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愿看它穿千里三万里河东入海的修辞手法法分析,比如比喻,拟人等简要分析求求

  2022年江苏省连云港市中考结束了,小编为大家整理了今年江苏连云港的中考语文真题及答案,并附有非常丰富详实的解析内容,供大家借鉴以更准确地预测自己的成绩,相信这对同学们一定十分有益,欢迎大家多多查看。

  2022年江苏省连云港市中考语文真题解析

  一、积累·运用(30分)

  1. 4.23全民阅读日,语文课上,老师带领大家阅读《人民日报》“人民论坛”的文章,请完成以下任务。

  作为知识的载体,书籍也是人类记忆和想象的延伸,潜藏着无限的可能。品读一本好书,如同与一位智者对话:顺境时,给你清醒;迷wǎnɡ( )时,给你希望;挫折时,给你信心;追梦时,给你力量。以书籍为灯塔,人们不断开掘、延展生活的光谱。因为阅读,许多人超越庸常,积蓄了向上的力量。

  人生因阅读而______。腹有诗书气自华,读书有益于开阔眼界、提升格局;最是书香能致远,书海中深蕴着灼热的理想信仰、chì( )烈的家国情怀。翻阅《论语》《孟子》《礼记》等国学经典,感悟“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______;细览《史记》《资治通鉴》等古代典籍,获得“可以知兴替”的历史镜鉴;走进《红岩》《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等作品的文学情境,点燃拼搏奉献的生命烈火……书是桥梁,让人思接千里;书是翅膀,让人心游万仞。含英咀华,浸润书香,精神面貌也会透着文化的气息,闪耀不一样的气质。

  (节选自《人民日报》2022年4月23日)

  (1)根据拼音写汉字。

  (2)加点词“镜鉴”中“鉴”的意思是( )

  (3)画横线的两处,词语使用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气象万千 博观约取 B. 包罗万象 博大精深

  C. 包罗万象 博观约取 D. 气象万千 博大精深

  (4)关于全民阅读的一则宣传标语,请你写出下半句(格式对称)。

  (5)上文中提到《红岩》《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请你任选一本书,说说其中某一人物给你的精神力量。

  【答案】(1)惘 炽 (2)A (3)D

  (4)示例:①构建书香社会②提升综合素养③培养高雅情操④掀起学习热潮

  (5)示例:①小萝卜头,在监狱长大,大脑袋细身子,却以无瑕的心灵和对敌人的蔑视,感染着囹圄中的人们,让我读懂了坚强和勇敢的精神,我会更加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积极进取,拼搏奋斗。②江姐,面对刑讯威逼坚贞不屈,坚毅自信、勇敢冷静,让我明白了坚忍和忠诚的精神,我会更加热爱我的祖国,坚定信念,奋斗不止。③保尔,饱受底层折磨和侮辱,历经四次死亡威胁却保持乐观,让我领悟了乐观和拼搏的精神,我会更加坦然地面对人生的风雨。④保尔,双目失明、全身瘫痪,仍然以笔代枪,为理想而献身,让我明白了生命不止、奋斗不息的精神,我会更加努力,让我的人生更加精彩。

  迷惘:意为“因为分辨不清楚而不知道应该怎样办”,读音为“mí wǎng”;炽烈:意为“火势旺盛猛烈”,读音为“chì liè”。

  本题考查字词含义。

  镜鉴:照镜子;警戒;光亮。鉴:镜子(古代用铜制成)。

  根据“获得‘可以知兴替’的历史镜鉴”的语境,可知这是将“历史当作镜子”的意思,表现出“以史为鉴”的含义。

  本题考查词语的运用。

  气象万千:形容景象,事物变化多姿,非常壮观。包罗万象:形容内容丰富,应有尽有。两者形容的对象是不同的,形容的对象的特点也不同。我们根据文段的语境进行选择:“人生因阅读而”怎么样,这是应该选择形容人生的词语;根据“书是桥梁,让人思接千里;书是翅膀,让人心游万仞”可知,阅读可以接触各种各样的人生,“闪耀不一样的气质”,故选择“气象万千”;

  博观约取:广博读书而简约审慎地取用。博大精深:形容思想和学识广博高深。由此可知,这两个词前者形容的是一个动作;后者形容的是一个状态;根据文段“感悟‘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  ”可知应该表达的是“感悟这种思想的深刻”,所以选择“博大精深”;

  本题考查宣传标语的书写。宣传标语要注意对仗工整。“倡导全民阅读”的结构是动宾短语;所以需要模仿该结构;

  示例:净化美好心灵。

  本题考查名著人物的分析。

  示例一:许云峰是一个工人出身,长期从事地下党工运领导工作,有着丰富斗争经验的党的领导人形象。果断,沉着冷静,有非凡的胆识和过人的机智。以顽强的意志在潮湿阴森的地窖里用手指挖通了石壁,把越狱的通道留给了同志们。自己则带着对胜利的坚定信念从容就义。从许云峰的身上我们学到的是确定好目标之后要有坚定的信念。

  示例二:朱赫来无私,愿意将自己本领教给他人,同时善于结交他人,关心他人,勇于承认自己的错误,富有魅力,遇事沉着,有主见,认真负责,雷厉风行,组织能力强,善解人意,对朋友能够雪中送炭。他的精神一直鼓舞着我,作为中学生应该对于自己的朋友友善,对于自己的错误,应该勇于承认;对于自己的任务应该认真负责。

  2. “花果山读书节”邀请茅盾文学奖获得者、连云港籍作家徐则臣回家乡作读书分享报告。报告的主题是“阅读让我们得以突破人生的局限”。

  徐则臣认为,阅读应该是突破我们人生的局限,可以见识一个广大的世界的最有效的也是最简洁的路径。阅读可以让我们有知识、有情趣、有理想,可以让我们的生活有格调、为人有格局。在不同的年龄,我们需要读不同的书。不同的书可以在这个年龄给我们最充分的营养,它可以提醒我们如何展开自己的生活,它可以帮助我们克服这个年龄可能遇到的一些困难和障碍。

  在“推荐一本好书”环节,徐则臣推荐了四大名著之一的《西游记》,推荐理由:这是一部随时能给想象力充电的伟大作品。

  在被提问如何处理忙碌的工作和读书的时间分配时,徐则臣谈到他的一种阅读方式——上下班乘坐地铁时戴耳机听书。

  (1)写出画线句子的主干。

  (2)结合徐则臣的观点,谈谈为什么说“少年正是读书时”。

  (3)你刚好在读《西游记》,你把“随时能给想象力充电的伟大作品”写在笔记本上,结合自己阅读《西游记》的感受,写了一段文字,表达对这个观点的赞同。这段文字是 。

  (4)徐则臣的听书引发了你和同学关于阅读方式的讨论:电子阅读会不会替代传统阅读?请分享你的观点和理由。

  【答案】(1)阅读是路径。

  (2)少年是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形成的关键时期,这时候多读书、读好书,能够充分地获得知识,丰富情感,克服困难,展开生活,成为有理想,有格调、有格局的人。

  (3)示例1:《西游记》是神魔小说,将史实和神话融合,充满想象力。唐僧取经乃实有之事,作者依此创造出这一神奇之作。

  示例2:小说人物形象塑造极具想象力,比如孙悟空具有人神猴三性,比如猪八戒既有神力变化之术,又有好吃懒做、贪恋女色等人性弱点。

  (4)示例1:电子阅读不会替代传统阅读。传统阅读有阅读体验更好、更真实、不需依托电子平台等优点,电子阅读对读者视力有不良影响,记忆效果不够好,以浅阅读为主,缺乏深度,因此电子阅读不会替代传统阅读。

  示例2:电子阅读和传统阅读将会并存,电子阅读有携带便捷、存储量大、占用空间小、阅读方式多样等优点,传统阅读有阅读体验更好、更真实、不需依托电子平台等优点,因此电子阅读和传统阅读将会并存。

  示例3:电子阅读会替代传统阅读。电子阅读有携带便捷、存储量大、占用空间小、阅读方式多样等优点,更适应现代快节奏的生活方式,因此会替代传统阅读。(任选一个角度,言之有理即可)

  本题考查提取句子主干。

  画线句子“阅读应该是突破我们人生的局限,可以见识一个广大的世界的最有效的也是最简洁的路径”主语是“阅读”;谓语是“是”;宾语部分是“突破我们人生的局限,可以见识一个广大的世界的最有效的也是最简洁的路径”,中心语是“路径”;因此,句子主干是:阅读是路径。

  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根据选文第一段“报告的主题是‘阅读让我们得以突破人生的局限’”和第二段“阅读可以让我们有知识、有情趣、有理想,可以让我们的生活有格调、为人有格局。在不同的年龄,我们需要读不同的书”可知,读书可以 “突破人生的局限”,少年时期是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好读书、多读书、读好书可以让青少年“有知识、有情趣、有理想”,并能“生活有格调、为人有格局”,因此,这一时期应多读适合青少年阅读的书,以便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本题考查名著理解。可从人物、情节、主题等任选一个角度,结合内容来谈即可。

  示例:《西游记》情节曲折多变,充满想象力,如孙悟空大闹天宫、三打白骨精、真假美猴王、三调芭蕉扇等,上天入海、神通施展、能力超凡、斗智斗勇,扣人心弦,引人入胜

  本题考查观点表达。

  根据题干“电子阅读会不会替代传统阅读”的问题,可生发三种观点:电子阅读会替代传统阅读、电子阅读不会替代传统阅读、电子阅读与替代传统阅读并存,任选一种观点,阐明理由即可。

  示例1:我认为电子阅读会替代传统阅读。电子阅读具有无可比拟的优点:能够满足当今社会快节奏的生活方式的需求;与环保联系起来,可以减少对森林的破坏,减少资源的浪费;是社会发展的趋势,是人们追求的方向。而纸质阅读又明显的不足:需要阅读的数量很多,携带不方便;保存需要很大空间;制造纸张要大量砍伐森林。因此,我认为电子阅读迟早有一天会替代传统阅读。

  示例2:我认为不会替代传统阅读。第一、传统阅读则有助于培养阅读者的抽象思维能力,而相比之下,电子阅读传递的却只是一种快餐文化,缺乏思想深度和回味。第二、“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看传统的书不仅是学习,更是种文化盛宴的享受。真正的读书人感受的不仅是跃然于纸上的文字,更注重的是蕴藏于纸质书中的中国传统文化。第三、传统阅读可以随时随地进行深度阅读,而电子书需要阅读器,同时还需要电源。试想在没有电源的环境中,电子书那岂不成了一种摆设了?难道说这就是电子书的便捷?第四,众所周知,阅读电子书时的辐射会影响读者健康,时间一长就会出现头晕、恶心不良反应,影响人们的阅读质量和兴趣。即使电子书再便捷,想必在座各位聪明的同学不会拿自己的健康做赌注去完全依赖电子阅读吧?第五,“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传统书籍的阅读习惯已经被社会所适应。越来越多的作家的最终的目的还是要出书,让传统的书籍阅读方式来传承自己作品的文化。这对于对方“电子阅读可以取代纸质阅读”不是一种讽刺吗?

