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奥会一线人员有补助吗

零感染率,零密接,零公共卫生事件,零投诉。在走出闭环第34天后,北京昌平区医院内科重症医学科主治医师王蕾,走入了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北京市表彰名单。在北京冬奥会期间,王蕾所带领的赛事服务保障组服务于北京若干家住宿保障签约饭店之一。他的工作不在赛场上,服务的也并非是一线运动员,可在王蕾看来,在这里,仍然能感受到拼搏与奋斗的力量。

不是一线 仍要24小时值班待命

王蕾记得,进入闭环的日子,那是1月20日,他到达北京龙城温德姆酒店,担任起赛事服务保障组的组长。这所酒店位于昌平,入驻的人员并非运动员。他所服务的对象是包括转播方、新闻、电影工作者在内的一部分媒体工作者。“高峰期有500多人,我们的保障组需要负责入驻人员的疫情防控、公共卫生等方面的工作,对所有人提供医疗服务。”

赛事服务保障组共11名成员,王蕾是其中唯一的医生。这项工作需要24小时值班待命,这意味着他需要白天在医务室工作,晚上也需随叫随到。胃肠炎、牙周炎、胃炎、皮肤过敏是当时相对常见的病,最令人紧张的是感冒发烧,“有时还需要转诊,联系冬奥定点医院。”把病人送过去还不算完,判断转诊风险、随访,回酒店的隔离,这些程序工作也一样都不能少。

比起日常的看病,核酸检测是王蕾和他团队最花心思的地方。原则上,北京冬奥闭环内人员需要每日进行核酸检测,而媒体人们的工作一早出发,回到酒店常常是后半夜。所以每天晚上的十一点,是团队最紧张的时候。当时,保障组没有完整的入驻人员名单和联系方式,国外企业提供的人员姓名,还多以拼音呈现,“我们要通过系统督促查找当日没有检测核酸的人员,核对到了人,还要逐一通知,所以总需要花费时间。”

王蕾在闭环内工作了55天。对比进入酒店前的照片,王蕾身材眼见得瘦了一些,最明显的是头发,一个多月没理,长长了不少。

2月19日,患者因外伤缝合需拆线,医生主动联系单位医务科配备无菌拆线器材,避免了一次转诊。受访者供图

不敢懈怠 心里的一根弦绷到最后一刻

3月16日,是王蕾离开闭环的日子。他还记得最后一天自己的心情,“心里一点儿没松劲儿,生怕有什么我们顾及不到的事情,也怕在疫情服务上会出现什么我们没想到的漏洞。”没到最后一刻,王蕾心里的那根弦,还是绷着。

在医院,王蕾工作的科室是MICU,也就是内科重症监护室。这是一个令人感到紧张的地方。这里的每件事情都涉及生命,“哪一件事做的不及时,都可能会对病人的病情产生影响,所以我们注重每一个环节。”王蕾在这里工作的每一天,都带着对生命的万分尊重。

“虽然不是时时刻刻在工作,可一旦到了病房、手术室,就要把很多事情抛诸脑后。”王蕾说。

在他看来,在闭环内的医疗保障服务和平时的工作并不一样,闭环中没有在病房中会面临的“极致时刻”,这里的医疗需求不再涉及生死,也少了太多的叹息和遗憾。

而在另一角度上,从事两份工作时的心情又是有相通之处的——王蕾说,他每时每刻都带着敬畏,在医院的时候是对生命的敬畏,在闭环里,是对工作的敬畏,“这代表着我们国家医疗服务的水平,这是所有人都看得到的。”

不遗余力 所有人都在自己的岗位上“战斗”

在接受新京报记者采访时,王蕾记起冬奥会期间,酒店里曾经向自己求助的一位媒体工作者,“他是冻伤,手上有很严重的冻疮,还起了两个非常大的水泡。”王蕾猜测,对方或许是一名摄像记者,“手在户外放的时间长了,没了知觉,可能自己都忘记了。”

