凭阅读把别人的经验内化成自己的吗?

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心理学试题库含答案

1. 1903年,在美国出版第一本《教育心理学》的心理学家是(1.1)

A.桑代克B.斯金纳C.华生D.布鲁纳[A]

2. 20世纪60年代初期,在美国发起课程改革运动的著名心理学家是(1.2)

A.桑代克B.斯金纳C.华生D.布鲁纳[D]

3. 已有研究表明,儿童口头语言发展的关键期一般在(2.1)

4. 儿童形状知觉形成的关键期在(2.2)

5. 人格是指决定个体的外显行为和内隐行为并使其与他人的行为有稳定区别的

A.行为系统B.意识特点C.综合心理特征D.品德与修养[ C]

6. 自我意识是个体对自己以及自己与周围事物关系的(2.4)

A.控制B.基本看法C.改造D.意识[ D]

7. 广义的学习指人和动物在生活过程中,(凭借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相对(3.1)

A.地升华B.发挥C.表现D.持久的变化[ D]

8. 桑代克认为动物的学习是由于在反复的尝试—错误过程中,形成了稳定的

A.能力B.技能C.兴趣D.刺激—反应联结[D ]

9. 提出经典条件反射作用理论的巴甫洛夫是

A.苏联心理学家B.美国心理学家C.俄国生理学家和心理学家D.英国医生[C ] 10. 先行组织者教学技术的提出者是美国著名心理学家

A.斯金纳B.布鲁纳C.奥苏伯尔D.桑代克[C ]

11. 根据学习动机的社会意义,可以把学习动机分为(4.1)

A.社会动机与个人动机B.工作动机与提高动机C.高尚动机与低级动机D.交往动机与荣誉动机[ C]

12. 对学习内容或学习结果感兴趣而形成的动机,可称为

A.近景的直接性动机B.兴趣性动机C.情趣动机D.直接性动机[ A]

13. 由于对学习活动的社会意义或个人前途等原因引发的学习动机称作

A.远景的间接性动机B.社会性动机C.间接性动机D.志向性动机[A ] 14. 由于个体的内在的需要引起的动机称作

A.外部学习动机B.需要学习动机C.内部学习动机D.隐蔽性学习动机[C] 15. 由于外部诱因引起的学习动机称作

A.外部学习动机B.诱因性学习动机C.强化性动机D.激励性学习动机[ A] 16. 学习迁移也称训练迁移,是指一种学习对(5.1)

A.另一种学习的影响B.对活动的影响C.对记忆的促进D.对智力的影响[ A] 17. 下面的四个成语或俗语中有一句说的就是典型的对迁移现象。

A.举一反三B.聪明过人C.思维敏捷D.物以类聚[ A]

18. 下面所列举的迁移种类领域中,有一种是错误的。

A.态度学习迁移B.情感迁移C.知识与技能迁移D.气质迁移[ D]

19. 下述所列的迁移说中有一种被认为是缺乏科学根据的:

A.形式训练迁移说B.同化学习迁移说C.经验类化迁移说D.认知结构迁移说[ A]

}

“语文为王”是教育界2018年的高频热词,“得阅读者得语文”,教育迎来了“阅读为王”的时代。面对“阅读为王”,近几年一直被重视的教师专业阅读则显得更加重要和迫切。对于教师来讲,无需再问“为什么读”,而是要问“读什么,怎么读”。拿起书来,读书要趁早。

百年前的国文课本《共和国教科书》小学二年级第一课《读书》中说:“学生入校,先生曰:汝来何事?学生曰:奉父母之命来此读书。先生曰:善。人不读书,不能成人。”书是什么?是人类已有的知识、智慧和美的遗产,读书就是继承这些遗产,成长自己,服务人类。

但不知从何时开始,上学和读书无关,除了课本。远离了阅读的教与学,把师生逼进了“刷题”应试的死胡同——学生学成了“空心人”,教师陷入职业倦怠的“深渊”。而要想破解这一困局,首要迫切的是,教师要做一个真正的读书人。

