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篇小说掘墓人在哪个小说集中被收录过里尔克三遍弥撒

摘要:里尔克被视为存在主义的诗学先驱。其诗作不乏对死亡的思考,而我们同样可以从小说《掘墓人》中读出里尔克对死亡的思考。对孤独的表现也是里尔克创作的关注点之一。本文通过对《掘墓人》的浅析挖掘出里尔克暗示的理念——孤独地向死而生。
关键词:里尔克;掘墓人;存在主义;死亡;孤独

从诗歌到小说,里尔克面对死亡来思考人的生存状态这种存在主义对生命作冷峻的观照的方式是一以贯之的。《掘墓人》讲述了异乡人孤身一人来到小镇做掘墓人,以其独有方式徒然地对抗死亡的故事。小说有两条线索:表层是爱情,深层是死亡;小说有两大主题:孤独、死亡。小说既有对不好的状态(孤独、疾病、恐惧、自私、隔阂)的表现,又有对美好的事物(陪伴、怀念、善良、单纯、生机)的刻画,意蕴丰富,重点通过对孤独的掘墓人的塑造传递面对必然的死亡时向死而生的态度。
正如里尔克的诗句“因为我们只是皮壳和叶子。/每个人身上都含有伟大的死,/它是万物围着旋转的果实” ,死亡是蕴含在每一个体的必然性。这一点并不令人费解,毕竟“自古皆有死”。人知道自己必死,向死而生,这是人比动物高明的一点,这是觉醒了的人的痛苦的一个根源。然而,里尔克超越“人生自古谁无死”的层面,把死放在“果实”的核心地位,更多地表达其把生和死视为一体的观念。生只是存在的表层状态,而死是存在的深层状态。这与“未知生,焉知死”截然相反,在里尔克看来,不能认识死就不算知道生。
值得注意的是,里尔克把死称作“伟大”,这显得意味深长。里尔克并非在说“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舍生取义,死的“伟大”也不由于其相较于生而言的长久。笔者认为,里尔克意在指明,死是生的意义,死有着生不具有的功能,如,把人从现代的庸常无聊的生活导致的长期的痛苦解脱(解脱未必意味着宗教中的到达彼岸),故其“伟大”。
《掘墓人》中屡有“愿意死”的表述,应当对其作存在主义的理解。
首先,这是不否定死亡。长期以来,人们认识到死亡但厌恶死亡、对死亡讳莫如深,宗教也强调此岸今生的修行,而不是鼓励信众自杀以拥抱死亡(生是对死后负责,与其说死值得期待,不如说死后的世界值得期待)。而里尔克把生死视为一体,死也是存在的一种状态,否定死亡显得片面。
其次,这是因为活得痛苦、失望。没有人能用死消解生的意义,只有生本身缺乏意义时死才显得可亲。现代人的痛苦、失望,表现形式是隔阂(连相爱的人都不能无间,“人们是这样可怕地彼此隔得远远的” ),根源在异化。死亡,甚至成为了人确证自身价值的一种方式。此时,作为存在的深层状态的死亡显露出来,“伟大的死”还原了人。
按照传统的二元对立方法,爱情应与不爱对应,生才能和死对立。此处不是赋予爱情同死亡对抗的地位(也没有事物可以对抗必然的死亡),而是说小说的表层、深层两条线索。爱情串起小说中对大多数美好的事物(少女的陪伴、少女对母亲的怀念、少女的善良、少女的单纯)的刻画,而死亡连缀小说中大多数不好的状态(缺乏陪伴的孤独、导致死亡的疾病、对疾病的恐惧、人的自私、人与人的隔阂)的表现。
小说中这段突兀的爱情,围绕着死亡而终以死亡,虽然没有惊天动地的誓言,但不乏哀婉动人的情致。两个孤独的人之间的爱情平淡到令人怀疑两人之间的情感只是类似爱情(但,我们不能因为看惯了炽烈张扬的爱情表现就不承认别的爱情的表现形式,更何况没有多少人能定义爱情该是什么样),而由死亡推进情节发展:孤独使二人建立联系,讨论死亡增进彼此的了解、巩固了二人的情感联系,最终死亡将二人分开。或者说,就整个小说而言,爱情只是外壳,而对死亡的讨论才是内核。
死亡是不可避免的,但回忆被独自继承,成为苍凉生命底色上的几许暖色。“他们仿佛已经多少年来一直共同生活在一起” ,“时间是无关紧要的” 。二人的契合,短暂而深刻。
三、掘墓人的象征意义——孤独地向死而生
掘墓人孤单地来到小镇(他厌倦了小岛的死亡氛围、他失去了妻子),在经历一段爱情(其间他也有意保持一定程度的孤独)后回归孤单(也是回归孤独)。质本“孑”来,可以预见的是,还“孑”去。“人是不能互相接近的” 。掘墓人的孤独不是孤单的必然结果(何况,孤单是可解的),而是隔阂所致。孤独、恐惧,是现代人的生存困境,也是里尔克创作的基调。而恐惧往往是由孤独引发。现代人的孤独,就是个很有现代性的问题了。
掘墓人刚到小镇就把墓地改造成花园一般,试图用活泼欢欣的花的生冲淡凝滞沉重的人的死,他“深信,生命要比死尸强多了” 。他在原来的小岛上见惯了死尸,也厌倦了死亡。但异乡人不是当医生以试图阻止死亡的到来、不是当牧师以试图引导死者的灵魂(假设现代的异化了的人还普遍有灵魂),而是作为掘墓人以其特殊方式同死亡斗争。笔者认为,掘墓人在承认死亡的事实的同时认为死亡滋养了新的生命(种花也许是得到他放在妻子眼上的玫瑰开放一事的启发),试图用蓬勃的美“给这愚妄的偶然事件赋予一种意义” 。
掘墓人亲见了两名女性的死,掘墓人计算着死亡,掘墓人知道人们“愿意死”。但是死亡没有因为美而停下脚步,它和时间一样无情地把人碾碎。小说结尾的“一个被战胜者。一个过早出现的失败者,太过早了。” 意味深长。笔者认为,里尔克意在暗示,掘墓人此后只将不得不孤独地等待着死亡。孤独、死亡,是现代人背负的诅咒。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亡者之书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