事的文化责任。既要坚守中华文化立场,又要适配当下的全球观众,中国电影音乐在文化维度上离不开“化古适今,贯通中外”的实践路径,前者聚焦中华文化的当代阐释与表达,后者着重解决中外音乐的全球流通和共享问题。具体到实践层面,作曲家的队伍构成、合作方式等是关键。一方面,中国作曲家的本土意识与国际视野融合,呈现出独特的音乐魅力。改革开放后中国职业作曲家队伍日益壮大,西方音乐理论及各种风格音乐的涌入拓展了他们的国际视野,推动了本土电影音乐的现代性发展。电影《英雄》的作曲者谭盾巧妙地将传统中国音乐和现代西方音乐融会贯通,在西洋乐器小提琴的主奏中,听众却能捕捉到古代秦王朝的地域特征和浓郁的传统音乐的影子。《流浪地球》的作曲者阿鲲围绕“家园”的主题,采用电音技术描绘人工智能和太空场景,主题曲《带着地球去流浪》的配乐既有充满未来感的好莱坞科幻表达痕迹,演唱歌手刘欢的中国式腔音又平添了中国韵味。《悬崖之上》的配乐在音调、节奏、乐器编配等方面注入苏联歌曲风格,在借鉴之中又有创新,将柔情与温暖、凄美与悲泣、不屈与坚定表现得淋漓尽致。熟稔本土音乐又精通国际作曲技巧的中国音乐家,懂中国又知世界,造就了形态丰富、旨趣各异、表达灵动的当代电影音乐风貌。他们的作品架设了严肃音乐与流行音乐的桥梁,既让本民族的观众感到熟悉,又给外国观众创造了新奇又充满异域感的文化想象。另一方面,吸纳国际作曲团队担任音乐主创,中国电影适配全球观众取得实效。电影音乐本质上是电影文化的一部分,《战狼2》配乐由好莱坞知名作曲家约瑟夫·特拉潘尼斯担纲创作,由伦敦管弦乐团63位一流音乐人演奏的交响乐,恢宏壮阔、气势磅礴,展现了炮火轰鸣、惊心动魄的战斗场景,带给观众身临其境的震撼。今天的中国观众熟悉全球影视作品,那些具有全球共享审美偏好的音乐作品,只要能与电影本身的内容相得益彰,同样能得到中国观众的理解和认可。总而言之,在音乐文化中,差异性并不会形成传播壁垒,反而会引发人们对不同文化背景下的音乐进行探索,从而产生兴趣。电影是讲好中国故事的重要媒介,但是面对跨文化背景下的观众,应当充分发挥音乐这一艺术形式的作用,因为音乐能跨越国界、民族、语言,成为人类共同的情感追求。当前,音乐创作尚属中国电影生产的薄弱环节,加快中国电影“走出去”需要更加重视电影音乐的生产与创作,加快补齐音乐创作的短板,才能让优秀的中国故事、中国精神、中国文化更好地与全球不同层次的观众实现共鸣。(文章系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一般项目《十七年红色电影音乐创作传播的“人民性”研究》阶段性成果)《光明日报》( 2023年03月15日 16版)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
——参考资料《视听语言》宋杰-《眨眼之间》沃尔特 默奇-《文艺心理学》朱光潜——视听信息,是把自然生活中的光波媒介,声波媒介,通过一种可记录性的介质存储下来的可重新看到的听到的信息。影片会给出很多信息,让观众去解读,不同文化层次,不同地域,不同参与感的观众,对于影片信息变化的拼接联想也会不同,所体会出的情感趣味也会不同。一般影片故事发展变化过程中都会有这三种信息,传递直接信息、暗示信息还有隐藏揭示类信息,信息量不同,时机不同,方式不同,但是目的相同,都是为了推动故事的发展,在这些信息被观众主观的联想到一起形成一种电影空间世界观的过程中,参与感互动感就产生了。下面来了解一下这三种信息对影片的影响。首先得承认这三种信息是互为作用,互相包含的。直接信息一般为定场的大环境镜头,交代电影空间的特殊时空-描述故事发生的场所,时间,人物;暗示信息一般是在特定环境下的特殊人物身上,从住所,服装,工作,就可以辨别一个人的基本情况-能力,经济,性格,情感;隐藏揭示类信息,一般是对故事转折起决定性作用的:角色有一种特殊的能力,或是一个特殊的物件,或是一句特别的话语,或许是一种特别精神。三种信息的前后排列,引导并吸引观众参与挖掘故事中的秘密,了解故事的发展及人物的情感倾向,分析出电影空间中的人,物,团体,的命运是如何变化的。一、视听信息为什么要有统一性?