这是一种在王蕾日常工作中很难接触到的外伤,在治疗的同时,还需要专业的大夫会诊指导。很多次,王蕾叮嘱对方,不要再在低温环境下长时间工作,“但其实劝也劝不住,他还是会日复一日地扛着设备去户外。所以作为医生,也只能每天随访、打电话,看看伤口情况。”

在王蕾记忆中,他所服务的冬奥工作人员们,很多身体出现问题的原因都与那个阶段的忙碌、熬夜和紧张的工作氛围有关。“你就能感受到,不只是我们自己、为我们保障的同事、领导在全力以赴,还有所有参与到冬奥会上每个环节的人,都在不遗余力地做着自己工作。”

事实上,王蕾清楚,自己的同事、团队、志愿者的家庭,在生活中也面临很多实际的困难,“有的老人生病,自己是医者,却不能回家陪伴,有的家人需要做手术,这个时候,自己也无法陪在他们身边。”

赛区里是运动员的赛场,而在赛区外,为冬奥冬残奥会服务、工作的人们,也在完成着需要单枪匹马,且只属于自己的一场“战斗”。

王蕾觉得,那意味着所有人不计较得失,以大局为重,为令人期待的顺利、完满、成功,贡献着自己的全部力量。

}

2022年2月4日,第24届冬奥会开幕式在鸟巢隆重举行,奥林匹克的火种在北京再度点亮,向世界展示了中国风采。在这场举世瞩目的盛会中,北京电影学院充分发挥组织优势和专业优势,把组织师生高质量完成冬奥服务保障任务作为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践行“两个维护”的具体体现,作为进一步厚植师生爱党爱国情怀的重要契机,多岗位深入参与服务保障,让党旗高高飘扬在服务保障冬奥工作的第一线,为冬奥开幕式的成功举办贡献了北影力量,给学生上了一堂特殊的思政大课、实践大课。

加强组织领导 以高度政治站位

全力做好冬奥会服务保障工作

学校党委把参与服务保障冬奥工作作为当前最大的政治任务,作为教育引导广大师生服务国家战略,胸怀“国之大者”,传承红色基因,巩固深化党史学习教育成果的重要载体。党委常委会专题研究制定了《北京电影学院服务保障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重大活动组织实施方案》,成立由党委书记、校长担任组长的冬奥、冬残奥工作领导小组组长,并由主管校领导直接指挥,配齐配强工作专班,把政治素质过硬作为首要标准,成立1个工作专班、7个专项工作组,选拔骨干中层党员干部担任组长、院系辅导员全员参与、学生党员骨干作召集人、小组长的工作体系,学校多次组织10余个相关院系的总支书记研究部署工作,强调活动的重大政治意义,要求院系提高站位,坚决落实“谁出人、谁政审、谁负责”原则,严格政审把关,确保政治安全。工作专班从宣传教育、训练安排、文化活动、住宿保障、餐饮服务、疫情防控、医疗卫生、心理疏导、交通保障、物资保障、安全保卫等11个方面,精心谋划、全力以赴,加班加点做好各项服务保障工作。

学校党委拨付190万元作为服务保障专项经费,全方位保障冬奥学生志愿者学习生活。配备防寒羽绒服、发放生活防寒用品、免费三餐及上网,闭环做好防疫各项工作。同时,在非训练日组织冬奥志愿者参与央视新闻频道《领航》MV拍摄,放映最新正能量影片、开展心理疏导、组织舞会歌会、发放大礼包、温馨做好除夕慰问和联欢会、年夜饭火锅宴等丰富多彩活动,让志愿者在北京过一个温暖丰富且有归属感的虎年春节,全身心投入冬奥会各项组织训练。

突出思想引领 精心组织设计

让参演师生上好冬奥“大思政课”

