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血红安中刘铜锣的原形是谁?

  刘铜锣,是与方杠子、戴慧平同年同月同日生的黄安(红军时期改县名红安)三兄弟。在一起念私塾、斗军阀的少年时代义结金兰,成为生死兄弟。长大后,参加了黄麻起义的刘铜锣、方杠子逐渐成长为骁勇善战的红军年轻将领,而戴慧平则成为备受器重的国民党青年军官。在鄂豫皖苏区“围剿”与反围剿的斗争中,三兄弟战场上是对手,私底下却依然是兄弟。方蕾、曹丽君则作为三兄弟青梅竹马的伙伴,在共同的革命历程中结下了可歌可泣的友情加爱情。rnrn  红军时期,刘铜锣从黄麻起义第一个杀进黄安城的大英雄,到私自动用红军第一架飞机“列宁”号血战红安,再到与左倾冒险思想作斗争,直至发明“水牛阵”成功突围渡江,一代战将性格鲜明,战功赫赫。rnrn  抗日战争爆发,刘铜锣三兄弟再次携手,从保卫家乡红安到奇袭日军机场、从击毙日军联队长到方蕾不幸被俘牺牲,直到刘铜锣刀劈日酋取得抗战胜利,兄弟三人在纷飞战火中经历了一次次的生死考验。方杠子还邂逅了一段与日本女子宽子的凄美爱情。rnrn  解放战争时期,刘铜锣的中原军区面对戴慧平的大兵压境,一曲精彩的“空城计”让国民党三十万大军对六万中原解放军的“包饺子”阴谋化为泡影。此后,从辽沈战役、平津战役、渡江战役一路南下,势如破竹的纵队司令刘铜锣,在福建前线追上了老朋友又是老对手戴慧平,兄弟情、家国恨再次上演,最后刘铜锣义释戴慧平,救回了方杠子。rnrn  1955年,刘铜锣被授予中将军衔,而因战争致残的方杠子却成为“无衔将军”。rnrn  改革开放后,身为台湾富商的戴慧平回家乡红安投资,与刘铜锣、方杠子再次相聚,宽子与杠子的日本女儿方小蕾也来到生父身边团聚。rnrn  渡尽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红安籍铁血战将的战争传奇化作了一座座不朽的丰碑。rn
}

人民網北京11月17日電  《亮劍》中的李雲龍、《沙家?》中的郭建光、《鐵血紅安》中的劉銅鑼……這些革命劇中的英雄人物原型都來自於同一個地方——“共和國第一將軍縣”紅安。近日,由趙文卓主演的熱播劇《鐵血紅安》在京召開研討會。據悉,該劇講述了男主人公劉銅鑼(趙文卓飾)等勇士打土豪、分田地、保衛家鄉紅安、抗擊日本侵略者、實現民族解放的故事。

詮釋“血性”與“人性”

文藝評論家李准認為,紅安人民對中國革命做出的犧牲無可取代,其所凝聚成的紅安精神,是留給我們的一筆寶貴財富,應該濃墨重彩地在文藝創作中呈現。《鐵血紅安》就是這樣一部詮釋“血性”與“人性”、追求公平與夢想的優秀作品。文藝評論家仲呈祥說,該片印象最深的是這部作品用審美方式形象化地塑造了重理想、講信仰、有骨氣、有硬氣的中國精神,“傳奇不離奇,戲劇不戲說,傳情不濫情。既有地方特色與傳統文化,又有時代特色和引領作用,是體現習近平總書記在文藝座談會上新要求的一部成功之作、創新之作,也可能成為一部由‘高原’走向‘高峰’的精品。

走出不一樣的“李雲龍”

“《鐵血紅安》最大的特色是塑造了英雄人物的成長轉變。劇中表現了劉銅鑼從少年、中年到老年的不同情況,而亮劍中的李雲龍,一出場就是基本定型的人物形象。劉銅鑼出場是少年學童,懲惡揚善,做了老君山的山大王。從土匪頭轉變為紅軍戰士,再轉變成我軍的高級將領。”原《解放軍報》文化部主任、著名文藝評論家陳先義認為,與以往的同類題材相比,《鐵血紅安》始終堅持唯物主義歷史觀的創作方法,勾勒了劉銅鑼、方杠子、戴慧平三個同年同月同日生的異姓兄弟,少年一起讀書,一起斗軍閥,除暴安良,在共同的理想下結成好兄弟,長大后卻分別走上了不同道路的故事。同時,作品中多處寫到左傾錯誤給革命造成的挫折,對黨歷史錯誤毫不回避。

