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没有什么乐队歌曲主题是坚持热爱、坚持梦想的? (要乐队的)

  《乐队》是一部由彭磊执导,赵怡文 / 江雨晨 / 中野阳主演的一部剧情 / 音乐类型的电影,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乐队》观后感(一):内心想的到底是什么

  彭磊用自己身边的那些事那些人作为灵感,谈论着他心中的那些事。对于这类型的小众电影,其实做的十分的出色。

  一开篇科本驾着UFO来到女主家那段我的确有点感觉无语,不过往后看,传递的精神面其实挺让人深思的。

  我们如今中国的摇滚到底是什么,人们喜欢的是摇滚精神还是只是觉得在舞台上的酷,中国摇滚与西方摇滚的冲击,似乎许多的问题在电影中都有提及的切入点。

  女主一开始觉得生活操蛋,只觉得科本的音乐能带给她精神的安慰,其实我不难想问,他是真正的了解科本的音乐吗,科本自杀除了自己的身体被病魔纠缠,还有在于他认为自己的音乐,其实乐迷们并不了解,他觉得他是孤独的。女主与朋友在听到一个乐队表演后上前问乐队的风格,一味的说在舞台上觉得挺酷。这其实刚好折射了现在很多年轻人听摇滚的心态,在舞台前嗨,认为好听,但是心里其实就是不懂装懂的跟着嗨。虽然我也觉得听摇滚真说不上什么,好听跟不好听因人而异,但是不知道为什么,可能中西摇滚细节的差异就在于这里。

  西方摇滚注重精神层面,他们不怕饿死,不怕现实的压力,他们具有的独立的创造力,他们没有封建的社会思想。在电影中,导演以一个小乐队其实就折射了如今很多年轻人,一味在于模仿西方,其实压根没有自己的摇滚想法与精神,甚至有时会带有装逼,男主唱对着女主说喜欢日本文学,只有这些会给他灵感,但是我不懂的是,他是真的了解他自己所说的那种精神层面吗,他说他想去国外,可能在那个环境里面他可以更好的玩摇滚,但是我觉得他可能还是并不会成功。

  记得一句台词“就算崔健死了,也不会有很多人喜欢摇滚”。这真的是在反思,为什么摇滚就无法在中国得到更大的市场。他被许多人认为是噪音是垃圾,但是其实摇滚等于内心的呐喊,是最真实的写照,我认为比一些只知道情爱的歌曲会更打动人。

  电影结局我也算知道,科本走了,他问为什么中国人喜欢摇滚,可能因为他们的热情与兴趣吧,但是热情与兴趣老了就没有了,我要走,我不属于中国。

  电影里的小乐队反射着如今一些装逼的年轻人,他们没有工作没有其他的,对待爱情不负责,对待家人不负责,他们一心玩着他们认为的摇滚音乐,但是最后我只想问,他们到底了解他们所追求的摇滚音乐吗,他们知道他们的未来和当初对摇滚的热情吗。

  我只想说,摇滚不死!

  《乐队》观后感(二):新裤子彭磊专访:解放天性创作 简单低调生活 (搜狐)

  新裤子在中国历史上,大概算是气质最独特、最具冒险精神的乐队:他们崇尚简单随性的生活态度,他们追求不合时宜的复古品味,他们的表演充满令人惊艳的张力,他们的音乐节奏明晰旋律优美,他们有着与生俱来的敏锐善感,看起来却总是有点儿没心没肺……这一切都与传统意义上的摇滚乐队有着极大的差异。

  9月18日,新裤子主唱彭磊的最新电影《乐队》在尤伦斯艺术中心举办首映,为持续四天的“创想计划”活动划上了完美的句点。原本只能容纳100多人的小型放映厅,现场至少吸引了500人前来排队,还算开阔的空间里挤满了等待已久的观众,还有很多人被挡在外面进不来。于是主办方临时决定加映一场,可见彭磊在年轻朋友中的人气,但他却谦虚的说,“其实我也没想到今天会来这么多人,谢谢你们能来。”

  放映结束后,我们在二楼完成了采访。之前一直有人说,彭磊这个人有点儿艺术家性格,不是那么好相处,如果不是非常熟悉的朋友,也许他并不愿意跟你说太多。所以我想,一切都从他的角度出发吧,去关注他所关注的东西,让他感觉你了解并且在乎他的想法。如果说在前期的准备过程中,我对他算是有点儿了解的话,那么在对话的时间里,我更注重的是理解。我希望自己能在他回答完问题的时候有所回应,我希望他能感觉到自己是被理解被尊重的,这样他就会有许多话想说了。

  搜狐音乐:那你的创作灵感来源是什么?

