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黄家驹不去世Beyond会不会解散?

或许黄家驹目前在很多人的心中是华语乐坛的第一人,但是如果他还活着,真的很难登上乐坛的第一人。

不论承认不承认,黄家驹都是去世后才声名鹊起,成功封神的,他生前别说华语乐坛一线了,在香港二线都算不上,充其量也就是香港的二线乐队组合,前面还有草蜢压制,草蜢上面还有小虎队,这只是在组合乐队的圈子里。

在去世后声名比生前更大的还有张国荣和邓丽君,两人生前都是巨星级的人物,张国荣是香港乐坛的老大哥,邓丽君生前被称为华语乐坛一姐,两个人生前取得的成就都比黄家驹更加光彩耀眼,到现在如果说他们活着会成为乐坛第一人都会引起争议,更何况黄家驹。

黄家驹只是去世后火了,但是很多歌手活着的时候就很火,黄家驹没有去世的话,或许能带领乐队更上一个台阶,但是以当时的华语乐坛来说,他真的很难冲击第一人,或许他真的很天才,但是就是这么无奈。

他在当时是一个刚度过了饥饿,勉强温饱的乐队,那个时候喜欢他们的只能算小众,很多人把这个原因推给了香港乐坛,说什么香港没有乐坛,只有娱乐圈。

可是黄家驹在去日本发展之前曾尝试台湾乐坛与内地乐坛,但是他在台湾歌坛是被拒绝的励志鸡汤。

在音乐性上,对于台湾乐坛来说Beyond的音乐处于一个尴尬的地位,论家国情怀、悲天悯人他们有罗大佑,论平凡人感情生活细节的他们有李宗盛,而Beyond最擅长的励志歌曲他们有张雨生,甚至半路出家的郑智化都被人觉得比黄家驹更加出色。而黄家驹的激励励志让台湾乐坛看起来更像一种毫无诗意鸡汤文学,台湾乐坛那个时候能人辈出,黄家驹根本没有办法在台湾立足。

同时黄家驹转战内地市场更加惨淡,为了迎合内地市场出版的国语专辑颗粒无收,举办演唱会以摇滚的名义以及低廉的票价吸引来一大票听众,然后演出效果不近人意,开唱没多久,听众就纷纷立场,无奈改唱崔健的歌曲才另演唱会持续下去。

当时内地摇滚蓬勃发展,还是很吸引听众的,但是听众还是接受不了黄家驹的摇滚,有人说那是因为当时内地市场无法接受粤语歌曲。

可是当时因为引进香港影视,《上海滩》《铁血丹心》《万里长城永不倒》等等粤语歌在内地还是很有市场的,许冠杰、张国荣、罗文、四大天王等粤语歌手在内地已经有了一定的粉丝基础。

黄家驹在当时难以大红,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论人文色彩,他的直白热血与罗大佑的深刻隐喻不能同日而语;如果论器乐编配上的前卫性,与伍佰相比又有明显差距;论演唱风格和表演形式又不如崔健来得一针见血,这是他失败的重要原因。

或许正如很多人说的黄家驹不适合那个时代,但是有好多人适应了那个时代,下个时代呢,那是另一个时代人的舞台。

黄家驹去世后Beyond的神话开始,一种理想至上的精神形象树立了起来,再加上黄家驹追求音乐的悲情故事更具了神秘色彩,加上他们都歌曲内容通俗易懂,更是唱给平凡你我的励志歌曲,Beyond就是在这缺乏信仰的年轻人中成了一直超流行乐坛,黄家驹被捧上了神坛。

黄家驹生前对于音乐的发展不算成功,从最初的摇滚乐队为了适应市场的发展蜕变成了一支流行乐队,这是他的妥协,然而这种妥协也并没有是他带领乐队成功,突然的离去给他的人生,给他的追求蒙上一丝的悲情,他就成了一个不甘的悲情的音乐英雄,成了一个为了音乐牺牲生命的斗士。

【免责声明】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

30年前,梅艳芳失望地拽上一句“香港没有华语乐坛,只有中国娱乐圈”后,便率BEYOND远渡重洋,去找寻自己的音乐理想。 1993年6月24日,因新歌曲宣传需要,黄家驹在礼来制药中央台录制一…

但是,在黄家驹过世后,罗大佑确实有明确发声,他在香港杂志上撰文,愤怒地表达了自己对这个事的看法,也炮轰了香港乐坛不尊重原创,间接成为害死黄家驹的凶手这一事实。文章的题目叫《是谁害死家驹》,下图是刊物页面截图。这是比较确凿的证据,如果没有这个证据,我也不会轻易写这篇文章。

从文章内容来看,文字十分犀利,开头就来了一个严厉的拷问:BEYOND作为在香港极出名、极受欢迎的乐队,为什么黄家驹会死在日本?