电影空间,是一个独立的幻觉空间,它是由编剧、导演演员、摄影、剪辑、特效、混音、合成,一步步建立起来的虚幻空间,每一步都具有创造性与颠覆性。如果这几个环节中,所体现视听信息的风格各不行同,或者勉强应付,而不是具有统一性加强前一步的表达,那么最终的成品会是一个乱七八糟毫无营养的浮浅物,只能心怀侥幸待以后被后辈学者吐槽了。
二、视觉信息对人物(角色与观众)的影响
1.颜色及影调的影响,在特定的环境情绪基础下,颜色与影调的相互配合可以加强人物角色情绪倾向的表现力-悲伤痛苦的,兴高采烈的,迷茫无措的,勇敢无畏的,慌乱不真实的……颜色与影调的相互配合也可以形成影片自身的一种特别影像传达风格-如《罪恶之城》黑白影调中高反差的不真实感,暴力红,恶心黄……;
2.动态影响,用动态的影像吸引观众视觉的跟随,摄影机的运动、角色人物的运动,或者两者一起运动,动态信息具有超强的视觉吸引力。通常颜色影调还有运动,是一起协同作用的,都是为了加强或引导环境中人物(还有观众)的情绪倾向变化。
3.听觉信息对人物(角色与观众)的影响,声音的情绪化反应最直接,人声,环境音,音乐,特殊音效,不同的声调音色节奏传达出来的情感是不一样的,人声和音乐最明显,音乐可以传达一种画面和语言都无法描述的意境或者情感寄托,是渲染情感有利的武器;通过环境声的塑造,可以觉出很多画外的空间,也可让电影空间显得更加丰满真实。
三、视觉画面与听觉声音的关系
从默片时代到有声电影,总体来说电影的表现力在一步步加强,它的作用也变得更加广泛广告电视新闻比比皆是。(默片还是有独特的魅力的,可以用动作来体现声音。)我们在现实生活中看到的画面与听到的声音是实时的同时出现的,画面有透视关系,声音也有近大远小,那么在电影的幻觉空间中,为了塑造一种真实感,是要遵从现实中的声画关系的,声画不匹配(对白口型,动作音效,情绪画面的情绪音乐……),很容易让人产生迷惑感,因为跟现实经验不一样,声音与画面是互为作用的,谁也离不开谁。但是在特殊环境(极强的情绪干扰下),声音或画面是可以单独烘托情绪的。
四、电影电视幻觉空间塑造的真实性
首先先了解一下,故事片,纪录片,新闻之间的属性差别,“纪录片,新闻”是由制作人主观去记录的视听信息,而这种记录方式是不带“主观的倾向性干预”,只是记录,纪实本性。是用主观的态度制作出一种客观的表达,只传播真实的信息。但是通过恶意剪辑“主观的倾向性干预”是可以把“真实具有纪实本性的信息”变成一种与现实相反甚至更极端的信息。
故事片是由画面,声音,时间,空间共同塑造的一个伪现实的而具有真实视听经验的幻觉空间。虽然故事片是是一个幻觉空间但是由于它的信息传播方式,与现实生活中视听经验是一样的,所以观看者的代入感会很强,娱乐性也很强,同时也是文化思想传播的利器。
影片中的角色,与现实中的我,存在着某种相似的联系,为了生存下去?为了幸福生活?为了名利地位?…所感触的情感会有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影片中的角色代替了现实中的我去完成了,一些我在现实中做不到的事情(我们得不到物质,名利,感情,或是我们难以释怀的往事,或者是对于现实生活的幻想……)在影片中类似我的角色做到了,现实中的我好像也做到了一样,作为观众的我以此让内心有所慰藉。五、主角的情感变化与观众的反应
大量的特写镜头,主观视角,距离非常近的声音信息,会让观众有一种与“故事的核心事件”离得近,像是参与了故事的发展,主角的情感反应,变成了观众“我的”反应,多用在营造悬疑感,恐怖感。.远景与环境介绍或事件介绍的大场景定场镜头,偏记录式的拍法,与主角离得远,像是在远处观望参与感比较弱,事件看起来没有那么激烈,但是观众可以把整个事件看完整,情感传达会慢一些,含蓄的表达,回味无穷。
影片基本都是用远景镜头、近景镜头、特写镜头、主观镜头来回的切换,信息传达的比较完整,这种多景别的剪辑方式也接近人眼在实际生活中看东西的感觉,一会儿接近一会儿离开,靠近观察,走远观望,传达的信息会更多,“主客观(远近)”的交互表达,情感越激烈时表达就会越主观,也会越吸引人(离画面越近,声音也近),在看到更多信息的同时,更注重影响情感倾向变化的信息。
观众感受的到信息越多,脑海里的故事碎片也就越多,就会想着去找寻更多的信息来完善自己的碎片拼图联想出故事发展的倾向,“A角色的情感倾向与B角色的情感倾向,会产生怎样的碰撞,是爱情,是仇敌,到底该选择什么?……并期待着事情就这样发生,或者不让他发生。有意料之中,也有出乎意外的,有惊有喜,有苦有悲,观众参与了就会有乐趣。不论主观客观,都是想让观众参与到当前幻觉空间的情感表达中来。以上是在下关于电影电视空间中视听信息的变化与人物情感的变化之间关系的浅谈,由于写作能力有限部分表述有重复请勿见怪,欢迎高才之士批评指正。
Friendly Cheng
2020年5月1日}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好的电影带给人的影响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