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音乐会引起我们的感情情感共鸣的三个特征?

社交虽常见,但音乐真的适合社交吗?音乐社交存在哪些特殊性?如何利用音乐来社交?可能你常常使用云音乐,却不曾想过这些问题。现在来看看作者对这些问题的思考吧。

掐指一算,从实习生的身份算起,臭脸君加入云音乐团队已有快两年的时间。虽没能目睹产品从无到有的过程,但也有幸见证了产品快速发展的一部分旅程。音乐社交一直以来都是我们战略特色的宣传点,歌单、乐评也早已成为广受用户喜爱的明星功能。

虽身为组织中的一枚小交互,但臭脸君始终不忘督促自己成为一名有产品观、大局观的好少年。正值团队都在思考如何强化特色、向社交发力,作为设计狮的臭脸君当然也希望能为前进的道路添砖加瓦。

社交虽常见,但音乐真的适合社交吗?音乐社交存在哪些特殊性?如何利用音乐来社交?一时间各种问题萦绕心头,在这里跟大家分享一下“阶段性”的产出物。文章比较长,包含了资料整理和个人思考~

ps.文章中穿插着一些问题,看到后不妨也问问自己,跟随臭脸君一起思考吧!

社交是随着互联网发展最为迅速的一个产业,如今的社交元素已存在于各个领域中。例如图片类的Instagram、in、nice;视频类的花椒、映客、秀场;知识分享类的知乎、简书……这似乎成为延伸应用寿命的最佳道路。

这些年音乐播放平台群雄并起、竞相逐鹿。云音乐作为最晚加入音乐产品类行业的一员,这个市场早已不再是一片蓝海。如何区别于其他产品成为我们必须要面对的问题。在满足了搜索、下载、播放等基本功能之外,个性化的应用创新以及寻找线上与线下相结合成为新一轮竞争的焦点。这其中,音乐社交就成了我们的一条突围之路。

问题一:什么情况下你会听音乐?

对音乐不同的使用习惯,意味着用户类型的差异。


我们可以将音乐消费者划分为三种类型:

普通用户:音乐不是生活的必需品,更偏向维持社会属性时的消遣和话题。普通用户代表着生活中绝大多数的我们,音乐更像是生活水平提高后带来的附属产物,拓展了体验、消费的方向。

粉丝用户:超脱音乐本身,音乐更像是他们表达对偶像热爱的方式或手段。粉丝型用户已将对音乐的喜爱上升为对人,“爱屋及乌”说的就是这类用户群,他们认为偶像的一切都是美好的,非常关注偶像的一言一行。在线上他们会选择为偶像打榜、加入粉丝团;在线下会进行接机、参加演唱会、粉丝见面会、购买周边等。

高级(专业)用户:追求音乐本真,关注自我而非他人。他们有自己对音乐的理解和评判的价值观。通常这部分人拥有自己发现音乐的渠道,市面上的音乐软件不足以满足他们的需求,只是作为音乐获取上的一个补充。

音乐的意义(为什么听音乐)

问题二:为什么要听音乐?音乐能带给你什么?

对于为什么听音乐,不同人有不同的见解。至于听音乐能给自己带来什么,更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事情,总的来说可以分为以下几个层次。

情绪层面:例如听了一首王菲的《致青春》引起了我情绪上的共鸣。这种感觉很抽象也最直接,会因听者的不同产生不一样的激发点。

文化及社会层面:比如性格比较叛逆的爱听摇滚音乐;不同地域有这不同的的音乐文化;听到《义勇军进行曲》就想到祖国烈士浴血杀敌保卫祖国。

理性分析层面:基于音乐的判断标准来鉴别好与不好,通常见于专业人士。

美感哲学层面:神曲、一次灵魂的解脱,非一般人所能领悟和企及。

问题三:什么情况下你会分享歌曲?