令人欣慰的是,越来越多的教师认识到了读书的重要性。

内蒙古兴和县育才小学教师史玉仙,是入职不到一年的“新教师”,在课改推进的过程中,她感到自己急需“充电”。于是,史玉仙这学期买了两箱书,但没有一本完全读完,一是时间不够,二是大部分读不懂。

2018年11月23日,由中国教师报和乌兰察布市教育局共同组织的“经典阅读·教师深度读书会”成立并举行了第一次读书活动,100多名来自全市各旗县区的教师参与其中。许多人和史玉仙一样,带着一系列问题与困惑而来:面对浩瀚书海,到底该读什么?想读的书读不懂怎么办?读书后,如何运用书本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

教师的专业阅读是因教师职业的特殊要求而产生的。教师是学生成长过程中的特殊资源。基于这种角色要求,教师的专业阅读应该围绕充分认识和深刻理解学科(课程)、学生和教育而展开。

随着课改的推进,如何实现“深度学习”是教师遇到的难题,当学习不能往纵深拓展,自主、合作、探究往往只能流于形式。教师作为“平等中的首席”,对所学知识的认知和理解深度是课堂学习深度的决定性因素。

以语文教师为例。当下,中小学语文课本的基本形式是“文选”。面对“课文”,教师要有清晰的认知:为什么用这一形式?选文的依据是什么?选文基于怎样的目标?所选文章的作者情况是什么?该文在作者的哪部文集中?该文集其他文章熟悉多少?该作者同时代的同风格、同题材的其他作品是怎样的?

因为内容(题材)和形式(文体及表达方式)的双重需求,语文课本的选文广涉万有、众体兼备。“课文”好像是装在花篮里的花叶;花篮里的花朵和叶片,来自不同的树木——书,来自不同的森林,来自不同的地域和气候。就某一篇课文来说,教师应该了解这一片叶子的从属和由来,进而了解其所属、所来诸端。

因此,一名学科教师对所教知识的认知与理解,在微观上,要对所教学科内部结构有充分认识;在宏观上,要找到该学科在人类整个知识谱系中的坐标。其知识谱系的广度与深度决定着学习的深度和广度。何以建立这样的认知?唯有广泛深入的阅读。一名优秀的语文教师,需具备文学史、创作、鉴赏、文本解读、语言、修辞、语法等修养。

上海外国语学校教师樊阳,20多年来一直带领学生坚持课外经典阅读。穿梭在中外人文经典书籍中的他,认为“以单篇课文为中心,以教师讲述为主体的传统语文教学模式是语文教学问题丛生的根本症结所在”。运用母语进行书面和口头交流,特别是文学文化作品交流应该是母语学习的核心。而语文课本的局限就在于单篇课文的集合难以体现母语学习的深度与广度。

因此,语文教师要在自己阅读认知的基础上,通过教学在课文与书籍之间架起一座桥梁,把学生从“课文”送到书的世界中,带入深而广的学习过程。

每个学科都有自己的特点,但无疑,教师都要站在学科知识谱系中面对教材,只有将“花与叶”还原于“森林”中,“深度学习”才有可能发生。

“人学”之书 滋养心灵

毋庸置疑,学科知识的阅读是教师的必修课。但除此之外,提到专业阅读,教师们还须想到阅读心理学、教育学书籍,以了解各年龄段学生的身心发育特质,了解关于学习和教育的基本理论。

正如致力于教师专业阅读10余年的山西师范学院教师郝晓东所言:“不阅读皮亚杰、维果茨基等大家的著作,不研究元认知、高级心理机能等理论,如何能真正领会学习的发生?不研究阿德勒《儿童的人格教育》和埃里克森《统一性:青少年与危机》,如何理解生命成长规律?不研究怀特海《教育的目的》和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如何认清教育规律?”