冬奥会开幕当天,北京电影学院学生志愿者在进行媒体接待工作

北京电影学院表演学院、高职学院学生作为引导员参加冬奥会开幕式

学校党委始终将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服务保障冬奥工作始终,把理想信念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党史学习教育融入志愿工作全过程,上好冬奥“大思政课”。针对开幕式引导员、专业媒体志愿者、纪录片团队、视效团队、音乐录音团队、冬奥、冬残奥专项赛事实习生、闭幕式演员7个不同类型的194名志愿者出征分类召开出征动员会,有针对性的提出工作要求,做好个性化服务保障,确保派出的每支队伍都政治过硬,敢于奉献,保障到位。安排院系辅导员及专业心理教师对参加冬奥活动人员定期一对一谈话,做好日常深度辅导及心理疏导工作,针对参训学生的心理状况进行深入细致的思想政治工作,确保人员选拔、训练全部环节不掉队。成立志愿者临时党支部、临时团支部,优秀辅导员骨干,与学生志愿者同吃同住,共同开展训练和专业志愿服务,充分发挥党团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团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亮形象、做贡献、勇担当,让党旗高高飘扬在志愿服务的第一线;开展多种形式的讲座报告会、动员会、主旋律电影放映等思想教育活动,引导广大学生在志愿服务中感悟奥运精神,增强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情感;抓住服务和保障国家重大活动契机,引导团员青年积极向党组织靠拢,参与同学积极递交入党申请书,将志愿工作表现作为“推优入党”的重要参考,发现、培养一批学生骨干,推动我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再上新台阶。此外,组织冬奥志愿者参与央视新闻频道《领航》MV拍摄,春节期间在央视新闻频道、《新闻联播》栏目播放,展现了北影青年的风采、冬奥志愿者的风采。

《新闻联播》报道我校冬奥志愿同唱《领航》,歌唱幸福生活

以师生校友的专业风采助力冬奥盛会

从北京2022年冬奥会开闭幕式总导演张艺谋,到开幕式《倒计时:立春》短片的总制片人李志伟;从担任开幕式各国运动员入场引导员的14名北影学子,到由我校教务处处长率领师生组成的实时交互视频特效7人团队;从前期奔赴北京冬奥组委各场馆运行团队参与筹办工作的16名北影赛时实习生,到开闭幕式纪录片的9人拍摄团队,从开闭幕式期间为来自全球的上千名媒体记者提供服务的23名媒体专业运行志愿者,到冬奥会闭幕式上唯一个表演环节的126名演员志愿者,北京电影学院党委全力支持师生、校友积极投身冬奥相关工作,举全校之力,用一切资源,推优秀人才,让师生校友全过程、全方位参与从冬奥赛前筹办至顺利举行的每一个环节中。

开幕式《倒计时:立春》短片团队

《倒计时:立春》短片中,我校表演学院、高职学院表演专业学生担任重要演出任务

在开幕式《Imagine》《雪花》节目中,随着演员的移动,脚下“盛开”出一朵朵晶莹洁白雪花所呈现的“如影随形”的效果,给全世界观众带来了震撼的视觉盛宴。这是世界上第一次通过实时捕捉、交互呈现等多项技术融合,实现的近700名演员在超过一万平米的LED上无延时捕捉和渲染呈现,创造了吉尼斯世界纪录的LED地面显示系统,也是科技艺术与视觉技术领域的首创。

由北京电影学院教务处处长、声音学院院长童雷教授负责,实时交互视频特效团队依靠“基于人工智能技术的影像识别跟踪”和“基于交互引擎技术的实时渲染呈现”两个核心技术,最终实现了开幕式节目的精彩效果。

这两个节目的创意设计与技术实现工作,是由北京电影学院教务处处长、声音学院院长童雷教授负责,由声音学院韩柯、臧可、马少典、江祥盈等青年骨干教师和研究生、本科生组成的实时交互视频特效团队在鸟巢连续奋战三个月完成,该项目团队中有43%为党员师生骨干。该项目主要依靠“基于人工智能技术的影像识别跟踪”和“基于交互引擎技术的实时渲染呈现”两个核心技术,最终实现了科技与艺术的完美融合。北京电影学院站在未来影像高精尖技术前沿,助力国家重大任务完成。