分享本身就是一种带有社交属性的操作,不同类型的社交决定了用户不同的心理状态和行为方式。

强关系社交:圈子小,频率高;优质内容与无养分内容并存,对内容接受度更宽容;可以达到维系感情,轻松情感的目的。(微信小圈子)

弱关系社交:不期待他人反馈,维系成本低,所以圈子可以更大;用户想获得关注需要产生优质内容,反之关注别人也是在能获得优质内容的前提上;用户加入弱关系社区,是为了表现自我或者是获得内容。(贴吧大圈子)

说一个亲身感受,通常我在社交软件中分享内容都会或多或少得到一部分好友的捧场。但每每分享音乐时,无论配上怎样的辞藻描述都多以冷场收尾。

音乐口味就像人的性格,不会因为关系的强弱而趋同。社交最基本是为了满足自我表达、获得价值认同,而音乐似乎并不能实现我的诉求。

音乐与图片、文字、视频的差异

问题四:音乐与同为弱关系载体的图片、视频、文字等有什么不同?

前文中提到,以图片、文字、视频为媒介的弱关系社交平台,都已不乏成功案例。但对于音乐社交而言,市面上各家仍处于摸索试水阶段,还未产生一套被验证成功的社交体系。究其原因,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思考。

时间限制:音乐通常都有前奏、副歌、主歌、高潮等不同的阶段,完整听完一首歌所用的时间可以刷十几页微博或者更多的图片。

空间限制:嘈杂的环境难以集中注意力,安静的公共环境又需要佩戴辅助设备,因此不适合随时随地消费。

感官限制:只能依靠声音传递信息,而不像视频、图片那样直观。

主观限制:幽默轻松的东西受到各类人群的喜爱,音乐本身就是相对严肃的。而且对音乐好坏的评判标准也不尽相同。

创作限制:UGC的核心在于让用户自己产生信息。图片、视频、文字都能很容易地达到这个效果,而音乐则不然。受到创作门槛的限制,原创内容多产生于歌手、音乐人、主播等专业人士,很难达到平民化的普及。因此常见的分享传播也只是依托于现有资源基础上的表达。

1:“社交”并非音乐的目的

欣赏和消费是音乐的主要用途,基于相似/相同的趣味用户可以建立自己的社交群体(百度贴吧)。但“社交”从来就不是“音乐”的目的,用户通过社交群体分享或获取音乐,根根到底是享受音乐本身,而不是建立某种关系。

2:音乐的“社交”属性不强:

音乐作为一种抽象的艺术,很难用语言和文字上去描述,社交过程中很难获取普遍认同,久而久之就会失去分享的源动力。

说说我们自己——云音乐的社交

说了那么多 ↑“悲观”↑ 的现实,是不是就意味着音乐真的没法做社交了呢?先来看看我们云音乐上这些“明星”功能。

歌曲本身是抽象难以描述的,以歌单为依托可以让创建者的抽象情感得到具体的表达。歌单可以根据风格、场景、地域等不同属性来划分,从而将相对独立的音乐产生出不同排列组合的结果。

在云音乐歌单以以下两种途径实现社交属性:

通过人发现喜欢的歌单/歌曲,这里的“人”包含 名人、熟人、口味相同/相似的陌生人。

名人  产品中的体现→  歌手、明星、达人,所以我们引入了主播、歌手入驻云音乐。

熟人  产品中的体现→  来自第三方平他的好友,了解相互之间的喜好。

口味相同/相似的陌生人  产品中的体现→  附近、动态推荐

通过感兴趣的歌单发现人,进而发觉更多喜欢的歌单/歌曲。这种情况下的“人”通常是口味相同/相似的陌生人,如果平台社交属性不强,当用户发现口味相同且包含资源的陌生人时,很少会选择持续跟踪,而是一次性将资源获取。

产品中的体现→主页个性化推荐、排行榜

100,000+ 的乐评数量早已成为平台歌曲的常态,用户也被培养出了看评论听音乐的习惯。很多用户都是被新奇、好玩的乐评所吸引,进而想一睹本尊真容。可以看到,用户的评论并非针对音乐本身,而是围绕在音乐的基础上的个人情感抒发。

通过写评论给抽象的情感一个发泄口,极大的降低了用户的书写门槛。

“话题”概念最早由twitter引入,后来被微博广泛应用,简单来说“话题”就是带有集合内容的关键词。用户可以选择喜欢的话题,进行内容消费或者互动参与;也可以创建自己的话题,吸引其他用户来参与,获得主人翁的价值。