  示例3:我认为电子阅读与替代传统阅读并存。正所谓萝卜白菜各有所爱,每个人都有选择不同读书方式的理由。不过似乎很多人都感觉,纸质书与电子书之间是“对立的关系”,而我却不这么认为。对于一个读者来说,纸质书与电子书之间并没有实质性的差别,书只是众多文字的载体,读者的目的是吸取文字所带来的信息,关键并不在于书籍的形式。正如:你要前往一个目的地,你可以选择自己开车,当然也可以选择乘坐出租车。当然,这个出行体验是不同的,但这个体验是完全主观的,没有人可以说一种出行方式就一定比另一种出行方式好。

  3. 班级开展“我爱古诗词”学习活动,请完成以下任务。

  【日积月累记古诗】写出相应的诗文名句。

  (1)天时不如地利,____________。(《孟子》)

  (2)____________,何人不起故园情。(李白《春夜洛城闻笛》)

  (3)黄发垂髫,____________。(陶渊明《桃花源记》)

  (4)____________,爱上层楼。(辛弃疾《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5)峰峦如聚,波涛如怒,____________。(张养浩《山坡羊·潼关怀古》)

  (6)古人对学习有许多独到的见解,孔子认为“学而不思则罔,____________”,强调学思的结合;陆游认为“____________,绝知此事要躬行”,突显实践的必要;朱熹认为“问渠哪得清如许,____________”,重视知识的更新。

  【答案】 ①. 地利不如人和 ②. 此夜曲中闻折柳 ③. 并怡然自乐 ④. 少年不识愁滋味 ⑤. 山河表里潼关路 ⑥. 思而不学则殆 ⑦. 纸上得来终觉浅 ⑧. 为有源头活水来

  【详解】本题中“折柳”“怡”“潼”“殆”“浅”“源”等是易错字词,作答时要注意。

  4. 【节气文化品古诗】找出诗句与节气搭配不当的一项( )

  A.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白露 B. 微雨众卉新,一雷惊蛰始——惊蛰

  C. 家家麦饭美,处处菱歌长——立春 D. 夏衣临晓薄,秋影入檐长——处暑

  【详解】本题考查对诗句的理解及节气知识的掌握。

  C.“家家麦饭美,处处菱歌长”是说家家户户吃着麦粒煮的饭,处处都飘荡着采菱女采菱的歌声。这两句交代了芒种时节的美食——麦饭、菱角,对应的节气是“芒种”,不应该搭配“立春”。

  5. 【咬文嚼字析古诗】“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中“乱”“没”两个字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详解】“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意思是纷繁的花朵渐渐开放使人眼花缭乱,浅浅的青草刚刚够上遮没马蹄。“乱”,纷繁。“没”,隐没(或遮没)。故选A。

  二、阅读·理解(58分)

  “旷达豪放苏东坡”专题学习活动,老师选择了苏轼的三篇作品进行专题阅读,请完成下面小题。

  粗缯大布裹生涯,腹有诗书气自华。

  厌伴老儒烹瓠叶,强随举子踏槐花。

  囊空不办寻春马,眼乱行看择婿车。

  得意犹堪夸世俗,诏黄新湿字如鸦。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记承天寺夜游》)

  臣自颖移扬,过濠、寿、楚、泗等州,所至麻麦如云。臣每屏去吏卒,亲入村落。访问父老,皆有忧色,云:“丰年不如凶年。天灾流行,民虽乏食,缩衣节口,犹可以生。若丰年举催积欠,胥徒在门,枷棒在身,则人户求死不得。”言讫泪下,臣亦不觉流涕。又所至城邑,多有流民……

  臣闻之孔子曰:“苛政猛于虎。”昔常不信其言以今观之殆有甚者。水旱杀人,百倍于虎;而人畏催欠,乃甚于水旱。臣窃度之,每州催欠吏卒,不下五百人。以天下言之,是常有二十余万虎狼散在民间,百姓何由安生?朝廷仁政何由得成乎?

  (节选自《苏轼文集》中华书局1986年版)

  6. 下列对甲诗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首联苏轼自夸身上虽穿着粗衣劣布,但因为饱读诗书而气质高雅。

  B. 颔联“踏槐花”源自“槐花黄,举子忙”俗语,指学子忙于春游活动。

  C. 颈联写董传身处失意和困窘,意志消沉,不再追求自己的人生目标。

  D. 尾联意为相信董传定能金榜题名,春风得意,表达了对董传的期许和祝愿。

  7. 解释下面加点的词语。

  8. 用斜线(/)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限两处。

  昔常不信其言以今观之殆有甚者

  9. 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1)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2)天灾流行,民虽乏食,缩衣节口,犹可以生。

  10. “腹有诗书气自华”一句广为传诵,请你谈谈“气”和“诗书”的关系。

  11. 林语堂在《苏东坡传》中说“苏东坡是个秉性难改的乐天派,是黎民百姓的好朋友”。请你结合乙、丙两文写出对“乐天派”和“黎民百姓的好朋友”的理解。

  【答案】6. D 7. ①. 门 ②. 亲自 ③. 眼泪 ④. 揣测,估量

  8. 昔常不信其言/以今观之/殆有甚者

  9. (1)庭院的地面好像积满了水,澄澈透明,水中的水藻、荇菜交相错杂,原来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

  (2)天灾流行,百姓虽然缺少粮食,俭省吃穿用度,还可以活下去。

  10. “气”指气质或精神气色,诗书可以培养人高尚的品格和高雅的气质,提升人的精神境界。

  11. ①作者在写作乙文时,是被贬黄州期间,正是人生失意之时,但文中无一处有悲凄可怜之态,反而随缘自适,“欣然”邀友赏月,透露出豁达乐观的天性。②丙文中作者深入民间,体察民情,当百姓因苦于官府催缴欠债难于活命而落泪时,“亦不觉流涕”,并将情况如实上奏朝廷,以期朝廷能施仁政,解百姓之忧,和“黎民百姓”忧戚与共,是“黎民百姓”的“好朋友”。

  A.“苏轼自夸”有误。这两句诗赞扬董传虽然贫穷,但勤于读书,因此精神气质非同常人。

  B.“指学子忙于春游活动”有误。“槐花黄,举子忙”俗语,槐花落时,也就是举子应试的时间了,后因称参加科举考试为“踏槐花”。

  C.“董传身处失意和困窘,意志消沉,不再追求自己的人生目标”有误。颈联写董传虽不能像孟郊那样骑马看花,但却有机会被那“选婿车”包围,让自己眼花缭乱。这两句诗是苏轼鼓励董传的话,有钱没钱不是问题,考中才是硬道理,那时什么都会有。

  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1)句意为:月光从门户照进来。户:门;

  (2)句意为:亲自进入村庄。亲:亲自;

  (3)句意为:我也忍不住落泪。涕:眼泪;

  (4)句意为:我私下揣测。度:揣测,估量;

  本题考查断句。一般来说,主谓之间应该有停顿,领起全句的语气词后应该有停顿,几个连动的成分之间也应该有停顿。所以划分句子节奏时,除了要考虑句子的意思,还要考虑句子的结构。句读时要注意古汉语的语法和句式,句读不能出现“破句”的现象。

  本句话的意思:过去我常常不信这话,根据现在(情形)看,大概比这更严重。“昔常不信其言”与“以今观之/殆有甚者”有转折之意。“以今观之”的结果是“殆有甚者”。故断句为:昔常不信其言/以今观之/殆有甚者。

  本题考查的翻译能力。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1)重点字词:空明,清澈透明。藻,藻类植物。荇,荇菜。这里借指月色下的竹柏影。交横,交错纵横。盖,承接上文,解释原因,表示肯定,相当于“大概”,这里解释为‘原来是’。也:句末语气词,表判断。

  (2)重点字词:虽,虽然。乏,缺少。犹,还。

  本题考查对诗歌的理解。“腹有诗书气自华”的意思是:胸中有学问气质自然光彩夺人。据此可以理解为:一个人学识丰富,见识广博的话,这样的人不需要刻意装扮,就会由内而外产生出一种气质。

  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把握。根据乙文内容可知,对月夜景色作了美妙描绘,真实地记录了作者被贬黄州的一个生活片段,也体现了他与张怀民的深厚友谊与对知音甚少的无限感慨,同时表达了他壮志难酬的苦闷及自我排遣,表现了他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据此可知,他是一个“乐天派”。

  根据丙文“臣每屏去吏卒,亲入村落。访问父老,皆有忧色……言讫泪下,臣亦不觉流涕”可知,苏轼深入民间,体察民情。当百姓因苦于官府催缴欠债难于活命而落泪时,他也落泪。

  根据“臣窃度之,每州催欠吏卒,不下五百人。以天下言之,是常有二十余万虎狼散在民间,百姓何由安生?朝廷仁政何由得成乎?”可知,苏轼将情况如实上奏朝廷,以期朝廷能施仁政,解百姓之忧。据此分析,苏轼是“黎民百姓”的“好朋友”。

  【点睛】参考译文:

  (甲)生活当中身上包裹着粗衣劣布,胸中有学问气质自然光彩夺人。不喜欢陪伴着老儒一块清谈过“烹瓠叶”那样的苦日子,决定随从举子们参加科举考试。口袋里没有钱不置办那“看花”的马,但会看取令人眼花缭乱的“择婿车”。考试得中仍然可以向世俗的人们夸耀,诏书上如鸦的黑字新写着俺的名字。

  (乙)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我正准备脱衣入睡,恰好看到这时月光从门户照进来,于是高兴地起身出门。考虑到没有和我一起游乐的人,就到承天寺寻找张怀民。张怀民也还没有入睡,就一同在庭院里散步。月光照在庭院里像积满的清水一样澄澈透明。水中水藻、水草纵横交错,原来是院中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哪一个夜晚没有月亮?又有哪个地方没有竹子和柏树呢?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清闲的人罢了。

  (丙)我从颍州到扬州,经过濠、寿、楚、泗等地方,所到之处遍地都是麻和麦子(丰收景象)。我常常摒退身边的人,亲自进入村庄。(我)询问父老乡亲,(他们)脸上都有忧虑的神色,说:“丰收的年头还不如灾荒的年头。天灾流行,百姓虽然缺少粮食,俭省吃穿用度,还可以活下去。如果是丰收的年头,(官府)催缴积累的欠债,一群官府小吏上门,枷棒打在身上,一家人求死不能。”说完流下眼泪,我也忍不住落泪。(我)又到别的地方,看到很多流亡的百姓……

  我听过孔子说:“苛酷的统治比老虎还凶猛。”过去我常常不信这话,根据现在(情形)看,大概比这更严重。水灾旱灾伤害百姓,比老虎凶猛百倍;然而百姓害怕催缴欠债,竟然比畏惧水灾旱灾更厉害。我私下揣测,每州催缴欠债的士卒,不少于五百人。拿整个天下的情况来说,这就是有二十多万的虎狼散落在民间,百姓怎么能够安心生活呢?朝廷的仁政怎么能够实现呢?