插播一句,单就罗大佑这句BEYOND在香港“极出名”“极受欢迎”,就足以打脸很多喷子一直说BEYOND“当年在香港根本不红”“就是支二流乐队”“在香港混不下去才跑去日本”等言论。需知,罗大佑自1987年定居香港,1990年在香港创办音乐工厂,此后多年一直留在香港,他是BEYOND在香港崛起、辉煌、出走,直到黄家驹的陨落全过程的见证者。

罗大佑说,黄家驹的死,暴露了香港某种层面的社会、人心的问题,大家都只浮于表面地关注黄家驹过世这件事,却没人去深入思考这件事的前因后果。

到底是谁害死了黄家驹呢?

BEYOND的歌迷别责怪日本人了,冲动与激情之下,骂骂日本人或是骂骂记者是可以理解的,但是日本人并没有害死黄家驹。上电视是需要的,只是不幸出了意外。

那黄家驹为什么是在日本发生意外,而不是香港呢?罗大佑说,原因是“家驹觉得在香港搞音乐没有什么前途,所以转往日本发展”。为什么在香港搞音乐没前途呢?罗大佑说,是因为“香港歌坛是一个极不尊重原创音乐的地方”。

这样公然抨击香港歌坛的言论,直接呼应了黄家驹的那一句“香港没有乐坛,只有娱乐圈”,同为原创音乐人,真可谓惺惺相惜。

罗大佑同时解释了BEYOND选择前往日本的理由:

日本是一个极尊重原创音乐的市场,市场内排行榜的前100名之内,原创音乐超过90%以上。在日本改编歌曲或抄歌,是乐坛及社会最看不起的一种行为。

而这种人家最看不起的抄歌作风,在香港却是最受欢迎的,占粤语市场的70%以上,抄日本歌、抄英文歌、西班牙歌……

BEYOND乐队坚持原创,因为这是音乐的基本尊严。而别人只要抄抄歌、张张嘴就行了,这种完全不公平的竞争之下,BEYOND如何有尊严地在香港生存……

这个大家都知道,当年香港歌坛的流行歌曲,多数都是引用日本过来的曲,进行中文填词后演唱。可见,小小一个日本,确实是一个非常成熟的、原创力旺盛的音乐市场,正因为这样,黄家驹才选择前往日本发展。所谓“人往高处走”啊。那些想当然的喷子说BEYOND是因为在香港混不下去才去日本,说得好像日本乐坛是谁都可以去混的地方一样。显然恰恰相反,只有对自己的音乐有充分自信,不想在翻唱之都同流合污的音乐人,才会勇闯日本乐坛好吗。

罗大佑整篇文章,表达的意思就是,香港不尊重原创,自己没有在音乐上的觉悟和尊严,一味靠翻唱外国歌曲来娱乐大众,而像黄家驹这样有态度的原创音乐人却得不到足够的尊重,所以他们被逼远走他乡。虽然黄家驹死亡的直接原因是舞台事故,但间接凶手却是容不下人才的香港娱乐圈。

这个是有道理的。打个浅显的比方,一个孩子在家庭中长期遭受父母冷漠对待甚至家暴,后来孩子负气出走,在外面不幸遭遇车祸去世,难道大家只会骂肇事司机,而冷漠的父母却不用受到道德谴责吗?

有人说,罗大佑这篇文章写得并不怎么样,有的地方重复罗索,有的词句表达也略显潦草……

没错,这并不是一篇形式特别工整、内容特别精彩的“美文”,但恰恰是因为这样,让我看到了罗大佑下笔时的真情实感,他的文字中充满激愤,充满力量,这种情绪的宣泄,容不得他斟酌再斟酌,润色再润色……

至少,他表达了想表达的内容,也批判了要批判的对象。整个香港,有几个人能像他这样懂黄家驹的遭遇?有谁敢这样直接扯下香港歌坛的遮羞布?

也许这就是英雄惜英雄吧,同样的才情,同样的傲骨,这是真正的原创音乐人品格。

多年来,关于罗大佑与黄家驹两位音乐人,网上一直流传着一句话,说是罗大佑这样评价过黄家驹:“香港没有真正的音乐人,除了黄家驹!