的确,教育学、心理学的阅读非常必要,也非常重要,但仅仅如此远远不够。

曾经做过高中教师以及教育杂志编辑部主任的王艳芬认为,一切教育现场发生的都是生命与生命之间的相互影响。基础教育尤其是小学教育阶段,需要花更多心思在师生生命的共振与共同生长上。以儿童为工作对象的教育实践永远是千变万化的,没有任何教育理论可以解决所有儿童的所有问题,就像人性的复杂多样一样。

这就要求教师要阅读大量的文学名著。因为,文学就是“人学”,在文学名著中,你会发现人性的方方面面。樊阳回顾自己20多年的从教历程,发现是文学阅读让他对“人”有了自然而然的理解和关怀。育人需要春风化雨般温暖的心灵,需要有投身“人”的理解与关怀的热忱,而文学名著阅读是最简便、最让人愉悦却也最重要的滋养心灵的方式,这样的滋润不断激发出温暖的心灵与热忱。别人都奇怪他何以坚持人文讲坛20多年,哪里来的热情和动力。他说,四五年重看一遍世界名著经典,这种人生的成长愉悦是死守教材、紧盯分数的从教者无法体会的。

教育生活可能伴随每个教育者或家长一生,对孩子的爱必然是教育的原动力,“爱”是教育之基,没有爱就没有教育。但仅仅作为感情输出的爱是软弱无力的。在“同情”与“爱”的名义下,怎样给孩子独立与对自由追求的权利和空间,是每个教育者和家长都该时时警惕的,防止以爱的名义去伤害孩子。

在文学阅读中,我们可以逐步懂得包容与慈悲,包容他人的异质、社会的多样、思想的对立,反复不断的阅读会不断化育成爱的力量,在现实功利的磨砺搅和中,始终保持爱的醇厚与甘甜。

如果教师专业阅读是一个金字塔,那么大量高品质的文学阅读应该是塔基,文学阅读让一个教师明白“人”、理解“人”,懂得爱与慈悲,学会包容,不会远离“培养一个完整的人”这一教育根本。

从全国范围来看,语文教师成为名师和名班主任的比例远远高于其他学科,也从某种程度上说明了文学阅读的重要性。

“生命”之书 找到根本

教师教书,还要育人。怎样育人?王艳芬总结自己的“教育观”:“把自己当人看,也把别人当人看,所有的教育归根结底都是自我教育,不断去触碰生命的本质。”

每个人在追寻人生的价值和意义时,都将无法逃避灵与肉、个人欲求与道德律令、个人幸福与社会责任等一系列有关生命本质的问题和两难选择。当教师在各种纷杂的社会现象和教育环境中感到迷茫时,最好的办法是读一点哲学。哲学一向被认为是最难读懂或最无用的书,但哲学可以引领我们不断触碰生命本质,找到教育的真谛。

法国哲学家卢梭在被誉为“儿童的福音”的《爱弥儿》一书中,为一位教师如何成为理想的教师,提供了准则:教师是守护儿童善性的卫士、提供自然教育的专业者、具有正确儿童观的生命导师,年轻、热情且懂得生活的学习好伙伴。他这种截然不同于以知识为本位的传统教育的思想,是现代教育所追求的“儿童中心”的开端。巴西哲学家、教育家弗莱雷强调“教师是文化工作者”,“其非常重要的工作就是教学空间的营造。对教学情境有高度的理解,在教学中他们能因时因地制宜,而非墨守成规或教条,积极地进行课程建设。教师必须清楚自己的社会位置与文化资源,深入挖掘其中的教学资源,即自己的工作既深植于社会之中,又能超越具体位置的种种限制”。一个好教师一定是个富于创造精神的人,也正是在富于创造的行动中,去发现和发展生命。

上海复旦大学附中教师朱浩真带领学生一起读文字哲学,他希望通过阅读古今中外的哲思,让一个人变得清醒、从容,具有足够的理性与强大的心灵,自主、积极、不受干扰地协调已有的认知,作出判断与选择。不做知性的奴隶,也不做破坏一切的狂热分子,更不做懒惰的盲从者。

读行合一 “啃读”经典

意大利著名作家卡尔维诺曾经有一本专著谈论“为什么要读经典”。读书要读经典,这已经是共识。

然而现实中,许多教师的读物局限于教学参考书、教学杂志、微信文章等,这样的浅阅读会使一个人变得视野狭窄、思维凌乱、思考肤浅。久而久之,离经典的世界越来越远。一提起经典书籍,许多教师表示,不喜欢,读不懂、读不下去。怎么办?