  名著阅读课,“从《朝花夕拾》看鲁迅的教育观”专题,老师选择了三篇文章的片段,请完成下面小题。

  我就只读书,正午习字,晚上对课。先生最初这几天对我很严厉,后来却好起来了,不过给我读的书渐渐加多,对课也渐渐地加上字去,从三言到五言,终于到七言。

  (节选自《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昨夜预定好的三道明瓦窗的大船,已经泊在河埠头,船椅,饭菜,茶炊,点心盒子,都在陆续搬下去了。我笑着跳着,催他们要搬得快。忽然,工人的脸色很谨肃了,我知道有些蹊跷,四面一看,父亲就站在我背后。

  “去拿你的书来。”他慢慢地说。

  这所谓“书”,是指我开蒙时候所读的《鉴略》,因为我再没有第二本了。我们那里上学的岁数是多拣单数的,所以这使我记住我其时是七岁。

  我忐忑着,拿了书来了。他使我同坐在堂中央的桌子前,教我一句一句地读下去。我担着心,一句一句地读下去。

  两句一行,大约读了二三十行罢,他说:

  “给我读熟。背不出,就不准去看会。”

  (节选自《五猖会》)

  每看见小学生欢天喜地地看着一本粗拙的《儿童世界》之类,另想到别国的儿童用书的精美,自然要觉得中国儿童的可怜。但回忆起我和我的同窗小友的童年,却不能不以为他幸福,给我们的永逝的韶光一个悲哀的吊唁。我们那时有什么可看呢,只要略有图画的本子,就要被塾师,就是当时的“引导青年的前辈”禁止,呵斥,甚而至于打手心。我的小同学因为专读“人之初性本善”读得要枯燥而死了,只好偷偷地翻开第一页,看那题着“文星高照”四个字的恶鬼一般的魁星像,来满足他幼稚的爱美的天性。昨天看这个,今天也看这个,然而他们的眼睛里还闪出苏醒和欢喜的光辉来。

  (节选自《二十四孝图》)

  12. 自由是人性最深刻的需求,鲁迅在三篇文章中都写出封建教育对孩子自由天性的束缚,请写出文中“先生”“父亲”“塾师”束缚孩子自由天性的具体表现。

  13. 你喜欢乙文的父亲形象,还是喜欢《傅雷家书》中的父亲形象?说说理由。

  14. 结合丙文,你觉得鲁迅认为儿童读什么样的书才能“满足幼稚的爱美的天性”,让“他们的眼睛里闪出苏醒和欢喜的光辉来”呢?

  15. 经典的力量在于永不过时,今天某些人身上还有“父亲”和“塾师”的影子,请结合现实谈谈你的看法。

  【答案】12. ①甲文中“先生”在教学方式的选择上过于单一,读书生活枯燥,束缚了孩子的自由天性;②乙文中“父亲”完全不顾及儿童的心理,在孩子兴致勃勃将去看五猖会时,让孩子背书,大扫孩子的兴致,束缚了孩子的自由天性;③丙文中“塾师”不准孩子看“略有图画”的书,只读“人之初性本善”之类的书,无视孩子的渴求(好奇心),束缚了孩子自由爱美的天性。

  13. ①喜欢《傅雷家书》中的父亲形象。②因为傅雷虽有严厉的一面,却不乏爱心,对儿子循循善诱,平等交流,从家书中可以感受到一个父亲对儿子的浓浓爱意,而乙文中的父亲毫不顾及孩子的心理,扫人兴致。

  14. ①图文并茂,符合孩子形象思维特点的书。②印刷精美,充满童趣,能吸引孩子的书。③内容丰富贴近孩子生活,能够启发孩子追求真善美的书。(答出两点即可)

  15. 示例:①封建教育的影子还在,有些老师和家长仍像上文中塾师、父亲一样,教育简单粗暴,孩子缺少自由阅读、自由成长的空间。②有些家长只关注孩子的学科学习,课余时间一直带孩子奔波在补习班之间,孩子的生活完全被学习占据。③有些老师家长片面追求考试分数,扼杀孩子的兴趣和求知欲,忽视孩子多样发展的可能性。

  本题考查文章信息的提炼。

  根据【甲】《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我就只读书,正午习字,晚上对课。先生最初这几天对我很严厉”“对课也渐渐地加上字去,从三言到五言,终于到七言”可知,“先生”只是单纯的教我读书、写字,然后就和我对课,从教育内容上看,显得非常单调,这对于一个孩子来说也显得非常的枯燥无味,此时的孩子想象力和好奇心本来很丰富,但是教育内容的局限,不能释放孩子的自由天性。

  根据【乙】《五猖会》“是指我开蒙时候所读的《鉴略》”“我忐忑着,拿了书来了。他使我同坐在堂中央的桌子前,教我一句一句地读下去。我担着心,一句一句地读下去”“给我读熟。背不出,就不准去看会”可知,父亲在“我”兴致非常高的时候,当头给“我”泼了一盆冷水,非要我背完无意义的《鉴略》才肯让我去看五猖会,这让“我”非常痛苦,虽然最终背书成功,但是盼望观看迎神赛会的急切兴奋的心情早已不再,这深刻地体现了封建强权教育对孩子天性的扼杀。

  根据【丙】《二十四孝图》“我们那时有什么可看呢,只要略有图画的本子,就要被塾师,就是当时的‘引导青年的前辈’禁止,呵斥,甚而至于打手心”“我的小同学因为专读‘人之初性本善’读得要枯燥而死了”可知,这里的“塾师”没有重视孩子的审美观的培养,孩子们欣赏美,在“塾师”眼里是违规的,这在很大程度上束缚了孩子自由爱美的天性。

  本题考查对人物形象的分析。作答本题时应先明确喜欢哪个父亲形象,傅雷是一位深谙教育之道的父亲,而“父亲”是一位有着典型的封建教育思想的家长,因此要先回答喜欢《傅雷家书》中的父亲形象。再结合名著内容来分析人物形象分析理由即可。

  根据《傅雷家书》原著可知,傅雷以自己深厚的学养和经验为傅聪提出可行的建议,看出他是个教子有方的人;傅雷从儿子的日常生活出发,既给予儿子对音乐艺术的真切教诲,更昭示出崇高的人生境界,表现出他极高的人生境界和艺术修养;家书中不仅包含着傅雷对儿子提出的诸多要求,而且包含着傅雷对儿子的浓浓的爱与期盼,由此看出傅雷又是一个严厉又不乏爱心的人。这样的父亲令人羡慕。

  文中的父亲在《五猖会》中,“我”满怀期待、兴奋的心情想要去看五猖会,临走时却被父亲浇了一盆冷水,要求“我”背诵《鉴略》,这样的父亲过于封建,不懂孩子身心发展规律,让孩子对他敬而远之。

  本题考查对材料内容的理解。

  再根据【丙】《二十四孝图》“每看见小学生欢天喜地地看着一本粗拙的《儿童世界》之类,另想到别国的儿童用书的精美,自然要觉得中国儿童的可怜”可知,如果儿童读的书是精美的,“满足幼稚的爱美的天性”,让“他们的眼睛里闪出苏醒和欢喜的光辉来”;

  再根据【丙】《二十四孝图》“我的小同学因为专读‘人之初性本善’读得要枯燥而死了,只好偷偷地翻开第一页,看那题着‘文星高照’四个字的恶鬼一般的魁星像,来满足他幼稚的爱美的天性”可知,如果是书本上有文字配插图,就能“满足幼稚的爱美的天性”,让“他们的眼睛里闪出苏醒和欢喜的光辉来”;

  再根据【丙】《二十四孝图》“我的小同学因为专读“人之初性本善”读得要枯燥而死了”可知,如果书本里的文字内容接近生活,符合孩子的身心发展规律,让小孩子能看得懂,就能“满足幼稚的爱美的天性”,让“他们的眼睛里闪出苏醒和欢喜的光辉来”。

  本题考查谈看法。作答本题时应结合生活实际来分析。

  “父亲”和“塾师”都是封建教育者的典型形象,不顾孩子的身心发展规律,教育方式单一且粗暴,例如我们生活中的某些老师或家长也是如此。

  如有些老师要求学生死记硬背课文或知识点,上课内容单调,只讲考试要考的内容,其他的知识一律不讲,这就让很多孩子只会做题,不会其他的,更别谈让孩子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这对孩子的身心发展极为不利。又如有些家长陪读陪考,不让孩子做学习以外的任何事情,也不让孩子培养课余的兴趣爱好,完全忽视了孩子的心理发展规律。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

  “网络与阅读”专题学习活动,围绕以下材料,请完成下面小题

  互联网已经成为当代青少年不可或缺的生活方式、成长空间、“第六感官”。中国青年日益成为网络空间主要的信息生产者、服务消费者、技术推动者,深刻影响了互联网发展潮流。面对纷繁复杂的网络信息,中国青年在网上积极弘扬正能量、展示新风尚,共同营造清朗网络空间。