这句话到底是真是假呢?很多人信以为真,老梁也曾在节目中说过。但我不敢轻易相信,一是并没有确凿的出处,二是我觉得罗大佑应该不会说这样过于偏激的话。

但是,在黄家驹过世后,罗大佑确实有明确发声,他在香港杂志上撰文,愤怒地表达了自己对这个事的看法,也炮轰了香港乐坛不尊重原创,间接成为害死黄家驹的凶手这一事实。文章的题目叫《是谁害死家驹》,下图是刊物页面截图。这是比较确凿的证据,如果没有这个证据,我也不会轻易写这篇文章。

从文章内容来看,文字十分犀利,开头就来了一个严厉的拷问:BEYOND作为在香港极出名、极受欢迎的乐队,为什么黄家驹会死在日本?

插播一句,单就罗大佑这句BEYOND在香港“极出名”“极受欢迎”,就足以打脸很多喷子一直说BEYOND“当年在香港根本不红”“就是支二流乐队”“在香港混不下去才跑去日本”等言论。需知,罗大佑自1987年定居香港,1990年在香港创办音乐工厂,此后多年一直留在香港,他是BEYOND在香港崛起、辉煌、出走,直到黄家驹的陨落全过程的见证者。

罗大佑说,黄家驹的死,暴露了香港某种层面的社会、人心的问题,大家都只浮于表面地关注黄家驹过世这件事,却没人去深入思考这件事的前因后果。

到底是谁害死了黄家驹呢?

BEYOND的歌迷别责怪日本人了,冲动与激情之下,骂骂日本人或是骂骂记者是可以理解的,但是日本人并没有害死黄家驹。上电视是需要的,只是不幸出了意外。

那黄家驹为什么是在日本发生意外,而不是香港呢?罗大佑说,原因是“家驹觉得在香港搞音乐没有什么前途,所以转往日本发展”。为什么在香港搞音乐没前途呢?罗大佑说,是因为“香港歌坛是一个极不尊重原创音乐的地方”。

这样公然抨击香港歌坛的言论,直接呼应了黄家驹的那一句“香港没有乐坛,只有娱乐圈”,同为原创音乐人,真可谓惺惺相惜。

罗大佑同时解释了BEYOND选择前往日本的理由:

日本是一个极尊重原创音乐的市场,市场内排行榜的前100名之内,原创音乐超过90%以上。在日本改编歌曲或抄歌,是乐坛及社会最看不起的一种行为。

而这种人家最看不起的抄歌作风,在香港却是最受欢迎的,占粤语市场的70%以上,抄日本歌、抄英文歌、西班牙歌……

BEYOND乐队坚持原创,因为这是音乐的基本尊严。而别人只要抄抄歌、张张嘴就行了,这种完全不公平的竞争之下,BEYOND如何有尊严地在香港生存……

这个大家都知道,当年香港歌坛的流行歌曲,多数都是引用日本过来的曲,进行中文填词后演唱。可见,小小一个日本,确实是一个非常成熟的、原创力旺盛的音乐市场,正因为这样,黄家驹才选择前往日本发展。所谓“人往高处走”啊。那些想当然的喷子说BEYOND是因为在香港混不下去才去日本,说得好像日本乐坛是谁都可以去混的地方一样。显然恰恰相反,只有对自己的音乐有充分自信,不想在翻唱之都同流合污的音乐人,才会勇闯日本乐坛好吗。

罗大佑整篇文章,表达的意思就是,香港不尊重原创,自己没有在音乐上的觉悟和尊严,一味靠翻唱外国歌曲来娱乐大众,而像黄家驹这样有态度的原创音乐人却得不到足够的尊重,所以他们被逼远走他乡。虽然黄家驹死亡的直接原因是舞台事故,但间接凶手却是容不下人才的香港娱乐圈。

这个是有道理的。打个浅显的比方,一个孩子在家庭中长期遭受父母冷漠对待甚至家暴,后来孩子负气出走,在外面不幸遭遇车祸去世,难道大家只会骂肇事司机,而冷漠的父母却不用受到道德谴责吗?

有人说,罗大佑这篇文章写得并不怎么样,有的地方重复罗索,有的词句表达也略显潦草……

没错,这并不是一篇形式特别工整、内容特别精彩的“美文”,但恰恰是因为这样,让我看到了罗大佑下笔时的真情实感,他的文字中充满激愤,充满力量,这种情绪的宣泄,容不得他斟酌再斟酌,润色再润色……

至少,他表达了想表达的内容,也批判了要批判的对象。整个香港,有几个人能像他这样懂黄家驹的遭遇?有谁敢这样直接扯下香港歌坛的遮羞布?

也许这就是英雄惜英雄吧,同样的才情,同样的傲骨,这是真正的原创音乐人品格。

对,是社会事件,而不是娱乐新闻。下面要说的罗大佑,在文章中强调过这句话。

罗大佑,当时作为已经享誉华语乐坛的一位教父级音乐人,在面对黄家驹之死,他又有什么样的看法呢?

