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十二章重点笔记的内容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为政》)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为政》)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雍也》)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述而》)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述而》)

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子罕》)

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子张》)

(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通“悦”,愉快)

(2)不知为不知,是知也(通“智”,聪明)

(3)吾十有五而志于学(通“又”,古人在两位数的整数和零数之间常常加“有”字)

(1)学而时习之(名词作状语,按时)

(2)吾日三省吾身(名词作状语,每天)

(3)温故而知新(形容词作名词,学过的知识,新的理解与体会)

可以为师矣。(省略句,即“可以之为师矣”,省略了代词“之”)

(1)吾日三省吾身(多次反省)

(2)温故而知新(旧的知识)

(3)学而不思则罔(迷惑)

(1)不亦乐乎(原意是“不也是很快乐吗”,现在常用来表示极度、非常、淋漓尽致的意思。)

(2)温故知新(温习旧的知识,得到新的理解和体会。也指回忆过去,能更好地认识现在。)

(3)见贤思齐(贤:德才兼备的人;齐:看齐。见到德才兼备的人就要向他看齐。)

(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学习了知识,然后按时去温习它,不也高兴吗?〕

〔我每天多次地反省自己。〕

〔温习了旧知识后,能有新体会、新发现。〕

(2012广东茂名卷)阅读下文(《〈论语〉十则》,因篇幅有限,原文略),回答问题。

8. 下列加点词语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2分)

A. 不亦说乎(通“悦”,愉快,高兴)

B. 不耻下问(可耻)

C. 为人谋而不忠乎(谋划,商量办法)

D.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诚实)

9. 下列加点词语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 学而时习之 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B. 人不知而不愠 水落而石出者

C. 可以为师矣 可以一战

D. 其恕乎 其不善者而改之

}

    也许多年以后,那一节节精彩的课堂成为回忆中的底色,那一张张熟稔的书页成为岁月中的便签,但那一张张凝神的脸上浮现的神情,似乎在预示着:那些出现在书本上,经过阅读、理解,感悟而逐渐铭刻在记忆中的“字”,也许会成为一抹微光,照耀他们今后的阅读之旅。

    肖老师的现场课,和我对“名师观摩课”的想象,还是有些不同。他的这堂课给我的感受就是“平实”。这种平实体现在,他的课堂一切都是围绕着学生的学习活动自然开展。没有华丽的教学语言(后来的讲座培训中,我感到肖老师语言优美而敏锐),没有花哨的教学设计,似乎也没有什么高深的教育理念。

    我们也知道,学生学习文言文,首要的任务是读,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学生自读中去体会文言文的语感,一些问题只有读到一定程度之后学生才会有所理解和感悟。

    那么,文言文读什么呢?文言文的阅读抓手是什么呢?肖老师用这堂课告诉我,是字,是文言字词。也许看到这里,有的老师会笑我了,读文章不就是读字吗,难不成读武则天的无字之书不成?

    肖老师在上课时,直接用孔子和《论语》导入,极其简洁,接着让学生站起来说说对论语以及孔子的了解,然后用课本上的注释来补充,再无拓展。

    接下来课堂朗读文本,肖老师围绕“字“设计了四个环节。

    最后一个教学环节,由字上升到“句”,由读深入到悟。

    让我们分别来看这四个环节,看肖老师如何用“一字”串联课堂。

  环节一,肖老师让学生站起来提醒其他同学容易读错的字。学生们有提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中的“有”,“为人谋而不忠乎”中的“为”。再说清容易读错的原因:“有”是通假字,通又;“为”在这里的意思是替,介词,读四声。有同学提出“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中的“罔”和“殆”,肖老师点评说,这两个字难读,也难写。(后来,肖老师自评说,他原先的设计意图包括字形的部分。)接下来,肖老师请学生们再次朗读,做到不再读错一字。你看,一个读音,串起了字形、字意,看似简单,却耐人寻味。

    环节二,肖老师肖让同学们朗读课文后,找出论语中最容易解释错误的字。很快,学生找到了好些容易翻译出错的字词。匹夫不可夺志的“夺”,三十而立的“立”,饭疏食,饮水中的“水”,在古代汉语中特指冷水,表示热水的字是“汤”。文言文的重要知识点“古今异义”这个概念就呈现出来了。

    环节三,肖老师说:“《论语》的每个字都是熠熠生辉,请同学们朗读后告诉我,这其中哪个字让你受用终身。”这一环节很有开放性。学生再读课文,找出很多有意义的字。比如“笃”“信”“乐”“矩”“学”“思”“义”等字。回答时可以感受到,学生们将这个字与一个人的为人处事、学习修身联系在一起。最后,肖老师总结说,论语的这些字,都告诉我们应该如何做人,做学问。

    环节四,肖老师让学生在这部博大精深的《论语》中选出一句做自己的座右铭。他要求学生能做到背诵、翻译这一句,并说出自己选择的理由。经过多次朗读和理解后,学生们纷纷举手发言,各抒己见,畅所欲言,佳句频出。课堂戛然而止。

    这节课给我印象比较深刻的有几句肖老师无意中的话。如“自己找出的字才有意思”;“你想提醒别人的字,一定是有特点的字”“学文言文一定要找出有特点的字”等。每一次找字词,都放手给学生,让学生在课堂上能够自读、自译、自悟。