揭秘“劉銅鑼”人物原型

“小小黃安,人人好漢,銅鑼一響,四十八萬,男將打仗,女將送飯。”正是這首經典歌謠給了該劇編劇朱蘇進以創作的靈感,成為劉銅鑼這個藝術形象的原形。“他並非是某個特定的人物,而是集中展現了二百多個將軍身上突出的品質和紅安人的草根精神——固執,頑強,‘鑼聲’一響,就能進入巔峰狀態。”中國作協全委、影視文學委員會副主任范詠戈透露:“原來歌謠中不叫‘銅鑼一響’,叫‘銅鼓一響’,為了加強人物的鮮明特征改叫‘銅鑼’。朱蘇進過去的《我的兄弟叫順溜》,主人公本來不叫順溜,叫陳二雷,也是為了加強人物的鮮明性而改成‘順溜’的。”(邱笑笑)

(責編:王鶴瑾、黃維)



}

 图为:红安影视城一角。

 图为:《铁血红安》剧照。

 图为:红安影视城中的枪械道具。

图为:电影《全城高考》获华表奖。

  湖北日报讯 本版采写:记者陈春保严运涛通讯员雷电周勇

  87年前的今天,黄安(今红安县)一声锣响,3万农民自卫军和义勇军打响了鄂豫皖武装革命斗争的第一枪。

  此后,红安革命先烈足印踏遍大江南北,从他们中,先后走出了200多位将军。

  11日晚,电视剧《铁血红安》在央视一套黄金档开播。由湖北省委宣传部、湖北广播电视台、黄冈市委宣传部、红安县委联合录制的这部红色大戏,再现了87年前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

  在这个值得纪念的日子,让我们走进《铁血红安》的台前幕后,重温这片红土地上的红色传奇。

  《亮剑》中李云龙,原型是王近山中将;《沙家浜》中郭建光,原型是刘飞中将……近年热播的革命剧中,不乏红安籍将军的身影。《铁血红安》一开播,剧中人物刘铜锣(赵文卓饰)就引起了观众的关注。敲着铜锣打冲锋,光着膀子拼刺刀,从占山为王到下山革命,再到开国将军……这位敢作敢为、义薄云天的硬汉,原型又是谁?

  在红安,一度有人提出:刘铜锣的原型是刘福胜将军。

  这并非没有依据,两人确有诸多相似的地方:《铁血红安》中,刘铜锣带领方杠子、安娃子等人参加工农红军,身经百战,九死一生。暮年,在伴随一生的铜锣声中逝世,成为红安籍223位将领中唯一在家乡去世的人;

  刘福胜是红安县华家河镇方刘冲人,1931年参加工农红军,南征北战,建国后被授予少将军衔。1994年12月20日,刘福胜在红安“希望工程”建设现场逝世,是唯一在家乡去世的红安籍将军。

  到底是不是刘福胜?让我们听听编剧朱苏进怎么说。

  朱苏进,军旅作家、国家一级编剧,曾参与创作《鸦片战争》、《康熙王朝》、《我的兄弟叫顺溜》、《让子弹飞》等影视作品。他回忆,创作《铁血红安》时,他曾多次到红安采风,最终从两百多个将军的鲜活故事中凝炼出了“刘铜锣”这个英雄。“刘铜锣身上可以找到很多将军的共同点。他们固执,顽强,‘锣声’一响,就能进入巅峰状态。”