  (摘编自《新时代的中国青年》白皮书2022年4月21日)

  调查数据显示,我国未成年人阅读向好。从图书阅读率来看,2021年我国未成年人图书阅读率为83.9%,较2020年的83.4%提高了0.5个百分点;从图书阅读量来看,2021年我国。未成年人的人均图书阅读量为10.93本,比2020年的10.71本增加了0.22本;从阅读时长来看,未成年人平均每天的阅读时长均有所增长。同时,2021年我国未成年人的数字化阅读方式接触率为72.5%,听书率为32.7%。

  (摘编自“中国消费网”2022年4月24日)

  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布的《2021中国网络文学发展研究报告》指出:“Z世代”(指1995—2009年间出生的人)深刻影响了网络文学的内容构成和价值内核。

  “Z世代”已成为网络文学读者增量的主力。作为“网生”一代,他们拥有与生俱来的数字化生存体验,具有更灵活、敏锐和前沿的“网感”,和同年龄段作者之间也更容易交流。“Z世代”的加入,更加凸显了网络文学对于全民阅读的意义。“Z世代”成长于崛起后的中国,民族自豪感强、爱国热情高涨,他们通过评论反馈,表达自己的家国情怀。

  《报告》指出:“Z世代”的涌入深刻影响了网络文学的创作取向、精神风貌和价值功用。网络文学不仅创造了年轻人爱看的中国故事,发挥着文学作品的正向价值引导作用,也在不断吸纳新读者、新作品,拓宽全民阅读的疆域和内容。

  (摘编自《人民日报·海外版》2022年4月13日)

  16. 根据材料,下列对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2020年底,中国未成年人网民超过1.8亿,互联网已经成为当代青少年不可或缺的生活方式、成长空间、“第六感官”。

  B. 2021年我国未成年人图书阅读率为83.9%,较2020年的83.3%提高了0.5个百分点,可以看出我国未成年人阅读向好。

  C. “Z世代”拥有与生俱来的数字化生存体验,具有更灵活、敏锐和前沿的“网感”,和同年龄段作者之间也更容易交流。

  D. “Z世代”作为“网生”一代,将成为网络阅读的主力,他们民族自豪感强、爱国热情高涨,通过评论反馈表达家国情怀。

  17. 阅读材料一的图和材料二,你读出哪些信息?

  18. 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三,谈谈在全民阅读的背景下,“Z世代”下的中国青年对于网络文学有哪些深刻影响。

  【答案】16. D 17. ①2018年至2020年中国未成年人网民规模逐年提升。②2021年我国未成年人阅读向好(或未成人 图书阅读率、阅读量、阅读时长均有所提升)。③2021年我国未成年人的数字化阅读方式接触率高。

  18. ①“Z世代”中国青年深刻影响网络文学发展潮流,弘扬网络文学正能量。②“Z世代”中国青年深刻影响了网络文学的内容构成和价值内核。③“Z世代”中国青年深刻影响了网络文学的创作取向、精神风貌和价值功用。④“Z世代”中国青年的加入凸显了网络文学对全民阅读的意义。⑤“Z世代”中国青年增加了网络文学的读者量,推动网络文学的繁荣发展。

  D.“将成为网络阅读的主力”理解有误。根据材料三第②段“‘Z世代’已成为网络文学读者增量的主力”。故选D。

  本题考查概括能力。根据材料一图表分析,2018年中国未成年人网民规模是16929万人,2019年中国未成年人网民规模是17514万人,2020年中国未成年人网民规模是18281万人,据此可知, 2018年至2020年中国未成年人网民规模逐年提升。

  根据材料二“调查数据显示,我国未成年人阅读向好。从图书阅读率来看,2021年我国未成年人图书阅读率为83.9%,较2020年的83.4%提高了0.5个百分点;从图书阅读量来看,2021年我国。未成年人的人均图书阅读量为10.93本,比2020年的10.71本增加了0.22本;从阅读时长来看,未成年人平均每天的阅读时长均有所增长”分析得出:2021年我国未成年人阅读向好。

  根据材料二“2021年我国未成年人的数字化阅读方式接触率为72.5%,听书率为32.7%”概括得出:2021年我国未成年人的数字化阅读方式接触率高,达到72.5%。

  本题考查概括能力。

  根据材料一“中国青年日益成为网络空间主要的信息生产者、服务消费者、技术推动者,深刻影响了互联网发展潮流。面对纷繁复杂的网络信息,中国青年在网上积极弘扬正能量、展示新风尚,共同营造清朗网络空间”概括得出:“Z世代”中国青年深刻影响网络文学发展潮流,弘扬网络文学正能量。

  根据材料三第①段“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布的《2021中国网络文学发展研究报告》指出:‘Z世代’(指1995—2009年间出生的人)深刻影响了网络文学的内容构成和价值内核”概括得出:“Z世代”中国青年深刻影响了网络文学的内容构成和价值内核。

  根据材料三第②段“作为‘网生’一代,他们拥有与生俱来的数字化生存体验,具有更灵活、敏锐和前沿的‘网感’,和同年龄段作者之间也更容易交流。‘Z世代’的加入,更加凸显了网络文学对于全民阅读的意义”概括得出:“Z世代”中国青年的加入凸显了网络文学对全民阅读的意义。

  根据材料三第②段“‘Z世代’已成为网络文学读者增量的主力”概括得出:“Z世代”中国青年增加了网络文学的读者量,可以推动网络文学的繁荣发展。

  根据材料三第③段“‘Z世代’的涌入深刻影响了网络文学的创作取向、精神风貌和价值功用”概括得出:“Z世代”中国青年深刻影响了网络文学的创作取向、精神风貌和价值功用。

  (四)文学类文本阅读(17分)

  文学作品阅读课,老师选择了徐则臣的一篇散文,请完成下面小题。

  当家园只剩下一个籍贯

  ①家园是个美好的词,美好到可以独立地被抽象出来,作为游子的乡愁与情感寄托永远存在于内心。

  ②在农业文明时代及其文学里,充满了此类坚实的叙述。这种叙述基本上成立,田园牧歌式的家园: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现实安稳,血脉相关,此心安处是吾乡,仅仅是想到那片熟悉的土地,你都是笃定的。中国有不少古话和俗语与此有关:出门靠墙,在家靠娘;在家千日好,出门一时难;叶落归根,等等。家园乃是身之所系、心之所系、生之所系、根之所系。它是世界上最后一块可靠的厚土。

  ③但是今天,很多坚固的东西都烟消云散了,家园也不能幸免。在城市化和现代化的进程中,我们正在失去家园,因为家园正在被迫失去它自己。

  ④十八岁出门远行,我自认是一个情感上患有严重“古典病”的人,从不相信“家园”有朝一日也能崩塌。祖先的坟墓在那里,父母至今生活在那里,我的童年和少年时光在那里。判断这世上的一切,我都会以家园为最初也是最终的参照;它是我判别这个世界最重要的标尺。但是这些年,我发现正在失去这些参照和这把标尺。

  ⑤从二十多岁的某一年开始,每次回到故乡的村庄,我都发现它正在被简化。先是少一条河,再是少一条路,接着又少一条河,又少一条路,然后是我能一一叫出名字的庄稼和野草,也在一个种一个科地消失。它的简化源于被篡改。这些年故乡的确出现了很多新东西,它被裹挟在某个不可逆的潮流中,笨拙地执行着“现代化”的规定动作,迅速向那些城镇样板靠拢。它变得和其他所有的城镇与现代村庄一样,横平竖直,条分缕析,板着一张被整过容的制式的脸。“从来如此”不一定就对,但这制式的脸,肯定有问题。

  ⑥故乡在水泥化、标准化、去泥土化……既是实实在在泥土的减少,也是人与土地的关系正在消失,建基于土地之上的人际关系和伦理也正在消失。故乡正自外向内、从形式到内容、从细节至精神地逐渐变成一个新时代的村庄。物质生活当然变得更好,我不会矫情到无视父老乡亲的幸福生活,但我不得不说,当某一天我从村庄后面的一条路进入故乡,茫然地发现找不到自己家时,我以为走错了地方。当然也不会,不过是我在自己的故乡变成了一个异乡人。从那个时候起,一个最基本最朴素意义上的、古典情感中的家园,开始在我心中一点点溃散和消失。

  ⑦我这个年龄的人,比我再小一些的年轻人,都在一茬茬地离开故乡,不仅是远离土地,远离修葺一新的房屋,也在远离“家园”。日渐稀薄的认同和归属感,已然经不起格式化般的简化和篡改了。

  ⑧儿子生在北京,八岁了也没回过老家几次。上一次带他回去,街坊邻居逗他:你是哪里人呀?他说:北京人。又问他:那这是你的什么地方?他认真地答:是我的籍贯。

  ⑨我悚然一惊。我确曾跟他简要地解释过何为“籍贯”:一般指祖父及以上父系祖先的长久居住地或出生地。儿子的记忆力很好,回答也不能算太离谱,但答案还是让我心惊。惊的不是小东西胆敢忘了本,而是,震惊于他竟部分地说出了我的感受。我在那里出生、成长,我从那里开始认识这个世界,它是我的原点和出发地,是我生根发芽的地方,但这些年我的确无法遏制某种凶猛的感受节节生长:家园于我而言,很可能也只剩下一个籍贯。

  (选自《无法返回的生活》长江文艺出版社2021年6月)

  19. 文中所写的家园正在消失的表现有哪些?

