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书》礼记是谁写的作者是谁得?

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

其实这首诗的作者到底是谁目前并不是很确认,因为据说《全唐诗》王维名下没有这首诗;而且整个《全唐诗》里干脆就没有收录这首诗。此诗是题在被认为是王维所做的画作上的,题诗人是谁并没有确凿的证据。

但这首诗本身和南宋僧人道川禅师的作品极其相似。

远观山有色,近听水无声。春去花犹在,人来鸟不惊。

头头皆显露,物物体元平。如何言不会,只为转分明。

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

这首【画】,是一首五言绝句,篇幅短小,语言精美

诗人观赏一幅画,写成了这首诗,他把画景和实景进行了对照描述:

远看山有色——从远处看到的山往往是模糊的,但是画上的山颜色却很清晰;

近听水无声——在近处听流水,应该能听到水的声音,但是画上的流水却没有声音;

春去花还在——春天过去了,花朵就凋谢了,但是画上的花,不管在什么季节,都盛开着;

人来鸟不惊——人靠近停在枝头上的鸟,鸟就会受惊飞走,但画上的鸟,即使你走近了,它也不会受到惊吓。

读起来,似乎每一句都违反自然规律,但其实就像是一个谜语,写出了一幅【画】 的特点。 

诗中的  山、水、花、鸟  都是典型的中国画的元素,诗人运用 远  近  去  来,这两组反义词,把原本是静止的一幅画,描写的很生动,逼真,传神,让读诗的人仿佛置身于青山绿水之中,听见了鸟语,闻到了花香

——有趣的中文,让我们来说说诗人王维

王维,汉族,河东蒲州人,也就是今天的山西运成,祖籍山西祁县。王维的母亲是虔诚的佛教信徒,在母亲的影响下,王维从小信佛,精通佛学,他的字号就来自佛教的一部《维摩诘经》,维摩诘是古印度使用的梵(fàn )文,维在中文中对应的意思是“不或者没有”,摩诘在中文中对应的意思是“肮脏或者污垢”,合起来的意思是“圣洁、无垢”,也就是非常干净。

王维是与李白同时代的诗人,是盛唐诗人的代表,他从小就聪明过人,能写诗,又精通书画,在音乐上也很有天赋,小小年纪的王维一来到京城,就深受当时王公贵族的赞赏,二十一岁就考中了进士,之后,他一边做官,一边在蓝田山中修身养性,和好友赏景、谈诗、作画,过着舒适的生活。直到安史之乱爆发,他被叛军抓获,他的政治抱负 也因为不稳定的政治局 势逐渐消沉了,开始吃斋念佛,远离官场,隐居山中。

在王维现存的400多首诗中,我们熟悉的作品有《相思》、《山居秋暝》《竹里馆》等等,大多数诗都是描写自然美景,继承了南北朝诗人谢灵运开创的山水诗派,在盛唐诗人中独树一帜,并且把山水田园诗歌的创作,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度,是唐代山水诗的代表人物。宋代诗人苏东坡评价他“诗中有画 画中有诗”,不仅因为他诗词优美,更因为他是那个时代优秀的画家之一,可惜因为年代久远,王维的画作留存至今的极少。日本大阪市立美术馆保存的《伏生授经图》被普遍认为是王维难得的真迹,距今已有将近一千五百年的历史,被日本列为国家重点文物,是大阪市立美术馆的镇馆之宝。

伏生是济南人,孔子学生的后代。相传,他十岁就拜师学习,研读《尚书》等经书。由于《尚书》艰涩难懂,他为了能深入理解,把自己关在阴冷潮湿的石头屋子里,还在身上缠上一条大绳子,每读一遍《尚书》,就在绳子上面打上一个结扣。不久,20多米长的大绳子就打满了结。在这样的刻苦努力下,伏生终于成为了一个“掌通古今”的经学家。秦朝初年,伏生被授予【经儒学博士】,博士是个官职,也就是皇帝的顾问。后来,秦始皇焚书坑儒,伏生冒着生命危险,把【尚书】藏在墙壁的夹层里,才躲过了被烧毁的劫难。秦朝灭亡,汉朝建立,伏生回来找藏起来的【尚书】,其中的10部已经损毁,保存下来29部。伏生藏书的事迹传到了朝廷,汉文帝非常重视,想召他上朝来讲解尚书,但这个时候的伏生已经九十多岁,不能出门了。于是文帝派晁错到伏生家中,听伏生讲解尚书,以及口述那些已经损毁的内容,才使得《尚书》得以完整流传。《伏生授经图》所画的就是伏生讲述尚书的场景

——有趣的中文,让我们来说说画这个字

画是会意字,本意是描绘

甲骨文的“画”字,像是一只手拿着笔在画花纹;篆书隶属楷书的画字,上半部分是聿(yù )字,著名建筑大师贝聿铭的聿,表示用手拿着笔,下半部分是田字,上下左右各有一条线,表示加上边界,造字的本意是用笔描绘出地图,划定边界的意思。到了现在的简体字,只剩下田地的田和边界线了,意思也大不相同了。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礼记是谁写的作者是谁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