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能手苏教版六年级上册口算97页的解方程要过程?

【精】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作为一名教职工,总归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快来参考教案是怎么写的吧!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欢迎大家分享。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  教学内容:一个数乘以分数及其应用题。  教学目的:在学生初步理解一个数乘以分数的意义的基础上,通过类比的推理方法,形成一个数乘以分数就是求这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概念。并掌握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就是用这个数乘以分数的计算方法。  教学过程:  一、只列式不计算  1)两地相距4千米,小明行了4/5千米,还剩多少千米?  2)大豆每千克含油4/25千克,照这样计算,20千克大豆含油多少千克?  二、发展练习  (1)六(5)班有45位学生,其中男生占3/5,男生有多少人?  (2)商店有18辆儿童单车,上午卖出了4/9,上午卖出了多少辆?  (3)重量是足球的49,一个足球重1/4千克,一个排球重几千克?  (4)每小时骑车行11千米,这4小时一共行多少千米?  2、食堂运来24吨的煤,第一次用去1/3,第二次用去的是第一次的1/4,第二次用去多少吨?  3、食堂运来24吨的煤,第一次用去1/3,第二次用去的这批煤的1/4,第二次用去多少吨?  4、食堂运来24吨的煤,第一次用去1/3,第二次用去的是第一次的2倍少3吨,第二次用去多少吨?  五、作业:练习四第11―15题。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2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新课程六年级小学数学第十一册第89――90页例1、及相应的做一做。  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认识了周长的含义,并学习了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的计算。教学圆的周长可通过化曲为直的方法进行教学。并且知道圆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图形,可通过直观演示.实际操作帮助学生解决问题。但圆是曲线图形,是一种新出现的平面几何图形,这在平面图形的周长计算教学上又深了一层。特别是圆周率这个概念也较为抽象,探索圆周率的含义以及推导圆周长计算公式是教学难点,学生不易理解。  教学目标:  1、经历圆周率的形成过程,探索圆周长的计算公式,能正确计算圆的周长。  2、运用圆的周长的知识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体验数学的价值。  3、培养学生的操作试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掌握一些数学方法。  4、通过介绍我国古代数学家对圆周率研究的贡献,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启蒙教育、增强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  推导圆的周长的计算公式,准确计算圆的周长。  教学难点:  理解圆周率的意义。  教具准备:  圆片、铁圈、绳子、直尺。  教学方法:  观察、演示、小组合作交流  教学过程:  一、把准认知冲突,激发学习愿望。  1、问题从情境中引入:兔子和乌龟进行赛跑比赛,(如图)兔子绕着直径为1KM的圆跑一圈,乌龟绕着边长1KM的正方形跑一圈,你认为它们谁跑的路程长?正方形的周长是多少呢?圆的周长又该怎么计算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圆的周长。(引导揭示课题:圆的周长)  2、化曲为直,测量周长。  (1)(出示铁环)什么是圆的周长呢?围成圆的曲线的长叫做圆的周长,怎样测量圆的周长呢?讨论:把铁环拉直后测量――“剪开拉直”。  (2)出示水杯(指底面),你能将它“剪开拉直”测量出它的周长吗?你还能想出什么办法,将它化曲为直,测量出周长呢?  讨论:  方法1:可以用带子绕圆一周,剪去多余的部分,测出周长;  方法2:将圆在直尺上滚动一周,测出周长。(板书:“绕线法”和“滚动法”)  (3)学校外面的操场,你能用“化曲为直”的方法测量出圆的周长吗?(不能)教师再指出黑板上所画的圆,你还能用“化曲为直”的方法,测量它的周长吗?(不能)指出:化曲为直在测量圆的周长时存在一定局限性,必须要寻找一种普遍的方法来计算圆周长的方法。  二、经历探究全程,验证猜想发现。  ㈠圆的周长与直径有关系。  1、猜想:正方形的周长与它的边长有关,猜一猜圆的周长与什么有关?  2、验证:结合学生的回答,演示三个大小不同的圆,滚动一周。(如图)指出哪个圆的直径最长?哪个直径最短?哪个圆的周长最长?哪个圆的周长最短?  3、总结:圆的直径的长短,决定了圆周长的长短。  ㈡圆的周长与直径的倍数关系。  1、猜想:正方形的周长总是边长的4倍,所以正方形的周长=边长×4。(出示内接圆图)对照这幅图,猜一猜,圆的周长应该是直径的几倍?(正方形的边长和圆的直径相等,直接观察可发现,圆周长小于直径的4倍,因为圆形套在正方形里;而且由于两点间线段最短,所以半圆周长大于直径,即圆周长大于直径的2倍。)  小结:通过观察和想象,大家都已经意识到圆的周长肯定是直径的2~4倍之间,究竟是几倍呢?你还能想出办法来找到这个准确的倍数吗?  2、验证:(小组合作)用绕线法或滚动法的方法,测量出圆的周长,求出周长与直径的比值。周长C(毫米)直径(毫米)的比值(保留两位小数)讨论从表中你们小组发现了什么?(圆的周长除以直径的商是3点几,圆的周长总是直径的3倍多一些)  三、感受数学文化,激发情感教育。  1、介绍祖冲之在求圆周率中做出的贡献,让学生想像祖冲之探索圆周率的过程,体验科学发现的艰辛、不易。(附:祖冲之在一个直径3.3333米的大圆里割到正一万二千二百八十八边形,计算出每条边的长度是0.852毫米。虽然如此,祖冲之并没有停步,继续分割得到正二万四千五百七十六边形,每条边已经和圆周紧密贴在一起了。祖冲之经过不懈地努力和严谨的计算,终于得到了比较精确的圆周长和直径的比值在3.1415926和3.1418927之间。这个结论在当时的世界上独一无二,比欧洲人发现这一结果至少要早一千多年。)  2、介绍计算机计算圆周率的情况。  3、教学圆周率:π≈3.14。  四、归纳圆的周长的计算公式。  学生讨论:(1)求圆的周长必须知道哪些条件?  (2)如果用C表示圆的周长,求圆周长的字母公式有几个?各是什么?  生回答,教师板书:C=πd或C=2πr  利用圆的周长计算公式,计算下面各圆的周长  1.d=4cm2.r=1.5m  五、应用圆周长计算公式,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多媒体出示例1:一张圆桌面的直径是0.95米,这张圆桌面的周长是多少米?