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如何评价电影「科幻电影流浪地球讲述了」?


今天去看了这部片子,出来以后就一个感受:这部片子就是即使世界已经有了好莱坞,但中国也要发展自己的电影、电影工业的原因。
其实包括知乎、豆瓣都已经分析过了这部片子:这是一部致敬、借鉴各路好莱坞大片,但是内核非常反好莱坞的片子。真实观影之后确实也有同样感想,这部片子屡次打破了我往常看好莱坞灾难片科幻片得到的认知:
1、刚子用性命救了韩子昂,我以为按照好莱坞套路,韩子昂会为了不辜负刚子的牺牲,重新燃烧年轻时的热血,一路披荆斩棘,最终与主角团队在某个关键节点汇合,并发挥关键作用,最后哪怕是死也了无遗憾壮烈一生。结果韩子昂也没多活几分钟,直接当场去世。
2、重启杭州推进器的过程中提到杭州地下城开始岩浆倒灌,我以为这时候要开始玩主角天神下凡,危急时刻拯救杭州城,顺便让救援团队刮目相看,也同时展现自己迈向成熟的过程。
结果2分钟以后直接告知杭州GG了,人一个没跑全死了,主角甚至还没来得及出现。
3、重启苏拉威西转向口是全片中期第一目标,我想想这总轮到主角团发威了吧。按好莱坞套路,这妥妥得主角团队当仁不让千难万险之后完成任务啊。
结果这车还没开到呢,转向口就重启了,只留下王磊一句“饱和式救援”。
4、之后发现重启没用,还得自救,于是主角果然非常救世主的第一个想到了异想天开的“点燃木星计划”,我觉得这下总算是正常灾难片套路了——好莱坞大片都这样,关键计划、核心成果那肯定不是主角直接想出来就是主角团队的某个nerd技术宅想出来的呗,并且独此一家,最后必须也只能由主角去完成。
结果事后moss幽幽的来了一句“煞笔吧,以色列人早7小时就想出来了,连结果都算好了,你嘚瑟个什么劲”,让屏幕里的刘培强和屏幕外的观众当场傻眼。
5、但是不要紧,主角团队还是很有主角团队的自觉的,你看他们,又是男主角冒死点火,又是女主角和男主他爹煽情对话,又是甘草配角壮烈牺牲,最后连全球大团结都出来了,我就问你是不是热血的一逼!
然而好不容易成功点火,橙色光柱发射的一刹那……咦,怎么旁边还有两束橙色光束?所以说其实还有人也在做着一样的事而且比主角做的更快更好?
6、实际上包括看上去最个人英雄主义的刘培强夺控制室,电影也直接交代了,有其他仓的宇航员同样在反抗moss,也就是如果没有马卡洛夫舍命相助,其实也照样会有其他人突进到控制室……
所以其实全片看下来,到处都有着这种“不协调感”,到最后就有一种“那要主角团队有啥意义,没他们也能行啊”的感觉。
这很反好莱坞,反传统灾难片。
然而这正是这部片子我认为最大意义所在——好莱坞告诉大家政府不可信,拯救靠自己,靠某个英雄团队甚至英雄个人。但我们现在告诉别人,不是的,我们经历过的那些艰难困苦告诉我们,
拯救所有人的最佳方式,永远是所有人都参与拯救自己,进行“饱和式救援”——10万、20万甚至150万牺牲了,但只要35亿人能够活下来,就代表着希望。
这就是我开头所说的,为什么有了好莱坞,我们依然要有自己的电影,自己的电影工业——因为我们有自己的文化,自己的价值观,我们不应该总是被动的接受别人的文化和价值观输出,舆论阵地,我们应该去争取。
就好像这部片,传统好莱坞科幻片灾难片,强调的是个人英雄主义,强调的是英雄史观,强调的是没有主角团队就没有人类和地球的明天;
但我们其实从来不这么说,很早就有伟人教导我们,人类的历史不是由一个个英雄推动的,而是由人民推动的,英雄史观是不正确的——为什么少了某个主角,人类就会灭亡?