  20. 我自认是一个情感上患有严重“古典病”的人,从不相信“家园”有朝一日也能崩塌。请结合上下文说出藏在作者心中的“家园”模样。

  21. 请从修辞的角度分析画线句子的表达效果。

  它变得和其他所有的城镇与现代村庄一样,横平竖直,条分缕析,板着一张被整过容的制式的脸。

  22. 有人说“散文是一个时代真实的精神生存状态的投射,是醒着的心灵对于世相的观察”。请你结合全文说说作者对家园的情感。

  23. “家园”是很多作家情感的原乡,创作的源泉,比如徐则臣小说里常有一条充满故事的“花街”、莫言小说的故事多发生在山东高密东北乡。请你再写出一位这样的作家,说说他的文学创作与故土家园的关联。

  【答案】19. ①家园在去泥土化,被简化,河、路、庄稼、野草正在消失。②家园在水泥化、标准化,被篡改,笨拙地执行着“现代化”的规定动作,迅速向那些城镇样板靠拢。③人与土地的关系正在消失,建基于土地之上的人际关系和伦理也正在消失。④年轻人一茬茬地离开家园,认同和归属感日渐稀薄。⑤“家园”传统的精神内涵、古典情感在人的意识中逐渐淡薄、消失。

  20. ①古典朴素的。②是个性独特的。③田园牧歌式的,河流清澈、田间小路、野草庄稼和谐共存。④相对稳定的人际关系和伦理。⑤即使在现代化进程中有所变化,也要尽量保有原生的或有特色的形态。

  21. 这句话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把“被篡改的村庄”比作“整过容的脸”(将村庄人格化),生动形象地写出村庄在城市化和现代化的进程中被格式化般篡改而僵化成千篇一律的状态,表达了作者的无奈、失望和痛惜。

  22. ①对家园在城市化和现代化的进程中被格式化般简化和篡改的痛心与无奈。②对心中“家园”的认同和归属感日渐稀薄的震惊和愧疚。③对迷失家园而产生的无措、迷惘。④对心中朴素古典的家园的强烈呼唤和挽留。⑤对家园在现代化进程中命运的思考。⑥家园是永远存在于作者内心的乡愁与情感寄托,是作者永远的依恋。

  23. 示例:①鲁迅是浙江绍兴人,他的笔下人物活动的背景常带有江南水乡的特点,比如《社戏》《孔乙已》《五猖会》。②老舍是北京人,他的语言具有浓郁的北京味,比如《骆驼祥子》《茶馆》。③沈从文是湖南湘西人,他的笔下展现了湘西传统的风俗美、人情美、人性美,比如《边城》《湘行散记》。(孙犁与白洋淀,贾平凹与商州,刘绍棠与大运河,路遥与黄土高原等)

  本题考查内容梳理与概括。由选文第⑤段“每次回到故乡的村庄,我都发现它正在被简化”“先是少一条河,再是少一条路,接着又少一条河,又少一条路,然后是我能一一叫出名字的庄稼和野草,也在一个种一个科地消失”和第⑥段“故乡在水泥化、标准化、去泥土化……”可知,家园在去泥土化,被简化,河、路、庄稼、野草正在消失;由第⑤段“它的简化源于被篡改。这些年故乡的确出现了很多新东西,它被裹挟在某个不可逆的潮流中,笨拙地执行着“现代化”的规定动作,迅速向那些城镇样板靠拢”可知,家园在水泥化、标准化,被篡改,笨拙地执行着“现代化”的规定动作,迅速向那些城镇样板靠拢;由第⑥段“既是实实在在泥土的减少,也是人与土地的关系正在消失,建基于土地之上的人际关系和伦理也正在消失”可知,人与土地的关系正在消失,建基于土地之上的人际关系和伦理也正在消失;由第⑦段“我这个年龄的人,比我再小一些的年轻人,都在一茬茬地离开故乡,不仅是远离土地”“日渐稀薄的认同和归属感,已然经不起格式化般的简化和篡改了”可知,年轻人一茬茬地离开家园,认同和归属感日渐稀薄;由第⑥段“一个最基本最朴素意义上的、古典情感中的家园,开始在我心中一点点溃散和消失”可知,“家园”传统的精神内涵、古典情感在人的意识中逐渐淡薄、消失。

  本题考查筛选、概括信息。解答此题要联系上下文理解。由第⑥段“一个最基本最朴素意义上的、古典情感中的家园,开始在我心中一点点溃散和消失”可知,作者心中的“家园”应该是古典朴素的;由第⑤段“但这制式的脸,肯定有问题”可知,作者心中的“家园”应该是个性独特的;由第②段“田园牧歌式的家园”和第⑤段“先是少一条河,再是少一条路,接着又少一条河,又少一条路,然后是我能一一叫出名字的庄稼和野草,也在一个种一个科地消失”可知,作者心中的“家园”应该是田园牧歌式的,河流清澈、田间小路、野草庄稼和谐共存;由第⑥段“既是实实在在泥土的减少,也是人与土地的关系正在消失,建基于土地之上的人际关系和伦理也正在消失”可知,作者心中的“家园”应该是相对稳定的人际关系和伦理;由第⑤段“这些年故乡的确出现了很多新东西,它被裹挟在某个不可逆的潮流中,笨拙地执行着“现代化”的规定动作,迅速向那些城镇样板靠拢”可知,作者心中的“家园”应该是即使在现代化进程中有所变化,也要尽量保有原生的或有特色的形态。

  本题考查赏析句子。本题要求从修辞角度进行赏析。结合“板着一张被整过容的制式的脸”进行分析,将篡改过的村庄描述为“板着”脸,将村庄拟人化。同时,采用比喻修辞,将“篡改过后的村庄”比作“整过容的制式的脸”。结合“它变得和其他所有的城镇与现代村庄一样,横平竖直,条分缕析”分析可知,被篡改后的村庄千篇一律,也体会到作者的无奈、失望和痛惜。

  本题考查对情感的理解。由选文第⑤段“它变得和其他所有的城镇与现代村庄一样,横平竖直,条分缕析,板着一张被整过容的制式的脸”可以体会到作者面对被篡改后的村庄的无奈与痛惜;由第⑦段“日渐稀薄的认同和归属感,已然经不起格式化般的简化和篡改了”体会到作者对心中“家园”的认同和归属感日渐稀薄的震惊和愧疚;由第⑨段“但这些年我的确无法遏制某种凶猛的感受节节生长:家园于我而言,很可能也只剩下一个籍贯”体会到作者对迷失家园而产生的无措、迷惘;由第②段“家园乃是身之所系、心之所系、生之所系、根之所系。它是世界上最后一块可靠的厚土”是作者对对心中朴素古典的家园的强烈呼唤和挽留;由第⑥段“故乡在水泥化、标准化、去泥土化……既是实实在在泥土的减少,也是人与土地的关系正在消失,建基于土地之上的人际关系和伦理也正在消失。故乡正自外向内、从形式到内容、从细节至精神地逐渐变成一个新时代的村庄”可知,作者对家园在现代化进程中命运的思考;由第①段“家园是个美好的词,美好到可以独立地被抽象出来,作为游子的乡愁与情感寄托永远存在于内心”可知,家园是永远存在于作者内心的乡愁与情感寄托,是作者永远的依恋。

  本题考查拓展延伸。根据题意,要紧扣作家的文学创作与故土家园的关联展开。解答此题,要熟悉作家家乡、相关作品名称及内容。

  示例:贾平凹是陕西商州人,他的作品中流露着关于家乡的种种情愫,比如《秦腔》《高兴》等。

  三、表达·交流(60分,其中含书写3分)

  作家余华说:“没有一种生活是可惜的,也没有一种生活是不值得的,所有的生活都充满了财富,只不过看你开采了还是没有开采。”也许,你曾在委屈中坚强,困境中破茧,拼搏中闪光,磨砺中绽放……

  请以“没有一种生活是可惜的”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请根据自己的生活经历或体验写作;②不少于600字;③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校名、人名和地名。

  没有一种生活是可惜的

  没有一种生活是可惜的,包括苦难。有首老歌唱得好“生活是一团麻,那也是麻绳拧成的花。生活是一根线,也有那解不开的小疙瘩呀……”,生活总是苦难相伴。苏轼写诗赠子“唯愿生儿愚且鲁,无灾无难到公卿”,这是气话也是错误的归纳。苏学士您一生颠沛流离,跟头不断,性格耿直只是一种原因,油滑逢迎之辈被生活的巨浪拍到沙滩上的难道还少吗?人类诸善奉行或者作恶多端,生活不时洒下雨露,不时降下雷霆,“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生活就是喜怒无常,但没有一种生活是可惜的?生活的本质就是这样。

  既然如此,当生活顺风顺水,天地助力时,我们留三分谨慎不必欢喜如狂;当逆境呈现乌云盖顶之时,我们当心中有底,视作正常,从容应对又何妨,先让过灾难的洪峰避其锋芒,稳定心态,积蓄力量,而后找出破绽抓住时机,一棍打在七寸上,驱散乌云迎阳光,感谢那段艰难的时光,帮我铭记光荣与辉煌。艰难时光,生活见证辉煌,所以不可惜。

  当然现实中应对生活的滔天巨浪,没有这么容易,哪有这么理想。当努力久久不效,光明迟迟不显,坏事情像蛛网一样,依然一寸一寸查封了生活的门和窗,譬如疫情,反复整三年,青春才几年,空空教室里不闻书声琅琅,青春校园里没了笑语盈盈,我们算不算虚度了时光。

  失去这样的青春华彩当然可惜,可是正是在这些减色时光里,生活这个教官,板着脸教我们忍耐,教我们坚强,经一次苦难少三分轻狂,只要我们不屈服,对爸妈多一份懂事,多一分体谅,上网课更认真准备,更认真听讲,师生物理上远了,心理上近了,同窗线下疏远了,线上亲近了,封印的是热闹,青春轻舞飞扬,另一个不屈,青春厚重如山,正等着我们去开创。

  艰难时光,磨砺不屈意志,生活怎会可惜?禅宗有言:“日日是好日。”就让我们从灾难这只饿狼嘴里,夺下时光的玫瑰,放在瓶中静养。

  【24题详解】本题考查命题作文。

  第一,审题立意。本篇习作要求以“没有一种生活是可惜的”为题进行创作;联系材料“没有一种生活是可惜的,也没有一种生活是不值得的,所有的生活都充满了财富,只不过看你开采了还是没有开采”“也许,你曾在委屈中坚强,困境中破茧,拼搏中闪光,磨砺中绽放”可知,文题的言外之意就是说:每一种生活都是值得我们珍惜的,都是一笔宝贵的财富,包括我们经历的苦难、磨砺、挑战,等等,可围绕“苦难、磨砺、挑战、挫折”等的意义来立意。