多年来,关于罗大佑与黄家驹两位音乐人,网上一直流传着一句话,说是罗大佑这样评价过黄家驹:“香港没有真正的音乐人,除了黄家驹!

这句话到底是真是假呢?很多人信以为真,老梁也曾在节目中说过。但我不敢轻易相信,一是并没有确凿的出处,二是我觉得罗大佑应该不会说这样过于偏激的话。

但是,在黄家驹过世后,罗大佑确实有明确发声,他在香港杂志上撰文,愤怒地表达了自己对这个事的看法,也炮轰了香港乐坛不尊重原创,间接成为害死黄家驹的凶手这一事实。文章的题目叫《是谁害死家驹》,下图是刊物页面截图。这是比较确凿的证据,如果没有这个证据,我也不会轻易写这篇文章。

从文章内容来看,文字十分犀利,开头就来了一个严厉的拷问:BEYOND作为在香港极出名、极受欢迎的乐队,为什么黄家驹会死在日本?

插播一句,单就罗大佑这句BEYOND在香港“极出名”“极受欢迎”,就足以打脸很多喷子一直说BEYOND“当年在香港根本不红”“就是支二流乐队”“在香港混不下去才跑去日本”等言论。需知,罗大佑自1987年定居香港,1990年在香港创办音乐工厂,此后多年一直留在香港,他是BEYOND在香港崛起、辉煌、出走,直到黄家驹的陨落全过程的见证者。

罗大佑说,黄家驹的死,暴露了香港某种层面的社会、人心的问题,大家都只浮于表面地关注黄家驹过世这件事,却没人去深入思考这件事的前因后果。

到底是谁害死了黄家驹呢?

BEYOND的歌迷别责怪日本人了,冲动与激情之下,骂骂日本人或是骂骂记者是可以理解的,但是日本人并没有害死黄家驹。上电视是需要的,只是不幸出了意外。

那黄家驹为什么是在日本发生意外,而不是香港呢?罗大佑说,原因是“家驹觉得在香港搞音乐没有什么前途,所以转往日本发展”。为什么在香港搞音乐没前途呢?罗大佑说,是因为“香港歌坛是一个极不尊重原创音乐的地方”。

这样公然抨击香港歌坛的言论,直接呼应了黄家驹的那一句“香港没有乐坛,只有娱乐圈”,同为原创音乐人,真可谓惺惺相惜。

罗大佑同时解释了BEYOND选择前往日本的理由:

日本是一个极尊重原创音乐的市场,市场内排行榜的前100名之内,原创音乐超过90%以上。在日本改编歌曲或抄歌,是乐坛及社会最看不起的一种行为。

而这种人家最看不起的抄歌作风,在香港却是最受欢迎的,占粤语市场的70%以上,抄日本歌、抄英文歌、西班牙歌……

BEYOND乐队坚持原创,因为这是音乐的基本尊严。而别人只要抄抄歌、张张嘴就行了,这种完全不公平的竞争之下,BEYOND如何有尊严地在香港生存……

这个大家都知道,当年香港歌坛的流行歌曲,多数都是引用日本过来的曲,进行中文填词后演唱。可见,小小一个日本,确实是一个非常成熟的、原创力旺盛的音乐市场,正因为这样,黄家驹才选择前往日本发展。所谓“人往高处走”啊。那些想当然的喷子说BEYOND是因为在香港混不下去才去日本,说得好像日本乐坛是谁都可以去混的地方一样。显然恰恰相反,只有对自己的音乐有充分自信,不想在翻唱之都同流合污的音乐人,才会勇闯日本乐坛好吗。

罗大佑整篇文章,表达的意思就是,香港不尊重原创,自己没有在音乐上的觉悟和尊严,一味靠翻唱外国歌曲来娱乐大众,而像黄家驹这样有态度的原创音乐人却得不到足够的尊重,所以他们被逼远走他乡。虽然黄家驹死亡的直接原因是舞台事故,但间接凶手却是容不下人才的香港娱乐圈。

这个是有道理的。打个浅显的比方,一个孩子在家庭中长期遭受父母冷漠对待甚至家暴,后来孩子负气出走,在外面不幸遭遇车祸去世,难道大家只会骂肇事司机,而冷漠的父母却不用受到道德谴责吗?