  彭磊:其实就是生活中的这些事儿,周围的朋友什么的,但是从我的角度来讲给大家的话,可能就会有点儿不一样。

  搜狐音乐:你是个很有才华的创作者,但是我觉得你的个性和主张更难得,在你看来,才华与个性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你更看重哪一点?

  彭磊:个性跟才华是一样的,都是吸引人的地方,我是觉得你做出来的这些东西,有没有人去喜欢,这个才是最重要的。如果你这个东西做完了特别糟糕,大家都不喜欢,那就没有必要了。反正我觉得,能够持续的做就是一种才华,因为有些人他坚持不下来。

  搜狐音乐:《乐队》里泱泱有句台词,“我没有什么才华,只知道跟人学”,在你看来,作为创作者,拥有独特的风格和个性化的表达方式,到底有多重要?

  彭磊:很重要,现在来说代表了很多,代表了钱,代表了机会。因为你如果跟人学的话,你做山寨的东西,你就没有机会,总是最先做的、最老的那个东西,最后才会是一个权威,才会在经济方面好起来,一味的跟人学,不会有特别好的结果的。

  彭磊:因为确实好多中国人不适合做摇滚乐,中国人不像西方人那么简单,西方人特别容易高兴,特别容易激动,中国人在文化上面有更大的责任感和各方面的压力。其实说白了就是,中国人还是相对封建,摇滚乐这种解放天性的东西,其实不太适合。所以我一直挺奇怪的,为什么我会喜欢这个,周围那么多人也都喜欢,可能是因为它比中国的这些流行文化更吸引人吧。

  搜狐音乐:作为摇滚乐手,你应该是对乐队自身的环境和想法有更多了解,为什么会选择从一个女乐迷的角度来讲述这个故事?

  彭磊:因为从女孩的角度出发,大家比较容易接受,好多女孩其实挺希望自己了解这些东西的。如果让一个男孩去说这些,可能有些人会不爱看,反正我自己就不爱看,一个男孩想着怎么进这个圈儿,没有女孩的角度吸引人吧。

  搜狐音乐:那你觉得自己对女生的想法了解吗,你觉得女生都在想什么?

  彭磊:不太了解。我是觉得女孩在年轻的时候,会对这些东西感兴趣,一旦进入了之后就会觉得特无聊。一开始感兴趣的时候愣往上撞,撞上去之后就发现,其实也挺没意思的,这片子大概就是这个意思。

  搜狐音乐:前两天有个女生朋友说,中国摇滚是靠姑娘撑起来的,你怎么看待这样的观点?

  彭磊:我觉得其实不是,喜欢摇滚乐的女孩并不是太多,主要还是男的。女孩她不可能永远喜欢这种东西,而只是一时的,年轻时这几年喜欢一下就过去了,如果女的一直喜欢这个东西,那她就有问题了,反正我觉得是这样。

  《乐队》观后感(三):我们都有一颗摇滚的心

  今天感觉挺自在,烧烧香吃吃素看看电影还让我买到了喜欢的书,不过不知道有没有时间去看。这个电影院感觉真是不错,要是有电锯的周边就好了。

  回来有点晚了,想着明天我那种工作状态不经有点恶心。我都不想承认我是个编辑。。。想着即使晚睡还是应该写点东西即使写不出什么。

  看着这电影我第一个想起的就是我亲哥,想起他18、9岁的样子,瘦高的身体披着半长不短的头发,想着他大年30还出去,想着在街上遇见他和芳芳,想着他去酒吧驻唱鱼龙混杂把我妈气的半死,想着他领一帮朋友来家里叮叮哐哐,想着他离家出走小女生比我妈还担心,哈哈哈。他要是看见估计又说你老哥都给你些什么印象啊。

  在我心中他的确没什么高大的形象,不就是一情种子么?长大后才慢慢理解他想去追逐梦想的心了。冬天我们一起喝酒抽烟他说老妹终于长大了。前几个月他说:忠孝不能两全。给我压个半死。

  我想我妈也够惨的说的好听,一儿一女,一个学音乐,一个学画画,其实一个早离梦想远去,一个在外面瞎飘。

  可是又有什么办法呢,我们总是不甘就这么被安排的走下去,我们向往的太多,我们在这个不适宜的环境里还想着遥不可及的东西。

  我虽然没有遥不可及的艺术梦想,可是我想通过不同的方式看看更广阔的世界,以前是上学然后旅行然后工作,最后想和那电影里的傻逼一样出国看看,这种想法似乎越来越强烈,不知道3年后的自己是否能如愿?