通过话题给原本孤立的音乐找到一个主题;降低了用户分享音乐的门槛(帮助用户为分享找一个理由);增添了趣味性。

通过分析发现,所谓的“音乐社交”其实“社交”的主体并非是音乐本身。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想法呢,不妨来分析一下音乐的价值。音乐的价值包含两部分:自身价值和附加价值。

自身价值:从专业的角度去评判,音乐本身的好坏和价值。比如在编曲、作词上有可圈可点之处,或者开启了某种新的流派。。(哎,不懂音乐,为自己说出来的话捉急。简单来说就是不参杂任何要素前提下,音乐本身好不好。)

附加价值:音乐主体之外的价值。比如歌手的个人影响力、相关事件、舆论话题等。直白来说就像一个演员,除了演技以外,依然可以利用很多方法被观众所熟知。

音乐社交是以音乐为载体,其他内容/形式的社交

出于音乐的严肃性和听者品味的独特性,因此很难利用音乐本身来社交,相反附加价值是依附于音乐之上更加丰富、生活化的一面。

任何内容平台都离不开内容的生产、传播、消费几个环节。生产指数越高代表对内容创作的需求越强,越有能力产出优质的内容;消费指数越高代表对内容的利用需求越强,对新内容的关注度高。

从这两个维度,可以将我们平台的用户划分为活跃型、消费型、消遣型、创作型。

活跃型:获取信息的同时进行分享和输出。某方面的重度爱好者,具有领袖引导能力。

用户代表→明星用户、大V

消费型:获取信息,同时进行转发分享。关注人多,某方面的兴趣爱好者,会跟随或学习领袖型用户。

用户代表→白领、大学生用户

消遣型:浏览信息作为消遣,关注人少、粉丝少,分享、转发的数量少。

创作型:产生原创内容,输出自我价值。粉丝多,但关注的人少,活跃度不高。

用户代表→音乐人、主播

从活跃型→消费型→消遣型→创作型  社交需求递减

↓↓SO得出的结论是↓↓

首先我们要设立一个能让用户发挥创造力的空间(游戏规则),引导活跃型用户响应并产生出有价值的内容。保证消费型、消遣型用户可以获取源源不断的信息,甚至培养他们向活跃型用户转变。

创作型用户是平台资源的后备军,从属性来说他们并不热衷于互动社交,但依然要确保这类人群在整个关系链中能够有所收获。譬如打赏功能就是一个很好的触发点,满足了听众表达对歌手、歌曲的喜爱;鼓励了歌手/音乐人,吸引他们驻守云音乐;保护了原创音乐的生态圈。

all~目前只能想到这里了,如果问:有什么好的可行性方案吗?不好意思呀,暂时还真没想出来,如果你有什么好的想法或建议欢迎来跟臭脸君一起探讨吧~

本文由网易云音乐交互设计师 @任轶(微信公众号:臭脸任的慢生活) 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 ,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

Play的创作故事、影响了他们的音乐、5th wave emo 等话题进行了对谈。

Rae:Elder Jack 是怎么组建起来的?你们是现实中的朋友吗?

James: Elder Jack 是我和 Jacob、Kellen 还有我们的朋友 Austin 组成的。Jacob 和我从 12 岁开始就一起玩音乐,Kellen 是我们高中时的朋友,当时我们的乐队需要一个鼓手,就喊他加入进来。

Kellen: 我们组了一个爵士乐队。

James: 其实我是职业爵士乐手。我原本打算去学校学习爵士萨克斯,但最终没有继续,不过我仍然玩了很久的爵士音乐,而且现在主要是弹爵士吉他。我觉得爵士乐对 Elder Jack 也很重要:我们通过爵士乐队认识了对方;而且,爵士乐的理念已经渗透各种流派。

Jacob:没错。Elder Jack 中的很多内容都是即兴创作的,我们经常一起演奏,放置 4 个话筒同时录音,所以这张专辑中的很多内容听起来都比较 lo-fi。我们在高中还参加过其他爵士乐队,经常去音乐节和音乐比赛演出,尤其是在 Chicago 周围。那里的爵士氛围非常好 —— Illinois 其他地方或 Utah 几乎没什么爵士乐发展,但在 Chicago,那里显然有一个非常好的爵士乐场景。另一件事情是,高中后两年,我想在大学学习音乐制作,所以我买了很多录音设备放在家里,试着找理由把乐队的音乐都录下来。当时我们有个乐队叫 Pool House,从来没有在现场演出过,只是在高中毕业后发了一张专辑。那可能是我们第一次玩类似 Elder