(得数保留两位小数)指名读题,自己列式解答(1生板演)  六、巩固新知。  1、请学生说说怎样计算圆的周长?用字母又怎样来表示?如果知道圆半径怎样来求圆的周长?用字母怎样表示?  2、尝试练习:  ①.有一个半径是5米的圆形花坛,在它周围每隔1.57米放一盆花,一共要准备多少盆花?  ②.已知一棵大树的周长是9.42米,你能算出它的直径吗?  3、完成判断选择题。  七、小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八、布置作业:  练习二十五3、4、5题。  板书设计  圆的周长  围成圆的曲线的长,叫做圆的周长。  圆的周长和直径的比值,叫做圆周率。π≈3.14  c=πd或c=2πr  例1:一张圆桌面的直径是0.95米,这张圆桌面的周长是多少米?(得数保留两位小数)  c=πd  =3.14×0.95  =2.983  ≈2.98(米)  答:这张圆桌面的周长是2.98米。  圆形物  周长(C)(毫米)  直径?(d)(毫米)  周长与直径的比值(保留两位小数)  圆的周长与直径的关系实验记录单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3  20xx年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教案姓名:沈金鹏  学号:134080303  院、系:数学学院  专业:数学与应用数学  20xx年1月22日  第二单元位置与方向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通过解决实际问题,了解确定位置的方法,能根据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的位置。2.会看简单的路线图,能根据路线图说出行走的方向和路线。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解决实际问题,体会确定位置在生活中的应用。  2.探索和发现确定位置的有效方法。  情感态°价值观:  1.体会到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紧密联系,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2.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以及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自信心。  教学重点:  通过学习了解确定位置的方法,能根据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的位置。会看简单的路线图,能根据路线图说出行走的方向和路线。  教学难点:  在学习过程中,发展学生的合情推理能力,使学生能进行有条理的思考,能比较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思考过程和结果。  课时安排:  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位置与方向  第1课:位置与方向㈠  教学内容:教材第19、20页相关内容及练习题  知识与技能:  1.通过解决问题,体会确定位置在生活中的应用,了解确定位置的  方法。  2.学会通过测量描述物体在平面图上的具体位置,并会根据描述在  平面图上画出物体的具体位置。  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合作交流探讨,掌握画图的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1.体会到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紧密联系,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2.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以及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自信心。  重点:能根据任意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的位置。  难点:根据描述标出物体在平面图上的具体位置。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  教学方法:合作交流、共同探讨  教师:多媒体课件,直尺、量角器等。教、学具准备:学生:直尺、量角器。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1.交流例题1中有关台风的消息。  ⑴同学们听说过台风吗?你对台风有什么印象?  ⑵播放有关台风的消息:目前台风中心位于A市东偏南30°方向、距离A市600km的洋面上,正以20千米/时的速度沿直线向A市移动。  师:听到这侧消息,你有什么感想?  启发学生交流,引导学生关注台风的位置和动态。  2.导入新课  现在台风的确切位置在哪里呢?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确定物体位置的知识。  [板书课题:位置与方向(一)]  【设计意图】通过交流台风的相关信息,引导学生关注到确定位置的数学知识,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教学的展开作铺垫。  二、探究新知  ㈠教学题例1  1.投影出示例题1。  学生观察情境图,交流从图中信息?  (启发学生观察时关注以下几方面的信息: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在哪里;以哪里为观测点;图中台风中心的个体位置在哪里。)  2.交流确定台风中心具体位置的方法。  ⑴让学生尝试说说台风中心的具体位置。  ⑵教师结合学生的汇报情况进行引导。  提问:东偏南30°是什么意思?  (东偏南30°表示的是台风中心位置相对于A市所在的方向,也就是台风中心位置与A市的连线和正东方向的夹角是30°,即正东方向往南偏30°。)  ⑶小结确定位置的方法。  提问:如果只有一个条件,能够确定台风中心的具体位置吗?  引导学生得出:要确定台风中心的具体位置必须知道两个条件,即物体所在的方向和物体在这个方向上距离观察点的距离,简单地说就是要用“方向+距离”的方法来确定物体所在的具体位置。  3.组织计算。  师:现在我们知道台风中心所在的具体位置了,那台风大约多少小时后到达A市  呢?  学生独立计算,组织交流。  600÷20=30(小时)  (二)教学例题2  1.投影出示例题2。  提问:在例题1的图中,B市、C市的具体位置应该标在哪里呢?请你在例题1的图中标出B市、C市的具体位置。  2.尝试画图。  ⑴学生独立思考怎样标出B市、C市的具体位置。  ⑵小组交流作图的方法。  ⑶尝试画图。  教师巡视交流,参与部分小组讨论,辅导有困难的学生。  3.组织全班交流。  投影展示学生完成的作品。  组织交流和评议,通过交流明白在图上标出B市、C市位置的方法。  