乌兰察布深度读书会推荐教师们共读的第一本书是阿德勒的《儿童的人格教育》。读书会成员要用一个学期的时间读这本书,每天要将阅读心得打卡,每个章节要画出思维导图,每次授课前要完成几千字的作业,每周组织一次在线讲座和交流。读书会成员、卓资县教师张永平,每次都会把讲座的内容整理成阅读笔记。为了帮助大家深入读懂这本书,读书会还推荐阅读《正面管教》《自卑与超越》等相关书籍。

像这样的专业类书籍是教师实践中的理论“工具书”,其阅读必须指向解决问题。否则,会让教师陷入“读书无用”的失望之中,进而失去进一步阅读的热情。因此,读书会以作业的方式,引导教师把书本与自己的教育教学发生连接。读书,是与历史对话、与遥远对话、与先知对话;在实践中,与学生对话、与社会他人对话、参与生生对话,多重对话关系打通时空的限制,读进去、写出来、做出来,缺一不可。长时间的专注、沉浸、体验、顿悟,才能达到一种内在深刻的领会,让知识在教室里“活”出来,在自己的心里生根。

郝晓东把这样的读书过程称之为“啃读”。通过这样的方式,慢慢引领教师突破自己的舒适区,走进经典的世界。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是学习的最好模式。4年前,教育学者张文质和四川省绵阳市涪城区教师进修学校副校长谢云发起了一个公益活动“教育行走”,提出“行走拓宽世界,读写重建心灵”的理念。此活动得到了广大教师的热情回应,读、写、行一体,让读书这件事立体、鲜活起来,成为教师喜爱的成长方式。

2017年初,《中国教师报·教师成长周刊》开设了“十本书”栏目,邀请教师梳理自己成长过程中影响最大的10本(套)书,并结合教育实践进行解读。通过这样的文章,往往可以清晰地看到一位教师的成长历程——他不断地穿越一本本书,而这些书又一次次穿越他的人生,阅读的经验与教育观的形成、人生的发展以及命运紧密相连。谢云说“这些书是生命中的‘伏笔’,成为命运之神预设的一条神秘而美妙的线索”;曾经做过多年中学教师、现任教于西北大学的王鹏程说,“面对这些书宛如历数自己的挚友”;江苏省南京燕子矶中学教师杨赢称它们是“转动命运车轮的书”;青岛大学的宫振胜称这些书是“不离不弃的导师和好友”……《教师阅读地图》作者魏智渊把这样的书称为“根本书籍”,即那些奠定教师精神及学术根基,影响和形成其专业思维方式的经典书籍。所以,“根本书籍”是一名教师思考教育教学问题以及阅读其他书籍的原点。

由此可见,读书是一件高度私密化、个性化的事情。当然,这与“共读”并不矛盾——即便是读同样的书,每个人都是带着不同的困惑去读的,因此理解也不尽相同。而且,同样一本书,对不同人的意义和价值也不同。因此,每个人的“根本书籍”不尽相同,虽然有些经典书籍更容易成为“根本书籍”,但不是所有经典书籍都能成为某位教师的“根本书籍”。

可惜的是,许多甚至大部分教师终其一生,都缺乏属于自己的“根本书籍”,没有“根本书籍”,实践以及反思都将找不到“原点”与根基,流于肤浅和模糊,不自觉地会跟随时代风尚所摇摆,缺乏坚定的方向和力量。

找到并确立自己的“十本书”,对一个教师的阅读以及成长,至关重要。怎么才能遇到自己的“十本书”?怎样判断它是你的“十本书”?