  也许有无数年轻人都向往自己的梦想,有些人死在追寻的路上,有些人还在继续追寻的,昨天听糖蒜2012有点他妈的伤感,没人可以帮的了你,你必须勇敢的走着才特么有可能走向自己想要的东西。要不谁都无能为力,也许最后你还是离的那么远但是终归你得到了你不去追寻就得不到,而这一切奥秘也只有你能知晓。

  即使我哥还是嘴里说着,你哥弹了十几年吉他得到什么了,当初不吃饭在地下室拼命练得到什么了?除了手上的老茧连自己心爱的吉他都卖了还剩什么了,但是我知道你说你从音乐里得到很多人生感悟那就够了,你的青春岁月即使是被狗吃了他也真实存在过。

  我这个音盲多么渴望可以打鼓打的响亮,如独臂一样屹立不倒,多特么牛逼,我想我没有什么资格梦想有天站在舞台上,但是我用你教我菜鸟和弦弹两下心情真特么平静,感觉坐在雍和宫无人的长椅上似地,这多特么神圣啊。这特么是音乐的魅力,如同那摇滚让我们癫狂的诉说我们不能说的痛楚,这也许也叫梦想。

  即使前路还很漫长,即使有时我也特别害怕没有退路,但是我们依旧要保持愤怒,要记得我们有颗摇滚的心,要有烈酒要有远方要有滚床要有激情。要去希望这世界上每个人都特么幸福的,幸福的和特么安徒生童话似地。

  这世界上有些感情有些命运就是没结果的,不为什么,再怎么样都没用,因为你就是你。

  “我相信明天会失败 不代表我心里没有爱”

  《乐队》观后感(四):来劲儿了,我们写首歌吧

  几乎不看电影的,这是个例外。

  北方的红红的砖墙,楼道斑驳各色的广告,冻成冰的后海,紧身皮衣背着粉色电吉他皮肤细嫩的女孩子,全部的花伦配乐,美得令人心碎。

  主题什么的就不要纠结了,一个摇滚明星的自黑,除了冷冷的幽默,还是冷冷的幽默= =

  伪kurt说中国没有摇滚乐,说我们走过了新鲜与好奇,一切的激情都不复存在了,也许是这样的。但中国真的存在很多相当优秀的乐队,不必一一列举。

  全部的原因在于:摇滚乐不能成为乐手生活的全部。摇滚乐手终究是在一层华丽的外衣下搞一些我从来都不想知道的东西。

  就是这样,我们带着自己的所谓的梦想一类的东西,走过每一个春夏秋冬,依旧为这自己或别人的生活疲于奔命,最终被生活摧残得区分不出当初凭着耳朵就能分辨的major和minor。

  当那个女孩子用手脚做鼓,用两根手指敲击midi键盘的和弦,最终搞出一段惊艳的旋律的时候我觉得全屋子的空气膨胀。

  仿佛看到了几个月之前的自己。

  也许就在不久,我也会突然来一句:来劲了,我们写一首歌吧。

  也许几年过后,我们会忘掉自己当初的样子,但无所谓。

  毕竟我们都曾经感受到音乐带给我们的快乐。

  《乐队》观后感(五):因为知道<乐队>是彭磊导演的,所以我去看了

  记得那场观影仅有2人的场次,其实这样的场面是能预料的,真正吸引我的是片中对于柯本的提及,还有那层深深挥之不去的北京情结,虽然我是个本地土著上海人,最重要的还是我热爱摇滚乐,在心底深处。