不会,少了主角,还会有另一拨“主角”成为主角,继续着推动历史或者拯救人类的进程。而“主角”之所以作为主角,很可能仅仅是他是一个亲历者、见证者。
就好像这部片子,刘启是拯救世界的关键吗?不是;刘培强是拯救世界的关键吗?是,但是同样可以替代,也会有人能替代。
在流浪地球里,没有刘启,苏拉威西照样点燃,“点燃木星”照样执行;没有刘培强,照样有马卡洛夫、佐藤、或者空间站的其他反抗者执行自爆计划。
更直白的说,刘启能成为主角,仅仅因为摄像机在他旁边,仅此而已。
这是中国人从自己身上得到的经验与思考——98洪水也好,汶川地震也好,对灾难的抵挡和救援,是靠着某一个或者某几个英雄吗?不是,是靠着无数工程师的彻夜演算,是靠着无数解放军的“饱和式救援”,是靠着无数老百姓的“自我拯救”,他们才是关键,他们才是英雄,他们才是“主角”,在他们面前,连总理都必须乖乖让出通道。
所以我们必须要要有我们的电影,我们的电影工业,然后制作出越来越多的和《流浪地球》一样的借鉴好莱坞甚至以后超越好莱坞,但讲述着我们自己的观念和故事的影片。
郭帆:流浪地球是拍给中国人看的
1、关于选材Get中国:为什么选择《流浪地球》?
郭:大刘的书我每部都看过。当时有三部大刘的小说《流浪地球》、《微纪元》和《超新星纪元》可以选择拍成科幻,当时我的第一直觉就是如果三部选一部就一定是《流浪地球》,后来仔细的想了下也只能是《流浪地球》。
因为这个故事是可以被装入近未来的,而且我觉得 《流浪地球》有一个很酷的形式感,虽然我当时也说不清为什么它很酷,我只是觉得把地球推离太阳系真的很酷,但觉得它酷的原因我不知道。那个原因是我后来去了美国才意识到。
原来这个东西在美国人看来不光是酷,而且是很奇特的,原来它是真正属于我们中国人自己的文化内核,就是我们对土地、对家园的深厚情感,才会导致我们连逃离的时候都要带着“家”。
所谓的家并不是说物理上我们呈现的地球,是一堆石头,房子的六面墙壁这样的物理空间。这个房子当你买的时候代表了你的家庭,老婆,孩子甚至还有你丈母娘看你的眼神。
这是我们中国人对家的理解,它绝对不是一个物理空间。当我们把地球推离的那一刻,我们推离的绝不是一个物理的一块石头,它推离的是我们的家,我们所有的情感载体。这个东西不是西方的,是特别中国的。原来它酷的来源是我们文化给我们的,在外国人的眼中是特别奇特的。
我突然意识到什么是“中国科幻”,中国科幻的内核应该就是这个东西,至少在这个影片中是它。那其他的对我来说相当于是“衣服”,而文化内核相当于是这个“人”、他的灵魂。他穿什么衣服就已经变得不那么重要了。所谓的衣服就是特效、剪辑、故事结构,这些东西都是外包装,去包装这个灵魂的。
2、关于特效Get中国:四分之三的特效用中国团队来做,当时是怎么考虑的?
郭:没钱嘛。也没办法完全请国外的团队,你也用不起。我们只有四分之一的团队是海外团队,但真正你跟他们去实际合作的时候你会发现,你也别太迷信海外团队,你的沟通成本会非常大。这个沟通成本不是在于语言问题,而是文化问题,有的(中国文化的)东西(外国人)不能理解。
另外一个是,像海外比较好的特效团队,他们同时也在做的是一线大片,比如像是《阿凡达》。他们在做《阿凡达》的同时,怎么可能分配最顶尖的资源给你们呢?
最好的特效总监和最好的艺术家肯定都还在《阿凡达》那个项目上,所以分到你这,也就是边边角角的一些人,而他们的水平也就那样,也没有你想象中那么好。我们中国团队也很争气,
让我很骄傲,他们非常用心,是因为用心,让他们的作品非常牛,出来之后我就会把它拿给海外的团队看,海外团队就会很有压力,其实变成了一个他们相互之间督促的作用。所以我觉得反倒成了一个良性的竞争关系。
3、关于“中国科幻元年”Get中国:有人说《流浪地球》开启了中国科幻的元年,你怎么看?