有人说,罗大佑这篇文章写得并不怎么样,有的地方重复罗索,有的词句表达也略显潦草……

没错,这并不是一篇形式特别工整、内容特别精彩的“美文”,但恰恰是因为这样,让我看到了罗大佑下笔时的真情实感,他的文字中充满激愤,充满力量,这种情绪的宣泄,容不得他斟酌再斟酌,润色再润色……

至少,他表达了想表达的内容,也批判了要批判的对象。整个香港,有几个人能像他这样懂黄家驹的遭遇?有谁敢这样直接扯下香港歌坛的遮羞布?

也许这就是英雄惜英雄吧,同样的才情,同样的傲骨,这是真正的原创音乐人品格。

消息传回香港后,极为震动,在香港出殡期间,一度引发万人空巷、交通瘫痪的局面。黄家驹的过世,成为当时香港轰动一时的社会事件。

对,是社会事件,而不是娱乐新闻。下面要说的罗大佑,在文章中强调过这句话。

罗大佑,当时作为已经享誉华语乐坛的一位教父级音乐人,在面对黄家驹之死,他又有什么样的看法呢?

多年来,关于罗大佑与黄家驹两位音乐人,网上一直流传着一句话,说是罗大佑这样评价过黄家驹:“香港没有真正的音乐人,除了黄家驹!

这句话到底是真是假呢?很多人信以为真,老梁也曾在节目中说过。但我不敢轻易相信,一是并没有确凿的出处,二是我觉得罗大佑应该不会说这样过于偏激的话。

但是,在黄家驹过世后,罗大佑确实有明确发声,他在香港杂志上撰文,愤怒地表达了自己对这个事的看法,也炮轰了香港乐坛不尊重原创,间接成为害死黄家驹的凶手这一事实。文章的题目叫《是谁害死家驹》,下图是刊物页面截图。这是比较确凿的证据,如果没有这个证据,我也不会轻易写这篇文章。

从文章内容来看,文字十分犀利,开头就来了一个严厉的拷问:BEYOND作为在香港极出名、极受欢迎的乐队,为什么黄家驹会死在日本?

插播一句,单就罗大佑这句BEYOND在香港“极出名”“极受欢迎”,就足以打脸很多喷子一直说BEYOND“当年在香港根本不红”“就是支二流乐队”“在香港混不下去才跑去日本”等言论。需知,罗大佑自1987年定居香港,1990年在香港创办音乐工厂,此后多年一直留在香港,他是BEYOND在香港崛起、辉煌、出走,直到黄家驹的陨落全过程的见证者。

罗大佑说,黄家驹的死,暴露了香港某种层面的社会、人心的问题,大家都只浮于表面地关注黄家驹过世这件事,却没人去深入思考这件事的前因后果。

到底是谁害死了黄家驹呢?

BEYOND的歌迷别责怪日本人了,冲动与激情之下,骂骂日本人或是骂骂记者是可以理解的,但是日本人并没有害死黄家驹。上电视是需要的,只是不幸出了意外。

那黄家驹为什么是在日本发生意外,而不是香港呢?罗大佑说,原因是“家驹觉得在香港搞音乐没有什么前途,所以转往日本发展”。为什么在香港搞音乐没前途呢?罗大佑说,是因为“香港歌坛是一个极不尊重原创音乐的地方”。

这样公然抨击香港歌坛的言论,直接呼应了黄家驹的那一句“香港没有乐坛,只有娱乐圈”,同为原创音乐人,真可谓惺惺相惜。

罗大佑同时解释了BEYOND选择前往日本的理由:

日本是一个极尊重原创音乐的市场,市场内排行榜的前100名之内,原创音乐超过90%以上。在日本改编歌曲或抄歌,是乐坛及社会最看不起的一种行为。

而这种人家最看不起的抄歌作风,在香港却是最受欢迎的,占粤语市场的70%以上,抄日本歌、抄英文歌、西班牙歌……

BEYOND乐队坚持原创,因为这是音乐的基本尊严。而别人只要抄抄歌、张张嘴就行了,这种完全不公平的竞争之下,BEYOND如何有尊严地在香港生存……

这个大家都知道,当年香港歌坛的流行歌曲,多数都是引用日本过来的曲,进行中文填词后演唱。可见,小小一个日本,确实是一个非常成熟的、原创力旺盛的音乐市场,正因为这样,黄家驹才选择前往日本发展。所谓“人往高处走”啊。那些想当然的喷子说BEYOND是因为在香港混不下去才去日本,说得好像日本乐坛是谁都可以去混的地方一样。显然恰恰相反,只有对自己的音乐有充分自信,不想在翻唱之都同流合污的音乐人,才会勇闯日本乐坛好吗。

罗大佑整篇文章,表达的意思就是,香港不尊重原创,自己没有在音乐上的觉悟和尊严,一味靠翻唱外国歌曲来娱乐大众,而像黄家驹这样有态度的原创音乐人却得不到足够的尊重,所以他们被逼远走他乡。虽然黄家驹死亡的直接原因是舞台事故,但间接凶手却是容不下人才的香港娱乐圈。

这个是有道理的。打个浅显的比方,一个孩子在家庭中长期遭受父母冷漠对待甚至家暴,后来孩子负气出走,在外面不幸遭遇车祸去世,难道大家只会骂肇事司机,而冷漠的父母却不用受到道德谴责吗?