开幕式总导演、我校摄影系校友张艺谋和声音学院师生组成的实时交互视频特效团队合影

奥运场馆仿真系统Venue Simulation System (VSS系统),由北京电影学院未来影像高精尖创新中心从2018年开始研发,获得了两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的支持。

通过联合视伴科技和英特尔等机构攻关,系统成果在疫情挑战下有力支撑了本届冬奥会筹备规划与运行设计,使得北京2022年冬奥会成为首个基于数字孪生与场馆仿真技术进行筹备规划的奥运盛会。

VSS团队进驻MMC进行闭环内系统支持工作

在2022年1月19日北京冬奥组委面向全社会发布的《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遗产报告集(2022)》里,VSS系统名列奥运经济遗产分册中“科技冬奥”板块第三类首位。奥林匹克广播服务公司主席雅尼斯更是将该系统评价为“拥抱未来的技术”。

CCTV5体育世界栏目 “场馆仿真服务助力北京冬奥会”报道截图

截至目前,VSS系统已应用涵盖北京2022年冬奥会12个竞赛场馆,以及4个非竞赛场馆(主媒体中心,北京冬奥村,延庆冬奥村,张家口冬奥村)。系统从应用至今,共参与各业务领域各型会议100余次,制作转播规划方案30余个,形象景观设计方案12个,服务了67个国家(地区)NOC代表团,17个NPC代表团,外方参与人员超过200人……通过视频展示、系统线上虚拟踏勘等方式为冬奥及冬残奥会的筹备提供了重要技术及设计验证支持, 对筹备期间重要国际会议的成功召开起到重要支撑作用,得到了国际奥委会和北京冬奥组委的高度评价。

在学校党委的坚强领导下,广大师生校友传承北影人的红色基因,在冰雪下坚定、在寒风中坚持、在雨夜里坚守,坚忍不拔、顽强拼搏,主动把“小我”融入“大我”,在寒冷冬日中擦亮北影人始终积极服务国家战略、与祖国同呼吸共命运的闪亮名片,切实把初心落在行动上,把使命担在肩膀上,充分发挥北影人艺术与专业相结合的优势,为祖国争光,为奥运添彩,用实际行动为“请党放心·强国有我”做出生动实践。

在北京2022年冬奥会开幕式当天,北京电影学院视听传媒学院的李念欣同学在国家体育场(鸟巢)做媒体志愿者

表演学院和高职学院学生志愿者作为引导员在开幕式上进行礼仪引导工作

}

每年春节回家过年,是在外打拼的游子一年的盼头。今年春节,为响应国家疫情防控号召,很多人选择了就地过年,把相聚换成坚守;也有很多人为了让人民群众过个好年,选择坚守岗位,服务一线。

老家河南的王龙就是就地过年的一员,作为2022北京冬奥会铁塔公司5G项目技术人员,他为备战北京冬奥会而奋斗者,他说:“有幸参与,吃苦受累不回家又算个啥!”

牛年已到,就让我们把新年的第一份敬意献给每一位就地过年的通信奋斗者。在我们心中,你们,最牛!

今年是我长大以来第一次没有回家过年,但这是我自己主动的选择,没有怨言。

我是北京冬奥会铁塔公司5G项目的参与人员,主要负责北京延庆赛区的通信保障工作。这个通信保障不仅仅涉及到公共网络,也涉及到集群通信网路和一些专网,比较复杂。我主要负责这些网络基站规划设计到施工以及后期的改良,甚至后期的部分运维工作。

今年因为疫情,国家号召就地过年,我也不想给家人和单位添麻烦,所以选择了就地过年,当然,更重要的是由于2月16日(大年初五)冬奥会要进行高山滑索测试赛和小规模的国内测试赛,我们要进行重保工作。

这个项目从2017年底我就开始跟了,选址、搭建、布网等等,虽然目前网络建设已经完成,但后续还有网络稳定保障工作,我希望能够善始善终。

跟我爸妈以及爱人沟通“不能回家过年”的情况时,他们都表示了理解。我妈还嘱咐了句,“在外面可要吃饱了。”

在我们当地有句老话——“吃饱了,不想妈。”