James:Elder Jack 其实是一个崭新的计划,我们几乎是专门为这次录音而组建的。你们从唱片里听到的 Elder Jack,是我们 4 个人第一次真正地在一起演奏音乐。

Jacob: 是的,我们从美国的不同地方飞到一起完成录音。我和 James 各自飞到 Illinois,然后我们一起开车到 Wisconsin,大概一个小时的车程,在一间小屋子里录制了 3 天。你们在 Elder Jack Long Play 中听到的所有东西,都是在那 3

James: 对我来说,很多爵士乐、math rock 和其他类型的音乐都是我的灵感来源。有趣的是,可能我对 emo 的钻研不太像其他人那么深,所以我代入了很多作曲家的本能。话虽如此,我认为有一些乐队对于塑造 Elder Jack 的声音至关重要:比如 Saetia,这是一个来自 New York 的非常好的

的主要词曲作者,有些曲目是他们的个人作品,还有几首歌是所有人一起写的。而在制作这边,我完成了所有的录音和混音工作,在这个过程中 Alex G 给了我很多启发,尤其是他的 DIY 录制风格 —— 用数量较少的麦克风,但仍然可以达到较好的声音效果。我们翻唱了他的一首歌。

Rae: 对,我注意到了,那是你们的第一支单曲 Icehead

Kellen: Alex G 是一个多么敏感的男孩……(大家都笑了)而我们也都是非常非常敏感的男孩。

James: 正是如此。温柔、敏感,准备接受世界的考验……

Peter:许多喜欢 emo 的人都是敏感的。

Kellen: 我们就是太太太敏感了。(大家又笑了)

‘反流派’(anti-genre)的,它努力打破原有的、以音乐流派分类的模式,模糊了我们所认为的音乐风格的界限,直到任何一种风格来源都仅成为整个浪潮中的一个泛音”。我们想知道更多你们对 5th wave emo 以及整个 emo 发展史的看法;在 emo 演变的过程中,你们如何看待 Elder Jack 自身?

Jacob:好问题。疫情之后,或者更早之前,5th wave emo 这个概念就已经开始在互联网上传播。更早之前的很多 emo 音乐都有不少共通点:以吉他为基础、有一些朋克元素且带有更多情绪化的东西。但是,随着新一波音乐人在互联网上涌现 —— 即使你深受那些古早 emo 乐队影响,你也不必听起来完全像他们,而仍然可以被认为是 emo 子流派的一部分。严格来说,“emo” 在一开始是指 emotional hardcore 情绪硬核;现在,很多音乐可以是既 emo 又 hardcore,但听起来却不像之前的那些乐队。 一般来说,我们可以把那些听起来很像的乐队归类到一起,画出一个圈 —— 我们称之为“流派”(genre)。你可以画出很多流派的重叠圆圈,你可以同时属于很多流派而不被认为只是其中的一部分;当人们对流派的划分变得非常细致的时候,为音乐作品或音乐人清楚地划定流派还有那么重要吗?Elder Jack 以及我之前的个人计划 Summer 2000,都是在 shoegaze、slowcore 和 emo 之间不断尝试,而且受到了游戏音乐的启发。被称作 “5th wave emo” 是一件很酷的事情,Elder Jack 也符合这一名称的定位:融合多种音乐类型,而且听起来与众不同。我认为 Pillow 这首歌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它听起来不像专辑中的其他任何歌曲;还有最后一首歌 Auspice 和第一首歌 Sun Room Day 1,听起来都并不相似,但它们都存在于我们这一创作集体的共同意识中。

James: 当我们谈论 “流派”,它很可能只是由音乐营销人员人为地 “种植” 到我们脑子里的

Peter: 是的,这对音乐人来说是非常具有局限性的,对吗?就像你在创作音乐的时候,“流派” 并不是你想考虑的第一件事情。

James: 没错。音乐是从人们的生活和体验转化而来的。我不会自诩理解了音乐的定义,但我认为音乐是人们将某种抽象的体验、情绪或感觉,以某种方式转化而成的存在于这个世界的东西,让你得以用 MP3 文件或其他方式与人分享。就我自己来说,我喜欢的音乐以及启发我的艺术作品并不因其流派而打动我。流派本身是有意义的工具,人们可以借助它来发现更多可能喜欢的事物,但也仅限于此。这样听起来可能有点自命不凡,但流派对于创意是没有帮助的。