    肖培东老师的课很平实,但平实中蕴含着理念的精彩,蕴含着对语文教学规律的尊重,对学生语文阅读习惯的引领。

  我认为这堂课体现的理念可以归结为“自”。即将学习的自由交给学生。这种自由,在教师的规范下,充分发挥了学生的自主性。学生自读课文,学生自己去寻找文中的字,学生自己去思考文字背后的意蕴,学生结合自身生活实际对文本的深层理解,等等。每一项活动,是教师提出有指导性的问题,指导学生自读文章直至自悟内涵。整堂课,教师真的只是一个指引者,从未以自己的理解去强势替代学生的理解,只是用自己的语言引导学生继续探索。

    语文教学要遵循语文教学规律。在备课中,肖老师提到要首先重视文章的文体。有了文体抓手,教学才会有起点。论语是语录体,记录的是孔子的言语,语录体的特点是偏重于只言片语的记录,不讲篇章结构,在这种文体特色的基础上,肖培东老师才能以一字辐射全文,以一字之蕴深入到对《论语》中修身等内容的理解。

  语文教学要引领学生的阅读习惯。文言文应该怎么学才有趣?如何让学生爱上阅读文言文,去深入中华浩瀚精深的传统文化?肖培东老师给我的示范是:让学生学会自己读课文。读,是文言文学习的一大法宝,在读中,一些句读、语气、通假、特殊句式等都会读出来,所以,文言文教师指导朗读很重要。读,还要读与学生自己的知识背景产生碰撞的部分,也就是那些学生一望而不知的东西,让他们通过朗读找出自己的知识盲区和不能理解的内容,教师需要教给学生的真正本领,是如何去填补这些空白之处。

    这一课《论语十二章》启发我:文言文因为与现代汉语的区别让学生望而生畏,但同时这也是文言文的有趣之处,让学生在朗读中去寻找那些与现代汉语有区别的点,落实在一个又一个字上面。让文言文的学习不再是文白对译这种枯燥的学习活动,而要充分发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他们思维的活跃性,促成学生体会语文学习的趣味性。

    唯有先抓住这微小的“字”,才能成就每一个隽永的句子,每一组鲜艳的段落,每一篇精彩的华章。正如《论语》中的每个字,都如万古长青般牢刻在华夏民族的史册,我感到,在肖老师这堂课的每一个字中,都闪耀着一个为师者思想和求索的光辉。

    我常常想,一节好的语文课该是什么样子的。我常想,语文二字的重量,在于它不是义正言辞的说教,也不是毫无节制的抒情,她是语文,一门能够提高学生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学科,一门在潜移默化中让学生明事理,懂感情的一门学科。

    我难以忘怀肖培东老师在执教《羚羊飞渡》的那一声声“咩”,能够把学生带向生命思考的深度,也难以忘怀《春酒》,能够读出春酒的甜,春酒的惆怅。得知肖培东老师要上《论语》,我也曾猜测,肖老师会怎么上这课呢?

  《论语》十二章是七年级上册的文章。初一的孩子们,刚刚正式接触到文言文。肖老师从读开始,课一开始,就请学生读一遍《论语》十二章,请学生介绍自己所了解的有关《论语》和孔子的知识;接着请学生思考,哪个字是最容易读错的,提醒一下其他同学。印象中孩子们找到了“吾日三省吾身”的“省”,因为它的意思是反省;找到了“逝者如斯夫”的“夫”读第二声,因为它是一个句末语气词;找到了“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中的“说”,读“悦”音,因为是通假字,在这一个字提醒的读声中,让学生知道文言文的读音要从字义、通假、语气等方面入手,要重视;而后又是全班齐读。

  肖老师又请同学们找到最会解释错误的词语来提醒大家。孩子们纷纷找到自己认为容易错的字,有一个孩子说到“为人谋而不忠乎”,“忠”指“竭尽全力”,而非“忠心”,等等。在孩子们的解释中,我感受到不要把每个意思直接告诉孩子们,要让孩子们自己去深入,去挖掘,他就会记住记住那些文言字词的与众不同。找到每一个词的提醒后,肖老师就是让学生朗读。朗读中有一个男孩读的语速很快,肖老师请同学们打开课本,看其中的图片,这是一个老者,一个长者,而且文言文本身的语气都是要比白话文舒缓的,要读得慢一些,还要去揣摩还原说话 语气。

    还回味在学生找的容易解释错误词语中这一环节时,肖老师又请同学们齐读《论语》,他说《论语》十二章字字生辉,请找出对你影响最大最受用的一个字。

    “学”“思”“志”“时”“师”“善”“贤“矩”义”等等,学生们纷纷找到并结合句子做了阐述。肖老师对之概括,有些字是教我们如何做人的,有些是是教我们如何学习的,《论语》是一部教我们修身和学习的书。简简单单,清清朗朗。接着又是找十二个学生,分别朗读每一章节。

   最后,肖老师请学生找到一句他,你最想选择哪个句子作为座右铭,需要背诵出来,并且翻译出句子的意思,以及说出你选择的理由。

  语文课无非就是让孩子知道文章是讲什么,怎么讲的。肖老师的课更是让我再次肯定,一节好的语文课,一定要去不断地去读文本,因为读文本是理解文章的基础,因为读文本也是理解文章的深化。文章讲什么,不是老师全部告诉学生,而是要找到一个小的串联点,比如这节课中的以“提醒字的读音”“提醒字的解释”“对你影响最深的字”,以字这个小小的切入点,最后自然走向对学生最有影响的句子。

    简而言之,好的语文课堂,是在读中品,在读中悟。看似一遍遍浅浅的、无甚新奇的阅读,其实都是为了深深地悟。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论语十二章重点笔记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