  《乐队》中还有著名话剧大师孟金辉的参与,当他的名字赫然出现在大屏幕的时候,心想应该会不错的。大概的剧情是,女孩对柯本狂热盲目的爱,决定了自己要学习摇滚乐,显然这只是冲动,到了真正学乐器的时候,她却睡着了。摇滚乐真正呈现鲜活一面的时候,往往就是站在舞台上,女孩和她的朋友们站在台下,观看着,蜜三刀,重塑的演出。于是,女孩和朋友开始写歌,和乐队合作,在MAO的演出,被经纪公司看中,老板说什么摇滚,要做的音乐是当下流行的,懂么?最后“摩登天空”公司倒闭了。显然彭导揭露的是现下恶劣的唱片业。

  说《乐队》的音乐,还是在电影中占了强项的,是彭导的专业,配乐都很用心,贴切着剧情的转变。

  说《乐队》的画面感,个人认为依旧停留在拍摄MV或拍片的水准上,电影中的画面感都很强,单独剪接一张,都是个高水准的片,包括电影的灯光,道具,视觉感都很不错,但是每个镜头构图的雷同,不免给人以单调感,产生视觉疲劳。就见坐在我前排的妹子在不停的用手机拍照着。

  再说《乐队》的剧情,往往坐在电影院的人们花了几十元是想来看明白电影讲的是什么,结局是什么?《乐队》故事剧情间隔性的穿插着,有点不知所云的中心思想,结局女孩背着吉他离开北京,但是在北京站又折回了。对于一个真正爱好摇滚的我来说,更希望看到的是,摇滚乐积极向上,独立精神,美好的一面,在影片中,充斥着更多的无奈,颓废的情景。让一个不是热爱摇滚乐的人,怎么能爱上他那?

  本人是因为超载这个乐队,喜欢上摇滚乐的,更多喜欢那会乐队积极向上的精神,2005年前后为了摇滚乐打飞的去北京看演出,因为我一直认为上海不是摇滚的热土,看不到真正的精神所在。

  看完《乐队》真正感谢彭导的是,让我脑海中的鼓楼,MAO,北京站,结冰的后海........各种北京的画面,渐渐的又深刻了,这种情节是伴随着摇滚乐的,无法抹去。

  但是真正有如此感受的人,还是少数,所以注定了电影惨淡的收视率。以后的问题是,如何真正让摇滚乐从小众变成大众的时候,也许摇滚电影将不会再被排挤,可重点是摇滚乐得真正说出你的意义所在?不然中国的摇滚乐依旧将小众或者是退后............

  《乐队》观后感(六):我就随便写 你们随便看

  早就听闻新裤子的彭磊是名新锐导演 今天得以有幸一观其究竟

  不得不说彭导演还是动用了不少圈子关系 蜜三刀 重塑 Joyside...题材其实很好 但是就如同电影所表现得那样 中国摇滚的处境基本属于尴尬又游离于主流之外 就和片中小P说的一样:“哪怕崔健走了摇滚也在中国火不起来” 多少有志于摇滚的青年又都被生活所逼迫

  但的确又存在像中野阳所饰演的角色一样朝三暮四又不思进取的颓废人物 而女主角空有一颗摇滚心又不练琴又只死磕Grunge视科本为精神偶像 你说这样能好的了吗 个人以为就是Sid 科本这样的人带坏了一群懵懂的小少年

  总之感觉这部片子看下来对中国未来的摇滚发展更迷茫了 不是没拍好 是没Get到点

  《乐队》观后感(七):飞蛾扑火的跟随

  托上海电影节的福,有幸在这里看到这部期盼已久的彭磊处女座。

  因为错过了电影开场,包括KURT做飞碟而来的关键镜头,所以很多观感也不全面,也许失实或者夸大其辞。

  当然,那也没什么大不了的。

  我进场的时候,恰逢重塑雕像的权利正在进行他们一贯神经质的演出。女孩在音乐中被小P拖进楼下。

  我既不知道女孩是如何爱上摇滚乐,也没看到她是怎样中了NIRVANA的毒。

  小P家里一排牛逼闪闪的琴,当然,都是网购的。于是现场笑声许多。

  嗯,玩琴的孩子会把吉他和贝斯当成情人的,越多越好。

  小P抱女孩肩膀的行为可能有很多因素我猜,最多可能就是想直截了当的表达自己的爱意吧,其实他也不知道怎么表达,看起来他不懂如何讨女孩的欢心。

  女孩抱着琴乱拨乱弄的画面让人感到温暖又孤单,因为想玩乐队的时候,最缺的永远是合适的指路人,没人告诉你你应该怎么干,当然,是自己期望的那种指点。无论在那个时间段或者任何时候,放弃摇滚乐的梦想总是比坚持他容易上一万倍。