B市:先确定方向,用量角器量出A市的北偏西30°(量角器中心点与A市重合,量角器0刻度线与正北方向重合,往西量出30°);再表示距离,用1cm表示100km,B市距离A市200km,在图上也就是2cm。  C市:先确定方向,直接在图上找到A市的正北方向,再表示距离,用1cm表示100km,C市距离A市300km,在图上也就是3cm。  4.算一算。  台风到达A市后,移动速度变为40千米/时,几小时后到达B市?  200÷40=5(小时)  5.总结画图的基本步骤。  交流:你们认为在确定物体在图上的位置时,应注意什么?怎样确定?  总结:  (1)确定平面图中东、西、南、北的方向。  (2)确定观测点。  (3)根据所给的度数定出所画物体所在的方向。  (4)根据比例尺,定出所画物体与观测点之间的图上距离。  【设计意图】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给学生足够的探索时间和空间,体会在图上确定位置的方法,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用于生活的价值和魅力。  三、巩固练习  1.教材第20页“做一做”。  这道题物体所在的具体方向和距离都没有直接给出,需要学生自己测量和计算。⑴让学生独立进行测量、计算、填空。  ⑵组织交流。  让学生说说是怎样测量方向的,怎样计算距离的。  2.教材第21页“做一做”。  ⑴学生独立进行画图。  ⑵投影展示,组织评议。  ⑶交流画图的方法。  四、课堂小结  今天这节课我们知道要确定物体的位置,关键需要方向和距离两个条件。在平面图上标明物体位置的方法是先确定方向,再以选定的单位长度为基准来确定距离,最后画出物体的具体位置,标出名称。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4  教学内容:课本第9页例4及“做一做”,练习四1―5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分数乘加、乘减混合运算。  (2)使学生能够熟练地计算分数乘加、乘减混合运算。  教学重点:分数乘加、乘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教学难点:混合运算的步骤。  教学过程:  (一)铺垫孕伏。  1、出示复习题。(投影片)  (1)说出下面各题的运算顺序。  5×6+7×3 15×(34―27)16×4―7×9  (35+21)×28 70―4×6 36×2+15  2、引出课题:  刚才复习的整数乘加、乘减混合的运算顺序,这节课我们学习分数乘加、乘减混合运算。(板书课题:分数乘加与乘减混合运算)  (二)探究新知。  1、学习例4。  (1)教师点拨:分数加法、减法、乘法混合在一起的时候,怎样计算呢?运算顺序跟整数运算顺序相同。  出示例4:计算,指名读题。  (2)学生按整数运算的顺序计算。(教师巡视)  (3)订正:  指名学生问:这题先算什么?再算什么?说一说计算过程,教师随学生回答板书:  教师明确:这道题有乘有加,同学们做得很好,如果一道题有乘有减,或者有乘有加还有小括号,这样的题怎么计算?(出示做一做两道题)  2、做一做:  (1)试做:  让学生独立完成在练习本上。(指名两名学生做在小黑板上)  提示:注意计算时只写必要的计算过程。(教师巡视)  (2)订正:  让学生先说先算什么,再算什么。根据学生已有经验,启发学生思考、交流主动学会新知。  (三)全课小结:  这节课我们自己学会了分数乘加、乘减混合运算。大家学习得很好。我们要注意在混合运算中计算步骤还要过于繁琐。还要养成做题认真仔细的好习惯。  (四)巩固练习:  1、练习四第1题。让学生做在练习本上,指几名学生分别写在小黑板上。  2、练习四第3、4、5题。  (五)作业。  练习四第2题。  第五课时:整数乘法运算定律推广到分数乘法  教学内容:课本第9―10页的例5和例6,完成练习三的第6―9题。  教学目标:  (1)理解整数乘法运算定律对于分数乘法同样适用,并能应用这些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计算。  (2)培养学生大胆猜测,勇于实践的思维品质。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运算定律。  我们在四年级时学习过乘法的运算定律,同学们还记得吗?  (学生回答,教师板书运算定律)  乘法交换律:a×b=b×a  乘法结合律:(a×b)×c=a×(b×c)  乘法分配律:(a+b)×c=a×c+b×c  2、这些运算定律有什么用处?你能举例说明吗?  25×7×4 0。36×101  (学生口述自己是怎样应用乘法的运算定律简算上面各题的。)  二、新授。  1、引入:  同学们应用乘法的运算定律,可以使整数、小数的一些计算简便,这些运算定律能不能应用到分数乘法中呢?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共同研究这个问题。  (板书课题:整数乘法的运算定律能否推广到分数乘法)  2、推导运算定律是否适用于分数。  (1)学生发表对课题的见解。  (2)验证:  有些同学认为整数乘法的运算定律能适用于分数乘法,而有些同学认为不能,你们能找到证据证明自己的观点吗?(学生小组合作学习)  3、教学例5。  (1)出示:,学生小组合作独立解答。  4、教学例6。  (1)出示:,学生小组合作独立计算。  (2)小组汇报学习成果,说一说你们组应用了什么运算定律。  5、小结:  应用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和分配律,可以使一些计算简便,在计算时,要认真观察已知数有什么特点想应用什么定律可以使计算简便。  三、巩固练习。  1、完成练习三的第6题。  学生说一说应用了什么运算定律。  2、完成课本第10页的“做一做”题目。  其中第2题引导学生讨论解题思路,把87改成“86+1”应用乘法分配律计算比较简便。  四、总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五、课堂练习。  练习三的第7―9题。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5  教学目标 1、通过分数应用题的复习,帮助学生熟练掌握分数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和解题思路;  2、引导学生运用转化的思想,寻找出简便的解法,并理出解题思路;  3、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发展学生的思维;  4、让学生了解到生活与数学的关系,体会到数学的价值,培养对数学的学习兴趣。  教学  关键 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  重点 复习分数乘除法应用题,掌握解题方法。  教学  难点 找准单位“1”  教具  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步骤 教学过程 教学课件演示 教学意图  一、基础训练导入。  师:今天我们要对分数应用题做一下全面的复习。大家想一下我们解答分数应用题最关键的是什么?  专项训练:  课件:练习:已知根据条件,说出把哪个数量看作单位“1”,并说出有关的数量关系式。  在每道题后追问:从信息中你还知道了什么? 指名回答,并作评价:说一说你们找单位1有什么好的方法吗?  