有人说,罗大佑这篇文章写得并不怎么样,有的地方重复罗索,有的词句表达也略显潦草……

没错,这并不是一篇形式特别工整、内容特别精彩的“美文”,但恰恰是因为这样,让我看到了罗大佑下笔时的真情实感,他的文字中充满激愤,充满力量,这种情绪的宣泄,容不得他斟酌再斟酌,润色再润色……

至少,他表达了想表达的内容,也批判了要批判的对象。整个香港,有几个人能像他这样懂黄家驹的遭遇?有谁敢这样直接扯下香港歌坛的遮羞布?

也许这就是英雄惜英雄吧,同样的才情,同样的傲骨,这是真正的原创音乐人品格。

30年前,黄家驹失望地丢下一句“香港没有乐坛,只有娱乐圈”后,便率BEYOND东渡日本,去寻找他们的音乐理想。

1993年6月24日,因新专辑宣传需要,黄家驹在日本富山电视台录制一档节目,中途发生舞台事故,黄家驹跌成重伤,一周后不治身亡。

消息传回香港后,极为震动,在香港出殡期间,一度引发万人空巷、交通瘫痪的局面。黄家驹的过世,成为当时香港轰动一时的社会事件。

对,是社会事件,而不是娱乐新闻。下面要说的罗大佑,在文章中强调过这句话。

罗大佑,当时作为已经享誉华语乐坛的一位教父级音乐人,在面对黄家驹之死,他又有什么样的看法呢?

多年来,关于罗大佑与黄家驹两位音乐人,网上一直流传着一句话,说是罗大佑这样评价过黄家驹:“香港没有真正的音乐人,除了黄家驹!

这句话到底是真是假呢?很多人信以为真,老梁也曾在节目中说过。但我不敢轻易相信,一是并没有确凿的出处,二是我觉得罗大佑应该不会说这样过于偏激的话。

但是,在黄家驹过世后,罗大佑确实有明确发声,他在香港杂志上撰文,愤怒地表达了自己对这个事的看法,也炮轰了香港乐坛不尊重原创,间接成为害死黄家驹的凶手这一事实。文章的题目叫《是谁害死家驹》,下图是刊物页面截图。这是比较确凿的证据,如果没有这个证据,我也不会轻易写这篇文章。

从文章内容来看,文字十分犀利,开头就来了一个严厉的拷问:BEYOND作为在香港极出名、极受欢迎的乐队,为什么黄家驹会死在日本?

插播一句,单就罗大佑这句BEYOND在香港“极出名”“极受欢迎”,就足以打脸很多喷子一直说BEYOND“当年在香港根本不红”“就是支二流乐队”“在香港混不下去才跑去日本”等言论。需知,罗大佑自1987年定居香港,1990年在香港创办音乐工厂,此后多年一直留在香港,他是BEYOND在香港崛起、辉煌、出走,直到黄家驹的陨落全过程的见证者。

罗大佑说,黄家驹的死,暴露了香港某种层面的社会、人心的问题,大家都只浮于表面地关注黄家驹过世这件事,却没人去深入思考这件事的前因后果。

到底是谁害死了黄家驹呢?

BEYOND的歌迷别责怪日本人了,冲动与激情之下,骂骂日本人或是骂骂记者是可以理解的,但是日本人并没有害死黄家驹。上电视是需要的,只是不幸出了意外。

那黄家驹为什么是在日本发生意外,而不是香港呢?罗大佑说,原因是“家驹觉得在香港搞音乐没有什么前途,所以转往日本发展”。为什么在香港搞音乐没前途呢?罗大佑说,是因为“香港歌坛是一个极不尊重原创音乐的地方”。

这样公然抨击香港歌坛的言论,直接呼应了黄家驹的那一句“香港没有乐坛,只有娱乐圈”,同为原创音乐人,真可谓惺惺相惜。

罗大佑同时解释了BEYOND选择前往日本的理由:

日本是一个极尊重原创音乐的市场,市场内排行榜的前100名之内,原创音乐超过90%以上。在日本改编歌曲或抄歌,是乐坛及社会最看不起的一种行为。

而这种人家最看不起的抄歌作风,在香港却是最受欢迎的,占粤语市场的70%以上,抄日本歌、抄英文歌、西班牙歌……

BEYOND乐队坚持原创,因为这是音乐的基本尊严。而别人只要抄抄歌、张张嘴就行了,这种完全不公平的竞争之下,BEYOND如何有尊严地在香港生存……

这个大家都知道,当年香港歌坛的流行歌曲,多数都是引用日本过来的曲,进行中文填词后演唱。可见,小小一个日本,确实是一个非常成熟的、原创力旺盛的音乐市场,正因为这样,黄家驹才选择前往日本发展。所谓“人往高处走”啊。那些想当然的喷子说BEYOND是因为在香港混不下去才去日本,说得好像日本乐坛是谁都可以去混的地方一样。显然恰恰相反,只有对自己的音乐有充分自信,不想在翻唱之都同流合污的音乐人,才会勇闯日本乐坛好吗。

罗大佑整篇文章,表达的意思就是,香港不尊重原创,自己没有在音乐上的觉悟和尊严,一味靠翻唱外国歌曲来娱乐大众,而像黄家驹这样有态度的原创音乐人却得不到足够的尊重,所以他们被逼远走他乡。虽然黄家驹死亡的直接原因是舞台事故,但间接凶手却是容不下人才的香港娱乐圈。

这个是有道理的。打个浅显的比方,一个孩子在家庭中长期遭受父母冷漠对待甚至家暴,后来孩子负气出走,在外面不幸遭遇车祸去世,难道大家只会骂肇事司机,而冷漠的父母却不用受到道德谴责吗?

有人说,罗大佑这篇文章写得并不怎么样,有的地方重复罗索,有的词句表达也略显潦草……

没错,这并不是一篇形式特别工整、内容特别精彩的“美文”,但恰恰是因为这样,让我看到了罗大佑下笔时的真情实感,他的文字中充满激愤,充满力量,这种情绪的宣泄,容不得他斟酌再斟酌,润色再润色……

至少,他表达了想表达的内容,也批判了要批判的对象。整个香港,有几个人能像他这样懂黄家驹的遭遇?有谁敢这样直接扯下香港歌坛的遮羞布?

也许这就是英雄惜英雄吧,同样的才情,同样的傲骨,这是真正的原创音乐人品格。

}

  “6月”对于Beyond乐队有着不同寻常的意义,黄家驹的生日、1983年6月20日Beyond乐队正式成立、黄家驹坠台身亡日。林林总总的纪念活动时刻提醒着大家,6月既是Beyond成军30周年,又是黄家驹去世20周年。昨天,黄家强在京举办歌迷见面会(见图),基调不是回忆而是精神的延续。

  尽管昨天是黄家强出道多年来第一次在北京举办歌迷见面会,但当他弹着吉他与歌迷一起合唱《海阔天空》、《真的爱你》等熟悉的歌曲时,台上台下瞬间打成一片。昨天下午活动结束后,黄家强便匆匆乘机赶回香港,因为今天是黄家驹去世20周年忌日,“每年的这一天,我都会一个人在家纪念家驹,不会见任何人。”

  黄家强谈到自己和黄家驹青少年时代的情义,“家驹外向,我内向,他带着我去一个水塘游泳,现在会觉得那里很危险,但那个时候觉得有哥哥在什么都不用怕。他带着我们组成乐队,去录音棚排练,我生命中很多时光都是和他一起度过的。”今年年初黄家强写了首新歌名为《好好》,专门送给哥哥,“这首歌是我想跟他说的话,我想告诉他我们过得很好,让他不要担心。”当被问及与黄贯中的微博口水战时,他称,请大家不要想太多,“我们都在努力做音乐”。

  现场歌迷大多年纪不大。女歌迷问黄家强,为什么歌迷既有“70后”又有“90后”?黄家强称因为Beyond的精神渗透到生活的各方面,“Beyond对音乐的态度是执著和坚持,而这种态度放在其他方面也是成立。”黄家强称,Beyond 30年对他来说是个很重要的年份,“我很荣幸是Beyond的一员,我希望这个名字可以保存下来,大家可以用这个名字做自己的精神汲取,继续Beyond的音乐精神。”

  香港作词人刘卓辉是与Beyond一起成长的音乐人,由他填词的《大地》是Beyond传唱度最广的曲目之一。在刘卓辉的记忆中抹不去的是1988年和Beyond第一次到北京开演唱会。