  第二,文体及思路。本篇习作可写成记叙文或是议论文。若写成记叙文可围绕自己在学习、生活中经历过的磨砺来创作,开篇通过议论兼抒情的语句表达“生活并非一帆风顺,磨砺亦是宝贵的财富”,然后引出文题,引出下文具体的事件;如:我的作文经常被老师当作范文来读,老师建议我参加县里的征文比赛,信心满满的我铩羽而归,我明白了“人外有人”,我要继续提升自身能力,失败并不可惜;体型偏胖的我800米的成绩及格都成了问题,我为了“及格”,每天早晨坚持跑步,即便大汗淋漓也不曾喊苦喊累,终于我突破自我迎来“及格”,挑战自我的过程必然是痛苦的,但是这就是生活,这也是一笔财富,等等。结尾通过议论兼抒情的语句围绕“生活的欢笑与泪水都是值得珍藏的财富”表达自身感受,深化中心。若写成议论文,可将文题当作论点,开篇点明中心论点,如:没有一种生活是可惜的,挫折使我们成长;失败是成功之母,没有一种生活是可惜的,每一种生活都值得珍惜,等等。接下来通过事实论据、道理论据来论证自身观点。


}

百度百科的“修辞手法”词条里说“修辞手法是为提高表达效果,用于各种文章或应用文,在语言写作时表达方法的集合……通过修饰、调整语句,运用特定的表达形式以提高语言表达作用的方式”。根据不同的标准和态度,修辞手法的种类划分是不同的,本节我们选取一些常见的修辞手法作细致分析,一些一般可用到的修辞手法作简单介绍,一些一般用不到的修辞手法且忽略不计。

比喻是一种因为甲和乙存在某种相同或相似的属性,使得作者将甲比作乙的修辞手法,其中甲是本体,乙是喻体。细分比喻,根据不同的标准,可以分成多种,一般常见的是明喻、暗喻、借喻、类比四种。

明喻是在句中明确地将甲比作乙,其基本格式是“甲+比喻词+乙”,古诗中常见的比喻词一般是“如”和“似”。像是汉代古诗《迢迢牵牛星》中的“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北朝诗歌《敕勒歌》中的“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就是明喻的典例。

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

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

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

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暗喻又叫隐喻,是不出现比喻词的比喻。在暗喻中,本体和喻体会同时出现,用“是”“成”一类的系词来代替比喻词,如喻峙的《山中》。

我是山中万户侯,明知骑马胜骑牛。

晚来马上看山色,不似骑牛得自由。

借喻是一种更高层的暗喻,在借喻中,本体和喻体的关系十分密切,以致本体不必出现,光出现喻体,读者就可联想到本体,如王维的《使至塞上》就是如此。

衔命辞天阙,单车欲问边。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吏,都护在燕然。

类比又叫“扩喻”,在这种比喻中,本体是一句独立的短句,喻体是一句独立的短句,两句短句构成了平行句式,中间不用比喻词连接,但比喻的意味明显寓于其中。如苏轼《水调歌头·丙辰中秋》中的“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便是如此。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比喻是把甲比作乙,比拟则是直接把甲当作乙来写。比拟具体又可以分为拟人、人拟物、物拟物三种。

拟人是赋予生物或器物以人的行为特点,把物当作人来描写。茅盾的《题<白杨图>》就用到了拟人的修辞手法。

北方有佳树,挺立如长矛。

叶叶皆团结,枝枝争上游。

羞与楠枋伍,甘居榆枣俦。

丹青标风骨,愿与子同仇。

人拟物是赋予人以生物或器物的属性特点,把人当作物来写。比如汉乐府《孔雀东南飞》中的“君当作磐石,妾当作蒲苇”、白居易《长恨歌》中的“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都是人拟物。

物拟物是赋予某物以另一物的属性特点,把某物当作另一物来写。像李清照《武陵春·春晚》的“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就是物拟物。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借代是以一物来代替另一物出现的修辞手法,替代的叫“借体”,被替代的叫“本体”,“本体”不直接出现,而是用“借体”来代替。“本体”和“借体”直接存在某些内在联系,旧体诗中比较常见的是部分代整体、特征代本体、具体代抽象、专有名词代泛称、典故借代几种。

部分借代整体就是以本体事物身上具有代表性的部分代指本体事物,借体是从属于本体本身的。例如“举世须眉”中以“须眉”代指男性、“孤帆远影碧空尽”中以“孤帆”代指船只、“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中以“眉”代指头等。

特征代指本体就是以本体最为突出的特征来代指本体事物的,借体并非从属于本体,但却能让人一眼就明了本体为何。例如“朱门酒肉臭”中以“朱门”代指富贵人家、“旌旗十万斩阎罗”中以“旌旗”代指军队、“何殊巾帼”以“巾帼”代指女性等。

具体代指抽象是用具体、可见的事物来代指与之相关的抽象的概念,借体和本体之间存在一定的内在逻辑。例如“终岁不闻丝竹声”以演奏工具“丝竹”代指高雅音乐、“烽火连三月”以看到的景象“烽火”代指战争、“把酒话桑麻”中以种植结果“桑麻”代指农业生产生活等。

专有名词代指泛称是以同类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专有名词代指这一类事物,借体与本体是属于同类的,甚至说借体是本体的一份子。例如“各领风骚数百年”中,“风”代指《诗经》、“骚”代指《离骚》,二者合在一起又代指诗歌创作的文采和创新。

有时借代是与用典同时出现的,关于用典,我们会在后文中作详细的分析,此处先简单介绍用典与借代同时出现的情况。

典故借代中有的也属于上述四种借代中的某种,如“今日又南冠”中以“南冠”代指囚犯,这既是特征代指本体,也是典故借代。

晋侯观于军府,见钟仪,问之曰:“南冠而絷者,谁也?”有司对曰:“郑人所献楚囚也。”

——先秦·左丘明《左传·成公九年》

还有些典故借代不属于以上四种,比如“何以解忧,唯有杜康”以“杜康”代指酒。

古者少康初箕作帚、秫酒。少康,杜康也。

——汉·许慎《说文解字·巾部》

还有一些借代的种类古人常用,但今天除了咏史、用典外,基本已经不再使用了,这里简单说明,为鉴赏古诗作基础。

①以官职代指人物。如“江州司马青衫湿”中,白居易以自己的官职“江州司马”代指自己。

②以表字代指人物。如“孟德英豪安在哉”中以曹操的表字“孟德”代指曹操。

③以别号代指人物。如“东坡与子由”中以苏轼的外号“东坡”代指苏轼。

④以地名代指人物。如“欲寻商山皓”中以商山四皓的隐居场所“商山”和老人的特征白发(皓)来代指商山四皓。

⑤以行第代指人物。如“不如杜二草堂安”中以杜甫的家族排行老二(“杜二”)来代指杜甫。

⑥以尊称代指人物。如“东风不与周郎便”以美称“周郎”代指周瑜。

⑦以蔑称代指人物。如曹叡《善哉行》中“权实竖子,备则亡虏”以蔑称“竖子”和“亡虏”来称呼敌对的孙权和刘备。

拈连指利用上下文语义关系把通常只用于甲的词语顺势拈来,运用在乙上。在语法上和甲搭配的词语本来不能和乙搭配,搭配之后虽然不合事理,但依靠上下文语境,往往能产生独特的修辞效果。如张若虚《春江花月夜》第六节“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和崔橹的《春晦送客》就用到了拈连。

野酌乱无巡,送君兼送春。

明年春色至,莫作未归人。

移就是指把描写甲的词语移用来描写乙,但从语法和逻辑上讲,该词语是不能描写乙的。例如元稹的《行宫》就用到了移就。

寥落古行宫,宫花寂寞红。

白头宫女在,闲坐说玄宗。

在拈连中,甲和乙都要出现,而且是使用动词;在移就中,甲不能出现,只有乙出现,而且一般是使用形容词。

对比是把两个相反、相对的事物或同一事物相反、相对的两个方面放在一起,用比较的方法凸出某个事物或某个方面。如杜甫诗句“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就是通过对比反映出尖锐的阶级矛盾,表达作者对为富不仁者的批判和对广大人民的同情;再如古代谚语“白头如新,倾盖如故”也是对比两种不同的交友情况。之前我们分析过“虚实相生”的今昔对比运用,如刘禹锡的《乌衣巷》、汪元量的《利州》等也是对比的典例。

衬托是指为了突出主要事物,用类似的事物或反面的、有差别的事物作陪衬的一种修辞手法。具体又可分为正衬和反衬。衬托与对比不同的是:对比是无意识要凸出某个事物或某个方面;而衬托则是有一个主体,其他的都是客体。

正衬:可以简单理解为“用‘高级’衬托‘更高级’”。如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写天姥山之高时说“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

反衬:可以简单理解为“用‘坏的’衬托‘好的’”。如郑板桥《竹石》中通过“破岩”“千磨万击”“东西南北风”等恶劣的环境来衬托竹子的“坚劲”。

舛互是一种先否定全部,再肯定一部分;或者先肯定全部,再否定一部分,最后达到凸出前一部分程度或强调后一部分作用的修辞手法。例如杜甫《石壕吏》中的“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神童诗》中的“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等都是舛互手法运用的典例。

引用、化用与用典都是运用作者的知识储备,从前朝典籍或前人作品中汲取营养,最后或是委婉抒情、或是充实理据、或是卖弄才学所用的修辞手法。

引用是原封不动将他人的作品原句或言语的原话放到自己作品中的一种修辞手法。引用一般有以下四类情况:

①记录现实生活中人物的语言。由于大多数文学作品在反映现实的时候都会进行文学加工,所以这类引用的语言一般不是角色最原始的言语,而是会有文学加工的成分。像我们之前在《秦汉魏晋南北朝诗歌类作家作品讲》中讲过的叙事诗如汉乐府里的《陌上桑》《东门行》《孔雀东南飞》、左延年的《秦女休行》、傅玄的《秦女休行》等,都有大量的语言描写成分,不论是时人写时事,还是后人写古事,这些语言描写通过诗歌的形式反映出来,格式整齐、韵律和谐,很明显不是人物生活中的一般语言。但这并不意味着没有如实反映人物原话的作品,像陈毅1940年所写的《记遗言》就是如此。

某女同志渡江遇敌负伤,临殁,同辈皆哭。乃张目曰:“革命流血不流泪。”言讫而绝。余闻而壮其言,诗以志之。

革命流血不流泪,生死寻常无怨尤。

碧血长江流不尽,一言九鼎重千秋。

②赋得体诗引用古句。陈毅的《记遗言》类似于“命题作文”,是以“革命流血不流泪”为题而作。我们之前分析过的“赋得体诗”就是典型的“命题作文”。“赋得体诗”可以如南北朝诗人何胥的《赋得待诏金马门》一般不引用“待诏金马门”的原句,也可如张九龄的《赋得自君之出矣》一般直接引用“自君之出矣”的原句。“赋得体诗”的引用是为了扣题,也是通过引用写出古人所没有的新的意境。