郭:我觉得中国科幻电影的发展,确实是刚起步阶段。但其实我一直不是很赞同“元年”这个说法。我觉得“元年”就必须得是我们这个类型真正被确立之后,我们倒回来看到底是从哪年开始的。如果被我们称作为“元年”的2019年,只有两三部(科幻片)电影,后来就没有了,它也不能被确立为元年。
真正的确认应该是像好莱坞的今天一样,我们每年都有若干部科幻片,一部又一部地出现,然后我们隔了很多年之后往回看,原来是从这个点开始的时候,才能被称作为“元年”。
所以我们现在努力的目标是,我特别希望我们这部电影可以成功。它的成功在一定意义上是可以给予这个类型的可能性。让更多的投资人看到这个类型的可能性,让更多的资金进来,
那就会有更多的导演去尝试拍科幻片,这样的话我们中国的电影工业才会越来越完善,才会有一部又一部的科幻片的出现,只有这样的话我们才能找到那样的一个节点。有了一批的科幻片之后,我们往回看去寻找这个节点(元年)。
4、关于认可Get中国:以前科幻片不被大家认可,你觉得是缺什么?郭:缺时代,你没有这样的时代,你根本拍不了科幻片。
只有你的国家强大了,国民有了自信,你才能看到这个东西(科幻电影)。从科幻片可以看一个国家的综合实力,如果我们的国家不够强大的话,你根本拍不了科幻片。
我们现在看到(中国有能力)在月球背面登陆,在现实中我们的航天、航天人足够强大的时候,我们的观众才有自信在电影中看到自己的宇航员和航天器的时候,你会坚信不疑,觉得没有问题,我们中国人可以做这个东西。
5、关于国际市场Get中国:以前电影里都是世界末日了,美国人来拯救全人类,《流浪地球》却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你觉得美国市场,国际市场的观众会接受吗?
郭:我管他们能不能接受呢,我先服务中国观众。我这个影片根本没有考虑任何国际市场或者国际观众。我是觉得我们还没有到那个时候,我们还没有能力去做一个全球视角的电影。
现在走到国际你说的还是英语,什么时候全球有一半人说中文的时候,你自然而然就出去了。我觉得这是一个文化的部分, [现在]我们的文化(影响力)还不够强大。
现在不用考虑他们,他们如果喜欢,那我会挺高兴。如果他们看不懂或不喜欢,我也一点不在乎。我这个影片就是拍给中国观众看的。
6、关于改编Get中国:为什么电影版只截取了小说的一小部分?郭:电影版只选择了36个小时,是因为文艺载体的不同,小说的魅力在于我们可以有自己脑补的空间,
同时它可以有不同的视角,小说的视角可以拉得很高,可以拉到宇宙的视角下,比如说大刘老师的很多书都是以宇宙的视角来看待人类这个族群,当你站在宇宙的视角的时候,人会变得很渺小,
我们做的很多事情变得很无知;但是在做电影的时候是无法做这个视角的,如果我们120分钟都是一个宏大的视角,表现的是一个世界规则的话,它就变成了一个科教片,
所以电影在这90分钟或120分钟之类表达的只能是人和情感。
所以这个小说的改编,我们只能在大刘的这个宏大的世界观下,以及他给我们的独特的精神内核之中,我们去提炼人物,然后找到情感的落点——亲情、爱情,或者友情。最后我们选择了亲情,然后围绕亲情去构建人物,故事,强化戏剧冲突。
作者:高群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310638526/answer/592692139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

大年初一上映的中国科幻电影《流浪地球》目前已经在中国国内成为了“现象级”的影片,不仅全网好评如潮,更是票房大卖,以至于在电影上映一周后,耿直哥今天去电影院观看这部热门影片仍然是全场几乎座无虚席。
那么,在国内票房和口碑都已经“稳了”的情况下,为了让中国的科幻电影能有更好的发展和超越,我们也是时候摘下中国影迷眼中的“活久见”这一“情怀滤镜”,去了解一下久经好莱坞考验的外国网友是怎么看待这部影片的。
而自大年初四《流浪地球》在北美等海外市场上映以来,一些外国人给出的答案,确实还挺发人深思的……