我们以信息中的第6题为例,谁来说说,应该怎样画线段图呢?根据线段图教师问:线段图画好了,如果要求用去和还剩的吨数应该怎样做?  常规性基本训练,复习找单位“1” 训练:为新知识做铺垫。  二、根据看线段图列式  师:谁来说说,根据线段图应该这么列式呢? 出示线段图 【教学课件演示】  注重线段图的应用,帮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写出乘法数量关系式。同时,向学生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  三、基础练习  基础练习只列式不计算  师:用我们刚才复习的方法做。(学生做完后教师指名回答)你是怎么想的?把谁看作单位“1”?单位“1”的量是已知的还是未知的?用什么方法计算?  归纳总结:请同学们把这4道题分分类,并要说出分类的依据是什么?自己不能完成的可以进行小组讨论,有能力的就独立完成。学生进行思考;在学生回答时要引导学生说出分类的依据是什么,这类题目应当怎样解答。  尝试练习,然后提问:这道题你是怎样想的?分数和比联系在一起会出现许多的新问题。出示:文艺书和科技书本数的比是1∶4。谁来说说可以得出哪些信息?  【教学课件演示】  培养学生审题要仔细,弄清数量关系。使学生通过自主探索,掌握分数应用题分类的依据是。  四、对比练习  1)读题,分别找到两道题的单位“1”,并说说这两道题有何不同?2)根据题意分析数量关系,然后列式计算,全班讲评。  通过两题对比,突出较复杂应用题的难点,帮助学产生加强审题意识,提高分析能力。  五、巩固练习  练习八的3-5题  师:下面请同学们独立进行计算,完成练习八P118第3题和第4题。  (1)、读题,分别找到两道题的单位“1”,并说说这两道题有何不同?  (2)、根据题意分析数量关系,然后列式计算,全班讲评。  (3)、出示P118页5题。  提问:把谁看作单位“1”?  结合讲解,进一步强调在解答分数乘法应用题时,一定要找准单位“1”。因为分数乘法应用题是根据分数乘法的意义计算的,求哪个数量的几分之几,就要把那个数量作为单位“1”。在解答两步计算的分数应用题时,更要注意每一步是把什么数量看作单位“1”,每一步中的单位“1”可能是不同的。  【教学课件演示】  加强解题思维的训练,沟通新旧知识,沟通解决问题的方法。  六、强化练习  1、完成练习二十七的第7题:  3个同学跳绳。小明跳了120个,小强跳的是小明跳的5/8,小亮跳的是小强的2/3,小亮跳了多少个?  渗透健康教育:  跳绳运动,是对付肥胖、预防血脂异常、高血压最切实可行的.方式,也是一个很好的锻炼耐力的有氧代谢运动。同学们要积极进行跳绳运动,  学生独立进行思考计算,请个别同学讲解回答。  2、练习二十七的第8题,练习二十七的第9题。  (1)一个县去年绿色蔬菜总产量720万千克,是今年绿色蔬菜总产量的9/10。今年全县绿色蔬菜总产量是多少万千克?  (2)一个县去年绿色蔬菜总产量720万千克,比今年少了1/10,今年全县绿色蔬菜总产量是多少万千克?  渗透健康教育:  绿色蔬菜含维生素U较多是抗癌、防癌的复合剂,对胃溃疡高血压、动脉硬化、视网膜出血、紫癜以及出血性肾炎等疾病有治疗效果多吃的蔬菜会对胃肠功能的恢复有所帮助。  【教学课件演示】  强化数量关系的分析,强化方程的解法,体现解法的多样性、解法的最优化,提高学生自主意识和优化意识。  通过强化练习提升学习水平,让各种类型的学生都有所提高。  七、课堂总结  今天你都学会了什么?有什么收获?今天我们学习了应用题,解答这类应用题要先找准单位“1”和相等的数量关系,再确定算法,然后列式计算,先找单位1,再看知不知,已知用乘法,未知用除法,比1多就加,比1少就减”。  【教学课件演示】 帮助学生抓住解题的重点,已知单位“1”的用什么方法解,不知道单位“1”的又用什么方法解。帮助学生进行数学知识网络的建构。  八、作业:  练习二十七的第8、10题 【教学课件演示】  板书:  分数乘除法应用题复习  根据条件分析单位“1”和找准对应分率。  用算术方法解:已知单位“1”用乘法,不知单位“1“用除法。  用方程解:单位“1”不知道或者题目的条件中含有“比另一个数多(或少)几分之几”。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6  教学目的:  1、使学生理解倒数的意义。掌握求一个数的倒数的方法。  2、渗透事物都是普遍联系观点的启蒙教育。  教学重点:理解倒数的意义和怎样求倒数。  教学难点:求倒数方法的叙述。  教学过程:  一、引新:  开车、步行有前进倒退之分,那么,倒数到底是什么意思呢?今天的内容老师想请同学们自己先来学学。  二、自学新课:  自学书本P19。并思考以下问题:  1、什么叫倒数?  2、怎么求一个数的倒数?  3、是不是任何数都有倒数?小数有吗?带分数有吗?  三、讨论辨析:  1、什么叫倒数?  2、看下面四道题,你能说一些什么有关“倒数”的话。  3、存在倒数有那些条件  (1)两个数。  (2)这两个数的乘积是1。  4、能不能说80是倒数,1/80也是倒数?一个数能叫做倒数吗?  5、概括:倒数是对两个数来说的,它们是相互依存的,必须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倒数,不能孤立地说某一个数是倒数。  6、总结求一个数的倒数的方法。  四、思考:  0.2的倒数是多少?  五、小结:  请学生说一说这节课学习了哪些内容。  六、作业:  练习五3―8。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7  教学目标:  1、在拼搭和观察立体图形的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的观察操做和空间想像能力。  2、在拼搭立体图形的实践活动中,体验并初步学会用上、下、左、右、前、后等词描述正方体的相对位置。  3、通过实践活动,发展与同伴合作的意识,获得积极的数学学习情感体验。  教学重点:  在拼搭立体图形的实践活动中,体验并初步学会用上、下、左、右、前、后等词描述正方体的相对位置。  教学难点:  在拼搭和观察立体图形的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的观察、操作和空间想象能力。  教学用具:  小正方体、小黑板、电脑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同学们,你们喜欢做游戏吗?今天笑笑和淘气就进行了一个游戏,非常有趣,你们想看吗?  二、探索新知  (一)操作活动一――根据指令搭立体图形。  1、教师通过课件演示“淘气”和“笑笑”搭立体图形的游戏过程。  师:同学们刚才都认真观察了淘气和笑笑的搭图形游戏,谁发现了这个游戏的方法。  师:谁想为这个游戏提出游戏的规则和要求。  2、师生游戏。教师发出指令,学生尝试搭立体图形,进一步体验游戏的方法。  (1)请横着摆两个正方体。  (2)在左边的正方体的上面放一个小正方体。  (3)再在左边的正方体的前面放一个小正方体。  3、学生同桌间游戏。  师:下面我们来做同桌两人的游戏好吗?请一个学生先发出指令,另一个学生搭立体图形,然后互换。  4、学生交流。教师在巡视中发现学生的典型操作活动进行交流。  师:大家刚才都做了搭一搭的游戏,你觉得游戏有趣吗?  你喜欢做这个游戏吗?把你自己的想法在小组里互相说一说。  (二)操作活动二――提问、判断并搭出立体图形。  1、师生活动师范。  (1)师:下面我们继续玩搭一搭的游戏,这回老师想先和一位小朋友玩,谁愿意做老师的小伙伴。  (2)师:你先搭一个自己喜欢的立体图形,让全班同学都看一看老师先站到旁边去,记得可别让我看见哟。  (3)师:你们都看到他搭的立体图形了吗?现在由老师向他提几个问题,我根据提出的问题要搭出一个和他一模一样的立体图形,你们相信吗?  (4)师:刚才大家看到了老师和这位同学的游戏谁能说说游戏的方法。  2、学生同桌间开展游戏。要求学生用尽可能少的提问来搭出正确的立体图形。  三、拓展应用。  师:下面请同学们4人小组合作,由学习组长安排好各人的分工,一起做这个游戏,注意在小组中尽可能多的想出别的不同方法做游戏,要求要通过尽可能少的提问,搭出正确的立体图形。  四、全课总结。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8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联系生活实际,引导学生认识一些常见的百分率,理解这些百分率的含义,并通过自主探究,掌握求百分率的一般方法,会正确地求生活中常见的百分率,依据分数与百分数应用题的内在联系,培养学生的迁移类推能力和数学的应用意识。  2、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经历探索、发现、交流等丰富多彩的数学活动过程,自主建构知识,归纳出求百分率的方法。  3、数学思考:使学生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去认识世界,逐步形成“数学的思维”习惯。  4、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体会百分率的用处及必要性,感受百分率来源于生活,体验百分率的应用价值。  教学重点:  理解百分率的含义,掌握求百分率的方法。  教学难点:  探究百分率的含义。  教学用具:  PPT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8分)  1、出示口算题,限时1分钟,并校正题目。  2、小结学生所提问题,并指名口头列式。  3、将问题中的“几分之几”改为“百分之几”,引学生分析、解答。  4、小结:算法相同,但计算结果的表示方法不同。  5、说明:我们把做对题目占总题数的百分之几叫做正确率;那么做错的题目占总题数的百分之几叫做错误率。这些统称为百分率。导入新课,揭示目标。  6、口算比赛:(1分钟)(见课件)  7、根据口算情况,提出数学问题。  (做对的题目占总题数的几分之几?做错的题目占总题数的几分之几?)  8、尝试解答修改后的问题。  9、比较:“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与“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问题在解法上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10、举一些生活中的百分率,明确目标,进入新课的学习:(1)知道达标率、发芽率、合格率等百分率的含义。(2)学习求百分率的方法,会解决求百分率的问题。  二、设问导读(9分)  1、说明达标率的含义。  2、板书达标率的计算公式,并说明除法为什么写成分数的形式?  3、组织学生以4人小组讨论。  4、巡回指导书写格式。阅读例题,思考下面的问题  (1)什么叫做达标率?  (2)怎样计算达标率?  (3)思考:公式中为什么要“×100%”呢?  (4)尝试计算例1的达标率。  三、质疑探究(5分)  1、在展示台上展示学生写出的百分率计算公式。  2、要求学生认真计算,并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  1、生活中还有哪些百分率?它们的含义是什么?怎样求这些百分率?  2、求例1(2)中的发芽率。  四、巩固练习(14分)  1、指名口答,组织集体评议,再次引学生巩固百分率的含义。  2、对每一道题都要让学生分析、理解透彻,并找出错误原因。  3、出示问题,指导学生书写格式,并强调  4、解决问题要注意:看清求什么率?找出对应的量。  5、引学生比较、发现:这些百分率和100%比较,大小怎样?哪些百分率可能超过100%?  6、引学生观察、发现:出勤率+缺勤率=1.  五、加强巩固  1、说说下面百分率各表示什么意思。(1颗星)  (1)学校栽了200棵树苗,成活率是90%。  (2)六(1)班同学的近视率达14%。  (3)海水的出盐率是20%。  2、判断。(2颗星)  (1)学校上学期种的105棵树苗现在全部成活,这批树苗的成活率为105%。( )  (2)六年级共有54名学生,今天全部到校,今天六年级学生的出勤率为54%。( )  (3)把25克盐放入100克水中,盐水的含盐率为25%。  (4)一批零件的合格率为85%,那么这批零件的不合格率一定是15%。 5、工厂加工了105个零件,合格率达100%,则这批零件有100个合格。  3、解决问题(3颗星)  (1)我班有27名同学,上学期期末测试中,有24人优秀,那么我们班成绩的优秀率是多少?27名同学全部合格,合格率是多少?  (2)六(1)班今天有48人到校,有2人缺席,求出勤率。  (3)要求,以2人小组互查,每人练习一道题,口头列式。1、王大爷在荒山上植树,一共植了125棵,有115棵成活。这批树的成活率约是多少?  (4)王师傅加工的300个零件中有298个合格,合格率是多少?  课堂总结:  (1分)突出“关键点”。谈谈本节课的收获。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9  教学目标:  1、通过小组合作、自主探究建构,使学生能结合方格纸用数对来确定位置,能依据给定的数对在方格纸上确定位置。  2、通过课堂的学习活动,增强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应用意识。  3、让每一个学生在通过合作学习、汇报展示、课堂互动交流中,都体验到学习带来的喜悦,培养学生的学科兴趣和学习能力。  教学重点:  在方格纸用数对确定位置。  教学难点:  利用方格纸正确表示列与行。  教学用具:  动物园示意图的方格纸图。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提出学习目标。  1、复习:先用数对表示班级某一位同学的位置,再说说数对的第1个数字表示什么?第2个数字表示什么?  2、揭题,提出学习目标。  让学生先说说,再出示学习目标:  (1)方格纸上什么线表示列,什么线表示行。  (2)利用方格纸确定物体位置的方法。  二、展示学习成果  1、认识方格纸的列与行。竖线是列,横线是行。  2、自主学习,小组内展示。  (1)独立学习课本3页例2,并完成问题1和问题2。小组之间互相交流、探讨。(教师相机进行指导,收集学生的学习信息,重在让学生展示不同的思维方法和错例,特别是引导小组内学生之间的交流与探讨。)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0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学生能用方程的方法解答“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分数应用题,并能掌握检验方法。  