许多人说,读书改变命运。湖北仙桃中学教师梁卫星却说:“不是读书改变了我的人生,而是我人生的困惑使我总在寻求新的阅读。”他读书的意向始终取决于他的人生思考,取决于对自身的解读,取决于对世界的理解。读书最重要的是读心,读自己的心——在阅读中明白自身发展成长的迷惘与困惑,这种源自内心的需要决定了读书的方向。这种源于灵魂需要的阅读才会使所读之书沉淀为我们内心的有机部分,内化为我们新的内心迷惘和困惑,驱动我们的新一轮读书历程。

只有从自身出发,从当下的生活出发,直面生活中的困惑与迷茫,才会走向真正的阅读。生命不息,超越不止,迷惑不止,彷徨不止,阅读也将因此而不止,在此过程中,也必将迎面撞上自己的“十本书”。

}

       最近读了"少有人走的路"一书。这本书是一个心理医生多年的从业日志。 反复阅读,颇有领悟。

       而我却想到了一个新名词,叫升级论。 即人有很多的心理能量水平, 只有使自己的心理能级不停提升,才是通往幸福之路。

心理能级是什么,它就是人们常说的正能量,负能量。 它和物理里的能量类似, 具有动能(现有的状态)和势能(对未来状态的预估), 取决于自身和外界。

       心理能级首先取决于外界。举几个例子,当一个人在人群中处于领袖的位置,被别人赞扬, 被很多人左拥右抱,她都会觉得舒坦, 自己很牛的样子, 这就是由外界条件所寄予人的心理位势。 从根本上说, 他都和人的需要能够满足, 并且具有行动上的选择权,而不是被选择有关。 比如, 你是boss,你可以炒别人而不是被炒。 你追求者一大堆, 所以你晚上可以pick anybody 去约会。 一大堆人围着你转,你不在意某个人怎么想你。 总之, 你的自由意志可以实现的可能越大,选项越多, 就越处在心理能级高的位置。

       当然心理能级也和自身有关, 自己的预期和真实的状况差的越小,越有条件实现, 内部的心理能级越高。 压抑和无法实现的愿望则降低心理能量。

       那心里能级低呢? 心理能级低的装填往往是比较负面的,把上述那些都反过来, 变成没有可选择性,就是低了。

       人的本性是追求快乐。 无论是处在高位点或者低位点的人,都会以追求快乐为己任,但是形式却殊异。 同样一件事情,高能级的人往往会挑战新鲜的,是探险挑战者的姿态。低能势的人则是对现有的东西产生依赖,是瘾君子的姿态。比如高能级的人认为只有发自内深处的相互爱慕才可以结婚, 如果现有的人不再满足他,他会继续其爱情探险。 而低能级的人则可能为了寻找陪伴或泄欲找个对象。低能级的人最典型的状态是沉溺于自己的嗜好,比如酒鬼, 赌徒, 或者每天沉迷于收藏一些玩具的人。 也许他们也有一份体面的工作,但他们几乎一定是对现有的生活并不满意却又害怕失去现有的东西而不想改变。

       或者说低能级的人是宠物狗的心理,没有选项, 处处被动挨打, 通过对某些东西的成瘾,来逃避问题,过着每天都一样的生活。 而高能级的人, 是草原苍鹰的心理,他们的选项多,是生活中的主动者, 越级挑战者, 希望每日都有新鲜的挑战,实现不同的自己。

       人的性格,过往的经历或者暂时的境遇受挫, 都可以导致心里能量偏低。 而持续处在心理能量低的人,更加容易受挫,因而在低能级陷的更深,这就是一个互为因果的过程。但是有没有一条路帮助人实现这种心理能级的跃迁? 有的, 这就是少有人走的路一书所说的路。

       核心: 自律和自由。何为自由? 这是我之前多次讨论的一个问题。 自由意味着选择权,你手里达到快乐可以执行的选项越多,选择权就越多。自由实现的条件是摆脱依赖,依赖越多的人选择权就越少。 为什么? 你依赖父母供给你生活,那你必然反过来要让父母决定你的事情,毕竟钱是他们出的。你实现财务独立,你才有不依靠父母意志的选择。 最典型的依赖而不自由的例子是宠物了 , 虽然它锦衣玉食, 它却生活在牢笼里,甚至身体都被做了绝育手术。 反观身边很多30岁还被父母供着的小孩子也就是如此。还有那些被供养起来的全职太太,看似没有压力,实则精神生活十分悲惨。