  女孩再次来到小P这里,情节称不上精彩,只是出现了旅行团翻唱的《我不想失去你》,本不美丽性感的镜头,突然间让人湿了眼眶和心。这是整部电影最美丽的时刻。

  创造和演绎音乐绝对是这世界上最美妙神奇的事情。

  《after party》是首好歌,由女孩的嘴中唱出来更显可爱和诚恳。“从鼓楼走到MAO,我还没有找到他”。喜欢摇滚乐的孩子们,谁不懂这个呢?渴望自己想要的理解、对话和怀抱,然后发现,一切都不合心意。合心意的又没有勇气去追求,因为怕自己不够美丽。

  KURT开口说话的时候,惊艳的让我下巴快掉出来。那声音,与本人相像的足够让人汗毛倒竖。他说的话,是导演真正想表达的意思。

  摇滚乐,根本就不应该在这片土地上生长。所有热爱她、追随她的孩子们,不会因此获得金钱、地位、名誉甚至别人的尊重。被人称为怪胎,被人视为异类的家伙,爱不到人,也无法因此被爱。

  只能和仅存的那么几个家伙可以真正的说话。

  爱中国摇滚乐这一行为,既不时髦,也没有共同话题,尽管,爱她的人是如此的热爱,甚至把那些真诚、实在、热情和愤怒融进自己血液,如此的单纯,都不曾长大。

  现实就是,艺术有各种各样的形式,而摇滚乐,无非是片中所说“西方的垃圾”。你可以去爱文学、爱电影、爱舞蹈、爱美术、爱其他的音乐,随便你去喜欢什么,那都是你的“高雅爱好”,而张扬个性、热情奔放的摇滚乐,其实不适合这片土地上的绝大多数人。中国人喜欢的是华丽的外衣,而不是柔软自如的内衣裤。中国人喜欢虚假的名片和可以炫耀的生活,而不是另一种自己,干净的、纯粹的灵魂。

  彭磊硬梆梆的告诉所有人,我的电影,你懂就懂了吧,不懂你也不需要发问,因为那不属于你的世界。不谈论电影技巧,我想我喜欢这样的居高临下孤芳自赏的诚恳的态度。

  爱摇滚乐,就等于不让别人去爱你,真实的你。

  “我相信明天会失败 不代表我心里没有爱”

  《乐队》观后感(八):与其为柯本招魂,不如想想自己是怎么死的

  这是此次快报读者创新影展的最后一部电影。我想主办方之所以会把该片排在此届影展之列,除了电影拿了个什么亚洲新人奖之外,就是制片人所谓的“在中国摇滚电影领域”的一次大胆尝新。事实上,国内从来不缺摇滚乐题材的电影,我也不想去说贾宏声这些人的名字。即便这个题材在近年是个空白,你也不能拿一部不知所谓的电影告诉观众,这就是现在国内的摇滚圈,这就是现状和现实。你这不是写实,这不是纪录片,你这是电影,要表达主题,传递价值观。这不是你把音乐做得多牛逼,取了多牛逼的现场原声,找了几个圈内的相识,选了一个大长腿的果儿就能拍好的。请问这部电影的精神力量在哪里,那些所谓的电影学院科班出生的实验影像和声乐的堆砌也不见得是为了把国内摇滚乐的现状推到台前,是为了让人绝望还是让更多的年轻人嘲笑一下那些在黑暗中甩头与抹泪的歌者。如果只是为了让少数一些果儿产生共鸣,那你为什么不好好走你地下这条路而要像制片人所说的拿去让更多的人看到和听到。中国的摇滚乐出了问题,谁都知道抱怨大环境根本就是蚍蜉撼树难以动摇的事实,但是既然还有人在坚持就必然有坚持的理由。我想了很久,电影里唯一的批判不过是把流行音乐和日韩音乐摆在刀俎上,但如果这样的批判不过为了发泄一己私欲,图一时的口腔快感,那中国的摇滚乐倒是真的没救了。这样的电影和国内的摇滚乐一样,说的比唱的好听,除了抱怨从来不觉得是自己出了问题,除了装腔作势就没有实质性的反省和改变。这比模仿还让人可笑和着急。电影不是写新闻报道,不是摆事实讲实情就好了,不是几个空镜头就能把你内心的寂寞尽数告诉观众的。我觉得新裤子还是好好去玩你的迪斯科吧,不要把那些国货土摇过了今天没明天的燥性整银幕上了。做电影的代价太大了,光有小聪明和恶趣味是不够的。另外,不要提到摇滚乐动不动就拿人柯本说事,不要把你拍电影和玩音乐的节操剪成一片片飘散在北京灰色的天空中。