  1990年Beyond的专辑在内地第一次发行。在这种情况下,1988年Beyond仍在北京首都体育馆举办了两场演唱会,“彩排的时候家驹跑到体育馆门口想看看外边的情况,结果有黄牛跑过来跟他推销门票。演唱会开场的时候体育馆里坐得满满的,但因为歌曲大部分是粤语的,唱到一半就有人开始离开。”谈到乐队仍能吸引年轻歌迷,他称是因为作品“不老气”。

  1993年黄家驹去世后很多评论认为Beyond失去了灵魂人物,但刘卓辉却有不同看法,“黄家强、黄贯中、叶世荣这三个人不只是黄家驹的伴奏乐队,他们四个人是合作关系,后期三个人表现也不差,我反而觉得他们的音乐上更摇滚、更不妥协。20年前的听众还没有那么接受摇滚乐,而现在的人比较能接受。再过十年大家如果还喜欢摇滚乐,我想Beyond还会继续流行。”谈到Beyond乐队复合的话题时,刘卓辉称,“复合”不一定非要选在特殊年份里,“我想我和全世界的歌迷一样一直希望他们在今年能有一场演出,但大家的人生轨迹、心态不是很同步,三个人的想法这个时候可能不在一个点上,但这个不要紧,今年不做,明年、后年也可以做,任何时候都可以。其实只要大家觉得Beyond在一起,他们就在一起。”

  励志精神鼓舞90后

  歌迷们抱着大包小包各种礼物登台,热情令黄家强几乎招架不住。一位歌迷拿出一本剪报册,其中收集了过去20年来与Beyond相关的报道和照片。时光带走了黄家强青涩的模样,却将Beyond的歌声留在歌迷的心中。这些青年的面孔究竟是怎样爱上Beyond?

  “我1993年出生,2006年开始喜欢Beyond。”小凯是众多年轻面孔中的一员,穿着统一的歌迷T恤,正面印着黄家驹的照片,背面是自己的名字。“我14岁时,哥哥听Beyond我就跟着听,后来我去网吧,把歌下载到Mp3里。”小凯称,Beyond的音乐最大的魅力在于励志,不管自己在工作还是生活中遇上不顺心的事情,都会听Beyond的歌。“有些人说‘90后’追星族是脑残,但我没把钱花在买专辑、看演唱会上,当然这也是因为我开始接触他们时Beyond已经解散。但我是真心喜欢他们的音乐,有些口水歌传唱三个月就消失了,而《海阔天空》我7年来已经听了成千上万遍。”

  小凯所在的歌迷会中既有像他这样的“90后”,也有“70后”,甚至还有11岁的“00后”。进入6月以来,小凯已经参与了两次大型纪念Beyond的活动。“6月1日儿童节,我们组织了60名歌迷到山东临沂贫困山区的一所小学,教孩子们弹吉他唱Beyond的歌。10日是黄家驹的生日,1988年他们第一次到北京开演唱会的时候曾去过长城,所以那天我们到长城上纪念家驹,大家一起弹着吉他唱起Beyond的《长城》,仿佛这些年家驹从来没离开过。”

  歌坛组合想当常青树并不容易,不论是Beyond还是小虎队,或者无印良品这些已经解散的组合是否能复合总是会被媒体反复提起,但像小凯这样的歌迷对复合一事却并不在意,“Beyond其他三位成员已经各自发展多年,音乐上风格独立,这个时候让他们复合不实际。在微博上看到他们争吵我们会伤心,看到他们相互转发和评论我们会觉得温暖,他们不用复合,心在一起就可以。”

  这些年看过许多演出活动现场歌迷的状态,Beyond的歌迷可以说是最特别的,他们胸前照片上的黄家驹已经去世整20年了,他们嘴里不断呐喊的Beyond也已经解散了,但这些似乎对他们完全没有任何影响。

  谈起Beyond,我对面的小歌迷神采飞扬,似乎有说不完的话。他告诉我接下来大家还有活动,“我们一会儿准备一起去唱歌,今天晚上还要一起点蜡烛为家驹守夜。”而他口中的唱歌可不是去KTV。还没等到我走出活动场所的门口就已经见识到了。有七八个歌迷占据了一个两平方米见方的台阶唱着Beyond的《海阔天空》,在这样一个跟灯光舞美、美工布景完全无关的露天舞台上,有人吉他弹得很动情、有人干唱唱得很带劲儿,一个临时乐团和一种永恒的旋律在犄角旮旯里碰撞出了感人的火花。这个时候我突然明白,虽然黄家驹去世了,虽然乐队解散了,但Beyond已经成为一种精神的代名词,所以它既不会变老,也不会灭亡。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黄家驹死亡真相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