对别人来说,这是一句玩笑话,对我来说,却是真切体验。

延庆赛区的建设是北京冬奥会难度最大的赛区,它承担着高山滑雪和雪车、雪橇项目的比赛。北京冬奥组委延庆运行中心副主任张素枝曾在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说,延庆赛区拥有冬奥历史上最具挑战的赛道、最为复杂的场馆。那里曾是片无路、无水、无电、无通信的山区。

山上勘察不经意间总能碰到山上的精灵,你不招惹他总能相安无事。

没错,真的是“三无”。延庆赛区最原始的状况是,压根没有一点儿信号。因为这片儿地方没有人居住,也就没有运营商在这里建设基站。所以,人一旦走进去,就失去联系,一开始的时候人经常走丢。

我们作为通信保障的就需要率先进场,保障最先做工程建设的队伍的通信。最开始,由于道路曲折不便,我们只能通过人拉、骡子驮往山上运输基站设备,就这么的,在山上建设了两个信号塔,保障了最初的电话通信。

动力电缆施工只能靠人拽

当然,要保障整个冬奥会的进行,仅仅有信号是不行的。我们接到的任务是保障网络信号全覆盖,无死角。

延庆赛区赛道环境非常复杂,对基站选址和建设带来了巨大的挑战。我和团队的人也是前前后后规划了十来版的方案。后期我们还要根据山体的变化、人员流动性、通道、信号覆盖角度和方向等等,做好多版调整修改。

为了完成“全覆盖、无死角”的任务,我和团队的人通过三班倒来争取时间。白天,我们就去山上做实地勘察,晚上下山,回宿舍修改图纸,周六日则会通过加班加点来赶进度。

赛区前期勘察没有路,为了选出更理想的地方,只能靠双脚丈量更高的山,委屈了这一双双的鞋。

刚刚之所以提到“吃饱了,不想妈”是因为一开始能吃上饭都是件非常幸福的事情。

当一个人饿得发野的时候才知道,有口饭吃是件多么幸福的事情。大家都知道,山上是不能有明火的,所以我们都是带些吃的上山,中午的时候就是吃些烧饼,就着咸菜等等。当然,也不止我们一线的工作人员这么辛苦,铁塔公司领导们上山之后,也是一样的待遇。

要一直这么吃下去,胃可能早受不了了,尤其到了冬天,都是硬邦邦、凉飕飕的饭,就着西北风吃下去,胃哪受得了。后来,领导们给带来了自热锅,伙食可是改善了不少。临近过年,领导们还给了各种补贴,送来了水果、零食等等,幸福指数蹭蹭往上涨。

延庆铁塔领导赵艳坡多次上山调研,亲赴一线指导工作。

另外,进山也并不容易。山道崎岖不平,山路地质复杂,单位配了一辆班车接送大家上下山。就这辆车,每年都被干坏好几次,动不动就被困在山顶,车胎换了四五次,发动机的传动轴也换了好几条。

赛区内施工难度太大,车辆因操作不当侧翻,所幸无人员受伤。

恶劣的作业环境和数不清的加班加点,让人有时候感觉有点疲惫,但 一想到能够参与到如此重要的国家项目当中,就感觉一切都值了。要知道,并不是每个人都能有幸参与。

铁塔为赛区内保障设施提供多元化支撑,相应办赛的主旨”开放、共享“。

我觉得我们这点苦根本不算啥,想想2020年那些支援武汉的白衣天使们,他们才是真正的苦。

今年的大年三十,我和团队另外四位兄弟一人做一个拿手菜,就这么“热热闹闹”地把年过了。

大年初一我们就开始满血复活,排查工作了。我们一定会力争冬奥会延庆赛区的通信信号全覆盖、无死角,做最大化的努力。

雪后的赛区“冰与火”同在(冰雪延庆和工人的热情)

至于回家看望父母的问题,领导说,年后可以轮休。亲人们,年后见吧。

本期素材:网易科技《后厂村7号》栏目 图片由王龙提供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冬奥会工作人员的工资待遇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