需要说明的是,耿直哥知道目前《流浪地球》在国外知名电影信息网站IMDB上获得了高达8分的评分。但许多高分评论其实还是华人甚至来自中国的影迷给出的。所以,耿直哥在选取国外观众的观点时,已经剔除了这部分影迷和他们与国内无异的对影片的赞誉。
剩下的,就是一些比较纯粹的外国观众对影片的评价了。而在没有“活久见”这类民族感情的加持下,这些外国人对于影片的看法也就更加直白、坦率,甚至提出批评时也会比较“不留情面”。
先说好听的吧,耿直哥发现这些外国人普遍认为电影的视觉特效还是不错的。一家国外的科幻电影网站撰写的影评就认为《流浪地球》的视觉效果很震撼,已经可以和好莱坞的大片媲美了。
但因为这些观众毕竟不是中国人,没有那种“中国也终于拍出来这种特效”的情怀,所以他们对视觉特效的认可,其实与我们的认可也并不在一个层级。
而除了特效,从剧情到人物,外国影迷和影评人的观看则都是以批评为主。
比如耿直哥前面提到的那家国外的科幻电影网站就认为《流浪地球》“算不上一部伟大的科幻电影”,因为影片在科学上的漏洞太多,也没有给出足够的解释,例如为啥地球停止了自转后还能有相对稳定的大气层存在,为啥地球远离太阳后地表温度没有逼近绝对零度,以及为啥在这种极端寒冷的天气下机器还能运转。
在国外影片网站IMDB上,有国外的观众更是毫不留情地批评中国电影在科幻领域还是“非常幼稚”,科学知识“极为有限”,因为没有太阳地球上根本就不可能有可供生命存活的环境。
不过,也有一些国外影迷因为影片这个“用发动机推着地球逃离太阳”的设定太过魔幻,而觉得这部影片的故事还挺有趣的。但即便是这样的外国网友,也仍然指出了影片中另一个过于明显的问题:人物的刻画和演员的演技。
比如下面这位名叫Calvin Powers的外国影迷就在自己的社交账号上写道:“影片中没有任何一个角色能让我产生共鸣”。
一些在IMDB给《流浪地球》打出5分或6分(满分10分)的外国观众也持这样的观点。下图中这位名叫Heath-Jeffery的网友就评价说:这部影片本质上就是一部好莱坞风格的末日灾难电影,剧情流程和人物设定上都与好莱坞这种类型的电影很相似,但演员的表演很弱,角色的行为动机也很含混,只有在生死关头才给出解释,可之前就会给人看得一头雾水。同时,剧情也是简单介绍后就直接进入高潮,然后一路高潮到最后,以至于最后都有些审美疲劳了。
Heath-Jeffery还重点写到了影片的男主的人物刻画问题,说他的角色不断地在想牺牲全人类去挽救他的家人和牺牲其他人去挽救全人类之间摇摆,甚至用一句话就可以将这个人物进行总结,所以很难让人对这个角色产生共鸣或同情,
而下面这位名叫Vic_max的国外网友也写道,虽然他觉得影片的特效和整体上的故事都不错,但最终呈现出来的却让人感觉有些乱糟糟的,尤其是影片没有任何对人物成长的刻画,结果就是这些人物都让人喜爱不起来。剧情的呈现方式也不够好,很多时候只能当剧情发展到了某一个点才能让人明白剧情在说什么。但他觉得这也可能是因为字幕翻译的问题。
总之,这位外国网友的整体观感是,影片对西方观众来说恐怕并没有中国观众的体验那么好。
最后,一位名为inflx-46387的外国影迷认为,《流浪地球》和1998年上映美国的科幻电影《绝世天劫》(Armageddon)处在一个“层级”,影片的特效非常炫目,也有一些很触人心弦的瞬间,但人物的刻画太薄弱,虽然借鉴了很多优秀的科幻电影中的元素,但缺乏在人物和剧情上都缺乏深度,所以如果你不带着期待去看这部电影会比较享受。但如果你渴望一部伟大的科幻片,那么《流浪地球》注定会让你失望。
不知各位看了上面这些外国网友对《流浪地球》的评价后作何感想?耿直哥认为,这些点评甚至批评中,有一些还是值得我们以及《流浪地球》的制作团队去思考的。
“中国首部媲美好莱坞的科幻大片”是一个很好的开端,但在这一光环下我们还应该清醒地看到不足,才能真正追赶上世界先进的科幻电影水平。
举报/反馈}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科幻电影流浪地球讲述了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