2、根据题意,能画线段图分析图意。  3、学习数学知识的应用过程,感受身边数学,体会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培养学生知识迁移能力。  教学过程:  一、巩固旧知,过渡引入  1、根据题意,判断谁是单位1,并写出各题的数量关系。  (1)故事书本的2/5等于连环画的本数。  (2)梨重量的7/8是840千克。  (3)男生人数是全班人数的2/3 。  2、一个儿童体重35千克,他体内所含的水分占体重的4/5,他体内的水分有多少千克?  [这两组算题具有较强的针对性,与本课知识有联系,通过学习,为学习新知作过渡。]  二、学习新知  1、出示例1根据测定,成人体内的水分大约占体重的2/3,而儿童体内的水分约占体重的4/5 。我体内有28千克的水分,可是我的体重才是爸爸的7/15。小明的体重是多少千克?  (1)读题,找出已知条件和问题。  (2)根据题意与线段图理解题中的条件和问题。  (3)根据题意,启发学生:根据一个数乘分数的意义写出数量关系式。  体重× 4/5 =体内水分重量  师引导:这道题把哪个数量看作单位“1”,是已知的?还是未知的?该怎样求?能不能根据上面的等量关系式,设未知数χ,再列方程求出?  (4)学生尝试练习方程解答,个别板演,教师点评。  (1)解:设这个儿童体重χ千克  (2)算术法:28÷4/5 χ× 4/5=28 χ=28÷4/5  χ=35答:这个儿童体重35千克。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1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数学六年级上册第34-35页  教材分析:  本节课内容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第二节。本节课内容结合生活实际,经历分别将眼睛、视线与观察的范围抽象为点、线、区域的过程,感受观察范围随观察点、观察角度的变化而变化。能利用所学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对于帮助学生建立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有很大的作用。  学情分析:  六年级学生已有一定的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但是他们还缺乏抽象概括能力,在观察思考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积极的数学情感。  教学目标:  1、给合生活实际,经历分别将眼睛、视线与观察的范围抽象为点、线、区域的过程。  2、感受观察范围随观察点,观察角度的变化而改变,并能利用所学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3、通过观察、操作、想象等活动,发展空间观念。  重点难点:  经历分别将眼睛、视线与观察的范围抽象为点、线、区域的过程,感受观察范围随观察点,观察角度的变化而改变,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能解决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1、我们先来做个游戏好吗?请同学们翻开数学书立在桌面上,请你将你的文具盒放在数学书的后面,请你坐直,你能看见你的文具盒吗?为什么?  2、你能想个办法看见文具盒吗?前提是不移动你的数学书,不移动你的文具盒,也不变换你自己的位置。为什么呢?  3、总结:看来观察的范围会受到一些因素的影响,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观察的范围》。(板书课题)。  二、自主探究,发现规律  秋天到了,桃子成熟了,落得满地都是,有只猴子闻到香味赶来了,可前面有一堵墙,什么都看不到,真着急,猴子想:爬树是我的强项,爬到旁边的树上看一看吧。(出示课件)  1、看,小猴子爬到了这个位置,我们把它确定为A,老师用这条线表示小猴子的视线,这条线是什么是什么形状的?它是从A点进行观察的,(描出这个点),我们起个名字叫:观察点(板书)。  2、猴子的视线被什么挡住了?它的处在哪里?我们给阻碍视线的这个点也起个名字,叫阻碍点(板书)。  3、顺着猴子的视线一直画下去,与地面的交点就是猴子能看到离墙内最近的点A',指名说说猴子看到墙内的哪些地方?从A' 到墙角之间的这几个桃子,小猴子能看到吗?  4、回忆一下刚才我们是怎样找到离墙最近的A'点的?  5、如果小猴继续往上爬,爬到B处或者更高的C处,那下面的问题你能解决吗?(课件出示思考题)指名读题,请你先想一想,再翻开书第34页画一画,然后和你的同桌交流一下画法和想法。  (1)、展示学生作业,并指名说明画法,指出离墙最近的点和看到的范围。  (2)、全班交流汇报,引导发现:小猴子爬得越高,看到的桃子越(多)(板书:高,大)  6、小结:观察的范围随着观察点的变化而变化。(板书:变化,变化)  7、想到了唐代诗人王之涣的《登鹳雀楼》里有一句千古名句: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三、内化提高,巩固应用  (一)、活动一:变化的楼房(课件出示)  有一辆客车在平坦的大路上行驶,前方有两座建筑物A 和B。客车行驶到位置①时,司机能够看到建筑物B的一部分。客车行驶到位置②时,司机还能看到建筑物B吗?为什么?  1、司机能够看到的是哪一部分呢?是如何确定的呢?  2、如果客车继续向前行驶,那么他所能看到B的部分是如何变化的?  3、客车行驶到位置②时,司机还能看到建筑物B吗?为什么?学生独立思考再动手再图中画一画,最后与同桌交流。  4、汽车位置在变化,说明什么在变化?阻碍点有变化吗?  5、小结:观察点变化,观察范围也发生了变化。  (二)、活动二:路灯下杆子的影子  1、四根同样高的杆子,你能画出它们在同一盏路灯下的影子吗?(课件出示:第35页练一练第二题)  2、说说此时观察点在哪里?阻碍点在哪里?  3、教师先演示画出路灯下其中的一根杆子的影子,再让学生自己练习画其它根杆子。  4、全班交流,引导学生发现:同样高的杆子离路灯越近,影子就越短:离路灯越远,影子就越长。  5、比较变化的楼房和路灯下杆子的影子有何不同?  6、引导总结:观察范围随着观察点和观察角度变化而变化。。  (三)、活动三:猫捉老鼠(课件出示)  我们都知道猫和老鼠是一对天敌,当猫看到老鼠就会扑上去捉住它,有这么一只聪明的小老鼠就躲到残墙的后面,可是小猫在残墙前,小老鼠可以在哪个区域活动又不会被小猫发现呢,你们愿意帮助它解决这个问题吗?  1、请你在第35页图2中画出小老鼠可以活动的区域,再与同桌交流一下。  2、全班交流。(教师课件演示)  四、拓展交流  生活中还有哪些类似的现象?与同桌说一说,再全班交流。  五、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呢?本节课的知识在日常生活中用处很大,在宇宙中也有一些自然现象与影子有关,请看神奇的日食、月食。(课件展示)  六、拓展延伸;  晚上与家长在路灯下散步,当走向路灯时,你的影子是如何变化的?远离路灯时呢?(课件出示)  板书设计:  观察的范围  观察点? 阻碍点 观察范围  高 大  变化 变化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2  教学内容:课本第6页的内容和练习二的第5―11题。  