       自由这么好,有些人却逃避自由,这就是低心理能级的人的状态,他们先是缺乏自由,继而爱上枷锁。这也是中国统治者常用的伎俩,把人困在低能级。

       对更高自由度的追求,是实现能级跃迁的基础。 因为被束缚的东西,将永远处于低能级。 屌丝这个词非常生动,给人以挂在天线上的一根丝的感觉, 没有自由,只有那一亩三分地, 屌丝热爱枷锁,用一些无聊的消遣方式把自己维系在现有水平而不是甩掉枷锁。 这种心理就是不去通过对自我的约束提高自己的心理能级, 而是通过对某种东西的成瘾,而让自己在奥特曼的单曲循环里卡死往复。

       对于一个人, 最重要的是摆脱“历史” 在其身上造成的心理势井。 这是一个人的独立战争, 因为越独立,越自由。

       摆脱依赖的第一个要素就是正视不确定性。因为对不确定性的厌恶是所有心理低能者的共同特征。 因为枷锁和笼子反过来也是一种生活保证,提供食物和隔离更强大的猎食者。 和宠物狗对立的那些野猫野狗, 那是相当自由的,但是他们有一个问题, 就是有上顿不接下顿以及更强大动物的威胁。也正是因为这种可能性,让他们不停的狂野奔跑,唤醒了他们的生命力。 因此, 直面和接受这种不确定性,走出精神避风港,就是提升心里能级的第一要素。 你要在心里默念,接受不确定性欣赏生活的狂风巨浪正是生命意义所在,也许你明天会被吃掉,却比在笼子里终老强的多。

       两千多年前 , 古罗马哲塞内加第十点,内观冥想说过:“ 人生不断学习生存 , 人生也不断学习死亡。” 要摆脱依赖,得到独立,必须有能够容忍某些自己之前生活的一部分,甚至十分心爱的一部分在自己生活中消失。因为某部分生命的死亡, 是引领人如蛇蜕皮一般走向更新更成熟阶段的必经之路。 那些更新阶段代表着更强大的心理能势。 那些害怕失去而躲在过去里的人,即使到了老年也难以脱离心理的幼年阶段。

       被困在枷锁里的人一般都有一张模糊的世界地图, 他看不太清自己的圈子外面的东西是什么,因为不清而恐惧,因恐惧而诋毁, 沿用自己老掉牙的地图,还要教导别人。 正确的决策需要正确的认知, 而没有人在开始有正确的认知。人都是一开始用一些假设来描述真实的世界,然后出去行动犯了错把那些假设改掉。 圣经里几个核心人物,如约拿, 都是因为悔改而重新赢得了上帝的重用。都说明内省和修改认知的重要性。 那些每次错误后抱怨客观的人,终究是被上帝遗弃的人。 而把每个错误看出修正认知地图机会的人,终将拿到越来越正确的地图。

       没有边界的自由是消极的,具有破坏性的。我们在自然的状态下有一种天然的向下滑落的趋势, 做那些容易上瘾的事情,去任由自己堕落。这就是确立边界和自律的作用。 通过确立边界而不任由自己向下掉,而有自发向上的趋势。 确立边界,删除一些垃圾的咨询文章,一些无聊的朋友, 一些耗时间的无聊癖好, 即使不去做任何更好的规划, 你都会向好。

然后说自律,这恐怕是西方文明自我修养的核心。 人在一定程度是不变的,一定程度又是可以改变的。 不变是因为人的行为惯性巨大, 如果没有巨大的外力, 你几乎会保持一样的状态。 因此所有的鸡汤立志都必然失败。 没有人能够单凭看了几本书许了几个愿就改变。 但是有一点, 却可以逐步改变一个人, 就是用微小的行动改变他的习惯。 所谓日积月累,日拱一卒,敌营可破。 那么这一点一滴的坚持就是靠自律。

       很多人常说的一句话是, 及时行乐因为未来不确定。 但是及时行乐的含义其实就是干他每天干的那些事,及通过自己的各种瘾或者嗜好找乐子。这样看似能够乐一阵子,却始终去掉了太多一生可能有的机会。自律的作用就是减掉这些消极的解决方式。