  接受媒体采访时,主演赵文卓也认为,刘铜锣“为人正直豪爽,打仗勇猛果断,战法不拘一格”,浓缩了众多红安将军的经历与个性。

  黄安谣背后的革命传奇

  “小小黄安,人人好汉;铜锣一响,四十八万;男将打仗,女将送饭……”《铁血红安》开播,让脍炙人口的黄安谣再次唱响。

  在黄麻起义87周年之际,从荧屏上看到家乡英雄闪耀的青春,红安人很兴奋。“《铁血红安》圆了几代红安人的梦。”县长田胜辉说。

  1927年11月13日,3万黄安、麻城农民自卫军和义勇军,攻打黄安县城,史称“黄麻起义”。此后,为捍卫革命火种,红安儿女付出了沉重代价。地方志记载:在革命战争年代,红安有14万英雄儿女献出了宝贵生命,占全县人口三分之一。“红四方面军中每3名指战员中就有1名红安人,每4名牺牲烈士中就有1名红安人。”“两百个将军同一个故乡,是中国乃至世界军事史上的奇迹。”红安人自豪中透着悲壮。“《铁血红安》将为观众诠释朴诚勇毅、不胜不休的红安精神,致敬革命先烈。”该剧总导演路奇说。“透过刘铜锣这个人物形象,人们可以清晰地看到铁血战将们智勇双全、不胜不休的战争传奇,看到人民军队由弱到强、百炼成钢的成长壮大历程。”总制片人孟凡耀说。

  《铁血红安》中的黄安县城,古色古香。

  这座城在哪?就在红安县城关镇似马山文化旅游产业园里,名叫中国红安将军影视城。它以上世纪二三十年代黄安县城为模板,有城楼、县衙、民居等14座建筑群,占地46亩。

  这里是《铁血红安》拍摄基地。

  影视城的城门楼成为拍摄的“重头戏”。第一次“轰炸城门”的不是别人,正是“功夫皇帝”赵文卓饰演的刘铜锣。在黄麻起义中,刘铜锣将自己捆绑在红军唯一的一架飞机“列宁”号机翼上,俯冲投掷手榴弹,最终夺取了黄安县城。

  之后,刘铜锣率领新四军狙击日军侵略红安县城时,城门楼被炸毁。为再现战争的残酷,这出戏采取了实景拍摄,炸毁了这座耗资数十万精心搭建的城楼。对此,路奇有自己的考量:共和国的开国将军,都是在枪林弹雨中搏杀出来的,《铁血红安》要尽可能还原将军成长的历史时空。《铁血红安》的拍摄,让红安将军影视城成了远近闻名的旅游景点。数据显示,影视城每年可接待游客百万人次。

  看准商机,投资商又相继在红安建设了东方战场影视基地和楚剧艺术传承中心。依托这些资源,红安组建了4家影视产业公司。

  据介绍,继《铁血红安》之后,又有10部影视剧在红安取景拍摄。其中《战将》已在央视8套黄金时段播出;《血符》、《李先念》、《东方战场》等明年将陆续在央视1套黄金时段播出。

  红安群众演员感动导演

  《铁血红安》开播,在红安,最激动的莫过于那些积极参演的群众。“我报名只是想演一个群众,剧组审查后,却让我演了一个日本少佐。”方正笑着说。

  今年29岁的方正是红安是社保局工作人员。《铁血红安》剧组挑选群众演员时,方正被导演一眼看中。第一天,导演让他饰演一个国民党军官,但第二天,导演又说,他的外形更适合出演日本军官。

  方正说,其实他不愿意演日本军官,他期盼饰演一个正派的角色。第一次拍戏,他总是不能进入角色,多次被叫停,导演就让他反复揣摩日本兵的凶残和狠毒。渐渐地,方正开始进入角色,把日本军官的阴险和狡诈刻画得入木三分。

  有一次,拍一场日本大佐挥手打他的戏,按照剧本要求,方正要一下子跪在地上。因为太投入,方正没有注意到地上有颗石子,跪下去后一阵剧痛让他差点晕了过去……

  没有台词,王章一只是最普通的群众演员之一。让他记忆最深刻的一场戏是,日本兵扫荡,他和村里人一起跑到附近山上躲藏,眼睁睁看着日本兵烧毁了房子。等日本兵走后,他们返回家中,悲痛不已。按照要求,他们假哭就行,但目睹了日本兵的残暴,王章一和其他群众演员都流下了真眼泪。“当时的场景,连导演也感动了。”王章一说。