汉家一统轨,济济万国朝。

飞缨拂晓雾,轻辇逐晨飙。

槐衢映绿绂,日彩丽金貂。

此时参待诏,谁复想渔樵。

自君之出矣,不复理残机。

思君如满月,夜夜减清辉。

③通过引用增加诗歌的色彩。引用有时是一种间接抒情的方式,像曹操在《短歌行(对酒当歌)》中引用“青青子衿,悠悠我心”来抒发自己对人才的渴求;引用有时又是一种对佳句的无瑕应用,比如毛泽东的《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中引用“天若有情天亦老”一句,抒发昂扬向上的感情;引用还有时是一种增强说服力的手段,比如奥敦周卿的《蟾宫曲》中引用俗语“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来说明杭州的美丽。

西湖烟水茫茫,百顷风潭,十里荷香。宜雨宜晴,宜西施淡抹浓妆。尾尾相衔画舫,尽欢声无日不笙簧。春暖花香,岁稔时康。真乃“上有天堂,下有苏杭”。

④集句诗引用古句。集句诗本就是通篇引用前人之句而成,我们在《作诗的准备》中已经详细分析过,此处不再赘述。

化用是将他人作品中的词、句、段或整篇作品化解开来,根据表达的需要,再重新组合,灵活运用,写出新的词、句、段或篇章。像我们之前提到过李白的《早发白帝城》就是化用自郦道元的《水经注》。化用一般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本意化用,一类是反意化用。

本意化用是指化用后的思想内容和化用前的一样或相似,化用者是借前人的好词佳句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就是本意化用了《水经注》中的“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反意化用是指化用后的思想内容和化用前的不一样,甚至相反,化用者虽借用了前人的内容,却是写出新意。“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就是反意化用了“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不写悲伤,而是凸出遭逢大赦后的欣喜之情。

反意化用是更加难得,也是更加具有创新思想、创新意识的,有的时候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巧妙的反意化用,可以让作品的色彩更加绚烂。如杨昌浚的《恭诵左公西行甘棠二首·其二》反意化用了王之涣的《凉州词二首·其一》,而反意化用的基础是左宗棠种植“左公柳”的事件,这就使得作品的高度“更上一层楼”,成为千古传唱的名篇。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恭诵左公西行甘棠二首·其二

大将筹边尚未还,湖湘子弟满天山。

新栽杨柳三千里,引得春风度玉关。

用典是对前代作品中内容的运用,按照划分方法的不同,可以有多种分类。本节我们主要介绍最常见的三类:明典、暗典、翻典。

①明典:在作品语句中明显化用前人诗文之句。如李商隐的“庄生晓梦迷蝴蝶”就是明着化用《庄子·齐物论》中的句子。

昔者庄周梦为胡蝶,栩栩然胡蝶也。自喻适志与!不知周也。俄然觉,则蘧蘧然周也。不知周之梦为胡蝶与?胡蝶之梦为周与?周与胡蝶则必有分矣。此之谓物化。

②暗典;在作品语句中并无明显化用前人诗文之句,但其意思却是用了典故。比如乾隆的诗句“纸上谈兵古实伙”就是使用暗典。

吉行五十师三十,于吉实可师不可。

日中必熭操刀割,师之最戒逍遥坐。

设如敌在六十里,守不兼程敌飏果。

尽信书乃不如无,纸上谈兵古实伙。

③翻典:反用典故的意思或作“翻案诗”,类似化用中的反意化用。罗隐的《西施》就是典型的“翻案”之作。

家国兴亡自有时,吴人何苦西施

西施若解倾吴国,越国亡来又是谁。

修辞手法中的“歇后”不是指引用歇后语,而是指在创作中,只写出部分内容,剩下的内容不用写出,也已经算是暗示到位了。比如我们之前在《秦汉魏晋南北朝诗歌类作家作品讲》中分析过左思的《咏史八首》,其中第七首的“陈平无产业,归来翳负郭”就是用了歇后的修辞手法。

负随平至其家,家乃负郭穷巷,以弊席为门。

——《史记·陈丞相世家》

修辞手法中的“飞白”是一种明知其错误,但故意仿效其错以达到滑稽、增趣目的,或者增强情感的修辞手法。如三国时邓艾口吃,自称总是“艾、艾”,李商隐就有诗句“或笑邓艾吃”,后人也有在诗句中直接用“艾艾”来代指邓艾的,如清朝诗人杨垕的《栈道猿声歌》中就有句“艾艾西来功可王,胡不锦衣归故乡”。

苏轼的《食荔支二首·其二》中“日啖荔支三百颗”一句历来颇有争议,有人认为是写实,还有人认为是夸张,笔者在此处认为这就是一种“飞白”的使用。

罗浮山下四时春,卢橘杨梅次第新。

日啖荔支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双关是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利用词的多义或同音的条件,有意使语句具有两种意思的修辞手法。具体可以分为谐音双关和语意双关两种。

谐音双关是利用同音的条件,用同音字或近音字来代替本字,或用本字其他义项,以达到抒情或娱乐效果。文天祥的《过零丁洋》和刘禹锡的《竹枝词二首·其一》都是巧借谐音的典例。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落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抛絮,身世飘摇雨打萍。

皇恐滩头说皇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语意双关是利用一词多义或者比喻义的运用,使得同一个字词或同一个句子有两重乃至多重含义。比如毛泽东的《七律二首·送瘟神》中“华佗无奈小虫何”的“小虫”表面单指血吸虫病,实则暗指所有古代医疗技术无法治愈但现代医疗技术可以克服的疾病;“借问瘟君欲何往”中的“瘟君”表面单指血吸虫病,实则暗指现代医疗技术所克服的各项疾病,甚至指新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当中遇到的各类阻碍与难题。

读六月三十日《人民日报》,余江县消灭了血吸虫。浮想联翩,夜不能寐。微风拂晓,旭日临窗,遥望南天,欣然命笔。

绿水青山枉自多,华佗无奈小虫何!

千村薜荔人遗矢,万户萧疏鬼唱歌。

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

牛郎欲问瘟神事,一样悲欢逐逝波。

春风杨柳万千条,六亿神州尽舜尧。

红雨随心翻作浪,青山着意化为桥。

天连五岭银锄落,地动三河铁臂摇。

借问瘟君欲何往,纸船明烛照天烧。

反语就是“正话反说”,是生活中语言常用的一种修辞,也是古今文学作品中最具有吸引力的修辞之一。其具体又可以分为讽刺反语和幽默反语两类。

讽刺反语是为了讽刺某人或某事而说的反语,这种反语本身的幽默性不强,而抒情性和抒情效果都极强。如苏轼的《狱中寄子由二首·其一》就是运用讽刺反语的典例。

圣主如天万物春,小臣愚暗自亡身。

百年未满先偿债,十口无归更累人。

是处青山可埋骨,他时夜雨独伤神。

与君今世为兄弟,又结来生未了因。

幽默反语往往出现在我们日常生活的口语或描写日常生活的小说中,一般情况下都是无恶意的。古诗词中也有少量的幽默反语,但它们往往不是单纯的幽默,或多或少还会带一些讽刺在其中。如苏轼三十八岁就写“老夫聊发少年狂”,这里的“老夫”就接近反语,虽然带有自嘲式的幽默,但却暗含有讽刺在其中。

复迭错综、反复与顶针三种修辞手法都能够促使诗歌内容重点突出、声律和谐。

复迭错综是一种行文中词语或文句局部相同或不同相交叉变化的修辞手法。比如《木兰诗》中“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就是复迭错综手法的运用。其中“闻(木兰)来”的格式不变,通过四个人不同的表现,凸出木兰归来、家人心中欢喜的内容,同时也让诗歌的音律变得和谐。

反复是指在同一长句中,相同的一个短句多次出现。如李白的《行路难(金樽清酒斗十千)》中“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就是运用“行路难”的反复来凸出作者的感情,也让整个诗歌的音律变得和谐。

顶针,也写作“顶真”,是指下一句的开头就是上一句的末尾。顶针具体又可分为单字顶针、多字顶针和句段顶针。像白居易《长恨歌》中“忽闻海上有仙山,山在虚无缥缈间”就是单字顶针、《木兰诗》中“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就是双字(多字)顶针、曹操《短歌行(周西伯昌)》中“九合诸侯,一匡天下。一匡天下,不以兵车”就是句段顶针。顶针不仅通过两次书写凸出了要强调的字、词或句段,还让诗歌的音律和谐美妙。

重言与避复都是在具体的字词上用工夫,使得字词更加精美、可读的修辞手法。

重言即叠字,如“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中的“萧萧”和“滚滚”就是重言修辞手法的运用。我们之前在讲《秦汉魏晋南北朝诗歌类作家作品讲》时,曾分析过汉代古诗《青青河畔草》,这首一共十句的古诗中,前六句“青青河畔草,郁郁园中柳。盈盈楼上女,皎皎当窗牖。娥娥红粉妆,纤纤出素手”皆用叠词,可谓是一奇观。

避复是指避开“泛字”,也就是说为了避免词语运用的单调重复,有意选取同义词或近义词来代替,有时甚至会用到借代或用典等修辞手法。比如我们上面刚提到过的“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下句不写作“无尽长江滚滚来”就是避复手法的运用。

对偶是一种用字数相等、词性相类、意义相对应的一对字词或短语或句子来表达两个相对应或相近或相同或相反的意思的修辞手法。其在形式和内容上都有具体的要求。

对偶在形式上有着严格的要求,但其内部又能分为以下四种形式:

①句中对偶:同一句中的上下两个词语互相对偶。如屈原《离骚》中“屈心而抑志兮,忍尤而攘诟”,“屈心”和“抑志”、“忍尤”和“攘诟”都是句中对偶。

②单句对偶:一个简单句与另一个简单句互相对偶。如毛泽东《七律·长征》中“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五岭”对“乌蒙”、“逶迤”对“磅礴”、“腾”对“走”、“细浪”对“泥丸”。