第五点, 行动,通过干掉小的任务增长能量

       有一句叫行动对抗虚无。 当你任何事情都想不到, 不知该做什么, 就应该做一件离你最近的积极的事情,当你行动起来哪怕看到最些微的收获, 你的心理能级都将提升,可以进一步做更复杂的事情。

       一个人要完成一个非常长期的任务, 在中期遇到困难的时候必然气馁,进入心理能量的低谷。 相比唯一的办法是把长期的核心利益切分成一连串小的任务,从最简单的逐步复杂。 每完成一个就得到足够的反馈增大心理能量。 每干掉一个小的任务, 就是增大一点选择权,就更接近高能级。 而如果一开始就跟比较复杂的任务对抗,则可能很快把心理能量用完。

第六点, 善用地点和外界力量

       地点是世界最重要的构成力量。 因为地点即选择权。 当你很难改变自己, 就用腿来改变一切。 一个有一大群高素质朋友的地方,一个充满了变化和可能的地方,让你不胜而胜。

第七点, 合理的释放方式

       人一天的行为是有一个能量金子塔的。处于塔顶的最困难的核心任务, 然后是周边的次级任务, 用于维持生命的任务等,最后则是释放和消遣。 因为为了那些高级任务而被压抑的欲望必须得到发泄。

       而最危险的也是消遣和发泄, 很多消遣都是一些容易上瘾的消极游戏。 沉迷其中的时候, 它们会反客为主吞噬生活的主业。

       我的想法是用一些积极的手段释放, 例如进行体育锻炼而不是去DOTA里去虐菜鸟,又比如和朋友诉说失败的前因后果而不是自己独自喝闷酒。

       生活是围绕欲望展开的, 把自己的需求分解,让每一种需求都对应一个能量向上的通道而不是向下, 就是最好的提升心理能量的方式。

第八点, 扩大自我的边界

       扩大自我, 就是抬升自己的眼界,站在上帝的位置看世界的格局,再回去看我。 这样看, 我们不仅能看到自己, 还能看到很多相关的人,平时认为无关的人,并且主动开始增大关心的对象。 因为, 你会看到,你们本是命运相连,同时连接在一个风雨飘摇的船上,在无常世界里搏击。 这个时候,你的心理能级会因为和世界的紧密相连而得到提升。

       我们都因追寻爱而活,都渴望被接纳,被关注,最终被爱。 在自我边界扩大后, 我们会深刻的体会到其他人的需求, 而不是被局限在自己的荣辱得失里。 在这种对别人需求的深刻体会下的行动, 才是爱的基础。 而爱, 是提升心理能级最有力的武器。

我们的理性在帮助我们做出正确决策的同时,也占据了本不属于其的情感与审美的“频道”,从而影响了我们感受幸福的能力,而我们若是不幸福,那么我们的心理能级也不会高。冥想可以帮助我们破除“知识障“,让我们不会时时刻刻都不自觉的动员理性与逻辑,增加我们的同情心同理心。从而能扩展自己认知的边界,扩展爱的边界,扩展”科学的真,道德的善,艺术的美这三者统一之处“的边界。

      对完美的追求会成为一种偏执,而偏执都是类似的,都是自怨自怜,从而降低你的心理能级。我们不要如鲁迅所说,患上”十景病“,什么都要凑个整数,点菜非要八荤八素。接受残缺是现实的一种,明白大成若缺的道理,是活的真实的前提。我们要改变世间的不如人意,可目标不应是十全十美,而应是在自律的牵引下,一步步走向认知地图告诉我们的成功的边界。

       提升自己的”能级“,是可以在外界环境不利时进行,最典型的比如东坡,只有去了黄州,才能写出”也无风雨也无晴“以及“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神经可塑性决定了我们在任何时刻都能够战胜自己过去的阴影以及环境的束缚,我们一直都拥有提升自己心理能级的条件,你其实没有那么多借口。

第二單元  建立自己的认知模型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要把学到的知识转化成自己的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