  2008年,黄冈首部胶片电影《黎明行动》在长春开机。

  2010年,黄冈宏达集团自主投资拍摄了高清数字电影《城市名片》。

  2011年10月,黄冈主导与北京公司合拍的电影《守护童年》获第28届中国电影金鸡奖。

  2012年4月,全黄冈元素电影《全城高考》在黄州开机。

  2013年3月,黄冈与中国电影集团合拍青春题材电影《青春派》。

  2014年,电影《梦行者》在罗田开机。

  影视黑马 黄冈制造

  从零起步,连摘5项电影大奖

  从黄冈走出的大戏,可不止一部《铁血红安》。

  两个月前,第13届全国“五个一工程奖”在京颁奖,黄冈电影《青春派》榜上有名。该剧由黄冈广电数字传媒有限公司等出品,去年8月在全国影院同步上映,上映10天内票房累计突破2600万元。“《青春派》的获奖标志中国电影的‘黄冈制造’已走向全国。”黄冈市委宣传部部长王立兵说。

  此前,黄冈电影《黎明行动》就曾斩获全国“五个一工程奖”,开创了全国地市级广电部门主导创作生产并获此殊荣的先河。

  此外,2011年,“黄冈制造”的电影《守护童年》获中国电影金鸡奖;2013年,电影《青春派》和《全城高考》同时获得中国电影最高奖华表奖。

  一个经济并不发达、从未拍过电影的地级市,短短6年连拍了6部电影,并接连斩获5项中国电影界顶级奖项,被业界誉为“黄冈现象”。

  6部电影不花财政一分钱

  电影,烧钱的行当;黄冈,财政穷市。拍电影,钱从哪来?

  黄冈市广电局党组书记朱鸿儒说:从个人借钱到市场融资,黄冈走出了独具特色的“寻钱”之路。

  2008年,黄冈决定试水拍一部电视剧,片名《小镇勤务员》。但因无钱而夭折。

  执着的黄冈人不愿放弃。当时,恰好有一个战争题材的剧本《黎明行动》。“黄冈是革命老区,战争题材是表现黄冈特色的最佳载体。”黄冈人决定开拍首部电影。

  非议接踵而至。有人说,拍什么电影呀,那是人家经济发达地区干的事;也有人说,如果拿国家的钱投资“打水漂”,这个责任谁来负?

  顶住压力,黄冈电影人艰难前行。“没拍电影前不知道,连群众演员都是给一天钱干一天活,没钱就没人干活。”朱鸿儒说。无奈之下,时任黄冈市广电局局长范从政拉下脸皮,找到他的两个学生借来300万元,勉强把电影拍完。

  第一批电影拷贝出炉,上海艺术审查委员会和上海电影集团审看后评价:很不错。黄冈电影人心中的一块石头才落地。

  不久,该片荣获省“五个一工程”特等奖、中宣部“迎接新中国成立60周年重点影片”;2009年,一举夺得全国文艺最高奖项,实现了黄冈文化史上的全国“五个一工程奖”零的突破!《黎明行动》一炮打响,黄冈人拍电影的信心更足,敏锐的社会资本也开始进军黄冈电影产业。

  2009年,黄冈筹拍电影《全城高考》,本地企业湖北远东卓越科技公司投资60万元请人写好剧本。北京某影视公司抢先买下剧本,并与华夏电影公司、黄冈企业联手投资920万元。该剧全国上映斩获2000万元票房收入,并荣获第15届中国电影华表奖。

  2010年,《全城高考》的姊妹篇《青春派》开拍,由中影集团投资1000万元,票房收入高达4000余万元。

  2008年至今,连拍6部电影,总投资额超过4000万元,但黄冈市财政没掏一分钱。

  红土地上的“黎明行动”

  “《铁血红安》登陆央视一套,宣告黄冈影视产业开启新的‘黎明行动’。”作为黄冈影视产业的拓荒者,范从政说。

  10天前,反映中国梦、少年梦的农村题材电影《梦行者》在罗田开拍,范从政这些天一直在忙活着。

  黄冈人文底蕴深厚。黄梅戏、黄梅禅宗传说、李时珍传说、岳家拳等民间文化遗产绚丽多彩,一代文豪苏东坡、活字印刷术发明人毕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刘铜锣将军简介铁血红安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