Jacob: 我们并没有想着 “要做一张 Midwest emo 专辑”;我们只是想做一张专辑,无论它是什么。它并不需要属于任何流派或类型。

James: 我为我们这张专辑而感到骄傲。

Jacob: 我们都为发行这张唱片而兴奋。到目前为止,它已经得到了很多认可:仅仅一个月,我们就售出了很多磁带、预售彩胶和T恤;我们在 Bandcamp、在社交媒体上都得到了很多支持。

Jacob: 好问题。我已经独立发行了很多 DIY 的实体唱片,第一次发行大概是在去年 4 月。我很喜欢制作磁带和 CD,这真的很有趣。在这个过程中,我逐渐意识到我很擅长、也很享受亲手制作唱片,并把唱片出售给朋友们。后来我发现家里还有不少空白磁带、空磁带盒等材料。很多独立音乐人的知名度还很低,也没有足够大的乐迷群体,或许永远不会有唱片公司或 DIY 来自美国。他们现在都有了一定规模的乐迷,但在当时还是名不见经传的。我把这张 split 做成了磁带,然后它登上了 Bandcamp Daily,真的很棒。还有一位音乐人 mil ataris por segundo 也是新人,没有足够多的关注者,我在 bandcamp 偶然发现了他。

Jacob: 所以,我想,launch point records 的出发点是:那些非常非常小众的音乐人可能觉得永远都不会有人向他们伸出橄榄枝、帮助发行他们的音乐,而我致力于发现、帮助他们。到目前为止,我们售出了所有的发行,还有一些正在制作。同时,通过我的个人项目 c h point,我认识了很多 DIY 音乐人,他们并不打算尝试吸引听众 —— 因为他们的受众群体其实并不真正存在,他们只是把音乐作为一种创造力的 “出口”。我很欣赏这样的独立音乐人,我想通过 launch point records 来支持他们。

Peter: 或许与疫情有关,你们大多通过互联网结识彼此。在现实生活中,你们会关注本地的音乐场景吗?

的音乐场景并不是非常好,虽然我不想这么说。这里有很多不错的音乐,但我不觉得自己与场景发生了联系,因为这里的 emo 音乐人并不多。Utah 最有名的乐队是 Imagine Dragons,但这并不是我想参与其中的类型…… 另外,Utah 也有一些很酷的 DIY 音乐人,我愿意在线下捧场,但他们做的音乐也并不是我真正喜欢的。

Orealz: 对于你们来说,Utah 没有非常好的音乐场景。但在你们整个音乐生涯中,比如在高中或大学,你们会和身边的朋友一起玩音乐吗?那大概是什么样的场景?

James: 会的。在 Chicago 的时候,我在爵士圈子里比较活跃。现在我在 New York,仍然会玩爵士,但我的兴趣发生了一些转移。说实话,如果你喜欢不同类型的音乐,我认为本地音乐场景可能是有局限性的 —— 因为在某种程度上,本地的音乐人们会维持特定的场景,而不去寻求突破;这样的场景有可能会和特定的流派一样,部分地限制音乐人的创造力。或许互联网已经改变了这样的情况,而且这种转变是从根本上的,已经不可逆转地全球化了。我个人认为,有价值的创造是努力地去做一些真正独立的事情,专注于自己的艺术追求,这是可以独立于任何场景的

Jacob: 不过,本地音乐场景也有很重要的价值:大家可以一起在现场演奏音乐,交流音乐

Peter: 在疫情期间,这种价值就更加重要了。

Jacob: 完全同意。对我来说,其实我在大学里并没有真正 “玩” 过音乐,我也很难把我们在高中时玩的音乐与某个场景联系起来。那个时候,我们都很想以某种方式成为我们自己喜欢的乐队,但是我们身边很少有人了解我们喜欢的音乐,我真的不知道还有谁会听 American Football 和 Sunny Day Real Estate,他们非常小众。我同意 James 所说的,互联网场景并不局限于那些和你处于同一城市的音乐人,正如我们看到的 5th wave emo,有来自美国的音乐人,也有来自韩国、英国、委内瑞拉、南美等地的音乐人,还有很多乐队来自世界各个地方。在互联网上,即使没有现场演出,大家也正在以各种各样的方式支持着彼此