教学目的:  1、进一步掌握分数乘分数的计算法则,并能比较熟练地进行计算。  2、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计算下面各题,并说一说计算方法。  2、把下面的整数改写成分数。  2=()5=()14=()25=()  二、新授。  1、统一计算法则。  (1)到目前为止,你学会了哪些分数乘法的知识?分数乘整数以及分数乘以分数的计算法则分别是什么?分数乘分数的法则适用于分数和整数相乘吗?为什么?  (2)请你试算一算:  (学生小组合作学习,教师巡视。)  学生边展示计算过程,边阐述理由。  (3)教师引导学生归纳:因为整数可以看成分母是1的分数,所以分数乘分数的法则也适用于分数和整数相乘。因此分数乘法的计算法则可以统一为一条,即用分子相乘的积作分子,分母相乘作分母。  2、书写形式。  (1)具体计算时,在碰到整数和分数相乘,可以把整数看成分母是1的分数,直接和分数的分子相乘,不必把整数化成分母是1的分数。  例如:  (2)计算时,也可以不把相乘的两个数改写成分子、分母分别相乘的形式,直接把整数或分数的分子与另一个数的分母进行约分。  例如:  3、做一做。  完成课本第6页下面的做一做题目。  三、巩固练习。  1、练习二的第6题。  2、练习二的第8题。  3、练习二的第10题。  四、总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五、课堂练习。  练习二的第5、7、9、11题。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3  一、教学内容:  苏教版六年级上册68-77页  二、教材分析:  《认识比》是苏教版六年级上册中第五单元内容,是本册教材的教学重点之一。教材密切联系学生已学有的学习经验和生活经验过,设置了多种情境图。通过对这部分内容的教学,不仅能够发展对除法与分数的认识,进一步沟通知识间的联系,还能够加深学生对比的性质、比的应用理解。  三、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掌握了除法和分数的意义,在此基础上教学一些关于比的基础知识,能够发展学生对除法和分数的认识,进一步沟通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完善认知结构,为以后进一步学习比例及其它方面的知识打好基础。  四、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使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比的意义,掌握比的读法、写法,知道比的各部分名称,要会求比值。  2.过程与方法:使学生经历探索比与分数、除法关系的过程,初步理解比与分数、除法的关系,会把比改写成分数的形式。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在活动中培养分析、综合、抽象、概括能力,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  五、教学重点:  理解比的意义;理解比与分数、除法的关系。  六、教学难点:  理解比与分数、除法的关系,在生活中发现比,感受比。  七、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学生自备三角板一副  八、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引入比  课件出示例1问:图上有什么?(2杯果汁,三杯牛奶)想一想:可以怎样表示这两个数量之间的关系?根据学生回答课件呈现:牛奶比果汁多一杯;果汁比牛奶少一杯果汁的杯数是牛奶的;牛奶的杯数是果汁的板书:2÷3=  3÷2=  小结:两个数量相比较,既可以用减法来比较两个数量之间相差多少,也可以用除法或分数来表示两者之间的倍数关系。其实,在比较两个数量之间的关系时,还可以用比来表示。这就是我们今天一起学习的新内容――认识比(板书)  2.自主探究,认识比  (1)用比表示两个同类量之间的相除关系  (2)用比表示两个不同类量之间的相除关系  (3)揭示比的意义。观察屏幕上的几个比,想一想两个数的比可以表示什么?想好以后和你的同桌讨论一下。(小组交流、全班交流)  小结:分数就是除法,比与除法有关系,两个数的比表示两个数相除,比的前项除以比的后项得到的商就是比值。问:比的后项能为0吗?  不能  (4)课件出示  3.自主练习,应用比  学生独立完成课本P70“练一练”1、2、3  4.拓展延伸,感受比  你听说过“黄金比”吗?黄金比的比值约等于0,618。从古希腊以来,一直有人认为把黄金比应用于造塑艺术,可以使作品给人以最美的感觉。因此,黄金比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能找找看吗?  5.课堂小结:两个数的比表示两个数相除,比的前项除以比的后项得到的商就是比值。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4  学习内容  教科书第54页例1,课堂活动第1题,练习十五第1~3题。  育人目标  1.在实际情境中理解按比例分配的意义。掌握按比例分配解决问题的方法,能正确解决简单的按比例分配的问题。  2.经历探索按比例分配解决问题方法的产生过程,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自主学习等活动发展学生自主探究的意识,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并从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4.在分笔记本的过程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引导学生大胆探索创造。  5.经历按比例分配解决问题的过程,感受数学的价值,体验解决问题的快乐,培养学生热爱数学的情感。  学习重难点  1.能正确运用按比例分配的方法解答简单的数学问题。  2.正确解决按比例分配的实际问题。  学习评价设计  1.学生思考用不同的策略来解决问题。  2.在按比例分配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积累按比例分配解决问题的经验,能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科学、合理地分配。  教学过程  情境引入  同学们都有买文具的经历,请看大屏幕(实物投影出示与学生生活紧密联系的实例)几个同学凑钱批发文具,我们来看看他们是怎样买的?  ①李芸和张倩各拿出8元钱,一共买了10支水彩笔。他俩该怎么分这些笔?  学生回答后,教师及时做出评价,板书教学。  ②这儿还有两个同学,也批发了一些文具,陈红拿出6元,赵青拿出4元,一共买了15本同样的笔记本。(指导学生读题)  这两个同学怎样分这些笔记本?  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教师组织评议。  小结得出:按拿钱的多少来分配笔记本最合理,这种分配方法通常叫做按比例分配。(板书课题:按比例分配(一)  学生口答,独立思考,再交流:  生:平均分,一人5支。  生:陈红多点,赵青少点。  