  《乐队》观后感(九):因为知道<乐队>是彭磊导演的,所以我去看了

  记得那场观影仅有2人的场次,其实这样的场面是能预料的,真正吸引我的是片中对于柯本的提及,还有那层深深挥之不去的北京情结,虽然我是个本地土著上海人,最重要的还是我热爱摇滚乐,在心底深处。

  《乐队》中还有著名话剧大师孟金辉的参与,当他的名字赫然出现在大屏幕的时候,心想应该会不错的。大概的剧情是,女孩对柯本狂热盲目的爱,决定了自己要学习摇滚乐,显然这只是冲动,到了真正学乐器的时候,她却睡着了。摇滚乐真正呈现鲜活一面的时候,往往就是站在舞台上,女孩和她的朋友们站在台下,观看着,蜜三刀,重塑的演出。于是,女孩和朋友开始写歌,和乐队合作,在MAO的演出,被经纪公司看中,老板说什么摇滚,要做的音乐是当下流行的,懂么?最后“摩登天空”公司倒闭了。显然彭导揭露的是现下恶劣的唱片业。

  说《乐队》的音乐,还是在电影中占了强项的,是彭导的专业,配乐都很用心,贴切着剧情的转变。

  说《乐队》的画面感,个人认为依旧停留在拍摄MV或拍片的水准上,电影中的画面感都很强,单独剪接一张,都是个高水准的片,包括电影的灯光,道具,视觉感都很不错,但是每个镜头构图的雷同,不免给人以单调感,产生视觉疲劳。就见坐在我前排的妹子在不停的用手机拍照着。

  再说《乐队》的剧情,往往坐在电影院的人们花了几十元是想来看明白电影讲的是什么,结局是什么?《乐队》故事剧情间隔性的穿插着,有点不知所云的中心思想,结局女孩背着吉他离开北京,但是在北京站又折回了。对于一个真正爱好摇滚的我来说,更希望看到的是,摇滚乐积极向上,独立精神,美好的一面,在影片中,充斥着更多的无奈,颓废的情景。让一个不是热爱摇滚乐的人,怎么能爱上他那?

  本人是因为超载这个乐队,喜欢上摇滚乐的,更多喜欢那会乐队积极向上的精神,2005年前后为了摇滚乐打飞的去北京看演出,因为我一直认为上海不是摇滚的热土,看不到真正的精神所在。

  看完《乐队》真正感谢彭导的是,让我脑海中的鼓楼,MAO,北京站,结冰的后海........各种北京的画面,渐渐的又深刻了,这种情节是伴随着摇滚乐的,无法抹去。

  但是真正有如此感受的人,还是少数,所以注定了电影惨淡的收视率。以后的问题是,如何真正让摇滚乐从小众变成大众的时候,也许摇滚电影将不会再被排挤,可重点是摇滚乐得真正说出你的意义所在?不然中国的摇滚乐依旧将小众或者是退后............

  片子白痴的让我几度睡着

  带着虔诚的不知尚在否的少年心气 顶着喂蚊子的危险 独自观影

  女孩很好看 很迷惘 插曲很好听

  不断的在想18岁的自己是如何的 18岁的自己有个摇滚梦就觉得自己比大部分人酷 牛逼的不得了

  十年之后的自己坐在大荧幕前看那个无病呻吟的姑娘 只能说自己老了吧

  之后真正接触乐队里的人 他们真的很普通 有时候脆弱的不如我们这些大俗人 几度失望之后 是因为自己骗自己 人生要特别点吧

  一样要考大学 找工作 相亲结婚 生孩子 愁孩子上学

  姑娘假模假式穿着小皮衣穿梭在灰突突的北方城市冬天里 画面响起花伦的音乐 还是忍不住鼻子酸了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热爱梦想的句子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