James:疫情在某种程度上让互联网 DIY 音乐场景壮大了起来。在这样的场景中,音乐人能够创造更 “纯粹” 的音乐 —— 尤其是当你在做一些小众音乐的时候,可能你身边并没有 screamo 或 emo 音乐场景,但是在网络上,永远都会有人与你产生共鸣。这不仅仅关于本地音乐场景,而是,全世界的爱好者都能参与进来,甚至加入到创作的过程中。(所有人:Yeah!)所以你能感受到非常纯粹、非常密集的 emo 能量,那些和你相似的创作者正和你一起体验创作的困难和艰辛,并一起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案与出路。我认为,这对艺术创作来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有关 “文化”

Jacob: 没错!而且,互联网上的音乐场景将会进一步蓬勃发展,现在还只是一个开始。

James: 我注意到,在互联网 DIY 场景,人与人之间的相互支持比我看到的任何本地音乐场景中的都要多。我不知道这是否只是因为我熟悉的爵士圈竞争太过激烈,而我了解的本地 emo 场景相对小众;我不像很多爱好者那样泡在 emo 演出圈子里,但我仍然觉得,在某种意义上,大家在争夺着资源,而这只会毒害整个音乐群体。在互联网上,虽然市场已经饱和 —— 这里当然仍有竞争且甚至更多,但与此同时,音乐人们更愿意支持其他音乐人,更愿意在 Bandcamp 购买朋友的音乐。Elder Jack 就得到了大量的支持,虽然不比登上 Billboard Top 40,但对于一个全新的乐队来说,有那么多人在线收听甚至购买音乐,已经让人难以置信。

Jacob: 是的,这也是我喜欢 5th wave emo 的重要原因:每个人都在支持着彼此,即使许多音乐听起来还没有那么成熟。其实 5th wave emo 中有许多相当粗糙的音乐,但是它们也可以很酷、可以有很多有趣的想法。

James: 互联网 DIY 场景是更以音乐人为中心的 —— 你不需要签约唱片公司,也可以自己发行音乐。就像 JPEGMAFIA —— 全神贯注地努力创作音乐,然后把它发到互联网上,你会发现,只要你的音乐能引起他人的共鸣,人们总会注意到你

Orealz: 说到 DIY,对于那些 emo 爱好者、独立音乐爱好者,尤其是希望独立创作音乐的朋友们来说,你们会提供什么建议?

Jacob: 说实话,我认为最重要的一点是:Don't take yourself too seriously —— 不要对自己的作品吹毛求疵。我觉得很多人都会在创作过程中陷入细枝末节,他们会非常挑剔,想着 “乐迷们不会喜欢这个” 或者 “我需要修改一些东西,否则大家不会喜欢这首歌”。而我创作时,我都会即时地录下来 —— 也许要录好几次,但我从来不会想太多,然后我就把它发在网上,总会有人注意到它、喜欢它。所有的艺术创作都需要听众或观众。这听起来可能有些刺耳:如果你不与其他人分享那些在你脑海里存在着的 “艺术”,它还是 “艺术” 吗?或许很多艺术家的回答是肯定的,但我觉得,我们创作过程的一部分,是得到他人对我们所创造之物的看法、解释,以及在我们所创造之物中的所见。互联网上有很多关于音乐制作的教程,甚至可以边做边学。或许,可以带着较低的期望值去创作 —— 如果没有人听我的作品,没有关系,我创作只是因为我想要创作;但如果有人听到了我的作品,那就更好了。对于我的音乐受到的关注,我总是心存感激:大约两年前我只有 100 个关注者,但现在这个数字已经达到 1200 了,oh wow!