在分笔记本的过程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引导学生大胆探索创造。  探究新知  1.理解按比例分配的意义。  把10支水彩笔平均分给两个同学,为什么要平均分呢?让学生理解,因为两人拿出的钱数同样多,也即拿出的钱数比是1:1,所以要平均分。  陈红和赵青分笔记本,为什么不平均分呢?  组织学生思考交流,因为两人拿出的钱数不一样多,再平均分是不公平的。要做到公平,应根据出钱多少来分配才合理。两人拿出的钱数的比是3:2,那么,15本笔记本应按3:2分配。  最后,教师指出:像这样把一个数量按照一定的比来进行分配,这种分配方法通常叫做按比例分配。  2.例举身边的事例,进一步理解按比例分配的意义。  生活中还有很多这样的例子,需要把某一物品按照一定的比来进行分配,比如:实物投影出示物品配料标签。  (1)某配方奶粉调配时,奶粉和水的比为1∶7,按照这个调配建议,我们在冲奶粉时能平均放奶粉和水吗?  (2)市场上出售一种5升装的混合油,其中橄榄油与花生油的比是1∶1,这是一种什么样的分装方法?这5升油中,花生油有多少升?  (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反馈.  交流后,教师及时做出评价)  你们在生活中有没有遇见这样的例子?介绍给大家听听。(学生举例)  3.学习例1。  同学们理解了什么是按比例分配,下面(第54页例1)大家开动脑筋,帮助陈红和赵青分一下笔记本,看看谁分配得最合理,分配的方法最容易操作!  (1)学生独立思考、计算,教师巡视指导  (2)反馈学生做法,集体分析解法。  方法1:陈红、赵青拿出钱数的比是:6∶4=3∶2  解:设每份是x本。  3x+2x=15  5x=15  x=3  陈红应分的本数是3×3=9(本)  赵青应分的本数是2×3=6(本)  方法2:先求出每份是多少本,再分别求出两人应分的本数。  15÷(3+2)=3(本)  陈红应分的本数是3×3=9(本)  赵青应分的本数是2×3=6(本)  方法3:总份数是3+2=5,因为陈红应分的本数占15本的,赵青应分得本数占15本的,所以:陈红应分的本数:15×=9(本)。赵青应分的本数:15×=6(本)。  答:陈红应分9本,赵青应分6本。  学生交流解法,并说明解题思路。通过评价,鼓励学生用不同的策略来解决问题。  (3)同学们想出了这么多不同的方法来解决问题,真棒!可是你们如何证明自己的解法是正确的?(引导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进行检验)  方法1:把求得陈红、赵青所分到的笔记本数加起来,看是否等于总数15本。  方法2:把陈红、赵青所分到的笔记本数写成比的形式,看化简后是不是等于3∶2。  (4)引导反思:这道题有什么特点?我们是怎样解决的?  特点:把15本笔记本作为总量,按照给定钱数的比进行分配,像这种方法:用份数的思路解答;用分数的思路解答;用方程解答。  如果按1∶1分配,是怎样分?  指出:平均分是按比例分配的特例。  独立思考再交流理解为什么要平均分。  结合生活实例讨论交流理解按比例分配的实际意义。  举例交流。  学生独立完成再汇报交流不同的解题思路。  用不同的方法进行检验。  反思交流按比例分配这类型的特点及解题方法。  经历按比例分配解决问题的过程,感受数学的价值,体验解决问题的快乐,培养学生热爱数学的情感。  巩固练习  1.练习十五第1题(学生交流解法,并说明解题思路,并鼓励学生用不同的策略来解决问题。)  2.学生独立完成练习十五第2、3题,完成后用投影仪集体订正。  3.课件出示课堂活动第一题(阅读资料,结合自己班的人数,设计一个合适的比,将全班学生分成两部分来参加两项公益活动,然后全班交流。)  学生独立完成,再交流不同的解题策略。  课堂小结  同学们,这一节课你学得愉快吗?你有什么收获?(指名说一说)在这么多解决问题的方法中,你最喜欢哪一种?为什么?  谈收获。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5  教学目标:  1、进一步理解和掌握圆的周长和面积的计算方法,能熟练地计算圆的周长和面积。  2、能灵活运用本单元研究得出的知识解答问题。  3、 进一步感受数学的应用价值。  教学重点:  圆的周长和面积的计算。  教学难点:  综合应用。  教学过程:  一.引入  1.问:这个单元我们一起学习了哪些知识?师生一起归纳、整理本单元所学内容。  2.揭示课题。  二.展开  1.求圆面积的练习  先用小黑板出示P27练习1――2再指名板演,  然后让板演者说说计算过程。最后再次复习圆面  积在各种条件下的计算公式:S=πr2=π()2  2.综合应用。  投影出示P27练习3~4题,先由4人组成小组  进行讨论,并解答,然后在全班同学面前汇报,  特别要说清思考过程,最后,教师讲解。  三.总结  本节课我们复习了什么?  四.作业  课后反思:  教学内容 练习一(2) 课时  教学目标:1.能灵活运用本单元研究得出的知识解答问题。  2.通过图形的组合,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3.进一步感受数学的应用价值。  教学重点:加深对圆的周长和面积的理解,灵活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空间能力,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一.复习  1、什么叫半径?什么叫直径?怎样求圆的周长?  怎样求圆的面积?  二.展开绿色圃中  1.练习。  先指名板演,其余同学各自做在草稿纸上,  然后全体师生共同讲评,指出存在的错误,  尤其是做在草稿纸上的同学一定要自己找出  错误的原因和正确的解答过程,小组进行练习。  2.小结。  三.巩固练习【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相关文章: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0-05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09-29新课标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03-012022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09-15【推荐】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01-06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热】01-06【荐】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01-08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推荐】01-08小学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01-04}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六年级上册口算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