③偶句对偶:两句与两句互相对偶。如曹操《步出夏门行》中“神龟虽寿,犹有竟时;螣蛇乘雾,终为土灰”,“神龟虽寿,犹有竟时”对“螣蛇乘雾,终为土灰”。

④多句对偶:一个由多个小分句组成的复杂句与另一个由多个小分句组成的复杂句互相对偶。如明代陈谔所写的《万空歌》就是每三句为一小节,共五小节,五个小节之间互相对偶(宽对)。

天也空,地也空,人生渺渺在其中。

日也空,月也空,东升西落为谁功。

金也空,银也空,死后何曾在手中。

妻也空,子也空,黄泉路上不相逢。

权也空,名也空,转眼荒郊土一封。

以上这四种形式并不一定是单独出现的,如“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就是句中对偶和单句对偶同时出现、“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就是单句对偶和偶句对偶同时出现。

对偶在内容上主要可分为三个部分:意思上的对偶、词性上的对偶、平仄上的对偶。

①意思上的对偶主要分成三类:

A、正对偶:相互对偶的字词或句段意思相同、相近或互为补充。比如王勃诗句“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李贺诗句“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李商隐诗句“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等均属此类。

B、反对偶:相互对偶的字词或句段意思相反、相对或指同一个事物的不同方面。比如古代谣谚“白头如新,倾盖如故”、杜甫诗句“城中十万户,此地两三家”、李商隐诗句“此日六军同驻马,当时七夕笑牵牛”等均属此类。

C、串对偶:相互对偶的字词或句段间存在一定的逻辑。比如《孔雀东南飞》中的“揽裙脱丝履,举身赴清池”、王之涣诗句“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杜甫诗句“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等均属此类。

②词性上的对偶一般是严对中的要求,杜甫诗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就是词性上对偶的典例。“两个黄鹂鸣翠柳”和“一行白鹭上青天”的词性组成都是“数词+量词+颜色词+名词+动词+颜色词+名词”。一般诗歌中的对偶不会要求到如此严格,偶有词性不完全相对的情况也属正常。

③平仄上的对偶,是自南朝齐梁时期的“永明体”开始,诗人在作诗中融入平仄,所以在对偶中也渐渐有了格律的要求。五言律诗和七言律诗中的颔联和颈联都是要求对偶的,这其中就有平仄上的要求;对联中的上联、下联也是严格恪守平仄要求的对偶。在平仄上要求对偶的情况还有很多,我们在后续谈到格律诗的时候再作详细分析。

反问与设问都是通过问句来表达情感的修辞手法。

反问是一种没有回答的置问,但因为其语气强烈,答案已经置于提问之中,而且答案与提问的字面意思是完全相反的。这种修辞手法最长于抒情。比如陆游的《金错刀行》在结尾就用到了反问,全诗抒情强烈,尤其是感情在尾句的爆发当中。

黄金错刀白玉装,夜穿窗扉出光芒。

丈夫五十功未立,提刀独立顾八荒。

京华结交尽奇士,意气相期共生死。

千年史策耻无名,一片丹心报天子。

尔来从军天汉滨,南山晓雪玉嶙峋。

呜呼!楚虽三户能亡秦,岂有堂堂中国空无人!

设问是自问自答的修辞手法。这种修辞手法往往是为了强调作者的问题或答案,尤其是答案。如建安诗人刘桢就好用设问,其《赠从弟三首》均用到了设问的修辞手法。

泛泛东流水,磷磷水中石。

蘋藻生其涯,华叶纷扰溺。

采之荐宗庙,可以羞嘉客。

岂无园中葵?懿此出深泽。

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风。

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

冰霜正惨凄,终岁常端正。

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

凤皇集南岳,徘徊孤竹根。

于心有不厌,奋翅凌紫氛。

岂不常勤苦?羞与黄雀群。

何时当来仪?将须圣明君。

复合偏义是把两个意义相对相反的词组合在一起,但在表义上只让一个词起作用,另一个词并不表义,仅仅是一种陪衬。分承是一句话把两件或几件相关的事放在一起说,后面再承接。如《孔雀东南飞》中的“昼夜勤作息,伶俜萦苦辛”、杜甫《石壕吏》中的“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白居易《琵琶行》中的“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月明江水寒”都是复合偏义;林则徐的名句“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则是将复合偏义与分承两种手法都融于其中,“苟利国家生死以”是复合偏义,“岂因祸福避趋之”是分承。

互体与互文都是上下文相互补充的修辞手法,它们的区别在于:互体手法的句子虽然上下文存在联系、互相暗示,但不知道其是互体也可以进行理解;互文手法的句子如果不知其是互文,则无法进行准确的理解,或者理解存在偏差、错误。如杜甫诗句“风含翠筱娟娟净,雨裛红蕖冉冉香”就是互体,《木兰诗》中的“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就是互文。

夸张是为了达到某种表达效果的需要,对事物着意夸大或缩小的修辞方式。夸张具体又可分为超前夸张、扩大夸张和缩小夸张三类。

超前夸张就是将时间上后来出现的事情提前一步出现的夸张。明代“后七子”中的李攀龙所写的《和聂仪部明妃曲》就运用了超前夸张。

青海长云万里秋,琵琶一曲泪先流。

六宫多少良家子,不到沙场不解愁。

扩大夸张故意把事物往更大、更强里夸耀。如《诗经·王风·采葛》就是运用扩大夸张的名作。

彼采葛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

彼采萧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

彼采艾兮,一日不见,如三岁兮。

缩小夸张与扩大夸张相反,是故意把事物往极小、极低的方向夸张。比如陆游的名句“凛然《出师表》,一字不可删”就用到了缩小夸张。《诗经·卫风·河广》也是缩小夸张的典例。

谁谓河广,一苇杭之。谁谓宋远,跂予望之。

谁谓河广,曾不容刀。谁谓宋远,曾不崇朝。

通感是把不同感官的感觉沟通起来,借联想引起感觉转移的修辞手法。如李白的《与史郎中饮听黄鹤楼上吹笛》就是运用通感手法的典例。

与史郎中饮听黄鹤楼上吹笛

一为迁客去长沙,西望长安不见家。

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

呼告是直接对人或物进行呼喊、告知的一种修辞手法。这种修辞手法对抒情和说理都很有帮助。比如孙皓写给晋武帝的《尔汝歌》就用到了呼告的手法。

昔与汝为邻,今与汝为臣。

上汝一杯酒,愿汝寿千春。

排比是把结构相同或相似、意思密切相关、语气一致的多个词语或句子成串排列的一种修辞方法。排比可以增强气势和说服力,如文天祥的名篇《正气歌》就是使用排比的典例。

予囚北庭,坐一土室。室广八尺,深可四寻。单扉低小,白间短窄,污下而幽暗。当此夏日,诸气萃然:雨潦四集,浮动床几,时则为水气;涂泥半朝,蒸沤历澜,时则为土气;乍晴暴热,风道四塞,时则为日气;檐阴薪爨,助长炎虐,时则为火气;仓腐寄顿,陈陈逼人,时则为米气;骈肩杂遝,腥臊汗垢,时则为人气;或圊溷、或毁尸、或腐鼠,恶气杂出,时则为秽气。叠是数气,当侵沴,鲜不为厉。而予以孱弱,俯仰其间,於兹二年矣,幸而无恙,是殆有养致然尔。然亦安知所养何哉?孟子曰:“吾善养吾浩然之气。”彼气有七,吾气有一,以一敌七,吾何患焉!况浩然者,乃天地之正气也,作《正气歌》一首。

天地有正气,杂然赋流形。

下则为河岳,上则为日星。

于人曰浩然,沛乎塞苍冥。

皇路当清夷,含和吐明庭。

时穷节乃见,一一垂丹青。

在齐太史简,在晋董狐笔。

在秦张良椎,在汉苏武节。

为严将军头,为嵇侍中血。

为张睢阳齿,为颜常山舌。

或为辽东帽,清操厉冰雪。

或为出师表,鬼神泣壮烈。

或为渡江楫,慷慨吞胡羯。

或为击贼笏,逆竖头破裂。

是气所磅礴,凛烈万古存。

当其贯日月,生死安足论。

地维赖以立,天柱赖以尊。

三纲实系命,道义为之根。

嗟予遘阳九,隶也实不力。

楚囚缨其冠,传车送穷北。

鼎镬甘如饴,求之不可得。

阴房阗鬼火,春院閟天黑。

牛骥同一皂,鸡栖凤凰食。

一朝蒙雾露,分作沟中瘠。

如此再寒暑,百沴自辟易。

嗟哉沮洳场,为我安乐国。

岂有他缪巧,阴阳不能贼。

顾此耿耿在,仰视浮云白。

悠悠我心悲,苍天曷有极。

哲人日已远,典刑在夙昔。

风檐展书读,古道照颜色。

有一些修辞手法我们在以前的视频中已经有过详细的分析,如“列锦”在部编版语文教材五上第21课《古诗词三首》的第一课时中有过分析(《枫桥夜泊》分析)、“析字”在《秦汉魏晋南北朝诗歌类作家作品讲》中的第十三讲《建安七子(一)》里有过分析(孔融《离合作郡姓名字诗》分析)等。另外,由于划分标准不同,是否为修辞手法的说法也有不同。而且有一些修辞手法很少用于旧体诗创作。其他这些修辞手法我们不再详细分析。

①封面截取自戏剧《神机妙算刘伯温》之《怒犯天条》。

②本文中部分内容在【秦汉魏晋南北朝诗歌类作家作品讲】与【中国古代吸猫史】专题和本人的课堂实录《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21课<古诗词三首>》、视频《毛泽东<七律二首·送瘟神>》《这才是真正的“李杜诗篇万口传”》中有更为细致的讲解,有兴趣者可前往以下六个链接观看。

③本文内容纯属个人观点。

④本系列所有专栏文章将收入本人B站文集《旧体诗创作教程》,回放视频:

⑤本人另有【经典文学作品阅读】【中国古代美女】等多个系列的知识区视频和《浪淘沙》《一代神相赖布衣》等多部台剧上传,具体清单请查看本人收藏夹。

}

安徽省六安市舒城县201X-2019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

本文档为【安徽省六安市舒城县201X-2019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安徽省六安市舒城县201X-2019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

您的会员0天后过期,请

您的会员已过期,现在续费即可免费下载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三万里河东入海的修辞手法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