James: 我的建议不是从 “如何让人们听到你的音乐” 出发。只考虑艺术创作,我觉得,尽管去做那些你自己希望听到的音乐。这一建议也广泛适用于各种艺术类别。完成你的创作、让别人欣赏到它,这其实是分开的两件事,而最重要的是,让你的作品足够真诚,让你的作品打动你自己

James: 没错,因为只有自己才能做出自己想要的音乐。我想到了之前关于流派的问题,其实,音乐的多样性也反映了 “人” 的多样性,流派标签永远不会准确地告诉你关于这张唱片或者这个人、这群人的一切。我们是创作音乐的 “人”,我们有不同的生活体验,并将它变成我们可以与人分享的唱片或其他作品。总之,你只需要做自己,当你创作出这样的音乐,喜欢你的人自然会听到。如果你想听到 Elder Jack 这样的音乐,那么聆听 Elder Jack 的专辑就是最佳选择;如果你想听到更多 Elder Jack,请等我们录制下一张专辑。(笑)

James: 今年冬天,我们应该会录第二张专辑。

Jacob: 其实今年我们还会有一张数字发行,是 Elder Jack Long Play 最后一首歌的完整录音。另外,我们今年还会去 Chicago 和 Madison 演出,大概在一个月之后。我们很想来中国演出,如果飞机票没那么贵就好了。

Peter: 而且在疫情影响下,举办演出是一件相当困难的事情。我们期待演出行业早日恢复正常。

Jacob: 我也很喜欢!Stardew Valley 是我最喜欢的游戏之一,我觉得它也是有史以来制作得最棒的游戏之一。实际上,Stardew Valley 是由一个游戏开发者(Eric “ConcernedApe” Barone)独立完成的(包括音乐),这非常不可思议。

Slider。这其实是一种非常小众的爱好,但每次都有很多评论告诉我:“请继续像这样创作”。以前我和 James 就很喜欢制作 sheet music —— 在电脑上打谱,再套用古早电子游戏的音源文件(soundfonts),比较类似 MIDI 音乐制作。有段时间我在玩 Stardew Valley,而且我也很喜欢 Pinegrove 这个乐队,我就按照这样的想法制作了 Pinegrove Valley。总之,我很喜欢将自己喜欢的音乐和游戏元素结合,这也是 c h point 这一项目的核心之一。

James:封面上的照片是我用手机朝车窗外拍摄的,在我们离开的时候。

Jacob: 离开我们录音的小房子的时候?

James: 对。至于乐队 logo,我当时觉得,把它做成像 80 年代 glam metal 那样的会很有趣。有点怀旧,又有些讽刺感……我喜欢那些,人们可能会用来讽刺的文化元素,并真诚地使用它们。我喜欢提取身边的文化符号。我还喜欢 hyperpop。

Jacob: 我很喜欢看,不过我不是最狂热的那类粉丝。有一次,在某个 Facebook Midwest emo 群里,有个人发了这张 John Krasinski的照片,然后我觉得还挺好笑的,就拿来用作封面了。

Jacob:他在照片中看起来有点尴尬(笑)。其实照片背后的故事是他在 Conan 那里实习。你们真的有认真研究!我很感激你们能喜欢、挖掘我们作品背后的东西,这很酷,我很荣幸。

Jacob: 在 Midwest emo 圈子里,Trevor Wong 是一个标志性的 YouTuber —— 他很像一个教 Midwest emo 和 math rock 吉他演奏的老师,我很佩服他。不过,虽然他在 DIY、emo 和 math rock 圈子享有盛誉,他有时候看起来很笨拙很有趣。他会像写论文一样分析音乐,这真的有点怪,尤其是那个分析 American Football Never Meant 的著名的视频 —— 我猜 Mike Kinsella(American Football 吉他手、主唱、贝斯手)写这首歌的时候只是和朋友喝醉了。(大家笑了)我觉得像他这样深入分析歌曲背后的乐理,还挺有趣的。

Jacob: 我做了一个关于 Trevor Wong 的视频。我在 Zoom 上呼叫他,试图积累一些视频素材。我让他弹一段 Never Meant,结果他居然不会弹 Never Meant!于是我就把这段视频发在了网上。其实我很喜欢他,我还把John Krasinski

James: 你可以开 Trevor Wong 的玩笑,也可以开音乐理论的玩笑。有时候西方音乐理论是令人生畏的,虽然它对于古典音乐尤为重要 —— 其实你不需要完全弄懂音乐理论,也可以制作出好的音乐,emo 就是这样。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情感共鸣的三个特征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